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3-21 17:48:11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引言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把文化产业称为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他们认为文化工业通过工业化生产方式,将修改后的文化通过规模化方式传递给广大社会民众,使社会民众成为文化传播被动接受者[1]。随着社会变迁,诸多国家将文化产业视为其经济的增长点,且经济效益显著。但是各个国家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也各有差异。例如,英国学者将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日本学者日下公人认为文化产业就是去创造一种文化符号,再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2];在美国学者将文化产业称为可商品化的内容信息产业[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即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是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4]。黔东南州是贵州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其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禀赋,例如建筑、服饰、刺绣、蜡染、民族风俗、节日喜庆、体育、民族歌舞、宗教信仰和民族医药等。由此可见,黔东南州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很大开发潜质。近些年来,当地政府以发展旅游为契机,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以镇远古城、西江苗寨、肇兴侗寨等地为中心的著名景区景点,全州各县市文化园(区)建设风起泉涌,例如凯里民族风情园、镇远古城旅游景区、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施秉云台山旅游景区、黎平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施秉杉木河景区、凯里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旅游区、从江岜沙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景区、雷山郎德旅游景区、剑河温泉文化旅游景区、丹寨万达旅游小镇景区、榕江三宝侗寨侗文化旅游景区、台江施洞苗文化旅游综合体等73个,各景区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商品不可胜数并呈现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随着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环境逐步优化、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各种新型文化业态大量涌现,不断为黔东南州文化产业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活力。然而,当前黔东南州文化产业小、散、弱的基木情况未改变,加之受到疫情影响,不少文化企业的经营状况面临诸多困难。例如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市场主体实力不强,各县市发展不平衡,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资源转化成效不明显,消费新场景供给不足等,加之新时代正值百年未有之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面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守正创新,市场主导,从体系构建、项目建设、平台搭建、壮大市场主体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推进,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促进乡村文化全面振兴,实现黔东南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挖掘和利用州内丰富的苗、侗等多民族特色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产业+”计划,推进黔东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1.1推动民族工艺品产业特色化

依托苗、侗等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支持凯里、雷山、丹寨、台江、黎平、榕江等大力发展以银饰、刺绣、蜡染等为重点的民族工艺品、旅游商品加工业,推动特色旅游商品规模化、本土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加大专业人才培育,全面提升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的市场影响力,打造民族工艺品集散地。力争将民族工艺品产业培育成百亿级产业,形成民族工艺品产业集群。一是培育地方知名品牌。支持施秉舞水云台、国春银饰、贵州印象、台江喜悦祥等工艺品骨干企业参与或独立开展行业或企业标准的制定,推动民族工艺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积极推进银饰刺绣标准实施,提升产业形象;依托《苗侗大师》民族文化品牌,支持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部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与《苗侗大师》品牌合作,开发市场化、商品化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二是拓展产品营销渠道。建立黔东南产品为主题的电商平台与电子商务运作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对接国内大型网络销售公司,采取多种方式拓展民族民间工艺品营销渠道。鼓励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主动与国内外知名服装服饰企业合作,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推进民族工艺品产业与服装服饰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实施专业人才培育工程。支持在凯里学院、黔东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设置银饰、刺绣、蜡染等专业和培训基地,建立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师、绣娘信息台帐,建立民族民间工艺品专业人才库,列入全州人才库进行管理。

1.2大力发展节庆会展产业品牌化

一是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活动。强化品牌会展意识做大做强会展品牌,进一步提升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苗年、侗年、姊妹节、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国际芦笙节、龙舟节、萨玛节等一批民族民间节庆文化活动,吸引大量游客观光体验,活跃当地商业活动,直接拉动内需,促进文化消费。二是搭建贵州展览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展会、展馆、参展商信息资源共享。精心策划多门类博览会、展示会、交易会,为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提供商机和平台。

1.3推进民族歌舞演艺精品化

一是推进民族歌舞演艺精品工程。加大对民族歌舞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和扶持力度。挖掘和继承黔东南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演艺内容和演出形式,培育多元化演艺格局,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舞台艺术精品力作,提升苗族歌舞剧《中欧桑》和侗族歌舞剧《行歌坐月》等,创新推出歌舞剧院、茶座欣赏、实景演出等多种演艺形式。二是重点培育一批演艺业龙头企业。以黔东南州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多样化、规模化、层次化、品牌化文娱演艺产业群体;打造提升镇远、西江、凯里、肇兴、剑河等大型演出基地,提高《中欧桑》《古韵镇远》《西江盛典》《银绣》《示歌坐月》《布谷催春》《侗寨琴声声》演艺水平,支持优秀民族文化演艺做大做强。三是推进国内演艺文化交流合作。建立民族歌舞艺术精品剧目交流演出机制,鼓励和推动国内艺术院团交流与合作,整合艺术创作力量,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

1.4培育壮大中医药民族

医药产业依托太子参、头花寥、白菠、何首乌、钩藤等道地中药材优势和民族医药资源,以凯里大健康医药产业园、贵州侗乡大健康医药产业园、施秉台湾大健康产业园等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加强民族医药研发,开发中医药提取、制剂、饮片、膏方、保健品等产品,推动民族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发展生物医药,全面提升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依托州民族医药研究院、州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科技资源,培育和设立建设苗侗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现有品种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工程,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二是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支持国药集团(贵州)血液制品、飞云岭药业、昌昊金煌(贵州)中药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中药提取、制剂、饮片、膏方、保健品等产品。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医疗设备、医疗器械、卫生材料、日化用品、药用原料及包材,提高医疗设备现代化水平。三是壮大民族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以苗、侗、瑶等为重点的民族医药产业,积极发掘民间药方,加大研发力度,推出一批保健功能稳定、深受群众喜爱的优质产品,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健康医药产业体系,推动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和产业加速发展。

1.5做强民族特色饮食业

一是创新推出一批民族餐饮品牌。国际化、特色化、品牌化包装苗族酸汤系列食品、侗家腌制系列食品,提升“凯里酸汤鱼”“侗家食府”等系列著名的饮食文化品牌知名度,提高黔东南州民族饮食文化市场占有率。二是加大民族餐饮扶持力度。充分挖掘苗族侗族饮食等资源,多措并举重点扶持凯里市亮欢寨酸汤文化有限公司、凯里市侗家寨饮食文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激励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一批民族饮食餐饮业蓬勃发展。三是线上线下联动,开拓餐饮电商发展。以舌尖上的中国雷山鱼酱电商为重点,打造一批电商示范、样板项目,让“舌尖上的黔东南”走出贵州、走向全国。

2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台江县锦绣图腾工艺品有限公司、贵州施秉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质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创新研发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创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积极推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锦屏隆里古镇文化产业园、天柱三星岩文化产业园区和奇石文化一条街、夏同瓤状元文化园和以黎平会议会址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等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是加快推进精品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创新文化体验产品,提质升级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凯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下司古镇旅游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园、丹寨县石桥古法造纸小镇文化旅游景区、丹寨县龙泉蛋尤文化城旅游景区、施秉县云台舞水文化旅游产业园、镇远县文德关文化旅游产业园、雷山西江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构建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高品质文化产业园区。四是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新兴文化产业以及融合性文化产业,规划一批重点产业融合项目。

3搭建现代文化产业平台

一是搭建展会服务平台。积极组团参加北京文博会、深圳文博会、杭州文博会和省民博会等,并开展文化旅游推介、现场展销、非遗展演和考察学习等活动,广泛宣传推介黔东南文化产业资源、政策和项目、产品。二是建立健全文化数据库管理平台。依托贵州省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管理平台,构建黔东南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实现各县市、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实时信息和动态连接,并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进行管理,实现州重点文化项目、州文化产业招商项目的进度跟踪、项目情况查询、项目数据统计以及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管理;推进黔东南文化消费云平台建设,免费为文化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文化产品交易消费提供服务。三是构建文化金融合作平台。深入推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用好各级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引导基金等投资工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相关产业投资基金的组建。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组织做好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管理。

4壮大现代文化市场主体

一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创新供给方式,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依法做好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完善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二是制定黔东南全域旅游、文化和旅游发展、体育产业发展、广播电视发展实施推进方案,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旅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三是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活动。组织赴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发达沿海地区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活动,重点考察引进一批特色文创、演艺、影视、动漫产业,为黔东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渠敬东,曹卫东译.(美)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范作申译.(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3]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98-105.

[4]叶取源.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黄婉青 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