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外包合同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2 16:19:32

外包合同管理

外包合同管理篇(1)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合同管理;项目招标;风险管理;变更与索赔;分包商

Key words: general contract;contract management;project bidding;risk management;change and claim;subcontractor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43-03

1 目工程概况

该项目是一幢二层的行政管理楼,总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涵盖的主要专业包括总图、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消防等专业。

业主为一家在华投资多年的知名外商独资企业,业主聘请了某家知名的国际工程管理公司实施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的全面管理。

2 项目招标阶段的合同管理

项目前期阶段的决策,对整个项目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项目时间的推移,决策对项目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工期控制的影响能力将随之减少。因此,应对项目招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给予特别的重视。

例如,该项目的大部分的设备或材料,都是在详细设计阶段审核决定的。在施工开展以后,尤其是后期阶段,某一个很小的设计变更,将很可能带来巨大的返工,从而造成费用增加和工期延误。

2.1 合同策略与选择

如果把建设项目实施的基本要素定义为设计、采购和施工,那么,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最基本的模式有多种。其中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由业主把设计和施工分别委托给不同的承包主体的平行承包方式;另一种是业主委托一个承包主体作为承担设计、采购和施工的工程总承包方式[1]。

在决策选取哪一种项目管理模式的时候,为了保证它的优势能够成功实现,应该考虑到以下的一些因素:

①工程复杂程度;②合同金额大小;③工期长短;④概念设计完成程度;⑤业主更偏重费用的控制,还是工期的控制(例如,电子行业的项目,在迫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比其他一般产品快的压力下,通常更偏重于工期的控制,确保尽早完工,以实现产品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⑥项目风险分担;⑦潜在承包主体的工程经验与能力。

针对于以上几点,该项目的特点是:①工程复杂程度高,涵盖多个专业;②合同金额较大;③工期为期1年半;④概念设计完成程度较高;⑤业主更注重费用的控制;⑥业主希望项目风险大部分由总承包商承担,且业主愿意为此多付出一些费用;⑦市场上存在一些对该项目感兴趣、具备项目经验和拥有能力的潜在承包主体。

因此,对该项目业主最终采取了以工程总承包、固定总价不变的合同策略进行招标。

2.2 招标管理流程及在招标阶段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①在准备招标文件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标准模板。如果使用其他项目的文件,很可能遗漏某些本应修改的内容。②招标工作是一项团队的工作,需要各个专业之间互相提供信息与协助,但是不应该不假思索地完全接受其他专业提供来的文件。在使用其他专业提供的文件之前,应该仔细检查。③招标人应该秉持公平的原则进行招标工作。例如,在开标之前的投标人提问阶段,对于某一家投标人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的回答,投标人应该将其及时地共享给其他投标人,以确保所有投标人能够获取共同招标信息准备投标书。例如,招标人要确保投标时间针对于所有投标人都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在个别投标人延时投标、并且已经开标的情况下,该投标文件不应予接收,并作为废标处理。除非,在获得业主和管理层的批复下,才能给予该投标书参与评标的权利。④由于总承包商承担了工程建设的大部分风险,因此,在招标阶段,业主应给予投标人充分的资料和时间,以使投标人能够仔细审核业主的要求,从而详细地了解该文件的工程目的、范围、设计标准和其他技术要求,再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风险分析和估价等工作,以确保其向业主提供一份技术先进可靠、价格和工期合理的投标书[2]。

2.3 风险管理

①风险、风险因素和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是事故可能发生以及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其特点包括,不确定性、损失的可能性和无法预料性。

风险因素,是指事故发生的条件和原因。

风险管理,是在整个项目建设期间对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置的一门艺术。

②总承包项目主要的风险因素。

1)承包商对类似外资项目的工程经验的不足,管理人员经验的不足和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较低的风险。2)语言沟通的风险。业主和项目管理公司都是外商独资企业,日常项目管理使用的语言以英文为主,因此,承包商应加强语言方面的能力,以避免因沟通不畅而造成的损失。3)材料供应商履约不力或违约的风险。材料供应商可能会供应不合格的材料或交货拖延。4)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变动的风险。近年来,通货膨胀成为一个威胁到全球经济发展的问题,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通货膨胀造成当地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工程造价大幅提高,该总承包项目的合同价格基础是固定总价合同,必然使承包商承担额外支付的风险。因此,业主和承包商不仅要注意国内经济形势,还必须掌握物价浮动的趋势[3]。5)分包商的违约风险。例如,该项目的幕墙分包商,在项目分包竞标阶段,故意报出低价,授标之后,该分包商则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寻求涨价,甚至以工程质量或工期作为要挟的手段。最后,业主不得不更换更换幕墙分包商,使得业主支付的额外的费用以及遭受工期延误的损失。6)天气的风险。该项目位于长江中下游,因遭受比往年更多的暴雨,导致现场土建工作无法顺利继续,造成了工期延误。

除以上风险因素外,本人在以往经历的海外工程建设项目中还总结出以下风险因素:

1)所在国政治动荡的风险。例如,本人在国外某著名铜金矿项目的建设期间,经历了政府政权更迭带来的政府政策的变化,不利于在该国项目的顺利实施。2)社会制度与历史文化差异的风险。各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大相径庭,于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发生冲突、摩擦、对抗,甚至更为严重的事件。3)所在国政策的多变。由于项目所在国法律、政策的变化,例如代扣代缴税政策的变动,使得业主和承包商遭受额外的损失。4)汇率浮动的风险。业主对承包商付款都是承包商所在国以外的货币,这就使得承包商不得不承担国际市场汇率波动的风险。例如,国外货币的不断贬值,给承包商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国内著名的工程管理领域的专家的著作中,会提及更多的风险因素。

③风险管理。

一旦识别了风险因素以后,下面就要研究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管理风险。以该项目为例,以下阐述总承包项目的风险控制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1)风险预防:在该项目的决策阶段,业主仔细分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相应地调整了各种对应的管理程序、管理方式和方法。2)风险转移:在该项目的合同条件中,加入了业主保险、总承包商保险、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和保留金保函。并且,总承包商利用分包合同或采购合同的方式转移自身承担的风险。3)风险分散:在该项目的决策阶段,业主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以避免在发生纠纷后联合体之间的推诿和扯皮的发生。4)风险自担:总承包商准备一笔特定的资金,当损失发生时,由自身的财力补偿损失。

3 项目评标阶段的合同管理

在该项目的评标阶段,业主制定了一套系统的评标管理程序,以下阐述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几点问题:

①在整个评标期间,招标人应该严格遵守保密性。例如,不应该把一家投标人的信息传递给其他投标人;及时记录开标时间与投标价格;所有参与开标会的人员,应该在开标记录上签字;参与开标的人员,应该在所有带有价格的投标文件上签字。②在收到投标书后,招标人应该确保投标文件的安全,例如,及时记录标书接收时间、确保投标书存放位置的安全。③招标人应该审核各家投标书是否响应了招标文件的要求。

以该项目实际发生的事情为例,在招标文件中,业主对防火材料规定了品牌,要求投标人必须响应。然而,为了压低投标价格并且想使用与之长期合作的防火材料供应商,某投标单位以远低于业主规定品牌的价格报价。

如果业主不o予该投标书废除,则对其他投标人不公平。如果业主对该投标人的低价格品牌给予接受,那么业主应该通知其他投标人以同样品牌调整报价。

不幸的是,在标书评审期间,虽然业主已经意识到以上不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情况,但业主最终决定不给予该投标书废除,同时其他投标人的价格也不给予相应调整。

该投标单位中标后,在业主多次要求该公司使用招标文件中规定使用的防火材料品牌的情况下,该公司在顾忌成本的考虑下,始终予以拒绝。

最终,业主在迫于工期的压力下,不得不接受该公司报价的产品。

所以,如果个别投标书未能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招标人应该视其为废标,以免造成中标后带来的费用或工期的损失。

4 合同授标后的合同管理

4.1 变更与索赔管理

4.1.1 变更与索赔管理系统的建立

在该项目中,建立了一套规范、有效的变更与索赔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潜在的变更来源分为以下三大类进行管理:

①图纸及文件:合同授标后,一般情况下,图纸或文件会逐步更新完善。其中,部分图纸或文件对原合同产生费用或工期的影响。②潜在变更事件:记录所有可能产生费用或工期影响的事件,以便记录、跟踪、分析、汇总和报告。③索赔:是指当承包商认为某事件构成变更,但经过与业主沟通后业主认为该事件不应构成变更的情况下,该变更被认为是索赔,包括费用索赔和工期索赔。该系统记录了所有可能产生费用或工期影响的索赔事件。

4.1.2 导致索赔发生的主要原因

①业主指令的延迟下发:例如,图纸、技术规格书、施工许可等下发延迟,造成总承包商无法按时展开工作,从而导致费用或工期的索赔。②文件之间存在冲突:例如,对行政管理楼地面基层的做法,图纸与技术规格书之间的阐述不一致,产生冲突。虽然最终业主与总承包商就基层做法达成一致,但耗用了较长时间,并且导致费用影响。③不可抗因素:对不可抗因素的定义,可参阅1999年出版的《FIDIC设计采购施工(EPC)合同条件》(银皮书),这里不作具体阐述。④现场工作面无法提供:新建的行政管理楼西侧与现有的包装厂房的东侧有连接部分,在总承包商进行行政管理楼防火墙施工之前,业主雇佣的另一家承包商仍未完成现有的包装厂房相关区域的选择性的拆除改造。⑤业主提供的材料到货延迟。⑥承包商根据业主审核意见重新递交图纸或文件的不及时以及业主图纸或文件审核回复的不及时:虽然业主有权监督总承包商的工作,但不能过分地干预承包商的工作,也不要审批大多数的施工图纸。既然合同规定由承包商负责全面设计,并承担全部责任,其设计和所完成的工程符合合同中预期的工程目的,就应认为承包商履行了合同中的义务。例如,该项目中,业主对承包商递交的材料替代文件审核回复的不及时,以及业主对部分装修隔断图纸审核意见回复的不及时。⑦业主及时支付工程款的风险。承包商应及时递交付款申请,业主应及时审核付款申请。如遇到节假日,业主应提前计划、安排和调整付款申请与审核时间。

4.2 分包商管理

①指定分包:是指招标文件中业主规定的指示总承包必须雇佣指定的施工或安装分包商,例如,该项目的钢结构指定分包商、幕墙指定分包商和消防指定分包商。在招标阶段,业主对指定分包部分的成本规定“专业工程暂估价”,并要求各投标人将该金额计算入各投标人的投标书中。在授标后,业主再以合同变更的方式,对指定分包部分的实际成本予以追平。②提名分包:是指招标文件中业主列明的指示总承包必须雇佣几家提名的材料供应商,例如,该项目与装修有关的多份技术规格书中,针对不同材料所列明的多家装修材料供应商。③转移分包:是指在该项目总承包招标阶段,业主已经雇佣其他承包商开始了某单项工程的施工,但业主决定把该项目工程的工作范围纳入到总承包合同的工作范围中。例如,该项目的桩基工程,迫于工期压力,业主先于桩基公司签订了桩基合同。在总承包合同授标之后,业主、总承包商和桩基公司三方共同签订转移分包协议。该三方共同签订的转移分包协议规定,从转移分包协议的生效日起,I主把所有权利、利益、义务和责任均特此转让和转移给总承包商,而总承包商应继承并取得业主在桩基合同项下的所有权利。④其他分包商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参见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4.3 材料采购管理

一般来说,材料的价值占合同总价的相当一部分。并且,材料与工程质量息息相关。总承包商材料采购的延迟或交货的延迟,会导致业主遭受费用或工期的损失。

在该项目中,业主制定了一套系统的材料采购管理体系,用以跟踪和分析总承包商的材料采购状态。该材料采购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资料递交:例如,在该项目中,业主要求总承包商提供各种装修材料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技术参数、产品介绍、检验报告、安装示意图和技术规范等。必要时,比如针对瓷砖、大理石和幕墙等材料,业主还要求总承包商递交色卡。②材料样品。③深化加工图:包括钢结构深化加工图、机电深化加工图和装修中的深化加工图(如隔断等)。④签订材料订单:业主和总承包商应及时地、定期地跟踪材料订单预计签订和实际签订的日期,尤其应重视长交货期的材料,业主和总承包商应尽早安排。⑤催交:业主和总承包商应及时地、定期地跟踪材料加工、检验、运输、清关和货运现场等的状态。⑥大样:在现场正式施工之前,部分材料的施工,比如大理石、幕墙和装修隔断等,业主应要求总承包商在现场做大样。某些工程中,业主会将现场做大样的要求写入合同中。

4.4 合同关闭管理

在该项目中,业主制定了一套系统的合同关闭管理体系,包括联合各个专业对总承包商的打分评估、总承包商机械竣工的申请与批复、竣工决算、履约保函的退回、质保函的递交和保留金的发放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业主应在项目执行期间尽快审核并确定总承包商的变更,以尽快确定竣工图。因为只有在竣工图完全确定以后,总承包商才能到当地建筑管理机构进行竣工验收备案,获取竣工证。而业主只有拿到总承包商递交的竣工证,才能到相关建筑管理机构办理项目的产权证。

如果业主未能及时审核并确定总承包商的变更,业主将无法及时获得产权证,导致业主遭受费用或工期的损失。同时,最终合同价格因此无法确定,导致总承包商无法拿到变更款、进度款,也无法确定质保金金额,从而无法开具质保函,无法拿到质保金。所以,业主应在项目执行期间尽快审核并确定总承包商的变更,以尽快确定竣工图,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

5 结束语

总承包项目合同管理的本质,是要充分发挥总承包商的集成管理优势,需要总承包商强大的融资和资金实力、深化设计能力、成熟的采购资源,以及施工技术精良的专业分包商的资源支持。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所总结的外商独资总承包项目合同管理经验,可以使得业主和总承包商在新的项目中更有效地履行各自的合同义务,承担合同责任,最大程度地降低项目风险、降低建造成本,最终安全、按时、保质地交付出满意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外包合同管理篇(2)

一、外汇风险的概念和类型

1 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的国际经济交易中,因未预料到的汇率突然变动给外汇持有人带来的经济收益或损失,通常讲的风险主要是指因汇率变动给外汇持有人带来的经济损失。在现行的浮动汇率制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波动频繁且变化无常,各种政治、经济因素都影响着汇率的起伏变化,各国货币的强、弱态势也在不断转换,从而加大了工程建设中国际贸易和融资借贷的外汇风险。国际承包工程价款一般是按当地货币或多种外币进行结算的,而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一般又具有工期长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汇率的变化更是无法避免。

2 外汇风险的类型及形成

外汇风险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外汇结算风险、外汇交易风险,外汇折算风险、经济性风险以及政治风险。

外汇结算风险是指工程建设中用外币进行工程结算因汇率变化而产生的风险。这类风险在国际工程建设管理中最常见。一项涉外工程项目,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就已确定工程价款是按何币种进行结算,但因建设工期长,汇率的变化又不确定,故在工程结算时必然存在结算风险。

外汇交易风险主要指在工程建设中用外币支付工程款或采购货款进行外汇买卖而产生的风险。

外汇折算风险指在工程建设中,企业会计报表中的外币核算科目因计价货币的不同,在汇率变动时,造成货币价值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经济性风险是指在国际工程建设过程中,难以预料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和企业的利润,从而对企业未来一定期间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政治风险是外汇风险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它直接影响外汇风险的产生和形成。一个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往往导致该国的经济及其它因素的不稳定,从而影响该国的货币汇率的稳定性,形成外汇风险。

二、外汇风险管理、防范的基本方法与措施

外汇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避免或减少外汇风险的影响,外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汇率的波动。因此,在国际工程合同中,外汇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对汇率走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防范。

1 选择好交易币种,优化货币组合

外汇风险来自货币汇率的变动,因而妥善选择交易货币是根本性的防范措施,一般遵循“收硬付软”的原则。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及工程设备出口贸易中,应选择硬货币或具有上浮趋势的货币进行结算;在工程承包业务及工程设备进口采购贸易中,应选择软货币或具有下浮趋势的货币为计价货币。

2 签订保值合同条款

在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增加货币保值条款,选择几种较为稳定的货币作为保值参照货币,预先规定结算货币与各保值货币的汇率和调整幅度。也就是通过结算货币与各种保值货币挂钩来达到避免外汇风险的目的。

3 利用远期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是在外汇市场中变不确定因素为可确定因素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预卖或预买某种外汇以便与这种外汇的债权或债务相抵来避免外汇风险。

4 利用货币市场保值

外包合同管理篇(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has improved,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market also eager to open the door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to go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foreign countries friendly to our country.

Keywords: international position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中图分类号:F71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关于工程的承包模式

对于工程的承包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已经许多年了,据记载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的研究,我国采用工程承包模式的项目是越来越多基本上成为了我国学术研究的重点模式。但是虽然我国有许许多多的项目已经进行了工程承包的模式,可是我国还是在工程承包问题上明显的存在许许多多的不足:组织、招投标等等,我国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另外,不足也是随着我国的工程承包模式的应用,也在明显的增多。

1.1关于工程承包模式的发展历史

首先是八十年代,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我国开始推行一些工程的总的承包的工作并且和项目管理有关的工作。

一九八四年国家的机关印发了关于改革建设以及改革建筑的管理的一项法律的条目;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印发关于一些工程的承包的公司的管理项目的通知;一九八七年四月国家政府联合推出了关于设计单位的若干问题暂定的有关法律条目;一九九二年十一月颁布了一部关于设计方面的管理的法律条目;一九九九年印发了一部有关于大型的建筑的指导意见的法律条目;二零零零年五月六部委制订了关于全面并且大力的发展承包的项目的法律条目;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发表了一部关于大型的工程的承包问题以及承包管理的法律条目;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发表了关于建设的项目的管理的法律的条目。

2、关于路桥海外项目

我国最先走上国际建筑承包工程和劳动合作项目的是中国公路桥梁建设总公司,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主要从事承包项目、施工项目、设计项目等等。

中国路桥具有多重优势,并且施工覆盖所有公路建设资质项目类别。并且承包了许多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工程。并且在一九七九年进入了国际承包市场,先后在多个州以及地区承包工程,并且完成了巨大的营业额。

3、路桥海外项目承包所要面临的问题

3.1路桥海外项目承包所要面临的问题概括

随着我国的承包市场的加大,国际趋势不断地对企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然而,对于已经在海外打拼市场多年的路桥集团,所要面临的问题巨大,各种各样的新的问题将接踵而来。这就造成了企业深层的矛盾不断突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并且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使得路桥公司面的经营面临着新挑战。我们应该分清现在的局势,不断分析新的环境,在面临着新的机遇的时候,可以有效地把握。

3.2路桥管理研究

对于管理,一个企业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要配合真正的人才。管理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发达国家的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就是推行全面预算的管理,通过分解、编制、以及各种各样的考核对企业起到了发展规划、控制经营和完善业绩等等作用。

4、预算管理

近几年来,无论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的内因出发还是从国家对企业的监督因素来看,财务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企业财务的中心由核算到决策过度,财务工作的准确度、安全度、空考度就先得十分的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的集团、公司或是企业仍然对这方的问题重视度十分薄弱,在风险的管理方面仍然不够到位。

这时候,预算管理也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并且,有很大的不可缺少的一个作用,它的功能、作用以及方方面面都让人不可小视。

4.1采用预算管理的意义

预算管理,通过任务、资金、信息以及人才等的整合,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并且反映企业的真实需要从而推动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预算管理是对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所在,对于抓住市场的变幻方式、掌握市场信息的关键所在。

4.2预算管理的作用

提升战略管理能力:通过预算可以发现企业未知的挑战,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应变能力。

监控与考核:与企业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为经营者提供了有效地控制有段

高效使用企业的资源:通过预算全面的分配企业的资金问题,有效地使得企业资金进行最大的合理使用。

有效管理经营风险:得到的预算结果可以有效地显示企业的风险弊端所在,并提前做好防御工作。

可以使企业的收入提升,并且节约成本:通过理性的预测,并且监控有关收入和有关的成本,使得企业对市场经济作出有效并且迅速的反映,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

4.3预算管理的优点

预算有助于管理者协调计划并且有效地实施计划:

预算管理有助于制定计划:预算管理有助于管理者通过预算制定出一个符合本公司的合理的可行方案,并且可以使得管理者考虑到公司未来的发展和考虑到各种以后可能出现的形式。

预算管理有助于促进合作与交流:预算管理可以协调组织活动,并且把所有的有价值的事情联系到了一起,这促使预算管理成为了一种有效地沟通手段并且可以联系到整个企业或是集团的各个角落。

预算管理有助于提高业绩评价:预算管理管理各个项目的预测以及组织,并且促使企业的各个目标的实现,保证了企业、集团或是公司的各个项的项目不断地提高,使各个项目的产品不断地优化,预算管理是企业、公司或是集团体现企业业绩、公司业绩以及集团业绩的一种良好的管理模式。

正是由于预算管理的对于企业、公司以及集团有这么多的好处,并且给企业、公司和集团带来了巨大的优势,预算管理才得以在诸多大型企业中得以应用,并且广泛的使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企业预算管理师在企业自身的目标下完成的,通过考评以及执行等一系列的工作或是这些一系列的活动,才使得公司、企业或是集团全面的提高了管理的水平和管理模式下的经营效率,并且使得公司、企业以及集团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4.4预算管理的特点

可以对未来进行一个长期的规划:预算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诸多问题,也可以正确的反映出公司的走向问题,从而使得公司可以做出一个长期而又稳定的规划。

以市场为主导:把握市场经济体制,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注意市场的经济特点和经济变动,在实际中为企业创造财富。

以员工参与为保障:企业全员参与并且参加预算,重视预算,才能提高员工对此的重视,并且可以使得员工对此接受,并且顺利的完成预算任务。

预算管理给公司企业还有集团带来了许多福祉,也保证了公司企业或是集团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论:

无论是对于什么样子的企业来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总承包模式给我过带来了机遇,但是也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大型的跨国公司中国公路桥梁建设总公司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全面预算管理给我过带来了福祉并且使得许多企业快速发展,对于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可以说是在路桥海外项目中最适合的,并且也使得路桥海外集团创造了很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工程总承包模式研究[D]2008

[2]蔺成新.艰苦创业 走向世界[J]1991(06)

[3]王学忠.路桥海外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D]2005

[4]苏芳.路桥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D]2006

[5]史君胜.中国路桥集团公路一局经营战略研究[D]2002

外包合同管理篇(4)

有些地区的中小企业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这些企业就选择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能够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水平的不足,并且能够对企业整体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企业非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给其他组织,不仅能够降低资源管理的成本,还能够使外包的双方在合作中共同获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应对人口机构变化的需要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企业人力管理部门面临很大的人才的调动,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增加。外包管理能够扩展人才招聘的范围,有利于企业应对现代人口结构变化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压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

1、选择外包活动阶段的风险。在外包活动选择时,如果外包的动机与活动的选择不一致,就会影响企业发展,还有可能造成企业员工对外包的反对。另外,外包活动可能影响到企业的价值链,可能不利于企业的管理,甚至会造成商业机密的泄露。

2、选择外包商阶段存在的风险。选择外包商阶段主要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容易造成道德风险。对外包商的服务没有系统的评估体系,这样,企业很难监督外包商的行为,对外包质量的评估也就很难进行。这些选择外包商阶段的风险都有可能造成外包商的投机,对企业造成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3、在外包合同期内的风险。外包合同期内主要是指外包合同签订企业双方开始外包活动到合同到期为止。在外包合同期内因为企业的交流频繁,可能造成企业文化融合,影响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另外,还存在时间的风险、企业道德的风险、外包企业在合同期内破产等风险。

4、企业退出外包阶段的风险。企业外包合同到期就要退出外包,或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这一阶段企业面临停止外包开始独立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这一过渡期风险极大。还有可能因为终止与一企业的合作造成本企业信息的泄露。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防范措施

l、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的识别。要想防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风险,首先要树立风险识别意识。依靠各种先进的分析调查方法,对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并且估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有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对风险的识别是为了制定出应对风险的措施,因此,在对风险识别、评估后一定要制定可行的方案来应对风险。

2、针对不同阶段的外包风险采取不同的规避风险的策略。上文中讲到人力资源外包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在不同的阶段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在选择外包阶段加强外包活动的宣传,让员工普遍了解到外包的好处。在选择外包商阶段,对外包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周密的合同。在外包合同期内,注意企业商业机密的保护,控制好合作的力度。在退出外包阶段,首先做好独立管理或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的谁备,谨慎的解除合同,严格控制商业机密的保护。

3、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来对其加强管理。首先,加强外包风险的预警管理,提高风险预警意识,一旦发生外包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尽可能降低外包的风险。其次,加强外包企业双方的信任,建立能够合作的互信机制。企业双方利益都能够在外包中得到维护,共同加强企业文化,实现合作共赢。最后,建立对外包风险的约束和激励的机制。有了第三方的约束,能够使外包双方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避免因双方争利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

外包合同管理篇(5)

但是,由于自然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不受监督的服务供应商会因为利益的趋势而发生道德风险行为,造成银行业服务外包市场的失灵,给银行的整体战略和运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监管构成严峻挑战.

而政府监管能够有效地限制供应商的道德风险行为,具有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

现有银行业服务外包监管制度的比较银行业服务外包的政府监管制度是监管当局为维护公平、有序、健康的服务外包市场而制定的一系列约束发包方和供应商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国外银行业服务外包的监管概况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使银行业服务外包所带来的问题从国家个体内部演变为国际性问题.

1999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表了防范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报告。美国银行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公告,2004年6月,美国银行监管部门完成的新版《ffiec技术外包it检查手册》对金融机构建立、管理和监督it外包关系的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指导方针和检查办法.

2004年12月,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将银行业外包业务的监管规则纳入了《临时审慎监管手册》,建议银行应建立必要的外包程序,以最小化风险暴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程序包括制定外包战略、尽职检查程序、合同和服务水平安排、变革管理、合同管理、退出战略和应急方案.

2005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国际清算银行联合论坛了《金融服务外包文件》,规定了9条原则,用以指导受监管的金融机构的外包活动,确立监管当局的管制责任和义务.

2006年4月6日,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cebs)了针对欧盟内银行的业务外包的《外包标准》(建议稿);巴塞尔委员会电子银行小组准备对其成员的it业务外包情况进行评估,并考虑出台新的关于业务外包的规则,等等。分别从不层面对银行服务外包的风险管理做出了相关规定.

各国监管制度的比较分析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监管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核心业务外包限制。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核心服务的界定不一。如美国银行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禁止银行将内部审计、财务会计、预备年度账等内部业务外包给银行集团外的公司;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则对银行业务的外包施以直接管制,不管外包的服务核心与否,只要风险过大,可能导致银行失控,则当局都可不予批准.

供应商选择。各国各地区金融监管当局都强调银行应慎重选择供应商。要求供应商不仅应为合法注册的法人企业,而且还能有充足的资源保证完成银行的外包任务.

风险管理及应急计划。各国均要求本国银行在外包前提交必要的应急计划,包括灾难恢复计划和定期测试备份系统计划,以使在供应商不履行或履行不能时银行有应急措施可循,避免承担过大的调整成本.

规范的合同约束。各国和地区均明确规定外包应采用书面合同形式。合同除了载明外包的内容要求、明确规定双方权利义务与争议解决等必备条款之外,不同国家或地区还有不同的专门要求.

现有监管制度的特点和不足各国的监管制度形式主要通过指引的形式进行颁布。在监管的途径方面,主要通过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和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两种途径进行;在监管内容方面,主要集中于金融服务外包的范围、发包方内部控制、供应商的选择、客户合法权益的保护、发包方和供应商的应急机制等方面,也对银行服务外包的监管程序、内容与权限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比较而言,美国和英国的监管制度较为全面,美国的监管制度包括供应商选择、合同争端、即时监控、关联供应商关系处理等内容;英国的监管制度涵盖了尽职检查程序、合同和服务水平安排、变革管理、合同管理、退出战略和应急方案等内容。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现有的监管制度对外部监管的具体规定还较笼统,不够系统和深入.

但是,从外部监管的角度来看,对比国际上金融服务外包立法的发展,我国关于银行业务外包的规定太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我国还缺乏普遍、系统的银行业服务外包监管法律体系,使得监管人员对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从而不利于对业务外包风险的监控,监管制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银行业服务外包的发展.

政府监管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政府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银行业服务外包的潜在风险,应采取必要措施:

(1)制订普遍的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监管法规和合理的监管标准.

有必要制订普遍的银行业服务外包监管法。普遍的银行服务外包立法应该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注意刚性条款和弹性条款相结合,从而处理好监管和鼓励银行外包之间的平衡关系。第二,监管标准上,应区分外包业务重要性的不同规定不同的监管标准。第三,应注意对外包的全程监管.

第四,应明确银行外包机构以及金融监管部门二者的监管责任。

(2)合理确定银行业服务外包范围.

外包范围是监管制度关注的重点。监管当局应对银行业服务外包的范围做出适当规定,明确规定一些辅的环节和操作程序可以外包。同时,实施有差别的监管.

(3)加强银行服务外包的全流程风险管理监管当局应建立全面的外包风险监控程序和风险管理计划,对外包风险进行评价,对外包业务的范围、银行对外包的管理能力、外包风险的监督和控制、供应商管理和控制潜在经营风险的能力、供应商违约对银行的顾客和同行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进行管理。

外包合同管理篇(6)

人力资源风险外包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必然发展趋势,因为人力资源风险外包在降低国有企业人力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有效提高,同时也是对日常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规避的有效手段,通过一系列的专业研究分析可以及时找到管理风险问题所在,及时进行问题解决。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成因分析

(一)来自国有企业的风险因素分析

国有企业属于一种特殊企业,主要的资本输入来源于国家,国有企业的资本以及企业股份也收归国有,这是主要区别于民间企业和组织个人的特征所在。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经济体,存在着明显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内部因素。

来自国有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因素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风险消化,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防范。来自国有企业的风险因素首先就是未能准确的定位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企业和外包商在达成合作共识之前,都需要对双方的企业经营运行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国有企业对自身的状况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客观评价。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客观的评价意识,对自身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的同时,也是为外包商企业提供真实经营数据信息的重要基础,也可以及时的分析和发现存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漏洞和经营弊端。由此可以促使外包商有针对性的提出选择方案,解决企业存在问题。外包目的不明确和成本效益分析不全面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如果长期存在成本效益分析不到位,出现员工、外包商的沟通内容不协调都会引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增加,对外包商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在此情况下很难顺利建立起来。

(二)来自外包商风险因素分析

外包商对具体的业务了解不深入也是其中重要的风险影响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需要外包商真正深入到企业的内部进行系统的调查和了解,但是目前的很多外包商的状态仅停留在走形式阶段,没有深入的进行企业的全面了解,所以对于很多企业和员工的具体实际需要掌握不到位,信息反馈没有达到客观性和真实性。我国目前的很多外包企业和外包商都普遍存在此类机会主义心理,一旦出现合作企业的利益分配不合理,或者报酬没有达到理想要求时,此类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在外包商企业中发生。外包商的服务水平目前普遍不高,由于企业在进行外包商企业选择过程中时间有限,所以很难对外包商的具体各方面情况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把握,与此同时,如果外包商在整体的企业外包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作为辅助,很难很好的对企业的目标及具体要求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识,一旦在此种情况下遇到突发事件,很难冷静的进行分析和处理,由此很容易成为企业双方合作的瓶颈。

二、防范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措施

(一)明确外包动机科学决策外包内容

企业一定要在目标明确,企业资源信息分析到位,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体的外包程度和外包内容进行准确掌握,同时,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外包模式,通常可选择的有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与此同时,要依据外部环境来对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具体的企业成本收益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实际回报率,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发展。只有在对外包业务计划有情绪的了解之后,才能根据合适的外包计划进行外包时间的阶段安排,以此来确保外包计划的按期顺利执行。由此也可以有效防止因为外包业务操作不当引起的业务经济损失。

(二)加强国有企业员工互动沟通

国有企业员工不同于其他私营企业形式下的员工,没有过多可以与高层国有企业领导互动交流的机会,所有针对这一现象应该积极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消除员工的顾虑心理。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及时的对国有企业员工的意见和需要进行了解,可以有效发挥对外包商的信息宣传作用,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也要保证对外包商具体项目政策的公开透明,以此来增加员工对企业外包商的认同和信任,可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政策来鼓励外包商增加工作积极性,可以由此来逐步消除因为合作双方之间的信任欠缺引起的不确定性疑虑的存在。

(三)审慎选择外包商

国有企业资产实力的突出更加显示了在选择外包商过程中审慎态度的重要性,国有企业在对外包商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应该才能从以下的几个重点方面入手,尽可能收集到外包商的详细、真实、可信度高的经营管理现状材料。从各个不同方面进行具体准备,科学决策、可以有效减少合同实施过程中的突发性风险。审慎选择外包商可以从以防范信息的不对称风险入手,国有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筛选的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造成真实情况判断失误,国有企业在审慎选择外包商的过程中应该对外包商的真实运营状况、真实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同样,国有企业也应该主动向外包商提供自身的真实经营情况信息,对企业外包的人力资源活动状况如实交代,对外包活动需要达到的活动目标和实际绩效水平进行明确说明,从而帮助外包商对自己的活动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另一个角度分析,国有企业还应该对外包商的信誉进行详细了解。

三、防范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建议

(一)选择最佳外包商类型

进行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的首要改进行为就是要选择最佳的外包商类型,应该对外包市场和备选的外包商进行调查了解,对于与合作企业价格和规模比较类似的企业的外包价格等因素综合比较和考量,对具体的不同水平的外包商企业背景、外包企业的专业能力、外包人员的个人资质以及外包企业的技术基础能力、核心客户群体、过往的外包项目企业经营成绩、企业的人员市场管理体制、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等等因素进行了解。通过对以上信息的了解不同的类型企业和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考察。企业在进行外包商合作个体的筛选时,不可以仅仅从成本角度进行分析,还应该对目标外包企业的合作能力、信誉、时效性的投入能力、具体的业务推广和做作能力经验如何、是否规范自身行为保证合理合法经营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

(二)加强对外包商的合理监督

在与外包商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顺利的推进工作环节的进展需要对外包商进行工作过程监督,监督外包商是否是按照合同的要求进行工作安排,是否符合工作条款要求,是否有违规操作行为等等。作为重要的授权管理对象,外包商应该准确及时的对企业进行工作环节和工作过程进展信息汇报,外包商和企业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应该采取时时的企业工作信息交流,实行信息反馈和机制动态的目标管理制度,依据具体的企业工作目标来制定企业的内部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及时进行外包方案的调整和工作总结。企业应该从自身出发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进行系统革新,创新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在企业内部积极宣传和建立起浓厚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员工文化认同感与核心向心力。

(三)加强对外包商的合同管理和规范

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在进行外包商的筛选阶段,对于合同的风险防范以及合同细节管理应该足够重视,对于合同的的具体负责内容和合同负责人员以及合同签订都应该在所有部分进行内容修订,尽量减少合同风险,在此前提下进行具体防范措施实施。应该对外包合同的签订方式进行审慎选择,应该对合同成本进行综合考虑,筛选出符合条件同时具有良好信誉的外包公司来进行合同签订,将合同签订风险降低到最小。在加强对外包商的合同管理和规范的过程中,应该预先制定备忘录,然后在确定合同的具体内容,对于大部分规模比较大的外包企业合同管理流程来说,都必须要经过备忘录制定到合同具体条款内容的制定,经历这两个主要的阶段,备忘录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道德上的信誉承诺,没有实际的法律效益,但是合同是具有实际的法律效力,所有的合同条款的确定和商议都要经过双方的一致认可,同时应该对未来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进行总结和罗列,提出具体的合同问题解决方案。

(四)建立健全外包相关法律法规

如果要对外包商与外包合作企业进行合理管理和保护,必须确保整体外包市场的稳定发展,避免不合理竞争和市场突发事件的出现,减少对外包商和企业造成的影响。对此,国家政府应该从宏观政府调控政策入手进行竞争市场规范管理,政府应该积极完善外包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存在的外包市场不合理竞争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在全球扩张发展的同时成为主要的外包业务领域,在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分析的过程中,只有从人力资源外包风险成因入手,结合国有企业内外部发展实际才能找到切实有效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外包合同管理篇(7)

但是,由于自然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不受监督的服务供应商会因为利益的趋势而发生道德风险行为,造成银行业服务外包市场的失灵,给银行的整体战略和运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监管构成严峻挑战.

而政府监管能够有效地限制供应商的道德风险行为,具有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

现有银行业服务外包监管制度的比较银行业服务外包的政府监管制度是监管当局为维护公平、有序、健康的服务外包市场而制定的一系列约束发包方和供应商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国外银行业服务外包的监管概况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使银行业服务外包所带来的问题从国家个体内部演变为国际性问题.

1999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表了防范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报告。美国银行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公告,2004年6月,美国银行监管部门完成的新版《FFIEC技术外包IT检查手册》对金融机构建立、管理和监督IT外包关系的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指导方针和检查办法.

2004年12月,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将银行业外包业务的监管规则纳入了《临时审慎监管手册》,建议银行应建立必要的外包程序,以最小化风险暴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程序包括制定外包战略、尽职检查程序、合同和服务水平安排、变革管理、合同管理、退出战略和应急方案.

2005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国际清算银行联合论坛了《金融服务外包文件》,规定了9条原则,用以指导受监管的金融机构的外包活动,确立监管当局的管制责任和义务.

2006年4月6日,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CEBS)了针对欧盟内银行的业务外包的《外包标准》(建议稿);巴塞尔委员会电子银行小组准备对其成员的IT业务外包情况进行评估,并考虑出台新的关于业务外包的规则,等等。分别从不层面对银行服务外包的风险管理做出了相关规定.

各国监管制度的比较分析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监管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核心业务外包限制。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核心服务的界定不一。如美国银行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禁止银行将内部审计、财务会计、预备年度账等内部业务外包给银行集团外的公司;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则对银行业务的外包施以直接管制,不管外包的服务核心与否,只要风险过大,可能导致银行失控,则当局都可不予批准.

供应商选择。各国各地区金融监管当局都强调银行应慎重选择供应商。要求供应商不仅应为合法注册的法人企业,而且还能有充足的资源保证完成银行的外包任务.

风险管理及应急计划。各国均要求本国银行在外包前提交必要的应急计划,包括灾难恢复计划和定期测试备份系统计划,以使在供应商不履行或履行不能时银行有应急措施可循,避免承担过大的调整成本.

规范的合同约束。各国和地区均明确规定外包应采用书面合同形式。合同除了载明外包的内容要求、明确规定双方权利义务与争议解决等必备条款之外,不同国家或地区还有不同的专门要求.

现有监管制度的特点和不足各国的监管制度形式主要通过指引的形式进行颁布。在监管的途径方面,主要通过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和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两种途径进行;在监管内容方面,主要集中于金融服务外包的范围、发包方内部控制、供应商的选择、客户合法权益的保护、发包方和供应商的应急机制等方面,也对银行服务外包的监管程序、内容与权限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比较而言,美国和英国的监管制度较为全面,美国的监管制度包括供应商选择、合同争端、即时监控、关联供应商关系处理等内容;英国的监管制度涵盖了尽职检查程序、合同和服务水平安排、变革管理、合同管理、退出战略和应急方案等内容。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现有的监管制度对外部监管的具体规定还较笼统,不够系统和深入.

但是,从外部监管的角度来看,对比国际上金融服务外包立法的发展,我国关于银行业务外包的规定太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我国还缺乏普遍、系统的银行业服务外包监管法律体系,使得监管人员对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从而不利于对业务外包风险的监控,监管制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银行业服务外包的发展.

政府监管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政府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银行业服务外包的潜在风险,应采取必要措施:

(1)制订普遍的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监管法规和合理的监管标准.

有必要制订普遍的银行业服务外包监管法。普遍的银行服务外包立法应该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注意刚性条款和弹性条款相结合,从而处理好监管和鼓励银行外包之间的平衡关系。第二,监管标准上,应区分外包业务重要性的不同规定不同的监管标准。第三,应注意对外包的全程监管.

第四,应明确银行外包机构以及金融监管部门二者的监管责任。

(2)合理确定银行业服务外包范围.

外包范围是监管制度关注的重点。监管当局应对银行业服务外包的范围做出适当规定,明确规定一些辅助性的环节和操作程序可以外包。同时,实施有差别的监管.

(3)加强银行服务外包的全流程风险管理监管当局应建立全面的外包风险监控程序和风险管理计划,对外包风险进行评价,对外包业务的范围、银行对外包的管理能力、外包风险的监督和控制、供应商管理和控制潜在经营风险的能力、供应商违约对银行的顾客和同行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进行管理。

外包合同管理篇(8)

二、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一)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

该环节的风险主要是:企业缺乏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导致制定实施方案时无据可依;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未明确业务外包范围,可能导致有关部门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将不宜外包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实施方案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或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业务外包失败。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根据各类业务与核心主业的关联度、对外包业务的控制程度以及外部市场成熟度等标准,合理确定业务外包的范围,并根据是否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以突出管控重点,同时明确规定业务外包的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第二,严格按照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同时确保方案的完整性。第三,根据企业年度预算以及生产经营计划,对实施方案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评估以及复核,包括承包方的选择方案、外包业务的成本效益及风险、外包合同期限、外包方式、员工培训计划等,确保方案的可行性。第四,认真听取外部专业人员对业务外包的意见,并根据其合理化建议完善实施方案。

(二)审核批准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对业务外包的审批不规范;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导致业务外包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未能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合理审核以及做出恰当判断,导致业务外包不经济。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同时加大对分公司重大业务外包的管控力度,避免因分公司越权进行业务外包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第二,在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时,应当着重对比分析该业务项目在自营与外包情况下的风险和收益,确定外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三,总会计师或企业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策,对业务外包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评价。第四,对于重大业务外包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审批。

(三)选择承包方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承包方不是合法设立的法人主体,缺乏应有的专业资质,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资格,缺乏从事相关项目的经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甚至陷入法律纠纷;外包价格不合理,业务外包成本过高导致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舞弊行为,导致相关人员涉案。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充分调查候选承包方的合法性,即是否为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经济组织,是否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第二,调查候选承包方的专业资质、技术实力及其从业人员的履历和专业技能。第三,考察候选承包方从事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业界评价和口碑。第四,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对业务外包的人工成本、营销成本、业务收入、人力资源等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标方式等适当方式,择优选择承包方。第六,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从候选承包方中做出选择,并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监督处罚制度,避免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方过程中出现受贿和舞弊行为。

(四)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确定承包方后,企业应当及时与选定的承包方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约定业务外包的内容和范围,双方权利和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合同条款未能针对业务外包风险做出明确的约定,对承办方的违约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导致企业陷入合同纠纷和诉讼;合同约定的业务外包价格不合理或成本费用过高,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在订立外包合同前,充分考虑业务外包方案中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并通过合同条款予以有效规避或降低。第二,在合同的内容和范围方面,明确承包方提供的服务类型、数量、成本,以及明确界定服务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费用等细节。第三,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明确企业有权督促承包方改进服务流程和方法,承包方有责任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的方式和频率,将外包实施的进度和现状告知企业,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第四,在合同的服务和质量标准方面,应当规定外包商最低的服务水平要求以及如果未能满足标准实施的补救措施。第五,在合同的保密事项方面,应具体约定对于涉及本企业机密的业务和事项,承包方有责任履行保密义务。第六,在费用结算标准方面,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第七,在违约责任方面,制定既具原则性又体现一定灵活性的合同条款,以适应环境、技术和企业自身业务的变化。

(五)组织实施业务外包

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是指企业严格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业务外包过程中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分配,建立与承包方的合作机制,为下一环节的业务外包过程管理做好准备,确保承包方严格履行业务外包合同。企业在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时,应当根据业务外包合同条款,落实双方应投入的人力资源、资金、硬件及专有资产等,明确承包方提供服务或产品的工作流程、模式、职能架构、项目实施计划等内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组织实施业务外包的工作不充分或未落实到位,影响下一环节业务外包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导致难以实现业务外包的目标。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制定业务外包实施全过程的管控措施,包括落实与承包方之间的资产管理、信息资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密管理等机制,确保承包方在履行外包业务合同时有章可循。第二,做好与承包方的对接工作,通过培训等方式确保承包方充分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质量要求,从价值链的起点开始控制业务质量。第三,与承包方建立并保持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业务外包过程存在的问题。第四,梳理有关工作流程,提出每个环节上的岗位职责分工、运营模式、管理机制、质量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并建立对应的即时监控机制,及时检查、收集和反馈业务外包实施过程的相关信息。

(六)业务外包过程管理

根据业务外包合同的约定,承包方会采取在特定时点向企业一次付产品或在一定期间内持续提供服务的方式交付业务外包成果。由于承包方交付成果的方式不同,业务外包过程也有所不同,前者的业务外包过程是指承包方对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后者的业务外包过程是指承包方持续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承包方在合同期内因市场变化等原因不能保持履约能力,无法继续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导致业务外包失败和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承包方出现未按照业务外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持续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等违约行为,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优势,甚至遭受重大损失;管控不力,导致商业秘密泄漏。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在承包方提供服务或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密切关注重大业务外包承包方的履约能力,采取承包方动态管理方式,对承包方开展日常绩效评价和定期考核。第二,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包括承包方对该项目的投入是否能够支持其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目标,承包方自身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否满足该项目的要求。第三,建立即时监控机制,一旦发现偏离合同目标等情况,应及时要求承包方调整改进。第四,对重大业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充分预计,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制定临时替代方案,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第五,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并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及时终止合同,并指定有关部门按照法律程序向承包方索赔。第六,切实加强对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的管理。

(七)验收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验收方式与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不匹配,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使验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业务外包质量低劣等情况,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根据承包方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验收方式。一般而言,可以对最终产品或服务进行一次性验收,也可以在整个外包过程中分阶段验收。第二,根据业务外包合同的约定,结合在日常绩效评价基础上对外包业务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评价,确定验收标准。第三,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财会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等的相关人员,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承包方交付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审查和全面测试,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需求,并出具验收证明。第四,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立即报告,查明原因,视问题的严重性与承包方协商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并依法索赔。第五,根据验收结果对业务外包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出总体评价,据此对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外包合同管理篇(9)

一、基于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识别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是指企业在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包的过程中,由于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企业对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识别程度有限,对外包预测估计不足,造成实际外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背离,甚至导致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失败的可能性。为了系统全面的识别外包过程中的风险,本文基于外包流程的各个阶段,对企业常见的一般性风险进行识别。各个阶段风险是指从实施这一阶段的工作就产生并主要存在于这一阶段的风险。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选择阶段风险

这一阶段企业要调查、寻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资料信息,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做出是否外包,以及如果外包选择哪些活动的决定。这一阶段的风险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选择与外包动机不匹配。外包活动的选择应建立在明确的外包动机基础上,许多企业在做外包决策的时候忽略了外包的动机。例如本来出于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目的采取外包,却将本来企业自己做成本更低的工作外包了,造成动机与决策的不一致。

(2)企业员工的反对和抵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虽然已经不再陌生,但实际采用的企业还是少数,大部分员工会对外包持怀疑的态度,他们不能确定企业外包后的发展是否对自己有利,尤其是进行多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外包时,更可能会引起人员恐慌。这种不确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心理状态会影响现有的工作,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有些人为了保持住现有的工作状态,甚至会给上级领导找麻烦,影响外包工作的顺利展开,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3)影响企业价值链及管理工作的整体性。企业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部外包,另一种是部分外包。如果选择全部外包,就意味着企业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由外部服务商来管理,外包商的管理方式、理念等与企业肯定有很多不同之处,于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如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等的整体性、关联性就可能会减弱。另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果企业选择将一部分工作外包,这部分工作与企业自己进行的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整体性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可能会增加协调和沟通的成本。

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选择阶段风险

这一阶段是指企业在众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中做出选择,并与被选定的外包商签订合同,从而确立外包关系的阶段,主要的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所选外包商并不适合企业自身情况。有些企业选择外包商时往往认为最好的就是最合适的,尤其是实力雄厚的较大企业,因为他们有相当实力的资金,为了达到较好的外包质量,他们不惜重金与有名的外包商合作,但合作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其实,外包商的服务一定要适合企业的外包活动,以及本企业的特性.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规模、不同的服务特点,企业如果不结合双方的情况综合考虑,即使花费大量的外包费用也不一定得到需要的外包结果,最后造成外包的失败或成本的增加。

(2)合同风险。合同是在企业选定适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后必须要与其签订的书面协议,但是在现实中因为许多因素的作用,双方不可能完全预测到未来执行合同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解决办法;另外,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像外包产品生产一样只提品的标准就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属于企业战略层面上的工作,它有许多不能量化,不能衡量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合同不仅要具有规范性还要具有灵活性。但企业与外包商签约时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应该具有灵活性的情况,规范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平衡点就更难确定,因此合同风险是极易产生的。

3.管理、评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阶段风险

外包合同签订后,企业就要将外包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交给外包商,转而去管理外包商并评价其绩效。企业实施外包的合同时间一般比较长,外包商绩效评估工作应该在外包过程中定期进行,才能找出不足,及时沟通,保证外包质量。因而,本文将流程图中管理外包商关系与评估外包商绩效看作一个阶段来识别风险。

4.退出外包阶段风险

在正常的情况下,外包的合同到期企业就要退出外包或者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企业退出外包阶段同样存在潜在的风险。

(1)向独立管理过度的风险。退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如果企业不再考虑继续外包,就要面临向独立管理人力资源工作过度的问题,这一过度并不容易,企业要配备齐全相关的人、财、物,重新学习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重新将原来外包的活动纳入企业经营价值链当中。这些都是企业退出外包要面临的问题,企业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管理上的混乱,己经达到的外包成果也会受到影响。

(2)责任划分不清的风险。外包结束后,外包商要将相关的工作重新交给企业,在交接过程中,企业与外包商不可能马上终止合作,可能有一些工作还存在责任承担问题,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的条款规定,如果现实情况比较复杂,就会出现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在双方形成僵持,也会影响工作的正常交接。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规避机制的建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规避的主要目标是处置和控制风险,减少和避免损失,以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此,应着重建立以下机制:

1.法律法规机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例如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之后,外包机构必然掌握企业大量的核心机密,如果一旦泄密必然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我国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种行为。因此,建立和完善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2.风险预警机制

拟实施外包的企业需成立相应机构来对外包进行全面策划,管理者应着重分析外包的风险源并估测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和界定责任的承担者,并通过运用模糊数学知识、概率分析及预测模型等方法来对外包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估测风险的发生概率及损失大小并提出可行方案。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预警机制来预测和分析外包实施中的风险,加强前馈控制工作,从而使可能出现的外包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3.组织管理机制

在外包的过程中,要强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管理职能。人力资源部门与外包服务机构的权利关系是授权而非弃权,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考察调研、制定规划、实施运转、效果评估的全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扮演着政策的制定者、计划的规划者、过程的监督者、外包的顾问者、质量的评估者等角色,人力资源部从原先的人事行政机构转化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因此,必须强化和完善其组织管理机制。

4.过程监控机制

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监控机制的建立。因为一些企业把自己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作企业的竞争优势来培养,某些业务进行外包难免会造成管理秘密的泄露。因此,应选择具有好的资信记录的供应商,并签订限制条款,禁止向第三方泄露或提供该公司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同时,为了降低外包风险,可以通过担保、抵押、签订有约束力的合同,以及进行投保等措施把外包风险降到最低。

5.激励约束机制

当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和外包服务商通过陇议或合约达成一致后,一者之间就形成了委托与关系。这种关系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存在的风险一般有两种。一是逆向选择,如外包服务商有意隐瞒自己的实际情况,使企业无法了解到服务商是否在利用其自有信息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另一种是道德风险,如外包服务商努力程度的缺乏。在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后,存在的风险主要是道德风险。针对这种风险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除了监督之外,主要是显性的激励契约设计。当企业对外包服务商进行激励报酬设计时,要考虑该报酬必须与其承担风险的成本相平衡,由此建立起符合双方利益及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机制。

6.沟通协调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整个过程中,企业必须加强内部冲突管理工作,鼓励员工积极支持和参与外包项目,以消除成员之间的习惯性防卫心理和内在抵制行为,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培训学习机会,把企业内外员工的潜在竞争力转化为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需解决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外包活动所面临的职位动荡和失业危机,可在公司内部给他们安排新职位,亦也可把他们安置在外包公司工作。

外包合同管理篇(10)

首先,外包合同往往都有较长的期限,随着商业环境以及外包商自身的变化,外包机构能否按时、保质完成合同义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次,业务外包必然导致银行业务管理和操作上的改变,这些改变是为适应外包机构外包部分服务的需要而作出的,这种改变也可能增加银行的操作风险。第三,外包需要将保密性数据、战略性技术或者机构的账簿、记录交由第三人接触,而外包机构及其雇员都有可能违反保密协议,泄漏前述保密信息,从而引发操作、法律和信誉方面的风险。第四,业务外包实际上是将内部操作的部分业务或项目交给第三人,第三人的独立性造成了银行预期沟通和交流的困难。第五,银行业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对外包机构事实上的依赖性,外包机构服务的满意与否都需要银行付出成本,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如果外包机构的服务无法满足银行的预期,并导致银行要求更换外包机构,银行则需支付必要的成本。第六,业务外包要求银行在内部组织和人员结构上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这一调整的过渡期内可能引发法律、操作、道德等方面的风险。如在某项业务外包后,需要将从事该项业务的内部人员进行相应的裁减,由此可能引发违反劳动法律的风险,也可能发生被解雇人员泄漏商业秘密、带走部分银行客户等方面的问题与风险。

另外,我国的社会信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由此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防范措施

管理和控制好业务外包安排。业务外包实际是将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外部化,因此银行应通过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内部管理机制对外包业务在会计和风险上的管理作出适当的安排,尤其是在确定战略方针和目标方面应该设定必要的批准程序。要在管理结构上为业务外包安排设计合理的构建、管理、控制机制;要塑造跨结构的团队,充分发挥内部有关专业管理人员在协调银行与外包机构之间关系的积极作用,以促成银行对外包机构服务的有效监管;要维持有关监管外包机构人员的稳定;要积极主动地控制与外包机构的关系,及时针对问题和焦点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冲突;要善于识别和准确界定外包目标,尤其是外包机构的责任,并设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以便科学地评价外包机构的履职情况;要注意周期性地审查外包合同,并根据环境和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合同、重新设定服务标准。

选择合适的外包机构。外包机构的选择,是确保银行业务外包顺利实现的关键。外包机构的经验、能力、技术、资本、信誉、对金融行业的熟悉程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已有的类似业绩等等都是影响外包业务能否按约完成的重要因素。因此,银行必须慎重结合外包业务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评价和选用外包机构。

组建合理的外包结构。外包业务的完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包业务的安排状况,尤其要确保外包机构准确地把握银行对业务外包的预期和目标。为此,银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通过谈判与外包机构签订一个可操作性的合同,该合同应能准确、清楚地表述双方的预期和责任。多数外包业务合同周期较长,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外包,银行必须在合同的签订上注意保持合同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充分估计。(2)为了确保合同的完备,应该在合同中规定如下内容:外包服务的范围;协议涉及的术语界定;对各种附属服务最低标准的规定;支付要求;激励条款;保留与第三者合作的权利;合同分包的可否;数据与资料的所有权的保护及保密;承诺、保证、责任与追偿权;纠纷解决机制与法律适用;协议终止与破产问题;应急措施与商业回复计划;不可抗力等等。(3)合同必须对服务机构的人员与技术准备及维持作出明确约定。服务机构外包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管理员或者技术人员的稳定。(4)鉴于外包合同的重要性,银行应该注意结合运用外聘律师审查与内部法律顾问审查相结合的机制。

处理好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业务外包操作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包机构的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银行业的某些特殊性,诸如银行客户数据信息的高度保密要求等等,更是有赖于外包机构雇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因此,银行应注意在外包合同中,就外包机构的人员素质和义务作出严格而明确的规定。特别需要对接触银行业务酌有关人员进行宣传,告知其各种法律的强制性义务和道德性义务。

外包合同管理篇(11)

相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说,实现成本效益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和拓展,企业财务外包管理模式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得到不断应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潜在性风险因素,当前,我国企业对于财务外包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正确认识和识别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加强其防范和应对,对于促进企业健康经营至关重要。

一、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的内涵特征

所谓财务外包风险就是企业在实施财务外包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不成熟、财务外包操作不当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企业财务外包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出现的较大差异而给企业造成相关损失的可能性,表现为财务外包的成本效益目标无法实现甚至有可能致使企业财务面临困窘或破产。

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具有明显的主体性、过程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下,财务外包属于企业与相关服务介质双方之间基于合同基础上的商业交易行为,财务外包需要一定的成本付出,外包活动与合约是其风险发生的前提条件;财务外包是相关合同签订之后有关服务中介针对合同规定提供财务管理的服务职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财务外包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性,若企业和外包服务机构之间的外包合同缺乏合理性、适应性和完整性,市场环境中企业在将相关财务业务外包的同时,就已面临客观潜在的合同风险;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相关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对于财务外包合作伙伴的选择不当,对于财务外包的相关实施策略规划不合理,都可能在财务外包过程中造成企业风险增加,甚至丧失核心竞争实力;由财务外包活动引发的风险往往会波及和关联到企业发展的后续阶段,造成企业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财务外包风险主要体现在外包服务机构的职业道德风险、企业自身财务管理职能的丧失风险以及财务外包双方的合同契约风险等方面。

1.企业自身对财务外包的实施过于偏失

财务外包具有特定的流程,企业采用财务外包,需要针对自身财务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后正确划分财务外包业务范围,严格评估外包服务机构的专业资质能力,很多企业在实施财务外包时,对于相关外包要素认识不到位,外包界限模糊,外包决策盲目或失误,导致企业在财务外包过程中,遭受决策风险、外包范围确定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执行风险等诸多潜在的风险要素。

2.企业财务活动内控措施过于粗疏弱化

实施财务外包的企业与外包服务机构是之间属于委托的合作关系,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实施财务外包的重要前提,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企业对于自身财务活动管理粗疏,财务运行机制有效监管缺失,对于相关经济活动的成本控制措施弱化,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实力弱化,将会造成企业与外包服务机构的监管配合不足,增加财务外包成本,使财务外包失去意义。

3.企业财务外包合同契约的签订不完善

合同契约的签订在企业财务外包中尤为关键,财务外包的目的是通过将管理弱化或相对繁琐的非核心内容实施外包来优化财务成本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机构及鉴定相关合同时如对于未来发展趋势评估不足、外包范围界定模糊,造成财务外包合同内容不完整与不合理,必将造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市场环境严重冲突,形成风险。

三、新时期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策略

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对于企业正常经营和管理影响较大,新时期,企业必须实施合理的防范和应对策略,加强财务外包风险控制。

1.强化企业财务外包风险意识,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各类风险的识别与预警是优化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实施财务外包过程中,首先应该立足于市场发展形势,把财务外包提高到经营战略高度,综合自身财务管理职能,强化财务外包风险的管理责任意识,提高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外包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积极构建和完善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的预警防范体系和相关应对预案,提高企业自身对于财务外包风险的综合防控能力。

2.优化企业财务外包业务程序,协调财务外包关系

企业财务外包属于企业与外包服务机构双方基于诚信前提下的双向合作行为,合同契约是实施财务外包的基础要素。企业在鉴定财务外包合同时,应该在谨慎评估外包服务机构资质信誉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明确定位自身需要外包的财务业务范围及内容项目,充分考虑企业自身财务管理能力和可能涉及的商业机密及潜在风险,合理优化财务外包形式,签订详实缜密的外包法律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以及违约赔偿条款,加强与外包服务机构沟通,协调外包合作关系,以规避财务外包的不确定风险。

3.实施企业财务外包风险转移,降低财务外包风险

风险转移是控制企业风险的有效策略,财务外包过程中,企业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基础上,通过合同及财务协议、向保险公司购买财务外包保险等合理方式将外包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或外包服务机构,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程度。另外,企业通过合理构建和完善财务外包风险准备金制度,定期计提一定的风险准备金,来吸收内化和保留财务外包风险,以节约相关成本。

四、结束语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财务外包是一种新颖的财务管理模式,新形势下,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严格企业财务外包程序控制,完善财务外包合同,降低和控制财务外包风险程度,对于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