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总体发展越来越迅速的大环境下,江西省中小企业发展得越来越迅速,平均每年增长14%以上,高于其他大型企业10%的增长率。江西省中小企业信贷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第一,信贷总量继续增加,银行业务发展迅速,2014年我省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量较前一年增加12%;第二,银行业竞争日益加速;第三,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进一步推进。目前,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数量的97%以上,创造了全省60%以上的经济总量,50%以上的税收和进出口,并提供了7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我省的主要财富主体之一,是保证我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中小企业融资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逐渐显现,据主要商业银行的统计数据,中小企业的坏账率要远高于大型企业。一方面,中小企业实力不强,经营规模小,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技术落后,导致企业利润较低,因此,大量贷款很可能大大增加银行的坏账率。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不规范,江西省中小企业内部各项制度不完善,没有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缺少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许多企业为了获得融资贷款,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而当风险真正出现时根本无力抵抗。而且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仍然粗放,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不顾风险贷款给中小企业,一旦企业破产,银行借出去的钱就很难收回,这将导致银行资金周转困难,增加银行破产的风险。另外,江西省的市场制度不够完善,信息流通不顺畅,市场不够稳定,没有足够的制度应对市场风险。
2.江西省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产生原因
2.1中小企业因素
我省许多中小企业还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不仅如此,许多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往往导致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管理者一个错误的投资就关系到企业的存亡,由此增加了企业的还贷风险。正是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与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中小企业还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真实的情况。当企业出现财务信息不透明,甚至谎报,以及财务报表编制不规范等情况时,就银行方面而言,在审批过程中,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此,易增加企业的信贷风险。从资产结构分析,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财务杠杆比率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都较高,这是严重依赖流动资产和短期负债造成的。由于中小企业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并不高,一旦他们想通过再投资扩大生产,则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等问题,由此加大中小企业的还贷风险。此外,我省中小企业的信贷信用水平普遍较低,即使向银行提供了担保,但仍有很多违约事件的发生。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诚信意识较低,这将导致企业难贷款的问题。
2.2商业银行因素
商业银行缺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管理的专业人员,对企业情况和市场环境也缺乏了解,导致没有确定合理的贷款金额和还款期限,这也是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较高的原因。还有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的原因,非现场检测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而且风险监测考察的只是单笔信贷的风险,并没有考虑到贷款组合带来的风险变化。在此大背景下,大多数银行仍以大型客户的考核模式,考查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这必然导致商业银行低估中小企业的还贷风险的情况发生。由于外部企业信用评级处于起步时期,因此,银行无法依赖外部评级公司提供的评级结果,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进行较为准确的风险评估,这主要是金融配套体系不完善造成的。不仅如此,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抵押登记部门办理抵押手续繁琐,中介部门评估随意、服务不规范等原因也阻碍了商业银行进一步对中小企业信誉的了解,从而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回收难度。
2.3政府因素
一方面,没有较为健全的针对中小企业信贷制定的法律法规,使信贷违约行为的惩罚措施比较混乱且力度不足,间接助长了中小企业的违约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受江西省对企业管理、扶持政策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性质的影响,大型企业获得更多实质上的政策优惠,如享受税收缓缴、减免、退还,以及以各种专项资金、攻关项目、政府奖励经费等为名义获得的补贴等,而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因标准严、门揽高,往往很难落实到位,从而阻碍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省内也尚未制定出针对中小企业的规范的财税扶持政策,在他们的利润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较高的税负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经济压力,使他们的发展变得更为困难,削弱了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增加了信贷风险。
3.江西省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是在信贷主体和客观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因此,要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出发,才能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3.1中小企业视角
3.1.1提升企业素质,全面认清信贷。信贷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处理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但是如果发生信贷违约,则会成为企业倒闭的源头,所以,企业要全面了解认清信贷,提升企业素质,对信贷不可盲目。
3.1.2增强企业信用观念,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企业要牢记不能发生信贷违约的行为。
3.1.3完善担保和补偿制度。信贷风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对担保物的不在意,对违约补偿的不了解。完善担保和补偿制度不仅可以使企业认清信贷,减少企业的违约行为,而且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1.4保证信息数据的真实准确。企业进行准确定位,在企业还贷能力范围内合理确定信贷金额和信贷期限,减少企业的信贷风险。
3.1.5加强内控,增强企业还贷能力。以企业控制环境为基础,全面加强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分权制衡的机制,使企业决策更加理性科学、权责分明、数据透明,全面掌握企业所面临的各项风险,加上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增强还贷能力。
3.2商业银行视角
3.2.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数据。对所要贷款的中小企业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其还款能力、信用水平和发展前景等数据,评估其信贷风险水平,做到知己知彼、合理放贷。
3.2.2根据贷款方式、信用等级和贷款期限三项指标综合评估,实行差别利率,进行差别定位。对信用等级较高和期限较短的企业,可以采取宽标准低利率的方式,对信用等级较低和长期借款的企业采取严标准、高利率的方式,从而可以有效分散信贷风险。
3.2.3设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培养专业人员。专业机构和人员能够较好地把握企业基本情况和市场走势,从而合理确定放贷金额和期限,有效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
3.2.4确定合理的资本回报率。这样可以保障银行的基本利润和发展,控制预期不良贷款率(2%-3%)、限制信贷风险对银行的影响程度,认真了解中小企业的环境及其内控情况。
3.3政府视角
通过法律法规约束,加大对信贷违约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信贷主体可以有法可依。减轻中小企业税负可以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使企业有更多留存资金,一方面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增强企业的还贷能力。加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对我省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一定的财政扶持不仅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降低信贷风险,而且可以为我省的经济发展注入强有力的发展动力,使我省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正清.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5(0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24日
近期,在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职能部门执法力度持续加大。2015年以来,党报、央视及网络媒体高频度曝光了河北辖区内企业的多项违法行为,各级政府相应采取了关停企业、拘捕违法犯罪人员、停免职地方政府官员及责任人等强力措施,企业违法行为已成众矢之的。基于此,作为支持企业合法经营、维护经济良性运转的金融机构应严把信贷准入关,并加大对存量信贷业务的排查力度,防患于未然。
一、近期曝光的几个典型案例
(一)违反国家税收征管法,企业采取虚开税票、伪造变造相关资料的手段骗取巨额税款。2015年1月26日,国家税务总局在网上曝光了一起重大骗税案,涉案企业为河北兴弘嘉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及其关联企业故城县弘兴布业有限公司,以及被其控制的多家企业,通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34,699份、金额合计33.07亿元、抵扣进项税额5.6亿元,伪造虚假报关单证2,992份,金额合计4.5亿美元等手段,骗取出口退税4.5亿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除追缴其骗税款外还将除以五倍罚款,甚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截至目前,已查明涉案企业374家,共抓捕企业实际控制人及其他犯罪嫌疑人90人,部分涉案企业已无法正常经营。
河北兴弘嘉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因其客观的国际结算业务量,成为当地多家金融机构争抢对象。因对其交易背景失察,案发后多家金融机构成为本次案件的调查对象。
(二)违反危险化学品相关管理条例和意见,汽车销售公司违法提供危险化学品挂靠管理服务。2015年2月3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题为《运输危险的公司》的专题报道,内容为国家安监总局、交通运输部以及公安部联合调查组赶赴沧州市,对当地危险品运输企业进行明察暗访,发现一些危险化学品运输专业汽车销售公司为了卖车,违规提供危险化学品挂靠管理服务,未进行实质性管理,导致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根据2012年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上述做法属违法行为。该问题曝光后,当地政府开展了专项治理,并依法取缔了涉事公司。
(三)违反环保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201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号称长了“牙齿”的法律,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对超标排污等行为,规定了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停业关闭等严厉的处罚措施。
2015年1月15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新闻报道《聚焦工业污染:说不清的排放》,对衡水深州市制药企业排污问题进行了报道;1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了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通报衡水深州市3家企业烟囱冒黄烟的非法排放问题;2月26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国家环保部约谈了河北承德市及山东临沂市市长,并通报钢铁、焦化等行业未批先建及偷排漏排污染物等环境违法行为;2015年4月12日,央视新闻联播里通报了辛集、定州等五个市县区存在污染严重问题,因履行环保职责不到位,唐山市开平区、沧县、武安市、定州市、辛集市政府被省环保厅公开约谈;从今年1月1日起,省环保厅对全省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对督查中的35起重点案件进行了通报,其中10家企业因环境违法将被按日计罚。
上述事件曝光后,有的项目被叫停,有的责任人被免职,有的还在进一步追究问责中。在被处罚的企业中,不乏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客户。
(四)违反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高比例违法。2015年3月19日,央视新闻和各大媒体报道,2011年以来,河北省共开工房地产开发项目3,386个,存在违法问题的2,079个,违法比例61.4%,其中省会石家庄市违法项目比例高达93.8%。违法问题主要包括: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建设;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批少建多、批低建高;未取得预售许可证、未按预售许可证批准的范围擅自进行预售等。
上述问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河北省政府正在组织开展全省房地产开发建设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多个不具备销售条件等违规楼盘售楼处被关闭,多个项目被暂停施工。
二、对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分析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职能部门监管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国人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合规合法经营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违法经营将无处遁形。笔者关注到,在各家金融机构支持的存量信贷客户中,有些也存在上述类似违法行为。同时,如果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相关知识储备不够和敏感性不强,不能准确、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运营模式等情况,该类企业也极可能成为我行的新增客户。一旦信贷客户的违法行为受到执法部门严厉处罚,甚至被关停整顿时,势必危及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安全。
三、对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建议
授信客户的负面舆情表现出很强的突发性、破坏性,一旦未能及时跟踪、妥善处理,会使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面临很大的威胁。银监会曾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银行重大突发事件报送制度的通知》,也将“信贷客户被两家以上媒体负面报道”作为重点报送内容。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经营困难,各家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客户负面舆情的关注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社会投资大幅增长。20__年以来,__市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引进项目带动融资取得了明显成效。据该市招商局统计,20__年至20__年上半年,分别引进项目1755个、2578个和1159个,完成项目投资分别为163.5亿元、344.9亿元和237亿元,对解决企业融资不足提供了重要渠道。大企业吸纳了大部分信贷增长份额。20__年7月末,十大集团客户贷款余额85.1亿元,较年初增加15.1亿元,占同期全市新增贷款的49.39,大企业成为__信贷增长的主渠道。企业对埠外银行机构融资依赖度越来越高。从20__年开始,__市政府举办了3次银企项目洽谈会为__企业与省内外的银行机构搭建沟通平台,银企签约资金分别达到116亿元、189亿元和280亿元。
到20__年7月末,对__企业提供融资的市外银行机构达到35家,其中外资银行9家,涉及分支机构82个,提供本外币贷款余额138.88亿元,较20__年底贷款增加29.28亿元,增长26.72,高于同期辖内银行机构贷款增幅16.03个百分点。市外银行机构贷款余额占市内银行机构同期贷款余额的43.87(辖外贷款数为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统计数据),较年初提高5.55个百分点,企业对市外银行机构的融资依赖度越来越高。表外业务成为企业融资的又一渠道。
据统计,20__年,辖内银行机构累计办理担保类表外业务56.6亿元,其中承兑汇票29.76亿元,信用证26.47亿元,保函0.37亿元,余额合计47.14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16.12。20__年7月末,表外担保类业务累计签发109.4亿元,较年初增加52.79亿元,余额达到99.9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30.69,占比较年初提高14.5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辖内、辖外商业银行表外担保业务占比已经超过同期贷款余额占比。民间融资成为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主要途径。据调查,目前,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小额贷款通过农村信用社取得,二是民间融资。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减弱。20__年6月末,__市共有上市企业5家。目前,由于国内证券市场股指持续走低,交易低迷,企业上市步伐放慢,短期内,作为__龙头企业的亚光纺织集团和滨化集团上市融资计划将难以实现。银行信贷风险点有增多之虞银企信息不对称加大银行资金的监控难度。尽管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加强对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但是由于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使企业资金使用和流动缺乏有效的跟踪监测手段,银行很难掌握企业交易的真实资料,特别是对具有复杂关联关系的集团企业资金监控难度更大,银行贷后检查基本流于形式,如果企业经营出现异常,银行资金将面临较大风险。银行授信集中程度高,风险积聚。
目前我国对大型企业风险监测的主要手段停留在重大事项报告、大型有问题企业回报等层面,有必要拓宽对大型企业信贷风险的监测渠道,改进监测方法,通过多种方式识别大型企业的潜在信贷风险,预警相关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有利于帮助金融机构规避风险,防止风险扩大化,有利于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一、大型企业信贷风险暴露的特征
依据我国企业划型的有关规定,不同行业的大型企业划分标准略有不同。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上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建筑业营业收入8亿元以上或资产总额8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房地产业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或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因其庞大规模与其他中小企业相比在信贷风险暴露时具有若干特征。
(一)关联企业多,信贷规模大
大型企业一方面经营规模大、资金往来频繁,其自身的信贷规模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往往子公司和关联企业众多,“集团”或“某某系”的信贷规模总量较为庞大,部分集团公司旗下拥有自己的财务公司。例如,某出现信贷风险的大型企业A集团注册资本总计2.24亿元,是一家以实用油脂为主业的民营企业集团,截至2015年9月末资金链出现问题时,集团负债余额86.47亿元。
(二)涉及金融机构多,影响面广
大型企业基于其关联企业多、信贷规模大的特点,其信贷涉及的金融机构较多。由于每家金融机构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其自身对外授信有一定的规模限制且考虑到行业集中度、单个企业授信集中度等因素,对大型企业的授信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所以大型企业会在多家金融机构享有授信额度。A集团(含中国大陆地区子公司及实际控制企业)有业务往来的银行机构共计33家,其中中资银行27家,外资银行6家。
(三)具有一定的信贷地域集中性
大型企业尤其是地方大型企业其信贷业务首先会涉及企业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当地金融机构相较于域外金融机构更便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解,其贷后风险控制成本相对低廉。部分大型企业的股东为地方国资委,对同样有地方国资委为股东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能拿到利率价格相对优惠的信贷资金。当地大型企业与当地金融机构业务往来的便利性决定了大型企业信贷地域的集中性。
(四)担保金额大且担保关系复杂
一方面大型企业集团自身的信贷金额较大,往往采取其他公司担保的方式进行增信。能为大型企业进行担保的企业往往也是大型企业,同样有较大的资金需求,在业务往来中会逐渐形成多家大型企业相互担保、交叉担保的格局,这一情况往往在含有共同股东的大型企业间较为突出。另一方面,部分大型企业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众多,其旗下子公司间存在天然的担保便利,母公司也便于对子公司进行担保。值得一提的是,当多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股东同时包括当地国资委时,存在因大型企业间的担保关系该金融机构降低对抵质押物要求的可能性,在相同情况下,此类大型企业因此能获得更多信贷资金。这就使担保关系的复杂程度与信贷资金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五)不良经营情况隐蔽性强
大型企业集团正是基于其生产经营规模大,子公司众多,资金集团内部流动便利等特点,为其隐藏其真实不良经营情况提供了便利。大型企业集团可以通过集团内资金调度的方式,为经营不善的子公司提供现金流,使其能够按时偿还银行利息,降低银行客户经理和风控部门的警惕性,使商业银行往往错失及时止损或减少对经营不良企业信贷规模的良机,当危机爆发时其涉及不良资产的信贷规模往往超出商业银行风控部门的预期。在渤钢系债务问题爆发后,通过对多家商业银行的调研,其风控人员均表示在政府和金融局召开相关会议通报渤钢系企业资金链紧张之前,均未察觉到该集团会发生风险。
二、现有识别大型企业信贷风险的方式及其不足
(一)重大事项报送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工作的通知》(银发〔2014〕293号)中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授信总额度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出现风险”并发生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时,按照相关时间限制进行重大事项报送。各地区在执行这一要求时纷纷细化了具体执行标准,例如在单家企业出现2000万以上不良贷款时进行报送等。重大事项报送制度更加侧重风险“事件”,基于事后管理思路,在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可自行消化不良贷款且无重大影响事件发生的前提下,不对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进行重点关注。单家企业出现2000万以上不良贷款进行报送的要求也正在逐步取消。
(二)大型有问题企业报告制度
大型有问题企业报告制度采取半年报的方式,同样是事后监测方式,通过对金融机构逐步排查,汇总排查结果并统一上报总行。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排查周期长,部分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半年中有较大变化,使得排查结果不能及时、全面的反映信贷风险暴露企业的情况。二是对“有问题”企业的识别标准存在一定误差,对“有问题”企业的界定各金融机构往往存在较大争议,有的机构认为是已经形成不良的大型企业,有的机构认为应将关注类大型机构也纳入其中,有的机构认为应在资产质量关注类、不良类大型企业的基础上人为筛选,但人为筛选的结果存在更多的主观因素。
(三)征信报告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制度
征信报告中体现了大型企业的信贷情况,授信机构根据贷后还款情况及其他因素划分资产质量类型,一般直接分别显示为正常类、关注类、不良/违约类。企业征信报告中往往不直接体现还款逾期情况。由于大型企业在多家金融机构有贷款,若一家机构严格依据逾期情况将其贷款质量下调至不良类,则可能引起其他机构的抽贷行为,加大本机构的资金收回难度,在此情况下,多数金融机构会暂缓下调该企业的资产质量分类。因此,许多风险暴露的大型企业,其征信报告中显示的信贷质量仍保持较高的正常类贷款占比。
三、多渠道识别大型企业信贷风险的新方式
(一)通过信托业务监测挖掘大型企业潜在信贷风险
企业通过信托公司融资主要通过发行单一信托和集合信托两种模式,集合信托的资金成本普遍高于银行信贷资金成本,单一信托中通道业务占比较高,在预计收益率的基础上会有若干通道费用。经营稳定的大型企业由于其自身有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较中小企业更容易从银行业获得贷款或发行资金成本较低的企业债,金融机构会基于自身专业认知为大型企业提供授信额度,当大型企业需要通过资金成本较高的信托公司获取资金时,反映出该企业已经暂时无法获得价格更加低廉的资金来源。不排除企业一时资金流紧张,短期通过高价格渠道获得资金,若大型企业在信托公司多次获取资金,或资金使用期限较长,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企业的过度扩张或财务管理出现一定问题。某信托钢铁行业资金用途为贷款的年化资金成本为8.36%,信托公司的业务明细中多次或长期出现某大型企业时,应对该大型企业加大关注。
(二)通过行业风险事件对关联行业形成预警
近年来多地爆发了钢贸产业信贷危机,其主要风险点为钢贸企业通过互保联保方式加大了自身资金杠杆,在钢材价格下跌的情况下,经营收入不能覆盖资金成本。钢铁制造业作为钢贸产业的上游行业,其风险暴露滞后于钢贸行业。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钢贸危机爆发时,应对钢铁行业的信贷状况进行排查,对企业通过扩大再生产方式降低成本的做法要给予高度关注,适当约束该类企业的新增贷款规模,有利于控制行业潜在信贷风险,降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此次某钢铁集团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为旗下经营低端产品的公司大量购买设备扩大再生产,产品线建成后由于市场低迷,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使资金链断裂。若在钢贸危机爆发初期,通过收缩资金供给的方式,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制约,将有利于降低企业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对域外融资的关注
大型企业一般拥有一定的本地融资便利,在域外地区无实际生产经营的情况下进行域外融资,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的财务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某集团域外融资金额达到265.31亿元,占总融资额度的13.87%。可以对辖内正常经营的大型企业、同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收集以上企业的域外融资占比,通过经验积累的方式,得出各类型企业或各行业合理的域外融资占比,对高于此占比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要加大关注力度和监测频度。
(四)对大型企业担保情况进行结构监测
由于大型企业融资规模大,基于业务往来、共同股东、互为担保等因素的考虑,大型企业的对外担保规模也较大。大型企业集团信贷危机爆发时往往通过组建债委会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在没有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债务争端的情况下,其旗下正常经营且盈利的子公司因对集团内其他子公司进行担保,其债务处置同样需要纳入债委会的讨论范畴。若债权人不同意加入债委会执意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正常经营的公司将必须履行其担保义务。加强大型企业间担保关系的监管有利于降低信贷风险的外溢和传导。
四、政策建议
(一)构建事前风险防范指标
通过加大对信托公司业务明细、企业域外融资占比及担保规模的分析,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新的大型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指标,有利于挖掘信贷风险隐患,提前与相关监管机构进行信息交流,争取在危机暴露前采取相关措施降低事态负面影响。
(二)加大大型企业相关信息的采集力度
对大型企业信贷风险的识别分析基于监管机构对相关数据的及时准确获得,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在上报征信信息时仅对核心信息进行认真核实,对大型企业的担保信息、关联方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不利于相关分析数据的采集。重点加大对规模以上大型企业的信息采集力度,尤其时时更新其资产负债率等重要财务指标,有利于防范僵尸企业的产生,有利于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杜立辉,聂秀封,刘同合.2000-2009年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变化及国际比较[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5).
[2]郑亮.刍议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3]刘庆卫,赵连友,胡晓磊.钢贸企业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启示[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9).
[4]赵黎黎,黄新建.国内外钢铁产业整合重组模式比较分析[J].求实,2010(10).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1-0035-03
一、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信贷过分集中,整体信用膨胀
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分别对关联企业各成员发生信贷业务,从关联企业各单个成员看,信贷金额往往并不很大,但其各成员企业资金受母公司或核心公司的支配和影响,在实际运营中信贷资金被挪用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将关联企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信贷单位看待时,其信贷数量往往超过实际可授信额度,形成该关联企业整体信贷过分集中,信用过分膨胀,隐含的银行风险不言而喻。
(二)信贷资金被挪用或占用
在关联企业中,各个企业以自身名义获取的银行贷款往往被核心企业挪用或占用,不能真正体现其申请用途和使用效益。银行虽然有权利对贷款企业和贷款资金使用实施监督,但由于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银行在很难实现对贷款企业和贷款使用情况的真正监督。
(三)逃废银行债务
由于我国关联企业法律制度和当代中国社会信用基础的欠缺,关联企业之间通过关联交易侵害银行债权、逃废银行债务情况屡屡发生,商业银行难以找到真正合法有效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债权,最终导致贷款偿还出现风险。
(四)担保无法实现风险保障作用
在信贷实践中,关联企业成员之间互保情况比较突出。在我国现阶段,这种企业互保行为形式上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实质上,由于各关联企业常常在财力、物力上受母公司或核心公司的支配,服从整体关联企业利益的目的,最终没有能独立支配的财产,因而为银行提供的担保无法最终落实,增大了银行风险。
二、商业银行关联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商业银行在关联企业授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片面追求利润、规模的粗放式经营偏好,是形成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深层次原因。近年来,以集团企业为主的各种关联企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出于市场扩张和争夺市场份额的目的,将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大集团作为重点营销的目标客户群体。基于这种单纯追求利润、数量粗放式经营的信贷指导思想,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容易出现授信规模偏好,造成关联企业集团整体信用放大。
2.商业银行对关联企业信贷业务缺乏有效的授信约束,没有实行集中统一授信、统一管理,是关联企业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大的客观原因。
一是形成银行各分支机构对关联企业内各成员企业多头竞争、多头经营的状况,对同一关联企业内各成员企业在信贷调查、审批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往往会产生差异,从而不利于信贷准入条件的统一和贷后管理。二是给关联企业内成员企业多头授信、交叉授信提供可能,从而使授信额度超过关联企业整体的负债能力,隐藏了极大的风险。三是易造成个别成员企业的信贷业务总量过大,信贷风险度高集中。一旦出现风险,易发生连锁反应。
3.商业银行授信审查中,未注重实际担保能力审查,使关联企业信贷互保严重流于形式。关联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普遍存在相互担保的情况,这极易形成“担保链”,“担保链”一经形成,商业银行的风险就已存在。一旦“担保链”断裂,就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往往具有债务扩散和放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常见的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担保,由于母公司自身大多不是经济实体,不具备担保资格,从而导致担保形同虚设。
(二)关联企业自身特征与经营不规范形成的信贷风险
1.企业关联关系认定难度大。现实中关联企业的股权成分和结构非常复杂、隐蔽。一是各关联成员之间相互投资关系复杂,有的企业间存在连环投资、相互投资行为,很难区分投资层次关系;二是个人投资法人化,某些关联企业融入较多个人资本,有的个人通过控制某一关键法人从而控制整个关联企业集团,其个人行为最终往往以法人行为出现。因而银行对关联企业集团客户的法律地位与运行方式认识不清,既使银行依靠现有的工商管理系统和信贷登记系统进行查询,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其组织结构作出准确评价。
2.关联企业的盲目扩张导致极大的系统性风险。一些集团客户为追求规模效应,往往利用其核心企业对其他关联企业成员的控制,随意调动成员企业资金,并运用集团规模优势取得银行大量贷款,过度负债,盲目投资,涉足不熟悉的行业,容易造成系统性财务危机,最终可能出现一损俱损的情况。
3.关联企业财务状况反映不真实。集团性关联企业在制作合并报表时,未剔除关联企业间的投资、应收应付款项,往往客观上夸大了银行信贷承贷主体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一些关联企业为包装上市,通过关联交易随意调整相关关联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甚至有些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等,造成商业银行很难准确掌握信贷客户的真实负债以及财务效益情况。
(三)银行、关联企业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
关联交易在关联企业中日趋普遍但相关披露极不规范,商业银行无法正确掌握关联企业真实的组织形式、投资方向与资金流向的全貌,无法对关联企业整体作出客观的评估,导致商业银行在信贷准入、运行以及退出环节都存在很多空白点,从而影响了银行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决策的准确性,成为导致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关联企业利用非正常关联交易逃废银行债务
目前常见的非正常关联交易行为主要有两种:一是集团客户中子公司以低于市场价将产品或劳务出售给母公司,或将母公司的损失、负担转嫁给子公司。二是母公司直接调配子公司资产或在改制中采取硬性划拨方法,将资金和优良资产划到相对优良的成员企业,将不良资产和债务划到相对劣质的成员企业。大量的非正常关联企业交易,使商业银行难以准确把握关联企业信贷资金运用情况,有时关联企业会利用无真实贸易背景的交易往来,虚增企业资产和利润,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甚至一些诚信度较低的关联企业集团,当出现经营困难或偿债意愿降低时,通过关联交易转移、隐匿资产,或借集团内部兼并重组等机会逃废银行债务。
三、防范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界定关联企业集团客户管理的范围
把“广义的关联企业集团客户”确定为定义关联企业集团客户的范围,只要各企业之间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就应视为集团客户:
1.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受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2.共同受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3.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和二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或间接控制的;
4.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由信贷经营部门推荐,经信贷管理部门审核认为应视同关联企业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的。
(二)做好关联企业集团授信业务贷前调查
在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中,把对其组织结构、资本构成、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的分析作为贷前调查的重点。
1.在组织结构方面,要摸清关联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及时掌握客户、重大关联方的主要业务往来,理顺集团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
2.在资本构成方面,必须准确查实客户和重大关联方注册资金、股权分布的真实情况。对因股东虚假出资,母子公司帐务不清或财产混同等原因可能被法院认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坚决不与其发生信贷关系。
3.深化财务指标分析。集团客户的合并报表和承贷主体的财务报表应经具备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三)坚持集团客户信贷业务统一授信原则
按照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指引》要求,商业银行要坚持统一授信主体、统一授信形式、统一授信对象及对不同币种统一授信的“四统一”授信方式。在本行系统内,只能让一个机构按审批程序和授信权限,对同属一个关联企业集团内的关联客户核定最高授信额度。通过统一管理、集中控制,防止各分支机构对关联企业进行多头授信,并将关联客户的各种信贷业务全部纳入统一授信管理范围,杜绝关联企业通过不同信贷业务途径扩大授信总量。
(四)严格控制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担保风险
关联企业相互担保情况较为常见,其互保的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担保责任的履约能力。由于关联企业之间在资金融通与生产经营上联系密切,往往借款人不能履行债务偿还时,为其担保的关联企业也同样陷入困境,无法履行担保责任;二是担保的法律效力问题。目前我国对公司为关联企业及股东提供担保的法律效力存在争议,并且在银行信贷实践中,很多关联担保手续不完备,法律效力的缺陷将导致银行债权人利益保障困难。
因此,商业银行要审慎处理关联企业互保问题:
1.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担保手续,落实担保合同法律效力。审查担保是否经企业有关机构合法授权,避免欺诈行为。
2.规范担保合同文本,争取对银行有利的合同条款。如在合同中规定出现不利于债权人的关联交易时,银行有权宣布贷款提前到期并行使担保追索权的条款等。
3.一般情况下应要求关联企业集团中较高层次的母公司或核心公司来提供担保。
4.帮助关联企业集团建立贷款风险基金。在商业银行发生信贷业务的关联企业,按企业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基金,由该行专户存储,作为此关联企业集团在该行贷款风险补偿的专用基金。
(五)建立关联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机制,防范企业逃废债行为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关联企业整体风险,定期进行评价和评估,监控整个企业集团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关联交易行为,对预警信息及时汇总和,并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对预警信息进行核实、分析和判断,确定预警关联企业客户范围和行动方案。尤其是要关注关联企业重组、破产、清算方面的信息,依法参与企业的合并、清算、资产处置等工作,如有需要要及时提起民事或刑事诉讼,最大限度地保全银行债权,防范企业逃废银行债务。
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我国的小微企业越来越多,成为了我国企业市场的新一代主力军。目前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非常庞大,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因此常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需要进行融资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而向商业银行贷款无疑是最方便的融资方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能够使银行实现贷款收益最大化。因此从理论上看,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是能够实现双赢局面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的,需要加以特别防范。
1、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规模较小,对于市场变化所作出的反应也较快,能够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向,以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但也正因为小微企业规模小,往往存在着人才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资金周转不开等诸多问题,给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很难实现长期的资金储备,对于资金的需求一般都较为紧迫,需要尽快拿到贷款开展生产经营业务。这种贷款需求使其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要求授信要快速到位,且频率更高。为此商业银行就面临着企业数量多、贷款金额少、信息反馈少、贷款周期短、实施监控难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问题。
2、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在开展业务时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与信贷风险的。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2.1沟通难度较大。由于小微企业的数量众多,信贷客户较为分散,且各个客户自身的素质文化水平有参差不齐,再加上商业银行的人员有限,很难对这诸多的小微企业客户一一进行企业调查,也不能从海关、工商部门或财政部门了解到更多的企业信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严重缺乏,信息反馈量极少,增大了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监管难度。
2.2信贷资源较少。受经济风暴等市场因素和国家财政政策调整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以及存贷比率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再加上商业银行的资金存款约束,使得商业银行对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量减少,信贷资源不足。
2.3成本难以控制。由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贷款金额较小,贷款周期短,具有较大的风险,且成本很难得到有效控制。若小微企业在贷款时也像大中企业那样一一进行贷款前的业务调查,势必要增加巨大的人工成本,严重影响到银行的经济业务发展。而若不调查,又会加大信贷风险,给商业银行的经济收益带来影响。
2.险较大。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一般都是有直接目的性的,即业务较为单一,贷款金额较小。再加上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对称,财务管理不透明,反馈信息较少等诸多问题,都使得业务进行中存在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道德风险相对较大,而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条件,影响了小微企业的银行信贷积极性。
3、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为了能够应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问题,促进小微企业更好的实现融资,降低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提出的条件水平,达到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共赢局面,就必须要做好信贷风险的防范与规避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阶段分别进行风险控制以实现风险规避目的,其防范对策分别如下所示:
3.1贷前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可以针对小微企业建立一定的企业资信评级体系,对所有与本行有信贷业务来往的小微企业都做好资信评级,并积极与其他银行加强资信评级交流沟通,以扩大对小微企业的信息反馈范围。对于资信等级较高的小微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对其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限制要求,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另外,商业银行还要通过其他的途径或手段多收集小微企业的信息,以助于更好的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做好风险规避防范措施。
3.2贷中风险控制。在给小微企业进行贷款的业务办理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对于不同授信等级的小微企业给予不同的贷款额度限制,以降低信用风险。再者商业银行要按照实际的贷款周期来决定贷款的投放期限,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的发展能力。最后要严格落实担保制度,即小微企业在贷款时要由一定的担保机构为其进行担保,或者小微企业自身能够提供一定的担保,只有落实担保制度,才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3.3贷后风险控制。加强贷后资金动向监控,银行可以要求企业提供他行对账单和相应的划款凭证,从而进一步跟踪资金的走向,同时注意企业资金的回笼速度以及回笼资金的用途。制定风险应急处理方案,及时建立信贷退出机制。信贷退出应把握适度的原则,考虑到成本、风险最小化,对于每一笔信贷业务,应在公平效率的前提下,权衡信贷退出的成本和效益,使成本达到最小化,效益达到最大化。
4、结语
总之,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小微企业必将会越来越多,而其也必将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为了支持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该给予小微企业一定的贷款优惠政策。但同时为保证商业银行的利益,又必须要做好风险规避防范措施,以减少小微企业贷款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损失。
重庆中小企业发展较快,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日渐提高,中小企业群体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客户目标,这对数量巨大、资金需求旺盛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对各家银行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机遇,那么,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就成为双方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重庆中小企业发展及信贷现状
近年来,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蓬勃,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大影响。但资金紧张、融资不畅的现象也时常困扰着中小企业。
与大企业贷款比较,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要大大高出对大企业,原因在于大企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而各家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对大企业的贷款利率基本上是采取下浮方式。同时,从成本构成来看,虽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专职人员管理,各项经费支出相对多一些,但仍覆盖在上述贷款利率高出的范围之内。实践证明,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收益水平要明显高于对大企业贷款的收益水平。
尽管如此,中小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贷款难问题,和全国情况一样,重庆的金融机构仍满足不了中小企业高速发展的资金需求。重庆市总商会拥有的68000余名会员中,中小企业占95%以上,它们的融资现状都不乐观。据重庆市委统战部经济处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企业均认为,当前发展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瓶颈。不少中小企业虽然有技术、有市场,甚至有很好的项目,但往往因为几百万、几千万的资金缺口,被卡在了起跑线上。
二、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小企业信贷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
1、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造成世界经济的动荡与衰退,对我国实体经济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冲击: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萧条,中小企业产销双降、亏损严重,经营举步维艰,尤其是出口型企业更是提前进入“寒冬”。更重要的是,这场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的冲击仍在逐步显现,影响将进一步加深。今年以来,我国信贷增速一直在高位运行,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信贷量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信贷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保证银行业持续健康运行,应引起银行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
2、我国银行业信贷投放现状。今年以来,我国信贷增速一直在高位运行,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这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信贷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保证银行业持续健康运行,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为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出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对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加大信贷支持的同时,全面加强信贷结构监测分析和评估,对辖区内信贷资金投放的结构、节奏和进度的动态信息,要及时把握,心中有数。从最新的统计数据看,在贷款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业贷款质量继续改善。银监会统计数据表明,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继续保持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下降”的态势。3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了0.38个百分点。同时,贷款拨备覆盖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达到123.9%的水平。这一切,都为银行业持续稳健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和能力大幅提升。一是贷款准入更严格,对新投放的贷款严格把握条件和坚持内外审批程序,比如必须有土地、环保和国家立项等方面的保证,内部严格实行审贷分离,绝不会用放松贷款条件来扩大规模。二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意有保有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按照我国产业政策调整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支持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未来有稳定发展方向和稳定现金流的行业龙头企业,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企业并购、企业创新等方面,具体的行业包括铁路、公路、电力、能源等;对于高污染高耗能低水平的项目,一律不贷。三是风险管理更科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按照科学严格的标准对减值贷款进行分类认定和计提减值准备,有效保证了减值贷款数据的可靠性和减值准备的充足性。四是监督机制更健全,董事会、独立外部审计师和内设稽核等部门加强风险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这些机制的建立,有助于防范信用风险,实现良性循环。
(二)正视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银行自身问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应该采取积极而又审慎的态度,特别要注意以下问题:
1、信贷风险管理机构及人员问题。银行信贷部门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加之一些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等行为皆有发生,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缺乏完善的贷后治理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另外,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三、加强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对策
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这场危机对金融机构的冲击的长期性,在积极扩大有效投放的背景下坚持科学发展、稳健经营的方针,在合规经营、风险可控和资产质量稳定前提下加大有效信贷投放。
(一)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
1、加强信贷风险机构建设。银行可根据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审、贷、查”相分离的内部制约机制,成立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稽核等信贷管理机构,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能和权限,机构之间要相互独立,互相制约,为降低信贷风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
2、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极大化、金融风险极小化而努力工作。以强化风险意识为核心,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素质和信贷人员风险意识。
3、健全风险预警和评价机制。建立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因财务变动、经营状况变动、重要管理人员变动等所导致的问题贷款的可能出现发出及时的报警信号,使信贷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减少或避免损失。实行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就企业的管理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生产经营状况等诸多项目进行打分,然后加权平均得出总分值,并确定其风险级别,进而确定其贷款方式和贷款定价等。
(二)科学设计贷款流程,不断优化信贷机构。
1、强化贷前风险防范与控制。在完善银行贷审会制度基础上,要重视下述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强化信贷员的信息搜集分析职责,明确责任,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二是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查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适当简化贷款审查程序,建立授权授信制度,并借鉴国外银行经验,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标准化技术手段,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除企业的财务信息、信用记录外,应注重企业主的个人素质、信用、能力、企业技术、产品、市场现状与前景等软信息。四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信用评级指标要注重中小企业的成长性、盈利性等要素,同时充分发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五是根据企业风险、信用等级实施不同的抵押担保制度。如信用贷款、保证人担保、专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法人代表承担连带责任贷款等方式。
2、加强贷中监控与帮助。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动态监控。信贷员要定期、不定期对企业进行访问和检查,重点监控企业的贷款投向,项目进展、技术、产品和市场动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二是加强对企业的增值服务。利用银行的信息、技术、人才优势,及时为企业的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提供相关信息咨询,并重点对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帮助,以提高企业经营成功率,掌握更充分内部信息。三是建立中小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指标,以更好把握企业的发展动态,控制风险。四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退出机制。通过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采取相应处理方法,保全银行资产。
3、重视贷后控制与补救。一是规范贷后治理程序和内容,从信用发生到收回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治理程序,明确各环节治理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二是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克服因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对信贷治理造成的不利影响。三是建立和完善一套具体、具体的贷后检查考核治理办法,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告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切实将贷后治理工作做到制度化、责任化、精细化。
结语:信贷业务是风险业务,中小企业贷款是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要高度关注放贷冲动下的风险隐患积聚,一方面要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力度,保持信贷投放对经济支持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又要排查风险,坚持做到信贷投放与风险管理能力、专业人员素养和经验相匹配,与客户资源、项目储备、细分市场相匹配,与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相匹配,与资本充足情况、拨备水平和资本补充前景相匹配,防止不审慎行为,以达到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齐头并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李、赵树宽:《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济纵横》,2009年第3期。
在任何形态的国家经济中,小企业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国家小企业被称为“沉默的巨人”,小企业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大企业,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日显突出。小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小企业也存在长不大、寿命短等问题。小企业普遍具有如下自身特点:
一是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具有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职工人数少,资产总额不大,依靠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创新能力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战略,具有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
二是起步较晚,总体实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我国小企业大多起步较晚,资本实力不强,小企业往往产品或业务较为单一,在市场上占有份额相对较小,不占统治地位,其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在发展中面临着管理、技术和市场的种种不确定风险较大,竞争力较弱,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经营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三是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小企业的业主和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没有经过科学化管理培训,管理不够规范,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缺乏健全的财务核算制度,无专职会计人员,为节约成本,所聘用的代账会计往往一兼多家,报表信息数据失真现象较为严重,给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带来障碍。
四是组织结构简单,组织制度缺失,人才匮乏。大部分小企业组织形式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非公司制形式,表面上是公司而实质上属夫妻、家族作坊式的经营,小企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较简单,决策的民主化程度较低,受个人影响较大,重经营成本核算,因人设岗,体制不全,忽视人才队伍建设,没有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吸引和管理人才。
五是只顾眼前,忽视未来,缺少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构想。目前,国内很多小企业都重短期利益,大多只是考虑眼前赚不赚钱,很多创始人在创立企业的时候,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企业的未来,缺少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构想。多数小企业在完成了原始积累,迅速地崛起之时,却停了下来,不断地上演着“创立、崛起、衰败”的三步曲。据相关报道,目前全国私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02岁,其中,约有70%的企业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在剩余的企业中,又有70%的企业在第二个5年内倒闭。
当前,农村信用社对小企业贷款的状况:
一是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有所缓解。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在银监会指导意见和多项机制的推动下,金融机构对扶持小企业发展都相应作出了战略性调整,通过多方努力,当前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初步得到缓解,资料表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小企业贷款规模增速达1.02倍,部分发达地区小企业已成为当地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信贷服务对象。
二是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由于对小企业借款的真实情况难以全面掌握,小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资料、资产负债等相关信息失真,造成小企业和信用社之间的信息不够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和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往往给信用社的贷款决策造成“逆向选择”,形成事实上好的企业而得不到最优的贷款扶持,影响其快速成长壮大,相反差的企业能得到信贷扶持,造成金融机构对小企业“慎贷”、“惧贷”, 最终将会导致信贷市场不同程度地萎缩。
三是小企业违约成本较低,逃废债现象仍然存在。少数地区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应的小企业违约长效制约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小企业信用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而目前的征信体系还不完备,失信行为没有得到应有惩戒,金融机构胜诉后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四是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突出,影响信用社对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小企业担保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抵押难。部分企业规模小,经营场所多为租赁,无资产抵押,有的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变现能力弱。二是保证担保难。大企业一般不愿为小企业提供担保,小企业自身担保能都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目前的担保机构,大多规模较小,运作不够规范。保证措施的不完善,直接制约小企业的贷款投放。
二、当前小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的财务成果与其财务目标相偏离的状况。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过程中的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从而使企业负债经营时面临的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财务危机及资不抵债的破产危机。
就财务风险而言,具体说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负债的融资风险。小企业的起步资金大多较少,固定资产投入后,流动资金往往靠向亲朋好友东借西挪、民间借贷或向金融机构贷款,形成事实上的高负债经营,企业一旦因市场变化或经营不良,极易形成对负债的本息难以偿还,而农村信用社在对小企业的调查中很难弄清其真实的融资状况,造成融资风险。
(二)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小企业的特性决定着其经营管理的局限性,资产结构不够合理,易形成资产流动性风险。由于资金量少,大部份投资都用于固定资产,一般来说,小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不高,可变现的能力就不强,因刚进入市场易形成较多的应收帐款,如果销售不畅或虽然销售状况良好但货款回收不力,依然会导致企业现金流的不畅或中断,造成还款困难。
(三)财务成果的不确定风险。企业的经营目标,无
论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盈利是企业的硬道理,而企业通过实现利润完成原始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而企业最初的财务成果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真正实现,只有扩大再生产,并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才能提高企业债务偿还能力,部分企业在这一过程未完成之前就已经倒下了。
(四)信息不对称风险。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信息不真实,提供给信用社的财务数据资料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负债及经营状况,是小企业财务风险大的集中表现。
(五)资信度不高的风险。企业规模小,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不大,各种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少数企业信用观念差,还款意愿不强,甚至恶意逃废债。
三、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1、企业主的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意识是小企业形成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观念决定行动,经营思想主要体现为企业领导者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态度,大部分企业领导者都倾向于高负债、快发展管理方式,在内外部环境较好的情况下,它能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一旦内外部环境恶化,则很容易使企业陷入困境,形成高风险。
2、举债规模过大或负债结构不合理是形成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企业的债务比例过高、举债规模过大易导致企业背上沉重的本息费用负担,给企业的经营业绩带来压力,导致小企业处于频繁的债务借还困境中。负债结构不合理给企业造成资金上的困难,大多用短期借款来满足长期的资金需求,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
3、资产流动性弱,现多流量不足是形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动态原因。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流以维持正常经营和偿还到期的债务及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或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支付需求,甚至出现资金中断,就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的变成现实的,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4、财务决策失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最直接原因。由于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投资收益低于企业的成本,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业绩不明显,甚至出现亏损,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直接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
5、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失真,财务专职人才匮乏,素质偏低,是给小企业贷款带来风险的又一财务风险。
四、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一)提高认识,增强业主或管理者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也给农村信用社的小企业贷款的偿还带来风险,小企业业主或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注重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并享有充分的发言权,对他们提出的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意见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判断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农村信用社在向小企业贷款的过程中要主动帮助企业主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管理上的建议,提高企业风险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健全和完善组织结构控制。小企业要发展状大,想走的远,就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行产权多元化,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吸收更多股东参与决策,使董事会成员能力互补,决策科学,减少失误,从根本上改变由投资者个人或家族组成。要改变既当业主,又当总经理,还负责监督工作的传统管理模式。健全合理的组织结构,一是由主要投资者组成董事会,决策企业重大经济事项;二是全部投资者组成股东大会,设立监事会,监督审议企业重大决策;三是企业部门经理实行公开招聘,录用具有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员对本企业实施全面管理。按照权职分工明确、相互制衡、协调运作的公司治理架进行运作。
(三)强化资金流量管理,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保持稳定的现金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融资管理方面:企业要加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及金融工具等多条途径筹集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同时努力降低资产负债比率,增加经营中自有资金的比重。在流动资金管理方面:一是加大应收款催收力度,缩短应收账款的回收期,落实回款责任,减少坏账损失;二是合理降低存货,加快存货的周转;三是加强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实行流动资金贷款指标考核;四是加强信用管理,合理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标准,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五是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五是增加透明度,主动接受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检查监督。
二、基层银行信贷风险面临的挑战
(一)信用风险的挑战
在基层行的发展环境中,就蕴含着潜在的信用风险。由于基层行都处于县(区)级或者乡镇,在这样的环境中,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违约情况更容易出现。基层行不得不面临一些小企业“有钱不还债”的现象,长期占用信贷资金。另外乡镇小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成熟,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一旦倒闭,信贷资金将会无法收回。
(二)银行经营风险的挑战
在基层行的经营主导思想中,完全是以考核指标为指挥棒。为完成业务收入考核指标,基层行不是着眼于长远去思考如何抓基础,抓产品销售,拓展渠道,而是想利用一个项目“吃饭”,把精力放在搞短平快上。由于这种不端正的经营思想作祟,于是工作中就产生了不断为企业增加授信的冲动,出现了重贷款、轻风险的现象。因此,基层行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另外,在“考核指标”的驱使下,加之基层行的条件限制,淡化了对客户实质性风险的把握,并不能对小企业的风险进行全面度量测评,使基层行的信贷资金成为坏账的可能性增加。
(三)市场营销竞争风险的挑战
我国目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的经济,竞争就意味着优胜劣汰,意味着有企业会倒闭,企业的风险最终会转化为银行的风险。在基层行的环境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资金缺乏,向银行贷款是解决其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然而小企业普遍缺乏长远的战略发展,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更缺乏对市场方向的把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小企业不能有效地预测、驾驭市场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很有可能倒闭。最终,企业的风险就转化为银行的风险,基层银行的信贷风险由此增加。
(四)政策及自然风险的挑战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诸如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际市场变动以及物价的调整、外汇汇率波动等不确定的因素,都会对基层行的信贷造成一定的风险。另外,小企业大多数为农产品加工或者原材料加工类企业,如果自然灾害发生,农产品或者原材料将会受到限制,小企业的发展又将会面临经营风险,直接导致基层行风险的发生。
三、基层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信贷风险的发生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完善机制,改进工作,提高基层行的自身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立足长远,打牢基础,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心浮气躁的经营思想。二要完善制度建设。针对信贷经营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遵循制度方面要强化管理,强化执行力,要形成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二)建立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风险防范是通过强化管理,采取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重点是要做好客户调查、担保抵押物落实等手段,全面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
一是要做好客户的贷前调查。客户的贷前调查,就是要调查客户的“二品”。一看“人品”,通过观察、了解,判断企业实际控制人或法定代表人有无不良嗜好;家庭是否和睦,有无家庭责任感;其社交圈内人品口碑情况,是否诚实守信;是否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等。二看“产品”,主要考察客户的还款能力。看产品是否有市场,应重点关注订单情况、销量情况、货款回笼情况;产品是否在市场上有竞争力,重点关注产品科技(技术)含量、档次、附加值等。
二是要有风险保障措施。要落实抵押物,要重点关注抵押物是否有可覆盖贷款本息的价值;是否能够依法处置或易于变现;押品抵押登记是否会存在瑕疵。另外还要落实担保、反担保措施,尤其是在抵押物不足或是抵押物存在较大的资产变现风险时,更需要落实担保、反担保措施。
(三)建立信贷风险监督机制
要严格执行三查制度。一是贷前调查。要坚守底线,对看不准的项目,基层行要立足于大局考虑,绝不可以以眼前一时利益贪大图快、急于求成;要坚守底线,不打折扣、不求变通、不搞博弈,更不能碰红线、触底线。二是贷中审查。要审查支用要素齐全性和合理性,严格把控贷款用途的真实性,切实防范贷款资金挪用风险的发生。三是贷后检查。要强化贷后管理责任,对贷后检查流于形式的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对不称职的人员要调离信贷岗位;对于那些听任风险暴露而无所作为、贻误处置风险有利时机,甚至人为掩盖风险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杜绝信贷风险的发生。
(四)建立信贷风险制衡机制
1、融资渠道的局限性受中小企业资金来源范围狭小,缺乏长期债务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较高,筹集效率也很低,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有效地生产力,对于财务杠干的运用相当不利。因此,当前的中小企业只有通过自身内部力量的积累才能获得发展。另外,受内源融资的影响大,而外源融资的比重很小,这就直接造成了过高的企业成本,同时导致中小企业的控制权相对比较分散。
2、融资信用风险大到目前为止,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针对失去信用企业的一套完善并且行之有效的惩罚制度,这就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的失信成本比较低,而且我国的司法部门对失信行为的打击也不到位,或者是打击力度不够。这些多方面的因素使中小企业内部纷纷出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蓄意逃避银行债务、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中小企业在银行面前信誉度降低,给今后这些企业信贷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3、公私互贷混乱由于有些中小企业信誉度不高,质量不佳,这就使得企业法人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只能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这就给中小企业带来逃避相关部门监督的可能性;还有的企业法人为谋取一已私利,以企业信誉担保获取的银行贷款,用于处理个人事务,造成公私互贷混杂,债务情况得不到具体落实,从而形成新增的悬空性信贷资产债务,这必将给企业和银行双方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资产损失。
4、抵押担保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为实现抵押贷款,往往会以非正当的方式对抵押品进行过高的估价。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不规范的管理制度和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低等因素,使银行在办理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时,不能准确地区调查清楚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和信誉度,出现同一企业多处担保,企业间相互担保,企业担保人资格不合要求等现象,这些行为导致信贷抵押担保形同虚设,担保评估制度名存实亡。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复杂的经济成分目前中小企业主要形式有: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形式,其中,中小企业中民营占了主要部分,但是对于很多企业而言,现代的企业制度仍然没有建立,尽管部分企业在体制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只是形式上的体现,导致许多的中小企业产权不清析、家族性质比较浓重,很容易发生个人道德风险问题,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和信誉损失。
2、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低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立法主要涉及到城镇集体所有制条例、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和乡镇企业法等等,缺少统一化,长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这既不能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在法律上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也不能使中小企业的利益有所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较弱的风险抵抗能力中小企业的原始资本投入不足主要由投资主体财力有限和分散化的特征导致的,使得中小企业初始资本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的发展得不到更多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增值的绝对数和相对数,无法快速增大资本规模。资本规模小就造成中小企业可用来抵押的资产少,便难以有效保护信贷资产的安全。
4、经济周期的不对称流动性状态任何时候首先影响的都是中小企业。当流动性紧缩时生产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会被影响;当经济发展回归景气流动宽松时,首先会对大型企业有利,而中小企也还是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波动带来的影响。在市场方面,中小企业的影响力相对就比较弱。与大型企业线相比,利率的变动造成中小企业成本上升更为明显。
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1、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通过建立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监管中小企业的信用,并建立建全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构建独立发展的信用评级机构,评估贷款人的信用等级,对信用信息实施披露制度,注重实施对企业中信用记录良好和不发的进行社会公开,以达到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约束的目的,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加强自身的信用观念。因此积极推进企业信用评估、信用调查等服务的发展,有利于缓解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积极在各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起信息共享的平台,以此来降低和防范信贷风险,不断提高金融系统对信贷风险的防范应对能力。
2、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具有时效性高,处理过程繁锁等特点,在处理中既要贯彻全程风险管理的理念,还要在风险的识别、度量和控制等方面对原有信贷组织框架不断完善。如在业务规划、产品设计、产品价格定位、客户分类定位、目标客户准入的确立以及贷后管理等方面进行金融服务和业务流程方面的完善创新,这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的效率和信贷服务的质量,也进一步使中小企业在不断完善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中信贷风险得到控制。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金融体制的改革,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尤其是注重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发展,使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中有一席之地。
3、建立建全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这有利于尽早的发现风险采取应对措施。因此,银行应实时关注中小企业贷款的早期预警信号,成立专门的早期预警机构,不断提高银行对风险信号的敏感性和及时性的反应。如:调查和收集各种信贷风险的有效信息,包括商口进出品数据、税务部门公布的欠税逃税企业名单等,并就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信贷风险。
4、研究市场,投准信贷在中小企业进行信贷前,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市场应变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等,银行信贷部门都应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我们选取的企业应该具备以下四点要求:
(1)中小企业生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且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鼓励支持以及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2)中小企业虽处于产业链下游,但能为绩优的大型企业提供配套协作服务。
步入新时期,我国中小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此,一些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也相继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调整信贷的结构、培育优质的客户、分散风险和提高收益率,对中小企业加大了信贷投入,一系列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办法制度也应运而生,对中小企业信贷准入条件进行逐步放宽,由此,积极推动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的开拓。但是,现阶段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因此,我们需要认清事实,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尽可能去避免风险,在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实现银行和企业双赢,推动祖国的经济有序稳定的发展。
一、产生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因素
1、融资渠道的局限性
受中小企业资金来源范围狭小,缺乏长期债务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较高,筹集效率也很低,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有效地生产力,对于财务杠干的运用相当不利。因此,当前的中小企业只有通过自身内部力量的积累才能获得发展。另外,受内源融资的影响大,而外源融资的比重很小,这就直接造成了过高的企业成本,同时导致中小企业的控制权相对比较分散。
2、融资信用风险大
到目前为止,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针对失去信用企业的一套完善并且行之有效的惩罚制度,这就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的失信成本比较低,而且我国的司法部门对失信行为的打击也不到位,或者是打击力度不够。这些多方面的因素使中小企业内部纷纷出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蓄意逃避银行债务、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中小企业在银行面前信誉度降低,给今后这些企业信贷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3、公私互贷混乱
由于有些中小企业信誉度不高,质量不佳,这就使得企业法人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只能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这就给中小企业带来逃避相关部门监督的可能性;还有的企业法人为谋取一已私利,以企业信誉担保获取的银行贷款,用于处理个人事务,造成公私互贷混杂,债务情况得不到具体落实,从而形成新增的悬空性信贷资产债务,这必将给企业和银行双方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资产损失。
4、抵押担保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为实现抵押贷款,往往会以非正当的方式对抵押品进行过高的估价。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不规范的管理制度和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低等因素,使银行在办理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时,不能准确地区调查清楚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和信誉度,出现同一企业多处担保,企业间相互担保,企业担保人资格不合要求等现象,这些行为导致信贷抵押担保形同虚设,担保评估制度名存实亡。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复杂的经济成分
目前中小企业主要形式有: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形式,其中,中小企业中民营占了主要部分,但是对于很多企业而言,现代的企业制度仍然没有建立,尽管部分企业在体制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只是形式上的体现,导致许多的中小企业产权不清析、家族性质比较浓重,很容易发生个人道德风险问题,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和信誉损失。
2、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低
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立法主要涉及到城镇集体所有制条例、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和乡镇企业法等等,缺少统一化,长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这既不能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在法律上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也不能使中小企业的利益有所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较弱的风险抵抗能力
中小企业的原始资本投入不足主要由投资主体财力有限和分散化的特征导致的,使得中小企业初始资本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的发展得不到更多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增值的绝对数和相对数,无法快速增大资本规模。资本规模小就造成中小企业可用来抵押的资产少,便难以有效保护信贷资产的安全。
4、经济周期的不对称
流动性状态任何时候首先影响的都是中小企业。当流动性紧缩时生产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会被影响;当经济发展回归景气流动宽松时,首先会对大型企业有利,而中小企也还是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波动带来的影响。在市场方面,中小企业的影响力相对就比较弱。与大型企业线相比,利率的变动造成中小企业成本上升更为明显。
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1、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
通过建立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监管中小企业的信用,并建立建全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构建独立发展的信用评级机构,评估贷款人的信用等级,对信用信息实施披露制度,注重实施对企业中信用记录良好和不发的进行社会公开,以达到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约束的目的,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加强自身的信用观念。因此积极推进企业信用评估、信用调查等服务的发展,有利于缓解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积极在各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起信息共享的平台,以此来降低和防范信贷风险,不断提高金融系统对信贷风险的防范应对能力。
2、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
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具有时效性高,处理过程繁锁等特点,在处理中既要贯彻全程风险管理的理念,还要在风险的识别、度量和控制等方面对原有信贷组织框架不断完善。如在业务规划、产品设计、产品价格定位、客户分类定位、目标客户准入的确立以及贷后管理等方面进行金融服务和业务流程方面的完善创新,这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的效率和信贷服务的质量,也进一步使中小企业在不断完善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中信贷风险得到控制。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金融体制的改革,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尤其是注重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发展,使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中有一席之地。
3、建立建全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这有利于尽早的发现风险采取应对措施。因此,银行应实时关注中小企业贷款的早期预警信号,成立专门的早期预警机构,不断提高银行对风险信号的敏感性和及时性的反应。如:调查和收集各种信贷风险的有效信息,包括商口进出品数据、税务部门公布的欠税逃税企业名单等,并就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信贷风险。
4、研究市场,投准信贷
在中小企业进行信贷前,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市场应变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等,银行信贷部门都应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我们选取的企业应该具备以下四点要求:
(1)中小企业生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且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鼓励支持以及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2)中小企业虽处于产业链下游,但能为绩优的大型企业提供配套协作服务。
(3)中小企业处于成熟期发展动力强或企业处于生命周期成长期
(4)中小企业的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高,经济效益好,企业管理效率高且人员素质高。
总之,新时期,要想使中小企业得到发展,首先要重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并且对其产生的原因认真的探究分析,针对这些原因,有目的性地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尽量避免信贷风险。即使发生风险,也要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斌,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8(8).
[2] 李月青.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3).
[3] 赵晓梅,吴增,杜智.浅析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与防范[J].华北金融,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