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5-05 08:55:36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篇(1)

1问题提出

当今的社会要求个体既要有积极的竞争精神,又要有良好的合作态度。作为个体差异的合作与竞争素质对于青少年的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从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对过度性竞争进行研究以来,合作与竞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Kelley和Stahelski(1970)认为合作与竞争是同一维度中的两极,它们是相互对立的。现实中存在着合作者和竞争者两种稳定的个体差异,他们具有不一样的世界观,而且对于别人的合作竞争倾向也有不同的态度。后来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扩展,认为个体存在从利他主义到竞争取向的动机连续体,由此区分出四种类型的个体:竞争、个人主义、合作、利他主义。以往的研究表明,合作与竞争可以看作是个体稳定的人格倾向。受经济学领域关于合作与竞争可以并存而且能够实现双赢的启发,谢晓非等从人格的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合作与竞争是独立的二维结构,它们相互交叉之后可以区分出四种不同的人格倾向,即高合争者、高合作者、高竞争者、低合争者。他们编制量表进行测量并验证了理论假设,对四种类型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

合作竞争倾向与其它心理特征的相关关系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在理论上,合作与竞争倾向和个体的社会适应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适应的概念、结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评价工具等方面都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在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因素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外在的环境因素和内在的个体因素。其中的个体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智力因素;二是人格因素;三是前两者整合起来的自我应对策略。皮亚杰的认知论认为,个体的适应过程是同化与顺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两者的相互配合就形成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当今社会上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同时,要完成复杂的任务,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有良好的合作团队。为了达到与环境的同化与顺应,个体需要具有既合作又竞争的特质倾向。至于这些特质倾向与社会适应的各维度具有怎样的关系,正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Taylor和Betz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与职业决策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程度。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包括五个方面: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能力、目标筛选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以及职业决策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有研究发现,具有合作与竞争倾向双重品质的员工中,管理者比一般员工多,私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多。虽然个体差异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合作与竞争差异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还没有发现。鉴于以往的研究大多把合作与竞争分开进行各自的相关分析,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谢晓非等人编制的量表,对合作与竞争倾向的四种人格特征在社会适应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探讨。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广东省选取三所大学共400名本科大学生作为被试,得到有效问卷373份,各年级学生数相当,其中女生237人,男生136人。

2.2研究工具

2.2.1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量表

采用谢晓非、余媛媛等编制的《个体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量表》。该量表包括合作、竞争2个分量表,其中合作分量表共有13个项目,包括包容性、互惠性、合群意愿三个维度;竞争分量表共有10个项目,包括过度竞争、自我成长、超越他人三个维度。该量表共有23个项目,均按照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5点评分。该量表把合作与竞争看成是两个垂直的维度,这两个维度相交分出四个象限,代表四种不同的合作竞争类型。以被试得分的上下27%为界限,将高低27%合作倾向与竞争倾向的被试分为高合争者(高度合作倾向且高度竞争倾向)、高合作者、高竞争者与低合争者(低合作倾向与低竞争倾向)这四类人群。合作与竞争分量表信度分别为0.85,0.71,同时该量表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

2.2.2社会适应性量表

采用卢谢峰等编订的“社会适应性量表”阎,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值为0.88;内部一致性良好,均在0.58-0.78之间,而量表的a系数为0.89;分量表与总量表同质性较好,量表的预测效度值为0.74。总量表由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和身心症状表现七个维度组成。量表除了七个维度60个题目外,还加有6个社会期望性题目。

2.2.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本量表由赵冯香对Betz和Taylor编制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一简式”(CDMSE-SF}进行修订而成,将量表命名为“职业决策量表”,包括五个维度:自我评价、职业信息、目标选择、未来规划和问题解决。正式量表有25个项目,每个维度5小题。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0。

3结果分析

3.1合作竞争倾向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

3.1.1合作竞争倾向与社会适应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合作竞争倾向各维度与社会适应各维度的皮尔逊相关表明,过度竞争维度与社会适应的各维度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超越他人与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表现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同时,包容性和自我成长与社会适应的各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而互惠性只与人际适应性存在显著相关。

3.1.2不同合作与竞争倾向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比较

以社会适应的总分及其七个维度为因变量,以不同的合作竞争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除了职业选择适应性之外,其它的维度及总分上不同合作竞争类型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经过事后多重比较(Scheffe)发现,除了职业选择适应性和生活自理适应性之外,高竞争者在其它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高合作者,而高合作者在学习适应性和环境总体认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合争者,其它维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3.2合作竞争倾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

3.2.1合作竞争倾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合作竞争倾向各维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维度的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包容性、合作意愿和自我成长维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维度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互惠性只与自我评价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过度竞争与自我评价、目标选定及问题解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2.2不同合作与竞争倾向类型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比较

以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及其五个维度为因变量,以四种不同的合作竞争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合作竞争类型在职业决策效能各维度及总分上的主效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各维度经过事后多重比较(Scheffe)发现,高合争者在自我评价、职业信息、问题解决及总分上的得分都显著地高于高竞争者和低合争者,而在目标选定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合争者,其它类型上的事后分析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

4讨论

4.1关于合作竞争倾向与个体社会适应的关系

一般认为,良好的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遵守社会规范,能与社会环境保持一种平衡的和谐关系。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活动而实现的。本研究的数据分析表明,包容性和自我成长这两个因素与社会适应的各个维度都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包容性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共同活动中,能够考虑到他人的想法和意见,顾及到他人的利益和需要。而竞争中的自我成长主要指个体重在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努力让自己做到最好。现实社会正是需要这种具有包容心又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人。特质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基本特质对社会适应的作用,当个体的某些特质与现实社会的期待和要求相一致时,这种平衡状态就会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相应地,本研究中竞争维度中的过度竞争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也说明这个问题。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就认为社会适应中的过度性竞争是一种病态人格—神经症。过度的竞争或病态的竞争是指个体为了提升自我价值而不择手段和代价去争取胜利,这种人具有控制、攻击、冒险和贬损他人的倾向,同时取得胜利已经成为这种人无可选择的需要。过度的竞争心理与正常的竞争具有三个方面的不同:过度的竞争者不断将他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和衡量,即使是在无须如此的情况下也是这样。二是过度竞争者需要的不只是要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就,或者比他人更大的成功,而是要独领或者鹤立鸡群。三是过度竞争者对其他人有一种强烈的敌视态度,因为一个竟争者的胜利就是另一个竞争者的失败日。显然,过度的竞争者是我们不提倡的,这种不择手段和代价去争取胜利可能在短期内会达到他想得到的目的,但在长期的社会适应中对自己和社会都不会带来好处。

社会不仅需要积极的竞争者,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合作者,竞争与合作是人类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从本研究的结果看,高合作者在社会适应的总分及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都是最高的。除了职业选择适应性和生活自理适应性之外,高合作者在其它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高竞争者,同时高合作者在学习适应性和环境总体认同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高合争者。无论是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还是角色适应及环境认同,我们的社会还是比较认同善于合作的人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毕竟与更广泛的现实社会有所差别。他人所参与的竞争活动没有社会上的激烈和残酷,相反,他们面对更多的是如何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如何适应大学生的一些角色转换,如何安排学习之外的时间等。具有高合作倾向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4.2关于合作竞争倾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合作倾向中的包容性和合作意愿及竞争倾向中的自我成长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我们知道,自我效能并不是指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自我评价或信心。它主要受到自我成败经验、他人替代性经验、社会劝导、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影响。合作意愿是指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个体能够享受共同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当个体意识到别人的付出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时,他会为了达成目标而与他人共同努力。无论是互惠性、合作意愿还是自我成长,这些特性都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和谐,也会增强对未来职业的信心。Ryckman等人经过研究认为个体的竞争性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即过度性竞争和个人发展性竟争。具有个人发展性竟争这种良好竞争倾向的个体在完成目标任务时,并不过分夫汪结果的输赢,!角是更关注任务本身的乐趣。他们更关注的是自我发现、自我提高以及任务本身的完成而不是与别人进行比较,他们向往的是个体成长而不是通过贬损别人来提升自己:对于这样的个体,其他人并不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相反的是能够给自己提供学习和友现自我的机会。虽然个人发展性竞争的个体也渴望成功和胜利,但他们并不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显而易见,个人发展性竞争正是本研究所认为的白我成长兑争维度它是我们社会所提倡的,一个人不但要敢干竞争,还要善于竞争。这样的人格倾向就会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与此相对应的是过度竞争,它与自我评价、目标设定和问题解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前面已经论述,过度竞争是我们社会所不提倡的,它会降低个体的自我评价,给个体带来更大的压力。

从合作竞争倾向的类型上看,除了未来规划维度之外,高合争者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其它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一于低合争者。从现实需要出发,具有合作与竞争倾向双重特质的个体应该是社会所期望的。这样的人既能顾及他少、与团体的利益,并从中体验到合作而带来的愉悦感,又能发挥自身的潜力,力图超越他人而表现得更加优秀。同时我们也发现,高合争者在自我评价、职业信息、问题解决及总体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高竞争者,而且高合作者在总分上也显著高于低合争者、由此是否说明在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上,合作因索比竞争因素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呢。这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实际上,与职业决策效能相关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其中个体因素中已进行研究的因素有情绪特征、一般能力、社会地位、种族认同以及相关的人口学变量。人格特征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中,本研究只从合作与竞争的维度进行探讨,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对这方面的关系进行更深人的探讨。

5结论

(l)过度竞争与社会适应的各维度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超越他人与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表现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包容性和自我成长与社会适应的各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互惠性只与人际适应性存在显著相关。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篇(2)

职业选择是人们对自己和工作形成清晰概念的发展过程;是个人选择与其才能、价值观、兴趣、所期望的生活方式相一致的职业的匹配过程;是人们寻找可选择的职业信息以便作出决策的过程。

一、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职业选择特点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征、性别歧视等原因,就业更加困难。据麦克斯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2月底,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比男生低8.5%。

女大学生就业难就表现为:求职经历艰难;择业的时间较长;择业的工作单位较差;职业选择成本高;选择职业的范围、机遇不如男生,对所得到的工作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同时女大学生职业选择也呈现出与男生不同的特点:

(一)选择行业集中于传统女性职业,职业范围窄

(二)职业选择追求的工作层次、职业声望的地位低

(三)受从众心理影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盲从现象

(四)职业质量低

二、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于以上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和职业选择的特点,本文就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4个维度:

(一)个人因素

帕森斯(Parsons 1909)在《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的因素:“第一,准确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原因;第二,懂得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即在各种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利弊、报酬和晋升机会;第三,对以上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明智思考与准确认知。”

因此,在职业选择中,个人因素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能力、性格等。

1.职业兴趣

多项研究表明,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具有不同的职业兴趣,二者相匹配的从业者,能更加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容易取得成绩,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1959)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职业与人相匹配的过程。而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总会表现出自己自己的个性,人们会选择与自己的职业兴趣相匹配的职业。胡艳红(2003)指出,大学生职业兴趣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具有现实型兴趣,女生比男生更具有常规型和艺术型职业兴趣。正是由于女大学生在职业兴趣上的特殊倾向,使得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常规型和艺术型的职业,如会计、秘书等。

2.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职业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社会判断取向,职业价值观不同,所选的职业也不同。杨贞(2011)通过对北京市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是1.职业价值观上强烈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2.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3.职业评价标准越来越来利益化;4.就业期望较高。相应地在职业选择时表现为:不单追求工作的稳定性,更多的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因素。同时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职业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也影响着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对企业的薪酬待遇较为看重。

3.职业自我效能感

在职业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职业选择有很大的相关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是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对实现与职业选择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中的体现。

由于本身的生理特征、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和偏见等其他社会原因,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长期不如男大学生理想,就业的质量较差,工作受到限制等现实情况的存在,导致女大学生择业时的压力较大,对自我评价较低,自卑心理较重,最终自我效能感也较低。同时教师的期待也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早期的研究表明,大学教师对女生的职业期望相对较低。较低的职业期望,一方面使得老师在对女大学生提供求职指导信息和职业忠告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一些传统职业方面的;另一方面,这会传递给女大学生一些负面的信息,“老师对我的期望不高,是不是因为我能力不够呢?”这就可能会影响其自信心,降低其职业自我效能感。

较低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使得女生在职业选择中对自我的评价低,不敢于尝试非传统的女性职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选择的范围。

4.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条件。每种职业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而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就是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能力的培养,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知识与能力脱节,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由于女生在择业时思想较悲观、成就动机较低,导致其获取职业信息的积极性不强,在职业信息的收集能力上也较男生低。

5. 对将来生活方式的选择

由于女大学生生理上的特殊性和大学毕业后的年龄也达到婚育阶段,因而,女大学生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处理好婚姻家庭和工作之间的问题。如今,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女大学生的对待婚姻和工作,呈现出“曲线就业”的倾向:“毕婚族”、“校园妈妈”、“急嫁族”等现象。相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有可能预见将来工作和生活的矛盾,这种预见会削弱女性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动机。从而会把女大学生引入低水平、低声望、以女性为主的职业中。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的经济状况

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女大学生毕业去向、工作地、就业途径的选择。首先,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女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的高低,进而当女大学生在考虑职业选择时对薪酬的预期水平就会有所差距。其次,经济状况好的家庭一般社会地位和人脉资源较贫穷家庭有优势,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而且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也较为依赖父母。最后,家庭的经济状况还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在女生中,城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2.家人的支持

家庭作为大学生在职场求职的后盾,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于女大学生选择非传统职业的影响极大。从事非传统职业的女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更不利的工作条件和较低的工作满意度,而且由于性别歧视的影响,女大学生在社会上得到的支持也较少,这就需要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增强勇气。很多研究成果都介绍了职业成功的父亲是如何成为女儿确定自己职业时的榜样和信心源泉的。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职业传统

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概括的印象。社会观念认为女性应该爱交际、天真、温暖、温柔、依赖、富有同情心、言语流畅,这些理想特征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有关。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一方面会使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社会对女性的认同模式的作用,使她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女性的刻板印象,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也会调整目标和方向以选择与这一刻板印象相符的传统女性职业。另一方面,这也会形成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如认为女大学生更适合传统女性职业,在招聘一些非传统女性职位时就会更倾向于招聘男性。

而且由于在非传统女性职业领域缺少成功女性的榜样,女大学生就更加倾向于传统职业。

2.社会就业政策

随着国家的就业政策由“统包统配”转变为“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这一政策增加了女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机会,但是同时也给用人单位选人的自,性别偏见等歧视现象突出,更加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就业。2010年《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被访的女大学生中,有56.7%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更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

同时国家积极鼓励女大学生创业。2011年9月29日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共同主办的 “女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暨女大学生创业季”在北京启动。今后,女大学生创业将会得到更多的扶持。

3.朋友和同龄群体的影响

从女大学职业选择的特点第3条,已经谈到了朋友等同龄群体对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这些同龄群体的职业目标和职业选择的结果会给女大学生择业时产生影响。

(四)职业信息

职业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职匹配的过程。在进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信息搜集和认识,综合考虑作出职业选择。职业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的供给和需求、工作责任、工作前景、收入、福利等。

肖盛阳(2008)对湖南省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工作特性、工作岗位的如意性对女生的影响大于男生,而且男女差异显著。而在对单位条件的考察方面,收入和福利待遇,工作前景、自身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人际关系所占的比重较高。刘继亮等(2003)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的300余名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十分在意工作的稳定性、福利保障和压力的大小。可看出,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较为看重企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的稳定性和实现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个人、家庭、社会环境和职业信息等4个方面的共同影响,据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女大学生要增强自信心、调整期望,家庭给予更大的支持,学校开设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辅导等,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参考文献:

[1] 格林豪斯等.职业生涯管理[M].王伟,译.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7-118.

[2] 闵君.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9.

[3] 王沛.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11.

[4] 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3-24.

[5] 杨贞.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5-18.

[6] 纵瑞雪.男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心理源动力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8-29.

[7] 陈书崇.浅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J].内江科技,2009(10).

[8] 肖盛阳.湖南省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3-43.

[9] 李继亮,沈维宇,吴薇.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性别差异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调查报告),2003(10):50-51.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篇(3)

社会生态模型

[论文摘要】本文从(1)强调结果的个人一环境匹配理论;(2)关注决策过程的职业决策研究;(3)关注职业决策困难(职业未决)的诊断工具研究;(4)关注决策因素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共四个

方面,重新梳理了职业决策理论的脉络,分析了西方职业决策理论本身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并结合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需求的特点,初步展望了大学生决策研究中关注社会生态因子的趋势。

国外关于职业决策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parsons(1908)的开创性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形成了许多较为成熟的理论。但令人困扰的是这一领域至今都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概念框架和理论范式。同时,已有的研究对于解释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行为和过程既缺乏有效的解释力,也难以指导职业辅导的实践。为便于理解,本文将已有的理论归结为以下4类:(1)强调结果的个人-职业匹配理论;(2)关注决策过程的职业决策研究;(3)关注职业决策困难(职业未决)的诊断工具研究;(4)关注决策因素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基于对已有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分析,作者尝试指出在中国文化下应用西方理论的前提条件和描述解释中国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局限和困境,并初步提出和阐释了提升职业理论生态文化效度的新思路和未来的理论发展趋势一大学生择业的生态模型理论。WWW.133229.COM

一、强调结果的个人一职业匹配理论

西方职业决策理论主要围绕个人的视角展开,关注个人利益最大、效价最高、最适合和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从心理学角度的理论主要是强调个人心理属性与职业要求匹配的特质论,如parsons(1908),williamson(1939),holland(1976,1980)等人的理论!,~;从社会学角度的理论如gottfredson对择业过程中社会声望和性别角色的作用,提出的范围限制一妥协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则注重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探讨择业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对择业的影响。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从个人与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这一角度出发的简单职业决策模型。其特征如图1所示:

强调个人一职业匹配的单维度职业决策理论主要包括parsons的职业决策匹配模型、holland的个人一职业相互作用模}u、工作调适理论((theoryofworkadjustment)、界限妥协理论(theoryofcircumscriptionandcompromise)、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工socialcognitivecareertheory,scc刀等。

个人一职业匹配理论假设匹配的职业决策就是好的或有效的职业决策。但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匹配性并不是优化的职业生涯决策结果的良好预测指标(furnham,2001;spokaneetal.,2001;tinsley,2000)otinsley(2000)指出,holland六边形的一致性系数和职业满意没有显著相关。holland职业兴趣的结构,以及是否和如何考虑用这一结构来解释个体的职业兴趣和进行一致性评估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3j个人一职业匹配理论作为一种机械静态的人格观,严重忽视了人的可塑性和职业选择的变通性。

二、注重过程的职业决策研究

在20世纪中期,职业发展理论和研究的趋势之一就是对于帮助控制职业行为的认知变量和过程的关注越来越多(lent,r.w.,brown,s.d.&hackett,g.2001)o[’}gati等(2001)指出职业生涯决策有如下特点:(1)存在必须做出决策的个体和有一个决策要做;(2)有几个备选项,决策者有某些方面和标准,可以用它们对比和评估各个选项来确定最适合的选项;(3)要在彼此冲突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由于许多决策中包含着不确定性和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是未知的,因此职业决策是极其复杂的决策过程。

关注过程的职业决策模型的演化趋势和过程是,由早期的受标准化决策理论影响较大的理性决策模型,逐渐发展到强调有限理性思想的理论模型演变,后期的模型逐渐克服了标准化决策模型的理想化和过分理性的特征。标准化决策理论(normativedecisionmakin目是基于理性人假设的经典决策理论。该理论相信决策者能够加工所有相关信息,遵循着效用最大化原则(vneumann&morgenstern,1947;e.edwards,1954)做出完全理性的选择。并且选项的优势和劣势之间能够互相补偿,某个选项的期望效用是各种效用被各自的概率赋予权重后的效用之和。标准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偏好在决策过程中可以传递(transitivity)和保持不变(consistency)。早期关注过程的职业决策理论都是基于标准化决策理论的思想提出来的。

如果说匹配理论关注的是什么是理想的职业选择,那么过程理论则关注如何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所有过程理论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围绕个体的认知决策的微观机制展开。各种理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证研究的支持。但理论的多样化和概念的不统一本身表明职业决策过程比预想的要复杂。各种过程理论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就是,决策过程极端地依赖决策者对价值的评估、概率的判断等等,而一个人如果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么决策就变得简单了,简单到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过程。

三、关注职业决策困难(职业未决)的研究

职业决策的研究另外一个思路和主题是职业决策困难及其影响因素。职业决策困难,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时间里,无能力作出一个特定的决策。

krumboltz认为其实质是对决策不满意,或是由于与职业相关的学习经验不够,或是由于个体还没有学会或运用一套作职业决策的系统方法所导致的一种决策状态。决策困难是没有学会某种学习经验的自然结果。crites认为是个体无能力挑选或是承诺于一个特殊的,即将准备或进人特定职业的行动过程。哪公诩龙立荣等认为职业决策困难是个人在职业选择(进人阶段或职业改变)过程中,面临最后决策时,不知道要从事什么职业或从几个职业中挑选一个时发生的困难。

这一研究取向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职业决策困难的检测工具和量表开发使用,以及围绕这些量表结构和应用的研究:careerdecisionscale,(cds)(osipow,1987),careerfactorsinventory,(cfi),careerdecisiondifficultiesquestionnaire(cddq)o}}~作为经验和实践导向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服务于职业辅导的实践,即分拣和筛选出决策困难者,因此有关决策困难的研究在西方理论界也未能够有一个统一的表述,其理论逻辑也并不清楚。虽然国内已经有大量关于上述三个工具验证和使用的文献,但这些工具基本构念的文化适应性依然缺少有力的验证。

四、国内有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

如果说早期的匹配理论是要回答“什么是一个好的职业决策?”关注认知过程的决策理论关注“如何做一个好的决策”的话,那么价值观的研究就是要关注“决策的依据和目标是什么?”

国内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职业领域的研究相当丰富,如方俐洛、凌文栓等(1996)对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修订和建构;田宝珍(1997)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分析;于海波、张进辅(2003)对大学生需要特点的调查;梁龙娟、余贤君对大学生择业标准的研究等等。比较不难发现,国外关于职业决策的研究有着理论和应用两条比较清晰的线索,研究的主题也相对集中和相互关联。而国内的研究多为以国外相关理论为基础的探索,并且国内的多数研究围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领域的研究展开。

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是复制性的研究或对国外理论的验证性研究。并且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构成成分和结构业没有一个一致的表述。金盛华(2005)认为我国心理学领域对职业价值观研究尚无稳定的理论基础,并且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很难互相验证。poi如凌文轮的问卷项目主要来源于文献中筛选的职业价值观条目,宁维卫的工具来源于翻译和修订的国外问卷。因此依然有必要进一步地研究。

五、大学生择业生态模型构想—职业决策研究的新思路

从上述对西方及国内有关职业决策研究的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各种理论的关注视角差异很大,在同一视角下的研究也缺乏统一的表述和一致的结论。随着工作世界的持续变化,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完整地描述和有效地解释真实的职业决策过程和行为,因此也难以在职业辅导实践中应用。同时,由于中西方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上差异较大,来自西方的理论也难以有效地描述和解释中国人的择业行为。因此,龙立荣等国内学者基于西方理论本身的问题及其在中国应用的生态文化效度的考虑,开始探索新的关注生态效度的理论框架来描述中国人的职业决策行为。

龙立荣(2006)指出在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的制度环境下,个人的职业自我属性是择业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只要个人能够胜任职位的工作(知识经验和能力),与自己的价值观念(包括兴趣)和社会规范(包括社会声望、性别)相符,该职业的就业前景广泛就是合理的。至于这些符合要求的职位或职业在哪种类型的组织、在一个国家的哪个地区,似乎并不重要。因此西方描述和解释择业决策主要考虑(图1所示)的模式,即职业自我与职业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西方人也开始关注组织的差异,但这种考虑的顺序仍然以职业为核心组织的作用是次要的。

基于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追求特点的分析,龙立荣提出了的大学生择业的社会生态模型的初步构想:(1)西方的择业理论过于注重择业者的职业自我属性,相对忽视职业所在的组织和地区社会生态环境的作用价值,与中国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差距太大,难以预测和解释大学生的择业行为;(2)择业决策的影响因素除了个人的职业自我属性外,外部提供的职业机会、外部就业机会的社会生态价值也是人们非常注重的优化匹配因素;(3)在整个择业匹配过程中,个人职业自我与组织环境和地区环境匹配度的预测力,大于与职业本身匹配的预测力;(4)人们看重组织环境是出于薪酬待遇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双重考虑;人们看重地区环境是突出地区经济、文化的长久回报价值。简言之,地域、行业、组织等生态因子对个体现实职业决策的预测优于和大于个体职业自我属性(如能力、兴趣)的预测力。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篇(4)

[作者简介]王星华(1970- ),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普师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辽宁 营口 115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05-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飞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招生与就业问题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正确的职业选择不仅关系到职业的社会价值、职业的志向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水平。因此,高职学生就业方式的改变和形势的严峻,使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加谨慎。

本科生及高职学生数量的激增,就业方式由等待分配向自主选择的变革,都不可避免地为高职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新华社北京6月24日专电(记者赵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智联招聘”日前了2011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及求职偏好调查报告。仅2011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进入就业市场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9163万人。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独具特色的一员,正由职业选择的分化逐步向职业社会过渡,正在把自己未来职业的愿望落实到具体计划之中,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意识。尽管各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将来未必从事本专业工作,但他们深知专业的学习对未来就业的实际价值,反映出大学生们职业意识的现实性和具体性。而职业意识的成熟状况还是要看最终现实职业的选择。因此,大学生们更乐于参与社会实践,希望切身体验职业社会对求职人员的具体要求和真实态度,对顺利完成未来的职业定位大有益处。

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影响其职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大多学生却不具备自我选择的能力,即缺乏择业过程中的个人智慧。

一、高职学生职业选择中出现的问题

1.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过程缺乏主观能动意识。首先,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选择随意性较大,常常是被动就业。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很多人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常常听从他人意见,表现出被动就业或随意性择业的特点,如征求父母、师长的意见或受朋友的鼓动等。在校园招聘会上,常常会看到本来处于观望状态的毕业生,如果见到很多同学都选择了某一单位,他们也干脆做出决定。与此相反,有相当一部分人出于对父母的逆反或是对他人的疏离感,对师长提出的职业选择建议背道而驰,做出了对自身发展不利的选择。

其次,当前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的巩固率不高。据统计,高职学生职业选择时缺乏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一年后的择业巩固率只有20%。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大多难以做出理性、科学、有效的决策,从而在盲从和依赖心理的支配下做出不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由此可见,过于依赖或者疏离感过强,会导致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不能自主地做出判断,从而对其职业选择造成不良影响。

高职学生阅历浅、经验少、反叛期与职业选择期重合等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职业选择时的独特性。因此,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建立正确的人生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缺乏理论性的指导。职业选择看似简单,但过程却相当复杂。到目前为止,国际上也没有对职业选择给出统一的概念。不过基本的共识是:职业选择是个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最终促成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过程。

我国学者汪庆春和孟东方在2004年则具体指出,职业选择是在人们受到主体需求动机的推动和自身条件的制约下,综合考虑到职业的声望、规模、环境、条件、前途、待遇、劳动强度、晋升机会以及自身的专长、才能、兴趣、爱好等因素后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未来规划。

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选择不仅仅单纯是找一个工作单位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因此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很有必要。学校生活是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业活动是适应社会的活动,所以在就业活动中,一定不要忘记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不能因为缺少经验,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而忘掉自己的特性和初衷。

Ginzberg在其职业选择成熟度理论中,把青年职业选择成熟程度划分为空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等三个时期。也就是说,青年对职业选择认识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并非突然生成,而是要随着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成熟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根据这一职业发展理论模式推断,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介于之间的特殊时期,职业意识成熟阶段的前期,职业社会的边缘地带,具有尝试期与现实期结合的特征,已经开始逐步向职业社会过渡。大学生们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过程中,努力为自己谋求最佳职业定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指导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和联系就业单位上,这种指导缺少成熟的理论支持、健全的心理辅导和专业的人员配备,而联系就业单位也很少从职业规划角度出发,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期性,绝大多数是为实现学校就业率的突破。

二、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的各项研究表明,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体现为:一是主体因素: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二是客体因素: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家庭等。

1.主体因素。首先是兴趣。兴趣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强大动力。在高职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个人的兴趣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能够乐在其中,就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保持高效率,不感到乏味和疲劳;相反,工作中只能发挥出个人全部才能的20%~30%,注意力易分散,效率低下,而且容易疲劳。社会学研究显示:凭借自己兴趣、特长、爱好、能力而自主选择职业的劳动者,劳动生产率要高出40%左右。调查结果同样表明,在职业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的高职学生,大多是对职业感兴趣的,而有些学生虽然拥有专业优势但却未创造出工作业绩,重要原因同样是缺少职业兴趣所致。兴趣能够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调动人的工作热情,激励人奋发进取,主动排除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工作任务,为最终的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其次是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所必需的心理素质。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能力与知识密不可分,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能力和知识的参与和配合。能力属于动态系统,知识属于经验系统,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知识必须依赖能力获得。同时,知识的掌握又会反作用于能力,促使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能够以比较优异的成绩跨入大学的校门,足已证明他们具备了一定能力,包括分析、判断、选择、表达、交际、实用技能等。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他们所形成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为其未来职业选择提供了参照和定位。

最后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对人、对事、对物等客体的一般性态度。受个体人格的影响和制约,这种态度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和情感具有明确性和单一性,成了自我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价值观需要价值取向来表现,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方向化。随着价值观的基本形成,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基本完成,趋于定型。他们追求或排斥某种价值,偏好或厌恶某类事物,向往或躲避某种情感,表现到具体的职业认识领域时,就会对职业的选择及完成任务的态度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一项工作对于个体来说所具有的意义,是为了维持生计而为之,还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抑或对他人和社会、国家更有意义,这是价值观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力的具体表现。

2.客体因素。首先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包括社会评价、工作单位性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随着高职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而进入他们的社会认知领域范围,成为必然的考虑因素。尤其是他们对某种职业缺乏深入了解与切身感受时,社会环境作用会格外突出。而这些社会环境因素所包含的内容也会随着高职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观念的更新、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的调整等发生变迁,可能会重新排列、重组理想职业的序列,或者彻底改变其原有的内容。然则不论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始终影响着高职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同时,这些影响职业选择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其次是经济效益。伴随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对高职学生的择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对职业选择有利有弊。从管理学理论出发,经济效益对于职业来说是激励机制的一种手段。无论哪一种职业,物质激励越强,其吸引力越能保持得更加长久,物质激励减少或者没有,就会丧失最基本的吸引力,无法获得选择者的认可和青睐。说到它的不利面,经济效益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但是如果金钱意识无休止地一味膨胀,必然要对许多职业的本色造成损害,人们会把职业看成是金钱,把职业与经济绝对等同起来,而不再是完全价值取向中的“职业”了,其结果职业就会蜕化演变成只为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工具而已。

放眼到社会领域中,医患关系的紧张、贪污腐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等,都可以说是经济效益因素非良性影响的实证。有人说,在当代中国社会,金钱无所不能,金钱扮演着上帝的角色。的确,我们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金钱意识在周围迅速扩散和不断增强的事实。尤其在一部分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这种现象也不免对每个人的心理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高职学生身上也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不过,我们还是应该相信,这种现象不是、也不会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社会主流。

最后是家庭。家庭会为每一个人镌下成长印记。纵观人的一生,其每一次抉择都会带有这个印记的色彩。尤其是涉及人生大事如择业、婚姻等问题时,会更加深刻。而高职学生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家长意志在他们的职业选择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成分。

高职学生的专业选择是他们职业选择的前奏。应该说,每一位高职学生在专业选择时都经过了细心研究和内心斗争,而且大都有家庭的介入。有些家长直接为孩子选择专业,而许多的家庭则是通过父母工作、家庭背景、条件等因素对孩子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某些专业取向通过逐渐融入的方式进入了学生的心理,自然而然地做出了相关决定,而不是家长耳提面命式地命令,或者硬性强加给孩子。这种影响的作用与心理学中经常提到的环境的作用如出一辙。例如,居里夫人的女儿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艺术才能,正是源于他的祖父和父亲对文学艺术的酷爱。

家庭的作用会在高职学生毕业后面临具体职业时再次凸现出来。不过,这一时期家庭的影响力已不再像从前了,因为孩子的年龄增长,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突出,心理趋于成熟,心理素质提高,独立性、自主性增强,而且职业意识也更加明晰,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有了一定的定向和认识,此时此刻的他们已不再觉得父母们“那么强大”了,相应减弱了对家庭的心理依赖程度。但是,不管怎样,家庭对子女职业选择依然发挥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当子女面对职业选择犹豫不决,并表现出要征求父母意见或寻求家人帮助时,父母的内在力量会再次被激活,激情再次被点燃,意志作用再次被放大,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会做出应有的干预,甚至是决定。

三、意见及建议

1.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课程体系。从利于高职学生身心发展及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纳入高职学生的正式课程体系中。从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开始,对学生加强职业选择、职业方向、职业定位、职业心理的引导与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身职业特点的正确认知和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而不仅仅是在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前,草草地以合班教育的形式进行一两节课的空洞说教式的就业指导。

2.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应的理论支持。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物质大于精神,个人高于社会,眼前重于长远。这种特征的形成与高职学生对专业特点的认知及职业心理的缺失有关。在高职学生中存在两种择业心理,其一,自视甚高。“我也是三年高中苦读出来的,怎么可以到工厂去做一线工人,去受那个罪?”其二,妄自菲薄。“我没考上本科院校,所以能有个工作就不错了!”不可否认,两种择业心理都存在问题。因此,需要帮助高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体系,以利于其在择业过程中,做好自我定位,规划职业生涯。

3.社会及家庭应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环境支持包括两方面:第一,物质环境的支援。进入高职院校开始,要在专业设置上,从学生的职业选择角度出发,切忌因一时利益而起,盲目发展所谓的热门专业。用人单位也应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其入职之初,考虑其技术特点进行职务的安排调度,而不应完全混同于社会招聘人员。第二,心理环境支援。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阶段至入职后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甚至产生焦虑情绪。来自信任的人和环境中的鼓励及支持是缓解其压力的最好良方。

高标准的职业选择要对职业的社会意义有高度的认识,还必须有高水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良好认识,只有将这些因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为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选择做出良性指导。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心理学,2003(11).

[2]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2).

[3]汤婵.对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心理问题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

[4]汪庆春.大学生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4).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篇(5)

一、前言

作为著名的职业学家,美国的萨柏(Donald E. Super)在职业研究这一领域的贡献举足轻重。其中,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被大多数职业学家所推崇,这一理论也是萨柏在职业研究这一领域最重要的贡献。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高校也应当重视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本文将简要介绍萨柏的著名的职业生涯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高校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建议。

二、萨柏的职业生涯理论

(一)职业生涯显著角色

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萨柏以他对职业选择的内容及过程的区分为基础。职业生涯显著角色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萨柏接触了一些对职业选择毫不在意的年轻人,这一概念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一生中,作为个体的每个人都会扮演以下六种主要角色: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家长。很明显的,年轻人在将入职场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工作者主要角色。若一个年轻人无所谓工作角色,职业咨询师就可以认为此年轻人没有准备好进行职业选择。

(二)职业成熟度

此概念指的是与个人年龄相匹配的职业行为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用来判断一个人选择职业的准备状况。它包括五方面内容:1.个人对职业选择关注的程度和运用资料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即职业选择取向;2.收集相关职业资料进而做制定计划的能力,即资料、计划能力;3.个体在发展过程前后选择职业的层次、范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即职业的选择一致性;4.兴趣、性格、独立性等和职业相关特征的定型程度,即人格的特征定型;5、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其兴趣、能力、社会背景的吻合程度,即职业选择的理智性。

(三)职业生涯探索

萨柏所指的职业生涯探索阶段指的是年轻人由于重视选择的工作角色而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职业能力。

这一阶段有三个任务:固定偏好、明确选择、实施选择。萨柏提出,两种态度和两种能力会影响职业探索的完成。两种态度即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职业探索态度;两种能力即信息认知能力与决策能力。良好的信息认知能力表示个体能够掌握必要的职业信息且以此为基础明确自己喜好的职业,进而完成职业探索的第一重要任务,即偏好固定化。个体可以将决策的原则应用到选择决策中,以使选择结果与他的兴趣和能力相匹配。萨柏把这种将自身的特点和职业特点相匹配的任务称为“选择的明确化”。在此之后,探索阶段的第三个任务是“选择的实施”,即在选定的职业上获得一个工作岗位并尝试工作一个阶段。

(四)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后期萨柏提出“生活广度”模型,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发展阶段,各阶段的特征都是此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建议采取的应对行为。“成长期”是指学龄前阶段以及中小学阶段,即零到十四岁之间。在此阶段主要任务为发展自我概念、明白工作意义和确定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当个体选定某个职业,且尝试该职业不同岗位之后,该个体已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末期,此时约在二十五岁的年龄段。之后则是约持续二十多年的“职业建立期”。在此阶段,个体主要任务则是稳固选定的职业且力求更进一步发展。最后则是维持期和衰退期两个阶段。

(五)职业生涯模式和职业生涯主题

在此之后,萨柏又提出两个命题:职业生涯模式和职业生涯主题。职业生涯模式是客观指标,关注个人从事的具体工作。职业生涯主题,更为主观,反映个人在职业规划时的关注和要求,这是萨柏更为重视的。萨柏认为,职业咨询师应当通过访谈等定性手段认真挖掘从而发现具有心理学背景的职业生涯主题,以便更好的帮助咨询者完成职业选择的发展方案。

三、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由萨柏职业生涯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一)高校职业指导不仅要关注毕业时,还要关注毕业后甚至一生的职业规划

目前,就业率成为各个高校完成任务的指标,导致很多高校只关注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率,而忽略对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毕业生跳槽率增高,耽误自己,也浪费社会资源。

(二)引导大学生增强工作意识

明白个人发展中职业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探索和职业规划态度,是高校职业指导的最重要任务。否则,学生择业时将继续处于迷茫状态。另外,对于毕业后既不接受深造,也不参加工作的这部分学生,应当更加加强引导。

(三)要重视培养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和以及决策能力

对大学生来说,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信息认知能力和以及决策能力极其重要。现如今,大部分高校只是注重就业信息的提供,而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需求。

(四)包含职业选择准备的主要方面

职业成熟度指标可以用来测试学生所处的状态,使高校职业指导的老师对学生作出更深一步了解,并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墨守成规,做不到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五)不可盲目依赖职业测试量表

很多高校盲目依赖所谓的测量表,却根本不知道测量表的使用前提。这一类测量表是针对具备职业意识、了解职业知识、明白如何选择职业的受测者。另外,测量表只能参考,不能因此而简单判定学生适合何种职业。

(六)增加职业咨询的工作力度

目前,各高校的职业指导主要是指导课、实习、讲座等,只是单方面的提供信息,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各毕业生来说,职业咨询则会更容易走入内心,放大指导功效。通过职业咨询,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抱负。

参考文献

[1]杨晓.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中的心理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2).

[2]徐璐.大学生就业辅导与社会工作介入[J].经济研究导刊,2011,(07).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结构性过剩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大部分本科大学毕业生将来希望从事白领职业,相对于本科生,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于从事蓝领职业的态度又是如何呢?要提高民族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自身的客观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笔者从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问题人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架构,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职业的内在因素。

      1研究架构

      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研究平台,搭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就业能力,再通过职业选择相关文献整合后建构出整体性的研究架构(图1),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行为模式。以下分别就各层面的假设做说明。

    2研究假设

    2.1行为态度

    根据原始的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可知态度是个人对某种行为的信念也是决定行为意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态度是依据人们对行为结果所产生的知觉偏好或厌恶的研究均支持在职业选择的内容当中,对于目标职务的喜好程度与正反向观感会影响求职者追求工作的强度。

    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从事蓝领工作的正向态度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职业的行为意图。

    2.2行为的主观规范

    个人的主观规范会受到重要关系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已婚的求职者在寻求工作机会时,动机与强度会受到伴侣与家人的压力影响职业选择的权衡,将兴趣与成就感涉及工作满意等考虑因素放在现实因素之后。套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在工作搜寻的内容中显示,男性感受到养家活口的压力会促使男性工作者在工作搜寻的态度较为积极。在大学生的职涯选择时。美国大学生往往较愿意从事具有独立创意、冒险性的工作。而相反,中国大学生权衡的因素中,职业选择同时要满足自己的期望与顾及家人的感受。

    因此、本研究推导出假设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从事蓝领工作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工作的行为意图。

    2.3认知行为控制

    在理论建构时曾阐述认知行为控制与自我效能两者关连性,内容上支持若个体的认知行为控制能力愈强,自我效能也会越高,反应出行为者本身自信心的强弱,因此认知行为控制能力越大成就出的行为可能性也越高。而高自我效能面对生涯选择时,焦虑感较低、对自己的认识较深入更比低自我效能者能找出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三: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蓝领职业的认知行为控制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工作的行为意图。

    2.4就业能力

    根据文献资料的研究来看,就业力不是保证就业的能力,而是提高工作取得的可能性。主要是以个人自我认知的心理层面(我可以做的)与工作现场愿意提供的劳力缺口(a}司所需要招募的)的交集。这个层面有三个构成要素:

    a.工作者对职场现况的认知与自己的因应方式。

    h.工作者本身的属性,特质与专长。

    c.工作者所拥有选择工作的工作弹性与转换工作的自由度。

    在就业力衡量指标的层面当中加入系所专业领域与学校声望排名,保留就业能力的自信心与外部劳动市场因素。本研究欲比较高职院校中,就业能力是否会影响选择蓝领职业或非蓝领工作的行为意图(图2),因此提出假设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外部就业能力越高越会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非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

    3研究变量的选定

      自变量定义:

    研究变量包涵了计画行为理论层面(从蓝领工作的意图、态度、主观规范与认知行为控制)与自我认知就业能力层面(包含学业成就、学校声望与自陈式就业能力)。问卷记分方式则依据理论采用liken量表分析,分数越高代表越同意该问项。

    3.1行为意图

    行为意图是个人想从事某种行为的主观机率也是测量个人想执行某种行为的程度。依据本研究的内容定义行为意图为:“欲从事蓝领工作的意图”。在问卷中共有三题,例如:我会 

 

选择(5分代表非常有意愿、1分代表完全没有意愿;)以技术工人作为我的职业。

    3.2行为态度

    态度是依照行为结果的喜好而定。在问卷中则转化为符合职业选择内容的题项。例如:我认为成为技术工人是:(5分代表非常有价值的、1分代表非常没有价值的)。

    3.3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测量个体从事特定行为时,重要关系人对该行为的感受与对行为者的压力。因此,本研究对主观规范的题项中包含了家人与亲友的压力,例如:我的家人认为我选择技术工人为职业是:(5分代表非常应该的、1分代表不应该)。

    3.4就业能力

    本研究采用等学者所建构的自陈式就业能力量表,题项中针对大学生在学校主修的科日与就业市场缺口是否互补、学院声誉对求职的影响力、对于就业市场的与就业现况提问。例如:我认为学校声望会是我找作的竞争优势(5分代表非常同意,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以及我所就读的科系在专业领域中有,:1越的声望(5分代表非常同意、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等等。

    4研究过程

    根据前文所描述的研究架构,对回收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4.1问卷回收与样木特点

    本研究共发放(400)份问卷,以河南职业技末学院部分学生为问卷对象,在扣除规则性填答、部分未填答之(128)份后,共获得(21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8%)详细样本回收情形见表1

   4.2问卷信度检测

    研究中所用的衡l量工具,必须具备良好的效度与信度,才能反映出实际的问题与情况,因此本节将就量表层面进行信度与效度两方面的分析,从而说明本研究所使用衡量工具的适用性

    4.2.1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一种衡量工具的正确性或精确性,也是指对同一或相似母休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最常用来检定尺度量表的信度方法即为(a),其值乃用来衡量同‘概念下各项日间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当a值介砖0.70一0.90时表示衡最标的之信度为可接受,若a值大般 0.90时表示衡从标的信度相当高    本研究衡%ei变数之a系数值如表2所示,其中“行为意图”层面为0.957 ,“行为态度”层面为0.744, "主观规范”层面为0.780,“行为控制”层面为0.782 ,而“就业能力”层而为0.826;各变数之(a)值铃在0.7以上,显示同一层面中各项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均已达到可接受范围,亦即本研究所采用之变数量表信度大致良好。兹将详细信度分析见表2

    4.2.2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一种衡量工具的使用是否妥当或有无偏差,问卷中衡量项目能够涵盖研究主题的程度,取决于研究者主观的判断本研究问卷内容中所有问项,都是依照相关研究文献搜集整理,通过仔细推敲,以及与指导教授反复讨论修改后而形成的在问卷正式发放前,预先邀请多位学生进行预试,以避免任何含混不清或误解之处,与确保问卷的用字、顺序与意义得适切性,因此本研究的问卷的效度应该是比较高的。

    4.2.3因素分析

    针对大学生对选择职业意图的影响囚索,使用spss14.0作为分析平台,通过主成分分析并配合最大变异法的转轴力一式。从数学的观点看,当问卷的kmo位大于0.5时,该资料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共萃取得到十个因素,累积变异量为67%

 

    4.3研究分析与假说检定

    4.3.1相关分析

    表3为本研究中行为意图、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与就业能力等变数两两之问的相关分析,由相关分析的结果皆能符合先前的假设1,2,3,但行为意图与就业能力之相关系数则未达显着水准,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厂

    4.3.2回归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研究的结果是否支持研究模型与相关假设,因此对模型中的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知,本研究结果支持假设一、二、三、但不支持假设四,现将本研究假设得验证结果汇整于表5

    5研究结果

    根据受试者在问卷的得分情形计算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并以研究法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考验研究假设,研究结果如下:

    5.1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正向态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

    根据回归分析,1值为10.773,影响结果为显性。因此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正向态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生选择旅领职业的行为意图,早现支持结果研究支持在职业选择的内容当中,对于目标职务的有好程度与正反向观感会影响求职者追求工作的强度。

    5.2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

    根据回归分析,值为11.596,影响结果为显性。因此,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大学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呈现支持结果个人的主观规范会受到重要关系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已婚的求职者在寻求工作机会时,动机与强度会受到伴侣与家人的压力影响职业选择的考量,将兴趣与成就感涉及五作满意等考虑因索项次放在现实考虑因素之后。

    5.3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认知行为控制强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篇(7)

马克思1818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兰省的特利尔城,生长在开明的家庭,从小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教育。1835年8月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写下了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下简称《考虑》)。青年马克思以冷静考察的视角,展现其立志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高尚情感和价值理想。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其他著作看,《考虑》虽然没有严密的理论论证、严谨的篇章结构和深厚的学术素养。但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却以青年的热情、犀利的文笔、高远的志向、澎湃的热情阐述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所必须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并指明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文章对改变当代存在着理想缺失和信仰失落的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定位导航作用,尤其是从事基层农村工作的青年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如何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合理的职业规划,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主客观因素对大学生村官职业规划的启示

从对《考虑》的解读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村官应严肃思考和认真权衡的内容之一是影响职业规划的主客观因素。

首先,从主观因素分析,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对自己在择业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主观愿望有清醒的判断。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规划调查分析看,部分青年对未来职业期望过高。这是我国当下困扰大学生村官职业规划问题的原因之一。对于个体规划的错误认知往往来自于青年大学生的虚荣心、狂热、冲动和幻想。假象直接干扰和误导了青年人做出正确的规划。马克思认为,青年人在规划职业时,“应当认真考虑,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马克思也指出,“不仅虚荣心能够引起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的热情,而且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生活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因此,“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虽然这些是很光辉的,但是它不能持久,甚至会“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理智无法支配它,从而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的地方。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选择“村官”这一职业时,要认真、冷静地思索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有没有被以上所述的主观上的错误认知所蒙蔽和干扰,如果有,青年人应该在择业时,竭力排除这种主观上的干扰,不从一时的感情出发,不从虚荣心出发,更不要从名利出发,而应选择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真正使我们感兴趣的职业。

其次,从客观因素分析,在严肃思考的基础上排除了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后,当代青年大学生还应认真分析职业规划的客观可能性。马克思在《考虑》中提醒青年人规划职业时要考虑社会的客观因素,“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是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这实际上是告诫青年规划职业时要立足与社会现实坚实的土壤,而不能靠冲动和幻想。只有结合主客观条件,才能使人在职业实践的过程中变得高尚,使人在职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尊严。马克思在《考虑》中阐述青年择业观时还带有启蒙思想和理性主义的烙印,但决不能把马克思对青年职业规划要立足社会的先天限制性解读为宿命论或抹杀人选择职业的能动性。从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的文本中,不难看出他在《考虑》中所论述的青年职业规划要立足社会实际,实质上已经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

二、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对大学生村官职业理想的启示

对职业理想的确定除了有内在自由的要求,有严肃独立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目的和目标的确定。什么才是真正使人伟大的职业理想呢?马克思回答,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因此,“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个人的自由与完美取决于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价值实现。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职业目标和理想。马克思坚定地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当代大学生村官的自由和完美取决于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选择和从事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职业是高尚的职业目标,高尚的职业目标不仅能够使个体克服基层工作中各种非马克思思想的障碍,而且使个体获得为“人类的幸福”工作所带来的自身的幸福感。

尽管《考虑》中的思想带着浓厚的抽象人本主义色彩,但字里行间表现出了马克思为自己的理想而自豪、为自己的幸福属于千万人而快乐、为自己的理想而崇高。正是有了“为人类的幸福”的理想,马克思才能克服各种艰难困苦,有四十年完成《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实质与矛盾,指出了人类解放的必然性。正是“为人类的幸福”的理想,马克思投身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与道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有尊严的职业”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定位的启示

当代大学生村官选择基层就业并扎根农村面临着诸多职业困惑。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定位究竟该怎么抉择呢?大学生村官是不是有尊严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村官实践岗位上该如何有尊严的工作呢?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首先,大学生村官对于自身所从事“有尊严的职业”与否的判断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职业定位。认为是这只是权宜之计,只是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跳板的职业定位,必定无法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对村官“尊严”持无所谓态度的群体,也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快乐的。一些大学生对村官的存在脱离了唯物史观的标准,以唯心主义的价值取舍为依据,以主观臆断取代对大村官“尊严”的理性思考。判断职业是否是“有尊严的职业”的标准理所当然的坚持实践的本体论的观点,即“为人民服务”的标准。其次,一些选择了“有尊严的”大学生村官却放弃了“有尊严的”实践,源自对自身能力的错误估计。在《考虑》中,马克思写到“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村官的职业热情和农村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在大学生村干部真正参加到基层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之中,却放弃了对职业尊严的追求和思考。仅以“工薪待遇”或“职业地位”否定了自身价值,并以此产生了对村官职业尊严的蔑视和遗弃,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对职业定位的错位和扭曲。马克思认为,“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塑造着大学生的职业思想,是决定大学生村官社会地位内在和本质的因素。大学生村官自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理念是选择有尊严的职业和有尊严的工作的重要职业思想。

四、“最深刻的信念”对大学生村官职业精神的启示

职业信念是职业活动的灵魂,没有职业信念的实践活动无法抵御和克服各种职业困惑和阻碍,也最终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马克思在《考虑》中提到,“每个人眼前都有(下转第206页)(上接第204页)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可见,坚定的职业信念对于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村官职业精神的重要作用。首先,“最深刻的信念”能够帮助大学生村官克服各种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形成高尚的职业精神。“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同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支配思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似乎还是最高尚的。”坚定的职业信念对大学生村官如何调试职业理想与职业现实的落差、如何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自我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其次,“最深刻的信念”有利于凝练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精神,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敬业精神是对公民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基本要求。职业信念是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尊严的深度思考,职业信念决定了职业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信念有助于提升和凝练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精神。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握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实践要求,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1995.

[2]陈玉君,黄利秀.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1(5).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C913. 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的变革,择业成为当前很多人面临的一项难题,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面临即将开启新的生活方式时,难免会感到迷茫与浮躁。生活犹如万花筒,工作更是多种多样,所以我们在选择职业时会眼花缭乱,不知其思所归,其意所至。

对于当前面临择业问题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应当如何选择,选择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将从马克思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出的因素出发,加以论证,给当前的青年大学生提出几点建议。

1论证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两个方面:第一,所选的职业是我们真正热爱的、认同的,能使我们真正受到鼓舞的,而非虚荣心带来的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同时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包括个人能力、身体条件自身喜好等;第二,在选择职业时应当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以此为指针就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职业,即为社会所需要的,这才是最高尚的职业,选择这样职业的人才是最崇高的人,才是人们最敬仰的人。

这些观点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和认识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喜好、条件及能力这些客观存在,避免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这些条件来最大的发挥个人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只有选择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只有为人类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才是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有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西北工业大学杰出校友吴亚军的职业选择便是真正践行了马克思关于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应考虑的因素。

吴亚军1995年参股创建重庆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职务至今。2012年胡润百富榜以380亿元资产位列第八位。2012胡润房地产富豪榜吴亚军家族以财富350亿元排名房地产富豪榜第二。

她并非一开始就涉足房地产开发工作,她曾从事过机械工程师、记者、编辑等工作。

所选择的职业应该是我们真正热爱的、是我们的兴趣所在,才能长久从事。吴亚军在高中时文科成绩十分优异,但她心系祖国,想为国防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高考报志愿时便报考了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从西北工业大学导航工程系毕业,在重庆一家国营仪表厂做技术人员,一干便是4年。虽然仪表厂的工作在当时已能让她跻身金领阶层,但这并非她兴趣所在,工作起来少有乐趣。只是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她去努力工作,但这终究不能坚持太久。

然而兴趣并不是择业的唯一标准,所选的职业应该是能使我们真正受到鼓舞的。1988年,工科出身的她成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行业报纸的记者,虽然这份工作是她喜爱的,也使她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但在6年的工作之中吴亚军觉得如此平淡安稳的工作没有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

进军房地产业,对吴亚军来说,是机缘巧合。但她的成功也是必然。20多年前,吴亚军第一次买房子,遇到延迟交房,时间长达一年。入住之后,又有一年多的时间天然气不通,房子的设计和采光也很差,电梯也常常遇故障,对她来说,这是一段痛苦的买房经历。就是从这开始,吴亚军有了一个“如果有一天我做开发商的话,一定不会这么差”的梦想,由此她也认定房地产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选定的职业能使我们真正受到鼓舞而且是我们的兴趣所在,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评估自身的能力及条件,确定自己能去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并非易事,不仅涉及设计、施工、销售等各方面的工作,在创业初期还要跟进和监督每一个细节。冷静研究之后她了解到所有困难,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但仍然对它充满热情,考虑到自己口才甚佳、对人文艺术的敏感、理科学习的积淀和当记者时积累的人脉等因素,觉得自己可以胜任。于是她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房地产开发工作。事实证明她对于房地产并不是一时的热情,也不是仓促从事。

选择合适的职业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选择后的努力与奋斗。在之后的日子里吴亚军对这份工作投入颇多,她一直在学习,最终在园林、户型乃至工程方面有所造诣,并不亚于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吴亚军对公司所有的应届毕业生、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招聘,她都会一一亲自面试;每一幅新拿的土地图纸,她都要事先去亲自实地考察。

选择职业时应当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才是最崇高的。吴亚军不忘初心,虽然自己没有从事国防事业,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国防事业的关注与支持,她为教育事业及科学研究工作投入巨大资金,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国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这一路走来,最终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并认同的工作,在这份工作中她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了人生价值。

2 结语

因此,当选择职业时,要先问问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应当认真考虑:想要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选择职业不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也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我们必须清醒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需从个人能力、身体素质等客观因素来评估自己,切忌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把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紧密结合起来的职业,才是一个有为的青年所向往的。只有这样的职业,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人类做出有益的贡献。所以只有选择那些让我们拥有尊严的事业让我们趋于高尚,可以充盈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诚然,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贵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中国合作经济,2006(11):78.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50-02

一、生涯成熟度理论概述

1.生涯成熟度概念。生涯成熟度是由Super D.E.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基于发展的观点来看个体职业选择而引入的“成熟”概念,用以衡量个体生涯发展的程度,用来说明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速度。

2.生涯成熟度研究意义。这几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多加考虑未来工作及规划前途发展。但是,因为对大学生的生涯成熟特点不够清楚,缺少实践方面的考察,研究较笼统,所以其成效很低,这也成了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涯辅导的障碍。所以,当前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开展大学生生涯辅导,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3.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特点。第一,职业成熟度有比较明显的年龄特点:连续性、阶段性和顺序性。第二,职业成熟度具有准备性。准备性是指个体对任务的预先觉察计划和预先采取行动的程度,它强调主观上的努力和积极程度,必须有个体的主观能动意识和积极的行动才能达到的一种准备状态。这一点足以证明,只有那些对职业任务有准备的人,才能提高个体的职业成熟度。

二、我国大学生生涯成熟现状

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很多原因,包括学生内部原因及外部原因。就学生个人而言,就业困难学生的生涯普遍表现为不成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偏好与职业能力不一致。大学生在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和自我认识等方面有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因而会胜任地工作也不同。

2.职业规划能力弱。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还缺乏职业规划意识,他们不能运用专业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发展方向,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认知,甚至影响后期对工作的适应性。

3.职业选择自立与依赖心理并存。大多数学生自身自立意识较为淡薄,对学校、教师、父母总是存在较重的依赖心理。因为学校、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所以他们就抱着一定有人管的心态,不是等着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就是依赖于从父母、朋友那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4.个人偏好与职业任务维持能力不一致。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了解不够清楚,缺乏危机意识,另外就是对自己的认识不够透彻,期望高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盲目追求高工资、好待遇的高层次工作,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的选择过于集中。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而频繁跳槽,缺乏职业选择的稳定性。

三、大学生生涯成熟度提升策略

Super生涯成熟度理论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依据,认真学学生生涯成熟度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有着重大作用。根据该理论的6个维度,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涯成熟度:

1.把握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态度。Super认为,在校学生在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初期,即探索阶段,主要任务应该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这一阶段,大学生一手要紧抓学习,另一手要紧抓对自我的认知,包括对自身的兴趣、目标、性格等方面。

2.提升认识水平,拓宽职业空间。Super把职业信息和规划视为生涯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强化大学生对执业环境的理解,对职业信息的有效把握,对各种资源的广泛利用是提高大学生生涯成熟度不可或缺的条件。通过指导学生对职业环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正确途径如网络信息等正确分析职业环境的来源。

3.加强自我认知。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职业信息,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和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从认知的层面帮助学生剖析,更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4.树立独立意识。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生涯规划不成熟的现象为:有的没有对将来进行明确规划,盲目跟从别人行事;有的对前途表现出迷茫的状态,顺应父母的安排;有的心态急躁,急功近利,做事不能够脚踏实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在他们的大学期间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加强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意识将成为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基础。

5.做出正确选择。以自己的能力选择职业的时候,要考虑周详可以避免选择的错误,所以职业选择是生涯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职业选择理论绝大多数来源于人—职匹配模式,国外现已得到很多关于职业选择理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6.转变指导理念,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大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会学生如何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到奠基作用,从而提高生涯成熟度,能够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优势与短板,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未来的成功就业,指导他们最大化挖掘出自身潜力。

参考文献:

[1]王婧,田晓峰,孙秀颖.职业成熟度的新进展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2010,11(26):52-54.

[2]韩娟,金威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生涯成熟度——基于Super生涯成熟度理论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1,(8):56.

[3]花楷,孙姗姗.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8(5):148-149.

[4]熊红星.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编制及其特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

[5]Crites,John.O.Problem in the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J].Jour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74,(4):25-31.

[6]李亚真,叶一舵.大学生的生涯成熟度研究[J].教育评论,2007,(6):60-61.

[7]韩晶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1,(11):213-214.

[8]黄岳辉.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普通高中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06.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篇(10)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内外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国外学者super (1970)从工作目标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

elizur (1982)从工作结果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重要性的看法;

ros (1994)从终极状态和信念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人高)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

schwartz (1999)从工作目标和报酬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

国内学者楼静波(1990)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的意义、职业等级等问题的价值评判,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的期望等问题上;

凌文拴等(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

廖泉文(2000)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人生道路、职业定向与选择、职业工作态度方面的根本性的观念,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从业问题上,或者以职业为谋生经济来源,发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这三项因素上不同比重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贡献。

总的来说我们国内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本质上讲他们对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反映了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关于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心尺度。

二、对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对高职院校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理论上可以教育学生理解高校扩招以后高职大专生的择业观特点,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具有理论依据;反之,对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我们制定更加具体的学生就业指导政策,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1、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利干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加实际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

2、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初次就业就希望找到“地域好、工资高、福利好”的职业,难度稍大,必须调整就业心态,先就业再择业。

3、有利于高职生择业观念、职业意识的转变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改革大学生“统包分配”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就业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办法实现就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由依靠国家就业逐步转向自主择业,由职业选择以社会、集体的利益为价值标准逐步开始重视自我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找工作单方面地依靠学校或家庭开始转向根据自我的需要进行朋友、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途径的职业选择。高职生这种心理状态迫切需要职业价值观教育对高职生的认知能力、评价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提供给他们评价的动力与选择的方向,从而让高职生在职业选择中明确职业方向,进行自我的职业定位。

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1、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课堂教学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依据教学目标,在特定的教学时间,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以课程的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课堂教学的优势在王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宜听觉、视觉、触觉等)进行学习,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能够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达到学习目的。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职业价值观。

2、进行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的课程教育

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来进行,教师可以引导高职生领略丰富而复杂的职业世界、自我世界和职业与自我所构成的价值世界;可以灵活运用深刻的具有时代感的问题、吸引人的职业案例、现实性的价值主题、富有寓意的故事、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新闻报道、散文诗歌、名人名言等方法,让高职生在各种活动中,理解并学会职业价值评价与选择的方法,从而提高其职业能力;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等组织形式,引导高职生相互交流与学习;让高职生获得更多的职业知识、自我知识,了解其他同学对职业价值的不同看法与态度。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去看待职业价值,做出自我的职业价值评价与选择。

3、贯穿于职业指导教学中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指导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除了职业价值观教育,还有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心理咨询、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与职业指导其他内容的教学相结合起来进杭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逐渐在设置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借助于这些课程的开设,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贯穿到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向高职生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技能训练、就业政策、简历制作、面试与笔试准备等教师在讲授职业信息的同时,可直接介绍或通过案例、主题活动等方法让高职生自己发现职业对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从主体自我的角度,引导高职生对自我的人生理想、职业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能力状况等方面进行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其一生中职业发展、职位变迁及工作理想实现过程进行设让对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设让都需要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作判断,职业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个体对某些职业价值的追求:所以,在帮助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可贯穿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为他们提供职业价值认知、评价与选择的方法,培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中职业价值观的策略分析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更新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并反映人们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成就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职业理想有三个构成因素:承担社会义务、发挥才能和维持生活。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人们对这二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选择也不尽相同。于是,人们对同一职业会有很不同的看法与评价,选择同一职业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在同样的职业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并不完全在于职业本身,而主要在于选择者的职业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系统、全面地介绍不同职业类别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目前人才分布不均衡的趋向。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使大学生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保持较高的理想境界和清醒头脑。另一方面帮助高职生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高职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更新就业观念,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要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

2、加强职业价值取向教育,纠正高职学生的价值定位

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职业选择中以自我为主体还是以社会为主体的问题。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是以集体主义为主导,反对个人主义。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要根据现阶段学生思想实际,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倡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同时还要进行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个体社会化所需素质锻炼的倡导、成才意识和成才道路的引导。特别应注意的是,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倡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要让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劳动的价值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指向集体的、长远的共同利益;还要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别,却有成功与失败之分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通过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3、渗透于校园文化中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篇(11)

一、新时期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择业观是在校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成熟的对自己选择职业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形式。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大学生衡量职业好坏、权衡择业得失的天平和尺子,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和差异性特点。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包括择业理想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认知状况、择业价值取向、择业实现途径等五个方面。其中,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包括价值目标、地域选择、行业选择、岗位选择、工作条件选择等因素。

受新时期新的社会条件、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越来越功利化、理想化、兴趣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倾向于考研或者考公务员,通过深造提升竞争力或找到“铁饭碗”,毕业选择创业的学生非常少;大部分就业的学生选择国有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等,对私有企业的热度较小;初毕业的大学生薪酬期望偏高,尤其是在家庭、攀比等因素影响下,产生了很多过高的薪酬期望;很多大学生择业以市场为导向,而非所学专业、个人能力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

二、“人职匹配”视角下指导大学生择业

人职匹配理论以个性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理论前提是承认人的个性结构存在差异。人们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找到合适的职业,达到人职匹配的目的,以获得个人需要、兴趣及心理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人职匹配强调个人先天心理倾向与早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强调心理因素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支配作用,认为选择职业包含了个性的实现及进一步发展。

高校运用人职匹配理论指导大学生择业,必须先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从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分析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第二,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择业现状;第三,从低年级起,贯穿大学四年,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参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2011-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1.用人单位需求

纵观四年用人单位需求调查问卷的各项数据,不难发现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外语应用能力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期望值。在基本能力部分,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有较高的期望,但随社会变化和单位发展等变化,各年度的各项基本能力被看重程度有所变化。近几年来,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决策能力等越来越得到重视。

2.大学生择业现状

在南航已就业学生调查中,针对“选择单位和职业时最看重的因素”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偏向就职于收入高、福利好、稳定有保障、地域较为发达、专业对口的企业。相反,社会需求、社会贡献、社会地位等因素被忽视的较多。同时,在南航近四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中,对大学生择业动机、择业认知、择业途径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总结调查结果,南航毕业生中遇到择业困难的学生,主要原因为:缺乏合理的自我定位、择业的自我期望值偏高。同时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择业存在择业价值取向功利化。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择业观

基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大学生择业现状,在“人职匹配”视角下可以通过高校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择业观。

一是对低年级学生加强性格分析、兴趣探索、专业介绍,使之形成初步择业方向。进入大学前,大部分学生目标为高考,且较多学生的专业志愿为家长所择,入学后高校应在低年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兴趣探索、专业探索,尽早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并初步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或在学校规定允许范围内尽早对专业进行调整。

二是对高年级学生加强行业、职业介绍与引导,提升学生求职能力,调整巩固择业意向。高年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同时,需要根据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着重提升相关能力,为求职做好准备。高校需要为准毕业生提升求职能力提供相关的培训与指导,提供往年各类毕业生去向等作为学生择业参考,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对学生个体进行择业指导。同时,加大目标行业、岗位的宣传力度,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将优秀毕业生送上重要行业、重要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