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公共经济与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8 16:03:48

公共经济与管理

公共经济与管理篇(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1

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在新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政府公共服务时要彻底摒弃官僚制度,同时将存于市场机制中的激励技术、管理手段视为政府执政的手段,重视顾客导向与服务结果,希望能以较少的成本投入建成高效的政府。Stewart、Ranson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的特有属性:私人部门治理空间被扩大;绩效目标的市场测定法;顾客价值;供给者与购买者要分离;构建市场竞争机制;弹性工具;增加器乐配置。

新公共管理理念的产生有深刻社会背景与理论背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受到各国执政者的追捧,并正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大力推行,扩大了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在战后,政府充当着经济组织的角色,不仅生产也消费。在20世纪七十年代,混合经济中政府所处的地位和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存在着背离,进而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就迫切要求政府采用新管理模式,解决信任、管理与财政危机。在理论上,新公共理论受到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的较大影响。Hood认为管理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构成了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可消除重迭、实现有序;新制度经济学加快了行政改革走透明、竞争的道路。

总之,经济学理念下诞生的新公共管理具有经验主义、可预测性的特点,是精确的。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前提下,更能约束政府公共行为。

二、经济理性与新公共管理

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转变了人性预设。“权力人都有滥用权力的可能,这是真理。”要求以制度落实指令,以规制求效益,在实践中表现出不负责任、推诿、低效、僵化、繁文缛节等缺点。在制度面前,公共管理走“规则”之路,但却不考虑组织的宗旨,进而常出现目标与结果背离的情况。

解决官僚制度的弊病可从经济理性中寻找到答案。经济理性要求比较行为的投入与收入,追求个人利益。在市场规律下,理性经济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也对公共利益有利。因为市场制度是兼容了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的有效配置资源的制度。新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时,官僚、政治家都会选择自利,为此需要构建出“将个人自利引向公共利益”的程序。新制度经济学将机会主义、理性有限看做是理性经济人的本质。

在官僚人性预设转变理念下,急需要设计出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即改变官僚的规制性,走官僚激励、竞争的市场化道路。传统公共行政学提倡以规则限权,从而缩减权力者侵犯公共利益的机会。但是,经济理性理论认为,传统官僚体制的弊端在于缺失激励机制,由此权力者有了侵害公共利益的机会或想法。传统的重视规制的官僚模式,无法从根本上促进行政行为,还可能出现消极行政、不求创新、逃避风险的思想,难以从内因发生效力。

以市场为基础设计制度、批评官僚制是新公共理论的知识表现。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分析了造成政府弊端丛生的原因,认为主要在于政府垄断地位。政府失灵现象是官僚机构独占生产信息、垄断公共物品后的必然结果。要打破垄断,就当然要选择竞争激励机制。“不管什么时候,政府都会抓住机会充当垄断者;不管什么时候,引入了竞争之后,政府办事便会有效率。”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委托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有许多相似的主张。比如,委托理论为绩效稽核、分权化、生产供给分离提供理论导向;公共选择理论的竞争、签约外包、民营化、预算削减等内容与新公共管理理论存在相同点。

三、理性经济促进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西方国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施上取得了不错的改革成效。比如,在英国,公共选择理论是撒切尔夫人主政时的选择理念;在1988年后,英国政府改革的理念则为新制度经济,并进行了削减官僚机构、加强公共服务的激励制度的建立、坚持承包运作的方式等。

作为社会学科,经济学是新公共管理理念产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其理论体系走向严密的关键。在公共部门中实践经济学在刚开始并不受欢迎,被批评者认为是一种“经济学帝国主义侵略”。但是,在强调市场机制、分析官僚机制缺陷过后,也有助于政府公共管理的正常化。

将公共行政学和经济学整合后,极大的丰富了公共行政研究理论。经济学提出,官僚机制引起了政府规模膨胀、资源浪费。为此,需要基于人性预设转化将从官僚规则转变的观点取而代之为从官僚激励的转变。此外,还需要引入竞争、注重绩效与结果。所以,在理性经济指导下,新公共管理选择了交易成本、激励兼容、政治市场道路,并在激励工资、绩效合同、市场检验、分权化、民营化等方面设计公共政策。

四、结语

在市场化浪潮、社会普遍要求下,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出现有力的破除了“公私”差异,认为垄断、竞争是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引入激励,彻底抛弃规制,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政府的改革运动。同时,新公共管理并非绝对的、普遍的,其只是阶段性产物,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发展都受到社会思潮的重要影响。总之,上世纪70年代形成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对政府公共服务有极大的改进作用,受到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经济理性的重要影响,分析经济理性与新公共管理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发挥新公共管理的社会价值有巨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饶旭鹏.农户经济理性问题的理论争论与整合[J].广西社会科学,2012(7):52-56.

公共经济与管理篇(2)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相比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更为顺畅、自由,但市场经济体制也绝非是完美的,由于受政府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也有自身的缺陷。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受到政府干预的情况只会出现在那些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这种困惑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在实际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完全实现市场经济的完全自由,为保障经济运行稳定,可以说每一个国家都会借助“有形的手”来对市场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要想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因此,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定能实现二者的协同进步[1]。

二、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一)促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

以市场为依托的市场经济,其运行以竞争、自主等原则为前提,作为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其成长十分迅速。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的约束之下、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之下,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能够调衡供需关系,最大程度提升效益。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一特点,公共管理方面必然需要跟进,这也将有利于使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公共管理制度创新需要首先从转变观念做起,要打破以前单一的管理模式,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这样才能有助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全面推进。

2.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因个人能力、资源等的不同而逐渐产生差距,并划分成不同的群体,最终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整个社会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社会主体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人们在追逐利益的时候也积极投入到公共管理当中去,期待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并使既有社会地位得到巩固。在各利益体的博弈过程中,公共管理制度变得愈来愈复杂、越来越丰富。面对社会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为了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3.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进入到了市场经济阶段,我国的经济模式开始与世界先进市场模式对接,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直接导致了公共管理制度无法很好地体现其应有价值,而公共管理制度能否积极完善、创新则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

(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1.对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有着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市场经济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而发展的基础,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也能反作用于市场经济,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且对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社会中所起到的规范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诸多制度中的一种,其能否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直接关系到其作用能否被有效发挥,能否为维稳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市场经济要想平稳健康发展,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是不可缺少的。而在创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能够直接提升公共管理的水平,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执行者,除了可以在法律以及制度等方面提供保障,还能够给予政治领域的支持。政治体制革新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能忽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3]。

(三)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协调发展

1.方向一致

由于方向一致,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创新才能做到共同前行,这个所谓的方向,小到实现个体经济利益,大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又需要倚靠政治体制与文化环境。稳步推进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2.相互促进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二者相互影响,市场经济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助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公共管理制度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则隶属于经济基础,二者具备唯物史中相互依存的条件。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要把握市场经济特点、遵循经济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创新。在此过程中,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可能会因为市场经济自身因素的制约而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不能一概而过,而是要认真分析,找到原因,然后及时调整创新方式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深化市场改革等方法来促进创新。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而且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却还是相对滞后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步伐不一致很容易导致社会化改革受阻。所以说,要想办法克服这种不同步问题,促使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实现同步前进,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经济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扶持力度也是相当大的,有了这样的背景为依托,相信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的协同发展必将得以实现。

作者:魏蕾 单位:唐山市社会保险事业局

公共经济与管理篇(3)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管理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对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就必须了解公共管理制度所具有的功能。公共管理制度作为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相关的制度,其功能必然与经济制度功能有着明显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目标不同,前者以获利最大化、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后者则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为目标;二是价值追求不同,经济制度追求的是经济效率、经济效益的最大值,公共管理制度追求的是自由、稳定、民主、公正的社会秩序;三是标志不同,经济制度的标志主要为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率,以竞争性资源优化配置为追求目标,而公共管理制度则是法律、民主的制度,以结果的统一、和谐为追求目标。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商品流通比计划经济时代更加自由。然而,市场经济仍然受制于国家调控,所以市场也必然会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可见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的,同样也存在一些缺陷。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会受到国家宏观干预,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就能实现市场经济的完全自由,但实际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形态,基本上每个国家都会使用“有形的手”,以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这也是市场经济形态的共性。管理和经济运行的本质都是人类的行为活动,所以我国在市场经济转型初期要想对改革进行深化,就需要调动起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入改革区域,承担其相应的职责,将创新公共管理制度作为第一要务,将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对二者进行协同发展(赵秋兰等,2014)。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的相关性

(一)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其通过市场机制让经济活动适应供求关系变化、符合价值规律要求,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需求最大的环节中,从而实现劳动生产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提高(陈希,2013)。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这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也自然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刘太刚,2014):第一,要求公共管理制度要对政府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同时要重新明确政府与社会、企业、市场、事业单位、公民等组织及个人的关系;第二,要求将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作为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政府要从“无限”变为“有限”;第三,要求树立法制、服务、以民为本的公共管理理念;第四,要求调整公共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将过去命令式的单一化管理转变为服务式的多样化管理;第五,要对公共服务进行改革,不仅要对机构进行改革,还要对人事进行改革,构建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和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市场经济的上述要求让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其自身的特点与运行原则,让人们的利益观念大为改变,造成了社会利益分化,强化人们的主体意识,对于改变社会统治结构,实现社会主体的多元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广大群众的利益观念被唤醒,人们往往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参与公共管理进程。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分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组织化程度,同时也促进了第三部门的形成,让公共管理主体日益多元化,从而逐渐提高了群众对公共管理主体的制衡作用。在公共管理越来越复杂、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热情不断提高、社会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下,就必须对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满足多元化的公共管理需求。创新公共管理制度,首先可以增加公共管理体系的回应性、开放性,对群众的意愿、需求及时地予以回应,同时为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畅通的渠道;其次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可以对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制定公共管理主体的行动依据与行为准则,以确保公共管理活动能够高效、有序、规范地开展。总之,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对制度创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制度创新又是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可见市场经济是进行制度创新的直接动力,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公共管理制度能够加快市场经济发展

公共管理制度自身也是发展变化的,并且还能通过政治保障等来支持、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对制度进行创新后,公共管理质量也会相应的提升,高质高效的公共管理服务必然有助于开拓市场经济发展新局面,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地发展。1.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制度作为经济体的支柱,创新制度必然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计划经济直接催生出来的产物,而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公共管理主体也发挥出了极大的推动效应。市场经济的建立是无法脱离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而独立存在的,这是因为制度的创新决定着市场经济中的多种因素,比如外界对待经济活动的态度,经济活动的地位等等。市场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环境,其会对市场经济产生决定性作用,个体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往往容易因缺乏对市场的整体把握而盲目操作,在此情况下,引入政府或第三部门进行调控,将很好地规避经济活动的混乱与大幅波动。权利部门在对市场经济运作进行干预时,需要法律、制度相关体系的支撑,所以要让市场经济按照预期轨道发展,就离不开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的各类行为规范和国家的宏观干预。2.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有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规范行为,可见制度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就是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制度的行为规范作用,同时创新的制度也能对国家调控、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引,以改变市场的无序、混乱状态,保证经济活动能够在稳定、良好的轨道上运行(侯一麟,2012)。要想让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不仅以社会环境为依托,更需要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因为创新公共管理制度能够直接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减少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安全隐患,为经济活动的运行营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环境,从而确保生产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此外,前文提及的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但这种关系只有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下才是成立的,也就是说没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市场经济是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由此可见,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也不可忽视,如果不重视政治体制的改革,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同时也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提示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是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相通的

要协调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和市场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到二者的本质作用具有相通性,二者的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而高效、合理、科学的行政及政治体制又是市场经济的有效保证,所以公共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目标服务的,二者在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李宜强,2015)。因此,我们应当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推进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是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基础和依据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同时将促进市场经济完善、发展作为最终的目标与归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革、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上层建筑变革、发展的经济基础与现实依据”(汪小波等,2011),可见上层建筑变革与发展必须依附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其能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市场经济分别归于上层建筑变革和经济基础范畴,所以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依赖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制度创新的经济基础与现实依据,要进行制度创新就必须从市场经济着眼,深入分析其要求与特性,结合经济规律明确制度创新的方向与目标,再通过创新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本质和现象层面,市场经济都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同时还为制度创新指明了目标与方向,制度创新只有以市场经济为基石,将促进市场经济完善作为最终目标,安排新的制度服务于市场经济,才能确保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克服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是一种科学、高效的经济运行模式,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市场经济造成的利益分化可能导致功利主义思想倾向;在市场经济下,人们更多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物质当先,更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市场经济运动原则泛化可能滋生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市场经济的竞争特点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引发社会矛盾,等等。市场经济的这些负面效应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阻碍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不可否认,公共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公共管理的强制性是制度创新的根本,而这一强制性有源于其社会合法性,政府的合法性取决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可见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并不完全符合效率逻辑,并且制度创新还会受到制定者个人偏好、社会科学知识等的限制。鉴于此,要实现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二者的局限与不足,并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和弥补,尽可能地减小其负面效应,使二者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制度的创新也能加快市场经济的完善,保障市场经济平稳、有序地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二者存在的不足与局限,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规避,使二者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驾护航。

作者:陈程 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秋兰,尹海凤.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路径探寻[J].人民论坛,2014(23)

2.陈希.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J].商业时代,2013(34)

3.刘太刚.中国公共管理的“经济学中毒症”—反思经济学思维主导下的中国公共管理[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2)

4.侯一麟.经济、社会转型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J].公共行政评论,2012,5(1)

公共经济与管理篇(4)

一、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

1.公共管理创新

公共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中的主要内容,且其涉及的内容较多。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萌生了公共管理的概念,并在发展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国的公共管理形成了一套适用广泛的管理机制,这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管理工作中,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增长的模式、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资源配置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导致我国的公共管理与经济发展速度无法保持步调一致。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不断创新公共管理,将经济发展作为创新的终极目标,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经济增长质量

当前,经济增长质量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经济增长质量主要指区域内,经济发展程度的关键指标,同时其也是判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传统的经济增长通常采用增加经济产品数量的方式来实现。而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明确指出,完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产品的质量和效率是推动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方式。故而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与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前行道路上的重要内容。实现经济增长质量与环境、政策、教育、法律等内容得充分结合,进而形成完整且优质的经济发展体系是目前社会前行的核心目标。

二、以公共管理创新机制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措施

1.建立和谐的创新政策环境

当前,我国已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为了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我国提出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这也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政策环境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所以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环境的打造,出台与新兴产业保护和奖励有关的政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期全面带动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2.转变公共管理理念

在公共管理创新中,理念创新是基础和前提,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其以物为核心,经济发展的初期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和物质需要为基础。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经济发展一方面要保证其社会公平性,另一方面还需重视对自由和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追求。另外,要向服务型公共管理转变,提高公共管理的主动性,以高品质的服务推动经济建设与发展。不仅如此,还需做到重视经济发展速度向速度质量双向发展的转变,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使其有效推动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将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贡献。

3.延伸公共管理参与主体

组织和个人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主体,政治目标是传统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政府是管理的主体。现如今,经济型社会不断前行,社会公共管理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也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经济管理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非政府组织也参与到了公共管理当中,也就是说公共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外,还融入了非政府组织,从而搭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管理的机制。将非政府组织列入至管理主体,主要是由于其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十分明显,可有效降低供给和交易成本。公民和社会组织可在公益活动中获取大量的资金和物力支持,进而极大地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此外,要积极促进政府作用和职能转变,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促进了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的职能,政府若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就需结合实际创新运行方式和权利结构,适度减少经济干预。除此之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能够提供服务、物品,进而促进协同管理,完善治理的资源,高效应对气候变暖及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政府要与环境机构形成合作关系,积极学习先进的治理理念和公共管理方式,高度重视污染治理,增大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推动高质量经济的全面发展。再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公共管理还可带动更多的社会人士,使其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提高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实现管理体制创新

改革政府治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是改变政府职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管理体制创新可有效降低成本投入,完善资源配置。在市场发展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可加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展现社会监督的作用,从而提高政府权力及公共事务处理的公开性及公正性,而政府多个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改进了管理效率,形成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双管齐下的局面。

5.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公共经济与管理篇(5)

我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一直坚守着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我国的主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改善民生是维护国家和平的保证,只有国家内部和平了,国家才会团结、友爱。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迎难而上,共同前进,人民的凝聚力就越来越强,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关系内涵

公共经济管理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公共经济管理,都对民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公共经济管理之所以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因为它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民生关系的重点在于一个“民”字自,它的主体是民生。民生关系的主体是民生,民生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日常所说的民生关系、民生问题其实是狭义的民生,民生关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衣食住行,因为一个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广义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民生关系关乎每个人的生存利益和现实发展,是群众在创造经济时会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需要重视和实现的问题。

二、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对改善民生关系的作用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对改善民生关系的具体作用如下:

(一)公共经济管理对维护社会利益的平衡分配有着重要作用

简单来说,政府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可对社会利益、责任、义务等因素进行平衡分配,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性。公共经济管理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百姓福利,实现社会的平衡分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总财富数值增加越多,社会分配的平衡性就越是存在偏差,这一现象现已受到了我国广泛民众的关注。为了能更好的完成社会平衡分配任务,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各种坚持“全民共享”“改善民生”原则的惠民政策,将提供公共产品设定为政府主要任务,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来指导工作,更快更好的实现了政府公共经济管理。财政方面,政府逐渐拉低了建设财政的支出比例,增加了社会财政的支出比例,基本上实现了政府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这一系列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二)公共经济管理能为民生需求的实现提供帮助

“民生”这一词语的内涵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过去人们对“民生”的解释无非是公民的衣食住行,而在今天,“民生”的涵义除了衣食住行之外,还包括了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这一变化意味着公民需求在不断扩大,政府如果要管理民众、维持社会稳定就必须先满足民生需求。从政府、民众、民众需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如果要在真正意义上保持三者之间关系的稳定,还要引进另外一个因素,也就是我们此处探讨的公共经济管理。政府通过管理公共经济来对社会进行公平分配,从而满足民众的需求,而民众的需求一旦满足,民众便能在社会中保持安分。所以我们说,公共经济管理有利于是民生需求的实现,能为实现民生需求提供辅助力量。

三、公共经济管理问题分析

(一)贫富差距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过大,那么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况就会出现不平衡的状态,这种心理反应有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发生,从而阻碍民生工程的实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人依靠勤劳和勇敢迅速富裕起来,还有一部分人则在生活线上挣扎。所以,社会上有仇富现象的发生,如人们对官二代和富二代的不实言论以及烧名贵车辆,都展示了人们的不健康心理。过大的贫富差距对于国家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它有可能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地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是极其明显的,我国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比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快速许多。若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一直在扩大,将会导致每个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不一,民生关系发展不平衡。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是极其明显的,这会造成农村人口的锐减,城市人口呈现爆炸性增长,如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交通、住房、就业等民生关系受到不良影响。

(二)就业问题

一些地方在公共经济管理中,没有做好增加就业、减少失业这项民生工作。我国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处于上升状态,公共经济管理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给予这些人群。大学生是知识丰富的人群,如果这样的群体都不能很好地就业,不能把所学习的知识才干发挥在工作之中,这对国家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损失。就业问题不仅包括初次就业,还包括失业再就业问题,如何安顿失业人群是公共经济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人们在失业一段时间以后没有及时找到工作,迫于生活问题他们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不仅严重损害了自己的价值,还威胁到了社会和不特定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民生关系来说更是一种挑战。

(三)医疗、住房保障问题

我国公共经济管理在医疗保障方面做得不够好,民生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如大病、重病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在医疗制度中,体制也不够健全。医患关系的紧张与不健全的医疗保障脱离不了关系。其实,医疗保障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若想在公共经济管理中一次性地发展好这N民生关系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公共经济管理不加强医疗保障民生关系的建设,以后还会有许多医患麻烦。住房保障是民生关系中容易爆发问题的一个点。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及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住房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城市都存在住房保障民生关系问题,一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白天在工地或者街道干活,晚上睡在天桥底下。有些城市白领工作人员租住小房子,简称蜗居、蚁族。这都是因为没有住房保障,人们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也说明公共经济管理没有做好住房保障的民生工作,造成民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四、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改善民生关系的措施

为了更好地完善相应的民生改善工作,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进而提出有效的措施。

(一) 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此时就需要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节与市场监管,进而重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转变要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并且明_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要将公共资源更加倾向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进而加强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民生的改善。

(二) 加强公共政策公平性建设

政府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中,最为直接和主要的方式就是建立相应的公共政策。在加强以及保证公共政策公平性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建立并且完善相关政策决策和监督机制,利用相关制度政策监督保证民生政策的落实。事实上,主要就是尽量使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调研、执行、决策以及监督这四个环节进行有效地区分,进而利用相关政策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

(三) 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经济事务管理

为了确保民生工作的顺利发展,一定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经济事务管理责权的合理划分,明确中央以及地方的经济调节、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四)重视公共经济管理过程的开放性

公共经济与管理篇(6)

(一)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可以满足民生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还追求精神的享受,因此,政府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对财物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尽可能的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可以有效的满足民生需求。

(二)促进资源合理分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加重视民生的改善,政府为满足群众的民生需求,建立了有效的民生发展政策,通过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预算,不断的发展民生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高改善民生条件,同时可以加强公共资源管理,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公共经济财物管理与民生相关分析

(一)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和百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条件,提高百姓的满意度。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人们不再满足与基本的生活需求,对教育、医疗和娱乐等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在这种形式下,根据民生需求和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可以较大程度的满足百姓的民生需求,同时可以提高百姓的满意程度,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百姓的满意程度。

(二)公共经济管理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可以有效的实现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减少公共部门的损失,如果政府财物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会给财物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实现市场的资源配置,因此,财物部门需要对公共设施的建设核实业务,在建设公共设施时,需要建立属于自身的优势,以便可以在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百姓的需求,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

(三)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目前的医疗和教育事业发展中,多数是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而由市场组织进行经营的模式,例如发放补助和减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压力,政府财政部门通过规范市场和鼓励产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的调节难以有效的改善市场的民生,因此,政府财物部门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可以有效的弥补市场调节带来的缺陷,保证市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提高民生条件。

(四)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制度和民生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的医疗和教育体系的发展中,如果公共经济财物管理缺乏健全的制度保证,就会导致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影响到市场的资源分配。因此,政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财物管理,重点对医疗和教育进行财政支出,加强公共事业的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生的完善发展,体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五)法制管理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对公共经济财物进行法制化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对财物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可以在法制化的管理中,加强财物部门人员的思想建设,使财物人员可以在工作中做到财物的合理使用,可以准确的应用到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有效的保障民生的发展。

(六)民生的需求和财物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公共事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从而对政府财物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政府财政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进行财物管理时,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政策,健全管理制度,促进市场合理化资源配置,同时需要提高财物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从而可以使财物人员在公共经济财物管理中具有更加专业的管理水平,可以规范的在政策和制度的约束下加强对财物的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的改善民生条件。

三、加强公共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政府建设公共产品设施是完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政府要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措施,只有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转变,才可以有效的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在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时,首先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调节,同时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向公共服务型的方向发展,要确立政府的服务意识,加强公共投资建设和管理力度,进而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条件。

(二)加强政策建设。政府加强对公共经济财物管理,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首先政策要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要保证监督和管理机制的合理性,最后要保证促进民生的发展。

(三)确定政府公共经济财物管理职责。在我国目前的政策中,公共设施基本由基层政府进行建设,由于政府缺乏完善的融资渠道,导致公共财物管理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在公共经济财物管理中,要确定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责,加强责任划分,要保证经济合理调节,加强政府的融资渠道开发,并且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只有政府完善自身的公共经济管理职责,才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条件[4]。

(四)吸取社会的意见。政府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因此,政府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需要不断吸取社会的意见,并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来进行建设,在设计过程中,政府可以建立意见投诉箱和电话建议专线,从中吸取社会民生反响,同时可以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加强群众的交流与讨论,只有公共设施建设符合百姓的需求才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进而可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公共经济与管理篇(7)

1.1公共管理创新的基本含义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公共管理有不同的定义。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应当从粗放管理模式向精密管理模式发展,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由此可见要加强公共管理的完善工作。另外,为了实现公共管理工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就要发展创新意识,提升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公共管理创新所说的是根据对社会大众利益的判定,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观念进行创新改进。有学者表示,公共管理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工作。政府机构首先要改变自身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意识,注重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地位。二是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体制是进行管理的基本体系,也是落实管理的基本保障。三是开展行动创新。时代的发展促进管理行动的改变,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也促进管理能力的提升。

1.2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增长是经济领域的具体名词。实际上,经济增长的范围广泛,一方面包含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还包含生活质量的提升。从宏观角度来说,经济发展有三大主要增长层面,一是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改变,这也是经济结构的直接改变;三是生活水平的提升。这所说的是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以保证生活质量的有效提升。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越多,定义也会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促进的是全方位的社会进步。

1.3公共管理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联

公共经济与管理篇(8)

一、政府理念创新的三个纬度

理念创新是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因,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首先体现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从管制思维到亲商思维(服务思维)

在全球化趋势日愈凸显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转变传统管制思维,树立权利本位、亲商思维、服务理念。在亲商思维的指引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所谓亲商思维是指园区行政部门以为客商服务为最高宗旨,把亲商思维消化在招商引资、日常管理服务的态度和价值观中,帮助客商获得满意回报率,同时使园区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形成双赢格局。亲商思维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核心,它认为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企业取得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国家经济才能得到快速提高。亲商思维把政府——工商业——人民利益三者统一于工商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工商业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竞争能力,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园区管委会将亲商思维溶入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具体体现为亲商观念的培育,园区各部门依靠高效的招商网络,建立了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充分尊重客户的意愿,为客商提供快捷、简便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同时采用敲门法的“国际招商网络”,即有的放矢地主动招取优质投资项目;建立综合性的竞争优势,即园区管委会给予客商确定、清楚、快速的答复,一旦承诺,务必兑现;提供有吸引力的特殊政策;确立为我而用的招商标准。园区依靠新加坡经发局的国际招商网络,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由浅入深地逐步形成点一线一面一化的园区发展高新技术的招商策略。亲商思维改善了园区政府形象,提升了政府信誉,促进了园区经济发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世界产业巨头落户园区,从而形成了高科技。高税收、高就业的园区发展格局。

2.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

国际贸易中的公正观念。互惠观念、谈判协商观念本质上都与规则观念紧密联系。全球化时代下的公共管理就是要按规则办事,公正、公平、互利。通过协商谈判的途径解决纠纷和难题。政府应制定与世贸组织的原则相一致的游戏规则,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地把政府行为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政府管理模式从个人权威转向规则权威,使政府理念由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坚持依法治理。严格执法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法治经验的引进一一借鉴——运用,以法治思维探索建立了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工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其内涵表现为: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管理体制。园区的规划管理体制推行专家治园,公开公布政府的园区规划,然后授权规划师分级管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同时实行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以杜绝腐败。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结合中国国情和园区实际需要,园区管委会共编制了18项管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才十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性收费目录搏动管理办法、公积金管理办法、国家公务员实施细则、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将园区公共管理纳入法治化。公开化、透明化的轨道。

最后,执法透明化。园区制定的《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办法》明确规划管理的内容。程序和工作时限,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园区投资环境,使客商清楚地了解园区管理依据、程序和方法,从而使执法主体与外商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对称。管委会依法治园的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受到了普遍好评,增强了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3.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思维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公共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公共管理的目标木单纯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而且也包括如何促进人的发展。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园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人力资源是新加坡唯一的资源”是新加坡人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共识。它将人的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来开掘和利用,其内涵体现为:充分有效地发现城市内外、国内外人力,做到人尽其才;提供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条件,知识更新和再培训的条件;发展教育和智力投资。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借鉴,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简单粗糙的管理方式,把人视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形成了“人力资源是工业园区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是工业园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的理念。园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管理中,其基本特点体现为:寓简明于透明之中,寓灵活于规范之中,寓亲商于服务之中,寓动态于有序之中。这一管理方法在建立精干高质量的公务员队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技术队伍的引进等方面效果显著,适应了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需求,并使园区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分散型服务向一条龙服务转变;从低层次服务向高层次服务转变。

二、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的中介

政府体制改革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外力要求,一是由内向外地表现为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动机。政府体制创新亦是一个过程,表现为: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渐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奠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地位。

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实践的中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进行体制创新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1.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这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加人世贸组织必将加快我国政企分开的步伐,使企业逐渐脱离政府的行政控制,保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同一竞争平台上,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随着我国加入MO,政府经济职能又被赋予了新的内蕴,这体现为:引导,政府应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寻找发展经济的最佳路径。调控,政府应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扶持,在WTO制度规范的框架下积极寻求发展本国工业的途径,在全球化浪潮维护国家的经济。

园区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借鉴和创新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吸引大批跨国企业落户园区,三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形成了适合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的投资产业结构。

2.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政府转变职能应以社会本位为导向,应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作为自身价值的参照体系,不断依据社会变量决定自身的结构、权限及其运行方式的转变,把政府全方位控制社会的冲动减小到最低限度。政府主要是社会的服务者、协调者和一定范围的干预者,社会才是主导者,因而评判政府职能的标准将不完全依仗效益和效率,而主要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管理逐渐趋向政府公共政策化、公共管理社会化从而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通过参与式民主给公民授权。”在这样的政府中,公共管理的职能部分地甚至完全地转移给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政府从公共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不仅自身可以达到消肿减肥的目标,而且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更小的政府——更好的服务是园区管委会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中轴。首先,更小的政府。园区管委会根据“精简、统

一、效能”和“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仅设立七套常设机构共12个局和1个非常设机构,定编120人,却承担了相当于市一级党政机构和近百个部门和职能,实现了对外(新加坡20多个政府机构)接轨,对内(苏州市及省,国家)接口的要求。同时,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了高效的公务员管理体制,既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又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的法治化、公开化、民主化。其次,更好的社会服务。园区管委会的社会职能就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营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良好的园区生活环境。

三、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巨动

现代公共管理以社会需求为起点,以成本——效益分析工具,通过体制创新以满足社会福利需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它表现为:经济发展要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

1.经济发展呼唤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用脚投票选择投资领域。在全球化环境下,跨国公司根据区域投资环境可以随时将生产转移到法律透明度高、劳工法律松、市场机制完善的区域或国家。跨国公司这种用脚投票方式的微妙方式不仅仅要求而且迫使政府进行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亲商理念、法治理念、从刚性行政转向柔性行政。

园区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和经济管理经验,正是希望通过对其借鉴、消化和吸收,在园区尽快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制度创新来构造新的招商优势,并为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构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园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依靠体制创新为先导。园区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即成为国际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以及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超前试验区,以“管理示范”和“产业辐射”有效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就必须“敢于试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探索出一条以注重功能效益的体制供给来取代单纯的优惠政策,进而形成新一轮经济成长驱动机制的新路。

2.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公共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完善政府过程功能,从而使政府输出功能符合社会生态环境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体制创新赋予了政府理念、体制、行为新的内涵。

首先,高瞻远瞩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园区依据产业发展战略、人才资源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的研究,提出园区产业结构发展的原则是“先二后三到二三并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当发展高效益产业、高就业产业;提出园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立足苏州,依托浦东,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

其次,亲商思维下更快捷的服务。园区建立上海——苏州工业园区的海关绿色通道。在上海海关和园区海关之间建立电脑联网,使园区的进出口实现直通与口岸式管理,从而极大提高通关速度,方便了客商;园区建立起由网络化职业介绍系统、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系统、法制化的管理系统等等。

3.经济发展为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制度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从而形成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的良性循环。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一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严格,借鉴新加坡裕廊镇规划模式建设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城区已在金鸡湖畔初现。

园区对新加坡经验的大软件和小软件借鉴已基本完成,园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园区之一。在此基础上,园区又树立了新的战略目标;通过体制创新继续努力把园区建设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符合国际惯例的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园区。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要求通过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借鉴和体制创新,从而形成制度供给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否定之否定的良性循环。

四、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对外辐射的制约因素

园区八年来的实践证明,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验,以制度的创新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建立新的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对外经贸厅先后在苏州举办了“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研讨班”,对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应该看到,这种辐射的力度是有限的。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由经济领域逐步向政治领域扩展,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方兴未艾,加入WTO则构成加速这一改革进程的外部动因。在这种有利的宏观条件之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的要求仍要受到种种现实情境的制约:

公共经济与管理篇(9)

公共管理主要围绕现代社会中的政府行为展开。确切地说,是何为政府?政府何为?政府何以为?即政府的性质、职能和施政手段方法。公共管理学科则是专门研究政府行为规律的学术。“现代”这个词是关键。现代社会,专指工业革命以来的政治、社会、经济体系,与封建专制皇权统治下的社会有天壤之别,其政府通过民主政治程序产生,政党通过政府对公众负责;政府是服务于大众和引导、辅助经济社会发展的,而不为一己一家之私利。不论一个国家选择了哪种政治体制和国家制度,这个“服务”和“辅助”的性质是相同的。政府通过管理公共事务行使其职能。“管理”一词可以有很多解释。“管”是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制达到调整、理顺经济社会关系之目的,不是事事干预、强制。就是说,所谓“管”,仅是个概括,其实质应当是“理”,即更多地是以柔性办法而非刚性手段处理各种关系。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事事都管,因为很多事管不了,理不清。遇到这类情况,混沌的官员会说“不好管”;明白事理的人应答:你本来就“管不着”。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对公众只能负起有限责任。政府职能之外的事务由公民个人承担,或者由社会组织、民众团体解决。先哲所说“无为之治”可能含有这层意思。个人及民众团体解决不了的,才由政府出面,负责到底,这是政府推卸不掉的职责,是政府所以成为政府的本意。这是与“无为”相对的“当为”。所以,无为不强为,当为必为之。从逻辑上是把握度,在学理上是对“政府”概念和施政理念的甄别。

二、公共管理实践与学科

公共管理指政务实践,公共管理学科系学术研究。二者相关,密切相连,但是不同层面的概念,不可混淆。“管理”是具体的,基于国情和实际;学术研究对实践加以抽象,寻求普遍规律,上升到理论,实践先于理论,验证理论,使用理论;理论后于实践,但指导实践。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变革都是突破惯例和旧体制的实践;中国30年的改革为公共管理学科在中国生根、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变革快速跟进,客观上要求公共管理学科提供相应的理论。过去20几年公共管理研究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成果多,研究队伍数倍增长,令人鼓舞;这些为公共管理学科未来30年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作为一个学科,未来30年中在视角、方法、手段、人员储备等方面必将有更实质性的改进,这些改进是学科真正发展的充分条件。视角宽阔是起点,既不要以偏概全,也不要见树不见林;不因普遍性忽略特殊性,也不因强调特殊而无视普遍。跳出中国看中国,超越西方观世界。过去20几年,国内对“国情、特色”很重视,原因之一可能是为了避免西方理论的过度冲击。在研究方法上,会有突飞猛进。研究人员的素质、修养、时间投入都将有不断的改进。有理由认为,未来30年公共管理学科将在中国做实、变强,成为世界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心之一。我个人对此充满信心。当然,在必要条件基本具备之后,如何创造充分条件则更多地取决于整个政治社会经济大环境,但公共管理专业研究者绝非无所作为,实质上,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学者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作为。这是我坚信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必将长足进步的理由之一。以下我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行政级别;二是政务公开透明;三是计划与预算的关系。三者似乎不相关,其实都围绕着政府职能展开,是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的表象。对这三个方面的透彻认识必然扩展到公共管理实践和学科的其他方面,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并且可能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者对全球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贡献。

三、行政级别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行政级别在中国有着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的特殊性。我们可以把行政级别看作管制官僚体系的手段,分别检讨其成因、作用机理、传承,进而分析其有效性、局限性及改革路径。中国(广义上讲,与东亚国家类似)是个官本位传统相当重的国家;政府主导社会、经济、政治,国家在公民所有事务中的干预程度高。中国文化强调大一统:凡事讲求井然有序、整齐划一。要做到这一点,对官僚体系的管制更为重要,与上一条互为因果。认识国家如何管制官僚体系对于厘清、改善治理有根本作用。何谓“行政级别”,其实质远超出一个头衔,是个复杂的综合体。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和社会。在政治上,级别是帽子。在经济上,级别直接与福利待遇挂钩,如票子、房子、车子、医疗等,另外还有间接的利益,如礼遇。在社会层面上,级别更涉及面子、声望地位。再把这三方面跟低工资联系起来,更能看出级别的价值。究其成因,官僚体系和行政级别是政府主导之核心。在体纲目的巨大网络中,行政级别是官僚体系之纲,全国上下秩序清晰,一线贯穿。官僚体系是国家行政和行政国家的骨架和执行体,行政级别则是官僚体系的载体:没有行政级别,官僚体系就无法成立。官僚体系是行政级别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没有前者,后者不能成立。官僚体系实为层级制,是大型、复杂机构的共同特征,不分中外公私。就传承而言,行政级别就像官本位之于大一统的中国传统,有深远的历史积淀,从魏晋的九品制,到隋唐以降的科举和现行的公务员考试,一脉相传。从文化传统看,其中固然有儒教熏染的因素;但各国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东西。考察其作用机理,行政级别既可以带来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实惠,也有约束。如一位个体一旦进入官僚体系,行政级别就成了管制他的手段。人在体系中,工资不高但福利可观,级别越高福利越大;一旦退休,工资未减,衍生福利骤减。若退出体系,则一切全无。于是,人人争级别,各行各业套级别。起码到目前为止,行政级别作为一种中国政党政府条件下的管制和治理手段,在相当程度上是有效的,它对于保持全社会表面上在可容忍张力下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庸讳言,其有效性也相应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由升迁限制、年轻化或退休要求而产生的各种临界期效应;只能升,无法降;只有进,很难出;卖官鬻爵等。所以数度行政改革不果,精简人员空谈。在一定程度上,刚性的级别制已经成为束缚人力资源和人才全社会充分流动、发挥最大效率的桎梏。修正、变革势在必然。但如何做起,当仔细推敲。

四、政务公开透明

由于级别压倒一切,官本位盛行,暗箱、模糊成为常态,公开透明反而变为非常态;潜规则是真规则,明规则成了摆设,其实质是颠倒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摆错了政府与经济主体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政务公开、透明是任何政府行使职能的必要和重要手段,是建立政府与公众和经济主体之间互信关系必需的桥梁。在一些西方国家,透明不成其为主要问题,因为他们通过等办法早已从政治理念和行政程序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之不再成为问题。在中国,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政治程序修改之前,起码可以从管理技术、行政程序诸环节加以改善。公开透明首先表现在用人、管财、资源分配上:政务全面公开,让全体国民体会政府是实实在在的人民政府;决策全程透明,引全社会之才智参与、关注社会经济大策,协助襄理国家事务,了解才能建立信任;监督就是出力协助。

五、计划与预算

公共经济与管理篇(10)

我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对人民生活有效改善,在党的相关会议中,也明确指出需要对民生进行保障和改善,促使社会得到和谐发展。在改善民生方面,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不容忽视,因为其主要职能就在于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提供给人民,并且对公共政策进行制定,这些方面与人们的生活都密切相关。

1 公共经济管理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

如今,我国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就在于对民众的基本权利进行维护,并且更加公平的配置社会资源。只有做好了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方可以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给充分展现出来。此外,还需要对资源全面掌握和科学利用,以便促使民众的权益得到维护。

通过公共经济管理,可以更加均衡的分配社会利益,政府通过科学管理公共经济,可以均衡分配社会责任义务和利益,这样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性方可以得到提升。一般来讲,公共经济管理主要是为了促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对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行遏制,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中,却打破了分配的平衡性,全社会都日趋重视这个现象。为了促使社会平衡分配的任务得到更好实现,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的政策,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目标,这样可以更好的管理公共经济,改善民生的目的也可以得到实现。

2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经济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基本生活,而在改善民生工作中,重点内容就是对民众的基本生活进行改善。因此,有关部门就需要对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科学处理。

首先,从协调性的角度进行考虑,要想顺利的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就需要对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否则责任人的职权就无法得到有效制约,无法公平分配公共经济资源。因此,在公共经济管理过程中,就需要将市场调节的功能给全面利用起来,对分配方案科学制定,以便更加合理的配置市场中的公共资源。此外,为了促使公共经济资源的应用效率得到提升,还需要对市场机制进行构建,在衡量过程中,将经济管理部门的财务给利用起来,这样资金的利用效率就可以得到提高,民生也得到了改善,有效协调公共经济管理和民生之间的关系。

其次,从保障性的角度进行考虑,目前,我国都是由政府出资补助与民生相关的政策,如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中的资金支出会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因此,对于公共经济管理部门来讲,就需要对内部机制不断的完善,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关的方法来刺激市场,在公共服务中,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进来,以便有效满足民众需求。在这个方面,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要想更加科学的配置公共产品,不能够仅仅采取刺激市场的方法,因为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具备一定的盲目性,需要进行改变,促使商品的供给量得到保证,真正落实改善民生工作,将二者的保障关系给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分配的公平性也可以得到强化和提高。

最后,从影响性的角度进行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那么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产生,如医疗、卫生、教育等;在这种形势下,紧缺问题很容易出现于公共经济资源中,如果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就会降低公共财政效率,公共经济管理的信誉度也遭到影响,对民生改善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制约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就需要对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进行科学处理,充分重视公共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以便顺利开展改善民生工作。

3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的方法措施

上文已经提到,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将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民众,民生工作的基本要素就是这些产品服务,因此,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应用过来,以便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将其作用给发挥出来。通常情况下,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首先,对公共经济管理标准进行全面构建,政府要想更加科学的管理公共经济,就需要构建科学的标准,以便从制度上规范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为了促使这个目的得到实现,在创建新规范时,需要优化升级目前的管理制度体系,对财政支出方法措施科学调整,这样非公共经济支出就可以得到降低,从而在改善民生工作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相关部门要将民生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对民生领域充分关注,将民生工作各项制度和措施给严格贯彻落实下去。

其次,从法制层面构建公共经济管理制度,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想将公共经济管理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依据相应的法律规范,拥有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国家社会的稳定方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不能够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要切实的考虑民众利益,为民众做事。同时,诚信观念也需要强化,有效连接诚信和法制,将公共经济管理的作用给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依据法制化标准,来全面顺利的开展各项工作,这样民众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民生得到改善。

最后,社会公平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公共经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协调,将社会公平给逐步推行下去。改善民生也具有较强的公共性,那么就需要在公平环境中开展工作,将经济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更加科学的配置公共资源,这样社会公平方可以得到更好实现,以便顺利开展民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因为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就需要进行双向调节,有效改善民生。

公共经济管理过程的开放性也需要重视,因为民生的改善与普通百姓紧密相关,那么在开展政府管理工作中,就需要有效表达群众利益,将政府政务公开给积极推进下去,对公众意见积极聆听,让公众积极参与到民生决策中,以便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有紧密的联系存在于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通过顺利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对于民生工作的实施,也可以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全社会已经十分关注改善民生工作,并且民生观念涵盖了更大的范围,那么就需要将公共经济管理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开展改善民生工作,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和强化,以便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芳.浅析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关系的重要意义[J].华人时刊旬刊,2014,2(11):123-125.

[2]林宇.浅析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中国科技投资,2014,2(10):55-57.

[3]郑培丽.浅谈加强公共经济财务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经济师,2012,2(17):77-79.

公共经济与管理篇(11)

引言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其不断成熟和发展必然依附于外界的环境。在我国,目前看来,市场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也没有停止革新。正如此,它才为公共管理这一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温床,保证了这门管理学科可以为推动我国的改革进程提供理论支持。不管从哪个方面来参照,它们都像是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前面提到,公共管理必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发挥作用,所以,市场经济保证了这个它所必须的依据,而同时,这一制度创新会更加强有力地反作用于经济,让市场经济秩序更加有条不紊,市场经济态势更加凶猛。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虽然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相比起计划经济要自由得多,但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产生,依存于国家调控,所以不可避免的,市场要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干预。所以,市场机制也不是万能的,这就显示出也有其缺陷和不足。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可能存在于非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据了解,在世界上任何国家这种市场经济完全自由的形态都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国家,就像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发展市场经济一样,对其进行调控和允许其内部的机制可以正常运作,是所有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交替使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调节。

无论是经济运行还是管理,说到底都是人的行为活动。所以,在当下,我国处于经济的转型节点上,此时想要深化改革,就要充分调动起相关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其深入改革区域内,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职责,把市场经济的发展当成推动历史前进的首要目标,把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当作首要任务,协同发展两者,将它们看作社会大踏步前进的拐杖,努力完成双方的物理作用,实现质的跨越。

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1.市场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的要求。市场经济与传统计划经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自由性和灵活性,还有效率和平等、开放以及多元、法治等这些计划经济所没有的特点。它会在自主和竞争等原则下运行。它作为一种近现展起来的经济体,发展迅速。这得意于其产生有个良好的基础,那就是市场。它在市场条件下,受到市场机制的调配和价值规律的约束,将资源合理配置,既能满足供求关系,又可以将社会资源按照需求分配到各个环节,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这种经济体系下,难免对公共管理有所要求,比如,需要重新定义政府的角色,协调好政府与社会各个行政单位的关系;公共管理需要被看成一种高级的服务产品,既然把公共管理视为服务型产品,就要转变观念、方式和手段。这些改变从服务型产品出发,具体表现在,管理方式变直接为间接,手段方面从主导变为服务。从以前比较单一的行政管理变为多种方式相结合。从内部结构上面,全面革新,组建一个高效、协调和规范的管理体系, 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人员队伍,市场经济的这些新要求, 要求全面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2.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要求。人类的生存发展状况,与社会经济状态紧密相关。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活动行为。它的运作,将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人们意识到利益的存在,从而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根据能力的不同,渐渐分化成不同的群体。这样社会中出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生存其中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当人们意识到市场经济能够快速帮助他们实现从前不敢想象的利益时,他们从利益出发,积极投入到公共管理中,以便为自己争取更多财富和地位。为了更好地维持这个快速叠加起来的管理结构,第三部门应运而生。公共管理由单一结构变得越加复杂起来。各方利益体开始了博弈,各方的互相制衡,丰富了公共管理制度。这时候,公共管理制度如不及时创新,必然会滞后于发展需求。那么,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使系统变得更加开放,也更容易和外界进行互动,为人们提供参与其中的渠道。再有,制度创新明显可以加强管理,把要求和规范更好地落实下去。让参与其中的各个利益体有行动依据。

3.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要求进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从政治领域看,我国从古代开始,就实行着帝王制度,这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为首的极权制。而从经济领域分析,伴随着极权制的经济体制叫做计划经济。直到二十世纪开始,我国的社会形态从封建主义社会逐步跨度到社会主义社会,尤其到了二十世纪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体制一跃从计划跨度到了市场。告别了历经千年的传统经济模式,与世界上先进的市场模式接轨,这让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制的改革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与此同时,政治虽然变得清明起来,但是和经济体制相比,政治体制依然较为落后,这时候公共管理的概念才刚刚萌生,所以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前面提到,市场经济和公共管理制度两者相互依存,如今经济体制与公共管理制度不协调,很多环节存在深刻矛盾,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公共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转型。

(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制度在每个时代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它可以直接决定社会的演变。公管制创新和市场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表面上,它好像是受到市场经济的推动才往前发展,实际上自己也在发展,同时也能为市场经济带来一些支持,如提供政治上面的保证等。制度的创新必然可以提升管理质量,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能更好地帮助市场经济朝一个新的局面开拓,推动市场经济平稳发展, 确保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1.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前面提到,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反作用于市场经济,具体表现为:第一,制度是经济体的支柱,制度的创新可以帮助市场经济得以更好的建立和完善。在我国,市场经济并非直接由计划经济催生的,它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伴随着公共管理主体的推动。这一过程是离不开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因为创新活动可以直接决定市场经济的诸多因素。例如经济活动在市场中被如何看待、外界的态度、自身地位的定位等。市场经济受到市场左右,因为市场是一个巨大的环境,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在市场里缺乏整体的把握,容易陷入盲目状态,所以要成立第三部门或者引入政府等权力来调控,以便造成不必要的起伏和混乱,使经济发展“出轨”。政府等权力部门指导市场经济运作的时候,会提供制度、法律等体系支持。市场经济若想在人们的预想轨道往前快速发展,需要用行为规范去约束市场主体的社会行为,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

2.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推动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制度是用来规范行为的,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就在行为规范这方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对国家调控起到作用,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引,改变了市场的混乱局面和无序状态,有效完成了经济活动稳定而良性的轨道运作。当然,除了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市场经济想要更好发展,必然依托于市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而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来自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因为,它直接拉升公共管理水平,让社会没有那么多安全隐患,从而为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样,有利于生产的进行,生产顺利,从而使资源丰沛起来。资源丰沛可以直接保障经济更加高速、健康发展。另外一方面,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执行者,不仅可以提供法律、制度等基础保障,还可以在政治领域给予方便。

前面谈到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是假定有好的政治环境作为基础的,即离开了政治,经济想要无限制发展下去是行不通的。所以政治体制的革新,也不容忽略,若将之轻视,非但会阻碍经济发展,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的协调发展

1.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相互促进。市场经济和公管制创新之所以可以稳步前进,是因为其方向是一致的,即在小范围内讲,是为了实现经济活动个体的利益,从大范围讲,则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得到满足。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的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它是全面意义上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则依托于健全的政治体制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实现全面现代化,想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有市场经济以及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全面参与。因此,在社会主义体制内,结合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结合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实践, 以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协调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2.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向。市场经济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两者之间,前者处于基础地位,把后者有效推动前者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解读,经济一直被视为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它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发展。这两者之间,市场经济隶属经济基础,公管制度创新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两者构成唯物史中相互依存和作用的元素。具体作用方式如下:公管制创新需要着眼于市场经济,全面把握住后者的特点以及需求,遵循经济规律,为自身指定发展诉求,一步一步通过具体的实践将这一诉求达成。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阻碍,如市场经济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显示出一些矛盾。这时候,不要跳过去,应该停下来,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比如,根据问题的不同,采取相对应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方式, 或者直接介入干预, 或者深化市场改革, 或者营造良好环境, 以合适的方式有效加以回应。

结论

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探索, 我国已经完全从计划经济时代跨越到市场经济时代,相应的体制也基本建立起来。不过,有一点必须清楚,那就是经济转型完成的同时,公共管理制度的转型却是滞后的。这就必然会带来一些麻烦。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不同步,容易在社会化改革中带来负面效应。首要任务就是,尽力去扬长补短,克服转型不同步所带来的局限性,从而实现两者共同前进,让两者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领导人制定了先发展经济、再跟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现在看来,已经很明显做到了。我国政府非常看重经济发展对国家整体发展的作用,曾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把发展看做第一要务。所以,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扶持作用可见一斑,相信,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实现市场经济以及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两者的协调有序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覃成林.基于协调与共享发展的中原城市群建设制度创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6)

2.沈杰,唐青玉.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诚信[J].中国科技信息,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