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态规划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8 16:03:52

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规划设计篇(1)

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不断恶化,保护环境的形势也变得越发的严峻,作为对环境改造最为直接的景观设计中,对生态性设计呼声也越来越成为设计界的主流呼声。对生态性设计的呼声也越发成为了设计界的主流呼声。但是也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进行生态性,并且还要考虑如何在进行生态性设计的同时保留原有的生态的功能与文化的特点。

一、规划设计的生态性

在景观设计中,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亲和及绿化等方面。西方绿色研究提倡市内绿色的景观与室外自然的融合,内外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也将成为景观的一部分;然而景观则是对自然的改善和提升。景观规划第一方面将取代拥挤的、污染严重的、混乱的、充满凶杀的城市,第二方面也将代替荒凉的、未开化的山林。它给人类带来的不是一时的视觉刺激,而是长久的精神愉悦,更具有着持续不断富于创造性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原则还应要该体现在节约上。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扩张迅速猛烈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如何突破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的诸多弊端,与如何协调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的规划与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性的意义。

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新兴的词汇还是规划的理念。生态环境建设不但要高水平和高质量地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还要精心做好生态环境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生态的系统,同时我们也必须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达成协调及统一。

现代规划设计与传统规划设计相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要和谐性的规划自然要与人共生,要做到人类回归于自然,亲近于自然,自然融于环境,环境融于自然;同时还要营造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和需求的环境,要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更要呈现出繁荣、生机与活力。其二,可持续性生态的设计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因此它能实现现代社会的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在能够取得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时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高质增长;把自然环境作为公共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其三,整体性生态环境它不只是单单追求环境美与自身的繁荣,而是要兼顾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社会环境生态化不只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社会环境整体上的生态化,从而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因此,生态环境的建设将会逐渐的改变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环境的污染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低污染等有效管理,为社会环境带来强大的动力。

二、建设生态环境的内涵特征

作为环境生态休闲的空间载体,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它不仅是生态休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趋势与发展方向,能否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休闲环境,生态化建设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环境生态性的科学内涵在于:

1、充分的利用绿色植物,发挥植物的生态的功能与调节生态的平衡;

2、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我们要提高艺术水平与文化品位,提高游览的观赏价值,提高社会的公益效益,提高保健的休养功能,做到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休闲与娱乐需要,还要提供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群落;

4、以有效的绿色屏障和隔离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也是规划设计景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关键设计

生态整体的规划设计方法与传统规划方法是不同价值观体系下的规划方法,因两者倡导的价值取向就不同,两者决定了规划的思想、内容、技术、程序等方面的不同,并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观。生态环境是一类极其复杂的复合系统,其中各种社会、经济、自然因素通过各种功能流和反馈关系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时空网络,系统思想将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组分间的简单关联。

2、综合观。规划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安全。生态环境的规划不再局限于物质规划,并改变其原先的统治地位,而融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规划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规划。

3、区域观。生态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并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如规划应考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开放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全过程接受社会公众参与,体现民主和追求社会公正的规划准则,不仅仅是规划制定过程中,在规划实施、管理、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的参与机会。5、动态观。以静态的蓝图为手段的所谓“弹性规划”、“滚动规划”来解决不断变化的实际问题也是困难的,不能单纯从规划层面上找出路,必须将规划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才有可能解决,只有规划、建设、管理形成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才能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四、结语

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绿化与节能的完美结合,既能取得丰富的环境效果,又能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尊重生态法则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帕高.阿森西奥,生态建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态规划设计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同现代城市相比,生态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表现特征有:生态城市具有高效性、整体性、和谐性、全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设计的原则;景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最基本的因素,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是进行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能形成最佳设计方案所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在进行景观设计时 ,要遵循以下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来调整环境,以实现人所达到的目的。生态城市中的景观设计的实质是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满足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中,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要从满足人的需求这个出发点上来进行规划、设计,以此来营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和空间。

生态原则;生态原则是景观规划的必要原则。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解决这类问题,要通过自身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来实现保护环境和自然景观,增加人文景观和绿地景观,使之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处。

美观、多样性、稳定性;美观是生态城市进行特色规划和设计时所需达到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所规划和设计的特色景观要能符合大众的视觉感受,能满足大众对美观的理解,能触及人们内心的感动,同时要具有美学价值,能体现独有的美感。生态景观多样性是指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要尽可能多的运用设计手法,合理地选择植物物种,组成物群丰富、生态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是要求城市的景观要在对外界自然环境和对人为的干扰能保持平衡,在受到外部强烈干扰时,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在原始状态。

保证经济效益原则;生态城市景观特色设计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用最少资源投入,建设健全的生态景观,并能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便于资源的再生使用。规划设计中要将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作用作为衡量工程设计的基本目标,通过采用积极的生态技术措施,来改善生态景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二、太湖新城生态建设实践

湿地系统

无锡太湖新城构建“三纵三横”的湿地系统,三横为梁塘河、庙桥港及贡湖湾;三纵为长广溪、尚贤河及蠡河,现已全部完成规划设计,其中60%已经建设。

其中,尚贤河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97hm²,贡湖湾湿地保护区东西方向长6km,南北方向宽1km,总用地面积约为6km²。

大规模湿地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建筑的节能效益。同时,减轻城市雨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利用植物吸附灰尘,还可以改善空气品质。此外,湿地系统还可以起到改善城市的景观,增加公共或私人的绿色空间,丰富城市物种的多样性的作用。

能源系统

通过调研诊断太湖新城建筑能源需求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情况,对能源需求和可再生能源资源进行预测评估,制定出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方案及地块指标、能源中心规划方案,从而达到平衡城市能源供需关系、创新城市能源建设管理模式、提升能源梯级利用效率及实现城市能源管理全过程的四大目标。

目标1:平衡城市能源供需关系

太湖城能源规划改变传统能源规划的理念,从“供多少”到“用多少”,建筑必须满足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能源使用方面限制城市能耗的无限制增长。考虑综合节能效果、投资回收期等因素,太湖新城规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可替代常规能源比例为10.2%。

目标2:创新城市能源建设管理模式

突破传统城市能源规划和管理模式,将能源指标分解引入地块控制性指标内,探索从城市规划层面能源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建设用地区域可再生能源应用指标限制为6.43%;实施方案可参考光热、光伏和土壤源热泵资源供给潜力选择,优先选择光热、热泵。

目标3:提升能源梯级利用效率

针对中央商务区、中瑞低碳生态城等高密度区域,建立以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为核心的能源中心,实现能源高效梯级利用。

目标4:实现城市能源管理全过程

基于“信息城市”理论,开发城市能源管理系统,可逐步实现对城市区域能源调控、单体建筑能耗控制,建筑用能系统运行,建筑可再生能源运行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建立中瑞生态城试点环境资源监测系统。

交通系统

无锡太湖新城路网采用方格网形式,主要分为4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形成“五横八纵”的主骨架及“五横九纵”的次骨架,并确立了“公交+慢行”为主体的交通系统,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中运量系统、常规公交为主的公共交通,以及以自行车、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主要承担公交接驳、短距离出行以及健身休闲的功能。规划远期公共交通的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80%。

根据规划,太湖新城构筑居住与工作、商业片区的联系走廊,实现“慢行-公交”接驳距离不大于500m,换乘距离不大于150m的要求,根据太湖新城河网密布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打造滨河慢行路径,规划了一环(环太湖及景区慢行系统)、五纵、三横、四连的慢行休闲骨架网络;其中经过生态城的是“四连”,即连接太湖新城核心区、华庄居住区、太科园中心、新安居住区的东西向慢行休闲廊道,并形成尚贤河和运河慢行系统之间的连接。

非传统水源利用系统

太湖新城积极大规模推广再生水利用技术。构建中水管网。中水管网一期工程中水主要用于市政道路和绿化的浇洒冲洗、建设地块内道路和绿化的浇洒冲洗、地块内公共厕所的日常冲洗,现已完成沿吴都路中水市政管线建设共10km。

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设计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5万m³。污水处理采用改良A²/O除磷脱氮工艺,实现去除有机物,除磷脱氮的目的。二期扩建工程采用了目前国际比较先进的生物池工艺优化精确曝气控制系统。现出水水质远高于

加大雨水收集利用,将太湖新城内的河道规划区划分为11个排水区域,依据每个分区的用地性质、功能不同,分别控制其下渗量及径流系数。采用生态雨水收集方案,以入渗和调蓄排放为主,雨水径流引入两边或中央绿地,绿化带建设为下凹式绿地。

综合管廊建设

将管线集约化的内容纳在综合管廊中,不但美化环境,也能够避免由于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路面重复开挖的麻烦;由于管线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因此避免了土壤对管线的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为规划发展需要预留了宝贵的地下空间。

无锡太湖新城根据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的要求,提高地下空间利用,加大综合管沟的建设。在核心区沿路建设共同沟,内置中水管、电缆、电讯、给水干管等,综合管廊总长达16.5km,土建总投资3.3亿,电气等辅助设施165亿。根据实际需求,在立德道、信成道、清源路建设双仓综合管沟,在瑞景道、大通路建设单仓电力综合管沟。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实例――无锡无锡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规划

无锡太湖新城生态城,北靠梁塘河,南临太湖,西依梅梁湖部级的风景旅游区,东至京杭大运河,总面积约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无锡新的城市中心,新城范围内300多条自然河道,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2010年7月3日,被国家住建部授予了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的牌子,要求整个新城要按照低碳生态城的标准来建设。

太湖新城的建设秉承了规划先行的理念,在完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环境景观规划、城市设计以及色彩规划等传统规划的基础上,从低碳生态理念角度完善多层次的生态规划,并反馈调整、完善原有法定规划、强化生态目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落实,提高生态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对整个太湖新城的规划进行更新,把生态指标纳入到地块的图则当中去,为规划审批提供了法定依据。在城市功能方面,重点强调的复合城市功能、紧凑的用地布局,还有适宜的街坊尺度,土地的高效利用,等等方面。像绿色交通,就是利用太湖新城的300多条水网系统。

在专项规划方面,主要是补充能源规划,关于传统化石能源如何提高利用率,对于一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都把它细化到每个地块进行分解,包括它的地理位置等等进行详细的分解。另外,在推进绿色交通方面也开展了慢行系统的规划。

能源与资源方面,主要是用太阳能和电能,最后是经过综合平衡,太湖新城一部分已经建设,整体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是达到15%以上。生态环境方面,强调了对原来的水网体系的保护和保留,还有对绿地里面,像建设乔木的数量,增强他的排氧和碳汇能力,都提出了数值要求。绿色建筑,太湖新城在2010年推出的地块都要求是百分之百的绿色建筑。

无锡政府出台了一个红头文件,把生态城的一些任务,政府各个部门如何来管理、监督,每个部门进行了分工。无锡出台了《无锡市太湖新城生态城条例》,2012年2月1日起施行,这个法规是从更广的范围、从社会各界如何参与,不管是技术上的要求还是城市管理监督等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然后也明确了一些法律责任。对生态城建设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生态规划设计篇(3)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为生态环境带来了和很大的压力。河流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资源体系,其有着重要的生态职能。一般来说,城市内部的生态河流主要是指在城市区域内部发源或者流经的河流与河流段。我国城市中,有很多城市都是依河而建的,并且城市的生活与生产与河流密切相关。随着以往粗放式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态河流面临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对城市河流改造的过程中,逐渐造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对生态河流的具体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河流改造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坏,并且对生态河流的一系列生态功能造成了影响。因此,生态河流的规划和设计中,必须重视维护生态效益,并且以保持河流生态体系中的水文连续性、营养物质输移的连续性、生物群落的连续性和信息流的连续性为基本原则,将生态河流规划与设计融入到城市的规划设计当中。越来越严重的河流污染问题,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态河流概念是现代生态环境建设中所提出的新概念,也是针对于城市河流基本情况以及建设需求所提出的新要求。生态河流概念是一个相对综合的体系,其中涉及了工程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生态河流的规划与设计应该遵循“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原则,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长久发展,考虑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

2生态河流的设计与规划

第一,设计规划中要对于水面进行保护,并且保证河流空间。城市河流的一个重要生态功能就是防洪排涝。而现阶段的城市防洪排涝的标准相对较低,在遇到突发的特大雨水时,市区内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城市功能受损,为城市带来严重的损失,严重影响城市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融入生态河流的设计,并且将生态河流与城市排水通道进行有效的安排,并且保证原有河流位置受到保护。针对于现有城市河道的问题,可以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并且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美观程度。另外,城市河流空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具有经济功能、美化环境、旅游、娱乐、生态保护、教育、科研等多方面的功能,是组成城市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开始重视生态河流的规划与设计,并且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融入生态河流的设计,实现了河流空间的有效保障。

第二,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生态河流的设计与规划过程,要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原则。城市河流的规划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城市内部居住环境,治理原有生态环境的损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以人为本的开展生态河流治理工作,大量推进生态河堤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规划汇中要满足多种物种生存的需要。传统人工河坝将水与河岸植物进行了阻断,阻碍了地下水的循环,使得陆地动物与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通过生态河堤的建设,可以更好的将河道和周边河畔的植被融为一体,并且形成良好的河道生态体系。通过科学的处理相关水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动植物的良好生存环境。良好的河道生态系统,是保证生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保证,并且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由于生态河堤中的水生植物较多,具有较强的营养获取能力,并且可以为微生物提供附着条件,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对水污染的净化能力。与此同时,生态河堤也促进了水中微生物类以及鱼类的成长,具有改善水质的能力。最后,生态河流的设计与规划中要重视对于水量的调节。由于以往生产中对于河道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丰水期与枯水期水量的不合理,难以实现河道对于气候条件的作用。因此,要转变以往混凝土河堤的规划方式,采用生态河堤来实现丰水期与枯水期水量的合理调节。生态河堤的建设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生态河流设计与规划中所应该重视的重要一部分内容。

第三,打造良好的城市景观。水文环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河流是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部分,并且应该被重点关注。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人文理念是重要的思想,并且将城市生态河流的建设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河流的规划建设上,要将水文景观融入到整体城市景观当中,并且充分的对河流、军民、游人等的需求进行考虑,为城市景观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营造良好的生态空间。

第四,提高对污染控制与治理的重视。污染与治理是城市发展中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很多国家在进行河流污染治理的过程经验都表明了,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发挥,是对于污染进行治理的重要方式。生态河流的规划与设计,是城市河流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保证城市污染治理能力,减轻城市污染情况的重要措施。城市河流在现阶段的城市发展中,各种生产与生活污水的排放,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如果城市河流必须要为城市排污来买单,那么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将会受到致命的威胁和打击。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保证生态河流的有效规划,并且保证城市与河流的和谐统一,切实的做好污染的防治工作。

3结束语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重要矛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部生态河流的整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现有治理改造中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河流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必须要纳入生态河流的规划设计,并且对于传统河流治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真正的将生态河流理念进行推广和实现。

参考文献

[1]崔小新.湿地系统对生态河流治理水质改善的研究――马鞍山市慈湖河中段综合治理工程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07)

生态规划设计篇(4)

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将现代生态理念融合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结合科学的生态学原理把城市看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规划改革。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生态学角度看,城市都是人们日常活动最集中、最密集的区域,而城市的自然发展、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发展等都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这些复杂的生态环境综合体都是按照这一系统顺利运行的,能够引导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着。本文根据生态城市理念对相关规划与设计工作详细分析。

一、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二、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1.整体性原则。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1.1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

1.2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2.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1.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2.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3.1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3.2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4.1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4.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6.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8.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10.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如“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有主管市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密切配合。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经多方论证、比较后,提交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运用政治、经济、立法、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实施对策,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四、结语

人们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规划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一、生态城市的含义

生态城市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 它要求从根本上统筹考虑城市的治安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空间布局, 进而有效的使用信息、物质和你能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以及社会进步之间的和谐。生态城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运转速度快。在整个生态城市运转过程中,可以投入较少的自然物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并且排出较少的污染物。

2、流转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城市内的各项基础设施作为总体支撑, 保障了能源流、价值流、信息流、物流以及人流的运作,显著加快各项流动的速度,减少城市污染。

3、城市规划的系统性。生态城市的规划并不只注重自身的繁荣或者城市生活环境的优美, 更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只有人们的发展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协调, 才能真正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4、高质量的环境指标。生态城市规划的各种污染、管理水平、人均绿地面积、绿化率等指标应当符合国际标准, 高效率的进行城市建设、资源利用、劳动就业、人口控制管理, 进而促进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

( 1) 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相结合; 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 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

( 2) 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规划要有全盘统筹的眼光,促进生态稳定,追求最佳效益。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有赖于其子系统的平衡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具体的每一幢建筑密不可分。在提倡建筑单体生态设计的同时,建筑设计要着眼于城市设计,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及所在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循环再生与节能

( 1) 资源的循环使用。建筑材料的选择,首选无害无污的环保性建材,减少木材的使用,同时积极尝试一些新型技术材料; 另一方面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良好的管理计划重复利用建筑废料,如石膏、玻璃、砖瓦、未装配的建筑构件以及一些废旧的装饰材料等。建立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及回收系统,便于对垃圾等废物进行生态经济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走一条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产业化的道路。建立城市自然资源循环系统。注重城市结构布局、城市建筑物自然采光、通风、通气,使城市成为拥有自然空气通道的开放循环系统。尤其是热带地区,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通风。

( 2) 降低能耗。资料显示,全球能源消耗中有45% 用于满足建筑物的取暖、制冷和采光等需求,一幢典型建筑物的能耗费差不多占了该建筑物总营运费用的25%。如能通过设计降低建筑的能耗,将己造建筑改造成节能建筑,将大大减少对能源的需求。此外,应充分利用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如地热、太阳能、风能等。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1、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 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 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我们所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2、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3、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合作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杜区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没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4、绿化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人,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5、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6、 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用足用好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综上所述, 人们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 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 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设计中, 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 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 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规划设计篇(6)

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日益加剧,它极大的威胁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方式,只有用生态的理念去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够真正做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地对城市生态进行规划,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1.1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当下,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总体上生态环境在恶化,虽然局部在进行改造,但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等现象。另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当前的生态经济指标和预期的发展。

1.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综合分析,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1)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2)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经济,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3)市场压力: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负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为了改变日益恶化的环境形象,应当采取刻不容缓地行动,迅速提升生态环境水平。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

2.1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2.2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1)规划内容包括四个层次:A、新生环境的自然属性,即城市的区位,地势气候等,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层次,包括生态位的趋势、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B、社会功能属性,主要指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C、历史文化的内涵属性,考虑到城市历史文献的延续,指在增强人的历史文化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D、管理和规划意识属性,重在提高全民规划意识和加强规划管理机制,保证规划按计划分期实施。(2)规划内容要点为:A、新生环境的自然条件;B、区域经济分析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布局和功能的匹配;C、城镇的合理体系和职能的合理搭配;D、适宜的城市规模及环境容量;E、有机完善的城市形态及适度的土地利用和合理的功能结构;F、绿化系统及生态保护和区域的涵养;G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无污染处理及环境污染的防治;H、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I 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J 完善的管理机制。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实施路径

基于对以往城市的建设经验积累和理论的探索,规划梳理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生态城市建设系统构架由5个层次构成,上一个层次的提出是构成下一个层次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构架以此逐层递进,将消减生态危机,使城乡建设逐步回归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上来。

3.1目标层:“低碳”、“生态”、“绿色”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要立足国情,引导城市以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最大限度的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来建设和发展。这既是当前切实可行的缓解发展与生存矛盾、优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路径,也是中国在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中领导这场“生态革命”的责任。

3.2理念层:真正确立“人本、协调、创新、可持续”的政府治理理念

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型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动力。生态问题已成为涵盖整个城乡的区域乃至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生态城市的生态不单单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它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和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关系。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无论是城市生产要素及其资源优化配置方式,还是城市功能和空间,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坚持“人本、协调、创新、可持续”的治理理念,并以此为基本准则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全过程。

3.3技术层:全面、系统、完整的技术支撑作为保障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能)的开发、节约能源的建筑设计,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和碳的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污水和固体垃圾处理和再利用、生物多样化、城市生态规划等。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全面、系统、完整的技术支撑作为保障。不但应重点研究绿色建筑、低碳能源使用、绿色交通、循环经济、水生态系统、废弃物利用和绿色基础设施等多种复合技术体系,还应大力研发低成本、高回报的低碳适宜技术。

3.4执行层:制定政策、创新思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公众参与

(1)制定政策:定制合理的生态建设政策,修改完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从城乡规划关键要素土地、设施、建筑等方面对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基本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进行修编。

(2)对接规划:主要通过生态建设目标、理念和技术手段,指导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和项目设施,从土地、设施、建筑等城市建设关键要素入手,强调与不同层次的规划对接,即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等不同规划阶段对接。

(3)转变方式:生态城市建设还反映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上,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应通过开展系列的宣传教育、示范评选、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推广绿色生态的理念,形成集约、智能、环保和健康、文明、节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4)发挥合力:生态城市建设要以资本为后盾,应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合力,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可通过政府扶持、民间融资进行技术创新,开发环保节能产品。

(5)搭建平台: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有条件、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成熟、适宜的技术和经验,同时应向国际输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城市向低碳、生态、绿色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要加大园林绿地规划力度,除城市应有的公园,苗圃,防护林等外,还应规划诸如郊区森林公园、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林、宽型的环境林带、大面积草坪等绿化并将一产生产中的农田地景引入城市中,共同构筑立体交互、网状联接的点、线、面的三维绿化空间。

参考文献;

生态规划设计篇(7)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83-02

0 引言

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主要部分,公园以其环境幽深和清凉避暑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情侣们,老人们,孩子们的共同圣地。而位于施甸县的玉湖公园是全县的亮点公园,但是公园原有部分植物长势不好,景观层次单调,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休闲、游憩、娱乐的需要。通过对公园现状的认真分析,2011年春天玉湖公园实施了绿化改造工程,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和场地精神,利用植物造景,创造出时代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环境优美、满足休闲功能要求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1 规划总体要求

1.1 规划的背景 施甸县的玉湖公园为引领施甸县居住休闲度假新模式,创造性提出旅游产业园的概念:集生活居住、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商务会议区、动植物园、水上乐园、娱乐健身中心为载体的综合旅游产业园。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品质的物质环境 功能与形态并重,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塑造富有特色的形态环境,构造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具有时代感的居住区。

1.2.2 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绿化系统建设、营造诗意的居住休闲环境。

1.2.3 高效能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做到安全、高效、可靠:现代化高效能的通信设施、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高效能的上下水清洁能源供应系统、消防及垃圾回收加工等市政工程设施。

1.2.4 高水平的管理 加强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率,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增强规划弹性和对市场的应变力,建立完善的管理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2 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坚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地组织公园各个部分。在公园地形地貌的艺术处理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就地掘池,因势掇山,力求达到园内填挖土方量平衡;地形设计要充分考虑园林使用功能、园林景观、园林工程、园林植物生长等诸方面的要求,合理开掘布局。在公园各景点的组织上,可采用以两三处主景为构园重心,利用园路、溪水、山丘等造园要素连接各景区,使其前呼后应,过渡自然,构成协调的园林空间序列。

2.2 坚持以人为本 要依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尽可能满足游览活动的需要。公园,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公园规划设计要依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进行。注意与周围环境配合,与邻近的建筑群、道路网、绿地等取得密切联系,使公园自然地融合在城市之中。

2.3 注重创新 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不同的设计。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3 规划示范,塑造特色

3.1 规划理念 依照“溪涧穿村过、翠岱绕碧洲、环境原生态、示范双文明”的总体创意,来创造生态环境优美,形神相兼的生活环境,为大众创造出舒适祥和的自然环境(如图1所示),也就是人与自然以连为一体。达到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整体布局、从情态和意境方面入手,创造出人与环境的有机统一的休闲环境。

3.2 规划实践 规划内容主要以人为中心,创造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方面三者结合的统一体,并重点刻画优美的生态环境,创造出城市优美、健康、舒适以及安全的天然栖息地;在体现建筑物同时,体现出人与布局关系的韵律感,创造出人性化的空间。水面面积156000平方米,配有人工沙滩,混合铺设鹅卵石、碎石板、标准石板;还配有亲水平台和观景平台、石拱桥,链子桥,流水石板、水磨等,在有序中求变化,体现出空间的序列之美,并融合了自然山水相间的环境。

遵循“以野为魂、以林为体、因地制宜、自然朴野、健康生态”的建设理念,以满足散步休闲为主,推动园林绿化功能由生态景观向休闲服务升级。对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地进行近自然化、公园化的改造,可以拓展城市绿化隔离带功能,提供更多休闲游憩空间。

贯穿人性化和环保节能理念在公园建设的始终:道路、路灯、凳椅、厕所、果皮箱、健身器材、小卖部等设施一应俱全,方便人们娱乐休闲。所安装的路灯基本上是太阳能灯,路面铺设的绝大多数是渗水砖,植物灌溉、人工湖蓄水尽量采用中水。综合布局。塑造山村特色、田园风光、倚山面水、错落有致的整体形态。

生态规划设计篇(8)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城市的特点

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可以营造出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使得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功能,文化个性与文化魅力则是生态城市的灵魂。可以说,和谐性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2、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

以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与能源流的运作创造合适的条件,进而通过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活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区域性

生态城市是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可以说是一个区域概念,是以区域平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且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能确保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从广义方面看,生态城市的目标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实现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建立全球生态平衡。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为本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城市规划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发挥自然基础的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碳减排为目标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绿地系统等建设活动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本质。用生态观念对能源、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

3、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

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指向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技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4、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活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以社会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维护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5、革新观念,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生态建设保障体系涉及减排目标、新能源开发、碳金融、新节能方式推广、低碳技术研发等内容。专门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的运作需要体现低碳经济的运行特点。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1、做好生态要素调查

在对现代生态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生态要素调查工作。对于城市而言,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受到城市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要素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植物、阳光、水分、大气等天然因素,以及建筑等人为因素。在对生态因素进行调查后,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完善的数据,确保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2、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3、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机构以及人员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建立一个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需求的职能机构,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进行管理,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生态城市建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4、做好人口的适宜度规划

城市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城市人口的流量和工作量。对于我国而言,由于人口众多,城市人口密集,以上海为例,在2013年,有户籍人口1400多万,非户籍常住人口900多万,总人数超过2300万,并且仍在不断的增长中。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人口的适宜度问题,了解城市人口的分布、人口组成、增长率等基本情况,这对于提高人口素质、维护环境资源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所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6、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在我国大部分南方城市,如杭州、深圳等,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因此,在对生态城市进行建设时,应该对自然生态基础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一方面,要做好自然生态基础的保护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有面貌;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和完善,通过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效益和共享性进行维持和提高。从实践经验来看,只有对自然生态基础进行充分利用,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7、以尊重自然而展现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等都市生活支持系统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的建设既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又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仍会出现诸多的困难和阻力,面对困难和阻力,我们一定要坚守原则,不能因此而选择放弃原则,回到以破坏换发展,以污染谋利益的道路上,如果现在我们的城市规划中仍然不能将生态环境作为重中之重,那所造成的损失将是未来无法弥补的,而城市的畸形发展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也都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陈亮.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创新与发展[J].江西建材,2014,15:39.

生态规划设计篇(9)

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对生态城市的认识及其标准,介绍了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对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作出总结,从而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价值

1.1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1.2 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

1) 有利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健康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构造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2) 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3);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阻碍;4) 有利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生态化,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5)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6) 有利于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势地位,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行;7) 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破坏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创业环境;8) 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9) 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自然整体系统的协调,保证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的质量同时达标,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达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2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现状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事业起步较晚,各方面政策上也支持不足,经验较少。而且由于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导致大部分城市的功能结构单一,城市的生态基础差,所以,我国只有通过生态化改造和提升工业科技化,减少工业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来进行。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使城市出现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的现象,这些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即城市生态建设模式的运用,对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之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3.1 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间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3.2 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态状态来维护它、保护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3.3 生态承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自然生态环境是限定城市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2) 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3) 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鼍结构与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 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4 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方案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为处理和协调好城市建设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提倡全民参与,提高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知道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和环境责任,改变坏的消费方式,从而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

(2)在规划中融入人性化元素。为方便居民考虑,城市建筑物要限高;减少空中架线;人流、物流中转站应集中放在一个区域;减少移动带来的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

(3)展现城市自己的特色。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制定生态城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并加强城市间合作。应整体、全面、系统地理解社会和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用它来衡量城市生态规划态势,并在此评价指标体系下编制各种城市规划条例。城市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之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等的交换,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以期共同发展。

(5)以绿色城市为目标,以节约型城市为方向。充分利用街道绿化,使之成为贯穿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消解城市废弃物等,使之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方面起到主干作用。城市绿化用植物选择要尽量选用本土的物种,此外还要有耐旱及抗病虫等性能的植物。要树立节约观念,并融人城市规划中去。要从法规上完善对于城市规划的监督,如有问题要追究规划施工单位责任,要最大限度地进行能源循环利用,达到清洁生产的目标。

(6)鼓励大众接近大自然,看清自己生存城市的现状。使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元素,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和发电厂等系统有意识地让人们了解,使人们看清环境的现状,关心生态环境的现状而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

5 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景和展望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规划建设的内容比现行常规城市规划编制与建设的内容更为复杂、宽广,它不仅涉及到城市本身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形态以及城市所在地域的规划与乡村的建设;还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文化教育、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因此,仅依靠现行的规划设计编制办法和管理制度已显得很不适应,需要采取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的协作配合和群众的参与,不断创新,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宜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与研究。

生态规划设计篇(10)

引言

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中,必须使用科学手段,明确影响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问题。通过先进的生态视角探索未来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让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1、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

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总体上反应出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城市的发展有指导性建议。针对城市规划设计要能够结合具体实际,从实际出发,利用城市的现有资源和城市发展总体水平来制定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范围来划分,可以将城市发展规划分为区域规划和全局规划,根据规划设计的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将城市规划设计分为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在规划发展上,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来进行逐步发展。城市的规划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发展中要分层次有计划的进行发展。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一定要与国家的政策相适应,制定出最有效,最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优化配置城市资源,努力促进城市经济良好发展,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

2、基本原则和特点

2.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2.1.1生态城市的布局原则

城市规划是城市整体布局的规划,合理布局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第一步。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生态标准布局,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同时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1.2生态城市的节约原则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循环利用的生态型社会势在必行。日常城市生活中消费必不可少,不可避免的产生生活垃圾,可以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生活垃圾,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2.1.3生态城市的共生原则

生态城市是一个系统,在城市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关系。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保持城市生态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够保持城市的长久发展。

2.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特点

2.2.1系统复杂

生态城市包含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因素等因素。各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交错的时空系统以满足城市健康长久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考虑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从整体的大角度进行分析设计,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2.2区域观念广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生态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应当力求与其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这要求生态城市规划不能局限于小范围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关注大范围的区域、流域、国家甚至全球层次的规划。

3、生态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3.1绿色城市交通规划策略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保证城市中的交通规划符合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就是要能够建设一个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行体系。要能够建设一个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和枢纽体系,从根本出发,不断促进城市的交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同时要能够建设多层次的便捷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保证整个交通运行的正常运营,不断提高各个交通网点之间的联系程度,同时要能够将各个交通的信息传达到交通运行的管理部门,不断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生态城市建设落到实处,要能够不断加强对绿色出行方式的投入,在城市的街道上可以投入公共自行车,不断落实公交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要以环境生态为出发点,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

3.2低碳能源使用规划策略

在能源的使用方面,要不断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尽量避免使用一些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能源,只有在能源使用中做到合理使用,才能够保证环境建设的效率提高。在进行能源使用中,要重视对低碳能源的使用程度,低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释放出较少的对环境危害的a品,同时,在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对低碳能源的利用程度,能够更好地落实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在进行城市电网建设的工作中,要能够大范围的利用低碳能源来进行电网工作建设,减少使用高能耗的能源。在电力输送中,要能够不断更新传输技术,降低电力损耗,以实际行动来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可利用的资源,能够让低碳能源的使用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相结合,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进展。

3.3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浪费的现象也越严重,很多自然资源都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节约资源以及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规划必不可少。其中对于自然资源的规划包括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规划等,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来实现城市的长久发展。

3.4建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与内容

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中,要能够从各项指标上来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规定,其中生态低碳指标是整个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通过生态低碳指标能够反应出生态城市的重要建设工作。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从根本上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通过指标制定来完成,而生态指标的制定通常包括更多的方面,比如城市的基本功能、生态环境、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以及城市新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情况,对其进行生态规划能够更好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结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生态城市就是从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利用出发,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生产生活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必然是生态环境,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其综合利用多方面因素建立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力量促进城市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规划设计篇(11)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建设开始逐渐转型为生态型城市。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而且还应该反映人文需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1 生态城市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生态问题,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指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也能得到很好的维护,达到社会的和谐,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不仅能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生态城市建设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各种要求。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生态城市,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创建使生态持续和谐的生活环境。

2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建设理念还不太成熟,起步较国外晚,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城市建设的脚步,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方面不够科学合理造成的,使得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主要的生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污染和物种灭绝等。人们的生活环境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城市的经济建设也受到了阻碍。

3 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城市设计

在进行生态城市设计时,首先要全面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城市的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目标。城市的生态设计还要体现出该城市所独有的文化特点,展现出城市的特有风格和形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设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城市自然生态的特点,人文景观成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人文景观以各种生态景观、园林和建筑为主。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进行城市的平面规划,而且还要做好城市空间轮廓线的规划设计,主要体现在街道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在做好低层生态建筑的同时,兼顾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的景观设计。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城市园林的美观性,而且还要融合城市的文化、地域生态理念和历史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城市的共享性,园林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河湖两岸的林带等地区。示范产业园区是一种生态型的工业体系,以生态化为前提,体现出其特有的经济性和高科技性。示范产业园区还应该同时兼顾发展教育、物流、文化、医疗、信息和房地产等。对现有的产业进行升级和改造,调整产业形式,建立生态产品设计、研发和孵化为一体的产业系统,产业的生态转型可以有效提高GDP中生态经济的比重。为了更好地对城市企业进行生态管制,还应该建立企业环境的行为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到企业的信用体系之中,并定期向社会媒体进行公布。城市的居住区也是进行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居民的生活环境融入完善的精神文明。

4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也开始逐渐提升环保意识。近些年,一些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开始注重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绿色的生态概念。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绿色生态植物,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建筑的景观,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温度,使得建筑物得到全面的使用。绿色植物在城市中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有效地锁住城市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近几年,城市的空气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筑物周围的绿色植物还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因此,城市的绿化在城市的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规划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城市规划的有关部门开始将城市的综合绿化面积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第一,根据城市规划设计师的要求进行绿化效果的确定;第二,根据城市所处地域环境的绿化功能进行确定;第三,根据地块未来发展方向的绿地面积指数进行确定。

5 生态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和调节人们的生态环境,对城市和居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它的作用主要包括调节城市局部的小气候,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净化环境和减轻旱涝灾害等。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中不仅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源泉,而且还为居民提供公众环境的机会和场所。在最近几年,湿地成为城市建设重点关注的内容,在生态规划中要恢复和保护城市湿地,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符合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5.2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影响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也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中心。因此,为了改善城市发展的方向,就需要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的方案。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城市规划方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的特色,制定一个完善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在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居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包括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要素,只有在城市规划时同时兼顾三者,才能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5.3 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包括山、水等自然景观,而且还应该包括历史文物古迹,这些景观是经过历史的长期演变形成的,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形成了平衡的生态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融入这种原生的自然景观,可以提升城市的人文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城市景观的种类。这些自然景观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人们放松休息的地点,居民的观赏和休闲的同时还可以回忆熟悉的环境和文化,增添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5.4 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区别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需要建立一定的城市缓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公共广场和公共绿化带成为了规划设计的重点,忽略了对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在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更是缺乏深入的研究,为了在规划设计中,兼顾城市和乡村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应该在城市边缘地带建立一个逻辑清晰的城市绿色缓冲地带。

6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生态问题也日趋严峻。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的增强,在开展各项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都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特点,将生态环境因素和规划设计方案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