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研创新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9 08:55:18

科研创新案例

科研创新案例篇(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烟草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按照科学布局、优化配置、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规划纲要中对烟草行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但对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构成,以及体系中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明确阐述。

2011-2012年,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处成立了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课题组,结合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实践工作进行了研究,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路径、发展阶段、知识产权战略和重点领域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和规章制度。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这些成果和规章制度在安徽省烟草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探索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研究素材。

一、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容

科技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结构性基础上,为达到技术的创造、扩散与利用,在每个特定科技领域中的组织或经济个体所形成的网络关系[1]。科技创新体系包括观念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五个子系统[2]。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包含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8个要素[3]。

从全国的普遍情况来看,烟草行业工商管理分开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集中在开展烟草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的研究上,烟草信息化建设、卷烟流通领域、烟草专卖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项目偏少。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来看,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还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的项目开发上,管理创新、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明显不足[4]。

安徽省烟草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了知识技术创新、以科技为引领的管理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以科技为引领的管理创新是以科技创新目标管理为引领,以科技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工作并规范管理,从而使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有目标地开展。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包括了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制度建设、环境营造、人才培养等等。

从内容上来说,技术创新、以科技为引领的管理创新和科技服务机制创新三个主要方面又包括了不同的领域。技术创新分为烟草农业科技领域、烟草商业科技领域、专卖技术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领域、烟草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分为烟草营销管理创新,烟草销售供应链管理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包括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科技人才库和专家库建设等。

二、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定范围内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组织与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制度、科技创新人才构成的开放网络,通过科技手段促进和进行新的创新、传播与应用。科技创新体系在组成和功能上有部分交叉,通过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和科技创新机制的调节,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体系内的组织与机构、科研力量、科技人员、资源信息、科研经费等要素的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定位是否准确、层次是否清晰、功效是否互补以及整体运作是否高效。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体系由多个要素的组合,各要素之间的组合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必须要形成有序的整体。体系中的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发展、有效运行,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能力才能得以发挥。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来说,涉及的相关部门众多,过程复杂,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和衔接必须适度。因此体系建设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路径和过程。

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建构立制、争取资源、重落实、强管理、创氛围”的步骤逐步完善。注重虚实结合,重点加强了保障机制的建设和管理流程的优化。在路径选择上,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先易后难,先简单后综合。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同一职能部门可以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先解决,对于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的问题后解决;对于流程清晰的管理先优化,对于涉及对象的管理后优化。结合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要形成,重点以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完善和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形成有显性效应的创新成果。通过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企业的发展,形成创新氛围,推动整体建设的开展。实践表明,通过较为科学的制度构建和路径选择,安徽省烟草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知识产权制度是科技创新和知识成果保护最重要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知识产权的有无、多少以及质量的高低直接表现了科技创新的程度[5]。烟草行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知识产权战略,从顶层设计上给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烟草知识产权战略中列举了烟草行业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类型,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原产地标志及植物新品种等。安徽烟草商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多种知识产权,如烟叶原产地、烟叶新品种、信息化建设中的计算机程序、客户管理中的商业秘密、营销和品牌建设中的创新方法、销售模式等等。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类科研成果,包括研究报告的著作权。安徽省烟草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中还规定,资助的科技项目,要求对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和申请的专利等相关科研成果标注由安徽烟草资助标志等。

知识产权工作包括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四个环节。知识产权创造是源泉,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保障,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手段,知识产权的运用是目的。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是知识产权活动的三个核心环节,知识产权管理贯穿于这些环节,保障每个环节良好有序地运行。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结合项目的立项,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研究创新成果保护形式的选择与具体手段,研究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运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对烟叶新品种的开发与保护,烟草流通领域的服务商标设计、注册与管理方案,商标权保护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商业秘密的开发、管理与保护,电子烟务中的计算机程序的开发和保护,客户名单和渠道秘密的保护等等都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展定期监管活动,检测侵权行为,在系统内部、项目资助方与承担方、系统与消费者等之间建立知识产权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制定和完善烟草商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四、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重点领域

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逐步开展工作[6]。综合创新体系的自身特点,结合安徽省烟草公司的实证研究,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重点领域应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

(一)科研项目管理建设

科研项目管理包括了科研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建设,根据烟草商业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实际,分析研究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创新管理的原则和创新管理的体系结构,可为今后制定科研管理规定及具体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层次的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从而促进科研项目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通过项目培养、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开展科技成果奖励等形式形成了一定的科技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但要满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行业、提升竞争实力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科技人才配置,构建评价机制,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激励机制在人才队伍培养中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人才跟踪管理及后备科技人才管理,不断提高系统内部人才的素质,优化人才的成长及发展环境。

(三)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对于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全面提高烟草商业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是建设创新型烟草商业企业的重要内容,对建设世界一流烟草商业企业至关重要。应该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的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文化的创新工作,形成烟草商业企业重科研、重创新、人人争创新的文化氛围。

(四)市场营销创新

作为流通组织的烟草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就是通过经营思想与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与重组以使组织创新得以巩固和完善。烟草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市场实现的根本前提,也是管理创新的前导。没有不断的市场营销创新就没有流通组织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谈不上在我国对国外烟草企业逐步放开市场限制的情况下充分参与国际竞争,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赢得市场竞争胜利的根本保障和不竭动力,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烟草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我国烟草商业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核心动力,才能保证我国烟草商业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以技术创新和科研项目为主要抓手,开展科技开发与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以管理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促进科技活动的计划管理和规范管理,逐步推进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B.Carlsson,R .Stankiewicz.On the Nature, Function,and Composi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1(1):93- 118.

[2] 何树全.试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问题与思路[J].中国科技论坛,2005(3):64- 68.

[3] 李庆东.技术创新能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现代情报,2005(9):8- 13.

科研创新案例篇(2)

关键词: 后评价;重点投资项目;科研院所;精密重型轴承;产业化

Key words: post-evaluation;key investment projects;research institutes;precision heavy-duty bearings;industri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15-02

0 引言

投资项目后评价主要是针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即通过调查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各阶段情况,找出实际达成目标与原定目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评价项目成败,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提出对策建议。后评价工作专业性强、涵盖范围广、复杂程度高。一个成功后评价的结论建议,通过及时有效地信息反馈,不仅有利于投资方完善和调整相关方针、政策和管理程序,提高决策水平和项目投资效益,而且对完善已建项目、改进在建项目和指导待建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研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投资项目逐渐增多。这些投资项目独具特点:一是投资主体多为大型企业集团下属的科研院所;二是产业化经验缺乏的短板与研发优势同样明显;三是建设规模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四是投资项目管理链条长且未形成闭环,难以有效管控项目实施全过程。因此,加强对科研院所大型产业化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某研究所精密重型机械轴承产业化项目后评价工作中,通过创新后评价工作机制,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和相互验证等科学适用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分析和后评价,真正做到后评价过程独立客观,评价结论科学公正,对相关问题的延伸探讨和提出的建议富有建设性,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对投资项目决策和规范管理参考价值高。

1 后评价成果概述

1.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新建项目,于2008年至2014年实施,是该研究所(简称建设单位)转制成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母公司)整体上市后最重要的产业化建设项目之一,投资较大,周期长。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用地面积200亩,主要建设内容是新建特大型轴承车间、大型轴承车间和热处理理车间生产厂房和生产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合计50578平方米;购置机械加工、热处理和检测试验设备共计179台套。三座生产厂房主体工程分别于2008年11月、2011年底和2014年初通过验收,实现年产风电等精密重型机械配套轴承1万套,销售收入5亿元。

1.2 后评价成果概述

该项目是某大型企业集团(简称上级主管部门)确定了2015年度两个重点后评价项目,后评价于2015年9月开始,于2016年4月完成。由后评价小组制订了缜密的后评价工作计划,精心设计调查方案,聘请有关行业专家,通过现场调研、查阅归档文件和多方位、多层次访谈,收集资料,了解项目相关情况。在掌握翔实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和相互验证的方式,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建设、运行等全过程,做出了科学、客观评价,为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高企业投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提供借鉴。形成的后评价结论如下:

①项目决策方向正确,项目内部投资管理程序基本合规、有效,但决策阶段对项目实施风险和市场风险估计不足。

②项目的工程准备阶段合规性良好,但勘察与设计未履行公开招标,项目签订的主要设备合同内容与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初步设计购置设备有较大差异,签约前并未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审。

③项目实施阶段组织管理制度健全,合同执行情况较好;项目质量、安全控制较为有效,但建设管理机构人员流动频繁,工程验收的进度滞后较大;资金总体控制良好,但分项投资随着建设内容调整,与批复差异较大。

④项目运营后,实际产量,销售收入等指标均未达标。产品构成与预定的生产纲领目标偏离较大,销售收入低于目标值40%,利润指标只达目标值的3成。原因是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大,企业初入项目产品领域,制定的生a纲领目标过于乐观,其技术水平、市场基础、人才储备和市场开发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有较大差距,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⑤项目成功度评价为部分成功。

2 后评价成果特点

2.1 调研全面系统,访谈深入细致,获取资料翔实

①调研全面系统,内容涵盖面宽。包括项目背景、产品及其配套主机行业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市场容量、需求现状和国内外竞争对手,承建单位技术基础、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态势。

②访谈深入细致,涉及层面多,范围广。包括相关行业协会(中国风能协会、轴承协会)、专家(轴承、生产工艺、装备)、同类产品制造企业(天马、瓦轴、洛轴、大冶轴等),建设单位、母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相关层面的领导及部门人员;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等单位相关人员;上级主管部门等等。

③评价范围大、时间跨度长远。包括项目筹备、立项、建设、投运和未来五年或更长发展期间。

④资料翔实。调研期间,查阅资料600余份,包括项目全过程归档文件,国家相关行业统计资料和各种文献资料,国家、地方和相关部门规划、政策、法规,被评单位及上级相关部门管理办法及制度等等;收集了2004-2014年项目产品及其配套主机市场(风电行业)供需数据,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规划,分析预测了产品及其配套主机市场“十三五”期间的市场需求量,收集同类产品主要生产企业生产量和占比数据,分析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评价项目可持续性提供可靠依据。

2.2 方法科学适用,结论客观可信

通过现场调研、查阅归档文件和多方位多层次访谈,深入了解承建单位技术基础、实力和持续发展态势和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查阅相关行业文献、专家访谈、同类企业调研,了解掌握项目背景、产品及其配套主机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市场容量和需求现状、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参考国内、外后评价各种理论和文献,采用逻辑框架分析、成功度分析和对比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系统分析和相互验证,去伪存真,保证后评价依据和结论客观可信。

2.3 创新工作机制,工作高效高质

后评价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微信群、视频会议等,建立相关方信息互通渠道,保证了后评价小组各专业人员与专家团队、建设单位、投资管理部门等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及时,保障了各方合作同步高效,使后评价工作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按期、高质量完成。形成的评价结论客观公正,为上级主管部门投资项目管理、计划制定和决策积累宝贵经验,可作为检测项目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的依据和后续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指导。

2.4 工作站位高、视角宽,建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

后评价工作站位高、视角宽,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从项目本身、承建单位、母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四个不同层面,层层分析评价。不仅站在建设单位层面只关注被评项目,而是站在母公司的高度,全面了解同期母公司承揽的所有建设项目(7项、投资约10亿元)和科研课题十余项的完成情况及其相互影响,找出了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针对新环境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易于操作的建议:

①改革科研管理方式,加强对重点重大产业项目的有效管理;

②改革科研考核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③改革用人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④提升应用工程师人员队伍,强化市场开拓和技术服务。

2.5 延伸探讨参考价值高

站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针对科研成果产业过程中的瓶颈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延伸探讨,提出建设性意见:

①编制了自评价报告提纲,明确自评报告内容及格式深度要求,提高项目建设单位自评报告的水平。

②对集团科研院所产业化尝试“一所两制”发展模式,促进科研院所出成果、出人才,形成科研和产业两轮同步协调驱动、互哺、互动的良性循环。

③成立集团科技创业投资天使基金,利用集团下属企业闲置生产基地,开展产业化项目建设,构建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形成从人才聚集到资金投入和从企业规模化发展到反哺科研的闭环,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接力通道。

④加强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实施后的绩效考核,在集团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框架内,强化对所属公司投资项目施全过程的管理,提高投资项目管理和风险防范水平。

上述意见对大型企业集团和所属企业加强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升投资管理水平、有效防范投资风险、探索科研院所产业化道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受到企业集团及评审专家高度评价。

3 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后评价工作通过深入细致和全面系统的调研获得详实资料,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和相互验证的科学适用方法,创新工作机制,保证了后评价依据和结论客观可信。后评价工作站位高、视角宽,通过对项目本身、承建单位、母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四个不同层面的分析评价,分别提出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实施的建议。本项目后评价成果,不仅对被评企业科研和产业化项目管理以及经济运营具有指导意义,为企业管理层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日后投资项目决策和规范管理供出了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参考价值高。

4 成果应用跟踪

本项目编制的“自评报告提纲”于2016年已被大型企业集团采用,作为之后企业对投资项目自我评价的深度格式标准文本推广应用;本项目采取的后评价方法部分已被纳入集团公司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后评价软件平台固化,作为后续项目后评价的标准方法,目前该软件平台正在试运行。

参考文献:

科研创新案例篇(3)

本活动与课标的关系: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呼吸作用》是相当重要的知识点,课标要求学生能“掌握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本活动选择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荔枝保鲜作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活动目标

掌握不同温度下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不同温度下荔枝呼吸强度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理解简易呼吸测定装置的原理并自主完成保鲜温度控制的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概念与方法

过氧化物酶:以过氧化氢为电子受体催化底物氧化的酶,能催化很多反应。

呼吸强度:指单位时间内、单位植物材料(鲜重、干重、细胞或组织)所吸收的O2:或放出的CO2的量。

愈创木酚比色法:在有过氧化氢存在的条件下,过氧化物酶能使愈创木酚氧化,生成茶褐色物质,可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生成物的含量,以每分钟吸光度变化值表示酶活性大小。

材料准备

用于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

荔枝、721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秒表、天平、研钵、磁力搅拌器、愈创木酚、冰箱、KH2PO4、过氧化氢。

反应混合液:100mmol/L磷酸二氢钠缓冲液(pH=6.0)50mL于烧杯中,加入愈创木酚28цL,于磁力搅拌器上加热搅拌,直至愈创木酚溶解,待溶液冷却后,加入30%过氧化氢19цL,混合均匀,保存于冰箱中。

100mmol/L磷酸二氢钠缓冲液(pH=6.0,配方如下):

贮备液A:NaH2PO4H2O 27.8g配成1000mL

贮备液B:Na2HPO4・7H2=O 53.65g配成1000mL

将87.7mL贮备液A+12.3mL贮备液B,稀释至200mL即可。

用于测定呼吸强度

天平、广口瓶、橡皮塞、移液管、玻璃管、石蜡、小烧杯、纱布、10%NaOH。

活动步骤

材料与处理

将上午采收的果实迅速运回实验室处理:用0.03mm的PE袋包装扎口,分别贮藏于5℃、10℃、15℃、20℃和25℃环境中(温度梯度也可自行设计),不同温度的设置可通过多台冰箱来实现。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从5℃、10℃、15℃、20℃和25℃环境中分别随机抽取果实3份(即3个重复),小心剥下果皮,称取1g,加20mmol/L KH2PO4 5mL,于研钵中研磨成匀浆,以4000r/min离心15分钟,倾出上清液保存在冷处,残渣再用5mL KH2PO4溶液提取一次,合并两次上清液,贮于冷处备用。

每次取半径1cm比色杯2只,于1只中加入反应混合液3mL,KH2PO4 1mL,作为校零对照,另1只中加入反应混合液3mL,上述酶液1mL,立即开启秒表记录时间,于分光光度计上测量吸光度值,每隔1分钟读数一次,读数于波长470nm下进行。

以每分钟吸光度变化值表示酶活性大小,即以A470/min・mg蛋白质(或鲜重g)表示之。

呼吸强度的测定

测定装置

如图1所示,包括广口瓶(A)(于瓶塞上钉一金属小弯钩)、曲管(B)和烧杯(C)。烧杯内装水(可加数滴红墨水),广口瓶内加入20mL 10%NaOH。

从5℃、10℃、15℃、20℃和25℃环境中分别随机称取果实3份(即3个重复),每份3g,然后用纱布包裹,并用棉线结扎悬挂于广口瓶塞弯钩上。然后盖紧瓶塞,并用熔化的石蜡密封瓶口,记录开始的实验时间。

经一定时间后,测量水柱上升高度。

以上升水柱的高度表示相对呼吸强度:cm/h。

学生评价

是否能熟练使用分光光度计;

是否掌握不同温度下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荔枝呼吸强度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能否很好地理解简易呼吸测定装置的原理及自主完成实验操作;

能否设定相应的温度梯度开展实验,对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处理。

活动建议

使用分光光度计时,读数建议由一位操作者完成。

读取上升水柱的高度时,必须水平方向读数。

简易呼吸测定装置必须严格密闭。

如实验中酶活性过高可使各组实验结果趋同(颜色都较深),可以对酶浓度给予相应稀释。

科研创新案例篇(4)

高校办出特色问题已提多年,怎样突破高校特色问题的研究呢?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的研究实施,为解决高校这一难题找到了全新的“案例研究模型”。在教育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的带动下,2010年7月以来,全国有48所高校纷纷申请立项开展高校案例研究,经过我们慎重研究,决定选择5所院校列入首届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试点,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试点,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其原因是什么呢?

我国教育进入大众化以来,对高校带来最大的冲击是转型,对于转型高校来讲,近10年来校区规模已扩大了,内涵也挖掘了,提高质量的口号也喊了多年,但是,那种自上而下布暑任务的行政命令、一刀切的做法,越来越不灵了。高校转型需要寻求新的出路,这个出路就是通过特色院校的创建,开发和建设高校智库。

未来中国转型高校的发展,既要依据政策的指导,更需要依靠智库提供顾问服务,今后高校智库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智库的威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高校内部的一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关键在于驾驭全局系统创新的能力。

总之,中国高校智库和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方法的兴起,是转型高校发展内在需求与大众化发展客观规律相交叉的结果,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不照抄照搬,原创中国高校案例新成果

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的研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高教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不是照抄照搬的,而是应对高教转型、建设高教强国的一项原创的自主创新成果。

首先,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具有国际研究价值,将美国案例进行中国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20世纪80年代,自案例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以来,我们曾把西方案例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圣经来对待,后来我们慢慢地发现:照抄照搬西方现成的案例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1982年开始进行了长达30年的中国案例研究实验,从此走出了一条管理本土化中国道路。

这次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突破了国内外案例传统的做法和范畴,拓宽了案例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这标明中国经济崛起和高教发展需要案例研究,案例在中国广泛推广和应用得到了新的发现。

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的兴起,也是中国从国情出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过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了中国高教软实力和中国高教道路。把案例研究引入高教管理之中,不但在中国是首次和原创,就是在国际教育史上,也是一次大规模、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开创了国际高教史上案例研究的先河。

其次,案例研究引入高教管理,它对推动新教改具有全新的意义。案例理念被引入了高教管理,标志着我国高校案例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从企业案例向高教案例的转型;案例研究成为管理重要内容,进入高校管理微观层面,推动了高教科学管理的深入;特色院校案例也是推进新教改和建设高教强国的特区,具有示范的作用;高校案例为培训未来的教育家和管理学者,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特色院校应首先迈进知识品牌高地

怎样研究和提升高校特色呢?首先,应当从中国模式和中国高校发展道路的高度进行研究,将高校特色从专业特色的微观层面中解放出来,将其上升到院校整体思维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院校创建是中国特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智库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应当全面实施创建特色院校的发展战略。

我国要提升特色院校研究的战略级别,不能将其局限于普通教育学范畴。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相交叉、边缘和综合的科学,从系统科学整体研究更为迫切,特别要突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宗旨尤为重要。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的重点是把高校案例的定义、规范、标准、流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宗旨是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将“高校特色”提炼成为知识品牌,在这个框架下,案例研究方法就与高校知识管理架起了一座桥梁,案例研究就能对特色院校提炼出来的知识进行起名、找魂和引路了,高校案例研究就起到了名符其实的高校智库的作用,使特色院校就真正成为知识品牌的发现者、拥有者和受益者,运用知识和软知本管理高校成为可能。特色院校的知识品牌其效应是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广泛的接收和承认,给他们在质量、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带来增值好处,突显高校的战略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高校案例研究提炼出知识的作用,不但能科学解释高校成功的原因,而且还能为高校未来发展提供战略的导航。

高校案例是新政领导追求科学的一种创新文化

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动用的不是一般力量,而是调动院校领导团队的综合研究能力,这是近10年来我国不多见的高校软科学研究现象。

在过去大众化10年里,由于规模和外延不断扩大,校领导的重心是“上项目、搞学位、弄专业、要资金”;而现在的新政领导,开始重视“知识、战略、人才、政策”。对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的热情和自觉性,是来自他们多年积累起来创新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来自对过去成功所带来负面问题冷静的思考,是一种从过去“依靠文化向创新文化”的转变,是一种“依靠单项方法向系统方法”的转变,是从称呼百年的校院长向新政领导新词的转变,这一切都来自于他们对转型变化的深度观察和思考!

科研创新案例篇(5)

一、文献综述学者高度关注

MPAcc创新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汤健(2021)认为当前MPAcc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未落地、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设计”与“落实”脱轨、教学质量评价与认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需要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职商维度探索MPAcc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李立成(2021)提出“一体两翼”MPAcc人才培养模式,即“信息技术+研究方法+专业知识”,以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向传毅(2021)紧扣新时代背景,提出MPAcc人才培养要着眼比较优势,挖掘自身人才培养特色,以国际化视野构建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实施体系,通过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实现从局部改进到整体优化,最终推动新时代MPAcc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着眼课程改革,宋京津(2021)聚焦“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分析课程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PBL法应用于该课程教学中。程平(2019)聚焦“云会计与智能财务共享”课程,借助Python文本分析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以“金课”思想为指导推进实施课程改革。李彩霞(2020)以“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介绍“一纸开卷”考试改革模式。这些研究依托MPAcc培养院校的有益经验,从理念塑造、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分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丰富成果,为新建MPAcc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但对于新建MPAcc院校而言,基础状况的不同导致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如何响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探索形成自身特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MPAcc创新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MPAcc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新文科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性文科人才为抓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创新是新文科的关键词。MPAcc以会计专业知识为核心,在新文科的建设要求下,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也面临新理念、新知识、新能力的机遇与挑战。作为MPAcc人才,不仅需要有会计专业知识、具备解决企业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职能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有人文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追求。与此同时,企业会计核算、审计等核心专业课程也面临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变革更新,客观上要求会计专业知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新文科建设对MPAcc创新人才提出迫切要求。(二)MPAcc创新人才培养是强化应用性的要求。MPAcc与会计学硕士有所差异,会计学术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点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侧重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一般仅由校内导师担任指导工作;MPAcc作为专业硕士,以案例教学、研讨教学为主,注重创业型、职业化素质培养,强调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其培养过程更偏重实务,更强调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般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对研究生提供指导。相比会计学硕士而言,强应用性成为MPAcc的突出特征。以应用性为导向,MPAcc人才培养需要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在以问题识别、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案为主线的能力构建过程中充分体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知识创新。MPAcc教学以案例教学、研讨教学为主要方式,案例研发、案例分析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因此,以应用性为指引,MPAcc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必须。

三、当前MPAcc创新人才培养经验

(一)MPAcc授权点数量与基本要求。根据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2004—2021年,MPAcc培养单位数量累计已经达到289家,其中2010年、2014年获批数量最多。2021年,新增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24家。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要求,即应具备学术道德、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应接受的实践训练包括案例教学、现场参观研讨、案例研究与开发、第二课堂、配备实践导师,以及参与实习实践,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在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包括政治、外语、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9门课程,方向课包括国际会计准则专题、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国际审计准则专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企业税收筹划、中国税制、数量分析方法、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企业并购、风险管理、投资学、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战略管理、商法概论17门课程。从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要求来看,培养人才的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都对创新提出要求,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与专业知识融合实施职业判断。从课程设置来看,创新类课程(如创新与创业、技术创新等)没有单独设立课程,这就要求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等更多与专业知识融合进行,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案例研究与开发、第二课堂等实践训练中需要融入有关创新的内容。通过多年的积累探索,MPAcc深化改革推向纵深,以教育质量认证为保障,以推广案例教学和强化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学生案例大赛、教育发展论坛和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为三大平台,同时以行动学习、“互联网+会计”“国际化+会计”等创新实践为MPAcc教育改革探索经验。(二)MPAcc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借鉴。根据教育指导委员会评选的特色教育改革实践,中央财经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院校的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举措值得借鉴。1.中央财经大学MPAcc“行动学习法”。中央财经大学将行动学习法作为MPAcc教育改革的核心。行动学习法广泛应用于MBA、EMBA教育。在行动学习课程中,学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建立学习团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共同解决问题。行动学习法的主旨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相比课堂学习更有效果。学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领域,通过小组群策群力,最终在实践中通过解决问题提升领导力、职业判断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中央财经大学在MPAcc教育中推行行动学习法,一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问题解决作为学员课堂收获的重要内容;二是对教师进行行动学习法培训,编写《教学指导操作手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由于MPAcc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是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而行动学习法强调实践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相关专业知识、未知领域知识得到快速获取、融合,沟通能力、问题分析与判断能力、资源组织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学员对于未知领域的学习、对于实践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对于解决问题方案的提出,都与创新能力提升息息相关。2.重庆理工大学“互联网+会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MPAcc人才培养对计算机能力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重庆理工大学建设“互联网+会计”课程体系,开设“RPA财务机器人开发”等课程,打造“互联网+会计”实践基地,建设“互联网+会计”师资团队与相关教材,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互联网+会计”MPAcc人才培养模式。重庆理工大学在MPAcc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应用性的重要体现,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开发“互联网+会计”的相关课程,使学员掌握程序开发等相关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获取、分析、利用财务信息,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强调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并且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工具手段。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化+会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依托学校小语种专业优势以及毗邻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响应“一带一路”号召,顺应企业开设MPAcc“外语+会计”创新班,建设具有国际化特色的MPAcc课程体系,设立境外实习基地,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培养国际化MPAcc人才,在学科交叉中体现创新能力提升。4.经验总结。通过分析现有MPAcc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可以看到典型的途径包括:(1)充分依托学校现有优势,实现“优势+会计”突破。在MPAcc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部分学校依托自身的计算机学科优势、语言类学科优势、行业背景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等,将现有优势与会计硕士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优势+会计”创新突破。在“优势+会计”整合过程中将原有的会计专业知识与交叉学科、实践需求等充分融合,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创新,强调创新变革与创新能力提升。(2)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校友资源、产学研合作单位资源、地方优势产业资源等是MPAcc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资源。部分高校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立足社会经济现实需求,将行业、企业作为MPAcc实践基地、实践问题的重要来源,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力量、案例研发等过程中充分融入社会资源力量,搭建产学研协同培养MPAcc人才的平台,为创新能力提升充分汇聚资源。(3)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无论是行动学习法还是翻转课堂、案例研发,MPAcc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力图通过现实问题解决提升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企业现实需求为牵引,以知识融合、沟通交互、创新解决方案为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四、对新建MPAcc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内MPAcc人才培养近二十年的经验,为新建MPAcc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经验。顺应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与要求,需要新建MPAcc院校从以下方面着力:(一)在学习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自身特色。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部分院校已经在MPAcc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尤其是在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课堂教学形式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这些院校将会计专业与理工科、语言学科等自身学科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掘校友资源、校外导师资源、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学科交叉、实践融合、课堂教学形式变革,为MPAcc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于新建MPAcc院校而言,这些经验值得借鉴,但也不能完全照搬,例如学科交叉,不能完全照搬“互联网+会计”或者“国际化+会计”,需要首先剖析自身的学科优势,以及学科优势融入的可能性。只有在师资团队建设、课程内容变革等方面真正实现学科交叉,才可能形成MPAcc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需要深入剖析自身学科优势、行业背景特征、地域特征、生源特征、师资力量优势、就业需求等,寻求最适合自身的创新之路。(二)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环节。围绕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构建来自校内、校外的师资团队,着力开发建立案例库,编写教学案例。指定课程案例库建设负责人,由师资团队梳理教学大纲核心知识点,通过购买、自建等多种方式,编写案例内容,提出需要借助专业知识解决的问题,形成案例分析的要点和思路。将案例研讨、案例分析以及学生适度参与案例开发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建MPAcc院校,必须紧紧抓住案例教学这个重心,一是深化本科财经类课程已经开发的案例,对内容复杂性、问题综合性进行改造,以适应研究生教学;二是选择较为成熟的MPAcc案例,以购买的方式作为案例教学的资源;三是借助校外导师资源、校外实践基地资源,开发案例用于课程教学。充分建立案例库,以案例为载体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三)重视外部资源建设。新建MPAcc院校需要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求,培养高端会计专业人才,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需要有开放的视野,不仅局限于院校自身的资源,还需要充分利用地方区域特色、地方优势行业特色、校外导师资源、校友资源等外部资源,将MPAcc创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外实践基地、案例研究对象等充分结合,利用丰富的外部资源,为MPAcc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五、结束语

MPAcc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层面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文科建设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从2004年至今,MPAcc创新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已经形成较好的积累,各典型院校在MPAcc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凝练出自身特色并形成一定影响力。对于新建MPAcc院校,需要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地域特征、行业特征等形成自身的特色,同时需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环节,将案例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开放的视野汇聚外部资源,在MPAcc创新人才培养中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1]汤健,周璘睿.基于职商维度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21,(19):1-4.

[2]李立成,岳峰,肖吉军等.会计硕士(MPAcc)“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视角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7(24):206-209.

[3]向传殿.新时代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改革探究[J].财会通讯,2021,(3):167-171.

[4]宋京津.数字经济时代MPAcc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PBL法在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商业会计,2021,(9):113-116.

科研创新案例篇(6)

对象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和海口医院2010级临床硕士研究生中选修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全体学生。

1.2研究方法与内容

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在上完该课程考试时将问卷附于考卷后进行。研究内容包括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关注教学改革满意度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案例式PBL教学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包括科研创新能力及6个具体反映科研创新能力的方面即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资料分析、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教学满意度包括所选内容的难易程度、重要性和兴趣性,本课程的兴趣性和重要性,选用教材,授课方式,教师人数和学时数;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学生报告掌握所学内容的多少来反映。教学改革包括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新。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式PBL教学;使用教材更新为由刘爱忠教授和黄民主教授主编的研究生教材《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该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从整体上进行了修订和增补。新增了“流行病学测量”、“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测定与评价”、“医学文献的阅读、评价与应用”和“临床研究中的常用综合评价方法”4章,且该教材每章都增加了实际案例等。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课讲授和案例讨论课相结合的方式,并将上课的学时数由原来的24个学时增加到32个学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份,回收84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EpiData3.02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数描述。

2结果

2.1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学生们均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其中71人(84.5%)认为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大,没有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科研创新能力没有帮助。就临床流行病学对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科研分析、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6方面能力具体来说,半数以上的学生均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提高这6方面能力的帮助较大,尤其是对科研选题能力提高的影响最为显著:98.8%的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该方面能力提高大,没有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这6方面的科研创新能力没有帮助。

2.2授课内容的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认为最难的三章依次为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误差与控制(55.4%)、临床决策分析(46.4%)和分析性研究(37.3%);认为最重要的三章依次为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误差与控制(59.5%)、临床试验(57.1%)和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54.8%);认为最感兴趣的三章依次为临床试验(56.0%)、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50.0%)和分析性研究(44.0%)。就临床流行病学整门课程而言,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对该课程感兴趣并认为该课程重要。

2.3教材评价

对教材的满意度、实用性和难易度调查结果显示:98.8%的学生对所选用的教材满意,仅有1人(占1.2%)不满意;100%的学生不同程度的认为该教材实用,没有学生认为该教材不实用,其中71人(84.5%)认为实用;80人(95.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选用的教材难易程度适中,仅有2人(2.4%)反映该教材难。

2.4教学方法评价

63人(75.0%)认为目前临床流行病学所采取的授课方式好;70人(83.3%)认为应由多个老师承担;69人(82.1%)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门课程。83人(98.8%)对现行教学的总体印象好。

2.5学时数评价

36人(42.9%)认为目前上课总的学时数合适,47人(56.0%)认为应增学时数;58人(69.0%)认为每周上课次数应为2次;64人(76.2%)认为每周次上课学时数为2学时。

3讨论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7.2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2万人[3],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也日趋突出,成为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中的薄弱环节,尤其表现在创新能力方面。2006年至2008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进行的3次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活动参与程度低和高水平创新成果缺乏[4]。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说明目前《临床流行病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难易度、学时数及使用的教材是合理的、可行的。

3.1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的人才,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我系革新教学手段,吸取国内外新型研究生教育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其潜能,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本研究表明:《临床流行病学》案例式PBL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分析问题、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能力等6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选题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这可能与我校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有关。虽然本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来源于学生的主观评价,还未找到合适的定量的测量学生创新能力的量表,导致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但这与国内其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研科研创新能力是有帮助的[5]。目前《临床流行病学》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得到了一致肯定,因此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在临床流行病学教学中是值得推广的。

3.2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实践活动的能力,本课程采用的是目前国际流行的案例式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1960年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综合“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管理”,“以小组讨论”的理念与形式,目前,PBL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核心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小组讨论式的教学,即将学习、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围绕问题学习,施展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5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能力[6-7]。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dell)首创的。它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学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遍及多个国家。我国的案例教学也有20年的历史[8]。本课程采用的是案例式PBL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综合两种方法,即在上课开始引入案例,在案例结束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此教学方法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可认为目前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是科学的、可行的。

3.3授课的内容

本课程所授内容是流行病学系全体老师参考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临床专业临床流行病学上课内容通过集体讨论,同时结合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研究表明:内容的安排重点突出,难易适当,学生表现出对此门功课感兴趣,大部分同学认为掌握了该功课的大部分内容,学生认为此课程不同程度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说明《临床流行病学》课程内容设置符合临床专业实践和科研的需要。

3.4教材选用

一本好的教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的教材是我校刘爱忠教授和黄民主教授主编的《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该书在继承第一版教材的优点上,又有所发展。该书在每章的开篇引入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重点突出了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硕士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必需的方法学科,以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主线贯穿全书,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本课程选用教材,不管是实用性还是满意度,绝大部分同学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说明选用的教材是合理的。

科研创新案例篇(7)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和专业学校教师工作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论对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还是对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工作首先,可以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更新和深化的基础是科研;其次,科研工作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反过来,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和深化的基础也是科研。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未来的科研提供一个好的人才队伍基础;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利于科研的进一步深化,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教学与科研,既有对立的方面,又有统一的方面。作物遗传育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包括遗传、变异和选择,遗传的细胞学、分子基础,三大遗传定律,育种方法(育种与农业生产,种质资源与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育种)等内容,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交叉渗透,使得作物遗传育种学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日新月异,同时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因此,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科研案例,适时地采用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方法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1.经典科研案例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

可将作物遗传育种学领域经典科研案例应用于教学中。比如在讲授到“绪论”或“杂交育种”时可以增加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经历;介绍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我国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的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李振声研究员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介绍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农民发明家李登海的科研经历及成果。将这些经典的科研案例作为基本素材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并对选择的科研案例进行剖析,将科研案例的研究背景、采用的材料和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及对成果的讨论等展现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感自然增强,学习兴趣自然高涨,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论问题的认识就更加深刻,非常有利于提高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教师自身科研案例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物遗传育种学中三大经典遗传规律既是作物遗传育种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对三大规律的理解必须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进行分析,不同学科在讲授减数分裂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而从作物遗传育种学的角度看,明确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是理解三大遗传规律和遗传物质变化的细胞学基础。为此,在讲授减数分裂这章内容时,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和科研课题进行。一般高校从事遗传研究的教师选择课题的内容大多与染色体制片、杂交工作相关,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供试的实验材料可以选择果蝇、拟南芥、小麦、豌豆、玉米等,使学生在协助老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就会加深对三大遗传规律的理解。在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科研案例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知识点寓于科研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科研案例教学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应用科研案例教学的优点

3.1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研案例教学本身就是经典的科研成果和实际工作的展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直观性,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也就会愈发浓厚,学生的参与感愈发强烈。在讲授科研案例的过程中,从科研选题、研究背景、试验设计、试验过程到结果分析讨论等环节,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学生会紧跟教师的讲授进行系统的学习。科研案例教学与单一地罗列知识点,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前者显而易见更具有生动性,易于学生接受。科研案例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2有效扩大知识面的交叉性。

一个科研课题要包括方方面面的知识,科研课题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和可行性分析等很多前期工作积累形成的,科研成果的总结、凝练和剖析囊括了相关学科的内容,是多方面知识的交叉、综合的结果。所以科研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知识、学科交叉性,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知识结构,使学生认识到科研成果的产生需要广泛理论知识的积淀,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多方面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科研创新案例篇(8)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素质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能、审美及个性品质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学生通过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应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的历史观、辩证观和价值观。

二、案例研究对数学素质教育案例开发的启示

1、教学案例研究是案例法实施和成功的最佳切入点:

在我国,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开始受到注意。教学三境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优化素质,数学教学都是齐备的。数学是思维科学,也是应用科学,存在广泛的实践,然而现在都没有产生大量能为教师教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数学学科为教学案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材料,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亟待数学教师去开发。

2、数学教育情境是案例开发的保障:

教育案例是对数学实践中的问题的描述,与实践的联系是案例之所以对教育起作用的核心所在,也是案例的价值所在。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是案例开发的重要主体。研究表明,由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所写的案例比起由研究者开发的案例,更加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对自身实践活动不同角度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案例。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3、案例开发应当与教育目的匹配:

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和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大部分,涉及领域广阔,开发出的案例应与特定的教师教育目的相匹配。从而改进教学观念、方法、手段,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并可作为范例,至少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有借鉴意义。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不可好高骛远,只要是有益的反思、总结、描述要是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和现象都将是一笔财富。

三、数学教学案例开发研究是提升教师自己的最佳、最捷途径

21世纪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除了搞好教育教学之外,教育科研能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教师要在教育科研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科研意识强的学者型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一线实践者——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要搞学科改革研究、理论研究等多是盲目摘抄或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教师对撰写论文、搞学科教学研究感到难以下手。数学教育案例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捷径。起点低,人人都能参与;范围广,处处留心皆学问;小中见大,深刻反思有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会很快提升科研能力,它务实求新,可操作性强,更是科研入门的最佳选择。比如:数学开发性问题、数学作文题、数学情境题等是"孕育创新作品的沃土"。

四、数学教学案例开发的方向

1、数学教学的"建构学说":

1996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8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1CME-8)把"建构学说"列为专题讨论题目之一,其基本精神是: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换言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2、数学教学中创设"最近发展区":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始终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教学为发展开路。"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他把心理机能的现有发展水平称作第一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称作第二发展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称"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并使之转化为现有水平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用此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迁移发展的原有水平,把数学教材能动地进行深入分析和教法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逐步达到第二发展水平。

3、数学教育教学创新行为: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教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学数学教学中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创新教育行为。

4、研究性学习:

科研创新案例篇(9)

我们参加了教材编写工作并担任副主编,教材建设活动及与同行的交流、讨论,为我院医学物理学案例式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使用该教材4年来,发现由于参编学校较多,内容、深度难以均衡,部分案例不能紧密联系临床实际。我们通过相关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建设完善了医学物理学案例式教学资源,为《医学物理学》(案例版)教材修订提供了参考。2012年8月,《医学物理学》(案例版)教材(2版)出版,随后《医学物理学学习指导》也进行了修订。

1.2教学案例编写

在教学案例编写中,我们认为医学物理学教学案例资源主要有两类:一是反映物理学在医学中应用的典型例子,二是反映物理学家(尤其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创新思维的案例。教学案例选择应遵循4个原则:一是案例应与医学物理学课程紧密结合;二是案例应反映医学物理学学科的重点、难点和前沿;三是案例具备知识综合性;四是案例与相关学科具有关联性。案例编写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充分考虑医学物理学课程所具有的理、工、医3种学科交叉特点,注重综合型、设计型、工程型、前沿型内容开发,结合学生实际和实验设备具体情况,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3教学网站建设要重视并发挥教学网站

在医学物理学案例式教学中的作用。经过教研室同事的共同努力,我院医学物理学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我们建立了医学物理学精品课程网站,上传一些案例式教学资源;我院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自行建立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完善实验硬件设备。建设、完善、即时更新这两个网站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备课提供资源,可在医学物理学案例式教学中发挥较大作用。

1.4案例式教学研究

为了加强医学物理学案例式教学资源建设,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我们进行了案例式教学研究,申报的“医学物理学案例式教学资源建设”课题被批准为徐州医学院教育教学重点研究课题,申报的“医学物理学案例式教学探索与实践”课题被批准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建设、完善了医学物理学案例式教学资源,为《医学物理学》(案例版)教材的修订提供了参考。此外,还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丰富、完善相关网站内容,深化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内涵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在案例式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2医学物理学案例式教学

实践在资源建设基础上,开展医学物理学案例式教学实践。在此过程中,着重抓好案例实施、教学评价环节。在案例教学实施中,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医学物理学理论课为大班授课,教学以案例启发式讲解为主;部分实验也可开展案例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思维、创性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并发表相关论文。这样就能将学生兴趣和爱好发展成学生素质和特长,即“教有所目,学有所用”,从而使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教”与“学”变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进而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效果,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在教学评价环节,必须改革传统评价方式。医学物理学传统评价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可以考虑制定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实践创新成绩

科研创新案例篇(10)

1引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满足特定社会行业、职业实际工作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增进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的理解和认识,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近期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土木水利、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其中,在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类别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海洋工程、农田水土工程、市政工程、人工环境工程6个领域,相关培养单位可依据社会发展需求、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参考此指导性目录设置专业领域。在2020年8月出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包括以高等土力学为主的岩土工程理论与应用,必须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的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高等土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涉及各类土工与模型试验原理及方法、本构模型的选取与参数确定、土坡稳定性计算、渗流与土体固结分析等。该课程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之外,对工程经验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很高。但是一直以来,受资金、场地条件和传统思维等因素的限制,该门课程的教学组织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存在着与岩土工程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对于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章节,如现代土工试验的操作、软土地基固结及处理、本构模型的选用等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只能靠想象,缺乏与实际工程的有机融合,这难以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必说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简单地列举几个工程实例是无法克服这一问题的,只有将系统、真实、典型的案例库资源与传统教学范式结合,才是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对于相关案例库的建设与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邵光辉[1]通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案例教学的需求特点,探讨了案例库的建设方法和应用特点,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提供参考。王迎超等人[2]针对《岩石力学》课程内容的特点,探讨了岩石力学工程案例库建设方案及思路,可为后续基于案例库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王超等人[3]建立了“边坡工程学”工程伦理教学案例库,并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践,为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发挥了作用。孙建渊等人[4]分析了以WordPress网页开发平台与多媒体为基础的案例库开发技术,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案例库建设方法。蔡国庆、蔡靖[5,6]也分别分析了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学改革体系。虽然上述教学研究通过组织开发与编制等措施,积累了一些教学案例。但是,目前国内全面具备真实性、系统性和典型性的高等土力学案例教学资源库还不是非常丰富。因此本文着重探讨高等土力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路、方法和教学应用,为其他课程案例库研发提供参考。

2案例库建设思路

高等土力学案例库架设内容主要包括案例收集、遴选、分类、案例数据库开发等。

2.1岩土工程案例收集

案例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获取:一是通过企业设计与施工的实际岩土工程进行提炼与加工;二是课题组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依托工程;三是网络资源,包括期刊及学位论文中的岩土工程案例,可以通过Python语言编程,实现Web信息抓取从而辅助案例库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文档、图纸等资料的收集,也要尽可能收集现场有关照片及视频录像等信息。对于工程遇到的主要难题及采取的相应技术措施要着重收集,如针对深厚软土地基,需要综合采用哪些技术方法来解决哪类特殊问题,取得的成果对类似工程是否可以推广等。

2.2岩土工程案例遴选

2.2.1入库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每个入库案例及依托工程不是凭空编造的,要对案例进行客观的描述[7]。这是高等土力学案例库遴选案例的基本条件。2.2.2入库案例要具有系统性遴选的案例必须服务于教学需要,为了适合特定的课程章节而选编,因此每个入库案例都应具有教学目标,能有力配合对应的教学知识点。2.2.3入库案例要具有典型性遴选的案例要尽量依托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工程,以及在岩土勘察、设计、施工和科技研发方面有特色的工程,如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软基上大圆筒结构工程、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填筑工程等大量涉及高等土力学应用的工程案例。这种案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培养学生从工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7]。

2.3工程案例分类

岩土工程案例分类方式可采用如下几种:一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校所用的《高等土力学》教材,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要求,进行案例分类,并进行收集。二是按照课堂的教学顺序进行分类,如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课外思考案例。其中课堂引导案例要做到引人入胜,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进入本节课;课堂讨论案例要注重再现真实案例情境、案例问题的多解性,在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课外思考案例要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综合采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案例,提交学习报告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创新能力。三是按照案例发挥的作用分为基础知识案例库和科研前沿案例库。其中,基础知识案例库主要对高等土力学基本理论、土工试验技术、岩土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与方法等问题,借助工程案例与多媒体手段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内容的生动性,加深理解。例如,现场平板载荷试验过程及方法、复杂本构模型屈服面的展示,可以通过工程施工影像、三维动画技术来模拟和展现。科研前沿案例库体现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随着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研究热点与科技成果将会不断涌现。因此,选取前沿的行业科技成果,并通过工艺图、过程框图、动画等简洁易懂的形式展示给研究生,是建立高等土力学科研前沿案例库的重要内容,从而使研究生紧跟科研前沿,锻炼实践创新能力。2.4案例数据库开发采用Access数据库,开发高等土力学案例库软件系统。工程案例库的功能包括案例录入、查询、修改、删除、下载等,充分满足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要求。案例查询可以按照岩土工程的名称、修建时间、主要技术方法等进行检索。高等土力学案例库的整体构成是按照不同的岩土工程进行分类构成,主要包括工程的名称、地点、主要地质条件、结构类型、遇到的主要工程问题、采用的主要技术、工程管理方面的经验、设计施工的难点、相关科技研况等。

3案例库特点与应用效果

3.1教学案例库主要特点

3.1.1案例库建设坚持产教融合、问题导向案例库建设团队应由具有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博士和企业工程师组成,便于沟通交流、收集工程案例。而且工程案例从实际工程中来,坚持以解决实际的复杂工程问题为根本,能结合实际工程问题,把案例编写和工程问题诊断及解决方案有机结合,实现产教融合的目的。3.1.2案例库建设实行案例研究与教学案例并举高等土力学案例库的开发建设宜按原创案例和现有案例并举的方式进行。原创案例立足国内企业,来源于工程实际,把实际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提炼为教学案例,争取提高原创案例比重。同时搜集国内外典型案例充实案例库,把能充分反映高等土力学应用本质特征和具有普适性的案例运用到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同时要注意将这些素材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加以系统性编排和再创造,从而更加符合课堂教学规律与特点,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高等土力学相关理论与应用条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8]。

3.2案例库应用效果

3.2.1有力贯彻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等一系列世纪工程的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从决定建造到交付使用仅用时十天,这些工程奇迹都离不开工程师家国情怀的传承。同时,在这些工程案例中处处可见土力学知识的应用,从而使研究生感受到岩土工程科技的力量,并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党的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高等土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职业道德。近年来,土木行业中的“豆腐渣”工程、岩土勘察材料的伪造、土工试验数据的乱编,对人民大众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违背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通过实际工程中积极和反面的案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工匠精神。3.2.2促进产教融合,推进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对高校和企业而言,高等土力学案例库的建设是彼此之间联系的纽带,师生可以通过案例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通过案例库的建设,进行技术和人才交流,进一步探讨产教融合新模式,建成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3.2.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条件通过高等土力学的案例教学和成果推广,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将改变,教学技能和工程意识得到提高。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及资源互换,可以将零散的优质教学案例资源进行融会贯通,建成内容齐全、便于共享的专业教学案例库,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为关键的基础。3.2.4紧跟工程前沿,提供科技研发指导高等土力学案例库收集来自于工程实际和学术研究成果,并不断随着工程的建设与研究的深入而更新。通过案例可加速信息传递,了解企业最新技术需求,掌握学科最新动态。高等土力学案例库可为本领域教师、研究人员和企业人员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参考,作为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校内实践、现场实习及今后工作的指导用书。

4结论

教学案例库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典型性对于加强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高等土力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路、方法、特点和应用效果分析,可为其他课程案例库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邵光辉.专业学位研究生地基处理新技术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05):47-49.

[2]王迎超,靖洪文,耿凡.“岩石力学”试题库与工程案例库建设思路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35-136.

[3]王超,张成良,刘磊,等.矿业工程研究生“边坡工程学”工程伦理教学案例库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9,6(70):126-128.

[4]孙建渊,涂坤凯.基于“互联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案例库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3):21-25.

[5]蔡国庆,李舰,刘艳,等.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44):93-94.

[6]蔡靖.基于CDIO的“高等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03):296-298.

科研创新案例篇(11)

一、《管理会计》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这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研究生教育,案例分析及其运用能力的塑造则显得更为重要。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培养模式。案例教学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教学过程更注重张扬学生个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态度以及探寻真理的心理倾向。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模式的有机结合,是实现高校培养具有较强理论与应用能力的会计专业高级人才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管理会计》研究生学位课程是会计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重要分支,处于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关键地位。会计研究生必须扎实掌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学科知识,由此使得《管理会计》研究生学位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进《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推进案例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此为契机带动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显专业办学特色,切实保证具有高水平研究与实践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管理会计》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思路

据资料记载,科波兰德博士于1910年率先在哈佛大学使用案例讨论法进行《管理学》教学,于1921年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并在哈佛商学院全力推广,从而奠定了案例教学法用于管理学教学的实践基础。自此,案例教学成为工商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库的建立及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则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其中课程案例库的建设成为重中之重。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我国管理学科案例库建设起步比较早,如属于教育部“九五”规划重大科研项目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又如清华大学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然而,现有管理学科的案例库尚不能满足研究生教学需求,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与企业管理实务紧密关联,会计专业研究生案例教学呼唤案例库建设及时跟进。案例不是例子,案例教学也不是举例子教学,建设一个完整的案例最重要的环节是案例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分析案例的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思考题、提供启发性的分析路径及逻辑,解决问题或得出确定的答案,最终实现该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在系统、完整地设计案例教学过程之后,按照案例库编写规范进行实施。

三、《管理会计》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原则

1.目的性。为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案例支撑作为《管理会计》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的定位。教学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受特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约束,因此,案例选择应围绕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2.典型性。所选案例要能够说明某一类事件的特点,并能作为同类事件的代表,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对于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可以结合行业特点,对部分相关教学专题深入探讨,构建系列案例。

3.发散性。要求就案例背后能够提供尽可能宽广的文献信息,包括现有文献的述评、未来可能的研究空间或领域等,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避免就案例而案例。

4.难度适宜性。选择案例需难易适中,首先要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又能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尺度。过于复杂的案例,超出学生接受能力,且占用课程的时间过长,教学进程必然受阻;若案例过于简单或显而易见,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案例教学的宗旨相背离。

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既要有定性的分析,操作性较强的案例,也要有一定的定量分析。从而使得客观描述的事件过程、数据及相关资料清晰明了。

6.国外案例与本土案例相结合。除了国外案例之外,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比例的本土案例,案例选择应结合我国的国情或时代背景,贴近现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管理会计》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内容

国外高校通常将会计研究生划分为侧重理论教学的学术型与侧重方法实践的实践型两大类,制定差异化的培养计划,形成不同的教学板块。而我国除了MPAcc(会计专业硕士)外,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基本侧重于理论研究的培养模式。在会计国际趋同背景下,我国会计学研究生《管理会计》学位课程处于不断探索研究、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管理会计》学位课程如何突破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主题、方法和内容,科学权衡、合理把握知识传递与知识创新,已成为当前该课程建设的一项战略性思考。《管理会计》研究生学位课程与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其他学位课程相比较,我们认为,该课程既融合了“管理”的元素,又结合了“会计”的基因,是一门综合性、创新性要求较高的专业核心课程。基于综合性与创新性的驱动,需要进一步研究该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内容。我们认为以传统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拓展管理会计案例研究专题,可形成如下案例板块:作业成本管理会计案例、智力资本管理会计案例、环境管理会计案例、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会计案例、战略绩效管理会计案例、激励与报酬管理会计案例、事项管理会计案例、行为管理会计案例等。

五、《管理会计》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方案

1.案例教学过程设计。(1)明确案例的教学目标。说明该案例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了解什么、掌握哪些能力等。(2)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课前计划、课中计划和课后计划。课前计划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这个案例前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或相关资料,教师对此案例的重点与难点的把握等;课中计划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终掌握知识,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后计划主要指学生通过分析报告等形式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3)设计启发思考题。围绕该案例的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渐进的启发思考题的设计,引导与启发学生找准案例分析的切入点。(4)提供分析路径与逻辑。案例应该有提示学生思考的方向、可用的理论或工具、分析的逻辑路径等内容,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5)设计案例教学考核方式。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从而要求考核内容、方式、教学效果评价等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推出适合于案例教学特点的学业成绩考核办法。

2.案例库编写规范。(1)数量要求。案例库要求有丰富的案例,数量过少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该课程案例库结构上保证每个研究专题约4~5个案例,总量约35个案例。案例的选择搭配要全面,类型搭配合理,原创性、本土性案例不少于30%,有一定比例的专业综合性案例。案例库要能够覆盖整个专业培养目标。(2)编写规范。案例编写要规范,每个案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标题、引言/开头、背景介绍、主要内容、结尾、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思考题或评价、分析路径。

3.案例库成果包括:(1)针对《管理会计》课程的、完整的教学案例库,撰写的案例教材;(2)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课程的完整教案,PPT等所有教学媒体资料;(3)与案例库建设相关的公开发表的论文。

4.案例库运用。案例库适用于《管理会计》专业学位课程以及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包括运用网络资料、音像材料;引导性讲授;案例、文献的阅读及课堂研讨;研究设计交流等。对国外经典案例需要原文点评,融合双语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也可借鉴Seminar。另外,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可用于技术经济与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或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5.案例库维护。案例库的维护主要包括案例的修改和更新。案例的修改主要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案例取得了新的发展或产生了新的变化,需要对标题、引言/开头、背景介绍、主要内容、结尾、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思考题或评价、分析路径等相关内容作出修正,以保证案例的有效性。案例的更新在于及时了解案例库中相关主体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如同类事件的典型性发生了变化,或在实践中出现新的问题,或课程专题的拓展对新的案例产生了需求,每隔一学期需要补充一定数量新案例入库,剔除价值不大的老案例,以体现案例的新鲜度和时效性。

(章雁副教授系会计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 潘广伟.《成本管理会计学》教学案例库建设探讨[J].北京:商业会计,2012(3):117-118.

[2] 董中超.《审计学》案例库建设探索与尝试[J].石家庄: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4):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