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43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篇(1)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病人跌倒、自杀作为临床护理质控的显性指标。评估住院病人跌倒、自杀危险性已被公认为是有效和必要的防范对策。

根据卫计委《医疗服务质量检查活动方案》的内容, “为加强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关于有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结合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提高医疗安全意、,改进医疗安全管理。我院护理部按照我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的要求,为防范与减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制定了护理质量监控工作流程。

1 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1.1病人信息 :科室 、床号 、姓名、性别等。

1.2 项目:年龄、意识、感觉、精神、行动、药物等。

2 评估方法 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即进行危险性因素的评估

2.1年龄 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的影响,容易发生意外跌倒。超过70岁(包括70岁)患者属高危人群。

2.2 意识与认知 老年痴呆是常见的老年病,几乎所有的老年痴呆病人都会出现心理行为异常,如情感异常、幻觉妄想、行为活动异常、饮食睡眠障碍[1]时给予计分。

2.3 视觉 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黄斑病变[2]、糖尿病或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眼外伤、外伤引起的视网膜震荡及玻璃体积血等均属于视觉障碍,是易引起意外的危险因素。

2.4 精神因素 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缺陷的个性特征;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难以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忍受的躯体痛苦(如癌痛);家属的冷漠和抛弃等是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3 ]。

2.5药物因素 因患者坠床与使用散瞳剂、镇挛抗癫剂、利尿剂、镇痛剂、降压药、降糖药等具有相关性,护理人员在此类患者入院时即应评估患者潜在坠床因素[4]。

3 评估结果 以上五种评估内容合计达到一定分值后即提示为高危人群。

4 评估流程

4.1 首先,在病人入院后当日护理人员应评估病人的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的类型。

4.2 填写《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表》相关部分。

4.3 达到高危分值后采取相应措施。

4.4 上报护理部进行质量控制。

5 预防措施的落实

5.1 确定具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时,做好跌倒、坠床的前瞻性护理是预防病人受到意外伤害的有效护理措施。如给躁动患者加床档及保护性约束;在易发生跌倒的危险场所张贴温馨提示,床边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

5.2 对有自杀倾向病人加强病房安全,密切观察病情,勤巡视,告知家属有关注意事项,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减缓心理冲突,矫正情绪的失衡状态,提高病人的应对能力[5]。

5.3 对于以上护理预防措施书写在护理记录中。

5.4 提供安全的环境:各项检查均由专人护送,对特殊的老年患者做好重点交接班。病区清洁工作后摆放醒目的防止滑倒警示牌,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警示牌,并给予护栏床。据报道,老年患者33%的跌倒发生在夜间,夜间多次上卫生间发生跌倒最多。因此,夜间开启夜光灯能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卫生间和浴室均设有防滑垫,旁边设有扶手和呼叫铃,以便紧急情况下需要帮助时使用。

5.5 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做好智力状态评估,同时佩戴手腕带。填写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药物阳性等信息,以便识别。进行治疗护理时要被动叫名,并查看手腕带。

6 小结

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它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一面。只有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落实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对风险事件高危人群、风险事件易发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证患者安全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篇(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57-01

压疮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不仅会加重病情,如果继发感染可能导致死亡。我科对2011年 1月至12月的入院患者实施压疮的重点环节质量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我科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279例,其中男159例,女120例,年龄60---90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于难免压疮患者与院外带入压疮患者,护理人员采用如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伤口常规处理。

1.2.2实验组实施重点环节质量控制管理。(1)制定并落实压疮上报制度。对于确定为高风险患者如已制定护理措施并落实到位而发生褥疮者不追究责任护士责任。(2)建立三级质控体系。患者入院24小时内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根据Bradn评分标准对患者做出正确评估。护士长要检查责任护士评估情况,院外带入压疮转归情况,对存在问题要及时反馈。并将评估上报表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在24小时内对上报病人进行访视,评估Bradn压疮危险因素表得分,分值越少,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其中15---18分为轻度危险,13-14分为中度危险,10---12分以下提示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极度危险(1)。(3)对高危患者的风险告知与健康指导。(4)环节控制与持续质量改进。①预防措施的落实。对新入院和转入患者实施预防压疮的流程管理。②对带入压疮患者做好局部伤口处理,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更新并落实护理措施。(5)成立压疮护理会诊小组。对于疑难病例组织全院护理会诊。(6)每月有针对性的做满意度调查。

1.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X2检验 ,P

2 结果

2组患者申报难免压疮例数、实际发生压疮例数、院外带入压疮例数和压疮治愈率比较见表

3 讨论

3.1 全面正确的危险评估是预防压疮的重点环节。压疮危险评估的内容可分为发生危险和皮肤状况两个方面,即判断患者个体发生压疮的风险,以实施早期干预以及动态观察其皮肤状况,以尽早发现压疮。(2)

3.2 环节控制和持续的质量改进在压疮预防中的应用。对高危病人进行流程管理,建立正确的申报流程,科室进行严密监控,护理部对上报病人做出正确评价,与科室护士共同对病人进行动态观察与随访。而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我们要遵循过程改进、持续性改进、预防性改时的原则(3) .提高效果,降低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压疮的发生与提高伤口的愈合率。

3.3 专科性压疮护理和治疗的重要性。对于高风险难免压疮患者通过专业性的护理会诊更新理念,认为局部皮肤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达到预防压疮效果。与传统的90°翻身法相比,30°侧卧更换法可有效缓解骨突部位压力,提高预防压疮的效果。患者平卧时应抬高床头不超过30°,如果过高可以增加局部的剪切力。对难治性伤口,应有造口护士进行准确评估,制定治疗方案,促进伤口愈合。

本研究显示,压疮的发生是可以预防的,待别针对老龄高危病人,有效应用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通过完善压疮质量管理,使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提高了护士对压疮管理的风险预测能力,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提高了院外带入压疮的治愈率,也激发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内科老年患者420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将伴有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沟通障碍患者,肿瘤终末期患者与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排除。按照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将其分为2组(n=210,)。常规组男110例,女100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73.20±2.56)岁;96例神经消化内科,114例心血管呼吸内科。试验组:男112例,女98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7岁,平均(73.58±2.46)岁;92例神经消化内科,118例心血管呼吸内科。对比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对护理不良事件高发时间段进行重点关注,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加强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工作等。试验组患者加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内容为:

1.2.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负责,对日常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事件重点进行观察,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流程与制度进一步规范,并加强对护理人员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不定期进行小组检查,将不安全因素尽快消除。

1.2.2进一步完善风险预防机制

依据老年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既往病史等,综合分析其风险因素,识别护理风险事件,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包括如何对坠床、跌倒、用药错误、导管弯曲、导管脱落等情况进行有效预防,若出现护理风险,应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快速处理。对于新入院的患者,应主动向其讲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加强护理评估,依据评估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1.2.3加强培训考核

依据护理人员职称、年资、临床经验等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知识培训,重点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培训,使得护理人员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监控力度,提高其应对护理风险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定期给予安全警示教育培训工作,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职称考评等挂钩,便于提高其培训积极性。

1.2.4强化日常护理工作

风险事件随时随地可能发生,所以说,日常护理工作的落实与强化十分重要。不同科室之间应严格落实风险预防机制,强化工作制度的落实,保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日常护理工作。重点落实护理人员交接班、临床用药、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以防出现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不可太快改变体位,做到老年人起床三缓慢,若患者便秘,需加强饮食指导,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可用力排便,患者外出检查时,应由护理人员带好急救物品陪同前往,以防出现意外。

1.3观察项目

对比2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选择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分析,评价内容包括病区环境、护理服务、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评分范围0~30分,即十分满意表示评分≥25分,基本满意表示评分≥20分且25分,不满意表示评分20分[3]。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率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2.2护理满意度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篇(4)

眼科患者;风险隐患分析;对策

作者单位: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眼科患者大部分视觉功能受损致使视觉质量下降,且又以老人居多,老年患者多伴有全身疾病,使眼科护理工作护理风险增大。分析眼科患者围手术期风险发生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对提高护理人员应对能力和护理风险的预见性尤为重要。为确保患者的安全,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现将我科患者护理风险的防范体会报告如下。

1 眼科患者风险隐患分析

1.1 机械型因素

1.1.1 跌倒 眼科患者因视力障碍,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暗室内碰伤等安全问题的几率比一般患者高[1]。地面光滑、潮湿、病房内设施多,过道障碍物,俯卧时间过长等均可使患者站立不稳而跌倒。老年人因姿势控制能力下降,视力下降,体质减弱,更易发生跌倒意外。

1.1.2 碰伤 眼科裂隙灯、检眼镜检查需在暗室内进行,由于室内光线较暗,患者对环境陌生,加之视力障碍,对检查方法不了解,很容易碰伤。

1.1.3 坠床 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出现了生理性老化,大脑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所以定位差,易发生身体失衡,甚至共济失调现象。如若患者身边无人照顾,护理人员失察,难以避免会发生坠床[2]。

1.2 医源性因素

1.2.1 责任心不强 护理人员认为眼科危重患者少、病情轻、护理工作简单,造成护士巡视病房不及时;缺乏护患沟通,对患者病情及安全问题不了解,缺乏预见性防范。

1.2.2 健康宣教工作不细致 健康宣教不细致或不恰当,会给患者带来不稳定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治疗失败,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如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的患者,术后应该注意俯卧的姿势,在保持俯卧的同时,胸部不能长时间压迫,以防静脉回流障碍使头部供血不足,引起视神经缺血,导致视力下降。同时双肘部也不能长时间受压,防止压疮的发生。白内障手术后安装人工晶体的患者,勿压迫上睑,勿低头取物,防止晶体移位或脱位。

2 眼科患者风险隐患对策

2.1 全面评估危险性,制定应急预案

2.1.1 跌倒防范 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做好预见性防范;争取家属支持,对行动不便者建议家属陪伴;协助生活所需,做好生活护理;患者外出活动时、暗室检查时有家属陪伴或护理人员陪护;在病区活动要穿防滑鞋,避免穿拖鞋。

2.1.2 碰伤防范 暗室的仪器和物品放置简洁、合理,在患者手术前先带其到暗室,熟悉暗室的设施及检查时要摆放的位置,适应暗室的环境。

2.1.3 坠床防范 高龄患者加床挡,且要有家属陪伴;在患者午睡或晨起时,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帮助,体现人性化关怀。

2.2 强化安全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观念。加强责任心教育,全体护士业务学习《护士条例》、《眼科诊疗规范》加强眼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开展换位思考,切切实实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3]。

2.3 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入院宣教工作 主动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如病床的位置、卫生间的位置、病房物品摆放位置,让患者熟悉病区环境。房间内有充分的照明,地面保持清洁、干燥、通道无障碍物,拖地时要放防滑标志,浴室、厕所设防滑垫,安装扶手。在搀扶患者的时候,与患者面对面,护士的双手拉起患者的双手,患者向前走,护士退行,这样患者不再有踩空的感觉,让患者扶住凳子再坐稳。对手术后和俯卧时间长以及老年的患者提醒其做到3个30 s,即醒后30 s再坐起,坐起30 s后再站立,站立30 s后再行走,以防跌倒[4]。

2.4 完善科室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眼科患者的特点及护理工作的特点,积极地预见风险,进行工作流程的改进,使岗位职责明确,合理安排工作。强化科室质量监控,定期召开护理风险隐患座谈会,发现新的问题,及时解决,把好科室质量关。

3 讨论

眼科病房护理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风险始终贯穿在检,查、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中。护理工作者一定要做到细心、体贴、操作严谨、仔细评估护理风险。树立护理的风险意识,掌握处理风险的基本方法,这样才能够应付临床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确保眼科医疗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丁体英,纪丽萍,杨慧丽,等.眼科患者住院期间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54.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篇(5)

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非故意地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1]。跌倒是住院患者(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发生的常见意外事件之一,据报道,由跌倒造成的死亡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死因的第一位,直接的医疗费用在50亿元以上[2]。同时,研究显示,跌倒发生还可能降低患者对医疗机构安全的信任[3]。因此,中国医院协会在其制定的《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中,将"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作为目标之一,纳入到其安全防患目标范围之内。同时,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也提出"安全管理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4]。防范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评价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有资料报道[5],在医院发生跌倒的患者中,52.38%的患者在跌倒时有家属及陪护人员陪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患者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性估计不足,未做好相应有效的防护措施造成的。护理风险管理[6]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与经济损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患者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对2011年1月~12月住院的存在跌倒风险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1年1月~12月,选取在我院住院的2571例老年患者(年龄≥65)作为量表干预组,一般资料显示:男性患者1249例,女性患者1322例,平均年龄为(73±2.4)岁。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283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一般资料显示:男性患者1056例,女性患者1227例,平均年龄为(72±2.8)岁。

1.2方法

1.2.1《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设计 在2006年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制定的《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7~9]报道,设计出适合老年患者的《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该评估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意识状态、跌倒史、年龄、陪护者、视听情况、依从性、肢体活动、体能状况、药物影响和疾病因素。每条目均有相应分值,分值越高说明跌倒危险度越高,见表1。同时该量表还新增了《跌倒预防护理干预表》,安全"十知"告知书表格化,表格内设置签字栏,护理措施落实栏,整个跌倒预防护理干预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实填写,在相应的资料上划勾,见表2。

1.2.2量表干预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对纳入的新入院老年患者,由其主管护士对其跌倒发生风险进行评估,若跌倒危险因子总分≥4分,则将其列为高危险性伤害/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要注明评估日期,按评估项目各选项评分选择评估分值,所评的分数越高,表明跌倒发生风险越大。同时,在预防跌倒护理干预表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十知"告知,落实相应护理措施,患者或家属、宣教护士签字。在电子病历系统、患者一览表及床头牌上标识 "警防跌倒"标记。评估时间:首次评估以后,评估1次/w,根据评分调整护理对策,若病情改变(意识、肢体活动改变、加用影响活动或意识的药物时)由负责主管护士重新评估。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率、跌倒发生类型、跌倒损伤程度情况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如表1所示。量表干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跌倒发生情况比较 量表干预组患者住院期间共发生跌倒12例(其中床边跌倒3例,如厕时跌倒5例,走廊跌倒4例);跌倒后果严重者2例(1例尾骶骨骨折,1例耻骨骨折);轻度者10例(6例皮肤擦伤,其余4例无不良后果);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跌倒31例(其中床边跌倒11例,如厕时跌倒12例,走廊跌倒5例,下楼梯时跌倒3例);跌倒后果严重者15例(1例枕部硬膜下血肿,6例肢体骨折,8例皮肤裂伤),轻度者16例(13例皮肤擦伤, 3例无不良后果)。对两组患者跌倒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见表2。量表干预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发生率为0.47%,明显低于对照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跌倒属于突发事件,无固定的模式和地点,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10],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中,30%以上的患者1年内会出现一次以上的跌倒现象。加强防范意识,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是目前医院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已有研究报道 [11],对存在跌倒风险的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即通过评估患者的跌倒风险,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是预防跌倒发生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国内也有学者进行跌倒量表研制[12,13],但主要是针对专科疾病和一般人群,缺乏专门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量表,且项目侧重不一,以致实际临床使用中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跌倒的评估、护理干预方面缺乏系统化。

本研究在2006年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下发的《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的文献,设计出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存在跌倒风险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结果显示,使用量表干预组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干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患者,理论上具有更高的跌倒发生风险,因此,应用本研究设计的《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应用《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护士可以在老年患者入院当天了解其潜在的跌倒危险程度,从而有助于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的患者制订出相应完善的护理措施,对存在跌倒的老年患者迅速实现护理风险管理。其次,本量表增加了既往跌倒风险评估量表中没有的评估项目,如患者依从性等;也细化了评估项目危险因子具体内容,如体能状况等,突出了量表的实用性和适宜性。再次,本研究针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设计出了《跌倒预防护理干预表》,把安全"十知"内容表格化,使护理人员在宣教指导上更具有条理性,通俗易懂,便于患者及家属理解,也有助于护士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指导,同时对安全意识薄弱的低年资护理人员起到指示作用。另外,护士通过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评估,对患者存在及潜在的健康问题有了总体认识,能促使护士预见性地对患者存在的跌倒风险进行重点防范,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了护理问题的遗漏或偏倚。同时,本研究在跌倒风险因素评估中,强调家属及陪护人员对跌倒防范措施的配合,护患家属三方共同参与防范,层层把关,加强了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融洽了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Oliver D. Britton M. Seed P.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vidence based risk assessment tool (stratify) to predict which elderly inpatients will fall: Case-control and cohort studies[J]BMJ,1997,315(7115):1049-53.

[2]李林涛,王声湧.老年跌倒的疾病负担与危险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04):28-30.

[3]崔妙玲,应燕萍,邓家忠.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广西医学,2007,(09):1346-1348.

[4]曾琨.前馈质量控制在老年患者防跌倒中的应用与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4):74-76.

[5]钱萍,刘金妹,陆洁,等.对21例住院患者跌倒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07):9-11.

[6]谢少华,赵力红,余儒,等.风险管理培训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工作综合满意度的作用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6):83-84.

[7]朱胜春.3个专科住院患者跌倒高危因素比较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1,(19):32-34.

[8]孙莉萍.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2):3650-3651

[9]姚丽文,侯黎莉.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与评估表的建立[J]上海护理,2005,(03):1-3

[10]Tromp A.M. Pluijm S.M. Smit J.H. et al. Fall-risk screening test:A prospective study on predictors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J]J Clin Epidemiol,2001,54(8):837-44.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篇(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4 _0327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36

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非故意地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跌倒是老年患 者发生损伤性疾病的重要单一因素和公共卫生问题[1],可能导致永久性活动度丧 失。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风险的因素,增加护患预防跌倒的共识,从而采取积极的护理 防范措施,以有效地防止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心内科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诊断为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3 32例,其中男167例,女165例,年龄60~91(74.91±7.21)岁。将332例分为有既往跌倒 史143例为观察组,其中男70例,女73例,年龄64~91(79.42±7.03)岁;无跌倒史189 例为对照组,其中男97例,女92例,年龄60~83(72.00±7.08)岁。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跌倒风险评估方法:根据国外Tinetti等1990年研制的老年跌 倒风险评估量表[2]与国内修订的跌倒风险评估量表作为临床测评工具[3] 。跌倒风险评估量表 包括14项条目,表1内前9项为老年人室内日常活动,后5项为室外活动。评估在实施14项活 动时不跌倒的信心,进行定量分析。每个项目0~10分,共11个等级。0分:完全不能;5分 :一般;10分:良好。各项分数的累计平均分为最后得分。整个量表的填写时间为5~10mi n即可完成。量表测评人员由本科室3名在职护师组成,分析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表格记 录。

1.3 跌倒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根据国外跌倒学术委员会标准,将跌倒损伤严重程度分为5 级。1级:跌倒未发生损伤;2级:跌倒伴有擦伤;3级:跌倒导致皮肤撕裂;4级:跌倒损伤 需要急诊科处理骨折或可疑骨折;5级:跌倒伴有需要急诊处理的头部损伤[4]。

1.4 统计学处理:先将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筛选和预处理,然后将数据 转录到SPSS10.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 -±s)表示,经正态性检验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 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跌倒风险评估得分比较:见表1。有跌倒史观察组143例的跌倒风险评估平均得 分(5.31±2.36)明显低于无跌倒史对照组189例的跌倒风险评估平均得分(9.35±1.6 3),P<0.01,后者平均年龄小于前者。

2.2 不同次数跌倒史的分组跌倒风险评估的比较:将143例分为既往有1次跌倒史的入院 老年高血压患者组80例和既往有2次或2次以上跌倒史的入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组63例,比较跌 倒风险评估得分。结果见表2。

2.3 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院前跌倒损伤的严重程度:本组中跌倒损伤严重程度为1级、跌倒 未发生损伤者105例;跌倒后出现损伤者共38例,占跌倒事件的26.57%,其中2级:跌倒伴 有擦伤,26例;3级:跌倒导致皮肤撕裂6例;4级:跌倒损伤需要急诊科处理骨折或可疑骨 折5例;5级:跌倒伴有需要急诊处理的头部损伤1例。

2.4 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院前跌倒事件发生地点的回顾:129例跌倒事件发生在室内,占143 例的90.21%,其中86例在房间,43例在卫生间;14例发生在室外(9.79%)。跌倒发生时1 12例无陪护者在场,78.32%的跌倒事件在患者独处时发生。

2.5 老年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跌倒的防护效果:在采取积极的防范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的 护理措施,通过改进护理管理办法,持续提高质量,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情况得到控制。在 2年期间,入院老年高血压患者332例中,均未发生跌倒事件。

3 讨论

3.1 跌倒风险评估得分越低、越易跌倒:本文中,入院老年高血压患者332例,既往有跌 倒史的143例(占43.07%),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为跌倒事件的高发人群。文献报道,65岁 以上老年人每年约有1/3的人跌倒一次或多次,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高龄、慢 性病病人、服用影响精神和行为药物是易发生跌倒损伤的多发因素,这类老年人作为跌倒的 重点防护对象[6]。

3.2 跌倒风险评估得分与跌倒次数有关:本组资料提示,有跌倒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室外 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而有多次跌倒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平均得分只有( 4.22±2.33),说明得分越低,跌倒的风险越高。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能反映老年高血压患 者 的跌倒风险,建议在临床常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测评,以测评条目平均得分小于5分 ,为高风险警示的界限。老年人跌倒事件的相关因素中绝大多数来自内部与外部危险因素的 相互作用,这些因素中的许多因素是可以改变的[7]。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的 发生,重在预测及预防,住院病房环境采用各种安全设施,是必要的。

3.3 采取护理措施防范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跌倒是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不良事件 ,是威胁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8]。通过老年跌倒风险评估量表早期识别老年高 血压患者 的跌倒风险,为防范跌倒措施的实施,提供客观的依据,临床效果好。采取防范老年高血压 患者跌倒的主要护理措施有:加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责任护士宣教保护措施到位,将跌 倒的危险因素告之家属、陪护;安排有临床经验的护士值夜班,做好交接班;加强巡 视,及时纠正不安全因素;对跌倒事件执行逐级报告制度和跌倒应急预案;采用《预防跌倒 警示牌》警示标识,加强住院环境安全;对跌倒危险病人重点护理,可以有效控制老年高血 压患者住院期间跌倒事件的发生,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跌倒带来的意外伤害。

参考文献

[1]Montero_Odasso M, Levinson P, Gore B, et al. A Flowchart System t o Improve Fall Data Documentation in a Long_Term Care Institution: A Pilot Study [J]. J Am Med Dir Assoc,2007,8(5):300-306.

[2]Tinetti M, Richman D, Powell L. Falls efficacy as a measure of fear of fall ing[J]. J Gerontology,1990,45(6):239-243.

[3]郝燕萍,刘雪琴.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 志,2007,42(1):19-21.

[4]Detweiler MB, Murphy PF, Kim KY, et al. Scheduled medications and falls i n dementia patients utilizing a wander garden[J].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 r's Disease & Other Dementias,2009,24(4):322-332.

[5]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 :143-144.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篇(7)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内科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控制中预防性护理应用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预防性护理,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4.0%,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为76.0%,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预防性护理在老年(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效果显著,满意度高,安全性高,指的临床推广使用。

[

关键词 ] 老年;(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控制;预防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06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住院时的安全护理问题。老年人是呼吸道疾病的易感人群,同时也是高发人群,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1]。为了分析和探讨预防性护理在老年(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随机选择(2012年4月—2014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呼吸内科患者100例老年内科患者分别对其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感染控制情况,以期为老年(内科)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和依据,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100例(2012年4月—2014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卫医发 [2001]2 号卫生部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标准[2]。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4.2 ±8.1)岁。本组患者中冠心病患者32例,脑梗塞患者42例,脑出血患者6例,糖尿病患者10例,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例。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基础疾病、病程等一般资料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首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然后针对分析所得的高危因素,提出一些护理措施,其中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为:首先应保证患者居住的病房环境清洁卫生,同时还应该注意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温度。另外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体温、临床症状以及呼吸状况进行观察监测,以防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另外还应该给予患者发放教育手册,在走廊设置宣教画廊,同时护理人员在护理中也应该加强健康宣教,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观察组组患者则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具体措施有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病房环境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等。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实施高质量的全程护理质量监控。由护士长带头成立管理小组,针对老年患者护理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加强学习与教育,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和程序,明确各个岗位权责,完善老年患者风险管理相关制度规章建设,做好一般性和特殊性情况的区分处理。定期召开学习与反省会议,分析当前工作现状,积极听取护理人员和患者建议,积极改善。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使护士从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维护护理安全。对于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经常进行培训,不断强化,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其掌握程度和在护理工作中践行程度。通过积极落实和监控风险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情况确保强化质量管理和跟踪,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护理过程中的高危环节加强安全防范和管理。积极与患者展开教育沟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积极解决各种问题与矛盾,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②加强病情的监测,临床对于老年内科患者在开展护理时,首先应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严格控制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的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老年患者生命体征实时监测,以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或者由于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而危及患者生命。③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根据老年患者实际病情,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为患者提供所需的服务,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指导,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恐惧,护理人员应该热情的接待病人,对患者进行语言安慰,保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活动时间,主动关心和体贴患者,经常与病人交流,使患者早日获得康复。④加强老年内科患者病房环境的监测,对患者治疗病房进行定期性的物表与空气细菌培养,对病房环境中所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予以及时性发现,并及时进行细菌处理。确保患者病房温度与湿度适宜,保持病房空气畅通,定期对患者床头桌椅和地板进行消佳净的擦洗,地拖必须使普通病房和感染病房的地拖分开使用。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感染管理的难点和重点都集中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面。抗菌药物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护士作为使用抗菌药物的执行者,应自觉按照规定时间给药,合理掌握使用药物,观察患者服用药物后的反应疗效,掌握抗菌药物的配伍禁忌以及相关的配制要求,掌握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最大限度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进行专业的呼吸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护理操作技术则是无菌技术,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出现医源性感染的现象极大。尤其是气管切开操作过程中,应严格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同时应注意更换的气管切开套管一定要确保无菌。另外由于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性会随之吸痰次数的增多而增加,所以在临床护理中应注意吸痰不应该太频繁,只有在呼吸道分泌物达到一定量确实应该实施吸痰时才给予操作,指导老年患者正确、有效排痰;对无力咳痰患者给予吸痰;在规范操作程序的同时重视培训护士对医院感染专业知识,让护士主动参与到控制、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来,发挥护士的自身作用。⑦指导生活护理,指导老年患者补充充足的热量、营养及微量元素。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合适的体位。

1.3观察指标

在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护理质量、护理质量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满意度评价则以我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标准为依据[3],制定统一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考察标准,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评价主要主要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价表进行调查分析,满分 100 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计量资料用均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4.0%,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为76.0%,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另外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结语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老年感染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有关人员研究表明[4],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呼吸系统形态发生变化,如气管粘膜纤毛运动减少,鼻粘膜萎缩以及支气管腔狭窄气管壁、肺壁弹性下降等导致其抵抗能力差且具有较多的基础疾病,这就造成了他们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在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5],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升高,而又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还有细菌耐受进展等现象的存在,导致老年呼吸系统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

通过进行分析发现,影响老年呼吸系统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由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患者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肺功能下降以及体制虚弱并且伴有多种疾病并存,所以老年患者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②由于老年患者情感脆弱,所以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和害怕的心理,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等操作不配合,这样就会直接影响预防的效果[6]。③由于医护人员院感观念不强,所以导致病房环境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家属较多,所以陪护较多,所以导致空气污染严重,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另外有关人员研究表明[7],老年呼吸内科常见护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分别是环境因素和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如治疗环境及设备因素,比如格局安排不合理、消毒灭菌工作欠佳等都会带来护理风险,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对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危机处理能力和透析监测警报识别能力要求较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与素质欠佳都会影响工作质量,缺乏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见性和对医疗信息情报综合处理分析的观察总结能力都会影响治疗中预防和补救措施的实施。因此预防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势在必行。张金娥等学者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龄、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以及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等因素都是造成老年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P均<0.05)。而临床通过对老年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后,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质量满意度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情况均明显高于实施前,预防性护理实施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影响老年内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与老年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院感观念不强,陪护人员多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我科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性护理,具体主要以下几点:加强病房环境的监测,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使护理人员掌握预防感染的技能和知识,阻断传染途径,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这样才能有效预防控制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护理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与护理质量效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年呼吸系统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临床在开展预防性护理中应从多方面多个角度综合进行预防,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总的来说,在老年内科的护理中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田媛,刘玉霜.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3(28):79-80.

[2] Sharma Prateek,Falk Gary W,Weston Allan P.Dysplasia and cancer in a large multicenter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Barrett&acute;s esophagus[J].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06,4 (5):566-572.

[3] 张春燕,刘玲.预防性护理管理在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11):120-122.

[4] 安艳丽.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4(2):156-157.

[5] 马冬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4(2):26-27.

[6] 刘文敏.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36):96.

[7] David A. Harrison , Anthony R. Brady , Gareth J.Recalibration of risk prediction models in a large multicenter cohort of admissions to adult, general critical care units in the United Kingdom[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6,34(5):1378-1388.

[8] 张金娥.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0):70-71.

(收稿日期:2014-04-13)

·编读往来·

论文写作技巧——摘要

1. 摘要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2. 研究性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一般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

3. 综述类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研究数目及这些研究是如何选择的、提炼数据的规则及这些规则是如何应用的、数据综合的最重要的结果和结论。可以写成结构式摘要,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4. 中文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篇(8)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95-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 正加速进入老年化社会,迫切需要加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 。医疗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老年病人由于多种疾病并存、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及易发生意外事件等特点[1],更是 医院 风险管理的重点人群。风险管理是指 经济 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来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引伸到护理管理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可靠的管理系统;二是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2]。日益严重的护理风险问题表明,任何一个护理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建立涵盖所有业务、所有流程、所有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提高老年病房护理工作的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江西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糖尿病病房收治对象以糖尿病病人及老年病人为主。设有床位38张,护士13名,年龄23~45(28.12±4.05)岁;学历:本科2名,大专6名,中专5名。2009年共收治病人395例,年龄70~95(81.41±10.15)岁,其中危重病人77例。

1.2 方法

1.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分析。直接风险主要来自护士自身,而间接风险主要来自医疗工作的后勤支持系统[4]。通过查看专业书籍和 文献 资料,查找老年病人常见护理安全事故原因;通过查看病历和以往资料记录老年病房2009之前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在此期间老年病科主要发生过四个方面的护理风险事件:(1)护理意外事件:如:跌倒、坠床、误伤等;(2)技术操作方面:静脉穿刺失败、标本错误及遗失等;(3)非技术方面:发错药、漏给药等;(4)医院感染:交叉感染等。

1.2.2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为确定风险管理计划提供依据。风险事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和系统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工作责任心不强、专科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操作技术不过硬、经验不足等。另外,病人及家属的违医行为也是构成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5],如:病人擅自使用自带的热水器引起烫伤等。系统因素主要有管理机制不完善,如: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监控制度不完善;服务中存在不安全因素、设备缺陷;地面湿滑致病人跌倒、呼叫系统故障而延误抢救等。

1.2.3 实施风险管理的举措

1.2.3.1 强化护士风险意识 进行全员培训,科室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请医学法律专家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护士的行为;组织护士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并就相关案例进行讨论,加深对风险事件的理解;结合本科实际制定新入科人员专科护理安全培训等制度,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在病区设立护理安全监督员,对出现的护理差错及各种安全隐患系统记录、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整理、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1.2.3.2 建立防范、处理护理事故的预案 如:针对褥疮建立病人评估表、翻身卡、转科病人皮肤交接班登记本等。完善预防跌倒、药物外漏、医院感染、坠床、自杀、引流管效能低下等十多项护理安全防范措施。针对突发事件建立应急预案,如分别详细制定停电、停水预案,中心供氧、中心吸引中断预案等。

1.2.3.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排班新老搭配,加强中午、夜间、节假日重点时段的护理安全;根据老年病房卧床病人多、基础护理量大的特点,加派人员协助早、晚班护士完成护理任务;抓重点环节,即重点病人、重点操作、特殊操作、高难度操作由护理骨干专人负责,防止出现意外。

1.2.3.4 改善服务环境,改进服务设施 如:使用手腕识别带,方便护士识别和核对病人;病区走廊和卫生间加扶手;更换两侧有护栏的新病床,并可调节高度,以方便病人上下病床并防止病人坠床;地面铺设防滑地板,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改进病房设施,合理放置病房内家具;每个卫生间配好小凳,便于不能久立的患者坐着清洗;医用危险品放置合理,标识明显。1.2.3.5 安全宣教 影响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护士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多与病人及家属交流,使其了解病人的情况及需要配合的事项,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6]。

1.2.3.6 加强专科业务培训 开设老年护理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学习护理安全知识,掌握护理安全评价方法,准确找出老年病人存在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为期4周的护理安全跟班学习,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加强专科理论、专科技能训练,进行静脉穿刺技术、心电监护仪等操作的训练与考核,及时组织护士进行新技术、新设备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1.2.4 效果评价 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信息反馈,是对风险处理手段的适用性和效益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 医院老年病房实施风险管理后每月进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护理质量、病人综合满意度、褥疮例次、护理缺陷等。

2 结果

开展护理风险管理1年来,护理质量、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得到提高,无护理投诉,护理纠纷、护理缺陷降低,科室先后被医院评为“护理质量全能考评第一”、“病房管理先进单元”。科室护士长被评为“九江市巾帼英雄”和“医德医风标兵”。

3 讨论

3.1 正确识别老年病房存在的风险事件是风险管理的前提老年病人是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老年病房除一般临床科室存在的风险外,还有其特定的危险因素,正确识别并分析这些风险因素,为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工作流程的改造,正确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3.2 强化护士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文化建设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护士是处在医疗风险一线的具体执行者、操作者,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甄别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是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开展风险管理以来,老年病科护士风险意识明显提高,能在护理过程中积极地预见风险,主动加强与病人沟通,积极参与科室管理,每个护士人人参与风险防范,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化解,抗风险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3 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化解风险 实现安全护理的保证医疗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个体差异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客观上造成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难以尽善尽美。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还在于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

总之,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特别是随着医疗技术的 发展 、高新技术的应用,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也在加大,理应切实加强风险文化建设。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密切了护患关系、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针对薄弱环节能找出预防和避免护理风险的方法,提高了护理队伍整体的抗风险能力[7]。

参考文献

[1]杨秀丽. 老年患者护理风险及规避.实用医药杂志,2006,23(9):1078-1079.

[2]李秀华. 风险管理策略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7,21(3):633-634.

[3]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4]邹晓清. 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护理管理杂志,2003,3(6):21-23.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篇(9)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45-02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共享理念发展的共享养老模式成为当前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理想的共享养老模式不仅促进养老资源的共享,而且还会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提高盈利空间。但是通过实践调查,很多养老机构存在经营风险过大、盈利能力不足以及财务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基于共享养老机构所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控制视角对共享养老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研究,以此规范我国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内部控制机制的概述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内部控制就是通过系列的制度规范等保护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从而为企业创建更大的经济效益的控制活动。内部控制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委托理论,即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委托人相应的授予人某些决策,双方形成契约关系。基于委托关系的存在使得产生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治理控制。治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的第一个层次,其主要目标就是保护各方利益者的权益,并且对相关决策者进行监督。例如在共享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为了实现养老机构的网络化管理会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以此约束相关人员的行动,保证养老院运营符合相关制度的要求;二是管理控制。管理控制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资源等进行管理的过程。管理控制就是以经营权为基础,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管理与控制。例如在养老院经营过程中,经营管理者需要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及时购置相应的物品等,以此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三是业务控制。业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内部控制的关键,一般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精力放在业务控制层面上,例如企业根据战略发展需要制定的岗位职责、对员工进行的分工都属于业务控制的范畴。业务控制融入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是内部控制责任落实的重要载体。

在共享养老模式下,加强养老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有助于降低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在互联网环境下,养老机构通过运营共享养老模式,实现了养老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养老机构的经营效率,但是与此同时养老机构遇到的经营风险也日益增加,例如在养享模式下,养老机构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也就越来越大,而通过内部控制机制可以从B老机构内部运营管理入手,通过调整与优化经营策略等消除不利于养老机构运行的因素,从而保证养老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盈利;其次有利于减少养老机构成本支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网络化管理可以对养老院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医疗、护理以及照料等方面资源的结合,减少了养老院的费用支出。例如养老机构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购置相应的物资,这样大大降低了铺张浪费的现象。

二、共享养老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缺陷

虽然经过多年的运营管理,我国养老机构建立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但是基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养老机构在发展共享养老模式过程中暴露出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

(一)养老机构信息披露不充分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篇(10)

我院泌尿外科2008-12―2012-11的住院患者中,老年手术患者72例,其中男60例,女12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82岁。针对泌尿外科老年手术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以及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如何防范,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服务。

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 老年手术患者的特点 老年人生理储备能力有限,对手术的耐受力与年龄成反比关系,尤其是对伴有并存病的老人,其耐受力更差。手术创伤可使并存病的病情加重,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续性病变。

1.2 泌尿外科的护理风险

1.2.1 各种引流管潜在的风险 手术患者多带有导尿管、膀胱造瘘管等管道,存在脱管、堵塞、感染的可能,例如前列腺电切术后的患者,如果引流管有血块堵塞而无法冲通时,必须二次手术清除膀胱中积存的血块;在上尿路手术中运用双J管,术后出现双J管的移位,需在膀胱镜或输尿管镜下解决问题。

1.2.2 跌倒、坠床、烫伤 老年患者行动缓慢、自理能力差,易发生跌倒、坠床的危险。加之患者老年体弱、感觉迟缓,使用热水袋保暖易发生烫伤。

1.2.3 并发症的可能 因老年患者自身身体素质差、抵抗力低,术后活动少、卧床久等特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压疮、肺部感染、便秘等并发症。

1.3 护理管理风险因素

1.3.1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滞后、法律意识淡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受传统护理习惯的影响,护士多按医嘱被动工作,对护理中潜在的风险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不熟知法律法规,不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范围。

1.3.2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及常规,护理评估不充分,使患者出现并发症;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的病情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而给患者发错药、打错针。

1.3.3 护患沟通不良。护理过程中不注重语言交流,尤其对老年患者缺乏耐心,缺乏沟通技巧,回答问题简单。如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不及时,又未合理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使患者产生不信任。

1.3.4 设备、物品的管理欠缺。患者急救时,不能保证设备的完好状态,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而发生纠纷。

1.3.5 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记录与医生病例相符性差,重点不突出,书写不及时,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写”。

2 护理风险的安全防范

2.1 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人人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法规》,通过考核才能上岗护士长每天利用晨间交接班时间对科室护理工作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提醒防范。每天巡视病房两次,对老年手术患者重点质控,对护理提出要求,要求护理人员评估危险因素。

2.2 持续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遇到疑难病、复杂手术及新技术、新业务,邀请医师讲课,制定护理计划,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士对疾病发展的预见性。

2.3 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及专科应急预案。通过制定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来规范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制定泌尿外科专科疾病的应急预案,以业务考试、质控检查提问方式检查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对各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到早预防、早救护。

2.4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正确处理护患冲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为患者服务中,礼貌用语,及时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沟通,解决患者的疑问和不适,疏导不良情绪,满足患者合理要求。避免发生护患冲突,一旦发生,护理人员也应从责任和义务的角度,去谅解患者不稳定的心态,同时尝试运用一些技巧如换位思考、冷处理法,可以降低或避免护理纠纷。

2.5 加强组织管理,明确护士长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护士长既是护理人员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常规执行与落实的监督者,又是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意见的倾诉对象。护士长每日查房两次,检查护理工作质量,及时发现护理缺陷,杜绝可能发生的护理偏差,还要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意见。护士长在护患沟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巧妙弥补护士沟通的不足,及时化解护患矛盾,另一方面让患者理解护理工作,互相信任,让护理质量在良好的护患关系中持续提高。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篇(11)

[关键词] 老年病房;护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b)-119-03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ontrol and evaluation process for establishment of geriatric ward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ode

GU Moli, CAO Jia, SUN Yingna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Cadr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geriatric ward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Using the risk factor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control and evaluation process, and applying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l of preventive improvement,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860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lack, error and accident. Results: The nursing lack rate fell from 4.5% to 1.4%, the nursing error rate fell from 1.7% to 0.2%, and the accident incidence rate also declined, among which,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lack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0.01),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erro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while the accident incidence rat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ue to the lack of statistical data.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every aspect of nursing,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error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satisfaction from 95.0% to 99.3% (P<0.005).

[Key words] Geriatric war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安全隐患[1]。

护理安全管理运用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应用预防性改进、过程改进和持续性改进质量控制模式,使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例数明显减少,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防止护患纠纷发生方面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模式是集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于一体的安全管理模式,2008年10月,我科采用此模式,对病房高危因素、护士操作流程、技术理论水平、护理服务方面采取预防为主,动态监控,细节管理、持续改进等方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9月收入我科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860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9月收住的423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前组,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住的437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后组。两组老年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成立护理安全质控小组

2008年10月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护师组成的安全质控小组,负责收集本科室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每月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在全科护士会议上提出讨论,并制订预防控制措施。

1.2.2 重视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通过对护理人员(含进修生、实习生)进行护理安全、医疗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教育贯穿护士工作始终,使科室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同时,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消除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2.3 运用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围绕安全抓护理质量

1.2.3.1 护理危险因素的识别 总结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9月护理安全管理经验,其主要目的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在和外在风险因素。内在因素有护士责任心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操作欠缺、护患沟通能力缺乏;外在因素有管理监控不严格、技术培训不到位、规章制度不遵守、操作流程常违规。

1.2.3.2 护理危险因素的评估 建立了意外事件、压疮预报评估表,对跌伤、坠床、压疮等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1.2.3.3 护理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 根据科室的专科特点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切实落实护理规章制度,加强风险意识的管理,注重护患安全。每月召开护理人员座谈会,分析护理现状及安全隐患,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明确各个风险因素的影响力[2]。护士的业务素质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3-5]。我科室分层次对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技能培训考核,在考核中注重个性化,分析存在的问题,督促护士改进、提高。同时,在临床管理中注重细节管理,加强对高危人群、高危时段、高危操作的管理。科学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弹性安排护理班次,调查工作时间,从而缓解护理人员心理压力[2]。为突出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室制订本专业护理常规及危重患者的护理抢救流程,确保关键时刻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科室各种设备管理,定期检查、清洁、维护。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严格操作规程,加强对科室抢救、毒麻药品的管理,班班交接并制订专用交接登记本。

1.2.3.4 提供优质服务,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医疗纠纷中65%以上是医患沟通不良造成的[6]。我科室推广“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推行“五个一”,即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一张整洁的床铺、一份详细的介绍、一杯温热的开水;实施“一个要求、两个掌握、三个留意、四个满足、五个回声”的护理服务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该模式实施后,护士安全意识增强,护理差缺、差错发生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前患者的满意度为95.0%,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Р<0.005)。见表3。

3 讨论

3.1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1.1 以“预防”为主

本模式重点将“防”放在首位,实施过程控制,细节管理,持续改进,将解决护理危险因素的关口前移,及早消除不安全隐患,把发生护理不安全因素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

3.1.2 重视风险管理

本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集全程引导,动态监控,责任到人为一体的方法,从严格落实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技能培训、加强环节质控、重视风险管理、重视安全教育、定期隐患自查、实施干预措施等方面一一细化,由点及面,进行全方位管理和控制。

3.1.3 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训

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的基础[7]。我科根据科室特点加大新护士的培训考核力度,经过培训――考核――应用――检查,提高了新护士的专业技能。表2结果显示,通过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减低了护理差缺的发生,其中护理差缺降低最为显著(P<0.01),两组间护理差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本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更新,护理工作更系统化、规范化,使护理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的过程中,强调了“以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了护理安全的管理,强化了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行为,增强了护士的自律性和安全意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随着护理缺陷发生数的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明显提高,表3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良好的护患关系,又促进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地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安全管理应始终贯穿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只有护理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专科水平,以爱心、慎独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责,从根本上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才能使护理水平进一步提升[8]。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芳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 程凌燕,蔡金华,李加宁,等.护理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2):10-11.

[3] 郭春英.护理安全问题及安全管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0,8(5):1294-1295.

[4] 华玉珍.如何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管理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4):154-155.

[5] 黄芳平,林湘燕,陈碧珠,等.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2007,7(1):120-121.

[6] 赵炳华.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