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4 16:06:02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210-02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加大科研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高校科研管理通常通过协调与科技项目相关的各种关系,有效利用科研人员、项目经费和设备材料等科技资源,促进项目目标实现的一项管理活动。高校科研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申报与立项管理、项目过程管理和项目结项管理,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组织、人员、资金、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体系,项目管理理论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路与方法。

一、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衔接不紧密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往往是脱节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的制定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核算;项目组负责经费的开支审批。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缺点是:科研管理部门重视多争项目、多出成果,而忽视科研经费的收支情况,缺乏科研经费的跟踪管理;财务部门没有完整的项目资料与信息,不了解项目进展及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只负责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丧失了对科研经费整体的财务管理职能;科研经费项目组根据自身的利益支配经费使用,经费使用宏观调控能力减弱,这种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使得各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对科研经费认识上的出现差异,使得科研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合理

部分高校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经费不足,即使有了也往往以各种名义挤占和挪用,不能使有能力搞科研的人员安心工作,结果是高水平的纵向课题少,学术造诣高的带头人就更少。在管理目标上仅仅孤立、片面地追求课题数量,而忽视社会的需求;在管理过程中,热衷于立项目,忽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在管理方法上,手段落后,满足于发文件发通知。

(三)科研项目管理缺乏节点控制

高校科技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完成一个具体项目需要多个管理部门共同协作,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有许多未知和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实现科技项目的最终目标需要将具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组织的人员有效的加以控制。中国目前的现状是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成本的控制不够重视,尽管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运用了类似节点控制,但是由于大多的节点设计和控制已经成为决定和影响立项申请能否过关和能否审批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意义已经与原来的控制出现了偏离,使整个项目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造成项目的拖期、项目成本超过预算等不良结果。

二、采用项目管理理论,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项目运作不是通过等级命令体系来实施的,而是通过所谓“平面化”的结构。发达国家在科技项目立项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国家在立项时就进行可行性分析及专家论证,确定较为明晰的项目目标,采用有效的项目融资模式分担风险,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对项目变更进行管理,对相关科研领域的跟踪总结,完善的科技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及明确的政府部门职能等。因此通过以下措施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一)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科研人员的素质是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基础。高素质的科研项目队伍应当是:精通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肯于钻研,勇于进取,善于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积极在实践中检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借助各种严密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主动性是很重要的。

(二)加强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

项目的进度管理,是为确保项目准时完成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与活动。进度控制是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保障项目成功三大关键要素之一。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一般周期长,时间跨度比较大,少则几年,多则数十年甚至更长。对于任何一个项目,如果没有明确的进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严格的控制,则项目很难取得成功。当然,由于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比一般项目要大,所以项目的活动排序、活动进度估计难度相对较大,所以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要更困难一些。因此,加强科研项目的进度控制,为确保科研项目按时甚至提前完成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建立严格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科研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质量较难控制。一旦管理人员组织安排不当、指挥调度不利,就会出现责任推诿和重复性工作过多等严重后果。如果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学校不仅在实施机构调整、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正常运作,还能使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由此可见,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高校科研工作内部管理有序化、正规化是提高高校科研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分阶段实施科研项目成本控制管理

科研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项目管理的阶段划分为分阶段实施成本控制提供了基础。项目一旦获得立项,成本控制便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对项目进展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直到项目顺利完成。成本控制方法需要各项目部门的共同参与。

项目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方面,它要求掌握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相应领域的技术;另一方面,它强调团队精神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项目组织所有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乃至其他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通过规范的管理进行引导,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梁永宽.国内项目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综述[J].建筑监督预测与造价,2008,(9).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2)

改革开放以来,首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对高校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且投入的资金中专项资金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加强财政专项项目管理对提升学校科研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强化专项经费使用的绩效导向,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在加强财政专项项目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建立健全科研专项的遴选机制

1.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立项流程

第一,设计立项管理流程。为了把财政专项项目做强、做实,学校精心设计出科研专项立项评审流程图,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流程图,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开透明。

第二,立项环节公开透明。北京市教委科研专项项目的申报、评审、上报和立项等环节全部实行信息公开、评审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保证立项环节的公开透明。学校在组织2012年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之初,便公布立项信息和申报原则,各院系根据学校公布的立项信息和评审原则组织本部门的立项工作,立项项目首先要通过学院层面的评审,评审结果须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才可将立项文本送至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再组织校外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答辩和评议,现场公布评审结果,第一时间将评审结果进行网上公示,无异议后项目才可上报至北京市教委。整个项目立项过程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不干涉,立项结果不参与,并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2.立项结果“专家说了算”

学校从2009年开始,在专项项目立项过程中便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现评审过程的公正与公平。

第一,建立专家信息库。建设专家信息库是开展专家评价的基础。只有建立了与学校学科专业匹配、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达标的校内外评审专家队伍,才能保证学校评审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此,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一直在加强专家信息库的建设,并着手建立网络化专家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

第二,评审过程“专家说了算”。科技立项评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既与学科有关,也与评审专家的素质有关。理想的科技立项评价体系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公正性。而科学性取决于专家的评判,公正性离不开专家的道德修养。针对现行科技立项评价过程中的专家评议制度和对专家的监督制度不够完善这个问题,学校尝试建立了二次专家评议制度,也就是说建立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的专家评议制度。例如,2011年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项目立项过程中,学院在遴选科研专项时,要求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参与项目答辩评审,并对上报到学校的项目进行排名。学校将各学院上报的面上项目送至校外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学院评审分数和学校专家匿名评审分数各占50%,以此确定上报北京市教委项目名单。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邀请校外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答辩和评议,确定上报项目名单,从而保证“专家说了算”。

学校科研专项的管理实践

1.把好项目申报“立项关”

把好项目的“立项关”,不仅可以控制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费用,而且决定着建设项目交付使用后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等开支。因此,做好项目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工作,能够为整个项目有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提前进入预算程序,做准、做细项目预算。在北京市财政预算布置前1个月~2个月,学校资产处和财务处就着手编制新一年度专项项目要求,各院系根据本单位学科研究的方向和科研条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借鉴同类型项目经费预算,以现存积累的经验数据作参考对比,依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对项目建设工作量及设备购置费用、其他费用及预备费用进行估算。各单位在做实、做准、做细项目预算后向学校提出申请。

第二,推行标准格式文本,规范项目预算申报。根据北京市财政颁发的《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管理办法》(2010年9月16日)的要求,学校专门设计了财政专项申报的格式文本,要求各单位申报财政专项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文本编制项目预算,提交项目申报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2.强化项目执行“检查关”

为使财政项目资金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有效作用,学校实行科研任务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责任约束。如自2009年开始,学校对北京市教委专项支持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明确项目承担单位和主持人的职责,确立项目责任约束机制,即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预算书,填写任务计划和用款计划,学校根据任务计划对课题负责人进行年度考核,检查项目进度情况,结合经费的实际执行情况拨付经费,从而有效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3.做好项目“考核关”

财政项目资金支出考核实际上是对项目执行效果及责任人工作履行情况的考核,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对项目计划执行效果的考核,即对照任务书中的计划经济指标,考核其实际完成情况;第二层是对责任人履行工作情况的考核,严格考核其是否尽心尽责。目前,学校一方面把专项资金执行的成效与年终考核挂钩,另一方面重视完工项目的决算审核和验收工作。

科研专项对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

1.改善了科研条件

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越的实验条件是掌握科研主动权的关键。近5年来,北京市科研专项对推动学校完善科研条件和实验室的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学校孙宝国院士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都与北京市教委科研专项的资助密不可分。

2.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育是学校科研管理的中心工作。近5年来,北京市级科研专项加大了对学校青年教师的资助力度,提升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促进其快速成长。近3年来,学校申报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负责人的平均年龄约32岁,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中,80%都获得过北京市教委科研专项的资助,可以说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得益于北京市教委科研专项的资助。

3.加快了科研团队建设

在北京市教委科研专项的支持下,一批中青年教师很快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如以孙宝国院士为带头人的食品香精香料研究团队、以董银卯教授为带头人的中国化妆品研究团队和以何明珂教授为带头人的现代物流管理研究团队。

4.实现了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

由于科研专项的推动,“十一五”期间,学校获批的高层次科研项目逐年增多,承担和完成纵向项目共计681项,横向项目共计946项,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了34%和85%。其中,部级课题90项,省部级课题521项。2010年,学校到账科研经费为11,164.2万元,比“十一五”初增长了近217%。

5.提升了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82-05

一、引言

学科(discipline)一词是西方教育体系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定科学领域或某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建设”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个特色概念,是指以学科为建设对象,大力加强学科各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其整体水平的举措。实践证明学科建设是现在高等学校和院系生存的生命线,各高校的学科建设呈现项目种类繁多、项目建设投资大、建设内容复杂、建设周期缩短、参与部门人员众多、项目成败重要性高等特点,如何寻找和创新有效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项目建设目标日益,成为管理部门和高校学科建设管理者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学科建设之路并不平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专业作了大规模的调整,按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重新划分学校,这可以视为我国学科建设方面较早实施的一些举措。但更明确地提出学科建设,是源于1985年中央公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规定明确提出“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目前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不可讳言有许多学科建设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甚至完全失败。遍查相关资料和对学科建设的实践反思,归结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一是经验式管理方法(Know-how management)。不可否认经验在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经验的难以证明、表述、传播、掌握等不足使得学科建设管理随意性、人为性很强。一个成功的学科建设经验若不进行抽象和规范表述,很难推广到其他学科建设项目中去。二是国外称之为“烂泥式”的管理方法(Sloopy management),这种管理方法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合情合理或者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是一种被动“应对问题”式的管理,即是出现问题才寻找能“应付”这一问题的方法,或者是一种主动“蛮干”式的管理,即是有“胆略”无谋划。三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Table management),各种所谓“政策”、“流程”、“文档”多如牛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疲于奔命地应对“表格式”管理,而实际上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流程是否优化、文档是否必要存在许多疑问。也就是说科学、合理、规范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目前国内还没有报道。

其实学科建设项目是一类真正意义上的“项目”(Project),也就是说它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严格的时间、进度和质量等约束。对于项目的管理国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形成成熟的系统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管理规范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上的项目专业资质认证是众多项目和项目从业人员的必备条件。“一切都是项目,一切都将成为项目”、“项目管理是未来管理发展的新模式”等已经得到实践的证实。正如著名管理顾问David Cleland指出的“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项目管理是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项目管理是应对由于科技的发展、新的环境、更激烈且高水平的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应付潜在的形势及其生存与发展环境带来的新挑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变化的方法。

因此,在新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组织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将组织的各种任务“按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管理已逐渐成为包括高校、政府部门等长期性组织管理的一种趋势,这里,本文尝试引入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研究高校发展战略导引下的学科目标集成管理要素,提出一种新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模式。并强调基于项目的学科建设集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的所有学科建设管理活动符合于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战略管理活动,要在高校发展战略指引下实施学科项目目标的集成管理。希望能为正在与国际项目管理实践与理论接轨的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目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早期研究发现:明确的目标要求,比只要求人们尽力去做一件事情会有更高的业绩。目标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让目标成为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行为的方向和激励,同时又使其成为评价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使组织能够有效运作。同样,目标的设定是学科建设项目进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以“十五”时期“211工程”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例,在项目立项之前,各学科均需结合其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制订出“十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并编制可行性报告,参与教育部的评议及答辩。这一目标是整个学科在“十五”期间的共同努力方向,同时这一目标也是“211工程”验收时的依据,是评价学科建设绩效的标准。

然而,现实中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设置其实非常困难,这主要源于三点:第一,基于学科建设的特殊性,学科的投入和产出目标之间存在一种难以确定性。例如,学科投入一般多用于实验室条件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学术交流、队伍建设等支出,但学科建设项目产出的成果往往表现为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人才队伍甚至社会公誉度等。投入多少才能得到产出的成果,什么时候出成果以及出什么样的成果,对大多数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第二,对学科建设项目而言,大多数的目标通常是一些短期的目标,或年度的、或一个建设期的,这一目标或是产出某个标志性成果,或是获得某项部级奖励,或是在某国际权威杂志,而往往忽略了学科整体进步的目标;第三,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一旦确定后,就不能轻易改变,也正是如此使得学科建设的运作缺乏弹性,无法通过改变权重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因此,对学科而言并非是目标越高就越好,而是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

对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的测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一种手段。经过测评,可以了解自己的项目管理处于哪一个成熟度阶段。根据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模型,就可以很容易明确下一步需要改进的管理工作内容(下一个成熟度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和关键活动);并且,项目管理成熟度往往与项目本身的成功密切相关。项目管理成熟度越高,执行学科建设项目的成功率也越高。从K-PMMM来看,如果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能力达到成熟(单一方法以上的成熟度阶段),就会形成管理学科建设项目的通用方法。

二是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者的测评。由于项目自身的特点,使得传统绩效考评体系无法适用于对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的测评。例如许多项目负责人承担的任务都是跨院系甚至高校的,仅仅评价其对某一单位的贡献可能会出现许多缺陷。对于项目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超越单位/部门的工作极具挑战性,绩效的测评并忽略、弱化产生的不公平问题却产生消极影响。所幸的是,基于项目的人力资源测评体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组织的重视,在高校学科建设项目测评体系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四、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模式

1 本模式构建的前提

高校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动态开放的系统,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活动必须能根据高校发展战略要求,从高校学科发展整体角度出发整合高校学科范围内的所有项目管理活动,进行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前面对于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要素进行了研究,那么分散于高校学科建设系统中的目标管理要素如何进行集成管理呢?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项目管理为这一课题提供了平台,“基于项目管理”的意义就是为解决系统集成的问题,引入项目管理平台于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系统中,这也正是本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2 本模式的特点

本模式的特点在于将项目管理平台、集成系统、高校学科建设系统三者联系起来,研究建立系统、前瞻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问题。具体包括:第一,不是孤立、片面地研究高校单个学科局部、个体目标,而是研究高校发展战略指导下基于项目的高校整体发展目标展开体系;第二,引入项目管理平台,利用WBS、项目与项目团队、三目标约束、组合理论、绩效测评体系,研究能够将高校发展战略总目标进行系统集成的方法体系。

3 本模式的结构

本模式结构包括五个要素: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结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组织;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机制;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方法;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测评(如图2所示)。该模式图既是一个平面图又是一个立体图:平面图是指以目标测评的实现为核心,以系统方法、管理组织、管理结构为支持要素,管理机制这一特殊要素是各要素的运作环境;立体图是指以目标测评作为锥顶,其它四要素作为锥底,反映该模式的层次性。

4 本模式的功能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4)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2)06-0125-05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强化了高校承担社会科技服务的职能,特别是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促进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近年来,研究型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大幅度增长,科研项目经费占研究型大学总经费的比例往往超过1/3,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经费收入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科研项目经费收入和科技成果的数量,也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利用,对于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提升社会的科技水平以及整个国家的科研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大幅度增长,国家对其监管越来越严格,社会各方也日益关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科研质量和水平,关系着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经费申报时的可行性转化为可批性

高校科研项目的获取属于竞争性资源的争取,为了能够在众多的申报者中胜出,课题负责人都会认真研究课题申报的可行性,并迎合课题申报可批的要求,将课题申报的可行性转化为项目申报的可批性,从而达到申报成功的目的。因此,部分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时,经费预算一般按文件或制度要求,有些甚至按照已经获批项目的成功经验申报,对课题经费实际需求的考虑不够充分,无法完全按照项目实际需求申报使得经费在使用过程中既不能满足实际的研究需要,也无法完全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使得项目经费预算失去了意义,也影响了项目的结题验收。

(二)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人员经费支出对象不合理。按照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文件规定,项目支出不能支付有工资性收入人员的工资及劳务费,只能支付给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或没有工资性收入人员(如学生)的劳务费。

对于这些规定,我们认为制度的设计已不符合现时的实际情况。由于多数老师都是在正常教学任务之余加班加点进行科学研究。这些老师、教授们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付出劳动和智慧,对取得科研成果及科技创新做出重大贡献,却没有一分钱的劳务费。这既不合情理,也不符合我国多劳多得的基本分配制度。因此,有些老师只好通过用学生名字领取或其他方式获取一定的劳务费,违反了制度规定。

第二,人员经费支出比例不合理。有关文件还规定:劳务费的比例不能超过项目经费的10%,更多的经费要求用于设备购置。事实上,大多数的项目经费更多的集中在一些大牌教授手里,这些项目的设备已通过其他项目经费完成购置,如果所申请的项目把大多数的经费安排在设备购置上,势必造成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务费的严重不足,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在科技创新的时代,已不能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有些老师不忍心把钱浪费掉,只好变更使用内容,把经费用于其他实际需要的支出,这又与预算不符,导致不能通过验收检查审计关。

第三,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缺乏控制力和约束力。由于财务管理系统涉及数据及资金的安全性,目前,大多数单位的财务管理系统都是局域网,与校内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是相分离的,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非常密切,项目管理与项目经费管理又分别在科技处及财务处,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使用的管理系统完全分离,造成课题项目负责人从项目申请到经费到账整个过程和多个环节脱离财务管理系统之外,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不能相互提供及时的综合信息,老师每到一个部门就要把自己的项目相关信息重新提供一次[1]。这样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增加了管理成本。

从制度方面,鉴于科研项目的复杂性,使得不同项目经费支出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经费管理办法只能提出宏观的要求,定性内容多,量化指标少,不同项目之间支出范围和支出比例难以确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只能靠自身的预算进行控制。

在预算控制方面,目前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尚未满足科研项目细化预算管理的需求,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时不能依靠系统控制预算,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处于被动状态。等到项目结题时发现支出与预算执行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但经费支出已基本支付完毕,不得不调账。

第四,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高校科研项目存在很多科研课题的经费“结题不结账”的现象。[2]一是财务系统缺少结题时间控制,所以对项目是否结题无法显示。二是科研管理系统虽然标注项目结题,但由于科研管理与财务管理系统相脱节,其结题信息难以及时传送到财务管理系统。所以,造成许多科研项目在完成结题验收后,在账面上一直留有余额不结账,甚至长期挂账,造成了科研项目的“结题不结账”现象。同时,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所获取的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应有的过程控制,在项目结题时,为了满足一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就会把其他项目的支出与本项目的支出同时进行调整,有些甚至是前几年的项目,造成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使得账目之间调来调去,调得面目全非,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第6期马红红等: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五,科研配套经费不合理。高校承担了国家相关部门大量的课题研究,同时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经费的支持,这本来是很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有些项目利用僧多粥少的“卖方市场”,将少量科研项目经费通过“钓鱼”方式要求承担项目的单位给予经费配套,有些配套经费比例要求还很高。现实情况是,作为教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高校并非盈利单位,国家本来安排的教学经费就显不足,高校很难在不足的经费中再挤出大量的科研配套经费,这样为了尽可能得到该项目,项目负责人不得不在科研项目之间相互“配套”,造成一个专项项目会有多个配套项目,或者多个专项项目只用一个配套,东拼西凑搞成个大拼盘。这样,结题时,相关配套项目不明确,有些项目因为制度不允许作为配套经费使用,又使得一些老师违背制度规定,或因配套经费不够到处借钱借项目做配套经费,失去了配套经费的真实性、客观性。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现行的管理制度落后,没有体现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0号)第七条: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粤组通[2010]30号),第(十)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针对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财政部和科技部等部门制定的一些管理制度已经过时,不再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高校目前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对科研经费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本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但学校的规定不能超越国家的制度,只能在国家制度框架下制定学校的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所以目前高校仍缺乏有效、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如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管理制度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总体上管理制度是不系统、不完善,没有体现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二)高校科研经费配套不足

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要求科研项目依托单位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成为这些依托单位获得上级或同级财政拨入资金的硬性条件,对于以财政资金带动其他资金,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作为全额或差额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其绝大部分收入为财政补助收入、拨入专款、科研事业收入等,这些收入来源均规定了资金的使用范围或要求专款专用,不能作为配套资金使用,所以难以按要求提供配套资金。而为了申请到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不得不违背一些制度规定采取夸大编制预算或拆东墙补西墙的作法,失去了配套经费的真实性、客观性。因此,希望科研审批单位在核定配套资金比例时,充分考虑依托单位的实际情况,对配套资金的来源和性质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要求依托单位提供确保配套资金到位的依据,对于确实没有配套资金来源但有特殊科研实力的单位,适当降低配套资金比例或不做配套资金要求。

(三)管理观念陈旧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人们的意识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错误倾向。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观念陈旧,一是重管理、轻服务,认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只是一个行政部门,它的管理任务就是按程序办事,发表格、盖公章、送报告就了事;二是重制约、轻激励,认为科研管理工作就是按规章办事,忽视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层面的因素;三是重结果、轻过程,把科研管理工作看成是由几个静态环节组成的,抓好立项、结项工作就行了;四是重开发、轻转化,高校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争取项目,但如何促进科研成果的转换和扩散,已不属于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了。重项目执行、轻经费监管,重预算、轻决算。有些老师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总认为项目的技术把握很重要,经费申请到后,就是老师自己的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殊不知,现有的经费管理已与以前大不同,科研经费的使用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否则将予以收回。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发挥,制约了高校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科研优势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一)完善预算制度建设

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的预算规定不同,但有些制度的设定已不能满足现实的情况发展,许多财政拨款的项目(俗称:纵向课题)规定人员经费不能超过项目总经费的10%,且人员经费不能支付给有工资收入的教职工,只能支付给没有收入的学生、临时聘用人员等。但高校的科技创新需要的是老师的知识与能力,需要的是老师的睿智与付出,科技成果的取得一定出自于他们不懈的劳作和他们辛苦的科学研究,单靠学生和临工的力量显然不足。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高校也随着国家的持续发展,经过985、211、自然科学基金等专项经费的投入,仪器设备方面的投入已经非常巨大,如果大量的科研项目经费还更多的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显然是不合理的,也会造成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修订以前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规定,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制度建设,包括一些专项经费的制度,调整人员经费支出的支付对象,提高人员经费的支出比例,减少仪器设备的购置经费比例,提高项目组成员的劳务报酬,真正把项目经费用到实处,充分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老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老师不断创新多出成果。

(二)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预算

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不仅是为了达到成功申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完成课题的研究目标。这就需要项目负责人在申报时对项目预算认真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例如:某项目在预算时,没有理解配套经费的含义,误认为配套费越多越好,将申请预算只有100万的项目列入2000多万元的配套资金。虽然老师是想这样能够十拿九稳这个项目,可是本身并没有资金作为配套经费,由于财务人员的审核并给予的合理化建议,在比较合理而金额不大的经费配套条件下,顺利申请到此项目。

所以,财务部门应凭借具体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对科研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在人工费、管理费和燃料动力费等方面,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给予老师合理化建议,协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预算,维护预算编制的严肃性。

(三)建立资源共享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平台

目前,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是高校财务管理深层次目标和方向,这都需要财务信息平台的密切跟进。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高校实现财务处、科技处、设备处、审计处、课题负责人以及资产管理处等相关部门的系统对接,实现实时交互信息平台技术条件已经具备。通过财务管理与科研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资产管理等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科研项目经费到账后,科技部门在项目管理系统录入科研课题名称、项目性质、经费来源单位、合同期限及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方案和项目负责人的同时,可以直接在财务管理系统生成项目信息,不必再重复输入项目名称等相关项目信息,只需将每笔收入、支出明细输入到账务处理系统中,项目负责人通过网络可随时查看到自己项目的所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开发财务经费查询系统,对科研项目进行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比如项目自“立项日期”到“结题日期”各年度的拨款、支出进度分析、资金结余情况、各年度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各职能部门可通过该网络平台及时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减少重复工作、达到管理环节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四)强化项目经费过程控制,建立项目自动决算平台

科研经费项目按科目预算,进行控制,在财务管理系统里按照申报项目的预算经费输入相关信息,项目经费的各预算指标数值直接分配到会计核算的具体科目上,预算执行过程中,从财务系统中生成预算收入、支出的实际执行数和经费结余数,并通过多种方式,预算的执行情况,对各项经费预算执行进行控制,如图1所示。

实现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达到对经费进行科学管理的预期目标,维护科研项目预算的严肃性。图1项目经费预决算控制在结题时,根据科技处在系统里输入的项目性质,直接在系统模块里建立各级各类经费结题表,直接生成数据,大大节省财务人员编制项目结算表,再复核等,减少了财务的工作量,特别是在年末财务高峰期,结题项目也蜂拥而至,经常会有上百个项目批量结题,系统根据设置条件生成批量结题报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加强项目经费的结余资金和结题管理

建立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系统,达到信息共享。科研项目验收后,科研管理部门及时将结题信息录入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共享系统直接看到已结题信息,从而对结题项目进行结账。根据财政部及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及时督促项目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结账手续,避免结题项目资金长期挂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项目资金的绩效考核水平,[3]防止科研资金的浪费与流失。

6.改变科研项目实用资金配套费的建议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重任,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绝大多数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这些财政拨款用于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已经非常紧张,在目前高校的科研项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更无力筹措到大量实有资金对科研项目进行配套,因此,转变科研配套经费配套方式,变实有资金配套为项目仪器设备配套,同时在项目预算经费中减少仪器设备的购置比例。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已有的仪器设备,避免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兼顾了高校可用资金紧张的现实情况,为国家科研项目经费发挥最大效益,高校客观真实反映项目经费支出情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6

Research on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Jing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Department of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In addition, research projects as can be as a scientific measure level of school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iteria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based on a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incentive principle and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s the feasible strategy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for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enrich the theory, and hope to have certain realistic direc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科研不仅能够体现高校社会功能,而且能够对国家创新进行衡量。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优质人才及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国家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科研队伍,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科学水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就科研人员而言,其工作包括科研及科研管理。最近几年,激励机制受到了高校科研管理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实际,首先分析了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其次,阐述了激励原则;再者,探究了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1 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

(1)能够促使科研人员参与工作的兴趣得到激发。实践证明,人的工作动机或人的行为旨在满足某种期望、欲望、需要。对于该点,每个社会人都是一样的。此外,欲望及需要也是引发人做出行为的动力。期望及需要一旦得到实现,人的满意度便会明显提高,对动机或行为的强化及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人可坚持不懈努力,从而实现更高的目标。

(2)能够促使个体行为得到积极改变。就每个个体行动的基本动力来讲,其表现为个体利益与目标。在总体利益及组织目标方面,当高校与科研队伍保持一致时,必然会推动、促进高校长远发展;当高校与科研队伍处于背离状态时,总体目标会对个体目标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激励机制,其基本作用为满足个人需要及利益,促使学校与个人目标的结合、统一,进而实现共赢。

(3)能够促使科研队伍凝聚力得到有效提高。从高校科研机构组成来看,其包括学科群体及学术群体。由马斯洛层次理论可知,个体具备众多需求:工作价值、社交习惯、尊重、个人发展等。高校科研机构内部现行的工作守则及规章制度,是自身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此外,对内部关系进行密切关注,以促使团队向心力及凝聚力得到增强,进而加强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协作。

(4)能够促使高校科研顺应时展潮流。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给高校科研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当前,竞争日益加剧,为在其中占据优越的位置,高校须对自身战斗力及凝聚力进行增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为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5)能够促使科研人员素质得到提升。对于所有个体来讲,激励是公平的。然而,激励作用存有很大的区别。受个体素质、能力等差异的影响,马太效应会应运而生,即某些人会进步得较为快速,某些人会进步得较为缓慢。但是,处于落后状态的个体并不会甘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创新能力及素质会明显提升,从而与快速的个体保持一致的前进节奏。由于竞争的存在,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对高校科研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2 激励原则

(1)激励原则之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对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主体能动性加以调动,将人作为工作中心。以人为本原则表明,就管理中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而言,人至关重要。在实际科研管理中,人发挥着双重作用:灵魂及核心;施行科研项目管理,旨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人为本中的“人”并非等同于单个人,其通常指组织或群体(由协作关系、目的相同的人所组成)。

(2)激励原则之系统性。系统性是指有机整体,其目的及功能较为统一。对于科研管理的系统性,其指的是有机组合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基于全面考虑、分析基础上)。毋庸置疑,管理的成功与否,与各环节衔接性、细节等存有密切的联系。唯有科学改变所有组织,才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成效。严格意义上来讲,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属于系统范畴,其具备相应的功能目的:对人的创造性、科研水平、高校创新能力加以提升,以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激励原则之针对性。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虽然很多高校在以往采取过很多激励措施,但其效果不仅任意。究其原因,当属这些激励措施缺乏针对性。正因如此,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满足,以致其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不高。例如:现实中,提出新方案与建议、标新立异、创新失败的人往往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导致创新受到抑制。就针对性原则来讲,其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对所期望及需要的行为进行正确激励;其二,以高校科研人员层次性为依据,针对不同时期及人,同一时期及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水平,采取各式各样的激励措施,以达成激励目标。这个要求表明,须对激励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3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就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来讲,其存有以下问题:

一是科研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性。科研在高校中居于核心地位,品牌是高校生存及发展的基础。纵观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皆在其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随着科研任务的不断增多,人员配备未得到切实协调,以致科研管理人员在创造性、主动性等方面较为匮乏。实际工作中,很多科研管理人员仅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完全没有工作激情。

二是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学科作用影响下,大多数科研管理人员不具备统筹、规划的能力,此外,具备较弱的对外沟通及组织协调能力。与此同时,很多科研管理人员缺乏自主创新及管理能力。另外,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导致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三是科研管理人员外部生存环境引人担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校并未切实落实各项政策(评优、激励、福利等)。对于从事科研助理工作的人员,其大都由行政人员或年轻教师兼职担任,没有专门编制科研管理工作,且缺乏必要的奖金与福利,导致兼职科研管理人员可耗费与管理工作上的时间、精力较少。加上教师评优考核及二级学院发展,导致高院拥有大量科研管理相关任务。与大量管理任务相反的,高校培训科研管理人员也只是通过会议对项目做些简单的介绍,并未注重培养及管理科研人员,很多科研管理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所有的现状表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需使科研管理人员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

4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用激励机制的可行性策略

(1)注重激励科研团队,促使凝聚力得到提升。在规划发展时,高校须统一自身与科研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工作及与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系,以促使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公平”原则得到严格遵循的情况下,须对考核体系进行科学建立及完善,增强科研人员的归属感。此外,在很大程度上可简化工作,有利于实现降本增效(工作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和提升科研管理的团结性。

(2)注重考核目标,促使个人发展要求得到满足。以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特色及科研人员的差异性为重要参考依据,对考核目标与激励措施进行规划、编制。具体考核包括二级学院考核及学校考核。制定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切实保证科研人员的利益,以促使其得到有效激励,进而专心致志于科研工作。如此,高校科研创新水平及核心竞争力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3)注重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促使学校管理体制得到健全。现今,挑战与机遇无处不在,人力资源在核心竞争力中所占的位置愈来愈重要。当前,高校因获取、利用及稳定人才而困惑。其中,高校激励的施行最为困难及繁杂。薪酬激励机制的推广及施行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对于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其还充当着另一角色“经济人”。 为更好地稳定科研队伍,须对科研管理部门及科学管理人员社会地位进行转变。在投入方面,应倾斜于科研管理部门,保证情感层面上尊重及关心该队伍。此外,绩效化管理科研人员的工作,且直接挂钩加薪、晋升等。与此同时,采取岗位明确或补助的措施,以激励二级学院兼职教师,激励方式有晋升、荣誉、分发福利、职业发展等。由此可见,激励既包括物质激励,又包括精神激励。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大培训科研管理人员的力度,以大大提升其综合素质,对其知识结构与观念进行更新。条件允许状况下,可专项审批及申报科研管理项目,且对科研文章的撰写加以组织。通过研讨会形式,为科研管理人员交流、沟通提供平台。激励政策的建立,为持续发展的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对高校所有组织管理体系具有促进、健全、推动和建立作用。为保证高校长远发展,须对管理机制加以建立及完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有组织的完善及配合催生出科研管理工作,其对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保证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杭国荣.基于激励机制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6:98-99.

[2] 李恒,王小绪.基于委托―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建模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57.

[3] 冯春贵,黄兵. 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1:13-16,33.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6)

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的科研能力在高校综合实力指标中占据很大比重,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外部形象。科研管理工作中尤以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繁琐而重要。因此使用怎样的管理方式不仅能科学、高效地促进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收集,还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和监控科研项目的研究动态,是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主要是纸张填写,或者是电子文档填写,邮件发送的基于文本、报表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科研处管理人员需要催办各个环节的项目审批,项目进度,随时对科研项目进行监管、存档等繁琐的管理工作,信息处理量大,极易出错,还容易造成科研项目资金超支、丢失资料、延误时间的情况。项目申报人也无法对项目的审批流程实时查询,整个审批流程不透明。

这种管理流程已不能满足时间上的及时性和空间上跨地域性的信息化办公的需求。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科研项目成果所涉及的科技领域越来越广,数量也越来越多,科研资金额不断增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使得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必须随时调整来适应这些科研管理工作的变化,真正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好助手。但是通常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都是基于固定的管理模式,不具有灵活性而且各校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都是依据自身的管理规范单独开发,不具有通用性。因此,如何开发一个通用的,灵活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以适应不同院校。不同管理体制的需要,是目前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的难题之一。目前各地高校也在积极实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开发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2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分析

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应当是以一定的管理规范为基础,按流程来进行的。例如:从科研项目的申请,到逐级审批,再到科研项目及经费的监管。统计,以及结项等,每个步骤的工作流程应当及时,有序。这就要求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能够按照管理规范将每个科研项目及时地在流程间流转,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延误。此外,当管理规范发生变化致使工作流程随之调整时,系统应当可以灵活地设置以适应管理流程变化的需要。

通过分析得出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以科研项目的流程化管理为目标,每个科研项目的管理看作一个独立的工作流程,流程模型按照管理规范提前定义或随时修改,流程的各个环节由不同的角色参与完成,每个环节执行结束即自动转至下一环节继续执行,直到整个流程结束或终止。采用这种设计思想设计一个灵活的、自动的流程化管理模式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既可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又可以使管理工作灵活顺畅。

基于以上设计思想,在系统中引入工作流技术。工作流技术是近年来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技术之一。具体地讲,工作流是“业务过程的部分或全部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下的自动化”,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使多个参与者之间按照预定义的规则使信息或任务自动进行,从而实现某个预期的业务目标,或者是促使此目标的实现”。工作流执行服务由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组成,用于创建,管理和执行工作流实例,应用程序通过WAPI与之进行交互。

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中,对科研项目的管理都是以一定流程规范来进行的。例如:从科研项目的申请,到科研项目的逐级审批,再到科研项目的监管等,每项工作都可以看作是在一个工作流程中进行的。理论上,一个工作流不仅包括一组活动还包括这组活动之间的前后顺序关系、各个活动的启动和中止条件以及对每个活动的描述,如活动的参与者、相关应用程序、所需数据和产生的结果等。

3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

系统采用B/S模式,其中建模工具是面向系统管理员的流程定义平台,客户端应用程序是面向所有用户的系统平台,系统所有功能模块与工作流引擎都集成在工作流管理系统内部。工作流管理系统为整个业务系统提供软件支撑,非常类似于单机的操作系统,它以工作流引擎为核心。工作流引擎主要负责完成工作流执行服务流程模型的定义及修改、流程的实例化和流转,流程的中止及结束。

系统运行流程如下系统管理员首先通过建模工具进行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流程定义与修改,生成流程库。此后,不同角色的用户登录系统,通过角色权限模块与各自角色和权限对应,系统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项目申报人提交申报审请和资料后,将资料存入文档库,经科研管理人员审查合格后,由工作流引擎自动对流程库中的流程模型实例化,存入工作流实例库,各工作流实例按各节点的流转规范进行流转,对节点参与者进行操作提示,系统管理员随时监控、查询、中止各工作流实例的流转。

系统中工作流流程各节点需要具备转移条件、任务活动,当前状态,角色映射等多项信息。因此系统数据库包括与科研项目有关的数据库和与工作流有关的数据库两部分。与科研项目有关的数据库主要包括:项目审批信息表,项目信息表,项目负责人信息表、项目申报组成员信息表,结项项目表,项目经费信息表、项目经费支出信息表、项目进度信息表等。与工作流有关的数据库主要包括:节点信息表、连接弧信息表,流程定义表、流程类型信息表、流程实例表,流程流转状态信息表等。其中

节点信息表主要记录节点的ID、节点说明、处理时限、角色ID,处理类型、处理结果,节点类型,节点状态等。节点分为任务节点、逻辑节点和标志节点。在节点信息表中,用节点类型字段来记录该节点到底属于哪个类型1表示开始节点,2表示任务节点,3表示结束节点,4表示与节点,5表示或节点。

连接弧信息表主要记录节点闫的连接顺序及连接条件,包括:连接弧ID、流程定义ID。流入和流出节点ID等。

流程定义表主要记录流程定义ID、流程说明、流程类型ID、活动定义ID,创建时间,创建者等。

流程类型信息表主要记录工作流模型的基本信息,包括流程类型ID、类型说明、活动定义表名,活动实例表名。

流程实例表主要记录流程实例ID、活动ID、流程定义ID、流程状态、当前节点ID。

流程流转状态信息表主要记录流程实例ID、节点编号、角色ID,处理时限,提醒标记、处理结果、处理日期、处理者用户ID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7)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51-01

目前我国的科研体系中,高校占有重要地位。在科研项目的立项方面,高校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而且呈现上升趋势。高校在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

科研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有:课题申请、立项、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入档等过程。区别于其他单位,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有以下几点。

1.1 项目来源范围广

目前,我国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和校设科研项目。其中,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部(委)、省、市、县等相关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以及高校与国外政府、学术机构间科技合作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指各类企业、社会其他单位及个人委托研究、开发的项目;校设科研项目是指由学校设立的各类科研专项项目。可以说,高校科研项目的来源涵盖了各个层次,上至国家层面的项目,下至企业委托开展的研究,高校都有涉及。

1.2 精力分散

高校科研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要承担科研任务;另一方面还承担着教学工作。高校科研人员在职称晋升过程中,承担科研项目和教学工作都是考量的标准。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承担科研项目过程中很难集中精力。

2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过程管理缺乏

高校科研人员存在“重申报,轻执行;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一般来说,科研人员在看到项目申报通知后,会积极组织课题组人员,认真研究通知精神,严把项目申报书的质量关。但当项目获批后,科研人员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新项目的申报上,在已获批项目的执行和组织实施方面积极性不高,难将研究落到实处。同时,由于课题负责人往往同时负责多个项目,难将精力集中。

2.2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在项目申报时,为了提高获批几率,高校科研人员往往会提出取得某某研究成果的预期目标。但在科研人员完成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时,往往对成果转化重视不够。这和高校不直接和生产对接,研究成果难以和生产需要紧密结合有很大关系。但也存在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取得了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企业也确实需要相关成果和技术,但缺乏一个平台,相互无法及时掌握信息的情况。

3 有关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3.1 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规范化管理

高校承担大量的科研项目,如何实施有效管理,已成为各高校关心的热门话题。尤其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投入的持续增加,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多,要求高校要及时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应针对高校科研项目实际,探索一套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规范从科研项目立项、执行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

3.2 加强监督,确保项目执行质量

加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是确保项目顺利开展,保证研究质量的有效办法。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的管理职能,尤其要调动学院作为科研人员直接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在科研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学校科技处和学院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应进行中期检查、评估、预验收等。此外,还应调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等在科技经费的监管和审计中的作用,确保科技经费专款专用。

3.3 重视知识产权,促进成果转化

高校应针对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逐步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导体系。高校科研处、科研人员应充分重视知识产权,并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项目执行始终。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应及时申报专利,并对专利进行分类管理。高校应成立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专门管理部门,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和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迅速转化。

参考文献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8)

1 努力打造院校高素质科研管理团队

(1)建立和健全院校系、部、科室科研项目管理机构,确保科研秘书队伍的稳定性。明确科研秘书的工作职能,熟悉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及具体要求,掌握本部门有在研项目的教师的动态信息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并积极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沟通。(2)加强科研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崇高的敬业精神是科研管理人员首要必备的素质,科研成果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科研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意识。(3)提高科研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采集能力与实践能力。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了解科研战线的动态趋势,掌握情报检索以及能够熟练查阅文献资料的技能,其次是能够准确及时地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库”。最后要具备服务意识以及科技创新意识。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优良的服务。不仅要同本单位从事科研的人员沟通交流,而且还要与上级科研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上级做出的政策和指示。(4) 建立科研管理人员持续提供优质科研服务的长效机制。改变以往对科研管理人员“重奉献,轻奖励”的做法,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的绩效评价,并制定配套的激励政策。

2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

(1)端正项目立项的态度。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缺乏科研项目的指导性、服务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以申请项目经费作为科研项目的立项标准,这严重助长了不严学术学风的发展。(2)明确申报项目的方向,找准定位,开展有效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原则性,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具有立项性。作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宗旨,定位于“产学研结合”。立项的新颖,在于某个学术领域来说应该在一定的理论依据实现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不违背科学原则,具备一定的开拓性。原则性在于结合社会实践,把科研成果要想转换为受到社会企业的亲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确定科研项目的重点。先要明白高职院校科研方向,高职院校要把科研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功能,作为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切实发挥自身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科研主要服务于对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基层一线获利。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建立与行业、企业、国际组织密切协作的科研工作机制。(4)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监督管理。无论对与什么项目来说,都应该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不管它是省级项目还是学院级项目,都应该有个项目时间,作为管理人员按要求对计划做出调整。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一般是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我们应该根据科研项目的性质、内容,做好项目的预算和控制工作。不能够出现资金短缺和浪费现象,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和科研工作者做好项目经费的预算和管理工作。无论是什么样的项目,项目的质量非常重要,如果项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这将会增加学院以后的科研项目的申请的难度。所以在项目立项前,我们会进行调研,对结果进行一定的预期,当项目结束后,跟预期结果进行比较。若没达到要求,将让其立即查找原因,弥补质量损失。

3 加强科研成果管理

高职院校应针对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逐步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导体系。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知识产权,并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项目执行。科研成果是带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色彩,所以科研成果不能够孤立的存在,它应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社会价值。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和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迅速转化。这样成果的转化往往和企业生产情况紧密相连,所以鼓励我们的科研人员,到企业中去,和企业交流,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整体水平,潜移默化的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力量。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科研成果登记,例如在执行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应及时申报专利,并对专利进行分类管理。而且还要对取得成果之后的推广应用加以重视,运用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要制定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使得教师对科研成果充分重视、承认与肯定。不仅能体现出科学研究的价值,还能最大限度的激励从事科研的教师。

4 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完善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完善经费审批制度。以经费审批的过程中,既要使教师既能够享有充分的经费使用自,又要能合理规范地使用经费,制定合理高效能的经费使用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建立合理高效的经费审批制度。对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来说,要正确界定科研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内涵,必须从研究科研经费的具体构成项目做起。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总成本由以下项目构成:(劳务费+修购基金)+(设备购置及使用费+实验材料费+实验室改装费+科研业务费+业务招待费+项目协作交流费)+按一定标准分摊的管理费用。其中,劳务费和修购基金的支出和科研项目的工作量没有较大直接联系,因而属于固定成本,而设备购置及使用费、实验材料费、实验室改装费、科研业务费、业务招待费、项目协作交流费等项目支出和相关的工作量发生次数成正比,因此属于科研项目的变动成本。以上两项都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直接相关,因此是直接费用。还有一些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费虽然是针对该项目而发生的,但因为和项目研究内容无直接关系,因而是间接费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系统、复杂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高质素科研管理人员以积极的态度高效地开展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而且需要学校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大家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才有可能实现产学研结合,以科研推动学校的发展,通过更好更多的科研成果,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卢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2]刘旭,刘庆,张德龙.浅谈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J].科技资讯,2011

[3]张硕,吴催花.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J].科技信息,2012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9)

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高等学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然,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众多高校把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并未放在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申报科研项目数量,争取科研奖励上。这种观念对科研人员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在研课题的完成质量,不利于高校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申请,轻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一般包括项目的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前期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科研项目的申请、评审、立项;中期管理包括科研项目的计划编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和阶段总结;后期管理为科研项目的结题总结、和专著的出版以及被引用情况的信息收集、统计、分析评价等。各期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所处的作用不同,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重前期项目申请而轻中后期管理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淡薄,在完成课题研究后只关心发表了几篇文章、能否获奖,至于成果开发、转让,认为那不是科研人员的事,致使大批科技成果转化流产。如果高校仅将重心偏向于科研项目的立项,而忽视科研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就很难有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更不会有后期的开发转让,实际上达不到科学研究的目的。

1.2 重形式,轻绩效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经费绩效的考核。一方面,虽然科研项目的合同或责任书作为最基本的法律文书,详细地规定了任务下达单位和项目承担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最终的成果形式,但是,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没有进一步完善科研合同或责任书管理,尤其是细化年度目标和最终成果目标,以及明确相关的违约责任,规定违约追究的办法。因此,结题时很难对科研成果进行实质性的审核,许多项目的验收和鉴定都流于形式,对于完不成科研计划者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条款,造成处理起来无据可依,只好不了了之。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中没有形成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目前,一些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在结题时无成果,或成果水平低,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项目,结题时拿几篇水平不高的论文充数,一些应用研究的项目,不考虑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取得的所谓成果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缺乏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无法得出有力的数据来说明项目的经费绩效,因此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科研的效益,造成科研经费的效益低下。

1.3 重考核,轻监督

我国不少高校实行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一般以、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多少等指标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过度量化、周期很短又助长了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同时,经费管理不规范使科研资金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师科研,科研经费管理不重视成本核算,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必要的财务监督,造成科研人员转移、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2 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作为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重视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保证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科研经费,提高绩效,并注重科研成果管理。

2.1 建立准确、有效和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在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与国际接轨。同时,指标体系必须符合科学自身发展规律,不同学科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应有所不同,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应有所不同。

2.2 抓结题,促成果

将项目执行情况,尤其是完成情况直接纳入考核内容,作为晋级、晋升标准。使科研人员能认识到执行项目与申报项目同等重要,结项比立项同等重要。另外,还应从制度上保证科研人员按任务书要求实施科研项目,按时、高质完成项目。

2.3 加强科研计划实施和成果管理工作的相互衔接

为了促进科研项目顺利转化,科研管理部门的计划和成果管理工作在组织结构上要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工作沟通互补,保证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了解和管理。对重大项目或重点课题试行“一条龙”的管理模式,即从立项到实施,从成果鉴定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都由专人进行系统管理,逐步总结经验并全面推广。

其次,完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并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坚持科研工作考核的激励约束导向,但必须由偏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重点是完善科研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及差异,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不能一刀切。尤其要注意的是要遵循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律与实际,适当拉大考核的时间跨度,允许和宽容教师科学探索的失败,关键看做了什么而不是简单追求结果和数量,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引导和保障教师以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潜心学术、投身创新,努力做出原始性、基础性、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第三,加强科研经费的筹措与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

目前,高校争取的科研经费数量虽然可观,但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经费与资源并不充裕,不同地区的高校之间也极不平衡。因而,政府财政在加大投入的同时,高校自身也要开源节流,通过多种途径多方筹措科研经费。与此同时,高校要切实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纳入学校的审核监督之下,既要尊重课题负责人的经费使用审核的自主权,又要明确规定经费报销的项目范围,如设备仪器采购、书报资料订阅、外出学习调研等,允许合理的劳务报酬等支出,但总体要求必须与科研项目紧密相关,确保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

第四,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

科研管理人员既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有较高的信息采集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及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要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能力,既同本单位科研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其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心里有数,又与上级科研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其政策和指示了然于心,并且能够把二者交流的各个环节协调好,这样才能促进科研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10)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方面有一项重点内容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者对这方面相当重视,如共享科研信息,将分散、杂乱的高校科研人员信息整理归档,能快捷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走入了千家万户。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也不例外。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这给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科技管理方面可以做到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科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资源,学校有效建立起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完善起来。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迅速做出了互联网普及化的要求和建设,将全球普及信息化模式加入战略研究方面,推动了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面对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式,传统科研管理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面临着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现在的管理制度中,加入科研工作模式中,将信息化产业渗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层面,使科研项目管理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做到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科研项目管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信息理念,信息化管理能将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信息的传递和提取能做到十分迅速,实现高效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1.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科研项目逐日增多,每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研究中的某些信息具有不稳定性,科研项目管理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使信息储存缺少秩序性,这些因素影响了科研人员对项目的查询和跟踪。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上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项目信息存储形式标准化,调取信息方面实现动态化,能够及时、快速获取和提取需要的信息,随时了解最新的数据,掌握最新动态。2.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如果能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将能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信息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运行要求数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果数据不规范可能导致在计算机中无法识别,影响科研项目管理的正常工作。将数据规范化能保证数据质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另外,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中包括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这些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得到实现,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利用信息化技术,使科研项目信息数字化,将高校所有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存档、备份,保证文件不能被随意更改,必须是只读模式,文件的格式能够兼容所有系统,方便跨平台、跨系统读取文件,承载信息的载体必须要稳定、耐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顺利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理。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具有规范性、共享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对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供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使文件不再需要纸制进行传递,避免文件直接性损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共享和多方查阅的功能。3.开发项目管理软件。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如果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软件,就能使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软件开放方面的技术也日益发达,如果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开发出一套管理系统,这无疑对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数据库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依赖于大量的信息,在开发出了管理软件之后,必须要建立好数据库,才能将大量的科研成果存储起来,在科研人员查询时才能够精确地搜索出来.随着科研成果的日益增加,数据库的优化要实时跟进,保证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层面,在生活和工作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不但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还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迎霞,沈富可.信息化成就高校科研项目无边界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

[2]刘沐,谢素萍,皮新玲,等.从科研项目管理现状谈高校项目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11)

2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

我国高校存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不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突出问题也随之显现。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的制度建设,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1科研项目全过程进行系统管理。精细化管理首先要从全面梳理业务管理流程开始,作为科研项目来说,从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到科研工作者把项目实施推进、最后再到相关部门的验收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研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要关注每一个科研环节,从立项开始一直到验收结束后为止,在管理上要严把每一个环节的,使每个流程都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因而在管理上要严格执行,努力使科研项目更加精细化处理,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效。2.2科研成果精细化管理。成果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的形式多样,通过建立科学、量化的体系,从而对科研成果进行相对客观的比较,对于提高科研成果管理质量至关重要。对科研成果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评价鉴定科研成果,审查评议成果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对优秀成果进行鼓励、奖励、登记、汇总和上报科研成果材料,并协助有关部门建立科研成果档案等。做好成果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科研工作的效益,也将对科研工作的预测、科研计划的决策、课题选择等一系列科研管理活动有反馈作用。2.3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财务制度规定,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合理分配科研项目经费,使项目经费得到有效使用。科研项目经费可开支范围涉及财务规定的资料费、数据采集费、差旅费、会议费、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印刷费、劳务费等费用,且经费的拨付领取,所开票据是否符合规定都需要严格审核,这就需要科研管理工作者重细节、重过程,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实施严格的审核、监控,对项目进展、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所有项目经费按实际到位经费核拨使用,保证科研经费专款专用。2.4项目中期和结题阶段的精细化管理。项目中期和结题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是项目能否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保障。为避免项目的中期管理流于形式,高校应组织专家检查评估,深入了解项目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并对研究遇到困难的项目及时给予技术上、经费上的帮助;建立健全项目过程档案,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撰写能翔实记载项目研究工作全过程的科技报告;进一步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明确各方的监管责任,确保项目执行质量。同时,高校应将精细化的思想充分应用到结题管理中,在确保结题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同时,加强专家验收环节,强化项目绩效考核,将项目的完成情况与项目负责人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挂钩;重视科研项目完成后的归档工作,将已结题项目分类分期存档,加强项目成果的后期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结论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为了提升科研竞争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在科研管理活动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使科研管理、科研服务做到精确高效、协同运行,把复杂且难以程序化的业务做到简单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精细化的科研管理模式,促进科研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科研效率。

作者:娄延宏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红.浅析业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管理办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