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发展思路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29:51

产业发展思路

产业发展思路篇(1)

沙产业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农业型产业,发展沙产业是我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区努力调整生态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比例,在已建成的农业节水示范基地基础上,重点开展了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沙化土地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利化土地节水植被与恢复技术、沙化地区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1 基本概况

凉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处于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全区总面积5 081 km2,其中耕地面积9.67万hm2,农作物播种面积9.27万 hm2。辖38个镇,总人口101万。辖区北部的九墩、下双、长城、吴家井等4个乡镇地处腾格里沙漠腹地。我区是石羊河流域人口最多,密度最高,水资源最缺乏,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辖区内基本没有矿产资源。

2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我区年降水量160 mm左右,蒸发量2 020 mm,境内共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河流4条,均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4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9亿m3,其中西营河3.75亿m3,金塔河1.41亿m3,杂木河2.44亿m3,黄羊河1.40亿m3,全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包括重复利用部分)为2.861亿 m3,实际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9.661亿 m3。凉州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887 m3,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37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68 %,667 m2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605 m3,占全国667 m2均水量的34 %,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相近。全区农业灌溉用水多年平均为10.20亿m3,占社会总用水量的95 %,正常年份农田灌溉用水缺口在

1亿m3左右,干旱年份缺口更大。

3 沙产业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

3.1 人们对发展沙产业的认识还不足

我区的干部群众都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认为防风治沙、发展沙产业是民勤人的事情,与凉州关系不大。孰不知唇亡齿寒,如果不加大沙产业发展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今天的民勤就是明天凉州的缩影。

3.2 水资源供需水矛盾加剧

2010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10.44亿m3,较2006年用水量减少2.09亿m3,到2015年要限制在10.27亿m3。同时,上游来水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可利用水资源量在逐年削减。随着“经济增长、用水增加、水资源量减少的‘两增一减’”趋势的明显,全区供用水矛盾仍将突出。

3.3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凉州区现状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2 %以上,农业为用水大户,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显现出了各行业之间的用水矛盾,必须遵循“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的原则,大规模压缩传统农业种植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的种植比例,发展低耗水高效益的沙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值,通过沙产业规模效应提升农村经济效益。

3.4 沙产业发展滞后,节水措施落实力度不够

近年来,在区政府的大力号召下,把沙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发展,有关部门虽加大了沙产业发展和节水措施的推广力度,提出不少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大力推广沙产业技术,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总体来看沙产业还不够理想,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3.5 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体系不完善

全区沙产业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布局不合理,普遍缺乏名牌产品支撑;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够完善,合同约束力和履约率较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偏低,质量检测、监督、执法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流通现象较为普遍。

3.6 投融资渠道不畅,研发资金短缺

沙产业是一个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薄弱,财政困难,对民间资金等吸纳力不强,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和投入模式。特别是在沙产业新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新材料应用等技术难题的攻关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科技不够发达,人才奇缺。

4 凉州区发展沙产业的思路与模式

4.1 优化资源,调整结构

沙产业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使其资源不断发展和再生,通过合理利用,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因此,要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准确制定出产业发展方案,大力发展以节水灌溉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按照品质优良、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使沙产业的发展建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以及生物链原理,建立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良性循环的农业系统,实现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4.2 夯实基础,注重实效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和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生态效率相统一的农业。

4.3 立足实际,发展特色

(1)要探索沙产业建设的新模式、新成果,开发新技术,引进新设备,如:沙区特种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养殖业技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节水灌溉、无土栽培,利用沙区资源生产的饮料食品的加工设备。

(2)开发沙生植物保健品、沙生珍贵药材、果品与饮料系列产品。发展板兰根、甘草、麻黄、枸杞、黄芪、肉苁蓉等中药材的种植。

(3)开发畜牧产品的系列化加工。

(4)油料及经济作物的系列化加工。酿造葡萄、食用油、酒类、食用菌等。

产业发展思路篇(2)

1、文明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即有建制。据专家考证,县境内芝河两岸有旧石器遗址,有罗仓、下退干等新石器遗址,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石佛头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规格很高的文物被国家、省博物馆珍藏,楼山龙王庙、县城文庙大成殿为元代建筑全国罕见。

2、旅游资源奇特。全县有62处旅游资源单位有80%以上集中分布于县境西部沿黄河一带。特品级旅游景观有乾坤湾、黄河峡谷地貌,四级旅游景点有六处,三级旅游景点有23处,可以划分为八个旅游资源开发对象:关资源群、乾坤湾资源群、仙人湾资源群、楼山资源群、望海寺资源群、阁底资源群、芝河资源群和四十里山资源群,其中乾坤湾资源群为核心资源,位于全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晋陕大峡谷之中,是我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批准黄河蛇曲(乾坤湾)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被临汾市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可开发形成核心旅游区。

3、红色文化厚重。1936年率领红军东征,途径,在赵家沟、前龙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战斗了十三个日日夜夜,是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主席在临汾市境内唯一住过的地方。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建国前后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接纳和帮助了20多个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难关。1971年将曾居住过的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并修建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当时的临地委在此召开了第一届全委会。5月12日重新修复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剪彩开馆,有霞光普照、阳光雨露、殉义柏等景观,境内还有回师西渡渡口、沙发石、红军井、红军石、红军崖、毛字石等红色旅游资源(来源:文秘站 )。

4、生态资源丰富。境内盛产红枣、核桃、绒山羊、小杂粮、蓖麻、酸枣、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品质上乘,闻名遐迩。尤其是红枣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奖章,是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在我省干果类农副产品中率先获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目前,全县红枣树总量达到30万亩900万株。发展绿色观光、采摘旅游、建立果品加工基地,转化原枣为旅游商品,开展绿色生态旅游。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提出了“绿色产业富民、能源工业强县、旅游开发兴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和出台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县打造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文化旅游,以黄河乾坤湾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和以红枣品尝采摘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三大精品旅游线路,牵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1、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体,新建展览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建红军东征纪念塔,开展追寻红军东征足迹、寻访东征老红军及其后人,祭奠红军崖英勇牺牲的无名烈士等主题活动,努力把东征纪念馆打造成全省红色旅游重点景区。

2、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景区。加大以乾坤湾为主体的重点景区建设,修建黄河地质博物馆、观景台、乾坤道、天脊台等景点,挖掘保护河会里民间艺术村、黄家岭民俗村等资源。开发黄河观光体验项目,开展水上漂流、黄河游艇、空中热气球等活动,饱览黄河地质公园奇特景观。开发游乐服务项目,修建服务中心、农家宾馆,推出特色产品、农家饭菜,开展黄河沙浴、黄河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打造全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产业发展思路篇(3)

一、引言

岳阳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岳阳的旅游业曾火爆一时,但是三峡截流后,受到水路客源减少的影响,岳阳旅游业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将就岳阳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进行有益探索。岳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一江(长江)、四水(湘、资、沅、澧)、三省(湘、鄂、赣)的多元交汇点,北通巫峡,南及潇湘。岳阳不但有京珠、京广铁路由南而北贯通,也拥有方便的水路交通。岳阳北依武汉,南靠长沙,西边是湖南的大湘西旅游圈,东边亦可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其旅游区位可算是极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互交融,是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岳阳旅游产业swot分析

(一)优势

1、占据优势区位,有利于发展旅游。岳阳位于湖南省东北,有“湘北门户”之称,北临长江,扼洞庭四水,有人形象地把岳阳所处的地理位置简化成为一个“q”字:q的一竖指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郴州-衡阳-长株潭-岳阳”经济走廊,q的半弧形代表洞庭湖周边地区,岳阳就是一竖与半弧交汇的顶点;在交通上,京广大动脉穿过岳阳,给岳阳带来大量的经济流和客流;在旅游区域布局上,在南部有现在正着手大力发展的长株潭经济区,往西有湖南的强势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区,往北有经济枢纽武汉,在更大的范围上说,岳阳甚至可以融入更大的经济旅游合作,往东可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往南可以与泛珠三角区域进行密切的合作。wWW.133229.Com

2、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多样性。首先,岳阳文化古老悠久,积淀丰富,有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齐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另外还有被誉为“情岛”的君山,分布着二妃墓、柳毅井、飞来钟等等名胜古迹。在岳阳城区内还有小乔墓、鲁肃墓、文庙等等。自然资源方面,有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南湖风景名胜区、大云山、五尖山等等。丰富多层次的旅游资源为来岳阳旅游的游客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3、旅游产品丰富,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岳阳拥有很多高品质、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岳阳君山银针,以三起三落著称,古代谭元春还曾做诗赞许,可见其盛名;还有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岳州扇,与苏州扇、杭州扇同享盛誉,成为工艺扇中的三姊妹。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岳阳有独特的食鱼文化,回头鱼、银鱼都深受游客的喜爱。

(二)劣势

1、资源分布分散,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岳阳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空间分布很分散,岳阳楼、文庙、南湖风景区等等在市内,但君山、慈氏塔等分布在市区以外,到核心景点张谷英村需乘车一个多小时,著名的屈原墓、屈子祠等都在汨罗市。

2、旅游定位不明确,线路缺乏有效整合。岳阳现在的旅游定位并不明确,各个资源缺乏统一的形象定位,洞庭湖、南湖是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而吸引游客,岳阳楼是以其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而屈子祠等又是以屈原的文化为切入点。零散的形象定位使岳阳难以树立一个强势的吸引形象来招揽更多的客源。

(三)机会

1、旅游产业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今后2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从2000年的6.68亿增至近16亿;旅游业的收入增长的幅度将在20年中增长3倍,达到36000亿美元。而且到2020年,中国的旅游人数将达到1.3人次,从而取代法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旅游大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岳阳的经济发展快速且平稳。2007年岳阳市全年实现gdp915.84亿元,连续10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同年,岳阳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3元,同比增长16%。这些数据都表明,岳阳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拥有更多的收入可以用于旅游,旅游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

3、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建设公共设施,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接待条件。岳阳市政府已经明确了将旅游作为岳阳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将大力招商引资,拉动岳阳的旅游业发展。

(四)挑战

岳阳北有武汉,其有利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都必然会对岳阳的旅游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南临长沙,其综合实力远超过岳阳。在岳阳以西,是湖南强势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圈,拥有世界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及江南风景的代表凤凰等等。从更大的范围上看,岳阳南边有已有十几年合作历史的珠三角经济合作圈,东部又有长三角合作圈。这些区域都是岳阳旅游的强大对手,岳阳若定位不准、宣传不到位,很可能被这些地区争夺去大量客源。

三、岳阳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一)岳阳旅游市场定位

岳阳的一级旅游客源市场应该定位于省内,鉴于省内其他旅游资源的替代作用,岳阳应该与其他强势的旅游地区发展旅游合作,实现信息共享、线路整合,吸引大量客源。湖南的邻省应该视为岳阳的二级旅游市场,为了吸引其他省的客源,岳阳更要与其他旅游地区进行合作,进行整合营销,单凭岳阳现有的旅游产业实力还不够作为一个单独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作为一个旅游经过地或是与作为一个旅游系列产品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营销将获得更好的客源市场。

(二)岳阳旅游产品定位

旅游最核心的内容还是文化,而岳阳拥有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要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定位,建立“文化-产品-市场”的有机关联。

岳阳的旅游产业应该定位在一个“忧”字上,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就是以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全国,表达了岳阳人民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另外,岳阳作为屈原的第二故乡,将传承并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屈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先忧后乐,团结求索”。岳阳应该扩大屈原文化节以及龙舟节的影响,并将屈子柌、屈原墓与岳阳楼进行很好的整合。君山二妃墓流传着娥皇、女英因为思念舜帝,泪洒于竹,哀号而死,这也是一种忧愁,同样可以以“忧”作为主题。

很多景区景点都推出休闲与喜乐为主题的旅游,当岳阳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必将脱颖而出,营造出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形象,这是一个大胆而新颖的尝试。

四、岳阳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旅游管理部门

市场的确是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但是通过市场所进行的资源配置并不具有完全效率性,因为市场会出现失灵现象,仅仅通过市场是很难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只有政府对旅游经济活动施加某种程度的干预,才能使旅游经济活动更有效率。政府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要制定出完善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规范并激活旅游市场。第二,政府应该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接待物,而各个旅游接待物往往具有公共性。第三,构建灵活的旅游业经营体制。第四,加大岳阳旅游宣传力度,政府要投入人力财力致力于岳阳旅游的形象推广,做好宣传促销活动。第五,寻求政府间合作,协同打造旅游精品路线。

(二)旅游资源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旅游景点的维护和建设,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吸引力。景区要不断增加或是更新景点,一方面可以增加景区容量,另一方面也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

其次,旅游景点周围设施的建设要注重与核心景物的风格协调,以岳阳楼为例,其周围的饭店、餐馆、商店都可以设计成为带有明清风格的建筑。

最后,岳阳的旅游景点应该合作推出通票。岳阳旅游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不住游客,来岳阳旅游的游客很少在本地过夜。推出通票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将岳阳楼、君山、张谷英村三个景点合为一张门票出售,通票价格只售到分别单买其中两个景点的门票的费用,这样将吸引更多的客源,景区也可以因为规模效应而盈利,游览这三个景点需要不止一天的时间,这必将拉动住宿业及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凸显旅游的乘数效应。

(三)旅行社

旅行社是沟通旅游者与旅游景点之间的桥梁,发挥好桥梁的作用才能营造出游客与旅游景点的“双赢”局面。如何结合好“推”和“拉”的旅游市场营销,是岳阳旅游业获得更多客源的重要问题。如同国内当今大多数旅行社一样,岳阳旅行社也存在导游员激励制度方面的问题。岳阳旅行社管理人员应该敢于创新,推出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员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随之提升,联合打造岳阳旅行社的品牌。

(四)酒店

岳阳现在共有酒店43家,其中大部分是三星级及以上级别的酒店,整体上说岳阳酒店档次构成偏高,经济型酒店较少。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岳阳还应该建设更多的经济型酒店,调整产业构成。另一方面,岳阳的酒店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接待游客的层面上,更应该创造事件,主动吸引客源。岳阳的酒店可以借助巴陵饮食文化推出“巴陵特色饮食节”,在活动期间推出从古至今岳阳地区特有的饮食,如回头鱼、蝴蝶过海、洞庭银鱼、洞庭腊野鸭条、君山银针鸡片等等。岳阳的特色巴陵戏也可以加到酒店活动中。这不仅将增加新的旅游项目也将提高岳阳旅游产业的盈利水平。

(五)旅游交通

岳阳现在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相衔接的交通网络,可进入性强。岳阳楼、君山、南湖风景区、文庙等主要景点都位于市内,而且距离较近,方便游览,张谷英村位于市区以外,但是有直达大巴,所以也很方便。应该提高岳阳旅游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游客经历,像从市内去君山岛就可以首选水路,让游客乘坐精心设计的小舟前往君山岛,可以渲染出不一样的气氛,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唐召英,杨宁光,苏智先.岳阳市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4(4).

2、袁林,冯健.江西省永修县旅游发屡的swot分析及其组合战略[j].农村经济,2008(2).

3、刘飞龙.岳阳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5).

4、张华,谷人旭,程智.岳阳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5、易炼红.创造巴陵盛状[j].求是,2005(14).

6、林静.三明市旅游产业定位与市场营销对策[j].三明学院学报,2004(3).

7、把多勋,游喜喜.试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理和一般条件[j].开发研究,2007(1).

8、张艳.旅游市场中各利益相关者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

产业发展思路篇(4)

新疆是我国西北边陲重地,长期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棉花产业是新疆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现主要就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新疆政府制定了“一黑一白”经济发展战略,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一发展战略中的“黑”指的是石油,而“白”则指的是棉花,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新疆的棉花生产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目前,新疆地区已经建成了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以及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棉花产业呈现持续高产及稳定发展的趋势,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柱,新疆的棉花产业成为国家棉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纺织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人类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棉花是棉纺织物生产的重要原材料,近年来我国的纺织行业正在快速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棉花产业的发展。现阶段,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需求,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棉区重要的生产目标是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保证国家粮食产量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这几个区域棉植面积及规模,而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依然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疆地区都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区域,承担着国家棉花供给的重要任务。新疆地区对于棉花生长而言具有十分明显的自然条件优势,适合多种类型的优质原棉生长,而且产量、品质都较高,加上国家的大力扶持,目前已经完成棉花基地建设,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及高级人才。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着区域化、专业化及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的区域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以及技术集成体系,棉农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推广及服务体系相对比较薄弱等生产问题。而在市场流通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链各个环节联系不够紧密,相关技术与标准之间的对接存在问题,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标准体系及技术体系等问题。此外,棉花市场价格波动比较频繁严重影响了棉农、棉纺企业的经济效益,加上棉花的购销主要依靠传统的购销方式,因此棉花流通的成本相对较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

二、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为了促进区域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重视以下问题。一是新疆地区棉花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始终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应做好引导工作,行业内部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应做好带动工作,重视新技术的创新推广工作,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棉花产业链体系。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棉花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当前的企业与棉农利益分配机制,缓解企业与棉农之间的利益矛盾,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应重视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在棉花种植的区域布局中,做好布局优化工作,按照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生产管理水平,将不同纤维类型及生产质量的品种进行合理的布局,形成优势产区,构建专用棉区域生产带,重视品牌效应的重要作用,扩大新疆地区专用棉的影响范围。三是为了有效提高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及管理体系,保证棉花品种的选育质量,做好原棉生产、加工过程及棉花产区生态环境的监控工作,提高原棉的加工质量。此外,棉花产业基地相关管理人员还应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为区域标准及管理体系的贯彻落实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做到棉花生产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真正提高原棉产业的竞争力,促进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三、结语

新疆地区是我国西北边陲重地,地区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安全,长期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棉花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简单就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简单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仅对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8343-8344.

产业发展思路篇(5)

河北处于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行政区域的连接地带,受政策、历史及人文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知识贫困、科技水平落后以及观念转变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欠发达地区特征之一,河北省很多地方现代化程度低,人们的生产生活保持着原始纯朴的方式,这又为发展时下盛行的乡村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该以农村为中心,推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具体发展思路如下: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卫生设施、停车场和游客休息设施等,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应按照就地取材、节约环保的原则,加上巧妙地规划和设计构思,使其和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尽量体现自然的、绿色的格调。当然,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可以引进一些必要的高科技设备,比如生态厕所的安装,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环保无污染还可以资源循环利用。此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确保农村和外界的信息畅通;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软环境的建设,首先,地方政府要提高对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将国家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关注度。其次,主动引导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不盲目崇洋也不抱残守缺,从而改善民风。另外,还要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和法律意识,为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还要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联合企业、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探寻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保护和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人口大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积淀了众多特色鲜明、风格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物古迹,这些都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它们犹如颗颗散落于民间乡野的珍珠,需要能工巧匠来串联。首先,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的独特资源,在各县、乡、村开展调查并做好记录、建档工作。因为乡土文化种类多样,形式各不相同,进行全面调查,是把握全局、分类保护和开发的前提。其次,通过资源整合、数字化保护、复制保护以及开发式保护等多种途径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这方面,“长阳模式”值得借鉴。最后,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品牌效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参与,然而目前,非遗传承人正面临着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局面。据调查,部级非遗项目超过70岁的传承人已占到1/3,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宁愿外出打工;而且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学历和文化程都不是很高。[1]要改善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除了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外,还需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带徒、学院培养、社会培训、家族传承等多种模式进行“立体”的传承,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高等院校,特别是专业技术学校应当加强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联系与合作,加强 “手工艺”等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高层次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直接服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创新人才引入机制,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

三、区域整合、统筹发展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众多的农村地区尤其是环首都贫困地区要想乘着政策之风甩掉穷帽子,必须有全局意识,统筹规划,因为各自为政、没有规划、没有秩序的行业发展往往会产生同质化竞争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地方政府要打破现有行政界限,寻求合作共赢,整合各类资源,包括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等,比如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劳动力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规划田园风景图,五颜六色的田野风光可以吸引画家们写生作画,也可以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欣赏到别样的风景,这样农民就可获得主业和副业双丰收。

四、打造立体宣传渠道

信息化时代,要改变农村在人们头脑中落后的印象,迅速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就必须重视立体化的宣传,除了传统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途径外,网络是一种方便、经济、快速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出行前获取相关信息的一个最主要渠道,所以旅游经营者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加强宣传,这些工具包括网站、博客、微博、论坛、常用工具软件中的植入广告。新农村还应重视自己官方门户网站的建设,所谓官方网站是指权威的、唯一或指定网站,和一般网站相比,在消费者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官方网站的信息具有权威、可靠、及时的特点,这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对于想从网络了解信息的大众消费者来说意义重大。在网站上,凭借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可以用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新农村风貌。

五、开发旅游地高校客源市场

乡村文化旅游客源主要来自周边城市,然而在欠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许多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有限,导致旅游客源不很充足,而且针对目前中国休闲旅游者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特征的现状,而高校正是年轻、高学历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从旅游地周边地区的高校挖掘潜在客源市场是一种必要的、值得尝试的途径。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这也正是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好、精神压力相对较小、时间较充裕的时期,也是求知欲最强的时期,[2]他们的出游不是纯粹的为了观光娱乐,还有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所以应通过生态休闲教育等途径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转变,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消费需求,主动关注自身周边的环境发展,深入农村去感受那亲切的田园风光,体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吴元新.二代非遗传承人培养需重视.[EB/OL].[2012-06-25]http:///info.asp?id=154904.

[2] 谭业.在校大学生生态旅游意识特点及培育途径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107-110.

产业发展思路篇(6)

1 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传统农业从零星分散、规模狭小的个体生产转变为日益集中的,由劳动协作和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的,围绕主导产品或支柱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作为一个体系来运行,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协同相结合。

2 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作为经营机制的创新,它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一体化经营体制,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3 农业布局区域化。布局区域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主导产业、扩大经营规模、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所谓布局区域化是指产业化经营确定的主导产业或生产系列,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设立专业化小区,按小区进行资源比较要素配置,安排商品生产布局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形成多种类型与特色的作物带和动物饲养带。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生产区域间的大规模分工与协作,促进形成主导产业,同时,必须使农户得到实实在的经济利益,以发挥区域化布局的作用。

二、保证完成国家赋予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垦区农业坚实的历史重任

1 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分流农业劳动力,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可以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也可以创造农业产业的聚合规模,使分散的小农户集中在“龙头”牵动的一条产业链上,实现高度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生产和高度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不仅扩大了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传统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自给性和封闭性,农户只能以低价出售很有限的初级产品,获取不到运输储藏和加工增值的效益。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演化过程,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生产部门,而是逐步成长为产品商品化、流通市场化完全开放的现代农业。

3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户不仅得到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效益,而且还可以分享工业、商业环节的利润,同时能够分流富余劳动力,拓宽就业渠道,使农民走出土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另外,众多龙头企业在原料产区的建立和发展,还可以促进形成农区工业化,有效地拉动农村小城镇建设,优化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步伐。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培育和扶壮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依靠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在专利、配方、品牌、包装、价格、服务等方面构造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新思路

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结构,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1)尽快从传统的“重农轻工”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农垦企业,大农业是基础型产业,重视并搞好农业生产固然重要,“无农不稳”。但是,“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也是任何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现实表现。所以,在应当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和以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2)尽快摆脱计划经济的传统影响,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农垦有几十年的“国营”农场历史,“种粮交国家、工资领回家”,农场盈亏与职工个人无关,都由国家承担。改革开放以来,农场虽然属于国有,但是不再国营,对农业职工实行了“两自理、四到户”(生产费、生活费自理,土地、农机、盈亏、核算到户)。因此,农业生产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来安排生产。

(3)加快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重点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资本结构、人才结构。发挥垦区自身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等诸多优势,大力培育工业龙头企业,协调和密切龙头与基地的关系,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2 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离开市场需求来搞产业化只能是一种空谈。随着产业化的推进,大量的产品急待通过销售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必须积极地采取开拓、挖掘、改良品种、调整结构、深度加工、储藏保鲜、改进运销等手段开拓市场,逐步形成全方位开放和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当前,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垦区现有的各级各类市场,还应广泛开辟埠外市场。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加强销售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员销售、销售大包干和广告销售等办法。

产业发展思路篇(7)

1.产业基地规模稳步扩大。目前全区山桃面积已达46万亩,柠条50万亩,沙棘27万亩,山杏6万亩。优新经果林9.5万亩,其中优质杏3.4万亩,大果无刺沙棘3400亩,无公害枸杞3.5万亩,发展林业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源优势。

2.产业发展硬件建设明显加强。清水河沿岸枸杞产区已全部通过了自治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优质枸杞品种推广面积3.5万亩,良种率达到100%;同时成立了原州区枸杞专业协会,在枸杞栽植区成立了3个行业协会,为原州区林业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3.综合效益大幅提高。截至2012年底,全区林业总产值达2.48亿元,全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437元。全区干鲜果品产量达1099万公斤,尤其是枸杞总产量超过400万公斤,产值近亿元,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不仅使林业产业发展的群众基础得以夯实,而且自上而下在发展和壮大林业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强势发展的理念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

㈡原州区林业产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林果产业化体系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经营相对分散,集约化程度较低。2.林果品种多而杂,优质果品率低。

3.缺乏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林果推广示范基地,果农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科研推广经费缺乏。

4.果品后期处理手段落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制约了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主要措施

㈠加强领导是保证林业产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原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林业产业的培育工作,先后成立了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任务书,从组织领导、政策指导、苗木供应、经费扶持、加强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同时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户制度,将整地、造林、管护任务落实到人,对各项工作坚持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㈡上下一心是促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林业建设底子薄和产业条件基础差是原州区林业产业建设征途中的“拦路虎”。近年来,全区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林业建设中形成了上下一心搞林业、全心全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原州区委、区政府广泛发动,在产业的发展上每年都要抽调区、乡、村、队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积丈量、地块落实、宣传指导、成活率(保存率)调查、技术培训等工作,广大干部群众精神饱满,苦干实干,保证了林业产业建设的有序开展。㈢多方支持是实现林业长足发展的保证多年来,原州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国家林业局、自治区林业、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厚爱,政策的支持、资金的倾斜、项目的带动为原州区林业产业建设注入了活力。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

㈠明晰思路,合理布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建立南部半湿润大果沙棘生态经济区。在张易镇、开城镇、中河乡依托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项目,大面积营造水源涵养林,同时根据群众投入能力,结合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相关政策,在适宜地段种植金银花、麻黄等中药材;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带,以针阔混交方式大规模发展大果无刺沙棘。2.建立东北部干旱半干旱柠条生态经济区。在炭山乡、寨科乡、官厅乡、河川乡和清水河沿岸东西两山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带发展庭园经果林;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带,建立以柠条为主的饲草加工原料基地。3.建立北部河谷川塬防护型特色枸杞生态经济区。在三营镇、头营镇和彭堡镇的部分区域营造农田防护林,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枸杞南移工程和自治区特色产业带项目,大面积发展无公害枸杞和设施园艺业。同时通过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压粮扩经增草,建立优质牧草基地,夯实养殖业发展基础。4.建立城郊集约型绿化美化生态经济区。在清河镇、开城镇、头营镇等城区周边地区,积极培育花卉、盆景、特色绿化树种等观光植物,发展设施种养和产品加工,适应市场经济,丰富城区的菜篮子、肉篮子、花篮子和果篮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产业发展思路篇(8)

摘要院生态休闲农业是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产业支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良序发展,是当前理论界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涵义,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解读,同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以期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但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和实证分析等,将是笔者日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院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院F32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33-03

0 引言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1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

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 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 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2013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近7.4 亿人,城镇化率达53.73豫。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释放压力,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 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

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 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 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 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

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

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 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

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 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 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产业发展思路篇(9)

中图分类号:F8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61-02

近年来,我国的健康险一直处于外热内冷的境地,经营健康保险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内部核保、核保环节中的风险控制,却很少设法调动相关参与方,尤其是医疗服务提供者主动控制费用支出的积极性,导致参与主体的利益没有得到协调,从而未能实现多方共赢。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健康险经营策略,寻找健康险经营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对健康险应确立产业链的经营思路。

一、打造健康险产业链的必要性

健康险产业链,是指从健康管理产业分工和协作的关联角度出发,以深化医保合作关系为重点,以加强与健康管理公司的业务合作为手段,以促进健康险持续良好发展为目标,以增加健康险附加值服务为内容,加强外部合作,通过构建由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等多产业组成的健康服务链、价值供应链和利益共享链,扩大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加强风险控制,建立利益联盟和长效机制的系统工程和整体活动。打造健康险产业链的必要性在于:

1、打造健康险产业链是促进健康险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打造健康产业链,可以强化健康险的风险源头控制能力,变过去的只侧重在理赔环节上的事后风险控制方式为事前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以及事中的医疗服务过程质量跟踪和成本动态管控等,使健康管理从健康险销售活动开始,延伸到理赔给付前的各个经营过程和环节,通过开展健康识别、风险评估、疾病控制和给付约束等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活动,提高业务的质量和风险的过程管控能力,促进健康险持续良好发展。

2、有利于提升对客户的服务品质。通过打造健康险产业链,保险公司与健康管理机构、体检公司等产业建立深层次合作,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将不仅仅是保障和理赔服务,并且包括预防保健、健康咨询、健康维护等多种服务项目,这将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品质、扩大服务内涵、增加附加值服务,使保险公司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客户满意度得到提高。

3、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打造健康险产业链可以为客户提供健康评估、健康讲座、健康咨询、健康维护、疾病导诊、理赔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利于增加客户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巩固现有的客户资源,开发潜在的客户资源,降低疾病发生的频率和程度,进而降低销售价格,全面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

4、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打造健康险产业链可以加强与医疗卫生、医药供销、健康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有效联动,搭建各相关产业间合作共赢的平台,使健康险客户真正享受到具有公司特色、体现公司实力的规范、专业、高效的健康服务。

二、健康险产业链的国际经验

在国际上,通过打造健康险产业链取得成功的健康险公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安泰集团(Aetna)和英国的保柏公司(BUPA)。

1、美国的安泰集团。作为美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及医疗保障公司,安泰集团的成功经验在于,借助与医疗系统各个层面(包括医院、医生、药物及医疗仪器生产商、消费者、雇主及政府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来施加其独特的影响力。他们通过开发一系列专有技术提高医疗管理并拓展医疗资源网络,创新医疗管理机制,激发医务人员尽力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美国,安泰集团的医疗网络遍及全美50个州,与超过700万的专业医疗人员签有长期服务合约。另外,安泰网络还包括5400家零售药房。

2、英国的保柏公司。与美国安泰集团不同,英国保柏公司是通过拥有自己的医疗机构为客户提供医疗服务的。在医院和医疗服务中,保柏公司经营26家医院,包括英国第一家由私营公司运营的国家卫生局诊断和治疗中心。2005年,保柏公司为近20万名使用私营保险的日托及住院病人和近60万门诊病人提供服务。此外,根据与国家卫生局达成的协议,在保柏公司医院为55000多名病人提供治疗服务,另有12000名病人在国家卫生局诊断和治疗中心接受治疗。自保柏公司于1969年在英国提出健康评估概念后,现今已在英国境内设立了50家网络康复中心,成为居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健康和保健预防服务提供商。它通过网络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客户可得到在一天内完成检查、向医生咨询检查及制定个人保健预防计划等服务。同时,通过位于英国的290多家疗养院,保柏公司能为21000多名居民提供全天24小时的高质量看护服务、家庭保健和短期保健服务。20000多名BUPA员工提供此服务,包括护理员、护士、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打造我国健康险产业链的思考

1、整合自身资源,开展健康咨询等工作。保险公司可以在客户服务中心电话中设立专门的健康咨询热线,为客户提供日常健康咨询、就医指导、健康管理等服务内容。另外,公司在销售健康产品过程中可为客户赠送健康手册、健康光盘等附加值服务,增加客户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维护意识。

产业发展思路篇(10)

巍山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实现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发展茶叶产业是一条可寻之路[1]。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巍山县茶叶走入国际市场、实现提质增效的主体思路。

1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 646.07hm2,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 361.87hm2,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以生产乌龙茶为主,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存在的问题

2.1茶树老龄化,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且零星面积多,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几起几落,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茶树采摘面小、量少,茶园投入不够,茶叶产量低。

2.2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缺乏商品意识,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徘徊不前,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有品牌,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4个企业,但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近几年来,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包装粗糙,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依托乡级初制所,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保护茶农利益,保证精制茶原料,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市场信息,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茶叶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制假、造假,侵犯茶叶品牌,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投入管理跟不上,茶叶产量、质量

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发展思路

3.1统一思想,增加投入,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 361.87hm2,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都属投产茶园,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会,广辟财源,利用各项财政措施,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整合茶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依托台商,开拓国际市场[3]。

3.3选育推广茶树良种,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加强茶园生产管理,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补植、补造,更新茶园,重新种植,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修道路,建水池,保证茶园旱涝保收,稳定茶农收入,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再将自己的所得,培训、传播给茶农,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还了解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4参考文献

[1] 夏雪飞,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2009,37(3):18-19.

[2] 郑宽明,李天芳,郭亚锋.陕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0):7-9.

产业发展思路篇(11)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云南巍山

巍山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实现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发展茶叶产业是一条可寻之路[1]。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巍山县茶叶走入国际市场、实现提质增效的主体思路。

1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 646.07hm2,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 361.87hm2,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以生产乌龙茶为主,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存在的问题

2.1茶树老龄化,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且零星面积多,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几起几落,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茶树采摘面小、量少,茶园投入不够,茶叶产量低。

2.2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缺乏商品意识,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徘徊不前,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有品牌,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4个企业,但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近几年来,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包装粗糙,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依托乡级初制所,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保护茶农利益,保证精制茶原料,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市场信息,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茶叶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制假、造假,侵犯茶叶品牌,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投入管理跟不上,茶叶产量、质量

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发展思路

3.1统一思想,增加投入,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 361.87hm2,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都属投产茶园,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会,广辟财源,利用各项财政措施,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整合茶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依托台商,开拓国际市场[3]。

3.3选育推广茶树良种,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加强茶园生产管理,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补植、补造,更新茶园,重新种植,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修道路,建水池,保证茶园旱涝保收,稳定茶农收入,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再将自己的所得,培训、传播给茶农,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还了解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4参考文献

[1] 夏雪飞,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2009,37(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