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5 14:59:55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1)

在生活方面,很多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环境、设施等一堆意见,却不从自身改变。第五,在平时的娱乐上,多寄情于网络、电脑游戏,虽然知道益处无多,但难于罢手,天天在玩,“玩风不止”,却没有真正得到玩的愉悦。在课外实践上,更在乎获得实际利益的多少,注重物质利益,追求实惠,功利色彩甚于关心是否对于自身成长有益。在人生规划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长期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梦想缺失。上述现象在当前高校已经普遍存在,带有群体性和普遍性,如何解决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教师或是辅导员队伍满腔热诚、敬业精神是不够的,因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点在学生,以学生为本,明白当前环境下,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想其所想,从而找到突破口。

当前,学生为何如此的重视“现实利益”的获取,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说到底其实就是担心自身价值走向难以实现。例如在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的基础上,2015年增加到749万,就业的压力现实的摆在每一个学生面前。而就业的关键在除去外部因素后,还是在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工作来讲,能够提升学生能力,又能解决学生现实思维困境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但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又是一个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想学生之所想,尽可能的满足学生提升自己能力的愿望,并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参与的热情。首先,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提高高校学生工作水平的动力。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初级阶段,不妨满足学生“急功近利”的愿望,制定与之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其从中获益,保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例如当下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就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笔者所在高校就是一个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综合类院校,针对学校“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办学宗旨,在我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就设置有针对不同就业趋向学生的“说课技能”“知识产权”“导游技能”等比赛专门针对就业,也有和国家、省内对接的“大学生创业”类的比赛,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从院系比赛中脱颖而出的,这样的活动是学生乐于参加的,这是校园文化活动带动学生工作的基础。

只有当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了较为普遍的参与基础,才是以校园文化活动解决学生工作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前提。其次,利用当下学生的趋利心理,可以保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但参与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工作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同志指出的“四个统一”,即“坚持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对于大学生的希冀和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立足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坚持“四个统一”,要有目的,有高度。例如我院组织参加“十精神知识竞赛”“‘我的梦中国梦’微博评选”“多彩贵州美丽校园摄影比赛”“我的贵州‘中国梦’大学生征文比赛”等,组织学生参加该类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活动。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参加校级的文化活动比赛前,分院(系)层面一定要将工作做足、做好,可以先通过比赛选拨,这样既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且可以使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最大化。再次,作为在教学分院来讲,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搞。因为结合了自身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首先具备参与的学生基础,甚至学生的课堂作业就可以作为作品来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比赛,这样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也是获得了作品,无形中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例如我院承办的校园文化活动——“DIY手工制作大赛”“公益广告制作大赛”就是结合美术类、设计类学生的专业特点,提倡亲力亲为,自己动手,变废为宝,这样的活动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倡导了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促进了学生道德修养。“‘源创’民族工艺设计制作大赛”“民族风采摄影大赛”是结合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在传承民族工艺,传播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主动收集素材,并积极的加工素材,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以后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毕业论文的写作等都有利。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不能只囿于校园,还要和更高级别的活动、比赛相衔接,从而做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再提升。

通过打造适合校情、院(系)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向省级、甚至部级的活动、比赛看齐。例如,我院通过组织制作大赛、摄影比赛、广告大赛等,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再加工,使之符合参加更高级别比赛的要求。例如我院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作品的提升,参加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即开阔了的视野,也极大的鼓舞了学生。总之,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思考和创新。相信通过系统而扎实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能够将网络和电脑游戏前的学生“抢”回来。

作者:王至强 单位:凯里学院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2)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相互影响成为高职校园的常青藤。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据了解,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升格来的,学校教育跟着市场走,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也为了尽快把学生推向社会,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课全砍掉,只开设专业课。表面看起来学生开心,因为他们本来文化基础就差,自然不愿学。老师教学效率高,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人文知识比较匮乏。调查中显示,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知识积累、轻综合素质提高等倾向在学生中比较明显。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较差。我真替学生担心,在市场经济下,找工作如此难,一旦他们专业不对口,他们还能做什么?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乏的现状,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校园文学活动这个平台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校园文学活动形式

1.文学创作。大学里很多社团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舞台,只有文学社团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社团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学创作,社团外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报、校刊、广播站投稿,甚至是为班级、学校的宣传栏投稿,可以是瞬间所见、所闻、所想,也可以是从报刊杂志上的摘抄,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演讲和辩论赛活动。可以是命题演讲和辩论,也可以是自选题演讲和辩论。不论哪一种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学生在一定时间抽出时间来探讨相关话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人。

3.猜谜和文学讲座。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或文学讲座,可以分系进行,形势非常灵活,受益于全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门说“鲁迅是外国人”之类的笑话。

四、校园文学活动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教育历来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来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经证明文学是人类最历史而又最现实的自觉兴奋点,文学给人的熏陶、对人的影响力历来是其他学问难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学社团的校刊,让学生在班上互相传阅,因为是同学们的作品,学生很乐意读,读得多了,茶余饭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领神会。还有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宣传栏撰写的文字或粘贴的图片,既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的体现,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3)

活动内容决定并产生活动形式,而活动形式对活动内容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只有活动内容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活动内容就不能充分地得以体现;如果只有好的活动形式,而没有丰富的内容,就会变成形式主义。在校园文化活动策划之初,应当首先选准活动内容,而后充分论证所要采取的活动形式,使活动形式服从于活动内容。既要注重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又要保证活动内容的健康性,以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寓用于乐的良好功效。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高校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为目标,在活动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和锻炼。

(二)以教育为己任,提高学生知识储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习惯,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文学观、历史观。

(三)以服务社会为任务,成功完成转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使大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化的重要桥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性,在内容上要适当增加科技实践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形式上要时刻把握学生的特点,与社会现实同步。

(四)以传统文化为继承,培养创新意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文化创新,要积极地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存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

(一)注重大众教育,忽略品牌文化。一直以来,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主要集中在大众生活文化层面上,往往忽略了高校自身所具备的特色。各大高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活动的方式与方法,结合专业特色,依据学生特点,自主开展特色活动,提高活动的质量、效果,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4]。

(二)重视科技活动,忽略人文精神。目前,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于重视科技而忽略人文。各高校在积极激发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应通过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艺术鉴赏活动等,提升青年学生的人文与艺术素养。

(三)强化外形文化,缺乏精神文化。要使学生真正从校园文化中受益,不能仅仅强调活动形式的丰富多彩,还要侧重考虑如何使校园活动充满灵气,使学生获得更高层级的精神追求。应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团员意识教育、主题团日活动、理论类社团建设等形式,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四)重视理想文化,忽视现实文化。各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要增强活动的实用性和社会性,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基础。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让学生积极适应社会,投身社会[5]。

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为目标,完善团组织建设。1加强团组织制度建设对基层团委开展的各项活动要及时全面地收集材料并加以整理和总结,以便于查阅和备案;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团组织内部管理。2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通过组织系列活动,以各种形象生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发挥基层团委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理论社团、网络阵地的作用。3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对团组织中的干事定期认真进行考察,保证组织成员的质量,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可通过举办团干培训班、组织团组织生活观摩会,提高团组织生活的质量以及团干部的决策、指挥、预见、协调、应变和执行能力,增强团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以创建特色品牌活动为抓手,打造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一,充分利用网站、展板、橱窗等宣传阵地,树立团建工作的品牌形象,并认真完成活动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总结工作。其二,结合重大历史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校园文化宣传要抓热点、抓焦点,组织诸如“学习雷锋精神,传承优秀品质”、“红五月的纪念”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三,以主题团日教育活动为阵地,加强团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努力贯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原则,“弘扬先进文化,凝聚团员青年,增强支部活动,培育四有新人”。其四,以“创业文化”、“品牌工程”为龙头,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赋予传统活动新的内容及形式,分阶段、有重点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4)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女生的比例逐步上升。据统计,“到2004年,女生占本科在校生的比例已经上升到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到2007年底,据报道,上海各类高等院校在校本专科女生占学生总数的52.7%,在某些文科专业,女生的人数远远高于男生,男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在高校女生人数逐步上升的情况下,高校的性别教育尤其是对女生的教育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与性别教育的涵义

校园文化活动是体现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广义上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领域开展的活动;在狭义上是相对课堂教育而言的课外活动,包括课外进行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一切文化活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既包括了教学、管理、服务等形式的物质的、精神的、动态的、静态的文化活动,也包括了在校园内开展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活动,即学校“官方”组织的活动和学生社团“非官方”组织的活动。WWW.133229.CoM在本文中主要论述的是狭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即课堂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

高校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都是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的,高校性别教育亦是如此。在女性学中,“性别教育,是指教育人们正确对待性别差异,认清由社会结构、传统文化和制度带来的性别歧视霸权;让在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教育上处于弱势的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性别教育是一种“淡化性别界限”和“跳出性别框架”的教育,不仅针对女生,而且也是培养男生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知识和修养的途径。

在高校性别教育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要帮助女生建构自己的女性气质。女权主义认为,女性气质(femininity)是指对女性形象和社会角色的社会建构。

笔者认为,高校性别教育中要帮助女生建构自己的女性气质,要塑造女生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女性形象,培养女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不再拘泥于旧的性别观念,并推动全社会对性别意识的关注。

二、高校性别教育的现状与女生主体意识的缺失

在高校中,性别教育和女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高校女生的主体意识不强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受到自身或家庭传统的心态和思维定势影响,许多女生仍然保留着“男生应比女生强”的观念,出现了依赖性、自卑感和怯儒心理,缺少了勇于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第二,在课程学习和教育中,由于传统的性别定位,女生更多地接受了顺从、乖巧、贤惠的性别定位,逐渐地失去了与男生平等展示的机会;第三,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尤其是在就业中,用人单位宁可录用能力一般的男生,却将众多优秀的女生拒之门外,这种现象使一些女生丧失了竞争的勇气,萌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念头,最终放弃了就业竞争和努力进取的机会。

目前,高校对女生的教育仅仅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只限女生参与,然而这些活动往往持续的时间短、内容有限,未能在女生群体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最终只能导致对女生教育的名存实亡,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对校园文化活动中女生性别教育的几点建议

近几年来,高校性别教育普遍采取组织女生节活动的形式,虽然不同的高校举办特色各异的活动,但是活动内容和时间仍然有较高的相似性,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对外貌和形象的关注,例如在校园内举办美容、礼仪讲座和女生形象设计比赛等,通过讲座让女生学会社交礼仪规范和关注自己的外貌,通过形象设计比赛评出大家心目中最美丽的女生,但这些活动也给女生传达了一种信息,就是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评判标准和礼仪规范。在父权社会中,对于女性外貌的评判标准和礼仪规范,更多地是从男性的视角来设定的,女性的服饰打扮和行为举止最终都是要符合男性评判的标准,必须得到男性的认可。因此,这些活动最终只能导致女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外表,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在美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第二,对生活技能的关注,例如在女生节活动中常常会举办一些水果拼盘比赛、厨艺比赛等等注重生活技能的比赛,这些比赛给参与者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带来了许多生活乐趣,但这些针对女生的活动仅仅限于生活技能的展示,在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并没有跳出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框架,仍然定位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这些活动是传统女性角色的传承,可以说使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第三,活动时间短,活动效果不明显。对于高校女生节的起源,目前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广东工业大学在1991年首创的一个节日,以“关爱女生”为宗旨,在每年11月第三个星期举行,为期一周;另外一种说法是每年三八妇女节的前一天,也就是3月7日一天。在女生节的那一周或者那一天,男生们会以自己的行动去关爱女生,包括修理电脑、送早餐等等,然而无论是为期一周还是一天,活动的时间还是非常短暂的,活动的效果也未能持续下去。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女生的性别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社会性别理论教育方面仍有待加强,学生学习性别理论和探讨性别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需要不断地调高,女生的主体意识仍需要增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女生的性别教育:

首先,定期举办性别研究相关的论坛和讲座。除了通过开设女性学、性别研究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性别理论外,定期举办性别研究相关的论坛和讲座,对社会和校园的热门话题展开深人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培养从社会性别视角去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5)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

1 近年来一些农村小学学生课余活动现状

下课铃刚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一群一群的男孩聚在墙根屋角打四角板成风、弹玻璃珠成风、有的在平地上滚铁环,无论天气如何,风雨无阻,上课铃声响了还迟迟不进教室。打四角板的同学甚至把新书和本子都撕下折四角板了,弹玻璃珠的同学把父母给的中餐钱也买了玻璃珠。这些行为是一种变相,它妨碍孩子的思想健康发展,在校园里影响极坏。校长再三叮嘱各班主任教育学生不准玩这些败坏校风的东西,有时也亲自阻止,当然老师们也尽力教育了,“安稳”几天,但没过多久又“卷土重来”。这种腐败的习气至今还难以收拾,不但影响校风更影响学习。学校无法治理学生这种活动行为的原因何在呢?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加之学校文化生活枯燥乏味,所以趁着下课时间就赶紧活动活动,放松放松,但学校没有更好的活动项目,如此,学生只好自寻开心,就玩起打四角板、弹珠珠的游戏了。

2 搞好农村小学的活动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明风气

校园文化的主旨就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培养品学兼优和健全人格的人才离不开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想让学生去掉那些腐败活动习气,变得勤学好问,活泼可爱,农村学校应该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策略,从活动文化建设着手,每月举行一系列文体活动比赛,如“琴、棋、书、画”、跳、跑、体操、数学竞赛、诗歌朗诵、演讲等,可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开展多项活动,让学生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还可以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守则讲规范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比赛”、“文明之星评选”、 每年一度的作文竞赛和口算王争夺赛。比赛可分个人的和团体的,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练习,儿童爱面子、好表现、喜欢得到表扬,老师们注意及时对有进步的同学加强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这对文化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给学校增添无限生机,学生的智力得到极大开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农村小学制度文化建设,促进良好的校风的形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6)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

1 近年来一些农村小学学生课余活动现状

下课铃刚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一群一群的男孩聚在墙根屋角打四角板成风、弹玻璃珠成风、有的在平地上滚铁环,无论天气如何,风雨无阻,上课铃声响了还迟迟不进教室。打四角板的同学甚至把新书和本子都撕下折四角板了,弹玻璃珠的同学把父母给的中餐钱也买了玻璃珠。这些行为是一种变相,它妨碍孩子的思想健康发展,在校园里影响极坏。校长再三叮嘱各班主任教育学生不准玩这些败坏校风的东西,有时也亲自阻止,当然老师们也尽力教育了,“安稳”几天,但没过多久又“卷土重来”。这种腐败的习气至今还难以收拾,不但影响校风更影响学习。学校无法治理学生这种活动行为的原因何在呢?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加之学校文化生活枯燥乏味,所以趁着下课时间就赶紧活动活动,放松放松,但学校没有更好的活动项目,如此,学生只好自寻开心,就玩起打四角板、弹珠珠的游戏了。

2 搞好农村小学的活动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明风气

校园文化的主旨就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培养品学兼优和健全人格的人才离不开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想让学生去掉那些腐败活动习气,变得勤学好问,活泼可爱,农村学校应该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策略,从活动文化建设着手,每月举行一系列文体活动比赛,如“琴、棋、书、画”、跳、跑、体操、数学竞赛、诗歌朗诵、演讲等,可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开展多项活动,让学生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还可以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守则讲规范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比赛”、“文明之星评选”、 每年一度的作文竞赛和口算王争夺赛。比赛可分个人的和团体的,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练习,儿童爱面子、好表现、喜欢得到表扬,老师们注意及时对有进步的同学加强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这对文化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给学校增添无限生机,学生的智力得到极大开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农村小学制度文化建设,促进良好的校风的形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农村小学教学条件有限,不是每样都能做得好,但只要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能有这样的想法,并努力去实施,去监督,持之以恒,校园里的文明风气就会有更好的进步,祖国的下一代也会更好的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7)

(1)隐性思想政治在教育中具有渗透性。这种渗透性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普遍具有独立的课程内容;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长期的文化氛围熏陶,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隐性思想政治在教育中具有自我性。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传统的教育被动型向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中都是抱着主动的心态,没有受到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可以在更好的文化氛围中主动学习知 识[1]。

(3)隐性思想政治在教育中具有潜在性。潜在性是隐性思想政治的最显著特征,它不是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让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文化,而是通过将思想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促使学生在生活当中体验思想政治文化。这种教育方式是无声的传播,学生不会对学习思想政治知识产生抵触情绪,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优势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表现为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知识文化基本诉求。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因此,长期的课余活动使得他们对高中时的被动式教育产生厌烦情绪。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吸引大学生的目光,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将教育思想传入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它[2]。

二、将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政治教育素材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型已是必然发展趋势,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缺乏生动性,很难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三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而校园文化活动能唤醒大学生对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活动当中,可以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补充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知识的不足。

三、挖掘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素材的措施

1.开发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资源

高校各院的领导一定要重视校园活动的策划,提高校园活动策划的质量,充分开发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资源。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只有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才能满足大学生对活动的要求,提高学生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

2.完善我国高校隐性资源教育

校园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活动形式能够反映不同的思想政治文化,因此,要掌握校园活动的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进而达到于潜移默化中传播知识的目的。根据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亲自操作,独自总结出所学知识的特点,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服务的管理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将社会信息与文化不断融合,以发散式的传播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既能在愉快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生活乐趣,又能不断吸收和掌握思想政治文化知识,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和学习的主动性,在活动中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政治教育的稳健开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在教育体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文化开展校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积极开发并策划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此来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8)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是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而存在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新时期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健美操作为一项在我国蓬勃兴起的集健身,娱乐,观赏为一体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在大学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同时,健美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逐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探讨健美操运动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和开展的形式,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使健美操在学校得到普及和发展。

1.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

人类社会已进入新的科技时代,我国正面临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变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体文化转型的剧烈变化,国际国内文化大环境对校园文化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到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1有来自正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的觉醒,自主观念、竞争意识、成才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法制观念都大大增强,进取开拓和拼搏精神得到激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娱乐活动增多,人际交往、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1.2有来自负面影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生活格调的低俗化以及消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客观存在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低俗文化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稳定和谐的小环境,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贡献。”

2.健美操在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健美操锻炼是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快节奏生活方式带来“文明病”蔓延的历史背景下,人类为保护自身健康而创造的一种健身体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富裕,追求健与美的心理趋向日益强烈,以健身为目的的运动经过广泛吸取体操、迪斯科等舞蹈,借助音乐节奏、旋律及风格调控动作、体验情感,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发展成为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为目的的新型体育项目。它具有很强的群众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以自我锻炼,自我塑造,追求健与美的全面发展而为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2.1健美操锻炼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功能。它是一种有氧代谢运动,通过较大密度和强度的身体练习,对身体各关节、韧带、各主要肌群和内脏器官施加合理的运动负荷,从而有效地改变体重、体脂等身体成份,提高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的机能,发展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促进大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功能,使生命健康、强壮,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而呈现出美的魅力。开展课外健美操锻炼,不但与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全面增强大学生体质。而且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美,使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抵制消极的思想对校园文化的侵蚀。

2.2健美操塑造健美形体的功能。追求形体美是人们选择健美操的直接动机。形体美主要指人体外形的匀称、和谐、健美。遗传因素生成了人的基本体型,但后天塑造却是完全可能的。健美操是在生理学、解剖学、人体造型学、体育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创编的,其动作和程序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实践证明它是塑造形体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是单纯外观的轮廓线条美,还必须赋予它动态美。大学生经过健美操训练,无论站立或行走的姿态都是舒展、大方富有生气的。当然最深层最核心的是人有文化教养和气质所表现出来的仪表风度。因此,内在美与外形美的完美结合是大学生所追求的高层次的人体美。

2.3健美操运动具有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的功能。健美操本身就是一种健与美的艺术创造。操练过程就是一种美的展示和体验,在塑造人体美的体验中,自己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也得到培养,提高了主体审美意识。大学生通过这种文化艺术活动情操,精神境界升华,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个性的塑造。

2.4健美操运动具有健康、活泼、高雅的娱乐功能。大学生在校园内同样存在着休闲生活方式的空间。健美操这一文化艺术活动以充满时代气息的面貌而存在,它那激烈欢快的旋律,健美有力的,鲜明的节奏风格,给大学校园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给校园消闲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提高了休闲娱乐活动的文化品位。

2.5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后阶段,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它的培养目标不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上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营造最好的育人环境,实现高等教育培训目标。在大学校园这个学校与社会接轨的实践环境里,他们摆脱了单纯受教育的地位,转而以自我为主体,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进行自我塑造,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

3.建议

3.1 发挥大学生健美操社团的作用

在高校,一方面通过健美操教学课和课外活动学习健美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加入健美操协会, 不断提高自己的健美操技术水平。在许多大学,都成立了不同名称的健美操协会和爱好者社团。健美操协会可指派专业教师定期,定时的举办健美操培训和指导,让有专长和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进一步的训练,以增进健身知识,提高运动水平。同时健美操协会还可以经常性地举行不同种类、不同难度、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参与的各种形式健美操活动,吸引全校的学生参加,使大多数同学在参与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运动的热情,从而使大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为校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美操活动

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为促进各院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技术提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管理部门、校体委、健美操协会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多种健美操活动,如比赛、表演,这不仅使学生有机会检验自己在健美操课中所学健美操技术的水平,提高自身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展现学生自我的自信心和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能激发观赏学生的健美操兴趣,提高自觉锻炼的热情,而不是简单的看热闹。

参考文献:

[1] 张宁.论健美操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3,6(3):71-72.

[2] 肖光来.健美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1-24.

[3] 钟利.健美操与校园文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21(11):34-35.

[4] 施彬.试论校园文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4):35-36.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9)

【分类号】G718.5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5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基金课题《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研究》(2015d05)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会计技能竞赛在众多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高校管理者在新的政策环境中,秉承着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新的理念推行管理和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在会计技能竞赛和学生活动中,却常存在重复性,重复性的项目开展导致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长久会造成院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创新,影响学生参加竞赛或活动的积极性。以校园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最终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资源,在会计系列专业发展上开拓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及发展方向

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并落实团的十七大工作部署,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都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文化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旨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应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培养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而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待人处事,培养良好的性格,注重兴趣的培养,发展成健全的独立个体。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注重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激发教师和学生激情和创新能力,最终促进教学相长,院校长期发展永葆生机。

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现状

2012年,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成功开办。该项比赛是在仿真财务、税务、供应商等各种会计涉及的领域中进行的分岗位开放式的技能竞赛。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专业品牌度,积极参加会计技能竞赛,在短时间内获得业务成果。但高职院校参加这种技能竞赛的经验较浅,人才、培训、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缺少实质性长期性鼓励性的制度政策措施作支撑,缺少经验,缺少完善的管理培训,缺少奖励性的措施,造成比赛准备时间急,准备不充足,分配资源过度浪费,例如选手培训过于粗糙,无人主动带队和主动报名培训。

三、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意义

会计技能竞赛能给高职院校带来不可或缺的优势:提高院校知名度,打造专业品牌,获得良好的业务成果,成功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培训队伍;也能在当中选拔良好的学生苗子作为定点的培养对象,最终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把学变成教中做,层层深入。但由于院校制度不一,重视程度不同,选拔学生、深入培训、奖励性的措施不足等,资源造成过度浪费。在工作管理中遇到比赛通知,才急忙准备,被动安排的情况屡见不鲜。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现象的科学可信的制度、方法和理念指导,具体的解决措施。

党和国家的治国方针政策都在营造一个永葆生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院校需要培训身心健全的社会实用性的合格人才,贯彻先进性、群众性、创新性、绿色、开发共享的核心发展理念。在这种发展理念和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先进的发展理念,推行先进的管理办法,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开展与院校各种专业相关的技能活动,能充分融入核心理念,贯彻党和国家的核心指导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目的相同,弘扬的精神一致,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两者能有机融合,能大大提高院校资源高度分配,资源能实现科学地充分利用,能从院校范围内培养和挑选学生,能在院校范围内实现专业技能培训,能科学地实现鼓励性措施,有效解决会计技能竞赛的事先、事中、事后的各方面人才、财力问题。最终能从基本层面营造良好的培养人才氛围,打造具有健全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性人才。

四、建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长效机制

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院校各个层面能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先进性、创新性、绿色的办学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理念。

(一)建立贯彻院校各层面的技能竞赛与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离不开院校党政领导班子的有力支持。建立科学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技能竞赛活动就能顺利开展,解决事先、事中、事后准备不足,支持力度和关注度不够的等难题,有效提供工作效率。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实,能有力推动校园文化会计技能竞赛关注度提升,保障会计技能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在市场营销角度当中,每个产品都需要有品牌文化,在消费者群体中都需要有品牌口碑,建立品牌效应,在消费者某一种需要当中,能无意识地产生对某一品牌的需要时,品牌效应就会发生。而校园文化,在学生群体推广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品牌效应。而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技能是核心。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也是在培训社会实用性的技能性人才。既然需要品牌,品牌跟技能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看,性质一致,若能推动以培训会计技能的校园品牌,无形中就推广了会计专业品牌效应,在教师和学生当中,产生品牌需要,品牌效应,即会计技能看品牌,品牌就是核心,培养会计技能就是校园文化,也是办学的宗旨,也是会计专业校园文化特有的品牌活动的核心观念。因此,推动会计技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就是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把会计技能融入课余文化活动各层面

建立校园文化品牌会计技能活动。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层层深入,实现点――线――面全面覆盖。在点的层面,通过学生个体,推广会计技能是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在整个专业学习中,需加强训练,在群体推广中,面向学生个体的学生活动社团,能建立以专业技能为主导的社团,以课余时间为主,带动不同专业的学生,体会学习会计技能的趣味;在线的层面,以会计专业为主要学生群体,组织并举办以趣味性为主的会计技能竞赛,并在班级层面展开奖励;在面的层面,将会计专业系部组织和举办的会计技能竞赛,推送到全院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面向的活动必须是院级层面的各系不同的学生,以各系学生组队的形式,参加会计专业技能比赛,落实全院推广,把会计技能融入学生文化活动当中,最终实现点――线――面全覆盖。

(四)以校园品牌活动为契机,挖掘有潜力学生参加各种会计技能比赛

在实现点――线――面全面推广同时,通过现时各种消息传播渠道,在把会计技能竞赛这个校园文化品牌宣传到校外,增加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通过宣传和组织举办会计技能竞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能有效地挑选出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市、省、全国的各种会计技能比赛。参与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会计技能竞赛的学生,都是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没有专业的培训参加更深一层的比赛前,已经通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给学生有充分的锻炼和训练,在专业教学角度上,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克服遇到各种市级以上专业比赛准备不足带来的各种困难,有利于后续的培训和发展。

(五)培养学生教师及院校管理的创新能力

能推广和实现有树立校园文化品牌的会计技能竞赛,在学生管理层面,能带动组织和举办的老师们充分结合系部情况,系部的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历次的组织和举办当中能顺利掌握各种会计技能比赛的关键。在学生角度下,能在专业技能和待人做事上,能得到双方面的充分锻炼,能打开眼界,培养自身成为社会适用性的技能人才。

五、总结

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下,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开拓和运用更好的管理渠道,大大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学生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上的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10)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性格培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对参与主体的影响能够规范、主导其文化追求和言行举止,增加群体的认同感,对学生的价值观有导向作用,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

临港三校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均十分重视,并经常性地举办各种丰富的校园文化,仅上海电机学院平均每周就有3场,每学期约有40多场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吸引着大学生的参与。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作用可以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关于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调查问卷的调查及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调查问卷的内容说明

本课题组对临港三校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自编《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共发放1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80份,有效收回率约为98%。调研组在对问卷进行分类处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EXCEL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问卷共包含12题,其中前四道为基本信息题,后八道题基于前四题的调查结果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作用分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心理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每个方面提出2道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充分体现本次研究的意义,并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料。

(二)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概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首先课题组提出了四道基本信息题“你是否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你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出发点是?”“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你觉得?”“你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意义是?”,来了解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概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比率较高,参与率为53.7%,大部分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出于“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并且近40%的学生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对他们来说有收获。由此课题组认为,当代大学生普遍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并将校园文化活动当做培养自己能力的重要途径、赞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接下来课题组对选择“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和选择“没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进行比较调查,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作用分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心理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每个方面提出2道选择题,共有8道,来探究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成长具体的引导作用。

2.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引导作用

对问题“你会经常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身边小事吗?”, “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中,有66%的人选择“经常关心”,所占比率最高,而在“没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中,有53%的人选择了“不喜欢看新闻”,比率超过1/2。

对问题“如果学校存在不合理的制度,你是否愿意通过一些手段试图改变这些不合理的制度?”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中选择最多的选项为 “愿意,我会运用一切合法手段”,有78%的人选择。没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中选择最多的同样为“愿意,我会运用一切合法手段”,有40%学生选择。如图一:

3.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引导作用

对选项“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现不文明现象或行为时,你会?”,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选择“马上制止或劝阻”的比例最高,占85.5%。没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中,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高达60%,选择“劝阻一下,听不听由他”和“马上制止和劝阻”的人占比例相相当,都为20%。如图二:

在问题“搞联谊活动时,如果别人不小心把酒洒到你身上,而且别人向你道歉了,”你会怎么样?”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中,最多人选择 “主动和他说没关系”,占比64%,最少选择的选项为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洒回来再说”,为3%。在没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同学中,最多为 “主动和他说没关系”占51%,但比率比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小。

4.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引导作用

在问题“当你犯错误或者当事情没有按照你预期的计划发展时,你生气或心烦的次数多吗?”的调查中,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有47%选择了“和大多数人一样,偶尔也会”,而在没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中,有38%的人认为“和大多数人一样,偶尔也会”,比率较小,而且选择“可能会比一般人多一些”选项的人明显比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比率大。

问题“设定工作期限是否会给你增添压力?”,在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人中,选择最多的为“不会,但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工作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而没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有40%选择了“会,但我认为我在压力下才会干的很好”,所占比率最大。

5.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引导作用

对问题“你想过用你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吗?”,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有54%的人选择了“有,并比较深入的想过”,所占比率最大。没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中选择最多的也为“有,并比较深入的想过”,但选择了“一般,觉得无所谓”很多,为40%。

问题“对于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一个成功的职员或创业者,你?”,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有52%的人选择了“很有信心”,所占比率超过1/2。没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只有23%的人认为对毕业后从事一份工作并成功“很有信心”。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有着积极的影响,且总体上呈正比例关系。参与程度比较高的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时事政治,在政治学习和参与民主活动方面的积极性更高;道德认知水平较高,道德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参与的主动性更强,自我认识更清晰,情绪调节和自控能力更强,更善于人际交往;对未来职业发展更自信,社会责任感更强。

二、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组调查访问的过程中,通过与临港三校的部分老师和同学座谈发现了一些当代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所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有力的引导和合理的规划。大多数校园文化活动仅仅只是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注重活动的开展质量以及活动的本身意义,从而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并且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对活动的开展缺少实际性的指导和帮助。

2.校园文化活动的性质偏离。大多校园文化活动并没有真正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建设的主要目标,活动无法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响应。尤其活动主要参加者为大一新生,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整体观念都不够成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全局观念,这种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3.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差别较大。成长中大学生的不成熟性和敏感性,使他们的文化活动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从当前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看,大都存在明显的两极性,即自主与自发并存,高雅与低俗兼备,创新与越轨同在。

4.许多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响应较差。很多大学生多把精力放在学习成绩上,对社团活动充耳不闻。此外,许多活动由于学生的不了解以及社团相应的宣传误差,造成学生对其望而生畏或盲目跟风的现象。

三、针对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要使大学生更好的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自己就应该改善这些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1.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讲求新颖的形式,这也是提高学生参加活动兴趣的重要环节。活动的种类可以相似, 但表现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有关部门应多加研究, 根据学生的心理动态、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 不断推陈出新, 使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生动, 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

2.校园文化活动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体现自身发展的特色。在注重参与者的兴趣爱好同时增加活动的知识性,以提高法学生驾驭各种文化、社会知识的能力。

3.学校必须对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正确的指导,坚持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性。学校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带动和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既充实自我,又受到教育。

4.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活动要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把握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紧紧依托社会舞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引导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从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调整自己的成才目标。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11)

学术界、各级各类学校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进行过比较深刻的学理分析。如结合建设和谐社会议题,人们对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发表了诸多有意义的见解。讨论比较集中的领域是,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优化环境等等。讨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认为,只要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且大学文化具有“传授人文知识的性质”[1],故此决定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必须凸显“教与学”的核心内涵。如何使这种内涵外化为现实,校园文化的功能属性是应当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应当说,关于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实施方略以及相关功能等方面的探讨是比较充分的,但仔细浏览各项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关于校园文化学习功能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无论人们对大学及其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认识,大学最终必须是也一定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不应被忽视的。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终极目的之一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学习型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

讨论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可以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人们常说,21世纪人类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是21世纪的青年人最应掌握的本领。关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及其意义,已经有过较多的探讨,不需要多费笔墨。而关涉实际问题,则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特点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许多人认为不断地追加各种投入、增加活动场所、活动设备,搞各种文体活动就可以,而这些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往往缺乏教育内涵,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娱乐化的倾向,不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2]还有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类似说法从表面上看并无不周全之处,但如果深入追问,则不难发现,无论多么丰富的课余活动,也仅仅是课余活动,终究代替不了课堂学习和专业学习,更不可以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此外,由于某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精神文化内涵,丧失对大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与启迪作用。一旦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弱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价值便大受贬损。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但必须正视的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素养,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保障专业学习,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训练,也一定受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注重精神文化作用的大学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1]。文化生活是大学生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丰富文化生活向来为各级各类学校一贯重视。但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终极目的是为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创造条件;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能表明学习的丰富多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注入强化学习、专业等方面的内容,而各种名目的“节日”往往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节日”中,应突出学习型内容,至少应让参与者认识到,学习远比各种“节日”重要。比如,在各种“节日”加大学习和专业内容的比重,增加类似论文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内容,为校园文化人为地注入学习内容等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课堂内外浓厚的学习氛围。然而,这些举措、建议无论怎样设计、实施,均属于外在条件,实践中制约大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自觉的因素主要还存在于大学生自身。或者说,解决实践中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必须正视大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观问题。

大学生厌学已是整个社会不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可以认为,大学生厌学是当今社会一大难题,业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于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众说纷纭,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大学生厌学原因非常复杂,很难找到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缘由。比如,有人认为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人认为就业压力增大使然,有人认为学校风气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个体差异等等,不一而足。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学生厌学,在追根溯源的同时,还应寻找医治此顽症的“良方”。当然,如同剖析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样,“医治”此顽症,各家开出的“药方”也不尽相同。结合我们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我们主张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学习属性,至少不应淡化学习这一高等院校学生永恒的主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减少厌学倾向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途径。当然,百分之百寄希望校园文化解决厌学问题是不客观的,但校园文化毕竟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广大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的,比之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同感,相对容易激励学习积极性。此外,“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3]讨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时,有学者指出要“更新观念”[3]。“更新观念”也属于常议常新的话题,而且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各种观念的更新。我们认为,为使校园体现学习属性,发挥促进大学生学习之功能,也需要更新观念,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者、策划者、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融入其中,更新单纯的“活动”观念,并更新校园文化内容,从各方面表现出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支持,营造一种端正学习态度的外在环境。

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实践者一致认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育人功能。但对育人功能的解说,却主要集中在德育层面。既然涉及育人功能,就不能仅仅强调德育,而只能是通过德育育人促进智育进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学习属性通过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显示,除了我们前面叙述的针对厌学,有意识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之外,学校的学风建设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学风往往是一所高校学习风气、治学精神的缩影,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特殊因素,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优良的学风与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密不可分;反之,学风不良意味学习风气欠佳,自然不可能形成浓厚的奋发向上的学习空气。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涵于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改变学风,对扭转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是有帮助的。

二、对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

研究者关于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比较多,有学者专门探讨“陶冶”和“导向”功能[4]。此外,也有人专门探讨校园文化的凝聚、规范、激励、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针对目前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校园文化的“陶冶”、“导向”功能至关重要。结合本文所研讨的主题,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情操的陶冶目的之一是使大学生能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准确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勤奋学习。所谓“导向”指的是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引导性”功能[5]。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学风,从各方面体现校园文化对学习风气的营造。因此,强调学习、突出学习应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无论是“导向”,抑或是“引导性”,一定包括学习方面的正确导向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引导或导向,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具体的,这也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管理者必须顾及的,即在宏观上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微观上则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实际,使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与大学生具体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

校园文化的设计、建构,在突出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应把学习属性放在显要位置。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强调为大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自觉学习的氛围。关于校园文化的营造,许多学者热衷于讨论“硬件建设”,认为校园的景致、景点、楼宇、标语等各种人文景观,都应处处表现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等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确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就功能而言,我们还应把重心放置在“软件”建设层面。因为改变、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条件、环境相对比较容易,而从根本强化“软件”建设,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有形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及其营造的教育氛围更像人们所说的“无形课堂”。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专业培养,“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同等重要。就功能而言,有学者关于校园文化具有启迪智慧之功能的认识,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观点。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无形课堂”上,校园文化主体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理念,智慧自然得到启迪,自然会促进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我们赞同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论点,因为“校园文化始终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6]这里所说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是内涵丰富的教育,涵盖着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教育。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使教育回归教育。”[7]所以,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关注智慧启迪的同时,突出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真正凸显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的文化活动。

学习型校园文化及其构建前提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主持者、领导者,在设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时,不要忘记学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绝对重要性,尤其应强调“本领”、专业水平、专业素质永远是安身立命之本。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具有教育价值——体现在德育方面。其实,确切地说,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并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教育得以体现。

三、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学生本位是校园文化的本真含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心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许多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强调校园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如果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以人为本具体化,则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学生本位的观念和意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而且一定是“具有精英意义的社会文化”[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确是一种特殊的、体现精英文化的文化。高等院校本身即是人才和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的聚积地,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代表着科技进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新水平,因而对广大学生既有某种激励作用,也有塑造和引导作用。所以,在这种先进水平比较高的文化活动中,倡导学习、营造学习风气等,必然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实践已经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而且还能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鼓舞他们养成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8]

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是注重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即我们的今天的校园文化既体现出时代特征,也应反映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品位。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重的,但大学生所接触的各类知识,未必蕴含着人们所期待的精神内涵。正如有学者尖锐指出的那样:“当代的大学,几乎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能嗅到因受流行文化所传染的、低级且腐烂的审美观的介入。这种流变与原本传统的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形成了对立的场面。”[1]由此可知,强化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还应建立在削弱其他各种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基础之上。众所周知,高品位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对各种消极文化的积极抵制,尤其应突出“强化主流文化意识”[2],让主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旨。

伴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变化,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必须正视新型的“学习文化”发展与走向。人们探讨新型的“学习文化”时,大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但我们认为,“学习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习者的价值取向,因而“学习文化”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21世纪,重新研究“学习文化”不仅对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在学术界集中讨论校园文化体系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时,“学习文化”因其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的重要功能,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怎样培养人?通过什么渠道体现对人的培养?大概很难统一认识。校园文化永远不能取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构成学习的全部内容,但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校园文化对学习的制约、影响、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应侧重学习型属性研究,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8,(4):186-187.

[2]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49-151.

[3]王云霞,刘雨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3-15.

[4]朱俊伟.浅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商业文化,2008,(8):172-173.

[5]厉爱民.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J].教学与管理,(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