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8 17:00:14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1)

2006年6月笔者有幸参与了“亲近经典”语文专题阅读实践与校本教材开发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项目批号[2006]6号。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能够参与这样一个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活动,是一件极其难得的事情。就本人而言,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但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比我当初想像的要复杂、艰辛得多。最后,在任玲、代晓春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在课题组21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并且最后顺利结题。

从参与的整个历练过程和切身体验来说,笔者认为,在读、讲、写三个方面都受益匪浅。“读”即广泛阅读,“讲”即课堂实践,“写”即教研提升。下面,我就课题研究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中的意义从广泛阅读、课堂实践、教研提升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广泛阅读

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研究方向;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真正的课题研究。广泛阅读,是课题研究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一旦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下来后,那么,广泛阅读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要义和必经环节。就笔者来说,因为当时研究的课题任务是莎士比亚及其悲剧(跟教材的结合点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中《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是跟中学生阅读实际距离较远并且非常陌生的外国文学。为此,我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广泛阅读。为了准确深入地了解作者,我从莎士比亚人物传记读起。在这方面,我阅读了童一秋主编的《世界十大文豪——莎士比亚》,李政主编的《与名人有约》(莎士比亚部分),张可、元华翻译的《读莎士比亚》等。为了精准把握整个莎士比亚悲剧的魅力,我在对比了两三个翻译版本后,选取了相对最能保持原著特色的朱生豪译本《莎士比亚戏剧集》。为了研究戏剧语言尤其莎翁“莎化语言”的独特魅力,我还广泛地阅读了谢伦浩主编的《世界著名台词鉴赏》,刘孝通主编的《外国文学艺术发展史》等。

有了广泛阅读,我对莎士比亚及其“四大悲剧”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做这个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学视野有了一定的拓展。

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最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广泛阅读会使青年教师从阅读中汲取养分和智慧,从阅读中完善知识结构、延伸阅历、开阔视野。

二、课堂实践

如果说,广泛阅读是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基础,那么做课题研究的另外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青年教师能够把其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即课堂实践中。

笔者从自己开设选修讲堂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得到启示:课题研究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锻炼了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选修讲堂的开设针对的对象跟平时课堂教学有所不同,所以,我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掌握他们对外国文学、对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已有认知程度等情况。经过对参加这门选修课的学生实际情况的真实了解,我才能根据他们的所需和我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找出跟学生实际相结合比较紧密的地方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课堂既能扣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掌握我的课题研究的精髓所在。二是锻炼了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课前的精心筛选和准备,并对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这正好能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从而让自己的各种零散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备。对于教学设计,也能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最精准最恰当的素材,整个的教学流程当然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通过课堂实践这个环节,青年教师必将能在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教研提升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2)

近几年,我国教育基础和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边远地区的新任青年教师数量在大量增加,他们正逐渐成为或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学校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绝大数新任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正处于角色转换期间,缺乏工作经验与技巧,缺乏稳固的专业地位,对跟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掌握不多,对课程体系几乎不大了解,对学科内容把握不到位,有的甚至把握不住教材难点、重点,也不太懂得怎么教学、怎么评价学生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等等;另一方面,他们又面临着被领导、同事、家长和学生评价的压力,面临着同事之间各种形式的竞争,工作中有时甚至会表现出手足无措等窘态。另外由于业余生活单一、枯燥,加上受多元信息社会的干扰诱惑,部分教师职业理想缺失,许多学校的新任青年教师中甚至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

新任青年教师是教育的未来,是教育的希望之所系,能否抓好新任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关系到边远地区教育的今天,更关系到边远地区教育的明天,是事关边远地区教育成败的关键,更关乎边疆的未来――边疆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尽快提高新任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也是边疆教育的民生。回应人民关切,助力“中国梦”,为“中国梦”奠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边疆教育事业的新起点。因此,研究和促进新任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边远地区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个长期和重要的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课题。

新任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边远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应当如何克服重重障碍,通过有效的管理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思索的一个问题。目前,全国范围内许多学校都在广泛开展着“问题即课题”的小课题研究。有课题研究任务的学校科研气氛日趋浓厚,有课题任务的教师们参与教研的热情高涨,教研活动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模式,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各抒己见、争相发言,而且都能自觉参与到听课、评课、教科研活动中,并自发学习并养成了课前研讨和教后反思的习惯。伴随着小课题研究的深入,参与小课题的教师在课题研讨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进入课堂,随时都能看到新课程理念在落实,在探索。走进有课题任务的学校,你会看到,教师在不断地成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在得到更新,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许多教师伴随着小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迅速成长起来。

看到这一景象,思索着边远地区新任教师目前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我们在思索:能否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构建一个新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呢?能否借小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拓展小课题研究模式并建立一种研究机制,有效激发新任青年教师的自主研究热情,促进他们教育理念及行为的转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个体的自我造就、自我发展来促进新任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呢?如果行得通的话,这将成为新任青年教师内在发展之路,随着新任青年教师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也会大幅度提升,快速提升县域内新任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也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面对边远地区的教育现状,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重困境,结合地域特点,我们可以因地制宜,采取本土培养方式,创造性地拓展小课题研究模式,将小课题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秉持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新任青年教师自主成长,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念,坚持走从问题中产生科研,在问题中找课题并使课题具有针对性和可研性的教学研究之路,提倡教学问题化、问题课题化、问题解决有效化的观点来积极倡导小课题研究。

我们可以集中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新任青年教师中开展小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以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自主研修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建立新任青年教师学习制度,建立理论学习――专业引领――实践探讨――同伴互助――反思总结相结合的教研方式,把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与个人的学习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实践探讨与同伴互助反思总结结合起来,把课题研究与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以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新任青年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新的小课题研究模式真正立足于教学实际,是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以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为目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引领,对教师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我们应本着让新任青年教师全员参与、全面推进的原则,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侧重行动研究,构建“实践―研究―行动―思考―发展”新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我们要求新任青年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并合理分工,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内容广泛,可以是学校规定的教学研究内容,也可以是教学中一个偶发的生成问题,甚至可以是一些习以为常的课堂常规的研究。我们注重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话题或者问题,把话题变成问题,把问题生成为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与提高。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young teachers;educat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train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78-02

0引言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年轻、最有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职院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生力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所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1]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使青年教师不仅要能教书育人,还要―边教书一边搞科研,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两个拳头都要硬。

1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科研能力

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代表着教师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目前,对教师应具备的教科研能力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从各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出发,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其教科研能力构成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1 申报课题的能力课题申报是教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教科研的基础。课题申报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年教师个人教科研能力积累的佐证。该能力集中体现在选题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上,其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课题项目申请书填报的好坏。一个好的课题项目申请应该有新颖的选题、全面的知识背景、实在的研究内容、合理的技术方案、新颖的创新点、强大的研究队伍、可靠的研究基础、恰当的经费预算及恰当的成果形式等。

1.2 组织实施课题的能力课题的组织实施是指课题立项后由主持人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分工协作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其中,主持人作用发挥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教科研课题完成的质量。在此过程中,课题主持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重要。青年教师在担此重任时往往更具挑战性,除思索如何做好科研外,如何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充分调动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如何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也是对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提升和锻炼。

1.3 撰写论文的能力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是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论文写作是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其撰写论文质量的优劣是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而通过论文的撰写也可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科研人员数量普遍不足,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数量相对较低,由青年教师担任完成的课题更是聊聊无几,这种现象表明青年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科研意识薄弱、功利思想严重高职院校大多数青年教师教科研意识薄弱,认为自己只要把书教好即可,教科研工作搞不搞不重要。据统计有65%以上的青年教师对教科研的概念比较模糊,对教科研工作感到十分陌生和遥远[2]。有7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无暇搞教研及科研,认为教科研工作费时、耗力,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不大。[2]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年教师只是到了评职称、定骨干教师、申报教学成果奖及精品课程等方面需要教科研成果作为学术支撑时,才意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对教科研工作抱有严重的急功近利想法。

2.2 申报经验不足、畏难情绪严重当前有些年教师虽然萌发了一定的教科研意识,也已经认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想要在教科研方面有所建树。但是,由于有些青年教师从参加工作以来,从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因此,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时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缺乏相应的课题申报经验,致使申报教科研课题时无从下手,对课题申报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从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2.3 合作意识不强、组织实施能力差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现象十分普遍,合作也只是为了申报课题而进行的名义上组合。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评价制度更多倾向于对教师个人的定量考核,弱化了团队考核,从而加大了教师个体的竞争,忽略了团队攻关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得项目的研究因缺乏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扩展、缺乏个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青年教师在承担科研项目后,在负责项目时由于教科研经验的缺乏,使其在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分工安排等方面能力缺失,容易导致立项的教科研项目难以如期完成。

2.4 缺乏教科研能力、研究层次较低高职院校一些青年教师由于平时上课忙,缺乏对文献检索和信息处理的学习,不会利用数字期刊。如陕西工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专门给教师们购进了中国知网数据资源库,但是平时在线检索的教师数量不是很多。另外,青年教师的科研论文的撰写大都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上,研究层次和水平较低,很少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而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涉及的则更少。据统计有近80%的青年教师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有90%上的青年教师没有主持过市级以上的教科研课题。

3高职院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方面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学校的教科研状况,并预示着学院以后的教科研发展趋势,面对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下大力气尽快提高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的教科研水平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

3.1 组织学术沙龙,培养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为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学院应每学期组织一些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沙龙,传授青年教师如何围绕高职院校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对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探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要把教科研工作当作终生的事业来对待,避免急功近利,做好长期规划。通过学术沙龙,最终使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高青年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认识、培养其教科研兴趣和意识。

3.2 举办教科研培训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学院的相关部门如科研处应定期举办教科研培训讲座,向青年教师详细介绍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检查、鉴定、结题的具体要求,各级各类的教科研成果的评奖、出版资助的具体程序、学院教科研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中国知网数字化期刊群的使用方法以及科研处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帮助青年教师揭开科研工作的“神秘”面纱,消除其对教科研课题项目申报的畏难情绪,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3.3 建立教科研导师制度,激发教师青年的教科研热情在高职院校中建立教科研导师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们的特长,形成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带年轻教师;教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欠缺教师的局面,从而保证青年教师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做法如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成立研究小组,共同申请课题,通过这种方法来带动各二级学院的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学科带头人要负责申请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推动研究的进行。从细节上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科研,包括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搜集、处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等,并推荐。而研究小组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则帮助缺乏教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期望通过一两项课题研究能提高青年教师们的教科研能力,以期能培养出一批教科研能力较强的骨干。

3.4 加强团队建设,发挥青年教师的组织协作能力依靠团队的共同奋斗求得教科研持久、突破性发展,是教科研人员取得成功最为重要的条件保障。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心灵沟通、智慧火花的碰撞,会进一步增强信息化的交流。在达到资源共享的同时,可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在互动中及时掌握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抢占学术制高点。在团队中相互支持、真诚合作、共同研究,还有利于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新创造自我,实现以往未能做到的事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因此,要鼓励青年教师确立协同攻关的观念积极加入到团队中去。另外,青年教师在承担教科研项目后,不仅要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分工安排,还负责项目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因此,在教科研工作中不仅能加强他们的团队精神,还能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从而保证项目的实施完成。

3.5 实施教科研激励机制,建立青年教科研人才队伍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关键。教科研管理工作要根据教师对利益追求的层次和内容的不同,制定出适合的激励机制,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能有效的提高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对参加不同层次课题研究的青年教师和取得研究成果的课题组成员,按照教科研工作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成果开发程度和成果大小,在评聘职称、晋升、进修培训、奖金等方面给予奖励,以激励青年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建立一只优秀的青年教科研人才队伍。

4结语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培养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当作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激励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高职院校的教科研活动成为带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不断前进的火车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迎接新的挑战。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4)

总结这几年培养青年教师团队的工作,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我们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建设校园文化,营造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有专家认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场。这是启示学校需要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所需要的环境,要用健康的一流的校园文化去影响教师。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核心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是教师提升认识,形成凝聚力,践行学校文化思想的过程,是凝炼教师的进取精神和高尚师德,使教师乐于成为一个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正气正义,富有责任的外校人的过程。近五年来的30多名年轻教师,虽然毕业于不同的院校,但是到了我校,那种无形的核心文化让他们积极凝练自己,很快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争先恐后,迅速站稳了讲台,成长为一个学生喜欢、家长认可、学校欣赏的青年教师,学校两年被评为吐哈油田教育分局“青蓝工程”优秀单位。

二、搭建成长平台,拓宽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

一流的校园文化固然会激励青年教师,但要青年教师能持续快速成长,释放青年教师特有的激情和才华,必须搭建青年教师的成长平台,多渠道,多途径地为青年教师提供用武之地。

作为外国语学校教师,由于承载着家长和社会的厚望,承载着上级领导所给予的期望,很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较大的职业压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思想。但是如果因之而不敢让青年教师承担各种岗位的工作,既是对学校的品牌化发展不负责任,更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不负责任。所以,学校放手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并积极引导青年教师乐观面对生活和工作,养成在各种重要岗位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去积极从事重要岗位的工作,不断提升职业幸福指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搭建的平台中成长,在少先队辅导、班主任、部门干事、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重要岗位的多途径工作中不断成长,悄然成长。

以本学期为例,大队辅导员由青年教师担任,在27个班主任中,青年教师就占13个,11个教研组长中,青年教师为3个,还有9名备课组长,各部门干事中,青年教师有5个。这些青年教师不愧是外国语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他们尽力工作,努力工作,显示出他们思维敏捷,具有独创精神的特点,不断地用自己新鲜的思想和青春的激情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欣喜。青年教师王,潜心于班主任工作,方法灵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深受学生的喜爱。她在分局第十次班主任例会上的主题发言《“o型血&胆汁质”---我的班主任之路何去何从?》从“职业性格“超越“自然性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品人vs读书、做不成“淑女”做“书女”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做班主任的经验,引起了全体班主任老师的共鸣。

三、制定发展目标,明确青年教师成长的方向

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产生,并指引人的活动方向。学校认识到“只有教师会思考了,才能教出会思考的学生。只有教师会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了,才能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发展目标”。学校指导青年教师建立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学年发展规划,让每—位青年教师教师设计自己的发展蓝图,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有阶段性个人发展计划。能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学生发展实际,提出适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发展要求,选择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个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人专业成长现状分析和学年个人成长目标。个人专业成长现状分析,从优势与不足正反两个角度,可涉及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理论学习等方面进行分析。学年个人成长目标。结合现状分析,可制定一个总目标。然后结合学校确定的青年教师成长具体方案中的要求,从自身素质、教育教学专著研读、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编制试卷、听课学习(确定自己主要听课学习的导师)教学研究博客、学困生转化、撰写教学反思、评课稿、教学叙事等方面确定具体目标,要求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

学校要求在制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更要落实行动,并建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盒。档案盒的建设使青年教师的成长的积淀更加丰厚,体现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有助于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思想,为成长为名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青年教师张老师的档案盒中整理了学科教师课改实验计划、小结,培优补差计划、总结,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总结,语文考试试卷、期末单科成绩表、试卷质量分析、学年个人成长计划、教师个人业务工作总结,课改教案、学习体会、论文、教学反思、听课记录、学生作品等内容,资料翔实,装订规范,很好的显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 (1)

以下内容与本文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总结相关,可查阅参考:· · · · · · · · 

查看更多>>

四、提升专业技能,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速度

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这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分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很重视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

(一)课题研究体现具体行动

学校特别注重校本教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倡导“我的问题,我面对,我解决”的教研思路,要求注重过程,注重实实在在的成效,在研究课题中学校把申请的大课题具体细化为方便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课题,以切实突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在行动中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近几个学期以来,学校专门召开小课题研究交流会,推进小课题的研究。目前学校现有中语会课题一项,自治区教研室课题两项,分局课题四项。学校加强指导培训,营造研究氛围,重视实施过程,重视研究实效。在这些课题研究中,青年教师勇于承担研究任务,30多位青年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研究任务,其中中小学语文组的孙、王、李、张等教师在自己的“录评课活动和论文交流活动”中,积极展示“积累与创新写作”课题的研究成果,勇于承担研究课,使课题研究和自己的专业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青年教师王和尤,分别是本课题组的组长,两位老师怀着一颗谦虚的心,积极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参加分局课题结题评审活动,提升了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三类课程提倡勇于承担

随着“两基”迎“国检”工作深入进行,分局高瞻远瞩,站在时展需要的高度,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高度,积极主动的开设了“三类课程”。但是,大多数老师对“三类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理念认识阶段,因此,为学校开设该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校明确“三类课程”的开设,师资力量主要培养青年教师,依靠青年教师来实施教学。所以,广大青年教师纷纷担任劳技课、研学课、国学诵读课,一边教一边学,学课程特点,学教学理念,并积极实施。在分局组织的“三类课程”教学研培交流活动中,青年教师火和李分别承担了研学课《实验教学法》和劳技课《制作环保手提袋》两节研讨观摩课,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问题探究意识,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听课老师的好评,特别是劳技课《制作环保手提袋》更是得到自治区专家的高度评价。

(三)研讨交流突出有效教学

近三个学期以来,在教育分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想青年教师之所想,急青年教师之所急,成立导师团队,借助录像设备,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举行“夯实各个环节,追求有效教学”的备课、授课、评课、论文交流“四位一体”系列活动。

备课,突出“智慧协同”。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导师引领,同伴讨论,青年教师归纳整理,通过全面读懂教材、全面掌握学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设计成为青年教师、导师、同伴的“智慧协同体”。

授课,突出“学生主体”。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老师只起引导、组织、反馈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走进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自主学习体”。

评课,突出“反思成长”。在评课中,导师主评,青年教师反思。既整体观照课堂教学状态,又对照录像微观分析各教学细节,做到充分肯定优点激发青年教师的发展潜能,善意提醒不足防止课堂教学无效。使评课过程成为反思过程、激发优点、再次改进的“成长助推体”。

论文,突出“总结提升”。在论文撰写中,学校特别引导青年教师,既要立足于这节课,从课堂教学中挖掘素材,更要用新课程的理念关照自己的课堂教学,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总结提升,使自己的论文写作不仅仅满足于这节课的分析,而应成为自己一段时间以来以这节课为例的“总结提升体”。

一系列的教师专业成长载体的夯实,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和“三类课程”的教学能力有明显提升。授课、授课、评课、反思、论文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名师培育名生,名生铸造名校,名校成就名师”,经过不懈的努力,外国语学校的青年教师专业化迅速成长,盘活了学校人才资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年年创历史新高,办学水平突飞猛进。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5)

新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关注学生成为“全面人才”的发展,从根本上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课堂,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的变化,成为一个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者,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者,一个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学内容组织者,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构建的研究者。青年教师的成长分为适应、发展、成熟三个阶段,特别是适应期的青年教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熟悉业务和适应教学情况,当他们被匆忙地推上讲台并委以“重任”时,他们的压力感变得更强、更锐利,新课程改革通过自主学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等多方面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一、自主学习――青年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新课程改革让青年教师认识自我,重新定位自己。为此,我校年轻教师特别重视专业学习,在教学中不断自觉参与校本研修。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应当是成为学习型的人,应当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也会不断加快,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在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还应该是教师学习的场所。不学习,教师就不能更新知识和观念,提升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学习,教师就不能对问题作出准确的归因和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作出调整和改进;不学习,教师就不能对研究的结果作出进一步的反思。

二、校本培训――青年教师成长的基石

校本培训是从本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出发,根据教师的需求,开展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教师培训活动,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培养青年教师:

1.沙龙研讨。教学沙龙式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通过讨论、争论,各种观点互相碰撞,有时可以达成共识,有时虽然存在着分歧,但不同的意见也激起其他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里面有许多自己已经想到的,也有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样可以使自己在不同的见解中提高认识,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

2.专题讲座。教研组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每月一至二次业务培训,如新课程理论,听课、评课、说课艺术,论文案例撰写,电子备课技能等专题讲座,促使青年教师在教学常规,教学技能等方面改变认识、转换角色和进入角色。如在备课与上课、作业与辅导、听课与评课等方面着重指导,使他们尽快进入教师角色;苦练教学基本功,培养他们制作课件和演示文稿的能力,组织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和驾驭能力,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设计板书的能力。通过新课程理论专题培训,使青年教师们切实转变了教育观念,转换了新的教师角色,变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

3.青蓝工程。开展拜师学艺、师徒结对活动,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传、帮、带,促使其专业上的成熟和发展。“传”主要是通过业务培训、专题讲座、个别指导等方式,向他们传授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帮”主要是对其进行爱岗敬业上的劝导、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引导、教学工作上的指导。“带”主要是通过上示范课,让其随堂听课以及带领他们进行课题研究等形式,在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作具体指导。师徒结对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

三、校本教研――青年教师成熟的途径

课改以来的教研活动方式丰富多彩,把我们每个教师都变成了活动的主人,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学有所得。我校围绕课改主要开展以下几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新的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备课的要求同样也提高了。它需要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同学科教师的协作精神,所以必须施行集体备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共同钻研教材,分析教材,集体研讨制定出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学思路,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参加集体议课,在集体议课过程中交谈自己的观点、困惑和建议,也倾听别人的看法和思想,在议课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思路。这样有利于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到集体备课的环境中。

2.公开课堂。公开课展示,是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教师同伴互助的常见形式,是教师和专家之间的听课和交流。它使教师有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教师们在与同伴的对比中产生共鸣,看到落差,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取长补短。促使教师积极学习教学理论,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投入教学研究,重视课后反思。组内公开课让青年教师学会了教学反思、听课、评课、说课,让他们快速掌握各种英语常见课型。

四、校本科研――青年教师成功的阶梯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进行校本教育研究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让青年教师加强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善于捕捉学习要点,学会做学习笔记,根据教育理论反思教学实践,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6)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缺失的表现

目前各类人才称号、科研项目及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该评价标准的导向下,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科研工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压力,使其精力不能很好地集中在本职教学上。另一种情况是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和学历的提升,不少教师虽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由于未受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仅仅作为学习者对大学的教学有所体验,教学实践经验和专业领域实践经验都较为缺乏,教学随意并且不规范。最后较普遍的一种是工科高等院校的大多数青年教师不搞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得不到改进,教学专业能力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一现实,如何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定位,使其投身于教学,是目前高等教育正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在学校教务部门的指导下,依托省级精品课程“应用表面化学”课程的建设,本着“欣赏青年、激励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理念,实现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让青年教师融入团队,针对其特点进行正确引导

2008年,面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和理学院开设的“应用表面化学与技术”化工工科本科生专业课和“表面化学”化学理科本科生专业课、全校本科生的“表面化学基础”创新研修课及全校公选的“表面物理化学”研究生学位课的现实,我们以“应用表面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为牵动,从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角度出发,基于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和教师科研方向与表面化学的关联性,组建了跨院的表面化学类课程教学团队。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中心而形成的课程教学团队,本着“欣赏青年、激励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理念,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学团队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成员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团队整体绩效最大化。

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高首先要解决价值观问题,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并不断精益求精,更谈不上教学能力提高。随着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标准也在提高。要站在青年人的角度,理解其工作与生活上的压力。面对着较大的压力,有时让大多数青年教师无法以一腔理想安心教学、潜心学术。而青年教师通过加入团队,能让其有一种归属感(特别是对国外、校外新来的教师更为强烈),依靠团队力量能部分排解青年教师的生活琐事之忧,对于有些具体困难团队内无法解决的,要作为代言人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早日解决。老教师不但要甘当人梯,还要做青年教师的人生导师,把握年轻人的思想动态,以平等关系与之相处,让青年教师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对待年轻人,青年教师学历高、外语好、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同时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是青年教师的优势。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强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础,但科研能力强不等于教学也强。要让他(她)们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懂得外语是不够的,要把科研强的优势转化成为教学服务,多读些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类书籍,具有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与教学规律的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让青年教师把个人发展与团队建设联系在一起,从原来的听课者变为面对学生的讲课者。

三、强化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掌控,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连接教与学活动的结合部。依赖的团队力量,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评课,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加深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强化教学环节,可以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因而我们在实践中,对于青年教师采取必要的课前培训与辅导、课后跟踪和考评,在“备、教、辅、改、查”等各个教学环节上对青年教师给予指导。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导。讲解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的要求,辅导教案编写、讲课方式,说明青年教师授课容易进入的误区,培训授课技巧,包括授课进度的安排、知识讲解的深浅程度、与学生的互动、板书的设计和课件的制作等诸多方面。

2.过程跟踪指导。首先是与青年教师共同讨论,怎样把握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中关于课程的重点难点的准确性和教学要求。在团队内让青年教师反复预讲练习,开展模拟教学,帮助其明确本次课的承上启下作用,在内容上与其他前后课程的关系,把握本课程的全局概貌。现场评述授课过程中的板书要求、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利用、讲课语速要求等。帮助青年教师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亲身体会课堂教学,积累教学经验。不定期进行听评课,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执教能力。

3.开展“精彩一课”活动。老教师以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向青年教师传授讲课方法,对课堂讲授中举例是否恰如其分进行讨论,使青年教师认识到一个举例要做到有助于理解讲授的内容,既要引导学生思考又不能引入歧途。通过“以示促帮,示帮结合”,达到增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效果。并且引导、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的青年教师大奖赛,在实际教学比赛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教学科研互动过程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就专业教育而言,作为青年教师全面深入地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这一基本前提已经具备,还要在主观上有意识地把自身科研强的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为教学服务。让青年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本专业的基本问题,对问题的由来、形成过程、解决方法都要有所了解,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才有可能做到。特别是专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发展速度之快在很多情况下都要领先于教材乃至教学大纲修订的速度。为避免教学内容的老化与落伍,就需要保持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度,积极跟踪最新学术动态,将最新学术成果及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具体做法为:

1.在观念上让青年教师把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研优势向为教学服务转变。具体的科研项目实施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践过程,其中包含科学思想、工程技术问题等,要善于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合适的科学问题丰富专业知识。同时要紧跟现代表面科学的发展方向,不断转化为适合于授课的内容。青年教师要明确所承担专业课程的定位,了解选修本门课程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特别是专业方向。深刻理解本门课程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本课程内容在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所处的单元层次。把传授知识与专业方向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把现代表面科学知识转化为适合于授课的内容。

2.通过讲授课程让青年教师体会到教学可以促进教师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正如青年教师自己总结的那样,“完成科研课题、撰写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时查阅文献是只注重其文献中的方法、结果、观点,不关心来龙去脉。而为讲好表面化学类课程,促使自己全面查阅与表面科学相关的教材、专著,以教师的身份与高度再看相同文献,感觉不一样了,对表面科学的基本知识有了系统的掌握,碰到表面现象问题觉得心里有底了”。利用表面化学涉及面广及在多尺度非均相体系中界面是基本科学问题之一,其学科交叉特色突出的特点,老教师引导青年教师从事与表面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在科研申报项目上加以扶持,同时提供相关的科研硬件条件,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本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将表面化学基本知识应用于能源、材料、环境等领域,先后申报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预研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团队成员为完成所承担的国家、省部级课题以及各种横向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等,需要深入实践第一线,为授课内容中理论联系实际积累了素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3.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丰富课程内容。(1)由于我们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要从事与表面化学相关的研究,这就为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团队成员在对相关学科前沿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选出精品,丰富了教学内容。将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研做法用于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形成了课堂特色。既突出了专业方向,又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时俱进。(2)教学团队成员在科研过程中撰写发表了相关科研论文,各自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我们以表面化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及表面现象应用为主线,对其进行整合统一,将部分研究成果转化编入为教学服务的配套教材中。

五、要站在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的顺利成长,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1.在机制上为青年教师创造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哈尔滨工业大学高度重视教学,鼓励成立教学团队。特别是成立本科生院后,结合教师分类管理,不断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教师理性地投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促进教师深入探究、整合教学知识,提升教师应用教学知识、技能的创造性能力。化工学院专门对副高职以上教师设定了教学为主型的岗位,从上岗条件、岗位职责(把指导、培养青年教师作为重要指标)到职称评定标准,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

化工学院对青年教师从年度考核变为聘期考核,让新来校的青年教师从助课做起,用1~2年时间缓冲,让青年教师充分了解专业情况,经学院及校专家组考核认证合格后才能上岗讲课。特别是鼓励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因为只有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学院对每位45岁以下青年教师要求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并把学院的整体发展与青年教师的个体发展结合起来,使青年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总体一致。学院要提供配套条件,不断帮助和引导青年教师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同时,学院注重引导教师向教学投入,并在聘岗中明确要求全院教师必须从事教学研究,以发表教学论文、教学立项、编写教材、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奖等可量化衡量的成果进行考核。

2.带领青年教师从事教学项目研究,引导青年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和兴趣。利用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强、外语好的优势,鼓励其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学科发展的先进理念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改革上动脑筋,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通过精品课建设,引导青年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帮助青年教师申报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对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总结,促使教学研究结出丰硕的成果,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好的做法首先在团队内推广。在教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青年教师对教学感兴趣,提高其向教学投入的主动性。

3.培养青年教师具有国际化视野。随着办学的国际化,在课程建设上更要首先国际化。学院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进行学术访问,要求出国期间听一门化工类课程,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美国化学会年会)时要与国外同行交流教学情况。让教师走出去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和基本趋势,更新知识,拓宽专业方向,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学习、交流和研讨,使青年教师了解、学习、掌握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本课程教学团队已分别派出三名青年教师去美国、加拿大的大学进修一年,目前两位已经回国任教讲课,研究性教学理念得到加强,在讲课风格上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课堂氛围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依托课程建设,从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角度出发,基于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和教师科研方向与表面化学的关联性,组建了跨院的表面化学类课程教学团队,并获评了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经过多种措施和多方面的培养以及青年教师自身的努力,团队内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本教学团队成员目前博士化率为100%,自2008年以来,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获得了校教学优秀奖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奖4次,共同编写出版了1本教材,完成1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获得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科技成果奖。

参考文献:

[1] 刘茜,李亚楠.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之路在何方?[N]. 光明日报,2012-05-14.

[2] 郑娟,刘刊,刘文武等. 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几点体会[J]. 基础医学教育,2011(12):1113-1114.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7)

校级研讨总结经验定目标。每学年度结束、新学期尚未到来之前,学校就组织召开由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组长、班主任、新任教师参加的中考研讨会,在对上一届中考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的同时,对新学年、新一届中考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会议一项重要内容是上一届中考各学科新任教师进行工作汇报,之后学校领导针对新教师的汇报作验收性评价,并明确新学年青年教师的工作奋斗目标。

教研组教研有主题讲对策。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学校要求要有含“金”量,做到:有主题――用问题驱动研训:教研组至少需要以学期为单位设计专业性的研究主题,青年教师实行每月汇报制度;有目标――用展示推动改进:教研组引导每个青年教师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有方法――用技术突破难点:引导教研组针对听课和评课活动主动前延、后置,从集体备课到课后辅导,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全程跟踪。

备课组研讨有步骤求拓展。我校集体备课不但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人,而且更要青年教师做到备教学目标,重、难点要求;备学生情况;备教法、学法和考法,特别是学法的指导;各备课组要求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个人撰写反思叙事找不足。换作学生的角色来反思自己;与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作比较;听学生评价后的自我反思;听同行、专家研究评价后的自我反思;在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后的自我反思;在理论学习时结合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反思;在听家长对学生的发展意见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二、校本培训,润青年教师内在涵养

岗位砌磋――开阔技能视野。学校每年有不同层次的岗位练兵活动。如有教研组长开设的示范课、骨干教师开设的展示课、年轻教师开设的比武课;有35 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包括片段教学、板书设计、课件制作、专业知识同步测试;组织教师参加市教学能手比赛。为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梯级与空间,我校制定了《常平中学初中教师专业梯级成长方案》,扶持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分子捷足先登。

主题沙龙――聚焦课题研究。以课题促教改,以教改促科研。我校申报立项了二十多个省、市级科研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学校文化建设”总课题为抓手,以实施“精巧教学”为青年教师技能建设突破口,实行“总课题――二级子课题――三级小课题”管理模式,要求青年教师以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起点,进行小课题立项研究,真正做到了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这既是一个非常好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过程,也是课堂优化,教师观念更新,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

师徒结对――助力青年成长。学校提出了青年教师“三年合格、五年成才、十年成名”努力目标。制定了《常平中学初中部四年发展规划》及《常平中学初中部青蓝工程结对方案》,建立新教师三年成长的跟踪档案。并为每一个新教师配备一名骨干教师作导师,开展“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等活动。责成各教研组组长协同引领、监督,为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准,教务处、教科室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进修。

名师工程――促进整体进步。学校加快推进“名师工程”,每年教师节前夕,我们都组织评选学校“学科带头人”“十佳教师”“优秀教师”。在学校师生大会、学校宣传栏、校园网上大张旗鼓地宣传名师事迹,形成了“学名师、做名师”的氛围。通过名师的带动辐射作用,实现群体效应,大多数教师看到成长的好处和途径,促使自己自觉成长主动成长。

专家引领――提高理论素养。一方面我们聘请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专家为学校教学顾问,邀请省内外课改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与教师面对面的研讨交流和对话。还邀请省内、外名校名师参加教研组会,有针对性地实施校本培训。学校选派青年骨干参加省、市级高级研修班、骨干提高班等各级各类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青年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三、研训一体,筑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构建教学范式――提升课堂实效。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经过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常中初中部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教学的基本操作规范。新授课教学范式为例,它的基本操作步骤: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思探索、研究问题;反思归纳,解决问题;巩固深化,应用问题;总结拓展,升华问题;检测反馈,评价问题。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创建本学科教学模式。

构建通讯系统――延伸交流平台。由学校主要科室牵头主办了《教研通讯》、《德育建设》《常中简讯》及《鹤鸣》等刊物,搭建一个反映学校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信息交流的立体信息平台,其主旨是营造“行动研究”的氛围,搭建智慧碰撞的平台。实现了校本教研中的自我反思的全过程、全方位信息反馈,这也是我校校本培训重要基地。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68-01

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培养专门人才,指高校教学。可见,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职能。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快、行业人才竞争激烈的特点,教学与科研结合,互动发展,既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年教师是需要成长的一代,也是本科院校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科研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

1 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目前,湘南学院正处在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时期,以培养符合时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计算机专业更是注重实践发展的专业,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加强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教职工总数为58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为50人,在50名专任教师当中,其中青年教师为28人,占专任教师人数比例的一半居多。学院既是教学单位,也是科研单位。青年教师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紧密相连。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目前开设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这些专业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科研才能让教师走在学科前沿,以适应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青年教师通过科研成果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是工科专业培养实践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1)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素质。青年教师是关乎高校未来的发展,是学校和学院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更需要成长和发展的空间。目前,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一般学历层次较高,一般是硕士,或者是博士,这些青年教师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并且通过竞聘的形式进入高校,本身综合素质不错。青年教师经过研究生教育或者博士阶段的学习,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进入高校成为专任教师后,职责主要是教学,若青年教师只是一味地做一名教书匠或照本宣科,那么青年教师相当于一直停步不前,青年教师的前途更是堪忧。科研可使青年教师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同时为教学内容提供新的知识源泉。有科研背景的老师,才能了解学科前沿,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科研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科研更能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成长,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是对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目前,湘南学院正处在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时期,计算机专业更新发展,旧的专业技术容易被淘汰,要跟上IT行业的发展速度,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才能适应时展。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须改变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求教师将科研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养成探讨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求。

3)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引入科研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相关学科的课题,既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又可以拓展思维。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以致用。学生在参与教师课题过程当中,可以设计一些小课题,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查阅资料与文献,得出研究结论,这样的过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对以后从事工作与科研意义重大。这样的学生不依赖于书本,不依赖于老师,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改革实践

目前,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的比例占一半之多,是学院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将科研内容融入教学,给学院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促进学院的发展。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改革实践如下:

1)青年教师将科研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师需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科研内容,科研内容应与课堂教学相关,将科研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点,同时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索,同时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所能用到的领域。

2)学生参与教师课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课题中,尤其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可在课题当中设置一些小课题,成立课题兴趣小组,以例会的形式组织大家一起探讨,如每个礼拜组织一次讨论,学生在每个礼拜规定的时间集中一起阐述自己课题的研究进展,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小组成员,以集体的形式共同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的学习形式无形之中会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遇到问题自己探索最后解决问题,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力的培养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尤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3)将课题应用于指导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重要的方式之一。青年教师可以将科研应用于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课程设计是检验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考核方式,可以适当地将科研内容引入到学生课程实践中。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份答卷,教师可将跟学科相关、难易程度合适的科研内容设为毕业设计题目,用于学生毕业设计。

3 结束语

青年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骨干力量,对于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素质,将科研结合到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计算机专业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代文彬, 纪巍.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途径探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28(3):210-212.

[2] 刘瑞贤. 高校青年教师成长道路与特点[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2):50-51.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68-01

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培养专门人才,指高校教学。可见,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职能。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快、行业人才竞争激烈的特点,教学与科研结合,互动发展,既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年教师是需要成长的一代,也是本科院校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科研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

1 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目前,湘南学院正处在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时期,以培养符合时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计算机专业更是注重实践发展的专业,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加强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教职工总数为58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为50人,在50名专任教师当中,其中青年教师为28人,占专任教师人数比例的一半居多。学院既是教学单位,也是科研单位。青年教师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紧密相连。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目前开设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这些专业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科研才能让教师走在学科前沿,以适应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青年教师通过科研成果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是工科专业培养实践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1)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素质。青年教师是关乎高校未来的发展,是学校和学院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更需要成长和发展的空间。目前,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一般学历层次较高,一般是硕士,或者是博士,这些青年教师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并且通过竞聘的形式进入高校,本身综合素质不错。青年教师经过研究生教育或者博士阶段的学习,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进入高校成为专任教师后,职责主要是教学,若青年教师只是一味地做一名教书匠或照本宣科,那么青年教师相当于一直停步不前,青年教师的前途更是堪忧。科研可使青年教师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同时为教学内容提供新的知识源泉。有科研背景的老师,才能了解学科前沿,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科研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科研更能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成长,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是对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目前,湘南学院正处在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时期,计算机专业更新发展,旧的专业技术容易被淘汰,要跟上IT行业的发展速度,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才能适应时展。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须改变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求教师将科研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养成探讨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求。

3)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引入科研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相关学科的课题,既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又可以拓展思维。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以致用。学生在参与教师课题过程当中,可以设计一些小课题,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查阅资料与文献,得出研究结论,这样的过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对以后从事工作与科研意义重大。这样的学生不依赖于书本,不依赖于老师,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改革实践

目前,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的比例占一半之多,是学院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将科研内容融入教学,给学院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促进学院的发展。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改革实践如下:

1)青年教师将科研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师需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科研内容,科研内容应与课堂教学相关,将科研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点,同时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索,同时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所能用到的领域。

2)学生参与教师课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课题中,尤其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可在课题当中设置一些小课题,成立课题兴趣小组,以例会的形式组织大家一起探讨,如每个礼拜组织一次讨论,学生在每个礼拜规定的时间集中一起阐述自己课题的研究进展,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小组成员,以集体的形式共同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的学习形式无形之中会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遇到问题自己探索最后解决问题,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力的培养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尤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3)将课题应用于指导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重要的方式之一。青年教师可以将科研应用于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课程设计是检验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考核方式,可以适当地将科研内容引入到学生课程实践中。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份答卷,教师可将跟学科相关、难易程度合适的科研内容设为毕业设计题目,用于学生毕业设计。

3 结束语

青年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骨干力量,对于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素质,将科研结合到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计算机专业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代文彬, 纪巍.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途径探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28(3):210-212.

[2] 刘瑞贤. 高校青年教师成长道路与特点[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2):50-51.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10)

1.成立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成长论坛,搭建教师成长互动平台。

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平台。为此,笔者从成为教研员开始,就着手谋划构建本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成长交流的新平台,以此加快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三年后,以“我的成长规划”为主题,以“成就自我,振兴港城初中数学教育”为核心理念的“连云港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成长论坛”成立。该论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青年教师树榜样、明方向、指路子、促发展。同时,该论坛在凤凰数学网上建有“连云港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成长论坛”专题贴,解决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效地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在2008年进行的全市“十百千”龙头工程评选活动中,全市共有9名初中数学教师被评为“百名教学能手”,全部为该论坛成员。在2008年举行的连云港市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共有35名论坛成员参加第二轮比赛,占第二轮总参赛人数的四分之一,最终有33人获奖。在2010年市学科带头人的评选中,有26位论坛成员被评为连云港市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

2.组建初中数学协作研究工作室,搭建教研协作联动平台。

青年教师的发展仅有论坛互动平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构建协作平台。为了使青年教师的发展更具指向性,我们于2008年成立了连云港市初中数学协作研究工作室,工作室由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研究组、模式构建与有效教学研究组、数学实验与实践活动研究组、考试命题与试题评价研究组、教材教法与教辅建设研究组组成,成员由市初中数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省市优质课获奖者、教坛新秀、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等人员共计130人构成。

该工作室将名特优教师、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培养对象混合编组,每组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使得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骨干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名特优教师的言传身教,有一批青年教师得以迅速成长。

3.成立“孙朝仁中学数学港城名师工作室”,搭建骨干教师高位引领平台。

我市于2011年成立“港城名师工作室”,笔者申报的“孙朝仁中学数学港城名师工作室”入选其中。名师工作室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一是做导师,出高徒。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既是工作室的负责人,也是工作室成员的导师。今天的工作室成员极有可能成长为明天的领衔人,今天的工作室领衔人极有可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名师。二是重引领,求实效。名师工作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引领教师加速专业成长,引领课堂教学改革。采取上研讨课、开展学术论坛、组织教师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引领,力求有实效。三是多研究,出成果。实践能力提高了,研究能力提高了,辐射能力提高了,就是出成果。我们名师工作室以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动手‘做’数学――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以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教育部单位资助课题“初中数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为抓手,采取项目推动策略,市内与市外联动(与南京、徐州、盐城等市教师合作),校际间齐动,给青年教师“搭台子,引路子,压担子”。

工作室成立两年来,开展了十余次主题研讨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编著了《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撰写“数学实验”主题论文二十余篇。成员中有1位教师被评为教授级高级教师,7位教师被评为市“333工程”高层次人才,3位教师入选市“港城名师”,2位青年教师在2012年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全省共8名一等奖),2位教师成为市“首批学术领军人才培育对象”(全市中小学仅16位)。

二、“一体两翼”: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

1.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搭建青年教师课堂展示活动平台。

青年教师的成长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因此,我们的“一坛两室”活动都以“课”为载体,要求执教研讨课的青年教师,每一节课都要从细小处着眼,从微观上改起,敢于提出新想法,勇于实践新设计,教案有自己独特的构思,解决问题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考虑;通过备课、说课、研课、上课、看课、评课等活动,提高自己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为青年教师搭建全国、省级教学交流展示平台。2007年,笔者作为江苏省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的专家组成员,指导与审核初中数学的录像课教学设计。连云港市作为承担录像工作的4个市之一,有12节课的录制任务。借此机会,我们组织了由10个人组成的团队,有的负责备课,有的进行脚本撰写,有的进行课件制作,分工协作,共同打造这12节课。2012年,笔者与团队成员参与了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解读》系列节目,完成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案例设计、授课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

我们还为青年教师搭建全国、省级赛课展示平台。近几年,在全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中,我市选送的5位选手全部获得一等奖。在2010年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首届新课程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我市选手张红老师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参加现场比赛,经过说课、上课比赛,最终获得特等奖。这是我市历史上教师赛课的最好成绩。

2.以课题研究为左翼,搭建教师成长项目推动平台。

笔者认为,要想“教”得有效,必须引导教师开展研究,只有研究才能使“教”更有意义,也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采取项目推动策略,引导和带动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以此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求青年教师勤于积累,善于思考,及时把听课与研讨的感受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

我们承担了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深化初中数学课改的行动研究”的子课题“动手‘做’数学――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利用此契机,我们从初中数学协作研究室中选取二十余人,成立了课题研究组。至今课题组已经开展专项活动三十余次,开设“数学综合与实践”研讨课二十余节,收集与整理“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案例32个,编著《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科书5册,参与编著《动手做数学的实践与创新――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发》《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两本书,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品位。为了深化对数学实验的研究,笔者于2012年申报课题“初中数学实验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获教育部立项。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11)

1.建立“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网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由教导处、教科室为分管部门,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学校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负责培训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德育处负责培训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教科室统抓课题研究,教研组长负责各学科校本教研的工作落实,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形成了一个层层落实、上下互动的校本教研网络,保证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2.校本教研活动做到制度化。制订《常州花园中学校本教研实施细则》,在学期工作计划中体现和安排落实。认真抓好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学科校本教研做到有目标、有要求、有计划,每次教研活动有规定的时间、地点、主讲人,有记录、有讨论、有分析和总结,各教研组或备课组每周规定至少活动一次,学期结束教导处统一进行考核并予以书面表扬或批评。

3.校本教研形式做到多样化。校本教研形式有讲座、互动式讨论、专题讨论、专家引领、教研组校本教研观摩、微格课教学研究等,学校倡导全员参与,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实际教学工作能力。

4.加强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强化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校本教研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认真抓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严”“细”“实”“恒”的精细管理,不定期地抽查校本教研记录、备课笔记、听课笔记,或举办专题座谈会,并进行随堂听课,保证管理上的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二、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校本教研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听课、培训,邀请专家到校做教科研专题讲座,并做好学习资料的汇编,向教师推荐学习内容,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业务水平。

2.实施课题带动。围绕“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这两个学校中心课题,在各学科展开课题研究,认真组织上好研究课;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各教研组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专题。学校教学工作能以课题为载体,将研究落到实处,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结合问题开展研究。进一步强化学术氛围,要求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提炼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找准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认真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带着研究问题,进行教学实践。各教研组围绕问题展开活动,设计本组学科发展规划,力求研究工作有持续性和后期效应。

4.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省级课题为载体,做好学校中餐、西餐、龙文化研究、围棋、象棋、艺术体操、公民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培训了教师开发课程能力,促进和优化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做到了一专多能,同时也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三、实施“青蓝工程”,落实校本教研

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2/3以上的实际情况,学校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队伍建设之首。通过积极实施“青蓝工程”,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切实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1.做好师徒结对工作。重视教师间差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新老教师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开展好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方面师徒结对活动,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

2.开展岗位练兵。组织青年教师岗位“六个一”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技能。成立“花中书社”,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读书活动,撰写读书心得。结合“六个一”竞赛,评选校级“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育能手”和“教坛新秀”,同时,选拔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全市相关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给每位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促使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提供成长平台。大胆使用青年教师,实施教学过程大循环。让青年教师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研能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荐优秀青年教师积极报考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进一步开阔知识面和教学视野。定期聘请校外教育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沙龙,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创设条件,提供成长平台。

4.科学客观评价。客观公正看待青年教师的成长,不用一种或几种固定模式去评价所有教师。启用“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完善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进一步形成激励机制,让所有教师都有用武之地,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内外学术交流,重视科研成果的学习、研讨、交流和推广。召开青年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座谈会,通过谈体会,进行回顾反思,肯定成绩,弥补不足,互相促进提高。

2.树立榜样典型。教师通过校本教研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自身整体素质,一批“科研型”“课改型”优秀教师纷纷涌现出来。对此,学校及时评选出校本教研活动先进教研组和个人,在不同场合请他们现身说法,同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通过树立榜样典型,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