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1:03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0035―05

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是一个基于手持技术[1]的先进的便携式气象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应用于天气预测和微气候监测。它能便携、定量、实时、准确地测量气象数据[2],通过无线技术把数据发送到多媒体电脑,并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数据共享与协作学习。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台湾地区的校园里作教学与探究式学习之用。本文将介绍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台湾地区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校园气象台、校园气象网的概况以及开展的相关教学与探究式学习活动。

一 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校园气象台的应用

台湾地区的校园气象台构建的主体是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校园里的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是采用美国Davis Instrument公司的Vantage Pro Plus整合套件机型,包含了数字化气象站的主机和无线接收器。数字化气象站的主机,是一个全自动化的气象数据测量记录仪,利用太阳能供电,白天不需使用额外电源。在阳光下,太阳给气象站提供能量并为气象站的内置电池充电;夜晚或阴天由电池继续供电。因此气象站可在24小时内无间断地工作。气象站能测量并记录温度、湿度、气压、降雨量、日/月/年的雨量图、每日最高及最低温度、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还能计算出风寒指数(Wind Chill)、露点(Dew Point)、体感温度等专业气象参数。气象站以无线电的方式将测量到的数据传送到接收的计算机。气象接收器能以数字、图表方式实时显示气象数据。教师和学生便可在气象站信号覆盖的范围内通过气象接收器了解当前的校园气象状况。气象数据接收器加装EZWeather软件套件和数据记录器后,即可与计算机连接。师生们便能在计算机上查阅实时的气象信息和历史记录[3]。

在台湾地区,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的气象学习[3][4][5],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台湾地区台北市内的小学校园气象台通过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无线技术与计算机的连接,将收集到的数据呈现在校园气象台网站上,学生及老师随时都可以上网站查询现有的数据,实时地了解当时的风速、风向、气温、雨量等的气象信息。图1 为松山国小校园气象台网站,是数字化校园气象台网站的典型例子,其他设有数字化气象站的学校也拥有各自的、具有相同功能的校园气象台网站。

国际气象组织(WMO)规定,50-100km内需设置一个气象观测站。校园气象台的大规模建立(见图2),使台北市在5km以内便拥有一个气象观测站,突破了无法解析50km以内的结构变化的局限。台北市成为全世界气象台最密的城市。

随后,桃园县县内也广泛建设校园气象台,成为继台北市后第二个气象观测站密布的地区(见图3)。其他县市也逐渐开始拥有自己的校园气象站,使校园气象台在台湾地区遍地开花(见图4)。

二 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校园气象网的应用

台北市于2003年12月,在市内的60所小学内建立各自的校园气象台。这60个校园气象台一方面可以自成一独立的气象观测站,在各自的校园气象台网页上显示校内的天气变化状况;另一方面,各个校园气象台还会将每天收集到的数据发送至台北市校园气象网,实现数据共享。校园气象网的组织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校园气象网的组织结构示意图[3]

通过这个集中型的气象网,师生们能同时获得60所学校所收集到实时的气象数据和历史的气象资料,为中小学气象科学的教学与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台北市校园气象网不但服务于学校师生,而且广泛运用于市民的日常生活。目前,台北市校园气象网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微观气象测候网”(见图6)。

2006年,桃园县政府教育局亦开始建设桃园县校园气象台网站,进行相关推广工作。目前,桃园县已建成由县内20多小学联网的桃园县校园气象台网站(见图7)。为了各地的校园气象台,以便共享更全面的气象信息,全区域性的校园气象网相应地建立起来。台湾地区统一的校园气象网(见图8)汇集了台北市、桃园县及其他县市的校园气象台的实时气象信息,为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字化信息平台。

三 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科学课程教学与探究式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就是主动追寻开放问题的解答,进行真正的科学实践,使学习者有动机追求新知,整合与应用知识[10][11]。台北市的由60所中小学校园气象台构建而成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给中小学创设了更便捷的探究式学习情境。同时,校园气象网中的海量数据,也使得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师生们获得除学术文章以外的丰富数据资料。

来自不同学校的十多位自然科学教师组成了“台北市探究式学习种子教师团队”,并由中央大学三位分属大气科学、认知与教育,以及网络学习科技专长的三位教授指导。2003年至今,已共同进行了“应用‘校园气象台’进行探究学习教学实验与科展活动”、“以气象领域为例之自然科学探究式教学”、“应用校园气象台提升国中小学生探究能力”三大教学计划,目的在于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探究式学习的技巧,让探究式学习真正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在他们团队的努力下,台北市的中小学师生已逐渐开始运用校园气象台网站的数据库,进行相关的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活动、科学竞赛以及研究工作 [10]。

2004年,台北市举办了“校园气象台”创新教学活动设计大赛。参与教学设计的学科并不局限于地理、气象等自然科学,有些教师甚至把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应用在数学、语文、生活科(美劳、音乐)等科目上。教学设计的内容有的是一节课,有的是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大赛的成果展现在网站上,作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演示文稿(幻灯片)、教学视频等[7][9]。此类教学活动设计比赛既能让老师展现出自己的教学才能,又能使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2005年,在台北市教育局的资助与指导下,“探究式学习种子教师团队”举办了名为“EZ气象Let’s go!气象体验营”的气象亲子体验营,活动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60对亲子体验了基于“便携式计算机”、“数字化数据采集器EcoLog*”和“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全新数字化学习模式[10]。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探究的设计还是方案的实施,都是由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的。此类活动不但大大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而且培养了学生浓厚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006年,陈斐卿、江火明将探究式学习的历程分为六大基本步骤,包括“各提观点”、“汇成假设”、“形成策略”、“拣选变数”、“转化数据”、“验证假设”等[10][11],其学习模式如图9所示。这一探究式学习模式随后被引入到运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及“校园气象台”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中。

2006年,“台北市探究式学习种子教师团队”举办了“中小学学生自然科学探究式学习网络竞赛”[10][12]。参赛的中小学生运用网络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借助强大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台北市校园气象网”,通过相互协作,学习如何观察、分析天气现象,实地研究气象问题,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透过“同侪互评”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评价能力。活动的成效得到了专家组和广大师生的好评。

2007年,种子教师团队再接再厉地举办了第二届的“中小学学生自然科学探究式学习网络竞赛”[12],参赛队伍数目大幅增加,而且比赛完成率也有所上升;探究的课题与生活更接近,数字化校园气象网的使用率也大大提高。

承接上两届得到的良好成效,2008年继续举办了第三届“中小学学生自然科学探究式学习网络竞赛”[7]。

四 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台湾地区的应用研究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我国台湾地区应用状况的综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从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普及的范围上看,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已大范围地普及于台湾地区各中小学校园,并建立起庞大的、完善的“校园气象网”;而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大陆地区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推广,未能形成系统的校园气象网络。笔者建议我国内地可在发达地区中小学率先推广数字化气象站,并建立起“校园气象网”。

(2)从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应用成效上看,近年来,台湾地区把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校园气象台与校园气象网运用到气象科学探究式教学与学习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学生乃至全民的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可见,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科学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内地亦可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结合内地科学教育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气象科学探究式活动,让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更好地推进国内科学教育的发展。

(3)从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教学研究上看,我国内地对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对于如何利用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活跃科学课堂气氛、开发探究式教学设计,以及辅助公众科学教育等研究层面尚未涉及。而这些内容都是日后进行相关研究和教育实践时值得深入考虑的重要问题。

(4)从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应用前景上看,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引入,使学校在“低资金投入”的前提下拥有最先进的“数字化气象学习平台”,也使中小学现有信息化程度大大提升。学生运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进行探究活动,便可更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气象环境资源进行科学学习;气象站的联网,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该地区各个学校现有的信息资源,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优化配置。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推广,将有力地推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促进探究式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发展,必将成为中小学校园数字化学习平台[13]发展的新趋势!

注:* EcoLog,手持技术仪器的一种,内置5种传感器,可测量气温、亮度、音量、湿度和气压;还可外接各种传感器,适用于自然科学中的各类实验。

参考文献

[1] 钱扬义,邓峰.数字化化学探究实验室的建设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49-52.

[2] 钱扬义.手持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及其心理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76-198.

[3]Weather station[EB/OL].

[4] 王绪溢. 数位化科学学习与教学[EB/OL].

[5] 江启昱.信息科技在国小自然与生活学习领域教学之应用――以“探索校园气象信息”为例[EB/OL].

[6] 松山国小校园气象台[EB/OL].

[7] 台北市校园数位气象网[EB/OL].

[8] 桃园县校园气象网[EB/OL].

[9] 全国校园气象网[EB/OL].

[10] 董松乔.人人能当气象权威!――“校园气象站”于“探究式学习”之应用[EB/OL].

[11] 江火明,陈斐卿.应用校园气象台进行探究学习教学[EB/OL].

[12] 陈锦雪. 探究式学习网路竞赛初探――以气象为主题[EB/OL].

[13] 钱扬义,罗一帆,肖常磊等.自主开发教育信息技术平台,强化高师生化学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9-9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icro Weather Station in Taiwan, China

――the trend of new e-learning platform for primary school & middle school

PENG HaoQIAN Yang-yi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篇(2)

[摘要]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已圆满完成,“入园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仍将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近期的工作重点。如何把学前教育从乡镇中心区域推广至广大的村屯地带,是未来普及学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我国28个省175个村屯的田野研究表明,当前村屯幼教事业面临着三大难点问题:一是公办园难以成为村屯幼儿园的主体;二是村屯民办园难以突破低收费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三是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功能的片面理解不利于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为解决这些难点问题,政府应将学前教育投入重点从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教育资源供给,因地制宜地促进村屯多种幼教形式的发展,应通过宣传教育优化村屯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念,并对村屯贫困家庭实施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

关键词 ]农村教育;学前教育;村屯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从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的成效来看,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仍将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近期的工作重点,例如甘肃省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和民族地区幼儿园覆盖率和人园率;河南省需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以改善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可见,澄清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目前形势来看,建设乡镇中心园、扩大农村公办园规模是当前各级政府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工作重点。在各省发展学前教育的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中,辽宁省计划新建、改扩建标准化乡镇中心园600所以上,山东省计划在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乡镇中心园,宁夏计划使乡镇中心园的覆盖率达到50%等。从各省三年行动计划的成效来看,宁夏、甘肃等地在每个乡镇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比例已超过50%,北京、湖北、安徽、广西等地在每个乡镇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比例已达到100%。

然而,相对于乡镇中心地区,村屯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更需要引起重视。近年来,我国镇区幼儿园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村屯幼儿园数量却大幅度减少。从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来看,与2010年相比,2011年全国幼儿园数量增加16330所(增长率为10.86%),全国镇区(County and Town Area)幼儿园数量增加了11532所(增长率为26.83%),但村屯(Rural Area)幼儿园数量却减少了12904所(增长率为- 18.03%);2012年全国幼儿园数量增加30831所(增长率为20.50%),全国镇区幼儿园数量增加了17496所(增长率为40.70%),但村屯幼儿园数量却减少了8497所(增长率为-11.87%)。由此可知,加强乡镇中心园的建设绝不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终点,“从关注乡镇地区延伸到关注村屯地区”是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道路。

一方面,农村学前教育不能仅靠乡镇中心园来解决。在农村,一个乡镇少则包括十几个村屯,多则包括几十个村屯。尽管乡镇中心区域的人口密集程度较大,但是多数农村人口分布在广大的村屯之中。如果村屯里的幼儿都去乡镇中心区域接受学前教育,势必会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战略中的乡镇寄宿制学校模式无法在幼儿教育阶段应用,因为幼儿处于依恋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应该长时间(一周)与父母分离;第二,从村屯到乡镇中心区域的交通问题难以破解。如果村屯里的幼儿每天乘坐班车往返于乡镇和村屯之间,既增加交通的时间成本,也增加路途风险因素;第三,难以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宗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把村屯建成宜于人居的地方。如果幼儿教育资源在乡镇和村屯之间的差距继续放大,必然导致村屯里的幼儿家长面临两难选择,或者是为了孩子人园而搬迁至乡镇中心地区,或者是让孩子乘坐缺乏安全保证的园车人园。

另一方面,村屯地区缺乏发展幼教事业的各种资源,更需要政府投入。首先,乡镇中心区域更可能拥有公办园和小学附属园,然而村屯地区却很少拥有这样的公共资源;其次,乡镇中心区域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更可能具备高质量民办园的生存条件,然而村屯地区缺少相应的发展土壤,很难具备民办园的盈利条件。当前村屯学前教育的供求机制尚不畅通,在市场调节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公共资源的投入。

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乡镇层级,对村屯层级学前教育的重视还不够。那么,是否有必要发展村屯层级的学前教育?村屯学前教育的现状如何?发展村屯学前教育的难点有哪些,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根据这些难点制定一些可行的对策?本研究力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吉林省某重点大学招募200名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接受调研培训后,利用暑假时间返乡调研,在全国范围内取样,共涉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浙江、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台湾)的175个村屯,其分布见表1。

具体到村屯,取样要求:1.在每个村屯,调研员要至少访问一位村干部;2.在有幼儿园的村屯,调研员要至少访问一所幼儿园;3.根据村屯规模和幼儿人园情况,确定适龄幼儿家长的访谈人数。在适龄幼儿较少的村屯,调研员要尽可能访谈到每位幼儿的家长。在适龄幼儿较多的村屯,调研员要访谈10—20名人园幼儿家长和10—20名未人园幼儿家长。

根据田野研究的需要,本研究编制了系列观察访谈记录表,具体包括:1.村干部访谈记录表,用于了解所在村屯的幼儿人数,幼儿园数量、规模和性质,以及所在村屯的经济状况等整体信息;2.幼儿园观察访问记录表,用于了解村屯幼儿园的师生比、教师学历和专业、教育设施、课程设置等信息;3.人园幼儿家长的访谈记录表,用于了解幼儿入园的学费、人园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评价等信息;4.未人园幼儿家长的访谈记录表,用于了解适龄幼儿未人园的原因、未来的入园意向以及幼儿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念等信息。

三、村屯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

(一)村屯现有幼儿园办园质量差,大型公办园难以成为村屯幼儿园的主体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村屯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并且人口分散,适龄幼儿人数较少,加大了发展村屯学前教育的难度。

首先.村屯幼儿园办园质量亟待提升。设施简陋、玩教具缺乏、幼教理念陈旧、教师业务能力不足,是当前村屯幼儿园的普遍问题。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村屯幼儿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村屯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师幼比例低于1:25的幼儿园占39%;第二,村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和学历水平有待提高,幼师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41.8%,高中及以下学历或中专非幼师专业的教师占46.4%;第三,村屯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匮乏,在52.7%的幼儿园中,每班幼儿读物数量不足5本。

其次,大型公办园难以成为我国村屯幼儿园的主体。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在现有村屯幼儿园中,公办园数量最少,仅占0.9%,小学附属园数量最多,占43%,其次是民办幼儿园,占30.8%,而后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占25.2%,可见公办园尚不是我国村屯幼儿园的主体,然而即便将来国家重视发展村屯学前教育,本研究认为公办园也难以成为村屯幼儿园的主体,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大型公办园的前期投入以及后期维持都耗资较大,在财力有限的背景下,也就难以在多数村屯建设公办园。另一方面,村屯适龄幼儿人数普遍较少,其中适龄幼儿在40人及以下的村屯占70.4%,适龄幼儿为40-100人的村屯占21%,仅有8.6%的村屯拥有超过100人的适龄幼儿。随着村屯的变迁,势必会出现幼儿园的合并或停办,在这些地方举办大规模的公办园也就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再次,小规模的无园村屯数量众多,就近人园问题突出。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在175个调研村屯中,有81个村屯没有幼儿园,占47.9%,其中适龄幼儿人数不足40人的村屯又超过70%。如何解决这些小规模村屯幼儿的就近入园问题,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亟需解决的难点。

(二)村屯民办园发展资源有限,难以走出低收费低质量的恶性循环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附属园和民办园在现有村屯幼儿园中所占比重都比较大,可见小学附属园和民办园都是发展村屯学前教育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义务教育的布局调整,小学附属园是难以解决部分村屯幼儿就近入园问题的,在这方面民办园应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村屯民办园普遍面临着规模小、资金少等阻碍其发展的突出问题。相对于乡镇中心地区,村屯地区适龄幼儿人数较少,家长送幼儿入园的积极性较低,致使村屯民办幼儿园缺乏规模效益,加上村屯地区人均月收入较低,致使村屯民办幼儿园收费较低。本次调查发现,村屯幼儿园月收费的平均值为213.8元,其中月收费不超过200元的占65.7%。

如此低的收费使得村屯民办园不仅难以保证必要的硬件设施条件,也很难为在职教师提供专业提升的机会,更难以吸引或留住高素质教师。村屯民办园质量不高也就是必然的,而较低的质量必然难以得到家长的认可,民办园也就难以提高入园费用,由此村屯民办园不得不陷入低收费低质量的恶性循环。当前,政府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些措施,比如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园,针对幼儿园教师的国家培训计划等,都没有对村屯民办园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一方面,在短期时间内,乡镇中心园难以发挥对村屯幼儿园的示范、扶持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举办的培训项目很少涉及村屯民办园,即便有名额,也常因为民办园教师要带班无法脱产学习而最终失去。可见,如何根据村屯民办园的发展需求,提升其办园质量,打破其低收费低质量的恶性循环,是今后发展村屯学前教育不容忽视的一环。

(三)村屯家长幼教观念片面,对村屯学前教育发展有消极影响

由于城市幼儿的人园率已接近饱和,所以普及我国学前教育的工作重心在农村,而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的工作重心在村屯,但是家长片面的学前教育观念是导致村屯幼儿未入园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了村屯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在多数农村,大部分青年外出打工,由老人照顾孩子。这些留守老人将幼儿园看作是寄放处,既然自己能够在家照看孩子,那么就没有必要送孩子去幼儿园。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在975名未人园幼儿的家长中,有86.5%的家长认为幼儿园教育不重要,认为“家里有人看就没有必要去幼儿园”,更何况孩子在家更自由自在,或者“孩子在家照顾得更好”。他们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需求,却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重视孩子在家的自由自在,却忽视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社会性发展。如果不增强农村家长对幼儿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村屯幼儿的入园问题就难以解决。

此外,家长片面的学前教育观念也是村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成因之一。多数农村家长将幼儿园等同于小学,人园的前提是幼儿园要有“正规的课堂教学”,要教给孩子“知识”。如本次调查就发现,在人园幼儿家长对幼儿园满意程度的评价词条中,有943条与儿童发展有关。其中,有637条是“能够学习文化课知识”,占67.6%。相比于人际交往能力、个人习惯和兴趣的培养,村屯家长更重视幼儿能否学到识字、算术等文化课知识。这些家长也容易将“能否学到更多的文化课知识”作为择园标准,致使许多村屯幼儿园为留住生源,拼命地教授拼音和汉字,小学化倾向日益严重。在本次调查中,超过95%的村屯幼儿园均开设了拼音、识字和数学课,其中每天每科达到或超过一次课的村屯幼儿园的比例超过90%。可见,不改变村屯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村屯幼儿园的小学化问题就难以解决。

四、促进村屯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财政投入重点应从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教育资源供给

本研究发现,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是致使当前村屯幼儿园质量低下的重要因素。尽管中央财政已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设立专项基金,并实施了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但主要的受益地区是乡镇,村屯地区受益较小,例如河南省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间的学前教育资金投入主要倾向于城市和县镇幼儿园,大量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因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仅靠收费维持。可见,政府有必要设立发展村屯学前教育的专项基金,从增加教师数量、提升教师素质、提供幼教资源等方面促进村屯幼儿园发展。

首先,应促进村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方面,应推进学历提升教育。相比于一般培训,教师接受学历提升教育的积极性更高。政府可以通过推进学历提升教育,在提升村屯幼儿园教师素质的同时增加村屯幼儿园教师的数量。在培训内容方面,需根据村屯幼儿园教师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水平开展相适应的教育。例如,对于高中学历以上非幼师专业的教师,需教授幼教理论知识和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对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不仅需要教授与学历相关的知识,还需要鼓励他们不断进行科学、社会和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在推进形式方面,需要考虑村屯幼儿园教师因带班而无法脱产学习这一现实问题,可由政府投资并委托高校远程机构提供远程培训,也可由政府提供教学资料,由村屯教师进行岗位自学,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由政府资助幼教产品开发商创建“知名幼儿园虚拟观摩网络平台”,让村屯幼儿园教师借助这一网络平台参观高质量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观看知名教师的讲课视频和相关的专家点评视频等,接触学前教育领域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应开展短期培训。帮助村屯幼儿园教师更新幼教理念、开阔专业视野,是在短时间内改善村屯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除各地区教师进修机构组织的相关培训外,政府还可以根据村屯幼儿园教师的培训需求设置培训内容,组织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和骨干教师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或图书等培训资源,创建“政府提供资源,乡镇组织培训”的短期培训模式。

其次,应提供幼儿教育资源的打包式免费供应。政府对村屯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最有效扶持不是直接的现金投入,而是幼儿教育资源的打包式免费供应。这种扶持措施的优点是技术附加值高且成本低,能够直接解决村屯幼儿园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适合由政府买单提供打包式免费供应的幼儿教育资源包括以下几类:1.课程资源,包括明确且易执行的教师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教学用品和幼儿操作材料等;2.玩教具资源,基于寓教于乐的原则,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提供有教育价值的玩教具。此外,还可提供一些制作玩教具的方法,由教师或儿童自己制作玩教具;3.图书资源,选择适合幼儿阅读、能够丰富幼儿视野的图书,以班级或整个村屯幼儿园为单位,建设幼儿图书室。

再次,应充分发挥现有高质量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借助实地交流的方式,开展城市或者县镇地区高质量幼儿园与村屯幼儿园的“手拉手”活动,可以向村屯幼儿园传播先进的办园理念,具体做法包括为村屯幼儿园教师提供到高质量幼儿园进行观摩学习的机会,同时鼓励优秀教师到村屯幼儿园进行现场指导等。

(二)因地制宜促进村屯多种幼教形式的发展

根据村屯规模发展相应类型的幼儿园,是发展村屯学前教育切实可行的途径,这不仅体现在无园村屯的幼儿园建设上,也体现在有园村屯的幼儿园布局调整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村屯学前教育少投入、高效率的发展。

首先,在适龄幼儿人数多(超过100人)的大规模无园村屯,建议建设公办园。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在175个调研村中,适龄幼儿超过100人的村屯约占25%,但在这些大规模村屯中,无园村屯占了16.7%,应在这类大规模的无园村屯,或距离较近的若干个村屯构成的村落建设公办园。一方面,这些村屯或村落的适龄幼儿人数多,能够支撑公办园的存在及发展。而且,这种类型的村屯数量少,国家也能够实现持续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在缓解村屯建园压力,保证建园、办园质量的同时,也便于发挥这类公办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引领、指导附近村屯其他类型幼儿园的发展。

其次,在适龄幼儿超过100人的调研村屯中,有园村屯的比重超过80%,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建议在这些已有园的大村中扶持正规民办园或村小附属园发展,而非另行建设公办园。一方面,民办园和村小附属园是村屯幼儿教育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民办园具有距离近、运营机制灵活的优势,村小附属园能够降低兴办幼儿园的成本,都有助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其中,对于村屯民办园,政府应该扶持与监管并重,提高办园质量。如政府可以通过实施教育资源的免费供给、园长和教师培训上的财政补贴等措施,加强对村屯民办园的扶持。与此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定期考核、评级评优,加强对村屯民办园办园质量的监管。对于村小附属园,政府应该将小学附属园的管理纳入相应机构的工作职责范围之内,改变其有人办园、无人监管的状况。此外,还应建立小学附属园与乡镇中心园的联系,安排乡镇中心园的优秀教师到村小学附属园支教或定期辅导,提升小学附属园的教师素质,丰富教学内容。

再次,在适龄幼儿较少(少于40人)的小规模村屯,应鼓励发展非正规的幼儿教育形式,例如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家庭辅导站、大篷车流动园、游戏小组、亲子活动中心等。一方面,政府要看到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在农村人口分散地区存在的必要性,考虑如何为它们提供硬件支持和教师培训。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幼儿人数较少,难以建设家庭作坊式幼儿园的村屯,政府需要借助高质量幼儿园或其他组织提供的资助,由专业教师定期组织定点幼教活动,同时还需要兼顾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由家长协助发展村屯学前教育。

(三)通过宣传教育优化村屯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念

幼儿园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村屯的许多家长认为“家里有人看就没有必要去幼儿园”,更何况“孩子在家更自由自在”,或者“孩子在家照顾得更好”。这些片面的学前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家长送孩子人园的积极性。此外,还有部分家长将“能够学到更多的文化课知识”作为择园标准,加重了村屯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为此,各级政府需要通过宣传来优化村屯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念。

在宣传内容上,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普及学前教育知识,增进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全面认识。一方面,应普及幼儿园教育功能方面的知识,幼儿园环境设施较为丰富,有专门的教师开展教育活动,能够为幼儿的身体发展和认知发展提供保证。集体教育背景下的同伴互动还能够为幼儿提供学习人际交往技能的机会,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应普及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帮助村屯家长树立科学保育和教育的意识。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篇(3)

数字化校园是个新兴的概念,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曾遇到过一系列问题。有部分高校把校园网当做了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但是其运作以及管理模式还是遵循传统,没有进行改革创新。这种误解没有实现数字化校园的精髓。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早在1995年的时候就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现在,全国主要高校的校园网都与之进行了连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立实现了利用网络通讯等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校园网络的功能,实现了整个数字化校园的统筹功能。在教育部的倡议之下,各大地方高校纷纷进行相应,揭开了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序幕。数字化校园的内涵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化。在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以及管理水平成为可提高的目标项目。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聚居分布不均,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问题,都影响着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因此探讨制约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高水平的院校需要一个良好的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伴随着各大高校的扩张,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分散、信息传递减弱、准确性不佳等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此同时,这也为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也成为目前很多高校建设的目标。

近年来,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伴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高校的扶持,有些地方高校成为CERNET2核心节点,有些高校计划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精品课程开发工作成效显著,高校中100%的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民族地区高校累计投入8850余万元用于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

各高校充分认识到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有更多高校启动了本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势头良好。

二、民族地方数字化校园的构成与基本要求

民族地方数字化校园包含教学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以及科研数字化等方面。这些都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校园广播电视、一卡通系统、会议厅音响、图书馆系统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在教学数字化的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高校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其中包括课程学习,作业在线提交以及在线测评。这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学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的一对多学习中。学生们可以借此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从而更高效率的进行学习。通过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高校的图书馆系统,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极为丰富的图书期刊资源。这样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及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能够产生更好地教学效果。

在服务数字化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应当极大地提高在校师生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效率。校园广播电视、校园新媒体、一卡通系统、教室查询系统等等多包含在服务数字化中。校园广播电视能够及时的为广大师生提供资讯;校园新媒体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交流平台,这一点与传统的交流模式相比发生了革命性地变化,实时性是服务数字化的一个标志特色;一卡通系统可以为师生提供各种校园内的缴费服务,使得学生可以完成校园内一卡在手,万事皆通的目的;教室查询系统可以方便在校学生查询实时的教室情况,可以明确哪些教室是没有课程的空余教室,方便查找自习室。除此之外公告查询、车位查询等都是服务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物联网的支持,这也是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管理数字化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校务管理数字化、教务管理数字化。校务管理包含党委活动、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人事管理等方面,要完成整个校园事物的管理以及人力物力的统筹分配,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管理数字化可以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更高效率的工作。教务管理包括选课上课以及考试安排的管理。借助管理数字化,可以更好地对教务活动进行安排分析。管理数字化能够提高整个校园的校园的效率,及时的安排事物并进行全方面的通知公告。管理数字化也是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科研数字化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更高效率地进行科研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持,尤其是在科研活动中,能够合适地利用数字化条件可以更好地进行工作。在民族地方高校中,学习必要的软件进行科研已经成为了必修课,C语言、3dmax等都是现在大学生们所熟悉掌握的技能了。科研数字化使科研的效率极大地提高,这也成为现在全国乃至全球高水平院校所追求的目标。

三、民族地方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探索

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几条理念:

(一)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具有思想上的变革

民族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将校园里的各个设施关联起来,各重要的是应当具备思想上的变革。先进的模式配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将数字化校园的思想进行贯彻融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加强人员素质。这包括学校管理者、教职工以及学生,这些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数字化校园意识以及操作技能。建立民族数字化校园,需要师生携手共建。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坚持创新。

在现在的时代大背景下,绝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已经具备了操作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师生们应当具备随时使用数字化校园的意识,主动地在学习生活以及科研活动进行数字化校园活动。学校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建模,并且为所作决策进行评价

(二)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实现硬件与软件的结合

当今校园网具有较强的通信能力,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通信需求。校园网是在校师生使用网络服务的入口,校园网具有良好的信息以及资源的共享功能。

民族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基础平台包括中心机房建设、综合布线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网络交换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等。这些硬件设备应该与软件设施相配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优功效。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一卡通系统、有线电视系统、LED屏幕显示系统、多媒体系统以及监控及报警系统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软硬件的结合。

在民族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资源管理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馆的资源丰富且量级颇大,这需要一个强大的服务器进行支持。目前,一般的校园网都是用以太网,这能够达到千兆的速率,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颇为成熟了。

在软件方面,已经有很多应用较为广泛的软件投入使用,各大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相应的校园网络平台以及bbs电子公告板进行交流。随着移动设施的发展,很多安卓客户端应用也投入使用,这些软件方面的发展,都为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

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必须考虑当地的现实情况。在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会减少很多,相对顺畅。发达地区的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各项基础全部达标的基础上,其管理模式在运转中强调了之于教育体系内部纵横的逻辑联系以及数字化结构的优化。在欠发达地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会遇到相对较大的阻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细致的规划以及操作。在欠发达地区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先应当搭建一个网络平台,为现代化管理提供基础,其次,应当注重规范化建设以及教育质量内涵的提升,再次,应当发挥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够一步步稳扎稳打,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建立数字化校园服务。

(四)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有明确的目标

除了应当具有思想上的变革、实现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以及因地制宜之外,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统一的资源配置与管理,这些都是在建设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篇(4)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173-04

2010年教育部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规划纲要》,下文同),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的发展要求,并将“提高质量”作为《规划纲要》“二十字”工作方针中的重要内容。可见,实现农村学前教育有质量保证的普及是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涵。然而,上述内涵对普及步伐比较缓慢的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而言极富挑战。

一、学前教育普及率低,普及任务艰巨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应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农村幼儿合计大约为3014万。[1]而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幼儿园在园(班)幼儿为10478419①人,仅占应入园幼儿总数的三分之一,表明2006年我国还有近2000万农村学前儿童无法接受学前3年教育;2007年我国城镇学前3年毛入园率为55.6%,农村为35.6%,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2]2009年我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为50.9%,农村入园率低于城市近30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农村与城镇学前3年毛入园率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增加了10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西部地区学前3年毛入园率云南为54.5%,广西为52%,新疆为51.5%,甘肃为36.3%,仅为5.94%。[3]2010年甘肃、宁夏、陕西的学前3年毛入园率分别为39.68%、50.9%和62.19%。②上述数据反映的仅是西部各省的城乡平均水平,而实际上西部地区除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前一年及三年入园率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现有普及率与《规划纲要》提出的至2015年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60%,至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上述数据表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显著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普及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同时,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显著也有悖于我国当前强调教育均衡和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提高入园率是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内涵和艰巨任务。

二、学前教育效益不明显,教育质量堪忧

西方国家关于早期教育方案的评估效果认为儿童参与早期教育方案有利于提升儿童在标准化智力测试和学业成就方面的成绩。而我国学者彭俊英通过配对取样,研究了入园与否对农村儿童学习成绩、同伴关系、学习态度、降级情况等方面的影响,发现与没有入园经历的儿童比起来,有入园经历的儿童在小学期间更容易得到同伴的好评,降级的可能性更小,但入园与否对儿童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影响不显著。[4]这表明,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效益并不明显,对幼儿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非常有限。

相关研究表明,高师生比、优秀的教师队伍、专家的引领、充足的资金、合格乃至优质的硬件设施等是高质量早期教育机构的特征。而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在上述几个方面现状不容乐观。

1.学前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设施落后。我国学前教育经费长期以来都处于总量偏少、分配不均的状况,有限的学前教育经费高度集中地投向了城市公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鲜有机会能够得到有力的资金扶持,致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其具体表现是:第一,农村公办幼儿园覆盖面比较狭窄。如2010年甘肃省拥有公办幼儿园的乡镇数量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9.23%,拥有公办幼儿园的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3.86%。[5]第二,农村现有幼儿园在一些必要的、基本的教学设施和硬件条件上与城镇幼儿园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我国城市幼儿园生均建筑面积为7.20平方米,而农村幼儿园仅为2.27平方米;城市幼儿园生均活动室面积为2.64平方米,而农村幼儿园仅为0.94平方米。[7]由于活动空间狭小,极大地限制了幼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同时,由于玩教具和游戏材料的缺乏则使灌输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农村幼儿园的教养效果差强人意。

2.师资总量不足、专任教师数量少,师幼比低。

长期以来,由于受幼儿教师编制、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因素影响,很多人不愿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另外,农村现有幼教师资队伍又由于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等原因大量流失,农村幼儿园教职工总量严重不足。如表1所示,近四年来,农村幼儿园教职工总数在全国幼儿园教职工总量中所占比例不足四分之一,与城市和县镇幼儿园教职工数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农村幼儿园有限的教职工中,专任教师数量偏少。如表2所示,2006~2009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在农村幼儿园教职工总量中比例较低。一方面,农村专任幼儿教师数量不足全国专任幼儿教师总量的四分之一,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只占农村幼儿园教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二。而由于专任教师数量非常有限,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数量与在园(班)幼儿总数之间的比例呈现出极不对称的情况。具体情况见表3。

如表3所示,在2006~2008年三年间,农村幼儿园师幼比处于较低水平。如2008年农村幼儿园的师幼比为1:51.17,这一比例无论与全国平均师幼比(1:27.54),还是城市(1:16.35)和县镇(1:25.41)师幼比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在西北地区农村幼儿园每班只配置1名教师,班级幼儿总数超编的情况非常普遍,同时,班级配备专职保育员的情况却非常罕见。

合理的师幼比有助于增加师幼互动和个别化教学的机会,有助于教师关心每个幼儿;有助于减少教师的限制和控制行为,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游戏与探索能力的发展。[8]可见,农村幼儿园较低的师幼比是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的重要因素。

3.园长和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低。

由图1可见,在农村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中,拥有硕士、本科、专科学历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城市和县镇幼儿园同学历层次的教师人数。相反,农村幼儿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下低学历的教师人数则远远超出城市和县镇幼儿园同学历层次的教师人数。另外,从图1中可以发现:随着学历层次的下降,城镇相应学历层次的园长及专任教师占总数的百分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农村相应学历层次的园长及专任教师占总数的百分比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表明,高中阶段毕业和高中以下阶段毕业幼儿教师主要集中在农村幼儿园,而专科、本科和硕士学历层次幼儿教师则更多的集中在城市和县镇幼儿园。

总之,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专任教师数量少、学历水平底,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是农村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要正视这些危及学前教育质量的因素,并以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农村学前教育才能为农村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普及和发展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

从社会公平、和谐、稳定的角度来讲,“农村幼儿教育”不是“那些农村孩子”的教育,而是“我们国家下一代”的教育。解决农村幼儿教育的问题,不是出于对农民和农村儿童的怜悯与同情,而是国家和政府在法理和道义上的必然责任。[7]因此,当前发展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必须树立正确观念,在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数量的同时重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1.保证西部农村幼儿“有园上”,提高西部农村幼儿入园率。

(1)扩大农村学前教育公办资源。西部农村地区幼儿入园率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匮乏,而这一问题与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缺少经费投入不无关系。因此,建设“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发展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资源保障,是发展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前提条件。为此,政府必须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大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按比例承担为原则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园和完善已有公办幼儿园办园条件,从而建成和发展农村公办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尽快使更多的农村幼儿能入园接受学前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鼓励和扶持民办幼儿园积极发展。民办幼儿园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为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坚持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挥民办幼儿园的作用,不仅会有效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对减轻政府负担,满足学前教育多样化需求,保持学前教育活力,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要合理规范地实施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强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利用率,确保农村幼儿有园上。

(3)为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学前儿童提供经济资助。随着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仍有部分家庭比较贫困,无力承担子女的教育费用。因而保障贫困家庭幼儿入园接受教育,也是当前西部农村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之一。为此,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为农村贫困家庭中的幼儿提供经济资助,使他们能够顺利接受学前教育。上述做法使教育公平在底线、底层首先得到保证,对缩小贫富差距,克服贫困的代际循环具有重要意义。[9]

(4)关注留守儿童,保障留守学前儿童入园。对中西部人口大省很多农村数量众多的留守幼儿而言,学前教育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保障农村留守幼儿“有园上”,是关系留守幼儿自身及其家庭健康与幸福,以及国家和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大事。为此,国家和当地政府部门须建立保障留守幼儿入园专项制度,为留守幼儿入园提供便利条件和各项保障制度。

首先,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留守幼儿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对留守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其次,各级政府要为留守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如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留守幼儿数量,每年从学前教育经费中拨出一部分,以发放留守幼儿专用教育券的方式保障留守幼儿“有园上”。

2.提高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质量,让西部地区农村幼儿“上好园”。

(1)稳定、优化、扩大西部农村幼教师资队伍。“教师是决定教育改革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之一,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10]因此,未来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从事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将关系到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乃至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前已述及,农村现有幼教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实现我国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战略需求。因此,发展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提高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必须以稳定、优化和扩大师资队伍为前提,吸引大批学历达标、专业对口、师德高尚、热爱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加入农村幼教师资队伍。而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将落实编制,提高待遇,切实维护教师各项合法权益作为重要前提予以保障。

(2)加强西部农村幼教师资队伍职后培训。职后培训作为促进教师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改善和提高幼儿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专任教师数量少,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教师居多的农村幼教师资队伍来讲,系统的职后培训是提高师资队伍专业素质的当务之急,也是当前及未来促进农村幼教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

笔者对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相关调查中发现,职后培训机会少、次数少,培训费用无力承担,工学矛盾等是教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结合上述问题对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进行有效规划:首先,借助当前开展的部级幼儿教师培训项目,通过高校学生顶岗实习或实习置换等方式拓展部级培训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村幼儿教师有机会参与部级培训;其次,在地方高校、农村幼儿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在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以地方高校为依托、以农村幼儿园为基地,通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通过现场教学研讨、教育行动研究等方式,让农村幼儿教师从中获取更多有效提高其实践能力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农村幼儿园加强园本培训,将园本培训作为长效机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园本培训促进幼儿教师持续性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但柳松.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0,(3):51-53.

[2]苏婷,高伟山.明确思路与机制,把发展学前教育重点放在农村[N].中国教育报,2009-2-27,(3).

[3]王冬兰.西部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105-110.

[4]彭俊英,高群,肖杰.西部农村幼儿园教育效益分析与政策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1,(7):9-13.

[6]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EB/OL]..

[7]李克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的制度归因与制度重构[DB/OL]..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篇(5)

1.引言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了高等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力、高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这项计划以调查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大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目的,是迄今为止美国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数字化校园的雏形,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1]。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这是我国高校普遍接受的对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网络建设工程,而是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不光是教育设备、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的过程,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化的过程。“数字化校园是系统、数字化校园是工程、数字化校园是标准、数字化校园是文化”的思想已经被普遍认同。

3.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即从环境(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资源(讲义、课件、图书等)到各类活动(教、学、科研教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数字化,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推动高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一个先进的教育环境,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字化校园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特征。仅从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平台网络化: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为依托,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2)资源数字化:所有教学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在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形成数字化作业和教案。(3)环境虚拟化:数字化校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虚拟大学。虚拟大学,通过Internet(CERNET)互联互通,开展网上学习和网上实验,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使得学员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学校的景色风貌、教育风格、学校管理等。(4)学习个性化:在网络上,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教学。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上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而数字化校园又为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5)教学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它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信息获取和传播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替或优化师生劳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灵活性[3]。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将现代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高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性的重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至关重要。

4.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创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手段,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以新的人才理论、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避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出现偏差和失误,在分析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高校需树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从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出发,按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从纵向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程,又要从横向上处理好校内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高校和其它校外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各项工程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政策配套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全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制订各种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需要重组管理组织结构,需要人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而且可能会导致利益的再分配,这些将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产生巨大的阻力。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为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的出现,高校需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需求出发,而非个别部门的需求出发,统一领导数字化校园建设,并根据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实施、管理各项工程,防止出现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高校中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收费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政策配套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规范的制定是数字化校园能否顺利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包括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只有这些标准到位以后,信息化建设才能以比较理想的速度推进。在技术上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的要求,制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标准,构建学校数据平台,实现高校各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和学校统一制定的相关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开发,并能实现与应用平台的平滑对接。

(4)完善基础、强化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重视网络、数据中心、公共应用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为高校各类应用的建设提供公共的支撑系统。同时,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心,数字化校园的意义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成功的应用能够吸引领导决策层和师生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注,获得广泛的支持,从而强有力地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5)突出重点、突出效益的原则。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短期内能实现的、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应用系统为试点,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资源开发一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6)重视人才、加强培训的原则。。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人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要重视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他们不仅要熟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高校的管理业务,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高校各项管理业务的细节。他们不仅需要启发需求、了解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还要持续改进、提供贴身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7)强调先进性、实用性、扩展性并举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充分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应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做到够用、能用即可,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或盲目地追究技术的先进性。另外,信息技术和应用都是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保证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8)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的原则。数字化校园既要考虑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又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该选择可管理性、可维护性较好的产品,方便今后对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5.结束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数字化校园必将对高校的结构、运作、管理等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将最终带来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对数字化校园的科学认识两方面。高校只有明确自身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遵循正确的建设原则,采取有效的建设策略,才能顺利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化社会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布拉戈韦斯特.森多夫. 迈向数字化和通讯时代的全球智慧.教育展望,1998,(3)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篇(6)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94―01

一、 现状

1.数学教育资源不足。由于长期教育观念滞后,再加上一些乡镇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经费短缺,在教玩具设施、材料投放上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幼儿的学习需要。

2.幼儿数学教育小学化。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把知识技能作为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幼儿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和数学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幼儿数学教育小学化。

3.缺乏适宜于农村幼儿园的教材。农村大部分幼儿园使用的教材无论是科学性还是可读性都较差,最主要的是教材中凸显的是知识的传授,趣味性活动安排较少,教材的连贯性和结构性也不是很清晰。

二、对策

1.扩充幼儿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随着农村幼儿教育的蓬勃发展,农村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多,对幼儿教师有了更大的需求。因此,农村幼儿园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扩大师资队伍,引进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较强和业务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另外,农村幼儿园还可以招收一些培养价值大、发展潜力高的幼师学生作为幼儿园的储备师资力量,为今后幼儿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把数学教育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单双数”时,可让10个小朋友排好队,并给他们编上号,让他们单号或双号出队。再如,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可请10个小朋友表演乘车,上车几个人,车下还剩几个人,合起来一共几个人。又如,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和“找相邻数”,可让他们玩扑克牌、找朋友等游戏。实践证明,幼儿对这种教学方法很感兴趣,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3.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教学的支持力度。幼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这里的支持不仅仅指经费方面的,还包括政策方面的。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篇(7)

中图分类号:TE933.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85-01

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实践。随着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水平已经很高,下一步关键是应用与融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学民在谈到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重点时指出,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IT 技术,学校在应用层面可以开展更多创新,而且可以将已有的应用进行深度的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和校园管理的水平。

云计算是基于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技术而产生的,其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应用程序即服务)等三个层次。

目前各高校的数字校园功能的日益完善,在各方面的应用更加深入,也对数据中心的存储以及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据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存储需求。因此,为其引入新型的、更具可控性、可扩容以及超强计算能力的云计算技术,成为新一代数字校园在进行数据中心建设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利用云计算技术在计算、存储、网络等方面提供的服务,将能够更好的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数字化平台,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从而提高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服务。

二、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

数字校园的由来要追溯到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该项目名为“信息化校园计划”(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1],首次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开创了信息技术进入校园并用于学校管理的先河。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演讲后,“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名词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深入应用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2]。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众多高校都已经实施了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实现了教学、管理、生活的数字化。“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更高发展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蒋东兴指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进入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比“数字校园”更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该更深入。我们认为“智慧校园”应和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智慧校园”平台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对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通过“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硬件集群”对信息进行资源整合,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资源共享、统一权限控制,构建一个数字化虚拟校园,实现数字化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生活。相比“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无论是管理应用、教学应用还是自主学习都更智能化,比如老师可以开展网络协同备课,学生可以个性化定制学习计划,利用网络进行讨论、作业、考试、拓展等创新性开放学习。优质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无论是学生学习资源、老师教学资源还是专业发展与教研资源的共享,都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说到底,“智慧校园”,是要建设一批智能化或智慧的应用系统,如智慧教职员管理系统、智慧学生管理系统、智慧教学系统、智慧科研系统和智慧后勤系统等等。“数字校园”是“智慧校园”的基础,“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延伸。

三、移动互联,掌上校园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1月)》[3]指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中国的手机网民的数量超过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37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站比由2013年的81%提升至85.6%。而且,根据现实工作体验,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手机普及率近乎100%,而且基本上均为智能手机。在教师和学生中手机、平板电脑(Pad)等移动终端正逐渐替代PC,成为其连接网络、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蒋东兴认为,“数字校园”建设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教学教务、一卡通等系统的集成。而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飞增,促使了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变。他指出,高校“智慧校园”应该具以下特征: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团队协作便利充分,集体知识共生共荣;业务应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会贯通。在技术上,智慧校园更多地采用了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新的IT 技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强调知识的创造与利用,实现智能化的推送,促进知识与智慧的传播与分享。

从实际应用上来看,“智慧校园”也能给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许多新的变化。以浙江大学无线网络建设为例,在实现了全覆盖的泛在无线校园网之后,浙江大学开始尝试将大数据概念与无线校园网紧密融合,构筑一个无线网大数据平台,未来能给学校和师生带来的新应用体验将极为丰富。教务部门能借助它实现课堂自动点到、统计教室利用率,学工部门能通过其统计学生上网行为,查询学生活 动轨迹,保卫部门可实现保卫巡更、遗失手机查询,学生们可通过手机进行校园导航、寻找空闲教室、查找附近同学、接受课程讲座信息推送等等。毫无疑问,智慧校园将给校园IT 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因此,未来校园网必将以移动终端作为主要接入访问设备。

综上所述,未来的数字校园的发展,必将是通过云计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将应用部署在云端,结合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形成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型智慧校园,实现信息随时、随地的传递与共享。

参考文献:

[1] 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2] 况志军.数字化校园研究与开发[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2. 93-95.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5.1.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22-03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我国许多高校正在向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迈进,逐步实现用户在校园生活、学习中的网络化参与和交互,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与发展。当前,移动智能终端与移动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技术支持工具,使得在数字校园中无缝学习、泛在化学习得以实现,更为数字校园的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以及师生网络参与的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数字校园概述

(一)数字校园的内涵

由于我国对数字校园研究起步较晚,数字校园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校园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在孙丹江,黄洪伟老师的《构建数字校园 提升办学效益——谈我校构建数字校园的探究》一文中认为,“数字校园”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学生学习、家校联系、办公管理等工作全过程中运用校园网实现学校办学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以数字化的方式来体现我们的工作、学习、交流与管理的校园生活[1]。赵国栋教授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来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工具的过程,可称为“教育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或“数字校园”[2]。杨铁军老师在《“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一文中,认为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指导,超越传统的管理模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向社会化、终身化的虚拟大学发展[3]。

(二)我国数字校园发展现状及分析

我国对数字校园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目前,我国数字校园的出版刊物和书籍较少,主要有江东兴教授写的《数字校园初露端倪》,初步诠释了数字校园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提出构建数字校园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目录服务与协同工作,并以清华大学为例介绍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情况[4]。2007年,刘青云老师发表的《数字时代打造数字校园》一文中,讲述了数字校园的内涵和意义,数字校园的组成及功能和数字校园的建设趋势[5]。2012年赵国栋教授在《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究》一文中,提出了“数字校园6E理论”重新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观点[6]。当前,我国数字校园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建设与部署模式、数字校园中的新媒体与新技术应用、应用与评价、管理体制与机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绿色与生态数字校园7个方面。2012年李奕发表的《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展望:从机会均等到质量提升》一文,将数字校园划分为三代,他认为目前我国还处在第二代数字校园建设中。他认为数字校园将是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它的出现将深刻地改变整个校园的生活方式,乃至人们受教育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7]。

二、移动智能终端概述及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也随之在社会中普及开来,人们开始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来进行学习、交流、办公、参与活动,等等,移动智能终端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办公,让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丰富多彩。移动智能终端即具有多媒体功能的支持音频、视频、可视化、数据等多功能终端设备。目前国内外在校园中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主要有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持智能设备、智能手机、ipad、电子书、电子阅读器等。

由于移动智能终端携带方便、轻巧、快捷能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支持等特点,被许多高校陆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早些年,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开展了移动学习的项目研究。在这些研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这几个国家的手持智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美国在2001年启动的Palm Education Pioneer Projct项目奠定了北美地区移动学习教学应用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体现在提高人手一机拥有率、开展可扩展的高可用性手持式设备教学应用软件研究、为教师提供教学材料和资源以方便他们将手持设备整合到课堂中[8]。在2002-2005年间WHIRL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持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频繁、高效的测评活动方面具有激动人心的效果。据调查,当前,美国已有超过2亿的学生使用智能终端设备获取资源和解决问题。智能终端设备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尤其是2010年ipad的出现,使得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关注,并逐步引入课堂,但目前还未普及。目前,在数字化校园中,智能终端设备已被高校师生广泛应用于学习、工作当中,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办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强大的工具支持。

三、移动智能终端对我国数字校园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举目成就,如移动智能手机、电子书、ipad、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和快速普及,使得全世界信息化、数字化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它对我国数字校园的发展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要我们能够客观地权衡利弊,正确审视技术带给我们的不利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它或者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使我国的数字校园能够健康、快速、稳步发展。

(一)移动智能终端对数字校园发展的积极影响

1.泛在学习、无缝学习成为可能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果,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拥有了强大的校园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开放课程资源、远程教育等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然而,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却会因为时间、空间、地点许多因素影响到它的利用率;但移动智能终端设备ipad、平板电脑、电子书、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使校园生活和学习更加方便、快捷,由于它携带方便、轻巧,学生学习、教师办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运用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进行学习,泛在化学习、无缝学习已不再遥远。

2.适合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亦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并且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学生原有认知程度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移动智能终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学习和知识建构。此外,还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进入学习网站、开放课程、讨论社区等资源库进行学习,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有利于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学习者、教师的要求。首先,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将传统单一的以书本、粉笔、黑板为主要教学工具、以固定教室为教学场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学、学习工具、教学形态多样化的网络环境支持下的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学习软件、网络学习平台、讨论社区等展开多元化的交互协作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实现自我发展。面对课堂、网络、社会空间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学习资源,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能够充分利用。由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轻巧,携带方便,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和资源获取,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多参与高校活动和决策。同时,智能终端设备也方便了教师和管理者随时随地地处理业务,教师、管理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处理高校业务和科研管理,真正实现了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

4.移动智能终端更加便于师生进行网络参与,实现数字校园民主

赵国栋教授认为“数字校园民主”是指在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中,以教育民主化思想为指导,以各种基于校园网的新技术媒介和工具为手段,在学校管理、数字和校园生活等方面推行和实施决策民主化、管理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和教学民主化的综合过程[9]。在校园网络参与过程中,移动智能终端为我们提供了轻巧、可携带、快速、方便的网络参与工具,使得网络参与变得及时、方便、多样化,更有利于实现数字校园民主。

(二)智能终端对数字校园发展的负面影响

1.移动智能终端界面对学生视力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了新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当前,在高校中,电子书、i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正逐渐被学生和教师们所使用,并且具有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不难发觉,这些设备的长期使用,影响到了我们的视力,会导致视力下降,所以,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科学用眼。

2.移动智能终端质量和安全问题给高校师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智能终端设备也已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普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但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些设备由于质量问题出现致死、辐射、死机致使资料丢失,遇到由于网络病毒侵入致使移动智能终端系统瘫痪、资料泄密等问题。因此,提高紧惕,防止隐患的发生是必要的。

3.促使网络成瘾、游戏成瘾

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iPhone及ipad等这些终端设备,尤为智能手机、ipad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无论是在吃饭时、坐地铁时,还是无聊时,通常这些终端设备就成了我们的玩伴,玩游戏、聊天、看电子书、看视频等,适当地使用,它可以调节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和快乐;但是,如果我们使用不当,沉溺于网络或者游戏,这将对我们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

4.容易造成校园网络舆论危机

校园网络舆论危机是指与校园内部相关的热点问题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在网络上形成的大范围的关注、讨论,对高校师生权益造成损害或者对高校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10]。据调查,在高校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至少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高校的讨论社区、论坛中,交流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通过微博、社交网站传播到网上。这就使得在高校中突发的、尤其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很容易造成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给学校声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力度,并予以高度重视。

四、文章总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效融合,才有了校园的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校园民主的出现才有了可能。我们不能否认,在校园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移动智能终端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促进了泛在化学习、无缝学习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它是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也使得高校管理人员、教师的工作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促使其向泛在化和无缝化目标前进。但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好好把握,客观、正确看待它带给我们的双重影响,这样才能确保数字校园的稳步、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丹江,黄洪伟.构建数字校园 提升办学效益-谈我校构建数字校园的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0).

[2][10] 赵国栋.谈数字化民主、数字化学习与交互式视频课件[Z],2013,7.

[3] 杨铁军.“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3).

[4] 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

[5] 刘青云.数字时代打造数字校园[J].今日科技,2002.

[6] 赵国栋.从数字校园到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究[J].北京教育,2012,(06).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篇(9)

/谢晓

提起对数字校园的关注,西城区早在2008年就申报了北京市“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的课题。当时的认识是以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与应用为基础的,因此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结构这一层面。随着课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启动,我们从市级项目专家培训中得到了新的、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关注基础硬件、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关注单一应用等一般要求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迈进,以校园为载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逐步影响到学校的主流业务。在我们准备利用数字校园的契机,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高地迈进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正确地把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可以说,数字校园发展过程正是办学理念与信息化建设思路相融合的过程。数字校园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

校级重点工作 当前阶段,我区参与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已经完成了全面的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学校当前应该选取一到两个能够体现学校整体数字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应用。首先,论证选取的核心应用是否能够起到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其次,梳理出该应用的基本功能框架,从功能框架出发,辐射建构以学校应用为核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通过梳理功能需求,将信息化建设从技术层面拉回到业务实现层面,逐步组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队伍和主导人才。

区级重点工作及思路 2010年底,我们完成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的结题工作。课题的研究触动了我们,但这仅仅是我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步。我们的设想是将课题成果推广到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去,并继续发挥科研带动建设的效力。

尽可能地调动资源支持北京市数字校园试验校的建设工作,组织系列培训课程促使更多学校关注数字校园建设。

通过课题我们设计出区县数据交换平台方案的雏形,后续基于CIF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将成为我区推进数字校园的重点项目。

深化调研区内学校信息化工作实际需求,掌握教育信息化最新态势和发展方向,以整合、提升、发展学校信息化应用为目的,探究区县数字化校园规划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怀柔:“数字区县建设”也应成为

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刘振林

数字校园建设曾经是在各区县没有教育专网、只有校园网时提出的建设理念,并在部分学校中实施建设,有些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彼时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优势的发挥上存在问题,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学校“信息孤岛”。目前,北京再次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该在建设思想和内容上不同于以前,那么,何不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概念加以推敲呢?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注点不应仅仅限于校园。教育是一个体系,因此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教育的整体而非局部。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等教育单元联系起来,使之更加系统、科学。据此,我认为以区县为单元,整合教育需求,实施“数字区县建设”更为合理。

“数字区县建设”应成为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区县管理的特征较为明显,需求具有同一性。在一个区县内,教育布局、教育投入、教育规划、管理制度、领导体制、人事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对统一,区域特征明显,能够实现教育需求的整合。另一方面,北京市各区县教育专网为区县整体规划、建设和应用提供了网络基础环境。我们需要搭建出着眼全区的教育应用平台,创设深化着眼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在数字化建设中,我们要解除思想认识上的禁锢。首先,要反思过去,比如,信息中心的概念、数字校园建设的经验与不足等。其次,要力求理解、搞懂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教育需要什么、要知道从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需要什么、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什么,以需求带建设,将满足教育需求作为建设的目标。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敢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再次,领导的认识是关键。项目资金支持只是表象。只有领导认识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了,数字化建设项目才可以通过,资金才可以到位,软硬件建设才可以完成。当然,这只是刚刚完成建设初始阶段。领导还要带头组织、管理、应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使教育管理真正数字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真正信息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电化教育馆)

顺义:转变观念精心筹划推进应用

/张自江

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数字校园的概念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而发展变化的,每个人对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数字校园建设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观念到建设直至应用都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盲目建设,只能事倍功半。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在应用上狠下工夫,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切忌搞攀比,要在应用的实效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方面全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顺义区中小学2003年已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有较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近年来有很大提高。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得以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学校特色,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发挥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校园。在建设实验校的过程中,我们计划取得经验后制定参考标准和规划,分步实施,逐层推进,使本区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全部建成数字校园,推进区域教育竞争力逐步提高。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校园建设目标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注重学校特色,切合学校实际。二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关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三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满足数字校园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需求。四是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及时总结,以服务为核心,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应用。五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六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关注新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

石景山:以人为本 构建服务性数字化校园

/施为民

我区实验小学荣幸地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建设核心、方向等问题在认识上各执己见。在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中,专家精辟的分析与引领,拨云见日,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轮廓,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规划的方向,澄清了萦绕心头已久的困惑。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基础教育将直接为人的生存和成长服务,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快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因此,数字校园的核心设计理念应归纳为“以人为本”。

秉承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数字校园的设计更应该关注教师、学生以及更多关心学校发展的人群,他们的实际需求决定着建设方向,是支持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完善的数字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数字环境为依托、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综合体系,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校园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实体学校教育教学同步,打造极具生命力的虚拟学习环境。

实验小学是我区品牌学校,在规划、设计数字校园时,始终秉承“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计划在2年~3年的时间内,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建成支撑教学业务和学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实现学校95%以上的日常业务工作借助数字校园完成,积累至少一个学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资源,实现建立数字化工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现有优势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的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围绕一个核心,指向三大主题,建设四个环境。一个核心即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三大主题即扬学生之长、扬教师之长、扬家长之长,四个环境即教科研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统一规范、软硬结合、继承发展、整合创新”的十六字方针,分三阶段逐步完成:第一阶段,建平台、建规范,逐步完善数字校园基础建设;第二阶段,以课题为引领,推动数字校园的使用;第三阶段,深化应用的尺度,拓宽应用的广度,使数字校园应用逐步常态化。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篇(10)

一、“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

(一)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入园难”问题得以缓解

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是“行动计划”取得的最重要成效,也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按照教育部实施《规划纲要》“分三步走”的策略,1第一期“行动计划”的重点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让广大的学龄前儿童“有园上”,因此各地区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均对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的数量进行了规定。在“行动计划”推动下,幼儿园数量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1]201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比2010年增加4.82万所,增长了32%;在园幼儿达到3895万人,比2010年增加918万人,增长了31%,相当于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比2010年增加了10.9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60%的目标。

在新增幼儿园中,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增速最快。2010—2012年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投入56亿,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3100多所农村幼儿园。同时,中央财政投入250多亿,支持中西部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6万多所,并对17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了部级培训。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已达2435万人,占全国在园幼儿的66%,比2009年增加734万人,增长43%。[2]越来越多的农村幼儿走进幼儿园,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西北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发展滞后,一直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2009年,西北五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达到50%,但甘肃、宁夏显著低于全国水平,分别只有43.23%、44.60%。2013年,西北五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平均达到73.07%,比2009年平均增长了23.07%,其中陕西、青海、新疆自治区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增长幅度除宁夏外均高于全国水平(详见图4)。对甘肃省86个样本县的调查显示,在“行动计划”期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00所,新增学位26.3万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6.15%,其中58个连片贫困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3.18%。农村乡镇公办幼儿园由2010年的236所增加到2013年的736所,乡镇幼儿园的覆盖率达到67.05%,西北地区学前教育状况得到极大改观(详见图5)。

(二)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反映了政府对发展学前教育的态度和认识水平。回顾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核心问题就是政府长期缺乏投入以及投入制度的保障。因此,“国十条”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随着“行动计划”的实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上升,具体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中央财政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2011年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财教[2011]405号),决定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设立500亿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建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培训幼儿园教师以及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和孤残儿童入园。同时,中央政府引导各地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努力调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等各方面积极性。从2011年起到2013年5月,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341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从2010年的1.7%提高到了2012年的3.4%

2.初步形成了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态势。在中央财政的带动下,各级政府纷纷行动起来,规划并制定本地区学前教育投入政策与投入额度,在2011—2013年期间,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1600多亿元。以西部甘肃省为例,三年来中央财政累积投入16亿元,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54多亿元,市、县级财政合计投入10.15亿元,共计投入28.69亿元。

3.经费投入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在各级政府的学前教育投入中,优先保障了农村贫困地区和薄弱环节。在2010—2012年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投入56亿,中央财政投入250多亿,支持中西部建设农村幼儿园,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对甘肃省86个县的调查也显示,在中央与省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为58个连片贫困县下达的项目资金分别达到10.83亿元和

(三)教师数量迅速增加

在幼儿园数量迅速扩大的同时,教师补充与教师质量问题就成了最急迫、最艰巨的任务。目前,幼儿园教师的补充途径主要是公开招聘、中小学转岗、特岗计划、接收免费师范生等。据统计,[3]2013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达到283万人,比2010年增加98万人,增长了53%(见图7)。同时,通过幼儿园教师“国培项目”培训了29.6万名农村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也在提高。就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在86个样本地区,第一学历为大专的教师占总人数的58.87%,本科占20.16%,二者共占79.03%;最终学历是大专的教师占总人数的33.87%,本科占60.08%,二者合计高达93.95%。在58个连片贫困县,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52.5%;中专及高中学历的教师占32.61%,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占8.35%。

(四)体制机制的初步建立与完善

学前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以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前提。因此,在“行动计划”实施期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和规范学前教育发展,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区域性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目前地方学前教育政策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地方学前教育发展“五年规划”或“三年行动计划”为主,制定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与任务,重点在幼儿园的建设、教师补充与培训等;

二是针对“行动计划”实施中的特殊情况出台调节性政策,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学前教育综合奖补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等;

三是学前教育常规管理政策,如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民办幼儿园申报与管理办法、幼儿园分类评估标准等。这类常规性的管理政策也是最多的。然而,涉及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补充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学前教育监管机制等尚未建立。

二、问题分析

回望“行动计划”实施的三年历程,在“优先发展教育”的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规划纲要》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落实,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但由于学前教育长期被边缘化、财政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严重,短期的巨大投入难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与教育类型,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短板”,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特困地区与民族地区幼儿园覆盖率低

1.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以西北地区甘肃省为例,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为66.15%,距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差1.35个百分点,但在该省58个连片贫困县,3~5岁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3.18%,低于该省入园率平均水平;13个民族县和特困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低于30%,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某民族县2012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52%,学前二年毛入园率2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22.3%,可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仍是薄弱环节。

2.乡镇幼儿园覆盖率偏低。截至2012年,本研究调查的86个样本县共有1228个乡镇,已建立公办中心幼儿园636所,占乡镇总数的51.8%,还有592个乡镇没有公办中心幼儿园。而作为重点支持的58个连片贫困县共有乡镇959个,其中有公办中心幼儿园的乡镇643个,乡镇幼儿园覆盖率67.05%,目前仍没有幼儿园的乡镇316个,占乡镇总数的32.95%,与实现“每个乡镇建设1—2所独立建制的中心幼儿园”的“行动计划”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3.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与农村人口的流动,城市主城区以及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部已成为人口密度最大、幼儿园教育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入园难”问题再次突显。另一方面,城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渠道单一,在调查的58个贫困县中,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仅51所,占小区总数的18.09%,小区配套幼儿园缺口达231所,可见扩大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的任务也十分繁重。

4.普惠性资源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一方面,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如陕西省公办园仅占幼儿园总数的27.66%,甘肃省公办园也只占幼儿园总数的51%。58个连片贫困县共有公办幼儿园800所,占其幼儿园总数的47.93%;民办幼儿园869所,占其幼儿园总数的52.07%。另一方面,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比例过小,如甘肃省截止2013年幼儿园总数为314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51所,一类幼儿园98所,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仅占5%,加上市区级等示范幼儿园数,其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也不足10%。

此外,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普遍存在的同时,大量新建幼儿园存在着闲置现象,新建幼儿园的招生数普遍低于幼儿园建设规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12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中有57所幼儿园未能足额招生,其中2011年后新建幼儿园24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人口流动使农村适龄幼儿减少,而县镇与城乡结合地区人口密集,新建农村幼儿园招生不足,城区却出现新的“入园难”现象;二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缺口过大,不能保证按规定班数开班,造成班级数量少、班额巨大、“教师包班制”现象非常普遍。

(二)经费投入与支出结构尚需调整,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在“行动计划”实施期间,虽然有些地区已将学前教育纳入财政,也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共同投入的态势,但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和支出仍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尽合理。在政府所负担的学前教育经费中,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投入大,省级财政的投入力度过小,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投入特点。如甘肃省三年来累积投入28.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6亿元,省级财政投入2.54多亿元,市、县级财政合计投入10.15亿元,省级财政投入仅占总投入的8.85%。这一投入特点给县、乡二级财政带来极大压力。按照我国“中央统筹,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以及“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原则,发展学前教育的直接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或者说是县、乡级政府。我国县以下财政能力整体相对较弱,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乡镇财力非常薄弱,根本无法统筹学前教育经费。如果我们用“教育经费指数”这一概念衡量各地区教育投入水平,2可以发现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的生均经费支出高达13000元/年,其教育经费指数均在10~20%之间。而贵州、甘肃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指数接近25%,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投入的绝对值看起来不大,但其承受的教育经费压力大。[4]

其次,由于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乡镇与农村幼儿园正常运转缺乏公用经费保障。虽然“国十条”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做到逐年增长”,并要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但是,由于新建学前教育资源大都未被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加之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尚未解决,其工资待遇及幼儿园正常运转仍依靠幼儿园保教费。在所调查的122所幼儿园中,虽然幼儿园主管单位为乡镇政府或乡镇中心校,其举办性质为公立幼儿园,但其中87.8%的幼儿园运转所需经费只能依靠收取的保教费,来自财政的支持仅为22.2%。这使得幼儿园普遍缺乏保育教育最基本的设施设备,如图书、玩具及生活设施等,严重制约了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扩大和质量提升,也无法为农村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再次,乡镇幼儿园经费管理方式不合理。大多数乡镇要求收取的保教费全部上交,由乡政府或中心校统一管理与使用,或者按生额收取管理费,这使本就经费紧张的乡镇幼儿园捉襟见肘,雪上加霜。

(三)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补充渠道不畅

与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教师补充严重滞后,教师补充数量跟不上幼儿园建设速度。以甘肃省为例,截至2013年全省共有幼儿园专任教师20621人,在园幼儿54.98万名。三年期间教师共增加了6953人,在园幼儿增加了16.25万名,师生比由2010年的1:28.34下降为1:26.66,但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缺口仍比较大。按照《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目前专任教师缺口约为4万,这一现象在贫困地区尤为严重。在58个连片贫困县,在园幼儿337698名,按照国家每班30名幼儿配备2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的标准,应当配备2.25万名专任教师和1.13万名保育人员,但目前仅有15028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8人,缺编18740名,缺编率高达55.49%。幼儿园教师缺口大、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最严重问题。

1.幼儿园教师的补充不畅与缺乏政策保障有直接关系。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各地积极讨论酿酝,但大多数地区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新增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未能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我们随机调查了248名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结果显示只有159人有编制,89人没有编制,分别占总人数的64.11%和35.89%。

2.幼儿园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幼儿园教师补充渠道主要有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和转岗,招聘的基本条件是“专科学历”,但对其专业背景未加以限制,结果是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在提高,但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偏低,再加上转岗教师比例大,“学历达标专业不对口现象”十分普遍。本研究对新建幼儿园的112位园长进行了调查,拥有本科学历的52人,专科学历51人,中师学历仅9人,但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园长仅26人,占园长总数的23%,其余均为汉语言、英语、计算机、小学教育等专业毕业。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也反映出同样问题,58个连片贫困县有幼儿园教师15028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7642人,占教师总数的50.85%;聘用幼儿园教师2872人,占教师总数的19.11%;中小学转岗教师2288人,占教师总数的15.22%。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7890名,占教师总数的52.5%;中专及高中学历教师4901名,占教师总数的32.61%;高中以下学历教师1256名,占教师总数的8.35%。幼儿园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比例仅36.07%,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也仅为37.45%。非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不仅入职适应性差,而且对幼教工作认同度不高。

但与此同时,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师生却无法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在本调查涉及的地区中,共有31所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其中三年制中专学校占总数的58.06%,也就是说,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数由中专学历的培养机构承担,但教师公开招聘的基本要求是大专(职高)及以上,限制了中职学生入职。当然中职幼师生的培养质量不高也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

3.培训渠道单一,培训机会不足。随着新教师人数激增,以及老教师面临改革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困惑,当务之急是提升教师质量,教师培训成为主要措施。“行动计划”实施期间,国家已投入11亿元用于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取得了巨大反响。但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国家培训与省级培训,地方培训机会少,幼儿园园本培训能力低。例如,在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实施以来,58个贫困县累计培训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1600名,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10.65%,这一状况与“完成80%在职教师和园长的培训任务”的规划目标相距甚远。此外,参差不齐的培训质量、自上而下的被动学习和离岗集中培训,对普通的一线教师还难免有隔靴挠痒之弊。

(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职能尚未发挥,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核心,承担着指导、示范和协调本乡镇学前教育工作的重任,在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随着大批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成与使用,农村幼儿园的质量提升与建设速度未能同步跟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职能并未得以发挥,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幼儿园设在乡镇中心学校并由其代为管理,幼儿园日常作息与教育活动安排均与小学相同或相似。加之地方财政紧张,无力为幼儿园配备必要的图书和玩教具,73%的幼儿园仍以分科教学为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展科学保教的要求难以落实,“保姆式教育”与“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渴望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三、政策建议

“三年行动计划”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问题,反映了学前教育发展过程的规模与质量、体制与机制、城市与农村的矛盾。目前,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启动,应将扩总量与抓质量、求发展与建机制同时并重,强化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城乡幼儿园建设同步推进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点工作,解决“入园难”问题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因此第二期“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仍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根据贫困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和城区人口密度大的现实,新增学前教育资源应优先保证两个“重点地区”,即连片贫困地区与城市高密度人口地区,城乡幼儿园建设同步进行。一方面,边远农村地区特别是连片贫困地区仍是扩大资源优先保障的地区,在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同时,应逐步形成“城区幼儿园引领带动,乡镇中心幼儿园辐射支撑,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方便群众”的办园格局。另一方面,应根据出生率和人口流动走向,调整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分布,减缓城区学前教育的入园压力。

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贫困地区大都地处偏远、人口分散,规模化的普及路径与办园方式不可能也完全不必要。因此,积极探索多样化、符合当地实际的办园方式,也是未来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任务。

(二)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设一支合格的专业化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软件建设的核心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政策保障为前提,因此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为补齐配足幼儿园教师、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提供政策保障。

针对现有教师队伍补充渠道不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应加大对现有招聘机制的调整,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一方面,随着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招后大量幼师生即将毕业,应适时提高招聘条件,实行“双准入机制”,即学历合格和专业对口,避免在有编制的公立幼儿园过多引入非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设置“助理教师”岗位,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提供入职机会,即通过社会公考,选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工作,担任助理教师,并要求其在三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五年内取得大专学历。新增加教师优先补充农村幼儿园。对无法取得合格学历与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自然退出幼儿园教师岗位。

当地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情况,加强与本地区师范类高校合作,建立“委托培养”模式、“定向培养”计划等多种途径,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幼儿园教师补充步伐。在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应针对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以提升专业能力为重点,将国家培训与区域性培训、园本培训相结合,入职培训与提高培训并重,完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园本培训的五级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

(三)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政府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定位,是判断政府行为是否公平的前提。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政府的所有功能都需要财政支撑,政府的所有行为都会反映到财政上”。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实现“上得起”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幼儿教育财政支出上固有的制度缺陷,将建设普惠型发展机制、投入保障机制与质量监管机制作为工作重心。

首先,应建立普惠型发展机制,即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区域内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同时,应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本地区的资助政策,以保障所有适龄儿童上得起幼儿园,实现“上得起”的目标。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篇(11)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领域的信息化应用频率与领域也在不断提高着,在当前的校园建设中,数字化校园的潮流已不可阻挡,而数字化校园的主要建设方式则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众多方面的建设实现数字化,并以此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工作效率,使学校建设成为新型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机构。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地位

学校的任务便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因此,检务管理工作理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以往校园的教务管理系统有着数据信息量极大、数据更新换代较慢、工作较为繁琐且工作效率较低,极易出现不必要的差错而造成一定的损失,而教学管理信息化则能够有效地避免许多弊端,减轻学校教务管理的工作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并广泛应用与各个学校之中,数字化校园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与工作效率。

作为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其主要目的便是教学,而教学的成绩则与教学管理有着重要联系的,在教学管理中进行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与理念,能够大大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与严谨化,能够避免因数据更新换代慢、工作量大且繁琐等诸多问题,并且, 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还能够促进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实质性建设,为校园的数字化做出极大的贡献,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其他系统提供一个十分方便的平台。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设计思路

作为提高教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学管理能否有效实施是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秩序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只有保证教学管理系统的成功建设,才能够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基础,因此可以说,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能够决定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果与运转效率。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应有合理的内部构建,叫教学系统的建立,应将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理念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进行融合,将教务管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考试等多项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务管理的一体化,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

合格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应分为三大模块。教学运行管理、维护系统以及质量的监控系统,将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分为三大具体方面,每方面实现各自的不同功能,保证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能够保持高效运行的状态。

教学运行系统:主要包括对于教师对于课程的计划,以及对于学生课程的安排,学生的选课,学生的日常考试与考试成绩的记录与评价,学生毕业资格的评定等多方面的管理操作,是教学管理系统的主要运行系统。

系统维护:包括对于系统权限的分配,如教师与学生的不同权限,领导与教师的不同权限等,权限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于基础数据的具体设置以及对于相关资料的读取查看数量不同等。

质量的监控系统:主要工作任务便是对相关工作的质量进行评定,如通过教学成绩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学生各科的成绩对学生长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估,对于一段时间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等功能。

三、建设以教学管理信息化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

(一)推动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

想要建设完善的数字化校园,首先应以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为基础,只有将教学管理系统进行完善,才能够保证数字化校园能够建设成功,作为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的校园网络平台,在校园的信息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的领导者在对校园网的建设中应保证校园网具有高度的可靠性以及绝对的安全性与实时性,并以此保证校园网的可用性,保证校园网能够满足整个学校对于教学管理的需求。

除去校园网的建设,学校也应重视对于应用软件的建设与数据中心的建设,由于我国数字化校园起步较晚,因此,许多方面仍需不断完善,在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时,学校应制定边用边建的相关理念,在使用中发现不足并加以完善。

当前学校的发展与规模的扩大,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日益繁琐,这也就代表着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将会不断提高,因此,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是必要的。

(二)推动数字化校园合理结构的建设

我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经验相对较少,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时,由于没有科学的建设方法与经验,使得建设时极易出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随着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数字化校园应用的频繁,结构不合理的弊端日益显现,因此,作为学校的领导人应抓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对于不合理的建设结构,应及时进行改正,利用当前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设处多层次、多创新、多开放的数字化高等院校,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教学的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公共事业的信息化以及科研的信息化。

四、总结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学校教学工作的日益频繁,建设能够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数字化校园已经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时当前我国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则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在对学校进行数字化建设时,更加注重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且有着实际意义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