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慧交通的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3 15:04:54

智慧交通的发展

智慧交通的发展篇(1)

在中国大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如何打破部门壁垒、拆除数据烟囱,有效利用沉寂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中的僵尸数据,将其激活、整合,成为当下城市管理者、科研人员和大数据产业从业人员急需思考的问题。交通的拥堵,一方面加剧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它对社会的时间的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我国很多城市中,平均的行车速度已经降到每小时二十千米以下,在有些路段甚至只有每小时七到八千米;车辆速度太慢,排放就会增加,这样就会使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此外,交通阻塞也会给社会和工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想让经济发展,那么就必须减少交通方面的压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并及时推广技术的应用范围,使它成为最佳的性能。

针对本案例,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进行研究。

案例描述及分析

2008至2018十年间,贵阳市机动车保有量从39万辆增加至140余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增幅达360%,而道路总里程增幅不足48%。为有效缓解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带来的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贵阳市紧抓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优势契机,在通过大数据思维和手段来统筹设计和建设城市交通信息化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运行监测、交通组织、出行服务等各环节效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数据促进精准管理

实施“大数据+交通”战略,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创新交通管理方法、引领交通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交通新业态、打造交通新产品。基于云上贵州·贵阳平台,构建“一张网”(交通数据采集网),采集全市各类交通基础数据;最近三年,贵阳市疏通了全市62家市直部门的数据通道,汇聚和整合了交委、交管、运管、公交、轨道等交通关联部门数据,掌握了核心交通数据4000余项,构建了城市级的人、车、路、管理、服务、共享六大交通数据专题库。形成“一幅图”(仿真分析显示图),不断完善交通数字化基础设施,分析交通需求热点、分布规律、变化特点,不断加深自流程化的预警、预知和预报等交通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贯彻“一令通”(交通决策一体化),建设交通规划大数据决策辅助系统,为应急调度、运力调配、拥堵治理、安全监管、行业维稳提供一体化决策支持。整合全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统计、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综合交通数据库,精准掌握全市居民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建设交通指数平台,利用全市公交、出租运行数据和手机信令OD数据,及时向群众拥堵信息,动态排查交通堵点;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优化公交线网,利用公交APP、公交微基站、手机定位、IC刷卡记录等方式收集公交客流信息,有效支撑行业管理和民生服务。实现“一盘棋”(管理服务一体化)实施“互联网+城市公交”、“互联网+定制巴士”、“互联网+出租车”、“互联网+驾培”、“互联网+汽车维修”、“互联网+停车”等计划,建成投用“大数据精准打击非法营运”、“贵阳掌上公交”、“贵州通”、“车来了”、“车陛下”、“网约校车平台”等一大批交通服务APP,推行综合交通信息APP、城市公交一卡通,用“互联网+便捷交通”的方式解决BRT、轨道交通、网络约车、维修救援、停车引导等的应用接入问题,提高通行效率。建设城市级交通大数据资源池,探索建设城市级行业大数据标准体系,逐步打破部门间、子行业间数据资源壁垒。健全完善交通子行业大数据应用平台、APP间联动机制,初步消除子行业间大数据系统建设“烟囱”现象

二、大数据促进长效管理。

一是抓顶层设计。将城市交通需求、道路规划和土地开发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形成城市交通“1+N”的规划体系,引导城市布局;优化完善新城居住、就业、医疗、教育等综合性功能,加强运力调度和完善路网结构,降低吸引源周边的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出行结构,加快绿色交通发展,构建现代综合公共交通系统,确立公共交通在通勤、通学出行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建需求模型。组织开展综合交通数据调查,全面掌握全市人口分布、出行时空分布、出行强度、交通基础设施等综合交通数据,开展模型的更新、维护和完善,全面提升模型预测精度,应用科学模型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三是谋政策精准。深度研究现行的限购、限行、停车收费、公交路权优先等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理清今后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制定的方向和思路;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城区小型客车穿越中心城区跨区行驶较多,讨论研究后相关部门制定了贵A牌照小型客车行驶贵阳环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制定行业管理政策,如网约车、定制巴士、出租车、摩托车、电瓶车、货运车等的管理办法。四是建评价体系。以公共交通满意度、交通智慧化建设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交通出行环保系数、交通安全指数、交通指数、交通新业态等为评价指标,制定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判交通发展水平,指导交通政策制定、交通规划编制等工作。

三、大数据建设全民参与。

一是听取民意。通过交通痛客计划、报纸、新媒体平台、官方网站留言板块、“12345”城市公共服务热线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对相关意见建议、投诉进行及时处理反馈。通过微信、网站、报纸等宣传交通工作,走进省、市交通广播电台直播间与听众朋友交流互动,引导群众参与、监督、评价交通工作。二是服务引导。探索市民出行遵规守纪诚信体系建设,明晰“警戒线”,让群众自觉遵守诚信法则,对失信行为进行刚性处罚,引导市民文明出行;建立“快处快赔”制度,引导车主利用“贵州交警”APP“快处快赔”功能,缩短办结时间,与省、市交广台达成“情报共享,信息互通”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和与驾驶员的沟通,尽早发现事故地点并引导驾驶员绕过事故区域。严格管控行人违章过街,严厉处罚机动车违停乱放、随意变道,摩托车、电瓶车随意行驶,严肃处理商铺商贩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力争在交通供给产品上得到群众的信任点赞。三是整改反馈。建立完善群众意见落实和反馈机制,根据群众意见重点整治交通突出问题。完善系列行业规范,制定《缓解交通拥堵“十要十不准”》、《公交车驾驶员“十要十不准”》、《出租车服务“十要十不准”》,以规则约束行为,提升服务水平;通过3D巡查等电子监控系统,加强对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服务行为的巡查和监管力度,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提升服务质量。

四、智慧交通,推动交通管理向民生服务迈进

党的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供动力支持。贵州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西部试点,贵阳市发展智慧交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先行先试的使命担当。下一步的工作中,贵阳将在国家和省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围绕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重点推进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深度应用和交通产业共建共享,推动从交通管理向民生服务迈进。加快推进贵阳市智慧交通平台、道路运行管控优化、公共交通刷脸支付和智能化停车管理服务平台等一些列核心支撑项目建设和中心工作任务推动。围绕智慧交通让群众出行更美好的目标,贵阳市以全力推进交通体制综合改革为保障,将市规划部门规划研究审查、市住建部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审查、市公安交管部门道路交通组织和停车场管理等职能划入市交委,统筹协调全市交通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交通、交通大数据应用、交通供给侧改革等工作,将涉及交通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有效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实现政府服务转型、服务协同,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全市交通领域大数据“聚”、“通”、“用”三大建设发展目标,目前已基本完成交通大数据“聚”和“通”,将逐渐把建设重点转移至“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智慧化技术手段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交通智能成果全民共享,积极探索交通大数据资源在服务民生、产业集群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深度应用。一是以顶层设计为统揽,全面谋划智慧交通发展,采用大数据的理论和方法,从系统性、前瞻性思考智慧交通发展,从“编规划、建体系、立制度、定标准,强产业”五方面谋划智慧交通工作。二是以数据融合为支撑,全力打造交通大数据分析及应用体系,着力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公路、内河航运、铁路、民航的智慧交通体系,以此实现“数据管理、运行监测、决策支持、信息、应急协同”五大功能,为贵阳市打造智慧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以安全应急为核心,构建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管调度框架,打造多元化、多样化、可视化的安全监管及应急指挥调度体系,实现综合交通运行监管数字化、摸得着、看得见。四是以便民服务为导向,完善公众交通一体化服务架构,满足面向民生的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实时、便捷、高效获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的需求。五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当下已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联网优化。以商业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加快示范推广应用,依托“贵阳市大数据交易中心”,建立“交通业态投资数据交易区”,推动交通数据的交易,打造“交通大数据产品应用超市”,全面盘活行业数据,培育交通大数据产业市场。

以我们正在推进的停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工作为例。贵阳市共有停车泊位约80万个,停车位有效利用率仅达49%,但停车缺口保守估计在40万以上,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从而带来了停车难、停车不规范等相关社会问题。贵阳市以停车位为载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市民参与”的原则,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将国有、企业及个人拥有的停车资源、资金、技术等进行科学配置,量化为股权股金投入停车场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全市停车场运营增值服务。市交委将牵头建设市级智慧停车平台,打通全市停车信息孤岛,将停车数据汇聚后统一管理和运营,借助车位引导,充分利用空闲车位,实现“错时停车”以盘活停车资源,有效提升车位利用率。全市停车场实现规模化运营后,将摆脱单一盈利模式,成为多个商业场景的消费入口和枢纽,通过开放平台链接和赋能其它商业,构建共赢生态,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挖掘更多商业价值。结合“互联网+”,推动政府、企业、市民建立停车生态,培育更多的停车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能交通发展的组织建设

政府应当将依托于大数据时展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从政策层面上帮助智能交通发展,利用政府优势展开国际交流项目。另外,必须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具备核心能力,在安全保护和政策制定方面要进行高度重视。首先要正视差距,能够清醒认识到西方在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和高端设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西方;其次要明确主权,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拥有的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纳人到主权范围;最后要拥有治权,互联网无国界,未来社会数据可能存储到国外,云计算跨越国境,遇到不在主权范围内但又确需保护的数据,必须拥有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

当下我国对智能交通发展的管理以及监管机构主要有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以及建设部,我国已在这些部门中抽调人员已经成立了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系统协调小组,主要针对智能交通建设的发展方向、技术研究以及系统集成方面进行管理。虽然我国已经成立相关指导小组,但是智能交通建设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针对智能交通领域的监督实施方面可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做到充分沟通交流,减少摩擦,高层政府机构在对相关部门管理时应注重利益协调,全责分离。另外,我国已设立智能交通管理协会,虽然该协会成立时间尚短,许多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但是该协会在推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能化交通建设方面做了诸多贡献。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该机构的建立,为该协会注入新生力量;另外,政府机构可以利用政策优势与发达国家展开技术合作,学习国外优秀技术,研究适合中国体制发展以及国情需要的技术,并且进一步的统一相关标准的制定,维护相关市场秩序;政府机构还应加强相关机构之间的协调,充分沟通相关信息,降低沟通成本。促进我国智能化交通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数据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出台规范而统一的交通大数据标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数据种类繁杂,接口规范不一致的现状,从制度层面保障大数据生态圈的平稳发展。在技术层面,要全面建立跨越部门、跨越区域的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且通过服务器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便于统计分析。除过从政府层面和技术层面消除信息共享障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外,还要注重大数据时代下的用户信息安全保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用户的隐私受到了网络中来自各方的威胁,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所有的信息均在互联网中记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加重了人们隐私的威胁。因此在保证信息资料存储与传输的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安全保护。只有保障了信息安全,才能给用户带来安全感,大数据时代让人们如同生活在一个无死角的空旷空间中,各个方向涌来的数据信息将人们的生活填满。

三、加强市场培育,扶持国内企业做大做强

交通运营和管理的统筹规划、合理发展,都与交通大数据的使用和应用能力密切相关,与日俱增的大数据需求大大促进了交通大数据的丰富应用前景。新时代智能交通的特点是实时化、全局化和智能化,需要改善和提高交通大数据的综合使用和应用能力,整合交通管理、交通监控部门采集到的零散信息,挖掘出有效可用的数据资源,供有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依托互联互通的交通大数据平台,采用高效、科学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交通运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全面启动现代化交通管理模式,提高交通运营管理效率,充分考虑市场以及用户需求,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培养良好的市场运营秩序。对国内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从政策、资金、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国内企业进行全方位扶持,生产质量更好,价格更优的智能化交通产品,帮助国内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结语

10余年的发展,我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从没有到有,从最初的发展到如今的系统标准化,且在当今的环境下,各国也研究出更具自主产权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成果则通过城市的交通显现出来。

智慧交通的发展篇(2)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 km2。

规划年限:2021 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 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智慧交通的发展篇(3)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 km2。

规划年限:2021 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 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智慧交通的发展篇(4)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1-0001-01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堵不堪、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挑战,推动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1 智慧城市建设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是城市发展的高层次需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智慧设备等协同推进,最终形成城市整体智慧产业链,推动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未来成熟的智慧城市体系将包含以下几种必要组成。

1)集多种技术为一体化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发展为集交通信息采集、通信传输、数据处理、控制指挥等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应用型产业,因其实时、准确、高效、绿色的特点,成为解决一些大型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实时互动的智慧医疗系统。智慧医疗是以医疗信息化为基础,核心是借助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设备进行患者的身份管理,形成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患者主索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约定的业务逻辑和网络协议,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目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主要应用于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监控管理、数字化医院和远程医疗监护三个方面。未来智慧医疗产业将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慧胶囊、智慧护腕、智慧健康检测产品等移动智慧医疗产品将会广泛应用,借助智慧手持终端和感测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

3)坚强型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基于高速通信网络,利用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具有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等特点,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同时,由于具有强韧的电网基础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在实现多种能源便捷接入的同时,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个性化智慧家庭。智慧家庭又可称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是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家电控制等技术,将家庭电器智能控制、信息交流及消费服务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高效、舒适、安全、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活。智慧家庭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依托数字电视机顶盒、个人手机等终端载体,实现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信息化,将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机联系并融合起来。同时,智慧家庭可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单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于提升消费水平、推动人文生活进步的巨大力量,真正做到安全、便利、舒适、节能、智能。智慧家庭产业融合了硬件升级、软件应用与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为芯片制造商、面板厂商、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产业链参与者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空间。

2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土壤。随着科技部在2013年10月将20个城市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数目已超过220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地先后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综合分析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运营准入标准,存在项目一哄而上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体系,项目建设水平、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

2)缺乏详细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或者是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没有深刻领悟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国家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目的。

3)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直接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3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加快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求解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1)要制定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力量,联合推进,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要求,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2)要考虑各个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自身特色和需求出发,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为着眼点,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统一规划下考虑到每个城市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和法制环境,建立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1(06).

[2]李峰.智能交通系统在国外的发展趋势[J].国外公路,1999(01).

智慧交通的发展篇(5)

在会展同期举办的一系列论坛活动,更是为会展倍添价值。这些论坛活动包括“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2014中国智慧城市国际交流大会”,以及“第二届中国智慧园区高峰论坛暨产业对接大会”等等。成百上千名中外演讲嘉宾及各领域技术专家云集于此,共同分享了智慧城市领域的重大机遇和变革。

名企云集

国际智慧大融合

第十六届高交会特别开设了近万平方米的专馆――“高交会智慧城市专馆”(6号馆),这是高交会历史上,首次以一个主题专馆的形式集中展示海内外智慧城市领域的优秀成果、创新技术和智能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6号馆在历届高交会举办期间一直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组展,展示内容皆为部级的重大科研成果,被称为规格、重要级最高的展馆,此次的布展设置充分说明主办方、部委领导对于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视与关注。

本届展会以城市规划建设的交通、通讯、能源、安全等领域为重点,九个各具特色的主题专区汇集了城市规划设计、信息网络、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通信、绿色建筑、智慧医疗、智慧广场、城市应急、地理信息、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众多国内外企业及相关城市,无疑是国际智慧的大融合。

在专馆中心位置,可以看到中兴、安防、万达、腾讯、太极、东软等名企的身影。中兴通讯此次展示的是已在国内100多个城市及全球40多个国家获得广泛应用的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参观者可以用手机在现场直接体验各种城市生活的智慧应用;在万达展位上,能够发现目前人们广泛关注的“健康服务云”、“食安云”;腾讯重点推介的是前不久刚刚推出的“QQ物联”社交智能硬件开放平台,这一产品让腾讯借此杀入智能硬件领域。

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东软,则认为中国城市的智慧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投资,此次他们的展区主题为“智慧 云城市”,突出了以云平台为基础,围绕民生、社会最热点需求做应用,以应用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其它,如中青创投的中国城市云大数据“车联网”、软通动力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深圳易尚的3D PLUS、深圳太极的云平台等项目与方案也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

此次展会还吸引了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评测中心、北大数研、北航等政府和高校科研机构,他们散布在展厅的不同地点,为参会者带来了无人机、微信家校通、警用装备物联网方案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智慧城市代表新余的展馆则以“智慧新余,能源管理”主题,强调人与自然、城市和谐发展的理念和具体做法,通过科技手段突出显示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特色。

专馆东南角可以说是人气聚集地,特斯拉(Tesla)和陆地方舟两家企业都在研发电动汽车,参展汽车时尚动感的外型、清新优雅的气质征服了现场所有的观众,使这一展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智能家居专区作为本次展会的一大特色板块,加百列、聪明屋等企业将带您领略到智能家电、智能安防和智能传感等技术带来的便捷与魅力,参会者可以把这些先进科技运用到家装中,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高峰论坛

同台论道共话智慧建设

为了更好地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理清智慧城市发展思路,推广创新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产品,在展会同期还举办了“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通过主题演讲、平行论坛、高峰对话、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针对智慧城市的趋势、创新应用、智慧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第三平台与智慧城市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研讨。

2014年11月17日,一年一度的高交会“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 在深圳会展中心如期拉开帷幕。本次峰会特邀了中央各部委的领导、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参会。另外,来自华为、中兴、神州数码、软通动力、微软、IBM、西门子等知名企业的领军人士也从各自角度开展广泛的研讨和交流,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在论坛上,中兴通讯政企事业部公共安全行业专家孙延春博士发表了题为《大智之城,安全为基》的主题演讲。孙延春博士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论为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需求层次做了分类,他认为,公共安全是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基础性需求。重视分类管理,信息共享不畅是公共安全管理的一大问题。

巴塞罗那市政府代表Xavier Mayo则分享了巴塞罗那的城市建设经验。她说,“Many slow cities inside a smart city”是发展原则,城市的发展不能只看重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对市民提供持续性的免费服务。

现在人们一提到智慧城市就与技术联系在一起,对此,IBM大中华区智慧城市总经理文金言说,这是一种误解。他认为,智慧城市是用技术堆积不起来的。智慧城市就是要靠最低的消耗、最少的污染来发展,打造可持续的生态城市才是目的,而非技术。

为促进智慧城市各产业链的对接,除了17日举办的“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之外,11月19日,由中国开发区协会、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联合主办,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和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协会承办的“2014中国智慧城市国际交流大会”、“第二届中国智慧园区高峰论坛与产业对接大会”也在第十六届高交会上举办。

智慧评选

智慧交通的发展篇(6)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而“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有力抓手。“智慧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要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市,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

从民生的角度考虑,一个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各个环节的服务,同样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服务的依托,尤其是“智慧”的服务。近年来,全国各省市持续努力,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以及智慧交通等行业服务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不言而喻。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倡导智慧教育服务,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未来的教学将不会受到区域、时间以及文本的限制,而是智能化的数字互动课堂。近几年,“数字互动教室”、“感知教育”、“电子白板”等新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将有力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进程。而经过智慧技术改造的校园也将变得更加绿色、环保和“聪明”,未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

智慧医疗服务在智慧城市的服务领域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数字技术的推进和物联网的融合,信息化使得社会服务越来越便利,大众梦想中的无障碍医疗服务也将成为现实。在今天的各大智慧城市建设示范点,看病将不会出现以前那种排长龙的中国式场景。相反,挂号服务自助,缴费流程便捷,医疗档案全部电子化……在医疗行业中加入更多的智慧元素,将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推动医疗服务事业的加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新医改的推动下,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体系,马上就可以实现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从根本上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

与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一样,智慧交通服务也是“智慧城市”改善民生需求的重要领域。“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部提出了用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的目标,实施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行业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网组网技术,3G、4G远程通信技术等为交通领域带来的改变令人欣喜。信号灯随车流量大小而改变,公交车、出租车、公路客运车等车辆位置实时感知,公交电子站牌的画面随时监控,施工道路的位置一览无余,停车场的空余车位即时通报……智慧交通将全面改变传统交通出行模式和管理模式,通过创建一种泛在、可视、可信的智能交通体系,使得交通的管理方式、服务方式产生了革新性的进步,让人、交通和社会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服务做到位,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引发战略投资,并吸引高科技领域的尖端企业入驻,进入良性循环。在推动社会文明和经济生活发展的同时,公民社会保障服务、城市生态、城市基础设施、能源消耗、区域平衡、信息化进程等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这将直接有利于整个智慧城市的健康有效运转和持续发展。

新技术带动下的智慧城市产业创新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智慧城市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的新概念。智慧城市建设除了能够促进城市运营管理水平等作用外,还能够直接带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间接推动城市的企业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智能模式对新技术的需求将衍生出更符合城市的智慧主题,同时催生跨领域的新兴产业。

智慧交通的发展篇(7)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18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为上海转型发展、接轨国际创造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后续产业升级、新区开发、民生改善增加强大的科技支撑,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上海市企业科技管理协会承办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国际比较与上海践行专家论坛”,2012年10月31日在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举行。

论坛盛邀了在战略规划、建设管理、交通通信等领域的智慧城市理论与践行的专家学者,就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传感等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理论,及其在城市网络、交通、医疗、教育、商贸、生产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多视角的论证与展示,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学术对策。同时,论坛也为专家学者营造了学术理论与实践案例共享的交互平台。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以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上海市交通港口局、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党校、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市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上海城市管理杂志社等的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有6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智慧城市及其建设的理论与践行路径发表了演讲。

一、架构智慧平台,实现城管变革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戴伟辉副教授作了题为《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链》的演讲,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其困境、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链、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与驱动机制等三个角度阐释了智慧城市的综合建设问题。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依据本地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地方特色,针对城市社会未来所面临的各类矛盾与问题,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和系统性创新,实现城市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新生活。戴教授还通过生态群落的演替引申阐释了数字社区的发展趋势,认为,新型社区应构建突发事件预警和舆情引导机制、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协商机制、公众学习教育机制、居民情感交流机制等五大网络机制。

二、建设智慧城市,通信网络先导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现代通信研究所的何晨教授作了题为《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的演讲,并就物联网的基本内涵、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物联网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以及物联网在中国发展的现状等议题作了阐述。他认为,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多种信息的智能共享,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体现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何教授还介绍了我国四大产业空间格局的物联网发展现状,认为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水利、智能旅游、智慧校园等,因此,在技术上将呈现融合化、嵌入化、可信化、智能化的特征,在管理上将呈现标准化、服务化、开放化、系统化的特征。

三、规划智慧城市,聚焦紧迫问题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蒋力群处长作了题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前瞻》的演讲,他认为,智慧城市的着眼点必须聚焦紧迫问题,诸如交通保障、安全威胁、土地紧缺、生态失衡、规划滞后、社会维稳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城市管理能力。他指出,各地政府在倡导智慧城市建设时,必须着力于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智能化的专项工程、工作生活的创新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牵领效应、相关信息产业和产业信息化的水平、优化信息化的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而规划构建智慧城市、确立城市的国际领先地位,必须优先保证四方面的措施落实,即:宽带城市、无线城市的基本建成,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能的初步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信息安全总体实现可信、可靠、可控。

四、打造智慧城市,重视系统工程

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高级工程师唐定富作了题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的演讲,他认为,“智慧城市”是一种导向,是新时期的一个口号,目的是推进技术、产业和应用更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只是IT行业所能完全承担,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努力和实践的系统工程。同时他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完全是各种新、老技术的集大成,更应重视各项应用结果是否便捷、有效,以及适用性的验证和评价。据他介绍,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领域,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不断提升信息化在本领域的应用水平,更好地服务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战略、新需求,并为安全、有序、适宜的城市运行环境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五、发展智能交通,官产学研并进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朱昊作了题为《上海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对策研究》的演讲,他介绍,目前智能交通正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面向个体的主动管理转变、追求绿色低碳环保、安全与应急更受关注、更侧重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提高、交通信息成为生活资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网络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交通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以及无缝多模式的交通换乘衔接等。他认为,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是上海交通运输行业深化管理、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未来10年上海各部门将通力协作,“官产学研”并进,全力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同时,依照“掌握现状、找出规律、科学诱导、辅助决策”的思路,贯彻落实“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并以交通智能化为契机,创建一体化、网络化、枢纽型的综合交通体系,智能交通系统将全面进入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的工作领域,也将快步走进我们每一位市民的生活。

六、智慧虹桥枢纽,依托信息技术

智慧交通的发展篇(8)

智慧交通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技术支持,实现对城市交通、居民出行和物流运输的智能化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达成提供更高效的出行效率、降低交通成本、创建更绿色环保的城市空间和更舒适的出行体验。交通部2019年9月24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体现了当下交通管理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出发,成为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智慧交通布局的前瞻性规划。从已有文献的研究来看,智能交通建设领域的研究从顶层规划、技术探讨开始向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向发展,涉及理论、技术、实践等多个方面内容,对智慧交通建设的规划发展、核心技术、技术应用多有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对民众生活的环境质量、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实时监测十分重要。[1]西方国家和一些城市业已确立了智慧交通发展路径,从这些国家和城市今年来在智慧交通发展规划、智慧路灯和车辆信息系统方面的创新进行对比,为国内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提供了借鉴。

1国外智慧交通建设的规划转向

西方国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涉足智能交通的研究,将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方向。国外城市从政策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城市现状相结合,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西方国家在建设智慧交通过程中结合先进技术来进行交通拥堵治理,收集大数据平台所需的海量数据信息,提供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政府部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美国2015年ITS战略计划,计划在2019年完成网联化与智能化的双重升级。在无人驾驶汽车发展上,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法规鼓励和约束自动驾驶汽车发展,2016年《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时起从法律层面上肯定自动驾驶的合法性并将其纳入联邦法律框架,战略方案从1.0到3.0的引导与展望鼓励各州重新评估现有交通法律法规,为自动驾驶技术在全美的测试和部署清除法律障碍,落实推动该项技术与地面交通系统运输模式的融合。欧盟第一个协调部署智慧交通的法律性基础文件是2010年欧盟委员会制定的《ITS发展行动计划》,这是欧盟范图内第一个协调部署ITS的法律基础性文件,确立欧盟2020智能交通系统(ITS)三大目标为交通可持续、竞争力和节能减排。之后,欧盟主要在电动汽车、道路安全、智能交通系统、市场准入以及CO2排放等领域提出了战略实施方案,计划加强各国交通科研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欧盟目前对于车辆信息互联的技术标准还未最终确定,围绕WIFI技术和5G技术两大技术系统的企业目前处于争执不下阶段。日本政府高度重视自动驾驶汽车、车联网和智能交通领域发展。早在2013年,日本内阁便了日本复兴计划《世界领先IT国家创造宣言》,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核心之一。以此为蓝本,日本内阁制定部级科技创新项目《SIP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计划》,将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研发升级为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自动驾驶商用化时间表以及《ITS2014-2030技术发展路线图》,计划在2020年建成世界最安全道路,在2030年建成世界最安全和最畅通道路。日本非常关注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规划,不仅在《2017官民ITS构想及路线图》确立这一领域技术的推进时间表,还通过《自动驾驶相关制度整备大纲》明确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划分和事故赔偿原则,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目前,在亚洲地区初步形成了以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体系。从西方国家对于智慧交通整体规划来看,美国、欧盟、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在智慧交通发展战略上着力点都有区别,但在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上都非常重视。美国智慧交通发展规划基于国家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基础,由国家进行统一规划,在充足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下发展迅速。日本由于地小人多,在已有VICS系统和ETC技术使用下开始注重自动驾驶汽车。欧盟强调各国合作和标准化、强调综合运输系统智能化、重视通信和车载设备等。

2国外智慧交通应用领域的创新

2.1智慧路灯的升级打造。智慧交通的实施目的是为了能够为城市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让行人、车辆和城市道路之间能够找到一个相对协调的平衡点进行良性地系统运作。以往在交通管理上主要侧重对机动车和各类车辆的控制和管理,因为设备的局限性难以为行人提供个性化的需求和体验,智慧交通能在规范行人的交通行为同时保障行人安全、满足公共服务诉求,当城市路灯在城市中的使用与先进传感器结合以后,智能路灯成为了目前国外城市首要尝试的设备。新加坡近年来在原有交通管理系统基础上大力发展以“智慧国家2025”为主导的智慧交通方案,新加坡陆路交通部提出对公共照明进行“智能化+LED”升级改造的方案,预备将全国现有的路灯改造成含智能控制系统的智能路灯,其中60万个路灯将会在装备传感设备的情况下完成城市公共服务的同时进行数据的收集。美国城市洛杉矶、芝加哥、纽约、西雅图、圣地亚哥等城市都已开始安装智能路灯。洛杉矶在该市大范围内安装智能路灯设施,将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结合路灯配备的传感器,从而收集交通数据、分析信息并进行共享。芝加哥通过“路灯杆装上传感器”,进行城市数据挖掘。在人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被应用在了芝加哥市的街边灯柱上。通过“灯柱传感器”,可以收集城市路面信息,检测环境数据,特别是空气质量和噪音,但不会侵犯个人隐私。西雅图路灯可以改变色温,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路灯亮度,与环境能有机和谐成为一体。圣地亚哥与通用电气和ATT公司合作,在路灯上安装了摄像头、麦克风和传感器,具有找停车位和监测社区枪击声音等功能,集智能安防、微基站、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等使用功能于一身。英国MiltonKeynes、德国林、法国里昂、荷兰海牙都对当地路灯进行升级改造。英国MiltonKeynes在当地的MK体育场安装的路灯同样具有监控摄像、WIFI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功能,体育场内的售票处和商店门口路灯还安装了闭路电视、公共广播,必要时可作远程连接。德国柏林电线杆成为了电动汽车的充电桩,约占德国一半数量的电线杆都能提供这项服务。斯图加特市在对本市路灯进行LED路灯升级,配合智能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控制。海牙在当地一个海滩上安装智能灯柱,装有摄像头、传感仪和数据传输网络,能够调节灯光的亮度、检测空气和噪音、控制交通,并帮助游客寻找空余的停车位。2.2车载终端的广泛采用。在车载终端使用领域日本和新加坡属于最为典型的国家,地少人多,有限的空间局限性催生了更为高效的城市车辆信息系统构建,均已建立了完善的车载终端设备开发。日本独特的VICS系统(Vehicle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ystemCenter)由日本道路交通情报中心建设和管理,通过汽车上安装的车载设备接收VICS中心提供的实时交通信息,信息内容遍及全国交通信息播报。数量庞大的车载终端意味着高额的运行经费,这些经费主要由政府拨款和车载设备销售,生产企业每台需向VICS中心交纳2000日元的费用,因此VICS中心每年获得16亿元收益,最终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在日本,紧急车辆和公交车辆在道路通行中享有优先权,城市交通管理控制系统中心通过车上的车载优先系统调节路口信号灯,以缩短紧急车辆和公交车辆的通行时间。东京市是日本率先采用全自动智慧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133台计算机对全市多个路口红路灯进行智能控制;静冈市智慧交通控制系统通过1台主机和16台分机控制全市大部分信号灯。新加坡的车辆同样装有车载设备,通过城市交通管理系统ERP(电子收费系统)在划定的控制区域进行监测,当车辆经过电子收费站时通过在车辆上安装的车载设备实行自动扣费。2.3违法行为的识别技术。违法行为识别以往只能监测汽车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下,车辆识别技术得以对车辆和行人进行信息的识别、分类和统计,提升了违法识别效率,在治理城市拥堵、缓解交通压力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交通出行方面,拥堵时段收费是国外较为常见的使用方式,如新加坡、伦敦和斯德哥尔摩都采取了拥堵收费的方式。新加坡实行交通拥堵收费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城市道路的十字路口、交通要塞、高速公路和公共区域都装备了电子眼,不仅对车辆闯红灯和超速能够准确记录,对行人的违法行为也一视同仁。伦敦从2003年采用车辆自动识别技术对车辆的出行路线进行判别,在市区核心范围进行拥堵收费,如果在伦敦中心区域的道路上看到一个红色的“C”,代表车辆已经进入到收费区域。伦敦在拥堵区域征收每天11.50镑的拥堵费,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早上7点到晚18点,周末、法定节假日不收费。收费对象主要是私家车和货车,本区域居民公交车、出租车、消防车等紧急救援车辆及残障人士等特殊驾驶群体车辆不征收费用。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监视器,利用射频识别、激光扫描和自动拍照等技术,实现了对一切车辆的自动识别,缩短了违法行为识别的处理时间。

3结语

智能交通的创新和探索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我国目前将智慧交通建设更多纳入智慧城市的打造过程,从成本来看智慧路灯的落地实施可能性较大,智慧路灯在支持智慧交通建设基础上也能不断发挥城市管理、能源环保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车载终端因运营成本的问题,在5G技术发展情况下更容易被手机手段所取代。拥堵收费制度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上的效果明显,但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往往较大。美国纽约市议会2008年表决通过了曼哈顿区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提案,因反对者众多而不得不搁置。北京市2016年曾讨论过拥堵收费政策,最终未能实施。交通拥堵收费政策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非常依赖于完善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从征收拥堵费缓解拥堵的有效性角度看,交通拥堵费对缓解交通拥堵起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改变市民的出行结构。[2]国内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仍需根据自身城市特点进行建设。

智慧交通的发展篇(9)

智慧襄阳势在必行

通过手机上的“无线城市”客户端,直接查询个人医保、公积金、路况信息;下载襄阳旅游指南手机客户端,游客揣上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在襄阳轻松订餐、订酒店、购买旅游商品;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通过“班班通”工程也能听到名校的优质课程……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智慧城市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在交通、旅游、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为市民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对低效、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以减轻城市管理的压力。

在“产业成长 智慧兴城――智慧城市与两化融合深度行”上半场智慧城市活动上,IBM软件事业部资深系统架构师干敏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自我需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交通、安全、就业、医疗、教育等领域供不应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城市供给和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襄阳市经信委副主任徐科华听完IBM专家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和如何落地实施的报告后,表示襄阳按照“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深刻把握全球信息化深入发展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交汇的时代特征,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初步形成了以政务信息化为龙头、以企业信息化为主体、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为目标的信息化发展格局。同时,全市坚持把信息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大力实施信息化“兴业、强政、惠民”工程,加快推进“数字襄阳、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电子商务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加快了全市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当前,襄阳正积极推动以云计算、电子信息和电子装备为核心和基础的信息化建设步伐,积累襄阳未来发展的后发优势,加快赶超的步伐,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必将带动襄阳市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信息产业的集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探索智慧初见成效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相继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并进行了一些探索。襄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智慧城市”,就是为解决城市存在的人口大量增加、交通堵塞、污染严重、市民生活幸福指数下降等问题。襄阳建设智慧城市是市委带领全市人民探寻“中国梦”、实现“襄阳梦”即建设“四个襄阳”和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途径。

襄阳智慧城市建设,将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六大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使其以一种更加智慧化的方式运行,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效能、居民生活幸福程度以及产业发展水平的一项综合性城市信息化建设工程。智慧城市的目标就是把襄阳变成一座有观感、有体验的理想城市,增强襄阳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气场。

据悉,2013年12月12日,《襄阳“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评审。专家表示,规划设计方案通过评审,这标志着襄阳“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襄阳市经信委副主任徐科华认为,各相关部门要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到襄阳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去,提高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彰显规划的统筹指导意义。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商业和社会生产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将实现以智慧城市建设增强襄阳发展气场,实现“产城融合”和“四化同步”。

规划先行促成落地

IBM软件事业部资深系统架构师干敏对此表示认可。他说,缺少顶层设计、忽视建设和运营的体制与机制问题,都不利于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发展。他建议,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轻重缓急,配套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具体来说,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建成的系统对于当地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具备实施的基本条件。

据了解,除进行顶层设计外,目前襄阳市已在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公安、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十大领域,部分实现了智慧化应用。除了十大领域外,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水务等领域也有望得到逐步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襄阳将成为全方位互联、高度智能化的城市,政府、企业和广大群众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安全可靠、方便快捷、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新生活。

在“产业成长 智慧兴城――智慧城市与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上,襄阳市经信委副主任徐科华介绍:“首先我们会选择一批贴近民生,老百姓特别关注的领域,进行先行启动,包括智慧公交、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领域。”

襄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襄阳正在积极筹划智慧交通的建设,通过建设市民可使用所获得的信息,轻松制定自己的出行规划,“躲开”拥堵路段,快速抵达目的地。智慧交通的建设将会使得出行变得更加“简单”。选择使用公共交通的市民,可以在出行前根据当前的交通状况,了解到公交车的到站时间、换乘时间间隔等信息,从而计算出此次出行所需花费的时间。自驾出行的市民,通过智能导航可动态选择最优路径行驶。当前方道路出现拥堵时,交通诱导信息将会提前通知驾驶者,让驾驶者有机会选择其他路线避开拥堵路段。

谈到智慧交通的实现,IBM软件事业部资深系统架构师干敏表示,用智慧的应用解决“城市病”应该抓主要矛盾,例如IBM公司对于交通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交通状况的预测。依靠强大的综合分析能力,将当前的交通数据、历史数据、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信息统一整合起来并加以分析,可以实现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交通预判。为市民出行、交通管理者的日常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持。智慧交通的建设将会实现人、车、路、环境和谐,引导并吸引市民主动选择最优的出行方式。

网络是智慧城市实现的基础

智慧城市的实现,首先基于无所不在的网络,然后才有无所不在的物联网,网络通讯在市区实现全覆盖以后,市民就可以手持不同终端设备,享受各种高带宽带来的应用服务。

智慧交通的发展篇(10)

“智慧武汉”规划近日公布,透漏武汉经过3年时间,实施八项智慧应用体系,发展七个支撑性智慧产业,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城市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上突破,建成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能互联武汉,使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智慧低碳环保经济体系现代社会强调可持续发展,智慧的环保经济体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促进节能降耗,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的运用。比如农业精细管理中,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状态等数据信息,再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和自组网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汇总,并通过专家系统运算和决策自动进行通风、滴灌、通知管理单位等操作,实现精准化和智能化农业生产。

智慧商业服务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把生产商、商品、商场、消费者有机联接,实施虚拟产业链项目,推行手机支付、网上交易,促进重点行业电子交易中心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

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构。智能化管理城市基础设施,自动化安防系统等。大幅度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优化市民生活体验,让一切变得更加便捷。

智慧交通体系在主要交通节点实施交能流控制,电视监控和交通诱导,均衡全市交通流,建设交通信息互动平台,向社会提供实时交通流量信息和出行建设,为市场提供点到点服务,优化交通状况。

智慧环境监测体系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产环境监测中,重点推进水资源、地下管网监测和森林生态安全监测试点示范。

智慧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将物联网技术与食品、药品等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供应链管理系统融合,实现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定时安全的食品药品信息,对不合格者提出警告,从源头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智慧交通的发展篇(11)

智慧交通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技术支持,实现对城市交通、居民出行和物流运输的智能化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达成提供更高效的出行效率、降低交通成本、创建更绿色环保的城市空间和更舒适的出行体验。交通部2019年9月24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体现了当下交通管理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出发,成为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智慧交通布局的前瞻性规划。从已有文献的研究来看,智能交通建设领域的研究从顶层规划、技术探讨开始向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向发展,涉及理论、技术、实践等多个方面内容,对智慧交通建设的规划发展、核心技术、技术应用多有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对民众生活的环境质量、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实时监测十分重要。[1]西方国家和一些城市业已确立了智慧交通发展路径,从这些国家和城市今年来在智慧交通发展规划、智慧路灯和车辆信息系统方面的创新进行对比,为国内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提供了借鉴。

1国外智慧交通建设的规划转向

西方国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涉足智能交通的研究,将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方向。国外城市从政策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城市现状相结合,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西方国家在建设智慧交通过程中结合先进技术来进行交通拥堵治理,收集大数据平台所需的海量数据信息,提供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政府部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美国2015年ITS战略计划,计划在2019年完成网联化与智能化的双重升级。在无人驾驶汽车发展上,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法规鼓励和约束自动驾驶汽车发展,2016年《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时起从法律层面上肯定自动驾驶的合法性并将其纳入联邦法律框架,战略方案从1.0到3.0的引导与展望鼓励各州重新评估现有交通法律法规,为自动驾驶技术在全美的测试和部署清除法律障碍,落实推动该项技术与地面交通系统运输模式的融合。欧盟第一个协调部署智慧交通的法律性基础文件是2010年欧盟委员会制定的《ITS发展行动计划》,这是欧盟范图内第一个协调部署ITS的法律基础性文件,确立欧盟2020智能交通系统(ITS)三大目标为交通可持续、竞争力和节能减排。之后,欧盟主要在电动汽车、道路安全、智能交通系统、市场准入以及CO2排放等领域提出了战略实施方案,计划加强各国交通科研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欧盟目前对于车辆信息互联的技术标准还未最终确定,围绕WIFI技术和5G技术两大技术系统的企业目前处于争执不下阶段。日本政府高度重视自动驾驶汽车、车联网和智能交通领域发展。早在2013年,日本内阁便了日本复兴计划《世界领先IT国家创造宣言》,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核心之一。以此为蓝本,日本内阁制定部级科技创新项目《SIP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计划》,将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研发升级为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自动驾驶商用化时间表以及《ITS2014-2030技术发展路线图》,计划在2020年建成世界最安全道路,在2030年建成世界最安全和最畅通道路。日本非常关注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规划,不仅在《2017官民ITS构想及路线图》确立这一领域技术的推进时间表,还通过《自动驾驶相关制度整备大纲》明确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划分和事故赔偿原则,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目前,在亚洲地区初步形成了以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体系。从西方国家对于智慧交通整体规划来看,美国、欧盟、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在智慧交通发展战略上着力点都有区别,但在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上都非常重视。美国智慧交通发展规划基于国家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基础,由国家进行统一规划,在充足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下发展迅速。日本由于地小人多,在已有VICS系统和ETC技术使用下开始注重自动驾驶汽车。欧盟强调各国合作和标准化、强调综合运输系统智能化、重视通信和车载设备等。

2国外智慧交通应用领域的创新

2.1智慧路灯的升级打造。智慧交通的实施目的是为了能够为城市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让行人、车辆和城市道路之间能够找到一个相对协调的平衡点进行良性地系统运作。以往在交通管理上主要侧重对机动车和各类车辆的控制和管理,因为设备的局限性难以为行人提供个性化的需求和体验,智慧交通能在规范行人的交通行为同时保障行人安全、满足公共服务诉求,当城市路灯在城市中的使用与先进传感器结合以后,智能路灯成为了目前国外城市首要尝试的设备。新加坡近年来在原有交通管理系统基础上大力发展以“智慧国家2025”为主导的智慧交通方案,新加坡陆路交通部提出对公共照明进行“智能化+LED”升级改造的方案,预备将全国现有的路灯改造成含智能控制系统的智能路灯,其中60万个路灯将会在装备传感设备的情况下完成城市公共服务的同时进行数据的收集。美国城市洛杉矶、芝加哥、纽约、西雅图、圣地亚哥等城市都已开始安装智能路灯。洛杉矶在该市大范围内安装智能路灯设施,将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结合路灯配备的传感器,从而收集交通数据、分析信息并进行共享。芝加哥通过“路灯杆装上传感器”,进行城市数据挖掘。在人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被应用在了芝加哥市的街边灯柱上。通过“灯柱传感器”,可以收集城市路面信息,检测环境数据,特别是空气质量和噪音,但不会侵犯个人隐私。西雅图路灯可以改变色温,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路灯亮度,与环境能有机和谐成为一体。圣地亚哥与通用电气和ATT公司合作,在路灯上安装了摄像头、麦克风和传感器,具有找停车位和监测社区枪击声音等功能,集智能安防、微基站、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等使用功能于一身。英国MiltonKeynes、德国林、法国里昂、荷兰海牙都对当地路灯进行升级改造。英国MiltonKeynes在当地的MK体育场安装的路灯同样具有监控摄像、WIFI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功能,体育场内的售票处和商店门口路灯还安装了闭路电视、公共广播,必要时可作远程连接。德国柏林电线杆成为了电动汽车的充电桩,约占德国一半数量的电线杆都能提供这项服务。斯图加特市在对本市路灯进行LED路灯升级,配合智能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控制。海牙在当地一个海滩上安装智能灯柱,装有摄像头、传感仪和数据传输网络,能够调节灯光的亮度、检测空气和噪音、控制交通,并帮助游客寻找空余的停车位。2.2车载终端的广泛采用。在车载终端使用领域日本和新加坡属于最为典型的国家,地少人多,有限的空间局限性催生了更为高效的城市车辆信息系统构建,均已建立了完善的车载终端设备开发。日本独特的VICS系统(Vehicle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ystemCenter)由日本道路交通情报中心建设和管理,通过汽车上安装的车载设备接收VICS中心提供的实时交通信息,信息内容遍及全国交通信息播报。数量庞大的车载终端意味着高额的运行经费,这些经费主要由政府拨款和车载设备销售,生产企业每台需向VICS中心交纳2000日元的费用,因此VICS中心每年获得16亿元收益,最终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在日本,紧急车辆和公交车辆在道路通行中享有优先权,城市交通管理控制系统中心通过车上的车载优先系统调节路口信号灯,以缩短紧急车辆和公交车辆的通行时间。东京市是日本率先采用全自动智慧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133台计算机对全市多个路口红路灯进行智能控制;静冈市智慧交通控制系统通过1台主机和16台分机控制全市大部分信号灯。新加坡的车辆同样装有车载设备,通过城市交通管理系统ERP(电子收费系统)在划定的控制区域进行监测,当车辆经过电子收费站时通过在车辆上安装的车载设备实行自动扣费。2.3违法行为的识别技术。违法行为识别以往只能监测汽车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下,车辆识别技术得以对车辆和行人进行信息的识别、分类和统计,提升了违法识别效率,在治理城市拥堵、缓解交通压力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交通出行方面,拥堵时段收费是国外较为常见的使用方式,如新加坡、伦敦和斯德哥尔摩都采取了拥堵收费的方式。新加坡实行交通拥堵收费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城市道路的十字路口、交通要塞、高速公路和公共区域都装备了电子眼,不仅对车辆闯红灯和超速能够准确记录,对行人的违法行为也一视同仁。伦敦从2003年采用车辆自动识别技术对车辆的出行路线进行判别,在市区核心范围进行拥堵收费,如果在伦敦中心区域的道路上看到一个红色的“C”,代表车辆已经进入到收费区域。伦敦在拥堵区域征收每天11.50镑的拥堵费,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早上7点到晚18点,周末、法定节假日不收费。收费对象主要是私家车和货车,本区域居民公交车、出租车、消防车等紧急救援车辆及残障人士等特殊驾驶群体车辆不征收费用。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监视器,利用射频识别、激光扫描和自动拍照等技术,实现了对一切车辆的自动识别,缩短了违法行为识别的处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