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节能减排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55

节能减排建议

节能减排建议篇(1)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面对这样的形势,国家提出了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完善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规定了节能减排具体的约束性目标,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

水电施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现状

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节能减排的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部有关建筑行业节能管理、设计的规定与要求,积极推广建筑行业重点推广的新技术,积极争取并规范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示范工程。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攻关工作中将节能减排作为科技立项的重点之一。不断开展各类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施工工效,使各类材料及资源消耗大幅降低,应用各类新技术,有效节约了资源。在工程建设中,积极采用节约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注重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大力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机械设备,降低实际能耗,减少排放量。由于在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以积极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圆满完成国资委下达的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国资委第二任期节能减排考核目标等一系列佳绩荣获“十一五”中央企业节能减排优秀企业荣誉称号。进入“十二五”以后,我们感到节能减排的工作越来越难做了,该采取的措施都采取了,该做的工作也都做了,要达到要求越来越严格的约束性指标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开辟节能减排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是我们从事节能减排工作人员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碳汇

经过学习、研究和思索,笔者提出了一个将碳汇纳入节能减排指标的建议。什么是碳汇呢?“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CO2)及其它温室气体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汇主要通过固碳技术来实现,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将CO2固定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生物固碳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是固定大气中CO2成本最低且副作用最低的方法。碳汇不仅包括林业碳汇,还有海洋碳汇、草原碳汇和农业碳汇等等,只要能从大气中清除CO2,都能将其归入”碳汇“的行列。目前的碳汇主要是指林业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增加对CO2的吸收,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过去,我们在减排工作中往往着重的是减少排放,这只是“节流”,其实还有另一方面的工作“开源”,这就是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增加碳汇。

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共识而形成了公约。1997年上述公约的缔结方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为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设定了三种履约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MD)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即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每吸收1吨CO2,就在本国获得1吨CO2的排放权。这就是所谓的“碳汇交易”。按2011年的水平,每吨CO2碳汇的价格为18元人民币。

基于“碳汇交易”的概念,将我们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美化施工基地的成片林地、施工后期对料场、渣场等场地恢复的林地等碳汇纳入本企业的减排指标就是一个合理的作法。研究显示,林木每生长1m3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CO2,放出1.62吨氧气(O2)。当然要准确计算每片林地的碳汇,在营造林地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碳汇造林系列标准》实施,执行《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建立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当然这是指要进行碳汇交易的企业而言的。对仅仅是把碳汇列入减排指标的企业来说,可以采取较简便的方法,即采用一棵中等大小的树木,每年能吸收约6 kg CO2的标准来进行计算。为了提高碳汇的水平,在选用树种方面可参照上述国家标准选用在碳汇方面表现优良的树种。如在南方可选用生长快、适应性强、用途广的各类按树:赤按、巨按、蓝按与直干蓝按、细叶按和马尾松、铁松、油松、杉木、光皮桦和柏树等

过去,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实施产业结构转型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其中之一就投资控股和参股水电项目。众所周知,水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是减排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作为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投资了水电项目,那每年增加的权益水电装机产生的减排效果也应列入该企业的减排指标中。例如,一个企业的权益水电装机一年中发电量为1亿kwh。那么我们就可以能过下述方法计算出该年减排的CO2。假设发1 kwh 的电耗标准煤380 g;碳的原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那么,发一度水电减排的CO2为:

380*44/12 = 1393.33 g = 1.393 kg

1亿度水电减排的CO2就是13.93万吨。

(1.393*100,000,000 = 139,30,000 kg = 139,300 t)

如果知道了当地发电用煤与标准煤的折算率,以及含硫量,那就可计算出发1 kwh电可减排的二氧化硫(SO2)。

(如某地发电用煤与标准煤的换算率为0.7, 平均含硫量为1.8%,那么1 kwh 所减排的SO2的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硫的原子量为32.065, SO2的分子量为64.065.

380*1.8%/0.7 = 9.77

9.77*64.065/32.065 = 19.52 g

1亿kwh 水电减排的SO2就是1.95万吨。)

“十一五”时期,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十二五”,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工作难度不断增大。为了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国家制定了旨在强化约束中、推动转型、完美机制、创新驱动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效水平提高、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搞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等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用能节能管理、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和能力建设、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等有力措施。

节能减排建议篇(2)

1.节能减排是当前工作的重点领域

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一年,节能减排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紧锣密鼓地展开。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建立现代节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党和人民的长远选择。政府要在节能减排事业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充分认识并准确界定政府与市场在节能减排事业中各自的作用范围和边界,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2.节能减排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2.1对节能工作政府投入资金不够,支出结构有待完善

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政府预算中没有经常性预算支出。用于节能减排的政府投入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支出结构大多侧重于研发和生产领域,而在节能产品的其他相关领域(如销售、服务、信息传播等方面)几乎鲜有涉及。近几年,尽管我国节能总投资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但由政府预算安排的节能投资占节能总投资的比例不足5%。目前整个节能事业既缺乏顺畅的资金渠道又缺乏充足的财力保障。

2.2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激励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颁布了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资源环境税收政策和消费税的结构调整政策,但是由于这两种税收的作用对象狭窄,因而对我国主要节能设备和产品的生产及推广使用收效不大。可喜的是,企业所得税的两税合一,内外资企业同等待遇解决了多年来我国内外资企业面临的两套税制问题。两套税制把大量的税收优惠给与了外资企业,而未能按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建立税收优惠。这种税制安排不仅造成了内外资企业的税负不公,而且对国家鼓励的清洁发展,对能源的高效率利用都是极其不利的。此外,我国的进口税收政策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亟待解决。

2.3对低能效产品和高能耗产业缺乏相应的惩罚性措施

对低能效和高能耗产业的惩罚性措施少且惩罚力度不够,甚至对部分高能耗产业(行业或企业)仍然存在一些财政补贴制度。如我们所熟知的电石、硅铁、电解铝等高能耗企业都拥有相对可观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多是以资源的极度耗费和生态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对于低能效产品和高能耗产业,世界各国多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来限制其发展,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近两年电解铝行业仍存在着高额利润,以至出现了这些高能耗产业投资、生产过热的局面。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我们对于低能效产品和高能耗产业,除个别情况采取了强制性行政淘汰手段外,缺乏经济上的限制措施。而且,当前的资源税也难以发挥节约能源的功能作用。另外,在限制低能效产品和高能耗产业发展方面,财税政策也基本处于空白,相应的环境税制如碳税等尚未有效运转。

3.未来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建议

3.1加强政府资金投入

在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支出科目中,已经单独设立了环保支出科目。但是仍然没有节能支出科目。实际上环保和节能是相辅相成的。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仅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途径,一是可以考虑拓宽目前的环保支出科目范围,设立一个“环保与节能”支出科目。二是单独增设一个节能支出项目。实质上,扩宽现有科目还是单独增设一个新科目纯粹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保证节能支出作为一个经常性支出项目得以确立。同时,这个节能支出项目还应该随着经济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为此,可以把每年增加的一部分财政收入专门用于节能预算资金,还可以通过调整现有预算支出结构,压缩或削减其它支出项目来解决一部分节能基金。

3.2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府采购政策

为了缓解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紧张和环境质量的双重压力,根据中央精神,我国应该加快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步伐。一方面,政府采购要从已经得到认证的那些节能产品中,选择社会需求量大而且节能效益显著的产品,然后再逐步拓宽政府采购的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总结近年来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工作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领域。

3.3加强节能减排事业中政策手段的奖惩力度

首先,通过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国家节能战略目标的实施,这需要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全局着眼,多方引导,突出重点,充分发挥企业所得税制度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效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和各企业节能减排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政策功能特征及其作用规律,实事求是的设计出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企业所得税节能优惠政策体系。

其次,能源税是对化石燃料中的能量征税。通过征收能源税,可以促使高能耗和高污染产品(如化石燃料)的价格上涨,从而调控能源消费,使这类产品的消费量下降。通过抑制化石燃料的消费,还可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从政策的长期效果来看,能源税的征收还可以对生产企业产生长期的动态激励作用,促使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开发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创新中去。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节能不仅是国际化的大趋势,也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一个正确选择。节能减排是确保我国未来能源安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我们要逐步完善相应措施机制建立一个节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苏明,傅志华,包全永,鼓励和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财税政 策研究,2005年5月.

[2] 刘群,如何有效促进节能减排,节能与环保,2008年第3期

[3] 周波,杜亚丽,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选择,大连海事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节能减排建议篇(3)

“十一五”期间,全国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我们市确定的目标是:到,单位gdp能耗较降低22%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6%左右,化学需氧量(cod)降低18%左右,所面临的攻坚任务同样很重。

节能减排,没有退路,难在出路。打开出路,企业是主体,科技创新是支撑。现以我市的“白泥”双向治理为例,提出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的建议。

5月17日,碱业、发电厂、华电发电3家企业联手启动了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项目的实施,不仅可“消化”掉碱业每年产生的14万吨“白泥山”,还使发电厂锅炉烟道气的脱硫成本大幅降低,据测算,3家企业年可节约能耗支出和减少治污费用近3000万元,胶州湾也将不复受“白泥之患”。此外,通过资源化途径和循环经济模式,我市21万吨的“铬渣山”已提前半年处置完成,“电石泥”也正加快处置。

曾是污染源“白泥”、“铬渣”,一经循环模式下的资源化处置,则变成了经济效益巨大的“金山”,且换回了“绿水青山”。由此看来,我市搬掉的不单单是几座“泥山”、“渣山”,更为下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力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转换思路视角,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变废为宝”,可实现“节能”、“减排”的双赢。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所谓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白泥”,在人们惯常印象里不过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的“废物”,而通过资源化处置的途径,却可点“泥(来源:文秘站 )”成金实现无害利用和产业开发,变为创造效益的宝贵资源。企业得到了切身实惠,由此产生的“减排”热情必然更加持久,“减排”成果也将更为巩固。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设施改造,让企业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应当看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对节能减排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包括问责制、区域限批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实施,但实际的“减排”成效却差强人意。这其中的一个根本症结是部分企业的畏于“减排”成本过高,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或者无力“减”。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动力,重要的是依靠科技,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企业在加大环境投入的同时,也如碱业等企业一样实实在在地尝到“节”和“减”所带来的“甜头”,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否则,一些企业的排污设施仍将是“聋子的耳朵”,

诸如环境执法部门与违法企业间“猫鼠游戏”的尴尬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

三、协调引导企业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有利于广领域、大幅度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

曾培炎副总理在去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上,指出“把白泥用于发电厂脱硫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我市资源化处置铬渣也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城市前来学习。实践证明,通过统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引导、协调相关企业走跨行业循环、区域间循环的路子,可实现参与企业多方得利、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共赢。

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是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让“泥(渣)山”加快向“金山”和“青山”转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两手抓,当前尤其要突出抓好“技术节能”。尽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的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短期内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必须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紧抓好。

二、推行“白泥”双向治理模式,密切校(院)企、企企合作,加快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重点项目实施。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的实施,是碱业与中国海洋大学、发电厂、华电发电联合科技攻关的结果。节能减排单靠单个企业自身往往力量

节能减排建议篇(4)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九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12个县(市、区)中有9个紧靠鄱阳湖,470万人口中有300万在鄱阳湖区域。九江沿湖岸线长680公里,占整个鄱阳湖岸线的57%。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能减排将是十分关键的工作。能否按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将节能减排作为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已成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真正落实的重要标准。

一,“十一五”期间九江市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现状

2009年九江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31.36亿元,列全省11个设区市第3,比上年增长13.8%,增长速度与景德镇市并列第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增长速度列全省11个设区市第5。九江市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均GDP处于2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的前3年,九江市的减排目标完成得不理想,二氧化硫减排任务仅完成44.3%,化学需氧量仅完成40.9%。其中,2008年九江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63万吨,比上年下降5.9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28万吨,比上年下降4.7%;万元GDP能耗为1.06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32%,这三项指标下降幅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9年九江市节能减排效果较为明显。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2009年九江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0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4.8%。

二、九江市节能减排措施概况

2009年以来,九江市政府以狠抓工程减排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治污减排各项工作。2009年初,九江市委、市政府研究部署污染减排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污染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污染减排的县(市、区)一票否决,取消一切评优资格。为从源头上加大控制,市政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功能区划,污染严重以及没有减排作支撑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污染治理方面,根据产业结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加大电厂脱硫工程、非电重点企业脱硫改造、污水治理改造力度,先后完成九江电厂5、6号机组的脱硫设施建设、赛得利(江西)化纤有限公司锅炉脱硫、驰耐得轮胎有限公司锅炉脱硫、江西星火有机硅厂锅炉脱硫、江西长江化工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施改造、中石化九江分公司污水治理回用工程等企业的重点治理工程。

为加强减排督察,九江市环保局实行“周督察、旬调度、月通报”制度。各重点项目都安排专人进行每日督察,填报督察日志,组织成立了五个督察组,分别由市环保局领导成员带队,对全市的减排项目分片督查,做到所有减排项目月巡查、重点项目日巡查。通过不间断的现场督查,形成了高压势态。各督查组就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和减排项目单位进行交流,下达整改要求,限期整改。

为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九江市重视节能减排宣传。组织报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对好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对浪费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予以揭露和曝光,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污染减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对九江市节能减排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circular conomy)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经济生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物质反复循环的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那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发展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产生废弃物或少产生废弃物,使资源最大化利用。要积极响应国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加快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加大对余热发电、废物再利用项目支持力度,逐步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生态旅游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二)科学制定年度减排计划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减排目标进行规划,特别是对目标进行科学的年度分解,是推进减排的重要依据。全市减排计划要以工程减排为主,突出项目减排和管理减排。制订减排年度计划,首先,要对新增量进行科学预测,按照国家制定减排计划的编制指南,科学预测新增量,分析完成目标和任务的可能性和紧迫性,做到胸中有数。其次,要认真分析统计数据,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区、县和重点企业。要结合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总量分配指标,逐个企业核实SO2、COD的排放量,分析削减的可能性、可行性,全面掌握排放量的底数。最后,全面制定削减方案。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厂,要认真核实方案的可行性,把工程措施、结构调整措施和管理措施相互结合,确保完成减排任务。

(三)继续加快生态工业园发展

要以国家环保局《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和《江西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为规划标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企业入园。将新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达标作为进园的硬性指标之一,对进园建设项目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建设项目环保和消防不通过,不能进入工业园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安排财政补助和贴息资金等,支持生态特色工业园区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运输技术等方面的建设。对利用废物生产产品和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的,应按照国家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关规定,减征或免征增值税。

节能减排建议篇(5)

(一)对节能减排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

一些地方没有真正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待节能减排,仍然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全国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但多数地方确定的预期增长目标仍然是两位数。2011年,全国单位GDP能耗计划下降3.5%,但各省的节能目标加权仅为3%左右。

(二)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高耗能行业仍然增长较快

2011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6.8%和43.1%,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与“十二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的目标要求差距很大。在工业结构中,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增速快于轻工业1.3个百分点。2011年,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6%。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发展过快,带动了能源消耗的强劲增长。2011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9%,其中,重工业用电量增长12.4%,增速高于轻工业3.1个百分点;钢铁、石化、建材等重工业耗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0%以上;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耗煤占煤炭消费量的80%以上。

(三)投资增长过快、结构不合理,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3.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6.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2%,比最终消费高2.6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11个投资增幅达30%以上,有15个增幅达20―30%。投资增长过快必然拉动能源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

投资结构趋重。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7.3%,同比加快5.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6.9%,同比加快5.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1%,同比回落5.2个百分点。2011年1―11月,6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8.6%,较上年同期加快3.9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投资分别增长34.6%和29.8%。由于投资结构趋重,既增加了当前节能减排的难度,又因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而加大了以后节能减排的压力。

(四)节能标准不健全,技术支撑比较薄弱

目前,节能标准体系建设仍然滞后,节能标准的制定对现有技术水平迁就多,一些高耗能行业的准入门槛过低。特别是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和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覆盖面较窄,大部分工业用能设备没有能效标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还没有完善的行业节能标准,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能耗限额标准缺失,适合农村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基本是空白。

同时,我国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具有自主品牌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不多,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一些行业能效水平不高,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不够,一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如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等,产品多数用于出口。由于缺少政策鼓励措施,节能环保建材因生产或使用成本相比传统建材要高出很多,在市场价格方面没有竞争优势。

二、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坚持不懈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血液”,GDP增速越高,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就越大。推进节能减排,必须适当控制GDP的增速。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如果过于关注经济增速的下滑而强调保增长,就会转移节能减排的注意力,必须处理好“稳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坚持节能减排工作不放松,力度不减弱。要认真吸取“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的经验教训,严格目标责任管理,切实落实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的责任,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切实完成年度目标相结合,防止再次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抑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

要充分利用经济增速放缓这一实行优胜劣汰的时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升结构优化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有研究测算,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产业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降低1个百分点。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两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入,遏制盲目发展重化工业的倾向。高能耗产品生产应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应制定限制生产主要供出口的“两高”产品的措施,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落后产能和高耗能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尽快制定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实行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倒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从2010年的8.3%提高到11.4%。但据行业统计,2011年,这一比重仅为8%左右,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左右。煤炭在我国占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而美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仅占22%左右。要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逐步改变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优质化石能源的比重,显著提高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的供给能力,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烟尘排放量的70%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都来自煤炭。要从勘探、开采、洗选、加工、运输、转化到使用的全过程,大力推进煤炭的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

(三)加快建立技术支撑体系,促进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应用

要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集中力量攻坚一批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定期并及时更新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编制重点行业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目录,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落实和完善财税、信贷政策,使重视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企业切实得到好处,使研发和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企业能够有利可图。加快推进以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深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四)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适当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缓解企业能源和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效应,降低节能减排成本,增加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成本。要防止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和计划行为来抓节能减排工作,更多采用经济政策和市场手段,来鼓励和推进节能减排。加大政府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节能减排的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将更多的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高能耗产品和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提高能源消耗量较大产品的消费税税率。开征环境保护税,将一些高能耗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将水、森林、草场资源等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提高需重点保护或限制开采的能源资源的资源税税额。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推进销售电价改革,试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对能源消耗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和按热值计价工作,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深化环境收费改革,适当提高排污费和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加快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鼓励、规范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节能减排建议篇(6)

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加强电厂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对重点耗能单位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依法查处。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加强节能减排的管理。在“十二五”期间,总量减排指标除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外,可在水污染中增加氨氮、磷,气污染中增加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并根据东中西部的发展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及各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对节能减排实行分类指导。在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遵循大部门制的思路,对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和减排的管理职能要相对集中,并提高监管能力。

3、完善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采取市场定价形成机制,并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结构,促进替代能源的发展。应理顺发电价格和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取消电煤计划内价格,加快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垃圾发电的政策;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促使业主主动治污减排;建立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排污权的使用效能。

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及早出台燃油税,研究出台环境税,积极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要从投资引导向税收调节转移,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消费品,征收消费附加税,或者提高税率。尽快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

完善相关投资政策。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国家应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倾斜。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流域及相关区域污染减排的能力和主动性,促进流域、区域间的和谐发展。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完善绿色信贷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

完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长控制和落后产能的退出政策,形成落后产能适时退出、先进技术及时推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

4、强化科技,提高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力度。把节能减排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支持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和产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技术瓶颈。二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产业化。实施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广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培育节能服务市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鼓励引导消费者使用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相关范文论文:节能减排视角下的车船税改革思考

节能减排建议篇(7)

中图分类号: F32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1-1

1 农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环保意识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大部分农村存在“脏、乱、差”等现象,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便及废弃物任意排放,造成面源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及污水灌溉,土壤问题已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农业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水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村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饮水安全程度低。

1.2 农作物资源不能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在农村,大部分的农作物秸秆被直接燃烧,有的甚至在田间地头直接烧掉,这样既减少了能源的利用率,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2 发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与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践经验

九台市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工作成效突出,主要体现在“拓、增、提、减”四个方面:

2.1 拓展了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功能和领域

近年来,九台市力求创新发展,把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节能减排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技术,拓宽载体,强化管理,总结推广“猪、沼、菜”的北方农村能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设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养殖等模式。开展户用沼气、秸秆气化站、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高效预制节能炕等技术示范工程,使能源与生态有机结合,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者兼顾,政府、企业、农户互动,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功能有了明显拓展。

2.2 增加了清洁能源有效供给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农村积极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有效改善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而且由于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无污染,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大气层,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又美化了环境。

2.3 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农户使用沼气产生的沼液、沼渣等优质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达到节本增收的效果。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通过开发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加快“猪、沼、菜”的北方农村能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设、沼液浸种、沼液替代药品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促进了九台市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使农民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2.4 减轻了农业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九台市围绕城市污染整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思路,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禽畜生态规模养殖,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狠抓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排泄物处理,加快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步伐,堆进生产方式为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建设了大中型沼气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能源示范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卫生,减少了人畜粪便等对水质的污染,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3 开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

开展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要以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能源转化为重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发展能源作物为重点,增加商品能源供应,推进能源作物开发利用技术、秸秆能源利用技术、规模化禽畜养殖场与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农村高效预制节能炕及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3.1 创新农村能源发展观念

目前,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用一种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逐步引导农村能源稳步向前发展。同时,要努力挖掘潜力,拓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领域,加强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在太阳能开发利用上,要加快光热、光电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把太阳能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去。

3.2 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能源自主创新和开发利用能力,加大对秸秆生物气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太阳能光热、光电等技术的攻关力度,力争取得新突破,加强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能源产品和工程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

节能减排建议篇(8)

一、做好建筑暖通空调节能减排设计的前期准备

(一)能源选择

1、当有低位能源和废热源可利用的场所,应尽量利用

当有电厂余热时,可利用余热来制冷、制热;当仅有电供应的地区,应尽量采用制热效率较高的热泵供热;当有制冷机的冷凝热可利用时,应尽量利用冷凝热制取生活热水;当有空调排风时,可利用热能回收机组回收≥60%的排风能量;当室外空气能满足室内空气要求时,应尽量利用全新风通风代替人工制冷空调;具有多种能源的地区的大型建筑,可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

2、当建设工程地区有低谷能源可利用时,应尽量利用

当夏季有大量低谷气源时,可利用低谷气源来制冷;当有大量低谷电源时,可利用低谷电来蓄冷;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利用可再生能源;当有合适的天然水体,(如湖、河、江、海)可用天然水源冷却制冷机和空气冷却器;当有较合适的土壤时,可用土壤换热器冷却制冷机;当无水源可利用时,可用空气冷却制冷机。

(二)制冷机选择

制冷机的选择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以水冷代替风冷;以区域供冷代替单体制冷;以冷热电联产代替传统供冷供热模式。

第二、利用水源热泵、水环热和地源热泵供热;选择调节性能好的制冷、制热设备;避免选用淘汰制冷机产品。

第三、制冷机的选择一般不小于两台,并满足部份负荷高效率的要求,当选择两台大于等于1163KW 冷水机组时,必须配备一台小型的冷水机组。并配置机组群的群控装置,以求部份负荷时的高效。

第四、选用电动压缩式机组的空调的总装机容量、应按逐时计算冷负荷选定,不另作附加。制冷(热)机组的效率高,调节性能好和控制功能完善的要优先采用。

第五、选择制冷机时, 要严格防止大马拉小车的运行情况, 要能使制冷机始终运行在较高效率区内。综合制冷效率1PLV达到最高。选择冷却塔时, 要优先选用高负压冷却塔, 以使水冷式冷水机组和水环式热泵机组的制冷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六、当有天然水可利用时,可选择水源热泵供冷、供热;当有设置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场地时,可用土壤热泵来供冷(热);当在干旱缺水地区,可采用空气源热泵供冷(热)。

(三)热回收机组选择

热回收机组的选择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当采用全热交换的新风换气机时,要注意新风吸入口和排风口的位置,不要造成短流现象,水平距离超过6m,排风口在上,新风吸入口在下,高差超过2.5m。并保证新风吸入口的清洁,进排风口宜不同朝向布置。

第二、全热交换的新风换气机,必须设置便于清扫和维保的检查孔。

第三、全热交换的新风换气机所配的回风管送风管, 必须保冷, 保冷层的厚度以使风管表面不结露为原则。

第四、全热交换新风机组的热回效率不应低于60%。

二、建筑暖通空调中的节能减排设计

(一)空调风系统的设计

1、要尽可能减少系统阻力

首先,禁止采用十字三通和直角弯头,尽量采用导流叶片,加大曲率半径;其次,尽量少用接管箱等突变节头,尽量缩短管长;最后,阻力系统较大的管材尽量少用,如软管、复合玻纤风管、无机玻璃钢风管等,宜用镀锌钢板风管。

2、尽可能选用变频风机,以节省能耗

第一、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VAV空调系统,以代替定风量CAV空调系统。

第二、设计冰蓄冷系统时,尽量采用低温送风,大温差送风,以降低动力消耗。

第三、选择风机时,应严格按规范计算,一般送排风系统的风量为计算风量乘以1.05~1.10 计算,风压为计算风压乘1.10~1.15 计算,不能把风压选得太高,以免浪费。

第四、对于高大空间的空调宜采用分层空调或置换式通风,首先保证有效空间的空调品质。

第五、对局部要求精密度较高的空调,首先应满足局部区域的空调品质,尽量缩小空调区域。

3、其他方面的设计要求

一是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宜根据室内CO2浓度进行自动控制;二是地下停车库的送排风系统宜根据库内CO 浓度进行自动控制;三是每个空调风系统必须设置自动调温装置,风机盘管应设有单独调温的温控装置。

(二)空调水系统的设计

1、结构设计

首先,制冷机的水系统必须要配置水处理设备,保持无垢状态;其次,制冷机的水系统必须设排污装置,保持系统中一定盐份浓度;再次,制冷机的进水管道应设置水过滤器,防止污物堵塞两器的管束,降低换热效率;最后,空调系统要配置必要的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系统,当采用集中式空调系统时应配置自动控制系统,尽可能消除冷热抵消的处理过程。

2、相关参数要求

第一、当空调水系统制冷和制热为同一个管网时,冬季供热水量和夏季供冷水量差超过30%时,应按季节分设循环泵。

第二、当同一系统,各环路压力差相差超过20%时应设二次泵系统,二次泵宜采用变频控制。

第三、风机的输能系数(kw/kw),应大于50,水泵的输冷系数(单位耗功的输送能量kw/kw)应大于30,输热系数应大于150。

3、设计注意事项

第一、选择水泵时应使工作点尽量在高效区,严禁大马拉小车现象。当采用变水量系统时,尽量采用变频水泵。当条件适合时可采用变水量系统代替定水量系统。

第二、制冷机组、循环泵、冷却塔的配置应按一一对应设置,避免采用一泵二机或二塔的配置方式。选择水泵时,避免扬程太高,以免浪费。风机盘管进水管上尽可能不要设水过滤器, 以减少阻力。

第三、水管内流速不宜超过经济流速。水过滤器应设置在便于检查清洗的地方,以便经常清洗,保持较小的阻力。 尽量利用大水温差,减少输水量,节省输水功耗,提高输能效率。

三、建筑暖通空调中的节能减排设计保障措施

(一)加强保温,保冷隔热

第一、保温结构尽量要合理,特别要做好保温材料的接缝连接和隔气层和保护层。

第二、对于单独供热的风管或水管的保温材料应优先采用导热系数小, 湿阻因子大, 吸水率低,密度小,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材料,并做好隔气防潮保护。

第三、保温厚度和保冷厚度应按《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相关标准进行计算。另外要采用密闭气泡型的难燃材料,当采用松散耐火材料时应做好隔气,防潮保护。

(二)监测与控制

一是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必要的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置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测与管理等;二是风机盘管和变风量空调器应设温控器;三是当设有多台制冷或加热设备时,应设置群控系统,自动开启和关闭制冷机和加热设备以及配套设备;四是集中采暖系统和中央空调系统应设分户计量和温控装置。

四、结语

就建筑暖通空调这样一个能源消耗量比较大的工程来说,有效实现建筑暖通空调中的节能减排设计,就要在满足人们日常需要对供暖的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在各个环节,不断改进技术上的缺陷,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节能减排建议篇(9)

近几年来,中央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5月23日,国务院又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全国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我们**市确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降低22%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6%左右,化学需氧量(COD)降低18%左右,所面临的攻坚任务同样很重。 节能减排,没有退路,难在出路。打开出路,企业是主体,科技创新是支撑。现以我市的“白泥”双向治理为例,提出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的建议。 5月17日,**碱业、黄岛发电厂、华电**发电3家企业联手启动了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项目的实施,不仅可“消化”掉**碱业每年产生的14万吨“白泥山”,还使发电厂锅炉烟道气的脱硫成本大幅降低,据测算,3家企业年可节约能耗支出和减少治污费用近3000万元,胶州湾也将不复受“白泥之患”。此外,通过资源化途径和循环经济模式,我市21万吨的“铬渣山”已提前半年处置完成,“电石泥”也正加快处置。 曾是污染源“白泥”、“铬渣”,一经循环模式下的资源化处置,则变成了经济效益巨大的“金山”,且换回了“绿水青山”。由此看来,我市搬掉的不单单是几座“泥山”、“渣山”,更为下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力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转换思路视角,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变废为宝”,可实现“节能”、“减排”的双赢。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所谓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白泥”,在人们惯常印象里不过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的“废物”,而通过资源化处置的途径,却可点“泥”成金实现无害利用和产业开发,变为创造效益的宝贵资源。企业得到了切身实惠,由此产生的“减排”热情必然更加持久,“减排”成果也将更为巩固。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设施改造,让企业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应当看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对节能减排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包括问责制、区域限批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实施,但实际的“减排”成效却差强人意。这其中的一个根本症结是部分企业的畏于“减排”成本过高,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或者无力“减”。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动力,重要的是依靠科技,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企业在加大环境投入的同时,也如**碱业等企业一样实实在在地尝到“节”和“减”所带来的“甜头”,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否则,一些企业的排污设施仍将是“聋子的耳朵”, 诸如环境执法部门与违法企业间“猫鼠游戏”的尴尬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 三、协调引导企业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有利于广领域、大幅度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 曾培炎副总理在去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上,指

节能减排建议篇(10)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9-0092-05

一、河北省节能减排状况

近年来,河北省积极落实节能减排,采取相关措施,使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行政管理力度大。无论是节能条例,还是实施方案,河北省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评价体系,甚至实行“一票否决”,直接关系到干部任免,奖惩明确,措施严厉,基本建立起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层层抓落实的节能减排推进机制,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

2. 经济手段使用少。尽管明确了市场准入的原则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但缺乏详细系统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相关配套政策;在企业节能减排行为上主要靠行政监督和管理,缺乏必要的利益驱动机制;企业、产品淘汰退市也主要靠行政手段,缺乏必要的经济激励机制。

3. 政策执行措施弱。尽管制定颁布了节能条例、许可证管理办法、综合性实施方案和项目限批禁批制度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但缺乏操作性强、系统详细的配套政策,导致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实施效果不明显,执行成本高,推行效率低。

4. 企业缺乏主动性。由于资源价格未理顺,惩罚性政策多,奖励性政策少,导致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高、收益低,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缺乏主动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由于企业节能减排的考核办法存在缺陷,实际操作中存在“鞭打快牛、鼓励后进”的不公平现象,影响了先进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5. 公众参与程度低。节能减排是一项恩泽苍生、惠及子孙的功德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复杂、任重道远的社会工程,离不开全民参与和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在现行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中,对公众的引导仍停留在宣传教育层面,缺乏必要的利益引导机制和强制性惩罚措施。对于节能减排政策制定与实施缺乏正常的公民参与和监督渠道,尚未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二、发达国家节能减排的经验启示

考察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河北省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以下三点经验启示。

1. 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并举,使企业真正成为节能减排的第一执行主体。发达国家目前主要是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进行节能减排,由于该条约是政府间公约,签约国政府处在第一责任人的位置。签约的发达国家为完成该条约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如意大利政府于1998年建立了部际工作组,制定了“国家能源计划”,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方面都对节能减排进行了倾斜,2007年财政预算中更是加大了倾斜力度,支持措施也更加全面系统。美国作为非签约国陆续出台了《21世纪清洁能源的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办公室战略计划》、《国家能源政策》等十多项政策来推动节约能源,并于2001年5月成立了“美国国家能源政策发展小组”。但是,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大包大揽、通过简单行政命令的方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是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借助价格机制、资源节能协议、排放交易体系等方式,让“无形的手”引导企业自觉节能减排,使企业真正成为节能减排的第一执行主体。

2. 产业政策与排放贸易并举,节能减排也成为贸易商机。为达到减排目标,欧盟三国一手从产业层面上抓减排,另一手从市场层面上抓排放贸易。排放贸易让节能减排成为了一个双赢的商机,可以减少阻力,有效灵活地达到目标。欧盟三国排放贸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欧盟内部建立的排放贸易体系(EUETS),欧盟内部企业可以在此框架内购买碳排放指标,目前欧盟1吨二氧化碳排放权价格在20欧元~30欧元,交易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另一个是清洁发展机制(CDM),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项目合作。其方法是发达国家企业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1吨二氧化碳,就可以在本国获得1吨二氧化碳排放权。这一方式使欧盟国家减少一半的减排费用。欧盟现在广泛与发展中国家开展CDM项目合作,2007年6月欧盟最大规模CDM项目――中―欧清洁发展机制促进项目在中国启动。

3. 法律规范与公众参与并举,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完善的法律法规及严格的执行措施,是发达国家推进节能减排计划的重要保障。然而全民树立节能减排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节能减排活动,加强对企业生产行为监督,使国民节能减排行动由法律法规约束、市场利益驱动逐渐转向道德规范、良心使然,将大大减低节能减排的行政管理成本、法律执行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节能减排意识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加强宣传,全面倡导,意义深远。日本内阁府从2003年10月开始推行“全民节能运动”,鼓励国民参与资源回收及垃圾减量等活动。此外,为防止全球环境变暖而开展的大规模国民运动,截至2007年3月日本已有110万人、11 000多家企业和团体参加。由此可见,许多日本国民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欧洲国家节能减排力度大,而且民众和企业都非常理解配合,有些甚至愿意以高出普通电价20%的价格来购买绿色电能,这一方面得益于欧盟一些国家实施工资与生活成本指数挂钩的机制,使民众产生的支出负担尽可能减少;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注意宣传教育的结果。

三、中国市场化节能减排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市场化节能减排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及排污权交易试点。中国自1988年就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排污许可证制度。1990-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在16个重点城市(天津、上海、沈阳、广州、太原、贵阳、重庆、柳州、宜昌、吉林、常州、徐州、包头、牡丹江、开远、平顶山)进行了“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及在6个重点城市(包头、太原、贵阳、柳州、平顶山、开远)进行了大气排污权交易试点。1993年国家环保局开始在包头等6市试行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污权交易政策。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烟尘、二氧化硫等12种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1998年1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8]5号),1998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有关部门,以环发[1998]6号文件向全国公布了“两控区”的具体范围。这些为中国实施排污权交易提供了基本条件。

2. 广泛开展与国外合作研究和示范。1999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与美国环保局签署了关于“在中国运用市场机制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可行性研究”的合作协议,确定了江苏省南通市与辽宁省本溪市为该项目的试点城市。同时加大立法研究,2000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次修订稿开始执行,第一次明确了总量控制与排放许可证的法律地位。2001年9月该项目取得初步进展,在江苏省南通市实现了中国首例二氧化硫排污权的成功交易。2001年10月13日,《太原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由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环境科学院共同承担的亚行贷款项目的赠款项目――“二氧化硫排污交易制度”在太原市试行,项目制定出值得推广的排污权交易体制框架。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美国环境保护协会一起,在山东省、山西省、江苏省、河南省、上海市、天津市、柳州市以及华能集团公司开展“推动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的研究项目”(简称“4+3+1”项目)。2002年10月,在“4+3+1”示范工作中,江苏省环保厅与江苏省经济贸易厅共同制定了《江苏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次建立了省级排污权交易的执行依据。同年12月,江苏省太仓市的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与南京下关电厂进行了中国首例交易双方跨行政区的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2005年12月,排污交易被写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在该决定的第一十四条写道: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实行二氧化硫等排污权交易。

3. 积极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政策要求、又产生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投资,以此换取投资项目所产生的部分或全部减排额度,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京都议定书》中的非附件Ⅰ国家,虽然暂时不承担减排责任,但清洁发展机制会给中国带来数十亿元的融资机会,大大降低企业开发项目的融资风险。为了不断加强在《气候公约》及其《议定书》框架内的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CDM项目。2004年6月30日开始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10月12日又进行修订,2007年11月成立了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促进CDM项目开展。截至2008年7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CDM项目总数为1 388个,其中河北省有40个(其中有12个在EB注册成功,有5个已经签发了CER)。这40个项目如果全部注册成功,预计年减温室气体558.2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每吨8.5欧元的价格计算,每年可获得收益4 745.4万欧元。该项目在中国的实施已成为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实现其削减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的重要方式,而中国企业通过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也可以实现技术进步并提高能效。

4. 各地纷纷建立市场化节能减排服务平台。自从2007年11月1日中国首个排污权交易中心在浙江嘉兴挂牌成立以来,目前中国已有12个省申请开展排污交易试点。京津沪三地先后成立排污权交易所,国家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拟启动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试点。

四、河北省实施市场化节能减排的基本策略

借鉴发达国家和兄弟省市经验,针对调研中河北省节能减排实践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结合河北省相关政策基础,提出河北省实施市场化节能减排的基本策略。

1. 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机制。一是实施产业准入差别政策。通过实施产业差别政策,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技术含量高、劳动就业多的绿色产业,在工商、税收、融资、担保、上市、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支持、激励这些行业的市场进入。对于钢铁、水泥、化工、造纸等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业,政府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审批等切实可行的限制政策约束甚至禁止它们的市场进入。研究制定《河北省产业导向目录》,进一步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把排污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二是进一步完善项目限批制度。在严格执行“八个不批”制度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完善系统的“项目限批”和“区域限批”制度。尽快研究制定完善的“项目限批”标准体系,对那些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的中小企业项目,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防止污染企业跨地区转移。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不同要求,提出环境准入配套政策,实施“区域限批”制度,推动环境管理向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方向发展。三是探讨建立绿色产品消费的政府补贴制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系列绿色产品消费政府补贴制度。规定凡是进入河北省消费市场的获得相关认证的节能型家用电器、节水型厨卫洁具等绿色环保产品,都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鼓励节能产品顺利地进入市场,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和接受。同时,加大市场上不符合国家能耗标准的假冒伪劣、低劣产品的清理力度,营造绿色市场。

2. 探讨建立节能减排的市场交易机制。一是尽快建立绿色融资制度。鼓励省内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禁止、淘汰、限制、鼓励等不同类型企业的授信区别对待。对排污企业的流动资金及其一般项目投资贷款实行贷款额度限制和惩罚性高利率,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节能减排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撤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优化配置。实施资本市场“绿色推荐”制度,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在发行股票、债券等融资方面,优先推荐,给予多种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二是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发展能源服务公司,通过与有节能减排需求的企业签订减排技术和能源管理服务合同,负责融资并承担技术和财务风险,为客户实施和管理节能项目并在合同期内按合同规定与客户分享节能减排效益,以市场化的方式,企业间通过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主要经营模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实现合同双方的“双赢”。三是全面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机制。规定省市县各级政府及所有职能部门和财政负担的事业单位,在进行政府采购时,要优先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节能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明确绿色采购比例下限,达不到比例的,通过核减财政拨款实施惩罚。四是探讨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和兄弟省市经验,以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为试点,在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分11个设区市逐步建立和完善可交易的排污许可制度,通过逐步减少排污许可证总量这一稀缺资源,进而强化排污许可证价格的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电力企业在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上下工夫,最终让电力企业在竞争中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 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市场退出机制。一是完善差别电价政策。进一步扩大差别电价政策覆盖范围,由钢铁、水泥等行业拓展到所有高耗能行业。加强高耗能企业的甄别工作,对河北省高耗能企业进行逐个甄别,避免遗漏,并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企业退出补偿机制。制定全省统一的污染企业退出财政补偿机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研究制定差别化的补偿标准。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做法,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推行“以大代小”、“以高代低”政策,实施退市企业排污权可买卖机制,提高污染企业退市积极性。三是建立产品动态退市机制。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车辆排放管制经验,率先在河北省11个设区市设置城市小轿车排放标准限制政策,规定国Ⅲ及其以下标准的小轿车禁止在河北省设区城市销售,分两个阶段执行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五、推进市场化节能减排的保障措施

1. 完善相关法规。抓紧研究制(修)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条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修订)、《节能监察管理办法》等配套法律规范,加快建立和完善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河北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增加许可证交易规范等相关内容,赋予排污许可的排污费经济内涵,使排污权与排污费相结合,明确排污许可的产权性质。研究制定《河北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为排污权交易试点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2. 转变政府职能。一方面要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财税手段和价格杠杆,管理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命令干预,培育和完善排污权交易的市场机制,为企业进行交易提供良好的交易平台。另一方面要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严格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对污染源的监测技术手段,完善监测信息系统,对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准确实时监测。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地区性的管理规则,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对节能减排市场行为进行严格公正的监督管理。

3. 健全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市场化节能减排的信息服务网络。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尽快在所有重点监控企业安装布点先进的在线连续监测设备,并与环保局连成网络,建立能耗、排放跟踪系统、审核调整系统,实现实时监控,加强污染源的在线监测。二是建立市场化节能减排的中介服务体系。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搭建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平台,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尽快筹划建立排污权交易中心,实现河北省排污权市场化配置,提高节能减排效益。构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服务平台,为河北省CDM项目业主设计有针对性的融资方案,促进碳交易,实现地方政府和企业寻求以最低成本实现节能减排、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并引进战略投资的目标。三是加强市场化节能减排的金融服务创新。通过贴息等方式鼓励银行等金融服务组织加大对通过认证的清洁生产企业和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受信倾斜力度,扩大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规模,提供混合贷款、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股票、债券和项目融资等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服务。

4. 构建宣传体系。建立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河北省发改委、环保局、教育局、科技局、建设厅、交通厅、商务厅、农委、广播电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成立节能减排宣传组织机构。明确分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多元化宣传网络。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投稿,使新闻单位拥有充足稿源。通过互联网、板报、标语、演出、职工知识问答、少年科技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形成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建立专门的节能减排宣传网,构筑节能减排信息和技术公开交流平台,进一步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官方网站和环保公众网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公众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昊,张建宇,林红.SO2排污权交易在中国的发展与挑战[J].电力环境保护,2007,(2).

[2]许赛缘.福建省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设想[J].发展研究,2007,(4).

[3]包景岭.关于滨海新区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议[J].港口经济,2008,(6).

[4]胡民.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运行机制分析[J].理论探讨,2006,(5).

[5]李寿德,刘敏.基于排污权交易的厂商超额排污补偿机制及其效率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

[6]曾凡银.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研究[J].理论前沿,2008,(7).

[7]周慧杰,宋书巧,周兴.美国的排污权交易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6).

[8]林云华,等.论我国排污权交易体系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8,(2).

[9]瞿伟.美国排污权交易的模式选择与效果分析[J].工程与建设,2006,(3).

[10]尹璇.我国排污权交易可行性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12).

[11]郭兰平.妨碍我国排污权交易政策实施的制度瓶颈分析[J].生态经济,2007,(1).

Policy Suggestion Advancing the Hebei Province Marketization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Pollutant Emission

Miao Meng

节能减排建议篇(11)

近年来,我国火电行业的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火电行业在发电量增长69%的同时,燃煤量也增长了42%,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却下降了23%,为我国二氧化硫总排放量的降低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全国大气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而电力需求的持续性增长,也为火电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火电行业环保现状

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在“十一五”期间,从2005年底的50842万千瓦增长到2015年底的96219万千瓦,而2011年的电力装机容量则上升到了10.54亿千瓦,位居全球第一。其中火电装机容量占到了7.65亿千瓦。而2010年,我国的发电量为4.2亿千瓦时,2011年发电量比2010年增长11.9%,达到了4.7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的比例为82.5%。“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要求下,政府加快了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2012年发电量为4.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但煤燃烧量则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了16%。2013年全国火电装机容量为8.62亿千瓦,同比增加了5.7%。2014年火电发电量首次出现了下降,在环保的压力下,火电发电量正逐渐减少,尽管火电行业需求疲惫,但得益于煤价的下跌,火电企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根据《2014年电力工业运行简况》显示,火电设备的平均利用小时数为4706小时,同比减少了314小时,2014年12月份的活力发电量为3980亿千瓦时,同比降低了1.3%,连续六个月出现负增长。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火电行业实施了上大压小的政策,关停了小火电机组(7683万千瓦),而发电煤耗费大幅度的减少。2010年,我国原煤发电煤每千瓦时消耗465克,与美国相比要低114克。2010年,电煤消费量为151163万吨,与美国相比要高出1.4倍(106960万吨)。2012年,我国火电发电电煤消费量为185548万吨,2013年同比增长了2.7%,而2014年火电发电电煤消费量则同比下降了2.9%,这主要是火电发电量减少引起的。

现役火力发电机组从2014年7月1日起实施《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2014年电力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的下降,经统计电力烟尘、SO2、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下降约31%、20.5%、25.7%。

二、火电行业节能减排宏观建议

(一)进行电力结构的科学调整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结构并不平衡,其中核电装机容量所占的比例为 1.39%,与世界平均水平17.1%有着很大的距离。为此,我国应将核电的比重大幅度的提高,通过核电对煤电的部分替代,来保障日益增长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并减少能源进口的压力。另一方面,从安全性与方便管理的角度上来看,在核电的布局上应从缓解能源消费中心与资源中心不一致的角度,解决煤炭长距离运输造成的环境压力,因此不宜过度的分散,如我国核电站应主要建在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核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无污染,有关国外先进国家资料表明,其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发展较快,而我国现阶段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仅为0.12%,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按照我国到2020年的人均GDP 将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将超过10亿千瓦,而合适的电力结构所占比例为水电占25%、核电占5%、风电占5%、火电占62%,而其余清洁能源占3%。从这个结构比例上来看,火电的比例是与欲世界平均水平向接近的,因此具有客观性。

(二)强化对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目前,我国的火电机组尚有3亿千瓦的火电机组并没有安装脱硫设施,因此我国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这部分火电机组的脱硫设施建设。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已安装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进行日常的运行管理和监督,确保脱硫设施的正常运行,达到火电SO2的彻底减排的目的。近年来,在火电脱氮中获得了逐步的加强,但是单位发电量氮氧化物的排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控制。2006 年我国火电氮氧化物排放量平均每千瓦时为3.52 克,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的火电氮氧化物水平在1999年就分别达到了每千瓦时2.2、1.9、0.9、0.29克。目前控制CO2排放也已经成为了全球高度关注环境问题,针对我国火电排放CO2的研究并不够深入,但CO2排放量非常大的现状,需要尽早的采取措施应对,在火电CO2减排应尽早的制定目标,实现自主创新、实现CO2的有效减排和可能循环利用。对“长三角”、“珠三角”火电厂集中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可通过区域环保规划的制定、区域火电排放标准等强制性手段来解决。

(三)增强对电力政策战略环境影响的评价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中,电厂建设存在盲目、无序和重复型,这些情况无一不加剧导致电煤供需的失衡,加剧对大气的污染,也就无法完成国家确定的“十二五”目标,以及长期的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应从源头上对电力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依法开展和增强对电力政策战略环境影响的评价,从而避免过多的火电项目在不适合开发的地方进行开发。现阶段。我国的电力结构具有十分矛盾的冲突,在厂网分开后,电力行业在发展中造成了部分发电项目的盲目布点。因此,应大力推动电力发展重点省市的电力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如山东省、河南生、内蒙古和江苏省等。以电源点和电网规划为对象,结合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统筹考虑。在一些煤化工能源基地,必须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来对火电发展的适度性进行考虑,同时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电方式进行探讨。如内蒙鄂尔多斯四个煤化工基地、宁夏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陕西榆林市两个煤化工基地等。同时,应加强对能源基地耗能、循环经济进行科学、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而有效的对能源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进行研究,并最终提高资源综合效益和生态水平。

(四)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钢铁业、化工业、有色金属业与建材业属于我国的四大行业,并且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也成为了我国社会用电的主导力量。为此,应根据目前我国的工业发展情况,从四大用电行业入手,解决高耗能,实现工业节能的目的。为此,可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来改变我国重工业高能耗、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实现对电力快速增长的抑制。

结束语

近年来,电力行业快速发展,火电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为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必须的电力,火电带来的环保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尽管在节能减排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气污染问题并不乐观。在近年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的指导下,想要实现有效的节能减排,不仅需要火电行业加强自身的环保措施,同时还需要从宏观上科学的调整电力结构、强化对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增强对电力政策战略环境影响的评价,并实现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从根本上实现火电行业的节能减排,促进电力行业的科学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