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7 15:53:22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篇(1)

前言

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教学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形式。高校教学管理就是要规范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高校教学管理具有督促、服务、时效、繁杂、规律性等特点,在高校中起到决策、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价的功能。但从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来看,高校教学管理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一、 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在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落后的管理理念。首先,高校教学管理沿用传统的管理流程,不能从学校实际出发,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存在“任务重于实际”的错误思想,只关注学校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主体的“人本思想”。其次,教学方法上过于强调管理和监督,没有考虑管理主体的思想和需求,教师没有教学积极性,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课程设置没有新意,没有涉及到一些新的、前沿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教学管理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完善的管理制度,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弊端。首先,在制度设立方面,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制定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其次,在制度执行方面,存在规范性不强的问题。一些制度虽然有规定,但是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有名无实”,如针对教学计划管理中体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学生的因材施教要求,高校设有相应的制度内容,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到制度的存在。

(三)高校教学管理手段落后

从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来看,管理手段较为落后。部分管理虽然已经实现网络化,但是网络建设不完善,手工操作的内容还很多,这就容易造成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大,效率不高,不仅不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也给高校教师和学生造成很大的不便。由于管理手段落后,导致一些管理方法还是沿用传统模式,如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规范。单一的评价标准只能导致教学循规蹈矩,教学没有创新,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

(四)管理队伍参差不齐

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普遍不受重视,不仅认为其是一种不需专业要求的工作,并且在工资待遇方面与高校教师有很大差距。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入校门槛低,并且多是一些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兼职,致使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过硬,素质参差不齐。自身工作不被重视,也使一些管理人员萌生寻求更好工作的想法,由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不稳定,人员流失较大。

二、 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注重人性化。将学校任务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辅助指导,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使教学管理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教学管理要求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将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者,实现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引进一些新的管理方式,创新课程制定,实现教学管理的新方式。

(二)完善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制度,改变一些传统的、不相适宜的旧制度,管理制度的确立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高校要不断修订、完善规范制度,严格按照规范办事,健全各种学籍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学生选课制,学分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势,真正给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将教学管理的各种制度落实到实处,实现“有名有实”,不应该将各种制度只作为一个摆设,要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科学管理手段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管理也应顺应技术的进步,实现管理的网络化。高校管理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尽量减少手工劳动,提高管理效率。制定多样考核、评价方式,当下高校学科之间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就需要制定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才会学到丰富多样的知识。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要想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首先要提高管理意识。高校要充分重视管理工作,明确其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对管理人员的重视度。其次,在管理人员招收过程中,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人员进入门槛,减少管理人员的兼职性,总体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再次,提高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缩小与教师、科研人员的差距,认可管理人员的工作价值。最后,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其专业知识,提高管理能力。

结论

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专业、创新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帮助高校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众多不足,管理工作不能顺应当前高校发展的需要,管理工作不能与时俱进。因此,要不断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为高校教育工作保驾护航。(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学;存在问题;改进方法;

引言: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下,我国和不同的国家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英语这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已经进入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变成了人与人沟通的重要工具,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必须能够做到将英语灵活运用于日常的沟通中。但是,我国高校如今采用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本文想要通过了解高校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探索出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达到促进高校英语教学不断发展的目的。

一、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1教学模式非常老旧。高校英语虽然是一门必修课,但是并没有受到教师及学生的真正关注。现今,多数高校英语课是常规教学,一个班的人数比较多,一般在五十人左右,更甚者也有超过六十个人的。甚至有的高校将英语设为公选课,把数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班上课。这样一来老师面对几十个人的大班也只能将课文里的短语、词组、语法、写作技巧等等直接灌输给学生,而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除此之外,由于学校以及招聘单位对四、六级证书的硬性要求,还有学校对成绩排名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多半是以四、六级为中心的。在这样的应试教学的模式下,学生难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成绩并不理想。

1.2英语教材单一。在以往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依赖于教材,然而,高校的教材的运用却是非常单一的。现今我国高校并没有自己专门的外语教材,多数是使用的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或者外教社的《大学英语》。这两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势存在,但在使用中也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大学英语》语法、词汇、阅读以及句式句型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学习这些内容的时间用的比较多,这样就会严重压缩学生的实际运用表达能力和英语听力的学习训练时间;《新视野大学英语》与时俱进,内容丰富,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还能够通过网络学习,但是事实上学生自制力较差,上机学习经常不能完成任务。除此之外,这两种教材的课文有各种文体的文章,虽然注重了文章的欣赏性以及其难度,但是没有注意到英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能力。

1.3教学模式比较落后。一直以来高校英语教学都是以老师为教学中心,主要学习语法、翻译知识,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决定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模式既不适合语言学习,也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导致了教学偏离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失去其主体地位以及双向交流的机会,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错误模式,这必然会大大降低了语言学习的效果。

二、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不足提出的对策

2.1真正认识学和教的关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辩证法来说,“教”与“学”就像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对立又统一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带动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接收者,将知识硬塞给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自主思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告诉学生们学习语言知识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必要的,但是不是主要的,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最终的目的就是会运用于实际;掌握一门外语,就是指获得了一种语言工具以及学会了使用这种工具的本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英语的作用,并真正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2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世界的有关专家都认为,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最好最合适的一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所以,达到目的的方式也不是唯一的。个人认为,确定教学方法要以教学法原则、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公共英语的培养目标为根据,结合本校教学设备等实际、教学的具体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阶段化教学,权衡各种教学方法,选用一种综合各种方法的优点的,并对实现教学目标有帮助的教学方法。语言学科的工具性是要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平日里各种训练才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的。以了解语言学观点为根据,语言的学习是不断地结合新旧语言知识的过程,而获得语言能力就学会把语言知识转换成实际的应用的过程,想要做到这样的结合和转换,就要开展大量的学生实践活动来加强训练才能够实现。而这个实践活动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活动,才可以真正的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积极性。

2.3优化教学手段,营造英语氛围。只依靠书本、粉笔、黑板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已经远远不能到达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了,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好的语言学习氛围,让课堂丰富多彩起来,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教师也不再单单的依靠书本来讲解,可以利用网络来搜集更多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丰富课堂开拓眼界。这样的手段不仅帮助了学生,也可以帮助老师与跟多的英语教学工作者以及专家进行交流,提升自身素质。多媒体教学将是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它对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有很大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今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需求日益强烈,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也只有结合实际,改变旧的方法,积极创新,弃陈推新。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邵常春.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3(01).

[2]吴兰.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2012(08).

[3]潘小燕,蔡晓琳.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1(05).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篇(3)

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思想是“人才兴国”,在这一目标实现过程中,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无疑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管理队伍

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直接关涉到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因此,在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要求教学管理的成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良好的身体状况和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具备完成高校教学管理中繁杂的业务性和服务性工作的资格和能力。

(二)教学管理规章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情况下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对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针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涉及教学进度安排、教学质量考核以及有关调串课等的规定;针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关于课堂纪律、考试制度及违反相关规定的处罚规则以及学籍管理制度等等;针对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来说,主要是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职权职责以及考评办法等等。

(三)教学管理手段

教学管理手段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对教学管理手段的研究和选择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一般都是人工进行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高校的教学管理逐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管理秩序也随着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采用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学管理也在不断优化,并呈现现代化发展趋势。

二、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趋势,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没有随着教育趋势的变化而变化,导致教学管理不适应教学实际,无法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时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适当的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并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校人才。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重点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注重行政权力管理,行政管理色彩浓重;教学管理偏重于共性管理,未能针对具体情况对管理中的个性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而且,教学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偏低,无法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管理方法不能充分发挥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高校不免存在教学管理方法陈旧落后,单纯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监督和管理,而没有重视到被管理对象的特征和需求,管理方法缺乏一定的人本精神,忽视管理对象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发挥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的依据,但高校存在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教学管理队伍中的工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完备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约束,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学习,以至于无法满足教学管理的需要。

三、提高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高校必须树立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方面确立正确的教育原则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被管理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个性化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潜在的创造能力;在教师和其他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上,也应该保证对这些人员的必要的尊重和理解,激发教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实现教学管理中的良性互动机制,为和谐的教学管理秩序的形成创造条件。

(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在高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并对教学管理对象发挥着重要的指引和规范作用,是建立科学和谐的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从目前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本身来看,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以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

(三)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各个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首先,应该引进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才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在人才选拔时,注重管理人才的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及其教学管理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其次,应该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对教学管理人员教学培训,不断革新教学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以保证教学管理与时代要求相符;再次,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以保证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增强其责任感和紧迫感,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四)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教学管理出现问题,并直接影响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各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应该建立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具体包括教学管理质量评估制度、教学督导评价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工作检查制度以及教学竞赛激励制度等等,通过各个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衔接,才能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改善,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前提条件。(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篇(4)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管理机制僵化。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还处于探索的阶段,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一些传统的经验都会对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有着制约,机制比较僵化,不灵活。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有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的痕迹,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尤其突出,和现在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这样的教学理念根本无法跟得上发展的速度,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严重不相适应,在高校中分工管理不明确,管理机制僵化。

    (二)管理手段落后。目前,我国总体来说已成为世界上的教育大国,但是教育大国不等于是教育强国,还有相当一批院校没有形成健全的、完善的科学教学管理制度。由于我们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经验不足,教学管理干部交替频繁,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健康发展。

    (三)考核方式死板。现有教学考核制度尚未明确,所要考核的对象和方向还都不是太完整,考核的方式也比较单调和死板。特别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业绩考核的评审上,有很多学校太过于去注重科研成果,从而忽视了教学的任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以数量追求为向导,使“重数量轻质量”成为必然,给投机取巧者创造了可乘之机,功利主义在教师中日益膨胀和扩张。教师量化考核制度的错误导向,损害了考核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公平,将会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繁荣,但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上也出现了某些不合理的现象,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滋生,使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自尊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职业信念动摇、师德失范、责任感削弱,教师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在目前教师职业还比较清贫的情况下,一些教师有科研项目的稿科研,没有项目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社会兼职,到民办学校及社会培训中大量兼课,甚至有的人堂而皇之的在外面做起了生意,搞起了经营,教学成了副业,自然也就投入不足了。

    (二)学校现行职称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导向性影响。我国流行一般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是“一个中心学校”,重点大学既以教学为中心,又以科研为中心,是“两个中心学校”的说法,但是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办成了以科研为中心的“一个中心学校”。评价一个人的水平和能力,主要是以其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多少为依据。教师在晋升职称时,主要靠科研成果和论文。

    (三)教学管理不到位。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严格的教学管理。教师和教学采取的的弹性方式管理,这些都是由高校工作的特点来决定的,在有课的时候就去上课,那么在没有课的时候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这样虽然利于教师的研究和学习,但也容易使得教师的某些教学环节,如备课、作业批改、实验指导等处于失控状态。加之课堂教学的监控和督导机制不完善,教师上课如何,甚至是否空堂都无人过问。虽然多数高校也有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但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很难用几个简单指标来衡量,所以为评估而评估、重结果不重过程、有量的衡量而无质的把握便成了高校课堂检查评估的一大特色。

    三、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一)创新管理机制。第一,要积极探索建立二级教学管理机制,分散教学管理职能,对于原来高度集中的权利进行重心下移,实行纵向权利结构的调整。要对高等院校教务处与各二级学院之间的责权,适度地进行分级教学管理,适当扩大二级学院管理权限。第二,就是要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形成教师、学生和管理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的局面。

    (二)创新管理手段。对于管理手段的创新,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通过分析专业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创新要求,如制定教学计划,不同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培养目标不同,也要不相同,教学计划要有自主性、稳定性、可变性、可行性,提出的创新要求是科学定位、充分调查、系统优化、注重实效、严格实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同时为我们对教学管理的创新实施指明了方向。

    1.信息化管理。it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就是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总的来说,对it技术的依托,根据一定的教育和管理思想,对教学过程进行高效能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过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是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所执行的是高校中的各项教学管理事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广义上是指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狭义上是指通常意义上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及应用。因此,充分认识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现状,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当今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学籍的管理。学籍管理制度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在此基础上,学校认真执行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都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学籍管理制度是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通过学籍管理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自我发展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学籍管理制度是树立良好教风、规范教师教书育人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通过学籍管理制度制定一些教学质量评估与奖励制度,并建立约束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三)创新考核方式。要对高校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就要在高校中制定出教学考核的激励体制,对教师的机

制设计要达到的效果在于减压增负,而对学生则在于加压减负。这便是我们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机制设计的基础。把握不好这一点,势必会出现彼此不合作,互相指责和不愉快的局面。首先,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考核政策。教学本身是个复杂的事物,它往往不能被简单地去评判。其实不管是学校评、学生评还是教师自评,都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教学的全貌。而综合打分的办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力的平衡,在治理结构上是必须的,但实际上就其评价结果本身来讲却不过是谬上加谬。

    四、结语

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前途。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对高校教学过程的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篇(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60-01\

21世纪的今天,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外交流的机会增加了,英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它作为一门语言,成为了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英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这也对高校关于英语的教学提出来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国高校现阶段在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完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要共同努力,为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寻找新的方法。

1 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1.1 现阶段英语教学方法

现在,英语教学主要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上课老师与学生间缺少互动,同时在英语环境方面也很薄弱。在教学中教师占主体地位,所有的知识传授讲解都由老师来承担,学生们都是被动接受。这样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对英语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误区。这些误区对学生们英语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限制,这对英语方面教学上的改进产生了很大的弊端。学习以激发兴趣为主,只有有足够的兴趣才能够引起重视。为了提高学习兴趣仅仅用单纯的大班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于增加外教来提供一个母语环境。长期以来,教师成为了主导课堂旋律的主要课程,这样在英语的额发音方面限制了同学们的发挥,而且教师只注重英语翻译,很少注重口语的发音,久而久之也成为了禁锢学生们思想的一种模式。这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致使本应该双向选择的课堂变成单项灌输,偏离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影响了学生们语言学习的效果[1]。

1.2 现阶段教师教学水平

现在很多英语老师仅仅是一所985高校的博士毕业,没有去留学甚至没有是在英语环境下呆很久,这样他们本身的英语水平就差很多,这给学生们学习英语方面的兴趣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教师整体的英语素质不高,发音不标准,混有的口音会给学生们的学习造成发音不准,带有地方性语言的问题。同时,学的英语也会在应用时造成听者的听不懂以至于产生沟通的障碍。因为现在的老师对于英语背后的文化了解的还不够详细,在介绍英语这些背景方面也会给学生们产生误导。这些都对学生们对于英语的学习有很多的限制,致使学生们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度不高,没有把英语变成自己的第二种沟通工具。现在各个高校将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在高中时大家对于英语的学习注重的是考试的分数,几乎从来不注意学习英语的用途所在。有的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教室大,学生人数多造成了无法对学生们的语言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只能根据学习中所涉及的单词、句子、段落进行学习,造成了学习上的局限性。

1.3 现阶段测试弊端

现在学生们的学多是为考试而服务的,这些都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在初高中是这种模式,现在大学里也是这样的。这样的考试对于学生们学习英语的范围产生了局限性,这对于长期学习英语的坚持很不利。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还要学习应用英语与他人沟通交流。这是现在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对于英语教学方面产生的一大误区,英语现在应用的范围最广、人数多,因此学好英语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箱学习任务。英语的学习初步的成效可能不会太好,但是贵在坚持。现在大学中英语的考试等级较多,但是对于学生们听说读写得全面的测试却很少,这些造成了学生们在学习时仅仅局限于围绕着考试的重心而学习的现象。虽然在四六级的考试中会遇到这样的听力测试,但是针对于实际场景的演练是很不够的。同时,这类英语水平的测试也将老师的教学方法禁锢在应试教育上了,这种应试教育虽然能够让学生集中经历学习英语,但是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却是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在教学方式上的改变是最迫切的手段,教师应该着重鼓励学生向注重语言以及发音上下功夫,这样做对于学生们注重实际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2 解决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的方法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

很多学习英语的方法供大家选择,但是学习英语最主要靠的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对于学习英语培养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学习英语时端正学习态度。教师们需要在工作上进行统一规划,在教学中学生们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所以应该以调查学生们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目的为更改教学计划的依据。

2.2 加师资力量的建设

师资力量也是影响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对于学习英语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在遇到专业性的问题上也会没有很好的办法来解决,对于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拖越久。教师能力比较强了,才能够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增加学生们的实践能力。现在专家们一致认为,英语环境对于学习英语来说需要很重要。这也需要在师资力量方面加强外教的数量,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们口语的提高,达到交流沟通无障碍的目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目前看来,加大英语教师的队伍是越来越必要的,现在在教学任务越来越重的时候,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

2.3 转变应试的观念

现在的英语教育完全是为了应试服务的。对于语法方面的教学完全来不及理解就进入下一个学习的阶段,而且做得题也都是为了考试而服务的。学校应该完善教学体系,这样不仅仅限于四六级的过级,还应该制定一些对学生们全面学习英语有利的体制,这样才能够对学生们的学习起到全面的、科学的量化作用和督促作用,为学生们全面发展而做出相应的努力[2]。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正确地对待学习英语,除了面对考试以外,还应该加强口语表达以及知识运用等综合能力。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英语兴趣小组,增强学习英语的热情。这样可以从应试转变成喜欢学习英语,加强对英语的学习,使学生们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学以致用。

3 结语

影响大学英语的因素有很多,为了能够改变现状,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学生们转变学习态度,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地完善,这样才能对于英语教学方面总结经验与教训,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英语教学工作更上一步台阶。只有在师生共同努力之下,才能提升教学效果,为培养专业性型、实用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而做出贡献。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85-02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是通过高校教学施行教书育人来实现的。所谓育人,即通过传授知识,以全面文化来进行熏陶、教化,也就是说,以全面素质教育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而人才的素质综合反映为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主要包括科学文化基础和人文文化基础,一般文化基础和专业文化基础。高校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并且在不断发展,在此期间,高校教师、高层管理者等教育工作者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献计献策,使得高校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但高校教育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质量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何在?这不得不发人深思。

一、“综合素质”对教学有什么样的要求

近些年来,高校教育研究及教学讨论颇多,但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还不能很好地掌控执行、落实到位。众人还在为高校培养目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而有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再有高校培养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或美其名由“复合材料”制成的复合型人才。不管何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都对应所谓的高校素质教育。关于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等,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摆在人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有: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对教学有什么样的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应达到什么程度才符合素质特征?这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简单地说,高校现行的教学体制、教学计划所要求培养的学生达标没有?有几人能说得清?对此,一些人的观点就有很大差别。不少教师的思想出发点是远离“应试”教育的“缺点”,把素质教育或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简单化,认为学生在较宽的范围内粗浅地学一些课程就够了,教学与自学也差不多,不区分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与通识课学习要求的界限。也许学生自主学习替代教师教授学习,可能对文科类课程的学习可行。但有所不知,有些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是师傅没引进门,个人也难“修行”。强调素质教育没错,但不能忽视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要注重其内涵的充实,不能一味雷声大、雨点小。素质教育是否重在教学质量?这不应有歧义。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不是指要丢掉自己的专业所学,去另辟蹊径[2]。如果说一个人在某方面有素质,是否可理解为这个人在这方面有强项、有突出?那么,如果在校大学生经过四年学习达到综合素质,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多方面都应很强,即所谓的素质全面。显然,只是宽泛而没有水平要求的教学不行。素质教育不重视学科素质,甚至专业素质已是荡然无存,只是考虑学一些通识课来求得素质的综合性,综合素质从何谈起?全面正确认识综合素质内涵以提高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曾说过:“在全球化的形式下,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地保护和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这是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培养综合素质创新人才最好的启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不可降低教学要求,而教学要求、教学质量涉及教学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不只是仅仅局限于一些精品课程的局部建设,应从课程体系建设的全局出发,以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建设面向专业技术基础的主干课的教学体系,来达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构建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及教学资源[3]。

二、学习风气问题

学风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精神风貌,它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等综合反映。学风也是大学校风、大学文化的具体体现。学风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良好的学风是高校综合人才培养的关键。市场经济形势与就业压力使得很多学生迷失了学习方向,也就是老生常谈那句话,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自主择业导致他们对学习持消极态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学习与不学习无关紧要,改变不了自己的择业形势,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不是看成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手段。“知识改变命运”已对他们失去效应。在今天信息时代,不学习就会变得无知,无知并不能无畏,更不能很好地改变个人的就业命运。他们学习能力不够,对学习缺乏兴趣,存在怕苦厌学思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自习,荒废学业也无所谓,在教学课堂上,notebook已不复存在,甚至个别学生连textbook也没有,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学风日下。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改变这一局面。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必须重视学风问题,加强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应该从严治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学风的根本好转。建立良好的培养体制,以高标准来引领和推进学生养成勤奋好学、求实创新的严谨学风,端正学习态度。加强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以改进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管理规定与教学质量的因果关系

高校教学质量与管理层出台的有关教学规定密切相关,正确的管理规定与制度会推动教学的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反之,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其发展,对教学质量影响不利。这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则案例:校管理层出台一项新规定,实行学生对教师教课质量进行评价,简称“评教”。评教程序这样规定,教学课程最后一次授课时要将学生们的平时成绩在课堂上向学生公布,其中平时成绩占课程考评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作业、课堂出勤率、平时小测验等成绩。学生清楚,若平时成绩及实验成绩都不错,那么即使平时不好好学习,只要课程期末考试考得40~50分,本课程总评成绩也能轻而易举地及格。但是,由于从课程最后一次授课结束到课程考试大约还有一周时间,在这一周直至课程考试的时间段里,学生都可以进行评教。也就是说,教师公布学生平时成绩在先,在学生得知自己被公布的平时成绩后,还可再对教师“品头论足”。因此,不管学生的平时成绩如何,“聪明”的教师为了在评教中获得“好彩头”,采取的应对之策是对学生们的平时成绩不免随心所欲地普遍“给”高分,几乎都是90分以上,这样的教师已在学校不乏其人。对学生平时成绩这种不正常的处理,教师相应取得的评价定然很好。一时未能领会评教规定的个别教师则不然,对学生平时考评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正常运作。例如,对于“数控机床”这门课程的教学,学习本课程的班级里有5位是上一年级的重修生,且上一年级本课程教学与此次课程教学是同一任课教师,最终结课时公布的学生平时成绩为80分以上的很少,多半是70分左右,也有个别不及格。对应本课程平时考核的依据是以平时两次小测试成绩为主,如果平时两次测试都未参加且平时作业都未做、几次课堂点名旷课者则定为不及格。公布这样平时成绩的教师能有几人?只是有责任心但又“犯傻”的人会这样。学科需要这样的“傻子”,教学需要这样的“傻子”。如此这般实事求是地给出学生平时成绩,本应无可厚非,但结果又如何呢?恰恰无情地被学生拉入“黑名单”,这是刚刚实行也是首次实行课程结课时公布学生平时成绩后行使评教招来的结局。换句话说,这次也仅此一次公布学生平时成绩先于评教,使得“数控机床”任课教师受到极差的评价。在此之前,几经多次不公布学生平时成绩的评教,本教师从未获得这样的“殊荣”。这说明什么问题?从中不仅看不出这些学生有什么学科专业素质,而且也看不出其思想品德素质有多好,综合素质从何谈起?此外,这种评教结果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应该指出,在过去学生求知好学、学习气氛浓厚的年代,学生对教师评价,那是实至名归。而当今学风日下,由不好学的学生来评价教师的教书育人,其结果是否会变味?在这场教学评教中,恪尽职责的教师进行正常教学、倡导正常的教学要求反而得不到肯定,而那种对学生没有原则地进行“感情投入”的人,却赢得好评。如果不端正教学态度,降低教学要求,那将成何体统?以这般的学生评价来论教师的课堂教学好坏,如何能提升教学质量?又如何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妨在课程考试成绩、总评成绩公开后也让学生进行评教?为何没有实行?这种非良性的评教方式究竟还能持续多久?必须严肃认真地处理好评教问题,改进评教方式,以确保评教质量及其可信度,不要让评教被“污染”。在此提出建议,课程结课时公布学生平时成绩前结束评教,或改在课程期末考试时公布平时成绩,对应此时评教也已结束。一句话,公布平时成绩后禁止再评教,或者干脆取缔这种评教方式。应该调整好有关管理规定与教学的关系,使一些规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不是产生扰动。

事在人为,只要有把事情办好的决心就一定能把事情办好。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学科的建设及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例外。只要真正想提高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就没什么做不到的。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篇(7)

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在高校蓬勃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图文声像并茂,信息量大等优势。然而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和深入,其弊端也逐渐凸显。教师在黑板上的字越写越少,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下降,教学内容呈现太快,学生难以记笔记,师生互动减少等等,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下降。部分校领导也开始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提出质疑。下面笔者针对当前多媒体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求能对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滥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是借助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媒体特点,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出它的价值。但有些课堂教学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无论什么课堂,什么内容,统统都用多媒体,把多媒体当投影、幻灯使用,降低了它的存在价值和使用意义。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无所不能,完全抛开了常规教学的备、讲、辅、批四个环节,以往方便实用的教辅手段一概不要,一味迎合多媒体教学。事实上,多媒体技术不是万能的,学生有时忙于看新奇鲜艳的动画,而忘记了内在所表达的教学内容,随意滥用多媒体教学,结果适得其反,达不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2、青年教师忽视传统板书教学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是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学习,尤其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许多青年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将会冲淡传统的教学媒体和板书的功能,因而忽视传统板书教学的作用,在黑板上很少写字,甚至出现“零板书”的现象。认为有多媒体,就有教学内容,无需备课,把所讲内容文字都敲在幻灯片上,照着幻灯片念,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学生坐在昏暗的教室里,昏昏欲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课堂的应变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一旦学校临时停电,多媒体无法启用,某些年轻教师就不会讲课了的怪现象。[1]

3、降低教学主体的参与性

教学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教师虽然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而有些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却出现如下情况:教师一堂课离不开电脑,手拿鼠标,一味地按着课件的顺序播放,无暇观察学生的反应,无论课堂上学生出现什么问题,也不会改变授课思路和方法,被课件的顺序框住,成为课件的“俘虏”。而学生则眼睛盯着屏幕,与教师之间缺乏眼光的交流,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屏幕每一屏教学信息保留有限,学生忙于记笔记,没有反思的时间,教师机械的讲,学生被动的听,课堂气氛死板,一堂课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下课什么内容也没记住。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和思维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仍未脱离教师“一言堂”的形式,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放”。

二、对策和建议

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1、多媒体教学使用要适度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不要牵强附会,要有的放矢。多媒体课件的选题,既要表现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又要注意到所选内容能充分发挥出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长。把握好课件使用的时机,力求恰到好处地表现授课内容。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不同形式教学方法,如:自学,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

2、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导致教学节奏加快,屏幕保留时间有限,学生来不及做笔记,思考时间不足,重点问题来不及思考就过去了,造成讲课质量下降。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写板书的过程中就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做笔记,促进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教师对课堂的监控。精心设计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体现了教学难点和重点,学生在注视板书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了解。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过关,板书书写时间过长,字迹潦草,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上课质量的好坏。因此,在现代教学中要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例如,新课的导入和问题的情景创设,抽象内容的理解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而数学公式的推导,重点教学内容的归纳、概括和总结都可以应用板书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临时举例和即兴发挥离不开板书的补充[2]。因此,青年教师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例如,本校规定青年教师必须写板书,开课前多媒体课件要经过系部检查,确保多媒体课件中,只包含图片、流程图、动画、声音、视频多媒体元素,而杜绝出现板书性文字。

3、加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的,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指导、启发、讲解和必要的板书,尤其是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教学主体的参与性。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离开电脑观察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及时修正课堂教学中的缺陷。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利用多媒体特点,加强师生互动环节。比如,用紧扣教学内容的图片、案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素材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学习讨论和思考。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不仅是知识的交流,也包括情感的交流。古训:“亲其师,信其道”,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任何多媒体设备都无法替代的,教师应利用生动而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声音和肢体语言,表现出对学生的热情、关注和爱护的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和参与课堂讨论,为了避免多媒体操作台的束缚,教师可利用无线翻页笔、无线鼠标、无线麦克等移动设备教学,以便于学生近距离沟通和交流。[3]

总之,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加大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在使用中要扬长避短,不断探索优化教学的新措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

【注 释】

[1] 柴亚军.多媒体教学中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功能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 (8)35-36.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篇(8)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老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动员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无限的思维和能力。与此同时,通过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力与效果却不容乐观,常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正确选取教学对象

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的对象应当是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专业本科大三、大四学生或硕士研究生。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高等院校比较普遍的将案例教学应用到普通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中,特别是用于大一、大二学生的相关课程教学当中,这是一大误区。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我发现,高等院校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完整性是与理论基础的掌握程度和实践经验的多少呈正相关关系。而对于普通本科生,在没有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和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大多数只能停留在一片主观臆断或凭空想象的层面,这完全与案例教学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所以,在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当中,要尽量避免以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学生为对象,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案例的内容与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并且要尽量将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使案例教学有效引发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信息处理与分析方法、不同结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二、案例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应是简单地以教师为主传授知识,也不应是进行过多的理论诠释或政策解读,更不应将教学重点简单地放在老师对学生的“教”上,而应该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和学生相互之间彼此互动的“学”上,以及由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产生的各种观点与思路。由此,要想成功地实践案例教学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更新原有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转变原有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由原来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主动意识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强调全员参与性和主动性,并应亲自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转变,让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教师应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要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秩序,引导学生案例的认识、理解、思考与分析,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注重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教师作用的主导性,才能体现教学的和谐性,由此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三、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确发挥了传统教学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一味地使用案例教学法,而排斥传统教学法,忽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就会陷入认知上的误区。

案例教学是不能孤立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存在的,它的实施必须以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情况下才能展开富有成效的案例分析与讨论,从而保证对案例分析的科学性,而不易偏离教学目的。并且,案例教学在知识系统性传授方面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一般情况下,案例所反映出来的知识是零散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隐晦的,对于没有掌握相关理论的学生而言,要能从案例中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可想而知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单纯运用案例教学,则很可能是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以单一现象解释普遍原理,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忽视理论的先决条件,生搬硬套,歪曲理论本身的内涵,由此导致案例教学法与其实施的目的产生偏差。所以,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都是知识传授的一种方法与模式,在共同服务于学生能力培养这一大的目标前提下二者具有殊途同归的估值追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须注重传统教学方法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不可忽视。

四、选取适当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为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所以在对于不同专业的同一课程、不同的教学目的的案例进行选择时,必须慎重,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导致案例教学的失败。在选择案例时,要综合考虑案例编写者的出发点、着重点和意图。对于诸如以方案选择、过程推理、人物线索、故事情节等不同的着眼点的案例,其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也会相应地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案例的选择必须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在选择案例时,需注意所选案例的问题意识、理论背景、写作风格及篇幅长短。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现实存在问题和现象的思考、争论及进一步探索,其核心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所选案例中所包涵的各种鲜明的、强烈的和错综复杂的问题则是引发学生争论与思考的出发点。不同主题的案例强调不同的背景,也体现不同的课程理论方面的要求与目的,故要分清案例的出发点和案例教学的目标。对于诸如应用某些理论观点用于决策或判断的、阐发某些理论的应用估值的、质疑某些理论并引导学生发散性反思的、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的、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各种不同的案例,在教学中的适用性有着很大差别,这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五、教学场所的特殊要求

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教学场所也有不同的要求。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可能还需要实施诸如分组讨论、辩论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所以案例教学对课室及其各个教学要件布局等是有特殊要求的。首先,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室不宜过大,课室过大或人数太多则会影响讨论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室以可容纳30-40人左右为佳,教室的形状最好是四方形或半圆形,无台阶。其次,课室的布局应该是开放式的,而非传统的讲台和课桌布局。课室布局应能支持诸如大班听讲、个人学习、小组协同学习、学生演示、辩论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好是可移动的桌椅,便于变换布局以配合不同的学习活动,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例如,讲台最好摆放在中心位置,课桌围绕讲台呈发散状分布,注意分组排列,教师和学生最好在同一个平台且能在教室内自由移动,以消除隔膜。再次,课室必须配备多个黑板、软板、投影、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便于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和分享对案例的看法和见解。课室应配有获取在线信息的设备,便于学生获取所需的数据,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应用课外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案例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六、重视教学质量评估

案例教学质量评估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结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设计的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案例教学中不可缺少关键部分。在案例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而忽视了对案例教学效果评估的重要性,这是案例教学的一大误区。

在案例教学的质量评估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估,也要重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在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时,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采取评估主体应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要一改过去评估主要由专家、管理人员和同行教师评估的传统评价方法,重视学生评估的作用,把学生对教师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和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估纳入整体得评估体系中来;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应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从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目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教学效果和发展教学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方面,要改变原有的以传统试卷和考试成绩为主要工具的考核方法。应重视进展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过程因素的指标,还要有反映效果因素的指标,从而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动态的、全面的考量。在考核方式方面,应采取诸如口头考试、文章、报告、实验、工作现场评估、作品选集、自我评估等能够反映学生不同层次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综合反映学生在学习中所体现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的整体评价。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要使案例教学法能更加有效地应用于高校教育,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一些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方能使得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2]赵园.案例教学的误区及矫正[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篇(9)

一、我国统计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重视数学公式和推导,轻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由于统计发展历史中的数学背景,上个世纪中期基本定型的数理统计教材充满了数学味极强的定义、引理、定理、推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纯粹数学推导和证明。但是,和确定性的数学不同,以归纳为主要思维方式的统计是描述现实世界的,统计的结论不可能是确定性的。数学是不能证伪的,而统计科学和其他科学的理论一样,必须是可以证伪的。在不断证伪的过程中,统计科学才得以发展。因此,这样的统计教材往往对于背后的基于数据的统计思想介绍得不很充分,也不强调这些充满假定的数学模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程度的简化。大多数教材仅仅指出这些模型在什么假定下可用,而很少指出违背这些假定的后果。(2)教材层次方向不清,教育目的不明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和不同统计教育方向的教材,内容区隔不明、层次不清、存在大量的重复。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与统计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别。目前,统计专业教材过于注重理论体系完整,严格的数学推理,忽视了本科统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统计能力及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计人才;非统计专业的教材偏少,现存的几个版本的教材知识性较强,应用性欠缺。(3)教材内容重复、联系松散,缺乏系统性。例如,最小平方法在《统计学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预测》、《计量经济学》中相继出现等,门门课都讲,却每门课都未能讲深讲透,学生无法深入领会。(4)教材数量多,缺少精品教材。目前统计学类教材有多种版本,但是,有些教材的编辑出版目的是职称评定、学科评估等,拼凑写作班子,造成教材粗制滥造,辗转抄袭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

二、加强统计学教材建设的一些思考

(1)教材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学习我们教材的学生在统计学专业上多是一张白纸,我们教材上所说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会被全盘接受,通常我们编写教材的老师并未意识到教材对学生一生可能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由于我们本身知识体系的欠缺以及我们工作中的粗心和不慎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强调慎编新教材的另一考虑。教材应该展示统计科学的体系,至少应该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很多教材都会讲到均值,它是常用的集中趋势度量。但是很少有教材说明,当数据呈显著的偏态分布时,均值不是一个合适的概括性指标,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应用中常常误用均值。均值误用的典型例子是近年来工资被增长的问题,因为收入分布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右偏型分布。在国际上收入分布主要用中位数,而不是均值。(2)教材内容的应用性和与时俱进。统计是数据的科学,因此,统计学教材要体现出应用性,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强调统计思想的内涵与应用。教材里每一种统计方法的介绍都联系着许多例子和案例,并在每章配有大量的例题和练习,不仅可以避开深奥的数学理论推导,而且为学生深入领会统计思想与方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教材要适应应用统计的需要,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界面越来越方便友好的统计软件的使用,已经使旧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记忆并运用统计公式不再适用于大部分学生。与20年前甚至10年前相比,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的内容还应该有较大的调整。如果对照国外同类教材,就不难看到这方面的差异。最典型的是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已经十分方便,教材中传统的利用手算的一些简捷公式和方法已经过时,如:均值假设检验的t统计量、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的计算等。(3)教材编写应有趣味性。很多人以为保证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就足够,往往忽略教材面对的学生的阅读需求,即学生希望作为应用科学的统计教材可读性强,语言轻松活泼,通俗易懂。行文中间可以穿插大量丰富、鲜活、生动的扩展阅读,使得统计技术不再枯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比如每章安排“专栏或扩展阅读”,给出一些与统计知识有关的历史故事或注意事项,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践性。还可以在适当的地方给出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的人物小传。通过对他们成就的了解,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统计学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以及学科发展历史事件,学生会更加全面地了解统计这个学科。

编一本好的统计学教材,不仅应该展示统计科学的体系,至少应该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而且要适应应用统计的需要,大量使用不同领域数据,使得学生深刻理解统计的应用性,最好能注意趣味性,要编排新颖,讲解清晰。教材最好能借助于统计软件的使用,帮助学生深入领会统计思想与方法。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篇(10)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变得平常化,而高职教育也是很关键的高等教育。但是,高职人才是以应用为主的,而在普通高校里面,则比较重视学术。所以,在高等数学教学上,其与普通高校也有不同之处。现在,在高职院校在高等数学教学上的问题还比较多,本文即是对此进行相关探讨。

一、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生源和学生的学习习惯

因为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数学底子不好,学习能力较弱,加之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中等水平来教,所以成绩差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反感,没有信心了。另外,因为高等数学难度本来就不小,与以前数学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因此很多学生在上课后不久,就已经不想学数学了,导致成绩差,越来越没信心,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

2.教学和考评方式落后

在很多高职院校里面,还是在黑板上进行讲课,学生只能机械做题,对解题技巧的理解也是很简单的,在课堂上,师生交流比较少。虽然现在已经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课件的内容还是照搬教材,教学也很快,所以学生的学习难度比较大,讲课的时间太多了,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不好。

3.高等数学的重视程度下降

在新生在开始对专业基础课进行学习时,初等数学也是很重要的基础,然而,这些学生本来基础就不好,现在又要来学习高等数学,衔接就很容易跟不上来,所以学习的成果都不好。现在,高职院校招生越来越多了,办学质量要想提高,热门专业的投入很重要,因此高等数学的投入就少了,并且这些基础课程的老师都不能出去学习,所以,老师的素质本身就不高,更别说教育质量的提高了。

4.高等数学教学课时压缩

在安排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的时候,学时本来就比专业课要少一些,还有计算机基础和英语因为要考级,因此就很重视这些,而高等数学的保障就很少了。并且,因为专业的实习机会比较多,所以数学的学时不断减少,但数学的内容却很多,所以就很难学好高等数学。

二、改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对策

1.加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在新生看来,高等数学跨度很大,所以他们往往很难适应,这样说来,第一节课就是十分重要的,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能够愉快地进行学习,要不断培养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自信心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另一方面,这些学生的基础本来就不行,知识掌握的很不牢靠,所以,在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时,要不断地进行初等数学的教育。

2.加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在高职学生那里,他们的数学水平各不相同,还有高职教育比较强调实践,所以以往的教学模式,和目前的高等教学学习很难吻合,所以,就要不断地进行讨论、启发式的教育,要加强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从而使学生在直观的知识中很好地接受,不能一味进行理论教育,这样,学生就会很烦。

3.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不断加强教学思路的转变,以前那种教学方法比较老套,和现在的职业教育精神不合。所以,要不断加强老师思想教育,加强他们的业务素养,多对他们进行各种培训。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高等教育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强调逻辑和解题。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实际教育中,不断地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4.典型例题讲解和作业评讲

在课后习题里面,我们要把那些和环境相符合的、实践性比较强的例题多拿出来进行讲解。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以真实反映,这样,师生也更容易交流。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也能更好地了解,针对他们薄弱的地方,可以找出来,更有针对性地讲解。

在高职院校里面,教师一方面要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加强学习,要把课程特点结合进来,传统的教学形式也可以适度保留。另外,要少讲理论方面的东西,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模式要不断全面化和多样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让他们灵活掌握知识,同时对真实生活和专业水平也是一个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时代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篇(11)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和教育的结合为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变得十分重要。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作,其建设的水平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因此加快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1]。

1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实现高等院校信息化的基础就是要有基础的信息设施,然而,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校原来使用的硬件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要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就要加大人力以及财力的投入;第二,学校信息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发展不平衡。因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很多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落后的问题,没有健全的网络设施,导致各个地区的投入差距很大,基础设施也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象,最终无法满足这些高等院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而且,因为西部缺乏一定的信息基础设施,尽管东部地区有优质的信息资源也无法实现共享。在信息技术领域还缺乏网络工程监理,很多学校建立的信息网络质量不高,使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严重浪费。当前,很多地区的城域教育网络还没有和学校的校园网协同发展,导致网络不顺畅,两者严重脱节。

1.2 教育信息资源落后

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而且存在现有的软件质量也不高、软件制作的质量过低等现象。从市场上销售的教学软件来看,很多软件多适用于中小学,而能够和高等院校适用的软件还很少。另外,从软件的类型来看,市场上单机版的软件很多,但是网路版的软件少之又少,这些软件多用于课堂教学上,而很少能够用于自学的。从软件的形式上来看,很多软件不是题库就是对教材的翻版,就好像是电子书一样,这样就使得信息化多媒体软件所具有的诸如声音以及图像等特点无法体现出来,而教育软件的教育性以及技术性等等也无法融合。加上,智能软件和工具软件的缺乏,导致高等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缓慢。

1.3 师资信息化技术水平低

因为高等院校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了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很多学校虽然开展了信息教育培训,教学的信息技术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也就不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教师学而不用,因为很多教师还缺乏结合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还不够。

2 对策

2.1 增加信息建设的投入

教育装备的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物质基础,要实现这点就要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凑集资金,增加教学教学信息化项目,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和信息平台。对于西部一些学校,政府要提供资金支持,加强这些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2.2 加强高等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高等院校的教师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2]。因而,加强对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十分重要,学校可以通过选拔一些优秀的教师,或者以专兼结合的原则聘请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专家为教师。而要使得教师的培训效果达到最佳,首先就要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自觉性,让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参与信息培训的热情。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地信息化教学。学校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应该从骨干教师着手,在建立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以这些教师为榜样带动全体高校教师参与的热情。

另外,学校对教师培训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使用计算机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传播信息教育意识的观念,让教师在教学中把信息意识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手段处理信息。对教学进行培训同时还要招聘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学校的教师队伍,提高高等院校的信息教育质量。

2.3 统筹管理教学信息资源

高等院校进行信息化教育的重点工程就是组织和传播信息资源。因此,学校在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中要提高学校特别是网络中教育资源的协调管理,建立专门的信息资源平台,整合学校建设的校园网、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对于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以及信息资源要进行分类整理,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可靠的教学信息服务。另外,还要建立学校的网络信息资源防护体系,确保学校的信息资源可以安全、有效的传播。

3 结论

总之,高等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设,认识到其重要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推动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