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9:21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篇(1)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5-0015-03

1 引 言

食品质量关系着百姓的生命健康。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多起由于食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的百姓健康受到危害的事件为人们敲响了警钟。有效地保障食品质量,就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以及国家稳定。从物流角度讲,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缩短冷链物流时间,能够有效地降低食品变质的风险,提高食品的安全系数,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流程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制造业,冷链领域涉及的很少,为此,本文选取冷链物流中冷链物流企业的进货环节进行研究,应用ExSpect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对冷链物流企业进货流程进行模拟分析并进行相关的优化。

2 冷链物流企业进货流程现状

本文以北京市A公司的进货流程为例。A公司是北京最大的冷链物流公司,拥有“京城第一大冰箱”——西南郊冷库,为客户提供集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资讯等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

A公司的进货方式主要由两种,一种是上门自提,另一种是供应商送货。其中,供应商送货是主要的进货方式,占到了进货量的90%以上。因此,本文选择供应商送货的模式进行研究,自提模式流程与其大部分相似,可供参考。其进货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冷链物流企业进货流程

从图1可以看出,供应商在决定出货后,要同时进行两步作业:一方面需要由仓库人员进行装车、配送、卸车等作业,这是货物的实体流动;另一方面,由业务部门通知物流公司准备收货,再由物流公司通知收获人员准备收货,这是供应商与物流公司沟通的信息流。当供应商送货到达以及物流公司收货员到位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可以进行验货,由收货人员和厂家的配送人员共同清点货物数目无误后收货员签单,并将货物搬运至暂存区存放。暂存区的货物存放一段时间后,直到所有供应商的货物到达,统一进行分拣,之后搬运到地下的冷藏库中进行储藏。

3 冷链物流企业进货流程ExSpect软件仿真

在构建了上面所描述的A公司冷链进货流程后,本文采用了荷兰Deloitte&Touche Bakkenist研制的ExSpect软件包对前面所构造的流程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得到下列仿真模型见图2。模型中的节点标示因ExSpect软件与图1的位置标识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4 冷链物流企业进货流程优化措施的提出

通过上面的仿真可以看出,按照各业务环节最初始的理论规范工作赋值时,冷链物流公司要完成一个从供应商出货开始到货物入库结束的进货业务流程,大概需要159.72分钟。其效率是非常低的。

4.1 建模及仿真结果分析

观察仿真过程中货物流经各个库所用的时间,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述两条并行业务流中:VendorPlatformPlatform1SupermarketReceivingAreaReceivingArea1BufferBuffer1Buffer2ColdStorage是一条关键路,该流是货物流,提高该并行流的工作效率将有助于整个业务流程的效率提高。不过,这种提高的幅度是有一定限制的,因为该并行流的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另外一条并行流就可能成为关键路。此时,再提高该并行流的效率对整个流程效率的改善是无效的。从这入手,本文提出如下的流程优化措施。

4.2 基于效率提高的业务流程优化措施

基于效率提高的流程优化,即在原有的流程结构基础上,设法降低各业务环节的实际耗时。基于效率提高的优化措施有以下几种。

(1) 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现行的流程中,冷链物流企业都是在集中多家供应商的货物后再入库,这主要表现在流程中暂存区暂存这一环节上。这种情况下,如果多家供应商到货时间相差较大的话,那么已送到的货物就要在暂存区一直存放,等待最后一家供应商货物的到达之后一并入库,这就造成了整条进货流程时间长,效率低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和供应商的沟通就十分重要。物流企业应该尽可能地统一供应商送货的时间,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货物在暂存区存放这一环节的时间,提高了进货的效率,同时降低了食品暴露在非冷藏环境中发生变质的可能性。

(2)提高作业效率。在整条流程中,像装卸、搬运以及配送这样的作业环节无法避免,因此只有提高作业效率,才能缩短进货时间,提高效率。在装卸、搬运环节,企业可以尝试使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操作,比如可以使用叉车进行装卸作业,使用活动的流水线代替人工搬运作业。如果企业无法承担随之而来的高昂费用的话,那么可以短期内采用激励措施来激励员工,提高人工作业的效率等。但是长期来看,企业还是应该朝着机械化作业的方向发展。而像配送这样的环节,则应该使用科学的路线优化方法进行路线选择,或者改变运输时间,错开高峰期,提高行驶速度。

4.3 基于流程重构的业务流程优化措施

基于流程重构的业务流程优化是指进货流程环节的删减与重组,这样的优化对原有的流程结构造成了改变。基于效率提高的优化措施有以下几种。

(1)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企业信息化,以网络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代替纸张传递信息的方式,以自动化、机械化操作代替人工操作,减少流程当中的不增值环节,节约时间和成本。与供应商最大程度上实行信息共享,这样每次供应商在出货时自动在其系统内可以发生改变,物流公司的收货员可以同时在系统上得到收货通知,避开了层层通知的烦琐,减少了信息流传递的环节,提高企业反应的灵敏度。 但是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这只是对信息流这条非关键流进行了优化,虽然不能使整个流程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对于提高服务质量和节省人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改串行流程为并行流程。从原流程中可以看出,物流企业每次都是在所有供应商货物都到达后进行集中分拣,这样的串行流程形成了很大的等待时间,加大了整个流程的时间,流程效率低下。根据改串行流程为并行流程的思想,企业可以来一批货物分拣一批,这样来货与分拣同时进行,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5 结 论

本文根据冷链物流公司进货流程现状,利用ExSpect软件对建立的流程进行仿真。在仿真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效率提高和流程重构两种优化措施。

利用ExSpect软件进行冷链物流流程的优化分析,是一种尝试。随着冷链物流的进一步细化和范围的拓展,利用ExSpect软件的进行复杂流程的仿真优化研究,有必要今后深入研究。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篇(2)

ERP也就是企业资源规划,而业务流程重构则是在对企业现行的业务流程急性新的思考,从根本上出发,对原有的流程进行彻底的设计和改造。在ERP的实施过程中,业务流程重构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因为ERP的实施具有很大的风险,同时成本也非常高,如果实施不好,就会导致企业花了大成本而没有取得效果甚至对原有流程带来破坏的局面产生。如果业务流程无法重构,那么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就无法达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因此,需要在ERP平台的支撑下,通过实现对采购供应链中已有业务流程的重建,来优化业务流程,更好地促进采购供应链的发展。

一、ERP在采购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ERP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它对企业各种日常业务的经营管理起到了支持的作用,是一个信息管理的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个高度统一的平台,来规范数据的管理和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其实现标准化,从而实现企业各项日常业务中物料管理、资金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的实时性和全面性。企业中采购业务流程的梳理跟ERP具有紧密关系,该系统通过优化企业采购业务流程,促使其生产和经营的精简化,明显降低了企业生产的成本,有利于更好满足客户需求,获得更优的产品。首先,实施财务系统模块。通过该模块的实施可以很快获得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其次,实施物资功能模块。这个模块可以提供从物料采购到计划,再到销售的一整套流程方案。

二、目前采购供应链中存在的缺陷

企业采购供应链是企业指的是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先经过原材料的采购,到中间制成品以及最终产品生产等各个环节中对物料的采购活动所组成的链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则是对链条当中的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等的合理计划和安排,以确保供应链高效运行,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

三、论处于ERP平台的采购供应链业务流程的重组

首先,应该对采购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整体化规划。企业生产所有关键环节都包含在采购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中,因此,在设计的时候需注重从全局上出发。首先,从对资源配置上进行考虑,确定战略层次的流程;其次,应从供应链的供应能力上进行考虑,确定其运行层次的流程。第三,应从其工作效率上进行考虑,以确定其管理层次的流程。根据这几个层次的建立,需要采取相应的细化措施,一项项完成:加强对供应商以及用户合作关系的战略性管理;预测企业供应链的产品需求,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从企业资源设备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设计供应链;确定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和企业间物流需求以及供应的管理方式;在企业供应链的管理下,对产品进行设计,并实现对产品制造流程的管理,制定集成化生产计划,并加强对生产的控制;根据企业供应链运输、包装以及库存等制定物流管理和用户服务管理措施;实现对企业投资以及收益等的资金管理;另外,还应不断完善各项交互信息的管理。

其次,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处理业务的情况以及竞争的策略,以及其自身技术信息的应用程度,来对企业中的采购供应链重构业务流程。一般来说,业务流程的重建有三种方法:第一,从纵向职能机构上实现对采购供应流程的重建,。第二,可以采用对采购供应体系中各个横向的职能机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方法。第三,可以采用重建企业与企业之间采购业务流程的措施。最后,在实施ERP以及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流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重构的目的和效果有充分的了解。所以在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过程中,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原有的流程以及重构的目标的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

四、重建采购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在进行供应链业务流程重建的过程中,应注意将传统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作为一种导向,并坚持重组业务流程的核心原则,其次,在重建中应该展开企业员工思想教育。进行ERP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企业的员工充分认识到实施ERP以及在此过程中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的必要性,通过这样来获得员工的支持和配合。最后,在重建中应考虑绩效考核措施。在实施ERP以及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的结果是,组织和企业的很多职务和职位都会发生变化,原有的组织是不能满足这些需求的,所以就要对组织进行必要的调整甚至重建。

五、采购供应链业务流程重建的意义

首先,采购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重建之后,实现了企业结构的优化,重新调整了原来的生产部门和系统配置,并对其相应的职责进行界定,设置了用户权限,重新设计了整个企业的采购业务流程,以使ERP系统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其次,业务流程重建之后,能够大大提高整个供应链在运行中的速度,并赋予更多的附加价值以及经济效益。

再者,业务流程的重建,是企业采购供应链整合的基础,是企业内的物流业务展开的关键。

最后,采购业务链的重建能够克服信息孤岛,信息孤岛是我国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一大阻碍;信息的缺失以及信息获取的成本高问题使得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缺失了很多的机会,同时增加了运营的成本。

六、采购供应链业务流程重建的方向

在进行供应链业务流程的重建过程中,应坚持几个方面:首先,应遵循优化整体流程的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对整个流程控制,避免本位以及分散的思想。在设计中应加强对方案可行性的设计,尤其是注重对关键流程的设计。

其次,在采购的时候应制定合理的目标,确保材料优质,价格合适,时效性强,优化工商管理的流程,以确保达到相应的采购目标。

最后,在重建业务流程是应注意采用紧松结合的措施,应严格加强对原材料质量以及供应商的管理,而宽松的一面则体现在招标条件上,可以适当将其条件放宽,降低备件以及辅材招标次数。在重建流程时需注意,应先进行流程的设计,然后根据设计好的流程对组织进行构建,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操作技能,在各个部门以及岗位上切实落实责任,以确保新流程得到贯彻。

参考文献: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篇(3)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001-06

一、 引言

质量是保证项目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然而,工程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政府和业主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对工程建设行业的质量管理非常重视。但有些工程项目,甚至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复杂大型工程项目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前人有关工程项目质量的研究表明,大型复杂项目质量工作交接面较多,且质量风险具有传递性,易产生连锁反应[1,2],如某参建方遗留的质量问题没有妥善处理,可能诱发后续质量缺陷,造成质量损失[3]。

质量缺陷可归因于三方面。首先,各个参建人

的质量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在合同范围内的局部工程质量,当某个参建人的质量能力无法满足相应的质量要求时,质量缺陷发生概率升高。其次,在大型复杂项目中,合同和质量交界面较多,易发生质量冲突。工程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单个参建人的质量能力,也与其他相关参建人工程项目质量有紧密联系。再者,项目整体质量并非取决于质量最优的参建人,而是受质量能力最差的参建人影响最大,这种质量能力的不匹配极易造成质量投入的浪费。

基于质量管理现状,传统思维和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有必要从质量链质量能力协同的角度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业主或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二、质量链管理文献综述

质量链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Troczynski[4]于1996年首次提出。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y 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在产品生产全过程中形成,同时又在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5]。丁文琴和赵俊华认为质量意识、人员质量、质量文化、工作质量、产品质量这五个方面组成互为联系的质量链[6]。唐晓青等受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启发,提出了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Cooperative Quality Chain Management, CQCM)概念,强调打破质量黑箱的封闭界限,提出质量链管理集成模型,以期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并搭建了协同质量链管理实施框架[7]。谢强在质量链框架模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质量链管理的一些关键技术: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可重构技术、协同服务技术、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技术等[8]。唐晓芬等通过分析质量在企业间的形成和实现过程,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耦合效应等基本概念[9]。蔡政英等分析了质量链的闭环结构和质量管理流程,并针对其结构给出了过程控制的方法[10]。金国强等对质量链管理的概念、特征、主要内容与理论架构以及质量链耦合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较全面总结了质量链理论的发展和内涵,指出质量链管理在各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11]。

张人龙则提供了一种基于改进的DEA模型的质量链的协同效度测量方法[12]。肖人彬等对供应链不确定质量条件下的闭环质量链的成本控制进行了研究,运用模糊控制方法对不同企业质量水平和成本水平进行综合控制[13]。张智等人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工序质量链,将独立的工序质量通过两个质量参数融合成了互相影响的质量链[14]。

综上所述,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受供应链质量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启发,少数学者开始研究质量链管理,其研究课题非常新颖,但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都非常有限,工程建设领域的质量链管理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已有的研究较为关注质量链思维和理念,实际工程质量控制及质量链的实证案例还未见报道。因此,以质量链的角度看待复杂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与优化问题,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新视角。与以往工程质量管理研究不同,本文从质量链的视角出发,以均衡参建人质量能力、节约投资、提高工程整体质量为目标,聚焦参建人质量管理。

三、工程建设项目宏观质量链的引入

(一)工程建设项目宏观质量链的概念

工程质量链产生于社会生产集约化的背景下,其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单个建设企业无法满足大型复杂项目所需的建设能力和质量需求,需要多组织、多要素的协同,共同完成项目。文献[15~18]定义了质量链(Quality Chain),即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而质量链管理(Quality Chain Management,QCM)则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且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法[14]。大型复杂项目的宏观质量链由众多参建方构成,其质量能力共同影响工程质量水平,质量链中具有较弱质量能力的企业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它们之间的质量能力协同程度决定了项目整体水平、质量投资效果。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与工程建设质量链管理的异同

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与宏观质量链有密切的联系,它们都主张打破参建企业内部质量系统的封闭界限,以系统的、整体的、协同的质量观点来看待工程质量。工程项目宏观质量链由参建人组成,而供应链则由多个上下游供应商组成。产品的质量是由参建人逐步传递、积累和转化而形成的。但是,宏观质量链与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具有本质的差别。

1.适用对象不同

目前国内大部分关于质量传递性的研究集中于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业的质量链管理[19],通过对产品质量形成相关企业的管理和协调消除企业间质量黑箱,使产品质量形成过程是一条畅通和受控的链路[13、19]。与制造业不同,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唯一性,属于定制产品,其质量影响因素更加不稳定,大规模的质量缺陷统计方法无法完全适用于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2.参与人质量态度不同

供应链质量管理更多的是面向批量生产的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上下游供应链参与人一般具有中长期合作关系,容易形成较为稳定的长期供货合同关系。因此,在长期供货状态下,供应链质量管理可通过质量统计数据和抽样质量检查,相对独立地控制参与人供货质量。供应链质量参与人更加重视质量合作关系。而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是通过项目招标形成的宏观质量链,不同的中标人之间并没有稳定的合作关系,他们更加看重自己合同范围内质量义务,并不重视与其他人的质量协同与沟通。这种合作关系的差异决定了质量态度的不同。

3.质量纠偏成本不同

供应链生产的产品由上下游供货商产品组合而成,发现质量缺陷容易修补或局部替换,其纠偏成本相对较低。而工程建设项目的材料和设备价值较高,且很多材料都属于一次性材料,出现质量问题,返工或重建成本较高。

由于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本文借鉴供应链质量管理思维研究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管理,并探索了更加适于工程建设项目且有别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质量链管理理论。

四、工程建设项目宏观质量链的构建

(一)宏观质量链的质量观及优化理念

参建方质量能力包括基本质量能力和质量协同能力,它涉及多方面指标。为了评价参建方质量能力,传统的分包人选择往往是基于工程整体质量分解的思路,将工程整体质量细分为多个分部分项工程,并就细分部分相对独立地评价分包工程投标人的质量能力,通过招投标程序选择符合质量要求的分包商。

本文认为不仅仅要考虑多个单独的质量实施个体的质量能力,还要统筹考虑不同参建方的质量能力的协同问题。例如,业主或者总承包商要求主体框架结构由某承包单位完成,由于该承包单位质量能力优异,业主需支付较高的报酬。但为了节省成本,业主将地基基础工程发包给质量能力稍弱的承包单位,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存在质量隐患。这样的工程即使主体框架质量好,但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质量优异的地基基础,工程整体质量仍存在短板。

由此可见,工程质量是一个整体概念,工程质量虽然可以分解,但是分解之后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仍然具有紧密的质量联系,工程整体质量由多个部分质量耦合而成。要实现工程整体质量的协同,首先要确定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重要程度,本文将其分为五级(如图1所示)。工程整体质量根据其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不同的整体质量关键链。如结构安全级和可靠耐用级,其

整体质量水平取决于质量薄弱环节。但是结构安全级质量需要在整个工程寿命期内得到保障,而可靠耐用级只需在一定的质量保证期内保证其质量便可。因此,这两个级别也同样存在重要程度的差异。装饰美观级主要是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满足其舒适程度的分部分项工程,与上两种级别不同,它并非仅取决于做差的工程质量,某部分较好的施工质量或人性化的设计会给使用者较好的质量体验,可一定程度地弥补装饰美观级的不良质量体验。环境保护级主要反映工程对周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其质量主要取决于对环境和人身健康影响最大的施工方法及危害最大的材料,只要有一个部位的施工方法对环境造成较大损害,那么其他部位的环保措施做得再好也于事无补。材料设备用于工程的不同部位,对工程各个部位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具有整体性,各个分部分项工程项目质量组成了工程整体质量,它们影响工程质量的方式并非简单的线性加权求和。这种质量观念改变了以往质量评价较重视质量亮点的评价思维,更加重视质量协同和工程各个部位的质量影响。因此,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承包单位的质量能力水平应根据质量重要程度进行承包单位组合的评价和优选。

质量链的质量观包含了如下假设:承包单位的施工水平能力影响其负责的工程质量;其工程整体质量不仅仅受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影响,还要考虑质量协同问题;结构安全级和可靠耐用级,部分质量优异无法弥补工程质量较差部分对整体质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要提高承包单位组合质量能力水平,需要关注最弱质量能力的承包单位组合,并尽量均衡承包单位之间的质量能力。

(二)宏观质量链运行机理

1.传统封闭式质量管理运行模式

传统产品质量管理模式中,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乃至终端用户被质量黑箱隔断[14](如图3所示),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性问题,这导致产品制造过程中缺乏保障质量水平的行为动力。

2.批量产品生产质量链运行模式

为了将质量黑箱透明化,在批量生产模式下,质量链理论将对不同供应链上参与企业的质量水平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该运行模式重视企业间的质量形成关系,强调最终用户的质量需求,在传统的产品质量管理基础上,增加了逆向制造流程,形成循环质量链运作(如图4所示),有利于产品质量的逐步提高[19]。

3.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运行模式

区别于制造业的批量生产模式,由于业主和施工企业的在建工程建设项目数量有限,且具有唯一性特点,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因此,具有逆向修正能力的制造业质量链模型无法完全适用于工程建设项目。工程项目质量与众多因素有关,如供应商的设备及材料质量,承包商或分包商的质量能力等,但是这些质量影响因素都可归结于参建方的质量能力和质量态度。因此,本文在工程项目质量链的构建过程中则更加偏向于参建方质量能力的优化与耦合,工程项目质量链运行机理如图5所示。业主方在已经确定的质量需求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参建方组合,能更有效地保证项目顺利开展。

传统的质量观念独立地看待各个质量管理环节,各参与人都属于质量黑箱,各环节之间的质量信息传递滞后,缺少质量协调能力。而工程项目宏观质量链将各个环节参建方看成是工程质量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环节之间的衔接亦非常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或者环间的质量关系纽带衔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项目质量水平。

五、工程建设项目宏观质量链的优化

(一)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优化概念模型

1.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要素

质量链协同包含三大要素:愿景、贡献、信任与失信惩罚。质量协同的愿景要素是要改变项目质量管理的协调性,提高工程质量的经济性、项目的满意程度及工程质量和谐性的方法。同时,质量协同还需要构建协作贡献的奖励机制,并注重培养相关参建人的信任基础,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协同要素之间关系如图6所示。由贡献和信任与惩罚支撑质量链愿景,而质量链愿景是指导管理改进的方向与目标。

2.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优化概念模型

提出宏观质量链参建人质量能力协同理论的目的是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性,重视投资人及使用者的质量需求,提升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和谐性。本文将工程质量链参建人质量能力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质量能力和质量协同能力,并由此构建质量链质量能力协同优化概念模型,如图7所示。基本质量能力反映参建人完成合同范围内工程质量水平及能力,质量协同能力反映经济性、参建人质量协调性等。

文献[20]指出,质量能力是各个独立的建设主体质量行为及活动结果的反映。建设主体质量行为的规范与否及质量成果的好与坏,取决于各建设主体的质量保证能力,它是各主体人力资本、物力资本、财力资本和管理机制运行的综合体现。对于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来说,通力配合与质量协同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本文在以往质量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了质量协同能力。

质量协同能力是指众多独立的参建人在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中体现出的工作协同与沟通能力、质量能力匹配状况、质量冲突协调状况等方面的能力。

参建人之间的质量交界面往往是工程质量的薄弱环节[13],工作协同与沟通能力主要反映具有质量交界面的参建人之间的工作协同与沟通能力,能够在质量薄弱环节起到补强的作用。

本文中前面提到工程质量可以按照质量重要程度分为:结构安全级、可靠耐用级、装饰美观级、环境保护级、材料设备级。以结构安全级为例,当参建人质量水平不一致时,即质量能力不匹配时,该层级的工程整体质量水平将由质量水平最弱的参建人决定,而投资人对高水平质量参建人的投入将形成质量浪费。由此可见,质量能力匹配能够一定程度地提高工程经济性和客户满意度。

大型复杂项目质量交界面多,因质量意见不一致引起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由于不同的参建人协调方式和冲突化解机制不同,质量冲突协调能力也不尽相同,质量冲突协调状况是衡量质量冲突过程中,反映有序合理化解冲突的作用效果。

要形成协同的工程项目宏观质量链,需要有合理的驱动因素来引导不同利益主体自发形成具有共同利益趋向的整体,实现参建个体与项目质量的双赢目标。本文总结出形成有效质量链的驱动因素包括:经济利益驱动、工作环境驱动、协同优势驱动等三方面要素。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有效的规则体系,即支撑因素,它包括公平的工程质量贡献的奖励机制、工程质量缺陷的惩罚机制及失信惩罚机制等。构成要素反映了宏观质量链协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质量能力和质量协同能力两大方面,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定期将质量预期与实际状态进行对比,调整质量链运行的各个要素,形成更加稳定有效的宏观质量链,如图8所示。确定质量协同的目标和方法之后,本文构建了优化指标体系,为构建质量链和参建方协同优化提供方向。

(二)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优化措施

质量协同具有不同的协同层次,不同层次的质量协同也具有不同的实施效果。企业管理层、项目管理层、项目技术层、项目施工层等层面需要不同层次的质量能力和沟通与协调能力,不同的质量层面具有不同的沟通效率和沟通效果。表1为不同层次相关的优化指标。

1.企业管理层质量协同措施

企业管理层的质量链协同方法主要包括: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质量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合同协同措施等。企业层面的质量链优化更多的是把握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如质量文化建设就是企业质量水平的内生反映,尤其是大型企业非常重视培养自身的质量文化建设,塑造企业质量形象,以提升企业整体质量能力;质量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企业质量文化灌输到企业员工身上,积极发挥企业员工质量能力;合同协同则要求企业管理层合理调配有限资源,确保人财物的供应,从而保障多个合同项目的工程质量。同时积极与合同相关方沟通和交流,将工程质量相关责权问题用合同的方式明确规定,减少实施过程的质量冲突事件。

2.项目管理层质量协同措施

项目管理层的质量管理行为是单个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核心。质量标准与规范、质量责权划分、质量惩罚与激励机制、质量冲突解决机制都是项目管理层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质量冲突往往来源于两方面,首先是质量规范与标准选用不统一;其次是质量缺陷产生之后关于质量责任和补救措施的争议。为了减少质量冲突的频率,项目实施前对质量标准与规范以及质量责权进行明晰定义能够明显减少质量冲突事件。质量惩罚与激励机制是项目管理层推动质量链上不同参建人自发提升质量水平的有效机制,它要求激励主体不仅要强调工程局部质量水平,还要强调与其他参建人的质量协作。质量冲突解决机制具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其目标是和谐高效的解决参建方之间的质量冲突事件。

3.技术层质量协同措施

技术层面的质量协同方法主要包括: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施工方案交底、质量保证措施和关键部位的质量监督。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施工方案交底都是项目技术部门必须认真进行的工作,这是保证施工层体会设计主旨和理解技术难题的重要环节。质量保证措施是为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而组织的多种施工措施。关键部位的质量监督是针对重点部位的质量管理,是对施工层质量水平的过程控制和综合评定,有利于工程质量及时纠偏。

4.施工层质量协同措施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篇(4)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93

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为担保,转变银行信用评级方式,从以主体评级为主转变为以债项评级为主,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区别于传统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将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日常管理、出入仓监督等监管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通过其对质押物的严格控制保证信贷操作的封闭性。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的能力和意愿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的回收,银行有必要对监管方和借贷方施以合适的奖惩措施,以其外在的驱动力促成监管方与被监管方在博弈关系中达成合作共赢。

1文献回顾

2007年胡跃飞[1]提出被学界广泛认可的供应链金融概念: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根据特定产品在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授信额度方式的融资业务。

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主体的博弈研究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在不同约束条件和特定背景下研究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从博弈内容可以分为四个研究方向:一是从合作视角去探究参与主体的合作竞争机制。马娟、万解秋(2015)[2]从异业协作视角分析了银行和第三方物流的合作机制,认为双方博弈是否能得到最优策略取决于一方退出对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大小。二是针对各参与方的融资决策行为展开的博弈分析。弯红地(2008)[3]通过银行、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博弈,证明了核心企业是否担保是供应链金融得以实现的基础,银行需要与核心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肖奎喜、徐世长和熊剑(2009)[4]在供应链金融的银企博弈中引入了麦克米伦“融资缺口”和“协议利率”的概念,研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和理性突围问题。三是不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的博弈分析。严广乐(2011)[5]在其研究中运用博弈方法分析了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的有效性,认为在供应链金融融资系统中引入第三方物流对中小企业扩大融资规模,银行缩小信贷风险,提升物流企业产品附加值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对博弈增加特殊的约束条件后对博弈行为选择变化的探究。罗勇、陈治亚(2015)[6]认为在监管合同中增加奖励和惩罚措施,纳什均衡点将远离原点,第三方物流和借贷企业将以更大概率选择合作。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是否借贷,借贷方是否违约,核心企业是否担保这几个范畴,少有针对供应链金融中监管方与被监管方的博弈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方法,分析在不同的激励方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借贷企业的行檠瘛

2供应链金融中的“委托―”问题

“委托―”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双方目标函数不同,方凭借信息优势极易在委托关系中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经济学的激励理论是将方和委托方的利益协调问题转化为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激励理论被应用于监管领域,衍生出了激励监管理论,该理论在信息不完全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激励机制。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中的融通仓和保兑仓业务,在实际操作中会涉及区别于一般融资模式的特殊参与者――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由于其业务能力限制,不能对货物类的质押物做出准确估值,也不能在质押期间对这些质押物进行日常管理,而货物类质押物稍有保管不慎就会产生价值损失,有鉴于此,将此类业务委托给专门从事仓储的物流企业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在封闭的信贷操作中,物流企业需要依据银行指示,凭借自己的专业团队和信息系统,实现交易行为和程序的实时准确控制以及对物的精确管理,实际上承担起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监管和贷后风险控制的职责。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属于委托方,第三方物流企业属于方,依据“委托―”理论,双方目标函数不同掌握信息的优势不同,必然会产生道德风险,物流企业在收货、放货、保管、盘点、启动质押、解除质押、权证审核等流程中是否尽职监管,直接影响到银行封闭性信贷操作的实施。银行可以设计一套针对方的有效激励机制,防范第三方物流的道德风险。

3监管方与借贷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31演化博弈

演化博弈放松了传统博弈论中“理性人”的假设,分析框架建立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有限理性下的博弈方不会在一开始就得出最优策略,而是通过学习和试错一次次调整,最终得到动态稳定均衡解。

32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321博弈双方及其行为选择

博弈双方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借贷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严格监管或不严格监管;借贷企业的行为选择是投机或不投机。

322博弈策略及参数设置

如果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贷款企业选择不投机,则双方获得自己的正常支付πL和πS,πL的构成为银行此项贷款所获得利息与物流企业监管费率的乘积,再减去物流企业的监管成本,πS的构成是贷款项目的收益减去付给银行的利息再减去其项目成本;如果监管方选择不严格监管而贷款企业选择投机,则贷款企业获得投机收益US,投机收益来源于贷款企业欺骗银行所谋取到的超额收益,监管方由于监管失职形成一笔损失FL,在不考虑银行奖罚的情况下,FL为因其名誉受损,失去银行长期合作机会的潜在损失;如果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借贷企业选择投机,此时投机失败,借贷企业付出投机成本SS,投机成本是贷款企业为便利其投机掩监管方耳目而付出的成本,一旦投机被发现这部分成本就损失掉了,此时监管方支付不变化;如果监管方不严格监管借贷企业不投机,此时监管方搭了贷款企业不投机行为的便车,增加了一笔额外收益UL。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假设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群体中选择严格监管的企业比例为X,不严格监管的比例为1-X,借贷企业群体中选择不投机的比例是Y,选择投机的企业比例为1-Y,X(t),Y(t)均是时间t的函数,X和Y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3不考虑激励措施下的监管方与贷款企业博弈

给F(x)求导[SX(]dF(x)[]dx[SX)]=(1-2x)[y(UL+FL)-UL](5)

此时有两种情况:当y>[SX(]UL[]UL+FL[SX)]时,x=1是为演化均衡点,即监管方群体趋于严格监管;当y

复制动态模型反映了监管方的策略行为选择过程, [SX(]dx[]dt[SX)]表示随时间变化,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的变动速度, [SX(]dx[]dt[SX)]>0时监管方选个严格监管的概率会增加,反之减少。

同理可得,借贷企业不投机的复制动态方程是:

F(y)=[SX(]dy[]dt[SX)]=y[ES(不投机)-ES[DD(]-[DD)]]=y(1-y)[x(SS+US)-US](6)

x=[SX(]US[]US+SS[SX)]时,F(y)0,此时y的任何取值都是稳定均衡状态;当x≠[SX(]US[]US+SS[SX)]时,令F(y)=0,则y=0或y=1时取得稳定状态。

给F(y)求导[SX(]dF(y)[]dy[SX)]=(1-2y)[x(US+SS)-US](7)

此时有两种情况:当x>[SX(]US[]US+SS[SX)]时,y=1是为演化均衡点,即借贷企业趋于不投机;当x

复制动态模型反映了监管方的策略行为选择过程, [SX(]dy[]dt[SX)]表示随时间变化,借贷企业选择不投机策略的变动速度,[SX(]dy[]dt[SX)]>0时借贷企业选择不投机的概率会增加,反之减少。

34激励方式一:对借贷企业施加惩罚

在银行的信贷合同中,借贷企业不投机是其应当履行的义务,反之投机行为必须受到惩罚,在二者关系中只有惩罚不需要奖励。相较之下,银行对监管方的激励措施则必须有奖有罚。从银行的成本考虑,如果银行可以绕过第三方物流的监管,那么银行就失去对监管方施加激励措施的动力。当贷款企业存在投机行为时,不论投机是否成功,银行都会对其罚款,罚款金额为T。监管方支付不变。

35激励方式二: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施加奖惩

借贷企业是否投机有明确的判断标准,但第三方物流是否尽职监管则很难判定。当借贷企业选择投机而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时,判定为投机失败,此时银行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给予监管奖励K,反之若借贷企业选择投机监管方选择不严格监管,则投机成功,银行施加失职惩罚T。其博弈矩阵变动见表3。

(3)K≠0,T≠0即同时存在奖惩时,当y=[SX(]T+K+FL[]T+K+UL+FL[SX)](11),F(x)0,此时x的任何取值都是稳定均衡状态;当y>[SX(]T+K+FL[]T+K+UL+FL[SX)]时,x=1是为演化均衡点,当y

4博弈分析

41增加激励措施对监管效率的作用

按照方案一增加激励措施后,博弈仍然不能实现演化稳定均衡,但在x的分母中增加了惩罚T,此时相位图中与Y轴平行的x直线可以向左或向右移动,如果x向左移动会增加相位图右上角博弈双方同时选择1的面积,即方案一中的x若小于不激励时的x,则双方选择(严格监管,不投机)策略的概率就会增加,此时US

方案一、方案二都可以促使博弈双方以更大的概率选择(严格监管,不投机)这一最佳选择,且因为两个方案激励对象不同,所以两个方案互不影响不能比较孰强孰弱。如果两个方案二选一则银行倾向于选方案一,两个方案同时使用则效果更强,由于可控制的参数更多实际操作性也比单独使用一种方案好。

42奖励策略和惩罚策略之间的比较

在方案二中,分别考虑了T=0,K=0,K=T,K≠T几种情况,计算可知,如果只考虑单一惩罚或单一奖励,K=T时效果一样,如果K≠T,对y=[SX(]K+FL[]K+UL+FL[SX)],y=[SX(]T+FL[]T+UL+FL[SX)]相减作比较,得到:若K>T则直线y向上移动,此时选择严格监管的第三方物流减少;若K

5结论

本文用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供应链金融中的监管博弈行为,并在博弈中增加奖励和惩罚的激励机制,分析了博弈中的参数,通过三种激励措施间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借贷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不存在演化稳定均衡解,两者之间的博弈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即使加入奖惩措施也不会改变;第二,添加激励后,博弈双方更趋向于(严格监管,不投机)的最优策略,供应链金融中监管效率提高,有利于信贷回收;第三,选择激励措施时,若只考虑对博弈双方中的一方施加激励,则对借贷企业施加激励对银行更有利;第四,同时对博弈双方激励比单独对一方激励的效果好,激励措施中奖罚并举的激励效果优于单独奖励或惩罚,奖罚数额不一定相同,惩罚大于奖励的措施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我国金融,2007(22).

[2]马娟,万解秋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合作供应链异业协作的演化博弈[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3).

[3]弯红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模型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2008(11).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篇(5)

Shapley值模型

复杂产品指的是研究开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单件或小批量定制生产的大型产品,复杂产品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复杂产品制造业若要快速发展壮大,就需要不断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能力,降低生产和物流成本,优化产供销流程,更要整合国内外物流资源,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打造供应链协同系统,进而提高我国复杂产品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了建立运行顺畅的供应链协同体系,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协同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对供应链协同收益分配机制的研究尚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

一、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的动因

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的动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其外因主要是在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和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形势下,为了应对这种趋势的变化而采用的重要措施。内在动因主要有寻求中间组织,构造竞争优势战略群,追求最优价值链等。

1、寻求中间组织。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分为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两类,处于供应链组织外部的企业,与其他的企业之间是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而处于组织关系内部的成员企业,通常都以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为依托,以其发出的指令为依据,共同制定相应的措施。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环境的多变化使得组织内外部之间出现了一个中间组织,他们通过实现技术、知识、资本和人才等的共享,将组织内外部关系进行融合并进行协调,即供应链协同管理。

2、追求最优价值链。对于复杂产品制造企业,若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战略优势并保持持续发展,不仅要对自身的价值链加强认识和优化,同时也要对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销售其产品的中间商、零售商的价值链加强了解和认识。通过对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协同优化,有利于组织促进价值链的整合,在进行计划、决策时,企业通过全面分析内外部的价值链现状,探寻出能够提高其利润水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价值链环节,有目的性地在对应环节加大资源投入,提高企业价值链优势。

3、构造优势战略群。一个企业要凭借自身的能力在竞争中生存,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相当大的投入并承担相当多的风险。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能够促使各节点企业共享资源,风险分担,进而达到互补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企业需要在强化自身主导优势的同时,也要在市场上寻找那些拥有支撑优势的企业,将其吸收为自己的战略伙伴,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群。在这个战略群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各成员要协同合作,要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整体竞争力。

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除了上述三个动因外还拥有保持核心文化和增加利润率等动因。这些动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其中寻求中间组织为其他动因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找到了供应链协同管理这个中间组织,才能激发成员企业产生追求最优价值链、构造优势战略群的想法;同时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群既保证了供应链协同管理这个中间组织的有效实施也为实现价值链的最优,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而追求最优价值链这一目标的实现又进一步加强了战略群的竞争优势并保证了供应链协同的稳定性。总之这些协同动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强有力的刺激作用,促使了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的产生。

二、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收益分配的Shapley博弈模型

在复杂产品制造企业的协同供应链中,由于每个协同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因此他们都拥有各自的特征和信息,因此在供应链中必然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这成为影响供应链协同收益分配的主要因素。一般有两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贯穿于复杂产品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同中。第一种是外生性非对称信息。这种信息是在供应链成员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各个成员企业中,是成员企业自身所拥有的一些特征,而不是外因所造成的。第二种是内生性非对称信息。这是在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关系以后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各节点企业的投机行为,如工作怠慢、遇到问题互相推卸责任等。这两类信息的非对称性造成了供应链协同收益分配的不对称性。如何对这两类非对称信息做好协调成为解决好供应链协同收益分配的一个关键。对收益分配的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博弈论,对于供应链协同来讲,整条供应链是一种合作博弈的关系,但是各成员企业在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又属于非合作博弈的范畴。因此,我们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分配机制进行研究。本文依据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的特点,采用Shapley博弈模型对其供应链收益分配进行研究与探讨。

Shapley值法是由Shapley.l.s提出的适用于分配最大收益的一种方案。设集合N={1,2,…n},如果对于N的任一子集都对应着一实值函数v(c),满足:

上述公式即为Shapley值模型,其中,N表示整条供应链中所含企业的个数,v(c)为子集c能得到的最大效益,V(c\i)是子集c中除去企业i后得到的最大效益,w(c)为加权因子,是由供应链协作N的企业数决定的。

三、模型应用

本文以单一的包含有供应商(S)、制造商(M)、批发商(W)和零售商(R)的四级供应链为实体,运用Shapley值模型对其进行收益分配,则每一企业参与的协作形式有8种。

假设四个企业独立经营时的利润均为?姿=1,S∪M、S∪W、S∪R、S∪M∪W、S∪M∪R、S∪W∪R、S∪M∪W∪R时获得的利润分别为5、7、4、10、9、12、13,W∪M、R∪M、W∪R、W∪M∪R时获得的利润分别为5,6,8,10,根据Shapley值模型,则供应商(S)的利润分配如表1所示。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其分配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运用Shapley值模型对收益进行分配是比较公平的,但就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来讲,因为它是一个多级动态的复杂网状结构,且成员企业在知识、创新、风险分担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的利益分配中还要考虑很多因素的干扰作用。若要实现复杂产品制造企业利益分配的最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改进Shapley值模型。在实际分配时,要将企业在供应链协同中作出努力的大小、企业投入资本的增值率和供应链协同中遇到的风险等因素都考虑进去,因此可以通过引入风险因子的方式对Shapley值模型进行改进,使其更加适用于对复杂产品制造企业的利益分配。

第二,遵从多种分配原则。企业在制定分配方案时,要按照互惠互利、收益和风险正相关以及个体合理原则。既在每个成员企业的基本利益得到基本保证的基础上,又考虑到成员企业所能承担的风险的大小,按照风险和收益正相关的原则,对承担风险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

四、结语

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显著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供应链协同思想已经成为供应链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对供应链协同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hapley值模型对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协同收益分配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优化供应链协同收益分配机制的一些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在理论上都是可行的,但能否在实际运行中取得可行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Mike,H:Product Complexity,Innovation and Industried Rganization[J].Research Policy,1998(26).

[2] 钱坤、段贵军、姜坤:供应链中协同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2006,29(12).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篇(6)

如今,供应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也开始重视对供应链的管理和成本控制,以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外贸企业如果想获得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重视供应链的成本控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一、外贸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目标

供应链需要控制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涉及到供应、制造、销售、用户等多个方面,供应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外贸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的目标主要是控制企业之间的交易方面和企业本身的各个环节。在企业间的交易方面,企业之间在交易时会消耗一定的成本,比如在谈判、签约等方面需要付出一定的信息和考核成本,因为外贸企业在开展业务时,需要寻求外界的帮助,寻求帮助时就需要花费一些费用,来获取有效信息,帮助外贸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所以需要控制企业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有效信息及时进行分享,遇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节省交易成本。企业还要对自己本身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需要全面了解每个环节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对于无效或低效的环节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并对供应链进行不断优化,实现控制成本的目的。

二、外贸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的特征

(一)涉及领域广

外贸企业在以前的成本控制中侧重关注销售、采购方面,对于其他的方面聚关注的比较少,比如开发、设计等方面,而供应链成本控制就会将这些方面都涉及到,供应链成本控制适应如今经济分发展趋势,即产品的开发、设计等方面的成本在提高,生产成本在减少,外贸企业要重新对供应链成本控制进行整合,提高外贸企业的效益[1]。

(二)可以对控制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进行结合

外贸企业的供应链成本控制不仅可以减少成本,还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并做到两者的有效结合,这在以前的成本管理中是很难做到的,以前的成本管理者认为必须来提高成本来保证服务质量,要多生产产品,避免供应链出现断裂情况,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看,比如有的外贸企业在原材料充足、劳动力低廉的地方建立工厂,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注重供应链的性能

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并不是仅对个别企业实施成本控制,而是促进整个供应链性能的提升,就是对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站在整体的角度去对供应链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找出最佳的降低成本的方案,以便对供应链的成本进行控制。外贸企业注重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以达到获得经济利益的目的。

(四)关注市场需求

外贸企业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更关注市场需求,以前的成本控制比较侧重关注生产方面,侧重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成本,获得更多利益,没有更多的关注市场需求,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外贸企业通过关注市场需求,对产品生产环节进行调节。外贸企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比如ERP等,对生产者、供应者、销售者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对市场进行调查,搜集市场数据,再根据市场数据分析潜在的市场需求,从而对供应链中的生产、供应、销售环节进行合理安排,节省不必要的存储等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三、外贸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措施

(一)完善服务体系

外贸企业要实现对供应链成本的有效控制,就要考虑市场需求,建立优秀的团队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外贸企业要注重关注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对生产过程进行设计,当外贸企业确定市场需求后,要对所要生产产品的功能、外观等进行设计,提高产品的性价比,然后根据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联系合适的供应者,在安排生产者进行生产,并做好监测工作,然后为完整的产品办理相关手续,通过运输的方式投放到市场中,满足市场的需求,外贸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要做好全程跟踪工作,全面掌握供应链各个方面的有效信息,根据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提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有效控制供应链的成本。这些工作要想顺利完成外贸企业就要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让整个团队去搜集市场信息,确定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设计,联系供应者、生产者、销售者等供应链中的各个部分,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管理[2]。

(二)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

外贸企业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外贸企业不仅要与合作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还要注重培养用户对企业的信任感。企业与合作者之间可以建立成本信息公开制度,让合作者对各方成本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便于平衡合作者之间的关系,企业还要与合作者定期进行交流,了解合作者的情况,解决出现的问题,比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可以定期组织供应商会议,让供应商在会上提出自己在质量、价格等方面的问题,然后给予解决措施,定期组织会议还可以提高供应商的竞争意识,促进供应商对自身的完善,便于外贸企业实现对供应链的成本控制。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让用户对企业成本和利润空间有一个必要的了解,从而为企业培养用户的忠实度,与用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三)优化供应链流程

为了对供应链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外贸企业有必要对供应链流程进行优化,对于一些无效的环节要进行删减,比如外贸企业购入原材料时,可以直接将原材料运送到生产者手中,不必再运送到企业中,造成时间的浪费,减少企业利润。对于一些效率低的环节,要努力优化低效环节,比如外贸企业在决定生产新产品时,需要寻找合适的工厂,企业可以通过自己强大的信息网络去找工厂,避免出现盲目性的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外贸企业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对供应链流程进行优化,比如服装企业在对服装进行染色时,企业本身需要花费的成本比较高,有些做相同工作的工厂就没有很高的成本,企业就要学会将染色环节安排给成本低的工厂去做,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四、结语

对供应链成本进行控制,可以为外贸企业节约成本,提高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外贸企I的发展。外贸企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不断完善自身的自身的服务体系,与合作者、用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对供应链的流程进行优化,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外贸企业要对供应链成本控制进行不断探索,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篇(7)

二、中药饮片市场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一)中药饮片市场质量风险的产生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具有无限理性,因此企业应该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使消费者相信产品的质量、树立消费的信心,从而保证企业的产品能够顺利销售。然而这在解释中药饮片生产者掺杂使假行为时却遇到困难,因为掺假行为会导致整个中药饮片市场的混乱,进而危及中药产业,从长期看是不经济的,是一种非理性质量—价格行为。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说明“理性人”的假设在解释中药饮片市场时遇到困难。行为经济学则认为人类具有非理,即在一定的诱惑或压力之下,厂商会采取一种看似“合理”,但是实际上并非完全理性的行为,通过掺杂使假等手段获取短期利润而不顾长远利益。众所周知,许多大型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往往会依靠优势地位不断增强自身在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与之相对,供应商们虽然为数众多,但往往规模小且分散,而且面临着众多同业竞争者对销售渠道的争夺,议价能力就会下降。因此在大型企业面前,多而散的供应商基本没有话语权。而很多供应链社会责任悲剧的起源就在于供应链上各方地位的不对等,在不对等的市场地位下,作为“核心”的大企业为求高利润,往往会将成本推向供应链上游,侵蚀上游企业的利润。对中药饮片供应链来说,其核心是中药饮片销售的主要渠道———医院。目前,在医院的中药饮片采购中普遍实施的是中药饮片招标采购机制,而能否中标的关键是价格(在质量“合格”的情况下,价低者中标),于是众多的供应商为了能够中标,只得在价格方面做出最大的让步。由于品质优良的中药饮片因为价格过高不具有竞争优势,无法进入医院这一销售渠道,这会极大挫伤供应商的积极性。低价招标机制虽然短期内给医院带来了利益,但不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获利微薄的中药材种植者和中药饮片生产商不会进行长期的投入,中药饮片的质量最终会受到影响。要改变这一局面,关键是供应链的核心———医院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协作模式,善待中药饮片供应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中药饮片质量。

(二)中药饮片市场质量风险行为的纠正

针对中药饮片供应链的困境,国际知名连锁咖啡公司———星巴克处理自己与供应链关系的理念值得借鉴。星巴克认为,善待供应商、建立同咖啡农与咖啡社区的互利合作关系非常重要,良好的供应链是“赢—赢”模式而不是“赢—输”模式。为了实现善待供应商的理念,星巴克采取了协作的方式,其核心是支付溢价。所谓支付溢价,即星巴克支付的咖啡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格。星巴克的逻辑是,如果不能得到实际利益,咖啡农就不会在种植咖啡上进行长期的投入,咖啡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而支付溢价为咖啡农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使得咖啡农在交易中得到的不是剥削而是利润,这也会保证星巴克能够购买到优质的咖啡豆。与此同时,为了使咖啡农能够真正得到实惠,星巴克在采购合同中设置专门的透明条款保证支付溢价的实现。这些条款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的参与者都需要详细记录咖啡豆价格支付情况,并提供证明材料。星巴克在采购时,还会认真核实材料的真实性,确保咖啡农能够从中获利。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处在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实际上是利益共同体,善待供应商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协作关系就是善待企业自身。尤其是当企业寻求长期的利润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时,就必须考虑供应链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运营,而且还会惠及整条供应链。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医疗卫生事业重要载体的医院,更应当主动承担供应链的社会责任。

三、中药饮片供应链质量激励与约束机制

本文认为建立中药饮片质量改进的激励与约束相耦合机制是当前提升中药饮片质量、理顺中药饮片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

(一)实行中药饮片优质优价

根据目前医院在我国药品销售中的地位,医院在中药饮片供应链上的质量激励作用至关重要。应当摒弃将价格因素作为唯一参照的招标政策,建立中药饮片的优质优价机制,从而激励带动中药饮片供应链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在中药饮片供应链中树立优质优价的激励,促使质量高、疗效好的中药饮片能够获得合理的价格,从终端开始形成正向激励。实施优质优价以后,对于可能升高的使用成本,可以通过医疗保险等支付途径分担,绝不能牺牲质量换取低价格。

(二)构建溢价支付的价格生态体系

在实施优质优价以后,构建溢价支付的生态价格体系,医院建立同上游供应商的互利合作关系非常重要。医院可仿效星巴克模式,对质量优等的道地药材做溢价,支付较高的价格,跟供应商形成长期协作关系,保证生产商、种植者的合理利润空间,以激励整个中药饮片供应链注重保证饮片质量。如此一来,中药饮片的利润能够在供应链中合理分配,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各得其所,能够承担维护中药饮片市场秩序的社会责任,共同保障中药饮片的质量。

(三)构建中药饮片的供应链智能化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中药饮片价格支付情况和质量状况,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可以利用智能化管理软件和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从中药材种植到中药饮片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的各个环节做好管理和监控。通过二维码技术,可以标记中药材的价格和产地及种植、采收信息,实现中药材质量的全面监控。在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过程中,按各种炮制工艺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消耗等进行记录。在仓储、配送过程中,通过智能化的物流体系对每一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储运过程中的湿度、温度等做到实时记录。总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和价格信息成为可存储、可追溯的数据,支撑支付溢价。

(四)提高消费者对优质中药饮片的消费偏好

中药饮片供应链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消费者,因此,消费者的偏好是中药饮片供应链质量激励的最终来源。因此需要提高消费者对优质中药饮片的认知水平,可以将供应链管理中积累的信息和数据,通过一定的平台向消费者展示。通过展示平台,消费者可以查询到所购买的中药饮片的原料来源、生产、运输、销售的全过程,了解其中的价格体系和质量控制措施,以使消费者充分理解中药饮片的成本信息和质量状况,增强消费者对中药饮片质量的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篇(8)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制造企业经常面临种种问题使企业内部供应链不能顺利运转,而实现组织信息中心数据共享是保障供应链协调运转的前提,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则是动态信息能否有效利用的基础,也是供应链协调运转的保障。

2 共享生产动态信息,保障供应链协调运转

2.1制造企业管理常见问题和主要原因

企业管理经常遇到生产进度和订单时间冲突、生产物料储备不足引发停工待料,帐目数据与实际库存不符,种种原因使生产计划常因订单变更和插单情况而被动调整,降低了生产效率,影响了产品交付进度。上述问题主要由于各环节管理信息未能进行动态调整并且未能在各部门中充分共享从而造成关联链节运转失控、不能及时调整作业偏差所致。信息化社会,信息互通的重要性已为人所共识,企业供应链内部的信息则相当于组织运转的血液,信息有效利用与否则关系到组织机构的生存和健康,关系到供应链各节点的牢固和协调。

2.2解决问题的途径

2.2.1实现信息数据共享的目的

通常的管理模式下,相关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如无法及时沟通,将会使供应链运输途径阻塞,严重影响组织效率。企业建立动态信息处理系统,通过系统,组织中的生产部门、仓库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物流配送部门和财务部门及时发现和处理本部门影响供应链节点作业进度的不良因素,以便及时纠正作业偏差和调整方向。实现信息中心数据共享实时更新,为各部门提供动态信息数据,使企业随时掌握部门间配合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协调和平衡各环节的进度,保障企业内部供应链各环节的良性运转。

2.2.2有效的信息共享途径

企业可以通过基于Web应用的企业群组协同工作平台管理组织实现组织目标,并可根据自身实力和目标有选择地使用成本和功能适用于本企业的系统平台。而从较多实践应用中发现ERP、Notes以及Excel是良好的搭配,不但可以实现完善的工作流控制和文档数据库系统管理,还可以实现工作过程的自动、智能和整合处理。由于企业管理涉及岗位、人员很多,处理流程也有繁杂多变等特点,优秀的管理系统对于整个组织成本的控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ERP:无疑是公认的企业信息化的数据中心,但是在ERP中建立完善的工作流会变得比较困难且成本较高,而Notes等平台可以成为ERP的好助手,Excel则是办公司运用最广泛、人人都会使用的数据库软件,有效结合使用几乎可以涵盖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

2.2.3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来自于基础数据,基础数据来自于供应链各节点基层工作,例如:采购计划、原材料储备量,库存物料情况,生产作业进度等等,对于基础信息数据的捕捉、录入及汇总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准确的基础数据是有效分析管理数据的源泉。企业可通过加强管理、强化培训、绩效考核等方法措施保障此项工作的有效进行。

2.2.4管理数据来自基层而高于基层,基层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管理系统思路的贯彻,例如定制经济安全的库存量、合理的原材料储备量、确保产品质量等组织管理目标是各项作业实施的依据。

2.3通过信息化管理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

2.3.1加强原料采购管理

加强采购管理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原料采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购管理部门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采购成本同时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取得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相应提高。企业采购部门应加强对市场情况的分析把握,并对原材料建立合理的采购量和采购周期,严格控制采购成本,还要为生产提供及时的保障。同时企业应通过完善的试验检验手段对于原材料品质进行严格把关以保证产品质量。

2.3.2优化物料库存管理

优化库存管理既是信息化管理的结果,也是供应链协调运转的保障。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库存主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产品三大类。企业有一定量的库存能有效缓解供需矛盾,运用恰当时会为企业增加投机盈利。但是由于库存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的比例,如果库存量过高就会占用大量的企业流动资金,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库存量是降低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库存管理的目标是建立经济安全的库存,既减少库存成本,实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又能平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为不确定需求提供保障,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

2.3.3注重生产过程管理

企业生产部门应充分利用内、外部信息,调动有限的生产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提高生产率,解决生产进度和订单交付时间冲突。同时具有对设备、人员状态和负荷能力、销售订单的变化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和预知的能力,并对采购物料的交付进展情况以及订单内部加工和外委加工执行情况的动态信息做到随时了解,还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随时动态调整生产进度,调节机台能力,加强工器具管理以及工人安排,使产能达到最优化,提供订单及时交货的保障。保证生产设备的数量和运行状况良好,加强检修维护,并合理安排调配技术工人的工作时间,确保生产过程高效无阻。如遇交货周期短但现场施工急需的货物,我公司将紧急启用应急方案,第一时间组织各相关部门研究协调并积极与用户沟通,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保证为客户供货。

2.3.4控制产品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必然是企业管理目标的重中之重,对于产品质量的过程管理既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运用也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目标。采购、生产等各环节管理的责任就是要保证产品质量,做到产品从原材料入库、生产加工直到出库各环节的加强控制,规范各流程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对各道工序进行监测记录,每道工序均有详细且操作性强的作业指导书,保证产品符合各项标准,对生产过程运用科学的过程控制方法,进行全程监控记录,以严密的过程追踪控制和精确的数据分析确保产品质量。

2.3.5加强外部协同管理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篇(9)

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企业成本,成为了施工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的成本控制与价值链管理的结合也属必然趋势。利用价值链理论可以从企业外部和内部分析企业的成本活动,发掘企业控制成本的潜力,寻找施工企业的成本驱动因素,并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

一、价值链及成本控制理论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先提出的。波特将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及维护期产品各项活动的集合”。波特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成一系列互不相同但有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应是增值的,这些增值活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波特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5种基本活动和4种辅助活动,他根据这些基本和辅助价值活动建立了企业内部价值链。

(二)成本控制与价值链的联系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是通过企业外部和内部价值链的分析,确定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和收益,寻找成本驱动因素,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可以从企业的整个生产运营活动的价值链来分析企业的成本。将一系列的活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再单独地看待企业的某一个活动。基于价值链的思想,将企业中产品成本的范围提前,企业的成本不再局限于生产阶段,而是从研究与开发开始,到生产和营销,最终到提供顾客服务的一系列连续过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分析的目标,首先是分析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价值链,明确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以及与外部的联系,通过内部和外部价值链确定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定位,然后基于价值链,明确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控制目标。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产品成本分析首先从战略角度出发确定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投入,再从战术角度出发确定价值活动的成本耗费。根据价值链成本理念,企业的成本核算系统主要是提供企业制定低成本领先战略和成本控制的相应财务信息,包括企业价值活动的投入和成本,以及企业产品的成本驱动因素等等,从而满足企业价值链成本定位以及价值链成本控制的需要。

二、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问题

从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方面来说,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没有与未来发展战略结合到一起,准确地说,企业目前更多地将成本控制作为可以承揽项目的一个因素,是为了承揽项目而被迫采取措施来降低成本,而不是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最初的经营来积极考虑成本问题。这就导致企业从经营开始,成本控制工作就相对被动,实施中也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二)组织管理问题

在建项目施工管理中,施工企业虽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来降低成本,但是组织管理中仍然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项目成本控制意识淡薄,缺少拥有权力,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二是只注重项目的成本控制,而对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注重不够;三是成本控制工作相对片面,缺乏全面的成本控制体系;四是对分承包商监管不严,共赢意识差。

(三)项目标后预算问题

实际上,很多企业对标后预算只是存在表面上的理解,其实标后预算是企业对中标项目以后的活动、生产经营等活动的成本进行的一种测算。目前,施工企业间接费用的测算、材料价格和设备租赁价格的调查、施工方案的设计比选及各类临时工程方案、数量等的确定,往往由计划人员凭经验去估算,这对标后预算的最后结果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效果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成本控制目标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对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无法形成科学的指导,同时也无法形成科学的企业标后预算和成本考核,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没有太大的价值。

三、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体系运行保障措施

(一)基于外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措施

1.加强与供应商合作。通过集中采购供应方式,强化供应商合作,促使供应商在价格、质量、交货期方面做出积极的响应,从而做到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共同分担风险,削弱市场波动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可以减少材料库存量,降低企业管理储存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改善与业主关系。国家对基础设施目前的要求更多的是侧重于质量方面,因此,企业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如何保证工程质量上,努力开发新的施工技术,对项目的建设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杜绝偷工减料的问题出现。此外,要加深业主对企业的了解,增加合作的机会,为保持长期合作打下基础。

3.强化分包商管理。企业要对重点工程的关键节点工程牢牢把握主动权;要严格执行分承包商准入、清退制度,坚持择优选用、合理配用,坚决杜绝不合格分包商进场;要按照“先签合同后进场”原则,谨慎签订施工协议,防范合同风险,签订合同时要加强劳务队伍资质审查。从而将企业的内部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减少了在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并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基于内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措施

1.企业自身管理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一是变革组织结构。施工企业组织结构上要注意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以及物资资源尽量集中,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同时管理层次的减少还可以增加信息流动的速度,从而对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二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因为施工企业的人员流动性一般较大,这对施工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激励制度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第一线施工的工作人员,往往工作环境比较差,企业可以考虑基本薪酬加奖金的激励考核办法,如设置相关奖项来激励员工在新技术新方案等方面的创新。三是强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随着近几年关于ERP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施工企业的信息化问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在ERP的理论中,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设计单位、业主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共享的平台,建筑参与单位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减少建筑过程中的冲突,提高协调性。

2.项目管理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一是选择最优施工方案。施工企业的施工方案直接影响施工的实施以及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施工方案比选政策,比选中可以采用价值工程的理念,价值量与成本比值最大的作为入选方案。二是强化合同管理。在合同的审核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从工程的质量要求、进度要求、造价要求、付款方式、付款时间、工程风险等各方面认真审核,这样在施工中双方的职责范围清晰,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因不可预见因素而造成的损失,维护企业利益。三是规范分包制度。为了降低分包单位对施工单位本身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规范工程的分包制度,并签订严格的分包合同,最大限度的保证施工企业本身的利益。四是加强现场管理。施工企业要把握投入和建设期的关系,整合资源,提高项目现场管理能力,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处理,注重项目的质量问题,尽量避免返工情况的出现。

3.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主要是指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如何有效的处理建材、设备既保证建材设备的充足供应又不造成材料的大规模堆积浪费。施工企业物资采购部门对供应商的供货过程采取动态控制原则,对供货的全过程实时监督以保证质量和供货数量。同时,需要联合造价部门对工程量进行准确预算,防止不必要建材库存,降低建材的存贮成本和资金不必要的占用。此外,采购部门还需要实时对市场动态和项目进展状况进行监控,根据项目的进展及时调整物资采购计划,既要保证物资的充分供给,又要尽量降低采购的成本,降低物资的库存。

4.预算管理的成本控制措施。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资源配置和协调部门关系、保障战略目标实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只有企业拥有体系健全、责任明确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才能发挥出预算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作用,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施工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优化资源结构,有效控制开支,确保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还要构建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积极对预算管理进行总结和分析,不断去了解企业发展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结语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成熟以及投资主体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成本领先已经成为施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运用价值链理论和成本控制理论的知识,对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施工企业要完善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措施,提高成本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获得成本竞争方面的优势。

作者:黄良智 单位: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篇(10)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篇(11)

国内有许多学者对批发企业的发展状况及经营模式进行了研究,于奎、文启湘等学者研究批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他们提出应积极借鉴和探索创新批发商业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批发商业向现代批发商业的转变,以适应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李学工等研究了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后提出我国批发商业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而认为增强批发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关键在于告别传统批发商业的经营模式,树立现代批发商业新的经营理念,着手于批发业在交易方式、购销形式、经营方式及组织形态诸方面的变革,不断扩充其职能,开展多种经营,实现其经营业态创新,从而推动我国批发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与整体复兴。任晓峰等在对比分析美国、日本、法国的批发企业发展状况后,提出我国批发业如何转变观念,改善经营,充分发挥现有的企业信誉优势等有利条件,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批发企业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批发企业转变.以适应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肖康元等学者对研究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以及相应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只有减少批发企业的物流成本才能使企业具备相应核心竞争力。上述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批发企业的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但上述文献主要存在以下特点:其一,多数文献是从经营模式出发,探讨如何改变批发企业现有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从交易方式、购销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二,部分文献是从企业的物流成本的控制角度去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成本的减少获得成本上的竞争优势。然而所有文章却缺乏从整体考虑,把批发企业放到供应链上进行成本控制,同时进行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改造,优化成本模式的探讨。本文就是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对批发企业进行成本的内部控制,上游供货商和下游零售商的价值链进行整合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价值链基本概念界定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是客户对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和交货和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这些活动可以分成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主要活动包括市场销售,采购、内部物流、外部物流。企业基础设施等; 次要活动包括生产经营、服务、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从批发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出发得出的批发企业成本因素中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从批发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成本分析表可以看出,在批发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批发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在其中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达到了15%+25%=40%。此外,批发企业的另外一部分成本主要来自于采购和市场销售和企业基础设施。而这些因素之间又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采购成本的减少主要是因为订购量增大,而采购量的增大会增加企业的内部物流的成本和企业基础设施的成本,所以要进行成本的优化,要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同时,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企业价值链与上游供货商价值链、下游买方的价值链,这一大串的活动构成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即王海林等(2007)提出的,价值链使一条连接供货商到用户的作业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控制流和价值增值流的链条,可以称为 “六流链”,这些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由此可以得出,在批发企业的价值链管理当中,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并且对与上游供货商与下游销售商的“六流”的管理。价值链的优化即是对这些环节所产生成本所进行的优化和对这些流进行不断的优化的过程。

三、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方法

上文已经提到,在批发企业中要进行价值链的优化以进行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对企业的各个环节所产生成本的管理和对整条供应链上各个企业进行的“六流”的管理和优化。下文将对企业的价值链管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其一,内部价值链的优化措施。在经过分析得出,批发企业的主要成本来源在于物流、采购、市场销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产生的费用。批发企业主要是从厂家进货,再利用自己的仓储进行整理再配送给下游的零售商。这看似简单,但它对批发企业的效率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对批发企业来说,其中的利润是随着零售力量的不断增强和信息的不断进步在逐步下滑的。因此为了提高批发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批发企业的内部价值链优化成了必然之举。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优化:

(1)物流流程的成本控制措施。建立有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具体分析以下内容。由于批发商品品种数目的增加,加大了对日常信息处理的难度,因此推广管理软件及电子订货系统将能大大减少企业的日常管理成本避免浪费。

完善仓库管理系统。完善仓库管理系统应从仓库内设计、仓库内作业程序、出入库作业、库存管理与控制系统等方面入手,实现单位商品库存成本最低。

提高物流从业人员质与量。批发企业的配送效率很大程度的与配送人员的自身素质相关联,因此在一定程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将能提高配送效率,为批发企业完成更多的订单,以适应高频次小批量要求。

(2)环节的成本控制措施。包括运用以前的数据预测年销量,从而进行一次采购分次送货,提高自身议价能力。进行多家企业供货,降低转换成本,防止厂家坐地起价。针对部分商品,依据自身能力实现前向一体化,实现自产自销,降低采购成本并且能够扩大企业声誉,提高自身在商业联盟中的地位。

(3)售环节的成本控制措施。包括不断完善自身水平,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大卖场,与实力雄厚的零售商建立合作关系。聘用高水平的业务员,积极开拓市场使销售成本在总成本的比例得到控制。与其它商合作,进行联合广告策略。

(4)基础设施的成本控制措施。包括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内部物流的效率,因此提高有效的设备的运用,提高物流水平。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使用,例如对自有车辆尽量不超载不空跑节约设施损耗费用。

其二,外部价值链的整合。

(1)进行物流的优化,提高物流效率。与供货商之间订立一次订货,多次送货的协议,使供货商有计划的进行送货,进行优质的库存管理。控制物流的反向流动,在仓库管理时对需要进行退货处理的商品进行统一管理,少频次多批量的进行反向物流,节约双方成本,优化价值系统。

(2)进行作业流的优化,提高流程效率。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的节点作用,规划自己的合理仓储水平。优化作业流程,总部接单,仓库直接核实进行发货处理。

(3)进行资金流的优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实行适当的信用制度,对下游供货商进行信用优惠,以减少坏账呆账的产生,使资金流更加活动。实时催款,对进行拖欠的客户进行催款处理,这也是和下游客户进行的沟通的一种手段。对长期拖欠货款的客户进行停止供应处理,防止越陷越深,并建立相应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价系统。与厂家建立信用合作关系,必要时可向厂家申请信用贷款,即进行先发货推迟付款等。

(4)信息流的优化,对上下游进行实时沟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库存信息共享机制,以保证能实时取得商品,防止断货。对下游经销商进行信用等级制度评价,防止不良欠款的发生。

(5)优化控制模式,降低系统成本。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实现长久合作制,从而保证各企业的风险,增强彼此间的控制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作业流程、订单、收款、运输配送、服务、维修等实施控制。

(6)加强价值增值流的控制,进行适度整合。进行适度的前向一体化,增加批发企业所取得的价值,提高自身在商业联盟中的议价能力。提高物流水平,优化价值系统,提高价值增值量。进行适度的后向一体化,向居民提供量贩销售,提高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加价值增值的获取。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批发企业的成本进行分析,对批发企业的价值系统进行内部控制和外部整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批发企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特别是国外零售巨头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对国内批发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未来的大市场、大生产、大流通的经济形势,对批发的经营模式也是巨大挑战。从成本的控制角度去进行发展的探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在最近的二十年内是必须的。中国的零售业之所以缺乏竞争优势,也正是因为利润率比较低的缘故,因此从成本的视角进行优化无疑是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童一秋:《批发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于奎、文启湘:《浅论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商业时代》2005年第32期。

[3]李学工:《论消费品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批发市场的业态创新》,《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4]任晓峰:《发达国家批发商业现状与我国批发业再造》,《财贸研究》200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