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班级建设成效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8 09:41:51

班级建设成效

班级建设成效篇(1)

【中图分类号】G71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096-01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而现有的中专的班级文化与学生的发展现状不匹配,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现状决定了重新审视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提高创新意识,转变思路,研究符合中专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规律,成为重要的课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和解决的。

一、建规立制与资金支持

一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制度的支持、规范和保障,班级文化建设同样如此。学校重视文化建设,学校有相关制度的支持,班级同样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学校和班级的协调一致下,班级文化建设才能生机盎然。

针对过去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重视程度相对不够的局面,为有效改善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应该增强重视的程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统筹规划,发挥教育教学的合力,从而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具体措施上:学校成立班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的强有力的领导与支持平台。同时,聘请相关专家和导师,对职业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参与的班主任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建立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和运行机制,从宏观到微观,从学校到班级,定期开展研究讨论活动和理论学习活动,并建立奖励制度,考核制度,把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层面纳入到考核,并以此作为产生班级集体和班级学生个人的重要指标和条件。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相对成熟点或面,在宣传栏、校园电台等阵地进行大力宣传,从而给其它班级和班主任一些启示。并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提供经费保证,支持班级自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二、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式

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和载体,需要结合中专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思想道德、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根据不同的班级的特点,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制定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且还依靠家长学校、社区企业的有利支撑,帮助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具有的耳濡目染特性和自我发展的特性,运用隐性的方式方法,把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贯串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全部因素中去,增强班级文化育人功能的时效性。

重视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作用。网络载体在班级文化的发展中具有相当的优势,并具有不可替代性。QQ群或电子信箱或班级微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交流,有于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虚拟环境下的人际沟通具有主体隐匿性的特性,相对更加简单地让学生吐露心声,网络环境下的师生、生生沟通具有以往的课堂教育无法具备的优点。因此,利用网络载体有效营造适合职业中学学生年龄特点的班级心理文化氛围,从而拓展班级特色文化空间,不仅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有效手段,也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途径之一。

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班级文化建设途径,有利于提升中专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首先,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和班级发展目标力争做到师生共同参与,注重突出问题的解决以及有效落实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奖惩。其次,作为育人最主要手段的日常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渠道。通过吸收在学生一定程度上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同时拓展和延伸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学校通过设立社区服务站或参观企业等方式,拓展和延伸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丰富实践途径,提高实践效果。第三,多种措施并举,完善主题教育活动。以一定主题为依托,采用课堂、校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结合,使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相对规范、完善的文化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第四,通过学校学生日常行为建设和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长效化,有效提升和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自身的知行统一,而长效化的志愿者服务则是强化学生善意知的有效途径。第五,班级文化建设注重连续性和突出重点。在班级组建过程中,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和行为习惯养成,在班级相对稳定后,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突出责任和感恩教育,在即将顶岗实习阶段积极引导冠名班级企业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增强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注重评价与导向引领

1.完善班主任评价机制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牵扯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能够指导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重点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为了提高中专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学校需要加强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评价和考核。

学校应该适时地完善班主任评价机制,不断优化班主任评价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和功能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切实解决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提升班级的管理水平。

2.建立完善监测系统

各个班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都能根据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结合班级建设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学期计划,各个班级都能制定各个班级的发展计划。各个班级也能根据学校整体的活动安排,积极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去。但是重要的是学校需要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的监测机制,定期检查和公布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挖掘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案例,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公示和宣传,给其它班级提供一定的思路。学校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监测制度,有利于发现和解决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不足,有助于学校积极帮助班主任克服困难,对学校各个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给予“过程”和“结果”的关注和指导,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是长期的、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工作,它的内涵也非常丰富。班级文化建设属于一个“隐性”的教育力量,但是呈现出了班集体特有的精神面貌,是班级的灵魂所在。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項长期的,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要班集体的每一名师生都参与进去,它不是静止的,它是变化发展的,是系统的。不断完善中专班级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和实践,其最终目的是,将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最大化,以最直接、最有教育力量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蒋少军

参考文献 

班级建设成效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07-02

高校学生班集体即大学班级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基层组织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是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基地。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东北农业大学充分认识到班级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加强班集体建设作为提高育人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班级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一、加强班集体建设的主要做法

1.出台制度,统一思想认识,规范并指导班级建设

2012年9月,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学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发挥班集体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出台了《东北农业大学关于深入推进班级建设的指导意见》,阐明了班级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学校开展班级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建设目标,同时,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与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五个方面细化了班级建设内容,明确了相关工作要求,为学院开展班级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各学院也十分重视班级制度建设,能主动结合学院和班级实际,制定相关的班级建设制度。如理学院实施班级目标管理,制定了《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班级自我建设目标管理与达标考核办法》,着重突出“三化”特点:即考核目标量化、考核过程程序化、考核等级设置合理化;水利与建筑学院逐步建立和健全了《班委工作制度》、《班委任免制度》、《班委考核制度》、《文明班级评比制度》等,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班级建设管理的标准规范和量化考评机制,使班级管理有章可循,不断夯实班级建设的制度基础。

2.积极推进、探索建设模式,组织并落实班级建设

在深入推进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各学院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尝试班级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形成了一些具有学院特色的建设模式。如园艺学院建立的“发展型班集体”模式是以学风建设为中心,根据班级成员实际需求制定班级阶段性工作的指导规划和工作方案后,细化工作,将班级内全体成员按照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并按月按主题开展活动,每个成员都是班级具体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营造人人参与班级建设、人人争做班级带头人的良好氛围;动医学院则结合学院学生特点及专业具体情况,摸索出分年级三位一体培养的教育模式,即一、二年级以全员参与为重点,以文化活动为支撑,培养集体主人翁精神,三、四年级以实践创新为先导,以网络平台为后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毕业班以毕业取向为模块,以就业小组为依托,增强学生自主择业能力。

3.总结交流,展示建设情况,学习并借鉴班级建设

为了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体系,及时总结和深入挖掘符合班级建设发展要求的有效途径及方法。校、院积极实施班级建设考核工作并开展交流活动,如资环学院、理学院等很多学院每年都开展 “班级风采大赛”等班级间的交流学习活动;艺术学院的军校共建班级、校企共建班级、学院党委与班级共建以及标兵班级创建的多载体建设模式独具特色。此外,学校还通过评选先进班集体、制作宣传板、召开事迹报告会、交流展示会等形式积极宣传典型创建经验。

二、高校班集体建设实践探索的思考

1.准确把握班级建设内容是班级建设有序推进的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的体会有:一是制度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基本点,科学有效的班级建设制度是班级管理的依据和管理水平提升的保障,如班级内部管理制度可以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而班级考评和交流展示机制则为提升学院整体班级建设水平提供平台。二是组织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关键点,班级建设任务的落实和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人力作保障,因此建立和培养一个素质高、执行力强的班级领导集体即班委会、团支部的组建尤为重要,班干部队伍汇聚起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正能量能很好的带动班级成员共同进步。三是思想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方向标,思想具有先导作用,思想建设就具有先导性,班级建设目标的确定、建设理念或思路的形成、建设内容的设计、建设活动的开展等都影响着班级风气的营建,因此班级思想建设的效果好将有利于班级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四是学风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根本点,同时也是创建先进班集体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开展学习竞赛、课题研究、学习交流等富有实效性的学习活动有利于积极引导和教育班级成员增强学习动力,从而重视学习,进而有效促进班级成员学业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五是活动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切入点,班级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即班级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开展能使班级成员个体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开阔视野并提升能力,为满足学生除第一课堂外的成长需求提供了有效载体,同时,更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进一步增强提供可能。

2.班级纸介和网络等档案建设是班级建设成长足迹的见证

班级档案建设是班级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班级建设需要有完备的班级档案,包括班级纸介档案和班级网络档案两个方面的建设。班级纸介档案建设方面,汇集班级建设目标和计划、班级成员信息、班级课堂考勤表、班级会议记录、活动记录等内容的《班级工作手册》能记录下班级发展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对班级综合评定成绩和各类评奖评优、奖惩、班级活动等的资料建档工作,为班级总结班级建设和下一步班级发展提供依据。班级网络档案建设方面,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班级的网络建设也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着其独有的作用,班级的QQ群、博客、微博、公共主页、成长电子相册等快捷、直观、储存量大、方便查阅等特点使得其在班级开展教育、管理、服务中弥补了纸介档案的很多不足,班级纸介和网络档案的建设更全面的记录着班级建设足迹。此外,班级档案的建设还能为若干年后班级成员的再相聚提供很多美好的回忆。

3.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理念是高校加强班级建设新的有益补充

班级建设成效篇(3)

摘 要:“大班委”即是由除却常规班级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外,在院系学生组织任职的本班籍学生干部也参与进来所组建的“大”的班级管理委员会。本班籍的院系学生干部在班级的常规管理或学生个体的包容性发展乃至自助管理与服务过程中理应能够做到示范带头,并参与到班集体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来,同时能够获得班级同学的认同,并以此强化院系学生组织干部的班级归属感与奉献意识,规避“舍班级求发展”的学生干部选聘的病态现象发生,是真正意义上班级同学与院系班三级学生干部的情感凝聚与有机团结。

关键词 :“大班委”;网格划分;制度编码;可行性论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271-03

一、“大班委”理念构思的源起

首先,“大班委”的构建是宿迁经济开发区“路长”的提醒。宿迁市创卫期间,市开发区施行了“路长制”管理。辖区路长的相关信息被刻在石碑上面,公示的信息涉及道路范围、责任路长姓名、管理单位以及监督电话等。有河道的地域,还将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担任“路长”“河长”,各部委办局主要负责人担任每个路段、每条河段的“段长”,具体指导“片长”开展卫生保洁工作。

其次,“大班委”班集体建设的参与尝试是9年前国家颁布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关乎“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班集体的网格划分)和“城市部件管理法”(“大班级委员”的责任编码)对城市的数字化管理目标给了本文论题以无穷的底气。这些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元素也直接就本文所探讨的“大班委”参与班集体建设提供了思路考照与切入的启示点。

第三,“大班委”班集体建设的参与是宿迁学院五系学生宿舍自治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会”)惯例主张的“网格化宿舍长效自助管理”理念在班集体建设层面的拓展。该如何能够充分通过“自管会”督促学生实现对宿舍的长效管理机制?答案是“自主自助”。为此,以宿迁学院五系13商贸英语2班为载体创建了“网格化长效管理模式”。实施以后,该班级无论在宿舍安全文明创建,还是班级的日常管理,较之其它班级,表现得都“很省心”,其中包括每次小通知的、班级事件的讨论以及与辅导员的互动等等,该班集体在2013-2014学年两学期的安全文明示范宿舍创建中,基本达到全覆盖便是最好的例证。

二、“大班委”的建制:内涵与外延

本文以宿迁学院五系13商贸英语班为例,笔者给自己规划了辅导员职涯的“三步走”,即学生常规管理不出错——学生包容性发展须实现(如新生选聘的班助考量标准等,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清晰认清自身潜力,均享锻炼机会,实现自信发展)——班集体自助建设终目标(如宿舍网格化长效自助管理模式的建立直至“大班委”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参与),但如何实现该“三步走”,是“事必躬亲”,还是挖掘有益抓手进行班集体建设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些问题的思考也是对班集体建设组织自助建设思路的探究,同时“大班委”的雏形也就逐渐显现了。

另外,笔者多次与同事交流,我们就系学生组织(如系团总支、系自管会)的成员招募曾达成过共识,如希望班级生活委员能够自觉纳入系自管会干事编制;班级团小组成员能够被系团总支所吸收等等。若此,无论从班级与系部的工作互动层面,还是学生干部的职能发挥上,这种建制都将大有裨益。只不过,我们的探讨是基于系部学生组织的工作便捷性的维度而展开的,倘若从班集体建设的资源有效整合上考量的话,“大班委”也就应运而生了。同时,有些系学生组织干部任职要经过班级全体同学的民主评议要求也是对系学生干部参与到班集体建设的责任感的强化。

概括说来,“大班委”即是由除却常规班级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外,在院系学生组织任职的本班籍学生干部也参与进来所组建的“大”的班级管理委员会。本班籍的院系学生干部在班级的常规管理或学生个体的包容性发展乃至自助管理与服务过程中理应能够做到示范带头,并参与到班集体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来,同时能够获得班级同学的认同,并以此强化院系学生组织干部的班级归属感与奉献意识,规避“舍班级求发展”的学生干部选聘的病态现象发生,是真正意义上班级同学与院系班三级学生干部的情感凝聚与有机团结。

三、“大班委”参与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班集体是先于“大班委”而存在的决定了参与的必要性

班集体才是成就学生干部(包括院系学生干部及班级干部)的主体,即一位同学即使成为院学生会主席、广播台台长、自管会主席、社联主席或心协主席,他或她的首属身份应该是班级的同学,况且,每学期的综合素质测评(院系学生组织任职的学生干部加分幅度总是最大的)结果排名的参考系也是班集体,而排名的结果也会直接占用班级的评奖评优、组织发展名额等等,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所以参与班集体建设,为其他同学做好示范表率则是他们最大的应尽义务。

(二)“班集体的网格划分”与“数字化制度编码”成就了参与的可行性

1.“班集体的网格划分”。该班集体由47位同学组成,每位同学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质与班集体建设的参与态度情况;同学们分别来自13座城市,这不仅是宿迁学院生源地所决定的,更为进行不同区域文化濡染下的学生行为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区域文化背景的参照;同学们分布在15 间宿舍,这也为作为宿迁学院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即宿舍安全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抓手参照,即可以通过“大班委”的人脉与人员资源整合到具体的班集体网格化宿舍建设责任担当的过程中去,提高班集体宿舍安全文明建设的效率与效果。13商贸英语2班班集体班级管理委员会由9位同学组成,同时作为“大班委”重要有机组成的院系学生组织的副部长级学生干部有18位同学。基于此,该班集体“大班委”组成人员拟定为24位。24位“大班委”成员分布涉及到了院广播台、院系学生会、院社团联合会、院系心协以及各类学生社团,且这些同学均在组织中担任中层及以上的学生干部。对此,笔者也就结合以上指标元素对“大班委”成员分布的宿舍情况、“大班委”的个人综合素质情况以及“大班委”班集体建设参与的态度进行了具体详尽的分析,并试图能在13商贸英语2班的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灵活的发挥“大班委”成员的作用,并逐渐完善机制,形成固化的“大班委”团队成员的班集体建设意识的凝聚感、班集体的凝聚感以及参与班集体建设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2.“数字化制度编码”。首先是“簿本”要求,“大班委”扮演凝视者(由福柯“全景敞视主义”得到的启示)。班级过程管理是个细活儿,但“大班委”的人员数基本占据班级总人数的50%左右,如13商贸2班为51%;13城规2班为45%;13产品设计2班为59%;13音乐表演1班为40%等等。为此,我尝试着由“大班委”牵头为每位同学建立起成长记录本与班情日记制度,以此点点滴滴、详详细细地记录好本班每位同学的成长瞬间。从一次内务不合格到违规触犯“五条高压线”;从一次QQ聊天中的大爆粗口到大打出手忤逆师长;从一次不经意的抱怨情绪到获得院系奖项的欣喜若狂等等,并形成班级档案归类,并将此作为每位同学组织发展、评奖评优的重要参照。其中,“班情日记”,可以以天为单位,也可以以周为单位,对班级的有益的活动内容与图像进行保存。这些“簿本”的累积铸就的其实就是每位同学的成长历程。其次是“12345”制度编码,“大班委”充当示范者。学院无论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管理,还是宿舍安全文明建设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无论是“高压线”威慑下,还是相关学院日常制度安排下,学生总会有所失范,无法彻底的规避。对此,我们似乎可以从学生个体是否真正内化了相关制度角度以及学生对制度的认同角度来分析此类“失范”,就此,笔者创设了“12345”制度编码。这些编码,从班集体建设层面、学生个体规范遵守层面以及班集体的过程管理层面都进行了立体囊括,“1”即“一个目标”(“十佳百优”班级体建设层面);“2”即“两种生活选择”(学涯、职涯及生涯明晰,学生个体选择层面);“34”即宿舍安全文明的基本合格标准的“四过三不要”要求,涉及学生个体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层面;“5”即“五条高压线”(夜不归宿、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大功率电器、无故旷课,班集体日常制度建设的过程管理层面)。

四、“大班委”班集体建设成效

(一)“大班委”成员的学习成绩示范体现——学风建设参与的可能性

13商贸英语2班在五系四十余个班集体建设中,通过“大班委”班集体建设功能的发挥,如小到通知信息的传递路径,大到学院级大型活动的参与与组织;小到学习兴趣小组的组建,大到班级学优生的比例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本学年的院十佳班级,也是五系唯一获得此殊荣的班集体。过程中少不了“大班委”成员的投入式参与与每位“大班委”精准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十佳班集体殊荣取得的重要支持指标即是本班同学取得省市级表彰以及院级奖学金的比例较之其它班所占的比例几乎达到80%。

(二)典型例证——班风建设参与的可能性

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所带班级之多、任务之重是可想而知的。以五系13音乐表演班为例,班级同学凝聚力与班风建设难度较之其它班级来说稍弱了些,但13商贸2班“大班委”成员中在院广播台任职的王梓君、柳青两位同学却给了我对音乐班集体建设的较好启示,借助广播台点歌的平台,笔者为他们定期送歌,同时在点歌辞中告诉该班级同学们珍惜缘分,拼搏青春的人生意义,无形中也对该班集体建设助了力、添了砖。

“大班委”管理理念得益于宿迁经济开区发“路长”片区责任划分在宿迁市创卫工作中具体应用的启示;也来自于国家《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中关乎“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班集体事务的网格责任划分)与“城市部件管理法”(对“大班委”的责任权限编码)的思路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尝试。”大班委“班集体建设强调了班集体是先于“大班委”而存在的观念,预设了“大班委”参与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性;“班集体的网格划分”与“制度编码的数字化”成就了“大班委”参与班集体建设的可能性,如进行了具体试点班级的“大班委”人员要素结构分析(包括基本信息、典型特质特长、参与的态度与积极性以及可能性)、班集体“簿本”记录与“12345”班级制度编码等等。如此一来,“大班委”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功能体现不仅使得院系学生组织选拔的科学性得以彰显,如需要班级同学的民主评议,还规避了学生在院系班三级组织任职的“两级化”病态现象(如“舍班级求发展”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增强了院系班学生组织干部参与班集体建设的可能性,有益于增进班集体的情感凝聚与班级有机团结,也为进行班集体建设的有益资源整合搭建了平台。通过试点班级的“网格化班级事务长效自助管理”理念的施行,可以通过“大班委”为重要抓手,实现班级学生管理的“常规管理——包容性发展——班集体自助建设”目标等级实现的可能性路径开拓,达成院系学生组织人事编制与班委成员实现对接,方便班级事务开展的同时,也为院系班三级组织的有效沟通与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可能,为规避学生干部两极化病态选择提供方法参照。

参考文献:

〔1〕陈虎.江苏资助育人研究[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可夫斯基.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M].中华书局,2006.343-345.

班级建设成效篇(4)

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班集体育人”的重要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良好的班集体对于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爱校情怀、养成良好道德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一、将班集体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以班集体建设为载体,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不断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高校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主要内容。班委会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基础。班委会是班级日常管理、学习活动、文体活动等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委会成员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班级成员是否能够全面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班级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直接关系到班级团支部和党支部建设的水平。因此,加强班集体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愿意为班级同学服务的班委会成员,并积极开展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各项活动,为班集体建设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团支部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团支部是高校团员青年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宣传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开展思想教育和引导的有效平台,是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纽带。团支部应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形式地创办和巩固自己的活动阵地,加强活动阵地的管理,采用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形势政策与时俱进地定期开展团组织生活,使团员青年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不断得到提升,真正铸牢团支部这个核心和桥梁作用。党支部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龙头。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在高年级班集体中,要特别加强党支部建设,要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真正引入班级,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员带团员,发挥党支部的龙头示范作用,着力改变高年级班集体中经常出现的活动内容减少、活动形式单一、班级凝聚力、战斗力下降等不良现象。班集体建设要以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三位一体”的构建模式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和选拔具有过硬政治素养、较强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干部队伍,起好头,带好路,不断加强和促进班集体建设。

2.班集体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第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第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第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班集体建设为基础和依托。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一定由优秀的个体组成,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定会造就和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个体。班集体建设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温床;另一方面,班集体建设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和原则。在正确理论和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班集体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探索高校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和良好做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班集体作为大学生学习等的基本组织形式,必然作为了高校各级组织规划设计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有效载体。因此,班集体建设一定要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创新活动形式、提炼活动内容、巩固活动成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三个贴近”,科学谋划班级教育内容。在科学谋划和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必须坚持“三个贴近”的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在弘扬和学习传统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紧随时代脉搏,努力坚持将新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真正引入班级、引入课堂。贴近实际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客观现实相结合,要与教育的发展规律相结合,决不可脱离实际搞教育。贴近学生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相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规律性,选准切入点,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手段,运用观看影片、纪录片、趣味活动、竞赛、辩论、参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坚持“三个结合”,系统推进班级教育活动。在系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必须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属年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在支部相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知识、不同专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比如不断学习和研究西方文化的外语类专业学生,其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势必受到西方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结合外语类专业实际系统推进并行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与所属年级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规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前后衔接逐级递进,效果不断强化,使每一位班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接受一轮内容完整、目标明确、学生接受、具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所在支部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定期在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中开展,以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等形式固化,不断创新,系统推进,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班集体建设。

3.以班级制度建设为保障,为班集体建设保驾护航。班级制度是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的准则,有利于班级建立良好学习、工作、生活的秩序,有利于班级和谐氛围和环境的构建。班级制度要以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为基础,建立相应制度。比如:建立学生学习、住宿、文明行为等的约束和规范;建立班干部选拔、述职、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早操、晚自习制度;建立团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规范等。制度建立后,要组织全班同学认真学习,并努力贯彻执行,不断提升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保障班级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

4.以党团干部培养和选拔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团干部的先锋模范性。党团干部是班级学生中的骨干,对于班集体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和选拔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作风硬的干部队伍,是班主任、辅导员等教育管理者考虑的重要问题。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班级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主要包括班级岗位设置、竞聘程序、选拔方式等方面的规定。其次,应建立和完善班级干部培训机制。培训内容涉及如何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如何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等等。培训方式可以通过党团干部培训班、党团干部例会、党团干部培训营等进行。最后,应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干部述职、民主打分、综合测评、干部评优等方式进行考核。总之,党团干部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有对班级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意识,是否建立了一支良好的干部队伍将直接决定着班级建设的成败。

班集体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着力点,是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各级部门和教育管理者要在遵循班级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巩固班级建设的成果,同时,不断拓展新的有效教育平台,诸如社团建设、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班级建设成效篇(5)

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个体发展最主要的文化环境之一,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改善甚至改变学生的个性及行为,有利于创建平安校园,有利于完善学生管理体制。

一、教师应加深对班级学生的了解

教师加深对班级学生的了解,不仅有助于和谐班级的构建,而且有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传统的教学中,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这不利用他们的全面发展。由于班级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够了解的话,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无法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极大地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因此,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是十分重要的。近些年来,我国的心理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越来越多具有科学依据的心理测试被开发出来。这些测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对人心智发育水平的测试,又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测试。如果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适当引入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班级建设工作的有效性。比如,在学生选择所学科目时,就可以应用一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测试,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意愿,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学科,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以便于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与智力发育的同步提高,为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二、注重举办班级活动的有效性

举办班级活动的目的,旨在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为以后班级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建设班级文化时,一定要注重举办班级活动的有效性。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参加班级活动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所以每一次班级活动的举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和价值观,对事物的好坏也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相应的,也对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教师必须要重视班级活动的举办,并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班级活动的形式多样,其中班会、教学是最常见的两种组织形式。比如,班主任在举行第一次班会时,一定要注重对自身形象的树立,让学生能够多方位了解自己,既不能让他们感觉到压抑,又不能让他们感觉到太过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时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把控好课堂节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老师,更“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对班级的情感,有助于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建设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论是对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来说,还是对班级建设工作的开展而言,学生的参与性都影响着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进度。建设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工作中来。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有了问题,总是先问同学,尽量不与老师交流,深怕被老师批评,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班级管理制度的民主化,教师在进行班级建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确定学生在班级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应适当采取一些放权政策,如可以采取“学生管理,教师监督”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第二,合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实现民主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就必须要合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既不能采取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又不能采用“放养式”的管理措施。可以说,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适当指导,既能够保证班级管理制度民主化的高效实施,又能够保证班级建设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四、结束语

总之,保证班级活动的高效开展,是实现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保障;推行民主型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推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有效改善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班级建设成效篇(6)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106-03

网络具有虚拟社会的因素,更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技术的普及给我们带来便利和高效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大学教育组织模式带来了很强的冲击,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班级功能的弱化。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有更强的“离散”分布的特点,这样的冲击对研究生班级建设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如何认清形势,直击挑战,实现网络与传统班级组织优势的有机整合,扬长避短,高效率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摆在每一位高校辅导员面前的实践课题。

一、网络思政视阈下研究生班级建设呈现的特点

1.班级建设逐渐“模式化”、“形式化”

研究生班级组建之初,一般都会由辅导员老师牵头,班级干部配合,在网上建立与班级对应的校友录、QQ群、飞信组、邮箱通讯录等,这使得班级各项信息的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位班级成员,符合研究生个体发展离散性的特点,同时也满足研究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研究任务,不论是否在校,只要有手机或者电脑等任意一样联络工具便可以同步得到班级信息。这样的管理方式逐渐被许多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接受,并在研究生班级建设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研究生在相对宽松的班级管理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相关学科的专业研究工作中。但是在这样逐渐形成的固定模式的班级网络建设中,信息传递效率提高的同时效果却大打折扣,由于信息传递的逐级递减,致使有些信息从发出到到达,几经转载,面目全非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有些事情当面传达的效果可能更好。因此许多思政工作者感叹网络虽然发达,信息速度虽然加快了,但教育效果不见得好。

网络班级信息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通知”式,一方面很难让阅读者感受到者内心的情感意图,另一方面容易使班级成员产生疏远感。从心理学角度,当一个人被通知某件事情时,这种信息的接受是被动的,除非这个通知关系到被通知者的切身利益,否则在这种灌输性的信息模式中,很难引起被通知者的重视,自然很难调动积极性,人和人之间通过信息传递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交流的职能被严重弱化了。研究生群体和普通大众一样对现实生活中如此大量的信息传递无法全部考虑周到,如果研究生自身不具备及时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很容易造成信息缺失或滞后的情况。

2.班级建设主干清晰,但内容空洞

近十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块新的阵地,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讨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班级建设的主干逐渐成形,针对研究生班级建设的成果也不断涌现。有的思政工作者提出改革原有的研究生班级建设的单元,以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所在的研究所为单位成立研究生班级,并进行了实践的论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也有的提出可以以网络虚拟班级为平台开展班级活动。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高校研究生班级建设的主干仍是以实体班级为主,网络建设为辅,主干比较清晰。但是看似清晰的主干下,却暴露了研究生班级建设空洞的内容。原本应该成为班级建设“扛大旗者”的班级干部,成为了信息的转发器,对于班级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逐渐减弱,即使偶尔有班级活动,自由惯了的研究生也鲜有兴趣参加。这些研究生班级建设真正的“血肉”没有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下系统的建立起来,只留下了空洞的主干。

3.“事情”多了,“精神”没了

对于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风气的建立和经营决定了学习风气,决定了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精神风貌,反过来,一个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也会对整个院系甚至学校的文化氛围产生一定的反作用。我们发现在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研究生的班风学风建设和班级的实体精神缺乏,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研究生班级意识淡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班级的各个成员相对独立,特别是研究生,只要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所需的信息,研究生甚至不需要在班级出现。如果一名班级成员的心思已经不在这里,那么更何谈要求他参与到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呢?而这时,网络的普及更是加重了这种情形的形成,因为所需要的信息几乎都可以从网络渠道获得。

其次,研究生之间交流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可以做到更快捷地了解并传递信息,但这样迅捷的网络通信应用的同时,也助长了研究生个体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惰性,他们可能不关注甚至对如何与人沟通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也使得研究生作为班级成员,很少有机会与其他班级成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再加上研究生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使得许多研究生甚至不和本班级本年级的同学住在同宿舍或同宿舍楼,更使得他们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大大的减少。

再次,研究生班级缺乏凝聚力。上网、看帖、留言、发帖——经典的网民“四步”曲。所谓社会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引领者的研究生群体更是将网络对信息的大量接收、大量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有事可以上班级的群组发帖说明,没事可以随便逛逛班级的网络空间,这样的班级可以说是“名存实亡”,因为网络用它的魅力为班级建设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得班级成员间的真实沟通的契机大大缩减了。

二、研究生班级建设效果不佳的原因

造成研究生班级建设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大力推进网络思政的同时,以下三方面的倾向值得我们反思和关注:

1.管理主义倾向明显

目前网络思政的抓手虽然丰富,但是辅导员多数以通知、转帖等为主,似乎仅仅成为一个便捷的信息渠道,以方便管理作为首先要考量的态度和方法,这种过多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忽视横向的沟通与协调,显然与网络思政的内涵有很大差距。研究生群体具有思想独立、思维活跃等特点,在班级建设中漠视学生差异的方式,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自我实现和创新能力。新形势下研究生班级建设应当借助于网络,创新组织形式和内涵,让信息化手段真正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2.忽视了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需求

当前网络空间的“延异”特性表现在人的心理性结构反应上就是心态浮躁、专注力下降;思维浅显、思想力不深;颠覆传统,个人至上等,这些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性影响是研究生班级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面对研究生群体存在的价值取向复杂化和现实需求多样化,辅导员习惯从讲大道理出发,过多的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较少考虑研究生的情感需要,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得研究生群体逐渐失去了对班级的依赖,集体参与意识较弱。

3.对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指导不足

相对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壮大,研究生管理手段严重滞后,很多学校对研究生管理仍停留在学术关注上,较少考虑其他方面的培养和建设,造成研究生群体很难融入到大学校园的集体活动中,对研究生班级建设不够重视、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辅导员大多是兼职辅导员,他们主要忙于研究生工作事务性的处理,虽然提倡班级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但是对究竟如何开展,缺乏主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仅仅满足于浅层次管理,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把握和排摸不够,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激励,影响了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实现研究生班级建设创新策略初探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松散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应规模扩张的需要,更不适应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研究生班级建设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本科生班级建设,这是由研究生年龄、心理、学习等方面特点决定的。研究生教育位于我国国民教育序列的顶端,不仅对其他层次的教育具有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而且它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各个班级和每一个学生身上,而班级作为研究生群体开展生活、学习的基层组织对每位个体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对研究生班级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很多学校都面临的问题,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班级建设,实现网络便捷性与传统班级组织优势的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才有可能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现研究生自我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统一。

1.思想政治教育与柔性理论相契合,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研究生班级建设工作的有效性

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以提高人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为出发点,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在研究生班级建设中,注重班级共同价值观和奋斗目标的培育,发挥柔性管理的价值导向功能。研究生班级特点之一是党员人数多,可以充分发挥党建带动和社会实践的辅助作用,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带动作用,加大对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使之理解高校发展目标的价值系统并通过班级组织内化成个体的目标追求,通过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使班级成员逐渐把个体的价值选择和班级的共同价值目标追求结合起来,发挥共同奋斗目标在班级建设中的价值导向功能。

在研究生班级建设中,注重班级成员的民主需求和情感需要,发挥柔性管理激励导向功能。柔性管理理论的切入点是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它注重内在的激励和引导个体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要抓住研究生年龄较大、比较成熟这一特点,在干部选拔的科学性、内部沟通的艺术性、干部激励的有效性三方面着手开展民主管理,适应研究生的心理和行为的需求,对班级成员实施情感抚慰和内心激励,在班级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生班级建设中,注重班级良好人文氛围的营造,发挥柔性管理的凝聚导向功能。研究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相对松散,集体参与意识较弱,在班级建设中要从增强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出发,把班级建设和解决研究生个体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为各种类型的研究生融入班级创造条件,努力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引导研究生认知和体会班级集体建设对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进而明确自身对班级建设的意义,发挥人文关怀在班级建设中的凝聚导向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与契约理论相契合,构建长效机制,确保研究生班级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契约管理就是用各种职责、制度、规程等来规定和约束各种关系,班级契约管理就是辅导员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以自由、平等为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以辅导员与同学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制定彼此共同遵守的班级管理规则为重要手段,以实现学生获得良好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研究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具备了独立的生活和学习能力,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一些问题形成了趋于成熟的认识和观点,具有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和思想态度,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强烈动机。在这样的情况下,用班级契约代替班级管理对于研究生班级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班级共同体的建立和实施。制定班级契约时,要明确师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各项措施和规章制度,能够抓住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主要矛盾,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通过这样建立符合师生双方价值取向的班级契约,让研究生在自由、平等的良好氛围中逐渐养成遵守班级制度的习惯,使班级呈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良好的班级风貌。

3.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手段相契合,适度驾驭信息,增强研究生班级建设的导向性

要积极创建研究生班级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并以此为契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进去。网络的“延异性”特征使得信息在网络上的呈现方式往往会被不断地归纳甚至演绎,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断被缩减甚至改变的情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也是如此,所以在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过程中,辅导员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既要做到认真筛选、斟酌信息内容,又要把握住限制与管束的度,在加强班级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引导学生的平衡点。辅导员要学会适度驾驭信息,通过和网络骨干的交流沟通,及时掌握网上的舆论导向,发挥对研究生班级的引导功能,使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尽可能地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志钧.柔性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5(4):92-93.

[2] 徐 伟,孙信丽,崔建国.研究生契约化管理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45-47.

[3] 廖元新.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47-49.

班级建设成效篇(7)

1 高校班级建设与“涟漪效应”

高校班级(即班集体 ,下同)是对学生实施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活动的基层,是学生展示特长、弘扬个性、发展自我的平台。

班集体作为一种组织体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作用无以替代。大学班集体不是学生个体简单的集合,不是中学班集体的简单复制和延续,更不是一个单纯以效率为主的管理体系,而是一种具备教育、管理等功能的综合体制。

八十年代末,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把“涟漪效应”定义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就更加严重。国内将其理解为:由一个点引发周围的点持续震动,震动会慢慢减退,但如果没有任何阻力,震动会波及很远距离的点,特指在社会上有某些现象引起社会波动,如不受舆论限制,将会波及很远的人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良性发展关乎整个社会的协调运作。因此,促使高校在社会运作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成为当务之急。需要我们加强对高校学生基层工作的管理,引入“涟漪效应”,发挥其榜样和号召的力量,创造功能健全的班级集体,构建一套具有创新性质、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班级建设体系,进而建立一个优化的班级管理体系。这不仅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发扬大学生的民主精神,展露大学生的天性等诸多方面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新形势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注入鲜活的动力,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班级建设作用,提高高校班级管理水平,推动高校学生基层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 “涟漪效应”视角下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在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些消极、不道德的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了极大的影响,对高校班级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尤其是近年来,各高校连年扩招,使在校生人数激增,而高校内部实行学分制、运用流动教室、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措施,更是进一步加剧了班级建设的难度,使许多在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工作方式、方法,在新形势下受到了严重冲击。这些问题诸如班主任对班级建设的认识不足、班干部的影响力不够等,逐渐放大了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弱化了班级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班级建设的领航者——班主任对班级的认识和自身能力不一致。

高校班主任的工作,极富挑战意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仅使大学校园受到了冲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高校班主任也须应对不断升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班主任年龄趋于年轻化,富于激情。近年来,高校班主任渐趋年轻化,学历很高,多为硕士或是更高学历的博士。他们带有青年群体特有的的激情,工作热情高,理论知识强。二是班主任对于班级建设的认识程度不够。近年来,总体来说:高校班主任似乎成为一种尚未着力开发而又被“闲置”的有效资源,是学校想管又不屑管,能抓而又没下力气去抓的薄弱环节。同时,班主任的科研、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不需要施加干涉,只要没有特大问题就行,从而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定位在召开班会等琐碎事务上,主要精力则投放在其他地方。总体来说,他们对于班级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自己独特的想法,也没有意愿进行过多改善。

高校班主任的这种对班级认识和自身能力的不一致,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了班主任在有事时才接触,无事不照面的印象,使得高校班级建设工作缺乏领航者,所得成效不明显。

2.2 班级建设的核心——班干部工作能力和自身影响力不对称。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力量,是班级建设的关键所在。对于班干部来说,无论是被同学推选出来的,还是自告奋勇走出来的,都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影响力,但是这种能力和影响力在很多时候是不对称的。

有一部分班干部,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在思想作风和道德水平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中形象暗淡,缺乏大家的信任。他们把参与班级管理作为锻炼自己、发展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他们把荣誉和前进的机会看得很重,想借助班级的跳板进入到下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服务同学、构建集体的职能。还有一部分人,善于运用非权力的方法,通过自己的才能品格影响其他同学的思想和行为,但是组织和管理能力不佳,缺乏活力和创新。随着“考研”、“考证”等现象的逐渐升温,大学生自觉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的加重而不断下降,主要表现在活动参加的热情度低,参与率低,有的即使参加也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这直接影响了班级凝聚力的提高和班级建设的发展。部分学生干部形象不佳,能力欠缺等因素是加剧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班级建设成效篇(8)

2.完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进行

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存在很大的关系,班级管理水平与学校的管理水平存在很大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精神文化发展,凝聚学生的潜力,推进班级发展的可持续进行,实现班级的管理的长远发展。

2.1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提升学生的凝聚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的实行,加强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在完善校园文化的同时提升班级文化建设。让每一个班级在文化的影响下,创建自身的特色,实现班级管理的提升。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实行文化建设评估方案,定期对文化建设以及班级管理效率进行评估。学校领导要加强对职业学校的重视,不断完善自身的评估机制,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提升。

2.2学校的物质保证提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有效管理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班级文化建设反应一定的精神文化,从物质层面出发,体现一定的职业特色。物质文化建设体现在座位以及教师墙壁板报的设计,例如在班级座位编排上,好的编排方式能够使班级不失活力,学生还能够遵守纪律。在班级黑板报的设计中,可以加入职业道德等内容,从而彰显文化特色。

2.3完善文化建设的制度性为班级管理提供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具备更多的保证,文化制度建设是管理的基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自身评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文化建设的思想内容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也可以采用自我激励的形式,加强学生公信力,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人物,在管理过程中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及时的帮助学生建立好自身的职业导向,为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班级建设成效篇(9)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5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02

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中枢,是整个班级成员生命精神的集中反映,彰显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创建班级精神文化,共筑学生精神乐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从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们对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做了如下探索。

一、拟定班名、班歌、班训,建设班级听觉文化

(一)班名

班名、班歌、班训是班级的听觉文化,集中反映了班级的风貌。学校通常是按照年级、班级给班级命名,如七年级(1)班(2)班,这样的班级名称缺乏个性和风采。班主任应该通过班会给班级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既显示学生精神,又代表班级特色,如“爱心班”“和谐班”“文明班”等。

(二)班歌

班歌也是班级特色的显著表现,集中体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理想追求。班歌可以请音乐教师作曲,语文教师作词;也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曲谱,由学生自己填词;也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能表达学生心声的现成歌曲作为班歌,如《我的未来不是梦》《蜗牛》等。

(三)班训

班训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班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拟定班训要在分析班级现状,确定班级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班级全体成员民主商讨确定。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可以确定“我的课堂我做主”“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等班训。

二、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彰显学生生命活力

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下放权力,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体现班级的精神文化。

(一)小组管理

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我们将班级分成4-6组,每组4-6人,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载体,构建班级管理的新体制。全班设常务班长1名,各小组组长组成班委会。实行小组轮流管理制度,每星期安排一组,由组长担任执行班长,并根据学生能力、特长将班级中学习、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工作分配给各小组成员。按照政教处和班级工作计划组织班级活动,做好检查、评估、记录工作,周末做出班级整体评价,第二周开班会课时由组长及组员向全班学生汇报上周工作情况,并对上周工作提出整改意见。每组第二周值周时可以根据组员表现,轮换组内角色,形成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新体制。

(二)创办班报

创建一份班级周报,拟好报名。如《苗圃》《丫丫》等,体现班级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在教师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周报可以设计校园新闻、班级新闻、优秀组员、优秀组长、凡人哲语、学生佳作、交流园地等常规栏目。每周由值周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记录班级学生的表现,并分工协作,安排版面,编辑报纸。每周一份,第二周星期一张贴在学习园地,第三周取下装入班级成长记录袋。

(三)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

为了促进班级成长,形成鲜明的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记录班级成长过程。学生是班级成长记录袋的主人,我们可以让学生拟定成长记录袋的名称,如“2017届七年级(1)班成长记录袋”,当然也可以根据班级特色确定个性化的名称。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成长记录袋的封面,确定主题,收集内容。记录袋内容一般包括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静态资料包括班级计划、班规、班约、班级考核细则等,动态资料包括班级周报、活动总结、班级和个人受到表扬和批评情况、班级考试成绩、小组周评、月评、学期评价结果等。记录成长记录袋,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序进行。记录袋记录班级成长的过程,反映学生取得的进步,并通过学生反思,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

三、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生本教育”教育理念。我们实施师生互动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发展,重塑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一)教室物质文化建设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创建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要精心设计布置教室环境,要求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学生自行设计的班名、班号、班徽张贴在教室门口;学校在教室安装三块黑板:正面、后面、左侧面。教室左侧黑板是小组文化建设基地,张贴班级分组一览表:组名、组号、组员、组训,日评价表、周评价表、优秀小组、组员光荣榜等,黑板上面是小组合作方面的口号。教室后面的黑板是学习园地,张贴学生学习心得、手抄报、学生作品、名人名言、每日一读等,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其左侧是图书角,右侧是学生阅览书架。正面黑板上面是班风、学风。通过积极营造课堂改革气氛,体现新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班级建成学生的生命场。

(二)小组文化建设

高效课堂基本的学习形式是小组,小组文化是高效课堂文化的特色。在班主任引导下,班级成立学习小组,做到科学合理,分工明确。小组自行设计组名、组号、组训、组规,甚至组徽、组歌等,集中体现小组奋斗目标,彰显小组精神面貌和个性色彩。

(三)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都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课前,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预习情况,向教师反馈信息。课堂上由小组长主持展开问题讨论,展示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有情景表演、演讲、演示、辩论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而且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竞争能力,健全了人格。课堂评价也是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捆绑式评价,构建组间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小组及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班级风貌。

四、全班宣读誓词,培养班级精神文化

全班宣誓有两项内容。一项是参加学校组织的“两操两宣誓活动”,每天早操、课间操后做好《认真做好每一天》《班级八荣八耻》宣誓活动。另一项是利用每天早自习前几分钟时间举手宣读班训,分组宣读小组口号,让学生在宣誓中反思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建设成效篇(10)

班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学生个性发展是在班级文化背景下的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深层次的德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优秀品质植根与学生心灵深处,是外在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被动的接受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德育素质,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内化和升华。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时展的人才的需要。因此,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要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有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

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教室的布置,构建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生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增强班级向心力,激发学生的爱班爱校的热情。因此我们需要教室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一个文明的学习环境。我想布置教室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这种学习环境。

教室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家”,班主任要用心营造教室这个温暖的家。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搞好教室环境的布置。1.在黑板的正上方张贴班训,把班级管理理念或班级的追求理念浓缩在班训之中,激励学生向着高目标冲刺和奋斗。2.利用教室的空白处,悬挂醒目励志的名人名言,名人画像,时刻鼓励学生奋发向上。3.桌凳摆放整齐,环境卫生做到整洁干净。4.办好黑板报,它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眼睛,很受学生的欢迎,定期出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5.建好图书角。我们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和报拿出来交流,既可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又是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还可以让教室充满书香气息。这些文化使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中都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样使教室成为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二、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是班级管理文化的核心,是班级建设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制定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建立法制观念、照章办事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为了制度得以落到实处,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好班级岗位制度,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成长的快乐。2.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意义的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严格遵守。让老师强制性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3.制度中,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特殊,奖惩分明,检查监督落到位。4.制度的实施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三、创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的精神文化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好的班级就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鼓励着学生为班级服务,把班级建设好。一个班级有了自己的文化,那这个班级就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就有了自己的形象。这种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老师和学生。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在重视学校开展的活动同时,我也重视开展班级活动。如每次我都会充分利用运动会来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班级开展“我为教室美容”,等活动培养学生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等意识。三八节“我为母亲做一件事”,班级主题会上,学生通过各种辩论,得出“人要感恩”的真理。通过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更加奋发向上。全班同学中,自觉的就增进了友谊,使班级迅速成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集体,就像一个洋溢着人情味的大家庭一样。

2.丰富班级管理角色,提高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班上,除了班干部监督,学生成员每一个都是监督员。穿着打扮,语言行为,教室清洁的保持等琐事的监督,在日常生活中实行轮岗。使得每人都是监督员,都是班级的主人,主人翁意识就会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记得一次上课前,我发现件事很脏,我就说:“谁是监督员,请你看看自己旁边的地板如何?”此时所有的同学们不约而同的都弯下腰,将地板上的垃圾捡得一干二净。好多同学都在相互提醒。有愧疚,有后悔,有在苦涩的笑的。在他们表情变化的同时,我看到了同学们真正认识到了教室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从此以后教室就几乎没有明显的垃圾了。

3.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生生关系是老师最头疼的一种关系。我们对学生必须要有爱心和耐心,通过班会课,课外时间谈话,家访等来逐渐纠正学生错误思想。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还要能想出创新的办法来解决。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同学关系。当然,家庭对学生的理解,支持配合也很重要。但只要我们经常多渠道的与家长沟通,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只要我们真正在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个性,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不仅能和家长真诚的讨论学生在校情况,还讨论在家的情况以及如何教育好学生等问题,那家校互动一定会形成教育的合力,远比老师单打独斗效果好得多。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无论是环境布置,还是制度建设和精神文化的建设,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单一的说教效果更好。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建设有特设的班级文化,才能让班级文化建设这艘船,载着我们的学生轻松到达幸福的彼岸。

班级建设成效篇(11)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的永恒主题。科学运用激励机制,是实现教育目标、增强校园文化活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班级建设中引入激励机制,可以树立健康、和谐、上进的班风,启迪学生思想,升华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班级建设积聚正能量。

一、激励机制的内涵

激励,泛指激发人的动机,引起人的行为的一种刺激,是不断激发、鼓励、推动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受激励的行为可以产生有益的结果,可以使人维持兴奋的状态。现代管理心理学家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将激励运用于班级建设乃至整个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各项措施,按其实质来说就是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也就是激励机制。

二、激励机制是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级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一切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学校办学成功与班级建设、班风的培养有着密切联系,班级的建设成效不仅影响学校的教育成效,而且影响班级中每个成员的可持续发展。理想的班级是唤醒和激活学生生命潜能的热土,是张扬和开发学生生命力量的支柱,是滋养和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舞台,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办学质量的第一阵地,是培养和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场所。科学运用激励机制是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班级激励机制体现的是现代的民主型的管理思想,把学生置于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服从,而是主动地参与。在班级建设中,构建并实施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完善现代班级的管理机制,实现班级建设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高班级建设的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锻炼,进而促进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充满勃勃生机、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三、班级建设中的激励方式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生思想教育的思路与方法。而掌握激励的有效方法和艺术,可以激发学生高尚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高职院校班级建设中应适当采用需要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竞赛激励、责任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等方法和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需要激励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所以需要激励在激励机制中是第一要素。根据调查研究,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诸如归属需要、情感需要、自尊需要、成就需要、发展需要等。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激发其积极性。

2.目标激励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是奋斗的动力,是班级的灵魂。马卡连柯说:“如果一个集体没有目标,那就找不到组织这一集体的方向。”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目标表达了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体现了全班同学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它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导航力。

3.职业发展激励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是职前准备教育。在新的就业体制下,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发展是大学生关注的重点。高职院校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培养职业能力、强化职业道德,是引导学生构建和实现个体目标的有效途径。以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为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规划学业生涯,制定学习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容易实现学生个体目标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协调一致。

4.榜样激励

一个榜样一面旗,榜样具有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班级建设中,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教育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也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活力、提高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大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及竞争意识强,树立榜样,就会学有方向,超有目标。所以,恰如其分地宣传班内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对加强班级建设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5.参与激励

参与就是要求每个成员贡献出自己的经验、意见和办法,为班级建设作出最佳决策。大学时代是大学生走向独立、自主的时期,他们的参与意识尤为强烈。因而应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班级管理,使之由消极的被管理者变成积极的管理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尽最大限度地让班级成员实际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如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组建各种班级工作活动协会等。另一方面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决策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如“班级管理制度”、“班级个人量化考核方案”等。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

6.竞赛激励

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是高职院校增强学生工作活力、提高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加强高校班级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高职院校党团组织应该多为大学生提供和创造公平竞赛的机会及条件,开展学术性竞赛、文娱体育类竞赛、职业技能知识竞赛、劳动竞赛和党团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融政治性与知识性、专业性与娱乐性为一体,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空间。

7.责任激励

责任激励是竞争的鞭策力,根据学生的特点,从责任上激励学生,营造竞争奉献的氛围,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对工作职责的认识,让学生感觉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自己的行为表现将影响班级形象,感觉把班级建设好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有义务为班级服务,使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是一体的,从而以更高的热情参与班级建设。

总之,在班级建设中引入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在主动、自愿的动机作用下,为实现班级建设目标更加积极地工作,发挥能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凤林.班级管理教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