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2 15:09:18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2-0486-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2.058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s under New Situation in Hubei Province

ZHOU Rong, WU Yong-zhang, YANG Wen-jing, JIANG Jing-wei, ZHANG Xing-zhong, ZHA Liang-chun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related studi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under new situation in Hubei province was analyzed. Advices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ersonne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the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the assessment content, main body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process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thods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implement of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performance appraisal; Hubei province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便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进入21世纪以后该问题得到了持久关注。党的十以来提出了要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为了响应国家这一号召,湖北省政府出台了《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科技十条”),改革力度居全国前列。其中,“科技十条”中的第九条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谈到了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考评体系,农业科技人员作为农业科研机构的主体,是农业人才的主力军,是农业技术的主要掌握者,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增强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新形势下传统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正面临着挑战与变革。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1.1 关于绩效考核理论的研究 绩效考核最初源于实践,后来引起了众多管理学家和人力资本学家的关注,并开始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提升。如Smith等人从绩效考核的目的与效果出发对其进行了研究。后来的许多学者对绩效考核的理解更进一步,将其看作是一整套流程,即“程序、规范、方法的总和”。此后绩效考核的研究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即由绩效考核逐渐向绩效管理转变,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法(MBO)[1]。

1.1.2 关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 随着对绩效考核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其在实践和理论上均日渐成熟,主要标志就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的盛行。20世纪30年代,为了使绩效考核中不确定因素和模糊更加明确,许多学者展开了相关研究,如加拿大学者Knae和Lawler提出确定性、可能性、客观性、非污染性、排他性和可验证性等考核指标确定六原则,从考核指标可测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1.1.3 关于绩效考核方法的研究 绩效考核科学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绩效考核方法的科学化。目前最为流行的几种考核方法有360度绩效考核法、MBO法(即目标管理法,由管理大师德鲁克所提出)、KPI法(即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以及BSC法(即由罗伯特・卡普兰等提出的平衡计分卡考核法)。表1给出了国外绩效考核的发展与演变趋势。

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绩效评估理论的研究 在我国,尽管在古代就有类似于绩效考核的制度存在,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绩效评估体系也算是舶来品,尤其是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方法及绩效管理等先进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从国外学习借鉴过来。

1.2.2 关于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的研究 绩效考核机制除了在企业被广泛应用之外,也逐渐被引入公共部门,其中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郭惠清[2]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指出企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存在局限性,并提出了改变传统绩效考核中“流程控制”为“过程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贯彻“SMART”原则;徐慧兰[3]对我国科研院所绩效考核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美国及日本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的比较,从考核的向度提出了能力素质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3个建设向度;刘明[4]考察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提出了以KPI、BSC等绩效考核办法为内核对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进行再造;熊俊锋[5]则侧重于绩效考核系统的应用与设计,通过Net Framework开发框架及VS2005开发工具搭建绩效考核的WEB应用系统,并对其进行初步的检验与测试;陈燕羽[6]、孔怡等[7]则是以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为对象进行了研究,对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 湖北省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2.1 绩效考核目标问题

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是确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目标。只有确定了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后,才能进行考核指标的设立、考核方法的选择、考核主体的确定等后续工作。目前,各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人员绩效考核上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许多绩效考核或是一般性的日常事务,或是仅仅为了对农业科技人员形成约束,并没有考虑到科研院所的整体战略目标,也未将其分解落实至员工,从这点上来看没有将单位与个人的目标有机结合,因此在目标上难以对农业科技人员形成激励。

2.2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问题

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的度量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绩效考核的效果取决于指标体系设置的科学程度,因此这一问题也是学者和实践者们非常关注的焦点。综观目前许多农业科研院所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在许多方面都参照了公务员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如德、能、勤、绩、廉,即便是有与科研相关的指标体系,也过于侧重于科研经费等方面,而未重视后期成果转化等,因此不能充分地体现出农业科研单位的行业特色,进而难以对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具体的问题表现在:(1)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量化、细化不够,这导致了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定性判断过多、定量判断过少的现象;(2)考核标准不明确,过于简单、笼统,这导致考核的依据不甚明确,缺乏客观衡量的尺度;(3)考核内容过于抽象。目前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在考核内容上侧重于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等,这种过于主观的考核内容降低了考核的操作性。

2.3 绩效考核主体问题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考核的主体也至关重要,因为其对绩效考核指标、考核内容的理解与判断,也会影响最终的考核结果及对考核对象的激励效果。此外,对绩效考核关键指标的选择、判断与监控也是绩效考核主体的职责。而目前农业科研院所在绩效考核主体上还存在随意性大、主观性强等诸多问题。

具体的问题表现在:(1)考核主体非专业化。由于考核对象是农业科技人员,因此其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许多工作的考核上若非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很难对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绩效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而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在绩效考核时,都是“外行考核内行”、“行政考核专业”,降低了考核结果的权威性;(2)考核主体层次差异较大。传统的单位绩效考核中,在考核主体的选择上会考虑除了领导层考核以外的基层群众考核,这种主体的选择方式充分地考虑了来自各方的意见,但在许多单位主体层次分布及跨度较大,在具体考核过程中,许多主体的评价多是基于印象、情感等感性而非理性因素,也降低了绩效考核的客观性;(3)考核主体的单一化。这里的单一化是指主体来源的单一。就农业科研院所绩效考核现状来看,基本上都是内部考核,即主体都来源于本单位,缺少第三方介入,也没有真正地放在市场中去检验。

2.4 绩效考核过程问题

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过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绩效信息的收集不足或失真,致使绩效考核与“浪费时间”、“流于形式”等评价因素联系在一起。由于考核者认为绩效考核不好做,可能会得罪人,还出力不讨好,因此在考核当中,也只是根据感觉酌情扣减,与别人拉开“差距”,或是采用“轮流坐庄”的形式。但这个结果兑现到薪酬、晋升等实际工作当中几乎让农业科技人员感受不到,造成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不见效果。

此外还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绩效反馈是员工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提高员工绩效。考核结果未通过正式的方式与农业科技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也容易导致考核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打人情分等情况。

2.5 绩效考核方法问题

由于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在绩效考核上重形式而轻实效,因此在绩效考核方法上也不太重视。要么是照搬公务员系统考核模式与方法,或者是照搬企业的考核模式与方法。而这些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均未能很好地反映出农业科研单位及农业科技人员的特点,缺乏可行性。

此外,在具体的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滞后性和片面性,不能及时吸收、采用先进的绩效管理手段与技术,如基于WEB、AHP等的绩效考核方法。

2.6 绩效考核的应用问题

绩效考核中考核并不是目的,其真正意义有两点:一是将考核结果应用到薪酬激励、晋升制度等实际工作环节当中,体现对农业科技人员科研工作成绩的认可,激励其提升科研热情与实际绩效;二是对于发现的问题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培训体系来帮助农业科技人员解决,进而实现对农业科技人员科研与工作能力的提升。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对考核结果疏于管理,处理方法简单。考核后的激励和惩罚力度不够,考核结果用途也比较单一,只和岗位绩效和年终奖挂钩,而与岗位晋升、教育培训、职业发展等没有关系。

3 湖北省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思路

结合前文对目前湖北省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新形式下湖北省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的建设思路[8,9]。

3.1 明确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目标

农业科技研发的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设计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目标时,要充分与农业科研的目的相结合,在这一点上,湖北省出台的“科技十条”体现得非常明显。但从前述来看,在这点上湖北省还做得不够。

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的目标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科研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成果转换,并创造社会、经济及综合价值和效益,设立能够达成这一目的的目标,并将其贯彻在科技人员考核过程的始终。

3.2 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指标内容及其权重设置

指标体系设计是绩效考核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绩效考核的目标倾向性直接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反映出来,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程度。在以往湖北省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上,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绩效考核指标选择上,降低了绩效考核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性。因此,在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选择上,应将其同考核的目标充分结合起来,尤其是在“科技十条”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是最重要的内容,这体现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上就是要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指标内容及其权重设置,将其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最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展现出来。

3.3 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优化绩效考核主体

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是否能够给社会带来实际效用,带来多大实际效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与认可,这也是“科技十条”一个非常核心的内容,即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来作为对农业科研成果的考核。从这点上来看,也是对农业科技人员绩效的考核。

由此,前述的传统的照搬公务员或企业的绩效考核方法不能完全适用农业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在考核主体上,要从以下几点来改变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主体的选择:(1)改变以行政及管理人员作为主要考核主体的局面,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典型的“外行指挥内行”,尤其是农业科研工作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以非专业人士进行考核,容易造成非客观的结果;(2)引入专家考核机制,即固定邀请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考核;(3)根据“科技十条”的思想与精神,可在考核主体中专门设立潜在的市场科技需求者来对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进行评估,充分体现对市场需求的考虑。

3.4 再造绩效考核过程,转变传统绩效考核流程

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过程存在信息收集不足、失真以及流于形式等问题要加以改变,改变的思路在于对考核过程进行科学化的再造,转变传统的以定性考核为主的方式,抛弃模糊评价,通过采用更加量化的指标,客观而准确地反映每个农业科技人员的实际绩效。绩效考核的结果要直接与农业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并及时以公开的方式将绩效信息展现出来,从而避免暗箱操作和打人情分的情况。此外,在绩效考核的流程上,要改变传统的年底考核为主的方式,转变为常态考核和定期考核。

3.5 改善与引进绩效考核方法,完善指标体系建设

除了目标、指标体系外,影响绩效考核最终结果客观性与科学性的因素还有绩效考核的方法。随着管理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绩效考核办法日新月异,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湖北省在这方面相对全国发达省份较为落后,尤其是在农业科研院所这样的公共部门,许多先进的考核技术尚未被引进。

科学、合理的目标及指标体系必须要有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与之相匹配。因此,农业科研院所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绩效考核办法,如在人员规模较小的农业单位或农业科研团队,可选用适合小群体规模的关键指标考核法(KPI),在相对规模较大的农业科研单位则可以选用平衡计分卡考核法(BSC)。

3.6 落实绩效考核结果与应用,保障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

绩效考核之所以能够对被考核对象产生行为激励,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考核结果能够指导考核对象的行为,通过奖励或惩罚对其进行行为的正向或负向激励。如果只注重考核的过程,而忽视结果的应用,将无法达到对考核对象进行约束的目的,使考核流于形式。而这正是以往湖北省在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的把绩效考核落实到实处,起到激励农业科技人员以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目标的作用,就需要对考核结果及其应用落到实处,将其同农业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关联起来,如职称评定、工资奖金、岗位晋升等。当然,在重视考核结果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允许在农业科研中的反复与失败,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研发的积极性与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 丽.高校教师绩效考评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7):37-38.

[2] 郭惠清.企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设计[J].企业研究,2010(16):73-74.

[3] 徐慧兰.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4] 刘 明.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3.

[5] 熊俊锋.基于WEB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6] 陈燕羽.农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09,29(12):56-60.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一、实施背景

我国科研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竞争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但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仍然存在重定性、轻定量,重经验印象、轻科学测评,重历史表现、轻发展潜力,静态考核多、动态考核少等问题。以往由于缺乏良性的内部考核机制,对员工工作绩效和贡献的评价科学性、客观性不足,导致难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行为。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简称南网科研院)在建院之初,即对科研单位绩效管理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把握绩效管理难点,提出两个量化的“双核心”思路,以期避免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科技转化滞后、个人与团体成果难区分、科研人员激励不足等问题。

二、内涵和做法

(一)工作内涵

南网科研院以彼德 ・ 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作为绩效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且支配着人的行动。因此,将院所发展需求和员工成长需求结合起来以激发动机,引导科研人员作出符合整体组织目标的行为。植根于此理论,科研院对绩效考核体系提出了“以净工作量量化贡献,以挣值管理全程监控”为核心的四个设计创新点。

1.基于同一性的目标设立与分解

南网科研院是科技型、知识密集型企业,需要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来保持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科研人员便是维持发展的核心资源。因此,科研院绩效管理第一要义在于通过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共同商定考核计划,达成绩效期望方面的共识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

2.基于净工作量的绩效考核方法

由于科研工作本身的特点,科研院的科研工作以项目制为主要形式,大部分由团队共同承担,合作占主导地位,个人价值难以从团队价值中区分出来。针对这一实际问题,科研院制定了净工作量考核细则,在对科研项目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计算每位科研人员的净工作量完成情况,再与设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考核结果,同时实现团队激励和个人激励。

3.基于挣值管理法的项目进度控制和成本健康平衡

科研院主要以项目形式完成院所经营目标,南网科研院绩效管理体系以挣值管理方法实现科研项目的全程监控。一方面,有效管理科研项目的成本和进度,为项目执行的每一个阶段提供项目状态可靠的衡量标准;另一方面,挣值管理方法有助于帮助科研人员对工作目私行自我控制,提升工作动力。

4.基于闭环管理的考核体系建设

对科研项目实行全闭环的绩效管理,通过持续开放的有效沟通,以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闭环系统,使员工个人目标同企业战略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帮助员工持续改进工作绩效,并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绩效水平。

(二)具体做法

1.设计以“净工作量”为核心的绩效指标体系

作为科研型企业,如何对处于项目制工作中的科研人员进行量化的绩效考核,一直以来就是理论界和实践界研究的重点。南网科研院构建以能够量化员工贡献的“净工作量”为核心的二维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指标体系涵括能力和绩效,前者考核科研人员的胜任能力,即能不能做;后者考核员工的工作绩效,即做得怎么样。

(1)能力维度

能力强度大体是体现被考核人完成各项专业性工作所具备的特殊能力和岗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能力维度考核除基本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维度外,着重考核岗位胜任力里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其中素质能力包括系统思维能力、战略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组织协调等,依据不同岗位性质设定具体的能力指标。因此,能力考核直接决定了科研人才队伍的素质。

(2)绩效维度

绩效维度大体是体现员工通过努力获得的工作成果,对院所业绩起直接贡献的量化指标。具体包括:一是任务绩效:体现为南网科研院本职工作的完成结果。每个岗位都有对应岗位职责的任务指标并以岗位责任书明确下来,任务绩效作为个人与团队的基础绩效考核指标,明确了科研人员工作方向。二是周边绩效:体现为员工对部门其他员工的协助和支持绩效。周边绩效的考核提高了团队间科研人员相互协助的意愿和效率。

在所有考核维度中,对科研人员“净工作量”的考核占全年考核指标的50%,是影响绩效系数的重要因素。净工作量量化了业绩绩效指标,体现了南网科研院市场化的考核机制,通过将二维指标的考核评估及与考评挂钩的薪酬设计牵引员工对双因素的改进,促使科研人员积极追求科研项目业绩增长。

同时,南网科研院为了制衡“净工作量”考核可能带来的科研人员只重视具有近期收益科研项目的问题,提取专业所项目净工作量30%用于非项目性工作和项目性工作量调剂的项目留存净工作量分配,对那些在目前市场价格不高但前景好的项目中工作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度倾斜。

通过“净工作量”的考核以及”留存净工作量“的分配,南网科研院在有效提升院所营业收入的同时也激励了科研人员对具有长远战略性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

2.设计以“挣值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

在“净工量”考核的基础上,南网科研院引入了“挣值管理”的理念,对科研项目进度进行有效监控,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四环节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见图2),从考核计划的制定,到实施考评和绩效监控,再到考评反馈形成闭环的绩效管理,逐步提升员工个人绩效与公司整体绩效。

(1)共同商定绩效计划,启动目标管理

依据目标管理理论,南网科研院绩效考核第一步是制定绩效考核计划,确定企业和个人共同期望的业绩目标。

①分解目标,以净工作量量化工作任务

由于科研项目的长期性、周期性甚至是不确定性,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难以应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科研院采用项目工作分解结构(PWBS)方法将公司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为小而明确的任务,科研人员对某个(些)小任务负责,作为绩效考核的目标内容。 “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动力层层激发”的管理机制使项目工作更容易评估和管理。

②共同商定,提高考核接受度

根据公司整体目标和部门年度计划,科研院出台了由“部所、项目部和个人”双方共同界定工作范围,共同制定科研人员个人考核计划的制度。由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共同参与考核计划的制订,商定考核期内的工作目标、任务及考核标准,在绩效期望方面达成共识。该制度有助于提高考核的接受度,从被动考核心态向主动考核心态转变,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

(2)引入挣值管理理念,实施绩效监控

为有效管理项目的成本和进度,以使项目执行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可靠的项目状态衡量标准,科研院引入挣值管理理念,对项目过程实施监控,并对偏离监控值的结果进行干预。

①设定基准值,为监控提供标尺

在挣值管理里,挣值(EV)指的是已完成工作量的预算工时(BCWP,Budgeted Cost for Work Performed)。挣值(EV)提供了精确的进度偏差,将已完成工作所花费的工时和计划完成工作所需工时做比较,可以确定项目真正的进度状态。其用以判断进度状态的进度绩效指数SPI=EV(挣值)/PV(计划预算量),SPI>1,进度超前;SPI=1,进展正常;SPI

南网科研院将挣值法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中,在绩效计划中已把项目工作任务由净工作量量化。因此,科研院项目计划预算值PV即等于分解到该项目的净工作量,各工作任务计划预算值PV等于分解到该工作任务的净工作量,这使得项目总体进度绩效指数及个人进度绩效指数的计算和个人业绩计算成为一体,对SPI的监控不仅明确了项目的进度状态,也为科研人员监控其业绩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持。

除依据项目工作计划对项目总体进度进行绩效监控外,南网科研院还为每个科研技术岗位设定了年度工作量基准值。科研人员可依据各自岗位的净工作量基准值进行月度、季度的绩效监控,随时调整工作节奏和方法以保证在年度考核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②实施监控,对监控结果进行干预

在制定工作计划和岗位工作量基准值的基础上,科研院实施严密的绩效监控。科研人员每周填报工时、项目工作任务及非项目性工作等完成情况,并由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每月审核,根据员工项目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项目成员(包括负责人本人)的月度挣值EV(项目净工作量),通过EV与PV的比较,确定项目总体绩效进度以及每个项目成员的绩效进度。

当出现绩效进度落后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即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负责人员及时沟通,据此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导和资源支持。科研人员通过明晰现状与目标的差距,改进工作态度 工作方法,以实现预期绩效目标。

(3)实施多层级考核,保障考核严密性

南网科研院依据自身行业特性,针对两类指标的考核将考核主体分为两类,平衡考核的可执行性和严密性。针对“计划完成情况考核”,采用“上级评价下级”的方法进行考核。针对“综合测评指标”采取多维度评价方法,由员工所在组织全体人员评分,考核者权重中,上级占60%,平级占15%,下级占15%。

科研院员工业绩考核工作全程在信息系统上完成,实现了考核信息化,极大地提升了绩效考核工作效率。多层级和全程上系统的考核措施减少考评过程中人为主动或被动过失,保证了科研院绩效考核的严密性。

(4)考核结果多方位应用,确保考核具激励性

考核者及时将考评结果向被考核者进行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实行个人业绩考核结果“四个挂钩”,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科研积极性。

①业绩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考核结果分为A+、A、B、C、D五级(适用于科研岗位年度考核),每一级别对应一个绩效工资的考核系数。员工季度业绩考核结果与员工月度绩效工资挂钩,月度绩效工资=员工个人岗级、薪级对应薪点数(薪点工资的运用)×月度绩效工资点值×业绩考核系数×绩效工资倾斜系数;员工的年度业绩考核结果与员工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年度绩效工资=员工个人岗级、薪级对应薪点数×年度绩效工资点值×业绩考核系数。

②业绩考核结果与薪级岗级调整挂钩

科研院根据员工岗位统一建立业绩考核积分账户,并记入员工个人档案。积分账户实行台账式管理。根据员工所在组织(指员工所在的部、所)和员工本人年度业绩考核结果,计算(增加或减少)员工业绩考核计分,并计入业绩考核计分账户。业绩考核计分按表1确定:

由表可以看出,科研院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组织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结果会影响个人考核结果对应的积分,引导员工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合二为一。员工业绩考核积分用于各岗位层级内的薪级岗级调整。这样就将绩效考核与岗位管理及薪酬管理三者联动起来,形成了动态调整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作用媒介就是绩效考核中的积分制管理制度。

③业绩考核结果与非物质性激励挂钩

非物质性激励旨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科研院将业绩考核结果和非物质性激励(包括评优、晋升、表扬等)挂钩,将科研院战略实现和员工个人实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双赢。

④业绩考核结果与教育培训挂钩

科研院员工属于“知识型”人才,本身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但只有保持和新知识的接轨,才能立下创新创效的良好基础。对于年度业绩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实行培训再上岗制度,让员工有急迫感,主动学习以提高其竞争力,持续保持科研院的创新力。

三、实施成效

双核心绩效考核体系充分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员工自我学习积累成长,员工的成长又促进了南网科研院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的提升。

(一)科研成果提升

2011年至2015年,南网科研院高级职称的员工数从55人增长至100人,增长了82%,专利授权数从25项增长至200项,增长了700%,科研数目从72项增长至136项,增长了89%。总体而言,专利授权数、科技项目数的增长与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的增长呈现正向高相关关系(见图3)。所获的专利授权增长率明显高于承担的科技项目增长率和职称人员增长率,这表明在PAY薪酬绩效体系管理下,科研院科技产出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二)服务满意度提升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3)

0 前言全面提高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积极面对和迎接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加强科研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对科研人员实施科学、合理、公正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已成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开展好这项考核工作,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已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下面以马钢公司技术中心为例,阐述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的实施过程及状况。

1 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论文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著。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著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4)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着。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着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 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5)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着。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着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21-02

科研单位是我国创新能力的载体和基本保证,各大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将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在科研单位中,必须强化绩效考核管理,找到绩效考核的科学方法,全面提高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

1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1.1 绩效考核的基本含义

绩效考核的含义是单位根据预定的战略目标,利用特殊的标准与制度,对员工的工作过程与工作成果实行科学评估,从而对员工产生积极影响和正面引导。绩效考核属于单位绩效管理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2 绩效管理的基本含义

绩效管理属于上级与员工双向交流的过程,也是双方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产生共识的过程。对于科研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而言,管理者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联合员工,与单位员工一同努力,一同进步。

1.3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其中一部分,也是尤为关键的一部分。绩效考核就是采取一定的办法与一定的标准,对员工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业绩等实行全面、综合的评估,是各大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2 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1 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的概念阐述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在科研单位中,创新能力就是指创新团队在研究创造的过程中体现出状态以及最后得出的成果。第二,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包含了战略目标、学术专家、研究成果、科研人才、成熟的平台、丰富的信息渠道等方面,因此,创新能力是科研单位实现有效管理和健康发展的关键点。第三,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就是整个科研团队针对研究工作展开高效运作的过程,且创新能力应当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需放在指定的系统下采取适当的研究分析方法,找出其运作的核心,从而提高团队创新能力。

2.2 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第一,有的专家利用提出假设方法,指出了影响创新能力的首要因素,然后经由问卷数据统计和处理等方法,对假设展开检验,最后证出假设结论成立。第二,还有的专家针对某一特定层面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认为科研单位的构成特点会影响其团队创新能力。第三,有的国内外专家针对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展开了研究,认为单位内部的创新氛围会影响到团队的创新能力。

3 改善绩效考核管理,提高科研单位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制定岗位说明书

首先,管理人员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员工岗位和员工职能,在单位内部划分出“管理层、决策层与操作层”,让单位内部员工按照统一标准找到自己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其次,管理人员要在岗位说明书上写清员工应当按照何种方法进行创新,并拟定有关创新能力的绩效考核制度,使员工知道应怎样创新,如何利用创新能力达到绩效考核标准。最后,岗位说明书还需要体现出科研单位最近的发展策略与发展方向,要综合考虑单位内部的员工实际情况,其内容要包含单位名称、岗位等级、岗位条件、岗位职责等。

3.2 因岗而异,采取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法

管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岗位找到相应的考核方法,着重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首先,科研人员可以将年度考核及岗位考核工作结合起来,让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直接挂钩。其次,管理者可以采用绩效指标法或360度考核法,对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行考核。关键绩效指标法是指在团队创新过程中,80%的工作产生于20%的核心活动。而360度考核法是指将上级、下级、同事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然后用作于绩效评估。

3.3 规范并完善绩效考核程序

首先,依据科研单位的绩效目标与工作企划,设计出科学实用、便于操作的绩效考核标准,让员工充分了解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工作要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不可将绩效考核视为临时任务。管理者要严格依照考核标准,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绩效考核,着重对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进行检查。

3.4 合理转化并利用绩效考核成果

管理人员要将绩效考核导入内部竞争机制,并将创新考核的结果作为员工晋升的主要依据,从而把员工的注意力吸引到创新研究工作上。其次,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考核结果,从中找出急需接受培训的科室、工种、岗位与人员,并对其进行创新能力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创新绩效。最后,管理人员还要巩固绩效考核的地位,将对员工创新能力的绩效考核作为薪资提升、奖金发放、职位晋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从而最大化地发挥绩效考核管理的作用,提高员工创新能力。

4 结语

通过上文研究,科研单位要想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应该制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采取因岗而异的绩效考核方法,规范并完善绩效考核程序,合理转化并利用绩效考核成果,提高整个科研团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全面发挥绩效考核管理在科研单位中的作用。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7)

从军工研究所的人员结构来看,大部分为科研人员,研究所一般按学科划分了多个专业研究室,故专业研究室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决定了研究所整体效率。“考核是指挥棒”,就作者所在的航天军工系统看,科研工时是研究室考核的核心要素。那么,如何利用科研工时这一考核和薪酬分配工具,以促进研究室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研究室考核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室考核模式介绍 年初,研究室根据全年任

务量向单位申请科研工时预算,单位通过计划部门与研究室多轮沟通,最终审定科研工时数量;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单位全年的任务量确定薪酬总额,其中约60%为固定薪酬,40%为浮动的绩效薪酬,固定薪酬按月固定发放,绩效薪酬按月预发,最终按考核结果补发或扣减;研究室主任的绩效薪酬与整个研究室年度完成的工时总量挂钩。

1.2 存在的问题 ①科研工时对研究室薪酬总额的影响小,如工时占绩效考核的比例为40%,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按6:4的比例推算,则与工时关联的薪酬只占总额的16%,研究室获取科研工时的动力不足。②研究室更加关注任务的完成,愿意用更多的人完成任务,对用人效率关注不足。③研究室更倾向多招人,相当于固定的岗位工资增加,整个薪酬包也增加,即使新招人员的能力不足,也可以将其绩效部分转移给骨干员工。④考核数据利用率不高,研究室主任没有将考核数据作为人员筛选、裁减的重要参考。⑤研究室主任顾及情面,不愿裁掉能力不足的人员,或者过于强调裁人的风险。

2 提高研究室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方法

经研究分析和实践,要在研究室范围内达到提高研发效率、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形成良性竞争研发氛围的目的,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2.1 调整研究室薪酬确定方法,加大绩效工资与科研工时挂钩力度 ①固定工资总额按照实际人数、职称(初级、中级、高级)、职务(正副主任设计室)进行确定和发放。②绩效(浮动)工资总额由两部分构成,两部分均与科研工时挂钩,一部分根据研究室承担的实际总工时进行“总量考核”确定绩效工资额度,另一部分根据人均工时进行“效率考核”确定绩效工资额度。③研究室正副主任的绩效工资与研究室平均绩效挂钩,也就是说某一研究室科技人员的平均绩效工资较另一个研究室的高,则研究室主任的工资也较另一个研究室主任的高,反之亦然。

2.2 增加科研工时与绩效工资的挂钩比例 ①应将科研工时(工作量)与绩效工资的挂钩比例确定为不少于60%。②明确每个科研工时对应的绩效额(元/工时),且做到全年相对固定。③日常支出的预算由研究室和财务部门共同控制,超过额度不予报销,不作为考核指标。

2.3 公开考核结果,形成竞争氛围 ①公开各个专业研究室与科研工时挂钩的考核结果,在各研究室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②合理利用日常积累的考核数据,建立人员优化流程,人员连续两个季度考核结果为不合格时强制启动人员调动或裁减流程。

3 提高研究室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实施步骤

以上介绍了提高人员使用效率的方法,接下来介绍下具体的实施步骤。

3.1 确定全所科技人员薪酬总额 研究所在年初要根据计划任务量(包括预研等)、薪酬增长幅度、型号项目人工成本等预算数据,综合统筹平衡出全年科技人员的薪酬总额。这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研究所可以在薪酬总额的高限和低限范围内进行调配,以达到激励和改进绩效的目的。

3.2 确定绩效工资总额 首先,按照实际人数、职称(初级、中级、高级)、职务(正副主任设计室)进行确定科技人员的固定工资总额;然后,用全所科技人员薪酬总额减去科技人员固定工资即计算得出科技人员绩效工资总额。

3.3 确定计划科研总工时及单位科研工时绩效额度 首先,根据本年与上一年任务量的对比情况,参考上年的科研总工时,估算本年总工时(包含必要的预研创新、产品化工时)。然后,确定本年的每单位科研工时绩效额:每单位科研工时绩效额=科技人员绩效薪酬总额/本年预估科研总工时。

3.4 确定研究室科研人员绩效总额 年初,各个专业研究室通过各项任务计算得出承担的科研工时总量,用科研工时总量乘以每单位科研工时绩效额,得出本室的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总额。每个月,用研究室科研工时完成数量乘以每单位科研工时绩效额计算得出研究室当月绩效工资总额,并按绩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60%)发放当月绩效工资,剩余部分(比如40%)在年终考核后进行发放。

3.5 确定年终绩效工资 由上年介绍的方法可以看出,研究室的绩效工资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全年实际完成科研工时对应绩效工资的一部分,即总量部分,具体数额为:总量绩效工资=科研总工时×每单位科研工时绩效额×每月发放比例(如60%)。另一部分是效率绩效工资,具体数额为:效率绩效工资=科研总工时×每单位工时绩效额×每月未发比例(如40%)×考核得分。

由于总量绩效工资每月进行发放,则年终仅需确定效率绩效工资。具体步骤是:首先,建立全所的科研工时绩效池,并将各研究室的绩效总额的未发放部分(比如40%)纳入绩效池。其次,计算得出各研究室科研人员效率(=科研工时/人数)和计算得出全所平均科研人员效率(=全所科研工时/全所科研人数)。再次,计算得出各研究室效率考核分值(=研究室科研人员效率/全所效率)。最后,计算得出研究室年终应发绩效额度(=研究室科研人员效率考核分值×放入绩效池的额度),如应发总额度超出过低于绩效池额度,则需进行数额平整。

按这种计算方法,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如工作质量)时,科研人员效率高(人均科研工时多)的研究室从绩效池拿回的绩效总额一定比放入绩效池的多。

举一个例子:三个研究室的年度科研总工时分别为540、650、1400,人数分别为30、25和40人,则科研人员效率(工时/人)分别为18、26和35,按每科研工时绩效额30元计算,则放入绩效池的额度(万元)分别为19.44、19.5和67.2。则按上述方法计算得出全所科研人员效率为27(=总工时/总人数),各研究室的考核分数为0.66(=18/27)、0.95(=26/27)和1.28(=35/27),应得绩效额度为考核分数与放入绩效池额度的乘积,计算得出为117.70万元,由于此数额超出了绩效池额度106.14万元,故需要将应发额度平整为绩效池额度,平整数值为0.9(=106.14/117.70),则各研究室从绩效池中取得的最终绩效额度分别为11.57、16.77和77.80万元,分别较放入绩效池的额度增加-7.87、-2.73和10.60万元,可见效率高的研究室取得的绩效额度增加,效率低的研究室额度减少。

3.6 确定研究室主任的绩效工资 将研究室主任绩效工资建立绩效池,研究室主任绩效考核分值与研究室科研人员效率考核分值相同,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并发放研究室主任绩效。这样就将研究室主任绩效工资与研究室效率绩效工资进行挂钩,促使研究室主人提高本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效率。

4 研究室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的策略

4.1 科研人员分类 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可以划分为四类:一般员工(入职2年内)、骨干、设计师、专家。由于能力、职称、职位等原因,不同类别人员的工作效率相差较大,假定为0.5:1:1.5:2,即一般员工需要4个科研工时完成的任务,骨干人员需2个工时,设计师需要1.3个工时,专家只需要1个工时。

4.2 人员分类与工时、绩效总额的关系 假设有两个研究室,人员总数均是38人,但结构不同,如下表所示,研究室B的骨干人员多,则假设每个人员全年工作时间相同,则研究室B完成的工时多,绩效额度高。

①如表2所示,虽然两个研究室人数相同,但由于人员结构不同,研究室完成的总工时和绩效总额不同,整体能力较强(骨干多)的研究室的绩效总额更多。②同理,整体能力较强的研究室平均效率更高。③按照本文上面介绍的方法,整体能力强的研究室通过效率考核后获得的效率绩效更高,也就是整体能力强的研究室同类人员的薪酬较能力低的研究室同类人员的高,如同是骨干人员,则效率高的研究室薪酬较效率低的高。④由于研究室主任的薪酬与研究室效率挂钩,则效率高的研究室的主任薪酬也较高。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8)

关键词 :绩效管理 目标管理 医院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志码:B

实施医院绩效管理是医院管理水平发展的新阶段,绩效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方法和科学的战略管理工具,是现代医院管理的先进标志。我院绩效分配模式自2000年起,经历了4个显著发展阶段:2000-2004年,以收支结余为基础,按比例计提的分配模式;2004-2008年,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结合综合考核指标等的绩效管理分配模式;2008-2011年,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结合核心指标、关键指标、综合考核指标等的绩效管理分配模式;2011至今,结合目标责任管理,按部门性质不同,差异化绩效管理评价分配模式。在绩效分配模式不断改革进步的今天,科学、可控、可持续发展的绩效管理为我院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12年医院门诊人次同比增长27.94%、平均住院天数同比减少1.37天、院人数增长10.70%、前占床日同比减少0.64天、药品比例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疑难危重比例同比增长14.9个百分点。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在为期三个月的调研过程中,对我院现有的13个中心和护理部、门诊部、医院重症科室等进行了集中走访,以上部门涵盖了全院63个临床医技科室,占全部临床医技科室的68.48%,调研对象均为我院一线临床医、护、医技人员。调研资料真实反映了全院临床目标管理的基本情况,对医院临床医技科室目标管理指标和医院绩效管理的修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研究内容

课题组本次调研主要为了解我院现行绩效管理方法的实践效果和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为问题解决寻找解决途径。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调研主要从万方数据平台、维普数据平台收集近年来国内外绩效管理实践经验、国内大型综合公立医院绩效模型和绩效管理顶层设计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医院经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总结和报告。

(2)现场问卷调查。调研小组通过组织专家团队编写问卷调查表,在临床一线63个临床医技科室发放问卷调查表,对一线工作人员对我院绩效和科室绩效的认知程度、实施效果等情况进行摸底和了解。

(3)定性访谈。面访小组全院临床、医技、护理部门进行访谈,了解全院目标管理和绩效分配方面困扰科室和员工的主要问题,收集和整理一线人员对医院绩效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4)统计分析方法。问卷调查表使用Epidate3.1软件录入数据,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五个部分对医院绩效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调研。

二、研究结果

1.我院绩效管理体系的构成

我院绩效管理分配体系构成:分为五大系统两个方面。五大系统即:临床系统、护理系统、医技系统、门诊系统、职能后勤系统;两个方面:学科建设、目标责任管理两个方面。

临床系统:以成本控制为基础,结合关键指标、核心指标、风险难度系数、综合考核指标、激励引导分配等绩效管理考核分配模式;护理系统:以工作量考核为基础,结合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及科室岗位特点、综合考核指标等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考核分配模式;医技系统:以成本控制为基础,结合工作量、医技满意度、综合考核指标等绩效管理考核分配模式;门诊系统:以工作量为基础,结合门诊综合考核指标等绩效管理进行考核;职能后勤系统:以岗位评价为基础,结合综合考核指标等绩效管理考核分配模式;学科建设方面:以学科带头人岗位评价为基础,结合综合考核指标等进行绩效考核分配模式;目标责任管理:将医院战略目标按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解,采用个性化管理的原则,依据科室发展过程的历史数据为参考,为每个科室设计了差异化目标值,进行目标责任管理。

2.问卷调研结果

(1)调研人群结构。调研小组向全院发放调查问卷表30 0份,收回有效问卷279份,其中涉及男职工87人,女职工192人。高级职称74人(占26%),硕士以上学历113人(占40%),科室负责人24人(占8%)、护士长21人(7%)。

(2)问卷结果分析。本次问卷调查表从医院绩效管理与绩效分配、科主任绩效考核、医院薪酬和福利制度以及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从收回问卷的数量和被访者人群结构来说,问卷数据可以反映全院一般情况。第一,医院绩效管理与绩效分配。通过此次问卷调研发现,92.7%的医务工作者愿意了解医院的绩效管理,87.8%的科室都建立了科室绩效管理制度,大家还是比较支持绩效管理(88.8%),认为绩效管理具有激励性(73.7%)、对医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87.4%),同时,目前的绩效考核方案还比较符合科室实际(81%)。第二,绩效分配指标体系的权重。在绩效分配一级指标的权重方面,可以看到大家普遍认为“医疗质量”应该最高(4.22),其次依次为工作效率(3.88)、经济效益(3.75)、社会效益(3.44)、教学工作量(2.84)、科研能力(2.76)。这对我们进行一级指标权重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第三,医务人员对科主任在目标考核的做法及作用的看法。科主任在目标考核工作中的地位非常关键,通过近几年医院开展综合考核、目标考核,我们发现,科主任重视,对指标体系进行详细的研究,那么他所管理的科室在最终的考核一定名列前茅。通过调研发现,医务人员对科主任在目标考核的做法及作用的看法,验证了科主任在目标考核中的关键作用。第四,医务人员对科主任绩效考核的看法。对科主任设立绩效考核体系,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工作。通过调研发现医务人员认为对科主任进行绩效考核“有必要”的达到78%,同时认为将“员工评议”纳入科主任绩效考核占76.8%,这对今后的科主任绩效考核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第五,医务人员对薪酬水平的看法。我院医务人员对薪酬水平在社会各行处于适中水平的达到50.0%,处于较高水平的达到14.0%,说明目前对我院的薪酬水平认同度尚可。第六,医院员工离职及员工工作环境方面。本次调研还设计到关于离职原因的调研问题,在医院员工离职原因方面,前三位是薪金低(51.5%)、工作量大(51.1%)、福利不够(47.4%)。

三、讨论

1.加强绩效管理顶层设计,推动绩效分配体系改革

将绩效分配模式上升到绩效管理层面,加快我院绩效管理顶层设计,推动我院绩效管理由传统的绩效考核向全面的绩效管理模式发展,从以往的单一考核模式向多种绩效考核方式并存推进,建立完整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绩效管理循环,运用平衡计分卡、关键指标、360度绩效考核法、岗位评价法等多种管理工具,达到绩效管理的持续性改进。

2.设计科主任绩效考核体系

医院统一对科室负责人进行绩效分配,将科室负责人的绩效分配从临床科室中割裂出来,对于维护科室绩效二次分配的公平、公正,缓解科室上下级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科室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指标需要医院参考国内外科室负责人绩效分配的管理经验,既要考量我院院情,又要考虑负责人所在科室的效益、工作量等具体考核指标给予区别对待,避免简单的一刀切分配形式,通过科主任绩效分配充分激发临床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深挖临床科室发展潜力,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3.组织第三方委员会,修订护理人员绩效分配方案

我院护理人员的绩效分配采取的是护理部组织专家讨论,认定各专业分配等级,按级分配的原则。目前,护理绩效分配采取的是4档12级分配制,由护理专家按照各专业护理工作难易程度对全院各护理单元进行系数分配。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大科护士长认为,该分配方法分配系数的确定缺少理论依据和专业委员会的监督。为此,我院经管部门计划组织由经管专家、护理专家、社会群体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评价委员会,对现有护理绩效考核体系重新核定,增加护理绩效考核的透明度,体现劳务分配的公平公正。

4.细化修订临床科室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动态调控机制

2011年,我院开始推行科室目标考核管理方法,从以往增人员、增设备、增床位的规模扩张,转向提高效率的内涵发展模式。在过去的一年,全院设置床位数从3300张,缩减到3000张,但各项核心指标运行较为良好。

5.整合医院数据报送系统,减少系统间误差

加强与信息中心合作,整合医院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接口,统一数据输出规格,规范各单位上报数据流程及数据采集公式,减少信息系统间误差。

6.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将绩效评估纳入日常管理,促进全面绩效管理发展

全面的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绩效管理循环,包含有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五个主要管理环节。为达到全面绩效管理的终极理念,我院绩效管理制度建设需参考已有国内外先进大型综合医院的管理模式,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我院战略发展目标的绩效管理制度,从而在我院实行全面的绩效管理,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绩效管理是具有战略性高度的管理制度体系,医院绩效管理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适合我国的医疗国情和医院的战略发展目标。目前,我院在绩效管理上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地区的前边,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但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巨大的差距。未来,我院绩效管理的发展目标就是紧跟国际、国内大型综合医院绩效管理发展步伐,突破绩效管理矛盾束缚,利用绩效管理科学方法,推动我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全疆、中亚乃至全国的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9)

TAO Fengqin ZHU Xiaoping

Department of Nursing,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linical department and nurses. Methods Data were collected by literature method. Refer to balanced scorecard and performance structure theories, by the research group discussion, clinical depart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nur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irst drafts were formed. Delphi method was used for 2 rounds of enquiry of 18 experts in the province, determine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ex and the index weights. Results The nurse three-leve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4 one-level indicators, 10 two-level indicators, 45 three-level indicators were included in the clinical depart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3 one-level indicators, 8 two-level indicators, 41 three-level indicators were included in the nur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nclusion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nurse three-level hospi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to the nur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salary distribution.

[Key words] Performance appraisal; Nurse; Delphi method

绩效考核是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1]。护士绩效考核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不仅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稳定护理队伍。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护士的绩效考核展开了研究,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研究指标的选取缺乏科学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多数研究只针对护理人员或护士长,而有关团队绩效考核的文献研究较少[2],未形成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合理的护士绩效薪酬分配制度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应用德尔菲法,构建护理人员三级(护理部-科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包括护理部对科室的考核(科室绩效考核)及科室对护理人员的考核(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理论基础

1.1.1 平衡计分卡理论 平衡计分卡理论由罗伯?卡普兰及大卫?诺顿首度提出,其框架体系包括4个指标类别: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成长维度。平衡计分卡理论构成的指标体系由于其体系性和系统性,通常更适用于全院统一的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而非单独部门。

1.1.2 绩效结构理论 国外绩效结构理论主要包括Campbell八因素绩效结构模型[3]、任务绩效与关系绩效二维结构模型[4]、适应性绩效概念及相关结构模型[5]。Koopmans等通过系统综述所概括的个体绩效结构模型,主要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反生产绩效和适应性绩效4个维度。国内所依据的绩效结构模型只涉及其中2或3个维度。

1.2 小组讨论制订专家函询问卷

成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由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5名,教授1名及4名研究人员共计11人组成。研究小组在对核心概念进行多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参考平衡计分卡理论、绩效结构理论,初步拟定三级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和三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并制成专家函询问卷,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

2.3 各指标权重的最终确定

对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按照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计算各岗位权重系数,最终形成临床科室绩效考核建议案(表2)和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建议案(表3)。

3 讨论

3.1 构建护理三级绩效考核体系的意义

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中要求公立医院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8]。对护理人员实施绩效考核就是对其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9]。对护理管理者而言,绩效考核有利于把握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绩效考核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利于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对护理人员而言,良好的绩效考核有利于护理人员发现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同时绩效考核为护理人员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度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研究构建的三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助于解决当前医院临床护士绩效评价中评价工具过于主观的问题。另外,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护士绩效奖金三次分配有助于解决目前护士收入仅与临床科室效益挂钩,而与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关系不大的弊端,使绩效分配向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的护理岗位倾斜,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从而稳定护理队伍,降低护理人员离职率。

3.2 护理人员三级绩效考核建议案的科学性

3.2.1 理论依据 护理人员三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在结合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反复推敲,并严格遵循平衡计分卡理论和绩效结构理论等广泛应用的绩效考核理论,初步形成临床科室分类模型的各级指标。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选取时充分考虑临床科室工作量、工作难度、管理效果及经济收入等方面,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选取时充分考虑工作量、工作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自评与他评,正真体现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10)

2.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的特点。在科研团队内,由于专业和分工不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工作量、工作难度以及任务本身的价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中的相对贡献大小很难量化和界定;其次,科研团队的成员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智商和高收入的特点,自我意识强,注重自我实现与价值体现,对绩效管理的合理性、严谨性与公正性有很高的要求。

二、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现状

1.在绩效管理角色定位上出现偏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多为技术出身,很多团队的管理者重技术、轻管理,缺乏绩效管理的意识,视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而不予以配合,将自己和整个团队放在了绩效管理的对立面,导致绩效管理无法落到实处,流于形式。另外,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验,对科研工作各方面都缺乏了解,因而很难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设计出一套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2.混淆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很多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只有绩效考核的环节,忽视了绩效管理其他的环节,没有绩效目标的设定与沟通,没有及时的进行绩效辅导,也没有绩效考核后的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的过程,只给员工留下了“秋后算账”、“变着法子扣钱”等负面的印象,从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心生抵制,反而削弱了员工的积极性。

3.科研团队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绩效管理技能。有些科研团队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的培训,在绩效目标设置、绩效沟通和绩效考核的技能上比较薄弱,导致考核的结果受管理者主观影响较大,不能公正的反应团队成员的实际绩效,进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抵制。

4.绩效指标设计不合理。一是考核对象的选择有很大局限性,有的企业只对项目团队进行考核,对团队成员的个人价值没有进行衡量,导致“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团队成员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的企业只对个人进行考核,同样也会导致员工的“个人主义”,对团队的协作和互助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增加了部门内部的矛盾。二是考核维度设置的局限性,很多团队的考核指标都是执行力、积极性、创新性等定性指标,无法对团队的战略进行有效支撑,也无法体现员工和团队的实际工作价值。三是绩效指标都是短期经济目标,忽视了长期的发展性和战略性指标,导致绩效管理与团队战略缺乏相关性,同时也导致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5.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很多团队的考核结果只是用来做员工的阶段性或者年度排序,没有将考核的结果运用到团队的运营质量分析,也没有与团队成员的薪酬、培训、晋升以及职业发展相关联,从而失去了绩效管理的价值。

三、科研企业在绩效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1.树立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绩效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效率,而不是单纯的奖惩。团队的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来实现,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也必须通过员工的行为来达成,所以必须把团队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业绩目标统一到绩效管理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管理者必须将团队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与达成共识,落实到每个员工的任务目标上,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在绩效目标制定之后,管理者还要紧密关注工作过程,及时沟通,鼓励员工的绩优表现,对工作的偏差及时的调整,对员工提供有效的支撑和辅导,帮助员工达成绩效目标;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还需通过各种形式,对员工工作的关键行为进行记录,为真实的反映员工绩效保留依据;绩效考核完成之后,管理者还必须进行绩效面谈和绩效反馈,通过坦诚的沟通,指出员工在考核周期内的成绩与不足,共同制定下一个周期的绩效目标与绩效提升方案。因此作为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应该主导团队的绩效管理活动,并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承担目标沟通、绩效辅导与记录、绩效考核与反馈的重任。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b)-0128-05

Construction of nurse three-leve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AO Fengqin ZHU Xiaoping

Department of Nursing,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linical department and nurses. Methods Data were collected by literature method. Refer to balanced scorecard and performance structure theories, by the research group discussion, clinical depart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nur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irst drafts were formed. Delphi method was used for 2 rounds of enquiry of 18 experts in the province, determine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ex and the index weights. Results The nurse three-leve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4 one-level indicators, 10 two-level indicators, 45 three-level indicators were included in the clinical depart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3 one-level indicators, 8 two-level indicators, 41 three-level indicators were included in the nur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nclusion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nurse three-level hospi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to the nur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salary distribution.

[Key words] Performance appraisal; Nurse; Delphi method

绩效考核是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1]。护士绩效考核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不仅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稳定护理队伍。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护士的绩效考核展开了研究,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研究指标的选取缺乏科学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多数研究只针对护理人员或护士长,而有关团队绩效考核的文献研究较少[2],未形成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合理的护士绩效薪酬分配制度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应用德尔菲法,构建护理人员三级(护理部-科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包括护理部对科室的考核(科室绩效考核)及科室对护理人员的考核(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理论基础

1.1.1 平衡计分卡理论 平衡计分卡理论由罗伯・卡普兰及大卫・诺顿首度提出,其框架体系包括4个指标类别: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成长维度。平衡计分卡理论构成的指标体系由于其体系性和系统性,通常更适用于全院统一的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而非单独部门。

1.1.2 绩效结构理论 国外绩效结构理论主要包括Campbell八因素绩效结构模型[3]、任务绩效与关系绩效二维结构模型[4]、适应性绩效概念及相关结构模型[5]。Koopmans等通过系统综述所概括的个体绩效结构模型,主要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反生产绩效和适应性绩效4个维度。国内所依据的绩效结构模型只涉及其中2或3个维度。

1.2 小组讨论制订专家函询问卷

成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由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5名,教授1名及4名研究人员共计11人组成。研究小组在对核心概念进行多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参考平衡计分卡理论、绩效结构理论,初步拟定三级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和三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并制成专家函询问卷,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

2.3 各指标权重的最终确定

对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按照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计算各岗位权重系数,最终形成临床科室绩效考核建议案(表2)和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建议案(表3)。

3 讨论

3.1 构建护理三级绩效考核体系的意义

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中要求公立医院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8]。对护理人员实施绩效考核就是对其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9]。对护理管理者而言,绩效考核有利于把握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绩效考核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利于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对护理人员而言,良好的绩效考核有利于护理人员发现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同时绩效考核为护理人员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度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研究构建的三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助于解决当前医院临床护士绩效评价中评价工具过于主观的问题。另外,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护士绩效奖金三次分配有助于解决目前护士收入仅与临床科室效益挂钩,而与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关系不大的弊端,使绩效分配向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的护理岗位倾斜,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从而稳定护理队伍,降低护理人员离职率。

3.2 护理人员三级绩效考核建议案的科学性

3.2.1 理论依据 护理人员三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在结合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反复推敲,并严格遵循平衡计分卡理论和绩效结构理论等广泛应用的绩效考核理论,初步形成临床科室分类模型的各级指标。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选取时充分考虑临床科室工作量、工作难度、管理效果及经济收入等方面,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选取时充分考虑工作量、工作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自评与他评,正真体现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

3.2.2 德尔菲法确定建议案指标 本研究在专家函询的过程中,选取的专家均为医院资深护理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管理工作经验,从而保证了指标来源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本研究严格按照德尔菲法的筛选标准,经过2轮函询,最终确立了各级指标。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都为100%,满足统计学要求并体现了专家们相当高的积极性。专家的权威系数在0.7以上,说明专家的预测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之上,有较高的可靠性。

3.2.3 指标权重分析 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临床科室考核时,充分考虑工作量、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患者满意度,兼顾不同病区风险系数和技术难度,同时纳入科研、教学、培训等利于临床科室长期发展的指标。从指标权重来看,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两项比重较高,学习成长维度比重最低。这是因为医院中医疗工作是第一位的,从临床科室层面抓好护理质量和安全,医院的护理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而护理质量满意度是评价护理质量的效果的重要指标,这与钱飚[10]的研究结果相同。对护理人员的考核,指标涵盖工作质量和安全、工作态度和能力、教学与科研等各方面,同时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方法。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权重来看,任务绩效比重最高,适应性绩效比重最低,因为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其他工作的开展全部是围绕护理质量的提高为目的。这与国内多项研究结果相似,即护理质量和安全是护士绩效考核的重要部分[1]。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研究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下一步研究应致力于构建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临床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2-173.

[2] 焦静,曹晶,吴欣娟,等.护理绩效考核指标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8):87-89.

[3] Campbell JP. 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problem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 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90:687-732.

[4] Borman WC,Motowidlo SJ.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 [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3:71-98.

[5] Allworh E,Hesketh B. Adaptive performance:Updating the criterion to cope with change [C]. Melbourne: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Australia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onference,1997.

[6] 曾光,李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利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250-270.

[7] 韩瑜姣.三级甲等医院临床科室分类模型的构建及其在护理人力配置中的初步应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3.

[8] 冯晓敏,李亚玲,叶宝霞,等.新医改背景下护理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1,26(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