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合同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9:27

大学合同管理

大学合同管理篇(1)

本合同期限自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根据学校所规定的考核办法实行履职考核,当月考核合格者续聘,考核不合格者则解聘,自解聘之日起,本合同失效。

二、协议内容

1.由年级和宿管员签订聘用合同,宿管员必须遵守学校及年级的规章制度。

2.在岗期间,宿管员的基本工资是________元/月,保险费________元/月(保险费自行缴纳),奖金________元/月(年级根据宿管科考核结果,酌情奖罚)。

3.宿管员必须认证履行岗位职责,体卫处宿管科每月对宿管员工作进行考核,当月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将责成年级组给与解聘。

4.宿管员如经常无故脱岗,或者管理中出现严重失误,年级组有权当场解聘。

5.聘用期限为____年。

6.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执行并生效。

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一份,学校体卫处存档一份。

大学合同管理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朱不缺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支撑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合同制度的建立使得合同在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并成为不同市场主体之间交易的重要桥梁,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合同管理,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

一、我国企业合同管理现状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合同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开始重视合同管理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而言,我国企业合同管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企业合同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形成合同管理的理念,特别是很多高层管理人员对合同管理缺乏基本的了解,没有重视企划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对合同的签订、履行等事务的监督和管理比较草率。合同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规范企业日常生产运作过程。由于广大中小型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自身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思想落后,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比较低,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也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现代企业合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非常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术。合同的起草、签订到最后的履行每个环节都是变化多样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非常多,要求企业必须引进高水平的法律专业人才,对企业合同进行精化的管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都是公司的普通员工,缺乏法律专业知识,法律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企业合同管理的正确运行,企业必须注重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三)合同管理手段落后

合同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体系,采用的合同管理手段非常陈旧落后,缺乏合同管理的先进技术,管理效率非常低,尤其是合同管理的方法不科学,也不合理,对合同的管理和监督不完善。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够更新合同管理理念,对合同的各个流程进行细化、深入的管理。

(四)合同管理信息传播有限

现代社会是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资源传播更加广泛。企业合同管理当然离不开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很多企业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设备陈旧落后,信息资源非常有限,合同管理信息传播不到位也不及时,没有与其他企业之间实现合同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很难及时获得最有效的合同管理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二、企业合同管理的完善对策

针对我国企业合同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增强企业合同管理意识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企业合同管理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合同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认识到合同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将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之一,并将合同管理理念贯穿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在企业内部营造自觉进行合同管理的氛围,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深刻意识到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二)建立健全企业合同管理体系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设立企业合同管理部门,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合同进行有效管理,向各个部门广泛宣传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将与合同管理有关的所有环节进行细化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合同管理制度,为企业进行合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可以严格按照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的起草、签订、履行、解除等各个环节进行准确把握和管理,确保企业合同管理的有效运行。

(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合同的签订主要是靠企业员工具体操作实行的,合同的签订涉及到非常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大力引进优秀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加强对企业普遍员工的合格管理知识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了解和掌握与合同相关的管理知识,提高企业员工对合同风险的风范意识,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企业合同管理的整体水平。当然,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培训的趣味性,避免枯燥无味,提高培训的效果。企业还可以将合同管理作为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促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合同管理,提高企业的合同管理质量。

(四)建立合同报告制度

合同报告制度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它可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权力监督,避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假公济私,做出损害公司经济利益的不正当行为。企业合同管理部门应该与其他相关部门对企业的重要决策进行分工合作,将企业的重要会议及时向企业主要领导人员进行汇报,把合同的起草阶段、签订阶段以及履行阶段等各个阶段中出现的问题和意见向企业主要负责部门进行请示,对合同的各个要素和对象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合同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有利于化解企业经营风险。

三、结语

合同管理是现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合同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和合同管理体系,全面加强合同管理的水平,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市场经营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纲.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

大学合同管理篇(3)

一、前言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早在《易经》中就有关于教学理念的阐述,虽然我们一直在跟随着时代变换,不断的革新教学理念,但是我们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去管理学生。现在我们一直在强调对综合性大学进行科学化的教务管理,可是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所以管理起来比较繁杂。但是只有提高教务管理的质量,才能够有助于综合性大学各方面的能力提升。

二、综合性大学的教务管理

综合性大学的教务管理是管理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遵守我国教育部门的准则,同时还要同学校自身的政策方针相结合。同时运用各种方式来对大学进行管理,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不论规模大小,都要积极组织、协调各部门的人员进行参与,通过这种团队协作的方式,更能促进学生意识到积极融入集体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应在学校内学习的各个科目内容,应该根据课时要求,不同科目相搭配进行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开展选修课程、管理学生的档案资料、教师的工作情况、学校的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内容。

由于教务管理影响到综合性大学的各项工作是否能够顺利的开展,所以我们要谨记教务管理的几大特点:1)规范统一性: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教务管理是一项明确性的工作,其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所以必须制定一套明确的、规范的、统一的的条款来督促教务管理。2)科学“育人”性:教务管理工作不但是管理学校内各类学科内容、学习计划等,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这一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提高老师积极教学的动力,让他们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让学生自主意识到规定考试的意义。让他们不要过于拘泥于学习书本的内容中,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方向来学习。大力开展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3)衔接性:因为综合性大学的教育都是分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所以教务管理需要统筹好每个不同阶段之间的内容衔接,学习内容层次的不断提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同时在管理环节方面也是要一环扣一环相互衔接,这样才不会耽误教学的开展。4)步入大学以后,学习的东西就会更加的宽泛,不在是那固定的几门课程,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课程的内容更加种类繁多。所以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一定要囊括各方面,不能出现一个方面的瘫痪而导致各个方面都停止运作。

三、教务管理的现状

由于没有明确的条款来规范教务管理工作,同时又由于此项工作过于繁杂,所以目前众多大学里面普遍存在以下各种问题:

(1)模糊定位教务工作的范围

综合性大学的教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工作面比较大,同时很多的工作内容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样就会导致各个部门时间的管辖范围不明确。教务工作者们就会由于不清楚的定位而产生摩擦。同时由于不清楚的定位,在遇到不同部门或相同部门遇到类似的工作内容时就会相互推脱,不去协调,这样会出现杂乱的现象,从而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2)教务人员的职业能力有限

当下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务工作者的注意力过于片面性,同时由于教务工作过于繁杂,每天都在忙于处理手中工作,不会及时的更新管理模式,只会刻板的处理。这样就会导致管理水平没有提高,工作的范围也不会扩大,从而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

(3)缺乏调节协商的能力

教务管理的工作不但要求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协商处理工作事宜。同时对于学校组织的各个类型的活动以及协调好教师以及学生方面。但是目前的教务工作者只是去完成上级安排相关事宜,拘泥于自己的部门,不善于去沟通协商.不同部门共同处理一项工作时,更不会及时沟通了解,互相之间过去的是去推卸责任,这样导致工作不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同时由于缺乏沟通协商,会使不同部门同时处理同一件工作。

四、科学化进行教务管理

我国综合性大学很多,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做贡献,必须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等情况,学校要从教务管理上抓起,实习科学化。

(1)开展针对性栽培人才措施

教务管理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洞悉各类型人才的需求,这样综合性大学才可以针对性的开展各个专业的的课程计划,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我修养等能力。还有与各大企业进行沟通,适时的安排学生参与实习工作,提前在职场中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才可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改正。

(2)合理制定教务管理条例

在制定教务管理条例时,应该时刻以培养国家栋梁为中心,这样制定工作过程中才有中心可以围绕。首先,根据经济市场需求来建立教学的计划和目标,不同专业建立不同的目标,同时拟定的条例计划必须是科学可行的。其次,合理安排学习课程,不但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汲取老师讲授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有课余时间去安排其他的兴趣。

(3)信息化管理

网络不断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是教务管理工作者的福音,通过计算机可以更加快速便捷的处理工作中的事项。首先,在招生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学校网站,学校的特色以及优势进行宣传;其次,对于学生的档案资料可以归档处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校内教务管理系统,这样学校内教务管理工作者都可以及时知道更新的信息,便于协商调节。同时可以同学生共享一个网络,让学生们也可以发表对学校的一些意见。

五、结束语

综合性高校不断的为我国输入各个行业的工作者,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科学化的进行教务管理,积极改善工作中的不足,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闵杰.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差错因素及监控策略.湖北社会科学,2011,(6)

[2] 戴云龙.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11(10)

[3] 陈世文.教务管理专业化的路径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4,(14)

大学合同管理篇(4)

合同是企业经济往来的主要表现形式,合同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合同管理的基本含义

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系列行为的总称。合同管理是实现现代企业在市场中的平衡制约和权利的桥梁,使当事人活跃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由洽谈、起草、签订、生效开始,以合同失效为终止点。合同管理必须是系统性的,对与合同条款内容有关系的部门要做到统一管理。合同管理是动态性的,要及时关注履行合约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发现不利情况时要及时修改、变更、补充、解除和终止合同。

二、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实现优化合同管理环节必须要完善合同管理制度,现阶段合同管理制度的建设已经得到了我国油田企业的高度重视,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完善合同的过程控制,整理清楚合同签订、实行、结项的全过程,从而达到适应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的目的,使企业合同管理工作更加规律、规范,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合同管理制度包含的内容较广泛,包括:合同签订的审查审批,合同管理的模式,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合同结算的审查审批,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合同管理人员培训等。为了提高企业合同管理水平,有效控制合同风险是前提。在企业中派专业的工作人员肩负合同管理职责,负责企管法规科、计划科、财务资产科、工程科等相关合同工作,聘用律师加强对合同的审查,从而规范企业的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切实可行取决于很多方面,包括:合同审批、签订、审查、记录、保存;合同的档案管理;合同履行情况的变动记录,合同专用章管理等。要做到管理层次分明、程序规范、职责清楚,使合同的各项问题都在有效的控制范围内,就要制定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合同管理制度。在未经审查和批准的合同上,不允许办公室盖章,不允许财务部结算付款,必须按规定进行合同的订立、审查、结算等环节。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对合同进行分类、分期管理;建立合同动态统计分析制度,可以定期分析合同履行的变化情况,对发现合同管理的问题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从而研究出解决的方法。

三、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控制方法

在签约前严格审查资质,防止经济风险和法律纠纷现象的产生,合同当事人应该具有法律规定的资格。对企业法人有两个方面的资格审查,其一,企业法人或法人分支机构是否按国家的规定审批程序依法成立,是否持有营业执照,并且按时进行了年检。其二,对参与签订合同的相关人员进行审查,确保是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授权委托人,两者签约范围不同,前者必须在企业的经营范围内订立合同,后者则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订立合同,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企业也不能享有权利。在签订合同前,通过合同相对人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了解本单位的资信情况。另外,在签约前还应审查当事人是否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其三,要用标准的合同文体,防止因为合同内容引起的争议。油田企业发展迅速,在经济往来中签订的合同种类也越来越多,合同类别较多,在签订合同时,若每个合同都制定一个独立文本,会大大增加业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很容易出错,例如合同条款不全,约定不严密等。为避免这些情况,可以推行合同文本规范化管理。合同承办人在起草合同时,只需对合同标准文本中的主要条款进行改动,得到合同主管部门同意就可以;对于其他无合同标准文本的,由业务主管部门、合同承办部门和合同主管部门一起草拟。如果需要采用合同相对人合同文本,应取得本单位合同主管部门的同意。其四,提高监督验收及履约的力度,使合同管理动态化。履行合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签订、交货、验收、结算等项目。合同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合同的履行,所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承办单位应对合同文本和合同相关文件做好保管工作,在合同结算、解决争议时作为依据。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各单位应监督合同相对人履行合同的情况。

四、明确合同管理机构的职责

站在油田企业的角度来看,合同管理机构的几大职责有:第一,制定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制度要有针对性;比方说测井、固井、钻井、油气测试等要匹配专业技术方面的合同管理。第二,企业签订、变更、解除合同要在授权范围内,对重大合同的谈判、起草合同也要在授权范围内,对相关部门签订的合同要做好检查、监督工作,避免不合法、不完善的合同产生。第三,适时开展与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相关的讲座,向员工宣传成功的合同管理工作经验。第四,依法参与本企业合同纠纷的协商、调解、仲裁等活动。第五,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进行监督、监察,发现问题和纠纷要及时处理,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合同行为要坚决制止。第六,要建立合同档案,保管好合同以及与合同相关的文件。

五、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

管理的主体是员工,人才是企业优化管理的保证。所以,企业合同管理的水平与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要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化岗位培训、外派学习等业务交流,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素质。实行理论培训与专业知识培训、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课堂教学与考察观摩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方案,尤其是在职学习。定期组织法律讲座,将最新的《担保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介绍给业务人员。在新的法律法规颁布前,及时举办最新的法律学习班。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合同管理,它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它是一种科学的、全方位的管理模式。油田企业应充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合同管理,要做好事前的防范,事中的管理,事后的妥善弥补,防止对企业带来损失。

参考文献

[1]谭亚明.企业合同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6).

大学合同管理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力提升,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有所增大。在这种趋势之下,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方面的投资建设,高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得以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但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高校原有的教学生活资源,特别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数量剧增的师生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高校想出对策,如新修教学办公大楼,对现有建筑进行改建,除此之外,学校还有许多建筑的日常保养维修装修等小型工程。因此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高校工程合同管理对降低工程项目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校推进依法治校,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主要是对基建工程项目的合同起草、审查、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争议处理等环节予以规范和审查监督。①在工程类项目的整个流程中,会在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签订相关的工程类合同。与高校其他类型的合同不同,工程类合同一般是先定价后成交,同时具有工期长且不确定等特性,因此工程类合同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工程类合同管理也就相对更加复杂。

(一)高校工程类合同常见种类

工程类合同是发包人与勘察、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单位为完成一定的工程相关项目而签订的合同。在高校中,数量最多的工程类合同一般是工程施工合同,工程施工合同又包括工程建设施工合同和维修施工合同等。一般而言,维修施工合同为小型工程,内容相对简单,金额相对较小,而大型工程类合同往往是一个工程需要签订很多相关的不同工程类合同,包括工程勘察合同、工程造价咨询合同、工程设计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工程施工合同等。

(二)高校工程类合同特点

相较于社会上的其他工程类合同,签订高校工程类合同实际上是提供一种高校内的公共服务,主要是以完成建筑工程、维护设施等项目来服务于高校内师生。高校工程类合同具有以下特点:1.高校工程类合同标的物的特殊性。高校工程类合同是为公共教育教学服务的,具有非经营性,标的物是各类建筑产品,这些建筑产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预期使用功能主要为教育教学、科学生活等,建设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政策条件等因素的影响。②这些特殊的使用功能和影响因素决定了工程类合同的标的物与高校内其他类型合同的标的物有很大的不同,工程类合同需要约定有关工程地点等空间上的条款和工程期限等条款,且合同标的物是工程本身,与货物类合同标的物不同,是无法被同类产品所替代的。2.高校工程类合同施工时间的特殊性。作为高校,由于有教学时间安排的缘故,许多工程需要考虑尽量不影响师生的教学生活,因此大部分小型工程以及大量维修装修工程都会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进行施工,因此在假期来临前,必然要进行这类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以保证工程在假期里顺利的开展及完成。③而高校需要经常对学校内建筑物内易损部位进行修缮,如水管、电路电梯等设备。在日常中,建筑物内部诸如墙面、玻璃等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情况。同时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有建筑需要进行改造扩建,校园内的绿化项目需要经常进行维护保养,此类金额较小、数量较大、合同内容相对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工程类合同,则具有经常性的特点。

(三)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主要内容与流程

1.高校工程类合同基本内容。由于工程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工期,因此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是一个持续的管理过程,必须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而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工程类合同中大型工程由于涉及金额大、对学校发展影响大的特点,往往涉及到高校内部多个部门,相较于其他类型合同,内容相对丰富。高校工程类合同一般都会具有的基本内容有工程名称与内容、工期、合同付款方式、甲乙双方责任及质量要求等,一般还会有很多相关文件作为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附件。其中包括中标通知书、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以及相关的技术文件。一般工程施工合同还配有相应的图纸、工程量清单等重要资料。2.高校工程类合同签订处理流程。在高校内,工程类合同往往必须经过众多相关部门的一系列审批程序审核通过后才能够签订,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其工程类合同签订处理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以广东省内某高校具体的一个维修工程项目为例,维修工程合同经过后勤处、财务处、审计处等部门审核并提出意见后,交由各部门领导进行审批,各部门领导同意送审后,再经校办法律事务科审核,之后交由校领导审批,之后方可由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人签订合同,对合同加盖公章。其流程必须十分严谨,以避免出现漏洞,引起合同纠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常见问题

高校工程类合同的远期交割特性决定了此类合同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工程类合同管理也就纷繁复杂。④工程类合同管理工作是高校的常态性工作,由于合同签订过程复杂,合同数量大等特点,使得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工程类合同审核效率低,管理不到位

高校工程类合同是重要的合同类型之一,且数量较大。以广东省内某高校为例,一年内平均处理的工程类合同就接近600份,其中大部分为装修、维修类工程合同以及小型的施工合同。如此数量多的工程类合同审核,加上合同审核流程的复杂,就造成了工程类合同审核效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型的工程施工合同虽然数量上不多,但涉及的流程复杂,审批过程相对缓慢。比如高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就是一种大型工程施工合同。大型建设工程一般包括教学办公楼、运动场、学生宿舍、教工园区等楼房建设项目,这种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范围大、涉及面广、投资金额多、工程周期长。由于涉及方面较多,整个工程中各个环节的审核都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与时间,导致大型工程类合同以及其相关监理、设计合同的审核的效率都相对低下。

(二)缺乏对工程类合同后期履行的监督

高校工程类合同是整个工程项目过程中双方履行职责的基础和依据,但合同的签订还只是工程项目的一个开始,保证合同最终顺利履行、并能有效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才是签订合同的目的。因此监督合同履行情况,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维护学校权益,也是工程类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高校的工程类合同管理过程中,由于工期较长,在施工期间出现一些人员变动情况,导致在合同履行中出现了管理断层和管理漏洞。实践中会遇到诸如工程完工后无人收集资料,无人跟进工程款的支付等问题,导致工程审计资料不完备,拖延支付工程款。也会出现工程逾期未完成等承包人违约现象,由于后期监管不足,导致无法及时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工程类合同条款不严密,审核难度大

高校工程类合同,大部分都经过了招投标程序或者政府采购程序。在经过招投标程序之后,在对工程类合同的审核中容易出现对合同条款的把握不够严密的问题。比如,在付款方式条款中,容易出现工程前期付款比例过高而导致工程未能按期完成的风险增大。实践中也会出现工程合同的条款与招投标约定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是容易加大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还可能违反国家相关的招投标法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经办人员无法考虑到工程合同中的细节以及可能的法律纠纷,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不同类型工程类合同版本本身就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加大了合同审核的难度。

三、完善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效率,加强高校工程类合同信息化建设

现阶段各高校在工程类合同的管理制度中,部门负责人往往无法有足够的时间来对每一份合同详细地审核。要保证工程类合同详细的审核,就需要加强高校工程类合同信息化建设。完善高校工程类合同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将合同在高校内部的审核流程在线上进行。可以固定工程类合同版本,解决大量不同类型的工程类合同版本导致的合同审核效率低下问题。同时,由于固定了合同版本,缺漏合同条款的现象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建立完善工程类合同管理制度

依据国家以及政府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地方法规,参考类似的合同管理制度,考虑具体学校内部管理情况等因素,建立一套完善的工程类合同管理制度,并且能结合新出现的情况定期对合同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同时,建立工程类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监控制度。高校有必要对工程类合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这样才能在发现承包方部分或严重违约情况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工程类合同需要进行变更或者解除时,应在不违反相关上位法的前提下,合同当事方及时协商签订补充协议。发生合同纠纷时,监管部门应及时向学校相关领导部门汇报,合理并且依据合同条款选择采取和解、调解、诉讼或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还需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后期进行监管,将学校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规范工程类合同文本,加强审核力度

即固定工程类合同版本,高校可以根据原建设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的部分合同的示范文本,制作出适合高校情况的工程类合同的固定版本。固定规范后的工程类合同可以保证其条款全面、准确、严谨、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操作性。学校可以鼓励并推进使用工程类合同规范版本,以此减少由于考虑不周全而忽略条款的情况,便于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合同纠纷,促进高校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顺利开展进行,保障学校权益得到较好的维护。

四、结语

工程类合同管理是高校合同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程类合同金额大、履约周期长、涉及面广、不可预见因素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的艰巨性。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之下,高校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完善工程类合同管理机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工程类合同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管理,避免高校在工程类合同方面的相关法律风险,确保高校内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注释:

①曹在伟.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合同架构及管理体系.上海建设科技.2014(4).

②成健、蒋新会.高校基建项目施工合同签订要点研究.山西建筑.2015(10).

③孙裕金、黄懿.论高校维修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宜春学院学报.2016(1).

④傅中保.完善高校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途径探析.当代经济.2013(13).

参考文献:

[1]周慧、吕云霞.高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问题研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

大学合同管理篇(6)

要进一步探讨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整合与创新模式,就要厘清两者的概念和性质的异同,分析定位其功能作用,探索实现途径和手段。这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定位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明确两者工作整合与创新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一)厘清概念异同和性质联系

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学校“育人”措施和手段实现的,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教书育人(学科教育)、管理育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方针来具体落实的。因此,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同属于人才培养的两条途径和手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是定位于人才培养工程主体的“一体两翼”。学科,是按照学术性质分成的科学门类,学科教育是为了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开展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在高校为了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都要依据专业设置等相关要求,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个学科开课计划,使各个专业学生在学校按照一定要求修完一定数量的课程,并达到一定学分要求方可毕业。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开设并实行的各个学科教学,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学科教育。它分为专业学科教育和公共学科(非专业学科)教育。按照专业开课计划和学科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划分,又可分为选修课教育和必选课教育。学科教育是从解决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习得的角度和掌握一定必备的公共学科理论知识的要求出发,是专业性、理论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科教育主要是由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来实施。学生管理工作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实现管理育人的重要方式。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管理学理论的要求,我们所述的学生管理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其一,管理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工作程序,其原则应该是科学的,其运用也应该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其二,管理工作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且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本管理,其本质在于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需要,其重点在于分工合作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以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纪律和学习生活秩序。其三,管理的对象是新时期特定形势和环境下的大学生,为此,就要充分整合并利用各种资源,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其四,管理目的是为了协调、融洽各方面之关系,动用和整合各方面资源,全面服务服从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并获取教育教学的最高效率与质量。学生管理工作也同样具备了管理学理论的主体(谁管的问题)、客体(管什么的问题)、目的(为何而管的问题)和环境条件(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四个要素。高校学生管理主要由学校和院(系)两级部门的政工干部和辅导员来实施。

从概念和性质上讲,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这两项工作具有“五同四不同”。五同:一是终极(总)目标和任务相同,都是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贯彻学校办学理念,落实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并在以人为本的“学生中心”理念下全力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都是为了培养政治思想可靠、专业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工作的对象相同,都是新形势与背景下具有新时期特点的大学生;三是工作的社会情势背景、外部环境氛围以及时间、空间条件相同;四是接受来自学校党政的宏观管理与要求相同;五是两项工作的主体基于国家政策和岗位角色的定位有相同之处,即都是高校教师(辅导员也定位有教师身份)。四不同:一是工作系列不同,学科教育是教学工作系列,学生管理是属于管理系列;二是工作的分工不同,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也不同;三是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不同;四是主体地位不同,学科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虽然也有教育责任和要求,但总体上要为学科教育服务。

(二)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功能、作用分析

学生管理工作具有育人、协调整合和保障服务三大功能,并通过这三大功能的发挥,促进高校学生人才的培养,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五大特点:一是管理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对象年龄的年轻性、情感的波动性、思想的活跃开放性、知识观念的前沿性、生活方式和追求的时尚潮流性等,这些都无一不说明管理对象的特殊。二是管理方式的管、教(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性。注重工作管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做到教中有管、管中有教的综合与协调。三是管理原则的人本性。辅导员所有的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在于以人为本,全面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内在的核心要旨。四是管理目标的政治性和既定性。鉴于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与背景,以及新时期辅导员角色的新型定位,辅导员管理工作的目标是既定的,是服从于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和需要的,同时,管理目标也是有一定政治方向和要求的,简单讲就是要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坚定信仰的,有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是管理工作中“为人师表的表率性和示范性”。由于辅导员特殊的教师身份决定了管理工作同其他教师工作一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为人师表作用和言传身教的示范性。学生管理工作对人才培养和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十六号文件”和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24号令”都先后肯定了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同一般教师一样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二是发挥管理者的管理育人作用。辅导员通过管理措施与手段,充分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整合多种资源,并通过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和管理制度、法规的匡正规范效应,体现管理育人之功效。三是维护大学生班级群体的良好学习生活秩序。四是积极推进班级党、团组织建设,增强党、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强化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五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以及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六是培养大学生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社会技能。学科教育具有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素养和能力、传播哲学与社会科学人文思想、育人(教书育人)三大功能。这三大功能主要是通过学科教育的四大作用体现出来的。一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促进深厚专业理论功底的形成。二是培养和提高专业素养与能力,增强社会实践运用能力。三是传播哲学、社会科学人文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人文理念与素养。四是通过学科教育切实贯彻和落实德育思想,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里的“育人”主要是指在“德育为首、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和原则指导下,学校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四个途径实施的政治思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育人”有以下几个实现途径:一是政治理论学科教师通过政治理论学科教育这一主渠道落实的政治理论教育,二是学工部门和以辅导员为主要力量的政工人员(老师)通过管理这一主阵地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其他学科教师通过专业及公共学科教育贯彻的专业思想和思想品德教育,四是学校教辅、后勤通过服务工作进行引导的思想教育(服务育人),五是学校通过营造和提升校园景观和文化环境进行的环境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环境育人)。#p#分页标题#e#

(三)实现途径与手段

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为实现各自目标任务,都有各自的途径和手段。学科教育是由专业学科教师和公共学科教师来执行的,形式上比较规范,有固定的开课教学计划、上课时间、考核方式和要求。课堂主要通过“组织教学、复习、新课讲授、归纳巩固、布置作业”几个教学环节与步骤落实,课后有实验、实习、作业辅导和技能训练等辅助措施。学生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实现主体有学校和院(系)政工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形式比较灵活,手段多样,实现渠道多。主要工作途径有班团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培养、政治思想和管理制度宣传教育、贫困学生帮扶、谈话、座谈、主题班会、例会和形势工作讲评等,主要工作手段有评奖评优、学风督查、文明礼仪督查、作息纪律和卫生检查、班会讲评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

二、整合与创新的意义原则和依据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无论是学科教育还是学生管理,应该说从理论探讨、实践尝试等方面都有了丰硕成果,这对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两项工作本身来说是有很大促进的。但是,这些理论研究却还有一个理论空白,经过CNKI上相关论文和专著检索,还没有发现专题研究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整合与创新模式的。这就给我们的研究留下了空间,并赋予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整合的意义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有效率的一个整体。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事物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旦把它们的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从而获得超值的效果。整合理论近似于管理学中的“协同效应”。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后来他又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等著作。协同论认为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就好像企业组织中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关系,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现象。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协同系统,协同是经营者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公司整体效益大于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经常被表述为“1+1>2”或“2+2=5”。我们所说的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整合,就是要使两项工作从目标任务、措施手段、资源空间等方面形成协调、互补和协同的有机的整合,杜绝两者在措施、手段和资源上的“相互消耗和削减”,使其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达到“1+1>2”的效果,这就是本文探讨目的的中心要旨。

(二)整合的科学依据与原则整合(协同效应)是科学的管理学理论,对企事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哈佛大学教授莫斯•坎特(R.MossKanter)甚至指出:多元化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获取协同效应。安德鲁•坎贝尔在《战略协同》一书中说:“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通过横向关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应就发生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H.IgorAnsoff)将协同的理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协同理论便成为了企业采取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1965年他首次向公司经理们提出了协同战略的理念,他认为协同就是企业通过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拓展新的事业,协同战略可以像纽带一样把公司多元化的业务联结起来,即企业通过寻求合理的销售、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安排,可以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业务单元与环境条件,实现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公司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高等教育的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整合依据主要有三:一是学科教育有育人的职责和义务,正所谓“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二是教学是学校重要的中心工作,其他管理、教辅和后勤都必须为这一中心工作服务,促进学科教育工作;三是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提升办学质量,以及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根本要求,也是管理学的“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的科学运用。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整合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两项工作的工作主体(学科教师和学工管理人员)独立性原则。两个主体都必须按照自己工作的特点规律、科学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教学计划)保质保量地开展,不能因为要协调和整合而改变自己角色的明确定位,甚至影响到各自功能作用的发挥。二是目标一致性原则。要协同整合,就必须确保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一致,都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生中心理念,全力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搭建平台,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三是坚持人才教育培养“二元”原则。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同属于人才培养同等重要的“二元”,在实践中有各自的定位和要求,也发挥着各自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不可任意偏废或倚重。四是协同与互补原则。坚持整合就是要发挥“协同互补”效应,达到“1+1>2”或“2+2=5”的效果。五是要坚持整合的体制机制保障原则。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形成共识,操作上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全面促进和保障整合和整合效果、目的的实现。

三、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整合模式思考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条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探讨也在不断深入,工作质量和效率都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实践中,却还存在“你教你的,我管我的”这种各自为政的工作格局,甚至在某些教育和管理上出现“口径不一,认识、观念相冲突,工作缺乏协同和互补”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认为“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整合是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极具必要性和重要价值的举措”。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重要中心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的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两大主体的高校教师,除了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工作职责要求、工作方法与技巧,确保出色完成工作目标与任务以外,还必须明确学生培养目标与要求,保证学科教育和管理在方向、目标与措施上的一致,力促学科教育和管理两大板块工作形成合力,并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成果。一是要明确“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这“一体”必须依靠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这“两翼”进行全面协调、整合和有力的支撑,“两翼”要充分保障人才培养这一主“体”的平衡和发展。二是要明确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理念,掌握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与要求,保证人才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方向与要求,确保人才培养从大政方针、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以及自己任务和目标的高度一致。三是要认真研究和探讨各自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明确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手段与措施,要在工作实践中全力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与整合,尤其是要看准各自的不足与“空缺、空位”,要有“补位”的管理意识和措施。四是要经常探讨和交流工作问题与方法,共同研究教育管理的应对策略,防止发生“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整合形成合力”的现象。#p#分页标题#e#

(二)协同落实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的管理

学校人才培养是通过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两大途径和“德、智、体、美、劳、心”六个方面的教育来实现的。高等教育的德育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管理部门落实)主阵地实施的,因此,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队伍和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师都肩负着学生“德育”任务和职责。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倡导和实践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方针,因此,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与义务。学科教育教师要从学科教育实践中努力探索“育人”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同管理和教辅后勤服务部门共同做好育人工作,这也是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整合的必然思考与措施。其实,学科教师的教育影响作用是相当大的,绝对不可忽视。这个作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占有大量的时间、空间(阵地),教育资源相当丰富;二是源自于学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从而更加有利于“育人”工作的开展;三是因为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的“育人”活动更加具有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能够结合现实与生活,从而产生强大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与影响。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协调、协同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国教育本质的要求和“教、管”整合的必然和需要。

(三)协同促进学科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学科教育也就是专业学科教育和公共学科的教育。在高校,由于学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学科教育从任务上说主要是解决学科理论知识的习得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从工作形式上说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落实,不同于普通中小学,课外辅导(指导)已经不是高校学科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对教师的“硬性要求”。所以,由于时间、制度要求等方面原因,学科教育就出现了“空挡”,这就需要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检查督促和指导来“补位”落实,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辅导员“辅导、指导学习,监督、督促学习”的重要职能,来补位学科教育的不足与空缺,达到整合资源与教育管理力量的目的。完成学科教育任务,培养大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既是学科教师的重要职责与任务,也是管理者应该协同的工作。因此,学生管理教师要针对学科教师工作的不足和缺陷,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与要求,发挥指导、督查职能,从学风建设、作息制度和学科监督督查的角度去促进和保障学科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充分整合学科教育、学生管理力量,共同促进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也是人才培养和整合的途径与措施。

大学合同管理篇(7)

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合同条款和合同附属文件。条款随着合同事项的不同,差异较大,一般应包括的基本内容有:当事人的名称、地址、合同标的、数量、质量等级、技术参数、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履约地点和方式,合同的担保,解释、保密条款、合同联系制度、维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式。合同附属文件应在合同条款中说明或列出,作为合同附件,如图纸、技术参数、执行标准等。地方高校在签订合同时首先应定位准确,考虑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如超20万的维修项目、超10万的服务咨询项目就必须政府采购,而校方自行签订采购合同本身就属无效内容。在合同内容上还得看是否完备,许多合同签订时双方仿佛都是君子,缺乏对维约责任和争议处理的准确界定,如地方高校物业外包后工作缺乏监控,物业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老弱病残齐上场,导致校方因合同中没有相应制约条款而失控。有的合同界定不清,如移动租赁学校场所建通讯机站,合同约定甲方认真管理,但谁来管理怎样细化管理却含糊不清,更没有建立管理台账,导致5年租赁期每年交费不清却无人过问。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合同履行失去控制

一方面,合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学校中还未完全构建,以简单的合同签订为主,一旦签订后便无人问津。而全面风险管理贯穿合同履行到事后分析的全过程,业务部门、学校招投标办公室等共同参与的全员式管理,以及从合同的社会责任、技术指标、经济数据、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式管理。另一方面,合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院系二级管理,学院对系部不经常性地监督和检查,或者考核没有与员工绩效等挂钩,从而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合同管理也没有与员工绩效挂钩,致使员工管理积极性不强。许多院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设施设备共建共享的少,重复购买的多,甚至一些上百万的设备购回后几年未开箱。如许多学校后勤食堂的大宗物质采购,确定了入围企业便一了百了,以后入围企业提供商品是否有检疫证明、质量标准是否准确无误、价格是否随行就市、售后服务是否准确到位等却无人过问,且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缺乏相互监控,没有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的界定,导致责任不清,出现事故无人问津。特别是合同执行过程中资料收集和归档处理混乱,如基建项目的设计图、预算、评审结论、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施工合同等的档案归集上没有章法,导致无据可依,甚至在一些学校的账务处理中变相进行科目归类,如一些学校为降低招待费开支,虚构合同列入设备采购和维修费,直接导致资产账目不真实。

(三)责任不明,导致合同纠纷无人理

地方高职院校签订的合同数量大,相对其他研究型学院,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接触更为紧密,定单培养、校企共建、技能培训、员工招聘、设施设备购买、基建维修、图书购置、无形资产转让等无不是通过合同来相互合作与相互约束,并且有些合同涉及不同部门相互交叉,一旦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因事前责任不明而出现。如政府采购项目中采购标的技术参数不清楚或有明显排他性,国资部门说教学单位上报数据有误,教学单位说国资部门把关不严,合同未签订就已经相互推诿了,还有联合办学合同签订后一旦合作单位出现重大问题,各部门无人出来承担责任,最后不了了之。又如许多地方高校通过招商引入学生公寓空气源热泵项目,合同签订时关注度大,管理中却无人问津,导致引入企业收费标准不精确、服务质量水平不高,合同履行效果大打折扣,引发师生诸多不满。

二、地方高校合同管理的对策研究

针对地方高校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

(一)依法规构建合同风险管理体系

合同风险管理是指地方高校围绕管理目标,通过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构建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合同风险管理包括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三个层面。

1、全过程管理。合同风险管理应该是合同从事前分析、合同签订、审核、履行直到终止、变更、责任追究的全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地方高校原是简单的合同签订,从合同签订时的众星捧月到执行合同的无从问津,而全过程管理特别强调事前分析和事后反馈。正如许多高校食堂采用了HACCP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从危机-风险点控制开始的,如设备采购合同签订前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后有询价报告,然后进行采购招投标,最后是入账管理。所以合同管理应贯穿于地方高校正常运转的全过程,突出“全过程管理”。合同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前期调研、风险预警、合同审签、合同履行、合同账务信息、合同统计分析等六个程序。合同前期调研主要是对类似合同执行情况的全面了解,审签阶段的管理包括对合同主体资格、合同条款等的审核,特别是违约责任的界定一定要认真审签;合同履行阶段管理是对履行合同的过程管理,如标的是否一致,技术参数是否吻合,交货时间是否及时等;合同账务信息管理由基础数据、供应商信息、执行合同所达到的结果和预期情况的数据对比等的管理;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是合同的归类管理、以及利用分析结果为学校决策提供未来依据和参考。构建全过程管理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必须要有事前的分析、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才能构建一个和谐顺畅的管理环境。

2、全员管理。合同管理是地方高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全员式管理。过去我们总认为合同是领导的事,领导定的事不论怎么执行都是对的。合同全员管理以统一领导、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为构建原则,学校领导、合同签订人员、合同审批人员、合同承办人员均明确权限、严格责任、共同负责。全员管理主要包括有严明决策审批制度下建立的决策审批部门、合同执行全过程的控制与执行时协调配合的综合管理部门和合同承办-履行部门四个层次。

3、全方位管理。合同风险管理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只有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全方位的管理,才能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全方位管理包括合同的技术、经济、法律、效益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各个部门做好严格审查、各口把关,从专业管理的角度对合同进行综合管理。

(二)据实际改进合同风险控制流程

合同从调研、制定、审核到签订、执行、反馈与分析是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各环节界定清楚,才能对经济合同进行更好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合同管理的人员应该从一开始就设置好合同管理整个过程的流程,并制定简洁明快的流程图和相应的流程说明,同时还得明确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点,各部门和单位执行合同时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合同执行中各单位的责任和潜在风险在哪里,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易出问题的风险点到底在哪里。这样做既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双向沟通,又有利于合同执行效率的提高。在该流程中,始终贯彻全过程管理与全员管理的原则。学校中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合同的编制、审核、监督等全部过程。其中合同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的风险预警管理和合同法律方面的审查;待审查通过之后,交由项目单位编制相关项目的合同;然后由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审核合同的相关条款,并监督合同的履行。

(三)求规范建立健全合同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防范合同风险管理的制度是合同风险管理的保证,地方高校合同风险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制度建设:

1、建立合同风险预警管理制度。合同风险预警管理是指在合同签订之前,对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可能会遇见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并运用风险点处理流程提出解决合同风险的防范方法。合同风险预警管理制度需要规定以下内容:签约主体信用调查、市场同类合同业务的执行情况分析、合同风险点预警报告。在这方面首先要加强合同教育,重视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认真学习《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省市政策及学校合同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2、建立完善合同审查制度。合同审查包括政策法规、技术参数、经济和社会效益、财务可行和可控性、合同可带来的改变等方面的审查。合同制定出来之后,首先需请学校法律顾问进行法律审核,然后经学院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经济审核、各使用部门进行合同条款的具体梳理后按程序上报审批。审批时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在这里,授权审批制度尤其关键,必须应由关联方进行详细审核,特别是高校合作开发项目要强化学校无形资产的度量和权衡,联合办学合同中学校品牌价值的衡量。

3、完善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为保证签订的合同统一合法有效,并具有专一排他性,对外签订合同必须统一加盖唯一合同专用章,防止一些部门和人员加盖其他公章对外签订合同,逃避合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监督。签订合同时,必须有经办人签字,得以明确责任。

4、强化合同监督制度。对学校合同的进行监督是学校合同风险管理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方法和内容。合同的监督同样从合法性、可行性、真实性、合理性、经济性甚至影响力等方面入手。从财务上说,合同所涉资金流量是否足额及时;在技术上,认真监督执行时的技术参数是否切实可行,如教学仪器等还得看是否满足教学需要,是否符合教学需要;以及从法律角度监督合同双方在整个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合法,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特别是在设施设备的采购上是否有可行性,有些部门重复呈报采购计划,甚至是一些不必需不必要的采购,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调研和专业培养方案做支撑。

5、坚持合同履约报告制度。虽然先期调研了解过对方的类似合同履约情况,但依旧还是得审查合同,就是对方当事人的资信和履约能力,但合同的履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合同履行前要做符合性测试,了解政策、需求满足、教育教学的内部特点和规律,能规范合同签订双方行为,保障学校合法权益。如合同能源管理的执行情况一定要有报告,运行、消费、反馈都有完整的规定与呈现。

大学合同管理篇(8)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l of contract management a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ed the training model problem of contract management ability of collect student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provided ways for training the contract manage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tract management ability; training ways

工程合同管理能力是指运用从事合同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法律和合同理论知识、较强的合同管理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系统能力和综合能力。工程合同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训练才能具有与建设项目相适应的合同管理能力。

1.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合同管理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1.1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失衡

目前建筑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都能够开设合同管理系列课程,但是合同法与建筑法规课程分别开设在两个学期,导致学生的合同基本规定和建筑法律法规等理论基础不扎实;工程造价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都涉及到招投标知识,但是都存在课时分配不足的问题,致使学生对招投标的过程认识模糊,对合同示范文本和合同标准条件等规定掌握和理解深度不够;开设国际工程管理类课程后对国际工程普遍使用的合同范本和通用条件的学习与合同管理课程中涉及的国际工程合同条件的学习存在互相依赖和互相推诿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对国际工程合同条件的掌握和熟悉程度降低,存在教材选择不当导致的教学内容主次不明、课程之间重复或断档的问题。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教学分开,理论实践脱节,理论与实践剥离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有待提高。对高校调研结果表明,除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教师产学研结合紧密,实践经验丰富外,其他高校的教师90%以上没有参加过实践,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1.3 教学考核手段简单

在以往的课程考试中,试卷题型多数为填空、选择、简答、计算等,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合同法和建筑法规、工程招投标、合同示范文本规定等一些概念和合同条款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在书本上或在笔记本上就可以找到答案,而招投标与合同履行之间的关系、合同条款间的内在联系、在实际中的综合应用、索赔条款的灵活运用很难在试卷中全面反映出来,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条款,忽视了合同管理知识的广博性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2.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合同管理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1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和市场需求,以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基础,加强合同法、建筑法规等基础课与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课之间的联系,[1]在工程造价、施工组织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结束后增加招投标与合同条款草拟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合同管理调研实践环节,强化合同管理实践。合同管理人才对招投标的能力要求较高,这部分内容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合同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强化学生对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的学习和理解,熟悉示范文本,对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基本程序和相关规定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把握。

2.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进必须从教师入手,安排教师在合适的时间和有特色的项目上进行实践,或者进行定岗挂职,丰富合同管理的实践经验,为理论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2,3]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内容和知识体系要求,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合同管理软件,结合适当的招投标情景模拟,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进入角色。引入案例法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式,授课教师根据最新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运用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加深本课程内容,结合工程合同案例库的案例和工程合同管理实践讲解理论知识,增加课堂讨论和小组案例分析环节,采用小组讨论评比方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4]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建立互动式和开放式的合同管理课程学习平台,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相结合的课程新体系,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3 教学考核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最终的教学考核方式可以增加口试,采用口试和笔试结合的考核办法。[5]口试和笔试各占一定比例,口试可以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笔试可以考察学生对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口试设答辩小组,课程组全体教师参加作为评委,由教务处、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监督、指导。专业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出题,答辩组的老师就所抽题签随机提问,学生在答辩时要注意该理论的实际意义、隐含意义及如何在实际中应用,测试学生快速反应问题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判断决策能力。[6]

项目来源:长春工程学院教研项目《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编号:28。

作者简介:刘广杰,女,1977年1月生于吉林松原,长春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工程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 佘立中.土建类学生工程合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4(2):5962

[2] 王志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改革浅析[J].教学艺术.河南教育(中旬),2009(9):48

[3] 朱祥亮.案例教学在《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的有效应用[J].考试周刊,2008(37): 5152

大学合同管理篇(9)

首先,大学职业资格应由大学自主认证。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制定宏观职业标准,大学依据宏观职业标准制定详细、具体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不同大学的职业要求不同,故不同大学的职业标准应当具有差异,职业资格证书应标注认证学校。

其次,大学职业资格应分为大学教师职业资格及大学管理职业资格。欲从事大学教师职业者应获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从事大学管理者则必须获取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化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下,两种资格不可兼得。

第三,大学职业资格应当是分级的职业资格。大学教师职业资格分为大学高级教师职业资格、中级教师职业资格及初级教师职业资格;大学管理职业资格分为大学高级管理职业资格、中级管理职业资格及初级管理职业资格。第四,扩展大学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及形式。大学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根据职业标准应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理论、职业经历及职业绩效等。认证形式应当多样化,包括理论考试、现场测试、职业考察等。初次职业资格认证应当适当延后为试用期之后,由此,大学入职试用期可延长为一至两年。职业化的大学职业资格由大学自主认证能够提高职业资格质量,体现大学差异性,提升职业竞争力,也有助于稳定大学师资队伍。假设某一位大学教师欲离职去另一所大学工作,该教师就必须重新获取教师资格。原教师资格或失效,或由目标学校对原职业资格进行确认,这就对资格认证学校的资格认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类的大学职业资格能够有效阻止“双肩挑”现象的产生,保障大学职业化管理的实现。

二、职业化的职业评价制度

分类的职业评价是职业化职业评价制度的根本内容。依据职业种类的不同,大学职业评价应分为管理职业评价及教师职业评价。分类的职业评价有利于建立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明确各类职业者的发展方向,让各类人员明晰自己的职业前景,而避免出现优秀教师只能通过担任行政管理职位来体现自身价值,及优秀管理人员只能通过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实现自身价值的乱象。分类的职业通道一方面解决大学行政管理职位稀缺与职员晋升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是对管理者的价值认定,强化对职员的激励。只要管理者努力提升工作质量及能力,获得相应的职业评价,即获取相应的待遇。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学者及教师可以专心、专职于本职工作,从而提高大学科研水平及教学质量。此外,基于分类的职业通道,大学资源可以实现合理、有效的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职业评价为职业者的职业发展提供依据,因此,科学合理的职业评价制度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挖掘职业潜能,提高职业效益。现行的职业评价体系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管理人员的评价同样依据的是学术标准,对于教师的评价虽然以学术标准为依据,但“重量而弱质”,造成了学术研究质量的下降,“”“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现象难以根绝。职业化的职业评价应是岗位评价,并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不同的职业评价应依据不同的职业标准分类进行。对于管理人员的评价可根据职业标准,对其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职业评价依年度进行,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岗位可分为“三岗九级”,即高级管理岗三级、中级管理岗三级、初级管理岗三级。连续两次评价为“优”,或三次“良”者,职级可升高一档,相应的待遇上调一档。职业评价连续三次“合格”者,职级降一档;不能降级的取消职业资格。

职业评价连续两次“不合格”者,取消其职业资格。降级者,相应待遇下调一档;被取消职业资格者,解除劳动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评价不以学术成就为评价依据。教师职业评价可根据教师职业标准,对其岗位职责履行情况、教学、学术研究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职业评价依年度进行,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岗位可分为“三岗九级”,即高级岗三级、中级岗三级、初级岗三级。连续两次评价为“优”,或三次“良”者,职级可升高一档,相应的待遇上调一档。职业评价连续三次“合格”者,职级降一档;不能降级的取消职业资格。职业评价连续两次“不合格”者,取消其职业资格。降级者,相应待遇下调一档;被取消职业资格者,解除劳动合同。对于教师而言,职称评定只是职业评价内容之一,如拥有高级职称者,不一定能享受相应职级,或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对于教师职业评价中的学术评价,可引进“以点代面”的质的评价方式,重点考查教师学术能力及学术研究质量。评价方式可采用答辩方式进行,即被评价者提交其代表研究成果,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价,现场答辩,不记名投票表决。评价结果作为职业评价中的一项进行计分。职业化的大学职业评价要求取消大学编制管理模式。所有从业人员均实行合同管理,职业资格管理,建立入职与职业退出的良好机制,搭建从业者平等竞争的舞台,为职业化大学管理制度的实现解除制度上的束缚。分类的职业评价、职业评价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合同制管理,易于形成职业竞争,对大学职业者产生激励,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使大学内部管理秩序化、条理化,提升大学管理效率。

三、职业培训制度

大学实行职业化管理目的是促进大学管理更加专业化,消除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提高大学运营效率,强化大学功能及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个人与组织的科学发展。职业培训的目标。健全的职业培训制度是大学职业化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原武汉大学党委书记、现任校长顾海良在谈及大学校长职业化问题时认为,“大学校长的职业化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过程。大学校长和书记需要培训。一些大学校长不会跟社会打交道,有的甚至走向了歧途。大学具有自身管理的特殊性。以前感性的管理模式,或者专业院士用自身学科的思维进行的大学管理模式都有局限性,因此需要不断地学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了改进行政服务,专门聘请了礼仪学校的老师给行政人员讲课,给他们做培训。

科学的、专业化的职业培训能够优化职业化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增强职业者的职业意识,强化职业心理,拓展职业者的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职业创造力,实现职业者职业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体化。职业培训的内容。根据职业岗位不同,大学职业培训分为管理职业培训与教师职业培训。管理职业培训的内容包括管理专业知识(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学科发展与建设知识等)、职业技能(公文写作知识、办公自动化应用及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能力等)、职业道德(教育管理职业道德、职业理念等)、职业心理(心理学知识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职业行为养成(职业行为标准与职业行为规范)、职业与个人发展、职业团队建设、个体与组织等内容。教师职业培训内容应侧重专业学科知识及研究能力,学术规范与学术标准、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养成、学术团队建设、岗位职业标准与岗位职责,教学技能及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能力、教育心理学知识及高等教育学知识,个人与组织等。科学、合理、专业的职业培训有助于在大学内部形成良好的职业环境与氛围,以环境促进行为的养成。同时,有助于调节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调适心理,化解矛盾,实现大学的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大学。职业培训的形式。

大学职业培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比如进行专题辅导,举办专题研讨论坛,制度化、阶梯化的职业与学历进修,单位间、校际间考察交流等。职业培训过程应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统一,贯穿于职业行为的全过程。职业培训的考核。职业培训的成果必须以严格的考核制度作保证。职业培训的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与职业行为过程考核两部分,应与岗位职业行为评价相结合,与职业资格制度相结合,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科学的职业培训制度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职业培训首先是职后培训,在很大程度说是岗位培训,是职业实践的再提高过程。因此,实践性是职业培训的特点之一。然而,实践又必须以理论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水平将大大提升,同时实践经验将进一步丰富,反之,促进理论的再发展,职业意识的再提高。

二是内容专业化的原则。大学功能及大学角色的复杂性要求大学教师与管理者必须是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学者及大学管理的专家。无论是教师、学者还是管理者,只有在专业水平相对应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更加和谐地理解与沟通,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因此,无论是对于教师的培训,还是对管理者的培训,都应具有专业化、学科化的特点。

大学合同管理篇(10)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伴随着社会进步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地高校都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基建投资骤然加大,为保证高水平、高质量地进行校区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和建设项目管理水平,部分高校突破原有项目管理模式,选择在政府投资项目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效果、发挥积极作用的代建制,做为高校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代建制为高校建设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商业化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而基建财务管理如何适时跟进,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促进项目在代建制模式管理下和谐有序地发展,成为基建财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本文结合代建制管理模式在我校扩建校区建设中成功实践,分析基建财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代建制作为一种新型项目管理模式,优势非常明显,专业化的管理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升工程建设的管理效果,达到控制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还可避免学校组建临时基建工作组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但因该方式在我国实际产生的时间较短,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很少,理论上也还未形成明确的体系,缺乏成熟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项目“代建制”管理制度、代建行业的管理、代建企业的资质管理、代建项目的合同管理、财务管理、项目建成后的绩效评价体系等与之配套实施的制度规定,目前还是空白。对此,学校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本着投资风险可控,内控制度完善,具有明确纠偏功能为原则,对代建制具体管理体制和管理范畴等问题进行权衡,成立扩建工程领导小组,成员为基建处、财务处、后勤处、国资处、审计处等部门以及相关系部的主要领导,具体落实代建公司的招标、合同签订及代建内容与管理方式等具体事务。因此,学校扩建工程的基建财务管理已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它更是一个管理体系,是整合规划建设、监察审计、物资管理等部门资源,明确区分各部门权限及经济责任而构建的一个组织严密、管理科学、工作高效的管理体系。财务部门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运用系统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改变以往财会工作的局限性,积极与基建、物资等部门相结合,在工作中注重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适当扩大财务工作内容,采取“系统问题需系统管理”的科学方法,为扩建工程建设管理发挥积极作用,保证代建制管理模式下学校基建投资的安全与合理运用。这也是我校积极探索基建财务这一专业性较强的财务管理的大胆尝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一、确定扩建工程管理体制,降低投资控制风险

建立扩建工程管理体制,是代建制管理模式下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与监督的保障,学校以基建投资风险防控最大化为原则,以保护代建公司投资控制的积极性、使其发挥真正的代建作用为出发点,汲取以往国内试点成功的“代建制”管理经验,将学校自身项目管理的需要与代建单位进行项目管理的优势相整合,确定以型CM管理模式为基础的扩建工程代建制管理架构。

这个框架结构对代建公司给予了准确定位,学校享有整个项目实施的最终决策权,将代建公司纳入学校基本建设管理体系,成为学校扩建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与投资控制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代建方、学校和债权人之间建立了相互约束的监督机制,将基建财务管理风险降到最低。在这个框架下,财务处可利用综合平衡法合理分配资金,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各单位的资金需求进行综合平衡,保证资金协调、安全使用。

二、加强合同管理,完善代建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在扩建管理框架中,代建公司没有获得项目法人的身份,却承担了扩建工程管理与投资控制的大部分风险,为吸引代建公司用高素质的代建队伍和人才参与项目,进行高水平工程管理,激励代建公司控制投资的主动性,学校从加强代建合同管理和建立代建制度两方面着手,完善扩建工程代建管理,让基建财务即使在代建制管理模式下也能安全有序地运行。

学校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代建公司合同的管理:一是根据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原则确定代建管理费,保护代建单位投资控制的主动性。代建管理费的提取标准和支付方式是代建合同的签订过程双方协商的焦点,学校考虑代建公司因承担风险、提升项目管理层次、水平等因素所需增加的成本,根据《天津市建设工程项目代建管理试行办法》中“建设工程项目的代建费和支付方式由业主单位和代建单位双方通过协商自行约定”的规定,参考北京、宁波等地代建管理费的取费标准,确定本项目代建管理费按财建【2002】394号规定的费率累进计算,一次性包死价款,扣除代建公司中标前学校已完成的土地征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建议书等部分工作应提取的费用,加上增加的造价咨询工作服务内容的服务费用。据财务统计,代建总费用约占决算后工程总造价的0.8‰,略高于天津市建设管理费。支付方式采取分别在合同签署后、项目开工后、工程主体封顶后的5日内支付,余款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一年之内付清。代建合同既充分体现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原则,又便于进行财务监督,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二是强化代建公司在扩建体系中的权力配置,赋予代建方真正的权力,督促其全方位履行代建合同。合同、协议会签制度的建立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会签制度是合同、协议由城建学院和代建公司联合会签无异议后,由学校按批准权限和程序办理。代建公司虽然不具有合同的签订权,却能在合同的签订过程发挥专业化、权威化优势,将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处于学校和代建公司的共同监督下,层层把关,有效规避建设中投资、质量等风险。三是实行合同管理层级制,合同的履行处于有效监督之下。学校要求代建公司成立专门的合同部,协助学校对合同进行全面管理,在基建处与财务处分设专人管理合同,监督代建公司的合同管理与履行,全面推动新校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由于代建合同采用的是制式合同,为保证扩建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学校与代建公司共同制定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校园扩建工程管理规定》,学校以文件形式签发,从制度上规定学校、代建公司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和管理范畴,代建方的管理范畴:代建单位受学院委托,负责扩建工程的具体操作,对扩建工程进度、质量、安全、造价控制及文明施工等负有全面责任;办理各种审批手续,为合同、协议的签订,重要材料、设备的定货,重大方案的决策,重大工程变更的签署等事务,做好调查、协商、谈判、审查等基础性工作;对监理公司、总包公司进行协调、服务,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代建方管理权限:相关费用审批、采用材料审批、工程资金拨付、合同协议会签、工程变更审批等,必须经过代建公司的审批。扩建工程上述工作审批程序:监理公司代建公司(项目管理部、主管经理)学院基建处中介审计学院审计处,决算工程量以审计机构认可的数据结算,资金的拨付以由总包公司提出申请,代建公司负责审核工程进度、质量,依据合同规定提出拨付意见,城建学院最终确定拨付金额。代建公司的权利与责任相匹配,不仅激发了代建人工作热情,将高水平的工程管理真正发挥到极致,更为重要的是扩建工程风险预警机制能够以此为契机顺利启动,使财务管理人员在代建制管理模式下能够统筹好基建财务管理与基建工程的关系,完善基建财务管理和基建工程管理的内部控制,科学地管好、用好建设资金。

三、充分利用扩建工程管理信息平台,为基建财务管理把脉

参与学校扩建工程的总包、分包单位有200余家,为保证扩建工程如期优质快速完工,学校和代建公司商定建立每日监理例会制,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各类问题。监理例会成为扩建工程的信息中心,基建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掌握各总包、分包单位的施工进度,代建公司的管理状况,理顺合同关系,避免了以往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投资的失控或不合理的资金分配状况,增强了财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扩建工程在后期的顺利结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基建财务人员转变工作观念与方法,构建财务调节机制

新的管理模式开阔了基建财务人员的视野,在严格执行高校的财务制度的同时,探索与工程项目建设实行代建制管理相适应的基建财务管理与监督措施,在工作中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与基建管理部门及工程管理人员相结合,适当扩大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在论证审批、招投标、签订合同、施工及竣工结算等阶段的工作中,对于代建制管理做好科学合理地预测、分析、调查和评价,为学校决策代建制管理模式下的扩建工程管理体系提供重要信息,同时,树立统管学校基本建设活动的大财务管理观念,将基建财务的管理纳入学校扩建工程管理体系,构建灵活的财务调节机制,根据资金状况控制建设成本,利用财务手段来调节资金流量和流向,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实现从建设项目立项开始到交付使用资产各个环节的层层控制,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代建制管理模式在我校扩建工程的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随后进行的老校区改造中,学校又将代建管理模式应用到图书馆的改造工程中。代建制管理为推动学校基建财务管理更上新的台阶创造良好契机,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因代建制的实行有了新的突破,获得新的工作思路,基建财务管理人员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能重新审视现行体制下基建财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功能与地位,把基建财务管理与基建工程管理、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健全基建投资的内部控制制度结合起来,逐步规范稳步提高,使基建财务在基建管理中献策献力,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金娥,尹贻林.基于CM型代建制的项目治理与项目管理整合[J].建筑经济,2009(5):75-79.

[2]周万能,张卫.高校建设项目代建制模式分析[J].中外建筑,2005(12):105-107.

[3]涂江红.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基建财务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2(6):48-50.

[4]天津市建设工程项目代建管理试行办法.建筑[2006]22号.

[5]财政部.财建【2002】394号.

大学合同管理篇(11)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3-01

中外合作院校是由中外政府、高校、企业、公司和其他社会力量在院校、学科、专业、课程等各个不同层面共同投资开展合作。但是,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管理理论,形成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因此,中外合作院校不可避免会遇到在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上的冲突与碰撞。

从浅层、表面现象上看,合作院校是资本、学科、专业、课程和管理的融合,而其深层次的内涵则是中外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与融合吸收。为此,我们要善于处理这种矛盾与冲突,善于融合、吸收两种文化的精髓,在中外文化的融合点上,创造出新的管理模式。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举办的中美经济学、法学培训班,以及天津财经学院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大学合作举办的 MBA 班。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迅速发展起来,而且早期的合作办学主要局限于高校之间。在经历了几十年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冲突对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的影响

1.文化对经营观念的影响

我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其下位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及其实施办法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属于公益性事业,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公益性与非营利性的规定其实质是要求教育活动应该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不能“惟利是图 ”。但西方开展跨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援助,而是为了盈利。

2.文化对学校制度建立和执行的影响

西方文化强调理性的思维习惯和公平的意识表现,在社会制度上是依法治国,表现在企业运作上则是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这种文化理念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学校制度建设通常非常完善,小到每个工作岗位的职务分析,大到绩效考核的整套方案,都有完整的书面材料。但制度的建立不仅到此为止,更重要的是监督执行的过程,不存在任何流于表面的制度。

3.文化对领导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文化对学校管理者与员工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从管理者的角度,什么样的管理风格更占主导,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的定义和内涵,如何看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都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从员工的角度如何看待自己的学校,喜欢管理者采用什么样的风格,对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的理解,自己与管理者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也都受到员工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影响。

4.文化与协调管理原则的关系

协调是一种领导艺术,但各国的文化不同,产生的协调原则各有特点。例如美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为核心,个人奋斗至高无上。因此在中美合作办学中,个人表现在管理中成为重要的尺度,如有不妥。美方领导人主张采用的极端做法常常引起员工之间的尖锐矛盾。但是,中国领导在对待目标冲突协调方式的对策是民主集中制,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与疏导,民主参与管理。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跨文化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各方合作者,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管理,它的管理形态具有主体的多元性、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的多源性三方面的特殊性。这就是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的跨文化特性。这种跨文化特性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中的管理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管理内涵,在其深层次中蕴含着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冲撞和文化的再生。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充分利用文化差异的多样性的优势,建立全新的共同文化管理模式。

共同管理文化是以合作双方不同的管理文化为基础,是为了解决文化差异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建立共同管理文化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识别文化差异,跨越文化障碍

了解双方文化的差异和特点是实现文化融合的必经之路。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双方可以通过经常的交流和沟通来了解对方文化的优点,吸收对方先进的管理思想,从而产生双方都能接受的新的管理方法,消除双方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2.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是指合作双方统一的价值观念,是合作院校双方成员共享的信仰。中外合作办学成功与否,关键是个“合”字,只有在统一的共同价值观上,才能减少内部管理冲突,发挥文化差异的优势,统一中外双方的管理理念,从而形成一个双方优势的聚合体。

3.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协调本领

共同管理文化需要一个民主高效的管理层,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成为实现共同管理的关键。由于管理双方人员在教育水平、素质技能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势必会对共同管理带来现实的困来,也会成为文化融合的障碍。所以,首先应该加强管理培训促使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增强双方管理人员在共同管理中的合作。其次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管理能力、钻研业务能力和内在动力。

4.建立规章制度,促使管理制度化

共同管理文化是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为解决文化冲突形成的一种跨文化管理模式,其最终是以具体的管理活动来体现的,而制度化是规范具体管理活动,统一不同管理文化,固定统一管理风格的有效手段。制度化即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将中外管理人员不同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在共同讨论并确定的基础上统一成一个模式,使得双方都按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展开工作,达成统一的标准和准则。

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深层的原因主要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撞击、冲突和融合。也就是说,合作双方文化和它所代表的管理模式之间,既有冲突的一面,又有融合的一面。要解决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在合作双方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求和创造出一种为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共同文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