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9 16:02:46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篇(1)

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是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之一。企业投资主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企业投资主体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在确定投资项目价值并进行决策时,都将受到以下一些间接因素的影响,即它们是借助其他一些因素,间接而非直接影响投资价值。

1、企业自身的利益约束机制。不同的经济体制具有不同的利益约束。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制订各种类型的投资计划,投资风险完全由国家承担,企业只是名义上的投资主体,既没有真正自主的投资决策权,也不承担相应的风险,这必然造成名义上的投资主体完全不受投资成本和风险的约束。在不讲成本与收益的情况下,投资需求几平是无限的,不论计划者怎样周密安排,都很难制约这种投资饥渴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利益主体,市场价格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经济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一旦投资需求大于投资供给,投资品的价格就会上涨,造成企业投资成本上升、预期利润减少,投资风险增大,从而造成企业采取收缩策略,导致社会投资总需求下降,并促使社会资源流向预期利润高的行业及企业。

2、企业投资主体的利润极大化。在市场经济中,投资活动以企业主体的经济利益为基础。如果预期利润比较高,投资就会增加;相反,预期利润比较低,投资就会减少。对全社会来讲,预期利润将不断趋于平均;但对不同行业和部门而言,利润水平又是经常变化的,从而诱导资金在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进行转移。同时,追求利润还需要服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参与企业投资时,投资活动可能并非以经济利润为主导因素,难以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增值。为此,政府应逐步减少和消除人为干预,而应注重宏观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消除妨碍资源流动的障碍,从而实现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市场配置与计划配置相互补充的资源配置模式。

3、产权界限。产权界限是影响企业投资价值的另一重要因素。国有企业虽然也作为投资主体参与市场投资活动,但产权关系不明,企业投资行为不符合市场规范,企业并没有真正的投资决策自主权,从而也无法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企业投资行为必将演变为政府投资行为。在产权关系改革上,我们主要偏重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希望通过“两极分离”解决企业经营自主权问题。实际上,两权分离是有一定限度的,经营必须以所有权为基础,没有所有权作基础的经营权必然是有限的经营权。企业应当建立并完善现代法人产权制度,确保企业能够独立自主、规范合理地进行投资决策活动。

二、影响投资价值的直接因素

企业的资产,不管是货币资产还是非货币资产,通常都具有两种用途可供选择:一是用于即期消费;二是为了满足未来消费而利用放弃即期消费的那部分资产进行投资。企业放弃当前消费的意愿必然与未来消费或者说是预期收益有直接联系。在此。我们把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把各种投资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投资客体。影响企业投资价值的直接因素实际上也就是投资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其中,前者主要是指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厌恶;后者主要是指预期收益、收益时点和风险水平。转贴于

1、投资主体属性。无风险收益率是指投资于国债所能得到的回报率。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活动时,可能存在着许多收益不同、风险各异的投资方案可供选择。从数量上来讲,所选投资方案的收益率必然要求大于无风险收益率。如果这一收益水平都不能达到的话,企业应当选择国债作为投资手段。对于无风险利率,西方货币理论把它称之为“纯利率”,它是对延期消费的一种补偿。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无风险利率和投资价值存在反向关系:无风险利率越高,投资价值超低;反之亦如此。

企业对于投资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所具有的心理反感就是风险厌恶。尽管不同企业对于风险厌恶的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异,通常来讲,在投资决策活动中企业对于风险都比较厌恶,经常会采取一些措施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而对于所承担的风险,企业会要求有一定的补偿。由于不同企业的风险厌恶程度有一定差异,它们所要求的补偿金额会有多有少,对投资价值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一般而言,风险厌恶程度与投资价值呈反向关系:前者越高,后者越低;反之亦如此。

2、投资客体属性。预期收益是指投资主体在将来所能得到的回报。作为投资主体,企业进行投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在将来获取一定数量的收益。预期收益越大,企业愿意递延的当期消费就会越多,也就是说进行更多的投资,投资价值也会越高。可见,预期收益和投资价值之间呈同向变动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预期收益越大,投资价值就越高;反之亦如此。

顾名思义,收益时点是指投资主体取得收益的时间。依赖投资主体预期收益进行未来消费的时点离目前越远,延迟预期消费的动力就会越小。原因在于,当投资者等待预期收益进行消费时,他们不仅放弃了当期的消费机会,而且放弃了在等待期间可能发生的其他投资机会。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等待预期收益的时间越长,投资价值就越小。

一般来讲,对未来的预期都是不确定的,同样,各种具体投资项目的收益过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我们把投资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称为投资风险,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就越大。通常,投资者更希望收益是确定的,而不是具有比较高的不确定性。可见,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程度,即收益风险水平,会对投资价值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如果投资主体对于因承担风险而得到的补偿不满意,它很有可能会选择收益较低风险也较低的投资项目,而不是收益较高但风险也较高的投资项目。

以上是对各种因素对投资价值影响所作的定性分析。在定量分析方面,我们通常会使用如下的投资价值分析模型:

其中:V=投资价值;

Ct=t期的预期收益;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篇(2)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国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进入资本市场参加上市企业投资的投资者急剧增加。为了使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上市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分析每股净资产(元)、每股资本公积金、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现金含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综合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合理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方案,必须客观分析企业会计报表及固定资产会计信息。

从客观的角度看来,现在公开披露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盈利能力信息,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却是资源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盈利能力信息。尤其是占有份额大、使用目的多、事业支撑元素强的固定资产,更加对企业未来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代号排行前(600001-600007之间)5家企业在2006年9月30日披露资产负债表的调查分析看来,5家企业持有固定资产平均比率占总资产平均额的61.14%,超过资产总额一半以上,其中最高是中国国贸(600007)的固定资产金额占资产总额的92.29%。可见,企业的每股净资产金额中所含固定资产份额较高,也就是说能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一半以上是固定资产。因此,要合理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就必须详细了解企业资产,特别是占有份额大而且使用元素多的企业固定资产,通过综合分析固定资产的会计特征,全面评估企业价值。

2. 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与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在根据本身经营战略决策进行事业投资过程中,取得并持有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其目的是同过运用投资固定资产进行生产经营,并取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事业收益。

2.1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

企业资产负债表披露的固定资产账面是取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成本。由于企业取得固定资产属于事业投资行为,所以购入费用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也就是说,从购入固定资产开始到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费用支出额,作为固定资产的投资原价并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及计量,并且在未来的使用年限内,通过折旧分摊费用的形式,收回固定资产这一事业投资确定成本。可见,固定资产购入时账面价值高,此时表现出来的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高,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及折旧核算,表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减少,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随之降低特点。

2.2固定资产取得的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目的一般是通过使用取得固定资产进行产品生产经营,并获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期望价值。

企业固定资产事业投资成本收回及实现期望价值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在这一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熟练完善、市场的不断开拓及产品销售量的扩大,营业利润会不断增;另一方面,随着固定资产的折旧会计处理,其账面价值不断减少,需要分摊的费用总额在降低。加上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长于折旧年限,也就是说企业固定资产经常是在累计折旧全部计提完毕之后,仍然还在使用并创造收益。因此,投资者在分析企业固定资产信息时,必须了解企业使用中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

3.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与绝对收益增加

根据我国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第三条规定,企业有形固定资产是为商品生产、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使用目的而持有,并要求在使用期间实行按“使用寿命”期内摊销的核算方法。由于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多重效用的客观特性,同一固定资产、同一核算成本、不同的持有目的、不同的使用方法将带来不一样的经济收益。

3.1固定资产持有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固定资产一经取得,不管使用效益如何,都按照固定资产取得原价,确认及计量于资产负债表之中,并且设立“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减耗量。根据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理论依据:在企业生产及经营正常进行前提下,由于物理的,机能的因素将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和价值损失,为了合理反映这种价值减少,会计核算实行对使用固定资产在“经济使用年限”内进行折旧会计处理,通过固定资产的原价分摊形式收回其投资成本。

可见,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无论选择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等折旧方法中的哪一种,都表现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在减少、折旧累计收回投资额在增加,即体现了持有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3.2固定资产的金融价值性特征

企业持有的土地、仓库、厂房及建筑物或以“在建工程形”形式核算的土地等有形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客观金融性特征。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保有固定资产不管是使用目的还是投资目的,持有期间都实行折旧核算,使得若干年经过账面价值变得越来越少。事实上,随着我国土地价格及建筑成本不断上升,这类固定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

然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保有这部分金融性固定资产,由于具有巨大含溢价值。由此,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可能选择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转为把这些固定资产在市场上以市价卖出实现变现,将取得巨大营业外收入,实现企业利润增加。

4.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挖掘企业投资价值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使用状况复杂、确定成本核算单一,因此,投资者必须善于有效分析企业固定资产项目、结构、使用状态及性质,从理论上发现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客观存在的未来投资价值。

4.1 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一方面,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利润有贡献,并且这一贡献额度是通过固定资产本身的机能减耗换取而来的。一方面,在假设企业持续经营前提下,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就等于资产的潜在经济使用能力。其实,对于企业生产经营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来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企业品牌价值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在经济年限内所带来的单位年间经济收益,将大大超过原价折旧额。因此,投资者须详细了解企业固定资产项目及使用状况,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4.2善于认识固定资产的金融性价值收益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的确定核算特征,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客观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在这基础上,如果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把金融性固定资产以市价卖出变现,将实现巨大的经济收益。

实际上,金融性固定资产按现在市场公允价值交易,将使其隐含在该资产中的“含溢”价值部分得以实现,形成企业的确定收益。这样的结果将会直接带来企业每股收益及现金流量增加的同时,创造超过期望价值、使用价值以上的扩大价值额,形成扩大面积的增值空间。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篇(3)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国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进入资本市场参加上市企业投资的投资者急剧增加。为了使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上市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分析每股净资产(元)、每股资本公积金、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现金含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综合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合理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方案,必须客观分析企业会计报表及固定资产会计信息。

从客观的角度看来,现在公开披露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盈利能力信息,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却是资源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盈利能力信息。尤其是占有份额大、使用目的多、事业支撑元素强的固定资产,更加对企业未来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代号排行前(600001-600007之间)5家企业在2006年9月30日披露资产负债表的调查分析看来,5家企业持有固定资产平均比率占总资产平均额的61.14%,超过资产总额一半以上,其中最高是中国国贸(600007)的固定资产金额占资产总额的92.29%。可见,企业的每股净资产金额中所含固定资产份额较高,也就是说能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一半以上是固定资产。因此,要合理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就必须详细了解企业资产,特别是占有份额大而且使用元素多的企业固定资产,通过综合分析固定资产的会计特征,全面评估企业价值。

2. 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与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在根据本身经营战略决策进行事业投资过程中,取得并持有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其目的是同过运用投资固定资产进行生产经营,并取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事业收益。

2.1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

企业资产负债表披露的固定资产账面是取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成本。由于企业取得固定资产属于事业投资行为,所以购入费用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也就是说,从购入固定资产开始到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费用支出额,作为固定资产的投资原价并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及计量,并且在未来的使用年限内,通过折旧分摊费用的形式,收回固定资产这一事业投资确定成本。可见,固定资产购入时账面价值高,此时表现出来的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高,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及折旧核算,表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减少,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随之降低特点。

2.2固定资产取得的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目的一般是通过使用取得固定资产进行产品生产经营,并获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期望价值。

企业固定资产事业投资成本收回及实现期望价值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在这一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熟练完善、市场的不断开拓及产品销售量的扩大,营业利润会不断增;另一方面,随着固定资产的折旧会计处理,其账面价值不断减少,需要分摊的费用总额在降低。加上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长于折旧年限,也就是说企业固定资产经常是在累计折旧全部计提完毕之后,仍然还在使用并创造收益。因此,投资者在分析企业固定资产信息时,必须了解企业使用中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

3.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与绝对收益增加

根据我国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第三条规定,企业有形固定资产是为商品生产、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使用目的而持有,并要求在使用期间实行按“使用寿命”期内摊销的核算方法。由于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多重效用的客观特性,同一固定资产、同一核算成本、不同的持有目的、不同的使用方法将带来不一样的经济收益。

3.1固定资产持有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固定资产一经取得,不管使用效益如何,都按照固定资产取得原价,确认及计量于资产负债表之中,并且设立“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减耗量。根据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理论依据:在企业生产及经营正常进行前提下,由于物理的,机能的因素将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和价值损失,为了合理反映这种价值减少,会计核算实行对使用固定资产在“经济使用年限”内进行折旧会计处理,通过固定资产的原价分摊形式收回其投资成本。

可见,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无论选择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等折旧方法中的哪一种,都表现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在减少、折旧累计收回投资额在增加,即体现了持有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3.2固定资产的金融价值性特征

企业持有的土地、仓库、厂房及建筑物或以“在建工程形”形式核算的土地等有形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客观金融性特征。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保有固定资产不管是使用目的还是投资目的,持有期间都实行折旧核算,使得若干年经过账面价值变得越来越少。事实上,随着我国土地价格及建筑成本不断上升,这类固定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

然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保有这部分金融性固定资产,由于具有巨大含溢价值。由此,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可能选择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转为把这些固定资产在市场上以市价卖出实现变现,将取得巨大营业外收入,实现企业利润增加。

4.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挖掘企业投资价值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使用状况复杂、确定成本核算单一,因此,投资者必须善于有效分析企业固定资产项目、结构、使用状态及性质,从理论上发现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客观存在的未来投资价值。

4.1 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一方面,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利润有贡献,并且这一贡献额度是通过固定资产本身的机能减耗换取而来的。一方面,在假设企业持续经营前提下,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就等于资产的潜在经济使用能力。其实,对于企业生产经营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来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企业品牌价值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在经济年限内所带来的单位年间经济收益,将大大超过原价折旧额。因此,投资者须详细了解企业固定资产项目及使用状况,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4.2善于认识固定资产的金融性价值收益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的确定核算特征,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客观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在这基础上,如果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把金融性固定资产以市价卖出变现,将实现巨大的经济收益。

实际上,金融性固定资产按现在市场公允价值交易,将使其隐含在该资产中的“含溢”价值部分得以实现,形成企业的确定收益。这样的结果将会直接带来企业每股收益及现金流量增加的同时,创造超过期望价值、使用价值以上的扩大价值额,形成扩大面积的增值空间。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篇(4)

2015年5月15日,九鼎投资以41.50亿元竞价拍得中江集团100%股权。并通过中江集团间接持有上市公司中江地产(600053.SH)72.37%的股权,从而实际控制中江地产。作为新三板第一市值公司,九鼎投资此次41亿鲸吞中江集团,无疑再次引起了资本市场侧目,也成为了新三板公司借壳控股主板上市公司首例。

在此次收购中,收购人以 41.49592 亿元的价格竞得中江集团 100% 股权, 从而间接 控制中江地产 72.37% 的股份,即 313,737,309 股,每股价格为 13.23 元.根据中江地产2014 年度利润分配方案, 中江地产以 2014年期末总股本 433,540,800 股为基数 ,每 10 股派 0.6 元( 含税) 。截 至本要约收购 报告书签署之日, 上述利润分配方案 已实施完毕, 本次要约收购价格相应调整为 13.17 元/ 股。

中江集团在多次挂牌转让未果的情况下,九鼎投资以如此之高的溢价竞价拍中中江集团,背后一定有其深层次的战略意义。由于中江集团属非上市公司,旗下子公司中江地产是A股市上市公司,其财务报表较容易获得,故本文主要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对中江地产进行估值分析,并且与收购价格进行比较进而评估其并购决策,并且浅析该收购背后的原因。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估值分析

(1)根据中江地产财务资料,确定详细预测期为5年,2016年~2020年。之后5年公司销售增长率按照固定比例下降至宏观经济增长率水平,即7%。后续期销售增长率一直维持在7%的固定水平。

(2)根据中江地产财务资料,确定详细预测期销售增长率。本文中选取2010年至2014年五年间销售增长率的平均值作为详细预测期的增长率,即22%。

(3)确定实体现金流量中各项目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在估计各项现金流过程中,假设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与销售收入的比值保持不变。

首先,估计资本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选取预测期前三年的数据为参考,算出数值为0.20%。

其次,估计折旧与摊销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选取预测期前三年的数据为参考,算出数值为1.25%。

再次,估计营运资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选取预测期前三年的数据为参考。

算出数值为-216%。

由销售收入引起的营运资本增加额不可能负值,所以本文中在计算现金流量过程中不考虑营运资本支出的增加。

最后,估计税后经营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选取预测期前三年的数据为参考,算出数值为6%。

(4)估算折现率

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行业投资呈现多元化、区域投资不平衡趋势,再加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商业保密等因素,行业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外部人员很难获得企业的最低要求报酬率。由于这部分非本文重点,仅在此做粗略估计。

首先,查阅房地产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专家测算结果(股东权益必要报酬率)为13%。

其次,估算债务资本成本。根据中江地产财报可以看出,其借款总额中长期借款占绝大部分。本文选取央行公布的长期贷款基准利率,在此基础按照商业贷款利率上浮20%,作为中江地产的债务资本成本。根据2015年10月24日,中央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长期贷款基准利率,五年以上长期贷款利率为4.9%,则商业贷款利率为6.9%,以此作为债务资本成本。

最后,算出2015年中江地产的资本结构。根据2015年中江地产财报,负债总额为2,193,423,406.47元,股东权益总额为793,021,604.05元,总资产为2,986,445,010.52元。所以,可测算出债务比重为73.45%,权益比重为26.55%。

由上节公式可得:

加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债券资本成本××(1-t)=13%×26.55%+6.9%×73.45%=8.52%

(5)估算公司价值

第一阶段,假设2016~20120年,公司以22%的速度高速增长。现金流量折现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现金流量现值之和=497553217.9元

第二阶段,假设公司2021~20125年,公司的销售增长率从22%开始每年以3%的速度下降,现金流量折现情况如下:

第二阶段现金流量之和=737704116.9元

第三阶段,后续期公司以宏观经济增长率7%的速度稳定增长,现金流量折现情况如下:

后续期现金流量现值=CF(1+g)/(r-g) ×(P/F,8.52%,10)

=151336710.6(1+7%)/(8.52%-7%) ×(1+8.52)^10

=4703126163元

最后,将三阶段现金流量加总得公司内在价值。

公司内在价值=497553217.9+737704116.9+4703126163=5938383498元

所以,经估算我们可以得出中江地产公司价值约为59亿元。

四、本次并购的战略性意义

2015年1月21日,江西国资委将其所持有的中江集团100%股权在江西省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转让价格为25.47亿元,对应上市公司中江地产72.37%的股权,价格为18.4亿元。而中江地产当时市值约为50亿元,转让价款相当于市值的50%。然后截止至终止期,仍然没有受让人接盘。

自今年5月起九鼎投资以远高于挂牌价格的41.5亿元获得中江集团的100%控股权,从而成为首个间接获得A股融资平台的新三板公司。收购价格最终定在41.5亿元,这一价格虽然远高于国资委的挂牌价格,但是低于当时中江地产的市值50亿元和本文估算的内在价值59亿元。由此可见,此次收购是相当成功的。

本次并购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首先,此次重组对于处理僵尸企业、长期亏损的低效无效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九鼎投资收购母公司而实际控制上市公司的方式,巧妙的避开了证监会对于并购方的严格审查以及在二级市场举牌收购的漫长周期和巨额成本,而这些时间和成本远高于收购溢价。最后,九鼎投资将PE资产业务注入中江地产,使其形成了"地产+PE"的双主业模式,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篇(5)

 

1.引言

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建立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于2006年初构建起了一套包含39项会计准则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同时鼓励其他形式企业执行。在此次准则体系修改中,对企业影响重大的修改之一是允许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即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对部分资产选择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其中《第三号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的实行被认为将对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理由是由于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计价,因而过去形成的由成本计价而被低估的投资性房地产可实现价值的快速回归,从而可实现企业业绩大幅攀升[1-3] 。

此次准则体系修改中,对企业影响重大的修改之一是允许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即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对部分资产选择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其中《第三号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的实行被认为将对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理由是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会迅速将其过去采用的成本计价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这样可以对因使用成本计价而被低估的投资性房地产实现价值的快速回归,从而实现企业业绩大幅攀升[1-3] 。

但直到2009年10月,上市企业的相关财务报告显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企业数量仍很少,允许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公允价值计价的准则变动对上市企业的整体影响很小[4, 5] 。针对此现象学者们展开了积极地探讨,主要从客观角度总结了许多影响企业选择公允价 值计价的因素[6, 7] 。

本文认为客观因素制约影响了小部分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选择,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上市企业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做出了不变更计价模式的选择。后文将对此观点进行论证,并对管理层如何进行计价变更决策展开具体分析自利,对为何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数量很少的现象给出解释。

2.新准则下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特点及公允价值计价效应

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定义为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并规定为如下范围: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企业自用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在新准则中被认为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新会计准则单独划分投资性房地产是基于房地产实务对固定资产区分的需要而提出的,目的是规范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和相关的披露,提高会计的相关性。旧准则里投资性房地产被当作和其他固定资产一样的资产看待,也采用相应的估计使用年限对其提取折旧。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发现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不仅可能高于其账面净值,而且还经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而采用折旧后的固定资产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此类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基于此,业界和学术界认为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处理不合适。因此,需要将投资性房地产从原有的固定资产中划分出来,作为单独一类确定会计规范,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由此应运而生论文网。

2.1新准则下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特点

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在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上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1)归入的资产性质变化

在旧的会计准则中,将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内容分散在存货准则、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三个部分,由于各个部分的资产性质不同,因而会计处理方式也有较大差异。如: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的,作为企业存货,按存货准则规范处理:对外出租的固定资产和企业的一般性固定资产一样作为企业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准则规范处理;对外出租土地使用权或者持有并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按无形资产准则的规范来进行处理。而在新准则中,这些不同用途的房地产统一归于投资性房地产,按照同样方式进行会计处理。

2.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变化

旧准则中,归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价的房地产主要以成本模式计价,归入存货资产的房地产则以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原则计价,在房地产市场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成本价格要远低于市场价格,由此会计账目价值与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额。而新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可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公允价值(fair value)意指“公平合理之价值”。

3.后续计量变化

在旧会计准则中,归属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房地产分别按照该类资产的后续计价规定进行计量。

新会计准则下的房地产后续计量则规定:原来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以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但是一旦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则不允许再变更为成本模式计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自利,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2公允价值计价效应

我国上市企业已普遍设立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在已实施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变更决策为实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1)极大地提升企业利润,改善企业以往较差的经营业绩,甚至力挽狂澜帮助企业避免被退市。2)改善企业报表中如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会计指标,增强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信心,有利于企业进一步融资以获得发展。例如ST百花通过计价模式的变更获得了巨大的价值。作为一家以餐饮为主的上市企业,ST百花2004、2005连续两年亏损,而且2006年也了预亏的报告,但最后在年报中公司通过对投资性房地产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实现了净利润,从而避免了被退市的厄运。

虽然具有可观的公允价值计价效应,然而直到2009年10月,上市企业的相关财务报告显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企业数量仍很少。表1是我国设有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的上市企业有关计量模式的统计表,说明了上市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积极性不高,可看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数量呈现出逐渐增多趋势。上市企业仍较普遍地实施成本计价模式,与新会计准则推出前预测上市企业将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大相径庭。

表1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采用计量模式情况表

 

年 度

2006

2007

2008

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

619家

657家

690家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篇(6)

作者简介:顾 婧(1980-),女,江苏扬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投融资决策和风险管理;陈 豪(1990-),男,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险投资决策研究;田晓丽(1989-),女,四川江油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险投资决策和运筹学。

摘要:在双边道德风险框架下的最优努力程度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的心理情绪因素对风险企业价值和投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的适度自信都能够抵消道德风险的影响,风险企业家过度自信的心理会导致风险企业价值降低,但可能使净收益为负的风险企业得到投资,风险投资家的过度自信会使得风险投资家在投资决策中存在过度反应;风险企业家的消极保守也会使得风险企业价值降低且可能使净收益为正的风险企业遭到拒投,风险投资家的消极保守会使得他在投资决策中反应不足。

关键词:风险企业;心理情绪;过度自信;双边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8-0104-06

1 引言

风险投资也称创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和高潜在收益的特点。风险企业的运营往往包含两个主体:企业的管理者—风险企业家、资金的供给者—风险投资家。学者Harry等[1]对风险投资家的多重作用作出了假设和实证检验,Hellman和Puri[2]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家除了向风险企业提供资金,还会提供风险投资运作经验和商务关系,在运营过程中起到监督监管和帮助支持的作用。他们对风险企业的资金运营管理、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领导团队的建立、产品市场的拓展均有重要贡献。因此,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付出的努力程度共同影响了风险企业的成功概率。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都有追求个人私利的心理动机,从而形成双边道德风险。双边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

很多学者对双边道德风险进行了研究,如Houben[3]的研究说明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双方的信息没有得到完全披露,信息的隐藏导致对双方的激励不足,存在信息披露和双边努力水平问题。Repullo和Suarez[4]的模型分析表明无论投资前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证实,双边道德风险都会对最优契约安排产生很大的影响。上述研究将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视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认为他们的行为遵守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然而人们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总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有限理性的特征。行为金融学的蓬勃发展已经向人们展示了在传统完全理性假设下所未能发现的一些经济规律。

自Roll开创性的提出“傲慢”假说以来,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已经成为公司金融的行为学解释。所谓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的心理偏差[5,6]。事实上,心理情绪因素会对管理者或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如Heaton[7]的研究表明:在不考虑信息不对称或委托冲突时,过度自信会导致管理者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更高。王霞等[8]的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过度投资。王声凑和曾勇[9]在双边道德风险的框架下,讨论了风险企业家过度自信对创业企业项目价值的影响。他们认为随着项目盈利能力的差异以及企业家自信程度的不同,风险企业家过度自信对项目价值的影响也随之不同。Polk和Sapienza[10]考察了投资者非理性对公司投资的直接影响,如果公司股东是短视的,管理者会追求短期股价的最大化,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增加投资推动股价上升,而在投资者情绪低落时减少投资。另一方面,关于消极心理的研究,Raghunathan和Pham[11]发现诱发焦虑增加了决策主体对低风险、低回报项目的偏好,而诱发悲伤具有相反的结果。Lerner和Kltner[12]发现恐惧使个体高估风险并回避风险。

目前,在双边道德风险的框架下,同时考虑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心理情绪因素对风险企业估值及对其投资决策的影响还鲜有研究。本文试图在双边道德风险的框架下,探讨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心理情绪因素对风险企业估值及其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以期得到一些更符合客观现实的有意义的结论。

2 假设及变量解释

21 假设前提

本文假设风险企业的创始人风险企业家(Entrepreneur,以下简称EN)拥有某项新兴技术,前期缺乏资金,需要向风险投资家(Venture Capitalist,以下简称VC)融资,经评估筛选后VC决定分阶段投资该风险企业。为构建模型方便,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前提:

(1)EN和VC不再是完全理性的,将EN和VC复杂的心理情绪因素划分为三类:过度自信,完全理性,消极保守。

(2)不考虑税收、利率、汇率等其他市场因素对EN和VC投资决策的影响。

(3)VC所获得的股份比例和投资所占资产比例一致,且不考虑优先股的清偿优势,收益分配按照股份比例分配收益分配的假设是VC和EN契约的基础,现有收益分配基本假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按照股权契约,按股份比例分配;二是按可转换证券契约。。

(4)EN只提供专利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管理,EN自身没有货币性的资本投资。

(5)EN接受VC投资后,不再有其他融资借贷活动,风险企业的初始资产为CA。

(6)EN和VC的努力水平是较难观测的,VC和EN双方努力投入后,每一投资阶段的努力水平都视为不变。

(7)风险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产生中间收益。在投资阶段全部结束后,如果风险企业成功,则产生高收益RH;如果风险企业失败,则产生较低的收益RL。

(8)风险企业的成功概率仅仅与EN和VC的努力水平有关。

(9)无风险收益率为r,本文以无风险收益率r作为贴现率。

22 努力成本函数构建

在0时刻,VC和EN签订合约。为控制风险,VC将分阶段投资,在0阶段投入启动资金I0, 在第t年预计投资It,如果该年不投资,则It=0。预计投资T年,总投资价值IS占初始资产CA的比例为q。

根据假设(3),合约确定VC的股份比例也为q,其中0

劳动力效用规律要求成本函数满足二阶可导凸函数,努力成本(努力负效用)函数大多采用关于努力水平的二次函数[5]。

本文假设成本规模和收益规模正相关,c为常数,表示二者间的联系,0

因此,总成本函数的现值为:

(1)

23 风险企业成功概率函数构建

借鉴杨青和李珏[13]的概率模型,假设该风险企业成功获得高收益的概率符合以下函数形式,即:

其中β表示该风险企业的贝塔系数,表示该风险企业的系统性风险。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风险企业,该类企业风险大于整个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易得β>1,说明该风险企业的风险收益率高于市场投资组合平均风险收益率。β越大意味着风险企业的系统性风险越大,成功的概率越小。α为成功概率调整系数,调节成功概率对于风险的反应程度,本文假定α为常数,且α>0。若α>1,则表示成功概率对风险存在过度反应;若α

此外,r1和r2(r1,r2∈(0,1))分别反映EN和VC各自的努力水平对风险企业成功概率的贡献率。一方面,如果风险企业的成功更依赖EN所掌握的专利技术,则r1>r2; 另一方面,如果风险企业的成功更仰仗VC的管理经验和市场帮助,则r2>r1。(r1d+r2e)(r1+r2)表示内生因素对成功概率的影响。

24 VC和EN主观成功概率函数构建

VC和EN的主观期望成功概率在风险企业客观成功概率的基础上引入心理情绪系数k,用来反映VC和EN的心理情绪因素。VC的主观成功概率为:

(2)

kVC=1表示VC是理性的;kVC>1表示VC投资心理情绪是过度自信的;kVC

① 根据CAPM模型,b=r+β(rm-r)。 同理可得EN的主观成功概率为:

(3)

25 收益函数的构建

本文将风险企业最终的自然状态刻画为二项结构:高收益RH和低收益RL,即=RH,RL,不失一般性,本文假设低收益RL=0,而高收益RH=R(CA),收益是资产的函数。假设收益函数为:RH=R(CA)=(1+b)·CA。

其中b①为常数,与风险企业的系统性风险β正相关。

3 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31 无道德风险且“理性人”假设下的风险企业价值分析

在无道德风险和“理性人”假设下,此时双方努力水平可测且相互知晓,构建风险企业价值模型:

32 考虑心理情绪因素的风险企业价值和决策分析

在现实中,VC的决策会因为心理情绪产生偏差,VC的期望收益由VC的主观成功概率PVC(d,e)决定。VC的投资情绪会对投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当kVC远大于1时,VC处于极度自信状态,会忽视投资风险而加大投资力度,存在过度投资现象;当kVC0时,投资者处于极度消极保守状态,他将尽可能规避风险,减少投资甚至不投资;当kVC小于某个临界值时,VC将拒绝投资,类似于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如图1所示。

设IVCS=I(kVC),当0KVC′时,dI(kVC)dkVC≥0,即总投资价值IVCS随着投资心理情绪因素kVC的增加而增加;当kVC=1时,IVCS=IS,2Ι(KVC)K2VC=0;当kVC>1时,2I(KVC)KVC2>0;当KVC′

其中,约束条件(a)表示EN的努力水平d要满足使EN的主观期望收益最大化;约束条件(b)表示VC的努力水平e使VC的主观期望收益最大化;约束条件(c)表示投资净现值大于0。

由约束条件(a)、(b)知:EENd=0;EVCe=0。

解得:

(19)

由S>0,可以得出EN的心理情绪因素对VC投资决策的影响:EN越是过度自信(这样的过度自信可能会导致风险企业价值的降低),会被VC判断成一个利好信号,VC预期获得的收益越大,越愿意投入资金,这可能会造成实际价值小于零的风险企业因为EN的过度自信而获得投资。EN表现得越是消极保守,被VC判断为一个利空信号,VC预期获得的收益越少,这可能造成原本价值大于零的风险企业因为EN的消极保守而被拒投。

由SkVC>0,可以得出VC的心理情绪因素对其投资决策的影响:VC的过度自信会引起过度反应。VC的消极保守,会引起反应不足。一方面,在VC过度自信的情形下,EN的过度自信心理情绪作为一个利好信号的效果被VC所放大,VC的期望净收益增大。EN消极保守的心态作为一个利空信号的效果被VC所放大,VC的期望净收益减小。另一方面,在VC消极保守的情形下,VC的消极保守情绪会削弱各种信号对VC期望收益的影响,存在反应不足。将式(15)、式(16)代入式(4),得到考虑心理情绪因素的风险企业价值的表达式E(d,e)。

若kEN=1,即EN处于完全理性状态时,(dkEN=1)dg,虽然EN的努力水平因为EN的过度自信而增大,使得风险企业成功的概率增大;但努力水平增大引起的成本负效应反而降低了风险企业的价值。综上所述:EN和VC博弈中应当保持一种乐观、适度自信的心理情绪。

另外,kVC的作用机理和kEN相类似,当kVC=1qVC时,恰好抵消了其道德风险对努力水平的降低,但是由式(20)可知,kVC=1qVC不是风险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因为kVC的增大会增大IVCS,从而引起qVC和RHVC增大。

由于IVCS的具体表达式无法准确估计,所以较难求出VC的最佳投资心理情绪kVC。因为道德风险的存在会减少风险企业的价值,而自信投资心理情绪会抵消道德风险的影响,所以我们不难猜想出kVC>1,VC处于适度自信心理情绪状态是风险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下面将对相关模型和参数作出数量假设,通过实例证明kVC的存在且大于1。

4 数值例子

当kVC=kVC=1527>1,证明VC持一种适度自信投资心态是风险企业价值达到最大的必要条件。 当kVC>kVC,VC是过度自信的,风险企业价值随着过度自信程度增大而下降,且下降速度不断加快。VC过度自信心理情绪不仅增大了VC的投资风险(对于风险企业股份的控制比例增大),还会引起风险企业价值的下降。

5 结束语

在风险投资中,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往往表现出有限理性,不满足传统理性人的假设。因此,本文在双边道德风险的框架下,讨论了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的心理情绪因素对风险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说明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的适度自信都能够抵消道德风险的影响,使得风险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此时,风险企业家的适度自信行为恰好完全抵消其道德风险,而风险投资家的适度自信行为不能完全抵消道德风险。风险企业家过度自信的心理会导致风险企业价值的降低,但可能使净收益为负的风险企业得到投资,风险投资家的过度自信会使企业价值迅速下降且风险投资家在投资决策中存在过度反应;风险企业家的消极保守也会使得风险企业价值降低且可能使净收益为正的风险企业遭到拒投,风险投资家的消极保守会使他在投资决策中反应不足。

参考文献:

[1]Harry S, Manigart S, Vermeir W Venture Capitalist Governance and Value Added in Four Countri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6, 11(6): 439-469

[2]Hellman T, Puri M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tart-up Firms: Empirical Evidence [J]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1): 169-229

[3]Houben E Venture Capital, Double-sided Adverse Selection, and Double-sided Moral Hazard[R] SSRN Working Paper, 2002

[4]Repullo, Suarez Venture Capital Finance: A Security Design Approach [J] Review of Finance,2004,8 (1):75-108

[5]Malmendier U, Tate G Does Overconfidence Affect Corporate Investment? CEO Overconfidence Measures Revisited[J]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08,11(5):649-659

[6]Goel A M, Thakor A V Do Envious CEOs Cause Merger Wave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0,23(2):487-517

[7]Heaton J B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2, 31: 33-45

[8]王霞, 张敏,于富生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异化——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2):77-83

[9]王声凑,曾勇企业家过度自信情形下创业企业项目价值的研究[C] 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 2008. 5225-5239

[10]Polk Christopher, Sapienza Paola. The Stock Marke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A Test of Catering Theory[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9(1):187-217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篇(7)

一、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后期,投资决策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美、英、法等国为例,50年代普遍利用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利润率等静态评价方法,60年代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贴现法如净现值(NPV)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及内部收益率(IRR)法等动态评价方法,这种动态评价方法在反映投资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点。随后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Theory),在此基础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的问世将证券的定价建立在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提供定价数学模型,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实践。在这个时期投资决策理论几乎都是基于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利用财务数据和决策数学模型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决策。一方面缺乏决策的弹性思维,即要么选择,要么不选择;另一方面完全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忽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产生与外部环境大相径庭的错误决策。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罗斯提出了套利理论,为投资决策理论提供了新的决策思维。随着模糊数学、博弈论等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对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极大丰富了投资决策方法的内容。另外“Black-scholes模型”、“期权的理性定价理论”、离散时间的二叉树定价模型这些从实务期权的方法也对投资决策进行了研究。但是,无论是投资还是生产,都涉及到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是各种相关价值活动的集合体,同样的价值活动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目前国内外对投资决策方法和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但都是基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基于价值链的投资决策方法尚非常罕见。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既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二、运用价值链进行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一)价值链分析的理念内生耦合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

价值链是在企业中从基本原材料到交给最终客户产品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联结。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来逐步实现的,价值创造分散在企业的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中。随着交通、通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使得企业价值创造可以分割为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由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进行经营。企业投资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必须了解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寻找企业在企业价值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使投资能够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投资目标。因此,价值链分析的理念与企业投资决策的目标是内在耦合的,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有利于企业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改进

价值链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传统投资决策方法都是以项目本身为分析对象,以企业整体为投资主体,两者关系不够直观。只针对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并没有将项目的执行与企业的资源及资源配置问题相联系。而实际上,项目执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应该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并考虑才能确保该项目投资后的有效执行。价值链投资决策模型将分析对象转换至企业价值链的各链环,以整体价值链为主体,利用数理的方法,使得项目投资与企业主体有了更直观的联系。因此,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仅仅论证单个项目是否可行,而价值链分析方法涉及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价值链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核心聚集投资战略

为了将资源转化成为能力,企业必须将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根据价值链分析,企业为建立竞争优势,需要去除非核心环节业务,并购核心环节业务,实施核心聚集投资战略。这一投资战略能够直接提高规模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实现竞争优势。

(一)核心价值链的识别与财务投资对策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和设备、技术及人才,还包括核心竞争要素的整合能力。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垂直的管理模式不断让位于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环节。

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环节识别主要根据各个单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及产生的现金流,再加上根据企业各环节的经营状况,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力。判断的指标有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等方法。EVA主要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对企业各环节的评估适宜采用市场增加值方法。运用MVA衡量经营环节业绩的基本思路为:只有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价值增值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是成功、有效的。MVA可用来判断某一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为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MVA财务战略矩阵是以业务单元是否能创造价值,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能支持其自身的发展为基础而建立的。它以MVA、自我维持增长率R和销售额增长率R1为指标,对每一个业务单元进行考察,识别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判断应对其采取何种相应措施。

(二)核心聚集投资战略的实现方式

核心聚集投资战略可以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和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外部资源两种方式实现。

1.外包战略。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价值提升的方式。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注重的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把有限的内部资源配置到其最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价值链环节上,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核心环节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外包,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资源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外包策略主要包括:临时型外包服务、与竞争者合作、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和外包部分非核心业务。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业务外包。随着通讯、交通的现代化和便捷化,在全球范围内对业务进行整合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最优竞争态势。2.并购战略。从价值链角度来说,首先,价值链基本活动中包括了企业基础设施,而企业基础设施这部分内容就包括了符合企业目标的财务、会计和管理等活动。可见,并购活动应该属于这部分内容,包括在企业价值链中。其次,采购和服务这两种价值链活动是企业的上下游关键因素,而并购可以通过上下游的整合,发挥企业优势,达到企业的一系列目标。最后,按波特的竞争价值链观点,竞争价值链属于外部物流的一部分,通过对竞争者的兼并整合,可以使企业充分占领市场,发挥其竞争优势。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并购战略。按照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可划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战略。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并购流程包括:

(1)目标企业的选择分析。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并结合企业价值链分析制定并购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并购明确了方向,企业欲实施该并购战略,则首先要明确并购目标要素,即具体对哪一部门、哪一产品实施并购重组;其次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与资料收集,然后进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以为并购价格确定合理的区间,避免由于多付溢价而对并购价值效应造成损害。一般对目标公司估价方法有:资产价值基础法、市盈率法、贴现现金流量法等几种。并购企业主要根据并购的动机确定对不同方法的选用,并且在实践中可将各种方法交叉使用,从多角度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评估风险,从中选择产生价值增值最大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2)并购的整合分析。企业并购整合是否成功取决于并购对企业价值链的完善和扩展程度,而该程度受两企业间战略性能力转移的影响。根据企业间战略性能力互相依赖的高低和组织独立性需求的高低,并购整合战略包括:保留型整合战略、共生型整合战略、吸收型整合战略。在战略整合中,企业应将目标企业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使目标企业的各种资源服从并购方的整体战略,从而取得战略上的协同效应,在战略整合基础之上进行业务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又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进一步决定着人员构成和资产需求,而对目标企业的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整合的始末。

四、结语

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即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篇(8)

一、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后期,投资决策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美、英、法等国为例,50年代普遍利用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利润率等静态评价方法,60年代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贴现法如净现值(NPV)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及内部收益率(IRR)法等动态评价方法,这种动态评价方法在反映投资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显着优点。随后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Theory),在此基础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的问世将证券的定价建立在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提供定价数学模型,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实践。在这个时期投资决策理论几乎都是基于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利用财务数据和决策数学模型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决策。一方面缺乏决策的弹性思维,即要么选择,要么不选择;另一方面完全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忽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产生与外部环境大相径庭的错误决策。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罗斯提出了套利理论,为投资决策理论提供了新的决策思维。随着模糊数学、博弈论等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对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极大丰富了投资决策方法的内容。另外“Black-scholes模型”、“期权的理性定价理论”、离散时间的二叉树定价模型这些从实务期权的方法也对投资决策进行了研究。但是,无论是投资还是生产,都涉及到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是各种相关价值活动的集合体,同样的价值活动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目前国内外对投资决策方法和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但都是基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基于价值链的投资决策方法尚非常罕见。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既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二、运用价值链进行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一)价值链分析的理念

内生耦合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是在企业中从基本原材料到交给最终客户产品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联结。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来逐步实现的,价值创造分散在企业的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中。随着交通、通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使得企业价值创造可以分割为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由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进行经营。企业投资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必须了解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寻找企业在企业价值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使投资能够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投资目标。因此,价值链分析的理念与企业投资决策的目标是内在耦合的,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有利于企业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改进

价值链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传统投资决策方法都是以项目本身为分析对象,以企业整体为投资主体,两者关系不够直观。只针对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并没有将项目的执行与企业的资源及资源配置问题相联系。而实际上,项目执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应该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并考虑才能确保该项目投资后的有效执行。价值链投资决策模型将分析对象转换至企业价值链的各链环,以整体价值链为主体,利用数理的方法,使得项目投资与企业主体有了更直观的联系。因此,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仅仅论证单个项目是否可行,而价值链分析方法涉及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价值链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核心聚集投资战略

为了将资源转化成为能力,企业必须将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根据价值链分析,企业为建立竞争优势,需要去除非核心环节业务,并购核心环节业务,实施核心聚集投资战略。这一投资战略能够直接提高规模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实现竞争优势。

(一)核心价值链的识别与财务投资对策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和设备、技术及人才,还包括核心竞争要素的整合能力。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垂直的管理模式不断让位于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环节。

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环节识别主要根据各个单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及产生的现金流,再加上根据企业各环节的经营状况,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力。判断的指标有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等方法。EVA主要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对企业各环节的评估适宜采用市场增加值方法。运用MVA衡量经营环节业绩的基本思路为:只有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价值增值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是成功、有效的。MVA可用来判断某一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为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MVA财务战略矩阵是以业务单元是否能创造价值,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能支持其自身的发展为基础而建立的。它以MVA、自我维持增长率R和销售额增长率R1为指标,对每一个业务单元进行考察,识别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判断应对其采取何种相应措施。

(二)核心聚集投资战略的实现方式

核心聚集投资战略可以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和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外部资源两种方式实现。

1.外包战略。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价值提升的方式。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注重的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把有限的内部资源配置到其最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价值链环节 上,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核心环节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外包,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资源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外包策略主要包括:临时型外包服务、与竞争者合作、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和外包部分非核心业务。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业务外包。随着通讯、交通的现代化和便捷化,在全球范围内对业务进行整合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最优竞争态势。

2.并购战略。从价值链角度来说,首先,价值链基本活动中包括了企业基础设施,而企业基础设施这部分内容就包括了符合企业目标的财务、会计和管理等活动。可见,并购活动应该属于这部分内容,包括在企业价值链中。其次,采购和服务这两种价值链活动是企业的上下游关键因素,而并购可以通过上下游的整合,发挥企业优势,达到企业的一系列目标。最后,按波特的竞争价值链观点,竞争价值链属于外部物流的一部分,通过对竞争者的兼并整合,可以使企业充分占领市场,发挥其竞争优势。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并购战略。按照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可划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战略。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并购流程包括:

(1)目标企业的选择分析。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并结合企业价值链分析制定并购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并购明确了方向,企业欲实施该并购战略,则首先要明确并购目标要素,即具体对哪一部门、哪一产品实施并购重组;其次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与资料收集,然后进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以为并购价格确定合理的区间,避免由于多付溢价而对并购价值效应造成损害。一般对目标公司估价方法有:资产价值基础法、市盈率法、贴现现金流量法等几种。并购企业主要根据并购的动机确定对不同方法的选用,并且在实践中可将各种方法交叉使用,从多角度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评估风险,从中选择产生价值增值最大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2)并购的整合分析。企业并购整合是否成功取决于并购对企业价值链的完善和扩展程度,而该程度受两企业间战略性能力转移的影响。根据企业间战略性能力互相依赖的高低和组织独立性需求的高低,并购整合战略包括:保留型整合战略、共生型整合战略、吸收型整合战略。在战略整合中,企业应将目标企业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使目标企业的各种资源服从并购方的整体战略,从而取得战略上的协同效应,在战略整合基础之上进行业务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又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进一步决定着人员构成和资产需求,而对目标企业的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整合的始末。

四、结语

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即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篇(9)

一、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后期,投资决策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美、英、法等国为例,50年代普遍利用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利润率等静态评价方法,60年代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贴现法如净现值(NPV)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及内部收益率(IRR)法等动态评价方法,这种动态评价方法在反映投资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点。随后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Theory),在此基础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的问世将证券的定价建立在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提供定价数学模型,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实践。在这个时期投资决策理论几乎都是基于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利用财务数据和决策数学模型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决策。一方面缺乏决策的弹性思维,即要么选择,要么不选择;另一方面完全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忽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产生与外部环境大相径庭的错误决策。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罗斯提出了套利理论,为投资决策理论提供了新的决策思维。随着模糊数学、博弈论等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对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极大丰富了投资决策方法的内容。另外“Black-scholes模型”、“期权的理性定价理论”、离散时间的二叉树定价模型这些从实务期权的方法也对投资决策进行了研究。但是,无论是投资还是生产,都涉及到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是各种相关价值活动的集合体,同样的价值活动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目前国内外对投资决策方法和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但都是基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基于价值链的投资决策方法尚非常罕见。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既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二、运用价值链进行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一)价值链分析的理念内生耦合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

价值链是在企业中从基本原材料到交给最终客户产品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联结。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来逐步实现的,价值创造分散在企业的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中。随着交通、通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使得企业价值创造可以分割为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由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进行经营。企业投资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必须了解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寻找企业在企业价值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使投资能够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投资目标。因此,价值链分析的理念与企业投资决策的目标是内在耦合的,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有利于企业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改进

价值链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传统投资决策方法都是以项目本身为分析对象,以企业整体为投资主体,两者关系不够直观。只针对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并没有将项目的执行与企业的资源及资源配置问题相联系。而实际上,项目执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应该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并考虑才能确保该项目投资后的有效执行。价值链投资决策模型将分析对象转换至企业价值链的各链环,以整体价值链为主体,利用数理的方法,使得项目投资与企业主体有了更直观的联系。因此,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仅仅论证单个项目是否可行,而价值链分析方法涉及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价值链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核心聚集投资战略

为了将资源转化成为能力,企业必须将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根据价值链分析,企业为建立竞争优势,需要去除非核心环节业务,并购核心环节业务,实施核心聚集投资战略。这一投资战略能够直接提高规模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实现竞争优势。

(一)核心价值链的识别与财务投资对策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和设备、技术及人才,还包括核心竞争要素的整合能力。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垂直的管理模式不断让位于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环节。

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环节识别主要根据各个单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及产生的现金流,再加上根据企业各环节的经营状况,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力。判断的指标有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等方法。EVA主要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对企业各环节的评估适宜采用市场增加值方法。运用MVA衡量经营环节业绩的基本思路为:只有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价值增值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是成功、有效的。MVA可用来判断某一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为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MVA财务战略矩阵是以业务单元是否能创造价值,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能支持其自身的发展为基础而建立的。它以MVA、自我维持增长率R和销售额增长率R1为指标,对每一个业务单元进行考察,识别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判断应对其采取何种相应措施。

(二)核心聚集投资战略的实现方式

核心聚集投资战略可以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和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外部资源两种方式实现。

1.外包战略。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价值提升的方式。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注重的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把有限的内部资源配置到其最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价值链环节上,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核心环节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外包,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资源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外包策略主要包括:临时型外包服务、与竞争者合作、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和外包部分非核心业务。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业务外包。随着通讯、交通的现代化和便捷化,在全球范围内对业务进行整合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最优竞争态势。2.并购战略。从价值链角度来说,首先,价值链基本活动中包括了企业基础设施,而企业基础设施这部分内容就包括了符合企业目标的财务、会计和管理等活动。可见,并购活动应该属于这部分内容,包括在企业价值链中。其次,采购和服务这两种价值链活动是企业的上下游关键因素,而并购可以通过上下游的整合,发挥企业优势,达到企业的一系列目标。最后,按波特的竞争价值链观点,竞争价值链属于外部物流的一部分,通过对竞争者的兼并整合,可以使企业充分占领市场,发挥其竞争优势。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并购战略。按照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可划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战略。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并购流程包括:

(1)目标企业的选择分析。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并结合企业价值链分析制定并购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并购明确了方向,企业欲实施该并购战略,则首先要明确并购目标要素,即具体对哪一部门、哪一产品实施并购重组;其次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与资料收集,然后进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以为并购价格确定合理的区间,避免由于多付溢价而对并购价值效应造成损害。一般对目标公司估价方法有:资产价值基础法、市盈率法、贴现现金流量法等几种。并购企业主要根据并购的动机确定对不同方法的选用,并且在实践中可将各种方法交叉使用,从多角度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评估风险,从中选择产生价值增值最大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篇(10)

二、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FA)是一种由主成分分析法推广而来的实用多元统计方法,其实质是根据原始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结构的特征再现指标与综合因子的关系,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在经济研究中利用因子分析法可以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选取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有助于分析复杂经济难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多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上市企业的投资价值,应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上市企业投资价值,克服了评价方法———综合经济动态指数法和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法之不足,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刘宇、王增民(2001)通过比较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利用水泥行业13个上市公司的19项财务指标构建因子载荷矩阵,经分析后认为影响公司投资价值的综合因素有:获利能力因素、资本结构与财务杠杆因素、经营与偿债能力因素、资产价值因素、市场景气因素,它们使每个因子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综合各指标的共性。陈云泽(2008)提出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分析可以从七个方面做因子分析,它们分别是: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抗风险能力,公司治理,商业模式以及创业团队,但是这七个方面在企业投资价值研究的应用中必须确定合适的样本数量和客观的财务指标数据,否则会使企业投资价值评价与实际情况产生重大偏误。郑向前(2009)采用因子分析法,根据生物制药行业特点选取了8个代表性因子: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经营现金流量对负债比率、流动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对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成长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进行分析。戴云(2013)选取南通地区中小板上市的12家样本企业,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增长能力四个方面中选择12项财务指标建立企业业绩评价模型,对其经营业绩做出评价。

三、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运筹学家T.萨迪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该方法把各种因素划分成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对每个层次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表示,然后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层次指标的权重,最后综合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建立模型做出决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层次分析法对问卷设计、专家素质及水平有较高要求,且工作量大、周期长,通常在实际应用中与因子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等方法相结合。层次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将思维过程数学化的方法,有助于简化系统分析和计算,因此在学术界颇受关注。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篇(11)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是准确分析企业价值所必需的,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会计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识别企业的优劣、预测企业的未来。但是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反映非财务信息的能力,同时分析指标体系中,也缺乏对评估企业价值必不可少的非财务指标。因此在以价值创造为视角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对企业未来前景进行预期,评估企业价值,进行相应的决策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现代企业价值与财务分析理论的概述

(一)企业价值分析的常用方法

企业价值分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重置成本法。它是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的价值等于所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之和减去负债。在使用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时,主要是通过调整企业财务报表的所有资产和负债,得到的是企业的市场价值。

2. 市场分析法。市场法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成熟和有效的股票市场。在使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时,主要是挑选一个或几个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参照物企业,分析、比较被评估企业和参照物企业的主要变数,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参照物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后确定被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3. 现金流折现法。这是目前评估企业价值的主流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企业价值,是企业产生未来收益的现值。在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评估企业价值时,将企业未来的净现金流量,根据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现在,得到企业的经济价值 。

(二)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本身就是通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来表述企业价值的报表,基于企业价值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就是围绕企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的,具体分为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以及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变化趋势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进行调整,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估计企业价值。

首先,是长期竞争优势分析。如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能力和当前及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等能力的分析。

其次,是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有收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净资产盈利能力三大类指标。收入盈利能力是盈利与收入之比,盈利和收入根据分析的具体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从而得到不同的收入盈利率。常见的收入盈利率有销售利润率、销售净利率等。

资产盈利能力是盈利与资产之比。盈利和资产可有多种表现形式,该类指标中最常用的是揭示企业资产真实盈利能力的指标。即:资产真实盈利率=(税后利润+税后利息)/资产平均余额。该指标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用它与社会无风险期望收益率和同风险期望收益率相比,可以判断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高低,评价企业经营效率;用它与企业负债成本率相比,可以判断企业举债经营是否有利可图等。净资产盈利比率=税后利润/净资产。这个指标揭示的是企业所有者的实际获利能力,故是判断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最后是风险水平分析。企业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风险水平分析首先要揭示这两类风险的大小,反映这些风险大小的主要指标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在揭示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之后,还应对净资产盈利率的构成进行分析。净资产盈利率是由资产盈利率和因财务杠杆带来的风险盈利率两部分构成,即:净资产盈利率=资产盈利率+(负债/资本)×(资产盈利率一负债成本率)。该分析在评价企业财务风险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三、价值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发展策略

(一)价值视角下企业财务评估体系的变化

传统的也是现行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是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环境下的,分析的主要资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是关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分析方法主要是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四类。

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在人力资源的披露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从计量属性、财务报表结构、以及信息披露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如美国1900年到1975年间,物质资产收入份额已由约45%下降到20%,而劳动力收入份额已由约55%上升到80%左右,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经济环境发生了改变,非财务指标评估、人力资源评估等已经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必然趋势,企业价值评估的框架也发生了改变。

(二)价值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发展策略

1. 关于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改进

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准确地分析“人、财、物”三大资源的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源与财务资产的比例,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的价值。因此,本文认为,人力资产是区别于现有会计体系中所有资产类型的新型资产,应将人力资源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人力资产”。因此,当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上的人力资源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的计量

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用职工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这种方法计算简便,数据可靠性强,可用于群体价值的计量。二是商誉评价法。商誉评价法是将企业商誉评价的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属于产出法中根据劳动者以前所创造的部分价值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三是经济增加值法。经济增加值法是“将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群体在未来特定时期内所实现的收益的预测值中按人力资源投资率计算出的属于人力资源投资部分的现值作为该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群体的人力资源的剩余价值”。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投资包括在未来特定时期内企业为了获得人力资源以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所发生的投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也包括企业在运用人力资源使用权时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使用成本等)。

(2)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

根据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要求,需增加如下几个账户:一是人力资产账户,会计主体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本企业的人力资产科目设置明细账。二是劳动者权益类账户“人力资本”,用来核算劳动者投入到会计主体中的人力资源资本。三是在费用类账户中增加“人力费用”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中应于当期费用化的部分。四是在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成本”账户及“人力投资”科目。“人力资源成本”账户的借方归集人力资源受雇佣后其成本应根据人力资源为会计主体服务的年限进行摊销的部分,包括会计主体取得、维护及开发人力资源的支出,贷方登记人力资源交给有关部门使用后,结转到“人力投资”科目。本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如新员工正在接受会计主体的培训,则有借方余额。“人力投资”账户的借方归集由“人力资源成本”账户结转来的本会计体支出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贷方登记每期转入损益类科目的金额。五是在利润分配科目再增加“人力资源未分配利润”和“人力资源分红”二级科目,分别核算本年度实现的应归属于人力资源的利润及分配给人力资源的利润。六是在负债类账户中增加“应付人力资源分红”科目,用来核算应付未付给人力资源的利润 。

2. 关于财务报表中非财务信息的改进

关于财务报表中非财务信息的改进,主要是通过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来实现的。非财务信息涉及面广,内容繁杂,除了对财务报表的基本解释性内容外,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以及主要竞争对手、有关股东、主要管理者的信息;二是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三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对其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经营战略做出说明,以便于信息用户对这些战略是否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做出恰当判断和评价。

此外,在价值视角下,企业还需要加强一下经营业绩指标的披露。主要包括:一是经营活动指标。如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退货与积压情况;二是成本指标。如员工数量、平均工资、原材料消耗数量与价格 ;三是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如开发新产品或服务;四是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如关键资产的平均使用期、人力资源的素质与结构;五是其它指标,如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改进与技术革新指标、与供货商的关系指标。

当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也可能泄露企业秘密。披露的越少,越有利于企业保密,但对投资者而言却起不到应有的投资参考作用,披露的越多,对投资者而言,越有利于其进行投资决策;而对企业而言,则可能会泄露其经营信息、投资项目等有关企业秘密。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规定相应的反欺诈条款及必要的法律责任来保障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四、结束语

财务报表本身就是以反映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形式来反映企业的价值,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将高度浓缩了的财务数据转化为直接评估企业价值的可用信息的过程。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它问题的不断出现,财务报表的不断完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运用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体系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以便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朱锡庆,黄权国.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