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零售业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0 15:04:17

零售业发展现状

零售业发展现状篇(1)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外商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

(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

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

3.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4.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很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二、从世界零售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

从我们前面对我国零售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与国际零售企业的高科技、高信息化相比,我国零售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低。在我们加入WTO后,企业运作趋于国际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与国际零售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此外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加速零售业的国际化步伐,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经营特色,其中的问题主要是加强和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把企业内部的信息流整合起来,以内部信息化的基础应对电子商务,还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建立起连通企业内外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企业各种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加强对外联系。此外,建立商业信息系统(MIS)、商品供货系统(GO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及时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并根据准确商业信息对市场进行超前预测和预警预报,避免经营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商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零售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

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构成了电子商务推广的障碍。如何尽快培养、引进相关人才,是我国零售业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品牌化

即形成零售企业的品牌效应,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资产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零售企业要在商品质量和组合、服务内容和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化方面实现高层次化。因此,在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形式下,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誉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树立本企业良好的企业品牌、服务形象、环境和职工形象,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我国零售业在培育服务品牌资产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战略观点:

1.差异化。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零售企业应注重创新,即创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服务品牌关系,从而加深顾客心目中的服务品牌印象。2.提升现代零售企业声誉。为顾客开发重要并具有价值的服务。3.建立情感联系。企业应试图超越服务的逻辑和经济层面,因为顾客的核心价值往往是超越常规逻辑的。4.将服务品牌内部化。在服务品牌创建过程中,员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内部营销是实现服务品牌内部化的关键。

(三)集团化

由于零售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渠道价值的巩固和增强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零售商业绩与规模之间呈现“S”型曲线函数关系,表现为当零售商的门店规模达到一临界点时,其经营业绩可以实现快速上升。这种利润增长特征在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过有效验证。

商业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组建的企业联合体。实施零售集团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本总量,消除业务重叠和较高经营成本,而且还可以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迅速发挥整体优势。

目前全球零售企业的规模已经由传统的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竞争方式也转向集约化,从而以规模化、连锁经营方式、实施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形成绝对成本优势。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通过扩大规模,增强资本和自身实力,为与国际性零售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集团化经营为降低成本寻求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复杂程度的提高,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融合组建零售企业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大批量采购,从而降低成本。

加强与外商“联姻”,培植自己的产业集团。根据入世的有关条款,中国承诺:入世后,将立即允许外商拥有所注资公司49%的股份,两年后即可拥有50%的股份;中国入世两年后,外国银行亦将被允许同中国企业一起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五年后允许中国私营企业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中国将给予部分外商分销权等等。凭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和企业的竞争力,无以抗衡,所以,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加强与WTO成员国知名国际商业集团“联姻”。在这方面中国零售业有着与世界零售巨头合作的经验,但以后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种形式缓冲冲击力,并充分利用该渠道使我国产业集团的产品进入跨国连锁经营和特许经销网络。

(四)国际化

即实现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方式。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集团,在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经开设了1600多家分店。该集团2004年全球销售额就突破了2,852亿美元,沃尔玛至2005年已连续5年排在世界500强的首位。日本在国外的零售企业,已经占到日本在国外开设企业总数的41%左右,国际化倾向明显。法国、荷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企业也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并收效显著。

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障碍逐渐减少,对于国际投资的管理和限制逐步放宽,这有利于利用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外资企业“跑马圈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零售企业应加快资产重组的步伐,以合资、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对众多的同行企业进行集中和战略性调整,组建一些零售业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结群而御,打造零售业的“航空母舰”,以转守为攻,积极应对。

零售业发展现状篇(2)

[摘 要] 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促进了国际零售巨头制定进一步拓展 中国 市场的计划,他们逐步将竞争的关注点由东向西递级推进。面对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压力,西部零售 企业 应当立足于自身 发展 的现状,认清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 ,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探索出一条有西部特色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中国西部 零售业 连锁化 物流配送 本土优势 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按照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零售业走完了三年的过渡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零售巨头可以不受限制的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对中国零售企业构成了强大的压力,竞争由东部发达地区逐渐向西部内陆地区渗透。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的零售行业为 研究 对象,对当前西部零售业的发展现状进行 分析 、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西部零售业的现状和问题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是甘肃省 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以兰州为分析基点,概述西部零售业的现状和问题。 1.总体规模小,连锁化程度低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领先是非常关键的。当年沃尔玛就是凭借运营成本始终比“凯马特”低2.5个百分点而最终打败了对手。兰州市除几家外来零售企业规模较大外,本地零售企业规模还都比较小。兰州市零售行业的连锁化程度偏低。虽然从业态上看,超市、百货店、家电卖场、专卖店等大多数业态都已经实现了连锁化经营,但连锁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经营运作的不规范以及物流配送系统的不完善,很多连锁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规模效益。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对于规模扩张、连锁化经营方式的探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有些企业甚至安于现状。这些观念极大地限制了零售企业的发展。 2.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 西部地区零售业普遍存在着精通流通业务、懂得 现代 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员缺乏,流通 理论 研究和流通技术 应用 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不仅如此,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看似连锁,实际上仍是单体店分散经营的方式,违反了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其结果必然是经济效益差。 目前 ,兰州市的连锁零售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配送系统的不规范导致连锁企业的规模效益很难发挥出来。 贫富差距过大或扩大过速,导致绝大多数的购买力掌握在少数消费者手中,因其消费总量的有限性使得社会总体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不高,而大多数消费民众的收入份额少,尽管其消费意愿较强,但购买力不足,有效需求还是不旺,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中的“斜、大、乱”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大众的有效购买力。 2.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消费行为的发生既受到购买力的制约,也受到消费意愿的 影响 。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包括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如果即期消费意愿强于预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旺盛;反之,预期消费意愿强于即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疲软。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此消彼长,受到对今后的预期信心强弱的左右。因此,需要通过增强消费者的预期信心,强化消费的即期意愿。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一要加强消费观念的正确引导。通过广泛和主动的引导、宣传,使消费者树立 科学 而正确的消费理念,在心理上缓解消费顾虑,在行为上做到理性消费;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打破所有界限,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 网络 ,增强人们的保险观念;同时还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营运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支付信誉和支付能力,减轻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增强预期信心,强化即期消费意愿;三要提高消费环境的保障力度,建立适应人们消费心理、习惯、水平和方式转变的需要的消费环境。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之机,促进消费硬环境优化,通过精心培育市场,营造一个安全与健康的消费软环境,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权益,激发消费意愿;四要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制。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要借助消费信贷机制参与运作,积极而稳妥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规范操作程序,防范消费信贷风险,促进消费信贷发展。 3.厂商要切实增加供给创造需求。在研究国内消费时,绝不能忽视企业提供商品的品牌、品种、质量、价格、外包装,以及商品促销方式和手段等因素对消费需求及其变化的影响作用。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诱导需求和创造需求的策略与措施,发挥供给创造需求的功能,促使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厂商要提高增加供给创造需求, 一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根据自身的生产意志和能力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的行为和观念,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企业经营机制;二要调整产品生产结构。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规律 ,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制定科学的生产经营策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三要重视产品设计,不断创造新产品。改变传统意义上仅仅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的做法,加强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发挥企业诱导和创造需求的主动性;四要实行市场扩展策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消费者消费水准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存在尚未开发或尚未饱和的市场空间,通过实行积极的市场扩展策略,可以发现供不应求的市场亮点,通过增加供给创造需求,寻找企业的用武之地。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并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管何种因素,长期的市场疲软对经济的发展都极为不利。通过对消费市场疲软原因的分析,才能找到实现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增强国力,造福人民,实现经济发展的终级目标。 3.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落后,缺乏经营特色 相当多的零售企业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指导营销活动,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而是跟着市场热点走,人云亦云,倾向于短期行为,不注重战略规划,营销方式简单粗放。许多零售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千店一面”的情况严重。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企业往往重视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然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4.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服务意识差 西部零售 企业 对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仅仅停留在卖出商品的层次上。这样造成的后果是:顾客与商家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整体消费形态也从以往的“物美价廉”、“节衣缩食” 发展 到今天的“个性购物”、“健康购物”、“快乐购物”以至于“享受购物”、“体验购物”、“感受购物”的高度。在这种形势下,零售企业如果不摒弃传统的销售观念,着重于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全过程的销售服务,努力使顾客在购物中得到让渡价值最大,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二、西部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 零售行业的特点是发展前景诱人、大有可为,同时又风险极大。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大量的中小型零售企业在适应消费需求、发挥经营特长和保持销售活力等方面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是大型零售企业所不能代替的。我们既要看到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凸现的差距,也要看到 中国 零售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当前,本土优势是中国零售企业,也是西部零售企业具有的最重要的基础优势。准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比较优势,将其发展为竞争优势是西部零售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较量中,西部零售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市场的适应性优势 本地消费者和企业对当地的文化有天然的适应性,而外来企业要适应消费者的特点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跨国零售企业是外来者,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与本地消费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容易形成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包括 经济 距离、 政治 距离、 社会 心理距离和文化距离。这些距离会妨碍其对市场的适应性。 2.本土化经营优势 西部零售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多年,在西部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 旅游 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中国零售企业所有。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与消费者的交往中更容易被认同,这种认同主要表现在对零售服务特色的认同和对购买利益的认同。 三、加快发展西部零售企业的对策建议 1.继续推广和完善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1)在规范化经营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连锁经营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实行规范化的经营和管理。在西部已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中,不少只是走走连锁经营的形式,运作的规范性较差。为此应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连锁企业法,以保护连锁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详细规定连锁经营的基本条件和标准,规范连锁经营,真正体现起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核心,防止连而不锁。 (2)政府适当支持,给予必要的倾斜政策,鼓励其迅速发展。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连锁企业的资金、税收、网点登记手续等现实 问题 ,并调整商业网点规划和布局,使其更有利于连锁企业的发展壮大。 (3)根据具体条件,选择连锁经营的形式。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直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每种类型都有其实施的条件,也有其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包括行业特征、经营特色、企业规模、环境因素等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连锁形式。 2.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强供应链管理,完善物流配送系统 学习 外资零售巨头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和培养一批具有 现代 流通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人才进入零售企业,提高西部零售行业的管理水平。加大 科技 投入,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引进一批先进的物流和信息设备,同时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技术培训,以提升西部零售企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零售行业应当充分利用与最终消费者接近,联系密切的有利条件,巩固、发展与供应商、批发商的共生关系,最终实现共赢的目的。现代供应链的建立和管理需要从软、硬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要引进供应链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多功能、集约化的供应枢纽。企业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以扩大物流系统的规模。同时,通过先进的物流信息设备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控制,以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物流成本的 科学 控制,使企业在物流活动中真正实现利益最大化。 3.建立顾客满意的服务体系 随着商品的日趋同质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过去仅仅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已不能适应现代竞争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企业只有以顾客满意为核心,不断创造顾客价值,才能真正提高竞争能力。 零售企业应当加强与顾客的情感交流,对顾客的要求迅速做出反应并加以解决。零售企业除了要让顾客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享受超值的服务以外还应提供人性化的关怀,让顾客感受到其他一些细节,如良好的购物环境、醒目的导购牌、清洁卫生的洗手间、宽敞的休闲厅、快乐的儿童乐园、优美的背景 音乐 、便利的提包寄存、会员购物优惠卡等等。 西部零售企业要想在跨国零售集团无处不在的环境中获得成功,就应在充分备战的同时认清一些积极的因素:跨国零售集团的进入不仅会带来竞争,同时也可以帮助国内零售企业尤其是西部零售企业共同开发消费者需求,并培训西部零售管理人员、开拓管理视野。竞争的关键在于要学会如何对跨国零售集团避实击虚,在一段时间内找到互利共存的 方法 ,从而在与跨国零售集团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快速发展。 参考 文献 : [2]李 敏:我国连锁零售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家统计局贸经司,2004 [3]韦 苇 姚慧琴: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陈已寰:零售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宋 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宋立刚:国际化企业现代物流管理,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 [7]岑丽阳:西部零售业发展思路及对策,商业 研究 , 2005(24) [8]金 薇:我国零售业现状 分析 及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对策建议,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1)

零售业发展现状篇(3)

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按照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零售业走完了三年的过渡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零售巨头可以不受限制的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对中国零售企业构成了强大的压力,竞争由东部发达地区逐渐向西部内陆地区渗透。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的零售行业为研究对象,对当前西部零售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西部零售业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3.9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进行,西部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零售行业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以兰州为分析基点,概述西部零售业的现状和问题。

1.总体规模小,连锁化程度低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领先是非常关键的。当年沃尔玛就是凭借运营成本始终比“凯马特”低2.5个百分点而最终打败了对手。兰州市除几家外来零售企业规模较大外,本地零售企业规模还都比较小。兰州市零售行业的连锁化程度偏低。虽然从业态上看,超市、百货店、家电卖场、专卖店等大多数业态都已经实现了连锁化经营,但连锁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经营运作的不规范以及物流配送系统的不完善,很多连锁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规模效益。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对于规模扩张、连锁化经营方式的探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有些企业甚至安于现状。这些观念极大地限制了零售企业的发展。

2.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

西部地区零售业普遍存在着精通流通业务、懂得现代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员缺乏,流通理论研究和流通技术应用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不仅如此,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看似连锁,实际上仍是单体店分散经营的方式,违反了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其结果必然是经济效益差。目前,兰州市的连锁零售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配送系统的不规范导致连锁企业的规模效益很难发挥出来。

贫富差距过大或扩大过速,导致绝大多数的购买力掌握在少数消费者手中,因其消费总量的有限性使得社会总体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不高,而大多数消费民众的收入份额少,尽管其消费意愿较强,但购买力不足,有效需求还是不旺,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中的“斜、大、乱”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大众的有效购买力。

2.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消费行为的发生既受到购买力的制约,也受到消费意愿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包括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如果即期消费意愿强于预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旺盛;反之,预期消费意愿强于即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疲软。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此消彼长,受到对今后的预期信心强弱的左右。因此,需要通过增强消费者的预期信心,强化消费的即期意愿。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一要加强消费观念的正确引导。通过广泛和主动的引导、宣传,使消费者树立科学而正确的消费理念,在心理上缓解消费顾虑,在行为上做到理性消费;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打破所有界限,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网络,增强人们的保险观念;同时还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营运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支付信誉和支付能力,减轻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增强预期信心,强化即期消费意愿;三要提高消费环境的保障力度,建立适应人们消费心理、习惯、水平和方式转变的需要的消费环境。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之机,促进消费硬环境优化,通过精心培育市场,营造一个安全与健康的消费软环境,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权益,激发消费意愿;四要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制。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要借助消费信贷机制参与运作,积极而稳妥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规范操作程序,防范消费信贷风险,促进消费信贷发展。

3.厂商要切实增加供给创造需求。在研究国内消费时,绝不能忽视企业提供商品的品牌、品种、质量、价格、外包装,以及商品促销方式和手段等因素对消费需求及其变化的影响作用。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诱导需求和创造需求的策略与措施,发挥供给创造需求的功能,促使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厂商要提高增加供给创造需求,一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根据自身的生产意志和能力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的行为和观念,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企业经营机制;二要调整产品生产结构。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规律,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制定科学的生产经营策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三要重视产品设计,不断创造新产品。改变传统意义上仅仅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的做法,加强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发挥企业诱导和创造需求的主动性;四要实行市场扩展策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消费者消费水准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存在尚未开发或尚未饱和的市场空间,通过实行积极的市场扩展策略,可以发现供不应求的市场亮点,通过增加供给创造需求,寻找企业的用武之地。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并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管何种因素,长期的市场疲软对经济的发展都极为不利。通过对消费市场疲软原因的分析,才能找到实现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增强国力,造福人民,实现经济发展的终级目标。

3.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落后,缺乏经营特色

相当多的零售企业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指导营销活动,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而是跟着市场热点走,人云亦云,倾向于短期行为,不注重战略规划,营销方式简单粗放。许多零售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千店一面”的情况严重。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企业往往重视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然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4.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服务意识差

西部零售企业对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仅仅停留在卖出商品的层次上。这样造成的后果是:顾客与商家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整体消费形态也从以往的“物美价廉”、“节衣缩食”发展到今天的“个性购物”、“健康购物”、“快乐购物”以至于“享受购物”、“体验购物”、“感受购物”的高度。在这种形势下,零售企业如果不摒弃传统的销售观念,着重于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全过程的销售服务,努力使顾客在购物中得到让渡价值最大,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二、西部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

零售行业的特点是发展前景诱人、大有可为,同时又风险极大。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大量的中小型零售企业在适应消费需求、发挥经营特长和保持销售活力等方面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是大型零售企业所不能代替的。我们既要看到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凸现的差距,也要看到中国零售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当前,本土优势是中国零售企业,也是西部零售企业具有的最重要的基础优势。准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比较优势,将其发展为竞争优势是西部零售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较量中,西部零售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市场的适应性优势

本地消费者和企业对当地的文化有天然的适应性,而外来企业要适应消费者的特点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跨国零售企业是外来者,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与本地消费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容易形成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包括经济距离、政治距离、社会心理距离和文化距离。这些距离会妨碍其对市场的适应性。

2.本土化经营优势

西部零售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多年,在西部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中国零售企业所有。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与消费者的交往中更容易被认同,这种认同主要表现在对零售服务特色的认同和对购买利益的认同。

三、加快发展西部零售企业的对策建议

1.继续推广和完善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经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西方国家已有近14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带来了我国零售业一场深刻变革。但在西部零售业连锁化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这种经营形式。

(1)在规范化经营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连锁经营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实行规范化的经营和管理。在西部已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中,不少只是走走连锁经营的形式,运作的规范性较差。为此应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连锁企业法,以保护连锁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详细规定连锁经营的基本条件和标准,规范连锁经营,真正体现起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核心,防止连而不锁。

(2)政府适当支持,给予必要的倾斜政策,鼓励其迅速发展。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连锁企业的资金、税收、网点登记手续等现实问题,并调整商业网点规划和布局,使其更有利于连锁企业的发展壮大。

(3)根据具体条件,选择连锁经营的形式。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直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每种类型都有其实施的条件,也有其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包括行业特征、经营特色、企业规模、环境因素等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连锁形式。

2.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强供应链管理,完善物流配送系统

学习外资零售巨头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流通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人才进入零售企业,提高西部零售行业的管理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引进一批先进的物流和信息设备,同时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技术培训,以提升西部零售企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零售行业应当充分利用与最终消费者接近,联系密切的有利条件,巩固、发展与供应商、批发商的共生关系,最终实现共赢的目的。现代供应链的建立和管理需要从软、硬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要引进供应链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多功能、集约化的供应枢纽。企业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以扩大物流系统的规模。同时,通过先进的物流信息设备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控制,以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物流成本的科学控制,使企业在物流活动中真正实现利益最大化。

3.建立顾客满意的服务体系

随着商品的日趋同质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过去仅仅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已不能适应现代竞争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企业只有以顾客满意为核心,不断创造顾客价值,才能真正提高竞争能力。

零售企业应当加强与顾客的情感交流,对顾客的要求迅速做出反应并加以解决。零售企业除了要让顾客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享受超值的服务以外还应提供人性化的关怀,让顾客感受到其他一些细节,如良好的购物环境、醒目的导购牌、清洁卫生的洗手间、宽敞的休闲厅、快乐的儿童乐园、优美的背景音乐、便利的提包寄存、会员购物优惠卡等等。

西部零售企业要想在跨国零售集团无处不在的环境中获得成功,就应在充分备战的同时认清一些积极的因素:跨国零售集团的进入不仅会带来竞争,同时也可以帮助国内零售企业尤其是西部零售企业共同开发消费者需求,并培训西部零售管理人员、开拓管理视野。竞争的关键在于要学会如何对跨国零售集团避实击虚,在一段时间内找到互利共存的方法,从而在与跨国零售集团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定娜万后芬:零售业国际化营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敏:我国连锁零售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家统计局贸经司,2004

[3]韦苇姚慧琴: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陈已寰:零售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零售业发展现状篇(4)

[摘 要] 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促进了国际零售巨头制定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他们逐步将竞争的关注点由东向西递级推进。面对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压力,西部零售企业应当立足于自身发展的现状,认清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探索出一条有西部特色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中国西部 零售业 连锁化 物流配送 本土优势 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按照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零售业走完了三年的过渡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零售巨头可以不受限制的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对中国零售企业构成了强大的压力,竞争由东部发达地区逐渐向西部内陆地区渗透。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的零售行业为研究对象,对当前西部零售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西部零售业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3.9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进行,西部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零售行业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以兰州为分析基点,概述西部零售业的现状和问题。 1.总体规模小,连锁化程度低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领先是非常关键的。当年沃尔玛就是凭借运营成本始终比“凯马特”低2.5个百分点而最终打败了对手。兰州市除几家外来零售企业规模较大外,本地零售企业规模还都比较小。兰州市零售行业的连锁化程度偏低。虽然从业态上看,超市、百货店、家电卖场、专卖店等大多数业态都已经实现了连锁化经营,但连锁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经营运作的不规范以及物流配送系统的不完善,很多连锁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规模效益。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对于规模扩张、连锁化经营方式的探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有些企业甚至安于现状。这些观念极大地限制了零售企业的发展。 2.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 西部地区零售业普遍存在着精通流通业务、懂得现代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员缺乏,流通理论研究和流通技术应用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不仅如此,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看似连锁,实际上仍是单体店分散经营的方式,违反了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其结果必然是经济效益差。目前,兰州市的连锁零售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配送系统的不规范导致连锁企业的规模效益很难发挥出来。 贫富差距过大或扩大过速,导致绝大多数的购买力掌握在少数消费者手中,因其消费总量的有限性使得社会总体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不高,而大多数消费民众的收入份额少,尽管其消费意愿较强,但购买力不足,有效需求还是不旺,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中的“斜、大、乱”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大众的有效购买力。 2.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消费行为的发生既受到购买力的制约,也受到消费意愿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包括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如果即期消费意愿强于预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旺盛;反之,预期消费意愿强于即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疲软。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此消彼长,受到对今后的预期信心强弱的左右。因此,需要通过增强消费者的预期信心,强化消费的即期意愿。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一要加强消费观念的正确引导。通过广泛和主动的引导、宣传,使消费者树立科学而正确的消费理念,在心理上缓解消费顾虑,在行为上做到理性消费;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打破所有界限,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网络,增强人们的保险观念;同时还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营运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支付信誉和支付能力,减轻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增强预期信心,强化即期消费意愿;三要提高消费环境的保障力度,建立适应人们消费心理、习惯、水平和方式转变的需要的消费环境。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之机,促进消费硬环境优化,通过精心培育市场,营造一个安全与健康的消费软环境,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权益,激发消费意愿;四要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制。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要借助消费信贷机制参与运作,积极而稳妥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规范操作程序,防范消费信贷风险,促进消费信贷发展。 3.厂商要切实增加供给创造需求。在研究国内消费时,绝不能忽视企业提供商品的品牌、品种、质量、价格、外包装,以及商品促销方式和手段等因素对消费需求及其变化的影响作用。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诱导需求和创造需求的策略与措施,发挥供给创造需求的功能,促使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厂商要提高增加供给创造需求, 一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根据自身的生产意志和能力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的行为和观念,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企业经营机制;二要调整产品生产结构。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规律,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制定科学的生产经营策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三要重视产品设计,不断创造新产品。改变传统意义上仅仅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的做法,加强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发挥企业诱导和创造需求的主动性;四要实行市场扩展策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消费者消费水准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存在尚未开发或尚未饱和的市场空间,通过实行积极的市场扩展策略,可以发现供不应求的市场亮点,通过增加供给创造需求,寻找企业的用武之地。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并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管何种因素,长期的市场疲软对经济的发展都极为不利。通过对消费市场疲软原因的分析,才能找到实现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增强国力,造福人民,实现经济发展的终级目标。 3.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落后,缺乏经营特色 相当多的零售企业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指导营销活动,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而是跟着市场热点走,人云亦云,倾向于短期行为,不注重战略规划,营销方式简单粗放。许多零售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千店一面”的情况严重。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企业往往重视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然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4.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服务意识差 西部零售企业对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仅仅停留在卖出商品的层次上。这样造成的后果是:顾客与商家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整体消费形态也从以往的“物美价廉”、“节衣缩食”发展到今天的“个性购物”、“健康购物”、“快乐购物”以至于“享受购物”、“体验购物”、“感受购物”的高度。在这种形势下,零售企业如果不摒弃传统的销售观念,着重于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全过程的销售服务,努力使顾客在购物中得到让渡价值最大,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二、西部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 零售行业的特点是发展前景诱人、大有可为,同时又风险极大。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大量的中小型零售企业在适应消费需求、发挥经营特长和保持销售活力等方面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是大型零售企业所不能代替的。我们既要看到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凸现的差距,也要看到中国零售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当前,本土优势是中国零售企业,也是西部零售企业具有的最重要的基础优势。准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比较优势,将其发展为竞争优势是西部零售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较量中,西部零售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市场的适应性优势 本地消费者和企业对当地的文化有天然的适应性,而外来企业要适应消费者的特点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跨国零售企业是外来者,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与本地消费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容易形成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包括经济距离、政治距离、社会心理距离和文化距离。这些距离会妨碍其对市场的适应性。 2.本土化经营优势 西部零售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多年,在西部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中国零售企业所有。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与消费者的交往中更容易被认同,这种认同主要表现在对零售服务特色的认同和对购买利益的认同。 三、加快发展西部零售企业的对策建议 1.继续推广和完善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经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西方国家已有近14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带来了我国零售业一场深刻变革。但在西部零售业连锁化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这种经营形式。 (1)在规范化经营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连锁经营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实行规范化的经营和管理。在西部已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中,不少只是走走连锁经营的形式,运作的规范性较差。为此应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出

零售业发展现状篇(5)

一、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一方面促进了我国连锁零售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相对弱小的中小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陷入举步艰难的境地。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中小型连锁零售业的调查,有以下特点:

1.零售连锁企业逐渐兴起。2011年底,全市现有连锁总店所设分店258家,零售额超28亿元,占盐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28.3%。连锁零售超市遍布在盐城各县(市、区)商业中心和主要居民区,经营的品种包括了所有百姓居家生活用品。

2.经营领域不断延伸。连锁零售超市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广,经营上也赋予变化和创新。经营品种从传统的生活用品,到家电电器等;刻意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如免费停车、班车接送、卖场内人性化服务,极大的拓展了超市的服务功能,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3.竞争手段单一。盐城市中小型连锁零售业在市场竞争中经营品种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千店一面,各中小型零售商家都关注与普通收入阶层,不敢涉及高收入阶级的产品领域。零售企业的竞争手段单一,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竞争不力、生存艰难。

二、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方面,对连锁经营一知半解。认为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的一群商店属于同一个企业集团所有的商店。另一方面,一味地强调追求规模。认为有一定店铺数量就一定能达到规模效益,甚至一些亏损企业把连锁经营认为是“一连就灵”,不懂连锁经营的实质,不顾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特点而盲目上马,由于模式、人才、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相应地解决,仅开了几个店铺就无法生存。

2.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据调查,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虽然在店名、装修、着装、开架售货等形式上达到了所谓的“统一”,但现代化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连起码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都难以做到,更没有完善的现代化、智能化的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系统。由于管理水平低,基本处于自行其是,“形似而神不是”、“连而不锁”,不仅影响连锁经营发展,?而且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3.企业无自身的鲜明特色。国外一些闻名连锁零售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自己的经营或治理特色。如美国沃尔玛超市以商品低价来招引顾客,法国家乐福则以经营地点的选择取得优势。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普遍缺乏自身的特色,经营商品的雷同化,不注重错位竞争、经营策略上的差别化,致使企业无核心竞争力。

4.网点分布不尽合理。调查显示:现在盐城市连锁超市多集中在成熟的市中心或是人群集中繁华地区,而不愿意在新区布点。由于布局不合理,不仅使商业集中区企业之间过度竞争,而且不便于居民购物,也加剧了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治安及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

5.信息化水平较低。据调查,盐城连锁经营企业信息化方面普遍得到解决的只是电子收款机收款、计算机开具发票、财务核算、分店单独进行商品管理,只有个别企业建立并连接了本企业的局域网,经营中较为重要的与供货商联网方面基本处于空白。

三、中小型连锁零售业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盐城商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形成本市商业发展均衡有序的局面。合理引导商业领域资金投向,重点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人才,整合超级市场发展档次,引导企业向社区和未开发的区域投资,合理布局,建立一批连锁便利店等灵活购货方式卖场。

2.扩展规模,做强企业。势单力薄的单体小企业无实力参与竞争。建议有资金优势的企业,积极以资金为纽带,运用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集分散经营的小资金为集团经营的大资本,多建直营店,为本企业获得最大效益;资金短缺的企业多运用商号、配送、经营模式等优势,发展加盟店,尽快形成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

3.狠抓管理,提高水平。连锁经营的基本特征是在经营管理理上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目前许多中小型连锁企业还有相当的差距。针对中小型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品种不多而花色、款式多、订货批次多、批量少等特点。必须通过加强管理,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采取商品统一采购和配送,降低进货成本、合理调配商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4.挖掘潜力,打造特色。特色经营往往成为企业经营至胜的法宝。近年来,由于价格和利益机制的影响,使一些中小型连锁企业经营“雷同”、“综合”日趋严重。与大型百货商店的大规模综合经营竞争,致使许多中小型零售企业陷入困境。因此,推行部分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实行专业化经营和特色定位是摆脱目前困境的一条有效之路,它可以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对改善流通整体结构的长远战略也有很大意义。

5.加强信息建设,提升竞争能力。在零售业激烈竞争形势下,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是连锁经营发展和竞争的关键。随着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建立不可复制的连锁经营模式、培养忠实的消费群、与供应商共赢、科学决策等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目前中小型零售连锁企业急需要制定统一、完整的战略规划,确立各阶段的信息化目标与重点,推进信息化建设。

6.加速人才培养,适应多变市场。我国在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才刚刚起步,职业院校和连锁零售企业都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搞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形成合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建立一支能适应当前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

零售业发展现状篇(6)

    零售业起步阶段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零售业似乎与西方世界隔绝,游离于世界零售革命之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业发展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零售业依然是由国有、集体经济垄断经营。直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我国零售业才开始出现了一些实质变革,开始对小型国有零售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对个体和私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零售业初步发展阶段

    从1992年开始的近十年时间里,中国零售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一个重要的发展事件就是大型商场的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年销售额在1.2亿元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场,1991年只有94家,1992年增加到150家,1993年达到291家,1994年1995年分别达到488家和624家,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场,1992—1995年分别是2家、7家、10家、21家,仅5年时间内大型商场的数量增加了5倍多。

    零售业发展过渡阶段

    随着我国加入wto,迎来了零售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根据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双边协议,中国将开放农产品、零售、专业服务、影音产品、汽车、电讯、银行、证券等八大市场,国际零售业的重量级公司,凭借雄厚的实力,庞大的规模,科学高效的管理,便捷、准确、及时的信息,现代的营销和优良的服务,以起点高、竞争力强的态势阔步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零售业以相当大的冲击。“入世”后外商零售业在带来冲击和外资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经营机制、服务方式等以及外在的压力。“入世”使中国零售业有了更多学习借鉴和实战练习的机会,可以促进中国零售业的发展。

    零售业全面开放阶段

    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入世过渡期结束,兑现中国对零售市场全面向外资开放的承诺,零售领域实行全面开放。零售业全面开放后,为国内的零售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外资的进入,有利于加快我国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带动高档商业设施的发展,增强和改善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和投资环境,为我国零售业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零售业态百花齐放表现在业态形式已突破往昔传统业态(百货店)一统天下格局,而出现多种新的业态。国家内贸局在《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中按零售店的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目标客户等结构特点,将零售业态分为八类: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国内目前的零售市场上,百货店等传统业态仍占有一席之地,从一定程度上看,仍然居于主流业态地位。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大型综合超市等新业态将全面赶超百货商店等传统业态,进入重组、扩张、创新的新时期。零售业态在空间上的摆布已一改往昔城市一中心的状态,而出现“边缘崛起”、区域性零售分中心与市中心并存、选购品经营在城市或区域性商业中心、便利品经营在邻近居民集中居住区布点的迹象。

    竞争激烈,市场优胜劣汰

    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新型零售业态不断兴起,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以电子商务(网上销售)为特征的第四次零售变革方兴未艾,给传统的有形零售业态模式冲击较大。加上跨国零售集团携雄厚的资本、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快速进入国内扩张,使零售业竞争格局越来越激烈。零售业并购重组活跃,行业加速整合和重构,一些资金实力薄弱,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虚假繁荣的中小超市等零售企业,在进行连锁经营的扩张中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企业破产。如原广州市家宜超市倒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例。

    商业地产过热,导致零售业态布局不合理我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热和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带动了商业地产过热发展。我国零售业市场对外资的全面开放,零售市场快速增长态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外资向我国商业地产的投资呈快速增长之势,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商业地产投资热升温。一个突出问题是业态结构和布局结构不合理,表现为适合大型零售业态的地产多,且大多集中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商业地产的投资过热,业态结构布局结构不合理,造成空置面积的快速增长,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增大了投资风险。

    中国零售业发展建议

    零售企业应以战略的眼光选择业态从零售业的发展史看,商业零售业态主要受到消费需求和工业生产两股力量的制约。然而在买方市场下,尤其是在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已获得相对满足,供给日愈过剩的情况下,虽然“供给决定需求"仍具意义,但消费者已成为主宰市场的绝对力量,只有那些胜任消费需求的企业才有生命力。所以零售业态选择的基本准则就是要看哪种业态所体现的效用组合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零售企业发展应由城市商业中心向城市社区或郊区转移随着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剧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随着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商业作为城市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的场所,其结构随着城市郊区化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尤其是以一定地域居住区为载体,以社区内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为宗旨,通过各种商业业态,商业业种和商业功能的聚焦,提供日常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社区型商业已成为近年来零售业发展的热点。

    提高零售业利润率

    1)扩大商品购销差价提高利润

     通过提高直采商品销售比例,对商品尽可能推行源头采购,倡导“果采山头、菜采田头、货采源头”,从而降低采购成本。直采商品的毛利率较高,平均毛利率在30%以上,因此,零售企业提高直采商品销售比例可以迅速提高盈利水平。

    例如,作为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零售价格采取天天低价策略,比竞争对手凯玛特低3%-4%还能实现高毛利率(沃尔玛的平均毛利率超过20%,高于中国零售企业10%左右),主要得益于其压低进货价格的结果。沃尔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采购价格,做到一些产品的销售价数倍于采购价。如跳舞毯的销售价约是采购价的5倍,玩具吉普车销售价约是采购价的8倍。

    2)降低经营成本——直接体现为利润经营成本的降低取决于直接降低营销等费用或是建立高效率的业务流程。

    我国零售企业费用采用向厂商转移成本方式,将诸多导购员工资、办公场地的费用转移给了厂商,零售商费用的减少是建立在供应商费用增加的基础上。而沃尔玛降低的是能与厂商共享的渠道成本,投资的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可以和厂商分享高效率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国零售商未来的盈利模式逐步转移至优化渠道价值链的共享收益上来,包括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零售业发展现状篇(7)

知名商业专家黄文杰认为,目前传统零售业转型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不过在众多形式中,线上线下企业融为一体最被看好,可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将利益共同化、最大化。

由于电商的分流作用的影响,线下零售商开始意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并一直在进行转型尝试,选择不同的方式触网。除了选择自建线上平台或进行O2O业务布局,越来越多线下零售商开始走出自己的体系,寻求与互联网企业在业务、战略、资本等多个层面的合作。而随着网络零售基数的扩大,线上零售业务不会再出现类似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网上购物对传统零售渠道的冲击也逐渐下降至平稳状态。如何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电商们开始思考的问题。实体店的用户体验优势及供应链优势成为线上到线下的最好落脚点,电商们也纷纷开始寻求线下的门店及物流资源、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因此,虽然近年来线上与线下一直是处于博弈的状态,但两者并不是你存我亡的关系,O2O一体化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马云认为,电商应是为传统实体经济提供便利服务和体验的重要推手,需要实体经济作为依托。今年的京东商城入股永辉超市、沃尔玛控股1号店、阿里和苏宁合作等案例即使这一说法最好的诠释。

零售业发展现状篇(8)

一、北京零售业态发展的主要特点

1.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零售企业已达3.25万个,零售业营业面积达到1811.57万平方米,按当年全市常住人口计算,人均零售商业面积已达1.2平方米,与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均1.1~1.2平方米的水平相比,已处于较高的水平。2004年全市零售业态企业实现零售额为1624.3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到2005年底,营业面积万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店铺已达138家,全市连锁商业门店数达到5973个,比上年末增加541个,比2001年末增加3850个;实现零售额9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2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2、业态结构渐趋合理。目前,北京零售业已形成了以大中型百货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店为主体,以其他零售业态为补充,满足多方面、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格局,业态结构日益趋向完整、合理。传统的百货业态继续得到发展,2006年全市有12家以百货店为主要经营业态的企业,进入全国零售百强行列。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统计,全市20家大中型百货店2006年实现销售额189.98亿元,比2003年增长43.5%,年均递增20.5%。以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为主的新型零售业态,逐渐占据零售市场的主力地位。2004年,以上7种新型业态的经营企业数量占比为46.6%,经营面积占比为59.1%,零售额占比为67.2%。新业态经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专业店、无店铺销售、专卖店、便利店等行业,单位数量占比分别为20%、12.2%、7.9%、4.6%。新业态零售额占比最高的行业是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场,零售额占比分别为23.3%、20.5%、16.2%。

3.投资主体多元化。零售业所有制结构由原来单一公有制结构逐步趋向多元化,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大量涌现,成为零售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到2005年底,进驻北京的国际知名外商投资企业已达30多家,外资企业零售额达到220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6%。非公有制投资主体的参与,使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不仅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活跃,而且推进了零售业态现代化的进程。

4.现代化水平提高。零售业中的不少企业,无论是经营设施,还是组织化程度、管理方式、服务水平,都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期间,连锁商业实现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2%提高到27.7%。电子商务迅速发展,2005年各类电子商务交易额887亿元,三年增长了94%。刷卡消费取得突破性进展,银行卡特约商户从不到6千户发展到3.8万户,刷卡消费额三年增长了10倍。

二、北京零售业态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决定了北京应大力发展包括商业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并以流通业作为主导产业。2005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69.1%,不仅大大高于国内其他主要城市,而且达到了国际上发达城市的水平。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下,零售业态也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2.北京人口众多,属特大型消费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性消费比重日趋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零售业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

3.即将于2008年召开的北京奥运会,将对零售业改善经营环境、提升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北京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分析

百货店:面对新型零售业态竞争的压力,百货店将更加注重进行业态的改良和创新,即变传统百货为现代百货。百货业态细分趋势将更加明显,如细分为高档百货、时尚百货、生活百货、主题百货、折扣百货、精致超市百货等。在经营内容上,部分百货店将向精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一些体量较大的百货店将向整合娱乐设施和其他服务设施的区域购物中心方向发展。社区百货店,则将继续发挥其区域优势,在管理绩效提升和营销策略组合方面有所改善。在经营策略上,将进一步向连锁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同时一些新的营销模式将进入百货店竞争领域,如体验消费、顾客关系管理、网络促销等。

超市:在大型综合超市业态中,外资零售商在对大型店铺的综合管理能力方面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在中小型超市领域中,本土企业在标准超市和社区便利性超市方面,依然具有相对优势。在某些地区,这类中小型超市甚至能与大型综合超市对抗。如何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保证相关人力资源的适配及管理制度的完善,已成为超市业态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便利店:受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消费习惯等因素制约,我国大多数地区还不具备发展标准化城市性便利店的条件。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便利店的发展仍将集中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便利店的经营也将从店铺数量的竞争演变为个性化、差异化与企业品牌塑造的竞争。由于便利店的竞争是小型化多店铺的竞争,便利店的盈利模式最终将取决于特许加盟的模式,因此,企业品牌的塑造将是便利店竞争的重点。

零售业发展现状篇(9)

一、引言

零售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晴雨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结构转型期,零售业在产业结构转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 国内的零售企业只有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家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中小零售企业的扶持力度, 优化管理结构并注重关系营销, 开辟小城镇和农村新市场, 才能与外资抗衡并取得长远的发展。

二、正文

1.中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1)经营规模偏小, 采购能力较低。我国现阶段的本土零售业巨头在经营规模上和国际零售业巨头相比, 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百联集团一年的零售额是720多亿人民币, 而沃尔玛一年的零售额是3 000多亿美元。截至2006年1月31日, 中国零售30强店铺总数为16 665个, 而沃尔玛一家的全球店铺数就相当于中国30强总和的二分之一, 而中国30强的销售额加起来, 却只有沃尔玛的五分之一。不仅企业整体的销售额有限, 而且单店的销售规模也有限。联华超市的单店平均销售额都在1 000万元多一点, 虽然沃尔玛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但单店的销售额都在1亿元左右。可见, 中国零售企业与跨国零售企业之间的规模差距仍然很大。

(2)零售业的业态多元,竞争加剧。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为了适应不同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和习惯,国内零售业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其业态基本俱全。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等因素,零售业态被划分为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型超市、仓储式商店、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家居建材店等17种业态。这些业态都各有优势,他们或以快取胜,或以创造便利为特色,或以低价位为法宝,分别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以此来占据各自市场份额,试图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也更加剧了整个零售业的竞争。

2.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1)零售业态布局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完善。

①零售业态布局不合理。零售业态是指针对消费者的特定需要, 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 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 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经营形态。业态的发展是零售业永恒的主题。现代的零售商业必须要研究好业态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才不至于落伍或被淘汰。而在我国, 现今已改变了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业态形式, 多种业态并存发展, 但业态布局不合理、结果失调的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大城市大型商场超常规发展, 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 新型业态发展滞后, 网点数量不多, 规模普遍偏小, 超级市场的规模优势和低价特征难以体现。加上经营方式陈旧, 管理方式落后, 使得小型零售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

②零售业态组织化程度低, 运作不规范, 各业态优势难以发挥。我国零售业态从超级市场、百货店向便利店、专业店、大型综合城市、家居市场发展。发展确实迅速, 数量猛增, 但大多数搞单点经营,即传统的“大而全, 小而全”的经营, 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 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在中小城市及农村, 零售业态组织化程度低, 运作不规范的表现尤为突出。有人认为超市就是开价售货, 几家商店统一了店名、服装、标识就是连锁, 许多地方的连锁店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 各自为政, 很少做到真正统一配送、核算、管理。

(2)品牌建设滞后, 配送水平较低。我国许多零售企业对自有品牌开发策略不重视, 宣传力度不到位, 导致使用自有品牌的商品品种太少。同时由于自有品牌大部分被应用到商品价值低、质量差异不明显的商品上, 使得自有品牌认知度很低, 无形中削弱了自有品牌的影响力。大多数零售企业选择商店名称作为自有品牌名称, 使自有品牌名称太过于单一, 一旦自有品牌产品出现问题时很容易损害企业的整体声誉, 同时种类不同的商品共用一个自有品牌名称容易使品牌定位模糊;使得投入的资金有限而利用不均衡。

我国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不仅面积小, 而且物流配送的信息管理不完善。很多企业仍采用手工操作, 即使有些引入了信息技术, 也都局限于内部存货管理和顾客结算, 没有上升到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

(3)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不仅没有商法,就连目前大力倡导的连锁、特许经营等都没有相关的法律,这给零售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致命性的。外资零售企业的雄厚实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中国使国内零售企业面临着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法律和政府的支持,但目前在零售业方面,中国并没有一部针对性比较强的法律。

3.发展中国零售业的对策

(1)“农村包围城市”,发挥本土企业的优势。沃尔玛在很多年前从美国一个小镇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走向了全球。正是这样稳扎稳打地市场策略和决策,使得沃尔玛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零售王国。而目前我国零售业把主要对象一直放在城市,却无暇顾及相对来说还处在成长期的二三线城市和乡镇。国外零售巨头由于“水土不服”等环境因素,在一定阶段只能选择在大城市建立其销售商铺,难以深入下去。国内零售企业应该完善现有的战略和市场定位,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优势,树立长远的眼光,将未来的中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占得先机。

(2)发展连锁经营,走规模化之路。最早的连锁经营诞生在美国。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更新,连锁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一方面连锁经营因其进货量大,可以有效地增加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可以扩充网点,增大零售企业的销售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传统企业的扩张会有很大的风险,新建企业的存活率仅为20%,而以连锁经营方式新建企业的成功率在95%以上。

三、结语

我国零售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可以用惊人两字来形容。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我国只用了10多年;西方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零售业态结构,这几年也悉数出现在我国。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 国内的零售企业只有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家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中小零售企业的扶持力度, 优化管理结构并注重关系营销, 开辟小城镇和农村新市场, 才能与外资抗衡并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逢谷,陈惠琴,胡清友.企业统计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零售业发展现状篇(10)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3―0068―06

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洗礼,中国零售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在国际上流行的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折扣店、网络商店等各种新型零售业态逐步进入我国,并迅速成长。按照人世时的承诺,2004年12月10日我国取消了外商零售企业进入的地域和数量限制,2005年取消了外商零售企业的控股权限制。目前,零售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本土零售业发展现状

1 零售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高,市场供应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零售市场商品零售规模快速扩大。1997~203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实际增长速度超过10%。2004年以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促使我国消费品市场稳定中加快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增强。2003年~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10.2%、12%和12.6%,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210亿元,比2006年增长16.8%(如2所示)。消费品市场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表明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场规模跃上一个大的扩张平台――将以每年增加万亿元的速度发展。

2 新型零售业迅速崛起

20世纪90年代初期,超级市场、仓储店、折扣店、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无店铺零售、仓储式商场以及网上购物等西方国家一个世纪以来出现过的大部分零售业态进入我国零售市场,出现了业态纷争的局面。在2006年中国零售业100强企业中,实行多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有45家,总销售额为43160.8亿元,占总销售额的50.10%;百货店有27家,总销售额为7790.3亿元,占100强总销售额的9.04%;超级市场有16家,总销售额为14594.10亿元,占100强总销售额的16.94%。(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统计看,多业态组合经营占据我国零售业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我国主要零售组织形式,我国已形成了以超级市场、百货和专业店为主力业态,便利店、折扣店和会员店齐头发展的业态格局。

3 大型零售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大型零售企业在我国零售业中的主导作用日渐加强。一方面,大型零售业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6年全国百强零售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30.1%,平均年销售额从23.4亿元跃升至87.43亿元13]。另一方面,大型零售业有着明显的规模递增、市场集中度提高的趋势:2001年百强企业前十强销售额合计792.4亿元,占百强销售额合计的33.8%;2002~2005年前十强销售额分别为1,123.2亿元、1,672.1亿元、2,256.5亿元、3,196.7亿元,占百强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38.8%、40.5%、41.0%和43.2%,2006年前十名企业销售额高达4,089.8亿元,占百强企业销售额的比重上升至46.68%。

(二)外资零售业在我国发展现状

自2004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零售商加快了在我国的扩张步伐。2004~2007年,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和麦德龙等八个国际知名零售商年均在华新开门店74家,截至07年年底,共计拥有门店579家。其中,家乐福居首,达109家;好又多102家;沃尔玛100家;大润发84家;易初莲花75家;乐购52家;麦德龙37家;欧尚20家。(如图2所示)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仅2007年外资投资中国商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与其他生活服务业)新增企业就达754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4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国新增外资企业总数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9%和5.9%。2007年进入中国零售业100强的外资商业企业为17家,占零售100强销售额的22.9%,外资商业企业销售额约为全国市场份额5%左右。外资零售商业成为中国商业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市场份额,业态创新,贸易扩张,技术升级,促进增长和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对我国零售业优劣势进行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消费市场潜力,为我国零售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由中研普华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预计2008―2010年,我国零售业增速有望提升至15%以上。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13196亿元,消费品市场将以每年增加1万亿元的速度跃上新的台阶。2010年~2020年,中国消费需求将在经济增长中居于主导地位。受益于宏观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化及消费者消费理念转变等因素,预计2008~2010年间,中国零售业将保持8%~10%的平稳增长速度;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20万亿元,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大大提高。

国内扩展市场尚有很大空间。我国人口多、地域广,据统计,我国人口70%在农村,而农村商品零售额还不到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0%。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从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每年都有较大增幅,因此,抓住抓好农村市场将会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2 政府政策及市场环境越来越完善

(1)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直销管理条例》、《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以促进我国包括零售业在内的流通业的快速发展,适应流通业对外开放水平程度的提高和建立现代流通市场体系的需要,建立公平、规范、有序、高效的市场环境。

(2)融资支持。2005年5月,商务部部长和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签署了《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根据

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安排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专项支持培育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3)品牌扶持。另外,中国商务部对零售企业实行分等定级,自2007年,分等定级工作进入全面开展阶段,工作范围由9个试点城市扩大到35个中心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评定业态由百货店逐步扩大到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企业的分等定级工作是商务部“品牌万里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本土零售企业建立并发展自主品牌。

(4)全球金融危机下国家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2008年11月9日,中国出台扩大内需十大措施。措施之一为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这为我国零售业技术升级、并购扩张提供了机会。

3 金融危机给零售业带来并购良机

受2008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一些零售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倒闭现象,同时许多陷入困境的企业不得不考虑出售股权。这意味着零售企业将面临大的洗牌,危机给自身资本强大的零售企业带来了廉价并购、产业升级的机会。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给了中国零售企业做大的良机。

(二)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威胁因素分析

1 国内竞争加剧,本土零售商利润率降低

近年来商业网点的迅速扩张,远远大于销售总额的增长,竞争急剧加剧,商业企业进入全面微利时代,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而平均纯利水平不到2%(我国500强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47%,前强的平均利润率也仅为2.56%),而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10%左右,但纯利却有3%~4%。由下表可以看出,中国零售企业无论从销售额、增长速度还是净利润率方面都和外资零售巨头存在巨大差距。

2 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外资零售企业

零售市场外资快速扩张,本土零售企业与外资企业存在距离,国内零售企业面临着与强大的跨国零售企业抗衡的局面。特别是在2007年后,我国零售业在政策保护期结束后将面临更大的危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外资企业的潜在威胁性。近几年,日、美、法等国际零售业的巨头们纷纷在大城市亮出自己的店牌,这表明国际零售集团已从渗透阶段转入攻城掠地阶段,而像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品牌进入时已不再是单个商店的单枪匹马,而是连锁形式的遍地开花,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国内零售企业需进行深思,深化改革,谋求创新,提高与外商的竞争力。

(三)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 门店地理位置优势

对零售企业而言,门店地理位置是形成零售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门店地理位置的优劣往往决定客流量的高低、商品销售额的多少。在我国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我国商品零售企业所有,外商零售企业进入这些商圈的空间有限。

2 占据农村市场优势

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多放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市场,即使外资零售企业向农村市场发展,由于我国已经把连锁门店开到了县城,有的门店还开到了经济富裕的村、镇,不仅在门店继续延伸方面具有硬件便利条件,而且在服务、企业形象宣传、文化色彩等软件方面也已先入为主。

3 本土优势

一方面,对消费者消费文化与消费习惯的把握。我国零售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多年,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基础,切实了解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取向和变化趋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习俗又形成不同的消费习惯,因而会形成不同的消费特色。在这些方面,外资商业很难深刻领会。另一方面,形成了特色优势和一定的品牌优势。在长期的商业经营中,我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方特色,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经营特色,并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培养起忠诚的顾客群。

(四)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1 整体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较低

国内零售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大、实力强的大零售集团,尤其是能与国跨国零售巨鳄相抗衡的大企业,企业规模更多的是一种看重网点资源的外延式扩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市场销售额,门店数量等都与世界大零售业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只有10%,而欧美国家则高达60%左右,日本为50%,美国前100强零售企业零售额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4%。就单个零售企业来说,差距就更大了,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国美电器的销售额为869.3亿元,是中国零售商业企业的“老大”,而仅美国沃尔玛的营业额就是其32倍。(如表3所示)

另外,国际零售巨头大都采用中央采购政策,以此提高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降低采购成本,使通道利润最大化,同时又可以有效防范商业贿赂的发生,规范采购行为。而我国零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致使采购成本高,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2 业态导入缺乏阶段性,新兴零售业态发展浮于表层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零售业态,几乎在同一历史阶段涌入中国零售市场,使新兴的连锁业态如超市、仓储商场、便民店等有了一定发展。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我国的商业企业处在新型业态发展的早期,通过照搬照抄一些较先进的模式,来迅速跟上潮流或达到同业平均水平。这种“突击模仿”使原有的时空层次被完全掩盖,显然难以形成由内而外的良性滚动成长态势,市场上每出现一种新业态都有众多商家迅速效法跟上,企业之间很难拉开档次,形成经营梯度,结果是多种业态相互混战,在浅层次上多元并存,低效率运营。

3 零售业布局不合理,结构重叠现象突出

当前零售市场中,城市大型商场超常规发展,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新型业态在农村发展严重滞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型百货商场的超常规膨胀,违背客观规律,与当时一的社会经济条件背道而驰,从而把百货业推向了作茧自缚的境地。在农村,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消费观念落后,重数量而轻质量,由此决定了新型业态比例低,呈小型化趋势,又由于经营方式陈旧,管理方式落后,使得小型零售企业也越来越困难。同时由于同业过度扩张,必然与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型连锁商店、超市、仓储商场、折扣商店等其它业态发生结构重叠。

4 自有品牌开发落后,竞争力不足

对零售商来说,商品是吸引顾客的原动力,因此,销售特色商品、自有品牌商品是赢得顾客的主要方法。国外不少大型零售商都经历了从一般品牌为主逐步发展为自有品牌为主的过程,有的大型零售

商的自有品牌达到20%至25%。自有品牌无论淡旺季,都可充分满足市场供应,而且可以利用无形的附加值与形象创造品牌商品,比起同类产品,更能激发购物者的忠诚度,并会使超市公司的规模化发展呈现出纵向化发展优势,为公司带来更多利润。然而目前,我国零售企业在自有品牌开发方面几乎是空白。

三、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思路探析

(一)中国零售业本土市场发展思路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消费结构的加速升级决定了未来我国零售业将继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来自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压力和行业内现存的诸多问题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这要求必须加快完善零售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零售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 合理进行业态地域布局,实施重点培育和突破战略

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国外零售业主要是进入本土大城市和部分二级城市,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剧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更合理的利润,我国零售企业应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选择不同业态由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的转移,合理的布网设点,实行大、中、小规模的合理配置,城市、城镇、农村的合理布局。

2 加大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力度,实现我国零售企业规模化经营

在流通产业国际化趋势的背景下,规模化、集团化是零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制胜法宝。我国零售企业应积极进行市场资源整合,通过组建开放型一体化经营集团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一方面,通过零售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提高市场集中度,扩大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提升零售业整体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另一方面,培育以商业企业为主体的工商纵向一体化经营形式。我国零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网络优势,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重组部分消费品生产企业,从而形成以商业为主导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加快集团化发展,增强竞争实力,逐步实现规模经济。

3 建新型信息化物流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配送水平是衡量一个连锁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标准,是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因此,我国零售业必须构建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体系,由单一的区域销售网转变为区域采购网、信息网和配送网相结合的现代化商业网结构,通过效率化的配送,以实现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快速流转,以达到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同时,严格控制各项管理费用,采用高科技手段将商品损耗降到最低点。

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面对来势凶猛的外资零售企业以及本土零售业问激烈的竞争压力,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为国内零售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首先,加大对内资零售企业的政策引导。加快制定财政、税收政策,设立中小零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引导零售企业规模扩大和创新升级,提高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完善零售业市场竞争法律法规体系。针对我国零售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相对薄弱的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商业立法进程,规范零售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再者,政府应制定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则。目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无序发展现象较严重。因此,政府应调整和制定我国零售业整体发展规则来控制和引导市场合理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中国零售业海外投资发展思路

在立足做大本土市场的同时,我国零售业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构建品牌的世界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畅通制造业海外销售渠道,助其更快更好发展。我国零售业开拓海外市场具有如下思路:

1 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优势

(1)实施品牌战略,树立企业形象。零售企业要想实现对外扩张,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品牌的知名度越高其影响力就越大。许多世界性的零售企业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品牌知名度高。创立自有品牌,能够借其自身标示性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采购自有品牌的零售商在制造、质量控制和商品配送上也有更多的主动权,获得毛利润的机会也更大。从长远来看,培育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是一条积极、主动、有效的途径。

(2)提高零售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实现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当前,我国零售业的信息化程度与跨国零售业的应用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强供应连管理,提高零售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融为一体,使企业的“零库存”成为可能,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发展打下基础。

(3)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加快人才储备和培养。现代经济贸易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立与现代商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培养适应大流通模式、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是零售业向海外开拓市场的关键。一方面,建立科学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专业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的培训,制定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设立流通现代化人才培养机构,负责对各类人才进行系统组织、指导协调和综合规划。管理者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越高,员工的满意度越高,最终赢得的顾客忠诚度也就越高,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2 进行海外并购,加快我国零售业产业升级

零售业发展现状篇(11)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客观必然性

各家银行均已看到,在利润来源中,零售业务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四大业务(公司业务、零售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全球投资业务)体系之一,其业务领域相当广泛。零售业务拥有庞大的客户群,联系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是个人信用活动的枢纽,而且其重要性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我国发展零售业务一方面适应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处于高增长、低通胀,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的健康良好状态。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型方式为主,其消极作用显现,并且经济进入了经济高增长与需要抵抗高通胀压力的双重形势。因此,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二)当前存在着很多对发展零售业务有力的因素

1、市场潜力巨大。

2、传统网点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覆盖范围和营业网点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便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

3、零售银行业务正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近年来,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已在努力开拓零售银行业务,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也受到重视。

4、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极大提高,特别是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力度的加大,财富不断向个人转移,而且有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这部分人对投资、理财和各类零售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市场需求很大。

5、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大量新的金融工具的开放,给商业银行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理财产品提供了动力和市场,能最大满足广大居民和中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起步晚,和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着很多差距,这就决定我国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独有的特征。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所处的阶段和其特征

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启动,给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带来了一系列调整,这些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快速发展,并呈现以下特征:从注重负债业务向注重资产业务转变;从注重资产业务向注重中间业务转变;信用卡业务呈现井喷式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1、客户资源和渠道建设方面

客户信息资源开发落后:国有商业银行对现有客户资源的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明显缺陷, 缺乏完备的个人客户档案和数据库, 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较低层次, 对客户价值的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

渠道建设比较落后:网点布局不合理,网点的工作效率低,自助银行服务未能有效分流网点客户。

2、人力资源方面

一是零售业务从业人员总量不够。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营销力量薄弱,人员配备不足已构成零售业务发展的瓶颈。

二是专业人员较为缺乏。银行零售产品功能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 渗透了很强的金融专业知识, 营销战略能否有效实施取决于营销人员的素质。

三是人力资源的激励措施不清晰。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以对公为主, 对公业务人员有良好的职位晋升通道, 但零售板块的客户经理管理缺乏明确的薪酬激励和晋升阶梯, 导致零售业务人员的职业发展受阻。

四是专业化的培训不到位。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培训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没有实现系统性、规范性。

3、产品品种有限、功能单一, 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

一是品种有限, 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零售业务产品品种逐步在创新中丰富, 但总体上功能单一、种类有限。经营中注重传统的低盈利品种而忽视了对高收益业务的拓展。

二是产品创新针对性不强, 缺乏对市场中“有效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是品牌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以业务名称代替品牌名称,以业务管理代替品牌管理;同时各银行都不同程度缺乏集中本行优势所独创且他行不能替代的核心产品, 无法形成良好品牌。

4、业务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高度依赖个贷业务, 中间业务占比较低, 个贷业务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零售板块的整体发展情况。

5、风险控制不完善

在当前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房地产泡沫现象屡禁不止、新车价格持续快速下调的情况下, 零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将是银行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客户的发展对策

1、依据客户群细分市场

现代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是指商业银行依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把客户划分为若干个客户群,并以此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子市场,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来满足这些不同客户群的需要,扩大市场份额,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2、拓宽业务渠道

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开展方面,是以柜台业务作为渠道的。同时,银行要注意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产品的创新、各类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类分销渠道的数量和分布结构,使银行分销渠道体系实现成本低、效率高、功能强、效益好的最终目标。

(二) 注重零售业务人才的培养,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业务范围、服务手段的竞争,更突出的是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要注重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注重培育和发现人才,根据其特长,将其防到合适的位置上,发掘其潜力并发挥其所长。

1、做好人员培训工作。零售业务管理中要把人员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针对现有人员总量和人员结构方面的矛盾,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多渠道的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公关及推销等综合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零售人才队伍。

2、改进绩效考核制度。商业银行管理能否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业务结构合理化发展对策

1、扩大零售业务规模

这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制定零售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及计划指标,开发更多的金融服务领域,在人力物力方面配备更多的力量。

2、找准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的发展方面,要扩大业务总量,必然要增加业务品种拓宽业务领域。然而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对国内外零售金融市场形势的清醒分析,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零售业务转型的重要内容。

结论:

基于之前学者的研究和发现,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要对其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达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孙汉鲲《新经济条件下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浅析》 《华北金融》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