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艺术课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4 16:05:52

艺术课的重要性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1)

众所周知,这世上错综复杂,形形,很容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一定的影响。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就能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好的艺术作品包含了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不断感染和影响了接受教育的大学生们,唤起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大学阶段是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都一一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公共艺术教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懂得世界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这已经是不可更改的历史定律,而大学生们也会在这种教育中接受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之所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美德教育,是因为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所谓艺术,往往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或者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的精神面貌。作为我国新时代的大学生们,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正好能够弥补当代大学生们由于知识局限性或是阅历不足,而产生的不了解各个时期的生活或是文化等情况。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从而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甚至是不同民族之间各式各样、具体生动的不同生活情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甚至是不同民族生活场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的形象,了解这些人物形象性格上的特点、思想上的特点和精神上的特点。通过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当代大学生们扩大了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真理。由此可见,所有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启发作用,对大学生文化视野的丰富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艺术的形象性有助于大学生想象力的开发

艺术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给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以音乐艺术教育为例,古曲《十面埋伏》通过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乐使人联想到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其中模仿战马的嘶鸣旋律让人仿佛看到撕杀的战争场面,由紧张、急速的旋律想象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但这种想象并不是唯一的,每个人的联想和想象都是不一样的。音乐作品能触发受教育者运动着的感情波澜,随着乐曲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入想象活动的高峰,这种想象与联想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受到语言的限制,也不像美术作品那样受到画面的制约,人们一旦进入这样的世界,便无拘无束,任其遨游,便会产生形形的幻想。

2、艺术的主体性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创新意识的本质,就是让创造的使命在心灵深处扎根,让求新的欲望长期处于涌动状态。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的必备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牛顿不可能在苹果的偶然坠落中感悟到地球引力的存在,瓦特也不可能在壶盖的微微震颤前萌发出创造蒸汽机的构想。因此可以这么说,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学子建立自觉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如何完成这项任务?多年来,人们使用的方法通常是,宣讲创新的重要性,阐释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创新的紧迫性。总之,采用的是一种由我及他、由外及内的理论灌输。其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唤醒,是对沉睡的、懈怠的意识的激活。而唤醒与激活的工作,恰恰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强项。有艺术教育工作者曾在“电影导读”课上让学生观看美国电影《美丽的心灵》。那是一部以著名数学家纳什为生活原型的佳作。影片生动地表述了主人公开创博弈论的艰辛以及终获诺贝尔奖的荣耀。许多学生用“备受震撼”、“心潮激荡”、“彻夜难眠”来形容他们的观后感。年轻的大脑若时常受到这样的“震撼”,茫然的心灵若时常发生这样的“激荡”,创新的欲望有望被激活,创新的意识也有望被唤醒。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2)

在现在的小学体育课,经常出现这么一种现象:学生队体育课的教学毫无兴趣,希望体育教师安排自由活动(俗称放羊),以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方面的问题,二是教师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教师把自己当作遥控器,是一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对这种毫无艺术而言的反复教学,早已厌倦,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多教几遍才能使学生勉强接受。

在课堂中,学习效率随着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而提高的。学生学习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学生学习动机,要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在于教师在语言上的煽动、诱导和组织。我们只有把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提高、加强,使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转化为更高层的主导学习和“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在任何的时候的学习都是高效率。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作用由之可见。

一、体育课堂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是在遵循一定规则下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创造性综合运用多种学科、语言表达方式的产物。它的表达效果的提高必须通过优化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这种课堂语言的艺术创造,必须重视创造性地综合、灵活运用和优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教育的需要,表达策略的需要,语境的需要和课堂环境的需要。做到因人、因事、因境、因时而异。它的表达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朴实明快法:

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风格,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法。其具体表现在:话语质朴、丰富自然、通俗坦率、真实可信、简洁明确,语不惊人,但立意深远。

2、超常变序法:

即指在用语和确定词序及语句结构上采取一种不同寻常的选择和变化措施,使语义超常出新或发生质变,语言所强调的重心发生转变,造成一种出任 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有新角度,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阐述不同一般的见解,有效地点化和启迪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心理准备状态来安排和设计表达内容的先后顺序,鞭辟入里地叙事说明,使学生欣悦。

3、反复冗余法:

根据口语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有意采取词语、句式结构上的反复、重叠,增加语言的“冗余度”,以突出重点,强调要害,加深印象的一种表达方法。例如在教学途中的技巧时,教师反复几次提醒:同学们看到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后,再比较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大腿的动作是否标准,小腿的动作是否标准,脚的动作是否标准,摆臂的动作是否标准,身体的倾斜度是否标准。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自觉性和模糊性而说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玩”和学习只要能行这样半桶水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提醒,反复多次地使用“是否正确”一词语,就是要引起学生的高度民主重视。

二、体育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技巧

体育课堂语言是一个多种表达技巧综合运用的过程。它的表达技巧是体育教师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教学必不可免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这种技巧,从这种范畴意义上班来说“体育课堂语言艺术就是恰当、巧妙而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

1、声势变化技巧

在这种有身语言中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降调技巧。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这节体育课你们班的表现(强调音)比其它班级好,我真为你们班高兴(降调)”。这种对学生表示由衷的赞叹、祝愿、期盼的语言中运用降仰语势,效果往往比运用上升语势好,让学生显得真挚、恳切,没有做作之感,又寓意学生能继续发扬。又如:“这节体育课,你们又迟到了。”这句话语把强调音放在“又”字上,即表达教师的严重警告之意,有表达了教师严肃批评的意见。

2、语言速度变化技巧

准确生动的表达需要有完美的语速和适应的用气方式相配合,

教师的课堂讲话要做到不快不慢,用气均匀合理,语言流畅自如,且适合自己的表达特点和当时的课堂环境,快、慢、重、轻、停顿等都得好好把握。

3、语调变化技巧

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课堂上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除了要配以丰富自然的情感变化外,还有一个语调变化的技巧问题,如果教师讲话时词汇缺乏、干瘪做作、呆板单调,学生听到教师老是那么几套俗语,就回觉得教师很做作,很假,说话没有水平,就回直接在心理上降低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3)

教学作为一种职业可以应付,但作为事业就需要不懈地追求,作为艺术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英语课堂教学就像一个大舞台,教师就像导演,不仅要对“原著”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还要根据舞台艺术的特点,设计曲折动人的“剧情”,更需要“演员”的精彩“表演”。

1.注重备课的艺术:以教材文本为载体,精心地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课本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材料。教师要备好一节课,必须熟练地掌握该单元的全部内容和整体结构,把握重、难点和关键的语言点。此外,还需查阅相关的资料,充实教材内容,以便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文的同时还不应忘了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高中学生无论在个性上、学习兴趣上还是在情感上和初中学生相比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备课时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思想状况,还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双边活动。同时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

2.注重课堂导入的艺术: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与潜能,为课堂的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2.1以旧带新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对比,以旧带新,既能消除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不适应和恐惧感,又能帮助学生轻松自然地掌握新知识。我们可依据教材文本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从原先学习的知识中寻找与新知识相关联的内容,以此来作为学习的突破点。

2.2直观教学引导法

直观教学引导法就是利用具体、生动的直观教学辅助材料和手段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起到训练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作用。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常用的直观教学辅助材料有挂图、投影仪、实物、简笔画、图标和小黑板等。在导入新课教学中,内容丰富的挂图和投影片、生动具体的实物、幽默风趣的简笔画、清晰明了的图标和查漏补缺的小黑板都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2.3创设情景导入法

语言交际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用特定的语言艺术,运用言语传递特定的信息。学习语言知识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理解和表达。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客观环境和创设情景来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用创设情景来导入新课的教学。在高中英语教材里,课文相当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和教室内现有的设施,创设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一些口语交际就会发现自己在语音、语法、听力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环境之中,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仅认真地听讲,还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交际活动中。

3.注重课堂讲解艺术:利用体势语言、简笔画等方法,创设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3.1运用体势语言

体势是一种形体语言,简明易懂。在英语教学中,恰当而适时地运用体势语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可要求学生依据外国影片中一些经典体态语言进行模仿,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神风貌。由此我们可建议学生按照教材文本的内容作模仿表演,以满足他们的“表演秀”心理。实践证明,体势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帮助学生加速理解。

3.2发挥简笔画的作用

我们可根据教材中出现的不同内容来画简笔画,让学生能够有一种更为直观的比较,让他们从中寻出彼此的联系与区别。这种简笔画简单易画,一方面可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学画来缓解学习的紧张心理压力。这样,不仅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3.3创设课堂情景

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能促进双方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加快传递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如同导演,应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不失时机地利用实物、电教设备、体势语言、课堂游戏等设置情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舞台让给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诱发学生充分训练,培养其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4.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方式方法,做到融科学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一体。

4.1引导式提问

用挂在黑板上的挂图,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现在的英语教学都有一定数量的挂图,这种挂图往往是课文知识点的重要体现和流露。教学中利用这些挂图可让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为他们下一步的学习扫清障碍。

4.2启发式提问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生在知晓学习的要求后一定能够从教材文本中寻出答案,从而有助于自己的消化吸收。这种启发式的提问一定要注意紧扣文本内容,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探究。除此而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生的接受认知能力。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4)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5)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它对整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导入在一个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多,但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重要性如下:

1.艺术的导入能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激发起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的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艺术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艺术的导入能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使用各种艺术导入技能,把同学们所学过的知识,利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巧妙地铺设桥梁,衔接新知识与旧知识,使同学们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开了个好头,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3.艺术的导入能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教师选择何种艺术导入方法,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导入揭示本课堂的课题是什么,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大致了解今天的课堂到底学些什么。

4.艺术的导入能不断养成学生的审美观念。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长期坚持艺术导入,就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判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影响是长久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5.艺术的导入是语文教学赋有生命力的重要形式。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使语文学科被学生所喜欢,语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神韵才能被学生所了解、所延续。所以说艺术导入是语文学科教学焕发生命力的重要形式。

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处理的要求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艺术导入,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处理的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情绪、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情绪状况如何,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展开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刚上课的时候,如果学生情绪低落、心理状态差,那么,不管老师导入如何生动,学生可能也不感兴趣;相反,如果学生精神愉悦,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心理规律,运用不同的导入艺术。如果说学生精神奕奕,面带微笑,情绪平和,满心期待老师来上课,那么,你就艺术性地直接引入新课,把所讲的难点、重点、关键点阐述清楚;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情绪不稳定时,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十分讲究艺术导入的设计,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情绪。

2.创造情感氛围,激发学习热情。语文教学活动充溢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因而教师应深究文章、细研课文,从教材结构整理、意境渲染中发掘教学深情,在灵魂深处与作者情怀相融,领会文中感人的形象。教师要运用情感、语言动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课堂气氛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从而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课文学习活动。教师要利用好它,并使用幽默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适当利用夸张的形体动作来创造一种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6)

一、优秀课题的效果

优秀的课题作业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如金子般珍贵,即使在数年之后,学生仍然会讨论,教师仍然会借鉴。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能去粗取精、优中选优,它们既让人胆怯又诱人挑战,甚至让人彻夜难眠,却又欲罢不能。有的课题只是一次性的,有的则经年使用。课题的丰富多样是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不同课程的需求。成功的课题一方面展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的莫大挑战,使学生在寻求理想方案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技巧和智慧。有时候,一个别具特色的课题甚至能引发学生的风格或技巧的巨大变化。优秀的课题作业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因素。首先,能让学生面对挑战。课题必须具有足够的变量和偶然性,能检验学生的技能和天分,而且到最后阶段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惊喜。其次,能让学生学到东西。课题必须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因为学生在做新鲜的事情时能更好地学到新知识,能使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最后,课题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让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成功的意义毋庸置疑,而失败的意义也不可小视,因为从失败中学生往往能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也只有从失败中才能汲取教训。有时,即使学生在课题作业中无法创作出有个性、有想法的作品,课题也能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挑战、学习与提高是良好教育的基础,而要达到这个综合目标,需要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更需要积极好学的学生。所以,优秀的课题设计能够体现教育的真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题具有更深远的影响:风格独特、引人入胜的课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仍能被学生津津乐道,在师生之间流传,成为教师名副其实的标签。正是因为课题实践的过程与结果可以带给学生独特、深刻的启迪与感悟,这些著名的课题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许多由著名教师设计好的课题已经具备这样的声望,此类课题之所以出名,正是因为它们像重要的知识和经验一样,激发了师生双方的期待,完成这一特殊的作业甚至会改变学生的职业进程,使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当然,并不是只有著名的课题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事实上,有时候最普通的课题设计也能影响学生对设计的理解与欣赏,这些课题同样重要。

二、优秀课题的特征

良好的课题如同燃料,能够给创新的“发动机”增强动力。良好的课题是体验的开始,而非结束。课题必须超越某一班级的限制,引发更多的成果,必须为达到更高的教育水准服务。优秀课题的基本特征:其一,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要完成课题,需要了解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从而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还要学会以视觉手段创作、叙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学生喜欢那些让自己成为解决设计难题能手的课题。一些好的课题要求设计具有创造性。其二,能引发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关键回应会对学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课题,如何与课题共同进步。评价是课题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得益于教师的经验与知识,当学生努力达成目标时,其水平将获得提高。那些希望作品得到专业人士认可的学生尤为青睐一对一的评价。而且在课题后期,评价也有助于学生完善创意。其三,能促进个人成长。好的课题会促使学生张扬个性,发挥个人风格。极富创意的挑战既能激励学生思考,又有助于学生判定自己是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学生用设计作品影响人、打动人,课题则为学生将来的作品提供素材,能让学生明白设计对目标受众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要提供给目标受众的不仅是形式,还有内容。其四,好课题还能提供框架,让学生不偏离轨道,这才是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它也鼓励学生磨砺各种技巧,以备将来之需。课题设计通常已有定论,但优秀的课题则要求有个性化的诠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课题确实弥足珍贵。判定一个课题是否富有成效,要看这个课题能否造就团队设计经验。理想地说,课题所提供给学生的设计经验应符合以下公式:技能或天分+概念敏锐度=增长的能力水平。绝妙的定制课题不仅包含以上要素,而且能给人以启发。如果精心策划,课题能激发互动,增强合作,使学生不仅从课题的要求或教师的指导中学到东西,还能相互学习。教师必须定下规范,并对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希望学到知识、智慧、经验,并最终获取理想的工作,教师希望学生能在设计方面更上一层楼,优秀的课题设计作业可以兼顾这两方面。

作者:练正平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7)

现代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技术性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时机。职业教育是以学生就业为目的,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而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容易忽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操作性的能力,培养的是学术性人才,学生毕业之后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来适应本岗位,这显然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于是高等职业院校顺应着就业市场的要求,发展成熟起来。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设计、建筑、服务等社会第一线职业的技术人才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专业是为了适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而出现的,特别是随着艺术设计这一学科迅速地成长壮大,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提高到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并把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教学观作为基线贯穿始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和创新意识。

高职艺术设计类的课程设置是为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群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服务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所有的课程要结合到专业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上去。我们首先看一下高职学生的艺术素质。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招收的艺术类考生绘画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有些还是非艺考类学生,艺术设计素养水平参差不齐。那么入校对这些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培养应放在首位,接着才应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有素描(设计素描)、色彩(设计色彩)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多种课程。这些绘画基础课程的开设是学好该专业课的前提;另外,基础课程的扎实牢固程度也为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打下基础;那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人们对“艺术设计”这个新兴专业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以及学校性质和基础不同,导致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差异很大。但是作为奠基石作用的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是不可动摇的。根据笔者对学生入校情况的分析,我们在基础课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具体的专业与实际需要进行科学、有机的安排。

历数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的情况,第一学年的教学安排几乎都是专业基础课,即以素描,色彩、构成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按照艺术类专业的分类而有重点性、选择性的安排这些基础课程,则对今后的专业培养、人才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室内装饰设计技术人才的专业,那么它在基础课程的安排选择上,就可以适当的把设计素描课程加重比例安排,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三维立体空间的想象能力都会有一定的帮助;展览展示艺术设计专业同样对设计素描课程有着较高的需求,那么就可以开设基础课程的合班课,做到了资源共享;再如影视动画专业的课程安排则可以适当的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课程内容增加,而减少设计素描课程的课时,因为这个专业对素描的要求不高;平面设计专业是为广告公司、出版社等培养技术人才的专业,那么它对设计色彩课程的要求就会很高;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为设计素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该专业对这三门课程都要求有扎实的基础,可以适当的增加课时量,而减少其它公共课程的课时;

合理安排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教学体系。这样保证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关联,课程与课程之间有合理的衔接,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进入就业单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顺应了现代高职教育的目的,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对基础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为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按照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给工作单位的印象是既不能,也不专,无奈之下,在由用人单位“回炉再炼”。 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心虚,那么无形中造成了人才浪费。这种现象就要求高职教育者们在初期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就应该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基础课教学从“信息传授型”转移到“能力培养型”,再过渡到“思维创新型”上来。

社会在高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案例的出现,决定了课程体系必须要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大市场。对现有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是当今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要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上述第一点提到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应和专业性质、就业岗位相符合。在这一点上,笔者强调的是基础课程的内容应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在选择该专业后,从初期就明确自己的岗位特点,明确胜任该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结构,还应让学生了解在工作中的细节和环节。这样逐渐的养成该职业的专业习惯,有利于今后的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和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有助于养成启发式情景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应区别于普通文理科教学,摒弃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堂应该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从早期的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上来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上,教师首先提取整堂课程的主题思想,然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去寻找和主题思想相关的设计元素,从而解决造型的表现形式。例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课堂上,讲到构成法则,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在室内的居室中,哪些陈设的摆放是运用了密集表现的构成形式,哪些运用了重复表现的构成形式。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并和自己的专业方向相挂钩,使整个教学过程包含了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态度和认知。

再如在广告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课程中,教师可以把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即训练了学生对色彩的掌控,又复习了构成法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项目策划、实施、完成的工作程序,增加了学生对专业市场的了解,熟悉项目的各个环节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的能力。该教学模式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通过启发式情景教学方法来完成基础课程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达到培养职业人的目的。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职业教育需要给学生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还需进一步充实、提高,使之更上一个台阶。只有基础课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才会培养出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8)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 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

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 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9)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 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 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 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10)

书法艺术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它与中华民族精神融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高速发展,书法受到了网络的强烈冲击,人们的书写技能和书写艺术素质逐渐下降,汉字书写逐步被电脑替代的趋势愈加明显,人们对书法的了解越来越陌生。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似乎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虽然他们在中、小学写下的字成千上万,但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却寥寥无几,所以在高校开展书法选修课显得尤其重要。

一、传承书法艺术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责任

据有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大约有10%的同学坚持练习书法一年以上,有20%的同学练过但因效果不大就没再坚持,有70%的同学从来没练过书法。有些学校从小学到中学的各个阶段都没有开展书法课;或者是学校有开书法写字课,但因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师,写字课就变成了自习课。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应试教育而造成的。根据教育部网站2011年9月26日公布的通知,我国将在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开展书法教育,因而在高校开展书法选修课也是必不可挡的趋势。

在高校开展书法选修课,有助于大学生对书法艺术的传承,激起学生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作为一名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去传承书法艺术文化,使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二、书法艺术提升大学生内在的素质修养

书法以它独有的一种高雅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懂得书法艺术能够在无形中提升内在的素质修养。一方面,学习书法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能让我们对中国优秀文化产生深切的感情,并且能够主动的去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书法教育能陶冶学生的德育情操。首先,我国自古就有“字如其人”之说,即看一个人的写的字, 便可大致反映出作者的个性、情趣、学识和情感等,因为要达到一定的书法艺术境界,只凭借技巧上的苦练是不能够成就的,它还要看个人道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因此,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个性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学习书法需要一笔一画的练习,长期的坚持练习书法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锻炼人的耐力和毅力,同时可以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开展书法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书法是一门表现美的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教育。高校在开展书法选修课时,应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古典音乐与书法艺术之间的辅导,并且通过书法书写示范的审美形象来演绎、描述、展示古今优秀书法作品中所蕴涵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使之欣赏历代书法经典作品的美,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所以,大学生在练习书法时,要学会用眼睛感受美和用心领悟美,那就能体验到书法带来的赏心悦目和得到美的享受。

四、学习书法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面容的美丑是父母先天遗传的,但字写得美我们完全可以靠后天的努力去获得的。字是人的另外一个仪表,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字体,有利于我们给别人留下好的整体形象。目前,随着就业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也慢慢意识到写一手好字能给他们未来的就业带来很大的帮助;在现今独生子女较多的时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可以调节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规范行为,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告别那些庸俗的业余生活,摆脱精神空虚,培养良好的艺术情趣, 充实业余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 高校开展书法选修课,不仅可以让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也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创造能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及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11)

一、巧用音像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走进课堂,改变了以往传统粉笔加板书的教学模式。音频、视频等材料给师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直观、震撼,特别易于活跃课堂气氛。

有位教师在讲《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的内容时,播放了歌曲《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优美的旋律,引起学生的共鸣。接着教师刚在黑板上写下:“站起来……”学生马上根据歌词异口同声地说:“富起来、强起来。”课堂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下去。

二、入乡随俗――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

公开交流课,有时难免在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城市上,面对不熟悉的学生,如何快速消除陌生感呢?

有一次笔者到区内兄弟学校教学《科学发展观》的评优课,课前准备时间相当仓促。怎样才能顺利走入这所学校学生的内心世界呢?

上课铃响了。笔者说:“今天一早赶过来,发现咱们这个镇真是个好地方,经济发达不说,环境还特别优美。看来,当地领导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贯彻得非常到位啊!”一席话,说得学生面带微笑,彼此的紧张感消去大半。接下来的课就容易多了。那次课,笔者如愿拿到了一等奖。

一次,去外地上课。课前,该校老师告诉笔者,这里的生源不太好,课堂比较沉闷。那节课讲的内容是《我国的分配制度》。走进课堂,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我有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就来到这个城市的一家国企工作。多年不见,我们一起出来喝喝茶。我说,老同学,你在国企工作,收入很高吧?哪知他说,别提了,国企每月四五千的工资太少,我现在跳槽到一家外资企业,每月收入上万。这不,最近又买了套房子,租金每月有两千多。你呀,平时有点闲钱,别只存银行,要学会理财,买股票什么的。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个故事是笔者虚构的。接着,笔者问:你们知道,我那个同学说的几种收入,各属于按什么方式参与分配吗?

结果那节课,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入乡随俗,运用当地的例子,既能体现教师对学生文化生活的尊重,也不失为一种教学机智。

三、层层推进,巧设问题――激起学生共鸣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根据新闻事件,巧设问题,层层推进,以疑激学,可以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如在教学《筑起防火墙》时,笔者结合一则新闻热点事件,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孕妇摔倒了,你会不会扶起她?2.如果她为了感谢你的帮助,邀请你去家里坐坐,你会怎么办?3.如果对方递给你一瓶饮料,你喝还是不喝?

问题展示后,课堂开始活跃。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接下来,教师展示一个真实的案例:2013年7月24日,一名17岁的花季少女扶一个孕妇回家,喝了对方递过来的酸奶,就再也没能走出这个屋子,她被残忍杀害并埋尸荒野。

这个案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一堂关于“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课堂,就在热烈讨论、辩论中开始了。

四、情境体验――我为对方出主意

笔者听过这样一堂地理课,听完不禁为上课教师新颖的设计折服。

那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印度”。按照传统的教法,就是教师告诉学生印度的风土人情、经纬线位置、气候特点等,最多放些关于印度的音像视频。然而,这位教师却在开头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公司经理曹先生2013年7月和2014年1月分别去了趟印度的新德里和孟买,谈生意和旅游。同学们,你认为曹先生每次去印度,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