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18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读书笔记是最能达到这种阅读要求的一种方式。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融通。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学生选择读物不再随性、盲从,而是有目的的选择优秀、经典的作品。学生阅读时也不再流于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阅读中思考:或评点文中人物,或品析精彩字句,或为文章的思想情感所动,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找到言语生命冲动的感觉,激起言语创造的热情。这种写作的,可以突破命题作文的一些束缚,自由写作,让生命欢歌。

阅读的感受,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正清晰深刻。写然后知不足,又会引导人们有目的地阅读和思考。而读书笔记正是能实现读写结合,使读、思、写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效方式。

二、初中生读书笔记现状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笔者在所教中学初一年级发出问卷433份,收回431份,就此对431份的答卷进行了统计。调查问卷的题目从学生做读书笔记,和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写作三方面方面设置了15个问题,让学生无记名回答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首先,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做读书笔记这一方法的。但目前学生做读书笔记的现状是不得法、缺督促,令人堪忧。其次,学生的阅读处于自由、散漫的“无政府”状态,导致阅读的效能十分低下。再次,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写作的帮助太小,阅读效率低下。

三、以读书笔记促进有效读写的策略

根据对读书笔记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在初中学生做读书笔记现状调查的启示下,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以读书笔记促进有效读写的策略。

策略一: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笔者从常规写作和个性写作两方面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常规读书笔记。为了通过教来达到不教,从而提高读写的有效性,笔者将读书笔记的各种形式结合起来,设置了读书笔记的常规写法(以短篇文章为主,自由选择文章写),进行强化训练。

策略二:加强对课外读物的指导

书海茫茫,而中学生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较低。因此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我们应该将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积极引导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寻找优秀的课外读物。 跟潮流,与时俱进。①历届中考卷或各地信息卷的现代文。②引导学生选读反映时代强音的读物——报刊杂志等。③关注时尚需求。学生也可以推荐,但要经教师审定。立足课内,延伸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可通过课内文章指导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课外书籍,力求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2)

Cultivation of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basic skills

Guo Dong-mei

(Haixi Wulan County First School Qinghai Wulan 817100)

【Abstract】How to foster the students' Chinese basic knowledge.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Chinese basic knowledg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many students ignore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hinese, I will hereby give some measures, which practice their skills of writing characters, making notes, speaking standard Chinese. Also, reading magazines and novels, using dictionaries, memorizing sentences and passages are some important methods to enhance their basic knowledge. These methods are practical, and we could make great progress if we can we insist on practicing for a long time. It is clear that our goal is to improve our Chinese, so we should manage to do it. With the help of the methods which I have mentioned above, I believe that everyone will make great progress in Chinese.

【Key words】Chinese basic knowledge, method, fairy tale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小学和大学的过渡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中学阶段(包括初高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阅读书写方面的好习惯,从而进一步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对其一生都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否则,任其自由发展,则会容易使其走上“邪道”,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成才与发展,对社会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不可等闲视之。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方面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常说普通话 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话。学生从小就要学说普通话,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如果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则会以讹传讹、贻害无穷。学生自小把语音读错,形成读音习惯,则会不容易改变和纠正。不仅在口头语言交际时要用普通话,在读课文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都要求用普通话,那么形成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人人都说普通话,则会为普通话的普及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 选择阅读经典名著 如今读物纷繁复杂,阅读途径也多种多样。我们提倡要精选那些能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涵养学生性情的经典名著来读。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还有唐诗、宋词及“四大名著”,还可选择近现代的散文精品来读。如果原著读起来有难度,也可选择注释本。总之,不能以猎奇和好玩为标准,而要以蕴藉和品位为旨归。针对我校阅览室和图书馆的利用率低,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现状,我要求自己所代的两班学生每人买一本课外书,每班按组分别购买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类的书籍,买到后进行登记,然后在教室里列表张贴。学生自己买的课外书读完以后参照张贴的表格再向同学借阅,本班的书籍读完后再和兄弟班级交换阅读,此谓走出去引进来,只要把此工作落到实处,假以时日,对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会有巨大的作用。

3. 常练字 古人特别讲究练字。古代的文豪乃至达官贵人也多是书法名家。当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练字的习惯,信笔写来,随意性很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标准化考试和电脑以及手机的广泛运用有关。虽然电脑已很普及,但电脑不能完全取代书写。再说,如今又实行高考网上阅卷,网上阅对卷面的美观、整洁、规范都有较高要求。针对相当数量的学生写不好字的现状,我们利用集体的力量,在各班分别选出一定数量书写极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练习,要求他们买上字帖天天练字,把所写的字作为必交的作业由老师打分评比,对进步快的同学给予奖励,激发同学们练字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练习,在高考的时候若能写一笔或刚劲有力,或温婉娟秀的一笔好字,就一定会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那难得的几分情绪分和卷面分。既然练字有莫大的好处,为什么不把练字作为一项很切要的工作来做呢?

4. 常练笔 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如果光读不写,就会眼高手低,品评别人作品尚可,自己写作犹难。当今大部分学生都以写作文为难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练得少,有畏难情绪。如果学生能养成勤练笔的习惯,每天写 一点东西(日记、随笔均可),那么笔耕不辍,写作的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要知道,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如果写作有诀窍的话,他首先教给自己的儿子。可见,光有写作理论,不去进行写作实践是很难有名篇巨著出现,不可能有精品佳作诞生的。

5. 常记笔记 俗话说“强记心不如烂笔头”,学生平时常记笔记,笔记内容包括预习笔记、名句摘抄、课堂笔记、错题改错、经典试题等。我要求学生天天记笔记,抽查收交学生的笔记,针对具体情况加上恰如其分的批语,以鼓励为主,激励学生,只要把这一工作落到实处,我想一定会见效不小,收益颇丰的。

6. 勤查工具书 针对学生基本功低下的现状,我要求学生必须购买《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现代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学生平时常查常记,养成习惯,不断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能够打造厚实的语言功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英语的学习甚至理科学科的学习也和工具书的利用有不解之缘。我相信,只要勤查工具书,有效地利用工具书,一定会对学有裨益,学生也将受益无穷,一定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甘美的珍馐。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3)

[关键词]顾颉刚;抗战时期;史学阅读观

顾颉刚(1893年~1980年),中国著名的古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及民俗学的开创者。他在中国史学界取得的辉煌成就即在不断地读书、积累、思考、实践过程中沉淀升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日亟,顾颉刚一方面积极呼吁读书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责任,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兴国等实践活动唤醒中国民众抗日救亡的民族意识。本文拟通过归纳总结“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顾颉刚史学阅读类型的选择及其特点,分析其史学阅读研究与时代互动的关系,试图揭示抗战时期顾颉刚的史学阅读与实践具有强烈的国族观与抗战动员色彩。

1史学阅读的类型

顾颉刚一生治学的目标即“对于战国、秦、汉时代学说之批判”,始终重视对《尚书》《诗经》《史记》《左传》《论语》《孟子》《墨子》等典籍名著的阅读与研究[1]。考辨式的史学阅读与研究手法,常见于顾颉刚的读书笔记,“疑古辨伪”的精神贯穿其整个史学研究生涯。但不同历史时期因各方面原因,顾颉刚史学阅读的重点有所不同。日本侵华战争大环境下,民族危机愈来愈严重,顾颉刚史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向关注救亡图存转变,其阅读也主要围绕该主题展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作为历史研究者的顾颉刚感到自身有唤醒中国民众认识祖国疆域及中华民族历史的责任,开始对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展开系统性研究。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他将研究重点倾向探索边疆地理与民族演进史。因而,该时期顾颉刚多选读古地理之书,或与古地理内容相关的典籍杂记。通过研读《史记》《禹贡》《汉书》《王制》《河图》等史书典籍及《南北史补志•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等地方志书,考察中国古代地名演变、州际边界、疆域面积及各地历史地理沿革和风俗习惯变迁。通过对诸多史地类书籍的阅读和比较,顾颉刚认为《禹贡》是中国古代记载地理沿革材料最古老最完整的典籍,而研究自然地理最优者可以《山海经》为代表[2]。

该时期顾颉刚史学阅读与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祖国疆域及民族历史的认识,唤起了人们对祖国抗战现状的关注。与此同时,顾颉刚为完成《三皇考》和《两汉州制考》的写作,需要考察古代名物制度的演变历程。因此,该时期顾颉刚阅读类型的选择也多关照诸如《管子》《周礼》《仪礼》《汉书》及有关名物制度内容的典籍。通过阅读,考察并梳理三皇五帝名称的渊源、地方行政区划及地方制度、等级秩序及民间婚丧祭祀等礼仪制度、土地制度和地方财政等经济制度以及地方官制等系列名物制度的演变。其中,顾颉刚读《管子》五十七篇《度地》时,发现其中记载的行政区划对里、术、州、都等地方区域命名的根据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容[3],与《周礼》中对轨、里、练、乡、帅等的区分与命名存在划分上的差异,不知孰为事实[4]。发现史事记载的矛盾与冲突后,便搜集更多的原始资料对其进行考辨。在考察古代名物制度演变过程的同时,顾颉刚还坚持以疑古辨伪的精神对其中的记载进行辨伪。抗战时期顾颉刚着重研读经史典籍与史事辨伪工作,期间所做的读书笔记,往往两三天即可写毕一册。全面抗战爆发后,顾颉刚顺应内迁大局,服从人事调动,常常辗转于西北、西南地区执教,无法再作系统的研究,主要以实地考察代替史料阅读与研究。读书时间既有所减少,因而读书笔记多有间断,或一两年才完成一册,那段时期的读书笔记中多流露出对日本侵略者的怨愤之情[5]。

2史学阅读的热情

顾颉刚不仅热爱读书,且善用脑力,主张看书必定要有所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将所思所想写入读书笔记中,以此加强记忆,积累史学研究素材。顾颉刚读书时喜欢思考问题,走到哪里,总要一路看,一路想,但苦于“记忆力不好”,便不得不一路做笔记[6]。读到有意思之处,常把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随手标注于书中,“逢到书端上写不下,便写入笔记簿里”。为此,顾颉刚养成了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记得多,作文章时便如行云流水般自如,引用材料也可信手拈来,人们往往因此惊异于他强大的记忆力。为此,顾颉刚解释道:“只缘个人习性乐于遇事注意,而此腕又不厌烦,一登于册,随手可稽,予盖以抄写代其记忆者也。”[7]乐于“遇事注意”,即善于留心观察、肯深入思索,“此腕又不厌烦”即随时勤翻书勤做笔记,积累史料。顾潮、顾洪在回忆父亲时,指出其治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勤动脑、勤动笔,提到顾颉刚常说的一句话“遍地都是黄金,只怕你不去捡,随处都是学问,只怕你不去想”,即强调勤学善思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无论是阅读、教学抑或整理古籍、研究学问,顾颉刚往往能从旁人看来认为微不足道之处发现问题,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即便是日常见闻,凡是觉得有用者,也都收入读书笔记中[8]。

留意记录书籍内外的各种见闻,勤于思考,便能从无问题处发现问题,这是顾颉刚与一般学者不一样之处,也是他之所以能在中国史学界创造辉煌的原因之一。顾颉刚追求专心读书治学的生活,时常为自己能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而欣喜,也为忙于人事应酬或因战乱干扰荒疏了读书而感到惋惜[9]。他身兼多职,常被繁忙公务缠身,即便如此也不愿舍弃阅读,故致夜间常难以入寐[10]。为此,他自己也曾说“我这喜欢记录的天性,是无论何时都抑不下去的”[11]。自古以来,热爱做读书笔记并以此作为自己及后人学术研究资源的学者,为数甚多,但顾颉刚的读书笔记不仅详而且勤,可以说除了在旅途中,甚至与朋友们在公园茶聚,也往往手不释卷[12]。即便是上门拜访朋友又恰逢主人不在,便在等候之余利用时间阅读做笔记。一天未能读书便觉得这一天是白活了[13]。在日本侵华的“社会动荡最甚之日,又当经济压迫最酷之时”,顾颉刚仍坚持读书,并感到“能写一点笔记,已属千难万难”[14]。读书对于为学者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15]。读书和笔记之于顾颉刚,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须臾不能相离[16]。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天,都还在坚持读书。顾颉刚逝世后,人们翻看其留下的日记,发现其中还记录着他许多计划撰写的论著和未完成的读书计划。顾颉刚读书治学最反对死读书,最恶附会权威,若子女或学生在读书时能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形成自己新的见解,无论对错与否,他必定大加鼓励[17]。反之,若遇到只会照搬前人观点而毫无主见的学生,必定给予严厉批评。

顾颉刚在《寒假读书记》首页上写道:“余读书最恶附会,又最恶胸无所见,作吠声之犬。而古今书籍犯此非鲜,每怫然有所非议,苟自见于同辈,或将笑我为狂。……吾今有宏愿在,他日读书通博,必举一切附会、一切影响皆揭破之,使无遁形,庶几为学术书籍人心世道之豸。”[18]这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主张,即顾颉刚一生读书治学所坚持的原则与宗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在燕京大学执教,便要求学生要“彻底破除”迷信权威的英雄思想,养成勤学善思、多做读书笔记的习惯[19]。王钟翰在回忆顾颉刚授课的情景时说:“顾先生在课堂上所书写的内容,全是他自己平日读书心得的笔记,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平日置信不疑,或视为当然的事,现在突然被顾先生提了出来,大家先是惊愕,继之是兴趣盎然,思之再三,终是佩服”[20]。学生们甚为赞叹顾颉刚善于发现问题的阅读能力及敢于打破权威的治学思想,对书本内容要以理解为主,不可全信,并要学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21]。不仅不迷信历史,且勤于考证,辨别真伪,这就是古史辨学派的治学原则,也是学术研究者所应持有的基本观点。顾颉刚嗜书如命的习性感染了周围的人。顾湲回忆父亲时称:“买书是爸爸最大的私人开销,见到好书,无论多贵,哪怕一点点凑钱,他也要设法买下来。家中经济并不宽裕,又一次,妈妈曾背着他卖掉一些古书。他发觉了便勃然大怒,一定要跑到中国书店把书追回来。爸爸这种嗜书如命的脾气传给了我们,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现在,若有一个月未去书店,便觉得对它不起。”[22]顾颉刚爱读书爱买书的习惯不仅终身坚持着,还影响着顾家兄妹,买书成为一种家庭传统。

3史学阅读的追求

顾颉刚不是一个“塞耳不闻天下事,埋头死读圣贤书”的学者[23]。其一生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五卅惨案、抗日战争等备受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亲身体验过民族危亡的困顿。因而,顾颉刚在坚持读书与治学的同时,能够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抗战宣传及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用自身的实践行动践行了蔡元培“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至理名言。读书不忘救国,学者应以为政济世为己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顾颉刚便意识到只有发动民众的力量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这成为顾颉刚运用通俗文化的方式宣传和动员民众参与抗战的重要途径。东北沦陷后,顾颉刚疾呼“当此国家多难之日,吾辈书生,报国有心,而力学为逮,窃愿竭驽钝之资,为救亡图存之举”[24]。指出读书人虽能力有限,但只要能想方设法参与抗战,即能为抗日救亡做出一定的贡献。“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十四年间,民众教育和边疆工作两件大事占据了顾颉刚的心。顾颉刚在辗转各地考察、研究过程中,认识到要真正挽救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首先要发挥读书人的作用,鼓励青年们要“到民间去”,进行抗战文化宣传,创办抗战刊物,“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25],唤醒民众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他不但大力呼吁青年学者们积极投身前线文化教育事业,并且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关于民众抗战动员的主张。

民众教育方面,顾颉刚为当时中国民众无法深刻认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倍感忧心,意识到要救中国非全国民众一致觉悟不可。他在群众中进行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与教育活动,借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创办三户书社,以表达对外来侵略抵抗到底的决心。书社创办几个月后,由于薪金停止扣用,经费来源断绝,日寇及政府当局对书社活动的干扰破坏,社员的抗日情绪有所衰落,但顾颉刚以“不做则已,一做则越来越有劲”的性情,索性将燕大抗日会的事业变成他私人的事业,“竭力挺了下去,除了自己贴钱以外,再在外面募捐”[26]。三户书社在资金短缺、日寇打压、国民政府查办的艰难环境中,顽强地宣传抗日救亡。后来顾颉刚将三户书社的范围扩大,并将其改名为通俗读物编刊社。抗日战争期间,顾颉刚写了大量通俗文字,印成宣传抗战知识的小册子,广泛流行于大后方民间社会。据日人小仓芳彦统计,从三户书社起到1940年结束为止,“顾颉刚发起组织通俗读物编刊社,采用鼓词,小调(民歌)一类的形式,把抵御外侮的故事编成通俗说唱,致力于抗日宣传工作……其间刊行的通俗读物,有六百种,共计五千万册”[27]。编刊社刊发的通俗读物吸引了当时民众的极大关注,为推进国家抗战宣传具有重大意义。边疆工作方面,顾颉刚以其历史地理学者的爱国激情,教导学习历史的学人们潜心边疆的地史研究。在燕京大学及北京大学执教期间,顾颉刚开设“中国古代地理沿革”课程,创办《禹贡半月刊》,“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犯”是当时《禹贡》的中心思想。《禹贡半月刊》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诞生。半月刊的《发刊词》正是顾颉刚在日本帝国主义进逼平津,把我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得非常高”的时刻下写出来的[28]。

在西北、西南工作及考察期间,顾颉刚募集资金创办《边疆丛书》,刊印多种西北边疆的地史珍籍,传播濒亡的文献,唤醒边士保卫祖国疆土的笃念[29]。联合《新亚细亚》《康藏前锋》《蒙藏月刊》等边疆刊物,刊发边疆史事,激起海内外同胞之爱国热忱,共同谋求巩固边疆之策,保卫国土[30]。1938年,顾颉刚在《益世报》开辟副刊《边疆周刊》,周刊的办刊宗旨是要使一般民众获得对于祖国边疆的基本认识,要使学者们时刻不忘中国的民族史和疆域史,更要促进边疆人民和内地同胞合作开发的民族运动,并共同抵御野心国家的侵略。顾颉刚不仅以读书治学的方式关怀民族命运,并以教书育人、创办刊物的途径传播中国边疆地理与民族演进的历史知识,在文化领域宣传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激发边疆人民的民族意识,促进边疆各族人民与汉族的民族凝聚力。顾颉刚不仅仅是一个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所谓“书斋里的学者”,更应是一个怀有深切民族关怀的知识分子[31]。全面抗战爆发后,顾颉刚走出书斋,远赴西北边陲,遍访甘肃中南部各县实地考察,利用通俗知识进行抗日文化宣传,发展教育事业。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一套发展甘肃教育的计划。他在抗战时期为民众教育和边疆工作所做的努力,对促进地方开发和民族团结及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特别的贡献。顾颉刚一生读书无数,著述颇丰。留给世人的读书笔记及日记反映了他在抗战时期仍坚持读书,并不忘担负起一代学人的救国责任,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民间文化、边疆史地加强中国民众关于疆土及中华民族历史的认识。以创办抗战刊物进行民众教育及边疆工作等文化宣传战略唤醒中国民众的国家意识,呼唤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战时期顾颉刚史学阅读及抗战文化宣传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顾颉刚的史学研究具有浓厚的抗战服务意识,其史学阅读也围绕该主题进行,凸显出强烈的国族观与抗战动员色彩。

参考文献

[1][5][9][16][18]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读书笔记(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前言.

[2][3][4]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读书笔记(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1:569-570,454,454-455.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4)

一、 常说普通话

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话。学生从小就要学说普通话,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如果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则会以讹传讹、贻害无穷。学生自小把语音读错,形成读音习惯,则不容易改变和纠正。要力求做到在口头语言交流时用普通话,在上课时师生都说普通话,那么形成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人人都说普通话,则会为普通话的普及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 选择阅读经典名著

如今读物纷繁复杂,阅读途径也多种多样。我们提倡要精选那些能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涵养学生性情的经典名著来读。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还有唐诗宋词及"四大名著"等,还可选择近现代的散文精品来读。如果原著读起来有难度,也可选择注释本。总之,不能以猎奇和好玩为标准,而要以蕴藉和品位为旨归。针对我校阅览室和图书馆的利用率低,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现状,我要求自己所代的两班学生每人买一本课外书,每班按组分别购买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类的书籍,买到后进行登记,然后在教室里列表张贴。学生自己买的课外书读完以后参照张贴的表格再和同班同学和兄弟班级的同学交换阅读,此谓各取所需,取长补短,走出去引进来,只要把此工作落到实处,假以时日,对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会有巨大的作用。

三、 常练字

古人特别讲究练字,古代的文豪乃至达官贵人也多是书法名家。当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练字的习惯,信笔写来,随意性很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语文标准化考试和生活中电脑以及手机的广泛运用有关。虽然电脑已很普及,但电脑不能完全取代书写。

再说,如今又实行高考网上阅卷,网上阅卷对卷面的美观、整洁、规范都有较高要求。针对目前相当数量的学生汉字书写不佳的现状,我们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在各班分别选出一定数量书写极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练习,要求他们买上字帖天天用一部分时间来练字,把所写的字作为必交的作业由老师评比打分,对进步快的同学给予奖励,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练习,在高考的时候若能写或刚劲有力,或温婉隽秀的一笔好字,就一定会获得阅卷老师的亲睐,获得那难得的几分情绪分和卷面分。既然练字有莫大的好处,为什么不把练字作为一项很切要的工作来做呢?

四.常练字

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如果光读不写,就会眼高手低,品评别人作品尚可,自己写作犹难。当今大部分学生都以写作文为难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时练的少,有畏难情绪。如果学生能养成勤练笔的习惯,每天写一点东西(日记,随笔均可),那么笔耕不辍,写作的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要知道,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鲁迅先生也说过,如果写作有诀窍的话,他首先教给自己的儿子。可见,光有写作理论,不去进行写作实践是很难有名篇巨著出现,不可能有精品佳作诞生的。

五、常记笔记

俗话说"强记心不如烂笔头",学生平时常记笔记,笔记内容包括预习笔记、名句摘抄、课堂笔记、错题改错、经典试题等。我要求学生天天记笔记,抽查收交学生的笔记,针对具体情况加上恰当的批语,以鼓励为主,激励学生。只要把这一工作落到实处,我想一定会见效不小,收益颇丰的。

六.勤查工具书

针对学生基本功低下的现状,我要求学生必须购买《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中华成语辞海》等工具书。学生平时常查常记,养成习惯,不断积累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能够打造厚实的语言功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英语的学习甚至理科学科的学习和工具书的利用也有不解之缘。我相信,只要勤查工具书,有效的利用工具书,一定会对学有裨益。学生也将受益无穷,一定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甘美的珍馐。

七.订阅报刊

要提高语文素养,海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可是大部分学生除了课本外,就再也没有什么阅读材料了,虽然有的学生也买了一两本课外书,但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难以应对语文考试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我要求订阅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如《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当代中学生报》和《读者》、《名作欣赏》《美文》等,让学生在文学的长廊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经实践检验,此种做法不仅深得欢迎而且效果甚好。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5)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知识含量浩瀚无边,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所谓“集腋成裘”。那么怎样积累呢?多记忆、多背诵,像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典故,都是要平时多记忆、多背诵的。例如许多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经典四书、唐宋家、古代四大名著、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中国民间故事中四大传说等,还有一些成语、歇后语,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记忆。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语文新课标要求要背诵的诗文,还应主动地去多读、多背诵课外的诗文以及优美的语句和语段。

勤做笔记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好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特立先生向同学们介绍的一条宝贵的治学经验。“动笔墨”就是要求读书一定要记笔记,做读书笔记有利于积累资料,日积月累,笔记本就能成为包罗万象的脑外仓库,要用时,打开它,丰富的词汇、名言警句、疑难题解等都会涌现出来,使人思路开阔,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勤做笔记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好方法。多积累是学语文的基础,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多阅读

“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和提高应试成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初中生应该读哪些书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种种的书”首推经典名著。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新课标明确指出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我们要让学生从《三国演义》中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从《水浒传》中让学生领略到梁山好汉疾恶如仇的英雄气概;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从《童年》中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选读当代文学,特别是一些“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电视新闻、报纸杂志,能让我们的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更是一项很有益的课外阅读。

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积累的方法。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精读,就是认真研读。红学家从《红楼梦》中可以学到文学、建筑、医学、烹饪等知识,这是精读的效果。初中阶段是基础阶段,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泛读,实际上就是解决“面”的问题,面越广越好,书读得越多越好。一个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只有采用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才有可能博览群书,杂采众家。还要“读”与“写”相结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总之,多阅读,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扎实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写作能力。

三、多练笔

所谓“练笔”就是练习写作,训练笔力。它同属“作文”范畴,但它比作文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要求上都更自由、更灵活,它是作文的基础和延伸。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了练笔的要求,但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措施。那么怎样练笔呢?

首先要坚持写日记,日记要天天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记下那最具概括性的想法,最难忘的事件。日记还可以是写读书笔记,看书读报时的感悟,我们要鼓励学生形成文字。长此以往,日积月累,素材便会越积越丰富,文笔也就自然会越练越流畅,这是练笔的起始阶段。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6)

我虽然写过一些文章,但要说怎样作文,就讲不出什么道理,在这儿只能谈一点体会,与青少年朋友交流。我的写作体验,可以概括为“三多”――多读书,多练习,多写熟悉的事情。下面分别作一点说明。

古人讲“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本阅读,就会获得好处。是的,书本是知识载体,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阅览它自会得益。勤于开卷,获取的知识必然会多,因此要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这种事,成年人是不说自明的,青少年就需要逐渐地懂得这个道理,并热情地投入。开卷固然有益,但读什么样的书,是大有讲究的。因为书有其读者对象,同样对象的书,也有质量差异,所以读书应当有选择,要找那些好书来读。好书当中,又有经典之作。比如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老师指导阅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那是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尽管我那时不用功,没有背熟,后来才知道那是最应该牢记和理解的。我读高中的时候,课余就看当时流行的苏联小说,如《祖国的早晨》之类。然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经典作品,知道极少,也难于寻觅。还是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翻阅一点,如巴尔扎克的作品,从中认识西方近代社会,而所读的苏联文学作品后来体会受益无多。读书,尤其是在求学时代,就要大量地读,读各种类型的书,各门学科的书。为了多多获取各种学科的知识,爱读的,不爱读的,都要读一点;不喜欢的,也要耐心地读一点,如此才能取得各种知识,免得将来要用时,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归结我的多读书的意思,就是多读,读好书,读经典著作。读书有什么好处呢?就写作而言,我想到两点,一是得到完善的知识结构,二是明了文章的写法和典故、词汇的运用。

书读多了,知识多了,为写作积累了素材,但这远远不够。要想写好,有的名家告诫初学的青年,写出草稿,要润色,哪怕改个八遍、十遍,到满意为止。不过这是作文作到一定阶段的话,我想说的是写作的前期准备,就是写日记。古人,特别是清代人、民国时代的人,有写日记的愿望,也有这种习惯。远的不说,学者胡适、文学家鲁迅、科学家竺可桢等等都有日记遗世。我小时候,父母、老师都让记日记,也着实写了两年,但是不好好写,一是懒,二是觉得没有可写的事情。那时让记日记,主要是从修身着眼的,古人讲每日“三省吾身”――当日反省做得不对的地方,以便改正,提高修养;其次是记事,记所见所闻,记感想。那时春天学校组织春游,老师必定出春游的作文题。日记、游记是练习写作的必要的方法。我那时以为日记没得可写,是少年不懂事,也没有同老师、父母交谈,缺少了相应的开导。后来后悔也无法弥补。少年时代天真,无世事之累,正可以用点心思,将写日记当作一件事,把学业进展、同学相处、师长教诲、观察社会、体验人生的种种心得写出来,这不就是练习写作了吗?何况有日记保存下来,是人生记录,是非常可贵的纪念品,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创作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青少年朋友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才好。写熟知的事情,自然好下笔。写起来有如“神助”,走笔如飞的境界或许能够出现。不熟悉的事,勉强动笔,硬着头皮杜撰,痛苦万状,也作不出好文。我就有正反两方面的体会。以撰著《雍正传》来讲,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第四个儿子,他的同胞弟弟排行第十四,社会传说康熙帝临终遗命传位十四子,可是雍正帝把“十”字改为“于”字,从而夺了他弟弟的皇位。所以我在写雍正帝诞生时,特意指明他是第四子,请读者留意,以便理解我后面写他继位时政治斗争的故事。我能这么提醒读者,是对雍正帝历史有完整、深入考察的缘故。

实现前述“三多”,在于“勤奋”。“怠惰”是人的天性,留心克服才好,成年人自觉性较高,年轻人不成熟,更要避免懒惰,勤苦向上,多读书,多动笔,多写熟悉的事,渐渐就会写文章,写好文章了。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7)

读书有两个境界,第一个就是要把厚书读薄,把书里面的知识。道理都装进脑子里面,变成自己的东西。如果写了读书笔记,就说明你看书时在动脑,理解作者的意图,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第二个就是把书再读厚。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作者的意图,可以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感情。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有效提高读书效率。做读书笔记可锻炼思考能力。读完书并用笔记下来,进行思考。常思考,可锻炼人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可积累有用材料,开阔视野,提高数学公式定理的理解。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8)

一、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意义

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其学习能力。就外语学习能力而言,有关研究结果(梁承锋和张丹,2004)显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包括语感好、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等)的学生占37%左右,而具有中等水平学习能力的则占54%左右。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学习动机,即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从学习外语的动机来看,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通常是一些思维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学习能力较弱、比较懒散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自觉性不高,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英语学习习惯通常不怎么好。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尽快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要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少英语优秀者用自己的学习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成功。不少学生觉得学习英语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惯(王琼,2003)。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也是《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的课程目的之一。

二、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在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所教班级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与之相对应的是,这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也不好。这些发现进一步提醒我们: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1.预习

我们都知道,学生如果能在老师上新课前做好充分预习工作的话,不仅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相对比较“轻松”,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和深度;学生自身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学习英语。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但要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却是非常难的,也是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我在平时不断穿插这样的习惯的引导和培养,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比较:有预习的课的听课效果和没有一点预习的课的听课效果,让他们自己体会预习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同时,我还努力通过以下六项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明确要求:我每天布置好预习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导学稿”,同时向学生明确一些固定的预习要求,要求学生自动完成相关预习任务。

(2)小组预检:4―5人为一个小组,组长对组员进行提醒和课前预检“导学稿”完成情况,防止小组成员遗忘或做不到位,并对少数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进行帮助;小组长将预检结果报告课代表,课代表将少数顽固分子报告给我,我及时找他们谈话。

(3)课前抽检:我尽量提前到班,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4)记载反馈:我要求课代表对学生中间少数不认真预习的学生进行记录,视情况对其进行教育谈话,严重的找家长沟通。

(5)效果检查:我时常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查学生是真预习还是假预习,对虚假预习的学生及时谈话。

(6)效果比对:平时我注意对学生认真预习对课堂效果的提高及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做好过程跟踪,与少数不认真预习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将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对照记录表。

2.课堂笔记

以前班级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时不记笔记,或没有专门的课堂笔记本,就在书上面随便写写,或者有人记笔记时过于简单,甚至笔记里出现不少错误等。平时记忆力再好,背的再多也有遗忘的时候,因此我要求学生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消化的情况下,把课堂上的知识点放到课后去消化,帮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同时笔记本也是学生进行阶段复习和初三复习时的重要资料。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在记笔记方面的有关问题,我规定上课前必须准备好笔和专用笔记本,有些简单的内容可以就记在书上,有些难的或比较多的东西则必须记在专用笔记本子上,课后慢慢理解和消化。同时,我就学生记笔记问题进行了以下七项规定和尝试。

(1)课前准备:我要求学生们在课前预先写好日期和本堂课即将要学的内容,这样学生的课堂笔记就能做到条理清楚,内容明确,一次也少不掉,而我和家长也能进行检查督促。同时学生在今后的复习中也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与课本内容对应的笔记内容。

(2)课堂记录:我不断提醒学生上课时认真记录我的重点讲解,对于补充、拓宽的单词、短语或句式要在记载英文的同时,适当进行中文翻译,防止以后复习时看不懂。

(3)先听后记:我要求学生上课时先要听懂我讲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需要或我的特别要求记录笔记,同时还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及时记笔记。

(4)先听后补:我告诉学生,如果有些学生的记录速度跟不上我讲课的节奏,应立即做个记号,等待我把主要内容讲完后或者等下课后再通过询问其他同学把所缺内容补全,不能为了补笔记影响到后面的听课,或者因为向同桌询问甚至转到后面问同学而影响他人听课,影响我的讲课。

(5)查漏勘误:班上总有少数学生会因为学习能力弱和知识水平不够而听不懂我讲的部分内容,或者因听力原因在笔记中会出现一些错误,因而我经常要求他们课后主动向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借阅课堂笔记,对照补充自己的笔记,改正自己笔记中的错误。

(6)小组帮助:我及时帮助这些学生,并指定小组中的组长对他们的笔记进行检查,督促他们及时完善笔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讲解;我定期检查部分学生的笔记,了解他们记笔记的情况。

(7)复习巩固:我要求学生要养成每天及时复习课堂笔记的习惯,复习教师讲的重点内容,一周内要对本周的笔记进行复习,加深理解,记忆巩固,防止遗忘。检查推动:我对上节课上讲的内容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多类型的检查,例如提问、默写、请学生讲解某个知识点等,一是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认真记笔记;二是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笔记进行复习;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课文背诵

对于英语学科来说,读书、背书作业与笔头作业占着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学生则往往是重视笔头作业,轻视读书、背书作业。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而教师更要注重在平时做好读书、背书作业的检测工作,以促使学生养成重视英语读书、背书作业的习惯。英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学习模仿到综合运用的过程。学好并模仿好书本上的英语句式和熟读书本上与各种主题有关的文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对学生在考试中能较好地完成句子翻译和作文写作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对于初中学生学习英语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读书背书的习惯,我采取了下列六种做法。

(1)提前准备:因为初中英语教材各单元的编写模式基本是固定的,初二的学生对课本的上哪些部分需要记忆背诵基本上是明白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加强预习,提前准备读背工作。

(2)保证进度:我要求学生根据我布置的背诵任务,认真按照进度完成读书背书任务。背书任务可提前,不能推后,不能让学生养成拖沓的坏习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检查进度:小组长对小组成员的背书任务完成情况要及时检查、签字确认,并及时到课代表处报告组员进度;督促组员按照规定时间尽可能地提前完成任务;对于特殊人物要盯住不放,不断提醒直到他们完成任务为止。

(4)帮助鼓励:同时我指定专人帮助那些英语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确实不好的学生,指定相关学生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助。帮助他们对课文句子加强讲解,理解句子结构,掌握句式,同时帮助他们纠正读音,督促并鼓励他们尽快完成背书任务;同时对这些学生,我在背书任务完成时间上适当放宽些,并定期对少数学生适当进行小奖励,以资鼓励。

(5)家长协助:学生的在校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所有的在校时间几乎都被排成了课表。除了早读时间可以用来读书或进行检查之外,学生的朗读记忆的工作主要在家里完成。我通过家校联系本,要求学生将近期背诵任务记录下来,再由家长对照家校练习本上的要求督促学生在家里多朗读记忆,以帮助学生及时完成背书任务。

(6)检查抽背:我尽可能地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上较短的时间对学生背书效果和进度进行抽查,对学生背书任务的完成进行推动,同时也减轻小组长和课代表的工作压力。另外,我还直接负责检查少数老大难学生的背书任务。在我的直接督促和帮助下,大多数原来的老大难学生逐渐改变了过去怕读书、背书的习惯,虽然进度有些慢,但基本能做到主动读书、背书了。

4.课外阅读

《英语课程标准》很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对各个年级的阅读技能要求都作了详细的目标描述,并对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三级(初一)要求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四级(初二)要求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初三)要求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好习惯是《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之一。目前我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育发动:把《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英语课外阅读的相关要求向学生和家长们进行解读,同时以近年来高考和中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为例,让学生和家长们充分认识到进行课外阅读训练的意义和重要性,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逐步固化为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之一。

(2)指导选材:我所教班级大多数学生喜欢看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生词量不多的课外阅读材料。但是《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内容更趋于信息化和时代化,突破了单一的故事和寓言题材。我要求学生在选材时既要选择趣味故事、童话寓言、幽默小品,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阅读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科技、社会生活、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动植物等。另外,在阅读材料的题材上不但要有记叙文、说明文、小品文、议论文等,而且要包括一些诸如广告、说明、图表、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丰富多样的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各方面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我建议家长帮助学生订阅一些适合初中生看的英文报刊、杂志,并请家长从因特网上下载一些时事性的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我也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一些好的阅读材料。这样学生阅读材料的来源就很丰富了。

(3)指导技巧:我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时不会采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而导致阅读兴趣障碍产生,最终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技巧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略读的方法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主要议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判断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生对阅读材料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正确使用跳读的方法从材料中寻找某些特定的信息;在需要的情况下正确使用研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了解各段主要意思和相关细节,解决一些推理性、概括性、评价性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限时训练:我发现学生们在考试过程中做阅读理解题时速度偏慢,耗时过多,直接导致后面主观题的解题时间不充分甚至没有足够时间完成所有主观题。我现在要求我的学生在平时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利用正确的阅读技巧,对每篇阅读材料进行限时阅读,“逼”自己提高阅读速度。同时请家长帮助学生进行计时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5)克服旧习:我发现学生中有一些常见的不良习惯,比如:眼睛看到哪里,就用手指到哪里,边看边用笔在句子下面划线,脑袋随着注意力变化左右移动,边看边出声或者虽然不发声,但是嘴唇不停地动即唇读等。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眼睛动,而脑袋不动;按意义组为单位阅读而不是逐词阅读;去掉“发声”环节等。

(6)注重积累:首先要求学生通过每天的阅读,在阅读数量上不断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把阅读材料中的一些能够表达深奥的思想的却很简洁的英语表达、超出书本词汇用法之外的新短语、新语境等进行记录、归类整理,并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三、建议与举措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养成的,尤其对部分学习能力不强、英语学习受到外部动机影响的学生来说更是困难。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以上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和领悟能力会影响好习惯的养成时间,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反复的现象。对此,一方面我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多以正面教育为主,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当某个学生反复出现某种不良学习习惯,我坚持以自己的耐心,持之而恒地“盯”他,不放弃、不抛弃,坚信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另一方面我把学生自己和家长们一起纳入我的工作实践中来。叶圣陶先生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要求,告诉学生为什么要改进,怎样改进,并且不断采取强制措施,以免学生不良习惯反复发生。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我设计了“学生英语日常学习自评表”(见表1)。

我让学生每天对照表格执行并进行自评,同时,家长根据表格中的项目也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学生自己就知道该怎样做,可以对照表格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习惯每天进行“反省”,及时改进自身不足之处,而家长也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督促和教育。

参考文献: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9)

现在有些学生,往往自恃年轻力壮、记忆力强,而忽视作读书笔记。当然也有想作笔记而又不知怎么记法的。这就需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二要从方法上努力。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10)

小学生必读书目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2、《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3、《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中讲述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4、《科学家故事100个》是2012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永烈。

选取科学家一生中最有趣的一些故事,仿佛用照相机拍下科学家一生中最精彩的镜头。

5、《我的妈妈是精灵》陈丹燕1998年出版的一部儿童幻想小说,2011年入选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2018年5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改版推出。

最有效的读书方法读书不二法

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一部《昭明文选》。

比较品读法

此法是说一次读几本书,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心里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这才知道《三国志》却比自己《魏书》好,于是当即烧掉了自己的书稿。搞研究或者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垂直阅读法

看书一目十行,从上往下读,像下楼梯一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用浏览。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剪除背景、补叙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的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不错。

字斟句酌法

此法讲究读书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读难免消化不良,必须边读边思考。散文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用眼睛来读书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特别适合读经典。

精华提炼法

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历史学家吴晗就特别擅长做读书卡片。他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句子就抄在一张卡片上。他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读完一本书,如果真能够提炼出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高山仰止法

以欣赏的眼光读书,读出乐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态度越虔诚,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哲学与军事经典,如《易经》、《孙子兵法》。

居高临下法

此法是说要站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作业一样去读书。我认识的几位编辑,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读那些热门的“畅销书”。如果对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襟带牵着走。”

多维研读法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读一本书。数学家华罗庚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想象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举一反三法

如何把书读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

“我思”的第一个层次是要与作者交流,与作者擦出火花;第二个层次是要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与众人擦出火花。“我用”的第一个层次是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让自己受益;第二个层次是在用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创造出新理论,超越前人。

正确的读书方法要点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也不需多花时间。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在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

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200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

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

②在上课听不懂的,如果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以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在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更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

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什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一通知识点往上放,希望命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二、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总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

要培养集中力很简单:

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

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

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

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如果你发觉能常常在30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

三、问比答重要

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

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是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题却是不胜枚举。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甚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问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

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以分三类:

A、“是什么”,B、“怎么办”,C、“为什么”。

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

A类问的是事实;

B类问的是方法;

C类问的是理论。

一经断定问题是那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是愈尖愈好。

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如果是这样就不应该浪费老师的时间。

四、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他强调记号。

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

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11)

我国古代蒙学重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指导蒙童诵读名篇。儿童多记性,古人认为蒙童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这符合现代心理学理论。私塾先生对阅读教学环节理解透彻,甚至已臻化境。朗读,熟读,精读;教书,背书,理书,讲书,步骤科学,成效卓著。诵读是蒙学的教学传统。如今,高中语文课堂琅琅书声已渐行渐远。诵读是中国几千年童蒙教育实践经验的结晶,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没有发扬光大。有人反问语文教学多读就行了吗?但是,语文教学不多读行吗?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得不熟练,记得不深刻,背得不扎实,何来思如泉涌,应笔而出,滔滔不绝,文章倚马可待呢?北宋诗人苏轼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南宋朱熹说:“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些观点恰巧契合心理学对人的记忆理解能力的研究结果。

我国古代通行蒙学教本有《三仓篇》《急就篇》《开蒙要训》《三字经》《百家姓》《龙文鞭影》《千家诗》(《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诗经》《论语》《孟子》《春秋》《礼记》《千字文》《国语》《左传》《战国策》《老子》《庄子》《荀子》《昭明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千家诗》《唐宋家文钞》《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史记》等。据《中国历史轶闻》一书中统计,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要背熟精通几十万字的书,其中《论语》11750字、《孟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值得关注的是,古人所说的背诵不是机械记忆,绝非鹦鹉能言,而是辅之以精思、贵通、贵用之法。

华南师大附小陈琴老师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教学的探索。素读经典就是不刻意追求理解所读经典内容的含义,纯粹地读。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科学的右脑教育法。其一二年级素读目标为:《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声律启蒙》; 三四年级素读目标为:《论语》《大学》《中庸》;五六年级年级素读目标为:《老子》,选读《史记》《资治通鉴》。她的学生在小学毕业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的目标。每天识记100多字,还给学生硕果累累的六年。

作为高中老师虽未能在学生十六岁以前加以引导其大量背诵,但用心理学的观点指导学生吟诵,亡羊补牢,善莫大焉。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背诵篇目增加到三十二篇。这是有识之士的远见,有独到的思考。熟读背诵,是屡试不爽的好办法。中国古典文学成就之高,令世界为之咋舌。文学家灿若群星,哪一个不是背诵顶尖高手。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茅盾、巴金,其背功已成为美谈。读,只有先“死”后“活”,方能“死”去“活”来。

读,还能有力促进学生写作风格的形成。清代学者崔学古说:“通于《书》,其文必实;通于《易》,其文必深;通于《诗》,其文必逸;通于《春秋》,必断制;通于《礼记》、《周礼》,其文必典雅。”蒙学作文教学关注学生形成写作风格,何其高哉!纵观今日高中生写作现状,这个愿景难以实现,有遥不可及之态。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如何深刻理解、借鉴古代蒙学诵读的要旨,有效指导高中生实现从读到写的涅槃,老师任重道远。这亦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总复习中,高三学子根据拼音写汉字,而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十二年,学生读在何方呢?笔者忧思之切。每念及汉代扬雄“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笔者扼腕长叹,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和古代蒙学弟子学文差距多大呢?高中作文教学应特别深入研究借鉴传统语文教育读对写的影响,深入骨髓地理解,厚积方能薄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然并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般的泛读,也非“精耕细作”的精读,恰是系统的“诵读”。刘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量变推动质变。读得不好,怎能写得好?阅读是吸收,其为主;写作是运化,是皈依。高中教师如不能意识到写作的根在阅读,高中作文教学当无法实现质的飞跃。

二、闳中肆外的人文启蒙教育,蒙以养正

先秦至清末,古代蒙学重视启迪儿童心灵和智慧。蒙学教材文质兼美,充满饱满的人文精神,为弟子未来卓尔不群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蒙学教材内容历史演变,简要概括如下:先秦时期,出现我国历史最早的儿童蒙学教材《史籀篇》;西周蒙学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学生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农业、天文、历法、及数学等科技文化知识渗透蒙学;汉代《论语》《孝经》为最通用的经学教材,医学、史学也渗透到蒙学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教育融入玄、黄、老、庄、释、文、史;隋朝科举制成为蒙学教育的指南针,经学化倾向明显;唐代振儒术,容佛道,蒙学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宋朝尊孔崇儒,强调了道德启蒙和文化知识;元代蒙学教育普及农业知识和道德教化;明代法律已纳入了启蒙教育的范畴;清代鸦片战争后,蒙学领域教授西方科技文化知识。1898年的蒙学教材《蒙学课本》已破地理上“中国中心论”,强调天外有天,开放胸怀,迎接西学。蒙童人文启蒙教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民族人文特色熠熠闪光。

据徐梓《中国传统蒙学书目》统计,蒙学教材为一千三百多种,门类繁多。蒙学对儿童人文启蒙教育闳中肆外。思想内容博大浩瀚,语言表达纵横捭阖,恣肆。人文启蒙教育使蒙童通晓天下人伦事理,精谙古今德教典故,立志建立化成天下的宏大功业。儿童为婴稚,即识人颜色,知人喜怒;其践行“凡出言,信为先”;诫“诈与妄、奸巧语、秽污语、市井气”;引导蒙童珍惜韶华、克尽求学之苦,正所谓“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朱熹在《蒙学须知》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塑造童子“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天真纯朴的儿童天性最终发展为他日铸成大器的精神底蕴、一抹亮丽的人格底色。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人让蒙童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具有人文先进性。蒙童练就的蒙学童子功具有可持续性,能良性发展,浸透人文启蒙思想基因,为其将来写作注入了思想和语言的博大动力。

时至今日,须指出的是,许多优秀高中生埋头数理化题海,分配给语文学科的一点点时间又大量花在对高考满分作文的模仿上。虽苦苦耕耘,却一筹莫展,不得其法。没有阅读,高中生学识浅狭,胸中不富,作文无神气基调。清初语文教育家唐彪说:“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当代高中生会须痛饮一碗盛满人文思想的美酒。

若想提升高中生的人文思想,应格外注重学生阅读文本的选择,以崇高的作品塑造鼓舞学子的精神,感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否则,贻误无穷。

三、质朴的作文教学法,百锻为字,千炼成句

古代蒙学对作文教学的认识质朴,但作文教学法科学有效。注重文道统一是传统蒙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导原则。人文启蒙教育客观上使蒙童在开蒙之初就得到了文德很好的训练。古代蒙学作文训练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其一,属对、连珠、锤字基本功训练。古人通过语音、词汇训练,修辞、逻辑训练,帮助蒙童弄懂语音平仄、词汇词性、语法结构等写作知识。作文讲究声律和谐、形式美观。

其二,模仿和抄写并用。蒙童模仿前人文章,含有创造的成分。师名家名篇的神,不师其貌,最终自然纯熟;抄写有助于品味前人遣词造句。

其三,培养观察能力。古人把用心观察事物,体验事物上升到写作基本功高度,蒙童善写天地人物情状,粱刘勰提到,“博见为馈贫之粮”。

其四,作文先“放”中“脱换”后“收”。欧阳修称,“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初写放胆文,抒发胸臆;“脱换”即稍加限制;“收”指终要胆小,文章精雕细刻。文章从气象峥嵘、彩色绚烂,到造平淡,其实乃绚烂之极。

其五,文章不厌改。古人善于保护学生才思,提出随学生立意而改;择精当处,细小笔削地改,以点铁成金:易日经时地改,则自解雌黄。

反思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法,我们要从中撷取吉光片羽,传承创新高中作文教学。

笔者认为小学初中直至高中语文必须实现教学一体化,要有一盘棋的思维,做好衔接工作。例如,古时蒙童属对,今天高中生做对联,但如何深入对联教学,这是个棘手的问题。笔者要求高一学生恶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笠翁对韵》,丰富典故知识、声律知识、自然常识。这种训练如果能提前到小学或初中阶段则更佳。

谈及古人写作模仿和抄写并用,高中老师大有可为。有些学生只看高考满分文章,这是误区。毕竟为考场仓促间所作,学生限于时间和才思,无法同前世和当代名家相比,故仅仅阅读此类文章收效甚微。笔者常年呼吁学生要看名家作品。学生读经书、读史书、读时文,融会变化,是为文的真诀。学生自觉向往酿花为蜜,蜜成不见花;当酿谷为酒,酒成而不见谷时,学生文章就有自家手笔。语文老师必须设计生成一个学生将来发展的空间。高一高二时要多抄写文章。抄同题不同人的文章,思路就能扫除枯涩阻碍;抄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研究其意思、句语、路脉,从而潜移默化,融会贯通。水融之日,则是学生扬眉剑出鞘之时。

晋代陆机《文赋》提出“玄览”一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伫中区,颐情志,激起写作精神内驱力,这是足贵的。笔者认识到随物赋形能力对学生来说太难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应试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学生远离自然,远离社会生活,丧失了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审美需求。倘能赏“万类霜天竞自由”,何其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