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6:06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53-02

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人生。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院校起步较晚,普遍适应不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对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的有关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式教学,以案例为主导的案例型教学,以调动学生参与性的情景式教学,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地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向学生提供与学习有关的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提供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通过讲授法,比如职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职业生涯的理论与概念,职业规划理论,职业锚理论,职业契合理论(人与职业契合、人与工作契合、人与岗位契合、人与人契合理论),职业规划方法、职业规划流程的设计,职业与性格匹配理论,职业分析,自我职业优势劣势分析方法,职业目标设计等。

联系社会实际问题讲解相关的职业规划理论知识,要求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为讲问题而讲问题,教师要通过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把认识到的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在课堂上表述出来,老师可以正面加以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职业现象、职业规划等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对职业的影响,比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职业不断出现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的一些误区,需要结合理论对学生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找到体面的工作、赚钱多的工作,也有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没有必要,还是走一步看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职业规划的目标与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职业规划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职业规划中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应该是什么的关系,为什么有些成功的人士在人生关键节点出现问题甚至沦为阶下囚。通过联系实际对现实中的职业规划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二、案例教学法

1.讲授式的案例教学。讲授式案例是为了说明职业规划中的某一理论或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或运用理论、方法。教师可以运用讲授式案例来讲解有关理论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通过对案例进行总结或者评述性分析,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理论知识。现实中,高校职称评定对教师职业高原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职业规划中确立目标是很重要的环节,人在职业发展中确定目标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应当了解自己,探索职业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发展规划,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职业准备。著名演员周迅在上艺校的时候,老师问她十年后有什么追求目标,起初她很茫然,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思考自己未来十年应该到达的目标,为了到达未来十年的目标,她认真地规划五年的目标和三年的目标。

2.分析式的案例教学。分析式的案例教学一般包括两个环节:

(1)选择案例方面。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特点,并且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内容相匹配,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例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对销售人员的职业规划更感兴趣,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感兴趣。再次,分析式案例一定要具有现实性,只有与时俱进地、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分析互联网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村农产品的销售有什么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对现代职业的影响,现代电子商务对销售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般销售人员的岗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向管理岗位,管理岗位对于销售人员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2)实施环节主要包括案例讨论和总结。首先让学生先阅读有关案例,将课堂适度延伸,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课余时间开展案例阅读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课堂辩论,以组为单位进行阐述和交流。在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首先通过设定问题引入案例讨论。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定,在内容上紧密联系所要教授的与职业规划有关理论知识,一切案例的引入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其次,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有全面、系统、前沿性的把握,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在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确保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最后,在学生讨论案例之后,教师应该做及时总结和点评。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和疑难问题,在讨论后教师应该及时地总结讨论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当的点评。

3.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讲授而在于对问题的剖析。一堂精彩的案例课程是教师课前认真研究、课堂认真组织、课后精彩总结的综合体现。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向组织者转变,教师由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学生之间的互动转变,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从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分析的引导者和评判者。

(2)课堂组织的变化。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又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职业规划的问题。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案例探讨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进一步形象化、理性化、具体化。阶段性目标对于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央视主持人赵普职业发展规划为例就很有说服性,赵普在上世纪90年代当过兵,复原后在家乡做过生意,后来追求主持人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自学,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后来终于圆梦,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1.情景导入。情景导入需要教师根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容,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合起来,激活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对职业规划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情景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将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取形象生动的方式导入课堂。比如对职业的介绍时,其特征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技术性、时代性的特征,结合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的职业,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分析哪些行业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又有哪些行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被淘汰,新技术新知识对新职业的影响,如何保护传统的职业,如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例如互联网对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传统农业职业岗位产生哪些影响。

2.情景拓展。情景导入之后,教师还必须将情景进一步展开,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的开展是情景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情景教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那么,如何开展情景呢?那就得需要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想自己成为某一种身份人士,面对职业规划问题该如何处理,在这种处理过程就需要调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比如,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计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运用STOW分析方法,分析自身存在的优点、缺点,社会或组织能够提供的机遇和威胁,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分析就业中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在招聘中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比如,让学生扮演处于IT行业职业高原阶段,由于工作压力在职业高原阶段应该如何放松自己,缓解工作压力,处理好工作、生活、家庭的关系。

3.总结分析。在情景开展之后,教师在情景教学中,还需要总结。情景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导向作用。在情景教学展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关职业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学生对情景问题是否分析到位?分析方法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职业生涯教学总结可以实施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对某一个特定职业规划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引起思维的火花。应用头脑风暴法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社会职业的变化、职业的要求、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理论、职业的分析工具等进行发散式的讨论。教师对某些问题进行最后总结概括,提炼出不同观点的核心意见,并说明原因,给学生提供可信服的建议。在问题讨论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处理要富有条理性,表现一定的计划性,能提出针对性的预测,对问题分析要具有前瞻性;对职业规划等复杂性问题能进行审慎的剖析,对职业规划涉及方案的结果有预判性。

参考文献:

[1]杨喻.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企业导报,2014,(5).

[2]刘瑾.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7).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4-0068-02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专家认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目,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会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导致定位不清,学习针对性不强,并最终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为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职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国外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

早在1898年, 美国底特律中央中学校长杰西・戴维斯就开始在学校教育中探索实施教育咨询和职业咨询,强调职业信息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1908年,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创立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1909年帕森斯等人出版了职业指导专著《选择职业》一书,阐述了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构建了帮助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并使人的特点(特性)与职业要素(因素)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确立了职业指导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1910年英国颁布实施《职业选择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育机关承担的职业指导责任,有力地保证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但是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职业指导模式过分重视职业信息的作用,以求职者了解职业信息资料为主导,忽视了对求职者内在心理分析的研究,于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职业指导方法和应当给予当事人自我认识的机会,赋予他自我成长责任的理念。罗杰斯的方法和理念不仅得到普遍认同, 而且把人们的认知引向深入。20世纪50年代,金兹伯格等人通过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进行调研,提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的新观念。舒伯提出“生涯发展理论”,把职业选择纳入到生涯发展之中,看作是生涯中的一个环节,并赋予职业指导以新的涵义:“职业指导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切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要,同时造福社会”。 这一界定使职业指导从重视职业信息转向重视人的发展上来,具有鲜明的教育学意义,并且使职业指导转向生涯辅导阶段,由此开始了盛行至今的西方大学生生涯辅导,职业指导成为生涯辅导的内容之一。

目前, 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形式多样,如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等等。西方国家往往注重学生对社会工作经验的积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邀请社会各界职业人士到学校发表演说;学校还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模拟实践活动。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二、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职业指导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首次将心理测试手段应用于学生职业选择中,这标志着职业指导在我国开始建立。1919年,黄炎培等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刊《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职业指导号》,从介绍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入手,结合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状况,提出了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1920年, 中华职教社成立了职业指导部,组织力量对社会职业状况进行调查,对职业选择方法进行演讲,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指导活动,如1924年在上海、 南京、 济南、 武汉举办对中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指导。192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为社会服务的组织“上海职业指导所”,1929年, 成立了海外职业指导部。此后,各地又建立了一批职业指导所,为发展我国职业指导事业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的旧中国,连年战争,经济凋敝,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 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应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职业指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们的学校教育几乎没有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指导的理论书籍也相当缺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由“统包统分”的计划型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型模式转变,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得各高校开始关注就业指导工作,普遍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 我国高校逐渐掀起职业规划教育热潮。目前,“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已为多数教育工作者所共识,但总体看来,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在高校起步晚,发展缓,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程度还不高,基本上还处于移植、 借鉴西方先进理论和方法的萌芽阶段。 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和创新,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构想

1. 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各高校可以原有的就业指导中心为依托,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该机构集教学、科研、测评咨询、实习服务于一体,为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知识、体验真实职业环境、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提供辅导和帮助。

2. 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目前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所运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 很多是从西方引入的,由于语言体系、中西方文化、风俗习惯、劳动力市场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它们的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相关行政单位及科研院所要从国家、地区的社会实际需要以及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理论设想,采用有效研究方法去揭示客观规律, 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2007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所,设立之初就承担了《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体系的构建》课题,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3. 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 在我国现阶段,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多数是从行政、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等岗位调拨而来,比较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程序的管理,而缺乏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及掌握职业动态、 预测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经验,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鉴于目前高校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匮乏、人员流动大、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各高校应积极投入,一方面培养专业的师资人才,设立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外聘业界专家,开展咨询、讲座,提升本校师生职业规划素质。

4. 实现“全程式”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2003年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各地方教育、就业主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应文件。高校纷纷根据自身情况开设“职业规划课”或“职业(就业)指导课”,很多高校针对新生开展了职业规划教育。由于我国中小学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大一新生普遍对职业规划及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比较陌生,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各有侧重,实施完善而富有层次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一年级侧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和要求,帮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二、三年级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结合所学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四年级侧重求职技巧的指导,通过制作简历、模拟面试等就业各环节的指导与训练,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法律辅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供就业信息及用人单位真实可靠的资料等。

5. 拓展和完善职业规划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西方国家在职业规划教育上所采取的形式多样,既有课程体系,也有活动体系;既有大型的讲座,也有中型的团体辅导、工作坊,还有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此外,西方国家还非常重视计算机系统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这些宝贵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结合目前高校实际情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可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方法。(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历史和现状看,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从小学开始就推行职业规划教育,整体上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而职业规划大赛整合了职业测评、生涯人物访谈、职业咨询、团体辅导、作品展示与比赛等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有力宣传了职业规划的意识、理念和方法,起到了较好的启蒙教育作用。当然,职业规划大赛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不同地区、学校的特点不断丰富其形式,今后要逐渐将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在增强大学生的可就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取得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支持,通过大赛这个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乃至就业机会。(2) 鼓励学生职业发展社团建设。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组建了职业发展社团,如浙江大学就拥有与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相关的社团达四个,2006年重庆大学成立“全市高校第一个以职业规划为发展主旨的社团”。高校要搞好职业规划教育,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职业发展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就业类社团,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所以高校应积极鼓励、引导、支持该类社团的建设和相关工作,赋予其更加灵活的政策,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3)引入商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办学。职业规划咨询和培训无疑是继外语、考研培训之后最为火爆的领域,目前在这个领域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培训、咨询机构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树立了一定的口碑并且拥有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高校引入商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办学,可以达到资源优势互补,使学生有机会从多角度、多渠道去了解社会,了解行业。(4)建设计算机辅助职业辅导系统。鉴于我国高校存在职业规划师资短缺,无法充分满足学生需要的现状,高校可开发建设计算机辅助职业辅导系统。2004年, 我国首个高校网上“职业测评”系统在清华大学开通,该测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就业中心和北森联合开发的国内第一套针对大学生、 研究生就业的测评系统。以此为契机,很多高校和专业机构通过整合社会专业资源开发出职业规划网络课程、职业规划自助系统、教师辅导辅助系统等,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完善这些系统,以专业化、系列化的产品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大学生。(5)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推进校企合作。高校应利用多种渠道,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的机会,加强其与社会的联系。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高校还可采取校企合作,开辟就业实践基地,举办各种各样的有企业参与的培训班、工作坊,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环节,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创造学生和企业接触的机会。例如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三维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一维体验职业角色。从2006年起,东北师大根据学生的初步求职意向,每年安排450人到温州、深圳、沈阳等地的40家中学及企业上岗工作一个月,通过这种“岗前预就业”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职业生活,寻找职业感觉,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二维体验求职过程。东北师大每年都在准毕业生中遴选出130名“就业形象大使”,此后近一年中,他们作为校方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用人单位接待、洽谈面试等校园招聘全过程,从而全方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需求,提高自身择业技巧。三维体验就业环境。通过开展学生自愿报名,校方出资组织赴全国各地重点学校与知名企业参观走访的“走进名企名校”活动,东北师大学子提前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对话”。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规划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顺利成长,充分发挥其潜能,以实现未来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石晓燕.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12).

[2]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 职业指导的历史沿革[EB/OL].;jses-sionid= DC9F89F54D68D233FB651525A597C136.web36_8020,2008-01-23.

[4]刘世勇,周春燕,储祖旺. 美国高校生涯辅导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7(4).

[5]高佩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人才开发,2005(3).

[6]陈刚. 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的理念及实践[J]. 人才开发,2005(5).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35-0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自身各种特质以及外界进行探索,以逐渐形成职业生涯决策,并建立职业生涯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的过程”,在中国高校日益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群体,是祖国建设与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积累知识和技能、思考职业选择、实践成长方法、顺利入世就业的有力手段,其中,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就职前能力储备的重要保障。

一、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概念及意义

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不能等同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倾向,大学生职业能力倾向一般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初期,进行自我能力的探索,通过各种测试方法呈现大学生在某种职业上存在着的一定的潜力,倾向于某个行业或职业。而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是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前提,是大学生经历了职业生涯规划7个步骤,即生涯觉醒、自我探索、外界探索、选择决策、规划制定、行动实施、评估调整后,确定了自己未来职业的奋斗目标,为实践这个职业目标,努力培养的与该职业相关的能力。

作为确定职业奋斗目标的主体,大学生除了主观上的意志和努力外,更需要科学规范的指引,能力储备即是需要指引的重点,是有效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奋斗目标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思路,以学生为本实施更好的培养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方法。

二、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内容

1.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清晰的职业目标。一般而言,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是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职业目标为方向的,大学生确定职业目标是基于对个人兴趣、能力、性格与价值观的判断,也基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倾向的分析,因此,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确定了职业目标之后能力培养的内容之一。

每一个职业都有不同的职业需求,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职业目标。因此,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其先决条件是需要学生本人清晰的明确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而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是需要学生结合专业学习、个人兴趣、社会资源、性格特点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综合考虑的,所以,高校需要在大学生确定职业倾向能力之前,做好大学生进入大学初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待学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后,职业目标即清晰呈现。

2.围绕职业目标调研职业能力需求,重视职业倾向能力训练。大学生通过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后,确定了职业发展目标,尔后,大学生应根据自己设定的职业目标,去了解胜任该职业所需的能力要求,该职业所需的所有能力要求即是职业倾向能力的要求,其中涵盖了该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及通用能力的要求。

确定好职业目标后,学生应根据职业目标,通过职业现状分析、职场人士交流、职业发展前景及职业实践体验等方式确定职业倾向能力的内容,并对职业倾向能力进行分层划分,制定职业倾向能力层次训练表,对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内容进行时间、方式的确定,并严格按照职业倾向能力层次训练表进行自我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

需要强调的是,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是以与学生本专业学习相辅,且不冲突为原则的,因为目前高校中有些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现学专业相关,而有些分学生的未来职业目标和专业并不对口,对于那些不以专业设定职业目标的同学,就更有必要进行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了。

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相当于学生第二课堂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要根据自我职业发展的目标清晰的认识到职业倾向能力培养的内容,然后一步一步学习,不断积累职业倾向能力,以胜任未来目标职业。

三、探索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方法

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不是独立的,而是基于大学生在做好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后的有目标、有阶段、有方法的培养,他是围绕一个人(即大学生)的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工作,其培养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的全方位的模式,基于此,探索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培养方法,即1+1+3模式,即1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份职业倾向能力训练表+3个能力训练平台。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确定职业倾向能力培养内容的前提,因此,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因为其准确的制定将有效指导学生后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否则,将干扰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前进道路。各高校可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助体系等体系,通过开展集中授课、指导学生自我认识方法,学会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思考,并根据学生对自我未来职业的定位,开展专业类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非专业类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对未来从事专业相关的职业的学生以相关企业各岗位的人才要求为导向,开展考证、讲座、岗位体验、专业赛事等活动,对未来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则要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定位进行梳理,对这些决定在未来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制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制定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训练表是指导学生对职业目标的实践,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训练表规定了实现既定职业目标所需的所有能力内容、实践时间段和积累能力方式,是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后,对未来职业目标综合全面的理解之后确定的能力培养内容,学生应在与职业目标相关的专业老师、职场人士的指导下,慎重制定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训练表,训练表要将实现未来职业目标的职业倾向能力(专业能力、通用能力)进行细致的划分,学生严格按照训练表进行能力的实践、提升与积累。

建设大学生能力训练平台是帮助学生积累职业倾向能力,实现职业目标的有效方式,可重点建设专业能力训练课程,指导学生围绕职业目标确定专业类课程,通过旁听课程、自学课程、导师辅导课程等有效手段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重点建设通用技术能力训练平台,围绕职业所需的各类能力,如对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演讲能力、读写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职业倾向性能力加强修炼,以提升实现职业目标的有效性;重点建设积极心理学训练平台,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树立学生正向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进取心,是辅助学生锻炼职业倾向能力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曹鸣岐.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6(01).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122-03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关的职业生涯教育也在各高校陆续展开。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性质和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如何建构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全新课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目标和特点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针对大学这一人生重要阶段,以职业生涯理论为指导,通过实施课程考核、信息反馈、目标调整等步骤帮助学生逐步确立学业目标,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其顺利就业,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主要附之以课堂教学和择业辅导,采取心理测试、职业能力测评等多种方法和途径,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制订好学业计划和就业的阶段性目标。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要引导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认识社会和自我,做好自我评估与定位,树立生涯意识,主动制订学业计划,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顺利实现就业乃至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

1.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关键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观发展的塑造,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大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是大学学习、思考和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早做准备,到了毕业之际往往会很迷茫。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可能依靠短期的、突击性的教育来完成,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2.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而进行的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其目的主要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心理与生活特点,制订系统的培养计划和科学的教育内容,开设一套系统的教学课程,如职业生涯与职业发展、求职应聘技巧、职业素养要求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内容应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公关礼仪等多门学科和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辅导,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3.专业性。这里所说的专业性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专业性,而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身是集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等于一身,综合性较强、涉及领域广泛的专业性工作。它要求管理人员、课程教学人员和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有关政策,熟悉事务性工作,还应当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种专业的知识结构,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家。

4.实践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理论与实践、认知与体验相统一的过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教育、自我认知教育和职业认知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大舞台中去锻炼,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使学生能合理进行自我定位,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我们拟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重新建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集理论教学、实务训练和职业测评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教学对象应是在校大学生,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情况,构建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并逐步深化的不同教学模块。

(一)一年级:认知教育,树立生涯意识与制订学业计划

大一学生刚入学校,重在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进行认知教育。认知教育包括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认知社会,就是要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形势、就业环境,了解所学专业的专业概况、就业情况及发展前景,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要求,掌握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方法,知道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需的综合技能。认识自我,就是要通过心理测试、职业兴趣测试等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等。在学生对社会和自我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启发学生树立生涯意识,帮助和指导学生制订学业计划。

(二)二年级: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要引导学生注重专业课的学习,明确目标职业对于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个人素质的要求,把握专业技能与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评估个体职业素养现状,探索提高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的方法路径。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自身情况和家庭情况,进一步思考职业生涯目标和学习目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兼职实习等,积累社会经验,了解社会需求,为三年级修正或调整学业目标做准备。

(三)三年级:确定学业目标,为求职做准备

三年级在引导学生继续学好专业课的同时,适时调整或修正学业计划和职业目标。对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应提供考研或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开设有关讲座,早日为继续深造做准备。对希望直接就业的学生,应进行就业能力训练。一方面,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都需要从业资格认证,高校不仅应鼓励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也应提供有关培训;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就业的基本能力进行训练,主要训练学生准备求职材料的能力(如搜集求职信息、撰写求职信与简历)、求职的外在能力(如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和内在能力(如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计算机水平)等。高校应将撰写求职信与简历、模拟面试、职场礼仪等玮节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职业发展做好各项准备。

(四)四年级:就业形势与法规政策、就业心理辅导和创业教育

这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加大对国家法规与政策的宣传,分析就业形势,提供就业信息和求职咨询服务,为学生就业提供切合实际的服务。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党和政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如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村官计划、选调生和应征入伍等,通过分析就业形势和国家的法规与政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明确就业方向。另外,还要对

学生进行职前法律教育。职前法律教育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法律意识。在心理辅导层面,要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分析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调整心态,缓解就业压力。

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法的探索

要重新建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仅教育内容要实现上述改革,还要在实施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本文拟从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个体或团体的咨询与辅导,以及开展不定期讲座等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高校主管部门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相对统一,这样既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也能实现资源共享。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开展小组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网络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小组式教学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通过共同探讨、互相补充等方式来获取知识的一种互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情境模拟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种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某种情境中进行技能训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可以开展模拟面试、师范生的试讲授课等。网络教学法是指教师借助网络对学生开展心理测试、对学生进行在线职业测评等,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等,也可以要求学生在线学习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为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考核方式上,可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档案。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考核方式同其他课程一样,只注重对结果的考核,却忽视过程考核。鉴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建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加大对过程的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分析报告和职业选择决策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含小组讨论、模拟面试等)、提交作业或报告的质量、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都要进行量化,设置详细的评价指标,并记录在档。考核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专业实习和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等。一方面,高校应当建立足够多的校外实习培训基地供学生进行专业实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与团委、学工部合作,开展丰富的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学生走出校门、体验社会提供机会。另外,还可以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开放日”活动,安排学生走进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多角度了解社会。

(三)不定期讲座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09-01

1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背景

1.1 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家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大学生自身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定位的调查,根据调查的数据得出仅有67%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是明确了的,而接近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是不够了解的。近些年来,我国的制定职业规划的大学生的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上升的速度却是较为缓慢的,另外很多制定了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认识并不准确,这就导致了其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是不够科学的并且是存在着盲目性的。[1]因此,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是不理想的。

1.2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1)多变的就业环境的需要。我国的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但是同时也导致了人才频繁的流动性。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客观条件以及自我认识出现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工作中的流动性很频繁,即使这能为大学生积累更多不同类型的工作经验,但是这不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而合理的职业规划就能为他们制定科学的职业目标定位,帮助他么认清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激烈的竞争的需要。现阶段,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我国学生就业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消除,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应届生,现阶段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因此,岗位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工作经验本并不丰富,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也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2]因此,只有尽早的制定职业规划,完善知识储备,树立职业目标,以满足社会环境的需求。

2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原则

2.1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应具备科学性

首先,大学生应准确并且科学的评估自身实际条件,评估的内容应包括自身的兴趣爱好、技能学识、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价值取向等内容。不同的职业对于从事人员的要求当然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只有对自己足够的了解,制定的职业规划才是最为科学合理的;其次,还要准确的评估职业生涯的机会,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人主动的去分析组织的内部环境以及社会的外部环境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是不是有利的,也包括了对自身的短期发展机会和长期发展机会的评估。这样大学生才能正确的选择其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制定正确的职业规划;最后,还要准确的认识和分析周围的各种环境,这样他们才能明确自己是否适应社会环境以及组织环境的变化,如果发现自身是不适应环境的,大学生才能调整自身,从而适应环境的实际需要。

2.2 职业的选择应具备合理性

大学生职业的选择实际上就是自己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也是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的最佳的结合点。而怎样才能使职业的选择具备合理性呢?这就要求了大学生必须对客观的宏观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对自身的实际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剖析,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样对自身的职业的发展的定位才是准确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不但要将自身的兴趣爱好、人格气质、技术能力等内容与其价值观整合到一起,形成准确的职业期望,同时更要弄清楚社会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对口行业的发展情况,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和服务社会、回报国家紧密结合,找到影响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决策的关键因素和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步骤和方法,这样所作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才是最合理的。

3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施方法

3.1 职业生涯规划的五个“what”法

这种方法也是一些心理学专业和一些职业咨询机构通常采用的方法,而五个“what”则分别为:What are you?What do you want?What can you do?What can support you?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第一个问题“我是谁?”就是要求人应该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刻的反思,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详细的分析自身的优缺点;第二个问题“我想干什么”就是指对大学生心理趋向的调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标和爱好是会改变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会趋向稳定的;第三个问题“我能干什么?”就是要使大学生充分的了解自身的能力和潜力,职业定位最基本的要素还是要取决于他的能力,而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则要取决于他的潜力,通过其对事物的兴趣、知识结构是否全面并且及时更新以及做事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等方法充分了了解大学生的潜力。

3.2 SWOT分析法

大学生应详细的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评估各种机会和风险,从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1)优势分析就是指分析自己出色的地方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自己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可以从学生以往的实习经历、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经验以及工作经验中分析,找到决定学生取得进步或成功的因素,找到性格优越的方面。(2)劣势分析就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劣势的方面,可以从学生的性格弱点和过往的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分析,从而找到自身的差距,认真对待并找到完善自己的方法。(3)威胁分析是指存在的潜在危险以及对自身有威胁的方面。如竞争对手实力的增强、用人单位体制的转变、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利用SWOT这种方法进行分析,权衡各种机会,从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在毕业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要想成功就业,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各大高校要想提升就业的成功率,学生要想在毕业后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并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就必须在学校的帮助下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工作。提前的制定好适合自我并且适应市场的职业规划,提前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好安排和规划,在实施职业规划时坚守既定的职业目标,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适当的调整职业规划,为今后的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6)

摘要:本文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认识片面、精细化管理要求不够具体的现状,从大一新生刚一入学亟需解决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入手,利用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以及调查研究的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 :精细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32—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客观认识自我、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途径,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片面

许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盲目跟风,听凭家长支配的现象严重。辅导员在工作中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为重点,缺少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和指导。[1]

(二)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高

许多高校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一环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甚少,没有做到精细中的再精细。[2]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做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体系

新生刚来的第一个学期,我们会按照专业的不同,请权威的专业课老师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然后,再与每位学生做深入细致的交谈,根据他们的职业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的不同进行分类,对在交谈过程中发现的不够自信、家庭贫困、心理问题较大的学生,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给予特别的关注,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日后还将补充他们的日常表现和奖惩情况,以便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依据。[3]

(二)实践拓展,职业训练,做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

要想达到人职匹配度最高的有效途径就是参加素质比赛,通过实战,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进而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具体做法是:在大一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演讲赛、写作比赛、规划大赛等,发现个人兴趣所在,开拓视野,培养各种能力;大二时,参加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发现职业兴趣,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大三时,着重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树立择业理念,鼓励其到企业去实践实习,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大四时,举办一次制作简历大赛、一场模拟招聘和就业心理调适讲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真学,真会,真用。[4]

(三)细致入微,方式多样,做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操作过程

大学生的性格、职业兴趣及价值观是长时间形成的,所以,要想真正发现并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更需要细致周到的工作。具体做法是,与往届生源相比较,找出共性和相同点;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利用微信、微博、QQ、博客、主题班会、走访宿舍等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对学生的兴趣、性格、价值观等充分地加以掌握,从而对其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指导。[5]

(四)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做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效果

定期深入课堂、比赛现场、宿舍等进行走访、调研,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尽早落实,使其由感性的接触上升到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定期与家长联系,检查其职业生涯的执行情况,让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得以有效落实;以问卷、电话访谈的方式对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职业生涯情况进行调查,以检验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6]

三、主要成效与经验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能够成功就业提供了保障,为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以本校软件学院2008届毕业生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其初次就业率为90%以上,专升本的比例为15%,两年后一人考上中科院硕士研究生,近80%的学生通过规划成功转到非软件行业。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能实现职业发展的一步到位,但它确实为在校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提供了规范和约束,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标准,为其成功求职做了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其职业能力、应变和决策技能提升的关键因素。[7]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诸多方面做精,做准,做细,做实;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施全方位指导;要将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进行因材施教的指导。

四、加强和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调查的指导,特别是在调查报告的选题,撰写方面要与专业相结合,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要注重质量,讲求实际效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动脑发现与专业相关的素材,接触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行业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职业背后的诸多秘密,由表及里地看待问题,为进一步的规划做出准确判断。

(二)加强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强烈,但由于经验太少,对企业缺乏基本判断力,存在安全隐患。各种实践实习基地的增加可以为更多同学提供平台和锻炼的机会,使其大大增强了职业判断力,缩短了毕业后与新工作接触的磨合期。[8]

(三)增强亲和力,促进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的建立。指导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感情,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不急不躁,宽厚仁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忍耐力。[9]

(四)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思路,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增强文字感染力。有些教师的微博、博客虽已开通,但点击率不高,这与发帖的内容不够新,工作方式比较陈旧有关,缺少吸引人的亮点,没有使其成为学生们经常光顾的主战场,因此,除了增加宣传外,还要充实一些学生们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为学生们解决实际困难。[10]

(五)不断提高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讲课水平,用更好的表达感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做好职业指导的基础,因此,要加强理论学习,让自己更具职业眼光,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2]张瑞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东方文化研究,2013(6).

[3]韦琨.辅导员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河南教育,2009(10).

[4]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09(5).

[5]余信丰.基于辅导员工作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10).

[6]毛剑.精细化管理应用于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学管理,2012(29).

[7]余玉湖.转型期地方性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工作路径[J].武夷学院学报,2011(3).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能性。在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越来越关注的热点。从高职学生自身成才方面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还可以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激发他们不断为实现自己的各阶段目标和职业梦想而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就业成功的机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综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的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

在发达国家,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生涯教育,从学生时代起,他们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涯。而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尚属新鲜事物。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正处于生涯探索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可以挖掘、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转变就业观念,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因此,高职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各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首要的就是对自我的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通过分析,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根据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

(二)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实现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个人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学生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日常学习和生活。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三)有助于学生评估目前成绩。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了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如果规划是具体的,规划的实施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可以根据规划的进展情况评价目前取得的成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规划。

(四)有利于提升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既注重发展学生完善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又注重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利于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帮助自己以后选择适合的职业,使事业获得成功。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减轻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实现准确定位;有利于减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为择业提供理性支持,为学生终生职业发展明确方向。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对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没有很好的规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资为零。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对自己将来如何进一步晋升、发展没有规划的占62.2%,有规划的占32.8%。另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16%的人清楚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目前,高职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我认知模糊。首先,不能系统地认知自我。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仅停留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知;其次,不能把自己的特长、专业与未来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这也是过于强调兴趣爱好,而忽视专业特长,使得专业与职业脱离。调查中发现,在校生中有48%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喜欢职业的从业要求,79%以上的在校生没有经过职业能力测试。

(二)职业目标不明确。大部分高职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很好的考虑专业,根本不知道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职业作规划。三年大学生活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也没有获得专业技能。到了快毕业时还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工作,能干什么工作,没有职业目标。还有些同学追求多个目标,同时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努力,抓不到主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在校高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据网易问卷调查“你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规划”,回答“有规划”的只占被调查者的20%。目前,江苏省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有就业指导课,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设计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系统,可以测评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等。应该说经过这样的学习实践后,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应有很好的规划,使自己提前熟悉职场和职业,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位能力,为将来发展打好基础。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学的时候信心百倍,作业完成后就把它丢在脑后了,无心去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就是走过场而已。

三、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要明确大学三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并付诸于有效地实施。一般来说,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一年级为适应探索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活的适应和学习目标的确定。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心理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范围,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的认知,初步确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拟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相应的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很好的完成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过度。除了完成每学期必修课外,还要有目的地选修与就业相关的或其他专业的课程充实自己,争取尽早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大二年级为提高拼搏阶段:主要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以拓展职业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重心。通过具体的职业心理测试,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认真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专业知识,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和相关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兼职工作和假期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参加就业专题讲座,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应聘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搜集求职信息的渠道,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三)大三年级为总结冲刺阶段: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首先,对大学前两年进行评估总结,检验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正确,行动方向是否有偏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重点开始求职准备,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和同学交流求职过程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创业大赛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比较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去求职。

四、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有了规划不一定能实现,高职生要通过努力学习储备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理论知识,培养适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成功的实施与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

(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自我。参加专场报告会和咨询会,通过“比较法”、“他评法”、“自评法”、“心理测验法”等方法发现真实的自我,进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考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2、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确立可行的职业目标。积极参加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使自己树立职业理想。通过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团体辅导的形式形成强烈的职业意识。在企业家和成功校友的现身说法中激励自己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挖掘自身潜在的内驱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二)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1、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设计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这五个环节。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应做到:各项分析要简洁、客观;各项目标要明确、有导向性;各项计划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2、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高职生在专业学习的时候逐步了解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前景,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三)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职业环境

1、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综合能力。高职生在校内应积极参加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活动,以及板报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创业大赛等来培养自身的团队、诚信、创新、敬业等职业精神。

2、通过毕业实习体验职业生涯。高职生经过两年半的在校系统学习与训练后,三年级下半学期就要去企业实习了,有的在上半学期就会提前上岗。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该行业的发展前景等。企业实习为高职生提高能力、弥补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乔德宝.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8)

2007年,〔2007〕26号文件明确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2008年,教育部发文要求所有高校开设就业指导必修必选课,课时不少于38学时。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提高生涯规划能力,明确生涯发展目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打好基础。本文结合辽宁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状况,探讨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2010年6月辽宁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通知》(辽教办发201078号),要求各高校从一年级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不少于26学时。文件还对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出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标准。经过几年的建设,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课程建设日益规范。为了解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情况,本文对辽宁省10所高校申报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主要内容分析如下:

1.基本信息

从基本信息分析,辽宁省高校最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时间是1996年,最晚开设的是2011年;10所院校中7所院校为必修;学分在0.5―1之间;学时在8―32之间,其中8学时的有2所学校,18学时的有2所学校;有6所学校班级规模以大型为主;有8所院校的职业生涯课程开在第一学年。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从教学方法看,各学校教学在教学过程都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最多的依次为小组研讨占90%,案例分析占80%,课堂讲授占60%,情景模拟占60%,录像观摩占50%。从教学手段看,高校教师采用较多的教学手段依次为多媒体占70%,职业测评占70%,网络信息平台占40%,在线课堂占30%。从课外教学方法看,采用较多的方法依次为专家讲座占50%,职场人物访谈占50%,企业调研占30%。从社会实践课堂看,有4家学校强调了实践基地建设,采用较多的课外实践方法为参加实践,占80%。

3.师资队伍

从师资队伍看,各高校教师骨干教师为6―25人,调查的120位教师中,招生就业处指导教师28人,其余为各学院的教师,其中1所大学工商管理教师占58%。教师职称结构中,讲师所占比重较大为45.8%。教师学历结构中,硕士所占比重较大为83%。学校都加强了师资培训的力度,90%的学校教师都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具有部级职业资格指导师证书的有60多名,GCDF全球高级职业规划师14人,80多名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职业生涯培训。

4.建设规划

明确每年计划投入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的学校有4所,90%的学校设置了就业指导教研室,1个学校建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基地,50%明确说明学校出台了系列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管理文件。

二、调查结论

从对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状况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已经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调查也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组织机构需进一步专业化和规范化

从调查看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教研室,有明确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规范文件和投入。但是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大多在招生就业处,少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而招生就业处是行政部门,不是专业教研室,平时繁杂的行政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研究的开展。同时,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进行专门的研究和管理。因此,建立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就显得非常重要。

2.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背景需提高

从调查看,高校专职从事职业生涯教学的教师较少,大多数为兼职,多数教师为辅导员,而非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专业教师。而且有很大一部分老师的研究专业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并不相关,这就使得老师们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表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虽然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是却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由此可以看出,师资力量更为专业化、职业化是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有待提升

大多数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开设了必修或选修的课程,但是课时少,上课时间不规范,因此,并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绝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采取了各种讲座的方式来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多数活动关注的是知识的传递、职场人物的展示、形式多样信息的提供,而学生真正参与体验的较少。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并不能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把实践与职业发展相对接,因此,从实践中提升就业能力的认识和感受并不深刻,对生涯发展指导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三、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措施

1.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以考试升学为导向,学生的目标就是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至于为什么要考上好学校的目的不明确。上了大学以后,由于高校基本是自我管理,许多学生由于没有自己的理想,考上大学,等于失去了目标,不知道大学应该怎样度过。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其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就业、行业、职业和岗位的发展和要求的了解,明确个人的职业乃至人生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大学发展计划和职业规划,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修正和提高,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组织

从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际看,参与的部门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行政组织,即教务处、招生就业指导处、团委等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要变成规范化的课程,必须由教务处把其纳入学生培养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比理论更重要,这就需要各学校的招生就业指导处、团委等组织参与,学校可以根据职能部门的特点明确其职责,如招生就业指导处与企业管理者联系紧密,可以开展企业家讲坛活动;团委可以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相结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开展各类大赛活动等。

二是专业教学组织,即就业指导教研室、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是传递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知识的基本载体,建立专业化的教学组织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成立专业教研室,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具体的课程建设工作,通过专业的教师授课和指导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和知识。

3.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发展看,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知识互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理论教师队伍。即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学的教师队伍,这部分教师主要是要向学生讲清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这部分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较强的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二是专业教师队伍。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中对职业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每个专业有专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这是一般理论授课教师无法掌握的,因此,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专业的指导就非常必要。现在有的学校开设了新生导航课、对新生进行专业的介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使专业教育正规化、常规化,需要建立一支热爱本职、关心学生、责任心强的老师为学生开设专业导航课程。

三是企业专家队伍。校园中的理论和专业教师能为学生传授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知识,但是对职业成功的理解和成功人士的激励示范作用是教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这就需要建立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队伍,他们可以是企业家、成功的职场人士、成功的校友等,学校可以通过企业家讲坛的形式使其制度化,定期邀请他们到校为学生做职场励志讲座,通过现身说法启发激励学生。

4.构建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点,开发第一理论教学课堂,第二校内实践课堂,第三校外实践实习课堂。

第一理论教学课堂应尽快实现课程设置规范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至少开设二门课程即专业导航、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导航在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在二学期开设,原则上为所有学生必修,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受益。

第二校内实践课堂要通过各种学生组织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校、院学生会组织,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发展部门,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职业生涯工作室、职业生涯社团和协会,以各种组织为依托,更多地开展实践活动。

第三校外实践实习课堂。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专家访谈、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了解现实社会的需求,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不断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目标,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5.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网络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得到增强,但是,在制定规划和实施规划时,会遇到许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校要健全以学生为主的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问题。

高校应建立功能广泛的网络服务体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部教学文件要实现网络化,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政府或学校应建立全面的免费的测评网络为学生提供心理、个性和职业测评指导;建立成功职场人士的宣传网络,分享职场成功经验,最终实现课程的普及、自助和实时的服务。

高校还应该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服务。学生的普遍问题可以课堂解决,个别学生困惑的问题就需要个性化的服务。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职业咨询中心、工作坊和就业基地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门个体和团队的指导和服务。学校也可以和专业咨询机构合作,请专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专业咨询机构能把握社会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信息,可以更好帮助学生扩大就业面,开拓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组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9)

上饶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70多年历史的学校,自从建校以来,上饶师范学校为上饶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对教师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推进教师教育的战略性转变,但是,和我校类似的升格的师范类高职院校,普遍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对于五年高职的学生,我想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一、编写切合学校实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校本教材

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过程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保证,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校本教材开发,根据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具体情况以及社会诸因素进行编写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课程,教材要具有前瞻性、实用性、针对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编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校本教材。

二、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1.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善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才能为普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铺平道路。

(1)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扩大,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式培养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必须对学生的教育全程提供系统的指导、咨询和服务。

(2)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虽然学校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但是,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师资投入都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多是流于一种形式,或者只是针对就业班的同学开展部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远远没有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连贯性。这就要求建立科学而规范的课程内容体系,以便为对学生进行贯穿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提供保障。

(3)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

在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表现自我定位不清、学习目的不强、专业知识不够、就业认识不足等方面,而这些问题均需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来解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应包括对学业发展的指导、个性完善指导、生涯规划的指导及择业就业创业指导等内容。

(4)全面规划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或必修课,制定相应学分,选择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

(5)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机构,配置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引进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工具,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水平。

(6)不断提高职业规划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努力探索现代化的授课方法,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辅助教育平台,进一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努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体系

现在己经普遍被认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帮助学生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自我评价

学生只有对自身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才能在职业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机构和教师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自我认知与外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这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基础。

2.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素养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教育是大学生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学生树立了职业规划的意识,有目的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自觉接受职业规划学习,积极进行职业规划社会实践,树立牢固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才能为自己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和职后一生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

3.培养提升大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熟悉现代职业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特征、遵循原则、影响因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方法,了解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途径,以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4.培养开发大学生自身潜能的能力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要把开发学生潜能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人有巨大潜能并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学会自觉开发自己潜能。

5.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思维和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的机遇,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是21世纪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及敢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

四、促进就业指导机构的标准化和专业化

学校应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大资金投入,配置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设备,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引进专业的测评软件,成立职业规划与就业咨询机构,大幅度提高就业率。

五、努力提高职业规划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要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既要专业化又要专家化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色,

六、开展贯穿教育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应该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并选择恰当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使其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因此,五年制师范专科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根据五年制师范专科院校学生培养的模式来进行设计,建议学校采取如下措施:

1.中专阶段为职业规划认知、探索和定向期

(1)一年级为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期

经过紧张的中考,跨进大学的校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年级新生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应当引导他们走出迷茫的误区,主动了解自己的专业性质和特点以及将来就业的形势,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试探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为后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二年级为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期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渡过了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基本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对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将来的就业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对于自己的在校学习和职后发展进行思考,他们试图探索未来在校期间和毕业后的打算,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准在校期间努力地方向,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建议学生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听取专家讲座、参观实习基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和职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科阶段为职业规划准备和实践期

(1)三年级为职业生涯规划定向期

本阶段为大专阶段的第一一年,也是由中专阶段向专科阶段过渡的关键一年,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实现由中专阶段向专科阶段的顺利过渡;

其次,这一年是大学五年的中间阶段,学生应该对于过去制定的职业规划目标进行中期检查,调整自己未来两年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和设想,对于未来进行再一次重新设计;再次,这一阶段应该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引导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重点培养各种能力,为升入专科阶段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储备知识和能量。

(2)四年级为职业生涯规划准备期

这一时期为未来就业做充分准备的时期,这一年也被称作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阶段应进一步锁定职业目标,拓宽知识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真实的职业世界。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工作:

首先,适时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讲座,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

其次,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熟悉求职过程,帮助他们学习写简历、求职信,并且教授他们求职的技能技巧;

再次,开展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指导,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

最后,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就业过程和今后的工作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

(3)五年级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期

这个阶段培养目标是通过各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或考上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学校组织就业辅导班,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讲座;其次,学校应积极的与社会各界取得联系,广泛获取就业信息及招聘会信息,举办人才交流会,建立起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互通,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再次,要努力的安排每个学生进用人单位实习,大力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消除人们对五年制专科院校学生的偏见。

最后,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理。学校要注意举办专门的心理辅导讲座,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教育他们敢于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职业选择,切实做好学生就业的心理辅导。

七、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途径

为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有效实施,切实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将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深入人心,不至于流于形式,建议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有两种方式:课程介入和教学渗透。

课程介入是指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传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理念、知识与策略等,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采用选修课也可以采用必修课的形式。教学渗透是指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把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观念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2.进行专题辅导

专题辅导是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来解答学生感到困惑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指在帮助学生处理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专题辅导有两类:一类是校内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所进行的辅导,另一类是聘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经理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优秀校友所开展的辅导,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有益指导。

3.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也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方式。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切实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4.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寒暑假、周末、课外活动或者专门实习时间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和小学进行教学实践,切身感受当前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并为他们创造教学实习的机会,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到一些企业中去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基

本要求,使他们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不足,加强自我认识,不断完善自我。

八、建立职前专业素养实训基地

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逐步确立,我国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已经提升到专业素养的层面,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样”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才能使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尽快由一名准教师转变成合格的人民教师,形成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综合实训”到“实践实习”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就业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使学生以专业化人才的面貌进入教师职业生涯,职前专业素养提升综合实训是一种比较好的实施途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领域,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我校类似的五年制师范专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不容乐观。作为学校来说,编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培训一批合格的课任老师,培养几个职业生涯规划的专家学者,建设出一套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对师范专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全面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龙立荣,李晔.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3]池忠军,张晓红.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3,(3).

[4]周玲,李雄鹰.论高校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5]孙一峰.生涯教育—来自第六届国际生涯教育研讨会的报告[J].甘肃教育,1997,(1).

[6]李荣华,高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2).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1.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其首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了解全面而立体的自我,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业过程中的误区。此外,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环境因素,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危机感,增强主动性,增强自我规划的意识。

2.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等,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就业信心。此外,有效的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有利于其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大学生个体特性,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依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虽然他们对学生工作和学生就业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储备与专业性技能不够。其次,由于这些老师平时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加之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等,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老师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个体咨询,对于老师的沟通、表达、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师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人发展的一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理应涵盖整个大学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课时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大大弱化,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往往很有想法,可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这种积极的影响也日趋减弱,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行动,更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讲求个性化的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以相同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现实,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够综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堂活动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为了活动而活动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老师过于偏重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忽略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鉴于当前建立完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仍有很大困难,应当从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当前师资队伍入手。只有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或考核奖励,鼓励任课教师加强自身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我技能。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或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座授课。

(二)建立职业规划辅导长效机制,课堂普及教育与课后个体咨询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划辅导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要涵盖大学四年,也包括内容范围上的广度与宽度,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咨询辅导,也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分层次、分步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统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当然,由于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同,相应的规划辅导内容也应有所差别,针对学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进而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问题,可尝试将课堂上的普及教育与课下个体咨询、专题活动相结合。由于课堂上面对的是所有同学,教学内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点,无法对个性化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而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来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

(三)注重实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进行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来引入知识的讲解。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比较新颖、典型,可以是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甚至是老师自身的经验教训,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可比性与借鉴性。第三,教学形式上尽可能辅以游戏、提问互动、讨论分享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测与完善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参与和实践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还应当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心理测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此外,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简历撰写指导、模拟求职等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初探.廖国声.理论研究,2012,3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11)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运用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认知教育,引导其树立科学的职业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自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在课程设计和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职业规划关系到学生个人和职业发展,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明确指导思想,即重视质量,以生为本,应当科学地实现课程建设、完成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探索自我发展空间,提升其职业竞争力。

结合实际,教研室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两个部分,并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主要面向大一和大二,而《就业指导》面向大三和大四。

二、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传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认知自我和社会环境,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并据此逐步制定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生涯发展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兼具理论与实践特质,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思想教育等学科的知识。从课程的长远发展出发,通过反复研究和学习借鉴,教研室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定位为“文化素质类”课程。

三、课程运作情况

(一)课程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含以6大模块:

(二)教学方式

该课程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师生双方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各种资源,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工具,采取与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学院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的人员共分为三类: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具有学生管理经验的职员以及部分辅导员。这些工作人员因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在课程设计及相关专业知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专职、专业的指导人员欠缺一直是制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学生对概念认知模糊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学生意识到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为职业目标而奋斗的重要性。然而,因为对于职业规划理念的理解过于表面,往往会出现目标不够明确、不知道如何实现目标或者缺乏动力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环节发展缓慢

因为任课教师专业背景与学生专业的差异,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教学环节发展速度缓慢,甚至个别专业处于停滞状态。另外,因为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面向的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而本科生在大三才能够学习到核心的专业课程,大二阶段开展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

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完善与发展方向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持续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持续发展应当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综合性。前瞻性是指我们向学生传递知识,更要传播一种创新的意识和全新的理念。开放性是指课程的定位和设计的出发点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综合性是指课程兼具理论与实践特质,讲究与多课程配合、吸收多学科的经验。

(二)课程设计要“以人为本”

学生的情绪难以调动,或者配合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存在偏差。年轻教师面对“90后”的大学生,应该采用“柔性牵引”的教学方式。

除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要求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引导学生确定目标并实现职业理想。

(三)加大投入,强化师资

职业测评系统的科学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参考。因此,引入专业的测评系统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此外,优秀的师资是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仅依靠教育厅组织的课程培训不利于师资的多元化、专业化发展。为进一步优化师资,学院要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选拔一些优秀教师参加由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高级别的专项培训。同时,将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任课教师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中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四)依托就业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面对职业选择时,学生之所以困惑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行动准备和实践认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利用就业指导中心的资源,即依托现有的就业基地开展实践教育,另一方面是加强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专业任课教师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和就业实践。

(五)培养创新思维,激发“自我规划”动力

创业精神是一种创新思维和自我实现主义。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具备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即使不创业,我相信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会成长为“职场精英”。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创业者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六)构建系统化、立体化、全面化的课程体系

首都师范大学的“1+4+X”课程体系立足学生自身发展和课程特点,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机结合,对于构建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在做好课程自身构建的同时,更要尝试把学生的专业、实习计划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评估和调整,逐步构建系统化、立体化、全面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本文为2011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河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执行及其支撑体系的思考 [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