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审美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16

中学审美教育

中学审美教育篇(1)

由于传统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美术专业升学考试模式制约,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还存在着片面性,突出表现为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偏重技能训练,甚者把技能训练作为单纯的机械的技术训练。学生接受的是模仿式的专业训练,教师强调的是所谓的基本功扎实,而把创造力的培养放在一边,或者认为创造性是学生以后的事。这种美术教育模式,将美术活动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排斥了学生个性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带学生走向“匠”气,乃至死胡同。它忽略了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和教育的整体性,背离了教育的基本目标和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因此,美术教育必须从片面的、陈旧的、模仿型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开发审美智力、培养主观表现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能力为重心的教学途径上来。作为美术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地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及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我们将就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充分发挥审美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的心理获得极大的自由,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愉快的、充满美感的学习气氛。比如

美术教室的美化,写生道具的精心设计,背景音乐的设置,以及教师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等等,都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消磨学生个性、千人一面,是创造的大忌。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在个性上大胆表现,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似思维,想象思维。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发散思维,给学生创造性想象空间,激活他们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培养。

二、启发学生在美术接受中再创造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运用美术这一形式媒介,表达自身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所升华的情感。认识、思想,以及自我的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创造性产物。美术作品的创作完成,实际上还是个潜在的有待实现的对象。它只有通过与接受者对话,进入接受者的美术接受过程,才能实现其社会意义与价值。

美术接受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美术接受,去感受、理解、阐释美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美感,同时去体验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气质和感人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接受:把学生领进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在对美术的欣赏和评释中,引出联想,拓宽审美意识的范围,激发起思想情感的波涛和对美术作品的重新认定乃至或去填补、或去创造出“新形象”。也就是说,要善于引发学生在美术接受中进行再创造。例如。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的美术接受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发学生对“神秘的微笑”的不确定性,展开丰富、自由的创造性想象。以及对人物形象身后作为背景出现的含蓄而深远的风景空间,示以无限的遐想和再创造。又如·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我们要设法引导学生透过这一典型的朴实勤劳、任劳任怨、饱经风霜的又富有“思想”的“父亲”形象的“表层”,站到“父亲”的立场上,代“父亲”体悟劳动的快乐,去展望丰收季节的情景和对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达到艺术的再创造。尤其接受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就更应引领激发学生的再创造。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更容易与作品沟通,同时,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原则中更强调“神”和“意境”,如“似与不似之间”“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就充分给接受者以更多的创造性想象空间和物象,唤起接受者对无限空间和“意外之象”的想象的。总之,在美术接受中只有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才能实现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不断提高。

三、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应服务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它与技术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没有造型技能,就没有美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美术又是一种技术活动。技能训练、技巧的形成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过程。技能又是创造力“行为能力”要素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创造力就是整体,技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在强调创造力培养的同时,又不能排斥技能训练。在教育实践运作中,应该把握好局部服从整体。避免出现视技能为单纯的机械的技术训练。在技能的指导和训练中,实现与创造力的统一,服务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第一,美术教育实践中,避免把技能训练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美术教育活动中,技能的培养不能简单地视为单纯、机械的技术训练。要注意在训练中渗透入文意识与内涵,也就是说我们要积极诱发学生情感、理念、修养、价值观等的投入,让学生能把激发“表现性”的激情贯穿技能实践于活动的始终。特别是一些像“石膏写生”“静物写生”等看似“死板”“枯燥”的技能训练项目,更应注意人文内涵的渗透。例如。在进行石膏像《拉奥孔》写生训练过程中,不能急于着手形体的塑造,而应让学生了解拉奥孔的创作取材和创作时代背景,使学主介入情感去体验“拉奥孔”违背神的旨意受罚,被毒蛇缠咬时濒于绝境的肉体痛苦和并命挣扎的这一戏剧性情节。从而让学生读懂从中表露出来的表情特征和身体扭曲特征。指导学生不能光盲目客观地去塑造杉体,要注意自身情感的介入,有取舍主次,主观能动地、表现性地去塑造形象。

第二,在技能训练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技能训练中,强调技法和传统意义上的“写实”或说模仿式教学,往往容易约束学生个性发展,因而在技能指导和训练中应该避免“模仿型”教学,侧重表现性教学。表现性教学强调把个人感受、情感带进对客体的主观表现实践活动中。而且,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地观察对象,尊重自己的视觉感受,从而使学生更自觉、更主观地去表现对象,表现有意味的形式与内容。同时,我们要有计划、有序列的辅以指导。让学生从技能实践中去把握形式美感的内容(如。线条、色彩、造型、构成等)。提高创造形式美的能力。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形式美在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中普遍存在,但形式美最典型的形态呈现在艺术美中。”对形式美的追求是艺术实践的必由途径。在技能训练中。加强形式的把握与表现的研究对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并具有个分积极的意义。引导学生一方面要善于强调对象形体特征和形式形态,另一方面应加强画面结构的研究,运用形式美的原理去构造有意味的美的形态。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另外,技能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前人或别人的表现技法同时,能注重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逐步转化表现程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表现技巧风格,实现在技法训练中得到创造力的培养。

第三,在技能训练中,注意材质运用与表现的创新能力发展,对材料与表现。材料与制作。材料的触感、质感、肌理美的把握,不能脱离美的规律和创新核心。让学生发现材料的特性,探索其在表现中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效果,拓宽艺术语言的表达范畴,加强视觉冲击力和画面张力,触摸艺术表现的新空间,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创设展现学生成果的机会,激发创造原动力

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展示学生创造成果这一环节。只有多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创作成果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品尝到创造的成就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创造的意义。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动机,从而使学生创造的自觉性得到延续,

、通过对有个性创造的课堂作业作鼓励性的讲评,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让学生初尝创造的小“甜头”。

、通过举办学生习作展览,从小到班级橱窗展示到全校美术作品展,以及推荐学生作品到社会参加展览和比赛。让学生品尝创造的大“甜头”。

中学审美教育篇(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在这一过程中,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钢琴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所看重,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钢琴而获得身心的愉悦,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情感体验不断得到丰富。所以,钢琴教学已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对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希望为今后的钢琴教育提供借鉴,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自身情操。

一、钢琴教学的核心是审美教育

音乐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追求精神品质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力度的同时能够传递出一种能够给自身带来幸福美感的精神追求。钢琴,作为音乐生产的一种工具,通过钢琴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来体会音乐。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钢琴教学的核心本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们一种良好的音乐素养,这种音乐素养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美、体验美和追求美,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因此,钢琴教学可以看做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一种课程,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学校审美教育的提供,通过对钢琴的学习来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当然,不同的学生对钢琴音乐的体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审美教育作为钢琴教学的核心,对提升学生对音乐对美的鉴赏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钢琴教学和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钢琴教学为审美教育提供基础

进行钢琴演奏,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是决定其精彩度的关键内容。掌握正确、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是表现各类钢琴作品的内涵和意境的前提,是演奏者准确地表现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情感的前提。因此,钢琴教学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开拓自己的思想,突破单纯传授教学知识的限制,重视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验美,去感受情感,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把握能力,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现给听众以引发共鸣。

(二)密不可分的钢琴教学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其美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钢琴教学中,始终将审美教育贯穿其中,是在潜移默化中体现的。钢琴教学中对于演奏技巧的训练和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问题的研究,以及怎样使钢琴教学走出从纯技巧训练的误区,从而充分展现其中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充分实施其美育功能,意义重大。

(三)钢琴审美教育中的特性

演奏被称之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情感审美是支撑演奏引发共鸣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演奏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上的美学感受,包括声音美和情感美两方面,在情感审美的钢琴课堂中,声音的审美和表达出演奏艺术的核心同样重要。演奏艺术是生活美的反映,需要让演奏者把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从心灵深处爆发出来,使之得到美化和升华。

学习钢琴演奏的一项重要体验即为审美的愉悦体验。要想使师生的身心愉悦的体验贯穿钢琴教学的全过程,就要将学生的演奏积极性及审美感官充分调动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演奏欲望和自我表现的兴奋感,给听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生活美可以通过演奏艺术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住钢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将学生美的心灵感受激发出来,将自己的爱憎情感用琴声去表达,进而感染听众。

三、钢琴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有效培养敏锐听觉感知能力

钢琴学习者能准确地审美认知正确规范的演奏声音,对演奏方法和钢琴发声基本原理的正确科学理解,以及能辨别、纠正不规范的发声的意识等就是好的声音概念。教师在教学生时要从手指触键点、演奏姿势等方面来教授学生懂得钢琴发音原理,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以及规范技巧。学生要想使得演奏具有美感,艺术感染力强,震撼心灵。对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的培养从一开始便要重视,建立良好的音色概念,审美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在演奏时,要结合作品倾注自身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与琴声相融。

(二)培养兴趣,让音乐学习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因为个体差异,学生在手指条件、演奏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区别对待各个学生,在对其自身特点有基本把握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案。教学时对钢琴技术发展的逻辑性、钢琴教材的多样性、音乐风格的全面性有整体上的把握,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选择生动形象的教材,教学内容多样性、民族性也要注重。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使其充分发挥演奏技巧,同时,要准确诊释钢琴佳作,创造出一个钢琴技术、理论和完成作品完美结合的美妙境界,从而使音乐教与学成为享受美的过程。

(三)加强音乐审美中的素质教育

钢琴教学中审美的桥梁是音乐美育。首先,音乐美育能积极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重要内容,为人师表,在进行钢琴审美教育时,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要求都极高,因此,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的建设。在审美教育中,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的丰富的情感,获得情操的陶冶。在加强音乐美育中素质教育的时候要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促进钢琴教育审美教育的有力措施。

四、结语

作为音乐教育的本质,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钢琴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进行实际的教学工作时,要充分把握钢琴教学的规律,始终发挥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增强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以提高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为培养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学审美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2-01

我们常常提起审美,倡导审美,那么什么是审美呢?"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一个评判的过程。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而在新的教育改革体制下,对于美育的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美育的教育。那么,美育教育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1.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通过审美活动,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最后得到艺术美的润泽和熏陶。

2.美育教育存在的阻力

2.1社会对美术课仍存在轻视心理。素质教育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普通民众,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如何看待美术教育的问题上,观念还是有所偏差,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美术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开展得最为艰难的阶段,除了升学率之外,除此之外的一切活动都被看作是没有意义的,偶尔的诸如跑步、听音乐等时间很短的活动,也是为了让学生们换换脑子,然后继续钻进书山题海之中,学校-课堂-家庭,三点一线的生活使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和涉及文化课以外的任何活动,其中就包括美术教育。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几所学校之中,如何改变长期以来的对于审美教育的漠视,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中国教育界一个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的大问题。

2.2对美术课的认识不端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美术的认识就是在上美术课时美术老师在黑板上随意画一幅简单的画,然后要求学生照着画,或者在讲台上放一个简单的物体,让同学们照着画下来。但是一些美术常识、美术的基本技能,常人也应当有所了解和掌握。记得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在自传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她想要换一个板凳,在平面里画出了三条腿之后,不知道第四条腿应该画到哪里,为此感到十分惭愧。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绘画尝试,只是涉及到了立体方面的初步知识。相信不仅仅是三毛,我们很多人想要描述一个物体的时候,也会常常觉得自己的绘画水平实在是欠缺太多。所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是一个趋势和必然,应试教育观念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适合综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一定的艺术技能,已经成为了人们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2.3学生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所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美术的"小科"地位导致家长也对美术学科存在偏见,认为学习美术耽误了主科的学习,只有学习不好的,升学希望不大的孩子才去学习美术,所以不允许学生学习美术。至于孩子的美术学习状况,他们根本不关心。许多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学生都因为家长的这种轻视的态度,而放弃了最初的理想。记得学生填《成长手册》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对美术的态度这样写道:"我要好好学习文化课,如果实在不行了,我就去当画家。"笔者不知道这位学生填《成长手册》的时候是什么心态,但作为美术老师,看了这段话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么短短的一段话,让老师感到伤心,但同时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上对美术的不重视,对美术的不了解。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美术本身也是一门学科,对于个人完善和个人发展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主观认识上尚且如此,实际行动则更不会有什么作为,在这种心态下是不可能开展好美术教育的,更难以让学生接受到艺术美的润泽和熏陶。

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审美教育新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必将为课程改革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家长、社会都应深思。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许多历史的遗留问题和理念的转变也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一个没有文化和艺术素养的民族,将无法立足于21世纪的世界强大民族之林,而真正的文化素养则必须通过真正的艺术教育才能达到。今天,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时候,美术教育也将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中学审美教育篇(4)

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美的情感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陶冶的。在教学中应通过引读创设情景,使学生入境。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应特别注意挖掘和捕捉美的实体,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万千景象,感知美的无处不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以情悦人。美学家康德曾经在解释“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和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关于我所称之为快乐的表象,我说,它在我内心里产生着真实的快乐。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也是愉快教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以此悦目。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真情的感染,教学时声情并茂的朗读、吟咏、绘声绘色的描摹渲染,以此悦耳。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二、品析词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得到升华,眼界更加开阔。

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 欣赏美能使人精神振奋。心理学研究表明: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体会的美是肤浅的,并不深刻。只有通过欣赏才能产生相应的体验并得到深化,文章的语言与作者的情感关系很密切,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就是说特定的语言是表达特定的情感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环境的基础上去欣赏,通过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挖掘、比较理解词句的妙处。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三、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文章中的情感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是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读文章就要把文章的神读出来,以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产生共鸣,激起感情的波澜,体验文章的美,陶醉在美的境界之中。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中学审美教育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118-01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所谓“语文”,“语”即“说”,就是表达能力;“文”即“写”,就是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作文集中反映了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及语文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情况,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审美教育以不同的独特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审美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看似审美教育和作文教学是两种不相同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从作文教学的意义、任务和作文训练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到审美教育和作文教学之间密切的联系。

一 从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来看审美教育

作文集中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及语文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情况,因此,作文教学主要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上看,作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审美教育主要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具有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等特点。在把直观的美的形象转化为内心的美的感受的这一过程中,是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能力来共同参与其中的,这里面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等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作品中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而人们眼里的哈姆雷特却有成百上千呢?在这里,思维能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糅合了人们的观察、情感、经验等各种因素,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能力。而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到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仅仅靠苦思冥想,是写不出优秀的作文来的。需要有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丰富的体验,需要通过积极的思考,把种种体验化为内心真实的感受,才能下笔如有神,做到真情流露,把文章写到读者的心坎上,通过共通的体验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培养良好的思维综合能力正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从思维训练这一点上来看,审美教育可以为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特别是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上,可以为作文教学助力不少。

二 从作文训练的内容看审美教育

中学审美教育篇(6)

一、在阅读教学中奠定审美的基础

阅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在创造与欣赏的辨证关系中,创作者及其作品起主导作用,对欣赏者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起指导作用和示范效应。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其审美教育的内涵。成功的泛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进入审美的情景之中。如读《,你在哪里》,用低沉而缓慢的声音,注重轻、重音量的变化,通过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时而远扬的泛读,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当读到全诗最高潮的时候,师生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课堂里会响起悲痛的哭声……人们会认为,这不是在上课,分明是在深深地悼念人民的好总理!读的《Qin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会产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狠抓关键词收到审美教育效果

优秀的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集合体,多数文学作品,现在还配有成套的音响教材。语文教材是“真”与“善”相结合的美的世界。诗歌中有情感美、音乐美,教文中有意境美、构思美,小说中有形象美、人格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狠抓关键字词的分析,可以捕捉美的形象,收到美育效果。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他们的思想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教师抓住这些文字,结合三个事例分析,学生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组排比句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赞扬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的美感,不能只是感官刺激,而是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严格讲,没有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就谈不上真正的美感,美感是对客观事物美的反映,是对一定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情感体验。人是有感情的,或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或是对丑恶现象的怒不可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感情,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是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把握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感情,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如教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教师向学生讲述《白蛇传》的故事,使学生产生对法海和尚无比愤恨,对白蛇娘娘无限同情的感情。这既为学习这篇课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情感是开发智力和增强审美能力的催化剂,语文课不能没有情感。教学时,要使课堂气氛和课文内容吻合。如教《白杨礼赞》时感情要热烈、激昂,教《连升三级》气氛要诙谐、幽默。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习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中学审美教育篇(7)

G633.955

中学美术教学是传授中学生美术知识、培养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艺术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更多的是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培养美的情趣、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的过程,为此,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科学美术教学策略的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

1.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审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提高中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中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中学生的性情、净化中学生的情感,美化中学生的生活,使中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2.中学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主要通过鉴赏和带有创造性的教学来完成审美教育。具体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的体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和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优越性[1]。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无处不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到,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有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的特点,通过美术课,传授其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训练其美术技能,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感受能力,促进中学的身心健康发展。

2.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中学生明白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区别,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中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3.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等纯美术的艺术作品之外,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例如,现代建筑、雕塑、服装设计、室内装潢、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等都与美术密切相关,而工艺品、工业造型等,与生活的关系则更加密切[2]。在美术教学中,把审美教育与校园小文化、社会大文化相结合,扩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1.通过最好作品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一,欣赏化的色彩美。例如凡・高的《向日葵》,那些挤在一只瓶里的花朵,辐射的金色,丰满的橘面,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挺拔的绿茎,衬在一片淡柠檬黄的背景上,强烈地象征了天真而充沛的生命,让人感受画家对生命的热爱。

第二,欣赏画的线条美

这是美术作品基本的审美因素。如徐悲鸿《奔马》中的线条,粗犷有力,展示出奔马风驰电掣的动态,也蕴含一种奋勇进取的激情;漆线雕工艺中的线条,形态丰富多变,在创作中随心所欲而达到极高境界;书法中的线条划如列阵排云,挠如劲弩折节,点如高峰坠石,直如万岁枯藤,撇如足行趋骤,捺如崩浪雷奔,裙橙绨倬弩发。

第三,欣赏画的动态美

美术作品用静止的画面去表现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用外部的面貌展示内心,用静止的场景表现运动的行程。米隆的《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划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

第四,欣赏画的形神统一

依然是凡・高的《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3]。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种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的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开展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进行改造和实践。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3]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质感、构图、透视、比例、解剖、肌理等知识,欣赏造型,观察和分析对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之,美充满了生活的每个细节,是人类的追求和精神归宿。中学生要提升审美,就要重视美术教学,重视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它在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中学审美教育篇(8)

在中职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美术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怎样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能力,提高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呢?

一、要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充满美的愉悦感

美术教育应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在中职美术课堂教学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存在,这因素正散发着闪亮的光彩,在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以往的中职美术教学多以传授学生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美术教师凡遇到给学生上美术欣赏课时就简单草率而过,或是轻描淡写地介绍一下,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美术名作,特别是对一些画家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也不去评析。美术老师更多的是在上欣赏课时,把学生当听众,给学生列举一些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学生听后反应淡漠。一堂课结束,学生根本没有什么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我们应该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他们自身的创造潜能。作为美术欣赏课,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查阅大量有关资料,精心准备教案,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同时,可运用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并对美术课的学习充满美的愉悦感,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

二、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不是被动的,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在美术审美教学中,因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受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呢?

首先,要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感悟美的存在,要对自然生活和生命充满热爱。如上写生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去观察天空的云朵、高耸的楼房、婀娜多姿的垂柳、水平如镜的水库、小巧玲珑的民间建筑、万紫千红的花卉等。学校四周的这一切景色本来已为学生所熟悉,然而当学生带着任务,身临其境描绘它时,不得不凝神注目,从而为之动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激发对表现对象的兴趣、爱好,再引导学生用图画“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对象的描绘,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也有力地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与美术馆,分别是人类历史积淀和艺术展现的最重要的地方,因而,有必要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前往参观。通过历史人文对人心灵的震撼及艺术作品对人类灵魂的熏陶,逐渐加深学生对其中蕴藏的艺术语言符号的记忆和理解,从内心深处接受美的教育。积时累日、长此以往,审美意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心中美的素材多了,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加以体现,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更加准确地了解具体审美对象的美学特点,随着生活经历的日益丰富,必然就会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力。

三、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发掘美的因素

新时期的中职学校美术教育应当努力迎合新时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发掘美的因素。

(一)要注重情感熏陶与渲染,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主动积极探索的动力,可是有多数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不浓,主要是他们不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感情没有受到强烈的震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美术的审美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领悟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熏陶。让学生通过欣赏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对作品内容、创作背景、创作缘由有一些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能激发他们情感共鸣,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要注意品味作品内容,感受形式美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质感、色彩、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接触,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切实感受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三)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思想美

艺术作品的美育与德育功能往往不是孤立的,艺术家的爱国情怀、家乡亲情、高风亮节等是学生心摹手追的。众所周知,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是创作者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们利用智慧对周围一切事物进行再现的结果。创造的过程也是美术作品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容及作品情感,使学生能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全方位的思考,深刻地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了解,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收获更多的惊喜与感动。

四、结语

美术教学是一项系统的教育科学,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教师应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尽量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与策略,优化课堂效果,真正起到审美教育作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感受美、发展美、创造美,掌握正确的审美知识,使他们成为素质全面的人。

中学审美教育篇(9)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 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 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 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中学审美教育篇(10)

审美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而中学美术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我们作了些思考与尝试。

一、合理的课堂设计是审美教育的保障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轻快、和谐、民主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审美能力,应给予学生明确的欣赏目标和欣赏方法,并在正式欣赏之前有效渲染出浓郁的艺术氛围。在《我们周边国家的美术――缅甸的美术》(云南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七年级第十二课)的欣赏过程中,我首先播放了一首缅甸歌曲,班里的景颇族学生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我顺势让学生谈谈对缅甸的绘画、建筑、民居的印象,然后我综合了一下学生所列举的缅甸在绘画、建筑、民居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对邻国缅甸的美术有了一个轮廓上的认识,紧接着以佛教音乐为背景,向学生全面展示了缅甸的宗教建筑、壁画及雕塑等图片,美轮美奂的图片使学生不禁连连惊叹。从学生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是在与“美”同行。只要美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美术鉴赏课,学生完全能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培养起审美意识,同时在经常性的美术欣赏中积累起审美经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只有重视课堂教学设计,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各种有价值的美术作品,无论是形象的表现自然美景,还是典型描绘社会生活,鲜明地刻画人物性格,都可以使学生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到美,体验到愉快或其他健康的情感,从它体现的意境和表现的思想情绪上加深对生活的认识,生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欣赏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中学的美术教育不是让学生人人都成为大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如今的新课标下的教材也增加了美术欣赏的部分内容,从古今中外、抽象、具象美术作品及雕塑、建筑艺术作品都选了不少进来,但因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他们不明白怎样才算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地欣赏美、认识美、感受美。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美,就必须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的关系,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获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加之新课程改革后,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心灵。因而,美术教育要在重技能的同时更重审美发展,在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时,更要注重美术的思想、情感,使知识传授与审美教育二者紧密结合。旧观念的教学活动衡量美术课的教学效果没有重视审美教育,而是看重学生作业技能技巧如何。新课程改革后,认为中学美术教学是一种高文化层次的情感丰富的审美导向活动。

三、欣赏技巧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作为视觉造型的艺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艺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语言形式,诸如笔墨、线条、色彩、造型、肌理、质感等。对审美形式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现代中学美术教学中,只有将特定的审美形式与素描、速写、水粉、水彩等各种技法训练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加强对审美形式的认识,才能获得最好的、美的解读。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是其独有的绘画语言。笔墨的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快慢、顿挫、刚柔,构成了画面的变幻莫测、气象万千。如果脱离了对中国绘画的临摹、写生等来谈笔墨,就形如纸上谈兵,流于形式。没有对审美形式更深入的认识,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审美活动就无法进行。美术欣赏课不应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可让学生进行临摹,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四、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归宿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中学审美教育篇(11)

一、审美教育的核心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