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9 03:27:12

大学生就业状况

大学生就业状况篇(1)

一、主要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待遇低,流动性大。虽然从连续的4年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率的总体趋势是增加的,但是从毕业学生反馈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普遍反映就业待遇偏低,稳定性不高。这是由于黑龙江省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薪酬偏低,处于全国下游水平。由于在企业供职的大学生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上缺乏保障,导致了人员流动快,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影响大学生们的就业态度。此外,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33%的学生选择沿海地区,18%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仅有5%的学生选择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就业。因此,本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背井离乡去省外就业,而省外的毕业生却极少来我省就业,这种人才外流的局面,已存在多年。不仅造成了地方的人才匮乏,也制约了地方的经济发展。2.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分布不均。从总体来看,工科类和服务业类专业就业形势较好,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优于文科类和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的供需不平衡。从目前看,在学科专业上,社会对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体育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在学历层次上,博士、硕士供不应求,本科供需大体持平,而专科(高职)毕业生却是明显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目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此外,由于招生的计划及专业的设置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致使各专业的需求量相差悬殊。例如高校毕业生中的社会工作、音乐表演、朝鲜语、公告安全管理、运动训练等专业就业率最低,连续4年的就业率均不超过7%,就业形势严峻。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部匹配的深层原因。这也同时会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进而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3.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被调研的162家企业中的17家表示毕业生质量下降、水平降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从用人单位反馈的调查问卷显示:对所招毕业生比较满意的单位占了49.5%,但“一般满意”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为38.8%,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4.1%,该数字表明仍然有四成多的用人单位对所招的应届毕业生评价一般。这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需求矛盾: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而大学生自我评价认为所缺乏的是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水平。另外,职业道德也是用人单位较多提及的一方面。近年来“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逐渐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契约意识薄弱,频繁“跳槽”,另外,毕业生缺乏在基层实干的精神、违约现象、诚信现象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对近年所招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整合。这需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鼓励毕业生主动面向基层就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公益和扶持,组织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此外,更要不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督促各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引导高校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依托企业资源、行业资源和校友资源建立稳定的省内外就业基地和工作网络;坚持“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建立困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就业数据库,安排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帮扶;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作者:王戈张世明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大学生就业状况篇(2)

一、公共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就业现状

(一)就业方向

公共管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可能大体上有两种分类。一种是从事对口专业,另外一种是从事其它行业。根据笔者所了解,很多公共管理学生都从事了其它行业。只有很少的公共管理毕业生进入到了各类企业管理部门或者是国家行政部门。所以,可以说公共管理学生的从事依旧是偏向于企业从事。基本可以将公共管理专业从事方向分为四个部分:

1.事业单位,公务员单位

根据笔者对于近些年来国考以及省考专业要求统计发现,公共管理专业在报考国家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人数是相对较多的,各个地方以及政府所开设的岗位也存在着一定的人才需求,很多公共管理教学内容也是紧紧围绕单位体制而展开的管理教学,因此可以说是专业对口且前途相对较大。

2.私人企业管理工作

体制内部所能够消化的公共管理知识人才是相对有限的,且公务员考试的考试题目也与专业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主要为申论和行测考试,因此学生的课堂专业技能难以得到表现。但是私人企业工作需要通过面试,试用等各种应聘过程,很多学生凭借着优秀的专业知识进入了较为优秀的私人企业,这一部分学生的工资相对较高,但是工作较为辛苦,很多时候管理人员会反应企业内部管理难以真正实施到位。

3.老年产业单位

这些单位主要包括高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单位等,这部分单位每年都会招聘定量和合同工,虽然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但是工作较为轻松且相对较为稳定。另外,这些单位对于外聘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或者是专业能力才有可能进入到这样的单位管理体系之中。

4.其它行业

根据笔者统计发现,目前从事单位管理行业的紧紧只能占据百分之六十,剩余的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分布于销售、人力资源,客户经理等相对对口的行业,甚至部分学生从事会计工作。众所周知,在公共管理课程之中有开设基础会计教学,很多学生对此兴趣较深,因此从事会计行业的毕业生也相对较多。另外,就算用人单位能够用应届毕业生,很多应届毕业生依旧面临着工资低,消费高的现状。这就导致了又有一部分人被淘汰出局,目前公共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并不开朗。

(二)就业调查

本文主要就部分高校随机抽查进行简单统计。本次抽查人数为三百人,实际有效问卷数目两百七十份。整体而言,大四毕业直接就业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比例依旧相对是较多的,占据72%左右。公务员考试所占据比例约为17%,其余打算的学生占据了百分之11%。因此就就业现状而言,直接工作的学生相对较多,公务员考试学生也较多,考研深造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就行业选择而言,目前绝大部分公共管理事业学生选择了房地产行业,管培生数量相对较多。这一行业管理方向较多,管理内容也相对较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约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学生从事了房地产行业。其余行业均没有达到百分之三十。在目前调查报告所反馈的实际薪资而言,大部分毕业生的合同签署工资也就是税前工资约为4500元,根据城市的不同上下存在着一定过得浮动,但是差值不会过大。约有百分之三的学生由于能力较为突出,就业签署协议工资达到了八千及其以上,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是想读较好的。就业困难只是相对于部分基础专业能力相对较弱,自身竞争力步枪的学生而言。

1.已就业毕业生信息反馈

在已就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之中可以得知,对于自己企业较为满意,岗位较为满意的比例占据40%,对于企业,岗位不满意的占据23%,其余学生为能够接受,可以坚持就业。关于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笔者认为教师需要重点教育。很多学生过多注重于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久的利益,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后期发展的。部分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不断兼职,参与各种兼职工作,忽视了学业的发展,导致最后毕业困难,就业困难,这就是一种择业价值观不正确的表现。同时,很多90后毕业生目前出现了眼高手低现象,认为什么工作都可以适应,都可以做,忽视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盲目的自信最终导致了岗位平平,没有太大起色。甚至部分90后的应届毕业生吃不了苦,过于贪图享受,很多学生都说大学生毕业工资没有农民工甚至清洁工的工资高,他们忽视了后期的工资涨幅,没有意识到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就业的。

2.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实际情况,更为准确的了解行业就业前景,笔者对于用人单位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和分析。此次调查了一百三十二家用人单位,并询问了目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受访的用人单位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表达的一定的肯定,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强,用人单位所能采纳的人才相对较多。但是关于应届生的毕业综合素质反应之中部分企业反应留人难,用人难,很多毕业生不珍惜眼前的工作,将企业当作跳板和学习的地方,一旦获得一定的知识或者能力就会往大企业跳槽,这就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就目前受访单位反馈而言,公共管理毕业生进入到企业核心管理层人次不多,大多数企业核心管理层为外聘高技术人才,对于普通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较少,这也是目前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企业活力和发展空间的问题所在。很多企业也表示,愿意给普通管理专业毕业生发放一定的权力和提升一定的薪资,但是需要学生长期的工作和坚定不移的付出,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想读较为困难的。

二、公共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公共管理专业虽然就业困难,但是一直是一门热门专业。因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公共管理人员的需要都在不断增加。

(一)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专业的公共管理事务机构和部门也在不断的成立和规范。各个公司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对于至亲管理企业的理念也在一点一点的变化。所以说,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管理单位对于公共管理从事人员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永远不会衰弱。另外,通过近些年来的公务员招聘可以发现,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就业需求是相对较大的。

(二)企业核心

公共管理部门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部门。无论是员工绩效考核还是企业运转规范等等工作都离不开专业化的公共管理人员。所以说,只要能够好好地工作,一定能够会在企业中得到重视。可以说前景很高。同时,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对于管理人员都相对较为重视,企业只有抓住了管理,抓好了管理才能提高运转效率,提升企业在市场荆棘之中的竞争能力。

(三)不可替代性

公共管理不同于制图或者是写代码等等工作,其适应性较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公共管理工作较为了解,可以说在企业中达到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也可以说,只要能够把握了公共管理的“手艺”,工作一定能够稳定。部分企业已经适应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条例,如若管理人员突然离职或者是条例过多的更改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用工荒现象,这也是企业管理人才目前不可代替性的根本原因。

三、就业建议就目前公共管理学生就业现状,笔者对此有着以下几点建议。

(一)专业知识学习一定要细

公共管理专业是一科实际性能十分强的专业,可以说对于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在学校,学生一定要能够在课堂上好好学习理论工作。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定也要能够沉下心来,不要嫌弃一开始的低工资。一个优秀的企业能够教会你课堂所不能够教会你的专业知识。因此,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都需要能够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一定要细。同时,专业知识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后期的发展程度,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四阶段会选择读研或者是考公,这都是可取并且值得提倡的,但是也建议学生及时了解目前公共管理事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掌握住就业的风口,选择合适的时候进入到行业内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可观的报酬。

(二)认真细致工作作风,优秀的道德品质

公共管理工作是个比较琐碎的工作,甚至很多公共管理工作人员每天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演练。有的时候一个小数点的错误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员工的工作作风一定要能够严谨。同时,这个行业对于员工的道德品质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需要员工遵循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谋求私利。另外,无论是国有企业的公共管理从业人员还是私人企业的公共管理从业人员,都需要保持良好的就业作风,对于员工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搞小团体,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三)证书先行

公共管理工作需要一定量的证书作为敲门砖的。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以及一个优秀的毕业院校能够很好地帮助你叩开这扇大门。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考取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几种证书。比如说你自身能力十分突出,希望能够去一些上市公司工作,那么你可以考取会计师资格证书和英语六级证书等等。当然,并非有了证书就能得到好的工作,但是这些证书能够很好的帮助你进入自己渴望进入的企业。

(四)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

目前,很多工作都越来越偏向于多元化的人才。也就是“斜杠青年”。因此,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或者是刚刚的工作中,一定要能够丰富自己的技能。这可以是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可以是一门外语证书等等。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学生需要能够把握金融,财政以及管理等等那个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以后自己竞争岗位的筹码。因此,学生一定要能够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作中走的更远,走的更好。

四、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的公共管理从事人员呈现指数增加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公共管理就业市场存在着饱和现象。但是,公共管理专业学生不能够放弃希望,要能够在课堂学习之中积淀自己的公共管理知识点,取得重要的相关证书,这些都会为将来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好处。教师也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建议,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从业观念,早日找到符合期望的工作。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状况篇(3)

一、公共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就业现状

(一)就业方向

公共管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可能大体上有两种分类。一种是从事对口专业,另外一种是从事其它行业。根据笔者所了解,很多公共管理学生都从事了其它行业。只有很少的公共管理毕业生进入到了各类企业管理部门或者是国家行政部门。所以,可以说公共管理学生的从事依旧是偏向于企业从事。基本可以将公共管理专业从事方向分为四个部分:

1.事业单位,公务员单位

根据笔者对于近些年来国考以及省考专业要求统计发现,公共管理专业在报考国家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人数是相对较多的,各个地方以及政府所开设的岗位也存在着一定的人才需求,很多公共管理教学内容也是紧紧围绕单位体制而展开的管理教学,因此可以说是专业对口且前途相对较大。

2.私人企业管理工作

体制内部所能够消化的公共管理知识人才是相对有限的,且公务员考试的考试题目也与专业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主要为申论和行测考试,因此学生的课堂专业技能难以得到表现。但是私人企业工作需要通过面试,试用等各种应聘过程,很多学生凭借着优秀的专业知识进入了较为优秀的私人企业,这一部分学生的工资相对较高,但是工作较为辛苦,很多时候管理人员会反应企业内部管理难以真正实施到位。

3.老年产业单位

这些单位主要包括高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单位等,这部分单位每年都会招聘定量和合同工,虽然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但是工作较为轻松且相对较为稳定。另外,这些单位对于外聘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或者是专业能力才有可能进入到这样的单位管理体系之中。

4.其它行业

根据笔者统计发现,目前从事单位管理行业的紧紧只能占据百分之六十,剩余的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分布于销售、人力资源,客户经理等相对对口的行业,甚至部分学生从事会计工作。众所周知,在公共管理课程之中有开设基础会计教学,很多学生对此兴趣较深,因此从事会计行业的毕业生也相对较多。另外,就算用人单位能够用应届毕业生,很多应届毕业生依旧面临着工资低,消费高的现状。这就导致了又有一部分人被淘汰出局,目前公共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并不开朗。

(二)就业调查

本文主要就部分高校随机抽查进行简单统计。本次抽查人数为三百人,实际有效问卷数目两百七十份。整体而言,大四毕业直接就业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比例依旧相对是较多的,占据72%左右。公务员考试所占据比例约为17%,其余打算的学生占据了百分之11%。因此就就业现状而言,直接工作的学生相对较多,公务员考试学生也较多,考研深造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就行业选择而言,目前绝大部分公共管理事业学生选择了房地产行业,管培生数量相对较多。这一行业管理方向较多,管理内容也相对较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约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学生从事了房地产行业。其余行业均没有达到百分之三十。在目前调查报告所反馈的实际薪资而言,大部分毕业生的合同签署工资也就是税前工资约为4500元,根据城市的不同上下存在着一定过得浮动,但是差值不会过大。约有百分之三的学生由于能力较为突出,就业签署协议工资达到了八千及其以上,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是想读较好的。就业困难只是相对于部分基础专业能力相对较弱,自身竞争力步枪的学生而言。

1.已就业毕业生信息反馈

在已就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之中可以得知,对于自己企业较为满意,岗位较为满意的比例占据40%,对于企业,岗位不满意的占据23%,其余学生为能够接受,可以坚持就业。关于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笔者认为教师需要重点教育。很多学生过多注重于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久的利益,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后期发展的。部分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不断兼职,参与各种兼职工作,忽视了学业的发展,导致最后毕业困难,就业困难,这就是一种择业价值观不正确的表现。同时,很多90后毕业生目前出现了眼高手低现象,认为什么工作都可以适应,都可以做,忽视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盲目的自信最终导致了岗位平平,没有太大起色。甚至部分90后的应届毕业生吃不了苦,过于贪图享受,很多学生都说大学生毕业工资没有农民工甚至清洁工的工资高,他们忽视了后期的工资涨幅,没有意识到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就业的。

2.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实际情况,更为准确的了解行业就业前景,笔者对于用人单位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和分析。此次调查了一百三十二家用人单位,并询问了目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受访的用人单位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表达的一定的肯定,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强,用人单位所能采纳的人才相对较多。但是关于应届生的毕业综合素质反应之中部分企业反应留人难,用人难,很多毕业生不珍惜眼前的工作,将企业当作跳板和学习的地方,一旦获得一定的知识或者能力就会往大企业跳槽,这就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就目前受访单位反馈而言,公共管理毕业生进入到企业核心管理层人次不多,大多数企业核心管理层为外聘高技术人才,对于普通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较少,这也是目前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企业活力和发展空间的问题所在。很多企业也表示,愿意给普通管理专业毕业生发放一定的权力和提升一定的薪资,但是需要学生长期的工作和坚定不移的付出,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想读较为困难的。

二、公共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公共管理专业虽然就业困难,但是一直是一门热门专业。因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公共管理人员的需要都在不断增加。

(一)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专业的公共管理事务机构和部门也在不断的成立和规范。各个公司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对于至亲管理企业的理念也在一点一点的变化。所以说,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管理单位对于公共管理从事人员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永远不会衰弱。另外,通过近些年来的公务员招聘可以发现,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就业需求是相对较大的。

(二)企业核心

公共管理部门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部门。无论是员工绩效考核还是企业运转规范等等工作都离不开专业化的公共管理人员。所以说,只要能够好好地工作,一定能够会在企业中得到重视。可以说前景很高。同时,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对于管理人员都相对较为重视,企业只有抓住了管理,抓好了管理才能提高运转效率,提升企业在市场荆棘之中的竞争能力。

(三)不可替代性

公共管理不同于制图或者是写代码等等工作,其适应性较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公共管理工作较为了解,可以说在企业中达到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也可以说,只要能够把握了公共管理的“手艺”,工作一定能够稳定。部分企业已经适应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条例,如若管理人员突然离职或者是条例过多的更改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用工荒现象,这也是企业管理人才目前不可代替性的根本原因。

三、就业建议就目前公共管理学生就业现状,笔者对此有着以下几点建议。

(一)专业知识学习一定要细

公共管理专业是一科实际性能十分强的专业,可以说对于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在学校,学生一定要能够在课堂上好好学习理论工作。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定也要能够沉下心来,不要嫌弃一开始的低工资。一个优秀的企业能够教会你课堂所不能够教会你的专业知识。因此,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都需要能够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一定要细。同时,专业知识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后期的发展程度,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四阶段会选择读研或者是考公,这都是可取并且值得提倡的,但是也建议学生及时了解目前公共管理事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掌握住就业的风口,选择合适的时候进入到行业内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可观的报酬。

(二)认真细致工作作风,优秀的道德品质

公共管理工作是个比较琐碎的工作,甚至很多公共管理工作人员每天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演练。有的时候一个小数点的错误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员工的工作作风一定要能够严谨。同时,这个行业对于员工的道德品质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需要员工遵循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谋求私利。另外,无论是国有企业的公共管理从业人员还是私人企业的公共管理从业人员,都需要保持良好的就业作风,对于员工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搞小团体,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三)证书先行

公共管理工作需要一定量的证书作为敲门砖的。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以及一个优秀的毕业院校能够很好地帮助你叩开这扇大门。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考取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几种证书。比如说你自身能力十分突出,希望能够去一些上市公司工作,那么你可以考取会计师资格证书和英语六级证书等等。当然,并非有了证书就能得到好的工作,但是这些证书能够很好的帮助你进入自己渴望进入的企业。

(四)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

大学生就业状况篇(4)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27-1.5

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发展教育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大学生就业状况,关系到国家及大学生自身事业的发展状况,也是影响社会、家庭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状况,提出有效地解决途径,也是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保障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大学生就业相关含义

1.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

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为: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由就业的动机、就业的定向、就业选择范围、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就业观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所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

2.就业的含义

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它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获取劳动报酬的过程,二是就业必须得到劳动报酬。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1.可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知识型人才,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核心基础,大学生就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使大学生就业可以顺利进行,对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起到关键的作用。

2.可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关系到国家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反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它可以加强高等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

3.是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可以让大学生在根本上了解自身的状况,使大学生正确的看清自己与社会间的差距,从而加强学习和锻炼,他们不应该是因为就业而就业,而应该通过就业这种方式,来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服务社会思想不强

部分大学生受经济利益影响,人生价值发生倾斜,就业理想功利化,很少有人考虑去基层锻炼。在对利益发展进行衡量的时候,他们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中基本上没有人结合国家利益考虑,所以,目前的大学生,缺乏历史和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一起向大城市涌进,而对于边远的基层无人过问,这就造成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不均衡,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

2.没有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

大部分大学生在刚入校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目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可是却有很少的人能够很早的把我自己的就业方向。他们缺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对自己也没有很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在就业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把工作仅作为一种挣钱谋生的方法,他们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事业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见。他们只会眷顾工资待遇、薪酬福利,而对于职业兴趣和发展前景很少考虑。这样,便很容易使他们选择了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

3.左顾右盼,没有明确的方向

很多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都是边看边瞧,他们缺乏诚信思想和明确的方向,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态度造成了就业观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更有甚者,在应聘材料中无原则地抬高自己,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而违约现象也是经常在发生。然而,这些大学生由于没有诚信思想,造成他们的就业观也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同时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影响了学校和就业单位的正常工作,也阻碍了其他同学的顺利就业。

4.没有自信心,依赖性强

目前,在准备就业的大学生中,他们过分的依赖学校及家庭为他们推荐工作,想要自己找工作的学生很少,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缺乏应有的自信心。然而,想要自主创业的学生也比较少,即使他们考虑过自主创业,但是他们仍然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准备。他们对于创业中即将遇到的困难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他们也缺乏战胜风险精神,担心失败又害怕挫折。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对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进行就业竞争缺乏足够的自信。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1.充分发挥社会和政府的政策优势,扩大就业渠道

政府职能对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势,把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进行变革,完善劳动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建立和发展。为大学生的就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基层、西部等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2.不断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和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就业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也是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意识,把就业观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思想教育,把就业观教育定做基础,不断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学习观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所以,深化大学生思想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中产生的歪曲意思和思想,不但可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2)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应,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慢慢形成的。,所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3)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高校应通过加强各种宣传活动的开展,逐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通过深入开展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个性化的就业观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从入学开始,学校就要把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大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就业观教育氛围。

3.向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发展

社会和高校是对毕业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要是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只依靠社会和学校教育是很难满足要求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认识价值问题

国家和社会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识人生价值的形成,对于就业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要正确理解,积极寻找符合实现自身价值的方法。而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还是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调适。然而外部环境仅起到推动作用,关键还是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态度,才会做到事半功倍。

五、总结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从大学生角度来看,就业观的转变是一个非常不轻松的话题。如果想要改变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首先就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视,经过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积极努力,大学生的就业能问题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J].思想政治研究,2008(1).

大学生就业状况篇(5)

中图分类号:G645;F24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国家进行教育改革以来,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经济社会发展虽总体向好,但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就业市场总体供需失衡之外,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就业能力不足的情况,尤其是在大学生毕业初期,存在着专业能力不强,社会和职场经验不足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其自身就业意愿不高的因素。初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存在着在专业方向上发展和寻求高薪舒适工作的选择上摇摆,在立即就业和再延续学校的自由轻松的生活方式上纠结,在回到生源地亲友的帮助庇护下发展和在四年来逐渐熟悉起来的学校所在省市亦或北上广一线城市就业之间动摇。每位毕业生的选择和决心都有所差异,而这个差异应与毕业生的来源、在校完成学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所处的专业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基于这样的考虑,项目对高校初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问题涉及其就业的现状和短期内发展的意向,并对毕业生在校学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尝试探究其在校情况与就业状况和意愿的关联关系,以便进一步挖掘其内在的社会的、人文的和心理的联系和形成动因。另外,问卷也对在校的面临就业问题的高年级学生的情况也进行了调查,作为对上述问题的补充和支撑。

二、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是一种通过向特定人群的部分群体通过标准化了的问题系统问答获取信息的手段。问卷调查可以通过面谈、电话访谈、邮件问卷、直至问卷、网络问卷等方式来进行,随着问卷调查效率要求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较为普遍的方式为纸质问卷调查和依托网络的现代信息手段的如网站或微信等方式。

不论形式如何,其中的关键为调查问卷的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被调查主题的实际情况,并能够使被调查者乐于接受,能够顺利地完成调查工作。

1.调查问卷设计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时,应遵循可信原则、有效原则和适度原则,以发挥调查问卷应有的作用。

设计调查问卷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布局和呈现方式,主要应考虑调查的长度(用时)、说明的明确性、问题的引领性、以及问卷编排方式和跳转方式。如问卷的长度应控制在能够让受访者在三到五分钟内完成,否则容易引起受访者的反感,影响调查的完成。问题的表述要明确、没有歧义且易于阅读,避免冗长的句子和晦涩的词句影响问题的理解和思考。问题在逻辑上力争连续且清晰,避免在不同类别的问题间不断挑准。

2.调查问卷设计实例

本项目调查问卷设计分为几个部分,一是分类性或过滤性的设问,如性别、年级/毕业时间、生源地区、专业等;二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为具有一定主观性的问题,如对专业的认可程度、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情况、对教学方式和师资配置的满意度、参加社团或学生会等组织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三是对就业意愿的调查,包括就业方向、就业企业性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在调查问卷问题形式设置上,大多数设问采用选项的方式,同时避免使用不宜拆分的多项选择选项,而尽可能采用较为常用的Likert的五级量表来定义,以便于调查数据的后续整理和处理。

三、调查的实施和数据分析

利用上述问卷,印制了纸质问卷在校园内发放填写回收。为了便于对已经毕业学生的调查,还借助微信平台和网站平台,以推广二维码和链接的方式,通过网络人际关联进行推广和邀约。调查截止时,共完成有效纸质问卷调查430份,有效网络问卷调查211份(网络问卷方式的有效率较低)。

纸质问卷需根据答卷整理为电子表格,网络问卷则可以通过后台直接导出问卷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就可以利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来对其进行分析。

1.SPSS

SPSS为IBM公司推出了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的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其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等。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聚类分析、数据简化、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重响应等几大类,每类中又分好几个统计过程,比如回归分析中又分线性回归分析、曲线估计、Logistic回归、Probit回归、加权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非线性回归等多个统计过程。

这里,利用SPSS中的一部分功能,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本项目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2.数据的整理

调查问卷的数据的整理,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对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进行统一,使其数值能够代表一个归一化的表征体系;而是对非量表问卷问题所获得的样本数据在表示方法上进行调整,同时对设置的多选项问题的数据进行拆分和整理。另外,由于本例主要是针对在校的高年级学生和初就业的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展开的调查与分析,也可以对数据进行过滤,以精确指向目标人群。

例如,本例中有一个关于调查毕业生毕业后去向意愿的问题,选项设计为不同等级的地区的多项选择的选项(一线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中等城市……),就需要按照通常认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进行刻度处理。多选的问题必要时还需要将其拆分成多个问题,作为不同的因子来处理。

3.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其一是对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和特征分析,如统计受访者的性别比例,所学专业的比例,生源地区的分布等等。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特征分析,可以同时完成对部分问卷问题的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和判定,如分析判别度量问题的数值段划分选项的设置的合理性,并依此进行调整,使之更加能够表征不同受访者的实际情况。

其二是对数据的可信度进行分析。信度检验是分析一种测度评价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或可靠性的有效方法。信度本身与测量所得结果正确与否无关,它的功能在于检验测量本身是否稳定。可信度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重复测验法、复本信度法、折半信度法、因子分析法、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法、结构方程模型(SEM)法等。不同方法的选用,取决于项目的执行策略和数据的特性。

对于问卷数据,采用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法进行了分析。通常α系数的值在0~1之间。如果α系数小于0.6,一般认为内部一致信度不足,达到0.7-0.8时表示量表才具有相当的信度。本例借助α系数数值分析,对问卷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其三是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即效度检验。效度是检验问卷有效性和正确性的一项有效指标,指征能够对预期特性测量程度的大小。也反映了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程度或检测结果达到检测目的的程度。效度检验的常用方法有内容效度分析、结构效度分析和准则效度分析等几种方法。另外,因为结构效度分析的本质是通过因子相关性分析建立起表征项目本质的结构关系,因此也可以通过因子分析完成效度的检验。

另外,对问卷结构中的本质因子的关联,按照预设进行相关性计算,探求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得出结论性的结果。这是为了分析本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的与其他因素的关联关系及其强弱。分别对综合分析认为具备相关性的因子作为计算变量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确定在整个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框架之间能够达到一定阈值的关联路径及其赋权,为后续的综合分析提供支持。

四、结论

问卷调查是一个以较为简便易行的方式对转向问题进行调研的常用的方法。其中,调查问卷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调查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也影响到后续的对问卷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的简便性和科学性。同时,对问卷调查数据的进一步的数值分析,也能够为调查问卷设计上的改进与提高提供依据,并以定量的方法确定调查问卷结构中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得到一个全面的问卷调查系统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晔,刘华山.问卷调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61-64.

[2]徐义强.问卷调查设计中的基本理念与原则[J].新西部旬刊,2011(4):19-19.

[3]魏文婷.问卷调查设计要点[J].统计与咨询,2005(1):37-37.

[4]杨汉东.调查问卷设计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J].统计与决策,2009,13(13):3.

[5]张虎,田茂峰.信度分析在调查问卷设计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21):25-27.

[6]杨晓秋.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的SPSS设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8):171-174.

[7]曾五一,黄炳艺.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20(6):11-15.

[8]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就业状况篇(6)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20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20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20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字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17篇【二】

一、引言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主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本,是我国的长期战略任务。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众多对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力严重过剩。在高等院校扩招的今天,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外语类院校学生更是因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市场供需不均衡等原因而面临就业难题。本文根据三所北上广最具有代表性的外语类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XX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外语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对关系到分配公平、有效人才配置与社会和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针对各高校提出相关建议。

二、北上广三所外语高校的总体就业现状

在 2013年度中国高校英语工作能力排名中,北京外国语大学以高分优势夺冠,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以分别位列第2名、第20名。身为外语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无疑代表了外语类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高水平。然而,在20XX年中国高校通用就业能力排行榜的前20中,难觅这三所学校的踪影。教育部报告,20XX年的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727万,比2013年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了28万,可谓史上最难就业年。分析20XX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得,上述三所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的20XX年的就业情况的确不容乐观。

20XX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共有本科毕业生1087人,落实去向率98.34%而就业率只有54.82%。同样,上海外国语大学1510名本科生中,落实去向率95.7%而就业率为57.8%。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859名本科毕业生落实去向率99.90%,就业率为86.97%。

诚然,就业率不高并不直接代表学生就业竞争力弱,也不能说明就业形势不够明朗。根据就业质量报告可知,签订三方协议率逐年递减的同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国内升学率(18.68%)和留学率(24.84%)很高,并且逐年递增。同样,20XX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继续深造读研137人,出国深造或工作375人,占总人数的35.43%。学生中深造的人数多了,直接工作的人数当然减少。就业率低并不是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原因。

但是,从1999年开始高等院校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增加,本科毕业生文凭早已不能满足高端就业市场的需求,这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北京地区高等院校云集,学生学习氛围更为浓厚,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倾向于更高的文凭来应对客观形势压力同时满足自身需求。而上海地区因其高度开放的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语言优势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无疑是中国留学生的孕育之地。这两所高校毕业生出国人数连年递增,国内升学人数也紧随其后。然而,这一定程度上正代表了高等教育的短板。升学或者出国深造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本科文凭贬值、学业未能满足其提高能力的需求、甚至自身竞争力不足的压力之下做出的被迫选择。这反映了很多外语类院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中,学校专业设置不当、盲目扩招导致一些专业市场需求过剩、办学质量不高、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的诸多问题。

至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该校就业率高的同时,其留学(436人)或者国内升学(192人)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占总人数的12.92%。基于广东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与上述两所院校的不同倒不难理解。广东一直是劳动力输入大省,并且尽早进入职场的校园氛围浓厚,本科生毕业即就业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根据教育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3年广东有四十多万高等教育及专科毕业生,其数量远远高于上海、北京。然而,广东省的高等学校研究生数(85180)远远低于上海(134799)乃至北京(268107)。

二、北上广三所外语高校的就业状况存在的问题

分析三所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本就少有的本科毕业就业的学生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就业面窄且市场需求相比于综合类、理工类院校不容乐观。据广东省的20XX年度《就业质量报告》,研究生高于平均初次就业率的学科有4个,从高到低分别为:工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农学类;本科生高于平均初次就业率的学科有5个,分别为工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农学类和医学类。工科类、理科类行业需求大,对应理工科类院校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占据上风。而这些行业,外语类院校的学生根本插不上手。然而,除了理工科,经济学,管理学方面外语类院校的学生也只是部分能够参与直接就业的竞争。

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就业行业分布现状为:直接就业的本科毕业生20.04%分布于商务服务业,18.91%金融业,11.58%制造业,6.88%计算机服务业。外语类院校直接就业的人员,大部分来自小语种类或者外语类院校中的商学院或者计算机系的学生。他们能够凭着专业学习(小语种或者商学知识背景)直接就业于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但是其他更小众的语种(冰岛语等)甚至外语类院校中的思想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并不直接对口这些行业。除了极少数学生自学成才(凭着自身英语水平过硬、选修经济先关课程、或者自学编程等方式)、直接成功谋职,其他学生就业几率很小。

其次、就业专业相关度不高。很多外语类院校的学生们的确在最难就业年勉为其难找到了一份签订协议甚至三方的工作,然而和他们四年所学专业相关度不高甚至没有。根据20XX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可知,在2013届本科学科门类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88%),其次是工学(73%),最低的是法学(53%)。法学作为一名文科中的实用科学尚且如此,其他非实用类文史哲学科的就业相关度可想而知。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的学生中,只有10%会在新闻领域工作而做公关工作的却有很多。上海外国语大学就业质量报告亦显示,近60%的会计学、葡萄牙语、广告学、俄语、英语、西班牙语等专业毕业生从事与自身专业并不高度相关的工作。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系的历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直接进入外交部的凤毛麟角,大多数找到工作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本科专业无关。当然,这不能说明本科学业的无用,只是也一定程度下说明就业市场不均衡,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学与市场脱轨的现象客观存在。

第三、男女生就业不平衡。外语类院校之中,女生为主体是不争的事实:上海外国语大学20XX届毕业生中,男生277人,女生1233人,男女比例1:4.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中,男生1482人,女生3377人,男女比例1:2.3。然而,三所学校的质量报告中均未提到男女生就业比例的数据,因此笔者不能直接根据报告调研。但是,根据网络和其他实证调研分析可知,如今的就业市场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和实习只招男生或者寻求一定的男女比例,给外语类院校的大多数女生就业带来很大困难。比如,在20XX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中,有99个岗位(外语类院校学生可以申请的岗位,并未囊括特殊专业的职位)明确标出适合男性。正因为此,外语类院校的女生考取公务员的选择范围大大缩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生参与国考的录用情况。

三、针对外语类院校就业情况提出的建议

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学生个人提升实力之外,外语类院校学生就业情况的改善还需学校方面的重视。本文研究对象为外语类院校,因此直接向相关高校提出部分建议和思路。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能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十分不易,其中有一些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该校切实落实广东省提出的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建立三个适度挂钩的机制,将学生就业质量作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院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中考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一级目标。20XX年,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被列入学校创新强校工程的考核指标,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更进一步。除此之外,本文提出的就业问题,笔者提供以下几个解决思路:

第一、切实发挥外语优势,锻造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通用就业力。针对外语类院校学生就业面窄的问题,学校应该意识到如今就业形势严峻下,学生就业竞争力不仅仅依赖于英语工作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在于其他的基本工作能力。外语类院校除了专注于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的同时,在课程设置,社团活动,就业规划指导以及大赛组织等方面对于文科生普遍弱势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甚至思维策略等方面能力有所引导和侧重,从而使学生利用好大学四年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对学生自身的就业面拓宽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

第二、增强外语类院校非外语类专业院系的实力,避免学生泛而不专,专业后劲不足。教育部2010年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强调,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其意在各高校通过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使得专业人才结构得以适应社会需要。提高这些院系的师资水平,支持教学研究项目,实际上是学校着力于学生的专业实力提高的最直接方式。

第三、针对性指导外语类院校中女生的就业,制定相关培养方案,优化职业生涯规划。面对男女就业不平衡现象,外语类院校女生毕业生要寻求高质量就业,就更要调整好个人心态。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大力协助女生毕业生客观评估当前就业形势,全面看待行业前景,积极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认真筹备企业面试笔试等。对于在面试或者就业中遭遇歧视的女生毕业生更要尽学校所能,提供一些实质性帮助。

大学生就业状况篇(7)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生就业状况篇(8)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在我国剧增,加之国家取消大学生包分配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主要社会问题之一。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的低迷,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经历着更为寒冷的冬天。大学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在调查过程当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也正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通过调查与了解广大学生找工作的实际经验与体会,我们认识到当前就业状况的主要体现、就业 难的原因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用人单位热,毕业生就业表现冷,人才需求不平衡。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总体而言还是较大,很多单位急需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以及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自己是高级知识分子,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一些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五、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就业明显高于文科专业背景的学生。这其实是由中国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中国目前是一个制造大国,需要广大的技术人员。

六、男大学生就业好于女大学生就业,工科专业的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一直以来的性别歧视在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依然存在。工科女生就业难也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工科男生就业相对要容易很多。尽管工科同一专业一男一女两学生,即使女生成绩很优异,男生成绩不理想,用人单位也会优先考虑聘用男生,而非女生。文科学生就业过程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都是症结所在,更深层次的原因当然是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

一、高等院校的分类与定位不明确。高校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类与定位,导致各个高校一味追求综合性大学建设,不断设置新专业,开设新学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没有充分发挥专长效应。专业多而全,专业建设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专业与学科实力薄弱,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教育,造成学生专业知识的薄弱。

二、专业过于细化,我国自50年代初开始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教育,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专业教育体制。根据2005―200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料汇编的数据资料分析,本科的专业种类(除艺术类)达到433个,专科的专业种类更是高达634个,本科与专科的专业种类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单就学科专业设置的个数看,最高年份为1039种,社会具体职业不过2000余种。这样,我国高校基本上是一个专业仅对应2个以上大的具体的职业种类,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是一个学科专业对应10个以上大的具体的社会职业种类。专业口径狭窄,使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服务领域受到较大限制,工作转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就业适应能力有限。知识结构单一,使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不足,知识视野不宽。

三、过分强化理论的学习,而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文科学生。社会日新月异,学生带着过于理论的知识结构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

四、知识的时效性不强,部分大学教师(尤其是老教授)的知识结构过于陈旧,造成学生所学到的是一种过时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毕业生眼高手低,没能正确地自我定位。毕业生没有正确定位自己,还以天之骄子的心态给自己定位,认为自己是精英,一般的工作看不上,好的工作又达不到相关要求。

正因为上述原因的存在,所以造成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甚至越来越严峻。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决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已经觉得没有退路了,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了“校漂族”,“蚁族”,所以他们真的很苦。他们不仅仅承受着生活上的拮据,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己经没有退路了。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况,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就业不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 也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科技产生的源动力,只有充分利用大学生人力资本,才能使知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才能使教育真正服务于社会。

感慨之余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思考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基于调查及上述的分析,促进大学生就业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高校人才培养不仅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载体。知识和技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是有密切联系的。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掌握知识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程序性知识,掌握的知识越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反之,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人才对新知识的掌握,知识与技能有机联系有利于人才能力的发展,促使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适应性的提高。在当今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需要具有相关的技能,这样才能满足用人部门的要求。学习的各种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的,必须通过技能这个中介环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只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由单纯的学校教育,转为学校、企业合作教育联动发展。教育与产业结合,学院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处理好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关系,侧重进行职业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帮助每个学生顺利完成从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其次,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是教学的重要原则,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实践课程可分为实验型、实习型、设计型、创造型、项目课题型以及学位论文型、社会调查型等。理工科学生的实践课程大多以实验为主,而文科学生可以课程设计,项目课题来加强实践。此外,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联合培养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与行业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合作,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环节,学生们可以学以致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使知识不断升华。

再次,作为社会与政府同样需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天地。政府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强行禁止就业市场中的男女性别歧视,制定相关法律,使用人单位在就是市场中不敢歧视。此外,增强大学生定向培养机制,校企联合培养,这样技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使企业与大学生实现双赢。

最后,大学生定位应该正确,切忌眼高手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平凡,大学生天之骄子时代已经结束,大学生应该摆正心态,正确定位。曲线就业,先就业再择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因缺乏工作经验与理想的工作擦肩而过,所在就业时不妨先积累工作经验,再去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状况篇(9)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这使得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不同来源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就业作为压力事件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来说,是关乎其前途与命运的事件,造成其心理波动十分显著,很容易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 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回顾

就业压力就是人们在就业情景中许多内、外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林梅等人对大学生压力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就业压力源主要包括:学校名气不够,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毕业生多,就业岗位少;成绩不好,怕吃闭门羹;家在农村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相应的经济实力;父母对自己就业期望过高;所学专业不能对口;怀疑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周东斌等采用自编的就业压力量表,对425名四年级学生进行施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也发现了就业压力的六方面因素:竞争体验、生理情绪、变化体验、完美倾向、担忧体验、挫折体验。

总结有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对压力源的研究上。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源主要来自社会、家庭、个人、学校等几个方面。按照selye的观点,压力应该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性质,正性压力是一种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可增强个体的心理警觉,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而我们要避免的是那些极端的令人心烦意乱的负性压力。可目前关于就业压力的研究关注的大多是压力的负面影响,很少考虑正性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这样就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缺乏全面性,而且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大学生的帮助是有限的,也会造成大学生面对压力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文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由它引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

左春曼提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为努力学习择业自卑感、择业焦虑、怀疑心理、择业嫉妒、攀比心理、盲目从众心理、消极等待心理等。

在择业问题上,会有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一旦有机会工作却又不能舍弃考研,缺乏主见,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凭人脉四处奔波,依赖心理严重。对周围同学的嫉妒心理也是不可小视的一种压力源,一旦和自己条件相当的同学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可能引发心理恐惧、报复、挖苦、重伤等行为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因而把别人的成功归于外因,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造成很消极的影响。随着就业难的趋势逐渐加大,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从众,跟风考研、考公务员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味的攀比使大学生越来越缺少正确设计生涯规划的能力。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求职面很广,而对职业选择的自由性越大,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毕业前夕过度焦虑的现象总不能避免,这种状况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大学生就业状况篇(10)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4-0087-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渐严重,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雇主、高校、学生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对策。本文从雇主视角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结构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进行评估,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学生的自我培养提供参考。

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1],西方学者对就业能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就业能力构成的模型。如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提出的就业能力构成USEM理论认为,就业能力由学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以及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组成。加拿大会议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主要由基本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团队技能等三方面构成[2]。美国培训开发协会确认,就业能力由6个类别,16项技能构成,6类别是基本能力技术、沟通技能、适应性技能、开发技能、群体绩效技能、影响技能[3]。Fugate 等人认为,就业能力有职业认同、个人适应性、社会与人力资本等三个因素维度[4]。近几年开始有学者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量化评估。Brennan 等对不同欧洲国家和英国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量化评估,其研究表明,在同一就业能力维度指标下不同国家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是存在差异的[5]。

国内有学者基于大学生的自我测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研究。宋国学提出可雇佣性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沟通技能、个人属性、人际技能和团队技能等五个维度,其研究表明:重点院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技能得分高于一般院校毕业生,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得分也都高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院校毕业生的得分高于财经院校和工科院校毕业生,但普通院校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具体技能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男性和女性毕业生之间的可雇佣性技能没有显著差异[6]。张丽华等人对在校生的就业能力进行研究,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等五个维度构成,并发现文理科男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差异显著[7]。张云仙对高职在校生就业能力进行测量,发现二年级高职生就业能力显著高于一年级,男生显著好于女生[8]。乔坤等人则基于扎根理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研究,建构了由职业条件、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构成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9]。

根据我们查阅到的文献,国内目前还没有从雇主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水平进行实证研究。雇主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者,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与评价比较能反映职业和岗位的要求,相对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更为客观。本研究从雇主视角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状况,为高等院校提供更为客观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与要求。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个案访谈的方法对来自17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进行面对面或电话访谈,访谈围绕“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注重的素质和能力有哪些”、“在贵企业发展良好的大学生一般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展开。访谈终止的原则是饱和0原则,即在访谈中没有新的内容出现就终止访谈。本次研究按照内容分析法的步骤,先对资料进行编码,然后采用内容分析法中的计词法和概念组分析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源经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解通常会是一些口语化的表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洞悉其对就业能力含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参考以往文献适当补充了部分项目,设计了基于雇主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初始问卷,并听取专家建议。为检验问卷各个题项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我们进行了小规模的试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问卷题目进行筛选,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有37个题项,采用Likert 4点量表,从1到4分四个等级进行测量,1表示较差,2表示一般,3表示良好,4表示优秀。

王静波王翡翡: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探析问卷调查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63份,回收率为93 8%,其中有效问卷502份。

我们采取配对调查法对已经在企业工作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由自己填写,其就业能力则由其直线主管根据被调查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发放问卷600对,收回563对,有效问卷502对。有效被试中,来自国有企业307名,民营企业117名,其他78名; 男311名,女187名 ,缺失值4名;高职毕业生114名,普通本科191名,重点本科158名 ,缺失值39名。

三、统计分析与结果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我们将问卷分为两部分,其中编号为奇数的251份问卷做探索性因素分析,编号为偶数的251份问卷做验证性因素分析。利用SPSS16 0社科统计软件,对奇数组251份样本进行采样充足度(KMO=0 913)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样本大小适宜于进行因素分析。经过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正交最大变异法旋转,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人际能力、个人品性、职业发展能力、通用技能、处理工作能力等五个维度构成。五个维度总体解释了65 709%的变异。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 961。利用编号为偶数的251份问卷做验证性因素分析,使用结构方程软件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拟合指数达到理想水平。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中,人际能力因素解释了总变异量的16 424%,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开朗乐观、组织领导能力、影响他人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等要素。个人品性因素解释了总变异量的13 886%,包含了吃苦耐劳、积极主动性、工作激情、诚实正直、认真细致、忠诚等要素。职业发展能力因素解释了总变异量的12 432%,包含了对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的掌握、国际化思维、对专业领域法律法规的了解、外语能力等项目。通用技能因素解释了总变异量的11 522%,包含了计算机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等要素。处理工作能力因素解释了总变异量11 445%,包含了独立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执行力、专业方法和技巧、把知识和技巧付诸实践的能力、适应能力等要素(表1)。

本研究发现的就业能力结构维度与美国培训开发协会对就业能力的分类基本一致,与国内学者宋国学、李颖等的发现也基本一致。不同处在于本研究新发现了“职业发展能力”维度,可能与研究的视角有关。雇主更关注员工在企业的职业适应性。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量化评估

第一,大学生总体在各就业能力维度的水平。

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水平偏低,得分仅为2 784(满分为4分),处于“一般”和“良好”之间。在各个维度上,最高为个人品性(3 141分),最低为职业发展能力(2 360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品性、处理工作能力、人际能力、通用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见表2)

从得分结果看,雇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并不让人乐观,这与有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0]。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通用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尤其较弱。当前高校专业设置太细、填鸭式教学等弊端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能力。

第二,不同类别学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

以学校类别为自变量,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不同类别学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各维度差异,发现:不同类别的学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差异显著(P

在就业能力五个维度上,不同类别学校毕业生的差异均显著(P

第三,不同性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分析男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各维度的差异。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仅在职业发展能力维度有显著差异,男生优于女生。在人际能力、处理工作能力、个人品性、通用技能和整体就业能力的表现上,男女没有显著差异,见表3。

第四,在校期间不同任职情况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差异。

以在校期间任职情况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单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ANOVA),比较在校期间不同任职情况整体就业能力的水平。方差分析发现:在校期间不同任职情况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显著(P

在五个就业能力维度上,差异情况有所不同。除个人品性维度差异不显著以外,在其他四个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曾任主要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其人际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通用技能及处理工作能力均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能力的表现上,曾任主要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曾任一般学生干部的大学生。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扩展雇主视角下对就业能力结构维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表现方面的认识。西方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关就业能力的文献,但研究结论并未清晰。国内的文献还未发现从雇主视角来阐释就业能力的相关实证研究。本文增加了雇主视角下就业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证据。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四方面的结论:

(一) 维度是发现了就业能力结构中的一个新维度“职业发展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人际能力、个人品性、职业发展能力、通用技能、处理工作能力等五个维度构成,本研究关于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结论与美国培训开发协会对就业能力的分类基本一致。“人际能力”是对以往学者提出的沟通能力、社交工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的概括和提炼,对应ASTD提出的沟通技能、群体绩效技能、影响技能;“职业发展能力”是ASTD的开发技能在中国环境下的发展与延伸;“处理工作能力”对应ASTD的适应性技能;“通用技能”对应着ASTD提出的基本能力技术。ASTD没有提及“个人品性”维度,但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注意到此维度的存在。Qutin提出的个人品德(individual qualities)是就业能力四个要素之一,美国劳动部达成必须技能秘书委员会将个人品质作为就业能力三大基础之一[11]。相较国外关于就业能力维度的理解,中国企业和学者更关注个人品性维度,李颖等提出的内在素质包括诚实正直、吃苦耐劳、敬业精神、主动性、认真细致、忠诚等个性品质[12],郭志文、宋俊虹提出的个人特质[13]、宋国学提出的个人属性也与个人品性相当。国内更强调个人品性维度,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作为以“德治”为传统的国度,中国的企业具有更多的道德思维定势,比较注重对大学生的道德评判;另一方面,目前的中国社会面临更多的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大学生员工的道德状况引起了用人单位的更多的关注。雇主企业和学者研究对个人品性维度的提出和重视,提醒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加强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这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职业发展能力”维度是本研究发现的一个独特维度,包括对行业前沿问题和法规的把握、国际视野、外语能力等要素。尽管美国ASTD提出了开发技能,但其内涵与中国语境下的职业发展仍有较大差异。国内则没有研究提出相似的维度。这可能与国内研究一般基于在校学生或刚毕业学生的自我测评有关,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不能完整地体会雇主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本研究基于雇主的视角,主要体现雇主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评价与要求。我们调查的被试,主要来自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打开国际市场成为这两类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的问题,投射到人才发展战略,企业对大学生的以国际化为特征的职业发展能力尤为重视。

(二) 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偏低,其中职业发展能力最弱

大学生整体就业能力水平偏低,应该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忽视就业能力培养有关,高等院校只有将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办学宗旨,才能满足雇主的需要。职业发展能力包括对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的掌握、国际化思维、对专业领域法律法规的了解等要素,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虽然有所涉及,但由于专业、行业形势发展日新月异,热点问题、发展趋势、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变化,只有就业后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较好的职业发展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较弱,反应了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有待加强,也提醒大学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注意职业发展和再次就业能力的培养。

(三)不同类别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差异显著

重点本科、一般本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能力整体由强到弱排列。就业能力维度上,虽然有的维度重点本科与一般本科无显著差异,有的维度一般本科与高职院校无显著差异,但三类学校由强到弱的排序仍存在。在任何维度上,均未出现重点本科弱于一般本科,一般本科弱于高职院校的情况。这符合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筛选假设理论[14],也与宋国学的研究结论大体一致。这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选用人才时注重学历和毕业院校的声誉有一定的合理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偏弱,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我国现有的招生制度,高职院校的生源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而学习能力的强弱影响到就业能力各方面;二是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其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不明显。

(四)男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无显著差异,但女生职业发展能力较弱

女生与男生就业能力整体无明显差异,除了职业发展能力,在其他就业能力维度上也无明显差异。这与宋国学、张丽华等的结论相大体一致。这说明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原因不是女生就业能力弱,主要原因还是在社会,社会生育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妇女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对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女性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能力维度上显著低于男大毕业毕业生,这与其他学者对在校生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但与普通感知相吻合。原因可能有几方面:(1)工作后的大学毕业生承受的社会期待和责任压力男女有别,女性更多的关注家庭,容易安于现状,男性则必须不断接受挑战,其职业发展能力也得到发展;(2)由于现有社会制度及社会偏见的客观存在,工作以后的女性比学生时代更能感觉到职业发展空间相对狭小,其主观努力有所懈怠,男女差异得以显现。女大学生应该警觉,主动加强对专业前沿问题及政策的了解,不断拓展视野,以避免职业发展受限。

(五)担任主要学生干部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

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经历有助于提高就业能力,主要干部与一般干部和普通学生相比,承担的工作更多,而且责任更大。学校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负责某方面工作,大学生也应该主动承担工作,尽职尽责,以全面提高就业能力。

本研究从雇主视角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揭示了雇主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视,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研究结论反应了雇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雇主以及大学生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15]。就高校教育而言,首先,高校的培养目标要特别加强对大学生个人品行的养成。其次, 高校的专业设置要既要“厚基础”又要“宽口径”,要注意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或再就业能力的培养。第三,高校在技能培养方面要特别强调通用技能的培养,如计算机运用、写作、信息收集和分析等能力,都是雇主非常重视的。

参考文献

[1]Hillage,J.& Pollard E.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M].Ressearch Brief 85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8:12.

[2]Harvey, L.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2): 97-109.

[3]宋国学.就业能力开发的绩效衡量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23.

[4]Fugate,M., et al . Employability: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65):1438.

5]Brennan et al.,The Employment of UK Graduates :Comparisons with Europe and Japan[M].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Bristol,2001:1-38.

[6]宋国学.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测量与分析 [J]. 中国人口科学,2008(3):64-72.

[7]张丽华,刘晟楠.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 [J]. 航海教育研究,2005(1):52-55.

[8]张云仙.高职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7):16-17.

[9]杨颜昌,等.关于地方性高等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 大理学院学报, 2010(11):93-96.

[10]乔坤,贺艳荣.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 2010(6):94-98.

[11]O’Neil, H. F., et al.Workforce Readiness:Competencies and Assessment[G].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7:4-6.

[12]李颖,刘善仕,翁赛珠. 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 高教探索,2005(2):78-80.

大学生就业状况篇(1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摘要:20XX年727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年,再度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从根本上弄清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哪里?让699万名2013届毕业生为之拼搏的就业季刚刚落幕,20XX年727万名大学毕业生又迎来了新的就业季。就业难的背后,既有求职者深深的无奈,也体现出就业市场一些长期难除的问题和痼疾。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1. 引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2.调查形式与结果

2.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

2.2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2.3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难点一:基层就业非主流

在近日举办的一些就业双选会、招聘会上,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尽管各方面待遇和优惠条件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急需人才的基层医疗单位、基层事业单位等常常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

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

难点二:专业冰火两重天

近日,最赚钱的十大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薪资最低的十大专业等榜单引发了一场关于就读专业与就业之间的讨论,一些就业率低、竞争力不强、缺乏特色的专业让毕业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机构的2013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中,动画、生物工程等曾经令人趋之若鹜的好专业赫然在列。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就业率等指标统计对一些专业亮出了黄牌甚至红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思想影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富有预见性的调整,导致部分专业人才供过于求,陷入滞涨。就今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专业建设跟不上市场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忽视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只能加剧专业发展的危险性,热门变冷门,导致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过去大学生国家统一分配,跟公务员似的,好坏给你安排个工作,不管对口不对口,喜欢不喜欢,对于单位也一样,不管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质都要接收。其中有些还是不错的,像医生、老师等,工作不错,基本能对上口。

过去大学不好考,含金量很高,当时的中专都比现在的大专难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机械电等理工类的大学生,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很多都成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过去人们知识水平低,企业对人才需求门槛较低,所以大学生就业优势十分明显。例如,过去企业基本是人工操作,技术含量低,要求也相对低,大学生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如今就业前途却不容乐观。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形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

3.大学生方面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对于就业市场供求的双方,只有了解了需方企业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我们必须知道毕业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技能才能为企业所青睐。为了让这部分更具有说服力,特别邀请到了麦肯嘉顿王先生为我们解答关于这方面企业的态度。

问:你认为人才的概念应该如何介定?答: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第一宝贵的,人才的概念太大,其实所谓的人才应该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展现的潜力、动力。我个人认为人才即把应该做的做好同时发挥自己的所长,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应具有的能力为专业知识、发展眼光、动作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对具有的理解能力。

问:贵公司中,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多吗?在招聘中最看重他们那方面的呢?答:不多,如果要招聘应届毕业生我首先会考虑他的专业是否对口再次是看他们的沟通、演讲水平。因为专业只是代表他们以前的学习好坏,沟通、演讲基本一个人的可塑性。还会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细节问题,细节能代表一定的素养及个人的观察性、能动性。

问: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那些素质?其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点?答:当代大学生普遍较浮躁。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① 所学专业性知识;② 与人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③吃苦耐劳的精神;④ 知识面要广,专业性要强;⑤良好的个人养成习惯;⑥ 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以致用;⑦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态的调整能力;我认为较全面发展比较好,当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协调力较强。

大学生应采取的对策与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所有方面而言,我们主观的意志与行为是我们唯一能去改变和做到的,先修炼好内功才能在应对竞争时占据主动地位置,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需要在态度上和行为上做出一定的改变。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从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高等级的职位需求是较少的,而较低等级的职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只是停留在自己对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仍然有大量的职位空缺的现状。我们说,与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就业的期望值。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当下,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外乎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其实不然,我们选择时也要考虑到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是否有发展的潜力,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三)修炼内功,直面竞争

除了面对就业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外,能力是面对竞争脱颖而出的更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修炼好内功,才拥有谈判的筹码。在大学期间,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应细致到具体的行业与职位,之后再去了解这些职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与素质,并通过大学的学习不断往这个方向靠拢、深化,让自己具备这些方面的技能,当我们在毕业应聘的时候,哪怕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修炼过内功的我们会赢在起跑线上。

(四)鼓起勇气 适度自主创业

我国教育局常常鼓励有条件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能够纾解就业的压力,也为毕业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大学期间没有为生存做好必要准备,导致很多学生放不开手脚,特别是自主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而创业者恰恰除了应该具备一般的知识结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应具备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强烈的创业精神以及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毅力,这就导致了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创业,而许多人错失了机会。并不是说鼓励所有人去自主创业,只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正视这方面的选择。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说,这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说,它关乎着我们的切身利益,也是当下和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因而全社会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关注这个问题,并为解决它作出不懈努力,而我们自己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和培养自我内在的素质,为不久后迎接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2017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五大看点

看点一、五成以上学生有明确的求职定位报告显示和明确的求职目标定位。对于公司是否解决户口、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就业等问题,有52%的学生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定位,16%左右的学生还未充分考虑清楚,处于徘徊阶段,另外有19%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定位。

看点二、报告显示,各个行业的面试邀约率为10%左右,也就是说,毕业生每投递十次简历,可能才会获得一次面试机会。其中,通信行业面试邀约率低,计算机软件行业面试邀约率较高。

看点三、从毕业生简历投递行业分布看,最热门的行业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房地产和基金证券。特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投递占11%。新经济巨大的发展潜力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需求的同时,也成为毕业生热追的行业。

而从毕业生投递岗位类型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储备干部和人力资源类的岗位。其中,软件类专业的学生投递的主要行业是互联网/电子商务和计算机软件,高达45%的毕业生都投递了这两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