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实践练习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50

实践练习法

实践练习法篇(1)

关键词 循环 练习法 高中 田径模块 教学

循环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选择若干练习内容或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练习站(点),练习者按规定的路线、顺序和练习要求,逐站依次循环完成练习的方法。它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指组织者依据学习或练习目标所设置的多点多项目, 通过循环的形式, 组织学生连续进行学习和练习的一种方法。

循环练习法,是体育教学中进行多项素质练习或熟悉某类技术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它所用的教学时间短,练习内容多,效果大,容易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循环练习法一直是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的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校体质健康的重视,循环练习也越来越被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采用。笔者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循环练习法在田径模块教学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练习方法,它对增大体育课的密度、运动量,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田径模块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田径模块教学中采用循环练习法的实践与感受,愿与同行们共同交流与探析。

一、在田径模块教学中循环练习内容的选择与实施

必须根据高中学生所掌握的田径运动技能和技术程度,结合课堂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主教材的若干分解动作或相关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这样既掌握了动作技术,又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又有利于完成体育新课程目标。

按照相关教学原则要求, 把所选相关分解动作、辅助动作或素质动作按点按顺序编成一套练习。

教学中组织学生按规定的路线和次序进行练习, 每连续完整的完成一次练习称为一个循环,教学中可按需要作一次或多次循环,每次循环可连续地进行,亦可有间隙地进行。

以下是笔者在田径模块的跑和跳项目中较常用的循环练习方法:

短距离加速跑教学时所设计的循环练习。

在高中的田径模块短跑教学中,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笔者选择了原地摆臂、弓步走、、立卧撑、原地高抬腿和30M加速跑作为练习内容(如图1),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生来回用二道,教师发出口令,每组学生各自进行相应练习,这样使学生练习达到了一定的运动负荷量,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改进快速跑技术,促进全向协调素质的提高。

图1

三级跳远教学初期学习时所设计的循环练习。

三级跳远是我校学生必修的田径模块中的项目,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体育学习与锻炼,具备了连续跳跃的能力,在田径模块三级跳远技术修习初期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和练习,使学生对三级跳远的完整技术有初步的了解,能体会出三级跳远的动作节奏,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设计的循环练习以近距离三级跳为主,在学生返回阶段加配加强节奏感与弹跳素质的单足跳和跨步跳,在等候阶段加配俯卧撑,通过本次课的练部分学生都喜欢上了三级跳远项目,并较好地掌握了三级跳远的动作节奏,既增强了学生的弹跳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全身协调素质的提高(见图2)。

图2

二、关于循环练习法在田径模块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循环练习法对全面完成田径模块目标的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

由于循环练习是连续进行的, 而且从第二个练习起, 每个练习都超过了组成循环练习的每个单个动作的强度。因此,它既能充分利用上课的时间, 又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练习时间、次数和强度, 增大了课的密度和运动量。

由于循环练习的内容丰富、动作多样、方法变化, 并能使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替工作和休息。因而能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推迟疲劳,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循环练习对学生的练习时间、次数、强度以及进行练习的队形、路线、动作的要领和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因此,对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独立地从事练习, 自觉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培养勇敢、果断、刻苦耐劳等意志品质都有良好的作用。

由于循环练习法对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的组织教法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它有助于促进教师更加刻苦地钻研业务, 提高教学能力。

三、关于运用循环练习法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让学习者统一思想。加强练习者的思想教育, 明确练习的目的, 启发练习的自觉性。

其次采用循环练习进行教学,不能片面追求运动量和练习密度。教师要通盘考虑所选用的练习的强度、密度和运动量。安排的练习,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要能完成课的任务,同时又要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应根据课的任务, 教材的性质、难易程度,学生的特点和季节气候等条件正确确定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强度和间隔以及整套练习的时间和重覆次数。练习的次数应以班上中等水平学生平时最高负荷量的一半为标准, 如俯卧撑平时最多能做10 次,则循环练习中的次数以5次为宜。

组织要合理恰当。循环练习的路线、轮换时间和队形的组织要严密有序。在素质练习为主的循环练习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准备部分或基本部分教材的后半部分,在教学中要根据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不同阶段和特点恰当地安排不同形式的循环练习法, 例如当教新教材时就不宜采用流水作业式的循环练习法。

要按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素质、技术等具体情况进行区别对待。最好能在男、女分班, 按学生的健康、素质和技术进行分组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体弱学生可另外采用适合于他们的简单易行的循环练习, 或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 以增强他们的体质。

要充分培养和发挥小干部、体育积极分子的作用, 以保证循环练习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课中要灵活地运用一定的组织教法措施, 做到既能全面照顾, 又能重点掌握; 并使课内外结合,力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总之, 在田径模块教学中所采用的循环练习法必须从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场地实际情况出发, 决不能生搬硬套, 如一时学生的基础和条件尚有困难, 可先选择条件较好的班级进行试验, 边摸索, 边总结, 逐步过渡、推广。

实践练习法篇(2)

一、设计理念

顺应时代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把掌握社会对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理论教学和实践运用熔为一体,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有利时机使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探索性学习,使学生在校的学习职业化、实践化,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

下面我将探索设想通过《实践法》这节教学活动向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教材选自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中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三部分“实践法”(练习法、游戏法、操作法、表达法)中的两个:练习法、游戏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法中的练习法、游戏法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方法,教学指导方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开始关注如何教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的改变,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实现学生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了可能,同时,指导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设计教案和独立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都是至关重要的。

3.教学目标及其确立。(1)知识目标:掌握“实践法”中的两个具体方法“练习法”和“游戏法”的运用及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尝试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片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3)职业道德目标:使学生明白业精于勤的道理,培养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4.教学重、难点。重点:练习法和游戏法的含义及运用要点。难点:(1)练习法训练梯度的由易到难、练习方式的多种多样、以及幼师对幼儿个别辅导的重视;(2)游戏法中幼师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把握。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篮子一只、柿子卡片10张

三、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探索新知,学做结合。(3)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2.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5分钟)引出实践法的概念:实践法:是指幼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设多种以幼儿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幼儿的各种感官,并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技能、加深记忆的一种教学方法。(分两步教学)(1)(选用启发式教学法)请学生看一段“幼儿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的视频材料。(2)教师提问:这段视频幼师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片段里幼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幼儿通过实践自己去发现,从而总结出“实践法”的概念,引出新课。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学做结合

(讲授新课“实践法”—练习法、游戏法

(1)练习法的学习(18分钟)

A.练习法概念的学习。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帮助、辅导下,通过多次重复地练习使幼儿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1)请学生观看第二段视频“幼儿通过练习进行学习的教学片段”。2)教师提问:此时幼师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确定是实践法,然后分析发现幼儿是在重复练习中学习,从而得出练习法的概念。

B.练习法运用要点的学习。(采用由学生先看后讨论老师再讲的循序渐进式教学方式)。1)请学生看第三段视频“幼师运用练习法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观看过程中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练习梯度的由易到难和方式的多样以及对幼儿的个别辅导。2)引导学生分析找出运用要点。(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练习法的运用要点:使幼儿明确练习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伴随讲解和示范;适当分配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由易到难;练习的方式要多样;练习时先求正确后求熟练,加强个别辅导。

(2)游戏法的学习(12分钟)

做学结合:

1)请学生自学教材上关于游戏法的介绍。

a.游戏法的概念:游戏法——是指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有规则的游戏活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深受幼儿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

b.游戏法的运用要点:游戏的内容要健康;游戏的选择目的性要强;要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游戏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优良品质。

2)学生自由组合再一次扮演幼儿教师尝试用游戏法教唱幼儿歌曲“找朋友”。角色扮演:用游戏法教幼儿学习歌曲“找朋友”。

3)学生尝试,教师巡回指导。指导中关注学生教态的表现,要求他们舞蹈时动作优美大方、儿童化(这是非常职业化的要求),并督促学生重视幼儿游戏规则的遵守,强化难点的学习。4)请一位学生扮演幼儿教师当众用游戏法教歌曲“找朋友”。5)评价学生角色扮演情况。

第三环节: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小结新知(练习法、游戏法的概念和运用要点)(3分钟)。

(2)教师展示幼儿园语言游戏《卖柿子》的教学片段,要求学生扮演幼儿参与。展示中教师综合运用讲解、示范、练习、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目睹教师的教学表演懂得一节成功的教学活动必须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6分钟)

(3)布置作业:学生用练习法和游戏法设计歌曲《小兔子乖乖》的教学片段 (1分钟)。

四、教法、学法

实践练习法篇(3)

一、设计理念

顺应时代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把掌握社会对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理论教学和实践运用熔为一体,充分利用和创造 各种有利时机使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探索性学习,使学生在校的学习职业化、实践化,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 合。

下面我将探索设想通过《实践法》这节教学活动向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教材选自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中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三部分“实践法”(练习法、游戏法、操作法、表达法)中的两个:练习法、游戏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法中的练习法、游戏法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方法,教学指导方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开始关注如何教的问 题,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的改变,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实现学生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了可能,同时,指导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设计教案和独立组织 幼儿园教学活动都是至关重要的。

3.教学目标及其确立。(1)知识目标:掌握“实践法”中的两个具体方法“练习法”和“游戏法”的运用及在 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尝试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片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3)职业 道德目标:使学生明白业精于勤的道理,培养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4.教学重、难点。重点:练习法和游戏法的含义及运用要点。难点:(1)练习法训练梯度的由易到难、练习方式的多种多样、以及幼师对幼儿个别辅导的重视;(2)游戏法中幼师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把握。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篮子一只、柿子卡片10张

三、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探索新知,学做结合。(3)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2.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5分钟)引出实践法的概念:实践法:是指幼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设多种以幼儿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幼儿的各种感官,并进 一步理解知识、巩固技能、加深记忆的一种教学方法。(分两步教学)(1)(选用启发式教学法)请学生看一段“幼儿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的视频材 料。(2)教师提问:这段视频幼师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片段里幼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幼儿通过实践自己去发现,从而总结出 “实践法”的概念,引出新课。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学做结合

(讲授新课“实践法”—练习法、游戏法

(1)练习法的学习(18分钟)

A.练习法概念的学习。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帮助、辅导下,通过多次重复地练习使幼儿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1)请学生观看第二段视频“幼 儿通过练习进行学习的教学片段”。2)教师提问:此时幼师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确定是实践法,然后分析发现 幼儿是在重复练习中学习,从而得出练习法的概念。

B.练习法运用要点的学习。(采用由学生先看后讨论老师再讲的循序渐进式教学方式)。1) 请学生看第三段视频“幼师运用练习法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观看过程中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练习梯度的由易到难和方式的多样以及对幼儿的个别辅导。2)引导 学生分析找出运用要点。(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练习法的运用要点:使幼儿明确练习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伴随讲解和示 范;适当分配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由易到难;练习的方式要多样;练习时先求正确后求熟练,加强个别辅导。

(2)游戏法的学习(12分钟)

做学结合:

1)请学生自学教材上关于游戏法的介绍。

a.游戏法的概念:游戏法——是指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有规则的游戏活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深受幼儿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

b.游戏法的运用要点:游戏的内容要健康;游戏的选择目的性要强;要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游戏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优良品质。

2)学生自由组合再一次扮演幼儿教师尝试用游戏法教唱幼儿歌曲“找朋友”。角色扮演:用游戏法教幼儿学习歌曲“找朋友”。

3)学生尝试,教师巡回指导。指导中关注学生教态的表现,要求他们舞蹈时动作优美大方、儿童化(这是非常职业化的要求),并督促学生重视幼儿游戏规则的遵守,强化难点的学习。4)请一位学生扮演幼儿教师当众用游戏法教歌曲“找朋友”。5)评价学生角色扮演情况。

第三环节: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小结新知(练习法、游戏法的概念和运用要点)(3分钟)。

(2)教师展示幼儿园语言游戏《卖柿子》的教学片段,要求学生扮演幼儿参与。展示中教师综合运用讲解、示范、练习、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目睹教师的教学表演懂得一节成功的教学活动必须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6分钟)

(3)布置作业:学生用练习法和游戏法设计歌曲《小兔子乖乖》的教学片段 (1分钟)。

四、教法、学法

实践练习法篇(4)

“空中领航”是一门实用科学,理论和实践性强,应用与理论需紧密结合。开展实践化教学,学员对领航设备的感性认知能力会较好形成;对领航设备的使用方法更加熟练;对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会更加理解认同。对飞行学员技能形成、程序训练、地面演练、模拟训练,促进领航技能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最终,学员从厚实的领航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领航技能,在领航技能的不断熟练掌握过程中探求各种领航方法,在知识的运用与转化中获取个人能力提升。

一、实践化教学是培养和提高飞行学员领航能力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领航课程内容上,领航基础知识、领航基本方法、领航基本应用、领航特殊情况与现代领航技术各个模块知识都可应用实践化教学手段,注重学员实践多样性与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融合,强调学员在实践中的体验,使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主动学习的自觉表征,培养学员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潜质。

例如,在学习推测领航时,可结合领航计算尺及计风仪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提高学员对推算应飞航向的理解,掌握使用计风仪计算偏流、地速的方法。在学习沿航线飞行领航时,基于相关规定,在地图作业教学中,采用“边示范、边练习、边检查”的实践教学方法。示范应明确作图要求与规范,练习是要学员熟练掌握作图程序,检查应关注学员的练习效益。通过实践环节使学员熟练掌握地图作业方法,引导学员探索个性化快速地图作业技巧。

二、实践化教学使飞行学员熟悉领航基本方法及工作程序

实践各种领航方法的实施步骤可以训练飞行学员熟悉领航工作程序,掌握基本领航方法。空中飞行时的任何工作都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严谨细致、有条不紊、正规有序。由于空中领航是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紧密,学员学到多少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能就应用上多少。同时,实践教学也是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过程,领航模拟训练实践化教学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通过反复训练,学员一点点掌握知识运用,从单项技能向多项技能积累,由原理论知识向技能过度转化。首先,按照飞行三个阶段,飞行准备、飞行实施、飞行后讲评,计划好各项实践内容,然后把它具体化,如准备阶段,分为内场装备和外场领航准备两个实践阶段,两个实践阶段各有侧重,要解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不遗漏的问题。其次,根据飞行各阶段的规律和要求,将航线上的工作分别确定为点和线的形式分别进行安排,如航线起点、检查点、转弯点、终点,起点至检查点航段,最后一个检查点至终点航段等等,把点和线的工作连接起来便是空中实施的领航程序。最后,制定成领航计划,通过不断实践、模拟训练、徙步演练等形式,把领航工作程序在地面练熟,便于空中顺利实施领航工作。

三、实践化教学使飞行学员熟练使用各种领航设备

实践练习法篇(5)

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对大部分高校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多多,主要问题包括:

1.教学计划执行的随意性

有些实训课程的教学与评价,没有标准可循,随意性较大,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水平。还有的采取结合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根本体现不出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水平。

2.注重形式的评价

学生依照实践课程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操作或通过模仿教师完成操作,根据所得数据整理实践报告,教师依据书面报告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因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过程中的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无法形成激励,不利于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评价的片面性

学生实践课程结束后,从本阶段所学习的训练项目中以抽签形式抽取项目,在教师监督下进行单独操作,根据操作要求进行评判。这种评价方式不可能包含该阶段训练的全部内容,而只能选取一部分训练项目或指定几个重要项目,具有随机性和片面性。

4.实践应用能力评价一次性确定

在实践应用能力评价中,有些成绩是通过实践课程结束时的一次评价来决定,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练习,甚至有些学生逃课,最后参加考核。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也不能全心地投身到实践能力训练中,因此,达不到实践教学目的。另外,对学生的评价,多以实践最终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由于并无详细记录,仅能依靠指导教师的主观判断。

5.忽视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评价

实践训练是现场(或模拟场所)的训练,由于评价重结果,在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项目中,按照岗位业务处理能力设置的项目少,评价目标不明确,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实际业务的处理能力的掌握程度,容易造成学业评价成绩高,但实际业务处理能力低的现象。

6.缺少实践应用能力评价规范

实践教学虽然有教学大纲,但缺少对实践应用能力评价的量化标准,对于能力训练项目中的关键知识点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评判没有评价规范,而由教师自己主观决定。

综上所述,大多数高校目前的评价方式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谈不上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框架

构建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方法框架,按照会计执业对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模式设计。即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原则,体现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模式的重构;本着能反映会计专业人才知识与专业实践特色要求的原则,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践应用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本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养成教学相融合的原则,构建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与评价规范;最终达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根据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法设计实践能力训练项目

根据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法,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设计实践能力训练项目及评价点。霍恩斯坦将全部教育目标划分为4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每个领域包括5个子目标。在实践能力训练项目设置中,先根据“认知领域”5个子目标(概念化、理解、应用、评价和综合)设计基本应用能力训练项目和对应的评价点;然后再根据“动作技能领域”5个子目标(知觉、模仿、整合、创作和熟练)设计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项目和对应的评价点。

在实践应用能力训练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企业经营业务实际相一致,为学生创造职业场景环境与氛围,充分地利用“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设计训练项目及评价点,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已经不是传统的灌输者和被灌输者的关系,而是体现在会计实践中的“角色差别”。在场景式的实践训练中,学生可能是会计人员,教师可能是审计人员;学生可以扮演会计流程中的所有“人物”,教师只是组织者或评判者。作为实践训练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必须在平时对有关关键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在实践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职业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就业能力上,构建评价方法与评价项目,改革评价方式与方法,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过关制评价法

基于过关制的实践教学评价,采用训练和评判一体的方式,即每一个实践训练项目和评判构成一个子单元,各个子单元按照实践训练目标可连接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大的单元。如基础会计中的第一个实验项目:“记账凭证的认识与填制”构成一个单元,只有当这一单元实践教学内容完成才进行评判,不合格者须对相应的实验训练项目内容再训练、再评判,直到合格为止。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习问题的累积,即采用“过关制”。“过关制”就是把前一个单元的考核成绩作为进入下一个单元训练的通行证,即作为进入基础会计的第二个实验项目:“账簿识别与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通行证。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增加项目训练的压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克服“训练不努力,考前大突击”的问题。也可设计更大的单元,即按课程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应用、高级会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实践练习法篇(6)

初中历史校本练习是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师自身的优势、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形成学校特色的练习,是近年来教学与课改的热点课题之一。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实践研究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而且对于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能够在实践中帮助初中历史教师在面临新的教学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全新的、符合时展的教学观念来进行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使教师和学生对校本练习的设计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情况时,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升,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使其成为能够真正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帮助学生和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全新的练习观,使初中历史学习环境得到优化,让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发挥出桥梁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通过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统一走向多元,除了获得更加S富的知识外,在练习过程中还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和合作精神,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做到学以致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内容

(1)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功能进行优化。使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巩固和检查功能得到优化,在练习系统中有侧重的应用“三维”课程目标。

(2)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内容进行优化。使学生解答问题时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练习的答案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3)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容量进行优化。练习量、难度、完成时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可一刀切。

(4)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整合进行优化。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使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进初中历史校本练习中。

(5)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评判进行优化。在评判过程中,将过程性和激励性有机结合,评判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研究校本练习在推行过程中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深度,从而去伪存精,使校本练习得以完善。

三、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二个月左右):广泛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课题研究思路,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论证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论证实践方案,确定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申报工作;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仔细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等相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2)实施阶段(半年左右):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做好课题研究的开展;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召开专题研讨会,做好阶段小总结。

(3)实践阶段(一年左右):编印《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并试用,收集并记录《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通过修订,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第二稿。定期做好阶段性总结,撰写成研究论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方案,调整研究思路,并做好中期检测工作。

(4)总结阶段(三个月左右):整理好课题研究的相关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定稿;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汇报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县进修学校及有关专家汇报课题成果,接受专家评估。做好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工作。

2.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课题实施启动前,通过查找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借鉴成功的经验,及时了解和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把研究的理论层次提升。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通过比较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目标,总结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行动研究法:在校本练习优化设计的实践中,要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总结,不断找出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精选校本练习资源,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教学效果的检测,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课题研究有关的阶段性小结,把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归纳、综述,及时肯定研究成果,修正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实施并推广研究成果。

四、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普通练习相比,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能将教学与实践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加广泛地接触社会热点、科技动态等实践内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普通的练习方法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了让学生多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也参与到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之中,在动态、开放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来建构知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2)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要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开发校本练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更要深入的了解学生,特别是教师现有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科知识储备的丰富,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初中校本练习的开发效果说,这些因素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各种学习资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就使教师的资源开发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于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解决方法方案,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完善校本练习,在反思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3)有利于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是基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瓶颈,其目标是改变当前历史课堂教学僵硬化的教学方式,将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标。校本练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教师对教材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的优化重组与整合,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能力,从而开发出符合实际教学需求,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校本练习。

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是以学生为本,旨在构建符合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体系,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课内外、校内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联系和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成果,还可以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实践练习法篇(7)

关键词 速度滑冰 直道技术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862.1 文献标识码:A

1实践对象与方法

1.1实践对象

实践对象分为两个层次。教学层次组:随机选取佳木斯大学共同课2013级新入学大学生140人为实践对象,他们基本属于滑冰的初学者;训练层次组:随机选取佳木斯大学共同课2013级有一定滑冰基础的大学生140人为实践对象。教学实验时间均为两个冰期,共50学时。

1.2教学实验方法

教学层次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想、练结合性教学方法,即通过一定的讲解、示范后,更多地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冰上实践练习,如采用各种冰上辅教学手段:扶持器械练习、双人扶持练习、以游戏为主的冰上诱导练习等,在练习中教师要有针对性提示学生想动作、想完成各种平衡动作的技术要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速滑直道技术教学法,即初学者教学、直道诱导练习、直道滑行练习,主要采用传统的示范讲解和纠正错误方法。

2实践结果与讨论

2.1教学层次组直道技术教学实验结果

从表1可见,经过2个冰期的教学,实验组在技术达标、技术评定和理论考试等三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教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学、练结合,以练为主配以适当比例的理论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比传统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法,更容易使初学者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和练习方法。

2.2训练层次组直道技术教学实验结果

从表2可见,训练层次组通过2个冰期直道技术教学实验,结合训练组的技术评定各项指标和理论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传统技术训练组。

表1:教学层次组的直道技术教学效果考核

表2:训练层次组的直道技术教学成绩考核

2.3直道技术教学法分析

2.3.1直道技术教学法适应对象

直道技术教学法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初学者、不会滑冰的各阶层滑冰爱好者、冬季大众体育的业余锻炼者等。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滑冰动作,掌握运用速滑项目在冬季进行健身锻炼方法和具备一定的健身知识。

2.3.2直道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主要通过在陆上和冰上大量的支撑平衡动作,运用适当的教学辅练习,使学生能够在冰上站立、行走,而后过渡到能在冰上滑行的一些教学内容。

2.3.3直道技术想、练结合性教学法构成

直道技术想、练结合性教学法分为:支撑与支撑滑行、滑行姿势、重心移动、自由滑行、蹬冰滑行、摆臂与全身配合动作等七个部分。

2.3.4直道教学法具体实施与作用

直道教学法针对具体教学对象,采取大量的反复练习使其掌握平衡动作,提高学生的腿部支撑力量和平衡能力。在练习中主要运用游戏法、比赛法、相互评价法、相互帮助法来达到提高学生支撑平衡能力、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等教学目的。在练习过程中,运用上述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滑冰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冰上实践能力。想、练结合性教学法,加深了学生对动作认识和理解,重视启发和引导,重视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满足个人的运动需求,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教学层次组速滑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各项测试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学、练结合,以练为主,配以适当比例的理论教学,可达到学会直道技术动作和掌握一定练习方法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方法比传统教学,更容易使初学者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和练习方法。

实践练习法篇(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99-02

新升本科院校普遍面临办学历史不长、生源质量不高和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要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除了关注硬件建设,更应该研究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201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目前,全国高校都非常重视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作,并投入大量建设资金。

新升本科院校在建设发展工程训练中心时,为了有效发挥昂贵的硬件设备的作用,使工程训练中心真正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重点思考如何为国家培养并输送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兼备的应用型合格人才。本文结合新升本科院校梧州学院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实践,从工程训练环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探讨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如何培养机械类应用型人才。

一、梧州学院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发展现状

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梧州学院,自2007年起进行机械类专业本科招生,其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始建于2007年,是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经过近6年的建设,工程训练中心现有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实训场地,主要教学设备1030余台(套),实训设备主要包括普通车床、刨床、卧式铣床、立式铣床、台式钻床、立式钻床、注塑机、数控综合实验台(车床)、数控综合实验台(铣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型机床、计算机并配备数控模拟仿真软件、外圆磨床、平面磨床、大型摇臂钻、万能铣床、交流弧焊机、氩弧自动焊、空压机等。中心开设有普通车工、普通铣工、计算机模拟仿真、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电火花线切割、数控电气控制实验、钳工操作、模具工等实训项目。

本着“立足梧州、辐射两广、服务西江经济带,面向东南亚”的办学定位,梧州学院“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质量为生命”办学思想为指导,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除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内的金工实习、数控技能实习、专业技能实习外,更精心规划和设置了加强型实操训练项目,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

自投入使用以来,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每年接纳实习的人数逐年上升,已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共2500多名学生的实践教学。

二、工程训练环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工程教育中,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最好课堂就是工程实践。现代工业制造工程训练(简称工程训练)的教学目标为“学习工艺知识,训练操作方法与操作技能,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它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实践教学环节,梧州学院机械工程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方法训练与技能培养、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大纲安排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设备所营造的现代工业生产工程背景。使学生在机械工程训练中不仅可以提高技能、熟悉方法、积累知识,还能锻炼体魄体质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现代机械产品制造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企业管理、劳动安全、经济效益,从而建立起现代工业生产的团队意识、市场意识、管理与责任意识、安全与环保意识、经济效益意识,这是机械工程训练教学环境赋予学生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是学生从理论课堂和黑板上、书本上无法得到的。

通过实践,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创新潜质得到了发掘,创新思维得到了激发,能够把创意设计转化为创新成果,最终达到教学与产业、课堂与工程、理论与实践无障碍沟通。

三、工程训练中心培养应用型机械类人才的多元途径探索

根据梧州学院确定的应用型本科建设目标,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实训需求,不断进行实训设备和实训条件的充实和调整,实践探索培养应用型机械类人才的多元途径。

(一)教学内容规范化。训练内容模块化。首先,培养兼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科学规划设计训练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时,围绕梧州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要求和培养“宽基础、强能力与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目标,摈弃传统观念的束缚,结合工程训练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实施综合素质训练、学习工艺知识及启迪创新思维为目的进行设计和规划。教学内容体现前瞻性,整个设计过程切实贯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使实践教学内容符合现代机械、系统工程、信息、电子及管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发展方向。制定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及所选用的教材反映并体现工业制造的先进工艺技术。其次,确保整体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易造成不同的指导教师产生明显的效果差异化,当然规范也是相对的,因工程训练也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将不同阶段训练内容进行项目细分,每一个项目内容和方法进行规范。包括考核办法、考核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可控性。控制好每个项目的训练效果,则保证了整个科目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不同工程训练阶段的目标。此外,为使工程训练中心的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效益,还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体系与教学管理制度。

(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加强型实操训练项目。近年来,企业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直很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该建立在动手实践的经验积累上,但是受制于多种客观因素,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很少接触工程实际,他们的主要薄弱环节就是技能训练。这就要求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根据工程训练的基本原则及技能训练的特点,合理设置加强型实操训练项目。

结合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的实际,梧州学院提出应用型机械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突基础、适口径、重能力、能创新”,结合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际情况,设置了机械产品装配技能训练。该训练配置了常用机械工具,可同时容纳40人进行技能训练。通过机械产品装配技能训练,学生掌握了有关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了机械设备的组成结构,了解了机械设备原理,学习并领悟了机械零件、组件、机械及机器的概念,了解了机械构件的传动结构及原理。

(三)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习,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为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体验真实的机械生产制造工作氛围,梧州学院积极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先后发展恒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华南船舶机械制造厂及梧州锻压机床厂等多家大型企业作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定期选派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习。

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条件,实现讲课、实习一体化,学院采用分小组大循环的形式,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过程中尽量实现工厂化管理,营造一种真实的企业氛围。同时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过程中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组织管理能力。

(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如何将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积极参与创新的行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目的之一。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必须使学生在中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在完成各种不同阶段的工程训练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创新设计、自己动手制造,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创新设计转化为创新产品,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练习法篇(9)

(一)实践目的的自为性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其目的不像一般社会语文实践那样是为了创作言语作品或进行言语交际,也不像数、理、化、史、地、生等学科的实践活动那样是为了探索、验证、巩固知识;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其目的在于获取语文运用的直接经验,改造主体的语文能力结构,提高理解和运用语文的水平。也就是说,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语文实践自身,即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听说读写。

(二)实践要素的同一性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工具。在语文实践中,实践主体是人,客体是语言;同时,实践工具也是语言———人是运用“语言”进行语言实践的,对象本身就是工具。人是语言的动物,语言并不是某个外在于人的存在,它就是人本身,表现着人的思想、情感、个性,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因此,语言和人是同一的。语言和人的同一说明了语文实践主体、客体和工具的同一性。正因为语文实践的三大要素具有同一性,所以,语文实践就是人的思维实践、心灵实践、生命实践,理解语言就是激活自己的思维、情感、心灵去触摸他人的思维、情感、心灵;运用语言就是思维、心灵的运转,就是用语言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人格个性、知识视野、文化修养,把自己整个儿活脱脱地用语言呈现出来。

(三)实践过程的整合性和个性化首先,语文实践是工具训练过程和人文实践过程的整合。语文实践首先是一种工具训练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形成语文能力、掌握语文工具。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要通过或分解或综合的语文技能训练,掌握听、说、读、写的各种技能技巧,如果撇开工具训练来谈语文实践,那就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本体。但语文实践又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过程,因为语言毕竟不是数理符码,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体,也不是硬邦邦的只供人利用的工具,而是始终与人纠缠在一起的,其中映现着自己及本民族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精神文化,这就决定了语文实践必定是一种人文实践。其次,语文实践是理性活动和非理性活动的整合。在语文实践中,学生既要通过感知、记忆、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等理性活动对语言文字的结构、意义、运用规范等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又要通过吟咏、体验、想像、联想等非理性活动对语言文字的情味、色彩及其表现的生命意识、思想感情、人类生活等进行深刻把握,获得切身的体验、真实的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语言经验,形成健全的语文能力。再次,语文实践是一种个性化实践。语言和人的不可分离性,语言和思维的直接同一性,决定了语文实践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语文实践总是受到实践主体自身诸种因素的影响,实践主体的生活经历、思想情趣、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各各不同,他们的实践取向、实践方式、实践侧重点等也就各各不同,人不可能完全排除自己的主观因素、站在绝对客观的立场去进行语文实践。

(四)实践时空的广泛性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学生时时处处都生活在母语的氛围中,触目皆汉字,入耳皆汉语,这就使得他们学习语文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城市生活、农村新貌、国际国内新闻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的内容,报告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的场所。因而,学生语文实践的时空是广泛的。语文实践时空的广泛性还表现在它同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同其他课程的紧密联系上。语文实践(语文课程中的学习取向的)同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比作一座无边无际的大森林的话,那么语文课程中的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就是专门在这一座森林中圈出一块地来种植林木,这一片林木不可能不受整个“森林”生态的影响,“森林”和“林木”之间会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也就是说,学生总是会把在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自觉不自觉地带到语文学习中来,也会把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文经验有意无意地带到日常交际中去,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和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语文实践还同其他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实践总会涉及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甚至物理、化学、数学等课程的内容,而这些课程的学习也总是离不开语文这个工具,所以,语文实践同其他课程的学习之间也存在着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语文实践时空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实践活动都无法比拟的,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实践活动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五)实践方式的规范性实践方式的规范性是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区别于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的特点。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森林,这座“大森林”是自然生长的,随生活之流而自然流动的,也是零散的,不自觉的。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是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这片“森林”中一块专门培植“树木”的苗圃,是对日常语文生活的集中、凝练。它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精心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着明确的目标、内容和科学的程序、方法,一切都是规范化的。“规范化意味着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为什么要专门开设一门语文课程来培养人的语文能力?在日常语文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一样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实践是更规范的,它能以高于日常语文实践数倍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人的语文能力。

二、语文实践的基本类型与设计

前文把语文实践分为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和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两类。探讨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有必要对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作进一步的划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语文实践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我们将着眼于语文课程设计,从组织形式的角度对语文实践的类型进行划分。语文实践的组织形式,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对语文实践各要素加以安排、编制的方式。由此,我们将语文实践分为“示导—练习”型语文实践、“自主—练习”型语文实践、“合作—互动”型语文实践、“问题—探究”型语文实践、“体验—感悟”型语文实践五个基本类别。

实践练习法篇(10)

包括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用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的实验实践环节所构成,使学生获得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及表现技法、制图方法、规划设计方法、插花技法、园林植物认知方法、栽培养护技术、育种技术,具备进行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表达、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及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与应用的基本能力。

3职业基础

职业基础是由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园林综合实习2(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成,着重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园林行业各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组织大一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全国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每年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专科生招生和毕业的人数;全国园林相关就业单位的情况;园林行业不同岗位对园林人才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情况。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园林行业有一个较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社会实践: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低年级学生主要围绕当年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达到“未进社会门,先做社会人”的目的,促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才能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就业创业见习实习,根据专业特征、自身定位,提前进入行业,了解行业特征和需求,为将来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综合实习:大三下学期进行的园林综合实习2直接安排学生进入到园林设计公司、园林工程公司、设计院、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直接接触公司的实际岗位,了解园林行业每个岗位运行的具体情况、园林行业对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具体需求,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进行很好地转换,发现自己的不足,给自己将来的职业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并在大四最后一年的在校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锻炼职业所需的各项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大四下学期为毕业设计环节,时间为16周。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校外进行,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鼓励根据就业意向单位/实习单位的实际项目制订毕业设计题目,使研究项目与具体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设计成果能被企业直接采用。这些与职业相关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园林行业的了解,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进行角色转变,更好地融入行业。

二、四个模块应对园林行业多样化的职业能力需求

突出实践教学理念中的“综合专业知识、重视职业训练”两个理念,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课按照园林要素类型和课程性质归纳为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4个模块,以模块为单位,系统研究这些课程实践大纲的内容、训练方式以及前后的衔接,做到必须训练的内容不重复、不遗漏。除了课程包含的课内实验实践训练外,还安排综合实习环节融合模块内所有课程实践的核心内容集中进行训练,促进学生综合理解相关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1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

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包括园林美术(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形态构成、表现技法等)、方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制作等课程的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掌握绘画技法、风景园林表现技法及电脑制图方法,具备手绘和电脑制图能力,能将设计思想和设计思路通过图纸完美地表达出来。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美术实习和园林综合实习3也对此模块内容进行重点训练,主要包括园林景观写生、手绘制图和电脑辅助制图等内容。

2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

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包括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草坪与地被、园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苗圃与树木养护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盆景学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园林植物的认知方法、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栽培养护技术和育种技术等方面知识,具备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造型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1和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实习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植物认知、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园林植物应用、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等方面内容。

3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

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植物造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园林建筑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图案设计、室内绿化装饰、遥感与GIS概论、园林史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室内绿化设计的方法,能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3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典型园林案例实测、园林综合设计等内容。

4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

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包括园林工程测量、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预算与决算、园林施工图设计与制图、园林工程管理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园林工程的测量、设计与施工、预算与决算及管理的方法,能从事园林工程制图、预算、施工、管理等工作。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2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工程材料认知、园林工程设计、制图、预算、园林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内容。

实践练习法篇(11)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10-01

一、集体课的课堂理论教学

集体课也就是大课。上大课有教学整体统一感,学生掌握知识平衡。大课学习中,老师在教学上要解决学生三个问题:

了解歌唱器官。歌唱器官主要有:呼吸器官,也可称为动力器官;喉头声带,就是声源;共鸣器官,就是扩大与美化声音的器官;咬字吐字器官;听觉器官,能辨别声音的好坏及音准、节奏等。

学习乐理知识。节奏、旋律、音乐符号是歌曲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有把这些内容搞清楚,才能对声音进行统一的训练。

呼吸训练。呼吸训练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学生歌唱时往往都是运用浅胸呼吸,运用浅胸呼吸不但音域过于窄小,声音机械化,不便于表现,而且有可能影响同学们声带的发育,甚至损伤嗓子。因此,浅胸呼吸的方法,在教学中应当坚决予以否定,而胸腹联合式呼吸训练是克服浅胸呼吸的有效方法。

二、观摩课的课堂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唱歌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每四周进行一次观摩,学生选择前一段所学歌曲,上台演唱,让全体同学提出意见,并感觉台上台下不同。观摩实践课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紧张心理。紧张会使人的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扩张,这些状态的产生严重导致舞台表演失控,歌唱的稳定性自然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咬字不清楚。歌唱的语言表达,主要表现在咬字方面,“咬字行腔”字正腔圆这是歌唱要求。做到正确咬字、吐字,原则上咬准字头,引长字腹,收清字尾。正确的咬字部位不在嘴里,而在胸部的“剑突”周围。

深情并茂,用情带声。一首歌不仅吐字清晰,声音圆润,而且手势,眼神也很到位,感情也恰到好处,从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产生广泛的联想,加之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或特定音乐,或声、画、像的配置,再加入歌曲所要求的意境,让学生用情,用声来歌唱。

三、小组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集体课听不清自己的声音,特别是音准差,发声方法不对的学生,教师无法辨别,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与小组课相结合的方法,把每班的学生分成4个组,每组最多不超过10个人,4个组交替进行,让每个学生听到自己的发音和体会声音位置,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深入学习发声技巧问题。哼鸣练习。学生在哼鸣的训练中,不仅要了解哼鸣可以产生最丰富的声音共鸣,也是发声的基础。哼鸣练习能使声音增强灵活性,防止喉音,调整气息获得好的声音位置等有关声乐训练的基础知识,而且必须让他们在教师特定的某个情景中想象思考,体会情感的表达,,使他们在不知不觉当中进入了情与声的结合中;顿音练习。伊丽莎白・舒曼说:“顿音的练习可以使声带结实稳定和发展软愕弓形处的灵活与弹性”(《声乐艺术的基础工作))。在顿音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状况细心地寻找有利于学生歌唱的元音和正确的发音方法。练习时让学生双手叉腰,将软愕提起成弓形,气息要深、柔和、有弹性: ,舌根放松,喷口要短促有力,同时感受腰、腹部周围肌肉的变化,通过顿音的练习有助于解决发声中的一些问题,用来改善气息;连音练习。连音练习在歌唱中是最重要的技法,通过一系列的连音练习,能巩固气息的均衡,使声音优美、圆润。连音练习可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从歌曲中抽出有代表性的旋律。在练习时,要提示学生各音之间不能有空隙,乐曲之间气息不能间断。运用正确的换气方法,在移调练习时要不断地提醒学生声音的流动性和共鸣的运用,从女声最好的声区f开始练习,逐渐向高低声区两边扩展,这一方法对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和熟悉新课的内容从时间和教法上都有很大的帮助。

小组之间相互观摩。小组课中,除了基本练习外,歌唱教学实践也很重要,小组之前可以针对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每一次口型进行练习和讨论。这些实践虽然很小但是都需要学习者认真实践,做了才知道对于否,不做永远不会知道,就像不下水的人永远学不会游泳一样。唱歌课的实践性非常强,可以立竿见影。小组成员在相互学习中会不知不觉的提高唱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