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27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1)

农业产业化可以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发展,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也逐步配套化、科学化。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以及生产领域的扩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促进农业发展的优化升级。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各地区间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水平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目前,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细加工、由单一化向系列化、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方向转变。但由于我国小农经济思想对民众影响的根深蒂固,仍然缺少对农业发展的横向化与纵向化的分析,这主要表现在农民缺少市场意识,对农业产业化存有误解,也使得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这也造成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的数量过低,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化、聚集化,使得农业产业化的竞争力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比。

(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意识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资源无法满足产业化进程中的需要,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为重要。但是当前一些企业只在乎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性的打算,多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味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的生产经营模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再加上农副产品加工业相对落后,缺少深加工的层级,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浪费严重,利用率低,无法表现农产品的价值。

(三)农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加剧,农业信息的传播显得更加重要。它主要体现在能够让农民了解到当下各类别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并能够提前了解灾害性气候与病虫害预报,及时做出应对。但从当下发展状况来看,农村在信息传播这一方面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缺乏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缺乏协调性,有些偏远地区由于技术受限无法及时更新各类信息,这对农村信息市场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阻碍了农村产业化的信息化发展。

二、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

要想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优化升级,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可以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以及专业协会等形式,从而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于此同时,还需M一步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广播校、农业院校的作用,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从而为农村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还可以通过建立择优扶持的培训激励机制,改变小农思想,让农民学会利用科技、信息来增加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推动对土地经营的规模化

这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一是要因地制宜的发展乡镇企业,并与小城镇建设以及户籍制度政策相结合,实行企业化经营与专业化的生产,促使土地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其次,应当对耕地流转制度进行细致的研究,使过去分散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与规范的市场机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最后,政府还应当加大对经营者在各方面的扶持和服务力度,使其能够顺利的发展。相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的逐步推进与共识程度的加深,规模经营的内涵和外延也能够得到新的升华扩展。

(三)加强农业信息市场的建设

第一,从事农业信息的人员本身应当不断增强信息的商品意识以及市场经济的观念,改变过去依靠国家拨款的形式,只是按照行政指令来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和的方式,而应当转变为以获取效益为目标,将农民的需求作为信息的导向,从而根据农业信息市场的特点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从而在其中获得一定的效益,来更好的维持信息运作的环节。

其次,在对农产品开发的环节中除保持原有的传统产品外,还要通过信息的来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并开发出具有农业特色的各类数据库,以及实物信息产品和配套产品,及时提供适合于农村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内容、新产品。

其三,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建立适于本地特点的农业信息市场,充分发挥各类信息传播的优势,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成果转换。与此同时,也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市场,健全信息市场法规,对各地的信息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小结

我国农业产业化是否能够得以顺利的发展下去,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范化、合理化的程度,而且通过产业分工的细致化,也能够改变过去分散、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向专业化、精细化的农业社会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经营的规模化、市场化,同时也有利于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以便更加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趋势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升级优化。

参考文献:

[1]岳耀红. 试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J]. 中国集体经济,2017,(03):43-44.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2)

一、林业产业发展对江阳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林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林业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林业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林业资源迅速增加,林业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美化。

江阳区自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后,新增造林面积5万亩,全区有林地面积达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8%,活立木蓄积47万立方米,近几年造林数量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均是历史上所没有的,极大地丰富了林木资源,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环境不断美化。在狠抓造林总量增加的同时,注重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和优化林业种植业结构。利用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龙眼、甜橙、枇杷基地,引进九叶青花椒成片种植,促进了林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了效益林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林业产业飞速发展,为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开辟了新的途径。

1.竹产业。全区竹材加工企业10家,竹笋加工企业7家,年产值逾5000万元。竹产业正蓬勃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以分水岭乡“四峰山竹木协会”为龙头的竹产业企业近年发展迅速,“四峰山”牌大白筷、烫金筷、印花筷以色泽纯白、印花精美、方圆有型的产品特色立足市场,供不应求,档次不断提高;极具特色的分水竹筒工艺油纸伞,伞型玲珑轻盈,工艺独特,幌油光亮,伞慢绘制着富有民间传奇故事色彩的“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双凤朝阳”、“蝴蝶恋花”等精美图案,产品经过支架、网线、绘图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是国内罕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产品多次获奖,远销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泰安镇的竹芯食品有限公司是泸州有名的竹笋创外汇企业;邻玉镇的宇盛食品厂、分水岭的华跃食品厂等竹笋加工生意红火,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全区的竹压板、竹压席等加工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全区竹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

2.木材经营加工业。全区现有木材加工企业80余家,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局面。2007年,由市林业局创办的川南泸州竹木批发市场,经市政府批准,已移交江阳区政府管理,依托华泰果蔬市场进行建设,市林业局实行行业指导,区林业局提供办证服务,目前,城区大部分木材经营户都已入驻市场,市场交易活跃,规模不断扩大,受到省林业厅及市领导的肯定,极大地推动江阳区林业产业的发展。

3.经果业及花卉苗木业。江阳区地处城郊,经果业及花卉苗木生产得天独厚,已形成规模,呈现出旺盛发展的势头,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目前全区有经济林面积13万亩,年产值7000余万元;花卉苗木基地7000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高效经济林及花卉苗木生产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4.生态旅游业。江阳区旅游发展“两区一带”建设正在深度开发,倾力打造。“两区”即方山aaa级旅游风景区和张坝aa级旅游景区;“一带”是与构筑长江生态保护屏障、保护桂圆种质基因库、建设生态市公园相结合,通过张坝—张渡沿江公路建设,连通长江桂圆绿色走廊自然人文景观而形成的沿江旅游经济带。方山还是省级森林公园,是川南久负盛名的佛教胜地;张坝景区是国内罕见的亚热带地区沿长江十里桂圆林带,是桂圆种质基因库,很多桂圆树具有上百年树龄,被农业部授予“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二者都是川黔渝旅游金三角上的重要景点,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还有邻玉镇的甜蜜公园、蓝田镇的杨桥湖景区都以其地处城市近郊,交通便利、景观独特为大家休闲娱乐的首选。

二、新农村建设中林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发展林业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新思路,优化管理,依靠科技,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利用江阳区现有的资源,抓住特色,突出特色,利用特色,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实现江阳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互动的原则,切实认真地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切合实际,突出区域特色,以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搞好布局,大力培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措施和政策。

一是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建设“民富、村美、风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计划地开展生态新村绿化建设,美化庭院,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公共绿地的绿化档次。

二是以调整树种结构为重点,抓好森林资源培育,大力发展用材木竹林、笋用林、笋竹两用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大力发展杨树、樟树、杉树等速生用材林基地,以龙眼、甜橙、枇杷等为重点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以花卉苗木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大、集约水平高的原料林基地和特色经济林果,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产业带,鼓励龙头企业在区外承包造林,增加原料供应。

三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竹笋加工、家具制造、竹压板、竹压席等木竹加工业,加速川南竹木批发市场建设,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并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加强分水岭乡竹筒工艺油纸伞民间工艺的保护、发展、壮大,增加林业产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是依靠科技,增强林业综合竞争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林业产业的核心之一,大力推进科技兴林、人才兴林战略,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先导作用,重点开展林木丰产栽培,林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提升龙头企业的档次和知名度,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加快特色优势林产品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步伐;加强林业产业人才的培养,推进林业科技体制创新,广泛吸收各类人才投身林业产业开发,搞多种形式的林业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依靠科技增强林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3)

近年来,镇赉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壮大龙头企业,使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镇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龙头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农业产业化企业已经发展到225户,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2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9户,县级重点龙头企业34户。

2.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在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市场驱动下,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得到稳定发展,优质水稻种植面积100万亩,优质玉米种植面积120万亩,杂粮杂豆种植面积50万亩,奶牛存栏4万余头,生猪出栏49万头,白鹅出栏300万只,肉牛出栏10万头,肉羊出栏50万只,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优势产业带。

3.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科技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引进、示范、推广了节水灌溉、立体复合种植、优良品种、无公害生产等多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技术到位率在90%以上。各个龙头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品种类。

4.品牌产品不断涌现。根据市场需要,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品牌开发的关键,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宣传、营销、认证。目前,全县创建品牌69个,其中:有机食品38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食品22个。建设基地65万亩,其中:有机食品基地1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3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为拓展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对农村经济带动能力不强,受益农户较少。

2.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产品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品牌意识不强,真正称得上名牌、拳头产品的更少;受多方因素制约,一些企业不具备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能力,无力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营体系。

3.农产品产加销体系尚未健全,产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小,一些龙头企业原料无保障。

4.培育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环境欠佳。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发展基地、带动农户、进入市场要靠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多次增值要靠龙头企业;农业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龙头企业。现就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1.要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建议各级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兴办龙头企业,并在项目招商引资、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形成亲商、爱商的良好风气,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

2.龙头企业要坚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要抓市场研究。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裁判,拥有市场,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在“公司+合作社+农户”这样一个产业链条当中,龙头企业第一要务就是要紧盯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跟近消费的变化趋势,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对于市场的走势,要有宏观的把握和战略的思维,要有前瞻性,特别要重视研究潜在市场。

二是抓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关注国内市场,也要关注国外市场,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加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三是抓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是龙头企业掌握原料来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搞好产销衔接的主要形式。龙头企业要在规范与农户的产销合同上下功夫,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履行各自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3.龙头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和市场的开拓者,上联千家万户,下联国内外市场,是发展产业化的核心,肩负着建设现代农业的重任,必须在科技创新、提高质量、打造品牌、转变增长方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抓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企业仅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低层次的加工是不够的,要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和储备,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引进新设备,采取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形成“一种原料、多种产品、综合效益”的发展格局。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科技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与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速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能力。

二是要抓产品质量。质量是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龙头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按照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技术环节,再到产后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等,严格按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操作,提高从农户到加工企业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要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市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走出国门创造条件。

三是要抓品牌打造。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是产品品质差异的标志。它具有相对的市场垄断优势,对提高企业收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县名牌产品少,知名度低,是一大薄弱环节。今后把企业品牌建设作为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狠抓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质量,以及策划宣传,形成一批企业品牌、产品名牌。

四是要抓增长方式转变。龙头企业要从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出发,转变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实行标准化生产,节本增效,另一方面要发展绿色经济、集约经济、循环经济。要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和破坏,防止在企业的布局上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龙头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

一是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最迫切需要建立的就是诚信理念,它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一个优秀的企业,首先应该是一个讲信用的企业。龙头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商业伦理,始终把诚信放在首要位置,对农民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国家负责。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4)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方式呈现在农户的面前。针对作为农户农业耕作时的新的选择方式之一的农业生产环

>> 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及建议 农业生产环节的农机外包服务质量研究 抓好农业生产“三大”环节 助力农业生产业发展 农业生产事故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泗水县旱作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今后发展建议 浅析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发挥气象作用 服务农业生产 发挥气象作用 服务农业生产 谈农业循环经济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皖北地区农业生产业供求评价及发展路径 浅议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论我国农村水利投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彰武县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议 气象灾害对密云县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建议 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其经营管理 我国农业生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路构建 人工影响天气在酒泉市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措施 济宁市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服务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617.

[2]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xinwen/2016-02/29/content_5047274.htm,2016229.

[3]王春明.贫困地区农民就业观研究――以河北承德地区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520.

[4]汪育欣,王春明.浅谈农机利用率问题[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2,(1).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5)

摘要:本文从体制、机制、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农村金融配套政策入手,全面分析了县域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支持农

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

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程,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在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规划区域化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创新金融投入机制等。为此,笔者

对紫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金融支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调查,以寻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属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万山综错,河溪密布,从而形成了“三山

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紫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茶乡、

歌乡、桔乡、板石之乡”和“笔石圣地”之称,被文化部和省文

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陕西省民歌之乡”,

紫阳民歌还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 1998 年

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

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

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

获得信贷服务的面有所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

问题得到缓解。重点支持了我县茶叶、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的

发展,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

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运行。

二、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效能,离不开农村金融整

体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困难和障碍,其根源既在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内部因素制约,

也与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配套支持体系等外在影响密切关联。

(一)从体制方面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功能性障碍

一直以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目标与农业高风

险、低效益特点的不对称性及经营战略的不同,使其对农业发展

的支持没有太大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刚刚拓展对农业信

贷支持, 但相对于其资金流出总量, 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明显偏弱;

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农信社由于受县域资金总额被多家金融

机构“瓜分”的影响,其自身资金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提供更多

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二)从机制方面看,信贷资金管理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存

在矛盾

一是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逐级上收;二是内控机制趋严,贷款

发放除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均强调抵押担保;三是信贷责任与信

贷考核制约了农贷投入。为规避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

实行贷款“三包”责任制,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基层信贷人

员往往采取宁可少放或不放的作法来避免风险,使有的农户正常

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同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

不对称,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控制

与农户资金需求存在矛盾。金融机构按照等级条件给予农户的资

金额度不能满足规模种养殖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发展受限;五

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

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

期延长,而目前金融机构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无论

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 1 年以内的贷款期限,已不适应现代农业

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从环境方面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制约金融

服务

一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

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

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

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农

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二是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缺位,致使

涉农小微企业受信贷瓶颈制约。紫阳县仅涉农企业就达 67 家,

这些企业很难办理符合要求的抵押担保,而能够有效解决其融资

难担保难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还仍处于缺位状态,造成大企业贷

不足、中企业难贷款、小企业贷不到,其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金融部门对涉农民营企业投入不足,减缓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四)从政策方面看,农村金融配套政策不齐,激励不够,

滞缓了创新步伐

由于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巨

大能动性,其提供配套政策的种类、方向与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

有着很大影响。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

题: 一是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政策扶持和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滞后。

地方政府总体仍停留在撮合贷款、“口头契约”等指令式阶段,

未能在市场风险补贴、信用建设、融资中介担保、农业保险等方

面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二是政府配套措施明显滞后。如林

权抵押因采伐政策过严,商品林采伐指标偏少,加之一些地区林

业部门对采伐指标分配不透明,容易造成抵押贷款林因无采伐指

标而拖欠银行贷款现象。一些中介评估机构对抵押物的评估价值

尺度不一,难免出现评估失真或人情评估的现象,不利于银行合

理掌握贷款标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种养大户、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办理抵押的评估等费用还比

较高。同时,林权抵押品变现涉及诸多手续及交易费用,处置到

位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对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不够,部分银行业

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三、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

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投放的考核机制,启动《县级

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对设在农村的

各类银行应确定一定的比例发放农业贷款,加大信贷的支持力

度,缓解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局面;其次,要改进信贷管理体制

和抵押担保方式,增加农户贷款品种。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

元性,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户除存贷款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

平,让农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再次,农村金融机构要扩

大和延伸支农服务领域的宽度和深度。 一是变 “等贷” 为 “引贷” ,

变小农业为大农业。金融机构应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改进支农服

务水平,变小农业为大农业,对符合农村产业政策、资金投放安

全、还款有保证的都要予以积极支持。二是积极引导,加快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放在重

要位置,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其想点子、找路子,让

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避险农业成为当地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农民致富的好法宝。三是培植农村产业

化龙头企业,培养优良的信贷载体。积极寻找和培植高效金融载

体和生息源,优先支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逐步

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四是加快城镇

化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散支农贷款风险

一是借鉴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也实行

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

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培育一批专业性

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积极拓

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并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切实解决农

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可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

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主要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

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这同时也使金融机构信贷资

产得以有效保全,免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三是

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农业保险同样大有潜力可挖。针对

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由农户、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

商,在农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试行农业保险贷款,既拓展

了保险业务领域,又消除了农民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三)搭建信贷支农信用平台,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一是营造信用政府。政府应加速实施信用环境建设,将信用

建设的目标、步骤分解细化,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政

绩挂钩,形成强大的压力和促动力。司法部门要公正审理金融债

权纠纷案件,不偏不倚,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以自身的公信

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二是创建信用金融。各农村金融机构

要牢固树立“信用立行(社)”思想,严格规范经营行为,遵守

信贷合同;三是培育信用客户。客户树立“信用为本”的观念,

切实履行合同条款,按时还本付息;此外,为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改善农业融资软环境,着重解决贷款中介收费门槛过高问题,建

议政府专门就此作出规定,根据各农村经济主体的承担力制定与

之相关的抵押、评估、公证、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减轻融资双

方成本负担。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完善配套政策,激发

创新动力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配

套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完善。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

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

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

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同时,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和中介服

务,切实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以有效降低金

融产品创新成本;二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及监管机制。各

银行业机构上级行应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措施,

在落实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基层银行业机构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权限;三要进一步发挥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

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切实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全面启动实施“金

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

大工程,助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鱼水关系,无疑使

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精耕“三农”

市场,实施“三大”工程,就是要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互

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全面支持“三农”科学发展。一要把富

民惠农作为实施“三大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二要通过推动服务

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

贴近到农户;三要通过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提高信贷

业务透明度,提升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四要通过建立全面的创

新体系,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开发“量体裁衣”式的

金融服务产品,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浙

江大学,2004年.

[2]阮小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财

经大学,2000年.

[3]张汝安.从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A].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

会文集[C].2000年.

[4]罗南旺.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方向[D].湖南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6)

近期,根据凌河街道小队安排部署,围绕《关于组织开展第一期“社情民意直通车”专题征集的工作方案》相关要求,走村入户,开展专题调研,征集民情民意。现根据调研情况,对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引领融合发展方向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各村庄必须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适合本村的最佳发展方向。在融合模式上,要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业、养殖业的某些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联接在一起,加快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增值空间;要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元素融入农业,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及农业信息共享,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促进涉农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打造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在推进方式上,要突出抓好项目这一载体,靠项目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拓展增效增收空间。要加强招商引资,围绕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引进一批有品牌影响、有市场潜力的农业开发项目。在示范引领上,要注重典型培树,加快推进好项目延长拉宽产业链条,打造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样板。

二、培育多元发展主体,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生力军,也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一是协调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要强化家庭农场基础作用,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延长经营链条。要强化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要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各农业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注重协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群众的关系。通过促进农产品本地化利用,发展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旅游等产业,来提高农民收入,将本要流向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要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群众增强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维护普通群众的利益。三是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助推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发展产业联盟,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成立产业联盟,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7)

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全国一样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提供了符合武陵地区区情的发展途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武陵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突破口。税收政策既是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农业与地区经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从农业产业化问题的一般规律出发,研究和探讨如何实现税收政策的优化以促进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合理界定税收政策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域

税收政策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批引导武陵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骨干力量,使武陵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武陵地区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武陵地区农民稳定增收;加快形成符合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具体来说,税收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域应为: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税收应加大对武陵地区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引导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开发具有区域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农产品基地建设。其重点是在税收方面创造宽松的环境,解决好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促进武陵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殖,鼓励武陵地区出口企业获得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国际认证,增强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对武陵地区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减免有关税费,支持其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发展标准化,增强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四是支持武陵地区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应从税收政策上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保护收购价、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武陵地区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武陵地区基地和农户发展。五是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通过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把资金引向武陵地区农村和农业产业;应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和限制作用,促进武陵地区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项目,理顺农村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加速武陵地区向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加大对武陵地区农村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

我国城乡差距大,不同地区的农村间差距同样很大,可考虑对特别落后的武陵地区农村,通过制定法律明确其标准和地域界限,采取与经济特区类似的全面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方便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武陵地区投资或服务,促进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建立健全鼓励武陵地区农业工业化、规模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在武陵地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增值税转型。其次,对武陵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的经营性收入、会费收入、服务收入和接受捐赠收入等应实行免税支持政策。再次,对武陵地区所有企业和个人转让农业土地使用权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以鼓励武陵地区农业用地的合理流动和集中。最后,采取鼓励生产要素在武陵地区城乡之间流动的税收政策。对在武陵地区农村从事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的企业,予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对武陵地区专门服务于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产业予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武陵地区企业专门服务于农村的交通运输、通讯、有线电视、电力所获得的收入,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实施税收优惠,促进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理论上分析,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机制有以下方面:一是实行差别税率或通过税率变动来影响相对价格结构及投资结构,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通过税收优惠的激励措施调节税后投资收益,进而影响投资结构和技术状况,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创造良好的税收政策制度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统一武陵地区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税收制度。鉴于目前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比照《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24号)规定,对武陵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区,以及向武陵地区农村转移扩散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部分城市工业的配套企业取得的所得,均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武陵地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武陵地区城乡生产层面的衔接,吸收武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力,增加武陵地区农民收入;对武陵地区农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同样适用于新《企业所得税法》第30条第(一)项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5条的规定,实行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以促进武陵地区农业的科技创新,发展高效高产优质农业。其次,对出口武陵地区农产品实行彻底退税的零税率政策。我国对出口农产品增值税采用出口退税的办法,依据出口退税率来计算实际应退税额,低于农产品中实际所含税额,退税不彻底。为了增强武陵地区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考虑到WTO允许对农业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财政补贴及我国农产品出口退税率低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对武陵地区出口农产品实行零税率政策,使出口农产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五、完善农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武陵地区农业科技进步

税收对农业科技进步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影响技术研发的直接成本与收益,激励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从实质上讲,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

企业和社会增加科研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的投资,加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步伐,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水平和效率。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致力于农业科技进步总体投入活动中的风险。农业科技进步的整个实施和实现过程,是一种实验新技术成效的风险过程,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施阶段,这种风险更高也更明显。国内外经验证明,农业科技只有渗透至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其他生产资源中才能真正成为有实际意义的创新。从一个农业科技成果到创新出产品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有些农业高科技成果能否带来预期收益是不确定的。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起到降低和化解这种风险的作用,从而促使企业解除后顾之忧,投入科技研究和应用。事实上,从税收实践来看,广泛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武陵地区就更不能例外。首先要明确武陵地区农业高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特点,实行差别优惠待遇;其次要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员的税收优惠力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农业实用技术。现行税收政策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下一步税收优惠设计的重点应转移到创新孵育体系和高新技术或果产业化支持体系方面,建立起比较符合国际规范和要求又能满足武陵地区需要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并制定有关武陵地区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鼓励武陵地区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税收支持,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投入减免个人所得税,以促进个人多接受教育培训,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社会各界向武陵地区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捐赠不设最高捐赠限额,可在税前据实列支。

六、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武陵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8)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03 ― 02

身处松嫩平原的黑龙江省一直有“中国粮仓”的美誉,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农产品产量始终居于国内前列。刚刚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国家总书记同志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的审议时还指出,黑龙江省要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发展农业产业。

齐齐哈尔市作为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大市,应该借此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下力气、做文章。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齐齐哈尔市农业产业发展稳定,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势下,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已势在必行。这对调整齐齐哈尔市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大意义。

一、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区位简述

一个行业的区位条件包括很多的因素,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等等,每个因素若扩展开来都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论题,因此,本文主要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为出发点,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简要描述一下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区位条件。

(一)区位优势

自然环境方面。齐齐哈尔市背靠大小兴安岭,紧邻国内两个基本没有污染的河流之一――嫩江而建,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生态环境优越。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雨水丰沛,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宜高质量的农作物生长。

人文环境方面。齐齐哈尔市位于黑、吉、蒙三个省区交汇处,幅员4.2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辽阔,是国家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曾先后荣获“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的美誉。市内交通条件便利,国道、省道、航空运输纵横交错,高速铁路已经建成通车。距离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等国家都很近,是亚欧大陆桥的中转站,在提出“中蒙俄经济走廊”倡议后,这一区位优势愈加凸显。

(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简述

当然,每一个城市或地区都有其自身优越的区位优势,对应到具体的某个行业发展上,这些优势条件的作用发挥得是否完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环境的限制,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依旧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存在着技术水平仍然较低,设备落后;精深加工领域是短板,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低;研发能力弱,创新理念不足,企业同质化严重;产业链条短,生产成本难以下降;企业规模呈现散、弱、小的特点,市场竞争力较差;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布局不合理,没有集群优势,联动效应不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制约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短板。

面对这些问题,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应该如何借政策东风、用优势条件,趋利避害、扬长克短,有针对性地推出解决措施,笔者试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自身的角度,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几点对策建议。

二、关于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重视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

一个企业想要保证持续发展,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必由之路。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也是如此。要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技术开发部门,开展新产品研发,提高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企业生产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紧跟市场需求,保证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跟的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速度,如食品深加工企业可以重点开发健康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休闲食品等。研发投入是企业不能吝啬的成本投入,只有加大研发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开发技术和创新优势,延长企业产品的产业链、增加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除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外,实施“引进来”战略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企业要坚持引进与吸收相结合的原则,留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来有针对性地引进先进技术,更新换代生产设备,以此借鉴优秀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并实现企业设备先进化,加快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知名度

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品与品牌效益两者相加能够为企业创造出远远大于二的经济效益,因此,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国企业早已远离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的“三来贸易”,基本上国内所有良性循环发展的企业现在都十分重视打造自己的自有品牌,培育并扶持企业的知名品牌。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已经打造出许多品牌产品,有一部分在齐齐哈尔市内甚至在黑龙江省内的知名度还比较高,但是,从全国范围看,目前还没有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齐齐哈尔市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明确企业发展定位,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农产品在进行深加工的过程当中执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创建知名品牌的步伐。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锁定企业发展定位这一步非常重要,所谓企业定位,就是指企业在综合分析了企业的业务范围、目标消费群体、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后最终确定下来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企业的纲领、精髓所在。如果企业定位模糊,其发展路线也会不稳定,甚至会出现跟风、追热、多头发展的问题,肆意铺大自己的摊子,不仅浪费了企业资源和时间,还会影响企业形象,影响经济效益。一个企业,只有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才能将所有的资源转化为优势条件,打造出品质高、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牌,迅速占有市场,获得良性发展。

当然,在打造新的知名品牌的同时,企业也不能忽视已有品牌,要建立品牌的长效发展机制,双管齐下。例如齐齐哈尔市的瑞盛食品公司、中粮生化公司、昆丰油脂公司、徽记食品公司、宏河米业公司等企业,其产品已经在一定范围内打开了市场,获得了知名度,一定不能降低对这些已有产品的重视程度,反而应该加大对它们的扶持力度,加大品牌发展力度,深度挖掘品牌的价值,也可以开发出同一品牌的不同系列产品,增加品牌的附加值。

(三)建立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

现在市场上的大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塑造口碑,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建立企业文化要从企业制度、企业产品、道德规范、员工素质等多方面入手。齐齐哈尔市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能只顾产品质量,还要关注企业文化的建立。要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重视培训员工这项工作,因为齐齐哈尔市目前从事这一行业的一线员工大多数文化水平都较低,缺乏职业道德意识,食品安全意识,企业必须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日常工作中要适时组织岗位培训、制度培训,尤其是技术水平、设备操作、生产卫生、安全意识、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培训,要及时将企业的发展理念、规章制度、发展战略、以及新的生产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规范传授给一线生产员工,确保企业上层的优秀成果能够在成产线上实现高百分比的转化率。

另外,重视人才战略也是建立良好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企业内部挖掘并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为他们提供顺畅的发展环境和晋升机制,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在留住自有人才的同时提高消费者和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塑造企业在市场上的良好口碑。同样,聘用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能够迅速提升企业形象,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消费信心。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人才爆发时期,吸引到适合企业发展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已变得十分容易,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吸纳优秀人才,为企业的研发团队、管理团队、生产团队、营销团队提供后续保障。

(四)积极利用市场营销与媒介宣传的力量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了良好的技术、品牌和产品后,如何将其推到目标消费人群面前,迅速占有市场,笔者认为积极有效地利用市场营销与媒介宣传的力量是个捷径。企业必须舍出这方面的投入,才能得到相应的效益。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和自媒体十分发达的环境下,齐齐哈尔市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主动利用这些条件来经营自己的产品,跳出传统的宣传框子,走进创新营销战略。农产品深加工虽属农业领域,但生产企业也可以将工业的营销理念引入并利用。要将眼界扩展到全省、全国范围,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从原料供应到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调研,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行业趋势。积极参与相关的博览会、推介会、交易会、以及论坛等,以扩大知名度。另外,造概念、广告植入、赞助公益活动、主办活动、利用电商平台等方式都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营销和宣传策略,可以参考和借鉴。无数案例都证明过,一个成功的市场营销方案能够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一定不能忽视这一途径。

〔参 考 文 献〕

〔1〕牛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新台阶〔J〕.农技服务,2015,(10).

〔2〕李学兰,王俊.安徽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3).

〔3〕吴名旺,刘加盛,赵沛峰.云和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9)

(一)农产品运输业发展状况

第一,农产品运输企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但运输主体规模小且分散的基本情况没有根本改变。据对2010年全国重点400家物流运输企业经营情况统计调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物流企业业务量增长较大,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明显增长,主营业务利润和盈利水平同比涨幅明显。其中农产品物流企业盈利水平也有明显增长。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规模小而分散的基本情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物流运输主体仍然以个体运输户、农产品经纪人和贩销大户为主。主体数量众多,规模不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水平低,呈现“年龄偏大、学历较低、自营为主、抵御风险能力弱”等特点。

第二,农产品运输基础设施不足,技术水平落后。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最基本的设施保障,但是农产品运输的其他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存在明显的短板。冷藏运输车、冷藏库、专用仓库数量严重不足;大型农产品流通配送中心以及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农产品产后的预冷保鲜,低温环境下分拣、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控制等环节技术落后。多数农产品运输企业没有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运输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所有这些问题致使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大,直接导致运输成本增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我国农产品运输损耗率高达25%—30%,与发达国家5%左右存在显著差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30%—40%,这个数据与发达国家10%以下相比也存在显著差距。

第三,仓储业增长较快,但供应不足依然是主要矛盾。近几年,农产品运输中仓储企业数量、从业人数、资产总值、营业收入均有较快增加。仓储业的规模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资产亿元以上的仓储业数量虽然只占比5%,但其资产总额占比达71.4%。相对于其他物流业态和农产品运输的现实需求而言,仓储业依然存在规模较小、技术落后、供应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产品流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产品批发业发展状况

第一,批发市场数量稳步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各地城市、城镇的情况都表明,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交易总额及单位成交额等数据,均呈稳步增长的态势。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占地面积30亩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发展到4093家。在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的同时,一批超大型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出现,2010年底全国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1672家,占市场总数的40.9%。

第二,农产品市场批发成交额持续提高,市场发展更趋专业化。2010年农产品批发为主的市场成交额占全部农产品销售比重达到86.3%。2010年批发为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较上年增长2.7%,增速比零售为主市场低3.9个百分点,但平均每市成交额增幅却达到15%,较零售为主市场同期增幅高出8.9个百分点。2010年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继续占据我国农批市场的主导地位,市场数量、摊位数、年末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占比均在55%以上,其中成交额占比为65.9%,达到1.06万亿元。

第三,农产品季节性市场成交额增加,产地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季节性营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达到527.29亿元,较2009年增长36.3%,占农产品总成交额的比重由2009年的2.8%提高到3.3%。季节性营业市场通常以产地型市场为主,随着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的逐步形成,与之配套的产地型批发市场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第四,封闭式市场发展较快,初、中级市场比重偏大。2010年,我国封闭式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和平均每市成交额分别为8953.22亿元和8.95亿元,增速较露天市场分别高7.2和9.1个百分点。但是封闭式市场与露天市场等其他中、初级市场相比,我国封闭型市场单体规模仍然偏小,平均每市成交额仅为上述两类市场的80.1%和73.7%。总体来看,我国露天和其他市场的成交额比重仍然较大,短期内还不可能根本改变。

第五,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具有规模效应和专业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农产品批发成交额占比在5%以上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的6个省市,即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北京及河北,全部分布在东部地区。这种状况与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基本一致。

(三)农产品零售终端发展状况

第一,农贸市场仍是零售主体。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我国国民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计划流通的比重日益缩小,我国以农贸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销售终端体系逐渐形成。截止到2010年年底,我国农贸市场数量稳定在2.5万家左右。据调查,60%以上的居民从农贸市场采购各类农产品。

第二,超市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大中型超市遍布城市、城镇、郊区、乡镇,《中国零售与餐饮连锁企业统计年鉴2010》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超市(含大型超市)连锁总店数量592家,连锁门店数量3.5717万家。超市以连锁方式经营农产品,农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大幅上升,已经形成农贸市场的强力竞争对手。

第三,直供直销崭露头角。在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下,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发展农产品直供直销。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鼓励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等建立小区直营菜市场和直营菜店,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向零售终端提供配送业务,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农产品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加强农产品零售终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据农业部资料,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已有1.56万家合作社与超市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

第四,网上交易渐成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异军突起,在农产品零售终端方面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国际贸易状况

第一,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偏低,农产品进出口逆差成常态。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占我国商品贸易总额的5.5%,之后连续6年下降,到2007年降至3.6%。2008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11年升至4.3%,但依然低于2001年的水平。2001—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4.6倍,其中进口增长了7.0倍,出口增长了2.8倍。进出口增长速度存在巨大差异。2004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之后持续出现逆差,到2011年进出口逆差达到341.2亿美元。可以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已经成为常态。

第二,农产品出口企业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是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累计达到1.9万家,比上年增长548家。在全部出口企业中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102家,较2005年增长了1.1倍,出口竞争力有所增加。但是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基础依然薄弱,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仍占我国出口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业基础与世界上农产品贸易大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我国农产品出口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过去十多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相符。2010年,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畜禽产品三大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分别占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的27.1%、32.1%和5%,三者合计为64.2%。

(五)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发展状况

第一,我国农产品信息服务的供给水平在不断提高。如专业网站与政府公共服务网站基本建立,基本信息设施逐步深入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逐渐兴起。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产品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农村金融与农产品金融服务逐步完善。农业银行深化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等一系列农村金融改革使农村金融服务更加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产品生产、流通提供了更为广阔、便捷的金融支持与服务空间。

第三,食品质量安全得到多方关注与重视。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更加主动与积极,市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普遍建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及产品追溯体系,多方面的关注与重视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国家关于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尚不系统,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战略支持

第一,重生产、轻流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表现为:(1)过分偏重用增加生产的办法来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时常因此加剧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波动,甚至导致此次为应对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的举措成为导致下次农产品价格过快下跌的原因;(2)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过分关注事后“补救”,弹性调控、分类调控和预警机制建设方面较为薄弱;(3)过分关注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的短期调控,搞活流通的长效机制建设较为薄弱。特别是农产品综合流通能力建设,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财税、金融支持。

第二,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整合重视不足。自2008年10月召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出台的关于农产品流通的政策文件中,除直接关于物流业的政策文件外,仅有少数关注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整合问题,有些政策文件虽然关注农产品供应链,但只是从追溯体系或信息互通的角度来考虑,很少上升到供应链协调、整合的高度。虽有不少政策文件关注农超对接等产销衔接问题和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问题,也有文件重视发挥骨干企业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但对于如何引导中心批发市场和骨干零售商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如何引导其在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整合中发挥作用,都缺乏应有的重视。

第三,对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发育缺乏系统性的支持政策,对行业协会和市场化流通服务组织的政策支持较为薄弱。近年来,在我国农业特别是农产品流通政策中,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日益给予重视,但对于行业协会、商品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仍然重视不足。对于物流配送、信息服务、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服务等流通服务组织的政策支持,往往更多地停留在公共服务层次;对于如何引导相关市场化服务,包括市场化的配套服务,如何激励商和经纪人等服务组织成长,缺乏明确的支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改造和功能升级。

(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自1992年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靠民间资本商业化投资,并未有效纳入公共财政投资领域,专门用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如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农资金达到2.5万亿元,其中对农村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10%。

(三)农产品流通产业多头管理的体制缺陷导致运行机制不畅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各环节——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交通部、民航局、商务部、工商、信息产业部以及军队后勤系统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运力分散、互不衔接、缺少协调。管理体制缺陷割断了农产品流通产业各部分间的内在关系,导致农产品流通机制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健康发展。

(四)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不健全

1999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以来,制修订标准的数量明显增加,水平不断提高,实用性不断增强。标准的制修订范围已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并注重了技术和管理标准的统一。我国农产品流通标准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交通运输和仓储的设施、设备、器具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物流标识混乱、缺乏标准规范;流通业电子数据缺乏统一标准,物流信息不对称,商品条形码未能全面普及应用,部分农产品缺乏标准特别是质量等级标准。农产品流通标准的不健全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尽快制定中国战略性农产品流通产业政策

不管站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还是站在我国国内产业体系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都尚不成熟,亟需通过产业政策扶持和规划。农产品流通产业政策应对今后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指出战略性的方向,确定重点扶持领域;制定全国性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研究制定扶持规模经济、扶持中小企业、扶持产业中介组织、流通网点规划、反垄断、保护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权利等法律法规;明确我国粮油领域、生鲜农产品领域、农产品加工领域、农资领域等农产品流通产业关键环节的重点任务,还应包括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新服务业态的开拓、国际化对策、投融资渠道拓展、标准化、配送共同化、企业协作化等内容规划。

(二)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综合组织协调

农产品流通的特点是量大、点多、面广、时间性强,涉及的部门和人员数量庞大。而农产品流通产业的管制更加复杂,涉及工商、发改、质检、农业、卫生、交通以及行业协会等诸多部门。因此,需要加强这些管理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保证农产品流通管理的高效运作。

(三)切实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政府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设置专门的金融机构扶持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安排,明确农产品流通设施占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具体比例;三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产品流通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融资领域,鼓励社会资金多渠道投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四是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出台适合本地区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方案,从政策层面保障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五是加大对流通主体的帮扶力度。从具体领域来说,应着重在以下三类设施加大投入:加大对交通运输设施的投入,加大冷藏、冷冻设备及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

(四)强化政府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进程中的角色

一要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与国际接轨。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增长和物流业对外开放,我国在农产品流通设施、流通工具及运输、装卸、包装等方面缺乏标准化管理的问题更加暴露出来。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流通设施、流通工具的标准,有利于农产品流通活动在更长时期、更大范围的规范化。二要明确政府在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中的角色。制定和各类国家和地方标准,完善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服务平台,强化政府在农产品流通标准实施中的作用。

(五)充分发挥农户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

一要鼓励和保护现有的农产品流通多样化模式,给予农户在农产品流通中充分的选择权,让农户基于自身的条件和本地资源禀赋来自主选择最适合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和时机。二要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鼓励农户组建和参与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此来增强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鼓励单一性和综合性两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发展,应消除地区性及行业性的政策障碍,使多类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发展。鼓励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六)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法律法规体系

在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调整中,要在认真清理、修订适用范围有误、内容过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一要清理、修改己有的法律规范。对于陈旧的且已经不再适应新发展形势的法律规范及时废止;对于重复或相互冲突的法律规范进行整合,制定新的层级较高的法律规范来代替;对于层级较高的法律规范,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二要制定新的法律规范。在制定新的流通或农产品流通法律规范时,一方面要与国际惯例、国际规范及国际标准相衔接,借鉴国际先进的法制经验;另一方面要从我国发展的国情出发,切实反映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规律,进而保障我国经济利益,同时努力把它推广为世界各国能够接受的国际法律准则。三要加强地方流通立法。应与中央立法互相补充、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10)

*县的甘蔗种植已初具规模,其产业主要是依托广西发展,市场价格也是跟随广西而波动,目前广西甘蔗种植具有大发展的趋势,并且形成了政府领导、企业出力,措施具体、产业良性,机制健全、政策到位,群众积极、企业受益的产业发展模式。如周边的广西环江县今年种植达到18.2万亩,并提出了三年内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糖料蔗产量达到100万吨的目标。近几年广西甘蔗吨价都在270—300元/吨,今年广西定价为275元/吨,价格相对较为稳定,市场前景看好。因此,*县鉴借广西方面积累的经验,采取招商引资办法,从广西引进了三家红糖生产企业在*县的茂兰、肯甫、捞村三个甘蔗种植面积较大,且相对集中的基地落户,总投资630万元,年榨季能力可加工甘蔗4万吨,农户种植甘蔗需供量约40万—50万吨,按目前甘蔗每亩种植产量计算,需在8万亩左右。其红糖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以四川、重庆等地为营销市场,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就*县的目前甘蔗产业处于无序状态,生产企业还不能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公司+农户”合作关系,有部分农户与厂家之间是一种松散型的结合,没有建立具体的相互约束机制,导致甘蔗产业处于不规范状态;二是种植技术比较粗放,没有实行标准化种植,达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目前部分农民在甘蔗种植的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种轻管现象,具体体现在资金投入少,科学管护不到位,对甘蔗种植有顺其自然生长观念,趋于失管现象;技术力量薄弱,在农户中没有专业技术骨干,很难提高科学种植管理水平。加之品种老化,抗逆性较差,产量低,收获年限短,根本达不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降低了蔗农的经济收入水平,制约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针对当前蔗糖生产现状,为进一步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助农增收,推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尚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尽快出台相关规定。甘蔗种植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新型产业,其加工环节主要是糖业食品,涉及行业广、农户多,为避免伤农现象的发生,应当根据有关政策及时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使该产业发展初期就能步入正轨。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11)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横扫全球,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没有深度波及中国农业资本市场,而创意农产品生产却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中国创意农业是金融危机一个潜在受益产业。当前,我国农业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09年投资市场信息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行业选择仍偏重于传统行业,并且机构对于农业领域投资仍在持续升温。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避险性。中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创意农产品生产能够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越来越得到资本的青睐。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农业领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要想彻底解决农业企业的困境,农业企业家们从战略高度认识创意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共克时艰,共赢发展,为企业发展赢得支持;进一步把握后危机时代中国农业投资新机会,加大创意农产品生产投资力度,全面构建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把危机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契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创意农业提案得到各级政协和政府高度重视

2009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民革中央向媒体公布了即将提交政协大会的发言和提案。涉农提案继续占据全部发言、提案的主导地位。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并积极建言献策,已然成为民革中央参政议政工作的一个品牌。找准选题切中时弊,言之有物取得实效。这是民革中央参政议政工作的目标。由章继刚执笔,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张庆成提交的《关于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案,建议实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推进创意农业百县万亩示范工程,努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进行部署,中共中央领导在多个场合强调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农村社会保障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凡此种种热点问题,都在民革中央提交2009年政协大会的提案中有所体现。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向大会提交的《关于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重要提案摘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案被全国政协选为重点办理提案。

2008年,农业部共承办政协提案237件,其中主办170件,会办67件。农业部党组对做好政协提案办理工作高度重视,部长孙政才强调:对政协委员提出的每一份提案涉及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措施,认真答复委员,力求解决实际问题;把办理提案的过程作为接受监督、改进工作的过程,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近几年,政协委员针对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立法、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以法律手段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立法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村投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创意农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农业部积极采纳其中合理化建议,推进相关工作进展。这些意见和建议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农业部及时在相关文件、研究报告、政策建议及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中予以体现和强调。目前,我国支农、惠农和强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农”的结果,也与长期以来广大政协委员为“三农”问题奔走呼吁、献计献策密不可分。其中,《关于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建议》提案,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重视,认为很有创新意识。

2008年,针对“三农”问题,民革中央进行了深入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形成的建议及时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其中,《关于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的几点建议》得到了国家副主席的高度肯定;《关于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议》、《关于发展创意农业的几点建议》,也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充分肯定。正是由于民革中央一直积极参政议政,深入调查研究,在围绕“三农”问题建言献策方面民革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提案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仅2008年一年,民革中央提交全国政协大会的提案就达30多件,其中有5件提案被选入全国政协《重要提案摘报》。

在四川,民革四川省委在2009年1月13日举行的四川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该提案是继民革四川省委在四川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建议》后所提的系列提案,同时民革四川省委还在政协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实施四川创意农业富民计划,促进我省农民增收的建议》。

在重庆,2009年1月重庆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会期,民盟重庆市委提交了《关于发展创意农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提案。在浙江,在2009年舟山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民革舟山市委提交的集体提案《关于发展创意农业、拓展我市休闲渔农业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并列为市政协主席督办提案,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国辉对该提案作了重点批示。在杭州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民革杭州市委提交了《促进创意农业发展》的提案。在山东,青岛市政协常委、民革青岛市委副主委尹明琴建言:应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福建,2006年1月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的政协会上,民建三明市委员会提出了《关于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提案。在山西,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临汾红梅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红梅在2009年1月9日山西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建议》。

在甘肃,民革甘肃省委以兰州市为重点在全省开展创意农业课题的调研。2009年8月11日,由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常委、民革甘肃省委郭层城主委带领的省民革调研组一行到兰州,就“发展创意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在2009年上海市政协大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市政协委员王慧敏建议上海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将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的创造力等各项资源通过创意的手法融合成多种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研发、生产和销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创造出新价值和新市场。比如农家休闲度假型的崇明岛前卫村,乡村文化依托型的金山农民画村,森林生态休闲型的上海森林度假村。

在台湾,台湾的创意农业经过近二十年开拓与发展,创意农业不仅使台湾农业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农村的部分劳动力也找到出路,创意农业实行五项发展策略:顾及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保育;整合农村与农业资源,美化绿化田园与农村,以保持自然乡土气息;发挥农民合作意愿,以提高经营效率;发展自然环境与伦理教育;行政支援发展,农民因此增加收益。如何让回流农村的部分农民工在家乡找到出路?如何充分利用大陆广大农村中各具特色的富饶资源致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海联会理事、香港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施子清认为,台湾的创意农业政策和实践值得借鉴。施子清介绍,近年来,包括台湾二十五县市三百一十九乡镇所有美景、美味、美人、美事的《农业易游网》,让民众上网掌握正确资讯,轻松放心游遍台湾。施子清还认为,当前海峡两岸的关系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两岸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合作交流越来越密切。两岸农业合作交流也是重要内容,携手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应该成为其中一环。

二、中国创意农业投资趋势与发展战略研究

(一)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深加工是创意农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意农产品显示出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具有的良好潜力。创意农业改变中国,越来越多农民尝到创意农业带来的甜头,发展创意农业产业成为农民新追求。发展创意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发展创意农产品深加工将持续扩大内需

发展创意农产品,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我国国内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进一步转变“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深入研究消费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发展创意农业,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广东省观赏鱼养殖面积已达10多万亩,年产观赏鱼(含鱼苗)数百亿尾,为全国各地欢度春节平添许多喜庆气氛的观赏鱼类,如今已被广东“养”成大产业,由观赏鱼拉动的水族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整个产业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创意农业美学经济育出百亿大产业。要通过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意农产品新产品的自我研制和开发,走好规模化、系列化、高档化、多样化开发新产品的路子,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意农产品出口,扩大内需,使农民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里的利益。通过创意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或通过储藏保鲜、流通环节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

(三)培养创意农民,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根据《创意农业学》(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9年5月版)研究表明,创意农民是指掌握了创意农业技术,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创新创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农民。创意农民具有发展意识、法律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文明意识和创新创意意识,掌握了创意农业技术,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推广专业技术的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农业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创意化的发展方向,能积极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在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和推广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创意农民是积极传播创意农业科技知识,围绕发展创意农业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获得群众认可的新型农民。通过发展创意农产品深加工,支持和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共建和谐社会

让创意农产品深加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抓龙头,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先进技术转变。通过发展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建设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培养创意农民。针对我国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而且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要通过加大对创意农产品深加工的投入,着力构建农民收入与社会经济增长同步的体制和机制,以就业促进创业,以创意推进竞争,用惠民催生富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创意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向农业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是创意农业产业化经营高级阶段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集群形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必然趋势。打造创意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采用先进理念谋划农业,先进物质装备武装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意提高农业,先进经营方式经营农业,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农业的改造过程。打造创意农业产业集群要使农民严格坚持生产标准,打造质量平台;壮大创意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核心平台;实施名牌战略,打造精品平台;优化市场环境,打造物流平台,狠抓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通过专业市场,把更多的创意农产品深加工生产者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创意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围绕“特色、创新、优势、潜力”展开,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强、竞争优势强、创意优、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加速从农户集群、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的发展不断创建新的创意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创意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集群;推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外向化、现代化。

(六)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创意农产品出口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出口创意农产品在基地建设、品种、品质、包装、储运、品牌等方面标准不断优化,在农业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大部分创意农产品出口企业已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并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出口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突破技术壁垒效果显著。上海部分企业提高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迈进。四川从种养、加工、包装、运输到营销、新产品开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创意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部分创意农产品出口企业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体系,努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已初步形成一条成熟、完整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一批特色创意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利用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贸工农一体化的创意农产品企业成为出口主导力量。

(七)创意农产品将成为中国高端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

我国高端农产品稀缺,市场亟待开发。2007年10月13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人们争相品尝现场烹制的大米饭,参展的日本大米以90元1公斤的“天价”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日本发展自己的高端大米产品,价格贵,品质好,农民种粮更有效益。山东鱼台县临近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鱼台种稻条件得天独厚,“鱼台大米”营养成分达到精米的三倍,在大城市超市里卖到一公斤60元,还出口到国外,很受欢迎。山东胶州大白菜以其绿色、美味走俏市场,一棵白菜最高卖到60元。近年来,我国高收入高消费人士正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并形成了一个以富裕阶层为主的规模可观的农产品高消费群体,要求农产品味道更好、外观更美、安全更有保证,体现地位身份象征。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受青睐,应当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以特取胜的创意农产品,瞄准高消费群体,打造出中国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创意农产品深加工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八)农产品生产加工时尚化,创意农产品深加工成为快乐产业

农产品创意,更时尚:兰州的“黑美人”土豆夺人眼球,它的外皮黑不溜秋,而肉却是经过太空诱变育种变成鲜艳的紫红色。“黑美人”黑皮黑肉能增强人体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和增进皮肤光滑度等。芜湖烤出来的健康锅巴,它不仅能带人回味大锅饭的原汁原味,同时还具有健胃等功效。玉米皮扔在地里一文不值,烧了又污染环境,山东莱西农民巧用资源,巧妙设计使草鞋成了时尚,自纺的棉线做成鞋帮面,把草编工艺和中国结工艺巧妙结合,使一双草鞋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使小草鞋以每双20美元的价格打入了国际市场,出口到很多国家。把玉米皮做成草鞋,实现了致富的梦想。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农产品生产时尚化,农村花园化,民房别墅化、道路水泥化、通讯程控化、用水自来化、照明电灯化、厕所卫生化、村庄园林化、农业产业化、加工过程愉悦化,把农村建设成为布局合理、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追求的新时尚。

(九)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中央情报局”,提高融资效率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培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和“企业融资侦探”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中央情报局”。竞争情报是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弱势和目的的信息,目前已成为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要培养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侦探”,收集融资竞争情报,提高融资能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应在市场竞争和金融市场变化的环境下,降低融资成本,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领域,扩大融资规模,提高融资效率,提升企业档次,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为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筹集更多资金,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

(十)创意农产品深加工引领亿万农民过上创意生活

种菜、浇水、摘瓜,自己动手烧煮农家菜……越来越多的市民渴望走进农园,尝一尝做“周末农民”的滋味,在农村创建“市民农园”,让城里人下乡认购和种养瓜果蔬菜、鸡鸭鹅猪,市民得到休闲、锻炼和食品安全;在城里开展农业旅游和农产品营销节庆活动,让乡下人向城里人展示和推销他们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从单纯的采摘,到让城里人下乡认购和种养,将城市展销展示与农业生产基地、农业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农民与市民,共享丰收的喜悦。南京的创意农业正由人们印象中的“粗脏苦累”的传统“体力型农业”产业,向“轻松愉悦”的“智慧型农业”、“快乐型农业”产业转变,开始了向更高层次的迈步。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意带来新生活。通过研发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规划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发展优质、多样化、高附加价值创意农产品,改进杂粮生产管理技术,发展健康精致农粮产业,开发地方创意农特产品,推广农业产业文化与休闲套装旅游商品,创造农村就业机会,造福亿万农民。北京延庆豆塑画工艺品用豆子粘成豆塑图画,几毛钱的成本,出国后身价上千倍地涨。桃园三结义、黛玉葬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些豆塑画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延庆县农民周晓芬把豆子变成了美丽的图画,通过网络销售到了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使论“斤”卖的豆子变成论“颗”卖。创意农产品深加工将成为高附加价值的新产业。

建议在全国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创意农产品生产为核心,整合农村各类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坚持“聚集资源、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思路,以文化支撑产业,以品牌塑造形象,通过农业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赋予农产品以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具有“七美”特性: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让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五官从中获得享受,让全社会都来感恩农业,关爱农业,以文化农业与情感农业的理念为农产品寻求新的销售方式,让农业闪耀文化和智慧的光芒,最终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计划”是新阶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是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

(作者系中国创意农业研究专家、管理学博士,就职于四川省工商局)

2009-2010年

中国创意农业提案

1、全国政协《关于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民革提案)

2、四川省政协《关于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建议》(民革提案)

3、四川省政协《关于实施四川创意农业富民计划,促进我省农民增收的建议》(民革提案)

4、重庆市政协《关于发展创意农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民盟提案)

5、浙江舟山市政协《关于发展创意农业、拓展我市休闲渔农业的建议》(民革提案)

6、山东青岛市政协《应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民革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