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0 15:04:25

传统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1)

什么是翻转课堂呢?即颠倒课堂,就是颠倒了传授知识和内化知识的顺序,学生先在课堂外自学(在线学习教师事先做好的视频),初步理解后将“作业”和疑难点带进课堂,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沟通,解决问题。这跟传统的“老师白天上课,学生晚上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所以被称为“颠倒的课堂”。翻转课堂的学习理论是掌握学习法和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就是学生按自己的步调观看教学课件,并通过在线方式与同伴及教师进行交流,然后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参与讨论,这时教师起引导辅助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建构的过程,翻转课堂通过联系已有的经验去建构理解新的知识。

2006年11月,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制作教学视频为其亲戚的孩子辅导功课。初试成功后,他便开始制作各种教学视频并传到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上,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国内称其为“可汗学院”。2007年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是践行翻转课堂的第一人。

相比之下,当翻转课堂在美国广泛应用时,我国大部分小学仍然践行着传统的班级面授制,这种教学方式有其固有的顽疾:

1.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居于其次

在小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谓教学就是“教”和“学”,教师将他们知道的、提前准备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

2.教学过程条理性很强,但缺乏灵活性

在小学教学实际中,教师惯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①导入―新授―练习或复习―总结―布置作业;②导入―讨论―总结―布置作业;③自学―练习―新授―布置作业等。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等一系列问题。

3.注重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但整体效果有待加强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量应用在小学教学中,缺陷明显:教师向学生提供的预习材料的形式单一(仅仅包括文档、视频、PPT以及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课上主要是教师借助PPT进行讲解;课后难题学生一般是向家长请教,很少利用网络资源去解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俨然是一副教书匠的形象,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它的很多方面可以借鉴过来应用到我国小学的教学中。

(一)翻转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简单地说是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教学模式,它以探究性的学习和基于任务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前,学生可以控制学习的进度。课堂上,可以通过与同学、教师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预习时反馈出的问题,有重点地去进行讲解。而且,这些教学视频都是永久性的,随时可以在网上或电脑里找到。

(二)翻转课堂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翻转课堂上,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教师有时间去观察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角色变成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课前看视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与其他同学讨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翻转课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2)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日益重要。然而,英语作为工具语言的观点却长期占据国人的心灵,我国的有关教育部门和英语专业毕业生大多只注重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训练和英美文学等入门的介绍性课程,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常常被忽略,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鉴于此,多数学者在英语教学中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纷纷著书立说。在这种背景下,笔者于2002年参加工作第一年起,着手准备中国传统文化英文版教材的编写工作。笔者于2006年教授中国文化(英)这门课程,本门课设立的初衷就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儒释道等流派的主要思想与流变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在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法与项目型教学法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拟比较两种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异同,以期对英语教育者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中有所启发。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国人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精神境界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极广,神话、历史人物、宗教哲学、文学、医药、美术等广博的知识让学生们应接不暇。面临体系庞大而内容繁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有限的48学时内高效地传授中国文化知识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十年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查资料、想办法,为使英语专业学生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尝试性地总结了传统课堂教学法与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异同。

以笔者为例,2006年开始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因为那时市场上还没有大量出现英文版的中国文化教材,所以主要从零星的素材和网络上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教案。最初开始时主要以讲授中国文化的各个独立的史实性材料和背景知识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各个流派的主要思想等篇章。在讲授中逐渐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法有如下特点:(1)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以讲授的形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此时的教师角色以专家型和权威者主导课堂。(2)教师以教材的单元为单位,以练习题为手段,以考试为目标,整体推进,章节联系紧密,教师有利于实施教学内容。(3)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简单地记忆和复述老师讲授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记忆以事实性知识为主。

在随后讲授的过程中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法的弊端如下:(1)在教师传统讲授的情况下,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浮光掠影,一个学期下来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是肤浅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碎片知识。(3)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体验,难以在情感和心灵上受到深刻的震撼,更不用说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俗称“填鸭式”教学。为了有效改变这种现状,笔者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2009年引入“项目型”教学法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项目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欧洲。“项目型”教学法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以某一特定的项目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在“做中学”,真正主动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成立兴趣小组,自己动手完成某一特定项目,最后以小组形式进行某种形式的成果展示。“项目型”教学法可以有效改变现状。

在实施项目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发现,项目型教学法有以下特点:(1)教师从传统课堂专家型和权威型的角色转换为课堂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师主要从方向引导和总体评价作出评判,另外,教师对必要的核心观念和内涵作出分析和评价。(2)教材的内容以“项目”或者专题形式展开。针对某一项目,与其涉及的概念和知识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再是互不相关的碎片知识。(3)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主动参与项目学习,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是深刻的。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最后形成书面报告或者PPT成果展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完成项目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从事科研的能力。

笔者在十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分成若干个项目。例如: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孔子学说、老子和庄子学说、墨家学说、佛教、王阳明心学、雷峰塔与白蛇传、林语堂与京华烟云、寒山文化等项目;将一个教学自然班分成与项目相匹配的兴趣小组,通过“项目型”研究教学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教学环节主要通过项目布置、项目内容设计、项目展示、教师总体评价与细节把握、调查问卷与访谈等环节进行教学。从十年的教学效果看,传统课堂教学法与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异同点如下:(1)教师从传统课堂以权威者和专家型的角色转变为同事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师不再单一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和细节把握。(2)教材的内容从以往以单个事实性知识和介绍性知识为主(主要是记忆性知识),转变为介绍性知识和反思、阐释等项目型的有机整体知识。(3)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按兴趣学习,体验知识,探索知识体系。学生主动学习,以体验知识和阅读大量材料为前提,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从“填鸭式”的学习到独立开展学习、合作学习。(4)目标评价也有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期末成绩为主,没有课程教学中的过程评价,而项目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重构知识起到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作用,和期末成绩一起对学生起到综合评价作用。

综上所述,将近十年的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文化失语症”现象,有效地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入“项目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项目,达到深刻体验中国文化的教学目的。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呼吁解决英语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一个途径。正好契合了主席在对外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讲话精神。尽管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传统教学法的长处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学生完成项目进行PPT口头汇报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出现的纰漏和缺陷,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补充和引导,这样才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才能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李竹青.“项目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学研究,2002.

[2]张文忠.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07.

[3]朱长文.《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中知识文化项目的分析研究――以《21世纪对外汉语教材――中国文化》[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4]杨建中.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14.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19-01

一、MOOC简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移动终端开始大量涌入高校课堂,既有助于学生轻松获得大量信息,又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新近出现的MOOC,就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创新型教育模式。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中文翻译是“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集在线学习、社交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二、MOOC特点

(一)依靠网络,开放性强,规模宏大。MOOC教学资源的传播主要依靠网络,学习者可以在任何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学习者只需进行简单的注册,即可在MOOC平台中获得需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

(二)体系完整,时间简短,内容精炼。MOOC资源的者都是一线的学校,有顶尖的教学专家结合先进教学理论,设计出优秀的教学体系。MOOC以短视频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时长一般为5―10分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也便于学生课后的巩固和复习。

(三)互动共享,学习自主,考核严格。交流与互动是MOOC教学的基础,学生可以就遇到的任何问题在讨论区或学习论坛上发帖解决,教师也会筛选提问集中且意义较大的问题,以文字整理或视频录制形式进行系统解读。MOOC学习者在既定开放时间段内进行学习、在线提交作业和参与在线考试,获得学分和结课证书。

三、MOOC的发展趋势

MOOC早期仅是将传统课堂教学搬移到网络上。随着先进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新颖的MOOC理念逐渐呈现,并逐步发展出自有体系。根据美国教育部网站上的,1996-2008 年对高等教育的案例调查结果显示,仅参与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MOOC学习次之,MOOC+课堂教学效率最高。由此可见,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将成为主流。

四、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首先,在MOOC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用MOOC来组织教学活动可以完成辅助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传统课堂中自由讨论时间较少,若在课堂播放简短的MOOC视频,能够留出很多时间供学生进行讨论。传统课堂以作业的方式检查学生们学习成果的周期较长,而MOOC通过互联网的云服务,能对学生进行及时检测,迅速给出测验结果。

其次,MOOC的知识点都是零碎化的,而传统课堂教学的连续性比较强,可以很好解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另外,MOOC在中国普及率不高,若把其带入传统课堂,通过老师的O管督导可以提高MOOC的普及率。

最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MOOC教学中所需的技术和工具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掌握,这为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的方式

(一)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通过MOOC的学习,能预先对知识有大致了解。而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在MOOC平台提交的问题和进入MOOC后台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对课程内容做出相应调整,使传统的课堂重点更突出,知识讲解更具针对性,提升教学效率。

(二)引导课题。MOOC时间短、内容新颖,将MOOC作为课堂引题,既能减少教师备课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由此使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三)重点讲解。MOOC对知识点的讲解有针对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评定知识重难点,选择播放相关MOOC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消化知识重难点。

(四)复习巩固。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学习后,可以针对未解的知识在MOOC平台上复习和解惑,从而巩固知识和获取新知。

(五)知识拓展。MOOC可以提供更高层次和更深层次的学习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将其学习能力发挥到极致。

六、结语

目前看来,实现“MOOC+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可能性较高,但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来说,MOOC只能是一种补充手段,还有很多细节有待提升和完善。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宇飞.MOOC:宏观研究与微观探索[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1).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4)

主要研究解决四个问题:教和学的关系问题,传授知识和同时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教学生学会和同时教学生会学的问题,统一要求学生和因材施教的问题。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

传统的教学观,是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传授书本知识。传统的学生观,就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主体。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促进体力发展。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同时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好坏,一方面是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学,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是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给予点拨、指导、帮助。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学习才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基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注意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解决“三个面向”的要求与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矛盾,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高效的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几个要素中,学生是最活跃的,无疑处于主体、中心地位,他要在高涨的情绪下,即在内部诱因的作用下能动地接收、贮存、转化知识并锻炼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5)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62-02

一、利用多媒体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因此,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教师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利用摄像机记录过程。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只是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参观过程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学生养成了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利用众所周知的京剧脸谱激疑,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京剧”。教师接着引题:“京剧是国粹,京剧脸谱的古老而绚丽深受世界各国人士的喜爱。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你们想看吗?”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教师紧接着用电脑课件逐个演示不同的京剧脸谱,那一张张富有民族韵味的京剧脸谱的呈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请你在欣赏时留心观察,哪个脸谱在图片设计上与众不同?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地发现了包拯的脸谱图片与众不同:额头上出现了不对称的“月牙”。在区分对称和不对称的脸谱图片后,引出课题。这样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始至终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观的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对数学问题的动态展示

多媒体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呈现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满足的。例如:在教学“画圆”时,老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用电脑演示画圆的方法。学习数学是为了生活服务,在学会用圆规画圆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学生展示了体育老师利用铁锹画圆的过程,课堂上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老师画圆的方法是应用圆规的原理。”“老师右脚尖的位置是圆心!”“我还知道从老师脚尖到铁锹尖端是圆的半径!”……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提问:“体育老师让我带给你们一个问题,如果想画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你们有什么办法吗?”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入探究活动中。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复习了割补、转化的方法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猜一猜,它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方法,并找到不理解的问题,以便解决。学生手中的圆可以8等分、16等分,然而32等分、64等分……却再难以进行操作,在此时,教师适时的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通过电脑将变曲为直的过程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渗透极限思想于无形之中。在问题解决后,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使其主动参与分析、综合、推理、演绎等思维活动,经过拼摆,有的学生利用圆的十六分之一,把它看作一个小三角形,求出一个再乘16;有的学生利用割补转化的方法,将等份的圆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用不同的方法自己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

三、多媒体对长篇幅内容的展示,减轻教师负担

如:在“圆的直径有几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问题教学中,由于无法充分展示“无限增加”的效果,使学生信息量不足,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又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学。简化了教师为节省上课板书时间,课前准备了大量小板贴,把板书内容逐条写上;为增加课堂练习量,把各式习题都抄在小黑板上。至使上课出现“纸条到处贴,黑板到处挂”的现象。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6)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我国日新月异的应用和扩大,传统机制受到严重挑战,新机制下的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数学这一“思维的艺术体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表演舞台”,使高等数学课堂取得了“效率高、印象深、氛围好、感受新”的明显的正面效应,尤其是多媒体那独特的“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式的演示功能,使抽象的数学教学成了直观的可操作的“模拟实验”,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教学信息量,促进了高等数学教学的全面改革。但高等数学课程不同于其它课程,高等数学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且具有极强的严密性、精确性与逻辑性。结合高等数学的这一特点,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寻找高等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方法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一、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缺陷

传统的黑板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世世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传统教学也是如此。

1.传统教学的优势

“黑板+粉笔+口述”是传统的黑板教学的基本特点,它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1)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是“黑板+粉笔”,对课本内容边讲解,边板书。对于高等数学课程中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以及例题的演算,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不适合的。这些内容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慢慢地品味与细细地咀嚼,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而这正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对学生分析、归纳、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养成严密、精确地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并能灵活地调节课堂进度,使师生可以进行有效地沟通。如备课时,教师认为很简单的概念或例题,课堂上学生却不太理解。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教师能十分灵活地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适当地增加和此问题相关的知识点或加强课后练习。又如,教师在讲课时要求学生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跨学科联系时,传统教学方法能够更加灵活。

(4)高等数学教学既是自然科学教育,又是文学艺术陶冶,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和图画,一边向学生传递数学信息,一边向他们渗透艺术境界,是言教身教的并举。

2.传统教学的缺陷

与多媒体教学相比,传统的黑板教学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在高等数学的课堂上,在黑板上抄题或表示多种情况的构图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这样必然造成容量小、效率非常低。而且黑板上的文字、数学符号、图形比较单调、呆板、直观性差,无法进行“动态处理”,往往产生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等现象。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缺陷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增加课堂上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一直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对矛盾。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巨大的存储能力,存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文字、图像、声音等教学资源,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的信息量得以增加,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紧凑和有效率,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和工作量,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2)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软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以突出的方式展现在课堂教学中。如将定理、重点的概念或关键词、学生初学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初学时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几何图形中关键的线段或几何点等,或以动画形式,或配以不同字型,或配以醒目的颜色,或配上与众不同的艺术字体,或适当配以音响来突出显现,从而提高了学生想象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数学方法的意识与兴趣。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利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清晰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还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环节,适时方便地添加或引入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原本抽象单一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进一步探求和学好高等数学的决心。

(4)有利于改善高等数学课堂的视听教学环境。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板书较多,坐在后排的学生常常因为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和听不清教师的讲授而多有抱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电子板书和无线话筒的使用,其清晰、大号的字型、先进的声音扩放系统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2.多媒体教学的缺陷

尽管多媒体教学在现代高等数学课堂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它也存在一些使用误区。第一,它容易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的演示功能,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坐在讲台上轻轻松松地点鼠标,把屏幕的内容读一读、解释解释,这无疑将它与远程教育混为一谈了。第二,数学思维表现力差,不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抽象思维、论证能力难以培养。灵活多变地在黑板上逐步演算、推导,增强了逻辑推理的严密性,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对内容深入思考,细细品味咀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数学思维和能力能够得到培养。第三,讲授速度太快,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造成严重消化不良,这是当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

三、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配合

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它们有各自的优势,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在高等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扬长避短,把这两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

目前很多教师要么只是使用“粉笔+黑板”,要么就只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没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数学教学核心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传统教学的这种优势应该保留,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应建立多媒体课堂教学仍以讲授为主、演示为辅;以学生自己动脑为主,媒体手段为辅的思想,启发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

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学生的活动是有限的,教师表达的方式是单调的。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便丰富了,教师就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就会增多,这时的数学教学已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有了很大的不同,此时计算机成为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至于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我认为应该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既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能忽视数学阅读、数学的计算和证明。教师应有对每一单元有总体的设计,如什么时候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什么时候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两者又如何更好地配合?原则上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求实效,掌握好尺度,更不能把计算机与粉笔、课本对立起来,而是把几方面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高效的教学手段,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多媒体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的相互独立关系,而应该互相补充、相互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应用,合理地整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手段为辅助”的原则,充分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做到手段服从内容、方法服从效果。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7)

一、教学方式现状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投影、电视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越来越显示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明显,学校多媒体设施到位,部分教师过分依赖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使传统教育中黑板板书、演示实验等方法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减少,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体现。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协调好这两种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权衡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特点,根据平时教学经历,分析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优缺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高中新课标的知识特点及培养目标

高中化学新课标对知识体系要求的特点:一是知识的社会实践性,高中化学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引导学习化学知识。二是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学习方式。化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探究,这些科学探究在教材中是通过设计实验达到目的的,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学习方法。三是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抽象。新课程突出“物质”“结构”和“反应”三大核心主题,其知识体系突出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了解微观世界物质的抽象性。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化学观念,能说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给予解释。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从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

三、两种教学优点比较及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

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势。首先网络知识丰富,且方便获取,电脑网络的普及,教师能随时通过网络将前沿的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现象,引入课堂,结合时事找出其中的化学知识点,增强化学实践性,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过程。其次多媒体设施的普遍使用,学校的教室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清晰的电视,先进的便捷的现代化多媒体设施,使得图片与视频的引用成为可能,能生动地解释课堂知识,将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三是节约时间,可以将事先设计的电子板书及习题在课堂上显示,可以节省教师在黑板书写的大量时间,使课堂效率增加,使课堂节奏更为紧凑。传统的化学教学的优势也有很多,如实验的实效,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是不可取代的。传统的板书能保持整节课的知识脉络,也能给教师随机应变的空间,教师能自如临场发挥变化教学环节,板书过程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知识。而且对于有些教师来说,传统的教学课堂更能节省备课时间,不用长时间地去搜寻资料做幻灯片。

如何根据信息技术优点来实现高中化学教学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呢?根据课堂内容及教师采用的形式来选择。与社会联系紧密且需要图片和视频更能说明学习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如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二《化学与技术》,多与社会生活联系,与社会背景联系,教师花一些时间与精力,通过网络能搜罗到很多与之有关生活物质的图片和工厂的视频,能吸引学生惊奇的目光,发现化学的社会性和实用性。而化学在社会中不合适的应用引起学生反思,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必修二的内容涉及元素、核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征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微粒运动的特点初步形成“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认识等,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具有非常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借助多媒体学习。有些有毒性实验,如必修一中的氯气性质实验,安全第一的原则下,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利大于弊。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8)

传统文化是指,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展现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生活屏保、历史风貌、价值取向等。初中政治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应用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弘扬传统文化。

一、应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思考

初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政治概念,学生会对政治学习产生错误的认知,他们会觉得学习政治知识的意义就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认为学习主体性消失,从而不愿意主动思考政治知识。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应用具有争议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辩证及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政治知识。以初中政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家人的相处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元代郭居敬编撰的《二十四孝》一书中卧冰求鲤的故事。让学生思考故事主人公的继母病了,想吃活鲤鱼,主人公去河上卧冰求取一条鲤鱼,这样的事例算不算孝顺?在现代社会里,作为子女应当怎样与父母相处?教师应用主题探讨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问题。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辩证地思考初中政治知识。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卧冰求鲤的故事不能成为孝顺的典范。学生们认为,继母要吃鲤鱼,可以应用去市场上买鱼、与其他人交换鲤鱼等方式获取鲤鱼,如果获取鲤鱼不方便,可劝导继母食用其他的滋补食物。学生认为,古代提出的孝顺是一种把等级观点引入到家庭中的概念,现代的子女不应该应用“孝顺”的态度对等父母。而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构建怎样的人际关系,则引起学生新一轮的讨论。初中政治的概念是固定的,而政治概念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政治概念本身具有争议性。如果学生不能深入地探索这些政治问题,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就会出现偏颇,初中政治教师可让学生探讨具有争议性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去粗取精的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政治概念知识。

二、应用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熏陶

我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已经被人们认可,并且影响深远,初中政治教师如果在初中政治课堂上将传统文化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迅速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意思,并且愿意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初中政治教师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初中政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尊重诚诺这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季布一诺》这一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认为季布的一句诺言比一千两黄金更贵重?他遵守诚诺的行为背后隐含着一种什么精神?教师应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探讨这个问题,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深入地探索政治知识。学生们从诺言的概念、诚诺的性质、遵守诚诺的意义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季布一诺的典故。学生认为,诺言的概念,就是答应了对方去做某件事。一句诺言对托负方与被托付方都有约束力。在深入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背后有较深的历史底蕴,也反应着我国的传统价值观,这些文化传统是构建我国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素材,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政治知识。

三、应用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初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开展政治实践,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应用实践的方法感受传统文化,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初中政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爱国知识为例。在十月一日将到来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让学生了解在战争年代,古代先贤报国的方式是忠于国家,或出使四方不辱使命,或投身战场舍身报国。那么,在和平的年代,学生可以以怎样的形式报国?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十月一日到来以前完成一个爱国活动,这一爱国活动必须能够展现出学生的爱国理念。教师应用项目任务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深入地探索政治理论知识。初中政治教师把传统文化与政治活动结合起来,可让学生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实质,结合社会的发展改变传统文化的实质,保留传统文化的实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生成独有的政治知识。总之,初中政治教师如果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政治教学中,就能为学生创建一个熟悉的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探讨政治知识。本次研究论述了把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方法,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初中政治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意见。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9)

[关键词]

新课标;翻转课堂;传统教学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者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无疑是当下最热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话题之一。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可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将传统课堂中的课上活动和课下活动进行互换,呈现出教学手段先进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流程高效化、师生角色双主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特征。在实施推广过程中,它必然会与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好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的态度是,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应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一、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界定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理念来自于美国柯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两位化学老师。两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视频,课堂时间用来完成作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翻转课堂在美国各个学校得到大力推广。2011年春季,可汗学院的创办人Salman Khan在TED上的演讲《用视频再造教育》,再次引发了大众对翻转课堂的关注。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颠倒的教室。翻转课堂是指在正式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式[5]。在翻转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对于教师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按照教学安排制作视频,更重要的是怎样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需求分析,探究他们在理解教学内容上的误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观看视频,还要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与同伴在线交流或者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强调的是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对于教师来说,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统一,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缺乏创新创造能力。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其最大的特点是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到教室以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到教室内,以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二、新课标实践中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一)翻转课堂较传统教学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基于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模式,建构出一种基于真实情景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方便的信息获取以及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进度也会存在差异,理想化的学习环境是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指导。但是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方法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而翻转课堂则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有针对性、可控的学习环境。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控制视频资源的进度以及教师的在线辅导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增加家长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度

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此时,家长的参与就显得至关重要。家长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监督,跟教师一起参与讨论、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这不仅能让家长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家长――学生――教师”交互系统,打破了以前“教师――学生”的二元格局。

3.加强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素质教育强调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成了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的核心手段。翻转课堂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融合了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提高了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翻转课堂需要教师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路、方法,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二)翻转课堂较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1.对教学效果-知识系统化有影响

在先教后学的课堂里,教师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来展开讲授的,至少教师的信息是完整的,但是翻转课堂的课堂结构是以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为线索的,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有可能被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切成一个一个相互之间暂时没有联系的碎片。因此,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翻转课堂的课内,在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的学习活动之后,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整合起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素养有较高要求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余观看教学视频后,自己完成课余练习并在互联网中查找资料,总结问题,然后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这一切安排都是建立在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课前练习中找到自己的疑问,并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网络中进行资源检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3.对教师本身要求较高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需要制作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但是不能对学生的选择造成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策略来制定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还要通过测试将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即时做出测评以便于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4.对教育评价与评估机制改革有要求

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所取得的成绩不能立竿见影,它的应然目标是难以精确测量的、无形的,而教育的实然目标却是可测的、有形的、能在(下转第10页)(上接第4页)短时间内带来可见的成绩。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过分关注教育的实然目标,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重要标准。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少,可操作性不强,存在评价方式单一的现象。故无论是评价观念,还是评价的技术方法都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地完善。

三、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翻转课堂教学将传统的课上教学和课下学习“翻转”过来,形成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变化无异于传统课堂发生的一次深度裂变,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场域,但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也应特别慎重,不能轻易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而对翻转课堂模式全盘接受。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度没有处理好,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忽视教师(甚至也忽视教材)的作用,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真正将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合理把握不同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使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翻转课堂毕竟只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如需普遍适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例如,如何编制利于学生自学的高质量的微视频,不同学科的微视频编制有什么不同特点,翻转的课堂教学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有没有规律可循,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等等,这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教育探索和实践。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模式,不可能指望在短短的一两年或者三五年就能取得显著成效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取得经验,改进不足。尽管如此,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力,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离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距离会越来越近,从而真正培养出我们所期望的更有活力、更会自学、更能独立思维、主动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郭晓功,徐鲁宁.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差别对比[J].信息通信,2014(6).

[2]陶治.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10)

1.人们对传统班级授课的诟病

2.“微课学习”的兴起

3.人们对“微课学习”的质疑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所谓常规课堂,就是指在小学每节课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教学活动。本文所指的常规课堂是小学数学常规课堂教学。

所谓微课,就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2.实验对象

分析A、B学校班级情况。本次对比分析以自然观察方式进行,所观察的学生均为随机抽取。常规课堂教学观察共16人,男生10人,女生6人,平均分为4个小组;微课学习观察共16人,男生10人,女生6人,不分组。

3.实验目的

选择《三角形内角和》为教学内容分别实施两种教学方式,对比两种教学结构,两种教学实践对数学四个维度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突出学生数学思考的表达与表现,以此了解两种教学方式的利弊,为教学方式变革提供参考。

三、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一)微课学习流程设计

(二)两种教学重点环节的对比

1.动手操作环节

常规课堂:动手量有3个小组,动手拼有1个小组。

微课学习:16个同学每人均进行了量与拼的操作活动。

2.巩固应用环节

(选取书本第67页做一做第1题,进行对比。)

常规课堂:有4人直接量角进行计算。2人计算结果为5°,1人列式为140°+25°=165°,1人列式为145°+25°=170° (共8人独立做题出错)

微课学习:忘记写“°”4人,列式分别是:180-140-25=15°;140+25=165°,180-165°=15°,∠2=15°;140+25=165,180-165=15;140+25=165°,180-165=15°,∠2=15°。做e1人:180-(140-25)=180-115=65°

3.学习时间对比

(横轴数据为被观察人数,纵轴为学习时间。)第16名微课学习学生忘记记录学习时间,笔者假定忘写时间的学生学习时间为40分钟,所观察学生在常规课堂教学平均用时30分钟,微课学习平均用时34.31分钟。

4.动手量角活动对比

(横轴为使用三角形类别,纵轴为使用三角形数量。)常规课堂量的3个小组,第1组量2个锐角三角形,第2组量1个锐角三角形,1个钝角三角形,第3组量2个钝角三角形;微课学习是要求动手画出三角形后再进行量,3个锐角三角形,9个直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其中有2人未做。

微课学习中有9人先画了直角三角形,再进行测量,笔者认为是受到了前段微课学习的负迁移影响。导致画三角形时大多数学生集中到了画直角三角形。

5.动手拼角活动对比

(横轴为使用三角形类别,纵轴为使用三角形数量。)常规课堂拼的1个小组,使用2个锐角三角形进行操作;微课学习中被观察的16名学生每人均分别使用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操作。

6.课堂练习正确率对比

①第67页做一做第1题。

常规课堂中共有8人做对,8人做错(包括直接量角的4名学生);微课学习共有10人做对,6人做错(包括忘记写“°”的4名学生)

常规课堂对直接量角的4名学生进行提醒要根据给出数据进行思考和微课学习对忘记写“°”的4名学生进行提醒后,均能做对。根据这样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后。

常规课堂的正确率在75%,微课学习的正确率在93.75%。

②第69页练习十六第1题。

常规课堂:学生未能全班做完,留作下节课集体订正。

微课学习:第1题2人忘记写“°”,第2题2人忘记写“°”,第3题1人列式如下:20+25=45,180-45=35,此名学生忘记写“°”并在最后的计算结果中退位减法出错(计算思路是正确的)。

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常规课堂学生的做题效率较低,微课学习中对忘记写“°”的学生进行提醒后,此题的正确率为93.75%。

③第67页做一做第2题。(微课学习中教师进行了拓展)

常规课堂:由于学生在第69页练习十六第1题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本题没有进行讲解。

微课学习: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常规课堂学生的做题效率较低,微课学习中书本题目和拓展题目的正确率为100%。

四、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

1.学习时间的效率在常规课堂教学中,由于小组的差异在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导致效率较低,老师的有效指导也受到一定限制;微课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率高,学习快的同学可以帮助慢的同学,并且教师的有效指导得到提升。

2.学习效果对比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常规课堂中容易出现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学习进度没有跟上等情况;微课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学习进步没有跟上的时候,可以重新再次学习,并且在巩固练习中的正确率比常规课堂的正确率高。

3.学习兴趣对比,经过随机访谈,被观察的16名学生均喜欢微课学习的方式,而常规课堂教学被观察的16名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比微课学习低。

4.发现问题:微课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教学方式,笔者在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时,发现老师对如何处理常规课堂教学和微课学习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效融合,还缺乏有效的操作指导。一线教师不清楚如何去进行设计与教学。

参考文献: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11)

财政学是一门思辨的学科,从狭义来看,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从广义上讲,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财政学的要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前财政学的教材主要将财政学分为三大体系:一是财政支出理论;二是财政收入理论;三是宏观经济的监督、调控、管理理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很多新的内容在引入,在宏观方面,财政对供给侧改革影响、大国财政问题的出现等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微观方面,“营改增”的问题、税制结构调整的问题引起来人们的关注,在实践层面,地方债的问题、政府预算的问题逐步成为热点。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开始在财政学领域不断突显,如财政政策领域对于经济周期的把握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之道的关系,财政集权与分权领域与郡县制、科举制之间的关联,“三公”支出不断增加背后人情文化的影响,这些问题如果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能拓展学生的财政学知识,增进其对财政学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活跃课堂的氛围。本文将以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线索,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财政学课堂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由来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走入了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在教育体制上,沿袭着前苏联的传统,另一方面在学科上,有着经济发展初期的印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这个时期重工业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教育领域主旋律,至于经、管、法等社会科学在那个时代并没有那么受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来临和高考制度的恢复。改革意味着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开放意味着对国外管理经验的引入,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高校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个时期的教材往往是通过“拿来主义”的方式实现的。而这种“拿来主义”往往存在着许多先天的“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时展结合不足。1978年之后的中国,是翻天覆地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旧的观念不断消亡,然而,“拿来主义”的教材却并没有反映出变化的特点。即使是做过一些更新的教材,由于社会发展的速度过快,也不能完全反映出时代的特征。换句话说,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材存在着“时滞性”的问题。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改革前面临着全面的冲击,而“拿来主义”基本是一种照搬照抄,因此,在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材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本身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这些教材也存在着“本土性”的问题。

在存在“时滞性”与“本土性”问题的教材引导之下,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的课堂往往缺乏“实践性”,而兼具经济、管理、法律领域特点的财政学这门学科更是如此。尽管如此,对财政学的教学而言,相比较而言,“时滞性”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突出。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滞性”的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长和短的问题,没有有和无的问题。二是由于教材的更新,很多在新的事物引导下出现的新观点不断地补充到教材中来,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而“本土性”的问题则显得较为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前的历史问题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领域也受到了西方的冲击。同时,由于多极化世界的出现,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思想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所以相对于“时滞性”的问题,财政学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

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领域:

1.政府预算领域

在政府预算领域,“三公消费”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公款吃喝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公款吃喝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领导干部思想觉悟的问题,有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传统文化也是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情文化,人与人之间是需要表达感情的,酒能伤身,通过伤害自己来尊重别人是酒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喝酒这种现象往往是在饭局中产生的,因此吃喝问题深入人心。普通人的吃喝无所谓,但公务员的吃饭则涉及到很多问题,一是经费来源的问题,二是吃喝背后往往与各种小团体、小帮派结合起来,附着了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干扰正常的政治生态,以实现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公款吃喝这种风气必须刹。党的十以后,中央的八项规定的出台有效地扭转了这一风气,实现了不敢贪,但从财政的角度,不能贪,不想贪还是要从政府预算入手,花国家的钱不心疼到花国家的钱没能力,再到花国家的钱不愿意的转变。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政府预算的控制,说到底也是对传统文化中某些糟粕宣战。

2.财政间财政关系领域

政府间财政关系领域中国文化的问题很多,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的博弈问题。其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中涉及到分权的理论有一种叫偏好误识论,即不同地区的人们总有不同的偏好,如湖南人爱吃辣的、江浙人爱吃甜的、内蒙古人爱吃羊肉,同样是辣的,湖南偏辣、四川偏麻,贵州又麻又辣,如果中央政府在财政领域统一管理,则很难满足不同地区的偏好,因此,需要实现分权。这一理论应该上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在政府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财政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地方文化。

3.财政政策领域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整的一种手段,它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周期来的。其实经济发展的周期也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文化去解释。经济从恢复期,到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类似于《易经》文化中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与每一天的黑白交替、每个月的阴晴圆缺,每一年的寒暑易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用阴阳文化去解释经济周期,同自然规律去反映经济变化,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科本身的拓展。

三、提升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对策建议

财政学教学中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那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教材编写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的问题融入进去,使同学们了解到财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财政学的影响,了解到解决财政问题有时候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一方面可以拓展财政学的教学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化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感、自豪感,责任感。

2.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通识课的教育中,可以增加中传统国文化的课程,同时也可以以财政学作为案例去解读,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体系,将国家的政策与日常的生活相结合,将财政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对日常行为的理性决策,全面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3.课堂讲授

在课堂讲授的过程,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尤其是可以通过案例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财政政策、财政问题、财政现象的关联,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财政政策、财政问题、财政现象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财政学体系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通过教材编写、课程设计、课堂讲授等不同的方式将财政学的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学科边界的拓展,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增长,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丽,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要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2015年第10期.

[2]毛军社,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活化英语课堂教学2011年第1期.

[3]刘兮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旅游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2015年第10期.

[4]牛金翠,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利用,2016年第1期.

[5]王连旗,包朗.新疆高校课堂教学创新,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