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环保网站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55

环保网站设计

环保网站设计篇(1)

在设计电网工程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理念的应用对提升电网工程设计水平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变电站和送电线路是电网工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其的过程中需要应用环境保护的理念,有利于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同时还能够保证电网工程的稳定好高效运行,保证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正常用电。

1变电站的环保设计

在变电站中,电力机械设备比较集中,设备安装、检修和维护工作比较频繁,而电缆沟和给排水管道也全都包括在内,在变电站的外边存在很多杆塔,众多的导线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

1.1选择站址。在对变电站的安全因素做到全面考虑的时候,对于变电站的占地面积需要做到严格控制,对贫瘠、边坡和改造之后的土地需要尽量的使用,对于地貌的原始形态也不要破坏,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土地的使用情况作一个基础条件。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应该与工业负荷中心相靠近,而应该远离居民区大和学校等,在进行选址之前需要征求城市规划部门的意见,对于拟选站址周围的社会情况进行全面的连接,有利于环境破坏造成不利影响的避免。同时站址的选择尽量离公路或者是街道比较近,这样有利于减少对进站给排水管道的长度和对城市土地资源的过多占用,交通方便有利于变电机械设备的运运输和养护管理。

1.2建筑材料。在建设变电站的过程中的,尽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粘土砖在变电建筑物上,有利于防止对土地资源破坏的减少,变电站内部的一切架构和支撑设施最好使用环形水泥杆,不仅能够起到较好的环境保护效果,同时还能够提升站内架构和支撑设施的安全稳定,尽量减少对钢材的使用;对于电缆沟和给排水管道的材料使用,可再生资源是最好的选择,例如高分子复合材料,不仅能够起到环境保护的效果,还能够保证变电站内部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1.3布置设备。在变电站建设施工完成之后,需要合理的布置的变电站内部的机械设备,各种建筑物和配电装置以中高层建筑为主。在设备的中心位置设置主控制室,采取有效措施使各种电缆铺设的长度尽量缩短;如果变电站的选址是在城区当中,那么封闭式变电站和地下变电站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来,能够实现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统一。

1.4战区绿化。战区内部的绿化工作需要做好,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的功能,在变电站的区域内部种植大量的绿化植物,有利于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扬土尘埃的污染;而对变电站内部使用之后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然后进行二次使用,也可以通过输水管道将污水运输到变电站的污水处理厂或者是城市的污水管道当中,禁止随意的排放,避免二次污染的产生。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定期对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和运输。需要严格的计算和控制变电站的自用水和自用电,有利于避免浪费的问题出现。

1.5应急准备措施。工程设计的应急准备主要是对设备发生事故的预防上,如变压器油外泄,绝缘气体设备漏气等,应有防止各种油料、气体乱流乱排的措施,如设置事故油坑、消防房、变压器灭火装置、电缆沟阻燃隔断等,缩小事故范围,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2送电线路的环保设计

线路工程距离长,所经过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施工困难,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满足安全、技术的条件下,对不同的地形、地貌、环境,采用差异化设计,使环境影响和污染减到最小,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1线路走径。线路应远离居民区、工矿企业、学校、旅游区,在安全和技术满足的情况下,力求线路长度最短。跨越铁路、高速公路、高架桥梁、索道、河流时,满足最大弧垂时交叉跨越距离,保证原有建筑设施和人工环境的正常运行。

2.2保护植被。杆塔基础少占或不占植被面积,确需毁坏时要进行恢复或修补,以防止水土流失;对损坏的土地和道路,应进行复垦和修复;应充分估计线路施工时,对农作物造成的毁损情况,力求减至最小。

2.3树木和附着物。对跨越房屋和其他附着物时,应缩小耐张段长度,增加铁塔高度,当影响居住安全时,可进行拆迁,也可采用改线方法进行处理,必要时,使用电缆。线路跨越树木时,应选择移栽或改种其他树木类型的措施,对城区景观树要用跨越方式处理,经过经济林和成片树林时,采用高跨设计的方法,根据各种树木的自然生长高度,按照设计规程确定铁塔呼称高。要辩证看待资金投入和资产的关系,采用跨越或电缆时,表面看投资增大,实质是资产增大和保值增值的关系,这样做既提高了环保系数,又减少了资产流失,减少了二次维护费用。

2.4线路材料的使用。应全面分析和策划材料使用,原则上对农村、平原单回线路杆塔以水泥杆为主,铁塔为辅,扩大可再生资源的适用范围,节约钢材和基础混凝土,又可减少对原地貌的破坏。城区、山区和双回路、多回路线路,应使用紧凑型铁塔,多回路铁塔,提高单位通道的输送容量,减小线路防护通道宽度。杆塔选用应考虑占地少、不影响耕作,少用拉线塔、拉线水泥杆,多用深基础、大弯矩杆和钢管杆。杆塔制造质量也是设计必须考虑的内容之一,设计时可适当增大安全系数,防止因质量不合格造成重复施工或延长施工时间,从而扩大环境影响。

2.5基础设计。对山区线路,铁塔基础可采用高低腿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变阶梯基础为独立柱基础、不等高基础形式等措施。减少对山体的破坏,并且可节约基础混凝土用量。对城区街道的铁塔基础,应做好绿化,符合当地城市建设的要求。

3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领域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电网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不仅能够提升电网工程的顺利施工和竣工,同时还有利于节约工程的成本,对电网工程的稳定、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只有这样,我国的电网工程才能够保证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对电力的需求,有利于促进电力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红,刘文范.电力工程送电线路的施工工艺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3).

[2]黄维涛,付斌.浅谈送电线路安全问题及防护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

[3]孟祥杨.解析循环索道在送电线路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3(1).

环保网站设计篇(2)

1.1热源概况

该项目为满足城市冬季供热质量及供热安全性,热源由主热源及调峰热源构成[1]。主热源为于2002年已投产发电的热电厂,此次三期需扩建设备为2×350MW抽汽凝汽式间接空冷汽轮发电机组配2×1200t/h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燃煤锅炉。调峰热源为2004年已建成的城西供热站,设备为高温热水(130℃/80℃)供热锅炉,现装机容量为4×58MW+1×84MW,供热能力为316MW,可供热面积约为550万m2。热源的装机容量及外供热量详见表1。事故状态下的紧急预案计划将(2×350MW)热电联产配套管网与调峰配套管网实施联网运行,在冬季采暖期内若出现某一热源设备故障,两管网间可相互贯通,将事故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区域内最大热负荷为725MW,若热电厂出现单台350MW机组故障,另一台机组与调峰联网,供热能力达631MW,事故最低热保障率为87%;若调峰1×84MW故障,电厂与调峰其他锅炉联网,可将热保障率控制为100%。该方案的实施可充分保证城市供热系统的运行安全。

1.2供热方案

1.2.1首站方案据对其他城市已建成热电联产项目的了解,首站位置一般为二种方案。第一种方案为热电厂将蒸汽送至用户附近设立首站,以缩小热水管网的高差;第二种方案为在电厂内设立首站,以符合热力站要求的130~80℃的高温水送至用户热力站。第一种方案适用于供热区域内有超压热力站,需要热电厂提高机组的抽气压力,降低发电量,且蒸汽输送热损失较大,对热电联产而言非常不经济,故该项目选用第二方案。

1.2.2(2×350MW)热电联产方案考虑到城市中心区域内现状管网的实际情况,尽量利用现有管网,避免对城市道路的破坏,因此该方案确定热电厂与调峰锅炉房之间进行切网运行。在保证供暖质量与供暖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热电厂最大供热负荷,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室外温度为5℃,供热系统开始供热,在温度降至-1℃过程中,电厂2×350MW作为系统热源;室外温度降至-2℃系统开启调峰热源,与2×350MW热电实施切网运行。

1.3供热管网

1.3.1供热参数的确定该工程供热区域内有大量原有供热站的配套一次、二次管网,为了充分利用原有供热系统设施,便于与原系统相衔接,供热管网运行参数为:一级热网水温130℃/80℃,耐压等级1.6MPa;二级热网普散系统水温85℃/60℃,地暖系统水温50℃/40℃,耐压等级1.0MPa。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

1.3.2补偿方式该工程管网敷设主要采用无补偿热安装直埋敷设方式,仅在部分与原有管道相连接或与其他热源并网处采用有补偿方式。管径<DN500mm以下管道采用直埋无补偿冷安装方式,管径≥DN500mm管道采用直埋无补偿电预热安装方式。

2水力计算

2.1水力计算的条件及原则根据《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热网供/回水温度取130℃/80℃;管道绝对粗糙度K为0.5mm;管内介质流速不大于3.5m/s。根据同等类型规模换热站经验统计数据,局部阻力损失附加α值取20%;干线末端换热站内供回水压差按13mH2O考虑。

2.2计算结果管网阻力计算。计算得出该项目一级热网水力计算的管道比摩阻基本控制在30~80Pa/m,支管的比摩阻小于300Pa/m。该项目一次热网最不利环路为电厂首站B~31#换热站管段,总长为8357m×2,供回水总阻力损失为637.99kPa。

2.3热网循环水泵及系统定压

2.3.1热网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校核该工程的热网循环水泵在电厂内的供热首站内,(2×350MW)机组一级热网循环水泵的流量按电厂首站设计供热能力630MW进行计算,得出该工程一级热网最大流量为10833.5t/h。外网环路损失包括:热网环路的阻力损失为73.4mH2O;小区换热站内部阻力取10mH2O;首站除污器取0.5mH2O;首站内部阻力取9.5mH2O。以上数据相加得到近期首站循环水泵的总扬程H为93.4mH2O。本期新建主管网B~F10管段最大流量为404.48(t/h),远期机组最大规模747MW的设计流量可达10704.56(t/h)。现电厂首站采购热网循环水泵四台,单台水泵流量为3035t/h,扬程130mH2O,可满足热网运行及规范要求。循环水泵拟采用变频控制方式,以达到节能要求。

2.3.2系统定压及水压图该工程的供热半径约11.6km,主热源位于整个系统地势标高的中部与最高点热用户相差不太大,计算出静水压线高度为39.9mH2O,实际取40mH2O。一级热水管网的定压采用变频调速定压方式,定压点设于热电厂首站循环水泵入口,定压点压力取400kPa,因此补水泵扬程定为40mH2O。通过对最不利工况(tw=-12℃)进行水力计算分析得出,当室外温度在-4~-12℃时,热电厂与调峰热源同时运行,一级热网主干管实施切网运行。根据水力计算结果及热网的地形标高,绘制热网主干线的水压图,可知一级热网主干管最不利环路为首站至31#换热站,管道总长8357m×2,干管压力损失31.9mH2O,供回水最不利损失为63.8mH2O,系统最高点压力为133.8mH2O,无超压现象,如图2所示。

3热网运行调节

热网运行调节方式主要有质调节、量调节和质量综合调节三种[4]。热电厂2×350MW热电机组,既发电又供热,监控系统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另外尚有供热站作为调峰热源,为减少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供热管网采用质量综合调节方式较佳。首先供热系统在投入运行之前,为使供热介质流量的分配符合设计工况,采用专用阀门,对各配热干支线的流量进行一次调节。其次在供热系统运行期间,建筑物的采暖和通风等热负荷随室外气温而变化,为保证供热质量,该工程将采用遥测、遥控等自动调节设备(热网控制器),以控制供热介质的流量、压力和温度。质量综合调节方式要求对热网和热源进行实时监控,且首站的热网循环水泵需采用变频调速泵设计。主热源担负基本负荷,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启动调峰热源。采暖初期系统流量维持主热源的设计流量不变,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供水温度逐渐升高,当室外温度下降至-9℃以下时,(2×350MW)热电联产热电达到满负荷,随着室外温度进一步下降,(2×350MW)热电联产热将7座热力站切给调峰热源供热。

4管网监控系统设计

该工程热网主要包含电厂出口计量、首站、调峰热源、热力站和关键点。为了节能,提高供热效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必要建立计算机监控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将实时、全面的了解热网的运行情况,同时还是热网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保证[5]。

4.1供热管网监控系统该工程监控系统采用二级网络SCADA系统,以工业级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基础,进行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工程将在首站设一监控中心作为上级主控中心MCC,成为整个供热系统的调度中心,该调度中心设于(2×350MW)热电联产集控室内。热网中选择重要分支关键点、热力站和最不利端用户作为分控中心的下级本地监控站LCM。通过光纤双冗余通讯方式将泵站、热力站、关键点等与监控系统相连,上报管网运行数据至上级监控分中心MCC,进行统一调度管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由主控中心、监控分统中心、本地站、远程终端站、通讯网络和与监控控制有关的仪表等部分组成。为了检修方便,建议热网控制系统与主机控制系统保持一致。供热管网监控系统结构图如图3。

4.2主控中心MCC调度中心(MCC)的任务为集中监测管理所辖范围内所有供热热网,负责分析计算、运行指导及故障监测。整个供热系统的调度指挥中心(MCC)必须获取每一个LCM的重要数据信息,以制定供热系统的整体运行方案。还需对管网水力工况的检测、监督,提出经济合理的运行方式;显示各热源厂及整个管网关键点的实时在线参数值;显示管网的水力工况分析结果;具备平均负荷预测分析、计算及管网仿真能力;在事故状态下可连续监测显示某一参数的实时变化。最终构成一个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4.3本地监控站LCM本地监控站LCM一般设置在热源的出口、关键点及热力站,以保证热力管网正常的运行工况。监控站将所有管网的参数传至调度中心,由调度中心对热网进行管理。该热网设热源出口2个、关键点14个、热力站121个。该热网的LCM分为热力站、热源厂出口、关键点的LCM三种类型。热力站的监控参数包括一级热网和二级热网监控参数,参数包括供回水温度、压力、循环水泵状态、补水泵状态等。热源厂出口LCM完成本地监测、显示的同时,向MCC上传热水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关键点LCM监控官网运行情况,采集用户的一次进出口差压参数作为供热管网干线参数上传MCC。

环保网站设计篇(3)

【中图分类号】V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41-01

引言

按照《山西电网变电站自动电压控制技术规范(试行)》和《山西电网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按照山西省电力公司的统一部署,山西电网要实现从500kV变电站到110kV变电站的全网AVC闭环控制运行,地调AVC系统承担着网内220kV变电站和110kV变电站闭环控制的任务,2009年太原做为试点对220kV变电站和110kV变电站进行闭环控制,本次升级改造主要对控制策略和系统功能根据“大运行”要求进一步完善。升级建模子系统,升级图形监视子系统,升级计算分析控制子系统,升级安全闭琐控制子系统,升级报表查询分析子系统。

1 与EMS数据交互与集成

1.1 AVC主站从调度中心能量管理系统(EMS)获取电网实时数据及有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计算。AVC主站与EMS的数据交互信息完善。

1.2 遥测采集精度优化。对于并列运行的多条母线电压量测偏差较大、母线电压量测数据波动较大、电压量测死区传送门槛过大等情况,应采取技术改造等措施,保证数据质量;对主变三相分接头档位配备量测并正确采集;有关遥信量采集的冗余度和可靠性应满足闭环控制对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应覆盖变电站内重要开关和刀闸设备(尤其是和控制设备相关的开关与刀闸),合成并上传必要的保护动作闭锁信号、控制闭锁信号等遥信信息。

1.3 应实现AVC应用服务主备配置和自动切换,可考虑实现AVC应用服务器与SCADA服务器之间的双网络配置,提高AVC系统运行可靠性。

1.4 AVC主站应对实时数据和控制参数的有效性进行检测,避免明显不合理的数据进入分析和控制过程。能判别明显不在合理范围内的实时采集数据,并予以屏蔽;能利用遥测、遥信等信息的冗余性,对局部数据的可信性进行校验,发现并屏蔽明显的坏遥测遥信数据或不合理数据;应具有滤除数据突变和高频电压波动的功能;AVC系统应能对与SCADA系统通信中断和不合理数据进行检测报警。

2 实时监视

完善监视母线的实时运行信息;对于母线电压越限的情况进行告警,提醒运行人员注意;

监视变电站无功设备的运行信息;监视当前AVC系统的运行情况;可监视电网传输有功损耗信息。

3 控制与优化策略计算

3.1 利用电网实时信息,实现控制策略在线计算;应采用成熟、高效、先进、实用的设计和算法,保证策略计算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2 在优化策略计算中应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母线电压满足电网运行要求,可满足全天高峰、低谷、平峰不同时段的电压控制要求及峰谷转换时的电压平稳过渡;符合无功电压调节设备动作次数、动作时间间隔等约束。

3.3 在策略计算中可考虑以下目标:无功分层分区平衡;提高动态无功储备;减小电网传输损耗。

3.4 在策略计算中应考虑上级电网对本级电网的协调控制目标或约束。

3.5 在控制策略计算失败的情况下,应提供相应的后备措施,且不引起电网电压波动。

3.6 在电网出现事故或异常下,必要时闭锁或退出AVC控制,并给出报警。

4 控制指令执行

1 AVC系统应具有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模式完善。在开环控制模式下,AVC控制策略在主站显示作为参考;在闭环控制模式下,AVC控制策略自动下发到站端执行。正常情况下AVC系统应运行在闭环控制模式。

2 AVC主站下发给变电站的控制指令可以是电容器(电抗器)开关投切指令(遥控)、有载调压分接头档位调节指令(遥调),也可以是相关变电站母线电压或主变关口无功的设定目标值或调整量等。

3 控制指令下发应采用可靠数据通道和成熟通信规约。控制指令建议通过现有EMS系统的遥控/遥调下行通道下发,也可由AVC主站与站端子站直接通信。

4 所有下发控制指令在有关环节都应保存带时标的详细日志,便于事后查询和分析。

5 对于下发失败的控制指令,能自动重试。对于多次(不少于3次)连续控制失败的情况,应及时进行报警,并闭锁相应设备。

6从主站能够对选定的设备进行传动测试和AVC控制试验。

5 统计分析功能

变电站控制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功能完善;对上下级间的协调控制策略和控制结果进行统计和查询;支持数据导出。

6 AVC主站的闭锁功能完善。

主站闭锁设置分为三个层次:系统级闭锁、站级闭锁和设备级闭锁;系统级闭锁指调度中心AVC主站将整个AVC控制模块闭锁,主站不再下发闭环控制指令,全部厂站转入人工控制或者就地控制;站级闭锁指调度中心AVC主站对单个变电站进行闭锁,不对该厂站下发闭环控制指令,该站转入人工控制或者就地控制;设备级闭锁指调度中心AVC主站对某个具体设备进行闭锁,闭环控制中不考虑对此设备的调节,不下发对此设备的闭环控制指令。

7 增加省地协调管理及考核功能

省地协调调试完成、相关部门批准投运后,正常情况下省地协调控制应保持投运。省调AVC系统按月自动统计各地调的省地协调投运率和省地协调关口调节合格率,同时统计省调220kV母线电压合格率。如出现地调关口满足省调下发的上下限值,但母线电压仍不合格的情况,由省调AVC系统负责整改。如地调某些关口长期不可控、可控时间远低于省调要求或者关口调节合格率不满足省调要求,则由地调负责整改。

8 冗余配置

为系统软硬件进行冗余配置,实现关键模块的热备功能,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增强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容灾能力。

9 系统增加以下功能以满足在闭环控制中遇到的问题:

复杂接线方式建模功能;复杂接线方式自动拓扑解析功能;页面导航功能;网络版功能;主变参数一致,三主变档位联调功能(满足电网220kV变电站三主变并列运行的要求);主变参数一致,三主变档位联调功能(满足电网220kV变电站不同参数三主变并列运行的要求);变升降档方向相反AVC控制功能;主变档位数量不一致AVC控制功能;特殊运行方式控制策略功能;保护闭锁控制模块;自动回调功能;时钟同步功能;增加直观监视画面;统计分析功能;遥控试验管理功能;安全闭锁控制功能;保护闭琐设备图形化闪动告警功能。

10 变电站闭环控制。

实现变电站AVC接入和闭环控制的工作主要有设备参数录入,设备参数检查核对,SCADA转发库的配置,AVC遥测遥信参数录入,遥测遥信实时数据检查核对,AVC保护闭所信号添加核对和传动试验,AVC遥控参数录入核对和遥控预置试验,AVC运行定值的配置等。

参考文献

[1] 《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本要求》

[2]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环保网站设计篇(4)

现如今移动通信行业已越来越成熟,国内的三大运营商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众所周知,能够提供给用户最好体验的网络才是最具有竞争力的网络,而为了提供完善的服务和一流的网络质量,同时减少后期网络优化和维护的成本,无线网络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提高网络覆盖率、增加网络容量、降低掉话率以及为满足网络未来发展的需求做好充足准备,这都需要依靠网络规划来解决。

1 CDMA通信的主要特点

1.1 系统容量大

基于扩频技术的码分多址接入是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它通过给各个用户分配特定的地址码序列,允许不同用户使用相同时隙和频率,采用共享信道方式传输信息。由于所有移动用户都占用相同带宽和频率,用户数的增加相当于背景噪声的增加,仅造成话音质量的下降。所以只要采用功率控制技术,合理配置每个用户的信号功率,限制干扰,CDMA网络即可容纳数倍于GSM网络的用户。而且在CDMA网络满负载的情况下,即使再增加少数用户,网络也不会出现阻塞现象,而只会使话音质量略微下降。这种软容量特性极大地增加了CDMA网络的灵活性。

1.2 通话质量佳

CDMA系统采用的直接序列扩频方式能提供包括时间分集、频率分集和空间分集等多种分集技术,使得信号在恶劣的传输环境中的性能得到极大改善。CDMA系统的声码器可以根据背景噪声的改变,调整数据传输速率和发射电平,从而大大抑制背景噪声,使用户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轻松通信。另外,CDMA系统采用软切换技术,完全克服了传统硬切换技术容易掉话的缺点。

1.3 保密性强

CDMA技术起源于军事保密通信系统,其超强保密性能是以扩频技术为基础的。CDMA手机在通信过程中,用户所使用的地址码是由系统随机分配给用户的伪随机码所构成的,且不同用户所使用的地址码各不相同,在接收端只有与之完全匹配的用户才能接收到相应的数据,地址码在每次通话后即时更换,这就确保了用户信息的保密性。此外,cDMA的信号经过扩频调制后,完全淹没在噪声中,不容易被发现,具有高度的隐蔽性。

1.4 绿色环保

通过采用码分多址、语音激活以及功率控制等多项技术,CDMA手机比传统手机的接收灵敏度更高、发射功率更小,这对环境和人体都起到了保护作用,也降低了手机信号对周边电器设备造成的影响。另外,基站和手机发射功率的降低,也大大延长了手机的通信时间,这意味着电池、手机寿命的延长。

2 无线网络规划流程

无线网络规划流程可以分为七个部分:用户需求分析,无线环境测试,网络规模估算,基站站址规划,无线网络仿真,无线参数规划和网络规划验证,如图1所示:

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是整个网络建设的基础,如果用户需求信息不准确,后面所有的工作可能都是无用功。了解用户需求需要掌握规划区域人口分布情况、经济消费水平、常用业务类型等信息,并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做进一步的处理,得到无线网络规划目标。

无线环境测试:收集规划区域无线传播环境信息,对规划区域进行频谱扫描和场强测试,了解规划区域无线频段的使用情况,得到能够反映规划区域无线传播环境特征的传播模型。

网络规模估算:根据测试得到的无线环境数据,设计人员可大致确定分别在满足覆盖目标和满足容量目标的前提下所需的基站数目。进而,设计者比较满足覆盖需求和容量需求的基站数目,选择其中较大者,作为初步布站的数目。

基站站址规划:基于上述步骤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覆盖和容量的规划,得到一个理论上满足要求的网络拓扑结构所对应的一组规划站点。由于实际的物理环境所限,从技术角度考虑最适宜建站的地方,并不一定能够安放基站设备;因此在站址规划的过程中,可行的方法是为拟定安放的基站设定基站搜索圈,方便后续步骤中通过实地勘察,在基站搜索圈中确定基站站址,安放基站设备。

无线网络仿真:在设计方案用于工程实施之前,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仿真,对网络实际建成以后的运行性能进行预测,从而评价一个设计方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这大大降低了网络建设的成本,也降低了网络规划对设计人员经验的依赖。网络仿真主要根据设计方案提供的站址信息、基站参数信息、系统参数信息,建立无线网络模型,进行网络模拟,得到规划区域内移动台发射功率、接收功率、小区软切换区、软切换比例等性能参数,用以分析现有设计方案是否满足了覆盖目标和容量目标。若不满足,设计者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并重新进行网络仿真。

无线参数规划:无线网络的参数规划主要包括每个站点选用的天线型号或参数,具体有每个站点的经纬度、扇区朝向、天线挂高、下倾角、定标功率、搜索窗口、小区半径、导频设置、邻区列表等。

网络规划验证:尽管通过网络仿真,规划方案初步满足理论要求,但是网络的实际运行环境同计算机模拟环境的差异仍可能是巨大的,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实地勘察设计方案中的基站站址是否都切实可行。若不可行,需要重新在已选定的基站搜索圈中选择新的基站站址或者重新规划站址,并重复上述的网络仿真和调整过程,保证所选基站站址和设计参数可以实现设计目标。

3 CDMA无线网络规划问题与关键技术

采用CDMA技术的无线系统,相对于GSM技术,具有众多性能优势。然而新的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容量与覆盖之间特殊的相关性、软切换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导频偏置的选择等,都给无线网络规划增添了新的研究课题。

3.1 关于网络覆盖与容量的规划问题

环保网站设计篇(5)

某水电厂为一座中型水电站,其管辖范围的水电站主要分为三层,因此所建立的梯调中心监控系统也分为三个等级。其中总梯调中心设置在某二级站点。出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该水电厂的梯调中心需要搬迁到新的生产调度中心处,以下本文中主要详细分析了其在新梯调中心监控系统都建设实施问题与维护措施。

1 新梯调中心监控系统的建设原则

由于本次梯调中心需要搬迁到新的地址,因此相关部门决定趁此机会对梯调中心的监控系统进行改造升级,使原来的梯调中心作为备用梯调,并使新梯调中心能够实现“四遥”功能。在新梯调中心监控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首先,梯调中心监控系统的结构设计与配置必须要尽可能的与国际接轨,要积极采用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利用网络交换技术来实现整个系统的实时调控,要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但不可盲目引进先进技术,最好选择一些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

其次,在监控系统的建设实施中,应该尽量使用分布处理技术与冗余技术,这是为了能够保证某一节点出现问题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的运行。例如在交换机等重要设备的安装时,要安装一定的热备冗余配置,这样可以极大的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除了在设备配置上采用冗余技术以外,还可以在软件系统中采用冗余技术,并分布处理数据库,确保各个部位的控制功能具有一定独立性,以全面保证监控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第三,监控系统应该实现全分布开放式系统,在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都要满足开放系统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今后系统功能的完善和硬件的升级,以满足更大的系统规模需求。

第四,基于水电站梯调中心监控系统的特点,在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规范性和标准化,并注意完善各个模块的功能,确保所有的硬件与软件都能够安全运行,避免故障的发生,保证系统设备的安全。

第五,利用光纤技术来完成系统网络建设,这将大大提高系统的通信水平,但是需要注意做各个设备之间的防干扰措施,确保人机接口功能符合相关要求。另外,系统网络还要便于操作,且实现面向对象的全汉化界面,以适合更多操作人员。

2 水电厂梯调中心监控系统的建设实施

2.1 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

2.1.1监控系统和其他网络系统的有效隔离,在监控系统和厂局域网间增加了SYSKEEPER-2000型双网双电源单向物理隔离装置,实现两个安全区的非网络方式的安全数据交换防比穿透性TCP连接。监控实时数据送至二区和三区的二次防护技术措施,具体监控系统提供数据接口转换的设备有:二区一台水调接口机(104通讯规约接口送至营销系统、H9000串口通讯规约送水调自动化、通过串口规约送至状态监测工作站),三区两台Oracle数据库服务器(旧Oracle数据服务器、新Oracle数据库服务器,监控系统负责将监控系统实时数据写到新旧两套Oracle数据服务器中的数据库中)。

2.1.2上位机AVC, AGC功能的完善和实现。经改造后的监控系统能实现接收省调发出的AVC, AGC调节命令,并根据电厂运行情况,通过最优、合理的控制,进行实时电压、负荷计算并分配到机组。同时,增设了监控系统的一次调频功能,加快机组的响应时间,增强调节能力。

2.1.3交流采样通讯:由于电厂各站机组和开关站LCU电测变送器改成交流采样装置,增加了PLC串口通讯功能,根据新的规约编制程序完成交流采样与监控系统LCU的PLC通讯功能。

2.1.4 104规约与省调通讯:采用104规约通过数据透传时隙复用设备和省调进行通信,该功能在厂外服务器上也实行104规约,实现了数据的上传下达,与地调的通信仍采用CDT规约。

2.2 梯调的网络结构

梯调采用100MB以太网双网冗余系统,各设备至两台HP ProCurve Switch 5304XL网络交换机间通讯采用高品质屏蔽双绞线介质连接的星形结构,梯调主控级设备有:操作员工作站2套、工程师站1套以及网络交换机等。

2.3 梯调设备建设

在本监控系统中,梯调设备的建设主要包括操作员工作站、工程师站、网络打印机和网络交换机等四方面。其中操作员工作站要设置两套,并互为冗余。一旦某一方出现故障,另一方能够自动接替数据采集工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计算机监控系统还要实现一定的语音报警功能,要能够全面的保证梯调中心的数据采集要求。

3 监控系统的维护措施

在水电厂的梯调中心监控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以确保所有站点的设备都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下。在维护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对系统进行测试。本水电梯调中心监控系统的具体测试方法如下所示:

3.1 监控系统千兆单环网试验

3.1.1单环网络检测试验

依次断开梯调、湖站和黄站三地间的单个网络物理连接,则三地间的相互通讯不受任何影响,达到环形网络设计及运行要求。

3.1.2 湖、黄两站监控系统0号、1号网络切换试验

分别退出湖、黄两站机组LCU的0号网络,两站机组LCU均能自动切换至1号网络运行;退出湖、黄站HNZOPA操作员站的0号网络,两站HNZOPA操作员站均能将各LCU自动切换至1号网络运行;将湖、黄站0号网络交换机退出,湖、黄站0号网络交换机上所有设备自动切换至1号网络运行。核对与省调、MIS/SIS系统通讯工作站监控系统数据实时性、PMU系统网络连接状态正确。

3.2 梯调对湖、黄站远控试验

梯调操作员主控站上分别对各机组依次进行操作开机并网、负荷调节、停机令,监视两站各机组执行指令正确。

3.3 主干环网交换机故障处理试验

分别退出湖、黄两站主干环网交换机,在湖站主干环网交换机退出时,把原环网交换机到黄站的网络光纤通道移至0号网交换机,同时将黄站原环网交换机到湖站的网络光纤通道移至0号网交换机;在黄站主干环网交换机退出时,把原环网交换机到湖站的网络光纤通道移至0号网交换机,同时将湖站原环网交换机到湖站的网络光纤通道移至0号网交换机;梯调、湖站、黄站计算机监控系统0号网仍能正常运行。湖站或黄站环网交换机故障时仍能实现梯调监控系统对湖站、黄站的集中控制与监视。

4 结论

总之,水电厂梯调中心监控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是新时期水电事业发展对其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良好的梯调监控系统,才能对各个梯级电站的正常运行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从而保证水电厂的安全生产。本文中以某水电站为例分析了在梯调中心监控系统的建设与维护中心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供参考。

环保网站设计篇(6)

一、智能变电站概述

智能变电站指的是通过智能化设备,集成通信网络化、模型与通信协议统一化、运行管理自动化等技术,实现变电站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输出过程的整体数字化的一种新型变电站。在智能化变电站设计中采取的是“三层两网”式逻辑结构,其系统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1: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式逻辑结构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式逻辑结构中,三层主要指的是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两网主要包括过程层网络与站控层网络。在智能变电站中,实现了间隔层设备网络化,直接与站控层交换机相连接,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

进行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可以减少电缆应用量,节省变电站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降低投资,提高设备综合应用率,推动智能变电站系统更加稳定、可靠、安全、经济运行。

二、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一)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测控功能整合

进行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测控功能整合,可以有效降低屏柜应用数量。为整合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测控功能,要求在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实现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一装置无技术障碍;在进行变电站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考虑到当前220KV电压等级多应用双套保险及单套测控设置,在这种环境中应用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一装置则会增加一定的建设成本,如应用双重化配置保护及测控一体装置,则会在变电站主站系统及后台监控中形成双数据源,并要求主站系统及后台监控系统支持数据源切换,其设计施工难度较大。如仅应用一套保护与测控一体化装置,则其装置无法保证信号采集的完整性,且在装置出现故障或检修时,无法实现测控。综合考虑,在110KV及以下环境中,应用单套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一装置其技术经济优势明显,应进行推广普及;然而进行220KV保护及测控功能整合,其对当前运行管理模式会带来较大影响,在技术上不够成熟,应加强研究,并进行试点研究。

(二)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保信子站功能

通过二次设备整合,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保信子站功能,可以减少一套保信子站系统应用,能够实现变电站智能报警与故障分析等高级应用功能。通过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变电站保信子站功能,其监控主机应设置自动化与保护专业源端维护,重新规划业务界面。

(三)智能变电站监控实现自切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其运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不断提高,基础数据采集逐渐完备,为网络自投功能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因计算机设备性能与监控采集数据速度等因素的限制,无法保证设备响应速度。网络自切功能要求监控系统可靠性较高,受网络传输性能的影响,无法保障备投动作的快速性及可靠性,为此,在当前技术基础上,不宜在监控后台实现自切功能。

(四)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低周与低压减载

应用监控系统实现低周与低压减载在当前技术上缺乏可行性,监控系统为秒级应用,受计算机设备及数据采集速度等因素限制,无法保证低周与低压减载动作响应速度;进行低周与低压减载需要应用SV网络数据,然而在智能变电站站控层网络中并不存在SV数据,其计算无法进行。为此,不宜通过监控系统实现低周与低压减载。

(五)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微机五防

通过二次设备整合,由监控系统实现微机五防,能够从监控系统数据库中获取相应数据,实现了更为全面的防误功能,且防误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实时性获得有效提升;防误系统与监控系统应用同一个数据库,其运行成本降低;进行防误系统更新与维护简单便捷。

(六)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工作环境

一般智能变电站为户内变电站,影响变电站运行的主要环境因素为环境湿度与环境温度。随着二次设备运行条件要求逐渐宽松,但仍没有实现完全开放式运行。针对设备室内安装的设备,其运行环境应符合继电保护等相关要求,对于室外安装设备,应将二次设备设置于智能柜中,保证设备在各种环境中安全可靠运行。

三、智能变电站间隔层全下放方案及其优势

考虑到当前多数变电站布置采取户内形式,这种形式为变电站间隔层全下放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间隔层全下放方案主要如下:35KV电压等级采取间隔层装置下方开关柜方案,并对变电站二次功能进行整合;110KV电压等级在整合优化二次功能的基础上将间隔层布置于GIS汇控柜中;220KV电压等级间隔层全下放方案较为复杂,在整合优化二次功能后,在GIS汇控柜中布置间隔二次装置,针对跨间隔装置则在GIS汇控柜旁进行二次屏柜布置。

以上间隔层全下放方案的设计与实现,缩短了间隔层与过程层通信距离,有效降低光缆应用量,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且间隔层全下放的实现,可以简化二次设备配置,降低变电站投资成本,节约变电站占用土地与空间资源,综合效益明显。

四、结语

伴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供电的稳定性、可靠性及经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智能变电站建设是变电站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在概述智能变电站的基础上,对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二次设备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变电站运行可靠性及安全性。提出变电站间隔层装置全下放方案,该间隔层装置全下放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可以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与实时性,降低投资成本,综合效益明显,应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长德.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及间隔层全下放方案探究[J].城市建设,2012,(36).

[2]云文兵,管婷,张延等.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优化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7):12-12,13.

环保网站设计篇(7)

中图分类号:TN93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021-02

近年来,广播发射台的广播发送设备、音频调度设备、网络通讯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都进行了更新改造,自动化功能越来越完善,安全播出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在广播发射台的重要能源供应部门变电站中,虽然电力设备也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但是因为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加上市场品牌、厂家众多,网络结构多样,缺乏全面的自动化系统标准,相对落后的电力设备就成了安全播出的瓶颈。因此研究设计一种适合广播发射台实际情况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对于保障安全播出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IEC61850标准介绍

目前国内外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设计中都遵循IEC61850标准,IEC61850标准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57技术委员会(电力系统控制和通信委员会)制定的,该标准根据电力系统成生产过程的特点,制定了满足实时信息传输要求的服务模型。采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面向设备建模和自我描述,以适应功能扩展,满足应用开放互操作要求,扩充数据和设备管理功能,传输采样测量值等。规范了变电站内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行为和相关的系统要求。

IEC61850标准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在逻辑上分配为设备层、间隔层/单元层、设备层三个层次。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设备层是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结合层,在过程层完成所有接口的功能,如开关量输入和输出、模拟量采样和控制命令发送等。过程层实际上是与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如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智能直流设备等连接的功能。

间隔层的设备主要包括各种微机保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测控装置等。间隔层的主要功能是汇总本间隔过程层上传的实时数据信息,对一次设备进行保护控制,检测操作的各种闭锁条件是否符合,保护方式、定值的调整,执行数据的承上启下通信传输功能。

变电站层一般被称为站控层,包括后台监控主机,通讯网络,GPS时钟等设备,实现对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告警及信息交互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存储,对间隔层设备进行在线维护、在线组态、在线修改参数等。

此外IEC61850还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语言、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变电站和馈线没备的基本通信结构等进行了规定,为了保证广播发射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规范性,便于它与台内其它自动化系统和其它台站自动化系统的对接,建立即插即用的网络环境,在对广播发射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时应严格遵照IEC61850标准。

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

2.1 间隔层网络结构的分析比较

间隔层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核心,在国内目前电力系统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主要有三种:集中式、分散式与集中组屏相结合、完全分散式。结合广播电台的实际情况,考虑供电系统出线较少、供电可靠性要求高、工作现场环境的干扰、场地空间等因素,结合综合自动化技术目前的结构组合方式进行认真、细致的对比分析。

(1)集中式结构模型。集中式结构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就是采用不同档次的计算机,扩展接口电路,集中采集变电站的各种模拟量和开关量,集中进行计算与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备自投切换等功能。由前置机完成数据输入输出、保护、控制及监测等功能,后台机完成数据处理、显示、打印及远方通信等功能。这种结构模式结构紧凑、体积小、可大大减少占地面积,同时造价相对较低。但是它的最大缺点是每台微机装置的功能非常集中,如果一台计算机出故障,影响面大;集中式结构软件复杂,修改工作量大,系统调试麻烦;另外组态不灵活,需要根据现场实际进行设计制造,生产成本大不利于推广和维护。考虑到上述缺点,这种结构模式近年来在电力系统和用户中已经很少用到,新建台站也不再使用。

(2)分散式与集中组屏相结合的结构模型。随着单片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有条件解决全微机化的变电站二次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目前常用的措施是按每个电网元件,如一条出线、一台变压器、一组电容器等为对象,集保护、测量、控制为一体,设计在同一控制屏内。而对于35kV以下配电线路,将一体化的微机测控保护装置分散安装在各个开关柜中,然后又监控主机通过光纤或通信电缆网络,对它们进行管理和交换。这就是分散式与集中组屏相结合的结构。

这种结构将35kV以下线路保护采用分散式结构,就地安装,节约控制电缆,通过现场总线与保护管理机交换信息。高电压等级线路和变压器保护采用集中组屏结构,保护屏安装在控制室中,是这些重要的保护装置处于比较好的工作环境,避免电磁干扰,对可靠性较为有利。

这种分散与集中组屏结合的结构目前在电网中高电压等级变电站中普遍使用,考率到广播发射台站变电站设备区环境的电磁干扰,部分台站的站用变在高压开关柜内安装,或者高压开关柜与配电变压器在同一配电室内,造成环境温度较高,不利于微机保护装置中电子器件的长期工作,也可以考虑将这些设备的保护测控装置集中组屏安装于较好环境中,保障系统可靠运行。

(3)完全分散式。完全分散式自动化系统结构是指以变压器、断路器、母线等一次主设备为安装单位,将微机保护装置、非电量保护装置、智能仪表灯单元就地分散安装在开关柜的二次柜门上,由通讯服务器通过现场总线与这些分散的智能单元进行通讯,控制单元通过网络与监控主机联系。

这种结构模式目前在无线局许多台站都正在使用,结合实际维护经验,这种结构模式具十分突出的优点,如显著减少了变电站主控室设备。因为二次设备与一次设备就近安装,节省了大量连接电缆。减少了现场施工和调试工程量,由于安装在开关柜的微机保护装置在开关柜出厂前已由生产厂家安装和调试好,现场需敷设的电缆数量大大减少,因此可显著缩短现场施工的工期和现场调试的时间。完全分散式结构可靠性高,组态灵活,检修方便。

完全分散式结构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是也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尽量不要在高温和强电磁环境下采用这种结构。

2.2 广播发射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网络设计方案

通过IEC61850标准的研究和分析,对间隔层网络结构的分析比较,结合广播电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技术需求,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网络结构进行设计。设计网络结构时,既要考虑所有信息传输的快速性即需简化网络,又要考虑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即需适当增加网络的冗余度。通过分析对比上述变电站自动化网络结构,经过对厂家的微机保护装置的分析和设计后,结合广播发射台实际确定出适合广播发射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出一种新的网络结构模式――采用独立双网的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

具体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我们在站控层设计由两台操作员站(操作员1和操作员2),1台微机防误工作站,1个GPS天文时钟,1台打印机2个,2个光纤交换机(站控层光纤交换机A和站控层光纤交换机2),及数据网线构成一个双以太网络,通讯协议为TCP/IP协议。间隔层由各种微机保护测控装置,4台交换机(间隔层光纤交换机A和间隔层交换机B连接35kV室微机保护装置,间隔层光纤交换机C和间隔层交换机D连接10kV室微机保护装置),3台串口服务器(连接智能仪表及其他以RS232/485/422通讯的智能设备),由以上设备和传输介质组成双光纤以太网,通讯协议为CANBUS协议。

2.3 站控层网络结构设计思路

站控层网络采用屏蔽双绞线网络运用TCP/IP传输协议,数据传输速率9600bps,采用两台优肯UKG2402GC光纤交换机(该交换机提供8个10/100M/1000M RJ45电口和24个SFP光口)采用集连或非集连星型连接方式,直接接入双以太网。使用UKG2402GC光纤交换机的8个RJ45电口,采用TCP/IP协议将所有站控层设备连接成独立的双以太网络,使双网络形成冗余备份,加快数据传输速度和系统运行可靠性。没有选择光纤以太网的原因是,站控层设备都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方,例如控制室、值班大厅等,传输距离并不远,受到干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考虑到光纤以太网的投资会比较大,维护没有屏蔽双绞线方便。使用UKG2402GC光纤交换机的24个SFP光口连接间隔层光纤交换机。

2.4 间隔层网络结构设计思路

间隔层微机保护装置全部采用完全分散式安装方式,将微机保护装置就地安装在相应开关设备上。网络采用双光纤以太网络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变电站的运行安全,双光纤以太网络是运用CANBUS传输协议,数据传输速率2Mbps,分配节点IP地址理论上没有限制,实际上企业变电站信息层设备、间隔层设备和控制层设备总量一般都不会超出60个节点IP地址,而控制层的工作站应用程序基本分配节点IP地址个数为225个,根据各发射台需要还可以加以扩展。间隔层的全部设备采用两台优肯UKG2402GC光纤交换机(该交换机提供8个10/100M/1000M RJ45电口和24个SFP光口)采用集连或非集连星型连接方式,直接接入双以太网。使用UKG2402GC光纤交换机的24个SFP光口,将所有间隔层的微机保护装置、串口服务器等设备连接成独立的双光纤以太网络,使双网络形成冗余备份,加快数据传输速度和系统运行可靠性。间隔层光纤网络全部选用100base-fx单模光纤,传输距离可达10-20千米,可以满足有多个配电室的且相距较远的台站,不需要在单独配置光收发器,减少设备数量,简化网络,提高运行可靠性。

2.5 其它智能设备的接入

变电站内的其他第三方设备,如数字化智能仪表、直流屏、微机五防系统、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消谐装置、电度表等,大多都提供RS232接口或RS 485串口通讯方式,因此选择Moxa CN2600系列网络冗余型16口RS-232/422/485串口服务器将第三方设备接直接接入系统的以太网络,具体方案是将Moxa CN2600串口服务器接入优肯UKG2402GC光纤交换机的RJ45电口,对于不同厂商提供的外部相关设备来说,这种方案给予第三方设备接入系统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第三方设备的运行情况的好坏,还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性。CN2600系列还支持双以太网,我们设计将Moxa CN2600串口服务器的两个独立网口分别接入以太网交换机A或B(优肯UKG2402GC光纤交换机的RJ45电口),充分利用以太网络的灵活性,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

3 结语

独立双网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的设计方案具有可靠性高、运行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对于保障广播发射台的高质量电力供应,降低维护人员工作量,提供了很大帮助,对类似的同样对电源质量要求极高的无线传输台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环保网站设计篇(8)

中图分类号:X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88X(2016)01-0014-04

作者简介:刘立媛,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信息管理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政府网站建设工作,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把握信息传播规律,做好政府网站建设工作,运用互联网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服务,提升治理能力。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自开通以来,在环境信息公开、政民互动、在线服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呈现出了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政府网站建设工作,提高环境信息服务水平。

1国内外政府网站发展趋势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社交媒体、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信息传播途径发生了新的变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得到广泛应用,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管理的要求更加强烈,这些变化和要求对全球政府网站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1欧美国家政府网站的发展趋势

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网站都是以公众服务为中心,始终把向用户提供便捷、高质量的服务,使公众与政府方便沟通作为建设目标。美国政府政务透明和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在政府网站上,美国各级政府网站向社会公众公开大量政务信息,社会公众通过政府网站及时获取与民众相关的政府信息。2009年奥巴马上任首日签署首份总统备忘案《透明和开放的政府》,强调建立一个开放透明、公民参与、多方合作的政府,启动Data.gov网站建设,促进政府数据透明化。Data.gov是一个数据开放的门户网站,旨在全面开放美国联邦政府拥有的数据。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社交媒体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欧美国家政府网站发展趋势呈以下态势:一是更加重视对互联网公众真实需求的把握,应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全面、精细地分析网站用户访问行为,对政府网上服务用户的需求特征和行为规律进行深入剖析,优化、改进网站的服务,通过推送服务热点、建设专题频道等方式,提高政府网站对互联网公众服务的响应能力;二是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的变化,通过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大大提高互联网公众访问政府公共服务的便捷度,不断提升政府网站互联网的影响力;三是开展搜索引擎的技术优化。

1.2国内政府网站的发展趋势

自2006年国办《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104号)以来,全国各地政府网站被赋予较高定位和重要使命,承载了政府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与公众互动交流三大基本职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已经进入到以服务为典型特征的发展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网站成为政府网站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任务。总体上来看,未来政府网站趋向战略智慧化、建设集约化、载体多元化、架构平台化、应用数据化、运营生态化、服务社会化、传播国际化的“八化”发展特征。

(1)战略智慧化:政府网站将从一般化服务向智慧化服务转变,通过感知、整合、分析及智能化响应等方式,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资源整合优化。

(2)建设集约化:未来政府网站建设将基于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技术架构,通过内容整合、资源整合、服务整合,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业务联动、上下左右和谐的政府网站群体系。要以一个整体的形象代表“网上政府”,将是未来政府网站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

(3)载体多元化:政府网站载体正在由单纯的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型,政府在线服务载体更加多元,在统一后台基础上形成PC网站、微信、微博、APP和移动端“五位一体”的前台展现形式,实现无处不在、随时在线的服务。

(4)架构平台化:政府网站建设正在由信息门户向服务平台转型。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业务应用系统和公共服务体系及互动交流系统的深度整合,形成一个信息、服务集成化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

(5)应用数据化:政府网站的核心价值正在由“信息主导”转变为“数据主导”,向社会开放数据服务,联合社会企业挖掘数据价值,利用数据提升服务能力和创新服务模式将成为政府网站的关键能力。

(6)运营生态化:政府网站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倡导“互联网+”的生态循环圈建设,形成政府网站、在线政务大厅、政务云平台、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格局。

(7)服务社会化:政府网站的服务供给模式将由通过单一端口、单一团队走向社会化服务模式,社会公众也可义务参与政府网站服务建设。

(8)传播走向国际化:我国政府的国际化影响力的塑造需求也变得日渐紧迫,未来政府网站需增强对外合作和国际化宣传能力。

2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现状

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官方网站,是环境信息公开、环境政策宣传和解读、回应公众关切、便民服务的重要窗口,是社会公众与环保部门互动的渠道,是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平台。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的定位决定了其政府网站不同于其他专业网站的特殊地位,它应具有信息及时、全面、权威等特性,它应是环境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公众获取环境保护方面权威信息的首选平台,更是对外树立环境保护部形象的窗口。目前,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由主站(首页)、部领导子站、机关各司局子站组成,采用了TRSWCM6.5系统作为网站内容管理平台并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管理系统,按照“主题”、“体裁”、“机构”三大分类体系,实现对文件的有效编目和管理。目前,网站共有栏目965个,其中一级栏目254个,二级栏目692个,三级栏目19个,全年累计平均信息一万余篇。一级栏目主要有通知公告、环境要闻、新闻、工作动态、政务公开、行政许可、征集意见、数据中心、公示区、专题报道等栏目内容。

网站自1998年建立以来,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通知公告、工作动态、环境要闻、环评项目受理与审批、文件公示、意见征集等方面作用明显。2015年,信息公开目录新增权威信息1300多篇,其他各类信息共计13000余篇。网站主动公开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群众关注热点信息的力度大。在及时公开财政预算决算、环境统计以及政府文件等重要信息外,集中加大了对环境质量等群众关注热点信息的公开力度。权威367个城市空气质量AQI日报;每日核电厂周围及44个重点城市监测点核辐射剂量水平数据;以周报形式全国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周报;每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形势预报。通过网站,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信息,受理、审查定期进行公示,公开环境保护部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权威政策法规和标准,不定期进行新闻。这些公开信息通过互联网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网站全年页面浏览总量已突破6亿,平均每日有9.4万人访问网站,浏览页面167万,单日浏览量最高峰值达468万。

3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网站建设理念相对滞后,信息资源整合不够

由于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开通较早,目前沿用版本仍然是2008年改版后的版本,建设理念相对传统滞后,网站的信息主要源于各司局工作动态信息及公文文件信息,缺乏动态更新的数据库支撑。此外,与政府网站同时存在很多环保专业网站,由于业务的关联性,这些网站的主办单位往往都掌握着第一手数据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未能与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充分整合,导致部分重要信息通过环保专业网站公开,而未在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公开。

3.2信息组织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不到位,信息服务能力不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不够方便、快捷

政府网站的定位是以公众服务为中心。因此,政府网站信息组织不应以机构进行分类,而应该根据用户关注的服务或者信息类型来组织,以便帮助社会公众快捷获取政府信息和服务。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对此所做的适应性转变一直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虽然信息公开取得很大成效,但网站信息公开基本沿用过去多年来采用的单向信息方式,被动等待公众查看信息,获取服务。真正面向网民的信息量太少,便民服务过于表面化。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网上办事能力一直相对薄弱,基本未建立可靠的在线办事支撑系统,更缺乏“一体化”办事平台。环境保护部所承担的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多依靠各事业单位的系统或网站提交在线申请,这些服务资源分散,诸侯割据,在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没有集中统一入口。在线服务功能的缺失直接削弱了网站效能,降低了政府网站的影响力,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网站的使用愿望,公众对网站的满意度和认知度较低。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政民互动功能不强,虽然设立了部长信箱、网上举报、征集意见等栏目,但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的效果不显著,缺乏环境信息便民服务平台,缺乏对群众意见的收集、研判和引导。

3.3互联网主流技术融合运用不够,网站信息传播力度不足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微门户、政务APP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渠道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大多数政府网站都加强了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应用,提高了网站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但目前环境保护部网站与各类互联网传播平台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信息传播方式单一,尤其是对移动终端网民的辐射力度非常有限。

3.4网站版面布局和界面风格不够简约,视觉效果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

从近几年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发达国家政府网站改版和中国政府网站、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政府网站、商务部政府网站、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站改版发现,政府网站普遍朝简约方向发展,首页进行“瘦身”,减少首页的长度,版面布局简约、大方,页面色调以蓝白灰等冷色调为主,普遍通过大图片的方式突出网站的服务定位和视觉效果,更加关注用户的体验与感受。目前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首页为3屏,一级栏目77个,首页内容过于庞杂,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的信息,如环境质量信息、污染源违法信息等内容不够突出。

4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建设的建议

4.1树立以公众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网站网站建设要把满足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以社会公众服务为中心对网站信息进行规划和组织,打破按照部门业务进行版块栏目划分的局面,要根据用户可能寻找的服务,或者信息的类型来组织,以便帮助社会公众一站式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二是要用清晰的结构、良好的界面来集成环境信息,进一步提高网站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水平,使得公众能更好地感知信息内容和发现信息的位置。三是要对各类环境保护信息,依照公众关注情况梳理、整合成相关专题,以数字化、图表、音频、视频等方式予以展现,使政府信息传播更加可视、可读、可感,进一步增强政府网站的吸引力、亲和力。

4.2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促进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公开环境信息是让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和决策工作的前提,是政府网站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要及时和更新栏目的信息,保持栏目信息的鲜活性。网站作为环境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要在第一时间环境保护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大决策信息、重要通知公告等内容,提高信息的时效性。二是要加大环境政策、法规、制度等文件的解读力度,帮助公众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在网站环境政策、法规、制度的同时,要同步推出由政策制定参与者、参与单位、专家学者撰写的解读评论文章,或者在线访谈。通过数字化、图表图示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读政策,让社会公众听得懂,好理解,避免社会公众对政策的误读和错误理解和执行。三是要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提升环境保护部门的公信力。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要对重大的突出环境事件、环境污染事故等依法按照程序第一时间动态信息。围绕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积极回应,阐明政策、解释疑惑、化解矛盾、安抚情绪。四是要加强政民互动交流,促进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网站作为政民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要通过开设部长信箱、意见征集、建言献策、网上调查、热点访谈、留言咨询、网上公示、网上举报、网上投诉等栏目拓宽与社会公众交流的渠道,广泛倾听公众的意见、收集民意、征集意见和建议、了解民情,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权,推进广大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和决策工作。

4.3打造环境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环境保护部门数据开放

开放环境保护部门数据,一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污染源信息公开平台,开放污染源数据。依托全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构建污染源企业终身档案数据库和信息公开平台,让社会公众获取污染源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排污许可证信息、污染源在线监控信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环境统计信息、排污收费信息、环境违法处罚信息、清洁生产信息、环境信用信息,以及国家要求的企业自行监测信息。二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平台,开放环境质量数据。通过整合、集成全国各地的环境质量信息公开系统,形成一个全面、具有影响力的全国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平台,让社会公众能够获取全国各地大气环境质量信息,重点流域、湖泊、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地、地下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信息,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生态红线等信息,土壤环境质量信息,噪声环境质量信息,以及其他环境资源状况、影响及受体的信息。三是要建立环境保护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提高网上办事能力。整合、集成目前由环境保护部直属单位所承担的行政许可事项审批系统,构建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一体化”办事平台,形成集中统一的网上办事窗口,不断扩大网上办事服务事项,优化办事的流程,提高网上办事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4.4拓宽多种形式的服务渠道,提升网站传播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积极适应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规律,拓宽环境信息服务的渠道,为社会公众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政府服务和信息公开是政府网站建设的热点。一是要加强网站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融合发展,形成以政府网站为核心,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为侧翼的多媒一体宣传渠道,向用户主动推送热点信息、服务内容,提高政府服务对公众的响应能力。二是建立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的微门户,方便社会公众随时、随地、随身了解环境保护重要活动、重大决策、重要通知公告等信息,传递环境污染的诉求,表达环境热点问题的建议和意见,提高公众参与的热情。三是开发环境保护政务APP,方便社会公众随时、随地、随身了解身边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水环境质量状况,了解身边污染源企业的相关信息,了解身边新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提高环境信息的影响力。

4.5加强网站群建设和管理,发挥集群的协同联动效应

加强环境保护政府网站群建设,一是要构建集约化运行的环境保护网站群。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优势,整合环境保护部各直属单位网站的资源,搭建统一的网站群运行环境平台,统一的网站技术平台,统一的运行维护平台,逐步将各直属单位网站迁入环境保护政府网站集群中,实现易于共享的安全的网站群运行模式,发挥网站集群的协同联动效益。二是要加强与地方环境保护政府网站的协同联动。建立信息协调机制,统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向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提供工作动态、环境要闻、新闻、环境污染事故等信息。建立重要环境信息交换平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向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提供国家层面关注的污染源信息和环境质量信息,确保全国统一的污染源信息公开平台和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平台信息来源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三是要加强与新闻媒体与其他网站的协作。环境保护政府网站要加强与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的协同,最大限度地提高环境信息的影响力,将环境保护的声音及时准确传递给公众。

4.6加强网站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网站运行维护能力

加强网站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一是要增强网站运行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优势,推进网站集约化建设,适时将网站迁移到国家统一建设的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增强网站运行支撑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二是要加强网站数据资源中心建设。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数据中心吸引了众多的公众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不少访问者将其视为获取科研基础数据的重要来源,在网民中已经有一定的关注度,成为网站的品牌栏目。网站建设要加强环境保护业务系统的衔接,拓宽环境数据中心信息来源的渠道,丰富环境数据中心的内容,增强数据库对公众获取网站信息的支撑能力。三是加强网站信息安全建设。积极落实国家网络安全保护政策和制度要求,进一步完善网站安全基础设施,不断提升防护能力。组织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和应急预案,加强安全防范,对影响信息安全的各种因素,积极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加强防范。对政府网站出现的链接,要加强审核管理。

环保网站设计篇(9)

结合对常规的联合站监控系统建设模式的经验总结、油田生产对联合站监控系统提出的新需求与国内外技术发展情况,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油田联合站监控系统建设模式“环网结构监控系统”。

1.1光纤环网结构光线环网也可称之为自愈网,既当网络出现故障时,可自动选择备用路由,完成网络通信,保证通信效果。其结构种类较多,本文采用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网方式设计,组成站内主干网络,将各个单元信息进行汇总与展示。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网结构的基本工作原理可理解为“并发优收”,既建立两条互逆的单向网络通道,分别定义为工作纤和保护纤。工作时,同时在两条光纤上传输数据,择优接收。其基本工作原理为:正常工作时,业务信息经过光纤进行环形传递,如图3.2所示,业务信息经S1纤顺时针传递A-D-C-B-A,同时也经P1纤逆时针传递A-B-C-D-A。定义S1为工作纤、P1为备用纤,当数据通信正常时,系统默认接收工作纤所传递业务信息。工作异常时,假设B、C点间光缆被挖断,如图3.3所示,业务信息经S1纤顺时针从A经D传递至C,线路正常,业务信息传递经工作纤进行,但从C经B传递信息至A通路异常,无法正常通信,则路由器自动将接受信息路径切换至P1纤,由C逆时针传递至A接受。这样即使系统某段光纤出现异常也不影响系统正常使用。

1.2官一联合站监控系统设计官一联合站生产参数监控系统采用上述环形网络结构建立主通信通道,实现站内各项信息的共享及中控室的数据集中展示(见图3.4、图3.5)。整体系统遵循“分散控制,集中监管”原则,主要监控单元包括:油水总机关、系统加热单元、油气处理单元、原油稳定单元、脱水泵房、外输泵房、掺水泵房、原油储罐区、污水处理单元、注水单元。新建PLC就地控制系统4套分别设置于加热炉值班室(1#PLC)、油气分离值班室(2#PLC)、原油外输值班室(3#PLC)、污水处理值班室(4#PLC)。1#PLC:油水总机关、加热炉;2#PLC:分离器区;3#PLC:原油稳定单元、污油池、倒灌阀组、原油储罐、外输泵房、掺水泵房、脱水泵房;4#PLC:污水外输泵房、滤后水罐、污水池。站内控制系统通讯:基于站内现有通讯电缆桁架新建站内光纤环网分别在1~4#PLC及注水配电室与中控室内设置光纤环网交换机,形成光纤环网结构,实现站内各站点生产信息的可靠稳定通讯。

利旧系统数据接入:污水处理自控系统:污水撬装处理装置自控系统(含PLC2套西门子);泵站能耗系统:官一联合站泵站能耗系统(RTU2套、PLC1套AB)。中控室设置监控计算机2台,实现站内生产信息的集中监管,主要功能:生产流程动态展示、实时/历史数据查询、报表自动生成、异常工况的实时报警等。另设置数据整合服务器一台,硬件防火墙一套实现站内数据上传至油田公司站库生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平台。

环保网站设计篇(10)

第二条环境监测的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开展环境测试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第三条环境监测工作在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下进行。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环境测试机构参加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环境监测网。

第二章环境监测机构

第四条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置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省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设置监测处和科;市以下的环境保护部门亦应设置相应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专人,统一管理环境监工作。

第五条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四级环境监测站:

一级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二级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

三级站:各省辖市设置市环境监测站(或中心站)(行署、盟可视机构调整后情况确定,暂不作规定);

四级站:和县、旗、县级市、大城市的区设置环境监测站。

第六条各级环境监测站受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领导。业务上受上一级环境监测站的指导。

第七条各级环境监测沾的建设规模及主要仪器装备的配置,按附表的范围结合当地情况确定。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站的设置及规模,由各主管部门自行确定。

第八条各级环境监测站是科学技术事业单位。同时根据主管部门的授权范围,对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使监督和检查权力。各级环境监测站的事业费纳入同级地方财政预算。其标准为每人每年不少于3000元至3500元。

第三章职责与职能

第九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环境监测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1、领导所辖区域内的环境监测工作,下达各项环境监测任务;

2、制定环境监测工作及监测站网的建设、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监测其实施;

3、制定环境监测条例、各项工作制度、业务考核制度、人员培养计划及监测技术规范;

4、组织和协调所辖区域内环境监测网工作,负责安排综合性环境调查和质量评价;

5、组织编报环境监测月报、年报和环境质量报告书;

6、组织审核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案及评定其成果,审定环境评价的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7、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的国内外技术合作及经验交流。

第十条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主要职责是:

1、参与制定全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2、对各级环境监测站进行业务、技术指导,负责全国环境监测网业务上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和各级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及业务考核;

3、组织研究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储存、整理、汇总全国环境监测数据浆,编制全国环境监测年鉴,绘制环境污染图表,综合分析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定期向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提出报告;

4、负责全国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组织开展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组织研制、生产、分发环境监测标准参考物质,筛选和确信全国统一采用的环境监测仪器装备;

5、承担国家综合性的环境调查和重大污染事故调查,负责国内重大污染事故纠纷和国际纠纷的技术仲裁;

6、参加制订和修订国家各类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

7、参加编写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

8、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委托,参加国家重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和治理工程环境效益的监测。

第十一条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主要职能是:

1、参与制订本区域环境监测工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2、收集、整理、汇总和储存本区域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为报出各类监测报告提供基础数据,编报本区域的环境污染年鉴;

3、对下级环境监测站进行业务、技术指导,负责本区域环境监测网业务上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本区域内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和下级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及业务考核;

4、负责本区域内综合性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5、承担本区域内综合性环境调查及环境污染纠纷的技术仲裁;

6、参加制订和修订任务和验证工作及提供依据材料;

7、承担本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技术的研究,参加编写本区域环境质量报告书;

8、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参加污染事件调晒和建设项目影响报千书的审查,进行治理工程环境效益的监测。

第十二条市级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能是:

1、对本市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噪声、放射性等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要求,进行经常性监测、分析,收集、储存和整理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定期向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上级监测站呈报本市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动态的技术报告;

2、对本市各有关单位诽放污染物的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性测定,建立和健全污染源档案,为加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监测数据。各地排污收费管理单位不另设测试机构;

3、参加制订本市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完成主管部门为进行环境管理所需要的各项监测任务;

4、负责本市环境评价,参加编写本市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本市环境监测年鉴;

5、负责本市环境监测网的业务组织和协调,组织技术交流和监测人员培训;

6、研究野外作业、采样、布点、样品运输、贮存、分析测定等各得要技术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7、承担国家和地方性环境标准、技术规范、环境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验证任务,参加地方环境标准的制订、修订;

8、参加本市污染事件调查,负责环境污染纠纷的技术仲裁;

第十三条县、旗、县级市、大城市区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能是:

1、对本县(市、区)内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要求,制订监测计划和进行经常性的监测。定期向上级站报送监测数据,编报本县环境质量报告书;

2、对县(市、区)内排放污染物的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建立污染源档案,监督和检查各单位执行各类环境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为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提供监测数据。

3、完成环境保护法主管部门为进行环境管理所需要的各项监测任务;

4、参加县(市、区)内污染事件调查,为仲裁环境污染纠纷提供监测数据。

5、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参加环境监督活动,组织群众性的环境监测网。

第十四条各部门的专业监测机构(包括海域或流域的监测机构)主要职能是:

1、参与制订本系统、本部门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

2、参与国家或地区遥环境监测网,按统一计划和要求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对所辖方面和范围内的环境善进行监测;负责组织本系统或本流域的环境监测网的活动;

3、参加本部门或地区所承担的各项环境标准制订、修订工作,为其提供制、修订的依据,参加国家或地方环境标准的讨论和审议;

4、参加本系统重大污染事件调查;组织检查所属单位遵守各项环境法规和标准的情况;

5、参加本系统、本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6、汇总本系统本流域环境监测数据资料,绘制污染动态图表,建立污染源档案;

7、企业事业单位的监测站,负责对单位的排污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本单位的排污状况和变化趋势,其监测数据和资料禹资料主管部门报送的同时,要报当地环境监测站,各单位的监测机构参加当地环境监测网工作;

8、组织本部门行业监测技术研究,培训技术人员和开展系统专业环境的职能外,同时要配合地方环境监测站参与环保主管部门组织的有关重大污染事件的调查。

9、卫生、水利、海洋等部门的环境监测站,除负责本系统专业环境监测的职责外,同时要配合地方环境监测站参与环保主管部门组织的有关重大污染事件的调查。

第四章监测站的管理

第十五条各级环境监测站实行党委(支部)领导下的站长分工负责制。站长应由专业技术干部担任。

第十六条监测站的人员配置应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其业务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

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在业务技术人员中的比例为:一、二级站中不低于百分之五十;三级站中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四级站中至少有1至2名。

第十七条监测技术人员(包括化验分析、研究、管理)的技术职称,按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关于“环境保护干部技术职称暂行办法”执行。

监测技术人员待遇与环境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相同。

第十八条国家建立环境监察员制度。各级环境监测站设环境监察员,凡监测站工作人员经考试合格后授予国家各级环境监察员证书,环境监察员证书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统一制作颁发。

环境监察员是环境监测站对各单位及个人排放污染物的情况和破坏或影响环境质量的行为进行监测和监督检查的代表。

第十九条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由国家统一设计制式服装。各级环境监站的工作人员在执行监测和监督任务时,应穿着国家统一设计的服装,环境监察员要佩带监察员标志。

第二十条各级监测站应认真作好监则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站数据资料的准确、可靠。

第二十一条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均为国家所有,任何个人无权独占。未经主管部门许可,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引用和发表尚未正式公布的监测数据和资料。属于机密性数据、资料要严格按照保密制度管理。任何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向外界提供,要履行审批手续。

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及各类报告,是重要监测技术成果,与其他环境保护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参与科研成果评比。

第二十二条各级监测站要加强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仪器设备和药品试齐的使用和管理制度。重大事故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监测用车是环境监测、科研专用设备,不得改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各级环境监测站的行政、后勤工作,必须保证为监测业务服务,有意刁难业务人员或给监测业务工作制造障碍者,站长有权给予严肃处理。

第二十四条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从事污染源调查、分析、采用和管理的工作人员,按照规定享受劳动保护待遇和津贴。

第五章环境监测网

第二十五条根据国务院(81)27号文件关于“由环境保护部门牵头,把各有关部门的监测力量组织起来,密切配合,形成全国监测网络”的要求,建立环境监测网。

第二十六条全国环境监测网分为国家网、省级网和市级网三级。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负责环境监测网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地方的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市级环境监测站分别为国家网、省级网和市级网的业务牵头单位。

各大水系、海洋、农业分别成立水系、海洋和农业环境监测网,属于国家网内的二级网。

国家环境监测网由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国家各部门的专业环境监测站及各大水系、海域监测网的牵头单位等组成。省级网、市级网分别由相应的单位组成。

环境监测网中的各成员单位互为协作关系,其业务、行政的隶属关系不变。监测网工作章程。环境监测网工作章程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另订。

第二十七条环境监测网的任务是联合协作,开展各项环境监测活动,汇总资料、综合整理,为向各级政府全面报告环境质量状况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第六章报告制度

第二十八条环境监测实行月报、年报和定期编报环境质量报告书的制度。

监测月报日前有以一事一报为主,逐步形成一事一报与定期定式相结合的形式。

环保网站设计篇(11)

随着城市电网的不断发展,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建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的绿色电网成为电力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绿色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高效、环保、安全、节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的变电站是当务之急。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变电站的建设中科学规划、环保施工、节能运行、智能调度和精细管理,降低其对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影响, 最大可能地减少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 较少能源损耗及减少环境污染, 实现节地、节材和节能降耗, 将效率最大化、资源节约化、环境友好化、管理智能化的理念全面融入电网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

1.选址规划

地理位置对绿色变电站的建设非常重要,应本着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原则,既要避免在地址结构复杂和危险的地段,又要求变电站的外观及造型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特别是现在城镇市区内的变电站建设较多,变电站的外观及造型应与周围环境一致。尽量避免在居住区建设变电站,以防大量的拆迁工程和意外事故。符合电网规划的布点要求,尽量靠近负荷中心、降低线路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

2 建筑设计

进行变电站主体建筑建设时,在满足其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保温隔热性能等,尽可能的较低能耗,合理的利用土地。电气设备的安置方式可根据面积的大小确定,最大程度的减小土地浪费。变电站的建筑应注意水土保持,建设时避免对周围表层土的大规模破坏,在站区内和周边应用绿化植被。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的措施,选用密度较小、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在设计时应注意消防及暖通部分,站区给水加压设备采用变频变量气压给水设备。根据用水量自动控制水泵,以达到节能目的。在取暖和站内热水供应时充分利用太阳能。变电站的消防系统尤为重要,变电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易形成火灾。对于消防系统的设计可采用体积小、低耗能的消防系统,如合成泡沫灭火系统、细水雾系统、排油注氮灭火系统等,并在安放时采取就近原则。至于暖通部分,生产用房可以利用空调,其他房空调可用自然通风方式以利通风节能。

3 水污染防治

变电站排放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少量工业油污水。变电站事故油池具有油水分离功能,在特殊情况发生时能处理掉含油废水。对于主要排放的生活污水可利用生物降解来净化水质,处理过的水可继续循环使用。

4 变压设备的选择

绿色变电站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设备的环保、高效,还应根据全站负荷统计, 考虑设置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综合考虑设备的重要性和可靠性要求,结合目前技术水平,对保护、测控装置进行适当的整合,同时要求变电站的系统部分和电器部分做到安全节能。对于变电站系统来说,就是在保证正常的供电外合理配置无功装置功率,采用先进的集成化、智能化继电保护装置。电气部分设备选择是以安全可靠、性价比高为基础,尽量使用低声噪、少污染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在变压器的选择上应首先考虑短路阻抗低的变压器,最新研究的合金站用变压器空载损耗小、节能效果显著。依据实际情况,可循序渐进的以先进的罗氏线圈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或者纯光学式电流互感器,既能节约能源减少电磁感绕,又能方便高效地运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数字接口的职能一体化设备,操作时应为处理器检测信号回路和控制操作回路。变电站的照明可采用绝缘铜管母线、高效节能照明灯具、节能变压器等进行节能。

5 电磁辐射防治

随着高压线路的增加和变电站的加速建设,随之而来的电磁辐射污,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设计绿色变电站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减少电磁辐射污染。供电系统中使用的设备以及线路产生的电磁效应无法避免,变电站所处的空间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成为一个大的磁场形成高强度的电磁辐射,对周围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降低电磁环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采用辐射较小的先进设备和利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采用智能化的电站、利用先进的光电式互感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将交流的电磁信号转变为弱的数字信号,大大降低变电站及高压传输设备的电磁辐射污染。

在变压器上采用新材料也能有效的降低电磁辐射,如将SF6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装配在220KV、110kv的配电装置中,由于其外壳有较好的屏蔽作用且接地性能良好,变电站中导电体产生的辐射以及电场干扰能有效的被屏蔽,且SF6气体是较好的绝缘介质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灭弧性能,将电磁干扰降低到最小程度,远远小于国家规定的电场强度4kv/m、磁感应强度0.1mT的要求。变电站应做到随时检测,建立电磁辐射实时监测系统,保证电磁辐射不超标。

6 噪音污染防治

变电站的设备复杂多样,在运行时易产生各种噪音,如本体噪音、变压器冷却风机噪音等,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特别是在变压器运行时产生的电磁噪音,其基本频率是供电频率的2倍,还带有高次谐波引起的噪音,这种噪音在向外传递时极易产生噪音共振了,加大了噪音的程度。不仅供电系统本身有噪音,用于变压器的强迫风冷却系统和强迫油循环系统是变电站噪音源之一。控制噪音的污染要先从源头抓起,降低变压器本身的噪音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和运用新材料达到减弱的目的。如传统的变压器改造时可用加铁芯截面积降低磁通密度的方法,以及采用优质硅钢片,改善组装工艺,还可以主变基础采用混凝土条形基础减少主变与基础的共振等。对于的设备如风冷却设备等选择优质低噪音风机;在变电站的周围加建高围墙来隔离噪音也是一个很好的隔断噪音方法。

7 站内外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

作为一个绿色变电站,应该对周围的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在传统的变电建设中往往使用了大量的降阻剂,有些降阻剂接地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甚至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建设变电站中,可采用降阻效果稳定、对电极具有防腐作用的离子接地极进行降阻。变电站采用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方式进行绿化布置 既能改善城市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态。

8 小结

随着国家提出和谐发展的要求,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成为各行业进行工作的目标。电力是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行业,选择合理、环保的建设方案,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节约资

源,降低损耗是进行电力系统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史艳芳.绿色变电站给排水系统设计探析[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5(3):36-38.

[2] 吕凌宇.绿色变电站的设计[J].云南电力技术,2011,4(3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