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发展的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5:58

企业发展的方向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1)

近年来,福建省的不少地区形成了以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和漳州,以泉州最为突出。以泉州晋江为例,在这个县级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出现了3000多家纺织服装制造企业,3000多家制鞋企业,300多家制伞企业,其伞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8%,糖果产量占全国18%,晋江产业集群的特征明显。同时,该市已形成了三大竞争优势:一是涌现了一批以安踏、七匹狼、寰球、恒安、雅客为代表的集群龙头企业,围绕每一家龙头企业都有200~300家企业为之配套,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形式;二是形成了诸多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化生产乡镇,如陈埭镇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安海镇配套的皮革加工业基地、深沪镇的内衣生产基地等,每个镇同类企业数量众多,呈集群态势,制造工业特征明显;三是曾先后被授于“中国鞋都”、“中国仪器工业强县”等称号,至2005年10月,该市已拥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2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品牌之都”,这为当地走“扶强扶大,扶专扶特”的企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当地市委市政府还邀请深圳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组织专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把脉,策划在未来4年将集中力量重点扶持50家核心企业,培育40家年产值达10亿~30亿元、10家年产值达30亿~50亿元的“企业航母”,形成“纺织服装业、食品业、建材、陶瓷业、制鞋业、玩具(文具)业”5大产业集群,进而提升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综合来讲,影响并最终促成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

第一,市场始终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不足都不能使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得以生存及扩大;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如果缺乏市场需求,新企业的创办就缺乏动力,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不会集聚在一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在晋江运动鞋产业发展初期,正是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鞋可以大量出口,才使得晋江的企业得以大规模地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这又给予晋江鞋业摆脱“加工贴牌”地位强大的市场动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拥有自己的品牌。

第二,产业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必备条件。上世纪80~90年代,海外华侨乘着改革开放深入的有利时机纷纷到国内投资发展,而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无疑成为侨资涌入的重点。当地政府对企业创办和产业发展的限制较少,福建闽南地区相对较少国企的情况使得该地的自由劳动力丰富。这样,晋江就轻松拥有产业资本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使其具备了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是引领产业集群的生力军。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当最终所有权与委托权合一时,企业的产权安排是最有效的。晋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他们具有理性而有效地选择经济行为的产权条件。再一方面,从中外的实践看,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大多是中小企业,晋江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正好使产业集群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三,文化和传统是集群经济的重要依托。晋江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是其能够走在集群经济前列的重要因素。晋江人被称为“睡不着觉的人”,敢拼、爱拼、比拼与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晋江活力永恒的发动机。晋江的地方意识特别强烈,非常重视地缘、血缘关系,因此他们坚信“诚信为本方有大成就”“面对真实自我 抱团打天下”。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下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信任与承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传统的强韧性将各个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

先天条件的优厚使晋江在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但如何保持这一领先地位才是晋江企业现在所应该重视的。企业集群正是晋江企业前进的方向。晋江政府也提出了诸如“产业集群兴市”这样的口号。硕大的广告标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晋江人前进的方向。那么,晋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

二、晋江制鞋业走企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使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就大大降低。在年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7亿双的“中国鞋都”晋江,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近一半,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在这里,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识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由于存在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松散交错型价值链网络,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无需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等等,其所需要一般都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得,这样,企业不仅可以省去从外地采购的各种费用,还可以减少库存费用,同时加速资金的周转。据粗略统计,晋江地区运动鞋厂商在采购时相比处于独立地区的中小企业能节约15%以上的采购成本,采购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大量企业的集群分摊了公共设备、基础设施等固定成本,并使通用技术迅速普及,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

第二,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在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晋江,竞争无疑是相当激烈的。而这些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较量中分出胜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告诉他们“什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什么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在交易过程中不断的博弈,逐渐形成了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及相应的“奖惩制度”。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竞争和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第三,有利于技术推广和运用。在晋江制鞋集群中,大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促进企业之间互相模仿、学习,使这些企业暂时克服技术创新方面的薄弱,在较短的时间内挤进该行业,并求得生存。不可否认,缺乏技术创新、光靠模仿与学习对于企业发展是致命的;但对于这些只求先立足的小企业而言,模仿却是救命的。这似乎太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但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先立足,再发展”的目标。

第四,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互相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当各个企业都只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时,投资所需的资金就会较少;而专注某一方面就会使新投资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低;由此,我们可知集群将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

第五,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晋江运动鞋、旅游鞋已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正是由于大量制鞋企业在晋江的集聚才有了“晋江鞋世界世界晋江鞋”的响亮口号。当晋江走出了诸如安踏、别克、鸿星尔克等等大家熟悉的品牌时,晋江鞋世界自然就慢慢的走进人们的心里,晋江的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作为鞋都的晋江,由于它的区域品牌优势,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客户来这里考察、洽谈生意。在此基础上,晋江市政府因势利导,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由此来进一步加强晋江鞋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并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优势,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晋江鞋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晋江鞋业集群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动了鞋业集群的发展。仅今年的第七届鞋博会就吸引了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菲律宾等33个国家的企业来参加,会间的合同成交额也达44.7亿元。

三、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晋江的企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典范,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企业集群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即使是最有名的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也是如此。下面就谈谈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其最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链不完整,相关配套还不足,难于获取最佳的外部规模经济。应该说,从整体上看,晋江鞋业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机、数字制模等社会分工、配套一条龙生产协作群落;但其相关配套不足,相关社会化服务系统极不完善。在晋江鞋业集群中,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等支持性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比如从融资渠道来讲,晋江制鞋企业资金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资本,没有相对健全的金融机构及相关制度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是无法保证晋江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集群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加快支持性服务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晋江鞋业集群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显然,光靠市场调节来解决此问题的速度太慢,不利于集群的发展,此时,就需要政府来起关键性的作用了。正如著名经济策略大师迈克尔·波忑所认为的:政府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建立某些集群的工作会不可避免的落在政府的肩上。在此,晋江政府除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做好市场导向,积极提供服务,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甚至提供资金去促进相关服务机构的完善。只有在晋江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晋江鞋业集群才能加强集群链条中的薄弱环节,逐步获取最佳外部经济。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2)

近年来,福建省的不少地区形成了以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和漳州,以泉州最为突出。以泉州晋江为例,在这个县级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出现了3000多家纺织服装制造企业,3000多家制鞋企业,300多家制伞企业,其伞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8%,糖果产量占全国18%,晋江产业集群的特征明显。同时,该市已形成了三大竞争优势:一是涌现了一批以安踏、七匹狼、寰球、恒安、雅客为代表的集群龙头企业,围绕每一家龙头企业都有200~300家企业为之配套,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形式;二是形成了诸多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化生产乡镇,如陈埭镇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安海镇配套的皮革加工业基地、深沪镇的内衣生产基地等,每个镇同类企业数量众多,呈集群态势,制造工业特征明显;三是曾先后被授于“中国鞋都”、“中国仪器工业强县”等称号,至2005年10月,该市已拥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2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品牌之都”,这为当地走“扶强扶大,扶专扶特”的企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当地市委市政府还邀请深圳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组织专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把脉,策划在未来4年将集中力量重点扶持50家核心企业,培育40家年产值达10亿~30亿元、10家年产值达30亿~50亿元的“企业航母”,形成“纺织服装业、食品业、建材、陶瓷业、制鞋业、玩具(文具)业”5大产业集群,进而提升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综合来讲,影响并最终促成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

第一,市场始终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不足都不能使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得以生存及扩大;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如果缺乏市场需求,新企业的创办就缺乏动力,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不会集聚在一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在晋江运动鞋产业发展初期,正是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鞋可以大量出口,才使得晋江的企业得以大规模地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这又给予晋江鞋业摆脱“加工贴牌”地位强大的市场动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拥有自己的品牌。

第二,产业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必备条件。上世纪80~90年代,海外华侨乘着改革开放深入的有利时机纷纷到国内投资发展,而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无疑成为侨资涌入的重点。当地政府对企业创办和产业发展的限制较少,福建闽南地区相对较少国企的情况使得该地的自由劳动力丰富。这样,晋江就轻松拥有产业资本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使其具备了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是引领产业集群的生力军。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当最终所有权与委托权合一时,企业的产权安排是最有效的。晋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他们具有理性而有效地选择经济行为的产权条件。再一方面,从中外的实践看,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大多是中小企业,晋江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正好使产业集群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三,文化和传统是集群经济的重要依托。晋江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是其能够走在集群经济前列的重要因素。晋江人被称为“睡不着觉的人”,敢拼、爱拼、比拼与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晋江活力永恒的发动机。晋江的地方意识特别强烈,非常重视地缘、血缘关系,因此他们坚信“诚信为本方有大成就”“面对真实自我 抱团打天下”。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下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信任与承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传统的强韧性将各个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

先天条件的优厚使晋江在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但如何保持这一领先地位才是晋江企业现在所应该重视的。企业集群正是晋江企业前进的方向。晋江政府也提出了诸如“产业集群兴市”这样的口号。硕大的广告标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晋江人前进的方向。那么,晋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

二、晋江制鞋业走企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使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就大大降低。在年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7亿双的“中国鞋都”晋江,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近一半,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在这里,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识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由于存在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松散交错型价值链网络,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无需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等等,其所需要一般都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得,这样,企业不仅可以省去从外地采购的各种费用,还可以减少库存费用,同时加速资金的周转。据粗略统计,晋江地区运动鞋厂商在采购时相比处于独立地区的中小企业能节约15%以上的采购成本,采购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大量企业的集群分摊了公共设备、基础设施等固定成本,并使通用技术迅速普及,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

第二,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在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晋江,竞争无疑是相当激烈的。而这些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较量中分出胜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告诉他们“什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什么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在交易过程中不断的博弈,逐渐形成了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及相应的“奖惩制度”。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竞争和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转贴于  第三,有利于技术推广和运用。在晋江制鞋集群中,大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促进企业之间互相模仿、学习,使这些企业暂时克服技术创新方面的薄弱,在较短的时间内挤进该行业,并求得生存。不可否认,缺乏技术创新、光靠模仿与学习对于企业发展是致命的;但对于这些只求先立足的小企业而言,模仿却是救命的。这似乎太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但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先立足,再发展”的目标。

第四,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互相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当各个企业都只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时,投资所需的资金就会较少;而专注某一方面就会使新投资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低;由此,我们可知集群将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

第五,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晋江运动鞋、旅游鞋已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正是由于大量制鞋企业在晋江的集聚才有了“晋江鞋世界世界晋江鞋”的响亮口号。当晋江走出了诸如安踏、别克、鸿星尔克等等大家熟悉的品牌时,晋江鞋世界自然就慢慢的走进人们的心里,晋江的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作为鞋都的晋江,由于它的区域品牌优势,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客户来这里考察、洽谈生意。在此基础上,晋江市政府因势利导,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由此来进一步加强晋江鞋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并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优势,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晋江鞋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晋江鞋业集群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动了鞋业集群的发展。仅今年的第七届鞋博会就吸引了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菲律宾等33个国家的企业来参加,会间的合同成交额也达44.7亿元。

三、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晋江的企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典范,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企业集群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即使是最有名的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也是如此。下面就谈谈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其最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链不完整,相关配套还不足,难于获取最佳的外部规模经济。应该说,从整体上看,晋江鞋业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机、数字制模等社会分工、配套一条龙生产协作群落;但其相关配套不足,相关社会化服务系统极不完善。在晋江鞋业集群中,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等支持性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比如从融资渠道来讲,晋江制鞋企业资金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资本,没有相对健全的金融机构及相关制度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是无法保证晋江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集群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加快支持性服务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晋江鞋业集群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显然,光靠市场调节来解决此问题的速度太慢,不利于集群的发展,此时,就需要政府来起关键性的作用了。正如著名经济策略大师迈克尔·波忑所认为的:政府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建立某些集群的工作会不可避免的落在政府的肩上。在此,晋江政府除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做好市场导向,积极提供服务,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甚至提供资金去促进相关服务机构的完善。只有在晋江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晋江鞋业集群才能加强集群链条中的薄弱环节,逐步获取最佳外部经济。

第二,大多数企业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升级较难。在这个拥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土地上竟然没有几家上规模的技术研发中心。集群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仍然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之间存在高度的同质性。正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晋江鞋的价值难于提升,一直处于低端产品的地位。看这样一组数据,在欧洲,意大利的布伦塔河皮鞋集群带是世界级的鞋都,集群内有866家企业,14000名从业人员,年产2000万双皮鞋,年销售16亿欧元。晋江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年产鞋7亿双,年销售额15亿欧元。意大利布伦塔河皮鞋的单价为80欧元,晋江鞋是2到3欧元之间,只是人家的1/40。如此低的附加值正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所导致的。晋江确实拥有“品牌之都”的美誉,至2005年10月已经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但同样是品牌、名牌,为何会与人家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关键就在于晋江企业品牌没有达到品牌的真正高度,不具备品牌的真正内涵。品牌是经济与文化的结晶,每一个真正的品牌都应该是技术含量的凝结,企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需要历史的沉淀,时间的积累。这对于只有十几年历史的晋江制鞋企业似乎很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晋江企业在培养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失。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晋江企业并不是不重视人才,而是称得上“求贤若渴”。高技术人才、知名职业经理人在晋江都能受到“高薪抢购”的待遇。然而,这些高薪聘请来的人才们是归属于企业的人才吗?他们又会在企业呆多久?事实上,这些人才中的许多人要么是因为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被老板“请走”,要么就是被更高的薪水挖走。于是,跳槽的现象在晋江早已司空见惯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晋江企业留不住人才,没有真正归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呢?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晋江老板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是最主要的原因。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使企业的重心都放在“用人才”,而忽视了“培养人才”。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他们给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开出的薪水是较低的。据粗略的了解,这个薪金大致在10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往往将能力高的学生拒之门外,而这些人才恰恰是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培养技术骨干的根本来源。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往往对培养自己的企业更有忠诚感。换句话说,只有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才会对企业有真正的归属感,才会是企业最终的核心力量。有了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才有了培养企业文化、提高技术研发力量的坚实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企业,赋予产品更高的技术含量,独有的品牌文化,使企业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由此,才能从根本上去推动整个企业集群的升级与发展。因此,晋江制鞋企业集群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要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加强。

综上所述,晋江制鞋业前进的方向就是继续走“企业集群”的道路,并不断的加强企业自身的发展,以此推进集群的升级与发展。这不仅仅因为晋江具有发展企业集群的有利条件,也因为企业集群能够推动晋江制鞋业的再一次腾飞,同时也是促进晋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晋江企业集群的路必须也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当然这其中还要克服诸多的困难。套用一句话来形容晋江企业集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 林民书.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其发展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2] 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

[3]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 胡渡南.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群发展[J]. 开放潮,2004,(11).

[5] 周裕惠.发展产业集群需谨防“误区”[J]. 开放潮,2004,(11).

[6] 林民书.应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内在制度的建立[J]. 开放潮,2004,(11).

[7] 林其屏.产业集群发展应跨越体制性障碍[J]. 开放潮,2004,(11) .

[8] 郭铁民,蔡勇志.福建发展产业集群要理清思路[J]. 开放潮,2004,(3).

[9] 郭铁民.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 开放潮, 2004,(11).

[10] 胡渡南,陈菲,刘平,袁忠贤.福建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建设战略研究[J]. 福建论坛,2004,(3).

[11] 吕品,郑亚莉,张树义.小企业集群下的产业生态化分析[J]. 浙江金融 2004,(4) .

[12] 郑文智.中小企业集群与晋江经济增长分析[N]. 华侨大学学报,2004,(1).

[13] 骆文达,曾路.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聚若干问题研究——以福建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为例证[J]. 当代财经,2003,(8).

[14] 郑凤田.四大条件影响产业集群形成[J]. 中国城市报道,2003,(2).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3)

总书记在党的十上讲道: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它同样可以指导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科学地把握企业的命运,而使企业始终立于不败的地位。

企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地发展。盲目的发展必然使企业处于巨大的市场风险之中,稍有不慎,企业就有可能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所淹没。而企业发展的基石是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一个不注重科技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是我国从事水电基础工程施工的一个专业性较强的施工企业,多年来,公司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把科学管理、科技创新作为公司发展的主要途径,使得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施工技术水平在行业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业务范围不断地扩展,产值不断地提升,始终站在科学施工和科技创新的前沿,成为我国水电基础工程施工企业中的一支王牌军。

地下防渗墙施工是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的一个主要施工项目,它是在地下开挖出一段段深度几十米甚至一百多米的深槽,然后用混凝土浇筑成一道连续的墙体,用以防渗或承重。墙段是分段施工的,因而墙段之间接头的施工质量至关重要,接头质量不好将严重影响防渗效果,关系到工程施工的成败。按有关规范要求,墙段接头部位不能是平面,一般是一个圆弧面,否则就起不到防渗的作用。多年来,施工单位采取的施工方法都是在已浇筑成型的混凝土墙段(简称一期槽段)端头部位,利用冲击钻机打出一个圆形孔,然后再进行二期槽段的开挖施工。这样的施工方法除要打掉已经成型的部分混凝土墙体、浪费大量的混凝土材料外,更为严重的是该施工方法效率太低,少则十几天,多则数月时间,严重制约着施工工期,这对主要靠冬季枯水季节施工的水电工程来讲,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有的工程因不能按期完成,不得不拖到第二年进行。更有,对于深度超过60米的防渗墙而言,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往往不能保证施工质量,因此我国以往的地下防渗墙工程都不能做的很深。针对上述情况,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我国相关的施工企业都在寻找着新的施工方法——拔管施工法应运而生。拔管施工法是在已经成槽,但还没有浇筑混凝土的长形槽孔两端、事先下设两根直径约与槽孔宽度相等的钢管(俗称接头管),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接近凝固时,用外力将其拔出,使该段地下墙体两端形成两个深孔。拔管施工法具有节省材料、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可以极大地缩短施工周期,并能保证施工质量。但是该方法有着巨大的风险性,掌握不好就会将接头管筑在混凝土里,尤其深度超过40米的墙体施工中,更是事故频出,给施工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工程留下隐患。80年代初期,很多相关施工单位都曾进行过尝试,但都没有取得圆满的成功,筑管事故不断发生,给施工单位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所以,尽管拔管施工法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其巨大的风险性使得各施工企业不得不望而止步,因此在深度超过20米的墙体施工中,该项施工方法不再使用。

面对巨大的风险,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没有退缩,而是用科学的态度,用发展的眼观面对困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科学试验。经过多次研究、攻关设计和工程试验,终于,于2002年,公司研制出最新式、最实用的卡键式拔管机,并在我国东北尼尔基水电工程施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创造了孔径80厘米,深度40米,连续拔管224孔无事故的历史性的记录,为该工程赢得了整整一年的施工工期。然而,尼尔基防渗墙的深度只有40米深,还体现不了拔管施工的质量优势,只有在深度超过60米的防渗墙中,才能够真正发挥拔管施工的质量优势,因为地下墙体超过60米后,用传统的打接头孔的施工方法已不能保证工程质量,所以以往的地下连续墙的设计深度一般不超过60米,对于覆盖层较厚的水电站基础,不得不采取加大开挖深度的办法,这即延长了水电站的施工周期,也增加了建设成本。面对这一难题,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从科学发展的眼光,经过认真地研究探讨,认为实现这个目标还是有可能的。因此,公司加大了科研力度,向着更大的拔管孔径,更深的拔管深度挺进。

充分准备,精心施工,2003年5月,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在河北省黄壁庄水库防渗墙工程施工中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创造了孔径80厘米、拔管深度63.4米的记录。随后在四川省瀑布沟水电工程施工中又创造了孔径120厘米、拔管深度64.7米的记录,科学实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那时起,在深度60米左右的防渗墙工程施工中,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均采用了拔管法施工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周期,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正如当时的公司总经理宗敦峰所说,自从卡键式拔管机发明以来,我公司多承揽了两个亿的工程任务。2003年,卡键式拔管机取得国家专利,同年获得天津市职工技协科技进步一等奖。

百尺竿头须进步,拔管深度突破60米大关并不意味着此项技术课题的结题,某种意义上讲,深孔、超深孔拔管施工技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我国四川、云南和等地区水利资源丰富,西南地区地势山高谷深,是修建水电站的理想场所,但该地区的河床覆盖层普遍比较深厚,有的厚达数百米,由于河谷的狭窄,深度开挖十分困难且投资巨大,比较好的方法是在水电站大坝坝体下修建超深混凝土防渗墙,这对防渗墙接头的施工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即拔管施工还要向更深发展。

为了祖国的水电事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为了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地区的水力资源,为祖国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能源,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在科研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向百米深墙进军!

在世界防渗墙建设史上,很少能看到百米深墙的纪录,因为如此深的地下连续墙不但施工难度大,另一个主要的因素也是受到墙体接头施工难度更大的制约,国外拔管施工的深度一般也不超过70米。邓小平同志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发展,首先要发展第一生产力,向百米深墙挑战,是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领导和科技人员一个大胆的设想,是用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这一高难度课题的。“攻坚克难,科技领先”,这就是他们提出的口号。

经过科学的计算,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准备,他们终于向前迈出了这大胆的一步,2006年,在四川省狮子坪水电站,由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施工的防渗墙工程、拔管深度突破了86米,同年下半年,在四川沙湾水电站创造了三个月连续拔管一万米无事故的高强度施工纪录,其拔管深度多次突破80米,离百米深墙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四川省泸定县,滔滔的大渡河从这里经过,巍巍的铁索桥见证了当年红军抢渡天险、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奇迹。2008年,国家要在这里修建水电站。大渡河山高谷深,水流喘急,是修建水电站的理想场所。水电站大坝基础必须扎根在岩石上,但这里河床的覆盖层厚度超过百米,加之这里地势狭窄,超深度的开挖即加大工程投资,也会大大地延长施工周期,因此建造深度超过百米的地下连续防渗墙是最好的选择。

2008年初春,大渡河再一次见证了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新的奇迹,由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施工的泸定水电站防渗墙工程,拔管深度达到了105米,第一次突破了百米大关。

仅仅在十年前,如果谁提出拔管百米的想法,人们会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正是我国的水电基础人用坚定的科学发展观,科学施工,科技创新,创造了这天方夜谭般的神话。2007年,拔管施工技术被中国水电集团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该法被正式列入国家工法。如今拔管施工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水电基础工程,城市建设工程和其他地下连续墙工程,在旁多水电站工程施工中,拔管深度达到了150米。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4)

引言:

所谓的企业国际化主要是指各大企业通过学习与运用国际化经营策略和学习国际化的发展思维,不断开阔企业的视野,为打造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平台。格力企业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格力企业将要面临的新经济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格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便为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对于促进和保证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格力公司和行业背景概述

1.1格力公司概述

格力公司(全称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1年,是全球最大生产、制造与销售于一体的空调企业。格力企业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991-1993年的格力企业通过开发适销的产品初步树立了品牌形象,为公司发展做好基础;1994-1996年格力公司以“精品战略”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1997-2001年格力企业紧抓市场和规模;2001-205年格力企业初步探索国际化进程;2006年至今,格力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开创全球知名品牌。

1.2行业背景概述

国内家电市场平稳发展,当前国内家电市场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其一,一线品牌市场份额逐渐加大,价格竞争逐渐过渡为品牌竞争。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鉴于正处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环境当中,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已经变得更加紧迫,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走向了全球化的道路,全球化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还可以在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同时提高自身产品的价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基于如此多的诱惑以及严峻的国际形势,格力企业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许多家电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失败了,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格力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战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国际化的大背景,做到深入了解,才会取得想象中的成功。

2 格力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性

2.1国际化经营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

考虑到当今社会的国际化趋势,就要把格力企业放到国际化的大背景中去,格力企业要逐步走向国际化,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企业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紧跟国际化步伐,将企业置身于全球竞争的环境中去,使格力企业走出中国,迈向国际化。当然,我国也不能盲目跟风,在走向国际化穿梭在全球众多资源的时候,我们的企业还要固守企业根本,切不可鲁莽行事。从这一个方面上讲,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意识,也是未来中国各大主流企业的经济支柱。

2.2国际化经营是规避反倾销的有效途径

在这20年中,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带领之下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果把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作为1的话,发展中国家是亚洲国家大约是3,中国大约是4,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六位,贸易总量是世界第五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外国直接投资(FD)I占世界首位,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果不能不令竞争对手侧目,竞争是残酷的,而世界市场是有限的,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各国不得不施展对策"在这种恶劣的竞争环境中,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反倾销、特保、337调查、绿色限制等贸易壁垒像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高墙,将中国企业挡在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之外"其中以反倾销的威胁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3 格力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3.1国际化经贸管理知识不足,认同率低下

根据调查可知,中国大多数企业在刚刚步入国际化市场的时,直接或者间接地都会受到国际投资者和多数外国企业的猜疑,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中国企业对国际化经贸管理知识了解的不透深入不够透彻,以及中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整个国际化领域中较低的认同率的缘故。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的存在,对于已经参加到国际化工作中的员工来讲,他们很担心自己被裁员,造成人心恐慌的不良局面,而投资商则是更为担心他们所投资的资金是否能够获得利益。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外很多文化认同程度高的大中型企业不太愿意与新企业进行合作。国内企业如果忽略上述所提到的问题,而盲目的走到国际化发展的行列中去,这样不但不会带动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反而有可能会导致原产品销量迅速下降,也就是国人嘴里经常说的“赔了夫人又折兵”。格力集团应该站在国际化市场的角度,进一步的去学习国际经贸管理知识和经验,仔细研究国际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并能够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经验。效仿国际化成功的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认同率,打破国际上中国企业的一贯形象,在海外市场上为格力企业树立一颗全新的形象。

3.2国际化战略目标不完善

格力企业在对企业进行市场推广时,忽视了对自主品牌树立明确的线路方向,没有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框架。虽然格力企业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但是格力企业对自主品牌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导致品牌在市场上集中程度不高,相互依赖度不强,严重影响了格力企业品牌的市场资源利用效率。企业若要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其关键的一点在于企业制定有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因此,格力企业若要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就应该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积极开拓业务市场,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格力企业还应该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保证售后服务的优质性,在顾客面前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当然,当下格力企业的企业形象的树立只是实现格力企业品牌战略目标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并非是格力企业的品牌战略的真正实现。在格力企业发展中,还依然有企业体制不健全、企业目标不明确、企业发展思路不新颖等问题。格力企业为了实现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曾提出过有利于与顾客互动的相关主题,但是这些主题并不存在实际上的执行异议,因此,格力企业若想真正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就必须将国际化的战略方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保证企业的自主品牌有可施行的框架与决策模式。

3.3国际经验不足

格力企业虽然在家电行业的实力是相当强的,但是基于国内外文化和经济环境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格力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也遇到了难题。由于缺乏在国际化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所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有些手忙脚乱,盲目无措。当然企业也可以招聘一些经验丰富的留学生或者公司的员工到国外学习和深入了解,但是,留学经验丰富的留学生一般都会选择留在国外发展,而派人员去国外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国际化的成本,同时延长了国际化的时间,并且一般不会了解的很深入,致使国际化的失败。要想在国外开拓市场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必须深入并细致的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最新的市场状况以及国外的先进的技术设备,以便更好的定位自己在市场中应该占的位置,制定明确的目标,提前了解国际上竞争对手的实力。如果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不仅会影响企业国际化的脚步,还可能会损坏企业的信誉,影响企业以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具备丰富的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是走向国际化的必备条件。

3.4国际化经营“智力资本”的匮乏

所谓的“智力资本”是指高技术人才的流失。人才的流失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实力,同时使得人心惶惶,对格力集团走向国际化道路的前途缺乏信心,这样的话会降低他们工作的兴趣,而精神不振和工作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就是国际人才的匮乏,虽然格力集团为了实现国际化,一直在招聘留学归来的学生和曾经在国外工作过的经验丰富的人才,但是尽管如此,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国际化所需的人才,因此如何使企业的收入或培训大量的国际人才,提升国际化经营的“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5缺乏配套的国际化政策

配套的国际化政策是格力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走向国际化道路的必备条件之一。格力集团应该在国际化之前制定适合企业的配套的国际化政策,这套国际化政策首先必须要适合企业自身,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但一定不要搬过来就用,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心创新,要有格力企业的特点和个性,同时要适应格力企业的情况。格力企业只有在制定了配套的国际化政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格力企业在国际化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保持明确的发展方向,提升企业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成功率。另外,格力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如果还未制定出配套的国际化政策,就应该首先制定出临时性的企业发展策略,以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性的问题,保证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4 格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4.1 合资合作

格力企业由于刚刚走向国际市场,在各方面的经验都不算丰富,所以应该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格力产品的不足也可以通过与国际上的其他企业合作来弥补 ,比如与松下和GE相比,格力的空调无论在外观还是性能方面都略有些不足,这样的话,在国际上于高端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力就会相对减小了。为了弥补格力企业的不足,增强与国际化高端企业的抗衡能力,与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就必不可少了。

4.2 战略联盟

当企业之间实现企业战略联盟时候,联盟企业的总体效益远远大于各个企业效率之和,因此实现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对企业走向国家化道路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就国内市场来说,与格力企业旗鼓相当的企业屈指可数,但是格力企业若要走向国际化道路,其进行企业联盟是十分必要的。格力企业实现企业间战略联盟,有助于其提高自身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体制革新,加快格力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的步伐。格力企业在实现企业战略联盟的基础上,能够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发展市场,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竞争力,这无疑是格力企业迅速走上国际化道路的一条捷径。

4.3生产国际化

格力企业若想走上国际化道路,其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拥有雄厚的企业实力,并且拥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产品。格力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同时,企业要注重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企业机构进行及时优化,提高企业创新力度,实现利用最少的时间生产出最优质的产品的目标。另外,格力企业还应对企业机制进行革新,并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但是,就目前中国的企业看来,创新和产品设计是企业的软肋,只要原因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资源匮乏,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环境及体制有关。可见,实现企业的产品创新并非易事,产品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4 营销国际化

营销策略是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的又一必备条件,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能够推动企业在国际化市场上稳固前行。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能够保证企业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同时保证企业产品生产的高效性。另外需要注重的是虚拟的供应链,其特点是灵活性好且十分方便,充分弥补了传统的营销方式的不足。虚拟供应链系统的服务模块会更多的关注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最终达到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双赢效果。对于格力企业来说,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能够帮助企业快速的融入国际市场,并有效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格力企业可以为冬奥会或者奥运会提供赞助,以此推动格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或者聘用冬奥会、奥运会的冠军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以此提高企业的国际信誉,增加国际顾客的信任程度。

4.5 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成正相关,因此,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等于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能够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关键。并购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因此企业可以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格力与其他企业相比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较好的分销制度、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较低的成本,这些优势都有利于格力企业走向国际化,但这些优势都不能作为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国际化的技术、国际化的人才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是对各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是对技术与竞争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把握。因此,核心竞争力得培育绝对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在这一持久过程中,格力企业要做的就是对中西文化的深入学习。

5 结论

企业的全球化是企业所生产的商品、所引用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保障制度向上提高到国际化的层次,最终达到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同以及信任。格力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产品走向国际化、产品售后服务的优化、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品牌的国际化以及资源利用的国际化。浏览相关文献后发现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失败的企业远远要多于成功的,因此,格力集团要想一次性的取得国际化的成功,不仅要增强自身实力,还必须要借鉴曾经国际化成功的企业的经验,吸取教训,尽量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参考文献

[1] 李京晓.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南开大学 2013

[2] 杨群. 中国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制度因素研究[D]. 江西财经大学 2012

[3] 刘旭,柳卸林.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基本问题分析――中国新钻石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12)

[4] 邓新文,李华,李纯凤. 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与成因探讨[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04)

[5] 洪斌,郭自云.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模式分析和战略新思维[J]. 中国商贸. 2010(01)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5)

企业工商管理即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及时代化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领导层的必修课,包含着对企业形象的营造、帮扶着企业各项制度、理念的改进,塑造着鲜明独特的企业文化等,在企业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企业工商管理是对企业组织活动的日常工作、人力资源、财务筹资、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获得经济效益,帮助企业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1、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1.1、企业管理定位不清

当前随着国际大环境及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思想方面。企业不仅仅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及对员工的人性责任。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要转粗放型为集约型,要把创新及以人为本放在重要位置,以人的功效及创新思想、创新方法来提高企业效率。就针对集团煤矿产业的当前形势,定位就是现在我们煤矿企业的最好延续方法。

1.2、企业管理制度缺乏

好的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能使企业政令通畅、信息反馈及时准确并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条件。缺乏有效的企业制度能让企业陷入瘫痪、造成信息封闭、人员懒散,难以做到对市场、销售、产品的有效配合。

1.3、企业管理应用落后

由于我国当前企业制度尚不健全,企业管理者素质及管理理念不高,致使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贡献有限。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发挥出巨大功效,也就停留在人员工资及社保福利等管理工作方面,真正起到人力挖掘及如何提升人的效率方面成效显微。

1.4、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只有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才能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但当前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形虚设,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理解片面,难以让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导向、推动作用。

总之,要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构建和谐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5、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很多企业只管生产,不关心市场调查研究,不把市场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做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造成生产与市场脱节,企业产品销售不出;而且,企业不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明白质量来源于管理、效益来源于管理的道理,造成企业只收获短期利益,做不到效益收入长效化、规范化。

1.6、企业管理脱节环境

目前的经济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域性市场概念正在慢慢淡化,资金与产品流动性加强,国家与城市的界限已经逐步模糊,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产品系列化、资本运作国际化、技术更新和人力资源可持续性化等等,可现如今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环境变化不相适应,没能通过向学习型企业转变,来强化企业能力和提高员工价值,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作用、资本运用等方面效用没能最大化,阻碍企业更好的发展。

2、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2.1、大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条件,只有企业诚信才能让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才能建立正常、规范化的经济秩序,才能形成良性、健康的市场环境及社会氛围。因此,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必须要积极创建企业的信用体系,以诚信生产商品、以诚信销售、以诚信售后。

2.2、重视对人的管理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如因为今天的人才地位大大地提升了。优秀的人才到哪里都不缺少自己的位置。如果老板舍不得在人力资源方面投资,那么你就招不到优秀的人才。

2.3、走国际化道路

企业要做大做强,要以核心竞争力冲破阻碍,要让企业持续发展,国际化是必经之路,尤其是对于那些竞争激烈产业尤其如此。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多数产业在国内市场已经饱和,要留守国内市场不仅需要强大的实力,而且利润还微乎其微,只有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才能继续壮大发展,只有走国际化道路,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才能让企业走得更加深远。

2.4、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及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指标,实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能有优化资源配置,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面向产业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和软件评测体系为保证,产学研用相结合,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核心技术是企业独有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企业应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分析现状,立足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对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改革,实现竞争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的企业工商管理需要立足时代背景,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技术创新及理念创新,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文化才能占据市场,才能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仅如此,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解读,结合不断发展的时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做到经久不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6)

1 格力公司和行业背景概述

1.1格力公司概述

格力公司(全称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1年,是全球最大生产、制造与销售于一体的空调企业。格力企业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991-1993年的格力企业通过开发适销的产品初步树立了品牌形象,为公司发展做好基础;1994-1996年格力公司以“精品战略”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1997-2001年格力企业紧抓市场和规模;2001-205年格力企业初步探索国际化进程;2006年至今,格力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开创全球知名品牌。

1.2行业背景概述

国内家电市场平稳发展,当前国内家电市场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其一,一线品牌市场份额逐渐加大,价格竞争逐渐过渡为品牌竞争。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鉴于正处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环境当中,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已经变得更加紧迫,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走向了全球化的道路,全球化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还可以在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同时提高自身产品的价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基于如此多的诱惑以及严峻的国际形势,格力企业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许多家电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失败了,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格力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战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国际化的大背景,做到深入了解,才会取得想象中的成功。

2 格力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性

2.1国际化经营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

考虑到当今社会的国际化趋势,就要把格力企业放到国际化的大背景中去,格力企业要逐步走向国际化,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企业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紧跟国际化步伐,将企业置身于全球竞争的环境中去,使格力企业走出中国,迈向国际化。当然,我国也不能盲目跟风,在走向国际化穿梭在全球众多资源的时候,我们的企业还要固守企业根本,切不可鲁莽行事。从这一个方面上讲,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意识,也是未来中国各大主流企业的经济支柱。

2.2国际化经营是规避反倾销的有效途径

在这20年中,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带领之下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果把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作为1的话,发展中国家是亚洲国家大约是3,中国大约是4,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六位,贸易总量是世界第五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外国直接投资(FD)I占世界首位,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果不能不令竞争对手侧目,竞争是残酷的,而世界市场是有限的,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各国不得不施展对策"在这种恶劣的竞争环境中,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反倾销、特保、337调查、绿色限制等贸易壁垒像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高墙,将中国企业挡在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之外"其中以反倾销的威胁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3 格力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3.1国际化经贸管理知识不足,认同率低下

根据调查可知,中国大多数企业在刚刚步入国际化市场的时,直接或者间接地都会受到国际投资者和多数外国企业的猜疑,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中国企业对国际化经贸管理知识了解的不透深入不够透彻,以及中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整个国际化领域中较低的认同率的缘故。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的存在,对于已经参加到国际化工作中的员工来讲,他们很担心自己被裁员,造成人心恐慌的不良局面,而投资商则是更为担心他们所投资的资金是否能够获得利益。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外很多文化认同程度高的大中型企业不太愿意与新企业进行合作。国内企业如果忽略上述所提到的问题,而盲目的走到国际化发展的行列中去,这样不但不会带动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反而有可能会导致原产品销量迅速下降,也就是国人嘴里经常说的“赔了夫人又折兵”。格力集团应该站在国际化市场的角度,进一步的去学习国际经贸管理知识和经验,仔细研究国际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并能够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经验。效仿国际化成功的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认同率,打破国际上中国企业的一贯形象,在海外市场上为格力企业树立一颗全新的形象。

3.2国际化战略目标不完善

格力企业在对企业进行市场推广时,忽视了对自主品牌树立明确的线路方向,没有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框架。虽然格力企业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但是格力企业对自主品牌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导致品牌在市场上集中程度不高,相互依赖度不强,严重影响了格力企业品牌的市场资源利用效率。企业若要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其关键的一点在于企业制定有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因此,格力企业若要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就应该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积极开拓业务市场,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格力企业还应该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保证售后服务的优质性,在顾客面前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当然,当下格力企业的企业形象的树立只是实现格力企业品牌战略目标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并非是格力企业的品牌战略的真正实现。在格力企业发展中,还依然有企业体制不健全、企业目标不明确、企业发展思路不新颖等问题。格力企业为了实现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曾提出过有利于与顾客互动的相关主题,但是这些主题并不存在实际上的执行异议,因此,格力企业若想真正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就必须将国际化的战略方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保证企业的自主品牌有可施行的框架与决策模式。

3.3国际经验不足

格力企业虽然在家电行业的实力是相当强的,但是基于国内外文化和经济环境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格力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也遇到了难题。由于缺乏在国际化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所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有些手忙脚乱,盲目无措。当然企业也可以招聘一些经验丰富的留学生或者公司的员工到国外学习和深入了解,但是,留学经验丰富的留学生一般都会选择留在国外发展,而派人员去国外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国际化的成本,同时延长了国际化的时间,并且一般不会了解的很深入,致使国际化的失败。要想在国外开拓市场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必须深入并细致的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最新的市场状况以及国外的先进的技术设备,以便更好的定位自己在市场中应该占的位置,制定明确的目标,提前了解国际上竞争对手的实力。如果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不仅会影响企业国际化的脚步,还可能会损坏企业的信誉,影响企业以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具备丰富的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是走向国际化的必备条件。

3.4国际化经营“智力资本”的匮乏

所谓的“智力资本”是指高技术人才的流失。人才的流失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实力,同时使得人心惶惶,对格力集团走向国际化道路的前途缺乏信心,这样的话会降低他们工作的兴趣,而精神不振和工作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就是国际人才的匮乏,虽然格力集团为了实现国际化,一直在招聘留学归来的学生和曾经在国外工作过的经验丰富的人才,但是尽管如此,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国际化所需的人才,因此如何使企业的收入或培训大量的国际人才,提升国际化经营的“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5缺乏配套的国际化政策

配套的国际化政策是格力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走向国际化道路的必备条件之一。格力集团应该在国际化之前制定适合企业的配套的国际化政策,这套国际化政策首先必须要适合企业自身,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但一定不要搬过来就用,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心创新,要有格力企业的特点和个性,同时要适应格力企业的情况。格力企业只有在制定了配套的国际化政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格力企业在国际化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保持明确的发展方向,提升企业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成功率。另外,格力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如果还未制定出配套的国际化政策,就应该首先制定出临时性的企业发展策略,以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性的问题,保证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4 格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4.1 合资合作

格力企业由于刚刚走向国际市场,在各方面的经验都不算丰富,所以应该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格力产品的不足也可以通过与国际上的其他企业合作来弥补 ,比如与松下和GE相比,格力的空调无论在外观还是性能方面都略有些不足,这样的话,在国际上于高端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力就会相对减小了。为了弥补格力企业的不足,增强与国际化高端企业的抗衡能力,与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就必不可少了。

4.2 战略联盟

当企业之间实现企业战略联盟时候,联盟企业的总体效益远远大于各个企业效率之和,因此实现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对企业走向国家化道路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就国内市场来说,与格力企业旗鼓相当的企业屈指可数,但是格力企业若要走向国际化道路,其进行企业联盟是十分必要的。格力企业实现企业间战略联盟,有助于其提高自身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体制革新,加快格力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的步伐。格力企业在实现企业战略联盟的基础上,能够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发展市场,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竞争力,这无疑是格力企业迅速走上国际化道路的一条捷径。

4.3生产国际化

格力企业若想走上国际化道路,其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拥有雄厚的企业实力,并且拥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产品。格力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同时,企业要注重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企业机构进行及时优化,提高企业创新力度,实现利用最少的时间生产出最优质的产品的目标。另外,格力企业还应对企业机制进行革新,并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但是,就目前中国的企业看来,创新和产品设计是企业的软肋,只要原因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资源匮乏,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环境及体制有关。可见,实现企业的产品创新并非易事,产品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4 营销国际化

营销策略是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的又一必备条件,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能够推动企业在国际化市场上稳固前行。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能够保证企业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同时保证企业产品生产的高效性。另外需要注重的是虚拟的供应链,其特点是灵活性好且十分方便,充分弥补了传统的营销方式的不足。虚拟供应链系统的服务模块会更多的关注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最终达到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双赢效果。对于格力企业来说,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能够帮助企业快速的融入国际市场,并有效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格力企业可以为冬奥会或者奥运会提供赞助,以此推动格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或者聘用冬奥会、奥运会的冠军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以此提高企业的国际信誉,增加国际顾客的信任程度。

4.5 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7)

企业工商管理即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及时代化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领导层的必修课,包含着对企业形象的营造、帮扶着企业各项制度、理念的改进,塑造着鲜明独特的企业文化等,在企业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企业工商管理是对企业组织活动的日常工作、人力资源、财务筹资、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获得经济效益,帮助企业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管理定位不清

当前随着国际大环境及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思想方面。企业不仅仅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及对员工的人性责任。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要转粗放型为集约型,要把创新及以人为本放在重要位置,以人的功效及创新思想、创新方法来提高企业效率。

(二)企业管理制度缺乏

好的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能使企业政令通畅、信息反馈及时准确并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条件。缺乏有效的企业制度能让企业陷入瘫痪、造成信息封闭、人员懒散,难以做到对市场、销售、产品的有效配合。当前企业管理制度的缺乏及不完善,难以做到环节环环相扣,难以做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管理应用落后

由于我国当前企业制度尚不健全,企业管理者素质及管理理念不高,致使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贡献有限。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发挥出巨大功效,也就停留在人员工资及社保福利等管理工作方面,真正起到人力挖掘及如何提升人的效率方面成效显微。同时,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也难以做到有效洞察,无法提供长远的发展规划,使之无法与企业紧密结合,无法成为企业核心,难以为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四)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只有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才能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但当前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形虚设,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理解片面,难以让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导向、推动作用。

二、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的企业工商管理正经历长久而深刻的变革,要在此种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之路,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一)大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条件,只有企业诚信才能让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才能建立正常、规范化的经济秩序,才能形成良性、健康的市场环境及社会氛围。因此,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必须要积极创建企业的信用体系,以诚信生产商品、以诚信销售、以诚信售后。只有坚持诚信的理念,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足,才能实现企业的长久深远发展。

(二)重视对人的管理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企业必须重视对员工的管理,重视对员工思想政治、业务水平、日常生活、绩效薪酬及培训等方面进行关系和重视。在企业未来发展中,人员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极力处理好之间的问题纠纷,让他们善于利用自己的管理知识来管理工作,进而发挥他们的能效。管理人才多由高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企业可以高校与培训机构签订合作意向,要求管理人员一专多能,让专业的管理人员既有系统的管理知识,又有实际的工作能力,多才而精务的管理人才是今后企业管理人才的方向。

(三)走国际化道路

企业要做大做强,要以核心竞争力冲破阻碍,要让企业持续发展,国际化是必经之路,尤其是对于那些竞争激烈产业尤其如此。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多数产业在国内市场已经饱和,要留守国内市场不仅需要强大的实力,而且利润还微乎其微,只有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才能继续壮大发展。然而当前国内多数企业都不约而同内化矛盾,以价格战争抢国内市场,最终得不偿失,无利可图。由此可见,只有走国际化道路,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才能让企业走得更加深远。

(四)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及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指标,实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能有优化资源配置,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核心技术是企业独有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企业应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分析现状,立足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对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改革,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需要在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科技、人力,才能加强自主创新,才能赋予企业长久生命力。

三、结语

当前的企业工商管理需要立足时代背景,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技术创新及理念创新,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文化才能占据市场,才能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仅如此,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解读,结合不断发展的时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做到经久不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子木.浅论新经济时代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科技博览,2011.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8)

1 工商管理的概念

工商管理隶属于管理学,它是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它的核心内容是将管理思想与工程技术综合起来的一门学科。在企业进行工商管理时,不仅需要企业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分析,还应该让企业运用专业的管理知识完善自己,开拓企业的创新精神,让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企业拥有完整的运营管理体系,加上财务核算、资源管理等促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其中针对其中一项管理内容,也关系到企业文化深度建设。然而,一般工商管理形式是对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可以为企业未来发展确定一个方向,采取一系列措施,让企业朝着更高目标发展。

2 企业工商管理出现的问题

2.1 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低,人才利用不合理

企业能够一直在正常的道路上发展依赖于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它确保企业在管理上做到轻松自如,知晓企业发展弊端的同时,也能向着正确方向发展新的活力。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很多企业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困难,无法及时了解外界信息,还有企业工作人员在对待工作上极其散漫,无法在激烈市场下将企业产品销售出去,阻碍企业的持久发展。同时,管理思维落后也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企业管理者不能与时俱进,对于企业管理方式还是处于落后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工商管理。像一些企业在管理人才方面,企业领导一开始就没有花费时间去招揽人才,在人才管理方面,仅仅停留在人员薪酬和福利上,不但没有运用现代管理模式积极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还无法摸索出企业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2.2 经营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

如今很多企业的发展一直采用“即时生产”的方式,通俗来讲,就是不会有库存问题,需要的时候就加快生产,但是这种生产方式很适合国外企业。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使用“即时生产”方式的企业往往没有取得较大成果,企业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与企业生产模式的关系,致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达到消费者的标准,慢慢堆积成山,造成企业负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没有正确认识物流这一环节,对于物流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商品配送上,忽略了其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其实,物流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有效连接点,为企业的生产带来了极大帮助,所以找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是企业当下的重点事件。

2.3 价值观不明确

工商管理的普遍应用,改变了当下的市场经济体系。由于企业管理者始终将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导致其价值观也发生转变。但是企业如果想在现代社会得到发展仅仅依靠经济利益是不够的,无法满足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由于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企业保持正常运行不能仅仅依靠内部管理制度,还应该将积极科学发展的观念深入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最终将企业经济模式发展成为绿色环保型。与此同时,企业如果发展良好,还应该为国家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企业文化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3 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3.1 完善管理机制培养管理人员创新能力

构建健全的管理机制,对于整个企业的全面发展极其重要。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责、权和利三个方面,是公司对员工进行奖惩的标尺,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员工的行为规范。从更深层次意义上来讲,可以让员工在工作上更有积极性,还对员工的合法权益有了保障。然而在执行企业制度的时候也会遇到许多挫折。例如,有些员工的权益不受企业的保护,无论在工作上表现得有多?e极,也无法得到重视,这就导致员工出现心理落差,所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企业未来工商管理极其重要,它不仅可以随时关注企业日常行为动态,也对规范人员日常行为有帮助。企业应该通过不同路径,在发挥管理制度作用的同时,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后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3.2 确定合适的经营模式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为企业工商管理提供了一个平台。许多小企业因为成立时间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时候可以借助互联网学习一些资深企业的管理模式,找出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经营模式。在企业自体经营过程中会越来越依靠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也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用户与开发商、制造商之间处于同等位置,他们之间可以借助网络面对面交流,防止生产出用户不满意的产品,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模糊经营方式。企业运用这种经营方式,意味着其必须将物流作为管理手段,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融入“零库存”管理理念。这种模式能够把企业成本降低,不会造成资金短缺现象,有利于企业发展处于良性循环,始终走持续发展路线。

3.3 明确价值观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9)

一、企业工商管理主要内容

企业在新环境下需要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开展工商管理工作,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这样才能为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提供支持,企业持久健康的发展才更有保障。工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领导者关注的重要管理内容。工商管理主要包括对企业日常工作、财务状况、人力资源状况、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另外还包括,对企业文化背景的创设管理,对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与保护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管理,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是丰富的,管理价值是巨大的,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管理质量,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工作效率,同时对于维护企业形象,避免各种浪费,规避一些风险问题,促进企业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1.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是不错的,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下,企业普遍较为重视经营管理工作。但目前,市场环境是较为复杂的,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盈利,在经营管理模式制定上不够科学。目前,很多企业是以即时生产与零库存作为依托进行工商管理策略制定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虽然能够保障企业在短期内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但这种管理模式的市场拓展能力不足,这种模式也无法做到把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这样在具体的工商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生产部门就很难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生产策略,这样,容易导致企业生产与市场的脱节,导致企业应变市场变化的能力差。企业在发展中利用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开展管理工作,所存在的潜在市场风险是很大的,企业容易陷入到经营亏损状态,企业发展是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的。

2.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情况

目前,我国的市场更为开放,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意识也不断提升,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并能够树立国际化发展意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但要成功拓展国际市场,企业必须要能够建立起与国际环境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对生产产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凭着自己的产品优势打开国际市场。但目前,我国一些企业所采用的工商管理模式是较为落后的,无法满足全球环境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在市场定位、资本运作、及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工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之能够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3.价值定位情况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经济活动创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引入工商管理理念之后,很多企业都能对自身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也开始认识到自己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根据自身的实力开展一些公益性的项目,能够重视企业的文化的塑造,重视企业员工利益的保障。这些举措对于企业深化发展是一种促进。但也有一些企业对自身价值定位不够明确,企业只追求经济价值,忽略自身形象的塑造,不重视保障员工的利益,忽略员工素质的提升,这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就不完善,企业就不能保障长期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提升。

4.企业内部责任划分的不够明确

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能够确定所有权,监督权,经营权等不同层级人的不同权利,这样,才能保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保障生产经营工作的成功开展,保障员工工作积极行动的有效调动。但同调查,我们发现,有一些企业的内部责任划分并不是很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划分不明确,就容易导致管理举措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容易导致一些人的职权使用不规范,导致员工责任不明确,这样,企业资源配置必然存在问题,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5.人力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保障充沛的人力资源,企业需要不断的吸收优秀的人才,并能够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缺乏一线技能型人才,缺乏真正拥有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一些企业即使吸引了部分优秀人才,但因为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也很容易导致优秀的人才的流失,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深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1.构建科学化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是目前企业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保障。企业要能够研究工商管理内容,研究工商管理工作的作用,能够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工商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人进行管理的工作,因此,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是能够激烈员工工作积极性,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使之能够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制定工商管理制度,需要具体围绕这三个方面制定政策。为了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保障其科学性,又要保障其人性化建设,能够把人性化理念融入到政策制定工作中,能够根据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义务,划分相关群体的利益。在员工管理中,尤其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做到恩威并施,鼓励优秀,打击落后,要明确相关制度,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保障企业工商管理制度的公信力,这样,才能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到企业发展各层面的内容,同时与每一个员工利益相关,因此,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财务管理,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同时要打造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这样,才能保障财务管理各环节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在财务管理工作,要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范围,同时能实现财务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提升工商管理效果,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等方面资源的有效管理开发,以促进企业的深化发展。

3.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加强人才的管理工作,才能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这样,企业的发展才有动力,因此,在工商管理工作中,企业要重视人才的管理工作。企业要能够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管理中,企业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关心员工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能为员工创造条件,引导员工进行业务水平的提升。企业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对管理层人员出现的问题要重视,并能够采取措施有效处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在思想生活方面存在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化社会,加强人才的管理,尤其是要重视引导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加大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企业要为员工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要积极引导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程技术素养和管理能力。

4.加强工商管理工作的创新

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相关领导者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要认识到只有实现创新,管理工作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每一个工商管理人员都需要积极树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研究市场供需现状,研究竞争对手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能够创新管理工作内容,创新管理工作方式。思想的僵化必定导致改革策略难以落实,并将影响到企业效益的提升。作为工商管理者要能够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鼓励员工能够基于现在的管理制度提出创新建议。对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员工,需要为他们提供一定奖励,以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这样,企业才能保障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5.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要能够坚持国家化发展方向。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需要能够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相适应。目前,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这种管理模式是需要创新的。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要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能够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如果企业一味地降低价格,搞价格战,企业的收益是非常低的。因此,单凭价格优势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是不可能的。在工商管理中,管理者要认识到这种问题,要能够从构建优秀的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完善相关服务等方面做出政策的调整,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制定,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样,企业才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不断实现壮大发展。

6.强化关键技术创新

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必须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一宗独特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工商管理中,资源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应该成为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工商管理中,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到发展优势,然后集中优势人力资源,进行关键技术创新,以实现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有效管理。另外,要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还需要能够加大资金、技术和财力方米的投入,要具有创新意识,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发展才能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10)

引言:

在企业界有很多人会误认为我们现在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管理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工商管理阶段。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企业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企业也只是从计划经济的闭门造车的状态转向了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状态,变得开始重视市场、重视用户需求,市场经济的信条开始逐步深入到企业中去。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运营过程中真正做到用户需求至上、积极根据市场动向开发产品、建立合理的销售和售后体系的企业还是比较少,可以说与预期的设想还有很大的差距。既然我们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且工商管理还是一种舶来品,那么难免还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并改造消化的过程。

一、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首先工商管理是一门结合了管理学思想和工程技术及综合性分析研究的企业必修课,它需要的是掌握一定分析能力和分析方法、同时又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的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来实现其管理思想和精神。

其次,企业的各项管理包含企业的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等,同时还包含着软性建设如企业的文化、非盈利性的社会活动。而工商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日常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保证企业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实现目标。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市场竞争力和相应的管理水平问题

市场竞争是实力的比较,更是管理水平的综合比拼。而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会出现生产活动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不能及时的协调、日常的管理依然混乱、管理机制过于僵化、组织结构缺乏柔性等问题,致使整个企业的难以实现经济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同外国的企业相比之,就不难发现我们在向规模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价格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配合依然存在着问题,同国外的企业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落后,企业的基础还不够坚实、综合的经济效益还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2、市场的开拓把握能力和企业的经营模式问题

当下有很多企业都在向着“零库存”“即时生产”的方向去发展,可是却忽略了企业的经营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市场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的生产模式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市场部却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反应市场的快速需求变化,造成了很多产品生产出来就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变成企业的负担。同时企业对于物流环节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完全认清物流的重要作用。物流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在生产完以后向下游企业送送东西的小角色,而现代物流已经逐步承担了企业内部的和企业外部的衔接工作,更是企业实现零库存、即时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

3、企业自身价值的定位不明确问题

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工商管理的理念引入以后,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财务报表中的数字的增长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长远目标或者说战略性的发展规划,企业也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行业领先企业对于行业的操作规程和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议,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杜绝过多的浪费现象产生,同时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赞助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为更过的员工培训提供培训、积极参与和改建公共福利等一系列的问题。

4、企业管理向国际化靠拢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发现,地域性市场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城市之间、国家之间没有了明显的界限,有的是产品和金钱的快速流动。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考虑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模式是否合适,产品的规划是否得当。其中包含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产品的系列和市场定位,资本运作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技术的更新、CRM的服务水平等等能否一一的靠近国际的平均水平或者与国际水平接轨。

5、企业类型的转变问题

过去企业多数都是在按照生产型企业进行建设,多数依靠的是外来的订单,所以才会经常出现MADE IN CHINA。长时间的如此就会造成企业始终游走在食物链的最底层很难得到快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企业的管理者们开始逐渐的转变自己企业的类型,向着学习型的企业转变。更多的不是通过减少工资、不断裁员,而是依靠升级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提高员工的价值来实现企业的升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灵活巧妙的运用资本,最大程度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社会的满意度。

三、企业工商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整体来说企业都在沿着良好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值得注意:

1、 企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方向或者说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明确,根据这些方向制定企业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这些计划的制定要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通过扎实的推进课程学习的培养出一批能够在生产和经营中一线从事综合管理和协调的专业性人员。同时在这些人员的培养上,注重均衡的发展,尤其是要进行财务、生产、经营、统筹等能力的重点培养,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为企业输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能够更具有更大的优势。

2、 企业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这些高素质人才来说市场也会变得陌生,是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不行吗?肯定不是,而是这些人员的创新意识的缺失限制了他们的能力,因而不能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那么如何能够保证这些人员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这就需要现任的管理者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督促他们从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加强应用型知识的体系建设。同时在对这样些人员的培养上也要采取一些新思路,要求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水平,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到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化市场中去。

3、 企业要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企业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还不够,还必须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首先是因为管理制度是包含着责、权、利的综合体,其次他又是激励和惩处的依据。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要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要有让人信服的组织机构,这是企业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能够依章办事、恩威并施的基本条件。

4、 企业要注重制度的人性化建设

制度的设立一方面是对员工的一种约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员工的权利、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员工为了企业的利益做出了违反企业制度的行为,结果受到了惩罚。这让员工会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制度却刻板且缺少人性化,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员工的不满情绪会逐渐累积,长此下去会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况。作为管理者需要适度的修改制度,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以制度的刚性管理伟必须,以制度的人性化变通为补充。所以既要把制度制定的好,又要不失制度的人性化关怀,这才是中国企业在未来管理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在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与国际企业的对比中还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创新持续性等方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同时如何保持这些人才的高创造性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只有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进而保证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子琼.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大众商务,2010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11)

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而言,处于核心且重要位置的就是财务管理。从经济学概念来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是企业在财经法规制度的基础上,顺应财务管理的原则,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并对各类财务关系进行合理处理的管理活动。有经济学者在企业管理方面有过研究认为股份制改革的国有大型企业采用财务集中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型石油企业来说其财务管理必定要向着集中管理和控制方面发展。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主要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的集中核算框架、策略以及流程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真正实现对下属各个单位财务核算的集中监控目的。石油企业的财务发展还要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进行,只有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才能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规避风险,加速资金的周转使得资金的使用率得以稳步提高。

一、将集中管理与控制应用与资金的管理

为了将石油企业的内部资金的使用计划、调度以及结算和借贷能够更加统一和规范,使得企业的债务规模得到极大的控制、债务结构得以合理安排、资金周转也得以加速以及实现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企业的财务管理在资金方面的管理就必须要实行集中控制,其具体的做法有,第一个就是要将资金的管理框架建立起来实现对资金的动态管理,第二个就是要将管理资金的部门进行科学的调整,最后对于内部以及外部的结算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最终建立起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同时为了强化石油企业的资金管理控制力度还应该从预算控制、流程控制以及实时监控这三个方面进行集中管理。也就是说,石油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标准和规则将是石油企业自己根据其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并健全,而关于企业的资金业务流程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为了实现对下属单位和企业的资金业务规模进一步控制的目的,集团企业可以实行资金预算和信用额度管理的方法,想要实时监控下属单位和企业的各类资金业务也可以建立具体的业务系统;另外为了实现事后控制财务的目的可以建立审计制度。

二、将资金对内和对外的结算过程进行合理设计

集团企业对于下属单位一般的管理一般都是比较分散的而这也会造成一定的资金沉淀,而为了有效减少这种资金沉淀,将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进一步提高,使得企业的资金成本也进一步降低,石油企业集团在结算方面将下属单位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要是发生交易的双方都是企业内部的单位,则无论交易中的哪一方都可以将结算的要求向企业的结算中心提交。因为属于内部交易,双方都是企业的下属单位因此对于交易的资金就可以实现实时结转的目的,而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企业的在途资金得以有效降低释放了资金活力。对于石油企业的下属单位而言在需要支付对外的各种交易款项之前,要先将自己资金的使用计划和预算向企业的结算中小进行提交,而这也就是作为结算中心向各个下属单位拨款的最直接和合理的依据,各下属单位得到由结算中小拨付过来的款项之后就可以自行安排需要支付的款项。有时候下属单位也可以将收款的业务提出来由结算中心去做,那些向客户托收、催款、收款等业务也就由结算中心统一进行。

三、实行全面预算的管理机制

对于大型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建立起全面的预算控制体系,同时这也是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现在随着管理学日益发达,预算管理与监控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时预算管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全面预算管理指的是企业集团从自身的发展潜力和资源状况出发,通过网络环境的媒介作用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比较全面而又系统的预算规划,确保企业集团对其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实时、动态的全面控制,并使得会计的监控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对于大型石油企业来说其财务核算体系,应该是以高效率的预算控制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通过对信息网络优势的发挥,全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大型石油企业财务集中管理和控制的优势的发挥。将全面预算管理引进到企业里面来,可以说对各项计划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进作用,与此同时对于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降低,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使得各个下属单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得以减少,最终使得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得以极大的强化。

四、科学合理的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合理建立

将财务的集中管理与控制方式应用到大型的石油企业,就势必要有一套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并且这种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也要比较的高,只有这样全面而又是信息化的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才能实现,同时实现统筹安排和整合资源的利用。在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石油企业集团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充分认识到对财务实行集中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理解到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要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就是资金管理,财务管理的策略自始至终都是为了集团企业的发展而进行服务的;企业集团第二个要做到的就是要将其财务管理的基础和规范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以财务管理这种特殊的业务特点为基础,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最后,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财务集中管理的同时,还必须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操作的安全以及系统使用权限的划分,同时在进行信息化的时候,还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