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6 16:07:18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1)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协同与发展:京津冀设计产业共建共享机制研究”(2015021301)和河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产业转型期设计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研究”(15457625D)结题论文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互联网视角下京津冀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2日

一、关于“互联网+工业”设计

“互联网+”即互联网+各行各业,简单说就是将互联网融入传统行业,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发展,使传统行业进行换代升级,即发挥1+1>2的效果。目前,“互联网+”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例如,“互联网+医疗”,改变了整个医疗的各种连接方式,包括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医生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医生和医院之间的关系,甚至医生和检查设备之间的关系。也诞生了很多在线诊断、网上挂号、互联网的健康监测、健康管理APP,为患者提供方便,因此可见互联网的重要性。

工业设计作为制造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重要环节,对增加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工业设计”旨在利用互联网终端的媒介作用,服务于“互联网+制造业”建设,创新设计理念,丰富设计手段,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加快构筑工业设计产业优势,带动京津冀工业转型升级。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个性定制和众包众创设计,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

二、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制造业与工业设计的融合与发展,在地域分布上表现为“南强北弱”态势,而“南强”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和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如今,对今天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制造业来说,认知与理解“创新设计”也已不成问题,已经完全由“产品经济”转型到了“服务经济”。但对于京津冀的制造业来说,90%的制造业还没有工业设计的概念,70%的顶层管理者对于设计资源信息的了解处于比较贫乏的状态。(1)制造业认识不到位,热情不高。对技术创新很重视,对工业设计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却缺少充分的认识,运用工业设计的热情不高,在投入方面谨小慎微。制造业对自主设计研发之路持观望心态;(2)信息不对称,没有对接的桥梁。在工业设计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上,由于缺乏政府宏观协调机构、专业化的服务平台以及技术推广机制,企业不知道到哪里找工业设计单位,工业设计单位不知道企业有哪些需求,制约了京津冀工业设计院校、设计机构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导致了工业设计技术的应用范围狭窄,产业化发展缓慢。

京津冀位于环渤海的中心地带,属国家划定的重点发展的经济圈。京津冀三地在设计资源和产业结构方面各具特色,需要创新引领、跨界融合。这就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各取所需,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制造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共同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全球掀起了一场以互联网和工业制造为基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如果京津冀想要在工业4.0时代领先,就不能丢弃工业设计,就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业态、内容、模式和管理创新是当前的一种趋势。但截至目前,京津冀还未形成系统的工业设计产业链,在产业链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形式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有所缺失。而利用互联网这个媒介,实现京津冀三地的跨界融合发展,既高效便捷、节约资源,还可以实现1+1+1>3的效果。因此,为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助推京津冀工业转型升级,加速京津冀三地设计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一个公共的创新设计服务平台迫在眉睫。

三、平台建设的内容

平台的建立,旨在政府相关机构的监督和促进下,形成一个和谐的互动、交流、共享、协作的高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成果与工业设计、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以便增强京津冀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

系统的工业设计产业链结构主要包括“政府产业政策部门、制造业、设计机构、科研院所”等环节的共同协作。本项目着力弥补这一空白,最终形成以政府为指导,以制造企业、设计公司为主体,以产业园区、基地为依托,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院校、研究培训机构为人才培养载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互联网+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主要面向的群体包括“产业政策部门、各种类型制造型企业、工业设计科研院所和专业的设计机构”。产业政策部门可以借助该平台进行“设计产业政策制定、设计产业整体规划、设计产业法律规范和设计产业统计机制”等各项工作。各类制造型企业可以借助该平台进行“品牌战略规划、市场需求研究、统计信息分析、用户中心研究、产品研发推广、制造技术更新和材料工艺研发”等工作。工业设计科研院所可以借助该平台进行“设计学研究、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建立材料信息数据库、生活方式形态研究、设计人才结构研究、设计管理人才培养、集合式设计概念整合”等工作。专业设计公司可以借助该平台进行“设计战略研究、设计需求研究、设计趋势分析、用户中心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设计成果孵化、新材料新技术研究”等各方面的工作。产业政策部门和各类制造型企业之间可以借助该平台共同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设计资源整合、设计商务模式”等各方面的合作。工业设计科研院所和专业设计公司可以共同进行“设计服务平台、设计促进、设计交流”等工作的合作。

平台建设主要围绕产业政策部门和制造企业之间的“科研成果转化、设计资源整合、设计商务模式”,工业设计科研院所和专业设计公司之间的“设计服务平台、设计促进、设计交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建设。

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有利于整合研、企、商各方资源,使工业设计以及技术成果实现商品化的机制、政策与措施。设计资源整合平台,主要是通过对工业设计领域各相关主体、各类学术研究、基础性研究、设计成果、设计人力资源,以及设计需求等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与集散,充分利用和盘活各类设计资源,降低设计活动的信息成本,以及组织集成创新设计活动的开展。设计商务模式,主要是针对不同设计领域设计活动的发展特点,通过适宜的盈利模式以及产业链的构建,使设计活动能够获得预期回报与可持续发展的咨询策划服务。设计服务平台,主要为设计活动的开展提供共性技术、信息、研究、管理、人才、投融资、法律等方面支撑与服务的组织或机构。设计促进平台在加强对工业设计及其产业发展的有关基础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政策、建立引导基金、落实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产业链,促进工业设计及其产业的有序发展。设计交流平台,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工业设计作用的宣传,以及展示、展销、信息、论坛、研讨、培训、专业竞赛等活动开展,促进工业设计各类成果、知识的交流与扩散,促进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

四、平台服务的对象和范围

平台主要服务的对象是“专业的设计服务公司、各种类型的制造企业、工业设计科研院所、设计人才、政府产业政策部门、普通浏览者”。主要服务的范围包括信息流的与共享、项目的与管理、信息化系统整合三个方面。信息流的与共享主要包括信息、设计共享和展示、项目交易、人力资源、工业设计教育、设计竞赛、政策服务、信息交流。项目的与管理主要包括项目、项目申请、项目进度管理、设计企业监控与管理、数据的统计汇总。信息化系统的整合主要包括创新服务、行业平台、创新创业平台、联盟互动和竞赛平台。

五、平台建设的作用

平台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旨,以优势制造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和产品设计研发为动力、以人才培养及工业设计管理与咨询服务为方向,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培育京津冀工业设计相关产业链。平台的全面建设,其目的在于整合京津冀三地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设计创新服务、推动产学研对接、促进设计成果转化、提供工业设计信息支持、开展工业设计技术服务,培养工业设计人才,促进工业设计的应用与发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信息、资源优化、产业政策研究、人才培养、设计交流和咨询服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一是服务企业。通过平台,形成连接各个企业的纽带,整合京津冀现有企业的资源,针对京津冀工业企业和产业集群在设计服务、人员培训、协作交流与品牌推广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京津冀工业设计的整体水平;二是服务社会。通过平台,增强工业设计的概念,提高工业设计的认识水平,举办工业设计大赛,评选工业设计奖,开展学术研讨和知识与技能培训,普及工业设计知识,推广工业设计理念,提升工业设计意识,培养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大家熟悉它、了解它,使用它、提升它;三是服务政府。开展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客观和微观研究,为政府进行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与具体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换言之,平台的建立,一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与信息透明。进行设计前沿知识、概念作品、企业需求信息;二是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开展工业设计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塑造地方品牌,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三是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设计机构设计的规范性和设计人员设计能力的提高,缩短设计研发机构与工业制造企业之间的距离,提高设计项目的转化效率,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四是宣传名片的窗口。全国的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都可以在平台信息,打造京津冀设计和京津冀制造的新名片。

六、小结

本文意在利用互联网管理机制的创新服务平台,整合京津冀制造业和工业设计产业多方优势资源,将互联网的成果与工业设计、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上各取所需,实现政府、工业设计、制造业协同融合性,促进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带动京津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协同发展,使“京津冀制造”向“京津冀设计”、“京津冀智造”、“京津冀创造”转变,提升京津冀工业设计软硬实力,增强京津冀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在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堪敬.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资源平台建设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9.

[2]雷鸣,时佳.论京津冀工业设计区域合作战略[J].未来与发展,2012.35.9.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2)

二、设计性实验选题的“四个方向”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设计性实验选题在把握“五个原则”的前提下,通常可通过“四个方向”来进行选题设立,即验证性实验转化为设计性实验、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生产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和学生兴趣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一)验证性实验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为促使学生掌握并加深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按照实验教材的要求,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从实验结果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实验结果在理论授课时已经涉及,因此学生实验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但不要因为这些就抹杀验证性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的独特作用。完全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转换为设计性实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例如,对长杆型坯料进行局部镦粗是模锻生产中经常采用的变形工序之一。因此,在《锻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专业实验课中设立了“局部镦粗规则的验证”这项验证性实验。该实验通过对不同长度试件,使用局部镦粗模进行镦粗,验证局部镦粗规则的正确性,观察和分析由于局部镦粗长度与直径比值的影响而出现的正常和不正常现象。由于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兴趣不高,往往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参加实验,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该实验涉及内容是比较典型且在生产中常用到的。怎样保留并将其转换为学生感兴趣的设计性实验呢?这就需要转换思路,可将该实验内容转换为首先要求学生根据给定尺寸的不同试件,进行局部镦粗积聚工步计算,并绘制镦粗模模具图。当然,由于实验经费及加工时间的限制,学生设计的镦粗模并不需要制作出来,因为给定尺寸的试件,其局部镦粗模主要模具尺寸及工步是唯一的,可以采用原有的局部镦粗模进行实验和鉴定学生设计结果的准确性,这些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灵活掌握。这样,通过对原有实验内容转换为设计性实验,可使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一方面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实验热情,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有关加工工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的镦粗模设计又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验证性实验转换为设计性实验,不但可以保留一些经过长期教学积淀总结的经典、原理性强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而且节约实验经费,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达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有着“一举三得”的益处。当然,并不是所有验证性实验都能转换为设计性实验,对于这类实验项目,如果确实是经典、原理性强的验证实验项目,只要集思广益,通过合理安排,完全可以将验证性实验穿插在设计性实验项目中,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都需要在设计性实验选题中拓宽思路,灵活安排。

(二)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就是将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转化为设计性实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出现,而且高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的教师学历较高,多为博士毕业,且积累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把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涉及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根据调查,学生大多数对专业课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及内容具有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此举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利于实现加强学生专业素质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师科研项目涉及到的过共晶Al-Mg2Si合金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等领域中应用前景广阔,已成为国内外十分重视研究开发的先进复合材料,但铸态过共晶Al-Mg2Si合金的力学性能较差。因此,可将该科研项目涉及内容转化为“原位自生Al-Mg2S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针对铸态原位自生过共晶Al-Mg2S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差的特点,设计并实施改善力学性能的方法,并撰写分析报告。该设计性实验所涉及的Al-Mg2Si在专业课中虽未能涉及,但铝硅合金熔炼等相关知识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已涉及并掌握,因此学生进行该项实验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首先要查找相关资料,理解并掌握“原位自生过共晶Al-Mg2Si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在保证合金成分为过共晶Mg2Si的条件下,自主选择、计算合金成分配比。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配料、熔炼、除气,并根据前期选择的不同方法对合金熔液或浇注试件进行处理,最后进行拉伸测试及金相观察,检验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并对结果进行理论分析。该设计性实验虽然由科研课题转化,但涉及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中应掌握的合金设计、合金配料、合金熔炼、合金处理及热处理工艺等,较好地将专业知识系统、综合地链接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工程实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加深其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提高解决所学专业涉及工艺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等。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时,不可盲目地将科研内容或部分内容一成不变地照搬过来,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如果研究内容过于狭窄、难度较大或实验内容过于生僻,不仅达不到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初衷。因此,采用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时,一定要密切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实验能力等方面,保证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设计性实验的工作中。

(三)生产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设计性实验选题时要力求接近、结合实际生产项目,将其合理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内容。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的训练,能够有针对性地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时应用、加强、拓展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这种实际生产项目转化的设计性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例如,以W18Cr4V为代表的高速钢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切削工具和冷变形模具中,其内部的合金元素与碳形成复杂的碳化物,分布在基体金属上,降低了材料的机械性能。而锻造是实际生产中改变高速钢中碳化物分布状态的重要方法。因此,可将该生产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改善高速钢铸件中碳化物分布的锻造工艺设计与实施”。该实验内容包括铸造和锻造两大部分,铸造部分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设计高速钢铸件成分,并根据设计成分采用中频炉进行熔炼、浇注小型铸件,然后对铸件进行碳化物偏析分析,根据偏析分析结果,合理设计锻造工艺并利用自由锻机实施,最后再进行偏析检测,以检验设计的锻造方案是否正确。这个设计性实验有机地将铸造和锻压两个专业方向结合,符合实际生产流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实践和掌握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学生兴趣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学生的兴趣是实验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的动力,因此,如将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就能激发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关注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在实验中运用已学的知识、技术去自主发现、探索和总结规律,达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精密铸造是用精密造型方法获得精确铸件的工艺,是铸造行业在高新领域的代表,很多铸造企业对精密铸造工艺的应用需求很大。如果开设精密铸造相关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采用精密铸造法制备小型零件,学生并不是普遍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使学生都感兴趣呢?这里可以将精密铸造制备小型零件变为艺术铸造,因为艺术铸造采用的熔模铸造、陶瓷型铸造、消失模铸造等的工艺与工厂生产的精密铸造零件工艺及原理是相通的,而要求学生采用精密铸造技术设计并制作小型铸造工艺品,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实验的热情,学生会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提高精密铸造相关知识及工艺。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46-01

“成果转化”近些年已成为了热词,在国家政策和网络新闻都会时常看到,这似乎离我们很近,却又显得很远。“成果转化”在大家的思维定势里被定义为了科技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是科研机构和研究型本科院校的事,对于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就没有什么任务了,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更是没有多大关系,但事实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特别是高职的艺术设计专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文科性的专业,但它又具有理工科专业的特征。它所包括的专业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课程教学中会有大量项目实践的课程,这些课程就需要学生通过制作出或设计出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或艺术设计产品来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相应的能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项目实践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实践训练都会形成完整的艺术设计作品,这种实践作品既是课程作业同时也是完整的学习成果,如果这种艺术设计作品放到艺术品市场或设计公司进行应用转化就是设计产品或者艺术品,而实现和其他市场存在的艺术设计产品或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但是这些具有相应价值的教学成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识和及时地价值转化,往往在课程结束之后就把它们束之高阁,或者直接丢弃而使它们的价值大打折扣,这不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打消了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积极性。由此看来,成果转化离我们高职并不遥远,从艺术设计专业来看更是大有市场,只是转化的内容不同,形式也不同,但它们的存在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成果转化是指专业实践教学项目实训成果进行价值转化,这种成果是实践教学时的学生作品。对于这种成果转化在国内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在国外大多是以“创意集市”的方式实现。

“创意集市”指在特定场地展示、售卖个人原创手工作品的文化艺术活动。“创意市集”起源于英国,英文名称I-Mart,它包含双重意思,既代表Idea-Mart(点子市场),也代表I-Mart(我是艺术)参与者中既有实力创作大师,也有业余爱好人士①。他们拿着自己做出的东西去赶集,这就是城市创意集市的由来。 市集上的创意作品唯一的要求就是原创,设计题材多种多样。有些是大学生手工制作的造型奇特古怪的布艺玩具、彩绘T恤、手绘鞋,有些是设计包装精巧的记事本或家居装饰品,也有想象不到的新奇设计。这些类型实际也都属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项目,在项目实训课程中都可以采用这些项目进行项目实训。

这在我国台湾地区的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也较为常见,一般到了周末,居住在高职艺术类学校附近的居民会象赶集一样地来到学校,他们会来到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工作室或者艺术教室。这时艺术设计工作室或者教室会摆满了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以供前来购买作品的人群选择,而实现作品价值的转化。由此可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成果完全有转化的可能,并从学生积极性和受众购买行为来看,这种成果转化对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成果转化填补了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成果转化的空白,它具有一种深远的社会意义。首先它拓展了成果转化的内涵,成果转化并不是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把科研成果转化拓展到了实践成果转化,是一种全新的成果转化观,这也会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同时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与本科院校的区别就在于,本科院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他们的成果往往是科研项目成果,而高职教育却主要是实践型教育,这种教育的成果当然也就是实践项目成果,象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设计作品、工艺品等就是实践项目成果,这种成果的价值其实也和科研成果一样,独创性越高它所具有的价值就越高,当然在评估这种成果价值时除考察其创意外还应考察其具体实践时的实践制作水平也就是高职教育所特有的技术应用能力了。而这种评估往往就通过具体的转化过程形成,通过转化过程,成果提供方和成果接受方会通过一个合理的价格反应出成果的价值,因此这种成果转化形式有利于新的成果观形成,并且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他们学习成果的价值。

二、实训成果转化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实训成果转化把学生在实训项目中的创新实践成果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使学生能看到学科实际的经济效益和成果的价值,让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看到他们的价值、创造能力,这有利于激发高职艺术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实训教学效果,达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成果转化的成功,使学生看到了学习和创造的价值,通过转化所获得的报酬既是对他们学习的肯定,也会刺激他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通过转化过程,他们加强与受众的交流,这既可以锻炼他们的交流沟通能边和表答水平,也通过这种交流直接了解了市场受众对他们实践内容的要求和需求,这比间接来自于书本与教师认知有着更深的印象。从而更加明确让学生看到了具体而多变的市场需求,使学生的学习将更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创新实践经验,提高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从而适应国内外设计职业环境的变化,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一致的目标。因此,这种成果转化完全符合高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实训成果转化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通过成果实训成果转化实现成果的转化,实训作品不再是屯积或丢弃,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实现教育成果价值体现的最大化和教学资源的补充。学生和工作室通过服务平台转化后所得的经济补偿可以补充学习工具和材料,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资源循环。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训成果没能转化,只有优秀的作品为了鼓励学生和给下届学生参考而留校保存,但大部分的作品都糟到了丢弃。而学生在项目实训时却会投入大量的实训材料成本,这种成果因不转化而至使这种成本大大浪费,如果这种成果通过转化,把它们的价值通过具体的货币反映出来,不仅使实训成本得到回收,而且可以为今后的实训提供更好的条件,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实训成果转化能促进带动文化产业发展,部分作品通过成果实训成果转化实现成果的转化,可以转化成为规模性的生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进而带动地方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美术设计实践成果虽然有一些不可复制性的作品,但象动漫游戏中的角色设计等作品就可以衍生出很多相类似的产品,而可以形成规模性的生产。这种规模生产的形成就可以形成产业链,这样不仅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去生产实践,而且因为设计的完成,具体简单的重复劳动就可以培训更多的底层劳动力去进行规模生产,而达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

五、实训成果转化能促进高校向周边进行文化渗透,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更是一种文化的集中与沉淀,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这个文化场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源,如果这个文化资源不能与周边进行交流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这种实训成果的交换就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这种形式和其他文化活动相比,它是以一种生活状态进行的,它具有特有的亲切感和随意性,并表现出独特的创意文化特色。因此,通过成果实训成果转化实现成果的转化,有利于加强教学与社会的联系,使更多的人能得到艺术的审美享受,而达到较高品味文化艺术的传播与推广,而达到实现高校文化圈的目标,让高校文化提升周边文化艺术水平,使这种文化场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4)

上海现有的几百家服务于消费类的工业设计公司中,大都不具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多数仅停留在简单的仿制和改进阶段。原因是这些公司规模小,研发投入经费有限,产品设计单一,缺乏独立技术支撑的能力,因而始终脱离不了在低价位上挣扎、竞争。现实证明要改变这些状况,因为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已力不从心。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是产学研联盟,联盟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合作各方主体在平台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创造并转移新知识。新知识转移既是合作成果的直接体现,也是产学研合作各方主体的主观要求,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和技术的转化,提升各自的知识和信息水平,提高产学研联盟的合作绩效,实现合作创新。构建上海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目的就是重点依托高新技术创意产业集聚和高校多学科协同创意的技术力量优势,围绕“联合国创意城市•设计之都”的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整体优势,在促进创意设计成果转化的同时培养创意设计人才。

2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联盟——上海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

上海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是集人才培养、产学交流、展示评比、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新型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联盟,体现出以创意转化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特点,是一个面向工业设计(生活消费品等)为主线的以创意转化为主导的创意设计教学和研发机构。上海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具体由教学平台、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组成。

2.1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整合高校资源来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多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是它的主要特色,可以提升创意设计的内涵,实现创意设计的商品化。创意转化的切入点聚焦在创意产品设计及专利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上。创意过程中分为二个层次:①发散创意思维,是“量”的体现;②深化创意设计,是“质”的飞跃。在第一层次,以集聚各高校为主参与和搭建各类设计竞赛活动。依托上海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海工业博览会打造上海工业设计领域具有权威、价值、产业形态的国际化设计展示、评比的交流赛事,即设立“上海国际工业设计创意设计大赛”,使其成为国内外工业设计领域学术和设计作品交流的国际舞台,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规模化、产业化并在设计界、产业界具有盛誉的赛事活动,成为上海海纳百川创意都市的名片。在第二层次,以提升产品的创意设计核心竞争力为主,以取得设计发明专利为目的。集聚高校资源,在毕业设计环节,结合高校多学科优势,设立多学科协作的毕业设计联动机制,联合成立由多校专家和业内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竞赛获奖作品的二次开发,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选题,各相关学科都可根据本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展开课题研究,这种并非虚拟的毕业设计研究课题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多学科的互补与碰撞,非常容易产生创意灵感的火花,一些概念性设计也可在多学科协同开发下实现其功能,经过整合就极有可能诞生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意设计专利产品。

2.2研发平台主要体现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成行业资源,开展创意产品的研发,提升创意设计的价值与作用,引领行业的发展潮流。平台将借鉴发达国家在功能技术产业服务上的建设经验,协调整合上海科技资源,积极展示和提供包括设计、工艺、产品、材料、市场等方面的功能技术产业服务,将平台打造成为各具行业特色的工艺技术检测中心、产品设计论证中心、设计功能体验中心、创意设计展示中心,使其成为技术研发机构、设计机构、设计师、产业管理者、产品制造企业、技术需求企业、产业园区、创意集聚区以及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这一平台既可服务于高校的实践教学又可服务于广大的社会生产企业,尤其是改变目前中小企业重模仿、轻研发的现状,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产品质量和经营内涵,形成系统化的产业服务功能,服务于上海、长三角和全国的产业发展。

2.3产业化平台主要体现在与企业、行业和产业园对接,促使技术转移和创意产品的直接转化。通过成果和展示,向地区辐射。根据上海各高校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定位,先行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服饰、会展、包装设计方面已经具有一定品牌和优势的高校为核心,对接一批行业知名度高的企业。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扩大。平台将建立工业设计工艺技术检测资源数据库,鼓励设计机构和制造企业提供设计产品、建立检测目录。依托张江科技园区和高校联合成立创意产业技术应用中心,参与建立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标准,引领上海各具行业特色的创意产业技术应用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依托上海图书馆建立上海工业设计大型数据存储托管平台;依托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建立原创设计交易平台。结合高校文化创意产学发展需求,探索提供网络数据检索的服务。扩大与兄弟省市产业集群的战略合作,集中区域产业资源优势、高校人才优势、行业引领优势、大师工作室品牌优势,为促进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结合、功能技术与设计服务水平的提升、实现产业增值提供一个技术特色明显、辐射效应显著的产业服务平台。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5)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25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意工场”是我院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以艺术设计学院环艺学部为主,与广东省远洋装饰南方设计院设计公司深度合作,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建设运营的对外创意设计服务机构,也是我院开展项目制教学的中心。

“创意工场”引入企业文化,采用企业的运营及管理模式,按照中型环境艺术设计公司工作流程和岗位需要标准建设,构建真实职场环境。企业与校方均委派团队进驻,共同投入和建设,进行常态运营。通过连接市场与课堂,承接社会真实工程与项目设计,实施项目制教学,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1.组织机构

为实现校企合作的项目制教学的全过程,必须搭建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创意工场”借鉴企业的组织机构模式设置了项目开发部、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通过“创意工场”,筛选和统筹后将实际项目导入到本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中,与企业共同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进行“项目制”实践教学。

“创意工场”实行艺术设计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在校内职业教育专家、企业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的协同下,采用企业运作模式独立开展工作,以实现学校、企业的共赢作为创意工场的运营宗旨。

2.基础设施及人员配置

“创意工场”场地设立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校区内,结合校内新的实训基地建设,由学院出场地,企业负责创意工场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共负盈亏。

“创意工场”成立由校方代表、合作企业负责人和校外顾问组成的董事会,下设各部门管理团队,由校企双方委派常驻人员进行管理,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管理团队成员包括经理、副经理、设计总监和项目负责人等;由企业委派负责人为项目开发部总经理;创意设计部经理由企业和校方各委派一名,协调管理企业设计人员和校内学生团队。项目负责人由企业主案设计师和主持教师共同担任,组成项目及课程的指导团队;后期制作部副经理由校内实训室管理员负责。企业员工与学生通过混搭等方式组成团队;课程中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组成团队。

3.运作方式

“创意工场”设一位办公室主任,负责工场的日常管理工作,围绕项目的工作流程,即业务接洽、方案策划、方案设计、施工执行四个环节,通过项目开发部、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将专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素养、知识、技能整合起来,以项目实践形式传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此形成工与学相结合的项目制教学体系。

(1)项目承接:项目开发部对外承接项目,包括环艺方案设计、工程咨询、后期模型制作、文本打印等。由项目开发部组织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三个部门共同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方的工作职责。项目开发部同时负责教学项目的开发与管理。

(2)项目导入:由项目开发部将项目导入创意设计部。创意设计部负责项目的筛选和统筹,根据项目的规模、类别、进度等,导入到创意设计部不同团队中。

(3)项目传递:相关专业副经理与项目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教师等,将部分项目依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进一步传递到项目制教学中。项目的选取最大限度地覆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并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保持协调。

(4)项目设计:各设计小组在项目负责人带领下对项目现场进行前期考察,搜集现场第一手资料;与客户进行沟通,明确客户要求,商定服务内容及时间进度等;再通过案例调研、资料分析,制订出详细的设计任务书。

各团队对设计任务书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和归纳。每组拿出若干方案进行内部汇报,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方案点评,同时给予修改建议;最终在所有方案中筛选出1~2个优秀方案提交给客户,听取客户的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方案的最终确立。

(5)后期制作:设计方案确定后,根据项目成果的提交要求,进入到后期制作部进行模型、效果图、动画、文本等制作。

(6)项目验收:设计成果制作完成后,提交甲方验收,由项目负责人完成与甲方的沟通,完成项目的管理与跟踪。甲方审核通过后,企业负责人和指导老师完成各团队的工作成绩评定及项目补贴发放。

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都有企业设计师和专业教师进行跟踪,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指导,将课堂知识教学融入到项目设计过程中,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项目制教学。

(7)项目成果转化:项目成果的转化包括项目教学作业转化为项目成果;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①项目教学作业转化为项目成果。项目制教学中完成的学生作业,完全按照甲方及工程质量要求完成后,返回到项目开发部,递交甲方,将教学成果转化为项目成果。②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项目完成后,项目开发部及任课教师负责将项目类型、成果、核心技术、适用教学对象、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联系等进行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项目制教学案例,并纳入专业资源库中。

4.管理制度

“创意工场”的管理制度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工场日常运营制度、员工管理制度、校内常驻工场学生选拔制度、教学的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工场设备管理制度等。

工场日常运营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依照企业方法执行上下班考勤管理。入驻工场学生遵守工场管理规定,管理房将学生的迟到、早退、离岗和旷工情况进行登记,如果是以课程形式介入创意工场的学生,考勤纳入学院的课程考勤记录,依照学院学生守则规定进行处理。

常驻学生的选拔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教师推荐确立初期人选,接着由校企双方通过笔试、面试等考核确定最终名单。年度考核优秀的学生毕业后择优进行聘任,转化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教学的课程管理和评价体系。董事会制订创意工场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项目制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新的教学模式。对应新的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创设多元评价机制。基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把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与职业岗位能力评价相结合,实施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双考核”制。考核及退出制度建立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有别于课题内的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同时也是工场项目的正常运行和开发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6)

随着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农转资金项目启动,河南省各级科技、财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宣传,大量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申报踊跃,经专家严格评议,省科技厅、财政厅联合审定,截至2013年,河南省共获取国家农转资金支持项目达260项,占全国总资助项目的3.7%,获资助金额16520万元,位居全国农转资金总资助金额前列,科技成果涉及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与节水、农业装备与信息等技术领域,争取到的项目数量、资金总额均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河南省年度获得国家农转资金支持情况如下图和下表所示。为促进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河南省于2004年特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财政每年拿出7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与示范,2006年省科技计划体系改革,设置了成果转化计划,并将星火计划700万元并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后每年共有1100万元用于这个计划,初步建立起政府财政投资、信贷支持和企业自筹等多渠道投入,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企业及项目区农民等多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力促进了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走向正常化和规范化。截止2013年,我省共支持318项成果得到熟化和转化,资助资金达9640万元。科技对河南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已分别达到45%和40%左右,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构建了三级投入保障体系。设立农转资金成果转化计划以来,河南省新乡、濮阳等8个省辖市设立农转资金专项,郑州、洛阳等部分省辖市对国家农转资金项目实行了1∶2或1∶1相关资金的匹配,项目承担及协作单位均按承诺对所立项目实施了资金匹配,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立体投入保障体系。

(2)与相关国家和省科技工作和计划进行了结合。在实施过程中,农转资金专项注重与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省科技惠民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以及省重大专项等相衔接。在支持的农转资金转化项目中有60%以上来自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

(3)大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进入生产领域。据统计,截止2010年河南省共转化推广农业新品种8070个,新设备2.5万套,新材料3700多种,新技术新工艺4800多项,建立中试线、生产线9000多条,获专利授权10179项,建立试验示范区6万多个,良种推广面积近13亿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大量单位自筹、企业资金,并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注入该项工作。部级的大奖全部来自于该转化类项目,如我省农业科技界三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玉米新品种郑单958和浚单20)都是在国家转化资金项目扶持下迅速、大面积的推广后获得的大奖。如今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小麦品种矮抗58和郑麦366在审定当年即获得国家、省转化资金支持。通过农转资金项目的研究、实验、示范和培训等过程的实施,各项目能够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讨和提升,项目实施单位科研和研发能力得到提升,转化能力得到提升,了解了市场需要、产品基层信息和实施示范区域,清晰了研究成果到市场的转化具体过程。

1.3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农转资金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三者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2001~2010年期间,转化资金支持的项目中各类企业立项数将近占了一半,鼓励企业建立和投入研发中心的积极性,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紧密协作,促进了涉农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的组织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累计使转化企业获得产品销售收入283亿元,技术服务收入1.2亿元,利润71亿元,缴税12亿元,创汇2.7亿美元。

合作方通过选定合作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等形式,共同开发和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涉农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自主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产学研项目的实施,科技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成为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在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区、各单位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全省范围内的良性互动。如河南省科学院生物所承担的国家2003年度转化项目“白阿魏蘑菌种及栽培技术实验研究”,采取“研、产、销”一体化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使该项目技术迅速在全省得到推广,仅种植规模在100万袋以上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就有6个,其中清丰县种植规模达到1500万袋,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局面。

1.4培养了人才队伍

农转资金转化项目在执行期内吸引了大量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实践一线,推动了农业科技新成果及时、有效得到转化,对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素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的引导和实施,培养出了一批在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科技管理等不同岗位、不同层面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人才队伍。

(1)先后设立了中原学者、创新人才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吸引了高端人才从事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通过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推动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大批科研人员创新转化两不误,涉农科技企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开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多元化的新局面。

(3)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培育大批农村乡土人才也逐渐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形成了“飞鸽牌”和“永久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互动的新格局。据统计,截止2010年已完成监理验收的项目在执行期内农业企业新增就业人数高达27.5万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9448期,累计培训1387.9万人次,带动农民2284万人,新增就业人数77万人次,同时培养了农业领域大批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体现为:

(1)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据统计,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每年生产出200~3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其中省级成果转化项目35项,国家的24项,星火6~7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比重为42%,但相比发达国家达到60~80%而言则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真正能够应用于生产、产生实际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省仅为30%~40%,受农民欢迎易于应用的成果仅占10%左右,有40%~60%的成果在应用中有一定技术难度,还有30%的左右的成果农民不愿意接受。

(2)成果转化主体单一。目前我省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高校占据农转资金项目转化的主体,涉农企业在申请项目数量上还没有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型涉农龙头企业在成果转化中对农民的带动作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企业相联合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提升。

(3)成果转化渠道单一。河南省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包括国家、省、市三级项目)仅有5000万元,每年能够支持的项目百十项左右,不到应支持成果的5%,也不到申报支持的20%,而目前的农转资金转化的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能够相匹配的资金相对较少,与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差距很大,使得大量农业科技新成果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转化,导致潜在的农业生产力不能发挥应有的科技支撑作用。

(4)成果熟化程度不够。科研院校项目的立项大多数是由课题小组申请后获得的,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而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学术上的价值,对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研究、开发、推广的可能性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关心较少,造成农业科研选题与生产结合不紧,农业科技成果结构失衡,偏离市场需求,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

3进一步做好河南省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

当前,我省正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河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做好河南省成果转化工作,首先要客观对待我省在国家农转资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河南省“三农”科技需求,以优化提升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整合创新成果,集成配套转化一大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技术成果,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积极推动农转项目资金总量的增加。收集外省农转资金项目实施信息,学习借鉴经济发达省市成果经验。一方面继续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投入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扩大项目支持数量,从财政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等方面对经过认定的转化项目给予扶持,增强支持力度。二是继续深化科技与金融的合作,积极带动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依托项目实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农民和信贷资金,增加转化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三是进一步整合科技、农业、综合开发等科技投入,以及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等投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合力。四是创新投入方式,采取后补助、优秀项目滚动支持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转化创新性强、技术水平高的转化项目,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

(2)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方式创新,鼓励产学研结合。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支持了一批涉农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取得了良好成绩,产学研结合已被证明是推进科学研究同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7)

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起步较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程度也相对滞后,尤其是高校工业设计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缓慢,校企对接机制尚不完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偶尔会与高校开展一些科研合作,但这些合作多限于单一项目的研究而非长期性的战略合作。最近十年间,由政府和工业设计行业学会以及企业组织了一系列工业设计竞赛活动,从某种程度上间接地促进了高校工业设计科研成果产业化。然而,通过竞赛活动获得的科研成果毕竟是有限的,且成果的质量和可用性不高,不能够从长远角度解决校企间的合作问题。

1.连续性

高校工业设计科研成果的连续性特征是由其工作性质决定的。高校是智力人才高度集中的区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特殊使命。高校教师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产生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且这样的高水平成果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特征。充裕的教学和科研时间、单一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高校工业设计科研成果的连续性。随着设计哲学和设计理论的深入研究、发展,工业设计学科性质也由原来单一的产品造型发展成为多科叉学科,参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面越来越广泛,社会的认可程度也发生了改变。过去单一产品的设计目标正逐步变成人类生活方式的创造,这就不仅仅是某一件产品的开发,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同时有着空间和时间顺序的人类生活方式的连续性革新。

2.风险性

高校工业设计科研成果的产生不是建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基础之上,而是师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设计灵感和设计概念,这种成果更多的是一种设计观念或思想。基于此,也就决定了高校工业设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较高风险性,表现在成果产业化阶段,便是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例如,产品设计研发阶段技术条件的局限性制约;概念设计向有形产品转化过程中被更合理的设计理念所代替;商品化阶段被同类型的仿制或被“山寨”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等。这些使得产业化呈现出较高的风险性。事实上,即便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体制都十分完善的发达国家,工业设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也不是百分之百。而当前,高校工业设计的科研成果更是面临着被企业“单项选择”的首要风险,虽然高校的科研团队也在不断寻找企业合作,但多数情况下是企业在单方面选择高校作为合作伙伴,这种单向选择使得很多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的产业化,从而导致研究成果被搁置或放弃。

二、校企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及平台建设

高校除了聚集着众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资源,还拥有中小企业所望尘莫及的实验设备条件。如何将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和实验设备条件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工业设计科技研发平台建设

工业设计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是确保科研成果的发展持续性和可行性的关键。好的科研平台自然能够培养出好的科研团队。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同步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信息化、科技化时代要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非常强,一个成功的企业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科研团队做坚实后盾,再好的产品进入市场后也只能是昙花一现。20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国产品牌,结果到了90年代知名度就不高了甚至品牌消失了,如荷花牌洗衣机、永久牌自行车、飞鸽牌自行车、活力28牌洗衣粉、健力宝、太阳神口服液等。这些国产品牌的没落除了经济体制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没有一个稳定的科研团队为其后续产品的设计做研发支撑。

进入21世纪,人才资源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制约。如果能够将高校人才优势与企业互补,既解决了企业人才引进难的问题,又解决了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难的问题。在企业和高校之间寻找一个支点,那就是工业设计科技研发平台的建设。企业出钱、高校出力、政府支持,这是确保平台健康发展的条件。

2.工业设计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建设

成果展示是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工业设计科研成果定期常态化展示,将有利于信息交流和产业进步,展示科研成果的过程就是产生社会价值的过程,及时地将科研成果公布于社会,使之得到及时的交流和应用,这是国家、企业和高校共同的社会责任。当然,这些年随着展览经济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在一些省会城市修建了一系列展览馆和博览中心,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为校企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但是,我们从中也看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相当一部分展览活动被某些策展公司所操纵,变成了某些利益集团的赚钱机器,这种现象的出现扭曲了科研展示平台的社会功能。

因此,要确保科研展示平台的社会效能和公益性质,必须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建设,切实维护好这一公益形象,将展览活动组织成专业化、常态化、公益化和平民化的形式,降低准入门槛和收费标准,使之真正成为一个连接企业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3.中介信息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

政府部门应牵头建设具有公信力的官方工业设计成果信息和交易的平台。中介信息服务和交易平台建设是整个高校工业设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对外窗口,也是整个合作机制的一个信息查询、服务、成果登记和交易的终端系统。在这里,可以直接检索到高校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的公开信息,是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最便捷的联系渠道。

这一平台建设必须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社会担保机构参与并实施的一项产业化计划,应纳入到政府产业部门的管理范畴。该担保机构作为企业和高校合作的第三方,具有服务、管理、监督和执行四项社会职能。高校将科研成果委托给担保机构和转让;企业向担保公司购买高校科研成果并需求信息;担保公司确保双方利益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样由政府出面通过国家立法形式来规范管理,确保三方共同利益,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

4.知识产权保护

工业设计科研成果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性来自于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相比较其他专业的科研成果而言,这一点在工业设计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产品外观的仿冒对于现在的工业化大生产来说易如反掌,面对市场上大量的“山寨”产品,当前的工业设计行业无能为力。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成果交易平台大力支持,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信用公示制度和预警机制,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处力度,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采取一些必要措施,鼓励在产品或包装等相关物品上标注设计机构或设计者名称;鼓励权利人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结语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是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创建中国自主品牌、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中国高校工业设计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实现和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引进难的关键,只有充分认识到高校工业设计人才战略的重要意义,才能够帮助我国中小企业走出人才引进难、创新难的低谷,才能真正全面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历史跨越。2010年7月22日,《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这一文件出台,这无疑是中国工业设计的春天即将到来的最强烈信号,我们期待着高校工业设计科研成果能在未来中国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产学研合作资助项目――《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发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XY2009B016。)

参考文献:

[1]谢丽珍. 西宁市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平台服务模式研究[J].新西部,2010(16):20.

[2]王晖.中国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形成研究[C].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9(5):450.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8)

(一)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支撑,全行业参与的创新体系,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结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将交通运输发展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大局中,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在养护装备、工程材料、物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多层面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9)

事实上,人们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转变和提高。国际组织在10多年前就已经把工业设计提到人类道德、文化、生存、发展与交流的高度;在国内,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也从最早的工业美术到外观设计,上升到了综合设计。

“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到工业设计未来的发展空间。”朱焘说。第一个数字是我国出口产品中90%都是贴牌生产,这意味着每年要上交天文数字的专利费,得利却是薄如纸的血汗钱;第二个数字是我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不到10%,这意味着,90%的科技成果没有被产业化,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因为缺乏设计。

“我希望经过20〜30年,能够把这两组数字倒过来。”朱焘说,尽管过程很艰苦,中国要有自己的自主品牌,首先就要有设计。

那么,在良好的政策背景下,现阶段的工业设计能否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服务平台的作用;在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变的过程中,各地产业园区和基地如何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总编辑许传朝与朱焘进行了深入交流。朱焘一再强调:“工业设计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器和引擎。我们不能孤立地搞工业设计,不能闭门造车,要从实际出发,要开放。”

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器

许传朝:当前,许多国家都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十二五”规划中,工业设计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您认为,这将为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创造哪些新的机遇和发展条件?

朱焘:“十一五”规划曾经提到:“要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这句话当时给了我们很大鼓舞;在“十二五”规划中,有6处提到“工业设计”和“设计”,最重要的一句是:“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这句话非常重要,将工业设计提升到了新高度。

战略转变是最大、最重要的转变。工业设计的内涵、理念和方法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国外已经发展了150多年,国内才宣传了30年,这更体现出迫切性和重要性。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物与物的关系到人与物的关系,强调把科学技术与艺术、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所以,我一再讲工业设计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器和引擎。

这样的战略性转变也为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科学发展观时很兴奋,以为工业设计很快会受到重视。实际上,这个转变是很艰苦的,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不接受。相比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设计是横向的,它是综合、基层的创新,可以说涉及到了所有产业。

许传朝: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11个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为工业设计发展保驾护航。《指导意见》出台一年来,业内的落实情况怎样;还有哪些问题?

朱焘:《指导意见》前后两三年,特别是最近两年,工业设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广度上,各地工业设计园区在不断建设,已经命名了一些示范基地;各类活动、比赛、论坛层出不穷,甚至有的地方在建设计博物馆;协会成员大幅增加,专业设计公司发展很快。从深度上,工信部对工业设计非常重视,交给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专题研究也越发深入,例如部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认定的管理研究、工业设计发展指标体系及统计分析基本框架研究等,还有一些地方开始研究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对接。

尽管如此,有些问题依然不能忽视,很多企业对工业设计认知度不高。当企业发展很快的时候,它会认为不需要创新和设计;等到困难的时候,想创新、想设计,却没有钱。此外还有缺乏机制和长远观念、综合性人才等问题,机制问题使企业危机感不足、眼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抄袭、模仿不仅打击了创新,对民族更是一种伤害;工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要向高端综合方向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从打击入手,要动真格的,不能做形式;其次,堵住抄袭、模仿之路;第三,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此外,虽然《指导意见》的政策非常好,但还不够细致,现在,广州、上海、深圳等省市都在出台自己的政策,我们相信,《指导意见》贯彻的时间越长,就会有越多的动作。

将园区变成“鸟巢”

许传朝:在广东、江苏、大连等地区,工业设计已初步形成产业,产业基地也初具规模,产生一批有国际知名度和核心创新能力的设计公司。您认为,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生态是否已经成熟?

朱焘:工业设计园区一直是我很关注的问题,从中国第一个设计园区无锡工业设计园区开始。园区能带来集聚效应,通过政府的力量来招商引资。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还倡议成立了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各地园区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此外,园区建设要努力把工业设计和专业设计结合起来,也就是横竖结合。工业设计协会也常和家电协会、家居协会、电子协会等专业协会联合一起搞活动。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工业设计的发展比较快,比如江苏、浙江、上海、青岛、大连,园区建设确实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许传朝:您认为,如何发挥园区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哪些地区走在前列;园区的竞争力应该从何体现?

朱焘:集聚起来是为了有效应,但不等于一定会有效应。所以,在建设园区时要做到两点——建好园区,还要建“活”园区。不仅要把公共服务做好,例如专利咨询、法律咨询、信息交流等,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办园区,不能把园区当成一个封闭的城堡。

工业设计本来就是开放、集成的,因此要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所以工业设计园区是“鸟巢”、是孵化器,也是一个小社区,甚至是一个交易所。这样才有互相辐射的能力。要有共鸣、多赢、开放合作的思想。

现在,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已经有了26家园区成员。我们一直在研究,做示范基地到底应该示范什么?这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实用。

协会是资源整合者

许传朝: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表示:“创意产业的生命力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和科学技术支撑。”在您看来,体制机制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焘:这句话非常正确。如何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是一个大问题,也牵扯到体制机制问题。所以,创新要涉及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反观现在山寨缺乏管理、假冒伪劣横行的现状,如果连知识产权保护都不动真格的,还谈什么创新。

许传朝:在发挥工业设计聚集效应,推进我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协会在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和行业发展中又做了哪些有益尝试?

朱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是一个特殊的协会。过去,95%的成员都是学校的学员和老师。从我主持工作以后开始倡导产学研结合,逐步开始有一些企业加入。

协会的职能是桥梁纽带作用,一边是政府、一边是会员。以前工业设计没有上级部门管理,纽带“连”不起来,桥梁上面没有人走。经过我们苦苦地宣传和探索,体现出了协会的作用,总结起来是“6个促进”和“一个加强”:

第一是促进观念转变,这是思想创新,现在业内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还不够,协会就用大量的实例来宣传其重要性;第二是促进政策创新,也就是机制创新。例如试点、比赛的促进,督促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细则,促进政策创新和落地;第三是促进“政产学研商经”六结合。“商”是我们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要形成真正的产业链,没有“商”是不行的,只有六方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市场;第四是促进交流提高,包括对外交流。为了进一步加强交流,协会成立了维护知识产权的工作委员会,还即将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发挥咨询的作用;第五是促进设计资源整合。我们和很多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办基地、办中心,把设计资源进行整合,更好地为设计企业提供服务;第六是促进上下沟通,这是协会的职能之一。相关部门必须要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政策之后,更要保持常态的沟通。

“一个加强”是指加强协会的内部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我们的思想、作风、方法和组织都要适应新的要求和规范,协会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政府部门、为会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总编观察

提升产业附加值的钥匙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10)

近年来东北大学不断改善科技园自身的服务水平及相关环境,围绕“加强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主要开展了几项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构建校内科技创新体系 明确科技园的使命责任

东北大学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创新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度东北大学的在研项目达到1270项,当年完成的各项科技成果达到460余项,申请各类专利73项,获得专利65项,科技经费到款达到5.91亿元。可谓辽宁省内主要科研基地之一。

“转化自身科技成果,服务辽宁经济建设”是东北大学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工作一贯坚持的既定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北大学领导紧密结合“985工程”建设,将大学科技园的工作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确立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工程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三大平台架构,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的上、中、下游关系。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工作已经纳入了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构架之中,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必须做好,这是学校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赋予给大学科技园的重要使命。

对接高校和政府各类资源 争取外界给予更多支持

对接学校资源

除了对接东北大学的科技成果资源而外,东北大学利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数亿元资金建设起来的科技创新体系,可为科技园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这里既包括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的试验设备,同时也包括学校所能提供的各种相关信息、咨询、人才等企业成长所必须的要素,支持科技园在孵及毕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其快速健康地发展。

另外在管理体制建设上,也加强了力度。新的体制和管理方式既简化了科技园的管理流程,精简了人员构成,增加了自主能力,又能使学校时刻掌握科技园的发展情况,并适时地给予科技园需要的各项支持。

对接政府资源

政府引导和支持是科技园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争取辽宁省、沈阳市以及和平区政府的帮助与扶持也是科技园常年努力的目标。多年来各级政府对于东大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积极支持、匹配相应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支持。2004年6月,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厅、国家税务局等7部门联合了《关于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实施意见》,对东大科技园等单位给予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和平区政府同东北大学签订了联合建立孵化器的协议。约定东北大学科技园内的在孵企业也同样是和平区科技孵化器内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返还支持,可“享受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出入境手续等一条龙绿色通道服务”、“在孵企业房租减半”等政策支持。

第二,资金支持。历年辽宁省、沈阳市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中对科技园内企业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每年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种子基金计划,多次对科技园内在孵企业予以资助,截至目前已共有50多家企业先后获得部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沈阳市财政2007年度对科技园企业提供了贷款贴息1000万元支持。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支持。对于科技园用地建设,地方各级政府均提供了相当的优惠。1995年沈阳高新区即以优惠价提供800亩土地用于科技园企业东软集团公司的建设,后发展为辽宁境内最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园区;2003年高新区又以相当优惠的价格提供近300亩土地,用于东大自动化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同时在最近开发的铁西新区冶金工业园中又以优惠价格规划1000亩土地将用于科技园毕业企业建设。

完善各类服务平台,推进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

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任务是造就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为各个在孵及毕业企业成为真正可以立于社会的独立法人实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各类服务。同时为依托高校成果转化与转移营造完善发达的应用平台。为此东大科技园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努力建设4大平台。

完善科技孵化服务平台

科技园在其成立之初,主要是为在孵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会议办公等类服务,但这类普通服务已经满足不了目前企业孵化和发展的要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与建设,在学校的支持下科技园打造出一个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实现明显增值类服务的机构平台。这就是于2004年合资成立的“沈阳东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可为企业有效提供科技项目与科研机构申报、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对外融资宣传、企业用地购买、发展规划设计、对外技术引进与合资等类综合服务,受到了相关企业的热烈欢迎,由此也收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成立三年来,业绩突出。经过辽宁省科技厅的推荐,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是2005和2006两个年度辽宁省被国家火炬中心认定的仅此一家部级创业服务中心。该中心的认定也为日前颁布的有关2008年以后实施孵化器各项优惠政策的享受以及获得的相应支持奠定了基础。

建立创新设计通用技术开发平台

为推动辽宁省特别是沈阳市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适应其产品设计、研发以及技术升级与创新等方面的需求,发挥东北大学机械设计、自动化、计算机等学科优势,科技园在科技部支持下,于2004年开始建设开放式的“装备制造业创新设计技术平台”,并于2006年10月顺利通过验收。该平台创建了一个能为装备制造企业提品创新设计与研发、管理及咨询的门户式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全方位开放式为广大企业和社会服务,提高该类企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

教育部科管中心支持下,收集到全国著名高校装备制造业领域近万项科技成果,聚集了200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形成大型的专家库、成果库、工具库和数据库,开发了11个具有较强针对性而又免费使用的软件产品。每年至少为1000家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其中仅为直接应用企业新增产值达3~5亿元以上,并以此同部分企业初步建成了技术联盟的雏形,探索出一条依托科技园而形成的高校、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为我国装备制造行业整体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打造国际冶金技术与人才转移平台

钢铁冶金是东北大学的优势学科,科技园在依托东北大学优势学科的同时,利用自身成果转化孵化平台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外,特别是日本的科技成果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为我所用,满足国内冶金行业的发展需求,转移先进的钢铁冶金技术,推动国内钢铁冶金行业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园毕业企业沈阳三建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沈阳东洋异型管有限公司等就是依据上述原则创建的高新技术企业。他们均引进了成套的技术设备和日本专家队伍。产品已在多个指标上填补了国内空白,其销售收入都达到了亿元以上,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内有关行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新成立的“东大黑崎”、“东大友联”等公司,也是本着上述理念自日本、韩国引进技术或合资成立起来的在孵企业。

为了发展冶金技术,2005年10月科技园内成立了由东大和日本专家联合出资兴办的“沈阳东大冶金新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日本先进技术的转移平台,公司主要是将日本钢铁企业和大学刚刚退休离岗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组织起来到中国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现在专家数量已达20多人,每年来华2次,每次7~10人,应企业邀请按专业技术领域举行专题讲座,并为首钢和沙钢引进常年技术顾问2人。

建设公众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东北大学在借鉴各方有关经验的基础上,在科技园内成立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其隶属于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享受科技园有关待遇的基础上,与科技园一同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这里不同于科技处的成果转让与推广之处就在于中心主要项目主要集中在两类项目上。一类是极具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通过中心实体积攒业绩,达到一定规模后独立成科技园内的在孵企业,另一类是需要各类资质的成果或项目。东北大学任何科研人员都可以通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所具备某种资质对外签订有关合同和协议,这在很大程度上跨越了转化项目的门槛。据不完全统计,自中心成立以来对外签订的合同金额达到4000多万元,实际到款近3000万元,成为科技处对外服务的重要补充。

追求现代成果价值理念,系列化资本化转让科技成果

工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是知识、智慧和智力劳动的集中凝聚。多数成果如能及时应用可为社会带来技术进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正是科技成果的价值所在然而科技成果也有其显著的时效性。完成时的先进不能保证永久性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需要相当基础和条件,并非可以随意使用就能收到理想效果。对于这些现代成果价值理念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东北大学科技园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点,系列化资本化转让科技成果。集中表现在:

依托优势学科,将科技成果的时效性影响降到最低

多年来,东北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产业化方面,主要选取点是学校自身产出的科技成果,特别是依靠东大科技机构或科技群体产生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或落实到某一实体企业,以此可以保证成果的应用不仅容易获得成功,而且可以保证与之有关的技术可以得到学校科技人员的不断支持,将其成果的时效性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不断完善,持续开发,孵化出一个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以致发展成一种产业。众所周知的东软集团、北方交通、东大冶金所等都是最初源于东大科研人员的某项专利技术或某些系列成果开始应用和创业的,最终形成了一个企业,现在已经形成了具有东大特色的产业。按照这样的势头,再过几年在东北大学的优势学科领域如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还会有新的集聚竞争力的企业诞生,并形成规模产业。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强调科技园与学校相关资源的联合互动。因此可以概括地说,东北大学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是依据学校的优势学科来完成的。

看准企业持续转让,不追求短期利润与回报

东北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这20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从点到面,从南向北。从表及里的发展过程,也是国有企业倒闭、重组以及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东北大学科技园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灵活的态度支持科研人员看准企业后从长计议,系统转让,甚至共同成立研发机构,同时东大和其成果持有人不追求短期回报,放水养鱼,做强做大,主张系统工程。就此东大科技园同多数在孵或毕业企业建立了长久的技术转让与合作关系,同时也真正获得了丰富的回报。据不完全统计,东大通过向在孵和毕业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给东北大学带来的净资产达8亿多元,市值40多亿元。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11)

产品创新的方法包括技术开发和工业设计,技术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配合知识积累和技术人才培养,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时间难以预计,有可能经历大量失败,且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商业化产品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容易错过市场机遇,具有较高风险,因此一般企业难以承受。相比之下,工业设计运用成熟技术,从终端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的利益出发,对产品和产品系列的外形、功能和使用价值进行优选,研发投入较低,产品化效率高,商业化周期短,时效性更强,更适合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工业设计为支点,将大力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进程。

2劳动密集型微利中小企业适用的工业设计转型模式

每个企业状况不同,拥有资源、具备能力千差万别,转型策略不能生搬硬套。不同企业,应根据具体综合情况,选择不同的设计策略。

劳动密集型微利中小企业往往只专注某种低技术量大的产品,材料单一、技术层次低,当成本上涨,需求减少时就会受到生存威胁。而且因其规模小,缺乏资金、人力、物力资源,无法支持突破性产品设计开发,并改变生产工艺、设备与之配套生产。因此针对劳动密集型微利中小企业,提出产品拓展型工业设计模式,其核心为“利用现有资源,转换产品策略”。首先通过企业研究,依据其现有条件,制定新产品策略及营销策略,进行品牌形象设计及推广计划。从“低技术、低成本、低价格、低端”产品转向“低技术低成本、高附加值”产品,从而达到不用太大投入获得独立创新产品、进行品牌建设的目的,实现转型升级。

设计策略上,明确以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产品核心价值,利用企业现有材料、设备、工艺进行生产。根据产品核心价值理念,以不同主题进行系列产品设计。每个系列包含多个单品,每个单品再根据细分市场的不同人群、定位、地域文化,衍生出不同尺寸、色彩、装饰图案的款式。由于此类产品技术门槛低,非常容易被他人复制,陷入不正当竞争,因此必须进行大量衍生设计,快速迭代推出新品种、新花式,同时满足企业产能。企业应在内部储备装饰设计人员,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3产品拓展型工业设计辅助劳动密集型微利中小企业转型案例

该企业为东莞某塑料薄膜加工企业,主要产品为塑料薄膜包装袋,出口日本订单规模曾为国内最大,其单件产品盈利只在分厘之间,近年因日本订单减少,材料、人力成本上涨,即使拿到订单也是亏本运营,急切需要转型。以下为以产品拓展性工业设计模式辅助其转型的流程。

3.1分析企业现状

首先,从企业各方面入手,例如现有设备、工艺、材料、资源等等全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3.2寻找市场突破点

其次,从国际政策支持、市场趋势、消费需求等方面寻找市场突破点。

3.3进行品牌策划

基于前期分析研究的结果,以文化概念作为特征的营销策略,统一销售渠道,建立产品系列,实现品牌建设。

3.4系列产品设计

最终,以“低技术低成本、高附加值”为产品核心价值理念,进行系列产品设计,保持风格呼应特征,并根据功能系列话、主题系列化进行不同系列的设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