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发展规模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4 16:06:13

产业发展规模

产业发展规模篇(1)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24

1 基本概念及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1.1 农业产业化及规模化概念及其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主要依靠市场的导向,重点开发主导产业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等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由于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而实行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的合作经济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和问题。

1.2 国外典型案例

日本模式:日本是温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人多地少,跟我国在农业经济客观条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在此经济条件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组织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实行区域专业化生产,建立农业产业区,并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为主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形成一条小农背景下的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之路。

俄罗斯模式:普京所推动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尝试,在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方面,有显著成效。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主要依据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制度只有与农业发展相匹配才能有效的释放劳动力、激活生产力。农业技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支撑,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外援保障。

2 单纯的农业规模化不适合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

2.1 从经济学角度看

我国的农户经营规模不应该迅速扩大。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并且在耕地方面融资不足,加上充足的劳动力,人均收入少,不适合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由于农业活动的非标准性,使得农业雇工的监督成本很高,从管理成本这个角度来讲,就不能大规模的雇工,所以得用自己的劳动力,所以农业规模不可能很大。

土地流转难。目前土地大都集中在众多分散的农户手中,难以有效地流转。建设用地紧张。国家土地政策严格,农业企业很难取得建设用地。

2.2 从技术角度看

我国科技水平尚低,以目前的农业技术设备,实行单纯的农业规模化是不太可能的,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仍无法避免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甚至有可能把风险也一并“规模化”了。因此,单纯的农业规模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受到了人多地少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要切实发展适度的规模化。

3 农业产业化必须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

3.1 单纯的产业化存在的弊端

单纯的产业化将使得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乡镇企业与农业生产无法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脱节,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高但自身效益却低,这就影响了农业稳定发展。

3.2 适度推进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适度规模经营是开放式中国的大趋势和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农地规模太小,和现有技术水平、机械化使用根本不配套,农民经营收入很有限,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适度规模经营非常重要。

农业产业化中会遇到小农制分散经营等问题。无论是单纯的适度规模化还是单纯的产业化都无法走出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困境, 只有把农业适度规模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 走农业产业规模之路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根本之路。

4 如何把农业产业化与适度规模化结合起来

4.1 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加强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也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合格的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4.2 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扶持政策,探索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源头是农户、终端是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及时传导市场信息,带动农户规模化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4.3 通过分工、专业化生产等手段来增加专业化组织的收益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分工有3项明显的优点:可以挖掘生产者的潜能,发展其原有技能;当工作有变化时,可以节约其人员调动而损失的时间;有利于从事专项作业的劳动者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

产业发展规模篇(2)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14-02

1 体育产业市场

1.1 体育产业的形成

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到从产生包括居民或学校、社区等组织对体育产业及其产品的需求,和以此供应为生的人群等形成的简单的供需关系,发展为需求者的逐渐壮大成群体性和所需产品的类别的丰富,从而形成规模化,也就是体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成市场,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经济活动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1.2 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的规模、结构和体制是否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有关。如果缺乏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行业由体育用品产业化到体育产业规模化的转变将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被压制或者是被淘汰掉;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是否平衡,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带动了周边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大力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体育资源,实现体育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拓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把体育产业培养成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体育本体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所占应是主体地位,高于其他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这涉及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业的运行与发展。

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

2.1 提高体育消费质量的需要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大幅提高,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的需要,同时也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体育产业包括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产业类似,体育产业也有其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商品,例如服装、器材、食品等,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生活的需求,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体育产业从最开始的分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规范的市场,到逐步以市场为核心,消费为主体的产业化发展,是随着市场的壮大而壮大的,市场存在着供需关系,竞争关系等经济领域的关系法则,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对所需商品质量的好坏产生影响。因此,体育产业在这种需求和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整合资源,调整自身管理和运营机制,降低成本,更大地、更高质量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这就使得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成为必然。

2.2 体育产业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产业自身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进行整合、扩充,在合理调配资源的前提下,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2.3 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体育产业化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显示出其经济方面的优势,而体育产业又带动许多相关产业,促进了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引导社会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体育消费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体育产业。将体育资源与相关行业整合,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体育产业市场,繁荣体育经济。因此,要努力开发体育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体育市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高效率的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综合体的良性互动,使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经济环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还指可治理的环境,如经济体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态及社会通货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秩序等。经济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能否保持大体的平衡,通货膨胀是否得到治理,经济秩序是否建立并完善,以及能否建立和健全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这些是指经济环境的特点。经济环境作为一种抽象的名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1 经济环境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

经济环境对体育运动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体育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来确立体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也就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发展是受经济环境所制约和影响的。经济环境受地区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地区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状况就不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可支配收入比例小,其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较少,决定了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相对较多,对体育产品质量要求高,因此推动了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规模。

3.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需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逐渐显现,根据人们对体育消费的不同要求,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势在必行。体育市场的需求是拉动体育消费的动力,体育市场规模化发展是沟通体育服务生产和

体育消费之间的桥梁。体育市场规模化,可以通过国家投入、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设一批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并加以市场化运作。又可以通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个人投资兴办的以体育服务为内容的盈利性体育企业,从而发展和扩大体育市场规模。

3.3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适应性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经济环境相适应。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根据消费者对体育产品需求的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因时制宜,确定其发展规模和方向。

4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须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调整行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使体育产业的增长转移到依靠本体产业轨道上来,才能提高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程度,不会产生市场的无序、盲目发展以致资源浪费,加大成本,导致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的发展走弯路。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从而优化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和研究,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从而为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规模篇(3)

1.1因地制宜,模式各异

畜牧业发达国家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13I: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现代草地生态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大规模工厂化模式,以欧洲国家荷兰、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适度规模化模式,以及亚洲的日韩和我国台湾为代表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在这些国家,尽管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尊重本国或地区资源现状,利用已有的土地、草原、资本或技术优势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

1.2标准化体系完善

发达国家畜牧业标准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相对成熟,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注重生产环境标准化,如日本对养殖区域植被、路面等进行的明确规定l川;注重生产过程与丁艺的标准化,如欧盟各国要求从种畜禽的培育到使用的饲料、药品、产品加工过程中车间的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条件、包装材料、储运时间、温度以及储存天数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系统标准要求问;严格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发达国家无论是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或是采取的措施上都非常严格,要求产品产地无任何污染,贮藏、运输过程未受污染,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和食品行业质量标准f41。同时,这些国家都拥有健全规范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在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控制方面采取了严格的具体执法措施【41。

1.3设施发展水平高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左右就相继实现了畜牧机械化,在饲草加工、饲料加工、饲养过程等方面发展到了较高的设施水平。牧草收贮工艺采用具有现代化工艺的新型旋转割草机、调制割草机、快速烘干设备、拣拾压捆和青饲收获机;饲料加工广泛应用微粉碎和超粉碎设备、高精度微量配料系统、全自动控制的挤压膨化机及高温高压短时强制调制器与制粒机;蛋鸡饲养设施趋向于高密度大型化,采用6—8层叠层笼养,喂料、饮水、清粪、拣蛋自动化,全封闭鸡舍,鸡舍环境自动检测调节,并配备蛋品全自动化收集、处理、计数和装箱设备;肉鸡饲养设施以环境调控、高速定量精确饲喂设备和消除应激反应为主;规模化养猪中,猪舍环境控制自动化,自动料线、脂肪测定仪、妊娠测定仪和种猪个体饲喂技术和自动清粪设施得到了广泛应用;奶牛饲养采用青贮收获及加工系统、自动取饲系统、全混合日粮系统、自动饮水系统、牛场清粪设备、牛舍环境控制设备和全自动挤奶成套设备、奶品快速冷藏成套设备和奶牛场综合管理系统等醐。

2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概况

2.1规模养殖比例不断提高

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以农户家庭庭院养殖为主,专业户不断涌现,涉足于畜牧业生产领域的一些企业开始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畜牧业进入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大型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化经营迅猛发展,“公司+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进人2l世纪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养殖持续增加,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蓬勃发展,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大。201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为34%、82%和28%,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8、16和17个百分点171。与此同时,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优势区域的生猪生产、家禽生产、牛羊肉生产、奶类生产和羊毛生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50%、92%、88%和89%以上嘲。

2.2规模养殖设施化水平提升

随着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形成了饲料饲草加工、牧草种植及收获、畜禽标准化饲养、生产检测方面门类齐全的成套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不断在畜牧业上得到应用。饲料加工已由简单的粉碎发展到配合饲料、熟化饲料的加工,畜禽饲养的饮水系统、施药技术、降温和通风系统、消毒设施、喂料系统、清粪设备等基本上能满足现阶段的生产需求【9~。同时,国内已开展了畜牧业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制了蛋鸡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管理系统,可对鸡舍实现自动控制,实现了蛋鸡喂养自动化、清粪自动化、危险环境报警自动化【151;滕光辉等1161研制成功了家禽健康养殖智能控制系统,对蛋鸡现代化养殖技术进行了集成研究,在德青源生态养殖场进行了成功验证,为养殖场的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疾病预防能力;中国农科院开发了“种猪场生产管理系统”、“种禽场饲养与繁育的数字化智能系统”、“基于个体信息的猪的优化饲料配方系统”、“猪疾病防疫与优化饲养管理数字化智能系统”等,形成了畜禽数字化养殖技术平台【埘。宋延民等开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奶牛身份识别器、计步器、自动分群系统、自动称重系统、牛奶流且/电导仪、管理与分析系统,形成了以挤奶厅为中心的信息采集奶牛管理系统和奶牛养殖健康系统【l研。东南大学研制了畜禽规模设施养殖环境传感网监控系统平台,可以采集用户需要的环境参数,并能根据要求控制养殖场内的排风、喷淋和光照系统1191。

2.3畜牧业标准化不断推进

规模养殖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养殖小区突破8万个;牧区半牧区舍饲半舍饲稳步推进,已有3000万头以上牲畜从天然放牧转变为舍饲半舍饲圈养嘲;全国畜牧业标准新立项108项,比上年增加了95项,初步构建了畜牧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现已通过畜禽“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近2000个捌。

3江苏省畜牧业规模养殖现状

3.1规模养殖比例高

2008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启动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为重点的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已有1368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阎。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4%、86%、92%和94%,全省建成万头以上猪场123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137个、lO万只以上蛋禽场42个,千头以上奶牛场33个【2t1;全省共有部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省级67家,各类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7000余家1221。

3.2产业区域特色明显

江苏省以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奶业和波尔山羊四大优势产业建设为主线,依托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以江宁、锡山为代表的江南奶业经济带和以铜山为中心的徐连奶业经济带奶牛存栏已占全省的85%;如东、阜宁的生猪,东台、海安的家禽,沛县的肉鸭,睢宁的山羊,高邮的蛋鸭等一批特色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宁镇扬等丘陵山区肉鹅产业带肉鹅饲养量占全省的80%、肉鹅深加工占全省的85%f7l。

3.3设施化水平较高

在规模养殖过程中,江苏省积极推广家禽标准化生产技术、肉羊集约化快速育肥技术等,建成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5家120l。从规模养殖的设施水平看,大多数规模养殖场都采用了密封式圈舍,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饲养。除传统的湿帘通风、冷风机降温、红外线保温箱、电热地毯保暖、电动除粪、自动喂料、自动光控、自动拣蛋等传统设施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逐步在畜禽养殖中得到应用;全省发酵床养殖面积达114万m2,部分地区建成了规模养殖场的远程监控系统和利用物联网技术建成的智能化生猪规模养殖基地,大大提高了规模养殖质量和效率120l。

4提升江苏省规模养殖水平的对策

4.1强化政府宏观决策

4.1.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要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与布局、养殖标准制定、养殖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养殖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宏观指导职能,积极开展标准化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工作,保证规模养殖的发展水平。以畜牧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广泛开展产业信息分析和预测、评估工作,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前沿技术和模式、国际国内市场动态、疫情动态等,建立起畜禽产品数量和质量动态预警体系,提升产业的指导能力。

4.1.2出台各类鼓励政策应积极出台相关优惠和补贴政策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的畜禽养殖,鼓励和扶持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或产业协会,促进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养殖比例,促进产业化经营。对于在建设高水平规模养殖过程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4.1.3加大政府对产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畜禽品种繁育、规模养殖设备和畜禽生产污染治理等领域资金扶持力度;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比例不足l%,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要提高政府对畜牧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加科研立项的数量,并引导科研资金向畜禽品种、养殖设备和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领域适当倾斜。

4.2大力拓展市场需求

4.2.1拓展畜禽产品营销市场市场需求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球范围内人们对动物性产品的消费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这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的扩大,江苏畜产品数量进一步增长,除供应本省市场需求外,还积极向毗邻的上海市场扩展,特色名优产品在上海大都市很受欢迎,江苏已成为上海优质畜禽产品稳定的供应基地。同时,江苏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畜牧业产业和科技发展基础良好,有利于各类产品的出口。在稳定省内和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加畜禽产品的出口,以拉动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

4.2.2多元化市场需求推动规模养殖的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水平的提高,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的消费者对肉类嫩度、肉色、蛋壳颜色、蛋黄色度,奶类的乳脂率和蛋白质含量等性状乃至畜禽的品种和养殖方式都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一部分高端消费群体更加注重对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追求,高质量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是规模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和模式、规模养殖产品加工水平等多样化发展的驱动力,要及时把握市场契机,积极适应和满足畜禽产品消费市场的要求和变化,促进全省规模养殖多层次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4.3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

科技进步始终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支撑,育种技术不断改进畜禽的生产潜能、饲料营养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检测技术和监测体系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工技术促进产业增值等。总而言之,畜牧业生产效率、农民素质、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推广与普及。

产业发展规模篇(4)

“工业是武汉的最大市情。抓住制造业,就抓住了武汉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这是市委书记陈训秋经常说的一句话。

作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投入巨资兴建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积累了逾千亿元的工业家底,培养了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建国初,国家就在这里投资兴建了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一批大型制造企业,在制造产业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10月,市委书记陈训秋到武钢、武烟、神龙、武汉有机实业等大型企业,以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山、洪山、武昌、汉阳等城区调研中强调,要强化区域观念,突出特色,把握重点,采取超常规措施,促进武汉经济快速发展。要着力壮大钢铁、汽车、光电子、烟草、酿酒、石化六大优势产业,提高全市新型工业化水平。

正是由于抓住了武汉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使武汉现代制造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2004年,全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7.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38.89亿元,剔出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21.7%,为近几年来最高增长水平。制造业完成国家税收114.6亿元,占整个税收总额的65.98%;增收额为23.99亿元,增幅达26.48%。

拉长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聚集的规模效应

钢铁是武汉的优势产业。然而,年钢产量达 800多万吨的武钢,只有10%的产品消化在武汉。武昌造船厂、神龙汽车等钢材消耗大户,很少采购武钢的产品。武船年消耗钢板约12万吨,采购武钢产品不到2万吨。

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调研,武汉人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实质,那就是:武汉的工业配套环境欠佳,产业链太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2003年12月24日,在武汉市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陈训秋强调,要打开思路,壮大、拉长产业链。他说,“产业集中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有产业特色才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才有竞争力。当前,产业集聚优势已超过其他因素,成为我们吸引投资特别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力量。国际跨国公司来汉投资,不仅仅是看我们的政策是否优惠,更重要的是看我们的产业配套能力,是否能有效地降低营商成本。”

近年来,武汉市从产业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和效益,围绕“钢车机(光机电)、烟酒药(药化工)”等产业,培育、延伸、拓展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打造产业群。

汽车业、造船业是钢铁业的“下游”产业。作为武汉工业“老大”的武钢,通过上马汽车板材生产线,扩大船舶板材市场,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4年,武钢有序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钢材产量、销售收入、利税等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以光通讯、光电子产业为主体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延伸产业链成为其快速成长的发动机。目前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企业──武汉长飞,在位居国内干线光缆市场优势地位后,将市场重点移到了终端光缆上;激光产业也在探寻产业结构的大跨越,由能量激光产业向应用激光产业转变,将市场触角延伸至医药、农业等更宽广的领域;消费类电子产业的发展也正在加速。正是凭借产业链的延伸,武汉“中国光谷”在世界光通信产业严重萧条的形势下依然挺立潮头。 2004年,武汉“中国光谷”工贸总收入、财政收入分别达580亿元和15.02亿元,增幅均超过20%。

为了拉长产业链,武汉市以优化产业环境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运用市场手段配置各种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武汉钢铁集团为龙头、以武昌造船厂、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建筑钢材市场等钢材消耗大户相依存的钢材产业链;以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和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为主体,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跟进”的汽车产业链;以武汉邮科院、长飞光纤光缆公司、 NEC公司、多普达公司等企业组合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以武汉烟草集团为龙头,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印刷、包装企业等迅速崛起的烟草产业链;以武汉百威、华润啤酒为代表,并带动塑料、玻璃、商贸物流等产业兴起的酿酒产业链;以武汉石化集团为重点的石化产业链。6条产业链,犹如6条卧龙,构建成武汉工业的筋脉。六大产业共完成产值1336.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的79.7%。

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的支撑作用

企业兴,城市兴。有了发达的企业,才会有发达的现代城市。

近年来,武汉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企业营造服务高效的政务环境。一是强化部门与大企业挂钩制度,把倾听反馈大企业呼声、改进为大企业服务水平,作为各部门考核目标任务。二是提高大企业的社会政治地位,对在经济发展、解决群众就业、支持社会事业中贡献大、造福一方百姓的企业家,给予更多的政治待遇和参政议政的机会,增强他们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

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振兴,使武汉市的大企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2004年,全市年产值达亿元级的工业企业数量扩大,由上年的165户增加到197户,其中10亿元以上19户,百亿元以上2户。亿元级以上企业完成产值比上年增长26.6%,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2.8%。同时,大企业的支撑力不断增强。2004年,武钢比上年净增利润43.17亿元,全年实现利润70.00亿元,增长160.9%,武钢的利润占全市的60%。武烟集团实现利润8.03亿元,增长57.8%,净增利润2.94亿元。石化由上年同期的亏损255万元转为盈利9040万元,净增利润9296万元。武汉NEC净增利润1.2亿元,百威净增利润1.37亿元,武汉东风本田汽车公司净增利润1.49亿元。

产业发展规模篇(5)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了大繁荣。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产业风险,如何构建有效的规避模式,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是每一个文化产业所要思考的重点内容。

二、文化产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广,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文化产业之间的资本运作变得频繁。总体看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无论是产业创新力的发挥还是进步的空间仍然比较狭小,导致我国的文化产业无法实现预期效益。首先,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显著。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我国文化产业的行业界限日益模糊,甚至已经出现行业融合的趋势。最后,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大调整时期。为了避免因企业弱小而被并购,企业自身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规避策略,拓宽自身的产品市场。只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企业危机,在跟随时代步伐的基础上,真正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

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分类

(一)可持续性风险

一般的,可持续性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进程或者时间跨度中出现的违背文化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概率。较快的生活节奏使得文化产业被限制在较小市场范畴内,无法满足创意要求,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资源风险

经济资源风险是指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经济资源与项目要求不适应的概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项目制定者总是夸大项目优势,提高经济资源要求,严重违背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增加了风险因素。

(三)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限制而出现的文化建设规划不当的概率。如果文化产业政策还未进行规范系统的落实执行,就对文化项目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综合风险

综合风险是指与文化发展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的风险概率,一旦在文化产业执行过程中发生失误,将会使产业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社会损失。

四、以华谊公司为例探讨当前文化产业风险规避模式

(一)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模式与运行

风险分担主要是通过合同条款以及结构进行定义,在风险发生时,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责任分配,分别履行各自义务,共同抵御风险,实现既发风险的现实分担。现阶段,华谊兄弟为避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热潮,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积极引入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战略。以电影销售为例,华谊兄弟依赖于“院线+电影院”的销售渠道,由于任务分配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以及风险发生后华谊兄弟所承担的经济损失;华谊兄弟一般会与院线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这样有利于项目各方责任权利的合理分担,加强参与者在项目生命命期内理性与谨慎行为的发生;目前,影片放映由院线公司全权负责,在票房取得收益后,会按照4∶1∶5的比例依次分发给电影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和影院,实现项目参与者互利共赢的既定目标。

(二)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保留、损失控制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风险回避是指投资主体因无力承担风险或者在承担风险后无法得到足够补偿而选择主动放弃风险行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处理方法,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其次,风险保留是指在可能的风险损失发生前,企业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及时弥补资金漏洞。最后,损失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制定计划,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发生概率以及减少实际损失的策略。华谊兄弟为减少投资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会选择损失控制策略。在电视剧销售时主要采取“预先销售为主,后期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避免因市场不利因素影响成本回收。在电视剧摄制阶段,华谊兄弟将版权提前销售给电视台,在风险发生前做好成本回收准备,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三)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是指在文化企业以保险类风险转嫁策略为主要手段,事前承担一定额度的转嫁成本,成功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一定补偿,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模式。保险性质多体现于将个人危险转嫁给保险人,以赔偿资本的不确定性损失,而保险人之所以接受企业所转嫁来的风险,多是借助均摊风险、聚集保费等技术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提升。为避免发生风险带来经济损失,华谊兄弟多会为企业项目安排保险行为,通过事前做好预防措施,以避免因意外风险所造成的巨额损失。

五、结语

总之,风险规避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综合考量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采取适合企业发展经营的风险管理模式,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发展规模篇(6)

栽植葡萄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北部塬区一带群众就有种植葡萄的习惯和传统,被称为“铁杆庄稼”,旱涝终究有收入。大面积栽植源于年,以县葡萄酒厂为依托,大搞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全县种植以红、白玫瑰为主打品种,面积达到1.5万亩,后因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等因素,县葡萄酒厂被迫停产,最终导致群众毁园挖树,葡萄基地受到严重破坏。年代后期,在泾云公司带动下,北部沿山乡镇又发展三株系列高档酿酒葡萄近万亩,规划建设万吨葡萄酒厂,后因资金难以落实,酒厂建设被迫中断,群众生产的葡萄滞销,全县葡萄面积锐减。年,当地又掀起种植葡萄热潮,一些群众不但全力租地建园,而且规模发展,有的干部职工也加入到种植葡萄行业,最终无人收购,葡萄鲜果每斤仅卖到0.2-0.3元,产品没有销路,给果农造成极大损失,葡萄基地建设又一次受到重创。至此,葡萄栽植历经“三起三落”。但是,本县栽植葡萄的自然条件是毋容置疑的,并被一些农业专家和商家看中。北部沿山地区海拔高,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是葡萄栽植最佳适生区。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十大葡萄优生区之一”。酿酒葡萄平均糖度达到19度以上,高出山东、河北平均糖度2-4度,品质优良的显著特点,年,县上根据这些优势引进张裕集团,投资83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干红葡萄酒生产企业,年4月张裕()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年以来我县同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发展4万亩酿酒葡萄基地的合同,县政府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酿酒葡萄幼园田间管理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在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下,经过重点引导,再次掀起一次葡萄热,近年来终于使葡萄产业发展走上了正轨。

截止年,全县已栽植酿酒葡萄3.3万亩,挂果面积2500亩,陆续进入盛果期。累计向张裕公司交售400多吨。酿酒葡萄主要集中在北部沿山和旱腰带地区,建成兴隆太和、口镇郭塬、王桥北峪、安吴龙源等8个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园,金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葡萄基地已从安吴镇拓展到白王、口镇一带的10个村,总面积达到了8000亩,和悦丰润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800万元,建设标准化酿酒葡萄示范园1000亩,恒信公司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酿酒葡萄1000亩,安吴镇四罗沟村去年完成酿酒葡萄栽植800亩,大户茹雄栽植了126亩,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300多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80%,白王镇太和村去年完成酿酒葡萄栽植600亩,大户张建刚栽植300亩园,高双利对原有的270亩酿酒葡萄积极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基地面积发展到1200多亩,占到全村耕地的75%,王桥镇柏章村由日新公司买到荒地进行平垦,组织带动全村发展酿酒葡萄1500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70%,在葡萄栽植中,葡萄基地经营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土地流转”、“公司+农户”、“大户承包经营”、“专业合作社+农户”四种发展模式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葡萄栽植企业大户已占到80%,农户占20%。在葡萄管理中,葡萄基地建设由过去的千姿百态引向了标准化,由千家万户引向了规模化。同时向现代化管理要效益,打井引水,建设集雨窑,开挖储水池,整形拉枝,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地方还逐渐实行滴灌、喷灌、渗灌,避雨栽培和防鸟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县财政先后为酿酒葡萄基地投入资金1569万元,用于苗木资金744万元,用于水利设施配套资金825万元,打深井27眼,挖埋暗管56公里,衬砌渠道20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1公里,扩大节水灌溉500亩,有力地支持了葡萄基地的发展。今年全县果业发展目标是投资500万元,扶持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继续抓好10000亩酿酒葡萄栽植工作,继续实施优惠政策不变,确保我县酿酒葡萄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等多渠道重点发展大户,广泛引进外地企业或个人以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有效形式,提升全县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沿山扶贫公路已经修通,无疑为葡萄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盛夏时节,当你驱车进入东起安吴龙源山庄,西至兴隆西苗村,全长37公里,宽度为9公里的沿山旱腰带地区,鳞次栉比的梯田和片片相连的万亩葡萄园尽收眼底,一派生机。一排排水泥桩,一道道铁丝网,映衬着嫩绿茂盛的葡萄树苗,已经代替了昔日的荒芜和凄凉,初显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雏形,构筑了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线。

塬区奶牛园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播种面积每年平均保持在近80万亩左右,有着得天独厚的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秸秆犹如一个天然的牧场,特别是塬区地多人少,是适宜奶牛畜牧业发展的一个好地方。兴隆镇许家庄村是奶牛第一村。年该村一次从齐齐哈尔购进奶牛33头,分到各户饲养,由于群众不会养,有15户都不养,把牛退了回来,拴在村干部门前。后来在村党支部书记任述来的带领下,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养,组织群众到外地专业村参观学习,当时一条“养牛好比摇钱树,谁家养牛谁家富”的标语,触及了养牛人的致富欲望,坚定了养牛的信心。此后,他们聘请省农干校专家授课培训。许家庄村从年买牛,年养牛,年持平。一般户都还清了贷款。年全村奶牛达到350头,户均一头牛。年达到550头,年达到750头,户均2头半。年县政府任命许家庄村为养牛专业村。同时,县上及时发出了关于发展奶畜业的指导性文件,加速了奶畜业的发展。在许家庄村的带动下,周边符家庄、候家庄、张李庄、郭家庄等9个行政村积极行动养奶牛,兴隆镇迅速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奶牛强镇。在兴隆镇的带动辐射下,塬区的白王、口镇、安吴等乡镇也纷纷效仿,县上及时提出“壮规模,强服务,提水平,增效益”的思路,使本县的奶牛数量剧增。去年县上又及时出台了“三个1万”工程,奶牛增加1万头。截止年,全县奶牛存栏达到6.6万头,年产鲜奶20多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数量及质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县已建成奶牛养殖小区(场)72个,其中千头以上奶牛集约化养殖小区15个,牧场化养殖4个,配套建设机械化挤奶站154个,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挤奶。正在建设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5个,完成投资1.2亿,入驻奶牛近1.2万头,存栏良种奶牛3000头的省奶牛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北部塬区发展奶畜产业,奶牛存栏已经占到全县70%以上,仅兴隆镇就有奶牛养殖小区20余家,户养70头以上规模户有6家,饲养7-8头奶牛户普遍。许家庄村民韩英饲养8头奶牛,每年收入均在3万元左右。来自奶业的收入已经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在奶畜业管理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过去由于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不协调,对经济发展活动规律还不能熟悉把握,产下鲜奶无人要,还压级压价且限奶出境等做法,曾引起过群众强烈不满。曾发生过有人担着鲜奶冲击人代会、拉着鲜奶倒入县政府大院事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奶畜业成为我县支柱产业,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管理和指导,调节机制不断完善,使全县奶业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经过“三鹿奶粉”事件后,奶牛生产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奶牛开始向小区集中,鲜奶向奶站集中,推动了产业升级。

在奶畜业发展中,我县正在按照“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导,金融信贷为辅助”的总体思路,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生产方式,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奶畜产业,实现奶业优质、高产、高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今年县上继续发放良种奶牛冷冻细管7.8万支,支持奶畜业发展。

“栽下梧桐树,招引凤凰来”。随着我县奶牛养殖规模化不断扩大,先后引进光明乳业、蒙牛乳业、佳和乳业、银桥乳业等国内知名乳业企业纷纷投资建厂。全县现有乳品加工企业11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0多万吨,带动饲料和添加剂生产企业27家,兽药企业4家,从事鲜奶运输车辆100余辆,参与奶业流通人员4000多人,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每年到秋季时节,一辆辆运输秸秆的车队犹如一条条绿色巨龙,源源不断地奔向塬区,驶进奶牛场。全县每年青贮秸秆饲料达30多万吨,有力地保障了我县奶牛生产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灌区蔬菜园

县依靠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和肥沃的土地资源及便利的交通条件,露地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日光温室大棚生产过渡。年桥底镇和村一次投资建起蔬菜大棚30多座,当时由于人们对发展现代农业概念模糊,认识不清,科技知识缺乏,对反季节蔬菜认识不到位,前景不了解,不会作务,加之生产品种单一,效益低下,不到几年就全部推倒又改种粮食。年云阳镇樊尧村又尝试建起了蔬菜大棚,随后推行半地下式冬暖大棚,发挥了优势效益。但发展速度缓慢,直到年,我县蔬菜产业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温暖式蔬菜大棚基地逐年增加,蔬菜生产大棚数量剧增。期间,县上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快大棚菜发展的决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在土地调整、水电供应、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引导蔬菜产业发展,随着云阳镇花马村第一个千亩高效设施蔬菜基地建成,紧随其后有高家村、安吴镇竹园张村、姚家村、蒋路村等多个千亩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相继建成。云阳镇花马村共有460户建有日光温室蔬菜大棚500座,拥有2座以上的户占到三分之一,每座大棚年净收入均在2万元左右,村民郭岁独去年3座大棚西红柿收入8万多元,像这样的规模和收入状况在蔬菜基地随时可见。去年,县上又推出“三个1万”工程,蔬菜增加一万亩,加速了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王桥、桥底、中张、泾干、三渠等乡镇一大批冬暖式大棚随之而起。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已达39.2万亩,年产量180万吨,年产值19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7.2万亩,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8.5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9个,形成百亩以上的蔬菜示范园85个,千亩以上的专业村82个,万亩以上蔬菜主产镇8个,蔬菜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40%以上,其中示范村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撑起了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以云阳的反季节蔬菜、口镇的紫皮大蒜、王桥的香菜、黄心胡萝卜、安吴的甘蓝、洋葱、芹菜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种基地已见成效。今年县上又积极引进发展泾河“青水莲菜”种植,计划面积亩,已落实面积1000亩,为我县蔬菜生产又增添了新的名优品种。

近年来,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县上财政、涉农部门先后投入资金5000万元,支持蔬菜生产发展,今年又投资800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发展设施蔬菜,我县蔬菜发展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部门为指导建设高效设施蔬菜,实行标准化生产,坚持“五统一”;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建棚结构,统一建设施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苗供应。聘请蔬菜专家和科技人员进行培训,使蔬菜种植户成为科技明白人。目前部分基地示范园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卷帘、自动喷灌,自动喷药,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蔬菜基地建设近年来成效显著,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部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被国家质检局认定为全国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区,被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也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县。全县建成拥有年产千万株现代化蔬菜育苗工厂2座,在建2座,即可竣工,完全可以满足我县及周边温暖式大棚用苗需要,建成蔬菜交易批发市场10个,年交易蔬菜100多万吨,占全县蔬菜总产量60%以上,年交易额10多亿元。全县已建成流通服务组织150余家,从事蔬菜销售的大小机动车辆5300多辆,从业人员达18.6万人,同时开通了蔬菜直销绿色通道。蔬菜产业的规模发展,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信息、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蔬菜产品不仅销往省内外各大中城市,部分蔬菜产品已销售到港澳地区及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国家。去年举办了首届“蔬菜节”,今年又举办了第二届“蔬菜节”,目的就是进一步调动群众发展蔬菜的积极性,促进蔬菜产业规模的扩张,扩大蔬菜的影响,让消费者了解认识蔬菜,为蔬菜生产和销售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实现蔬菜生产环节和市场环节的有效对接,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达到人们的共同认识,提高蔬菜品牌知名度,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真正的西北“寿光”。

调查后启示

产业发展规模篇(7)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工业总体上经历了繁荣―低落―振兴_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曲折前进式的发展历程。先是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服”等日用消费品为代表的“广货”畅销大江南北,使广州工业步入繁荣发展期;其后由于结构调整缓慢而逐步丧失了以“彩电、冰箱、空调”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发展的黄金期,加上电子工业发展的滞后和“标致汽车”、“广州乙烯”的投资失利,令整体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陷入低潮;“九五”后期以国企脱贫改革为契机,经“二次创业”,工业部门再现生机,高加工度工业和重化工业迅速崛起,广州工业从整体上获得全面振兴。

本文立足于广州地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产业,从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结构、产业外向度四个方面对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产业实力

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实力在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905.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29个百分点,2001―2007年年均增速达21.18%。200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4.85亿元,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600.22亿元,2001-2007年年均增长21.96%。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产业实力的重要指标。2001-2007年,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业集中度在缓慢提升,平均增速只有0.04%。2007年产业集中度为74.77%,即规模以上工业产业所属全部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4.77%。

但是,与国内几个主要城市相比,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总量(总产值)、增速都偏低。

近年来,部分国内主要城市加大招商引资和工业投资的力度,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超过广州市,广州市工业与部分生产规模较大的城市的差距在扩大,与部分生产规模较小的城市的差距在缩短。2007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905.22亿元,分别比上海少13033.41亿元、比苏州少7009.47亿元、比天津少1169.85亿元、比北京少570.32亿元、比无锡少39.89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2007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20.3%,高于上海4.2个百分点、高于北京3.6个百分点,但是低于天津0.1个百分点、低于苏州3.0个百分点、低于无锡3.3个百分点。

二、产业效益

近年来,广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的效益总量水平不断攀升。2001年,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资金利税率分别只有10.72%、10.76%,2007年则达到16.40%、20.11%,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5.68个和9.35个百分点;2001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领域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只有69917元/人,2007年则达到145783元,人,年均增长13.11%。(见表1)。市场占有率体现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几乎在逐年下降。2001年为3%,2006年只有2.31%。2007年略有回升,但也仅为2.57%,比2001年下降0.43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

总体来看,广州地区的工业产业是以资金密集型为主,且大多属于劳动成本较多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并显现出以下的结构特征:一是生产规模大,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结构以最终需求型工业品为主,但产品深加工程度低,档次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二是对外产品流通量大,贸易结构以国外为主,输出多为轻纺产品,输入原材料和重工产品较多;三是高技术行业产业比重偏小,特征不显著,增加值率低,有些高技术行业产品相对落后。

从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看,目前,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后期。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2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7‰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按工业总产值现行价计算)由2006年的36.0:64.0调整为2007年的34.6:65.4,重工业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但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看,广州规模以上重工业比重还不是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深圳市轻重工业比例就达到31.7:68.3,2007年山东省轻重工业比例为34:66,上海轻重工业比例为28:72。

加快现代工业化进程要求有高新技术的支撑。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不断扩大。2001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为21.59%,而2007年达到32.1%,高于重庆但低于苏州。2007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重庆为25%。

广州工业产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广州需要继续大力完成现代重化工业、机械装备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布局。广州市近年来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产业结构高科技化带动重型化,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化进程步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

产业发展规模篇(8)

农民群众与基层干部

农民群众与基层干部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直接作用于农村,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农民群众盼发展、思致富的愿望强烈,希望上级机关和各级干部能进一步帮助他们明确发展思路,扶持他们渡过难关。同时,还有相当―部分农民群众对走农出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之路显得有些茫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会干、不敢干、不想干”的问题。特别是农资购买中仍出现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现象。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则存在销售道单一、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基本上是靠本地市场消化,一旦生产量大,本地市场消化不了时,就出现滞销,打击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农民对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不想干、不敢干”的直接原因。

两县乡(镇)、村干部中,年轻干部的比例较大、文化程度较高,他们一方面想干事、有思路,较好地发挥了“干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看准了的项目和产业还存在疑虑,考虑市场风险多,不敢大胆发动群众上规模,不敢甩开膀子领着群众干,突破力不够。

农村现实与发展希望

近年来,修文县和丹寨县立足自身实际,发掘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之路,促成了现代农业曙光初现,孕育着农业未来发展的希望,表现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端倪。修文县利用省会中心城市“1小时经济圈”的地理优势以及境内高等级公路、通乡公路骨架网络完整的交通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抓好“菜、果、药、畜”四大特色产业;精心打造七大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和生态休闲游产业,形成了谷堡折溪等“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区。丹寨县以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过境为契机,规划快速通道产业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特色、高效、优质农业,以龙泉镇马寨村为中心按照农业生态观光标准建成3000亩茶中有林、林中有果的生态观赏型茶园,并规翅腱设林下养鸡基地。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初见曙光。修文县久长镇永兴奉寸近年来通过采取“返租倒包”的土地流转形式,将全村1800亩土地(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2%)流转后集中开发,推动该村形成了果树科技示范园、葡萄示范园、高山蒙古文化园、无公害蔬菜种植及山羊养殖等产业基地。丹寨县为了解决土地流转集中难的问题,制定了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凡企业或种植大户在县境内承包土地建设茶叶等农业产业基地的,连续三年给予土地租赁补贴,集中连片开发500亩以上的,锌给予50元/亩的租地补贴。目前丹寨县土地流转面积己占全县耕地总面积近20%。

农业市场化经营方式初见成效。两县通过采取“公司或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扶持发展各类农产品销售和加工企业,培育各类蔬果协会、养殖协会,大力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比如,修文县扎佐镇萝卜的种植和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鸟笼生产走的就是市场化道路。

呈现亮点与存在难点

在两县探索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亮点:

特色产业拉动。修文县抓住“好一多”奶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契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并借助市场拉动扩大一批农特产品,如扎佐镇折耳根、萝卜,洒坪乡的大蒜等都将进―步扩大种植规漠,提高市场份额。

返乡农民带动。许多返乡农民工通过打工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又积累了―些资金,返乡创业取得了成功,在农村发展经济中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比如,丹寨县排调镇刘家村村民刘玉显原在断江打工,2003年返乡后,承包土地种植巴尔梨、茶叶,引进技术养殖母牛,发家致富后,又并带动村里5户农民成为巴尔梨种植大户,8户农民成为茶叶种植大户。

文化品牌推动。修文县永兴村是作家叶辛当年当知青插队落户、生活并创作《蹉跎岁月》的地方,修文县久长镇借此从打造知青文化品牌入手,提出了“知青文化园、农业产业园、生态观光园”三园建设的发展目标。丹寨县积极打造“锦鸡文化、造纸文化、蜡染文化、鸟笼文化”为代表的丹寨原生态民族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从调研来看,有亮点也存在难点,问题主要有:

基础设施薄弱,且投入不足。乡村公路等级差,县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路面窄,路况差,通村公路多数破损,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水利设施建设仍很薄弱。

缺乏金融支持,农民贷款难。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为了规避金融风险,信用社要求农户贷款必须提供担保,很多农户因无财产担保又无法找到担保人担保而不能贷款,一些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也被迫放弃。

涉农财政资金下拔渠道多。支农资金整合难。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多,下拨渠道多,致使支农投资分散、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投资效益。由于目前资金投放体带怀同,要求不一,下达时间不一,验收方式不一,实施内容、规模、地点等都有规定,调整程序复杂,一目违反项目管理和项目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将承担责任,很多干部不愿为此承担政治风险。

调研思考与相关建议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力度。―方面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在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应措施,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多渠道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系,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健全农村信贷融资体系。一是要

产业发展规模篇(9)

区域旅游产业规模一直是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经济研究与政策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关系到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旅游投资有效控制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产业经济问题。区域旅游产业规模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层面上的旅游产业的资本存量。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的资本存量是区域产业结构系统的体现。旅游产业规模一方面标志着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格局,同时,也标志着旅游产业与区域其它产业的匹配发展,否则,必然会出现旅游产业规模发展的不匹配特征。

1 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整合”

改革开放20年来,旅游产业在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回过头来可以发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付出了巨额的行业成本和社会成本。旅游产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而新开始的则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整合”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旅游资源的内涵不清楚,旅游资源缺乏其稳定性,因而也就不清楚内涵所赋予的特殊范畴;(2)一定时期内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存量不清楚。旅游资源是一个以社会变化为特征的动态速变系统,也同样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存量是不可以通过静态的旅游资源普查来简单加以确定的;(3)在技术上,旅游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不清楚,旅游资源开发规模不清楚。正因为如此,哪些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哪些地区可以使旅游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些问题正是捆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旅游产业发展走弯路和支付巨大机会成本的原因所在;(4)旅游资源的外在性尤为突出。由于在旅游发展商进入旅游行业时,对旅游资源的经营权未实施市场配置体系,旅游开发商获得旅游资源经营权的成本几乎为零,旅游开发商关心的只是景点建设的直接成本,而很少关心旅游资源本身的命运,旅游资源管理中缺乏将成本内在化的经营机制,从而导致旅游景点、景区不断被破坏的经营现状。因此,要解决好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效率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外在性、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适度速率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适度规模。

国内在旅游产业配置规模问题的研究中,早期曾提出过“旅游产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观点,这一观点一直影响很多人,对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现阶段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旅游产业的“适度超前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旅游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旅游行业低效率和投资失控已经是全国各个地区旅游产业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也表现出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水平的偏离现象,深刻揭示出了旅游产业早期发展阶段已经结束,正步入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整合发展阶段。界定区域经济总量中旅游产业相匹配的产业规模与结构优化等是旅游产业配置的投资控制依据。

作为投资规模的主题研究,在国内外很多,但作为旅游产业合理发展规模的研究和相应研究成果则很少。一是因为旅游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产业研究成果少而且分散:二是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在早期形成了“适度超前发展”的共同认识,而这一认识又一直支配旅游决策;三是旅游产业的高效益时代已经结束,近几年旅游产业发展表现出的投资失控,规模盲目扩张等问题,揭示了现阶段旅游产业超前发展战略的不足和弊病。实践在呼唤旅游产业区域经济整合发展阶段的到来,旅游产业呼唤合理的匹配的产业规模配置。

2 旅游产业增长与产业规模阶段

旅游产业增长是在时间尺度上的产业资本存量的不断扩张过程。旅游产业的增长在产业技术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旅游环境容量等产业增长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时间尺度内以阻尼因子影响旅游产业的增长过程,是具有旅游产业增长阈的产业增长模式。旅游产业增长阈是产业技术规模、区域经济水平确定规模和旅游环境容量3个规模中最小的规模,是旅游产业增长阶段划分的依据。旅游产业增长的状态方程可描述为

式中,Si为旅游产业规模资本存量;t0,t……tn-1,tn为时间尺度划分的阶段;Qmax为旅游产业增长阈;ri为旅游产业增长速度(见图1)。

从旅游产业增长过程来看,根据旅游产业规模和对应的行业增长率的变化,旅游产业的增长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1)旅游产业的起步阶段:对应的行业特征主要有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较小,旅游产业的资本存量小,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地区内的决策者对旅游产业的主观判断多认为旅游产业是区域内应积极发展的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新增长极,具有较好的发展预期。同时,旅游产业资本存量增长较快,但行业利润率较低。

(2)旅游产业的高速增长阶段:对应的行业特征主要有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逐步增大,旅游产业的规模经济特征逐步显露,成为区域产业体系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由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旅游产业的较好投资效益以及超额利润率的存在,使旅游产业成为资本要素的集聚行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特征。从理论上讲该阶段旅游产业的行业利润率经历了由最低利润率到最高利润率的连续变动阶段,但跨越旅游产业正常行业利润率阶段的过程是在很短的时段内完成的。

(3)旅游产业的正常利润率阶段:旅游产业在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旅游产业成熟阶段,突出的特点是旅游产业的利润率由超额利润率存在下降到行业正常利润率阶段,产业规模进入暂时的稳定阶段,旅游产业资本流动达到均衡。旅游行业利润率稳定在一个不会引起产业资本存量大规模变动的幅度内。该阶段旅游产业的竞争以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企业的商誉竞争为主。

(4)旅游产业利润率急剧下降阶段:旅游产业在经历成熟阶段后,伴随旅游地进入旅游产品的衰退阶段,旅游产业的利润率就会急剧下降,旅游产业资本离场较多,不良资本增多,旅游产业规模畏缩,这个过程也是在很短的时段内完成的。决策者如果在行业正常利润阶段能够进行旅游产品调整和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开发新的旅游市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产业的急剧下滑。

3 区域旅游产业适度规模的确定

3.1 市场体系下资本流动形成的阶段性最优规模

依照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流动性偏好和行业正常利润等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区域产业系统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取决于要素在不同行业中的要素边际效率。要素的趋利性流动是要素流动性偏好的具体体现。区域产业体系之间行业利润率的差异决定了资本要素总是由低资本边际效率行业流向高资本边际效率行业,从而导致高资本边际效率行业的阶段性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由于阶段性的资本扩张受到市场规模的局限,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使资本进入行业的偏好降低;同时,由于行业利润的下降,各个企业的经营出现大量的盈亏分化,一部分无竞争优势,长期亏损的企业就退出了行业。该行业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到与其他行业相等时,该行业的规模就相对保持其稳定性。

从行业内部的资本扩张来看,资本扩张取决于行业资本边际效率与社会的正常利润水平(当储蓄愿望与投资愿望相等时的均衡状态),当行业资本边际效率大于社会正常利润水平时,行业资本就会进入内部扩张。由此可见,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产业规模的确定取决于产业间的规模增长和行业内部的规模增长。

以人力资本流动模型(The human capital model:Sjaastad, 1962)[1,2]为基础进行投资商投资旅游产业的行为决策分析。该分析是在以旅游投资行为会导致投资利益增加的前提下进行的,导致决策行为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资本流动成本(transactioncosts)(资金获得成本,资本退出原行业的成本和资本进入旅游行业的成本)和投资预期效益(expectednet benefits)。从比较简单的形式进行模型分析,投资的效益是用投资商对未来旅游产业投资期内收益现值的总和来代表的。资本从其他行业投资到旅游行业的主观价值判断方程为

式中,V(t)为资本流动净收益现值和;Wtothers(t)为投资期内预期旅游产业收入;Wothers(t)为投资期内预期其他行业的收入;p为货币的时间价值;Ctrs为资本流动成本。

在只考虑资本流动的经济因素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依据离散选择方法(discrete choice approach),旅游投资商的决策行为受到投资的主观价值判断和非经济因素的解释变量的影响,这表明旅游投资决策不仅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同时取决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3]。投资的主观价值判断为

Mi= Vi(t)+εi,

式中,Mi为决策判断量;i为旅游产业专项投资;εi是非经济因素的解释变量对旅游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这个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管理技术(εi1)、区域经济水平与规模(εi2)和阶段性市场波动(εi3),满足于εi=εi1+εi2+εi3。

旅游投资概率(Pi)是以投资决策判断量(Mi)为依据对投资行为的描述,投资概率对经济因素的一阶导数大于0,表明了两者之间的正向反馈关系。而对非经济因素的一阶导数的关系则取决于其内部的变动过程。因此,旅游投资概率为

另外,由于旅游行业具有产品供给弹性小的行业特性,旅游资本的属性变化较难,有一部分旅游资本形成后就很难退出旅游行业,这是导致旅游行业易受外部影响,而应变能力较差的原因。因此,区域旅游产业的适度规模是小于产业均衡规模并保持一定行业利润率和行业增长的规模。

3.2 产业规模管理技术(εi1)的修订

旅游管理技术是影响企业效率和旅游产业效率的重要因素,管理技术是有效组织行业生产要素的非经济因素,管理技术越高,经济要素的市场效率、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就越高,就能够有效节约企业成本和行业成本,增加企业和行业效益,扩大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理论产业规模。但由于现阶段的管理技术发展不完善,使得管理技术的水平与市场最优效率的要求不匹配,从理论上说,管理技术应推进产业效率的提高,但在实践中,因管理的不协调,形成了大量的企业和行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了行业的资本边际效率,缩小了旅游产业的理论规模。在不少旅游地,现阶段表现出的旅游行业效益低下,旅游企业大量亏损,旅游资本的边际效率处在较低的水平,表面上看旅游产业呈现出超适度规模和剩余供给能力,但此格局下仍然有大量投资进入旅游行业,使旅游行业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怪圈。在对此现象的社会经济调查中,投资商的态度揭示出了部分原因。“我投资我就有能力经营好,也有我自己的市场”。仔细分析此观点,原因可能是:(1)旅游投资的主体不明确所致;(2)现阶段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较低所致;(3)未来市场转好的主观预期所致。旅游行业管理技术先进程度通常用产业组织效益来衡定。管理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就作为非经济因素转化为对旅游投资行为的推动因素

其中,Qt为产业组织效益;Rt为产业组织管理收益;Ct为产业组织管理成本。

3.3 区域经济水平与规模(εi2)的修订

区域经济水平和规模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撑。旅游产业规模和区域经济规模增长具有共同的特征。根据乘数原理,旅游投资规模的增长,可以推动地区经济的更快增长,而地区经济的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旅游投资的增加(加速数原理)。区域经济规模推动旅游产业规模扩大的原因有3个:(1)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足够的资金;(2)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市场空间;(3)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高效、优质的社会公共品资源。以上3个方面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保证。因此,旅游产业规模必须与区域经济规模和水平相匹配,否则,就会出现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超前或滞后的格局,从而影响两者之间的互动响应。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依据区域经济规模与旅游产业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可将旅游地分为旅游产业规模超前和滞后以及基本匹配发展三大类。旅游产业的规模超前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旅游产业比其他产业得到优势发展,以旅游产品的消费为中心,形成投资和消费增长,但由于规模超前呈现出旅游地社会公共品资源少,基础设施差,旅游产业以外的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旅游消费中,单纯以观光为目的的游客群体规模大,滞留时间普遍较短,这一类多为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特征的旅游地类型。旅游产业规模滞后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落后于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类旅游地突出地表现出旅游地的生产功能强,而服务功能弱,多为一、二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一类虽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较大,但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旅游产业基本匹配发展地区是指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保障。在此三类旅游地类型中,旅游产业的规模超前会形成旅游产业的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加大,规模滞后则会形成旅游产业的机会成本增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以投资加速数为指标衡定区域经济规模、水平与旅游投资的增长关系。作为旅游产业系统的外生变量,对旅游投资的影响为

At=αf(ΔGNP),

ε= f(At),

式中,At为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投资加速数份额;α为投资加速数系数。

3.4 阶段性市场波动(εi3)的修订

阶段性市场波动是一定时期旅游产业预期行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它是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这种波动可以来自国家或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经济的滑坡、产业发展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国家或地区社会的安定、国际关系等一系列经济或非经济因素。这些因素作用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会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出现阶段性波动。阶段性波动是影响旅游产业理论规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导致旅游行业利率下降,从而使与区域经济规模匹配的旅游产业规模下降。在市场波动中,可以通过对预期消费的引入,构造对旅游投资规模的修订。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规模篇(10)

其次,现在各个农场发展的水田面积逐步增大,个人在基层的工作中发现,其实现在作业站的水田面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点,虽然种植水田可以增加效益,但是这只是短期的效益,这么大的水田种植,必然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地下水的开采没有节制,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子孙万代的利益,不能为了爸爸一辈生活的好点,就让儿子没有水吃啊!这一点应该从全局的长远发展来考虑,种植业调整必须走一条有本地特色,水、旱结合的路子。可以考虑的是特色种植,比如白瓜子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但是也有缺点,就是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在真正的白瓜子的销售过程中,没有发言权。国家的政策是可持续发展,提倡环保理念,我们作为农业发展的先锋,更应该走在前列,走可持续发展,水、旱结合有特色的种植业,才是我们根本的长远选择。

再次,现在的农业生产标准化率已经很高了,但是我们的科技发展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慢的,加大科技投入我们做的不少,但是真正拿到种植户手中转化成既得利益的少之又少。说白了,就是科技不能快速的转化为成果,许多科技总是在推广了又推广,多少年后才被人们认可和实行。这个问题不是存在于管理上,而是存在于农场这一级的科技创新上,一是没有可以实际收到效益的科技成果,一是有了科技成果不能推广到位。这里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我们实际上缺少科技人才,真正的又能创新科技、又有实际生产经验的才是我们农场生产需要的人才,不能是那种高高的象牙塔,也不能是光埋头地里的苦干家,必须是这两者的结合。这种人才没有现成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培养。从基层工作中看,现行的中、青年管理干部中,加大正规化的再教育(有针对性的,不能什么都学)才是最好的办法。这里非常想建议:比如和某个大学签订设立专门的几个专业培训机构,实行联合办学,学历可以在农场和管理局承认,最好是让大学的某个系直接设立在我们农场或者管理局。这需要很大的决心,也需要很大的资金。虽然不是一下能办到的,但是我们应该下决心办到,对于我们将来的发展肯定会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也说过,科技是第一发展力,我们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要找科技要。没有科技的支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假的,就不可能实现。

产业发展规模篇(11)

1.1规模化种植在增长

201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7万hm2,总产160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比2010年增加0.26万hm2、16万t,其中3.33hm2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生产基地4.2万hm2,6.67hm2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生产基地0.8万hm2;蔬菜大棚0.28万hm2,比2010年增加0.05万hm2;已建成蔬菜标准园31个,面积0.12万hm2。

1.2产业化建设水平在提高

全市蔬菜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有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协会等蔬菜经济合作组织近100个,创建了“辉明”、“绿野”、“周志华”、“天天绿康”等一批蔬菜品牌,有近10万人活跃在蔬菜生产和销售等各领域。

1.3特色蔬菜潜力在延伸

抚州市地方特色优良品种较多,如抚州水蕹、南城山药、临川冬瓜、东乡棕芋、南丰南瓜、黎川辣椒、乐安魔芋等都被选人江西省著名蔬菜优良品种。其中:临川区蔬菜大户周志华种植的实重104.15kg的大冬瓜,成功入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成为抚州市农业史上的首个世界第一。近年来,地方特色蔬菜品种由于市场好、效益高、影响大而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规模化种植明显增加,例如抚州水蕹种植已由过去仅限于临川种植,扩大到在全市范围内栽培生产,在临川区湖南乡还建立了水蕹良种深化繁育基地;广昌白莲已发展到2011年的0.57万hm2、0.8万t的产业规模;南城山药的种植面积也稳步增加到近O.06hm2。

1.4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在提升

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菜农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农业和有关执法部门加大了蔬菜安全生产和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全市蔬菜无公害生产基本普及,蔬菜市场样品抽检合格率达100%,没有发生蔬菜农药中毒和污染事件,全市已有11家蔬菜企业共申报蔬菜无公害产品项目23个,其中3个已通过项目论证。

1.5政府扶持力度在加大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以扶持。2009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抚府发[2009]35号);2011年市政府又以1号文件形式下发了《抚州市人民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实施意见》(抚府发[2010]1号),并制定了《抚州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把蔬菜工作列入农业产业化考评的主要内容,并与各县(区)签订了责任状,各县(区)也都相应成立了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2 具体做法

近年来,抚州市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人手,推进了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1以蔬菜标准园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

全市已建成和在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31个,其中临川、东乡、崇仁、黎川、资溪等县(区)的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通过标准园建设,不仅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蔬菜,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确保了各种蔬菜的适时应市。蔬菜标准园的菜农实行“六统一分”,即:统一市场预测、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进行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防病灭虫、统一市场销售、分户生产。蔬菜标准园都树立了标识牌,绘制了基地图和地块分布图,标明基地名称、范围、面积、建设单位、栽培品种、技术措施等,建立了生产和质量安全档案。

2.2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加大蔬菜产业发展资金投入

近2年,全市已整合各级财政和农、林、水、科技、扶贫、移民、老建、农业开发等涉农资金共计1.1亿元用于蔬菜产业发展,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支持蔬菜生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达3000多万元,重点用于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同时,积极稳妥推行土地流转,有效整合了土地资源,以此大力开展蔬菜产业招商引资,目前有福建、南昌、山东等地客商达10多家在抚州市投资蔬菜产业。

2.3以发展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全市100多个蔬菜专业合作组织中,有60多个是近2年发展起来的,他们建基地、搞“订单”、跑市场、找信息、打销路,有力地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蔬菜专业经营的道路,特别是在蔬菜产销衔接上,发挥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占全市蔬菜市场60%以上的份额。

2.4以提高科学种莱水平为重点,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服务

抚州市把依靠科技进步贯穿于蔬菜产业发展全过程,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开展技术培训。2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蔬菜技术培训班200余期,培训人员近2000人次(其中:市级培训班10期,培训技术骨干15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多份。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组织基层领导干部、技术人员、蔬菜种植大户到山东、广东、江苏和本省的乐平、吉安等地学习考察蔬菜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蔬菜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3 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蔬菜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二是蔬菜品种繁多,优质丰产高效安全栽培技术比其它农作物难度更大,菜农的科学种菜水平有待提高;三是蔬菜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还不高,特别是蔬菜加工和冷藏保鲜等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较薄弱;四是由于受生产资料特别是劳动力涨价的影响,蔬菜效益不稳定。

4 发展思路和对策

“十二五”期间,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把抚州打造成为南方重要的蔬果产业基地的要求,进一步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推动蔬菜产业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在实际工作中,抚州市将紧紧围绕“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hm2,实现总产200万t,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达到70%,年蔬菜加工处理能力达到20万t,外地蔬菜销售量达到50万t”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作文章。

4.1狠抓在建基地建设,扎实搞好0.17万hm2蔬菜标准园和1.33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瞄准目标重点:一是广泛宣传发动。继续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认真总结和推广近2年蔬菜产业发展的成功典型,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民参与开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二是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继续加大蔬菜产业开发的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民营企业、专业大户开发,对引进到抚州市开发蔬菜产业项目的客商和蔬菜种植经营人才,可享受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优惠政策和蔬菜产业开发扶持奖励政策。三是积极稳妥抓好土地流转。科学规划,强势推进,大手笔做耕地文章,按照有关政策,推进土地流转,更好地整合耕地资源,建设蔬菜园区,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建设,发展蔬菜。支持鼓励集中连片开发,对已实施承包、租赁、入股的蔬菜基地,可依法抵押、继承或转租。四是层层分解落实任务。按照蔬菜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蔬菜大棚建设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