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慧金融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5 15:19:21

智慧金融概念

智慧金融概念篇(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05-04

引言

教室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和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庠”、“序”、“学”、“校”。但现代意义上的教室则是在16世纪末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室环境日益步入信息时代,其演变发展可以分为多媒体和网络化两个阶段:

多媒体阶段建设的重点是教室中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的推广应用。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VCD、DVD、音响等多媒体设备,运用CAI课件(由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组成)进行教学,这彻底摆脱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形式。

网络化阶段建设的重点是教室接入校园网并能便捷地访问互联网。在网络化教室中,教师可以方便地调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随时点播网络课件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外,师生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这大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空间。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在教育领域,具有智慧技术、智慧应用、智慧管理等特征的智慧教室成为新的建设热点。本文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前沿技术趋势,阐释了智慧教室的概念与特征,并从系统组成的角度构建了智慧教室的iSMART模型。根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智慧教室建设项目的工程案例,文章介绍了智慧教室的建设思路与集成方案,并对智慧教室建成之后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以期为智慧教室的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提供参考。

一 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

2008年11月,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其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1月,在有奥巴马总统参加的工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上,彭明盛阐释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联,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奥巴马对此给予了积极得回应,并表示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2009年8月,时任中国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要建设“感知中国中心”,这之后物联网产业迅速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新兴概念不断涌现。

就智慧教室而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和描述,与之相近的概念还有智能教室、未来教室等。黄荣怀等认为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室环境应是一种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具有情景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这种教室被称为智慧教室。陈卫东等认为智能教室,就是一个能够方便对教室所装备的视听、计算机、投影、交互白板等声、光、电设备进行控制和操作,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并能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的,依靠智能空间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杨宗凯认为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

本文作者认为智慧教室是为教学活动提供智慧应用服务的教室空间及其软硬件装备的总和。智慧教室是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室信息化建设的最新形态。立足教学活动需求,提供智慧化的应用服务是智慧教室的核心使命,达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是智慧教室的终极目标。运用智慧技术,提供智慧服务,实现智慧管理是智慧教室区别于以往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化教室的主要特征。

二 智慧教室的系统模型

1 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

黄荣怀等认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情景感知与检测、教室布局与电气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概括为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 Interactive)、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维度,简写为“S.M.A.R.T”,这五个维度正好体现了智慧教室的特征,可称为“SMART”概念模型。

2 智慧教室的“iSMART”系统模型

“SMART”概念模型的侧重点在于呈现智慧教室的“智慧性”特征。为了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建设参考,本文作者从系统组成的角度构建了智慧教室的“iSMART”模型。在该模型中智慧教室由基础设施、网络感知(networkSensor)、可视管理(visual Management)、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实时记录(real-time Recording)、泛在技术(ubiquitousTechnology)六大系统组成,将六大系统关键字的首字母提取出来,缩写为“iSMART”。

基础设施系统包括物理空间、桌椅装置、供配电、通风空调、灯光照明等子系统。布局合理的物理空间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课座椅构成智慧教室的空间环境。安全可靠、健康节能的供配电、通风空调和灯光照明也是必备的设施条件。

网络感知系统包括网络接入、射频识别、人体识别等子系统。网络接入既可以是有线的也可以是无线的。射频识别(RFID)、人体识别系统(HRS)等传感装置,按约定的协议,把各种设备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识别和感知。

可视管理系统包括中控、能耗、监控等子系统。智慧教室中软硬件装备、运行能耗、教室现场等都可以被实时监控,并基于大数据进行智能化地分析,最终管理员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查看运行状况和进行管理操作。

增强现实系统包括交互演示、视频会议、穿戴设备等子系统。交互演示子系统代表着智慧教室的教学信息呈现能力。视频会议子系统支持异地同步互动教学。借助穿戴设备子系统,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更为便捷。

实时记录系统包括课程录播、电子学档、课堂应答等子系统。课程录播子系统用于记录教学全过程。电子学档子系统为教师教学决策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数据支持。课堂应答子系统支持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深度互动。

泛在技术系统包括云端服务和移动终端等子系统。泛在技术强调信息技术和环境融为一体。智慧教室中的泛在技术既包括处于云端的海量教育资源和教育应用服务,也包括本地的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智慧教室建设的一个参考模型,“iSMART”的六大系统是缺一不可的,但具体到“iSMART”模型六大系统所包含的诸多子系统,在智慧教室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则会根据需求和经费的情况有所取舍。

三 智慧教室的建设案例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于2012年3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五道口金融学院以“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为使命,按照国际最先进的金融学科和商学院高等教育模式办学,借助清华百年来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金融业界的紧密联系,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

为了给全院师生提供一个技术领先、功能全面、应用便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伊始便启动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视听应用系统工程”建设项目。下面以项目中1间162平方米70席的教室为例,介绍智慧教室的设计原则与建设方案。

1 建设原则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立足教学需求,明确建设目标,总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同时组建高效的设计团队,并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系统集成商,实施全程质量管理,严格控制项目风险。在建设方案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用性与先进性: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在保证方案实用性的基础上,还应着眼于提升整个教室环境的智能化水平,以适应未来智慧教室的发展趋势。

(2)可靠性与高性能:采用成熟并有较多成功案例的技术装备与解决方案,保证系统的稳定、安全和可靠,同时为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供高效率、高品质的支持。

(3)完备性与拓展性:充分考虑物理空间和各种技术装备的优化融合,发挥整体系统的最优性能,同时遵循各种标准化体系,充分考虑到未来系统的升级与扩充。

2 实施方案

在基础设施方面,根据物理空间的面积和层高,设计成70席的扇形阶梯教室。建声条件按混响时间1.0±0.2秒、隔声系数35dB设计,声学传输特性参照国家相关标准。2人座中央预留2个通用外接电源插口、2个网络接口,可翻盖设计,线路直接从脚架管中引出,其他线路覆盖于地毯之下。照明条件要求讲台与大屏幕工作区域150至4001x可调,学生作业面200至4001x可调。

在感知网络方面,除了桌面上的有线网络接口外,在教室内加装无线路由,实现WIFI网络全覆盖。在教室两个门外各安装一组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对进入教室的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对师生进行考勤记录,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教务管理系统。在教室内设置两组温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实现对室内温湿度和灯光亮度的感知和控制。

在泛在技术方面,学院专门开发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金融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云资源、云服务与学生的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一起组成了一个随时随地、虚实结合的个性化学习空间。

智慧金融概念篇(2)

不使用资源,不产生污染,一天收入一个亿,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千上万人的观念,这正是网络游戏创造的神话。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现代经济体系中最活跃、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据初步估算,2011年大连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约32%,占GDP比重3.8%,高于同期GDP增速,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从创意文化产业角度来说,智慧城市概念重新勾勒出新世界的形象,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一巨大变革和冲击,现在才刚刚开始,而敏锐地把握这一潮流,提升改造传统行业、积极开发新的文化样式和新的文化领域,是未来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将为智慧城市创造成倍增长的“文化红利”。

智慧城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首先意味着提升传统行业,在所有产业中注入新的数字化信息要素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出版印刷、报刊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向数字化转型;此外,应该利用信息资本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创意元素融入生活中,融入物质产品的生产中。其次,应该注重开发新兴的文化产业样式。

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方兴未艾,表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初期却又极为脆弱。文化创意企业往往规模较小,加上文化的盈利周期较长,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如何让它茁壮成长?业内人士认为,只有解决了资金、人才、规划和政策扶植等几方面的问题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智慧金融概念篇(3)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31-02

引言

智慧产I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强调以智慧产业为产业支撑发展智慧城市,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智慧产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化、智慧化、智能化产业,其发展依靠多种因素。从已有文献来看,在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方面主要有金江军[1],张燕[2],刘远彬、丁中海[3]等。张向阳在以广州为例,研究广州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发展路径,认为智慧产业的发展要与各类产业园区交叉融合[4]。因此,研究智慧产业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对我国发展智慧产业有指导意义。

一、影响因素

智慧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技术依托,正在全国各地区蓬勃发展,通过文章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技术。影响智慧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技术因素。主要包括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这些技术在产业中的不断渗透,促使产业更加智慧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目前,在我国,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产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与众多领域,云计算技术在中小企业应用得非常广泛。我国很多企业的数据管理中心平台正逐步向云服务平台转变,云计算平台将在企业资源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是带动了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技术因素是影响智慧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二,创新。从智慧产业的相关概念看出,智慧产业既包括传统产业中以人的智慧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和知识产业,也包含新兴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通讯产业。其中,策划、广告、设计、动漫、影视、艺术等创意类产业需要人的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产业,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创新,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为这类智慧产业持续蓬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生产要素。根据对智慧产业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智慧产业刚刚发展时,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人才要素,强调知识生产的投入。上海、广东、北京智慧产业一直发展很好,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这些地区,不仅经济基础好,资金雄厚,而且高校院所众多,人才输出量大,从而带动了智慧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智慧产业发展对策

第一,界定产业内涵,明确发展方向。根据整理出智慧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学者对智慧产业的研究只集中在产业概念、相关概念、智慧产业发展路径等方面。虽然对智慧产业概念的研究较多,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对智慧产业内涵的研究方面也相对较少。然而,要想发展智慧产业,必须先对智慧产业进行统一界定,划分出这些行业中那些属于影响智慧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并重点发展。明确智慧产业中的关键行业,重点培养,从而带动智慧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加大要素投入,注重人才培养。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其生命周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智慧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投入期到成长期的过渡阶段,生产要素的加大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智慧产业强调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若没有人才,高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将难以实现,没有了技术的支持,智慧产业恐怕也难以称为“智慧”;智慧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需要懂技术的人才将概念上的产品转变为现实中的产品。因此,要重点培养大批技术人才。资本要素也是智慧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才与资本。

第三,提高创新意识,整合创新资源。产业的发展转型关键在于创新。智慧产业各行业技术人员应不断学习,开拓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在智慧产业核心技术方面要继续研究。各地政府要注重创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氛围,依托科研院所、高校进行技术创新。以云计算、互联网传感器、物联网传感器为重要突破口,重点研发云服务平台等高端产品。政府和企业,要对当地的人才、高新技术、资金等优势资源做好整合工作。

第四,促进两化融合,培育主导产业。继续推进两化融合,尤其是在技术方面的融合。在经济新常态下,两化融合又有了新的内涵――“互联网+行业”。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各个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对接成为了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方向,这也是两化融合的最新体现。在新形势下,积极发展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建设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打造一批制造行业的重点产品,积极推广新产品的应用,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通过产业基地的建设,培养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主导产业,从而带动智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建设智慧园区,设立示范项目。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经济效益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大、网络服务设施齐全的产业基地,以此为中心建设智慧产业聚集区,逐渐发展为产业园区。这类园区与以往的产业园区不同之处在于,园区内以基础通信网络为基础,实行三网融合,打造网络一体化,能够保证园区内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效率。各地区应积极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智慧园区,如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旅游园区等。

结语

智慧产业强调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生产、管理,因此更加智慧化。智慧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展智慧产业前,一定要明确智慧产业的内涵,尽快培育主导产业,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即智力因素,也需要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各地区在发展智慧产业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发展,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智慧产业。

参考文献:

[1] 金江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40-44.

智慧金融概念篇(4)

1.1环境分析

谈到为什么要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往往会谈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首先,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智慧城市建设的拉动。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四年之后,全球经济处于衰退边缘,复苏艰难,2012年全球的GDP增长仅为2.3%。同时,金融危机还导致从企业危机转换到国家危机,并曾经一度转换至货币危机。这对中国的经济而言,也出现了30年来的结构性的减速,当然这也是由于我国体制性经济增长的消失所致,自2011年以后,我国经济呈两位数增长的速度一去不复返,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了产能过剩。

总的来说,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经济,都迫使我们共同去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寻找产业动力。目前,国内外都提出了很多新兴产业,如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是在重新寻找产业动力,而且是在重新构建新经济秩序与科技体系,这是对智慧城市的外在呼唤。

其次,是自然环境与能源。目前化石等自然资源正在不断枯竭,但能源结构却又很不合理,不仅污染严重,而且影响全球气候。在我国能源依存度非常高且利用率不高,面对这一态势,我们提出了城市工业革命的概念,即“物联网+可再生能源”引导的革命。这种革命往往产生于经济低潮期。

最后是政策环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2012年我国召开的十及相关的经济会议中,都从单纯的强调经济发展转到了要健康发展。一方面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非较快)发展,又要持续改革,以“红+绿”的发展模式,从经营结构上加强产业化。目前,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逐渐由投资型低成本转向创新型的产业;另一方面国家提出了新四化融合(城镇化),五个统一(生态)总体布局,而智慧城市的建设无疑将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与机遇。

1.2城镇化与智慧城市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我国城镇化的规划和发展,这不仅仅是因为城镇化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经济和社会,以及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而且也蕴涵着巨大的商机。我国城镇化增速约1%,年吸纳1300万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同时,人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有效形成了对众多行业与领域的经济拉动。据统计,如果城市人均3至5倍的消费拉动,将会形成1300多亿元的消费内需市场。

未来城镇化的趋势有四大类:第一,变传统的房地产发展模式为产城融合、产业先行的发展模式,重视城镇质量与效益提升。产业要跟城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我们实行二三十年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开发,产业先行是今后城镇化的特色。

第二,新型城镇化等于信息化+生态低碳。国家以前单独在考虑协同性的问题,现在环保、住建部等部门都加入到了城镇化建设。智慧城市不再是一个单纯信息化的问题,也不再是单纯数字城市的问题,而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低碳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第三,加强市民化改造,重视人口的城镇化而非单纯的土地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超过51.2%,但我们的市民化却只有30%,意味着有两亿多的人没有稳定的住房、医疗,这是我们巨大的商机,同时也是一大问题。

第四,科学布局,中小城市试点,避免集中爆发的大城市病问题。在大城市进行复杂的社会化建设,这不是特别现实,且改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此在中小城镇设立试点,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而就建设智慧城市而言,单纯从经济角度评测,传统城市:信息化城市:智慧城市=1:1.5:2.5;同时,它还会产生经济拉动、管理服务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好处,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问题。

1.3科技与文化并重才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根本之道

正因如此,我国依靠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形成了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地发展,已遇到了很多瓶颈和问题,如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等。而且为了解决这些城市发展的瓶颈,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都采取了很多措施。

通过对大量城市发展进行研究,CSST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硬环境改善,就是以交通、通讯、电网、园区、写字楼、住宅等为主体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是软环境改善,以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数字社区与家庭等为主体的智慧城市系统和平台建设。前面两步主要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硬件环境的改善,从生产效率的提升与生活质量改善的角度进行,而第三步则主要是对人文环境的改善,以新闻出版、综合教育、文艺体育、娱乐休闲、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文化教育产业建设,加强组织协调能力与环境和谐共存。

总之,城市的科技与文化内涵要均衡发展,哪方面过强都是灾难性的(冷漠/专制)。目前城市建设过于强调科技,形成了简单可复制的“摩天大楼+机动车道+绿化”机器模式,却往往忽视了对人与生活的关注,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因此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2.建什么样的智慧城市?

从古代到现在的城市,从中国到外国的城市,综合分析它们的发展,可从中寻找到城市的三大内涵――生存繁衍、社会交往和文化信仰,它们是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三大类问题,也是人类在城市生活的三大类基本需求。发展到现在生存繁衍已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更多地是转向为安全和健康的问题;社会交往更多的是强调便捷、高效问题;文化信仰则是教育、宗教、文化等问题。

智慧城市的建设,正是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及一些道德、法律的约束去综合解决这些问题。从人类建设城市以来,这些手段都在不断地变化,只不过发展到现在,更多地是强调信息化、物联网、可再生能源等新型的手段,实现智慧化地改善。

因此,CSST提出了以智慧化的手段建设城市的安全、便捷、健康、高效、文化等职能。这五大类职能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与内容(见图1),而且从产业的角度而言,它们还是一个个的产业。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科技和文化两方面的内涵,即“科技进步与现代化+和谐宜居与人性化一智慧城市”。因此建设一个智慧城市,首要是打造安全的城市,我们强调建设平安城市,强调各行各业的安全,如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这些问题如今都较为突显,且容易形成较大的社会矛盾,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城市生活的安全。

其次是城市的便捷,包括交通、物流、电子信息系统等行业智慧化的建设。在平安城市建设中,如早期的安徽、山东等等都做了大量的项目,这些城市都建设了很多子系统,从而使它具有这方面社会化的职能基础。

第三,一个城市不仅需要具备安全、便捷的职能,更需要的是健康。健康包括了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健康。目前中国社会结构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人的健康就涉及了远程看护、紧急救援、智慧医疗、居家养老等一系列建设内容。此外,就是城市的环境和气侯的健康,因此我们提出了环境保护、修复、自理,以及垃圾处理和再生资源等内容。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环境已经被破坏,已由保护转向了怎样治理和修复,如垃圾处理、土壤修复等现实。同时,大规模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等项目的推出,要求我们不能再破坏环境,而是改善环境,唯有这样人身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形成健康的形势。

第四是城市的高效,通过智能化系统、机器人、云计算中心等,提高一个城市的效率是很重要的。

最后是城市的文化内涵,它包括有活力的城市、可持续的城市、人性化的城市的三层子系统。如深圳,以前提到深圳是一个有速度,深圳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单纯资源型的城市,依靠煤矿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必须综合各个行业来考虑,这是一个人性化的城市,生活、居住很舒适。当下,北京市的环境就明显不是人性化的城市。

3.怎样建设智慧城市?

3.1CSST的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概念和建设模式

在进行城市化、信息化的研究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合肥等成熟的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困难重重。

首先是前期数字城市建设中,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形成的信息孤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打造一个共性与应用平台,实现统一运营;其次是城镇化与市民化非同步发展。城市化是社会化、数字化,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市民都没能充分享受到安全、便利、高效等城市职能,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都要进行全面发展;三是城市级的行政体系难突破,主管部门模糊,有的城市一个环卫工人甚至由几个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因此,需要小规模的新城试点和一把手的工程;四是前期地产先行和人为造城模式的余波,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五是单纯片面的信息化,不仅技术不全面,而且百姓受益少;六是内地中小城市的城镇化以承接沿海发达城市淘汰后产业,如高碳产业等形成大量污染的产业。因此在现在发展智慧化产业为新兴产业时,硬件门槛不高,内地城市具有后发选择优势。

因此,结合实际情况,CSST将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聚焦到国家、地方各级已批复的产业园或开发区,对5至10平方公里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区域,创造性提出“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概念和建设模式。同时,我们秉承“蓝图必将绘于‘白纸’之上”的理念,要形成一把手的工程,从顶层的规划设计开始,如此才会形成一个完善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从而使智慧城镇建设具备可行性。

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实践示范虽具有可实施性,但智慧城市的建设任重而道远,CSST提出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发展思路(见图2)。首先,我们要做智慧的行业、智慧的单元,如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建筑、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行业领域;其次是打造智慧新城,先在一个小区域进行小型城镇化建设;最后,才能建设综合性智慧城市,如智慧北京、智慧武汉、智慧深圳等。

3.2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愿景

然而我们到底要建设一个怎样的城市?CSST提出了以建设宜业、宜居、宜商、宜学、宜游的和谐新城为目标,以安全、便捷、健康、高效、文化五大职能为建设理念,在传统新城建设的基础上,将智慧、低碳的技术与新城的功能定位完美的融合起来,通过建设五大类智慧系统,并引入全新的服务和运营模式,打造一个智慧低碳的新城(见图3)。

3.3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商业模式及发展模式

CSST建设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从规划设计、融资、具体工程项目总包,再到运营管理服务都有一揽子服务方案。从产业发展、工程建设聚集了很多项目的孵化,从前期的概念规划、详细的规划、解决方案、工程的建设、产业的发展、具体项目、规模化引资、资金融资等形成了综合的解决方案。

目前,CSST整体业务战略布局――建设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核心是智慧产业园,在公司具有综合服务体系、运营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之上,提出筑巢、引凤、齐鸣三步走的战略(见4)。

基于培训基地、人才基地、基础设施、后勤服务、安全服务、办公服务等综合服务保障体系,CSST提出了“技术+资本+市场”三孵化器模式,推动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产业园发展。如针对技术概念,CSST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技术资源整合,使其形成原理样机;经过中试阶段,鼓励园区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工艺质量,并通过对产品进行试销售,从而使其产品化。此时,CSST再通过配置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鼓励园区企业建设专业的生产线,并利用CSST遍布国内各地业务网络优势,为成熟技术项目产品打开市场空间。

3.4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运营与评估

智慧金融概念篇(5)

人工智能产业是新兴领域,相关上市公司几乎没有打通基础和应用层的布局,更多使围绕原有的制造、金融服务、IT等领域进行技术的转型升。虽然我们已经尽量放宽入选标准,但在众多候选公司中我们也仅仅选出8家有一定实力的公司。

科大讯飞(002230.SZ)

概念指数: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语音信息服务及电子政务系统集成的部级骨干软件企业。是我国众多软件企业中为数极少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之一,其语音合成核心技术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在国内语音核心技术市场合作开发伙伴已有500家,市场占有率超过80%。公司目前占有中文语音技术市场60%以上市场份额,语音合成产品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在电信、金融、电力、社保等主流行业的份额更是达到80%以上。公司以智能语音技术起家,但已逐渐在语言,语义领域形成优势。

机器人(300024.SZ)

概念指数:

公司大股东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我国智能化较前沿的机构,公司洁净机器人形成系列化产品,主要应用在半导体、平板显示等高端市场。2012年,公司增资800万元获得上海智网络20%的股权,该公司在中文人工智能分析及信息整合服务领域取得突破,并拥有具有核心专利技术的人工智能信息交互平台“小I机器人”,小I机器人是中国最大的智能机器提供商,应用覆盖智能终端、智能客服、互动营销等方面,用户超过5000万,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小I机器人推出微信版机器人,并帮助招商银行成功推出国内首个微信上智能互动服务商业应用,小I智能客服机器人拥有全球最领先的第六代中文智能人机对话引擎。

恒生电子(600570.SH)

概念指数:

公司是中国知名的金融、证券等软件开发商之一,也是电信、期货、电子政务、安全、软件外包等领域重要的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公司在大型信息化、电子化应用项目上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对数据库应用、跨平台通信、嵌入式系统等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实时联机交易、业务管理系统、电子政务、软件外包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客户基础,在多个领域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2016年成立了恒生研究院,负责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研发。

紫光股份(000938.SZ)

概念指数:

公司业务领域广泛覆盖IT和通讯的主流方向,公司参股公司紫光优蓝(占20%),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紫光优蓝是国内领先的家用智能机器人研发销售公司,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形成战略合作,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智能感应等各方面都是行业的专家。公司产品覆盖幼教机器人、老人陪伴机器人等。公司爱乐优家用机器人为“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获得科博会科普产品金奖、中国自主创新产品新锐奖等。紫光优蓝的国内第一条生产线―巴罗科技爱乐优智能机器人项目成为目前国内最大家用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

拓尔思(300229.SZ)

概念指数:

公司是中文全文检索技术的创始者,国家重点布局软件企业。主要从事以非结构化信息处理为核心的软件研发、销售和技术服务,核心软件产品包括企业搜索、内容管理和文本挖掘等相关平台和应用软件;从事相关行业的信息化工程咨询、开发、实施和维护服务;提供基于非结构化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的在线软件运营和信息服务。公司自主研发的TRS系列产品已被国内外3000多家企业级机构客户广泛使用,覆盖了众多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国内主要新闻媒体、大型企业集团等。公司是中国非结构化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的领导者。

梅泰诺(300038.SZ)

概念指数:

公司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双主业"的布局。在新业务领域持续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借助研发投入和外延并购实现布局。其中2016-2017年互联网等新业务盈利占比将分别超过50%, 80%。人工智能算法作为底层技术,大数据是算法实现的基础。今年3月,梅泰诺发起成立"北京盛世泰诺股权投资基金",作为北京市政府重点支持《<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的政府引导产业基金之一,并且是唯一专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基金,说明梅泰诺在该领域的布局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首肯,此次成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及新任高管的聘任无疑是其"大数据+人工智能"战略落地的进一步佐证。

神思电子(300479.SZ)

概念指数:

公司是身份识别领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务商,专业从事智能身份认证终端和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公司以居民身份证阅读机具应用为业务切入点,针对金融行业账户实名制与EMV迁移、公安行业身份核查与实有人口管理、人社行业新型社保体系建设与人证同一认证等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为依托,专注智能卡应用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电子支付技术等,公司关注大数据处理、智能视频分析、数字城市与智能社区等新业态,架构差异化行业解决方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终端与行业应用系统软件。

智慧金融概念篇(6)

智慧城市是在信息化、城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所确立的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ICT即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ICT产生的背景是IT行业和CT行业的融合以及用户对综合信息服务的强烈诉求,它准确地反映了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通信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电信在信息时代自身的职能和使命。ICT和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ICT覆盖电子、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信息产业;狭义上,ICT指电信运营商利用IT和CT向用户提供以服务形式实施的一种非传统通信业务的服务。本文所指的是广义上的ICT。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

随着人口膨胀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在规划、布局、经济发展方式、管理和服务水平、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面临日益严峻的发展难题,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应用和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随着微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软件等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创新,不断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终端设备的束缚,信息通信技术正在加速普及,从计算、传输到处理,从感知、互联智能,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已无所不在,催生物联网、去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泛在感知、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数据挖掘、知识共享等智能化应用与服务不断取得突破,模式识别、语义分析、人机互动将共同驱使应用服务迈向更高的智能境界,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与创新发展,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推动城市智能化运作、高效化管理、便捷化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

在2008年末,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并且在欧债危机日益的宏观北京下,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更综合地融入了对城市未来发展模式的深层次思考和战略取向,它将政府服务、智能交通、能源水与公共设施、卫生保健、公共安全、教育与科技有机地进行整合与协调。以信息技术的视角,提出构建全面敏捷的城市新型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务体系和“智慧地球”的理念,被美国奥巴马政府所重视,透彻地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以及更深入的智能化,引起众多城市管理者的关注,欧盟各国也纷纷开展以低碳绿色为主要牲的智慧城市局部和区域试点,一时间,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三、国外ICT服务对发展智慧城市的作用

在全球信息浪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和政府组织都提出了依赖信息技术来改变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的计划,智慧城市建设俨然已经成为各国抢占新一轮信息产业制高点,推进城市低碳化进程,促进本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规划和建设。其中,北美、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是智慧城市开展较为活跃的地区,美国、欧盟等传统信息科技产业强国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都积极的推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战略,并已开展实施。中国、印度、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发展计划,目的是赶上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全球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表现出本地化、多元化和层次化等特点。

(一)大数据作为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点,已经被发达国家广泛利用。他们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安全防御等各个方面广泛渗透大数据概念,并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在大数据的支撑下走向“智慧化”。2012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把“大数据、大影响”作为重要议题。《2013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也明确表示,“大数据是一项具有帮助全球经济复苏的巨大潜力的新资产”。日本总务省于2012年9月在其2013年ICT综合战略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开创新市场”。

(二)欧洲智慧城市的绿色发展。欧洲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较早,特别是近几年来,欧盟开展了一系列智慧城市和城市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欧盟在2009年11月提出了20112015年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其主要包括ICT与可持续低碳经济、ICT与研究创新、高速开放的互联网、在线市场与接入创新、国际ICT竞争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公共服务和ICT对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作用,ICT在这一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努力改进目标应用的发展中起到了突破瓶颈的作用。

(三)国外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方面,普遍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或地区的中长期战略,并围绕智慧城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政策。如:欧盟、日本等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目前以政府公共部门联合具有较强实力的ICT企业合作建设运营的模式为主,这一模式形成了政府与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格局。除此以外,一些国家还特别积极鼓励本国的企业参与海外智慧城市建设,力争将本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广到全球范围。

四、国内ICT服务对发展智慧城市的作用

(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概况。从2011年8月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等其他部委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和布局我国的智慧城市。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了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镇延伸并开始形成一些智慧城市群落,东部地区领跑、中西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态势,并且,在新城区的建设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突破点,以产城融合为一体的智慧园区成为实践热点的趋势。在IDC的的《2013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分析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各地方政府已的“十二五”规划中,涉及智慧城市的总投资约为1260亿美元,其中,ICT投资约为570亿美元。从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负责部门和资源来源看,据诺达咨询不完全统计,电信运营商负责的项目资金占47.3%;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投资并直接负责建设的占10%;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或政府提供资金部分资金支持的项目占42.4%。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投资并负责的项目主要来自市政、智慧城市建设办、国土、公安、社保、旅游、文化、农业等部门。

智慧金融概念篇(7)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49

自2008 年IBM 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来,全球范围内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方兴未艾,作为新一代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高级城市管理形态,“智慧城市”自诞生起就以“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互通、更深入智能化”的口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国内外实践情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继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能城市之后城市化的新增长点,也是谋求人地和谐的重要出路,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和高度融合的结果,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理念。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智慧地球”演化而来。2008年11月,IBM公司在纽约召开的国际关系理事会上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随后在世界各国引发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关于智慧城市的确切含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也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IBM公司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①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在《智慧城市术语和定义》一文中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宽带网络等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感知、信息传递及信息利用,实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城市。”《中国智慧城市体系结构与发展研究报告》则认为,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构建了支撑城市发展的智慧化环境。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 笔者认为,智慧城市是2l世纪以来在世界展开的关于未来城市的新实践、新理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的实质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智慧城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到城市发展当中,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诸多前沿产业领域,如物联网、云计算、传感技术等,这些高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升级的引擎,推动相关的设备制造、网络信息传输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同时,网络技术同旅游、医疗、交通、商贸、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得这些行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业条件,智慧城市建设又进一步拉动和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设智慧型城市,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我国过去的城市化进程多体现为粗放型、外延式的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在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城镇空间快速扩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集约集聚利用水平低下等。智慧城市建设以整合、节约资源和创造宜居、绿色生活为宗旨,能够促进我国城市化模式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生存环境的集约型、生态型模式转变,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城市治理模式变革。智慧城市通过一体统筹、协同联动、智能服务、互联互通的信息技术,使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合到城市管理当中,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从传统的“电子政府”过渡到“整合的政府”、“无处不在的服务性政府”,最终达到“智慧政府”,提高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智慧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城市服务手段,能有效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打破既有的管理藩篱和消解责权利过度交叉重叠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管理运行的效率和水平。

(四)有利于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借助于全面集成的智慧技术,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城市管理智慧应用系统,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智慧城市将改变我们已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定、有序、文明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形成稳定的社会与高质量的生活,最终形成市民、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多层级、多元化、和谐、高效、低碳的城市系统。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城市信息化迎来了以“智慧化”为特征的新阶段。2013年8月,国务院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起草了《关于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 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了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已成为拉动城市升级、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选择。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8月5日,公布了第二批试点名单共103个城市(区、县、镇)试点。截至目前共277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包含省会城市8个,地级市90个,县级市(县)81个,区和新区85个,乡镇13个,覆盖我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对外的年度报告总结情况看,三批试点共建设3600多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预算约为1.3 万亿元。

尽管国内众多城市和地区纷纷启动了“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层出不穷,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盈利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资金来源不足。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高技术、高投入的特征,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因此,社会资本并不乐于过早介入,由政府承担的财政投入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往往造成建设资金来源不足、后续乏力,尤其对于原本该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智慧应用类项目,若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会对政府财政造成沉重负担,也会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第二,部分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庞大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例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其中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然而,正是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我国本土化企业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部分核心技术依然需要国外研发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这就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在遇到技术和系统不可控问题时,信息和数据安全将会面临一定的风险。第三,数据开放壁垒未突破,合作平台未形成。城市中个人、组织与政府的数据交互共享,是智慧城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虽然在政府及各行业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交互共享,但促进数据开放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各个领域之间依然各自为政,并未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系统。

四、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城市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的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和保障。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把我国建成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大幅度提高互联网的网速。”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适度超前的目标,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其次,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建设全面覆盖、高速运算的智慧感知、传输信息网络,为智慧城市的运营提供信息化保障。第三,在智慧城市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SOA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积极进行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开放的信息服务。

(二)创新管理体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广泛涉及政府多个部门,需要统一、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以形成合力、减少阻力、广拉助力,要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并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机构具有权威性。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以党政领导为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的中心领导机构,负责从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等方面统筹协调重大问题。明确重点部门,特别是有具体项目的责任单位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位。将重点项目和推进目标层层分解,研究建立评估考核体系,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管控、事后有评估”。切实强化“党政同责”,分层次、分阶段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的绩效。同时,可以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向社会和民众进行公示,或由各级党政领导向公众作出发展建设承诺,通过各类媒体定期公告建设投入和计划、目标完成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征求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具体项目的意见,以民众需求为发展动力,形成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效。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获取资金保障。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是世界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共同经验,在建设初期,财政投入应当突出扶持重点,通过政府与相关服务提供商、科研机构和产业重点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建设资金,以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起好步、带好头。但是,财政资金最主要还是起到带动和引导作用,要保证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化,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完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相关产业的建设主体作用。首先,应当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智慧医疗、教育、环保、交通、养老等基础领域全面开放,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同时,从政策、资金上加大对中小企业智慧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多点开花,获取广阔的投融资渠道。同时,尽快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风险投融资机制,运用市场运作,提高风险资金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投入回报率,出台有关市政建设的财政信贷担保政策,调动各类风险投资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在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方面的积极性。并通过加快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和成果应用,将风险投资资金引导向有一定风险但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促使智能城市建设提速发展。

(四)合理规划统一标准,推动智慧政务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合理规划,整体布局、统一标准、互联互通,才能充分发挥总体效能,避免重复建设。而智慧政务项目建设,将面向党政机关的各个方面,集“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四位一体,需要整合网上审批、电子监察、数字都市、应急指挥等各类信息系统,并最终形成“大数据”、“云计算”的无缝连接智能政务平台。这一项目,既能为提升政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政务公开建设提供强大助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整合现有各类数字化信息系统,形成统一标准,合理规划和布局。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应当首先推动智慧政务项目建设,一方面建立完善智慧政务的基础设施,以需求为引导,逐步打造涵盖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平台,首先实现协同办公、移动办公、数据共享全覆盖。另一方面,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对外服务接口,将包括行政审批、监管监察、社会保障、警务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应急救援等涉及政府服务的全部项目纳入智慧政务应用体系,在方便公众的同时,形成社会信息的实时数据捕获和分析体系,全面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乔宏章等.“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思考[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4年第6期.

[2] 王静静等.浅析我国沿海地区智慧城市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智慧金融概念篇(8)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认知模式,它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互联网+”的概念最早是在2012年提出的,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它影响着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图书馆作为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审时度势,向现代图书馆更高的模式转型。智慧图书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图书馆新理念和新服务模式的融合,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知识与创新的混合,人工与智能的聚合。智慧图书馆是使数据、信息和知识上升到智慧的高度,在“互联网+”统一平台下,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智能应用系统,为读者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知识型、智慧型的动态服务载体。

2 智慧图书馆

2.1 “互联网+”智慧图书馆

现阶段,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其概念源于国外,它是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起初的表述是不受空间约束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现在发展到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信息有机体[1]。“互联网+”智慧图书馆是借助于智慧城市政府或公众平台,将图书馆的资源嵌入该平台中,利用人工智能系统为用户提供随处可见的信息。“互联网+”智慧图书馆既是图书馆员本身技能与智慧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合与交融产物,同时,它既是有人文情怀的新型图书馆,又是人机互动、广泛发展融合的图书馆。

2.2 “互联网+”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智慧图书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又赋予了其新的内涵:①全面感知是智慧图书馆新的特征,包括用户、设备、资源、数据的感知。②立体互联是智慧图书馆内部与内部、外部?c外部、外部与内部的无障碍互通互联,资源和空间的互通互联。③智慧服务来自于对服务面向对象所整合、精炼的服务信息,该种获取过程非常高效,其中智慧服务是其最重要的特征[2]。这三大特征同时支撑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实现智慧服务的目的。

2.3 智慧图书馆的要素

“互联网+”智慧图书馆发展的要素包括馆员、资源、服务、技术、用户、空间等6种。①馆员是指以智慧馆员为主的团队,为用户和智慧系统提供强有力支撑的技术灵魂。②资源是融合了图书馆内外部的所有资源,各类资源有机融合、多元并存和互联互通。③服务是智慧图书馆提供泛在的、人文化与专业化并存的智慧服务,贯穿于其他要素中。④技术是应用各类智能技术,促进技术的精准和集成,是智慧图书馆的基础要素。⑤用户是全社会范围的用户,让用户得到随手可见、可得的信息,鼓励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促进相互协同和互帮互助,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⑥空间是突破时间、地点的物理及虚拟空间的限制。智慧图书馆的各要素相互支撑又相互依赖,借助于技术,以智慧服务为中心,一切资源与空间都服务于用户。

3 智慧图书馆现状与问题

3.1 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

智慧图书馆起源于国外,最初的雏形由欧美的图书馆率先运行。2003年,Aittola对智慧图书馆的含义做了表述,他认为其是不受空间限制且可以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3]。随后,我国图书馆界借鉴国外经验,于2005年正式开始研究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国内前期的智慧图书馆模式是借助于智能图书馆及智慧城市的实践开展起来的,如移动图书馆的手机端服务及RFID技术的应用。智慧图书馆至今已经发展了十余年的时间,但仍属于起步阶段,有些图书馆界人士还未对智慧图书馆与智能图书馆及智慧服务进行严格界定,或者概念相混淆[4]。

3.1.1 重实践轻理论。现今,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如火如荼,各系统图书馆先后实施智慧化建设。在探索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如24小时街区图书馆、自助借还、大流通等,各图书馆主要是与商家或RFID公司合作,没有坚持理论的系统研究,往往注重短期的实践研究。然而,科学理论是奠定技术与应用研究的基础,没有理论的深入探讨,先进的技术及应用不能得以完全体现。

3.1.2 重智能轻智慧。我国在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引入了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注重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图书馆管理平台的整合与协作,突出了智能化的建设、服务及管理,但在智慧化的角度上稍显欠缺,没有突出智慧化的互联与融合的特点,缺乏借助智能化的全面感知和全方位的互融。

3.1.3 重科技轻人文。我国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过分依赖技术,强调RFID、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忽视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图书馆的人文精神要始终贯穿于图书馆的服务中,不能盲目崇拜技术的全面性。

3.1.4 馆员智慧化能力不对称。智慧图书馆要求人机互动与互联,馆员是互动角色的主要成员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智慧馆员与智慧图书馆面临不对称的情况较多,完成不了智慧服务,对图书馆智慧化的整体服务有着重要影响。在“互联网+”时代,馆员的智慧化能力能更强地展现智慧图书馆的作用。

3.2 智慧图书馆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3.2.1 资金与运行问题。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前期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优秀的专业人士,同时还要求其用户群体已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及消费水平,而且在运行和维护中还需要后期的资金做保障。所以,构建智慧图书馆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不可一时兴起、头脑过热,对于经济及信息水平欠佳的区域可暂缓实施。

3.2.2 标准与技术问题。标准化与技术问题是智慧图书馆科学稳定发展的前提,在整体智慧图??馆的框架下应该遵循同一标准与规范,实行馆与馆智慧互联,实现资源、用户、服务、技术等有机的融合。技术问题是慎重考虑使用何种技术,其成熟度和适用度如何,并且还要考虑其兼容程度。

3.2.3 智慧服务问题。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智慧、服务智慧、人文智慧等,在实际服务中不能偏离任何一种,要综合实施、齐头并进,不能过分依赖技术,如果过分强调RFID、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则会在图书馆本质问题上偏离轨道,要避免智慧图书馆研究中某种智慧领域的缺失。

4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4.1 智慧图书馆内涵研究策略

智慧图书馆的内涵研究包括一般属性、本质、内容、方法等,要拓展研究视野,在实践工作中借鉴国外的经验,从资源建设、技术水平、服务模式、馆员能力及用户满意度等多个视角对图书馆的内涵进行理论深度的挖掘,逐步提升理论研究的影响力。同时,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要与其实践紧密结合,一切脱离实际的空谈都是没有意义的。

4.2 智慧服务的发展策略

智慧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它融入了很多新的概念,涉及很多智慧服务的内容。如:在全面感知中让读者体会智慧图书馆的快捷与方便,在依赖技术的同时,全面实现图书馆的服务智慧和人文智慧。这种智慧既体现在具体的读者活动中,又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智慧。

4.3 加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智慧图书馆是需要技术做支撑的,在强调新技术引入图书馆的同时,不应缺失传统的图书馆人文智慧,发扬现代人文智慧可以促进图书馆传统工作方式的变革。然而,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人文文化在服务中不断下滑,这应该引起图书馆界的关注与深思。仅注重强调技术而忽略人文,就相当于淡化了图书馆的传统价值观念。所以,智慧图书馆要加强科技与文化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4.4 提升馆员智慧化能力

智慧图书馆的馆员是智慧服务的载体之一,其智慧化能力影响着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质量[5]。馆员的智慧化体现在其专业及信息素养上,并通过其与用户互联,分析并探寻出用户的需求,为用户主动提动优质服务。馆员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承接者,提高馆员智慧化能力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必要因素。

4.5 依托大平台发展策略

智慧金融概念篇(9)

智慧城市具有两大基础:一是快速革新的传感、通信、信息技术组成的技术基础,二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创新基础。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智慧认知提供了可能。

(一)物联网是实现透彻感知的信息接口

智慧城市本身应该是可测量、可监控、可分析的,因此需要更多元和全面的感知接口。物联网底层有很多感知对象和感知单元,通过网络汇集,通过应用实现智慧决策。一方面,智慧城市物联网的感知手段超越了一般性传感装置;另一方面,感知的客体更加丰富,包括各项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人的活动状态、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等。丰富的感知设备是智慧城市必要的信息接口,多元的感知主体是提升“智慧”能力的信息来源。

(二)大数据分析是实现全面智能化的技术方法

智慧城市之所以“智慧”,其核心是快速反应、主动应对,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提供了可能。物联网运行必然产生大数据,如医疗,大城市的医院每天门诊上万人,全国每年住院已经达到了两亿人;中国联通的用户上网记录为一秒钟83万条。使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判断城市的运行模式、特征,如交通拥堵的原因、犯罪率高发地区的社会特点、城市居民行为的时空规律等,是全面智能化的必要技术方法。

(三)云计算是实现系统性运作的有力工具

传统的无线城市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多个应用平台,但是平台之间的相互独立形成多个数据孤岛,存在共享水平低、利用效率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智慧城市理念中的系统性运作,需要高效整合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以实现数据共享、系统运作。云计算模式的重要特征就是资源整合,能够提供更强大的应用支撑能力。

(四)以人为本是实现创新激励的理念转变

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得城市管理以“自治”为主、城市管理创新以人为本,逐步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在这种创新机制下,政府的角色是平台构建者、机制供给方、服务提供方,管理需求由城市个体提出并融合,形成自我学习式、智能式的管理模式创新。例如城市交通管理中,出行者根据拥堵情况和停车位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出行、选择非拥堵地段,每个个体都成为交通秩序的维护者。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

从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看,新技术体系和硬件平台搭建、理念转变和管理方式转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全周期的建设时限必然很长。我国各城市基础条件各具特点,在推进智慧城市战略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建设模式。

(一)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促综合提升

创新驱动型路径以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为基础,核心是用技术创新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整体提升,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如深圳市以完善智慧基础设施、推进智能交通、培育智慧产业基地、推进“三网”融合为突破口,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南京市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慧南京”,促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为沈阳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二)以智慧产业为导向促经济转型

产业驱动型是以智慧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为核心推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转型。部分城市具备传感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的优势基础,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助力智慧产业发展。昆山市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制造占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0%、12%,因此借助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无锡市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家传感网络创新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巩固、提升和扩大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先发优势。

(三)以社会服务为导向促管理变革

这种模式强调社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一批示范应用工程,逐步深入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如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为目标的智慧交通建设;利用现代电子口岸和综合物流服务平台的智慧物流建设;以搭建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药品管理监督为目标的智慧医疗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响应能力的城市综合管控中心建设等。代表性城市包括昆明、昆山、佛山等。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从理念提出到应用实施,需要逐步实现商业化、智能化、管理服务现代化一系列模式突破,而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理念不清、内涵不明、效益不彰、保障不力等问题。

(一)贪大求全、理念不清

在全面感知和充分互联的信息化网络尚不健全、社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的条件下,部分地方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布局贪大求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社区、智能税务、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一系列建设计划纷纷出炉,是对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偏差。全面铺开的模式,只是换了标签,炒了概念,可能导致难以突破任何领域。

(二)资金缺位、产业乏力

据中国数字城市建设中心预计,两批试点智慧城市建设总应用投资超过1.6万亿元,其中,财政投入占25%,申请银行贷款占20%,企业自有资金占33%,其他资金来源占22%。然而仍有不少试点城市仍未开始智慧城市实质性建设,仅停留在规划阶段。相关投融资模式及体系未臻成熟,项目资金落地困难,产业化进程乏力。

(三)安全性弱、挑战升级

大数据则智慧城市商业化的核心,智能电视、智能冰箱,甚至包括智能手机上的微博、微信等软件的用户数据采集端口,都可以向第三方开放。由于个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缺失,存在个人隐私保障难、数据安全性弱的问题。随着去年8月的美国“棱镜”事件不断发酵,网络信息安全警醒着各个行业,也给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合法开发和利用带来诸多挑战。

(四)机制不全、配套不足

一是缺乏一套完善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真正通往“智慧”的道路仍然艰辛;二是业务部门条块分割顽疾未除,大量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加剧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三是社会创新、民众参与程度不足,民众对智慧城市成果的了解偏少,城市管理的客体中心难以体现,必然偏离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智能化”的初衷。

四、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风险

未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走,在这中间要防范各类理念、技术、经济等各方面风险,避免智慧城市建设步入另一个困局。

(一)理念风险:概念复制、模式趋同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导入基本遵循了IBM 所提供的特征描述与架构设计,这将面临外部概念复制风险,未必能有效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困境。同时,不少城市借鉴其他城市暂时领先的建设经验,这种建设模式的趋同化将会加剧同类城市竞争。

(二)技术风险:非自主性、安全威胁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技术链仍然不够完整,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如在传感器领域,中高档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90%的芯片依赖国外。广泛使用国外技术和产品将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核心技术所有国可以根据需要实施定向性、隐秘入。

(三)经济风险:基础薄弱、链条不全

产业基础薄弱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占比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信息产业发展不充分并处于产业链低端、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产业基础薄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产业链条不完整。以物联网产业为例,以物联网管理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等集成系统为代表的中游产业、以末端应用为主的下游产业薄弱,产业链断环现象明显。

五、推进我国智慧城市稳步发展的策略设计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稳步发展,应结合城市特点、产业基础和管理需求,分阶段推进,不断根据社会民生需求、技术革新趋势变化来调整推进路径,逐步从技术导向走向人本导向的建设目标。

(一)理念层面:认清管理需求、探索特色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存在一个要建设什么样能级和水平的问题,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认清城市的现实管理需求:最急迫解决的有哪些问题、在现有技术手段和机制下哪些问题的解决具有可行性、未来城市发展可能遇到哪些新的管理需求等。具体来说,一要明确建设目标,是促进城市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转型、还是改善城市管理的特定环境或模式;二要选择合理切入点,包括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切入点和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社区等应用切入点;三要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保障分步实施的每一段能够切实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打好牢固基础。

(二)机制层面:突出规划设计、强化机制创新

应通过认真调研分析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统筹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年度发展目标和重点。同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系列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咨询指导、信息联络等相关工作机制;二是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物联网建设标准等技术标准;四是尽快出台相关信息安全规范,保障未来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数据安全。

(三)技术层面: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智慧能力

主要把握两方面内容:一要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平台搭建等;二要着力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驱动技术发展,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

智慧金融概念篇(10)

1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

互联网(Internet)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由无数计算机网络互联形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共享网络。将能源与互联网结合,构成“能源互联网”概念,这是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里夫金说,历史上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离不开能源革命和通信革命两大因素,正是它们的发生和结合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目前一场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正在兴起,通信领域在过去的25年里也出现了伟大的变革,即互联网革命,这就促使他将能源革命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将全球的电力网变为能源共享网络,使亿万人能够在家中、办公室、工厂生产可再生能源并与他人分享。这个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分散型可再生能源可以跨越国界自由流动,正如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一样,每个自行发电者都将成为遍布整个大陆的、没有界限的绿色电力网络中的节点。

这是最早也是最“正宗”的关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毫无疑问这一构想符合能源革命的方向,也十分美好,但不能不指出的是其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技术失误:能源共享网络(即电网)与互联网的工作原理不是类似而是截然不同,能源(电力)不可能像信息那样在全世界自由流动。事实上由于电网与互联网彼此的结构、功能、技术特性、传输方式和载体,以及运行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完全不同,电力在电网中传输受到的约束要比信息在互联网中传输受到的多得多、大得多,不仅有电压、频率、功率平衡、电能损耗、传输能力的约束,还有暂态、动态、热稳等各种安全稳定极限的限制,因此电力很难像信息那样可以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自由交互。那种认为只要电网不断扩大,实现全球电网互联就解决了电力从一点到任一点的输送问题,是一种误导或误解;即使在较远的将来,超导输电在电网中的应用与今天光纤在互联网中的应用一样普遍,并且采用直流电网为主干网架时,也不能完全做到。

此外,由于电力具有同质化、一次性消耗、不能重复“分享”的特点(信息则具有个性化、长期保存、可重复分享的特点),也决定了电力并非都有必要像信息一样在任意两个节点间传输。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界限、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的能源共享网络,也没有不受约束可以在任何范围内自由传输的能源(电力)。但如果仅在一个局部区域,如一片社区或一座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内,遵照电网运行的客观规律并根据用电负荷的需求和特性,对各种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微电网、配电网以及主干网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和自动控制技术进行智能化协同调度管理,实现里夫金的构想则是可能的。

必须承认作为一个翻译的汉语词组,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这里的“互联网”如果看作是专业术语Internet,按词面理解的意思应当是“传输能源的Internet”,显然这在技术上不成立。如果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普通汉语名词而非Internet,则可认为能源互联网就是“能源的互联互通网络”。在此前提下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各种能源,如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煤炭转化为电能后都要汇入电网,因此电网是天然的能源互联网;二是认为真正的能源互联网应当是包括电网、油网、气网、热力网在内的综合能源网。尽管两种理解都讲得通,但不把“互联网”看作是Internet,显然不符合这个概念的本意。这种因语言表达规律差异而带来的困扰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通过认真讨论,统一认识十分必要。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新能源革命思想

由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在技术上受到质疑,作为经济学家的杰里米˙里夫金后来解释说,提出能源互联网主要是源于哲学和经济学层面的思考,他承认能源互联网不是一种新的能源技术模式或体系,而只是一种新能源经济思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说明,可以说是正确认识能源互联网概念本质和内涵的一把钥匙,但遗憾的是里夫金的这个解释几乎被人们完全忽视了。

新能源经济思想实质上就是新能源革命思想。根据里夫金的论述以及世界各国能源革命的实践经验,它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一、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能源革命的目的是以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阻止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能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以分布式为主,公众既是能源的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世界将迎来能源绿色化、分散化、多元化、民主化的新时代。三、具有集中、垂直、单向特点的传统电网将向相对分散、扁平和双向互动的新型电网转型,与此同时传统的电网公司也将由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电力供给者,转变为包括能源信息在内的服务提供商,与用户双向共同管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四、能源的绿色化需要经历一个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存的混合能源时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智能化手段协调控制各类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优化能源配置,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五、分布式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民主化将为社会创造出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就业岗位,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经济的重要支柱。

不难看出新能源革命思想的精髓,就是通过在能源革命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的绿色化、高效化和民主化,能源互联网概念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能源互联网的内涵可表述为“在规划建设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低碳、绿色能源高效、分散、智能和民主化利用的输送和配置能量的网络”。建设能源互联网就是建设符合这一内涵要求的能源网络。

3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

智能电网(Smart Grid,或称智慧电网)是融入了互联网理念,以“绿色、高效”为目标,以双向互动和扁平化为主要特征,以现代信息和储能技术为支撑的新一代智能化电网。智能电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智能电网指以分布式电源为基础的低碳绿色小微电网,它们既可单独运行亦可与大电网联网运行。广义的智能电网指包括有集中式电源的整个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低碳绿色电网。电网特有的功能以及智能电网在能源绿色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事实上,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构想的“能源共享网络”,指的就是智能电网。

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的关系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概念(内涵)的外延。它们之间也可以看作是宏观指导思想与具体技术模式的关系,能源互联网概念揭示能源和电网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具体的技术方案。

目前国内关于能源互联网的研究,绝大部分内容其实都属于智能电网建设的范畴,比如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微电网的运行控制和互联、需求响应资源的整合利用、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的建设运行、家庭用电智能化,以及能量(电力)路由器的研发建设等。这些内容或者以电网为基础、对象,或者本身就是电网的一个部分、一种设施,无论它们怎样融入信息技术,无论它们的信息与电力设施一体化程度有多高,目的都是为了使电网更好地实现绿色化、柔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有一个情况值得深思,欧美不仅没有关于能源互联网的争论,实践中更是很少使用这一概念。比如美国还有一本以新能源革命为主题的书,叫《重塑能源:新能源世纪的商业解决方案》(中译本2014年6月出版),作者是著名能源专家艾默里˙洛文斯。他在书中分析了美国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电力总需求80%应采取的途径,肯定了智能电网在重塑能源和加速传统电力系统变革中的作用,却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观察德国的情况也能发现,国内谈论的几乎所有能源互联网的东西,都包括在他们的智能电网建设中。

中国人曾经对智能电网(Smart Grid)也充满了热情,但似乎一夜之间这种热情都转向了能源互联网,究其原因是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出现了大的偏差。必须指出,智能电网建设是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它不是传统电网原有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的简单延续和提高,而是传统电网走向绿色化、民主化的一场深刻变革。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基本上以传统电网的智能化建设为主,导致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被交流特高压绑架了。多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电网的建设都是以交流特高压电网建设为中心,电网的建设工作基本上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智能电网的建设也不列外。由于看不到智能电网建设在推动我国能源绿色化、民主化,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分布式能源大发展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无数以能源革命为己任的有志之士,自然将希望寄托在了能源互联网上,不惜重新回到源头,再次扬帆起航。其实这是本不应当出现的情况,既可叹亦可赞。

4第二种技术模式与“互联网+”表达式

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由于能源的绿色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混合作用的时期可能会更长。为了提高各类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更好更快发展,能源互联网无疑还有第二种技术模式,这就是智慧能源网。该网络是由输配电网、天然气网、冷热气网等构成的包含分布式能源转换和储存设施在内的综合能源网,通过统筹规划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进行协同调度管理,适时提供气、电、冷、热多品种能源,互助互补满足用户需求,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产能端与用能端的智能匹配,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智慧能源网与智能电网都是能源互联网的技术模式,但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智能电网以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绿色化为主要目标;智慧能源网则重点研究各类能源的相互转换以及各种能源网间的协同配合和优势互补等问题,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及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在一个园区、一座城镇,或一个更大的区域里,能源互联网建设采用何种技术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情况确定。可以肯定,随着可再生能源转换、利用、储存技术的进步,以及能源绿色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电网与智慧能源网将向着合二为一形成新型综合能源供给体系的方向发展。目前智慧能源网的建设以“泛能网”的形式,已经在一些地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能源互联网的两种技术模式,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表示,使其更具时代色彩。其中智能电网可表示为“绿色电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网可表示为“能源网+互联网”。这样表示的优点,一是概念明确,针对性强。每个表达式中的“互联网”一词除指Internet外,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智能电网的表达式中,电网之前加“绿色”二字,点出了智能电网的本质所在,有助于人们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智慧能源网的表达式中,直接使用“能源网”一词指明能源互联网第二种技术模式的基本特征,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二是突出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难点。“绿色电网”与“能源网”都是网络,它们与互联网相加是两种网络的“融合”,无疑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强调“网络”可提醒人们不能用处理一般“互联网+”的方法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采用“+互联网”而不采用“互联网+”的表达方式,是因为当“互联网+”的对象亦为一种网络的时候,若将“互联网+”置前,容易使人将信息网络误解为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网络,从而可能导致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践中主辅颠倒,走偏方向的情况发生。

智慧金融概念篇(11)

金融的普遍性众所周知,银行服务无论支付、汇款,还是投资理财,都可能嵌入我们的各种生活场景中,对企业来讲涉及的就是贸易场景。所以,银行的服务是通过各个合作伙伴、链接人与信息产生关联的纽带。谈及智慧金融,其实可以通俗理解为人性,无论是银行还是互联网的智慧归结一点就是人性的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如果从技术的角度着手,基础自然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用户的行为,用户下一步的操作,用户可能的喜好与情感,分析之后才会有相应的服务方案提出。“很多时候,银行的产品还需要更多学习互联网企业的开拓精神,用户体验极致的精神,智慧的做法,极简金融的做法,进而把服务做到更好。如果从未来银行的两个视角判断,首先就是客户视角,另一个是银行视角。”吴晓军对此表示。

客户视角的“智慧”

从客户的视角思考,未来银行首先是智慧银行,表现为因需而在。未来银行会根据行为、历史记录、个人喜好等社交数据、行为数据以及情感数据,达成与金融数据的有机结合。智慧银行的概念会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智慧搜索、智慧应答、智慧理财等,但这些远远无法达到智慧银行整个的高度。未来,智慧银行无论是从注册、登录还是购买产品,各个角度、流程、环节以及点击都要做到智慧与人性化。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APP下载,无论是支付还是投资方面,只要安装在手机、电脑以及随身携带的任何穿戴设备中,就可以马上完成金融行为,不用到银行以及任何固定的平台上,所以未来银行可能在自银行方面是一个发展方向,这也是成功借鉴了链接、共享、开放的互联网精神,做到了不约束自由的人性体现。

在我们平时的感觉中,银行总是会有一个专业整洁的营业网点,业务员端坐其中进行微笑服务,以后这种常规的经营方式可能会不复存在。无论是咖啡厅还是报刊亭,甚至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完成银行服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破常规的银行,有了这种即时即刻的服务会让金融更加人性化。

此外,还有身上的银行,吴晓军说:“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可穿戴设备,或许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通过这些可穿戴设备的集中也可以完成多项银行金融的服务。”

银行视角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