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4 16:06:13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1)

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在随后召开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总理指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健全制度很重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更为重要[1]。可见,提高制度执行力问题已经成为中央关注的一个重点,构建惩治与预防体系建设,在加大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强化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一、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现状

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作出全面规划。2008年6月再次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提出了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新要求。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各高校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了一批富有成效的规章制度,有力促进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是指用文字形式对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权力进行约束和规范,防止腐败产生的制度规定。

高等院校普遍认识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构建了党政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以相关部门单位为主体的制度形成机制,制度建设的力度显著加大,制度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的具体办法,具体部署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二是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作为党政的重要工作,真正纳入总体工作部署。三是将制度建设有机融入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如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校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用制度建设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顺畅运行。仅天津市高校近几年来制定规章制度13大类共200余种,为天津市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高满意度、低量奠定了坚实基础[2]。

(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按照科学有效、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原则,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制度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1.以贯彻落实“三重一大”科学决策机制为核心,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的制度,以学校党委会、常委会、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议规则为基础,规范程序、明确责任,充分体现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原则。“三重一大”制度向学校所属单位的延伸,促进并保证了基层班子的团结和谐与决策的民主、科学、规范。

2.以关口前移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反腐败源头治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既注重实体类规章制度建设,更注重程序类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规范招标、招生、招聘、评选、评奖、职称评定以及事关财务、科研、教学、教务、管理、服务等工作,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铲除腐败的土壤。

3.以规范权力运行为落脚点,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分级监控的制度体系

通过查找每个岗位和工作环节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风险点,按照有权力必有制度约束,有风险必有监控措施防控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健全人权、财权、事权、物权监督管理的防范制度和防范措施。通过固化为制度的形式,明确限定自由裁量权,规范具体权力的适用范围、条件、程序以及责任追究办法,制定工作流程,严格流程管理,培育自觉按法定权限和规定流程行使权力的行为形成机制,有效降低廉政风险。河北省于2009年始进行了高校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试点工作,2010年在所属高校全面推动,已取得明显成效。

4.以实现有效民主监督为目标,建立健全校务公开制度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指导下,规范校务公开的内容、方式和程序,制定公开目录,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做到应公开尽公开,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的作用。党务公开工作也在积极探索与推进中。

(三)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贺国强同志指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还不够有力,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还任重道远[1]。

关于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情况满意度专项调查显示,在1680份有效问卷中,回答满意的仅有9.76%,不满意的占33.87%,认为执行情况一般的有56.37%。在回答造成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时,选择制度自身存在缺陷、制度执行环境不够好和强制执行措施不够严厉的比例大体相当,如表1所示。可见,制度的执行力还存在很大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大力加强。

1.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解决好制度安排的各自定位、相互关系和融合协调等问题,才能规避制度冲突,减少制度真空,增强整体效能,形成体系效应。

十七大以来,高校围绕干部人事、财务管理、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校办企业、招生考试、监督监控等领域建立起数量可观的规章制度,但这些制度的建立,往往缺乏前期规划,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亡羊补牢式堵漏。有的甚至依赖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制度意识,难免出现制度面的不平衡,制度与制度间缺乏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难以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2.制度本身存在天然缺陷

一些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如有些制度过于强调某些管理部门的特殊性,致使制度存在着局限性,甚至在执行中出现相互制约的情况;有的制度过于突出制度的约束性,强调制度的物性,表现为过于细化、量化、标准太高太严等,缺乏操作性[3];有的制度内容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关联性不强,衔接不好;有的制度由于内涵界定不明确,造成职责不清晰,甚至出现主体不明的情况,给实际执行带来困难[4]。

3.制度的执行还不够有力

制度执行力就是制度能够得以贯彻执行的效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就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采取一系列促进与保证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措施,有效规范权力运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综合能力。制度执行力不够,纵然有制度本身缺陷的原因,但制度是人制定的,要靠人去执行,其关键还是执行者的主观因素[5]。

一是领导干部的执行意识不够高。“人治”观念和特权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找理由,找借口,变通制度,打球;当制度和一些部门利益产生矛盾时,有些领导有意规避制度,保护小团体利益;部分干部唯领导是从,一味遵从领导的意志,造成执行制度不坚决、不彻底、不严格、不规范。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逃避执行、歪曲执行、选择执行、被动执行、错误执行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是贯彻执行制度的宣传教育不够好。近年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出台的制度多、相对集中,执行对象不能及时认知和消化,出现重制度建设,轻宣传教育现象,有的制度还没有进行传达贯彻,就被束之高阁。这种上热下凉的情况造成不少基层人员对出台多少制度、出台什么制度、是否执行制度漠不关心,更谈不上执行。

三是检查监督、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大。对于没有严格执行制度的行为,往往没有严格问责,追究缺乏力度;由于深入跟踪检查、过程督察不到位,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到位,使得一些基层干部心存侥幸,设法钻制度空子突破制度规定;有的是说一套做一套,根据“需要”随意取舍或曲解制度规定,自觉或不自觉地损害了制度的执行力。在实践中,仍存在违反制度者受益,遵守制度者受损的现象,也是制度执行力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意义和作用

在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反腐力度越来越大的新形势下,腐败现象依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制度缺乏强大的执行力。有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和落实,比没有制度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一)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是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

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6]教育、督促、检查高校党员干部遵守法律法规、党规党纪和学校规章制度,保证规定制度得以有效执行,以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职责。

(二)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是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抓手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的故意滥用或不用。一些人把权力视为谋取私利的筹码,在招生、招标等方面出现形形的违规违纪现象。遏制这些权力的滥用,除加强教育和惩处外,只能靠加强制度建设,靠制度管人、按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以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权力运行。制度能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关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败。

(三)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遵纪守法、清正廉洁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往往有更多的权力,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又往往是制度的制定者。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牢固的制度意识,带头执行制度,自觉接受监督,为群众做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带好队伍,才能正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和谐校园建设是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安定有序、和衷共济、内和外顺、民主文明、诚信友爱、协调发展等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学校管理工作所涉及诸多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应遵循的基本制度规则,和谐校园建设正是靠方方面面的制度规则作保证。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或者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和谐校园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五)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是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步,依赖于教师队伍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整体管理水平,依赖于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需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学术与行政、硬件与软件、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管理与效率、民主与监督等的关系,需要清正廉明、艰苦奋斗、令行禁止、和谐顺畅的政治环境,需要锐意改革、积极健康、团结干事的校园文化等等。而这些的实现,都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强力的制度执行作保证。

三、提高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按其功能分有预防腐败类、宣传教育类、规范权力运行类、监督权力运行类、惩治违规违纪类[7];按其性质分有实体类和程序类;按其适用主体分有针对全校师生类、针对领导干部类、针对普通干部类、针对教师类等。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着力点是执行,无论哪种哪类制度,只有得以执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达到制度本身的目的,而衡量执行的重要标准就是执行力。

(一)完善制度内在的执行价值

制度执行力的关键因素在制度本身。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再优秀的执行团队和执行环境,也不会创造强大的执行力。

1.要保证科学性和适用性

制度本身的内在质量是执行的基础,好的反腐倡廉制度,需要既有原则性又有可操作性,既有系统性又有针对性,既有时代性又有前瞻性,既有周密性又简洁清晰,既有稳定性又需要不断修正等等[8]。要进行充分调研,集聚群众的智慧,确保制度本身的先进、科学、规范、合理。

2.要强化因势利导

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达到引导自发的效果,让执行者自觉地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执行方式。要注重引势而行,紧紧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广大干部职工不能容忍的问题,通过制度引领,形成制度执行者不能不认真执行的情势,引导和推动制度的有效执行[9]。

3.要注重以人为本

反腐倡廉制度的根本属性是规范权力运行,但也要以维护人的基本权利为价值导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鼓舞人。让制度相关人都充分参与到制度的形成过程,既能准确把握住问题的核心,又能找到有效执行的路径[8]。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在制度的制定、修改、执行、评价全过程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增强制度执行的社会基础。

4.要明确执行主体

要准确规范裁量权,明晰授权范围,明确制度执行的主体,让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知道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由谁来监督,违反了要受什么惩处。让非执行主体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执行主体执行制度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5.要运用科技因素

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这在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制度的执行、反馈、监控等环节,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和现代化方式,积极运用科技手段,以提高制度的执行效率[9]。

6.要体现与时俱进

制度要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利益诉求、政策环境、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所规范的内容适时变更。通过定期调查研究、民意测验、对反腐倡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等方式,及时对制度进行效能评估和评价,掌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制度内容的科学性和不同制度之间的协调性。

7.要构建制度体系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就是按照有权力就有制度约束的思路,围绕人权、事权、财权、物权等领域制定的,实现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一系列制度。要制定规划,编制目录,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集中力量进行立、改、废,使这些制度既有广泛性,又突出重点,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制度体系。

(二)提升制度外在的执行环境

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制度本身的内在质量很重要,但作为制度执行主体的因素和执行环境因素更具有复杂性,对制度执行力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

1.加强制度建设的宣传教育

明确规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经常对党员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做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6]。广大干部职工的制度意识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制度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高校党委要把遵守党规党纪、法规制度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反腐倡廉制度进行广泛而深入宣传,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实质,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干部职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为。要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文件、会议、专题辅导、培训班、主题教育、知识竞赛等方式,利用网站、校报、板报、广播、飞信、短信等媒介,保持宣教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2.创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制度执行文化

文化对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廉政文化是一种崇尚廉洁、祛恶扬善的社会文化,它既包涵廉洁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也包括制度文化[10]。要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制度得以长久有效执行,就要创建健康的制度执行文化,形成人人遵守制度、人人维护制度、人人崇拜制度和遵守制度光荣、违反制度可耻的文化氛围,用文化的力量推动执行主体自觉遵守制度,从而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全面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

3.重视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制度的示范作用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领导干部是群众的榜样,是群众行为的标杆、效仿的对象。要造就学校反腐倡廉制度的良好执行环境,提高制度执行力,就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思想意识,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充分认识到制度不仅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在执行制度上率先垂范,带动和感染身边的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制度。

4.创新制度执行的方式方法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的宗旨是规范权力,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所以制度的执行是刚性的,不允许变通和走样。但制度是多种多样的,执行主体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决定了执行制度的方式方法应因事制宜、因时制宜。以创新性思维破解制度执行的瓶颈,充分运用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领导学等原理与方法,遵循制度执行的规律,以柔性的方式达到刚性执行的目的[11]。

(三)建立制度执行的保证机制

制度执行力要靠有力的执行机制作保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情况的评议机制、监控机制、惩处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有效的举措引导、促进、强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举措。

1.建立制度执行情况的评议机制

编制专门评议目录,综合运行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把制度评议有机融入干部年度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机关效能建设考核和民主评议考核等工作中。强化制度执行情况评议结果的运行,将其作为单位评优、个人评先、个人晋职等的重要参考因素,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制度的执行情况置于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采用多种手段,实现“阳光评议”。

2.建立制度执行的监控机制

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机制、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运行机制、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8]。这些机制本质上是以制度形式固化而成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实质上是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监控。以监控工作流程履行情况为抓手,以监督制度执行情况为着眼点,分清主次、分级监控,及时制止和纠正不执行、软执行、乱执行制度现象,推进制度的有效执行。

3.建立违反制度的惩处机制

反腐倡廉制度的属性,决定了其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要建立健全惩处机制,严肃查处不认真执行制度、不及时执行制度和拒不执行制度的行为,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联合组成惩处联席会议制度,综合运用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经济处罚、组织处理等手段,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反腐倡廉制度的刚性执行[12]。

4.建立制度执行的激励机制

奖罚分明是提高执行力的最有效手段。对制度执行情况实行负激励是必要的,但对模范执行制度,认真履行职责的工作人员,实行正激励更是必不可少[13]。对认真执行制度、按规矩办事的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切实提高遵守制度者政治、经济待遇,给予更多个人发展进步机会,通过示范效应引导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制度、严格执行制度。

参考文献:

[1] 仲三员.反腐倡廉重在制度建设―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2] 天津市委教育工委.热点、重点、亮点―党的十七大以来天津市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成果汇编.2011.

[3] 陈满雄.论提高制度执行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9):36-38.

[4] 谭用发.公信度亟须提升制度执行力[J].领导科学,2010,(1下):9-10.

[5] 郭鹏.执行检讨书:执行不力的十大病因[M].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

[6] 中国共产程.人民出版社,2007.

[7] 刘典文.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制度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领导科学,2010,(6下):8-9.

[8] 臧胜业.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1.

[9] 钱贵昱,耿启亮.执行力引擎―制度落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0] 孟文琪.增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思考[J].中国监察,2008,(17):52-53.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243-02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具备及时处置各类学生事务或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并将与学生相关的工作落实到位。可见,高校辅导员是否具备执行力、执行力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对加强高校辅导员综合能力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一、执行力和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内涵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执行力可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执行力可以是指一个人的执行力或某一件事的执行力等,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广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或一个团队的执行力,也即团队或组织在达成目标过程中对所有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都进行规范、控制及整合运用的能力,是长期战略、工作计划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

从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可以将高校辅导员执行力概括为: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具备准确掌握和理解国家各种相关政策和制度,深入透彻领会学校工作要点,及时有效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决策,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擅于处理各类学生事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影响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因素分析

(一)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现实是,一方面很多高校既不能为辅导员的进修或深造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又不能为辅导员提供宽裕的晋升空间;另一方面,辅导员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学生事务上,在职称晋升所要求的科研、立项、论文等硬性指标面前压力巨大。这样的困境使得很多辅导员丧失了终生从事学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导致辅导员队伍人员变动频繁,学生工作队伍不稳定,职业化和专业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大都是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是抱着对辅导员工作的极大热情投入工作中去的。但随着工作任务的展开,工作年限的增加,琐碎、繁杂的学生日常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将这些年轻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占用,将刚刚入职时对工作的新鲜、热情、好奇和探索欲望消耗殆尽。再加上有些高校对辅导员的相关待遇政策迟迟不能落实,导致职业倦怠心理会很快形成。在职业倦怠心理影响下,必然会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出现简单应付、流于表面的工作状态,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辅导员执行力的极大弱化。

(三)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的缺乏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洛斯认为:社会群体会依据自身对社会的贡献来渴求人们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1]。高校辅导员承担着繁重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着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非常渴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能作为专任教师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的机会微乎其微;而作为管理干部,辅导员不仅要履行管理学生的职责,还要随时完成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布置的工作,但等到学校评奖评优时却往往忽略了辅导员的存在。因缺乏相应的行政级别和职务,辅导员在他人眼中就是学生的“大保姆”和“勤杂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长此以往,高校辅导员很难产生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为自己的前途担忧。降低了工作热情,丧失了工作效率,执行力就无从谈起。

(四)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从工作从实践上看,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事务性、烦琐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使得高校普遍存在着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体系能够客观和准确地为辅导员进行培养、使用、分配、调整、晋级和续聘等提供有效的依据,辅导员的考核存在着复杂性和难操作性,要完全做到科学、规范、有效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不能像专业教师一样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这就导致了辅导员的工作投入与物质回报和同校的专业教师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高校不能对辅导员进行公正客观地评价,也没有有效的物质激励,辅导员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和尊重,怎么可能调动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辅导员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

(五)新时期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目前学生工作的主体――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这些学生身上独有的性格特质使得学生工作的复杂性更为突出。再加上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使得辅导员工作向着多元化发展。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更加方便快捷的联系和沟通,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更多自由的、开放的、广泛的、全面的信息和知识。网络虚拟情境下的“人机交往”容易使大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缺乏与人的情感交流,容易引起自私、冷漠与非社会化[2]。这就很可能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失去主动权,进而影响辅导员执行力。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必要性

(一)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时效性和实效性的需要

执行力作为一种能力体系体现两个特点:一是时效性,就是执行力的快捷、准确、冷静和机敏;二是实效性,就是执行力的效率。如果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低,那么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工作经常延误、完成质量降低、完成效率不高,导致政策、方案、计划无法落实,不能完成,甚至不了了之。因此,只有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才能增强高校辅导员老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才能将高校学生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得以充分彰显。

(二)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中坚力量,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工作的成效。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过程就是培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过程,是培养辅导员具备准确判断、机敏变通、冷静应对办事能力的过程,是培养辅导员掌控全局能力的过程。高校辅导员通过提升执行力将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三)全面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国内学者将观念力、理解力、控制力、协调力、服务力和创新力作为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六个维度[3]。观念力强才能用科学理论武装和引导大学生走上正确的政治道路;理解力强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控制力强才能将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充分运用到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指导上;协调力强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服务力强才能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创新力强,才能不断迎接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的新挑战。可见,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对于全面改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推动高校学生工作长稳发展的需要

执行力的核心就是要求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并将正确的事做好。当学校决定执行某一个有效目标时,辅导员作为针对此项任务的具体决策者和执行者,是起着纽带作用的。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就是为了让辅导员在工作中能正确实施各项决定,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效的执行力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高校辅导员拥有强大执行力,才能在大学生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发挥应有的效能,取得圆满的效果。只有这样,高校的学生工作才有可持续、长稳发展的可能。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两点对策

(一)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提升辅导员执行力的长效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要让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一样,享有同等的培养机会,激发出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辅导员开辟出路,为辅导员搭建发展平台,稳定辅导员队伍,激发辅导员活力。二要健全目标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同时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工作范围,将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三要健全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做到科学评价,奖罚分明,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的执行热情。四要健全科学的培训机制,对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培训。五要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坚持政策制度的稳定性,降低政策制度执行的操作难度,注重工作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注重信息沟通。

(二)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综合理论水平

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辅导员自身还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要做到无论是政治理论水平、政治思想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都应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要做到用学到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指导实践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执行力是高校推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迈进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具备的素质能力。只有高校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对于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全面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意义。

参考文献: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3)

(一)评价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形成了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格局,但作为国家预算的基层单位,高等学校的预算仍是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份,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依然是高校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08]12号),要求各地高校“高度重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严格预算执行审计”,“加强决算审计”,“即使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同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中《意见》还特别指出了“通过预算执行审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由此可见,在强调高校预算执行审计重要性的同时,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

(二)绩效审计是符合我国发展的主流审计理念与方法 绩效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单位是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它是效率审计(Efficiency Audit)、效果审计(Efleet Audit)和经济审计(Eeonomy Audit)的总称,即“三E”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监督活动。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是国际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2003年,国家审计署制定并颁布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的要求;2008年审计署又颁布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明确指出“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这一战略决策,既为我国的审计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对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始终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改革和发展进行。

(三)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发展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是对高等学校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考核,并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的活动。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而且绩效审计的开展又能够十分有效地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因此,我国可以尝试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这一举措也符合《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的要求。开展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其关键是建立起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重点对高校预算编制、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最终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改善高校预算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关键――构建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实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一)从易于确定、争议较小的原则出发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在不同文献和微观实务上有着各种不同的要求。笔者认为,以下四个原则针对评价体系得建立比较重要且务实:一是整体与分类相结合原则可以提高审计评价结果的针对性。高校预算资金支出是高校及各部门活动的反映,建立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要考虑整体性原则,使审计指标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有关要素和环节的关联,以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高校的各个预算执行部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使用范围的预算资金也有不同的绩效及体现方式,因此,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根据预算执行的适用范围分类建立,从而使得各项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是确保审计评价质量的关键。建立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可以定量描述的项目,必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才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同时使得对预算执行续效程度的定性评价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对一些只能定性描述的项目,也需要全方位评价其综合效益,提高定性评价的科学性。三是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与时俱进。绩效审计指标的构成、内涵、数量等方面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我国各项经济体制的逐步建全和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进和变化,因此,绩效审计还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性特征。四是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能真正促进发展。制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时,要将有利于教育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绩效和体现管理工作业绩的短期绩效结合起来评断,统筹兼顾,并尽量使短期绩效服从长期绩效,减少各种形象工程的出现,以促进学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确定宏观与公允的总体评价标准 总体评价标准是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根本性和指导性的标准,是对预算执行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效益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的依据,也是预算执行部门应努力达到的工作目标。针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总体评价标准,具体可包括:国家的法律或法规规定的方针政策;学校制定的预算目标、预算执行计划;国内外同类型单位、项目的先进水平;以前年度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内部控制制度等。

(三)建立突出重点、灵活对应的具体指标体系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具体指标体系是评价标准的量化表现,是将预算执行绩效通过有关绝对数或相对数具体表现出来。在建立具体指标体系的时候,务必突出重点、根据审计的目标,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不同特点,灵活地选择或者设计指标,实现预算执行绩效考核。考核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常用的指标,例如:用来反映高校预算收支和分配绩效的具体指标,主要包括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绩效的指标和反映

经费内部结构的指标(见表1);衡量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和科研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和学校资产、校产利用绩效指标(见表2);其他指标,如可以设计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指标来衡量教育预算资金投入产出效果,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可以反映高校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以及科技成果经济效益,高校投资、培养人才、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可以作为高校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依据等。

(四)实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运用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实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有别于运用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或经济评价,要将监督、审查、评价、反馈结合起来,不但起到“免疫系统”的功能,并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不应仅仅在实际评审时才进行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而在前期决策评价即预算目标设定的时候,就应该形成确定的指标,从而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评价考核以及财务结算的业绩考核。后两者的考核结果形成决策评价,又成为下一期的预算目标设定的重要依据,如此周而复始,使得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从“结果导向型”向“目标――结果导向型”转变,实现对高校预算整体层面的“效率”、“投入――产出”、“潜力”地有效考核、评价和挖掘,使得学校资源更加合理配置(见图1)。

三、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改进――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最终作用

(一)预算编制绩效评价与高校发展目标的结合 通过检查高校以及下属单位的工作规划与经费预算、资金收支的街接情况,分析高校以及其下属单位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否与国家宏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预算编制目标有无游离于学校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之外,是否兼顾资金投入的均衡性和连续性,有无出现埋头“切蛋糕”和盲目“争盘子”的现象。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财政绩效管理 政府执行力 重要途径

现代国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国家的财政公共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为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共利用,需要从两个端口扼制公共资金的不当使用:一是以公权公用的制度设计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共使用,并最大限度地保障这种公共使用的绩效;二是有效防止甚至杜绝公权私用导致的公共资金的私人化滥用,将公共资金用于谋私性的用途。

一、财政绩效管理与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系

根据绩效理论要求,财政绩效管理是对财政资金实施事前绩效预算、事中过程管理、事后绩效问责的过程,建立绩效实现制度,预算单位是使用财政资金的主要承担主体,是我国政府实现财政资金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各区域的财政存在重分配与轻管理、重收入与轻支出的问题,许多精力、时间都用在争取项目上,而不重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财政环境处于一种人为分配资金,而不是一种制度分配资金的状况,某些部门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时,使资金使用绩效明显下降,未能合理支配公共财政资源,不能有效为人民服务,导致政府执行力普遍不高。

财政绩效管理以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作为管理、作为对象,财政部门承担分配资金的职责,预算单位承担使用资金的职责,强调用钱单位以工作绩效进而决定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财政绩效管理,则是通过管理方法,建立起一种用钱单位自负责任,并自我承诺的管理制度,从而更好落实政府的各项财政政策,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可以说,财政绩效管理是为约束和提高相关部门的财政资金预算,从而合理科学、公平、公正分配国家财政资金。

二、我国政府执行力较弱的原因

首先,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责任缺位问题。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原因,遗留的部门分权导致了部门权力过大,部门重视申请财政资金扩大的规模,以获取更多资金与利益,达到行使权力欲望,缺乏责任感,进而逃避责任。

其次,财政分配权力下放较为过分。我国的“中央与地方分税制度”实施以来,使地方自主性得到充分调动、发挥,同时也由于财政资金的过分下放,使得上下级政府部门容易出现各种利益矛盾,出现许多诸如转移和截留资金、重复建设的问题,对政府执行力造成严重影响。

第三,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观念缺乏。项目方案的执行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执行力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部门申报预算时,通常是先获取资金,再想怎么使用资金。在申请之前,没有具体的工作计划、资金使用效果等全盘方案,摸着石头过河。往往出现专款没有专用,没有达到预期使用效果,甚至出现许多公款私用的问题,极大损害了政府形象。

第四,缺乏财政绩效的问责机制。财政绩效管理的改革进程中,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不可或缺。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问责机制,缺乏事后责任追究机制,导致政府执行部门逃避责任,无法自我约束,出现了许多扭曲、中断、错误、延缓执行的问题,严重降低了政府财政资金执行力。

第五,财政预算缺乏公开、合理、科学性。公共财政预算一直是国家重要研究热点,从多年实践表明,我国政府预算的合理性、公开度、科学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财政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

1、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责任归位。

利用财政绩效管理机制,转变传统按需分配,向绩效分配转变,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机制分配资金,使预算部门成为承担责任的主体。相关部门在申报预算过程中,必须满足预算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合理,论证充分,申请资金的同时作出自我承诺,重视做事方案科学合理,强调做事科学性和目的性,实现责任归位,有效提高政府财政执行力。

2、适度下放财政资金分配权力。

加快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清晰事权同财权关系,以事权划分为基础,强化农业、就业和教育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资金分配力度,提高制定方案主动性、积极性,降低执行阻力。通过财政资金分配,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建立正向激励制度,重视财政绩效管理,提高部门的办事效率与执行力。合理确定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坚持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传统考评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确实适度下方财政资金的分配权力,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3、强化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意识。

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主体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绩效观。财政绩效管理时,执行主体只有提升财政绩效意识,纠正执行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缺陷,进而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提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作风优良、政治坚定与清正廉洁的执行队伍。同时,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问责机制。通过高要求、高标准的执行财政任务,按照责任追究原则,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绩效问责制度,赏罚分明,公开透明考核资金使用效果,使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得到切实提高。

4、提升财政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绩效预算能够全面反映政府施政绩效,客观反映政府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财政预算实现合理性、科学性,使预算清单细化,使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阳光预算工程,利用绩效预算改进财政绩效,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切实加大专项绩效管理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对涉及重大公共政策、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和各类专项工作开展绩效考评。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部门要强化领导责任、部门协调和督查指导,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制度和作风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责任缺位问题、财政分配权力下放较为过分、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观念缺乏、缺乏财政绩效的问责机制、财政预算缺乏公开、合理、科学等问题,要求政府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责任归位,适度下放财政分配权力,强化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意识,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问责机制,提升财政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5)

执行力是指企业的各个业务单位和全体员工贯彻落实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经营决策、方针政策、计划目标、制度措施的能力。它是衔接企业战略规划、经营目标和经营结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能否实现。具体来说,执行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企业执行力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它涉及到企业经营运作的方方面面,是企业全体部门和全体员工执行力的总和;2、执行力是企业有效运营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在企业经营运作中,执行力同企业管理交融在一起,构建企业执行力的过程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过程;3、企业执行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渐进、实在和具体的工作,它需要企业在日常经营运作中坚持不懈抓管理、抓落实;4、提升企业执行力,人的因素是关键,企业执行力的提升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它需要企业各个层级的员工,特别是企业领导者全力投入,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素质和执行力的提升;5、提升企业执行力的重点是各个因素和流程的有效整合,特别是人员、战略和运营等三个核心流程的有效联结、协调和整合。

二、提升执行力是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市场份额和争夺利润的竞争能力,其本质在于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在目前以变化、速度和危机为特征,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甚至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根据外部环境的现状、趋势以及企业的战略能力,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采取有效的竞争行动。

执行是解决企业在经营运作中的协调和效率问题的学问,是关于如何准确、快速地实现目标的学问。执行作为衔接企业战略规划、经营目标和经营结果的重要环节,企业要实现目标就要付诸执行,就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大量实践表明,决定企业成败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有正确、有效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二是有很强的企业执行力。在制定正确、有效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的基础上,企业的执行力越强,则意味着企业能更顺畅、更高效地整合、运作企业资源,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完成企业战略目标,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缺乏执行力,企业有再好的战略规划、经营决策也难以贯彻和实现,失去执行力,企业就难以建立和发挥其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升执行力是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三、国有企业执行力缺乏的现状及原因

除部分改革取得成效、管理到位的国有企业外,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执行力。一般来说,国有企业执行力缺乏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人浮于事、活力不足;责任不明、效率低下;管理松懈、基础工作薄弱;工作不追求一贯性,战略规划、经营决策常流于形式和空谈;企业缺乏竞争力、经营效果不理想。

国有企业执行力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管理观念未及时转变。目前众多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仍沿袭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思维,经营管理观念陈旧,主动性、适应性、竞争性不强,等靠要的思想未得到根本转变。战略规划缺乏长远思维和一贯性,在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的贯彻落实上,在资源的调配、使用上,缺乏系统思考和统筹安排。人员、战略和运营等三个流程不能有效衔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经营管理重心居高不下的情况大量存在。

2、A员素质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在众多的国有企业,由于企业的成长性、薪酬水平、用人机制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不足,企业难以引进人才,难以留住人才;同时,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员工进取心不强,自我素质提升的意识和能力差,加之企业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员工得不到长期、系统的技能培训,致使企业人员知识结构趋于老化,整体素质偏低,在态度、理念、能力、速度、应变等方面都不适应强势执行力的要求。具体就国有企业各层次人员素质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来说,我们可以从企业领导者、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执行力素质来看:(1)企业领导者。在国有企业,一些企业领导者常追求“王者风范”,高高在上,对战略规划、经营决策缺乏有效地跟踪、督导和控制;(2)中层管理人员。在国有企业,一些企业中层管理者未能完全准确地理解高层领导的战略意图,并且在传递、执行时出现失真现象。同时,中层管理人员在执行企业经营决策时态度不坚决,不能制定有效的执行方案,并有效地组织实施,在执行过程中力度不够,许多工作虎头蛇尾、标准降低,甚至完全走样;(3)基层员工。在国有企业,一些企业基层员工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经营观念陈旧,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不足,缺乏快速反应能力,缺乏执行的技巧和能力。

3、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僵化。长期落后的经营管理理念、僵化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做法使国有企业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日渐僵化: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合理,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差,“人治”色彩浓厚;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不规范、不合理;企业用人机制僵化,论资排辈现象较为突出,缺乏一个广泛吸收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培养和储备人才的用人机制;员212212作积极性不高,作风涣散,缺乏一个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发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奖罚机制、激励约束机制。

4、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单一、落后。由于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国有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还不快,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单一、落后,可变性、针对性、适应性及多样化不够,现代化企业管理手段未能被有效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要求。

5、企业文化的贯透性差。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不缺企业文化,但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的力度和思路不对,只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表面形式,未能系统推进和深入持久地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贯透性差,企业不能通过企业文化有效地影响、改变员工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有助于提升企业执行力的执行力文化未能有效建立。

四、提升国有企业执行力的对策和措施

提升企业执行力是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在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提高其执行力是一项很必要和迫切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提升执行力:

1、做好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提高发展战略的可执行性

发展战略是企业的方向和目标,而战略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执行。在提高发展战略的可执行性方面,国有企业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重视发展战略的制定,由企业主要领导负责,成立专门战略规划小组,做好调研分析,并在深入分析、把握企业内部战略能力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基础上做好企业的发展战略;在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修正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意见,及时进行解释、沟通,以使企业高层达成战略共识;发展战略制定好后,企业要及时进行沟通、传播,使企业全体员工清晰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努力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共识;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要有晶牌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技术战略、营销战略等职能性战略的支撑,企业的战略要能同企业运营、人员、组织协同,相互之间能有效地支持、配合。

2、转变观念,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建立有执行力的企业团队

国有企业要提升其人力资源素质,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可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建立有执行力的企业团队:

(1)提升企业领导者的执行力水平。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也是企业的第一执行人。企业领导者执行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执行力水平。因此,在企业的经营运作中,企业领导者要转变观念,积极倡导、亲自参与,满怀热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当中,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经营决策,通过目标的有效分解和过程的跟踪、督导,通过创建有执行力的企业文化,通过同员工有效的沟通和了解,通过提升员工的执行力素质,来提高自身的执行力和企业的执行力;(2)提升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水平。企业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上传下达和组织落实的重要作用,既要有效地传达、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又要进行沟通协调、组织计划实施。因此,要提高执行力水平,中层管理者必须要提高其领悟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激励能力,通过及时转变观念、正确理解高层领导的战略意图,通过制定有效的实施计划,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巧,通过对部属的培养、督促、引导和激励,来提高执行力水平;(3)提升基层员工的执行力水平。提高广大基层员工的执行力是提高国有企业执行力的基础和前提,具体来说,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提升基层员工的执行力水平:做好对员工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加强对员工的考核、激励,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执行力水平的高低作为选拔、使用员工的标准,重用执行力强的员工;(4)加强团队建设,建立有执行力的企业团队。企业的执行力是每个成员执行力的总和,它需要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和配合,故此,企业要有意识地培养企业成员的团队意识,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形成信息、知识、经验共享的平台,以提升企业团队的整体执行力。

3、改进、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和企业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组织的执行力

具有强大执行力的企业组织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快速反应、调整、控制和激励的能力。国有企业要改进、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和企业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组织的执行力,可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来考虑: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国有企业在设计其组织结构时,要避免组织结构设置的随意性,根据企业的战略任务、人员素质及组织环境,科学、合理地集权和分权,明确划分各部门、各层级的职责,确保企业运行顺畅、反应迅速。

(2)、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国有企业在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方面,必须要严格管理制度,大力推行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健全、完善其管理制度,剔除不合理、无效的管理制度,增加管理制度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在日常经营运作中,持之以恒地做好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工作。

(3)、精简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流程的协同性。国有企业在设计、改造业务流程时,要全面审视现有业务流程的运行的质量、效果,运行的速度、效率,以及运行的成本、费用,深入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以及目标客户,并以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为依据,以业务流程的服务对象、目标客户为导向,在充分考虑业务流程同战略流程、人员流程之间是否协调匹配基础上,剔除或合并多余的业务流程,剔除业务流程中不合理、不规范、繁琐的环节,使企业业务流程变得精简、高效,使企业业务流程的协同性更强,从而提高整个业务流程的执行力,使企业能以“最高的质量、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向目标客户提品和服务。

(4)、提升企业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效力。有效的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能对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有效地监督、强化和修正,确保企业能维持高水平的执行力。国有企业在完善、提升其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方面,要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措施,同时,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特点、需求层次,制定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约束措施,并严格地加以实施,才能确保员工按企业的要求持续、稳定、高水平地执行好各项工作任务。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6)

高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不仅需要科学的战略决策,还必须具备优秀的执行力。如果高校不考虑执行能力,也就不可能制定出真正有意义的战略,二者应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在当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除了高校的领导层要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制定出好的战略,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战略执行力。高校通过有效地执行既定战略,可以发现问题,查找不足,不断地学习改进。高校执行力的不断增强也促进其战略制定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不断地在制定与执行战略的循环中逐渐发展强大。因此说,战略正确不一定能保证学校发展的成功,必须有人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执行。

2.提高高校执行力是提升工作效能的最佳捷径

提升行政效能是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创新和制度重构的内在动力,而提高执行力是高校提升行政效能的突破口。当前,高校不断推进行政效能建设,行政工作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上级下达的某项政策要求,由不同的部门来执行,结果会相去甚远,有些可能还会走样。该问题的原因并不是政策理论的不科学、不合理,而是实践操作层面的执行力低下所致。高校的执行力是高校工作的生命力,也是高校办学治校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高校的执行力如何,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能否实现,关系到高校的各项职能能否有效履行,关系到高校战略发展的全局。执行力越强,行政效能才越高。

二、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缺失及其成因分析

虽然执行力如此重要,决定高校的发展,但纵观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缺乏执行力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执行不到位导致的各种问题也时有发生,这就导致目前高校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建立现代大学体制的预期并不理想,乃至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效果并不明显等突出的状况。执行力的缺失已经成为高校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黑洞”。

1.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下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执行,执行是工作态度,态度不认真,是导致发展战略偏差最大的原因。有很多高校管理人员甚至领导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级部门要一项数据,询问是否准确时,回答“差不多”,一项工作在检查工作效果时,自认为“还可以”,“说得过去”,他们对待工作经常敷衍了事、缺乏紧张感和责任心;对于领导交办的任务,在没有开始做之前,自己先打个折扣,导致目标与结果相去甚远。低效率成为束缚高校事业发展的枷锁,执行不得力导致高校各项工作目标无法按期实现,责任心的缺乏让高校的发展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2.制度执行缺乏严肃性

高校针对各项工作制定制度和标准,很多制度是堪称完善的,但在执行过程中,上至部门领导下至基层管理人员,在执行时紧时松,在执行落实中变样走调。领导之间相互推诿,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敷衍了事,这些制度往往停留在纸上、嘴上,挂在墙上形同摆设。标准和制度是衡量每个管理人员工作行为和方向的标尺,失去执行效果,这样会大大降低制度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3.组织结构不合理,部门之间缺乏合作

高校的组织结构是一个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协调活动的系统,高校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指在高校组织中形成合理的组织层次和管理跨度[3]。良好的组织结构体系能为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结构性保障。当前,高校管理机构膨胀,分工起来越细,职能交叉重复,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组织结构的设置没有实现高效、精简和制衡的原则,这就导致工作信息无法实现快速传递,一旦出现问题,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也随之出现。

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研究

鉴于高校行政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七个角度入手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

1.充分认识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保证高校快速持久良好的发展,需要决策层敏锐地洞察捕捉发展机遇,制定正确的战略,但正确的战略未必就能保证高校的成功发展,要实现其既定的目标,就必须具有强大的执行力。高校的成功发展一定是战略方向正确、执行力到位,执行是战略的基础,也是战略的决定因素。尽管因为工作职责的不同,不同组织部门、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需要不同的执行力,但执行力的核心作用一定是行政管理人员如何更好地、更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的战略性、长远性目标。加强行政执行力建设,有利于高校新形势下深化自身管理建设的改革创新,有利于高校加强行政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有利于高校依法治、依法行政,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2.构建科学的决策机制

科学决策是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各项管理功能的基础,决策指明了高校的办学方向,这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决定性意义。同时,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目标的制定,不同时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会有不同目标,执行力就是对各项决策方案理解并组织实施的能力,因此,各项决策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高校行政执行力效能的高低。高校在进行各项决策时要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民主化水平,要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审时度势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科学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决策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民主集中的原则,可以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的作用,充分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决策的权利,党政领导应加强调查研究,规范决策程序,优化决策议题,完善决策方案,建立以目标评估为导向、以结果评估为关键的决策评估制度。在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水平的过程中,应建立决策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完善的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有利于防止决策权力的滥用。

3.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好的执行必须建立在好的流程和标准基础上,高校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各项决策达到既定效果,就必须制定激励与约束执行者的标准和制度[4]。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核心流程是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战略流程是执行力的前提,运营流程是执行力的基础,人员流程是执行力的核心。人员流程比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都更为重要,有效的人员流程应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而准确的评估;二是将管理人员与高校的发展战略和运营建立有效的联系;三是为高校提供完善的领导层培养渠道。流程的制定是高校各层级部门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也是打造执行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流程的制定要目标明确、主题突出、步骤清晰,在制定上要考虑将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性有机结合,在执行上要考虑严肃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在实施执行运作流程中,要把规章制度建设融入其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与执行力相适应行政管理体系。制度应内容清晰、任务明确、权责清晰、奖惩分明、执行到位,应尊重管理人员的个体差异,制定激励机制、科学完善的评价系统。评价指标应科学化,定量考查与定性考查、业绩考查与过程考查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达到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评价过程要透明化,最大限度地让管理人员了解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减少对评价的模糊认识。

4.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建立有效运作的监督机制,不仅有利于高校和政策制度准确地传达,而且有利于领导与师生员工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利于高校执行力的发展。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细化和分解现有的制度,建立全方位、系统的监督网络,对高校的各项发展目标进行追踪跟进管理。因此,高校在完成每一项具体工作任务时,应确定每项任务的时间进度节点,按时督察跟进计划的实施情况,查找计划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差距,针对差距或不足,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协调整个高校的工作进展。此外,高校应从多渠道建立监督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职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校教代会和各二级教代会的民主监督职能,全面贯彻到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高校的发展规划、重要决策、办学思路、干部管理、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以及对高校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在拟订前,应提交到教代会进行讨论、评议;通过领导干部的定期述职述廉,加强对其考核、监督、评议,建立领导问责制度;通过信息化平台校务公开,畅通政策传达渠道,避免上传下达过程中的遗漏和理解偏颇;高校设立意见箱或校长(院长)接待日制度,公开听取教职工对高校管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5.提高管理人员职业化能力,提速执行力

高校执行力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以形成高效的执行能力。部门或组织有无执行力,关键看是否拥有“具有执行力的人”,个人的执行力水准是决定一个组织能否高效率运行的基本要素。目前,高校在招聘行政管理人员时,大都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但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开展好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管理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这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把握科学的执行原则,遵循科学的执行方法。同时,严格的岗位训练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衡量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标准。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日积月累方可培养起来。一方面,要想拥有较强的执行力,高校管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纪律性意识、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同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不同的工作结果,执行力并不是工具,而是工作态度,培养管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职业化训练并长期坚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水平,如沟通技能、执行技能等,最终发展成为合格的管理者。

6.打造优秀的行政管理执行力文化

在建设高校行政执行体系的过程中,在执行力的具体运行过程中,执行力文化是不可替代的黏合剂。高校执行力文化是全体高校人员在长期参与高校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全体执行主体所共享的关于“执行”价值观、信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关于一切公共行政活动的行政意识观、行政价值观和行政心理倾向等的总和[5]。卓越的执行力文化能够培育优良的执行习惯和执行理念,并能够不断地传承和提升,它发挥效力的途径主要是在精神层面上对执行行为的引导和规约。高校应将战略定位、办学理念、价值观和文化灌输到每个管理者,打造特有的管理人员执行力,使整个执行力团队在思想上认同一致,从而形成执行管理团队相同的价值取向。从思想上对执行文化的认同,保证了各级执行力主体行动上的有效执行。提高执行力,就是要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切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工作中应力求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细节决定成败,要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高校应培养执行力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学校的行为规范。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College Execution Functions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Research

LIU Ling

(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ize and the number of vocational colleges gradually expanded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described as the rapid rate of increase, but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but serious declin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realities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department personnel training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nstitutions of executive power situation, execution functions related concept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s of executive power in vocational college and proposed relevant specific strategies designed to improv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e little humb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xecution functions; specific strategies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数量规模已将近1500所,高职院校也为社会国家不断地培养优质人才贡献了不少力量。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解决的时候形势也越来越不容乐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周全地思考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有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因此,在基于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积极对职能部门执行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重视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性。

1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

所谓的执行力,就是把所有的构思、计划、政策变成现实的一种能力。简单来说,执行力是一种实现战略计划,贯彻落实政策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职能部门而言,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和流程的情况下,将学校制定的方针战略,计划政策贯彻落实,从而展现自身教育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方面的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寄予厚望,对于高职院校办学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旨在希望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能够打破传统,面临挑战要以高效而快速的执行力去“做正确的事,去正确的做事”,起到高层与基层的桥梁作用的职能部门执行工作人员要提升执行能力,这种才能使相关政策执行有效,最终使得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稳步加强。

2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投入经费不够,或者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甚至有些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敷衍了事,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并没有将学校制定的方针战略按计划去贯彻落实,总是象征性执行,做出来的成果也出现严重的表象化现象,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正常顺利地执行相关政策战略及其计划。

第二,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学习习惯更新越来越迅速,高职院校高层领导自然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的政策方针,而这些政策方针执行起来相对会存在各种困难挫折,再加上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往往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对于有些政策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有些政策采取断章取义的态度。对于有些政策比较好执行的就执行,对于比较难执行的敷衍了事,甚至不执行,总之这些都让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力严重下降。

2.2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严重下滑的原因分析

第一,虽然国家关于高职院校规章制度已经指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比如《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但是对于一些明细并没有具体的说明,并且缺乏一定的操作性,没有完善的配套制度,尤其是在一些非正式制度中,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执行政策方针时容易受到人际关系、教育习俗、地域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执行工作人员经验不足,不能正常地发挥政策执行力,那么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就没什么执行力可言。

第二,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应当是一个组织体系,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对于每项任务都有明确分工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各个工作人员的合作交流,从而使得每项任务措施都能够有效实施执行。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出现任务分配不明确,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管理权限不明晰,同级与上下级之间的执行过程中缺乏沟通交流,要么出现某一任务没有执行,要么重复执行,要么执行过程中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这些都导致执行效率低下。

第三,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没有合理地制定执行流程,也是导致执行力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合法,直接关系到各个执行工作人员能否顺畅地交接工作,能否清楚地理解自己的任务内涵,能够理性地明确自己的执行过程方向,能否合理地发挥自身的执行力。试想,如果对于高职院校的政策方针有个科学的办事程序,即执行流程,那么执行工作人员就能够掌握做事的方式方法,能够很好地完成政策目标。

第四,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也是导致执行力严重下滑的原因。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工作人员素质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执行效果的好与坏。然而,很多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执行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配需,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之执行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从而导致执行效果极其欠佳。

第五,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工作人员盲目地执行任务,对于执行的对象没有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从而执行对象不一定好好地配合,也是导致执行效果欠佳的原因。众所周知,只有执行主体和客体相互配合,才能使得执行效果达到最佳,执行效率达到最高程度。而事实上,执行主体对于客体往往缺乏了解,不知道客体的一些真实想法和主观感受,从而导致执行很盲目,执行效率低下。

3 提升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的具体策略

3.1 规范化管理高职院校职能部门

要想提升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就必须规范化管理职能部门。而规范化管理高职院校,最主要的是要形成规范的工作制度,这样才能使得一切工作都能够按照既定的规范要求来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混乱的现象。因此,如果工作制度没有规范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就很难做到“说到做到,做到见到”,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岗位职责分配不够明确,工作流程不够明晰,工作记录不够完整详细的现象,执行效率严重下降。所以只有加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管理规范化,才能使得执行效果达到良好程度。

3.2 加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执行职责意识

要想提升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就必须加强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执行职责意识。笔者认为,执行工作人员的职责意识包括服从意识、行动意识、协作意识以及沟通意识。只有具备服从意识,执行工作人员才能好好地按照规范,服从指挥,好好地执行相关政策方针。只有具备行动意识,执行工作人员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方针。只有具备协作意识,职能部门才不会像一盘散沙而不能很好地合作完成任务。只有具备沟通意识,才能使得各项任务能够很好地交接,使得执行效率提高。

3.3 完善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组织建设

搞好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提升执行力的有力保障。试想,如果不完善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执行工作人员就很难改变传统的不适应时展需求的执行方法,自身执行能力也很难得以超越、完善、创新,不能够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没有积极向上的执行意识,没有很强的系统执行能力,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团队协作和配合,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率的执行力。因此,我们应当加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3.4 精细化管理高职院校职能部门

要想加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就必须加强职能部门的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职能部门,顾名思义,就是要注意在细节中精益求精,不能在一个细节上出现纰漏,这就要求执行工作人员把握好“精准细严”的基本准则,专心致志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全心全意地完成每一项任务,要求在职能部门有着一种“细节决定成败”的执行氛围,有着尽量降低执行成本,尽量提高执行效率的精细化管理氛围,使得每一个执行工作人员都能高效率地尽心尽责地执行并完成相关任务。

3.5 加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力文化建设

要想使得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提升得到升华,就必须加强职能部门的执行力文化建设。职能部门的执行力文化建设是通过一定程度的培训使得执行工作人员能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人格素质,能够改善自身的工作理念和行为规范,能够根据时代和学生的需求更新自身的传统执行理念、执行方式、执行习惯,使得执行环境能够变得卓越,促成职能部门内部的良性循环。

3.6 完善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评估和监督体系

要想切实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就必须加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评估和监督。如果不加强职能部门的执行评估和监督,执行工作人员很有可能为了个人利益,或者执行工作人员很容易敷衍了事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亦或者是因为没有执行评估,执行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而是纯粹了为了工作而完成工作,因此,完善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评估和监督体系对于提升执行力很有必要。

4 结语

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迅速发展,给高职院校既带来希望也带来挑战,这就需要起着桥梁作用的高职院校职能部门能够提升执行力,并不断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且能根据执行力的基本内涵,重视提升职能部门执行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8)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执法效能就是执法收益与所付出成本的比率,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取最大的成果,执法效能则高,反之则低。工商部门在履行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职能过程中,同样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和获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比率。

近几年来,工商部门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创新监管机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监管执法效能的提高。但是,与工商部门执法效益的预期相比,整体执法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工作重点不突出,收费工作仍然占居重要地位,基层分局主要的工作精力都集中在行政性收费上,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收费型向监管型的转变。二是监管方式不规范,管理粗放,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市场监管模式,讲求的是执法的声势,而忽视监管效益,往往用出动执法人员、执法车辆的数量来衡量执法的效果。三是工作职责不明确,争利推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执法资源浪费严重。四是协调配合不够,在专项执法行动中,往往是单打一,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不多。

工商部门作为综合性行政执法部门,涉及市场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工商部门的财务状况和供给体制,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提高执法效能上下功夫。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带来的新变化,工商部门监管范围大、任务重、责任大,与自身人员少、力量弱、资源有限的矛盾更加突出,工商部门只有提高监管执法效能,才能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实现职能到位;才能解决社会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矛盾;才能真正实现部门的快速发展。

二、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从工商部门的现状来看,造成监管效能不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队伍素质不高,执法观念落后。从总体上讲,工商队伍的执法素质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与新形势下法制建设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对法律的立法精神、自由裁量的运用理解不深,领悟不透,方法简单粗暴,强势执法、甚至野蛮执法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在执法理念上,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中心意识、大局观念,为执法而执法,盲目追求执法的效果,没有把执法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考虑,造成了执法与发展关系的错位。

二是成本意识淡薄,资源配置不优。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执法收益和执法成本的对比基本反映出我们监管执法的效能。在实际执法中,我们多考虑的是执法的效果,而忽视了执法投入产出的对比,缺乏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意识。同时,在执法资源的配置上不合理,机构设置过多过细,各业务机构和基层分局的职能交叉、资源内耗严重;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审批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人力的投放上不平衡,执法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三是监管机制不新,内部管理不严。现行的监管机制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注重于传统的有形市场的监管,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无形的大市场监管的机制;注重突出执法职能,而忽视了企业自律和行业管理作用的发挥,没有确立"企业自律、行政监管、社会监督"的市场规范理念,造成投入大,效果不明显;监管的科技含量不高,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的热情不高。同时,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够,管理的漏洞大,监管的薄弱环节多;考核机制不完善,注重了执法结果,而忽视了执法过程,形成了一种"罚没收入至上"的观念,造成行为和目的的错位;竞争激励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作用没有发挥。这些都影响到工商部门整体的执法效能。

四是执法保障缺位,打击力度不够。市场监管执法是一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但当前执法保障机制不健全,自收自支的供给体制,加之工商执法涉及面广、难点问题多,执法所需人力、物力的增长同实际投入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经费保障困难,导致执法争利扰民、违规执法现象时有发生;执法装备投入不足,加之执法手段有限,造成执法力度减弱,缺乏执法的震慑力,直接影响整体执法效果。

三、提高执法效能的途径

根据新形势下工商执法工作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几个方面着手:

1、全面理顺事权关系。目前,由于各业务科室、基层分局的职责不尽明确,权限划分不清,导致职能交叉、多头执法,或者因相互争利推责,内耗严重。为此,必须全面理顺各科室、各基层单位事权关系。

一是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按照上级"三定"方案的规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与权责一致的原则,科学设定各业务科室、基层分局的职责。同时,以辖区属地管理为主体,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对法律法规未明确由上级机关行使的市场准入、日常规范、违法查处等监管职权,下放到基层分局,强化属地监管责任。基层工商所的职能以辖区综合性监管、服务为主;机关科室和直属机构的职能以指导、服务基层为主。

二是整合执法资源。按照执法办案、市场规范、行政许可、维护保障等4个方面,严格、科学界定公平交易分局、专业市场分局、登记注册分局及市局内设机构的职责。对公平交易分局,明确执法办案机构,负责查处不正当竞争范围内的大要案件的查处和系统执法工作的指导、协调、督办;专业市场分局,以市场规范为主,负责专业市场监管,体现其专业化的监管职能;登记注册分局,以实施行政许可为主,负责市场主体登记许可职责。局机关负责为全系统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形成完整的职能链,环环相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实现权责统一,运转高效的目标。

三是强化工作流程管理。按执法办案、市场规范、行政许可等具体事项,分类制定运行流程,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办理时限,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行政成本。如登记许可,按照"一审一核"的要求制定企业登记流程,严格规定审查、核准环节 的操作规程、审查事项、审查内容、办理时限、相关责任等。

四是细化岗位职责标准。根据各岗位特点,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目标、定奖惩"五定",促进工作的落实。同时,在系统内推行注册官、经济检查官、委派法制员等制度,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2、优化执法力量布局。一要加大基层执法力量的投入。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基层分局人员占县市局人员的比例不低于70%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基层倾斜力度,把人力的投放的重点集中到基层。二要着力改变执法力量不均衡的现象。根据市场主体的数量、监管的外部环境、交通地理条件、经济的活跃程度以及监管工作量大小,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分局、各单位人员的编制数,有效解决监管力量投放不合理、监管效能差的状况。三要优化队伍结构。结合干部业务素质、个人专长、年龄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人员进行适当调配,优势互补、人尽其才,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四要加大执法装备的投入。结合新形势对执法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提高队伍执法素质的同时,为办案机构配备执法专用车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办案工具,为执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

3、加强成本效益分析。在目前工商部门财务保障体制下,全面引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模式,即尽可能减少不可控成本支出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机构的完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监管机制的创新等手段,减少可控成本的支出。目前在履行职责时,经常采取运动式执法方式,投入成本高,获取效益低。针对这一现象,要引入企业的成本核算模式,控制行政成本的增长。

一是实行行政支出定额管理。对日常执法工作,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工作的难易和预期收益值,进行综合的分析,确定支出定额,并严格按定额执行。

二是建立资源消耗登记台帐。对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如实登记有关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量、投入量,如投入人数、执法车辆、时间、社会资源等,与获取的收益进行比对。对比率大于1的工作,要从投入上进行控制,尽可能的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三是建立常态化的成本核算控制制度,明确统一的支出项目和核算方法,对执法支出进行严格的归集划分,将执法活动的支出纳入控制之中,实行严格的分析对比,为类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将其作为效能考核的主要内容。

4、创新监管执法机制。

一是改进执法办案体制。在落实集中办案的前提下,推行统分结合的办案模式,全系统执法办案任务由公平交易分局统一承担,并接受市局考核,其具体工作全部分解到基层,由基层分局具体落实,公平交易分局实行分片挂点督导,承担指导、督办职责。督导人员实行双重管理、双重考核,即接受公平交易分局和基层分局的管理考核,督导人员的津补贴既与基层执法办案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又与自身工作挂钩。同时,组建经济检查大队,专门负责大要案件的查处工作,发挥公平交易分局执法的拳头作用,并全面协调、指导、督办系统执法办案工作。

二是继续深化分类监管工作。为改变目前粗放式的监管模式,要全面推行并深化市场主体分类监管机制,根据市场主体的分布、违法违章的频率、信用程度的优劣,事前制定周密的巡查计划,合理配备巡查力量,确定巡查内容,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综合巡查,提高巡查监管的效能。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9)

“执行力”是*年才引用到我国管理领域的一个新名词。首先,什么是执行?从字面意思来讲,执行就是朝着一个目标,执著地行动并达到结果的行为与能力。换句话说,执行就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具体说来,第一,执行是一个系统,是一门学问,是组织所有成员的工作,是一个组织文化中的核心元素;第二,执行必须充分融入到一个组织的各个方面,渗透到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组织的领导者必须是积极的执行者;第三,执行更多的是一套具体的行为和技巧,为了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组织所有的人员都必须学会掌握这些技巧,通过执行,领导者可以树立威信,达成目标;通过执行,员工可以完成任务、获得成长和提升、实现自我价值。

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是如何行动并确保任务高效完成的方法与艺术。执行力有组织执行力和个人执行力之分。个人执行力就是执行计划、完成任务的力度与能力;组织执行力是指组织整体实施战略和达成目标的力度与能力。由此可见,执行和执行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执行是一种工作行为、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而执行力是高效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只有有效的执行才能产生超常的执行力,反之亦然。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有效的执行是提升执行力的源头和关键环节,因此,要想提升一个组织的执行力,必须正确处理好执行与组织的“三个层级”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执行与领导层的关系。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领导层是负责决策的,而执行是下面的事。事实上,执行是领导层首要的工作,有效的执行是需要领导者亲力亲为的系统工程,因为执行贯穿于组织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活动,领导者既要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建立愿景,又要制定战略规划,进行人员配制与管理。因此,领导者应该是一个组织中执行的倡导者、实践者。

二是处理好执行与中层的关系。中层人员的执行是指把上级领导的工作意图、决策亲自实施并带领下属实施的过程。中层人员在不折不扣地贯彻上级意图和指令的同时,还要指导下属。中层的执行是一个组织执行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将高层的执行与基层的执行联结起来的枢纽和桥梁,一旦这个环节出故障,整个组织的执行力就会出现裂缝,执行的效果应会大打折扣。

三是处理好执行与基层的关系。基层人员是组织执行中的基本元素,一个组织的目标、计划、战略必须层层分解,最终落实成一个个的具体任务和行动方案,由基层人员去完成,基层人员的全部工作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基层人员是具体任务的承担者和操作者。

二、财政系统执行力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当前财政机关就执行力而言,整体来说,能做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重大的决策部署得到及时的贯彻落实,但执行不到位、执行力差等问题在个别部门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个别干部认为执行是下级的事,与自己无关,具体工作中重布置、轻执行;系统意识、大局观念不强,思想上和行动上没有统一到上级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具体的工作执行上,存在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具体表现为:一些基层单位重视对静态收入的征收,忽视了对动态税源管理的预测、分析、研究、监控,税收管理尤其是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没有落实到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造成税源监控的“缺位”。三是不敬业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工作标准不高,责任心不强;比待遇多、讲奉献少;工作交待“二传手”多,主动承担、一以贯之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少。四是干部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业务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财政新一轮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对新征管模式及工作流程了解少、磨合慢,难以胜任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难以胜任税收管理员作为“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法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及税收监控员”的职责。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经验主义是影响执行力的最大“干扰”。比如对重大政策的出台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凭经验主义以致造成税收征管上的缺位、越位;有的工作方法简单陈旧,缺乏工作调研;有的缺乏原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不能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工作落实机械、教条。

二隐形不作为是影响执行力的最大“元凶”。比如在工作中见责任就推,见困难就绕的行为,甚至见利益就争,见名利就上和不给好处难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在极少数财政干部中依然存在,影响了财政整体执法公信力。

三管理欠规范是限制执行力的最大“瓶颈”。在行政管理上,岗位职责不够明晰、工作流程不够科学、规章制度不够健全、部门配合不够协调等问题影响了执行力的有效落实;在征收管理上,税源底数不精确、基础资料不完整、信息传递不通畅、监控管理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有效提升财政干部执行力的途径探讨

有效提升财政干部执行力既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有效提高财政干部的执行力?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要从提高干部对全局工作的驾驭力、对工作思路的创新力、对执行过程的控制力、对干部积极性的激励力“四个力”入手,全面提高财政部门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财政工作。

第一,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增强对全局工作的驾驭力,是执升干部执行力的首要前提。

英国心理学家P.萨盖说过:“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准确的时间,戴二块手表的人便不敢确定几点了”,萨盖定律蕴含着这样一个执行原理:清楚明确的目标才会产生明确清楚的结果。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必须明确清楚的目标,善于把握工作重点,学会“弹钢琴”:一要正确理解上级精神,找准工作落实的“起点”。对财政部、省厅局精神的领会程度,决定着基层工作落实的力度,决定着领导的层次和最终的效绩。因此,对重要的上级精神必须按规定的程序组织讨论研究,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在各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认识、防止偏差,从而准确地掌握上级意图,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二要明确执行目标,把握工作落实的“重点”。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抓落实的一条成功经验。当前的财政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组织收入这个主要任务,加强征管基础建设,有效解决征管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圆满完成各项税收任务。三要权责明确,强化工作落实的“责任点”。首先,要定位明责。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主要职责是当“导演”,其责任是把方向、理思路、带队伍;其次,要分工负责。要将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分解到岗、具体到人,形成多层次抓落实的目标体系和岗位责任制。另外,要督查强责。要建立和完善抓落实的责任督查机制,健全巡视督查、信息反馈、明察暗访和情况通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工作的进度和取得的效果,做到每一项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估、有奖惩。

第二,加强学习,以谋在先,增强对工作思路的创新力,是提升干部执行力的关键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要求我们要创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实,要创新工作思维,创新工作方法。一加强学习是提高创新力的前提。行为学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行动是知识转化为成果的关键。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重视知识积累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对领导层而言,应通过开放的、互动的、终身的学习,借鉴当代行政管理和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的先进成果,熟悉宏观经济政策,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水平。二作好决策谋划是提高创新力的关键。决策谋划就是指要谋篇布局、排兵布阵,而作好决策谋划就是要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找准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群众愿望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在结合中出思路,在创新中出特色,在落实中出实效。三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提高创新力的目的。创新的工作思路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今年上半年连云港市财政局开展了重点税源服务性调研等实践活动,既为上级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又充分发挥了税务机关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因此走出了一条在创新中出特色,在落实中出实绩的新路子。

第三,建立标准,优化流程,增强对执行过程的控制力,是提升干部执行力的重要保障。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10)

摘要:教学管理者能否按计划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力,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的缺失进行分析,进而对制度完善、管理理念、教学模式和执行等四个方面对症下药,增强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执行力 缺失 建设

所谓执行力,是执行者通过一些有效手段,整合各项资源,以先进的管理手段或方法来推动政策和策略,围绕战略意图,最后达到甚至超越目标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对组织来说,是把各项具体工作全部以落实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教学管理普遍存在执行力缺乏的问题,不利于其健康长远发展,只有深入了解并分析其原因,才能真正强化教学管理的执行力。

一、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的现状

首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重过往经验,轻思维创新,重自我中心,轻良性竞争,重勤奋努力,轻优化改善。

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做决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科学性不够,只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以往阅历,不会遵循一定的理论指导,不照章办事,教学管理的一些重大决策不民主,不理性。

其三,执行过程发生差错,造成损失,管理人员很少承担责任,致使正确决策的效果不佳。

二、管理执行力缺乏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存在巨大的局限性。教学管理者的理念受制于教学体制,而作为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决策的主体,他们又反作用于教学管理体制,并进一步强化执行力不良的问题,制约相关人员的决策能力、学识水平和经营理念。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严重缺失,不少规章制度和决策方案没经过充分而科学的论证,不够严谨和完整,不利执行,或烦琐,甚至变动频繁,无法执行。

(二)高校教学管理规定不够完善。教学管理者仍然沿用传统的事后控制,不会考虑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学校现状,无法根据不同的分析结果制定出正确合理的教学管理办法,严重滞后。

(三)高校教学管理执行程序存在较大偏差。由于各项管理规定是为了更具体有效地解决管理问题,而教学管理规定比较特殊,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威严不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意识,其自我中心和意识歪曲很容易引起执行程序的偏差。

(四)人本管理理念缺失。决策者往往为了短期目标,以自我为本,忽视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学术很难有自由,导致有关决策缺少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不利执行。

(五)教学质量管理意识不可持续,好的执行方法缺位。教学质量管理无法持续跟进,执行做不到始终如一,前紧后松。

三、增强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四个基本条件

(一)在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帮助有效管理,规范日常行为,形成合力,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教学管理制度的拟定要遵循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一致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和创造性等原则,从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入手,加强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同时导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加以严密控制。

(二)在于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必须遵循科学管理、合理分配管理权限的原则,高度集权的制度化刚性管理模式有利于扁平化沟通,但责、权、利不清晰,民主化的柔性管理模式可充分发挥各级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管理约束力减弱。所以,要有机结合,行之有效,激发管理者潜能。

(三)管理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管理素质。教学管理者作用非常关键,起着不可替代的沟通协调作用,必须同时具备纵横协调能力、奉献精神和创新理念等,大幅提高综合管理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执行力。

(四)在于优秀的管理团队和执行力文化。各级管理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明确分工,精诚合作,做到结构合理,取长补短,高效有序,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发挥执行力。

四、增强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几项对策

要增强管理执行力,必须从更新教育管理者理念入手,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素质,确保教学管理执行力的有效性。

首先,要纠正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管理素质,对于教育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很多人把教育管理执行力的缺乏归结为管理环节复杂,相关管理人员素质不够,事实上,管理者的理念和意识更关键,是影响执行力的重大因素。

其次,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师生的个人行为,以保障重点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的教学管理涉及范围广,内容繁杂,责任重大,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用于约束各级管理者日常的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从体制上提升执行力。

其三,教学管理模式应合理化。由于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基于教学管理规定的完善之上,而教学管理模式合理化,能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目前大多数采取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刚性为主,很难明确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工作范畴和责任分工。另外的那种教学管理模式,也就是柔性管理,可明显增强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管理的约束力。当糅合两者为一,这个模式就会起到刚柔并济的作用,兼而有之。

其四,重要决策执行应当有效。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第一个步骤,下一步则是执行,保证重要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全面彻底地得到落实,通过制定积极有效的计划,做好动员,合理合法,确保决策执行的规范化和全面化。

总的说来,增强教学管理执行力,综合性强,设计内容复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更新理念,从意识上进行重视,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完善相关规范和制度体系,才能达到最终目的。(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11)

执行力的探讨最早源于企业界,后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组织。执行力是指组织领导者根据宏观和微观环境,制定符合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组织贯彻落实高层决策,实施计划,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管理界有一种观念甚至认为,基层管理的成功5%依靠战略,95%依靠执行。也有观念认为,成功的企业,20%靠策略,80%靠执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校执行力:它是存在于大学组织中的通过理解高等教育的目标及方向,设计实施方案,并对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各种组织资源进行集中调度和控制,从而执行高校的决策、战略与规划,完成既定目标的内在能力。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办学主体多元化,成倍地增加了教育服务的供给。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资源、科研课题资源等已成为高校争夺的主要领域,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也变得更挑剔。这些都必然加剧高校之间的市场竞争,高校通过强化执行力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就成了构建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执行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唯有不断加强高校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建设,才能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一、高校管理执行力现状及原因

1.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内部在部分领域、标准、制度和流程有待建立,有的高校在大部分工作领域、标准、制度和流程是存在的,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常有问题,遇到问题无法可依,无据可依,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大,执行的结果往往和决策的初衷不一致。中国组织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治-法治-文治,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处在人治到法治这个阶段。组织的高层领导必须认清组织处在哪一个阶段,如果仍处在人治阶段,连制度都没建立好,就去搞第三个阶段的文治,自然是死路一条了。

2.制度的执行效率低下

文件制度一大堆,管理成本上升,但效率和效益反而下降。所以,目前管理中缺少规范和流程,但最缺的是执行。主要体现在:一是执行主体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有歧义,“不会执行”。主要表现在执行时抓不住重点,办法不多;二是“唯上不唯实”,“官本位”意识严重,“不敢执行”。主要表现为执行时没有底气、缺少正气;三是碍于“面子文化”,“不愿执行”。主要表现为执行时工作程序失范,作风不实,执行过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四是“选择性执行”,主要表现为缺乏全局观,对自己有利的执行,不利的就在执行过程中打折扣甚至不执行。

3.计划流于形式,检查督促不力

高校不缺少发展规划、年度计划、项目计划等,但因为缺少检查和监督,计划是否执行、执行好坏都一个样。导致计划不科学,流于形式,就更谈不上执行力了。

高校执行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有:因为上千年“人治”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普遍缺少一种对制度的敬畏;领导的示范作用不强;对决策朝令夕改,让执行层无所适从;执行者责任心不强、自身能力水平不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新时期社会转型、利益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保障机制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执行力的途径

1.思想重视,强化执行意识

全校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执行力就是效率,就是满意度的思想。

2.优化组织结构,增强组织运作效率和适应性

组织结构是由组织内部的部门划分、权责关系、沟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组织结构设计目的是更有效和更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形成合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协同努力。

目前,高校内部机构设置与运作机制基本上等同于党政机关的行政机构,“官本位”意识浓厚;同时,高校部门条块分割,难以做到信息共享;在执行过程中部门之间缺少实质性的领导机构,似乎谁都是领导,但谁都不能领导,或者存在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导致多头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常常发生出现问题很难找到责任人,遇到成绩抢功劳的现象。

因此,根据学校发展,本着科学、高效的原则设置机构,明确岗位职责,设置执行力的监督机构就成了提高执行力的重要环节。

3.加强民主沟通,增进相互理解,提高决策和制度的科学性

处于转型期的高校面临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工作机制的创新等系列问题,高校决策中,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听取意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形成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促进决策认同,从而提升高校执行力。如果民主集中制成为一种形式,决策成为“一言堂”,决策失去了大家的认同,必然使执行阻滞。

不合理、繁多的规则和制度令效率低下,降低了执行力。有些制度在制定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也可能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制度没有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修订完善。为此,设立简洁、清晰、有效的工作程序和“以人为本”的考核标准,才能使工作规范化、使各项管理适用管用,从根本上提高执行力。

4.提高执行主体的素质,建立有执行力的管理团队

(1)领导的示范作用。决策者在制定决策后不能朝令夕改,让执行层无所适从;要任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从制度上根除官本位。

有时候,管理层面没有做任何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遇到成绩就是领导有方,遇到问题就让员工背负责任,这种状态很难让员工把自己的智慧贡献出来。所以,员工出了错,主管应该同样承担责任。

(2)打造创新型、学习型团队。目前,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面对高校扩招、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服务社会等新问题、新矛盾,创新成为了执行力持续保持的保证。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具体执行者要做到既能正确理解、深刻领会学校管理决策的意图,又能结合基层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管理目标,促进学校科学的发展。

培训是最好的福利。通过培训,可以让大家了解最新的科技和管理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方式,提高科学理解决策和执行的水平。如决策制定出来后,通过培训和解读让所有的部门与人员理解目标。执行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描述出组织共同的工作目标并自觉献身于这个目标。对目标或概念的不了解,可能会削弱他们的积极性或者在理解部门目标及制定个人目标时可能出现偏差。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于管理技能的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要求程度是不同的。全体员工要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根据在组织中所处的层级掌握三种技能的比例以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保持组织内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提高执行力。

5.控制执行过程

为了保证计划的实现,提升高校执行力,各级管理者必须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重新制定的标准,对工作进行衡量、测定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及时进行纠正,而不是仅仅对执行做终结性评价。

6.执行力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考评、监督机制,强调履责与问责对等

在很多地方,因为制度失去了理性的强硬,就有了“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的不合理现象。职责不清、权利不够、利益不匹配,管理执行力的提高就成问题了。比如,考评指标的设立上仅用定性的描述方式,凭个人好恶、主观印象,不能客观反映工作状态和工作效果。强化执行力,要靠好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目标、职责、监督、评估、问责、反馈等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封闭回路。通过这些环节,形成从责任设定到责任履行、责任监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的有机整体。从现实情况看,职责不清、履责乏力,问责缺失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执行力的提高。在问责方面有必要动真格,除了树立榜样外,最好能树立几个反面典型,以提高制度的严肃性和威慑力。为了增强管理执行力,在管理中必须将组织目标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形成一个目标体系,要建立主体明确、职责清楚,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把职责明确到岗,责任落实到人,根据承担的职责进行授权,再通过利益调节给予动力保障,就能调动完成目标的积极性。

7.培育优秀的执行力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组织文化,“与组织参与人员行为的具体控制机制如原则、法规、工作说明书或命令传达链不同,文化是含蓄的,不外显的,而且大部分是管理人员不能有目的地操纵的”。一所学校的执行力是该所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优秀的执行力文化,关键是构建以执行为取向的大学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一旦建立起来,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以观念的形式对执行主体的思想意识和执行行为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并逐步成为执行主体自觉执行的传统和习惯。高校通过培育起组织内的全体执行主体所共享的关于“执行”的价值观念、信念以及行为规范,从根本上确保执行力文化的提升。要在高校的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面形成一种重视执行力、注重执行流程、讲究执行效果的执行文化。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主流话题。在这一背景下,执行力构建自然也就成了一个时代性的高等教育管理学议题,同时,这也是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一个现实问题。”高校的发展必须顺应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这就要求高校管理中有科学的决策,高效的执行力,灵敏而又有创造性的反应力以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和谐、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爱生.加强督促检查,提升决策执行力[J].办公室业务,2010,(1).

[2]田.浅议建设高校执行力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0,(3).

[3]王凤鸣.基于提升执行力的大学组织结构探析[J].企业家天地.

[4]刘红燕.运用服务营销提升高校市场竞争力[J].改革与战略,2005,(5).

[5]石庆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处级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12).

[6]李永杰.支撑执行力的五个要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1).

[7]李宪生.执行力建设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J].行政管理改革,2009,(2).

[8]孙菲.论提升执行力文化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9,(12).

[9]钟以彬.困境中的高校执行力:模式分析与途径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10]罗伯特・伯恩鲍姆著.别敦荣主译.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