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慧交通综述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7 14:48:45

智慧交通综述

智慧交通综述篇(1)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213

0 前言

目前,互联网时代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核心。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主要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使传统产业在智慧化服务的影响下发生变革。因此,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物联网应成为社会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从而加快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推进医疗卫生、公共交通、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智能化,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社会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就当前社会智慧服务产业中的物联网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予以探究,并阐述其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

1 智慧服务产业中物联网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

1.1 智慧服务商店模式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通过充分利用网络的联接性,来满足整个社会对智慧服务的需求。在此前提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根据未来物联网的市场应用、产业结构和服务需求等研究并建立起一个“智慧服务商店”的共享平台,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智慧服务商店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四个虚拟融合平台:异构终端虚拟平台、泛在网络虚拟平台、融合信息虚拟平台和综合服务虚拟平台。这四个虚拟平台构建了相对开放的服务环境,不但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安全快捷的智慧化服务,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1]。

1.2 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物联网协同创新创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新型产业结构,将传统的产业、学科和技术领域中碎片式孤岛状的闭“环”打造成为物联网产业的三条“链”。这三条“链”分别为:(1)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是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所产生的,其主要包括物联网所有设备的制造者和服务的提供者,通常情况下是由相关产业中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作为主导,与其他企业结成一种战略联盟的关系链。(2)物联网学科链。在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交叉与融合,多个学科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因此形成学科链。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促使高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打造新的学科链,从而满足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3)物联网技术链。由于学科链无法直接作用于产业链,而产业链需要满足各种物联网新产品及新服务开发的要求。因此,在学科链的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目标,组织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协同合作,从而形成技术链。技术链的产生能有效提高科研开发工作的效率,对物联网产业的稳步发展也起到支撑作用。

2 协同创新对物联网技术体系和智慧服务产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2.1 推进智慧农业服务产业的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广泛普及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地理信息、农作物模型和遥感监测等现代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广大农民可以通过这种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成网上选种、科学种田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这样能更好的实现农业服务产业智慧化[2]。

2.2 推进智慧交通物流产业的发展

在城市交通物流产业中,智能交通系统不断发展,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和智能线路诱导信息系统。为加快智能交通运输发展,应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完善F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信息体系。同时,在实现航空、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等跨行业的数据共享方面,也应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完成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创新工作,为智慧交通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3]。

2.3 推进智慧医药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医药服务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为提高对居民和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的服务水平,医疗机构应重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实现各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样一方面能避免对患者在同一检查项目上进行重复检查的情况出现,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减少医疗机构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还能推进医保与其他业务之间的协同管理,实现患者跨区域治疗的即时结报工作,真正推进智慧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

2.4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及综合管理智能化工程的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开始向数字化方向迈进。为建立完善的城市智能信息系统,应不断推进城市智能卡在不同行业的综合应用,以此实现智能卡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交通、公共事业等方面的一体化应用。这样不仅能稳步提高城市智能服务管理水平,更能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城市生活感受。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建设物联网协同创新体系,以保障人民基本利益为前提,完善社会智能化服务产业模式。物联网发展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其技术体系与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仍存在严重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各部门需要科学整合资源,加强协同创新,从而形成统一整体,以确保物联网技术和应用能够迅速发展并深化未来智慧化服务产业的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综述篇(2)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Nowadays, ow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apidly, it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field.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whose core is data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has brought the new technology connotation to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as well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cept and model of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when collecting, storing and utilizing big data. As the big data use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s a new technology, there is no very effective measur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of big data use in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field,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accordingly.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get the maximum commercial and research value from the big data, and make a great process in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field.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big data; information security

0 引 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交通系统和相关资源日趋紧张;人口不断的增长和越来越大的移动需求,更加增大了交通系统的压力。扩建道路、增加公共交通等传统的解决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交通系统面临的问题。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大力发展为解决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智慧交通的概念由此提出。我们应该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加强交通需求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依托高新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智慧交通建设,发挥已有能力,释放交通压力,促使交通出行安全[1]。此外,智慧交通可以直接有效地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手段和必要举措。大数据作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发现从单一的交通数据中无法获取的信息,通过大量数据汇集融合,得到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以及在拥堵情况下的交通出行规律,围绕以人为基本核心,实现生活与交通的平衡,并为交通系统的管理与规划提供综合性决策[2]。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主要应用于公共交通服务、交通引导、物流调度优化等方面,通过数据资源整合,依托云计算服务平台并应用大数据技术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3]。如今,国内交通部门都在积极研究大数据技术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如杭州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城市轨道交通数据分析,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与百度展开深度合作,并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国外交通部门同样以公众便捷出行为宗旨,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交通效率[4],如美国商用铁路就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构提高运输的及时性。然而在智慧交通系统的实际建设中,大数据带来的信息安全挑战却不容忽视。

1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

随着智慧交通的建设,大数据已经成为交通数据平台的重要载体,作为生产要素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快速处理技术和分析提取技术的发展,可以迅速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对系统的辅助决策提供帮助。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可以突破各行政区域间的限制,进而共享数据信息。另外,大数据的组合效率和信息集成优势有利于综合性立体的交通信息体系的构建[5];另外在交通资源配置、车辆安全方面利用大数据的快速性和可预测性提升交通预测水平都有极大帮助。然而,智慧交通中大数据掀起新的生产率提高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同时,随着而来的是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带来的挑战。

1.1 行业标准不统一

国内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实施智慧交通系统项目时,国家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所以造成许多地区的智慧交通系统相对独立,衔接和配合度不强[6]。在智慧交通中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依靠前端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由于铺设的前端传感器来自于不同的生产企业,这些行业并没有统一的接口标准,这就造成即使同一个城市的不同系统也很难进行衔接和配合。在智慧交通的大数据应用中,数据采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不统一的标准会严重加大交通数据获取难度,从而妨碍交通流的分析与预测。

1.2 难以确保智慧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智慧交通系统的整合度和复杂度越来越高,然而其健壮性却没有随之提高,因此系统整体的信息安全风险随之增大。智慧交通系统往往需要大量的服务器和前端设备,包括信号控制、交通流量采集、交通诱导、电子警察、卡口等子系统,数据要和上级交通管理平台、下级交通管理子平台、公安业务集成平台等系统相连。系统具有流程复杂、业务系统众多、客户端分散等一系列特点。数据中心需要竭尽全力保证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随着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前端设备点位增加,设备故障点也呈几何级数增长,管理人员必须保证这些设备正常运行。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智慧交通系统中硬件设备因功能滞后或老化而导致传输速率下降以及网络延迟,这些都可能引起数据泄露以及丢失,严重影响大数据安全。

1.3 难以确保数据源的质量

数据的质量主要是指数据的真实性或可信度,具体可以分为数据出处和数据失真两个层面。智慧交通应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系统中的传感器和监控等设备收集的数据,大数据中心需要高质量的数据源,而目前设备长时间运行的性能得不到保证,数据质量不高限制了智慧交通业务高水平的扩展应用。现代化的交通诱导和交通信号控制需要实时准确的交通流量数据以供进行交通状态判断以及短时交通预测使用。而由于目前系统健壮性不足,难以自行判断数据质量,从而使得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用,最后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

1.4 增加隐私泄露风险

巨量的交通数据包含了个人的一些敏感信息。这些数据集中的存储增加了泄露的风险。一旦遭到非法使用,这将引起重大后果。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来看,都将对许多牵涉的用户造成影响。另外,由于数据量较大,对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界定的明确标准,许多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并未考虑其中涉及的个人隐私安全问题。

1.5 增加信息安全风险

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是利用道路和车辆等配置的前端设备进行交通数据采集,并从超大量数据中分析出价值信息的过程。智慧交通中大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分析过程都是依靠云计算平台和互联网传输进行的,而这个过程便增加了信息安全的风险。一方面,大数据所包含的复杂、敏感数据会引起更多潜在的攻击。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数据汇集在一起,一旦黑客成功攻击就会引起大量敏感数据的泄露,造成巨大损失,增加风险率。而且由于黑客一次性可以得到更多数据,这相当于降低了黑客攻击的成本。此外,智慧交通中许多数据传输本身就是借助于移动智能设备的采集和传输,如果这些设备感染具有监控和数据收集功能的病毒,这些敏感信息一旦被利用,不法组织便可能追踪到个人的实时位置以及监控个人的行为习惯等其他机密,这将增加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提高安全事故风险等级。

1.6 威胁现有的存储和安防措施

智慧交通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时,必然造成大量数据的汇集。如此巨量复杂的数据需要存储在更高安全管理标准的数据中心。由于原有交通系统中的数据存储中心很有可能并不符合规定,这便对现有的存储环境产生了威胁。另外,巨量的数据也会增加防护难度,影响现有安全防护措施的运行。安全防护手段更新升级的速度必须与数据增长的速度相匹配,一旦安全防护措施跟不上数据增长的速度,便会引起大数据安全防护漏洞。另外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大数据应用需要各个子系统的衔接和配合。这必然需要许多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由于大数据包含许多非结构化数据,若使每位用户对应访问特定的信息子集,确保敏感信息的隔离,这便意味着需要保护数据的加密方案将会是一个新的挑战。数据的访问控制需要更谨慎,以确保用户只能访问授权其访问的数据。

2 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对于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带来的各种挑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综合地加以解决。

2.1 加强交通平台资源整合,推进数据标准化

交通系统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且覆盖范围非常广,各个交通平台衔接度不够。为了解决大数据应用在智慧交通中的行业不统一问题,首先国家应该推出交通平台的标准化措施,规范每个交通平台的统一化布局,包括交通系统物理层的每一个硬件设施的标准化接口以及交通系统软件层的每一个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接口,实现各个平台从硬件到软件的互联性和兼容性,进一步推动交通信息化体系综合化和立体化。这样才可以为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提供资源共享综合平台。此外,在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交通互联共享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规范交通系统的数据标准化,构建数据标准化体系,实现综合交通平台的数据存储。

2.2 加强交通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对交通大数据的信息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基础设施作为智慧交通系统的物理层结构基础,一旦发生损坏或者出现问题,将很容易增加信息泄露或丢失的风险。因此,智慧交通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应该加强交通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建设[7]。加强交通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及时对前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应对智慧交通系统中的传输信息的网络线路以及传感器和监控等硬件设备进行定期的查验、维护和更新,严防因为基础设施的损坏或者老化等问题而造成信息数据的泄露或丢失;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智慧交通系统应该制定相对应的应急措施,以便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智慧交通系统能够保证继续安全和运行,从而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有效。

2.3 严格控制智慧交通中的数据真实度

大数据技术上有一个普遍观点认为数据可以说明一切,数据自身就是事实。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提炼价值信息并提供预测以及决策。大数据应用价值是建立在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上的,一旦系统采集的数据本身存在错误,那么经过分析挖掘的预测以及决策非但不存在价值,而且会因为错误的决策进而造成损失与危害。因此,智慧交通系统数据采集时,必须通过严格的监控措施以及测试手段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数据源头开始把关,一旦发现虚假或恶意数据便及时剔除,同时可以利用稳健统计以及对抗式机器学习等方法减轻数据恶意插入的后果。此外,在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采集过程中,为确保传输过程中数据不失真,应该尽可能减少人为影响和干预。

2.4 加强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管理

智慧交通系统中,除了在技术上保护大数据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制度也非常关键,它是确保智慧交通数据平台中的大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使用科学的大数据管理方法,才可以从海量的交通数据中获得真正价值,提升智慧交通系统的效率,降低各种安全风险。加强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2.4.1 完善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资产管理

大数据作为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的核心资产,许多安全问题都是在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因此,在对其资产管理时,必须清楚定义数据元素,包含别名、格式以及其他特征标识;在对其进行描述时,必须列清该数据元素的信息来源和相关数据元素的其他信息;在对其使用信息的记录时,必须说明数据元素的产生和修改信息、访问历史记录、安全与访问控制信息等。

2.4.2 建立数据的安全系统

智慧交通数据中心的防护系统需要设立全面的安全防护,包括设立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防火墙、抵抗拒绝服务攻击、网络防病毒系统、流量整形和控制等措施。此外,智慧交通的数据中心还应该通过使用识别管理技术,加密技术并结合其他主动安全管理技术进行监测和控制交通数据从使用到迁移、停用的整个过程。

2.4.3 做好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智慧交通系统中的数据类型繁多,不同类型的数据都有相对应的风险等级。作为智慧交通的大数据中心应该将其进行分类,划分不同的安全风险等级。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强安全防范,更加明确安全风险治理目标,降低智慧交通数据泄露风险。

2.4.4 提高智慧交通系统的职员信息安全意识

智慧交通系统的运行,除了大数据平台以及相关硬件设施之外还需要各个部门职员的配合,他们在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安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作为大数据中心平台管理的职员更应该提高对数据安全威胁的辨别能力,知晓其所管理的数据的重要价值。同时,智慧交通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积极对职员进行相关数据安全培训,提高职员在数据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方法战略认识。

综上所述,面对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的挑战,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应对:完善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资产管理,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更新和维护,严格控制数据真实度,加强大数据管理。

3 结束语

大数据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从根本上缓解交通系统面临的压力问题的同时,也为智慧交通带来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各方面的综合作用,以加强交通平台资源整合,推进数据标准化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严格控制数据真实度,加强智慧交通系统中大数据管理。只有这样,智慧交通才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利、更加安全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赵祥模,惠飞,史昕,等. 泛在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4(4):105-115.

[2] 彭武雄,代义军,白帆. 城市交通大数据中心建设与展望[J]. 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5(1):67-70.

[3] 林祥兴,陈思恩,俞辉. 大数据多维度下的智慧交通[J]. 中外企业家,2015(4):31-34.

[4] 王雅琼,杨云鹏,樊重俊. 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5):107-108.

智慧交通综述篇(3)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big data; information security

0 引 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交通系统和相关资源日趋紧张;人口不断的增长和越来越大的移动需求,更加增大了交通系统的压力。扩建道路、增加公共交通等传统的解决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交通系统面临的问题。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大力发展为解决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智慧交通的概念由此提出。我们应该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加强交通需求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依托高新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智慧交通建设,发挥已有能力,释放交通压力,促使交通出行安全[1]。此外,智慧交通可以直接有效地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手段和必要举措。大数据作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发现从单一的交通数据中无法获取的信息,通过大量数据汇集融合,得到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以及在拥堵情况下的交通出行规律,围绕以人为基本核心,实现生活与交通的平衡,并为交通系统的管理与规划提供综合性决策[2]。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主要应用于公共交通服务、交通引导、物流调度优化等方面,通过数据资源整合,依托云计算服务平台并应用大数据技术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3]。如今,国内交通部门都在积极研究大数据技术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如杭州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城市轨道交通数据分析,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与百度展开深度合作,并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国外交通部门同样以公众便捷出行为宗旨,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交通效率[4],如美国商用铁路就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构提高运输的及时性。然而在智慧交通系统的实际建设中,大数据带来的信息安全挑战却不容忽视。

1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

随着智慧交通的建设,大数据已经成为交通数据平台的重要载体,作为生产要素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快速处理技术和分析提取技术的发展,可以迅速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对系统的辅助决策提供帮助。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可以突破各行政区域间的限制,进而共享数据信息。另外,大数据的组合效率和信息集成优势有利于综合性立体的交通信息体系的构建[5];另外在交通资源配置、车辆安全方面利用大数据的快速性和可预测性提升交通预测水平都有极大帮助。然而,智慧交通中大数据掀起新的生产率提高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同时,随着而来的是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带来的挑战。

1.1 行业标准不统一

国内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实施智慧交通系统项目时,国家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所以造成许多地区的智慧交通系统相对独立,衔接和配合度不强[6]。在智慧交通中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依靠前端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由于铺设的前端传感器来自于不同的生产企业,这些行业并没有统一的接口标准,这就造成即使同一个城市的不同系统也很难进行衔接和配合。在智慧交通的大数据应用中,数据采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不统一的标准会严重加大交通数据获取难度,从而妨碍交通流的分析与预测。

1.2 难以确保智慧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智慧交通系统的整合度和复杂度越来越高,然而其健壮性却没有随之提高,因此系统整体的信息安全风险随之增大。智慧交通系统往往需要大量的服务器和前端设备,包括信号控制、交通流量采集、交通诱导、电子警察、卡口等子系统,数据要和上级交通管理平台、下级交通管理子平台、公安业务集成平台等系统相连。系统具有流程复杂、业务系统众多、客户端分散等一系列特点。数据中心需要竭尽全力保证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随着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前端设备点位增加,设备故障点也呈几何级数增长,管理人员必须保证这些设备正常运行。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智慧交通系统中硬件设备因功能滞后或老化而导致传输速率下降以及网络延迟,这些都可能引起数据泄露以及丢失,严重影响大数据安全。

1.3 难以确保数据源的质量

数据的质量主要是指数据的真实性或可信度,具体可以分为数据出处和数据失真两个层面。智慧交通应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系统中的传感器和监控等设备收集的数据,大数据中心需要高质量的数据源,而目前设备长时间运行的性能得不到保证,数据质量不高限制了智慧交通业务高水平的扩展应用。现代化的交通诱导和交通信号控制需要实时准确的交通流量数据以供进行交通状态判断以及短时交通预测使用。而由于目前系统健壮性不足,难以自行判断数据质量,从而使得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用,最后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

1.4 增加隐私泄露风险

巨量的交通数据包含了个人的一些敏感信息。这些数据集中的存储增加了泄露的风险。一旦遭到非法使用,这将引起重大后果。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来看,都将对许多牵涉的用户造成影响。另外,由于数据量较大,对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界定的明确标准,许多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并未考虑其中涉及的个人隐私安全问题。

1.5 增加信息安全风险

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是利用道路和车辆等配置的前端设备进行交通数据采集,并从超大量数据中分析出价值信息的过程。智慧交通中大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分析过程都是依靠云计算平台和互联网传输进行的,而这个过程便增加了信息安全的风险。一方面,大数据所包含的复杂、敏感数据会引起更多潜在的攻击。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数据汇集在一起,一旦黑客成功攻击就会引起大量敏感数据的泄露,造成巨大损失,增加风险率。而且由于黑客一次性可以得到更多数据,这相当于降低了黑客攻击的成本。此外,智慧交通中许多数据传输本身就是借助于移动智能设备的采集和传输,如果这些设备感染具有监控和数据收集功能的病毒,这些敏感信息一旦被利用,不法组织便可能追踪到个人的实时位置以及监控个人的行为习惯等其他机密,这将增加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提高安全事故风险等级。

1.6 威胁现有的存储和安防措施

智慧交通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时,必然造成大量数据的汇集。如此巨量复杂的数据需要存储在更高安全管理标准的数据中心。由于原有交通系统中的数据存储中心很有可能并不符合规定,这便对现有的存储环境产生了威胁。另外,巨量的数据也会增加防护难度,影响现有安全防护措施的运行。安全防护手段更新升级的速度必须与数据增长的速度相匹配,一旦安全防护措施跟不上数据增长的速度,便会引起大数据安全防护漏洞。另外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大数据应用需要各个子系统的衔接和配合。这必然需要许多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由于大数据包含许多非结构化数据,若使每位用户对应访问特定的信息子集,确保敏感信息的隔离,这便意味着需要保护数据的加密方案将会是一个新的挑战。数据的访问控制需要更谨慎,以确保用户只能访问授权其访问的数据。

2 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对于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带来的各种挑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综合地加以解决。

2.1 加强交通平台资源整合,推进数据标准化

交通系统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且覆盖范围非常广,各个交通平台衔接度不够。为了解决大数据应用在智慧交通中的行业不统一问题,首先国家应该推出交通平台的标准化措施,规范每个交通平台的统一化布局,包括交通系统物理层的每一个硬件设施的标准化接口以及交通系统软件层的每一个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接口,实现各个平台从硬件到软件的互联性和兼容性,进一步推动交通信息化体系综合化和立体化。这样才可以为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提供资源共享综合平台。此外,在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交通互联共享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规范交通系统的数据标准化,构建数据标准化体系,实现综合交通平台的数据存储。

2.2 加强交通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对交通大数据的信息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基础设施作为智慧交通系统的物理层结构基础,一旦发生损坏或者出现问题,将很容易增加信息泄露或丢失的风险。因此,智慧交通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应该加强交通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建设[7]。加强交通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及时对前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应对智慧交通系统中的传输信息的网络线路以及传感器和监控等硬件设备进行定期的查验、维护和更新,严防因为基础设施的损坏或者老化等问题而造成信息数据的泄露或丢失;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智慧交通系统应该制定相对应的应急措施,以便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智慧交通系统能够保证继续安全和运行,从而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有效。

2.3 严格控制智慧交通中的数据真实度

大数据技术上有一个普遍观点认为数据可以说明一切,数据自身就是事实。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提炼价值信息并提供预测以及决策。大数据应用价值是建立在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上的,一旦系统采集的数据本身存在错误,那么经过分析挖掘的预测以及决策非但不存在价值,而且会因为错误的决策进而造成损失与危害。因此,智慧交通系统数据采集时,必须通过严格的监控措施以及测试手段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数据源头开始把关,一旦发现虚假或恶意数据便及时剔除,同时可以利用稳健统计以及对抗式机器学习等方法减轻数据恶意插入的后果。此外,在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采集过程中,为确保传输过程中数据不失真,应该尽可能减少人为影响和干预。

2.4 加强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管理

智慧交通系统中,除了在技术上保护大数据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制度也非常关键,它是确保智慧交通数据平台中的大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使用科学的大数据管理方法,才可以从海量的交通数据中获得真正价值,提升智慧交通系统的效率,降低各种安全风险。加强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2.4.1 完善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资产管理

大数据作为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的核心资产,许多安全问题都是在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因此,在对其资产管理时,必须清楚定义数据元素,包含别名、格式以及其他特征标识;在对其进行描述时,必须列清该数据元素的信息来源和相关数据元素的其他信息;在对其使用信息的记录时,必须说明数据元素的产生和修改信息、访问历史记录、安全与访问控制信息等。

2.4.2 建立数据的安全系统

智慧交通数据中心的防护系统需要设立全面的安全防护,包括设立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防火墙、抵抗拒绝服务攻击、网络防病毒系统、流量整形和控制等措施。此外,智慧交通的数据中心还应该通过使用识别管理技术,加密技术并结合其他主动安全管理技术进行监测和控制交通数据从使用到迁移、停用的整个过程。

2.4.3 做好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智慧交通系统中的数据类型繁多,不同类型的数据都有相对应的风险等级。作为智慧交通的大数据中心应该将其进行分类,划分不同的安全风险等级。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强安全防范,更加明确安全风险治理目标,降低智慧交通数据泄露风险。

2.4.4 提高智慧交通系统的职员信息安全意识

智慧交通系统的运行,除了大数据平台以及相关硬件设施之外还需要各个部门职员的配合,他们在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安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作为大数据中心平台管理的职员更应该提高对数据安全威胁的辨别能力,知晓其所管理的数据的重要价值。同时,智慧交通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积极对职员进行相关数据安全培训,提高职员在数据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方法战略认识。

智慧交通综述篇(4)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49-03

当今,新一轮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动着教师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做一名智慧型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成并发展一种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实践智慧,因此,教师实践智慧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深远意义的课题,如何正确地看待和生成教师实践智慧也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实践智慧的研究程度稍浅,时间稍晚。虽然早在20世纪末,郭金平、袁祖社就从哲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论述了实践智慧,但却并没有从教育领域论述实践智慧,也没有将实践智慧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才逐渐积累了一些成果。

(一)研究背景

第一,学术期刊。2003年,吴德芳的《论教师的实践智慧》揭开了教师实践智慧的神秘面纱,这也是国内最早论述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学术论文。截至2015年6月,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教师实践智慧为搜索主题词的文章有92篇,其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学术期刊文章2篇。这92篇文章大部分以一般性理论论述为主,结合具体学科的研究较少。

第二,著作或著作章节。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著作有范国睿的《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引导》、邓友超的《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以及舒尔曼著、王艳玲译的《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同时,姜勇等著的《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和王守恒等著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都提到了教师实践智慧。但是这些著作年份都较早,知识更新不及时,一些新的观点并没有被采纳进长。

第三,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有以席梅红《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论》为代表的文章,共5篇;硕士论文有以郑苗苗《论教师的实践智慧》为代表的文章,共12篇。在17篇研究教师实践智慧的博士和硕士论文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数量很少,仅为2篇。

虽然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著作、文章不断增多,也近百余篇,但基本上是重复性的研究,真正有创意的研究寥寥无几。目前,就思想政治课来说,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文章只有3篇,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王荣华的硕士论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李宏昌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师实践智慧问题及对策研究》和苗田的期刊论文《新时期培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基本策略》。无论是对教师实践智慧还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都主要涉及含义、特点和生成。

(二)关于含义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知识能力说。李斌、赵瑞情和范国睿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第二,认识体验说。张兴峰和王素梅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认识和体验。第三,综合素质说。许占全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生成和体现。由此可见,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理解众说纷纭。实践智慧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翻译而来的,被汉译为“实践智慧”“实践理性”或“明智”。因此,这个命题必定会引出不同角度的讨论。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教师实践智慧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很好地体现出了教师实践智慧是知识、能力、德性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三)关于特点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成性。教师实践智慧产生于教师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整个过程都伴随着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应对这些动态的突发事件中使实践智慧得到提升。第二,缄默性。实践智慧往往是一种瞬时间的直觉反应,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明显的不可言传性。但席梅红却对此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她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但它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可观察、可转述和可言传的”[1]。第三,个体独特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的差异,对教学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实践智慧”[2]。其实,教师实践智慧的特点远不止这些,还有实践性、德育性等。虽然这些特点并未在学术界达成统一认识,但也是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所以,纵观现有的相关文章可以发现,一些学者对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还是有些片面的。

(四)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四个观点:第一,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实践智慧的获得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和相互影响”[3],实践智慧的生成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并在理论知识的升华中发展实践智慧,积极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实践智慧。第二,教师的个体自我反思。王恩惠认为“只有将实践性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并在教师头脑中得以重新建构,这样才能在教学情境中发挥其教育学上的意义,完成知识向智慧的提升,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策略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4]。第三,加强教师合作。 “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是这个人所属共同体的教育理念与行为的一种表现,个人的智慧是该共同体文化的实践的产物”[5]。第四,通过课堂实践检验。教师生成和积累的实践智慧究竟是否科学、准确,这需要课堂实践来检验,因为“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教学过程的展开却并非完全依照预定的教案”[6]。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实践智慧来及时感知和处理教学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综上分析,通过对国内教育领域对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研究,笔者发现普遍存在如下四个问题:第一,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界定未达到统一认识;第二,对教师实践智慧的重复性、无用性研究文章太多;第三,缺乏对教师实践智慧和思想政治课之间的整合研究;第四,对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理论论述较多,但对实践方法的论述较少。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者和教师要专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只有回归到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把握实践智慧的内涵和外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笔者查阅到的国外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资料大多是关于实践智慧的研究,并没有对教师实践智慧方面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三个方面进行。

(一)关于含义的研究

西方实践哲学传统源自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反思性智慧。同时,其他学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以奥迪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真实的、伴随着理的能力状态”,强调实践智慧的介理性;以里弗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对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邓恩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对人类有益的道德品性。综上分析,外国学者对实践智慧研究多倾向于一个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概念,虽然后来延伸至人类的实践智慧,但并未延伸至教育学领域,也没有专门地探讨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也成为国外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

(二)关于内容的研究

对实践智慧内容的研究也为分三个观点: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考虑的乃是对人的整个生活有益的事;实践智慧不只是对普遍事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物的知识,并且经验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7]。所以,他主张生活实际就是实践智慧的内容,而且是生活实际中对人类有意义的事。第二,邓恩认为,实践智慧是使人走向真善美的行动倾向,这种倾向让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是技术倾向所不具备的道德意识。第三,舒尔曼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化。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性的智慧工作”[8],“教师教育必须转变,从知识论的培养观转向实践智慧的培养观”[9],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慎思”的生成与发展。

(三)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的生成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通过“教育叙事”,这种观点强调教师个体的反思。康内利和柯兰迪宁主张教师通过写日志、传记等方式进行单独的个体反思,或经过教师间会谈、参与观察等方式后再进行反思。第二,通过“合作的自传”,这种观点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巴特和雷蒙德主张一组教师先对工作的背景、使用的课程、教育理论等写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进行组内批判性的评论,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来生成实践智慧。可见,国外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是各执己见的。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语言表达对于教师反思的重要作用,并以某种语言表达方式为媒介来设计教师活动。

综上分析,国外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都是未达成一致观点的,这给深入地研究实践智慧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没有矛盾就不会发展,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会不断产生出更多、更新的观点,并最终会剖析出其本质。同时,这也正是我国学者需要深思之处。因为我国学者的观点大都相同,真正有建树的文章较少。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不需要重复性研究,而需要实践性、创新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席梅红.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可言传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75.

[2] 吴德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34.

[3] 杨燕燕.培养实践智慧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4):40.

[4] 王恩惠.蔡培菊.试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J].教育科学论坛,2009(9):38.

[5] 许占权.提升教育实践智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7(8):8-10.

[6] 朱丽.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与提升[J].当代教育科学,2008(12):9.

智慧交通综述篇(5)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自从“互联网+”这一新业态产生以来,很多行业都因此得到了改造与影响,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互联网+”的新生产因素,大数据可以大幅度提升数据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给智慧交通产业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需要相关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创新

就目前智慧交通系统运行的现状来看,可供使用的数据采集方式有很多,但效率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则要属视频图像采集方法。近年来,随着智慧交通系统的持续完善,视频图像采集方法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比如说,电子警察、违法停车监测、交通事件视频监测系统以及公交专用车道违法监测等。可以说,在未来的时间里,视频化采集必将成为了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的一大趋势,采集质量也会逐步提升。但是,就目前视频图像采集的应用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受到早期硬件设备的限制,从而导致数据准确率不高、信息种类少、数据利用率低,无法将数据本身蕴藏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在未来对智慧交通大数据进行创新的时候,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发生,首先要确保视频图像的清晰度满足用户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设备功能,使其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设备发展。其次,要根据智慧交通系统的需求,实现碎片化数据的聚合,并将其作为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有效连接和共享,这也是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创新的核心内容。

二、智慧交通大数据共享创新

就目前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结构来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交通基础数据、交通图像数据和交通流量数据等。在交通大数据时代下,公众、企业和政府对大数据的使用效率给予了高度重视。基于此,做好智慧交通大数据共享创新至关重要。目前,交通大数据的表现形式正朝着图片、视频、音频等多个方面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传统数据管理模式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提高数据利用价值成为了大数据共享创新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公众、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交通指挥大数据的具体需求来看,对于大数据共享的创新,我们可以采用自动化采集手段、基础数据库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有效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类数据的处理工作,满足社会各方面的根本需求。

比如说以Hadoop基础平台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不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而且还具有高性能和高容错性,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交通情况的综合监测、统筹、协调联动与信息服务。

三、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

尽管当前智慧交通大数据系统得到了持续优化与完善,但交通大数据的自身价值却并没有完全被开发,仍有很多有待挖掘的地方。如果想要使交通大数据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首要任务就是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应用创新。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政府部门在智慧交通应用项目中起主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应用虽然有明显的定制化和时效化特征,但自增长性和耦合性却较差,导致应用适用期短且拓展性差。此外,由于整个智慧交通系统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致使信息之后得不到公众的信息反馈,无法形成信息的闭环。这些问题都是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实际情况来看,相关部门若想实现智慧交通系统的应用创新,首要任务就是将系统与互联网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开放的数据服务平台,并将其应用到各类交通服务系统中,以此来构建一个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的智慧交通系统,实现应用创新。

四、智慧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交通大数据若想实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除了上述创新内容之外,还应做好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工作。在过去的时间里,智慧交通大数据系统的运营模式主要以政府管理为主,而在“互联网+”背景下,该服务模式应转变为人人治理,让公众、企业和政府三者可以联动起来,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科学化管理。实践证明,创新服务模式之后,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数据资源的传递与共享,提高数据资源使用效率,而且还可以避免重复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增加了业务的灵活性。除此之外,服务模式的创新还实现了管理内容模块化,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方便、快速的获取到所需的服务信息。这种服务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智慧交通设备和平台的作用,实现数据汇聚并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可以大幅度提高全社会智慧交通的管理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交通大数据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多方面创新目标的实现使得智慧交通大数据的整体构架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从根本上实现了政府、企业、公众联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智慧交通管理效率。

智慧交通综述篇(6)

要仔细体察现有“智慧交通”的语义内涵

“治堵”与“治污”、“治霾”已成为公众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全世界多个城市都希望通过网络新技术,推动交通运输体系的智慧运行,以解决面临的挑战。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新科技革命发展,智慧交通正处于由IT服务向DT服务转变的阶段。智慧交通的完善与升级版是对原有初级水平的继承、补充与提升,所以要对这些不同语义内涵的“智慧交通”加以细心区别、正确理解,以便找到痛点与完善和升级的主攻方向。

智慧(城市)交通:其语义内涵指的是对一个城市为边界,开展交通的网络与大数据服务。

智慧(城际)的交通:其语义内涵指的是以城市与城市之间为边界,开展交通的网络与大数据服务。

智能(装备)交通:其语义内涵有二个:一是指汽车的自动驾驶,主要是指智能车辆之间能够相互通讯与安全避让,若干台智能车辆在共同行驶环境下可以自动驾驶服务;二是指对智能车辆服务的城市交通网与云平台。

车联网:这亦是智慧(装备)交通的另一种类型的表达。其语义内涵是指对智能与可联网的汽车,通过先进的网络互联,使之在交通大数据云平台服务下开展高效的运作或有机运营。说到底车联网本质是“集智能汽车制造与智能汽车在线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型制造”的体现。城市车联网与云平台是智慧交通的另一个契入口与重要平台。

制造+服务型的车联网最终必然会与城区或城际的智慧交通合二为一,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未合二为一前,还会有一个相向而行的过程。在这个相向而行的过程中,根据云、管、端三者升级的框架,要注意的工作有三点:一是城区或城际的智慧交通的大数据云平台,要努力担当起“车联网”云平台的功能。二是城区或城际的智能交通通信网要提质升级扩能,以满足智能汽车大数据通信的需求。三是要加快智能汽车的推广与覆盖工作,积极提高智能汽车在全部车辆中的占比。同时,还要加快提升智能汽车与非智能汽车在运营中的协同水平。

综合型的智慧交通: 它有三种类型:其一是指覆盖各种交通工具的智慧交通服务体系;其二是指覆盖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其三是指覆盖城际+城区的全部交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大数据为依托服务的智慧交通。它把各种交通的供给与需求都加以数字化,并予以高效的匹配。比如,它会根据积累交通大数据流动的特点与规律,通过计算与建模,再根据每天的高铁、飞机、船运航班的到站时间、下客量、客流方向等客运需求的大数据,可让所需的运力、规模、所经行城区道路、车场等大数据进行供需有效匹配。二是为城市提供精准的智慧交通协同服务。通过订票大数据的联网,全面智慧交通大数据云平台可以事先清楚地了解城市出行与到站的旅客数量、起讫地点、经由路线与时间等大数据,使不同类别的交通之间能事先进行精准对接与优化安排,从而提高不同交通之间的协同水平与出行客户的体验。三是为客户提升精准的出行推送服务。C合型的大数据智慧交通服务,可以凭借大数据,对明确目的地的出行客户提供“精准推送服务”,促进客户与约车等精准对接,并对其履约情况与守信水平进行监督。

对上述不同语义内涵的智慧交通进行区别与分析、定位,目的是在细分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内在关系与特色,厘清各自的完善与升级重点、目标、路径与举措,并使之相互促进。

找准智能交通完善升级的突破方向

智慧交通将会有1.0,2.0,3.0等多个完善版与升级版。那么,其突破方向在哪里呢?突破方向要根据痛点与问题导向来选择。当前主攻方向有以下三个方面:

智慧城市汽车交通的完善与升级版

城镇化的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有的地区已达60%以上,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已成为突出矛盾。目前城市的智慧交通建设有的是刚破题、有的还没破题,做得好的亦仅仅是“初级版”。

从人、车、路、场、客五要素的信息化逐个进行分析,大多数仅仅提供了车辆出行地图服务、一般信息服务,车辆的信息化服务还很“初级”;

道路的信息化服务亦才刚起步,除了多装了几个探头显示屏与优化改装了一些“红绿灯”之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停车场的信息化服务改进得快一些,但基本上是停留在少数规模与新建的停车场上,大多数停车场还停留在无信息化服务阶段;

对旅客个人的网约车服务有突破,但使城区居住与工作区域结构与规模性出行客流的匹配服务还未有突破;

人、车、路、场等综合的信息化有进步,但整体整合尚未完成,碎片化状况还较严重;

城市交通资源的调度使用与监管的信息化有进展,但基本上停留在IT时代,尚未进入大数据时代。城市交通的大数据还未完全打通,为交通提供大数据服务的平台、实用模式与监管体制的创新迫在眉睫。

因此,民众出行的难点痛点,就是智慧(城区)交通完善与升级版应解决的难点、痛点与重点。推动智慧(城区)交通的完善与升级,既有扩大现实供给的重大价值,又有长远发展的巨大空间。

智慧城际交通的完善与升级版

中等收入阶层的迅速扩大,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经济环境、市场需求结构、公共服务的结构与民生的需求结构。据有关机构统计,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2015年已比2000年初增长近7倍。

中等收入阶层的增加,带来“有车族”的扩张。据浙江省公安部门统计,我省汽车拥有量已从2010年的543.57万辆,增加到2015年的1121.63万辆,增长了1.06倍;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012年为47.9辆,2014年为62辆。

一方面是车辆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公路通行供给做不到同步增长。因此,就出现了城际之间交通拥堵的加剧。据浙江省公安部门统计,2010年全省高速拥堵路段为6处。尽管是2010年至2015年高速公路建设投入了1277.8亿元,但仍然跟不上车辆通行的增速。尤其是周末、清明、国庆、元旦、春节的拥堵路段更是在持续的跃升。

解决我省城际交通的出路,既要抓建设,又要抓挖潜,要在挖掘非高速交通道路的潜力上下功夫。重点是要改变“城际出行只靠高速公路”的状况,通过“智慧(城际)交通”的升级,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作为“城际交通的大路网”来整体开发。

要以“开发城际高速公路与非高速道路相结合的大路网”作为“智慧(城际)交通”的扩展版与升级版。在高速拥堵路段,智慧(城际)交通要把高速公路与国道、省道、县道等一体化组合开发利用起来,用以破解“周末、小长假出行难”。至2016年4月,浙江省已建高速公路3917公里,有国道4356公里,省道6382公里,县道29413公里。国道、省道、县道的通勤总里程达40151公里,相当于高速公路总里程的10.25倍。同时,由于国道、省道、县道有专门的养护资金,养护队伍、养护体制比较健全,这些年道路的改造及路面硬化成绩斐然,道路的通行质量亦比^去大为改观,通勤潜力巨大。因此,建立以高速公路为主干、域内国道、省道、县道为一体的智慧(城际)交通发展扩展版,打造升级版,大有可为。

以智慧城市为龙头的交通与城际交通无缝链接形成的智慧综合交通升级版

要解决城区各类方式交通的互相干扰、效率低下问题,出路只有开发集各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大数据统一管理平台,实行大数据的精准交通服务。这就是智慧城区综合交通的完善与升级版。

开发智慧城区综合交通的升级版,重点是开发人(驾驶人)、车、路、场、客、货的大数据服务。通过大数据对各类交通方式的有效服务,使客运零换乘、使货运无缝链接,使城区的综合交通与城际的交通能有效对接。重点是建设城市交通大数据库、为综合交通服务的云平台,把汽车、地铁、飞机、高铁、航运等各种交通方式的大数据采集贯通起来,把大数据的交通服务与监管综合集成起来。通过对各种交通方式的大数据服务,强化供需的精准对接,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减少相互不合理的影响与干扰,着力疏解拥堵路段,疏导并防范新的拥堵路段的形成,提高城市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的保障服务水平。

要补上基础性的“短板”

任何工作要做好,基础工作必须做扎实。我国的工业化因为忽视了基础,包括质量标准等基础性的管理工作与关键和核心部件的开发,现在还得回过头来补上“工业强基工程”这一课,这是值得我们深省的。智慧交通同样不能忽视基础性的工作与基础性建设。

大数据的实时路况服务,尤其是车流量服务,是智慧高速的基础工作与基本建设,这一“短板”必须补上。

道路路况服务主要内容有“路段车流量服务”、“事故状况服务”与“恶劣天气路况服务”三项。通常状况下,客户最需要的是“路段实时车流量”的最基础最基本的服务;因为恶劣天气与事故路况服务属于特殊状况,可通过另行开发“特殊路况推送服务”来解决。

路段实时车流量路况服务,是智慧交通的基础。对出行路段拥堵程度的路况大数据服务,是关系智慧交通关键环节与基础性的“短板”。

要集成开发道路断面的智能化车流量计量技术

在交通路段中,在高速公路收费站这个道路断面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车辆流量计量的,在非收费站的断面上的车辆流量的大数据计量服务,尤其是城区道路的断面车辆流量的计量服务,基本仍处于空白状态。要开发智能化道路断面车辆自动计量技术,以保证在非收费站点的路段上亦能有效使用,并实现数据的远程自动传输。要集成利用各种方式的现代检测计量技术,以保障计量方式的创新性、精准性、实时性与有效性;并保证道路断面车流计量检测活动不影响道路的通行。要充分集成并利用智能的检测仪器以及文字与视频大数据的检测方式等高效的计量技术、采取不停车的检测方法。

要开发“精准的在线车流量可视化截图的服务模式”

开发既定客户出行路段的“在线车流量可视化截图的服务”,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可视化”。

举个例子:按照上述要求,如我今天从杭州区宁波,上午8点10分出发前,我查看到的“杭州至宁波的交通全程车流量截图”为:

再举个分路段的车流量(可视化)截图的例子:这种在线实时车流量可视化截图服务可按车行速度滚动推送。如我在杭州至宁波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至萧山时,智慧高速服务就按半小时后到达的路段提供截图服务。

在提供“全程车流量(可视化)截图”服务的同时,根据行车的速度与需要,智慧交通的云平台还可以不断推送“前方路段的分路段车流量(可视化)截图”。“分路段车流量(可视化)截图”,一是路段的长度长短应以“稳定的车流量路段”作为单位;二是必须满足行车客户知晓路情与车流量的需求;三是可以根据客户查询需求提供,亦可以主动进行智能推送。

要开发“路段车流量实时计量检测模式”

路段车流量实时计量检测,宜以高速公路以两个相邻收费站之间路段,城区道路以两个相邻的红绿灯之间为路段“单元”。

路段车流量实时计量检测、应进行多断面检测、并以多断面检测数据来进行校核才能确定。其计量检测方式、校核方式应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进行。

路段车流量实时计量的结果,根据上述工作基础形成的“实时计量检测模式”,统一按前面介绍的“XX路段车流量可视化截图”的方式进行公布。

要参考城际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可视化截图服务”的模式,根据城市的出行要求,开发城市出行“精准推送的车流量可视化截图服务”。

智慧交通综述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267-03

1概述

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从以前的传统旅游时代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智慧旅游时代。虽然旅游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不足。一些宰客、欺客的现象经常发生,主要原因表现为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不对称。在此背景下,急切需要一个平台将游客和商家紧密联系起来,为游客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旅游信息,实现旅游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共享。达到旅游管理的全智能化。因此,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非常重要。

2智慧旅游相关概念

2.1旅游信息化

旅游信息化,就是以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其它有关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利用IT技术对旅游各类资源要素等进行深层开发、加工、组织与利用的过程,以达到增进旅游产值、提高产业效率、加快产业提质升级的目的。旅游信息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变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方式,通过对旅游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推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2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为技术基础,以终端上网设备为硬件基础,通过对旅游相关信息的主动感知和利用,及时对旅游计划进行安排和调整,进而将旅行社、景区、游客、酒店、旅游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旅游参与方涵盖在内创造更大价值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旅游运行新模式。智慧旅游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游客为中心,以人为本,整合旅游信息资源,达到旅游管理的智能化,实现旅游参与方的价值最大化。

2.3智慧旅游平台

智慧旅游平台基于物联网系统结构,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最大程度的满足旅游行业的整体需求,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以感、传、智、用为关键环节进行整体架构的一种全新服务体系。

3智慧旅游平台的主要功能

3.1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主要包括:1)智慧导航:利用LBS技术确定游客所在的地理位置,游客在地图上选择目的地,系统界面会及时显示目的地最新的信息,例如:交通拥堵状况、交通事故、车况等。人工智能导航会进行语音提示,根据所在的位置随时更新导航信息。2)智慧导游:可以在线或通过离线地图查看拟去的景点,主要景点通过3D成像技术放入后台数据库中,当手指点击地图上的某一个景c时,会自动弹出景点的介绍文本,并通过flash进入景点实景图。用户可以在当前的实景图中选择智能导游服务,智能导游以语音的方式为用户进行景点的相关介绍。3)智慧导览:围绕核心景区和旅游分类(如人文类、景观类等)帮助游客导览,如查看旅游景点的分布、规划旅游路线等。智慧导览具备游客定位功能,借助GPS卫星帮助游客在地图上进行定位,实时显示3D地图中的游客位置。4)智慧导购:为用户提供完备的一站式服务。主要包括:①智能预订系统。为用户提供在线或线下订票、订房服务。②智能导购系统。为用户推荐旅游景区的商品,从吃、穿、住、行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子系统服务。③智能在线互动系统。以实现用户之间的互动体验为目的,主要包括用户体验之后的评论和分享等子系统。

3.2智慧营销

智慧营销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游客兴趣点和旅游热点,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的旅游服务。主要包括:1)个性化路线生成。游客输入旅游起点和终点、旅游偏好(景区类别、交通工具等)等数据,通过计算机运算和规则推理生成满足客户要求的个性化路线,并在地图上进行实时标注。2)路线规划。对已经在旅游景点或行程中的游客进行路线规划,分析各种路线方案并提供游客参考。3)最佳路线推荐。基于路线规划(如交通拥堵状况,交通管制,交通事故,现行停车场及车位等状况进行分析),再结合游客自身的旅游偏好通过智能分析推荐出一条适合的游客的最佳路线。4)最佳景区推荐。通过视频监控人流技术系统来统计景区旅游的人口密度,人较少时,则可通过一个一个人数点来计算密度,人较多时,则可通过地下空余面积计算密度,人特别多时,通过人的运动轨迹来计算密度,来判断当天某景点是否处于舒适的游览环境,结合天气和当地节日、文化习俗,为游客推荐最佳的旅游路线。

3.3智慧管理

通过对平台运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科学决策,从而实现对游客、景点、旅游企业的智慧化管理。一般来说,智慧管理对象主要包括:1)智慧景区管理,如景区的售票和检票流程管理、景区的安全管理、景区的环境监测系统管理、景区的信息系统管理等。2)智慧旅游行业管理,如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评价、游客信用评价、旅游交易信息有效性评价、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评价等。

3.4智慧政务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作为智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智慧化的服务,提高政府的办公水平和效率,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变革,同时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高效智能的公共服务。图1为智慧旅游平台的主要功能结构图。

4智慧旅游平台的技术体系

4.1物联网系统结构

智慧旅游平台与传统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应用了现代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主要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物联网系统结构分为四层:1)感知层。借助传感器、RFID等采集物体的动态信息,实现全面感知。2)传输层。将感知层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接收和传送。3)支撑层。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4)应用层。接收支撑层的数据,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图2所示:

4.2智慧旅游平台整体技术结构

基于物流网系统结构,智慧旅游平台整体技术结构分为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用户层。感知层主要实现信息的收集,分为智能终端(如手机、电脑、PAD等)和采集终端(如传感器、摄像头、RFID等);传输层负责传输信息,包括移动通信网、物联网、卫星通信、无线网络等网络设施;支撑层负责处理信息,分为数据处理中心和逻辑处理。数据中心主要对旅游数据进行管理,逻辑处理主要进行各N业务分析,比如景点客流分析、用户偏好分析等;应用层包括运行平台和管理平台;用户层为游客、主管部门以及商家提供各种功能服务。

5智慧旅游平台应用分析一呼伦贝尔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

在国家对智慧旅游建设的倡导和鼓励下,呼伦贝尔建立了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成为了内蒙古首个上线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该平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呼旅政务网、呼旅网、呼旅通。呼伦贝尔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功能结构图如图3所示:

智慧旅游管理和智慧政务通过呼旅政务网实现,主要包括政务信息报送系统、旅行社管理系统、旅游行业监管调度系统等;智慧服务通过呼旅网的相关业务实现,其中包括全民营销平台、旅游攻略分享平台、在线旅游营销平台、第三方平台应用等;呼旅通则负责旅游商品的集中采购。智慧景区建设通过电子门票智能管理系统、智能wifi、自助导览系统等建设,实现与线上全渠道销售的电子票务一码管理、扫码入园,实现与呼伦贝尔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

5.1呼旅政务网

呼旅政务网主要由政务信息报送系统、行政审批系统、旅游行业监管调度系统、旅行社管理系统、旅行社诚信管理系统、网络培训系统和旅游资源管理体系构成。在智慧政务方面,通过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政务信息;利用旅游行业监管调度系统,可以实时地对旅游行业进行监管,为旅游行业的建设提供安全保障;通过旅行社诚信管理系统,对旅游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加大对旅行社的监管力度,提高旅行社的服务质量;通过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对旅游资源的高度整合利用,实现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5.2呼旅网

呼旅网相当于一个旅游产品的分销平台,平台向用户提供所有与旅游相关的产品,同时具有旅游攻略介绍、产品预订、平台营销、在线销售、自助导览等功能。任何旅游产品都可以免费入驻,产品售卖成功后,平台收取少量的佣金作为平台运营管理费用。呼旅网向用户提供了游前、游中、游后全方位的服务。在旅游前用户可以登录呼旅网查看旅游行程信息、旅游住宿信息等,也可以咨询客服,了解更具体的信息。用户找到满意的产品或者服务可以进行快速预订;在旅游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了全面的导航、导览、导游、导购服务;旅游结束后,通过游客对旅游攻略、游记等的分享,将景区资源、酒店资源分销到呼旅网,就可以实现多屏互动、多屏访问,实现二次营销。

呼旅网将产品分销在在线旅游营销平台上,每个营销平台都有自己独特的验票码,景区通过智能闸机识别各个OTA上的验票码,可以收集大量的旅游数据,为平台的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呼旅网还推出了一个全民营销平台,任何用户可以在上面选择产品,然后可以获得该产品对应的二维码,如果用户将二维码分享到自己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并且该用户的朋友通过二维码产生了购买行为,该用户就能获得产品对应的佣金。用户在景区游玩之后,在旅游攻略网站上分享游记并且附上二维码,也可以获得相应的佣金。简单来说,游客一旦成为全面营销平台的用户就可以分享产品、获取佣金。因此,全民营销平台起到了强大的推广作用。

5.3呼旅通

呼旅通平台主要负责旅游产品的集中采购。平台集合本地的旅行社,形成一个旅游俱乐部,旅游俱乐部成员同时也是平台的会员。呼旅通平台集合旅游俱乐部成员的需求,通过统一采购的方式采购旅游产品,可以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使双方共同受益。

5.4结论

智慧交通综述篇(8)

行政执法是指建立在近代国家立法、执法、司法三权分立基础上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权,贯彻实施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活动。具体地说,是指在实施国家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法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法律规范,以达到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社会的目的的行政行为。而智慧执法已成为各政府部门提升公正廉明执法的重要抓手,社会管理部门的智慧执法就是提高社会管理监管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更为高效的社会管理,南京市有必要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信息化应用,通过信息化促进流程规范、业务衔接,通过网络化实现管理协同和信息共享。

一、智慧执法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行政执法是实施国家法律规范的主要途径;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性环节;行政执法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而社会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的着力点应是智慧执法,不同社会管理领域的执法力量通过智慧的手段统一整合,使得多头执法、职能交叉造成的管理缺位问题得到彻底改观。

在现代社会,行政权已经介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活动是实现政府管理社会目的的必要途径。智慧执法在南京社会管理“市场准入、动态监管、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决策支撑”五大业务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应用服务软硬件支撑平台和一个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库建设,包括开发行政审批系统,对社会管理行政许可业务流程进行统一梳理;建立上对国家、省,下对区县多级联动的市民网上办事大厅,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开发以数字水印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动态监管系统和以网络爬虫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监管系统等。

政府通过智慧的社会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可以精准打击一些社会相关方面的违法活动,净化社会市场。从私权保护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活动可以保护公民的私权利,维护纳税人应该享有的利益。智慧的社会管理行政执法是依照政府所颁布的社会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对社会管理及市场经营活动行使的行政管理权。

智慧执法在社会管理精细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为各级“打造服务型政府”提供方法和路径,真正实现由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上过渡。②拉近政府与市民的距离,让市民有信赖和安全感,从而从技术层面提高政府公信力。③可以为“公正执法、透明执法和精准执法”提供便利,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行政成本,更可以做到执法“科学性、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智慧执法通过程序优化实现预防权力异化

社会管理综合执法主要是指主动的行政执法,它对执法的缘起及执法程序有一定的规范,尤其是智慧执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各级政府日常检查或接举报、投诉或上级交办案件均有电子存档。②进行案件调查或者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当场填写《现场检查笔录》;在尚不能确定所发现的某些物品是否为“证据”时,可填写《抽样取证凭证》对所发现的物品进行抽样取证,以备核实,突出数字化取证。③对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执法人员应当填写《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审批表》,经负责人批准,对证物进行登记并电子存档。④执法人员进行调查时,应当填写《调查询问笔录》;对当时不具备调查询问的相关条件,需择日进行询问的,应填写《调查询问通知书》,送达被调查的相关人员,与此同时信息化平台同步实时监控。⑤有客观的违法事实,但情节显属轻微的,可以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进行处罚并立即进行整改。对于情节较重不适合当场进行处罚的,应报请主管领导审批立案,信息化平台做到同步有案可查。⑥行政案件进入调查取证阶段,对先行登记保存的物品用后续所取得的相关物品都应填写《查封扣押物品审批表》经负责人同意后下达《查封扣押决定书》。经调查取证,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在做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填写《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送达行政处罚相对人。⑦对于在规定时限内行政处罚相对人无异议的,对行政处罚相对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同步落实电子备案。⑧行政处罚决定履行或者执行后,填写《行政处罚结案报告》,智慧执法综合平台动态跟踪备查。

在社会管理智慧执法与办案的程序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对性质比较严重,案情比较复杂或重大的案件,要对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办案程序等进行合议,并填写《案件合议记录》;在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时,应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要求听证和行政复议的权利;在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时,应当场填写《陈述申辩笔录》;对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并填写《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记录》;行政相对人要求进行听证或行政复议的,应依法进行听证或进行行政复议;行政相对人对执法行为不满的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真正做到让智慧执法综合平台“实时监测,动态管控”。

三、社会管理综合执法面临的困难要靠智慧化手段化解

政府的行政执法一方面要严格依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另一方面,执法的力量及社会各类市场经营者的素质却还远未达到一个让广大市民满意的程度,使行政执法在执行中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社会管理智慧执法综合平台责无旁贷。

就南京的社会管理综合执法而言,面临的难度很大。根据2012年的统计,南京市共有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2个、3A级风景区8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90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部级的6项、省级的38项);以南京市的文化综合执法为例,总队执法人员共不到40人,各区县平均执法人员不到7人,从执法装备看,按规定每3人一辆执法车,事实上却几乎没有车,其他执法装备也是少之又少,执法人员只能依靠人力去执行任务。 要想管理好“1076家网吧、262家游戏厅、393家歌舞娱乐场所、全国级文保单位27家81个文保点、省级文保单位127家181个文保点(市级和一般的文保单位更多并在不断增长中)”,这是摆在各级社会管理部门面前的难题。

解决上述困难要靠智慧化手段化解。现在实际的执法工作主要依靠群众举报,群众不是专业的执法队员,他们没有取证的权力,所以执法人员接到举报后再去检查时往往已是时过境迁,因没有确凿的证据而不了了之,社会管理监管的力度是比较薄弱的。在现有编制、装备的条件下,要做到对社会管理有效监管存在很大难度。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引进和应用,智慧执法综合平台方能大显身手。

四、创新智慧执法理念,提升市场监管及服务能力

行政执法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政府不能因为有这些现实存在的困难而放松甚至放弃监管,相反还必须要努力把执法工作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现实,创新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手段。事实上现代科技为我们实现这样的有效监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那就是科技的力量,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人员的基础上,依靠科技的力量,用“智慧”来实现实时有效的监控。

应用现代技术创新监管方式,主要是运用电子技术,利用传感器和网络的终端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综合。具体来说就是把我们需要的信息汇总到我们执法单位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智能和人工结合的方式将信息分发到相应的执法人员终端,由执法人员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实时处理。

①所有的社会管理的场所都按要求利用一个终端软件通过互联网或手机,把所有动态与图片连线传到执法单位管理终端,执法单位可以通过检索和实时查看图片来管控社会管理场所的突发事件和群众举报线索。

②将所有社会管理的场所之监控与执法单位的监控终端相连,执法单位可以通过监控设备实时观察这类场所的人员活动情况,同时将监控内容进行自动保存。当发现这些场所有违规的现象时,执法人员可以前往现场进行处置。这样既避免了以往最常见的,接到举报后不能实时取证的囧态(有实时记录的图像作为直接证据),也是对这类经营场所进行的不间断的提醒。

③给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安装传感器和监控器。当某一公共设施遭到破坏时,在执法单位的监控终端就会接到传感器的报警,执法人员就能及时通过监控设备察看公共设施的情况,对这些设施进行实时的保护,避免以往多数是在公共设施已经遭到破坏后才接到举报的情况发生。

④南京市的任何一个市民都可以选择成为“人体传感器”,只要在有GPRS功能的手机或ipad上下载一个客户端应用软件(我们姑且叫它“我的城市”),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应用软件成为名副其实的“人体传感器”。如:以前有人发现某“文保设施”遭到破坏威胁时,通过电话通知政府部门,有人不知道打哪个电话、通知哪个部门,或打通了电话却说不明白具体的地点,或者举报的其实不是文保设施。现在市民只要打开“我的城市”应用软件,拍下照片点击发送按钮,即时的情况报告、GPRS定位系统数据就可以直接被发送到政府的综合服务平台上,中央处理器就把这个“举报信息”转到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单位的处理平台上,相关执法人员就能在个人的执法终端上收到这个信息并按照具体情况作出反应。

⑤设立奖励基金,建立互动机制。对“人体传感器”实施个人信息保密制度,对愿意留下电话号码且举报属实的个人按举报贡献的大小实施一定的奖励(制订并公布具体的奖励办法),鼓励市民下载“我的城市”应用程序并利用它一起对南京的所有社会管理场所进行监管。

五、将“社会管理智慧执法”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应对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高度协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应循之路,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

“社会管理智慧执法”是“智慧城市”的构成部分。城市是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6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信、水和能源。这6个核心系统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关联运行的。城市的业务/政务系统代表着业务/政务所面临的政策和管制环境,而社会管理监管则是该系统中的一部分,是这个核心系统中的子系统。只有每一个子系统和6个核心系统都正常运行,才能保证“智慧城市”这个主系统的正常运行。

社会管理执法力量薄弱、规范程度低,违法查处不及时,长期处于社会管理监管的“末端”,更谈不上提升服务水平。根据“职权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原则,南京可以通过组建多部门联合监管、义务监督员协助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城乡社会管理监管的“无缝”对接,一改过去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情况。智慧执法综合平台就是一个非常给力的实践形式。

智慧交通综述篇(9)

《暂行办法》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主管执行单位,以城市建设为中心,在推进城市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中,加大“智慧”系统的附着力,实现智慧城市的创建工作。以城市建设为基础,利用信息化手段而不以信息化建设为最终目标,是谋求城市以人为本,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智慧”体现。这样的创建工作及其对应的管理工作本身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大创新和务实有效的途径。

《暂行办法》对智慧城市创建申报的城市(区,镇),在建设规划、建设目标、资金来源、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保障要求。也明确提出了评审、验收工作的流程、方式。令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了系统化、体系化的建设依据,这是本《暂行办法》区别其他智慧城市建设意见的另一大特点。

二、国家层面的指导

《暂行办法》在2012年党的十以后及时地发表具有重大的价值与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表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通过智慧城市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这一手段及途径的认可和信任。

其次,间接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城市、城乡建设为主要工作,通过信息化提升城市“智慧”能力的工作内涵。区别了以IBM为首的西方科技巨头对“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在城市中升级化的商业应用的解释。有效地表明了中国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口号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第三,通过明确申报、评审、管理、验收的内容和建设的指标体系,为各地的智慧城市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内容,可有效地推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第四,明确上述内容的同时,没有硬性约束创建起步的基础技术设施条件。这也反映出该《暂行办法》的智慧。中国的发展需要均衡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可有效推进城市的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机遇不能将迫切需要发展的落后、偏远、小城镇排除在外,该《暂行办法》对中国建设发展的公平公正提供了有利保障,有效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试点办法合理可行

(一)《暂行办法》提出了申报智慧城市的四个条件是:

(1)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

(2)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3)已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如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4)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二)我认为这四个条件十分全面,有以下亮点:

(1)《暂行办法》在指标体系中,对规划、组织机构、政策法规、经费来源、运行管理等几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要求,突出显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上述保障体系的要求,令智慧城市的建设更系统化、更体系化。

(2)《暂行办法》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给出了明确阐述,参见第七条,第二款。这个理念,“智慧”地甄别了西方科技巨头关于西方城市发展理论的内容,结合中国的本地现状和当期发展目标,给出了明确、务实、有效的观点。特别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容。

(3)《暂行办法》中,对建设体系指标的分层分级。从城市的综合发展、管理等角度入手,高屋建瓴的从城市建设的面进行划分,特别是具体应用项目落实在第三级指标阐述,可有效地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提供依据。整体体系指标,突出体现了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可行性。

四、贯彻办法的建议

从美国IBM公司提智慧城市概念至今,已有4年时间。前期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区,在对应的基础建设特别是技术升级改造方面卓有成效。但也出现了智慧应用特色不强,智慧系统效果不力等一系列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慧城市的理念不清楚

智慧城市的理念首先由西方科技巨头提出,伴随我国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的推动,令各地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形成混沌。直接导致在建设中的管理、手段、规划、内容的混乱。

(2)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不明确

智慧城市,智慧体现在以人为本、持续和谐跨越式的发展,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基于现状、锁定目标、谋求途径、获取建设目标。同时智慧城市,具体、局部建设的开展,需要整体城市发展的配合和策应。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也无法对智慧城市的具体推进工作给予定位,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建设规划的远景无法进行阶段性的推动。当前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重硬性建设指标,轻基础情况研判。硬性的建设指标不结合基础现状,将直接导致建设的阶段目标无法确立。

(3)智慧城市的评判不一致

什么是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系统?为什么智慧城市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为什么智慧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的现状?在这方面虽然有统一认识,但认识不够明晰、理论不够清晰。没有清晰的理论、明晰的认识,直接导致评判的具体方式方法和实际“智慧”系统的效果存在落差。

为了贯彻落实《暂行办法》,有效展开智慧城市建设我建议:

首先对本《暂行办法》要通过大力开展组织学习、研讨交流的方式,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建设目的、建设目标,评价方式方法。科学合理地提出具体的建设指导意见。通过专家的介入,帮助各地政府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梳理问题、明确目标。

智慧交通综述篇(10)

一、基础理论概述

(一)智慧城市。随着城市不断深入开发建设,智慧城市内涵日益丰富。部分学者认为智慧城市以数字化为基础,在城市各处安放传感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感知城市动态,从而获取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数据,进而智慧化决策城市治理各大事物。其本质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城市动态,以连续实施、客观透明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效益[1]。(二)城市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是城市治理的一种手段,融合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利用互联网、传感器、物联网、计算机、远程设备等,为人民的工作或生活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便利。城市网格化管理是运用网络地图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地理编码和网格地图等,将城市各种类型的部件整合在网格中,推动城市管理向信息化、数字化和网格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精确、高效、全时段和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二、网格化试点概况

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背景下,2003年我国提出数字城管,2004年提出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理念。我国采点试行,最先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是北京东城区。东城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结合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构建了指挥中心和监督中心管理相融合的模式。该城市管理模式涉及市政、绿化、环卫、行政、社区等便民服务,为其他城市树立典范。在此先例下,200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深圳、杭州、成都等10个城市立为第二批试点城市,2006年圈出天津河西区、重庆高新区等17个城区,2007年确定第三批23个试点城市。随后,我国开始大面积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一)北京东城区模式。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先践行网格化管理模式,该模式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支撑”为目标,建立了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2]。东城区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将城市管理部件定位于万米单元地图上,监察员24小时实时监测自己所管辖的单元格,通过城管通将突发问题上传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将信息综合处理并下发至各部门。该管理模式将管理与监督职能分开,分别建立城管委和城管监督中心。另外,针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综合评价构建了一套监督管理体系,作为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之一。该模式突出之处在于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基于平台可开展区、街道、社区和网格四级用户管理服务工作。东城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信息关系,搭建城管对象之间的联系,构建社会服务管理数据云服务平台。经过多年探索,应用-修改-应用-修改-应用,网格化管理模式不断更新升级,到目前为止取得良好绩效,形成全模式社会管理服务,基本解决了政府与政府、政府与社会之间责任推脱等问题,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指出城市服务管理的新方向,同时网格化模式延伸至教育、卫生、民政领域等,为其他城市树立典范。(二)上海模式。上海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管辖区域划分为多个万米单元格,单元格内所有城市部件分类编码上传至市数据库,各区自行备份,同步更新市区事物处理结果。该模式工作流程为:先监察员将突发问题传送至监督中心,监督中心将信息进行处理并立案,案件立即转送到指挥中心;接着指挥中心派发案件至执行单位,执行单位提交案件结果;最后指挥中心将问题处理情况转至监督中心,监督中心下派监察员验收案件处理结果,二者接受结果一致后结案。该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市、区分工合作,分离监督、指挥职能[3]。市监督平台将接受后处理的信息转发至区平台,由区部门处置、协调问题。各中心编制工作规章制度手册,明确责任归属及问题处理流程。根据2016年上海市宝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全年网格化管理受理数43.73万件,处置及时率94.8%,处置结案率100%。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三)宜昌模式。宜昌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按照市区街道社区网格的顺序层层划分网格,先以行政中心为单位划分街道办,以街道办为中心划分社区,以社区为中心划分网格。划分原则为方便管理,管理对象均衡,网格无缝对接。网格编码采用6级14位数字,工作流程类似上述城市。该模式独创之处在于:一是整治基层组织体系,在社区内设置综合服务站、网格管理站、综治维稳站,细化责任;二是设置对比核查机制,将监督员采集的人口流动、空间地理位置、环境状态等各类信息与政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对比,如不符,将错误信息下发监督员核对,然后再上报。网格采取的基本信息与政务部门信息融合,构建数据库,便于各部门提供精确服务。(四)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分析。国家选出的这些试点城市以东城区为范例,结合城市自身情况,探索出适合城市发展的模式,这些模式大同小异,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1.组织架构繁琐,管理层次增加。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组织趋于扁平化,缩短上下级距离,便于上下级沟通,越有利于提高组织整体绩效,实现组织目标。宜昌市大致按照区-街(镇)-社区(村)-网格这样的行政系统层次划分网格,网格层级无形中成为行政系统中的底层,事实上网格层不属于行政单位。尽管这种结构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但层级增多,有碍上下级信息传递,减弱上级对下级控制能力。2.组织内部缺乏横向互动,部门责权关系不清。网格层面工作职能是对城市部件、事件进行管理,涉及公共设施、建筑管理、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市容卫生等多个方面,一旦问题发生,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在基层网格管理中,各部门以各自领域工作为中心,缺乏横向交流,网格管理中心与其他部门不存在上下级关系,网格人员工作受限,出现综合问题时,无疑增加了监察员的工作量和复杂性。3.投入、维护、运营成本较高。城市网格化管理中,以基层为中心开展数字化网格管理,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网格时投入费用包括网格基层设施建设及维护、网格层级人力资源、网格事物管理经费等。据统计东城区在新系统上投入1?680万元,上海长宁区投入2?500万元,不包括维护费用。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来说这些支出不是小数目,其推广有一定障碍。这样一套数字化系统相关技术掌握程度不高,许多问题无法解决,造成资源浪费。

三、网格化管理模式改进

基于上述对比分析,网格化管理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略有不足,为此提出智慧城市街区制管理概念。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这是我国首次把街区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意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将街区制引入智慧城市管理当中,以街区取代网格,实现扁平化管理,完善城市治理机制,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城市街区制管理是由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围合、小街道和支路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街道界面人员友好的开放街区模式。它将开放共享的资源、私人住宅、商业及工作有机融合,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场所。本文提出的智慧城市街区制管理按照市区街区层级划分,充分运用街区理念,合理划分街区范围,以街区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基础地形数据、部件数据、地理编码、街区数据等,构建街区综合信息库,对接市政、交通、公安、园林、环卫、执法等系统,成立街区综合办事服务处,对城市街区范围内的人、事、物等进行精细化服务管理。街区范围划分为已建成城市主干道路的按主干道路合理规划管理范围,未开发道路的区域借鉴街区制试点经验实施。街区实行小尺度,密路网,小尺度街区量化特征为:一是大中城市主干道间距500~800米,路网密度3.3~3.5km/km2。二是城市支路间距200~350米,路网密度6~8.5km/km2。三是城市路网面积率25%左右。四是街区城市支路宽度16~32米。注:路网密度(km/km2)=L道路总长度/S城市用地面积;路网面积率(%)=S道路占地面积/S城市用地面积。图1智慧城市街区制管理构架将街区内所有部件小到一个井盖都要进行地理编码,利用NB-IOT技术(窄带物联网)实现定位、监测、损坏预警等功能。智慧城市成立大数据监管机构,对数据进行挖掘整理,负责智慧城市数字化发展规划,并保证信息互通、安全、实用。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期投资,采用PPP+资本市场的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投入、专业公司运营,既解决了建设期间资金链条的断接问题,也解决了运营期间政府在升级换代上难以跟进的问题。

智慧交通综述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城市概述

二、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放弃了土地财政,以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手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一信息基础设施上,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智能挖掘和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实际上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内容。因此,以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式完成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二)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技术活动,从技术角度讲,智慧城市更强调的是在物联网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协同运作、全面整合、激励创新,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从结果和效果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政治、管理、文化方面的东西,更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让城市更加智能,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优化的对策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内生源动力,构建人性化、生态化、协同化、公平正义的城市环境。新型城镇化的结果同样是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环境。从这一点来讲,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三、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一)注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抛弃唯技术论,尽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支撑。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在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高、新、特。将智慧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要求的智慧化服务,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导向,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都应当如何围绕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提高整个城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为人们服务上开展工作,着力解决雾霾、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城市型灾害、环境权益等社会突出矛盾。

(二)引导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上游的 RFID 和传感器的呢过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中游的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服务业等、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服务业,这些产业的落地,可给当地城镇带来一次产业升级,也会带来新产业的产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持续动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注意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引导相关产业向城镇地区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引导高效、集约的区域和城乡空间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空间优化布局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重要方向,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城市和区域流动空间,加强区域内部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本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缩短了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时空距离,实现城市之间要素的高效流动和服务质量提升。尤其是在长三

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通过智能技术来强化城市之间的生产网络、创新网络联系,来形成世界级的智能城市群。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和空间的要素流动,成为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托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城市不同功能空间的要素流动、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程度。 通过传感器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和应用系统,来获取和处理城市居民活动、企业运行、环境质量等方面大数据,并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结合,来营造更加人本、绿色、集约的城市功能空间,提升城市规划解决城市问题和服务企业、居民与政府的能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遵循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将智能技术与居住区、商业中心、产业园区、休闲游憩等空间融合,增强城市空间发展内涵。将智慧、人文等要素渗透到城市有机更新中,实现存量空间的转型发展。大力推进智能公共交通,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便捷、高效、低碳的城市智慧交通网络。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区域和城乡空间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督、评价、调控和管理,进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和弹性有序发展。

(四)利用智慧应用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慧城市是综合、统筹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与工具。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是智慧应用的最主要目的。在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方面,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建设。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城市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