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2 08:41:16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篇(1)

鉴赏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脉,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诗、词在文学创作中占据主要位置,鉴赏文字大多存留于点评与诗话、词话之中。明清小说出现以后,恣肆的鉴赏长文应运而生。往往中国历史上的文学选注家,也是鉴赏家。

“五四”以来,中国文坛鉴赏之风甚矣!名家蜂起,美文滔滔。诸如叶圣陶、俞平伯、朱光潜、傅庚生、丰子恺、郁达夫、萧乾等等,人们还可以开出一长串鉴赏巨擘的名单来。

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虽然鉴赏批评不及此前繁茂,但依然有大家活跃于文坛。茅盾的文学理论三方面兼而有之,但无疑他是一位杰出的鉴赏家。他的这一时期的鉴赏性批评主要集中于当代短篇小说的鉴赏领域,融个人才情、创作经验、文学理论与对评论对象的人格识见为一体,才情并茂,词语简约,常有画龙点睛之笔突现,令读者为之莞尔。美学家、雕塑家王朝闻的鉴赏性批评涉及文艺门类广泛,而身手不凡,尤其于细节的鉴赏令人击节叫绝,叹为绝版。作家孙犁为人持重,其鉴赏文字朴素清新、思想入木三分,何等功力!文艺理论家、编辑家黄秋耘的鉴赏文章浸透着人道主义精神,行文呈现一种别具一格的淡淡的哀愁,他的文学鉴赏独树一帜。

上述鉴赏大家薪火相传,为现当代文学史增辉添彩。当今文坛,不能说没有鉴赏文章与著作,也不能说没有鉴赏人才;但无鉴赏名著,无鉴赏大家,乃是有目共睹、有耳共闻的事实。今日之鉴赏与创作相比,其差距难以道里计。鉴赏大家的缺失,对文坛创作不利,对读者接受亦不利。其实,我们的鉴赏性美文是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华夏美食,非舶来品洋快餐可匹抗矣。倡导与发展鉴赏性文学批评,是关涉当前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工程。

要发展、提高鉴赏性文学批评,其重要环节是期待涌现一批鉴赏大家。我们且不要去侈谈什么鉴赏大师,那是若干年以后的事情。

鉴赏大家,可以由作家兼而得之。作家本身从事文学创作,对创作之三昧、之甘苦有切实体味,有深刻感悟,有美文妙笔。也可以由主观性色彩强烈的评论家兼而得之。评论家可能理论色彩强一些,但只要艺术上敏锐,有独特的艺术感受能力,也可以写出好的鉴赏文章,也可能成为鉴赏大家。还有一些学者也可能成为这个队伍的成员。20世纪30年代、40年代鉴赏大家中坚力量几乎是大学教授群体。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29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和推进,校园文学正方兴未艾,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喜人形势,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文学鉴赏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带来了新的动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校园文学连接着教育和文学两大领域,这一独特的自身优势,在教育方面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文学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从而整体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校园文学的实施、发展、繁荣,提供了新的契机。那么,校园文学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或者在文学鉴赏中具有什么作用了?又是如何发挥其作用呢?

一、校园文学的范围和定义

什么是校园文学?它的范围是什么,内涵又是什么?校园文学是属于校园,还是属于文学;是隶属于教育学,还是隶属于文学?这个问题似乎现在还在争论中,各家各派见仁见智,毕竟文学和教育学在形式上有本质的区别,文学是艺术,是生活,教育是行为,也可以是艺术。但是,形式上的有别不等于本质上相异,文学是人学,有教育的功能和教化的愿望;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化行为,也是一种人学,此二者本质上,都是熏陶净化人的心灵,使人走向真善美的至竟,完善完美人性,获得人生的真谛,可谓是殊途同归。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台湾曾对校园文学的含义进行了定义,它认为校园文学是专指学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范围来看,还是从创作主体来看,该含义都显然过窄。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校园文学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岳斌在《校园文学导报》上发表《关于校园文学的思考》认为,校园文学是校园师生自己创作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但是,教师创作的文章,就一定是校园文学吗?这个定义仍然成问题,至少在校园文学的范围上有待商榷。牛雅洁在《中国校园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谈“校园文学”》,从两方面对“校园文学”进行了范围界定:一方面是从内容来判定校园文学,即校园文学是指所有反映校园生活的文学作品,其作者包括学生、作家各一切社会人士;另一方面是从创作主体来定义校园文学,即校园文学是指学生所写的一切文学作品,其内容包括校园内外。这一界定,虽从范围上理清校园文学,但概念内涵仍有不确定性,依旧扑朔迷离。

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校园文学是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它的教育目标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作家,也不是培养写作高手或,而是通过校园文学这个平台,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树立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为每位学生的成长和成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立足于课堂,积极向课外延伸,做到内外结合

课堂是根本,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文学阅读鉴赏,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站在阅读文本和作者的立场来看待问题,杜绝主观臆断,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和思考,注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课外延伸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扩展,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和思考遐想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除在课堂练习外,我们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阅读环境,大力推荐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上电子阅览室),或利用课外时间,或自习课,举行文学讨论或讲座,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上的有限和内容上的局限。与课堂相比,课外更具有文学鉴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如果能课堂内外结合,优势互补,那么,校园文学和文学鉴赏水平将如虎添翼,双翼齐飞。

(二)在阅读鉴赏的基础上,尝试文学原创活动,以创作促鉴赏

当前的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不容乐观,阅读和鉴赏被大量的理科作业所占据,文学欣赏成了学习的一种“奢望”,即使有点时间来阅读欣赏,也主要集中在网络小说、漫画、娱乐杂志和八卦新闻,深度的文学鉴赏变成了噱头、言情和搞笑的肤浅认识。文学整体鉴赏水平的低下,并不代表每个个体都平庸,校园文学是和文学社团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校园文学产生和发展的一大特色。我校主办的可与其他公开发生的报刊相媲美的自办内部交流报刊《四月天》,自创刊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小作家和撰稿人,他们在校园里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鉴赏能力,而且通过《四月天》这个校园文学平台,他们相当一部分文章被推荐到市级刊物《柳州日报》《柳州晚报》《南国今报》上公开发表,好评如潮,进一步繁荣了校园文学,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学自信和修养,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促进了校园文学向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这种文学现象,从无到有,从有到完美,逐渐被社会关注和同学们认可,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面大旗。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篇(3)

音乐鉴赏力是一种伴随着感情和想象的高级精神活动能力,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通过对学生鉴赏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在鉴赏中,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是鉴赏的基础,学生对作品客观的美学价值的判断是鉴赏的基础。通过对作品内涵的鉴赏和认识,学生真正领悟到作品的美学价值,深刻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借助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和艺术鉴赏能力。

1.音乐鉴赏力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不同于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形式间接表现客观世界。[1]

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分析,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感受、分析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使音乐教学更加适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实现音乐审美的美育功能。[2]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前进,增强了大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更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评价标准。

2.教学中培养大学生鉴赏力的方法

2.1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在高校内处于边缘学科的范畴,大多数高校将音乐课设为考察课或者是选修课。音乐教学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对学生教授简单的、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选择歌曲,组织练习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缺乏启发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大学生是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活跃的思维,并且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特殊群体,在对知识的理解与需求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那种停留在音乐欣赏的简单层面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达到学生对音乐的品鉴,达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感的升华,也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2.2注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培养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是一个人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能力的综合。[3]其中感知是对音乐音响的总体知觉能力,包括对音响的辨别力、感受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是音乐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情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鉴赏的基本要求;想象,是人类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性地赋予艺术作品,进而更深刻地解释音乐作品的意蕴;理解,是运用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内容及内涵的思考,以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受个体教育基础、艺术感悟能力的影响,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感知、感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知识结构、欣赏能力及音乐感知力等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练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理论知识相当广泛,包括技术理论和史论两大部分。其中技术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作曲法、作品分析、配器等。音乐史论包括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音乐技术理论是有关音乐本体表现和存在规律的总结,音乐史论则是音乐艺术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发展衍变过程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它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音乐艺术创作、表演的规律,从而增强音乐的鉴赏能力。[4]

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对学生鉴赏力的提高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大量的中外优秀作品来实现。要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和情感联系的经验积累,不断地提高其鉴赏能力。

3.鉴赏力培养要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生鉴赏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形成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只有经过长期的练习和培养才能获得。在对学生鉴赏力的培养的过程中要把课内教学和课外练结合起来,循序渐进,不断地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聆听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渗透之外,还应该结合课外练习,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手段的练习方式。多方面着手,在手段和方法上,应讲究生动形象和丰富多彩,多向流行音乐借鉴经验,使得经典音乐也像流行音乐一样,使学生想听、爱听,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练习小组,互相进行练习,小组之间可定期地进行经典名曲主题辨识、演唱、演奏赛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4.结语

通过对学生鉴赏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活动中,学生鉴赏力的获得首先要改革传统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区别对待;其次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又要通过聆听等实践练习培养其鉴赏力;最后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获得音乐鉴赏力。

参考文献:

[1]殷春景.培养感受力,提高鉴赏力[J].创新,2007,(2):26-27.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34-03

唐诗宋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镇,也是各高校开设专修或公修的热门课程。新时期以来,各种唐诗宋词选本、教材大量涌现,层出不穷。如张明非主编的《唐诗宋词专题》、《唐诗宋词专题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尚永亮主编的《唐宋诗分类选讲》,王兆鹏主编的《唐宋词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等,就是近年高校中较流行的教材。但学科常识告诉我们,即使同一门课程,由于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教学定位不同,就会由此导致其教学策略的差异。笔者多年从事古代文学和唐诗宋词选修课教学,对上述问题曾作过一些思考,愿抛砖引玉,向同行请教。

一、专科唐诗宋词的教学定位

教学定位,是指不同课程或同一课程不同层次在教学中最适合的位置。唐诗宋词选修课,无论鉴赏或研究,都是文学接受中的一种精神活动。但不同的是:“文学鉴赏,是指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1]它包含着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的内容。而文学研究,则是以文学及相关内容为对象,探索其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正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研,摩也。”“究,穷也。”因此,鉴赏和研究虽然同属接受者的精神活动,但其对象和要求并不尽相同。鉴赏的对象主要是作品,而研究的对象除作品外,还涉及作家、流派、思潮、历史、考证等。故无论从深度和广度,研究都要比鉴赏活动要求的程度更高更广。郑振铎说:“鉴赏是随意的批评与谈话,心底的赞赏与直觉的批评,研究却非有一种原原本本的仔仔细细的考察与观照不可。”[2]因此,鉴赏是研究的基础,而研究则是鉴赏的提高深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鉴赏是一种以审美为依归的精神活动,而研究则是一种超越鉴赏而具有丰富学术含量的科学活动。

正因为这样,唐诗宋词的选修课在专科和本科层次上的教学定位是应该有所区别的。专科学生起点较低,古代文学教学时间少,一般只有200学时左右,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历史长河的把握不够深透,学习的作品也偏少。就目前普遍使用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来看,唐宋诗共选119首,其中唐诗94首,宋诗25首,唐宋词共选39首,其中唐五代词11首,宋词28首,诗词合计才158首。同时,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只能选择其中小部分作品进行分析。由于学习视野的浅窄,专科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要达到研究层次困难较大。但本科不同,学生起点比专科生高。古代文学教学一般都在300学时以上,至少比专科多出100个学时。而且本科作品选,无论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还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其所选的唐诗宋词数量都要比于非的多得多。以朱东润的为例,唐宋诗共选268首,其中唐诗190首,宋诗78首,唐宋词共101首,其中唐五代词18首,宋词83首,诗词合计369首。无论是唐诗或宋词,其选篇目都比专科的多出一倍以上。而且本科院校除了与专科院校同样开设《文学概论》以外,同时一般还开有《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文论》、《马列文论》、《美学》、《当代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等必修或选修课程,这样,就为唐诗宋词的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文本和理论研究基础。而专科,以上课程则往往付之阙如。因此,同样是唐诗宋词选修课,专科定位在鉴赏而本科定位在研究是比较合适的。目前不少专科院校开设的是《唐诗鉴赏》、《宋词鉴赏》,而本科院校开设的是《唐诗研究》、《宋词研究》等,循名责实,其称呼本身就是对其课程定位的最好说明。当然鉴赏和研究只是就其侧重点而言。事实上,在鉴赏的过程中必定会包含一定程度的研究,而研究的部分内容也必须以鉴赏为基础,它们之间虽有比较明确的界限,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话、词话,则往往既包含着鉴赏,又包含着研究的内容。从南朝钟嵘的《诗品》到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莫不如此。斯为学界共识,兹不细述。因此在鉴赏与研究的问题上,不必僵死地划定楚河汉界,而要根据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情况而灵活掌握。在总体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其鉴赏、研究的尺度可以有所侧重或位移。同时,如果是非中文专业的唐诗宋词公选课,即使是本科,我们认为,也还是把它定在鉴赏层次较为适宜。

当然,唐诗宋词选修课的开设,跟师资有莫大关系。有些老师根据自身研究特长,向学生开设“唐诗宋词格律”、“唐诗宋词创作比较研究”,甚至是李、杜诗或苏、辛词等的研究也是可以的,但这些无论是对专科或本科院校,无论是对师范或非师范专业,都只是唐诗宋词教学中的特色课程,缺乏普遍的可比较性。

二、专科唐诗宋词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定位目标所制订的方案。专科唐诗宋词教学既然定位在鉴赏上,那么其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都应有自身相应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上,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为旨归

鉴赏是在一定美学思想指导下的审美精神活动。康德说,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3](39)因此培育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成了唐诗宋词教学的核心目标。

当然,说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并不等于说鉴赏不需要知识。事实上在唐诗宋词教学中,文字训诂、历史典故、诗词格律这些基本常识是必备的,否则鉴赏就寸步难行。但仅有这些知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疏通文义也并不等于鉴赏。鉴赏除了一般知识的体认辨析之外,其根本落脚点在审美上。而且与其他文体相比,唐诗宋词最富审美情韵,所以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诗词的形质之美。所谓形美,是指唐诗宋词体现出来的技艺之美,包括语言、韵律、结构、表达等要素。所谓质美,是指唐诗宋词内容中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包括情美、象美、意美、境美等要素。因此,以知识为基础,以审美为旨归,以形质之美为中介,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专科唐诗宋词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名篇佳作为载体,最好以类相从

唐诗宋词的教学目标,既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那么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来教学,这自然是情理中事。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4](32)因此,只有选择名篇鉴赏,取法乎上,树立崇高的审美规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目前开设唐诗宋词教学的高校,对教材内容处理方式大体有二,一是按时代先后编排,以名家名篇为主。如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从1995年面向全校开设“唐宋词名家欣赏”公修课,先自编讲义,于1999年出版《唐宋名家词导读》(广东人民出版社版),从盛唐李白直到宋末张炎,共选唐宋词45家,作品195首。另一种是以类相从。其中又可以细分为二,一是以类相从,史论结合,如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主编的《唐宋诗分类选讲》、王兆鹏教授主编的《唐宋词分类选讲》等。另一类是以类相从,以名篇为主,如刘怀荣教授等编著的《唐诗宋词名篇导读》(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以时代先后名家名篇和以类相从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集中学习某一作者的作品,有利于点的深入探析,而不利于面上的展开,且古文唐宋段,如作家生平、创造概况等有不少内容已学过,容易造成部分讲授的重复。后者有利于在面上的展开,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某一类题材的特点,拓展知识结构,但又不利于个体作家的集中深入探究。笔者从2003年就给专科学生开设“唐诗宋词鉴赏”选修课,对以上两种方式都先后做过尝试,最后确定打破按时间先后选择名篇的做法,自编讲义,按题材将唐诗宋词各分为13类,用宏取精,以名家名篇为主,由点线向条块面上深化延伸,收到较好效果,并于2013年出版了《唐诗宋词分类简析集评》(汕头大学出版社)。当然,对教材的任何处理方式,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专科选修课,以名家名篇为主,应该成为最我们的最佳选择。

(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主体审美体验,循言、象、意纵横比较,辨析深化

审美体验,是指学生在对作品动情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生成新的意义的生命活动过程,是身之体之,心之验之。唐诗宋词鉴赏说到底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审美体验才能实现,没有体验,就没有鉴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审美体验融贯在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合作探究,从而把握各种作品异彩纷呈的美,真正做到“识深鉴奥”,“欢然内怿”(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语言是诗词特殊的审美符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基本元素,披文入情,让学生从容涵容,悉心体味,领会其美,在此基础上由意象进而把握意境。袁行霈指出:“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5](132)可见,鉴赏古典诗歌,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意象入手。对此,蒋寅先生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分析:“诗人的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思维完成意境营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诗性经验意象化的过程,所谓窥意象而运斤是也;读者鉴赏则相反,是通过个别意象的解悟逐步领会意境的完整构成”。[6](28)可见抓住语言,从意象入手,进而把握意境,确是鉴赏唐诗宋词的有效路径。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深化。黑格尔说:“每一方只有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7](254)唐诗宋词鉴赏亦复如此。这种比较,一方面是作品比较,另一方面是接受比较。作品比较可以是同时或异代。如同样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和李白《行路难》(其一),在意象处理上就有写实递进和象征跳跃的不同。同样是相会,李煜的《菩萨蛮》(花明月暗)和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在格调上就有低俗清雅之别。总之,“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凸现双方的各自特点。同时,接受比较只是前人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这是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

唐诗宋词选修课的开设,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承传中华文化精华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水平、研究能力,优化人文素养基础的重要工程。在大力弘扬国学教育的呼声中,尤其是在加强教学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定位,并由此确定其教学策略,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任何的教学定位与策略都不是铁板一块,随着时代变化和教改实践的深化,其内涵必然会有所更新发展。本文所谈,只是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粗浅体会,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

[ 注 释 ]

[1] 鲁枢元主编.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龙协涛编.鉴赏文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 康德,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 爱德曼,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篇(5)

文学鉴赏能力是指鉴赏者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和判断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因素: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的审美想象能力,深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客观的审美判断能力。无论是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还是从文学教育自身的需要来看,都应该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进行文学鉴赏活动,首先要阅读。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指出;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那么我们可以说,培养阅读的能力就如同培养呼吸的能力一样重要。文学是“人学”,这早已是人们的共识。作为“人学”的文学,具有滋润灵魂的涵养功能和提高人生质量、升华生命境界的发展功能。它对个体一生精神的生长发育,无疑具有水、空气和阳光一般的特殊营养。这也是强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因之所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讨论文学鉴赏能力问题,在文学教育被强调的今天,就更具有其重要性。

第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素质。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是非评价和爱憎态度。文学鉴赏就是要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其中所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情感上的体验,使整个心灵感到满足充实,欢欣愉悦。

因此,要引导学生去赏析教材中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震撼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富于诗意的景物画面。通过赏析,使学生感受到心灵美、自然美、理趣美、语言美、结构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不容置疑,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就是由鉴赏来实现的,是和审美相结合的。因此,语文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培养学生文的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读写能力。对作品中生动传神的语言、精巧细致的结构、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意境、个性分明血肉丰满的人物、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情节的鉴赏过程,本身就是读写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鉴赏知识,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就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作品的人物形象美、语言技巧美以及和谐的意境美,进而再研究结构是怎样安排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人物场景是怎样设置的。掌握了鉴赏文章的套路,加强了对文章的整体领悟,学生在阅读中,就容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理解写作特点,理清结构,正确分析词义。鉴赏是理解感悟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学生在写作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借鉴模仿赏析过的一些好文章的结构、语言、表现方法等,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培养鉴赏能力的理论基础

传统鉴赏理论受客观决定主观的影响,认为鉴赏只是被动地解读作家写入作品中的意图。鉴赏的客体,即文学作品在鉴赏中具有决定意义,读者在鉴赏时只是跟着作家的叙述路线走,完全是被动的。鉴赏水平也只是对作品中隐含的作家的创作意图的阐释和感悟。

接受理论的诞生则打破了这种作品决定论的局面,从此欣赏不再只是完全被动地跟着作家的路线走,也不再只是对作品中暗含的作家意图的破解,而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的一个双向建构过程。接受理论是以德国的尧斯、伊塞尔、瑙漫为代表的、诞生并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接受理论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所有文学的艺术作品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完成。”甚至认为“不涉及接受者,文学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这一思想被尧斯继承并发展,尧斯认为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不存在于作家赋予它的语言形式中,而是存在于读者的感觉中,正是读者的阅读才使其得以现实化。伊塞尔对此则有所纠正,“审美效应理论的一个主要缺陷是把文本牺牲于理解的主观随意性之中。”也就是在强调读者对文本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顾及到文本对读者的制约作用。

接受美学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在作品的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与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凶。在三十余年的时间中,它产生了相当深广的世界性影响。

该理论提出了文学鉴赏作品内容的未定性、未定点和空白。文学语言不像科学语肓那样,是确定的,它是描写性的,本身就有许多言外之意,再者作家在描写生活时也不可能将生活的全部都写进文本之中。因此在文本的各个部分之间就留下了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它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将其填补起来。该理论提出了鉴赏就是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化、现实化。它是读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想象力填补文本空白以使其完整的阅读过程。文本是不完整的,各部分之间留有许多未定点,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对其进行补充,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该理论提出了鉴赏的文本召唤功能。这是作品的一种固有的功能,即召唤读者参与文学作品再创作的一种功能,因为作品是不完整的,它必须经过读者的积极参与才能最后形成,也就是说文学文本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无限空间,以期待着读者的积极参与。作品的意义并非是固定的,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并饱含了现实化的各种可能。

该理论提出了鉴赏者的期待视野。具体地讲就是读者固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读者渴望、愿意和能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读者对作品现实化的程度就是受其期待视野所决定的。与读者

的期待视野一致的作品读者就很容易接受,反之则有两种可能:或者消极的放弃阅读,或者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以适应与自己固有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本的召唤。这种消极与积极的不同表现,本身即是读者期待视野的一种固有的功能,也是读者欣赏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据此可以将鉴赏分为:主动鉴赏和被动鉴赏。主动鉴赏,指读者不但能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的文学文本,而且能够通过调整(顺应)自己的心理结构,从而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学文本。被动鉴赏,指读者只能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相一致的文学文本,而不能鉴赏那些与其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学文本,它不能根据文本的召唤结构的需要以调整其审美心理结构,不能对文本的召唤作出应答,而只能按既有的审美心理结构选择鉴赏文本。

上述理论对阅读教学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学生就是读者,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发展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为目标。

四、鉴赏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学鉴赏课的着眼点是培养兴趣,把学生引进文学艺术的殿堂,为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洞开文学艺术的天窗。目前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相对淡薄,一方面可能是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另一方面,信息社会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鲜活的有时代气息的信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作用和影响正在发生改变。因此,加强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是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首要前提。教师可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感、审美情趣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经典文本引导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篇(6)

(一)让学生懂得上好美术鉴赏课的意义

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仍然没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中学校虽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课程,但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是采取敷衍的态度,鉴赏课被置于可学可不学的边缘。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既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号角,也是开展以审美教育为主体的美术鉴赏教学的要求。开设美术鉴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因此,上好美术鉴赏课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美术鉴赏课题

生活实际是认识形成的源头活水。因此,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有效发掘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在鉴赏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与“学”双边互动,既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描述、分析、评价艺术作品,又要鼓励学生参与体验鉴赏的积极性,敢于对作品发表不同的见解,学会运用艺术的方法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乐意参与,主动学习、探讨。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高效利用教学资源

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相关课业的资讯、图片、图像信息,精选材料,并改制或自制课件,充分运用学校的多媒体、电子设备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满足现代学生对教学内容丰富、信息容量大、视觉高品质,知识面宽广的需求。可课前要求学生合理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实地参观、考察、拍照,上网搜索资料,并形成学习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鉴赏、讨论、总结。这样的教学活动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的基本理念。

二、提高学生美术鉴赏的理论素养

(一)指导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要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就得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把握不同美术门类的基本特性,运用独特的眼光去欣赏美术作品,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建筑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那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际触摸中的手感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二)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美术欣赏能力,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理论规律,还要有广博的美术知识面,包括掌握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知识。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美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都是当时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欣赏任何美术作品,都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如欣赏外国油画作品时,就要让学生懂得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的不同风格,并在对比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才能取得欣赏美术作品的一定经验,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三)培养学生细心鉴赏的品质

认识来源于实践。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离不开大量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实践。例如对中国画的欣赏,既要对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进行大量分析、比较和品味,分辨不同风格的中国画的区别,又要知道什么是工笔、写意、留白等,还要掌握中国画题款的技巧,以及书法在中国画技法上的重要作用。比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就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欣赏画家是如何借助于树木、行人、小桥、房屋、驼队等事物,艺术化地展示画面的,从中领略中华美术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步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篇(7)

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时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文化素质教育,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它类似于国外所提倡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懂专业和会操作的“职业人”,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给予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历史及文化的理解鉴赏能力、对伦理价值的鉴别与判断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

文学鉴赏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哲、史、法、经、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开设这门课程不是让人将思绪只停留在文学本身,文学只是藉由透视人生的材料或路径,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生状态、心灵状态的透视,对人生真相、人生哲理的窥破与领会,以及借助文学评论实现对人生哲学的本原与终极问题的探讨才是目的。文学鉴赏课程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讲授文学鉴赏的知识,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解析文学经典作品,能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基础知识,熟悉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境界得到提升。

文学鉴赏课程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目的,是因为以“整体的人”作为表现中心的丰富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的一系列“秘密”:个体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与追求,本真生活状态、原生态生活的追求与抒写,个体生存意义的哲理探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坚守,远离现实政治、道德伦常的个体唯美自由生活的追求与表达,社会、民族独立的呐喊和呼声,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或弘扬,当代现实社会痼疾的针砭,人类情感的揭示和抒发,宇宙奥秘的探求和追问等等。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它不仅是影响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实现文学社会作用的桥梁。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高度重视读者的鉴赏和理解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成果,并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接受美学的这些看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为鉴赏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天地。

作为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呢?

1、研读史论,奠定基础。这里的“史”主要指文学史,“论”主要指文学理论。文学鉴赏要进入较高的层次,必须研究一般的文学理论,了解文学发展简史,包括对各种文学体裁的美学特征和发展历程的熟悉和了解。如果离开鉴赏理论的正确引导和文学史的相关比较,离开各种文学体裁鉴赏知识的指导,文学鉴赏能力是难以提高的。同志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1〕完整的文学鉴赏活动,总要走完从感性到理性的全过程。如果鉴赏主体不具备良好的史论修养,便难以将直觉到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上的深层认识。

2、深入生活,增加阅历。“阅历”一词含有“阅”和“历”两层意思,前者指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后者指作者的亲身经历。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基于鉴赏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把握。古语云:“诗穷而后工”〔2〕、“文章憎命达” 〔3〕。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文学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主体要丰富自己的“阅历”,必须沉入到生活中去。鉴赏主体观察社会和人生,善于将他人的生活、外在的社会生活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内心的生活,才能在鉴赏作品时真正地体味“人生”。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

3、泛读博览,丰富知识。文学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掌握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文学鉴赏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知识广博精深的人,文学鉴赏力也会有较高的水平。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就必须广泛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存。

4、细读名作,反复品鉴。独具慧眼的鉴赏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培养起来的,它建立在多读、精读古今名作的基础之上。刘勰就曾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文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4〕的观点。认真研究古今名作,探讨它们的各种手法,吸取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文学鉴赏力是大有助益的。

5、探求方法,多元解读。文学本身是文学,又不完全是文学,它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风俗种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因此,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就不能再像中学时那样采取单一的方法和视角,而应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方法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解读方法可称之为多元方法。的确,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多层次性、多类型性,我们有必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读。比如,鲁迅、老舍等作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那么最好用文化的视角进行剖析;沈从文这样的作家,他的作品民俗色彩很浓,我们就可以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其加以解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解读作品呢?从理论上讲,解读作品的方法是数不胜数、难以穷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不断进步,会涌现出许多解读作品的新方法。我们以为,在目前阶段使用最多的解读方法主要有语篇学方法、文章学方法、文本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文化学、民俗学、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宗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据学方法、评点方法、印象式方法、诠释方法、原型批评方法等。这种种高层次的解读对大学师生的知识构成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实践论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篇(8)

高职高专着力于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急缺人才的需要,符合我国经济条件下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满足。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大都存在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轻视或忽视人文素质养成的现象,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在找到工作时人才素质不高,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郁。根据循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以下从循证教育学视野阐述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程的必要性、实用性与实践性。荷兰循证教育学研究所(TIER)认为,“循证教育学是将基于有效的最好证据进行教育政策制定与教育实践的一种哲学。它意味着在推荐或大规模应用具体的教育干预、策略、政策之前,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估”。循证教育学的出现,缩短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解决教师单纯依靠个人经验教学的混乱局面。提倡教师将这些经验和方法进行收集和研究,并提供最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研究结论。

一、循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程的必要性

循证教育学要求教育实践必须寻找“证据”,然后根据“证据”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根据我国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事实为依据,高职院校有必要开设《文学鉴赏》课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这除了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之外,关键还在于高职院校对这门课程的轻视。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即使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也是形同虚设,或者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只占有极少数的课时,形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著名的教育学家张志公认为:“目前的语文教材里面有比例很少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进行‘读写训练’,连古典文学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制肘、两败俱伤的做法。”语文教学对文学教育的忽视,对文学作品不是当作艺术品来欣赏,而是当作写文章的范例,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审美性以及教育性的感知能力越来越淡,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情感感知能力也趋于麻木。人文素质的缺失和审美能力的缺失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并不高,对真善美缺乏感性的认识,学生功利思想非常严重,满目追求低级趣味。手机和网络的流行,让学生对快餐文化比精心研究经典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很多学生道德素质低下、思想浮躁、随心所欲,为人处世方面缺乏应有的态度。这些在高职院校可以说是普遍存在。根据循证教育学理论,找到适合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发展、道德水平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文学鉴赏》课程的开设并实践教学。

二、循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程的实用性

其实际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冲突。《文学鉴赏》课程的实用性能产生影响,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它能丰富教学内容,在专业技能课之外,无疑让枯燥的技能课增加配合角色,丰富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人文课程的培养,改变单一的技术吸收,让大学生活变得高雅而有情趣。文学鉴赏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针对学生对于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不强的情况。《文学鉴赏》课程的开设,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境界。文学的教育即人的教育,包括人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即“三生”教育。21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高职院校通过文学鉴赏课程的开设,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力、意志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积累正能量,有助于更好地感受生活、珍爱生命、鉴别事物,为自己的人生所用。再次,高职院校的发展,终究是人的发展。现在用人单位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才是专业知识。人文素质与审美情趣的培养,能让学生克服思想浮躁、追求功名利禄等不良思潮,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公德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循证教育学认为,“循证教育学是将基于最好证据进行教育政策制定与教学实践的一种哲学。它意味着在推荐或大规模应用具体的教育干预、策略、政策之前,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估。”基于这些“具体事实的佐证”,《文学鉴赏》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

三、循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程的实践性

基于《文学鉴赏》课程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也必须在循证教育学指导下进行实践。由于文学鉴赏的面非常广,古今中外,不能一一选入教材,同时也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文学鉴赏教学中,也会有许多的局限。因此,对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方法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上,根据循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高职院校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学生历经中考和高考,对于一些文学经典著作,中学已经涉及到的作品,可以点到为止,不需要再选入教材进行教授;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有必要从古今中外选择各种体裁而内容又较为丰富,对学生人生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另外,除了教材的编写,老师也要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的经典,因为课堂毕竟是有局限的,举一反三、授之以渔才是老师应该做的指导。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文学鉴赏课的特点,找到吸引学生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审美享受的同时,了解和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领悟往昔,感受文本,获得文学里提供的美学观点。这门课程并非要学生人人能创作文学作品,而是要归根到育人。同样,在高职院校的文学鉴赏课,教师应当克服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用各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多媒体的加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的放映、文学讲座、课本剧的表演等都有必要引入到文学鉴赏课程中来,用以提高文学鉴赏的吸引力,引导学生能自觉提高文化品味,改变阅读习惯,而不是让他们受低俗文化的影响,不至于让他们选择一些低俗不堪、粗制滥造的作品来打发他们有限的业余时间,来满足他们较低层次的阅读需求乃至他们无聊的猎奇心理。

参考文献:

[1]杨文登,叶浩生.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基于循证教育学的视野[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3).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篇(9)

2006年12月,我校申报了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2007~3月,获汕尾市教育科研办公室立项。三年多来,按照课题计划与方案,我们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现已进入结题阶段。兹将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验的背景

1.“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根据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学习的过渡,是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因而它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语文学习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阅读门庭冷落,再加上多元化时代里影、视、歌的繁荣,文本阅读面临多方面挑战。现在的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课外书籍阅读量少、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随意性很大等问题。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必须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古今中外名著阅读,使广大高中生广吸收,厚积累。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二、实验步骤及成果

(一)实验步骤

1.调查分析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现状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程度是我们这次调查首先关注的问题。课题组于2007~4月对全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现状并不理想。表现为: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阅读内容档次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分清主次

(1)教学大纲推荐(高中部分)书目(20种)。《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

(2)配合教材介绍书目。学习节选介绍全文。如学习《林冲风雪山神庙》介绍《水浒传》,学习《宝玉挨打》介绍《红楼梦》。

(3)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钱钟书小说《围城》,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诗歌《乡愁》,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

另外,我们还结合时尚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增强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免疫力”,体会文本阅读的妙处。由电影《花季雨季》介绍小说《花季雨季》,由韩寒现象介绍《三重门》,由《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的诗集。

3.指导学生明确阅读量和阅读时间

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就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阅读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我们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为依据,“高中一年内自读五部以上的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三年累计的话可达450万字。我们如果每天阅读15分钟,那么每月可以阅读半本书,一年可以阅读5本书,中学六年可以阅读30本书,这样才能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课外阅读的任务落到实处。

4.为学生举办文学讲座,指导学生组织“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活动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创作能力,课题组郑旺吉、黄泽镍、蔡赞生等老师分别为学生举办了《人教版“课外文学名著导读”解读》《散文鉴赏的理论与方法》《中学生与文学创作》等文学讲座。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指导学生组织“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兴趣与自觉性,提高了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创作能力。

5.组织学习控制论原理,具体运用加强阅读指导

控制论原本是关于生物系统和机器系统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我们用来研究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调控与指导上,使研究过程更富有科学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把研究目标通过具体的研究内容体现出来,按照运筹学的观点,对事物运动的程序安排有科学的线性规划,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成果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探究与实际操作,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的方法,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推广。课题组成员撰写了相关的研究论文(课例)。参加汕尾市教育教学论文(课例)评选,获得良好成绩,其中三篇发表在语文核心期刊上。如郑旺吉老师撰写的《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花园》荣获汕尾市2007年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9年3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浅谈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获2009年度二等奖,2010年1月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巧妙化用古诗名句,增强作文文化底蕴》2009年12月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蔡赞生老师撰写的《语文课中教9币的动情与传情》获2008年度一等奖,《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获2009年度三等奖。沈心燕老师撰写的《体验“四美”――鉴赏古典诗歌》获2009年度一等奖,邓瑶旋老师撰写的《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初探》获2009年度二等奖,林少豪老师撰写的《现代诗鉴赏教学三步读》获2009年度三等奖,黄小萍老师撰写的《谈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获2009年度三等奖,林学辉老师撰写的《古典诗词研究性阅读教学案例》获2009年度一等奖。郑旺吉老师的文学鉴赏课《古典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寒风吹彻》分别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11月在陆丰市高中语文学科教研会上举行公开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白居易《花非花》诗意探究”于2010年4月荣获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选修课观摩课二等奖。

2.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书报和上网搜索等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各种文学体裁阅读鉴赏理论与方法指导、课外文学名著导读、课件和课外文学名著电子书籍、“电视文学”“百家讲坛”等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视频材料,充实了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教学资源。

3.实现了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课题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撰写了《郭敬明小说对高中生的影响研究报告》、《绝美之下的短暂》、《解读曹孟德》、《读书就是生活》、《纪念海子――向死而生》、《乞丐也有出头的一天》、《课文中的爱情》等读书笔记,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获得良好名次,并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4.实验班学生基本上实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学生在考场作文和课外练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荣获市级、省级和部级比赛一、二、三等奖,部分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三、反思与展望

当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生,或多或少心存顾虑,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方面时间、精力、财力的投入不够,缺乏真正的自觉和热情。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篇(10)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鸡西大学社团自2000年创建以来,活跃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在自己组织、自发开展各种活动中,锻炼了各项能力,提高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从创建以来,已经开展了8届社团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既是社团成员的盛大节日,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过去成果的总结,积极的奖励可以让社团中的每一名成员更乐于参与其中。选修影视鉴赏的学生大多都是对文学艺术比较感兴趣的同学,任课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各种社团之中,特别是电影社团、心泉文学社、梧桐雨戏剧社。影视鉴赏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有些学生想说没有时间去说,还有些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善于在大家面前表达,他们愿意把自己的体会、想法诉诸笔端,可以把学生在影视鉴赏课上的心得、鉴赏文章、感悟推荐给文学社、戏剧社,定期展览,有些得到师生好评的文章,还推荐到校外发表。还有些学生,他们不善于写,但他们善于表演,可以让学生指导学生模仿经典影片中的经典片段,或者稍加改变,在戏剧社、电影社中的活动中表演,并且让那些掌声雷动的表演在学校的晚会中亮相。电影社团除了定期开展自己社团内的活动外,还每周给全校师生放映国内外的经典影片,让学生不再在留恋于录像厅、网吧,不再只关注言情片、恐怖片和神鬼片,在学校的电影院和同学一起安静地欣赏经典大片,2个小时不算长,但心灵随着彼得•帕克、伊安•马康纳、哈瑞•塔斯克尔、杰克、阿甘等人诗意地栖居着。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篇(11)

(一)具体问题

第一,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中国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中国语言文字表达习惯与表达方式,所以在鉴赏外国文学作品之时,也会习惯性的运用中国语言文字表达习惯及方法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此种鉴赏背景下,就会出现学生受思维定式影响,而不能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描写内容的情况,甚至有时还会出现理解方面的偏差。具体教育教学之中,如果老师不能意识到此点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必然会使得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较为困难,无法将外国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发挥出来。第二,鉴赏方向不正确。对外国文学作品鉴赏之时,其侧重点在于文化内涵及人文内涵方面,但就从目前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鉴赏时总是存在重知识轻人文的情况,将大多数的鉴赏时间都用到了对文学常识、概念等的学习之中,或者仅停留在字、词、句篇章结构的分析之中,使得文学作品的学习较为片面。此种将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孤立现象及个体的研究方向,使得外国文学作品没有与文化内容结合起来,不仅无法让学生感知到外国文学作品鉴赏的价值,还会使得学生的鉴赏缺乏深度与广度。

(二)原因分析

之所以存在上述两种不良鉴赏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由三方面导致的:第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的。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较多老师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度都不足,认为既然是外国文学作品,那么就不需要学生深度的去解读与鉴赏,只需要简单的读一读与看一看就行了,没有对学生进行鉴赏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此种不良教学观念引导下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就会使得具体的教学缺乏目的性,不能将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失去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也会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其鉴赏兴趣缺乏,自然文学素养也没有得以提升的机会。第二,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较多大学生都认为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大,将来就业也没有明显帮助,也没有出国的打算,还不如将时间用到学实际技能方面。这便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具体表现,此种学习态度的影响下,自然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会处于不断减退状态。第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较多大学老师在开展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中,并未考虑外国文学作品的特征及与中国文学作品的差异,常常采取的还是单一的释义讲解等方式,这也是导致较多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方向有偏差的重要原因,无法保持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鉴赏的积极性,自然鉴赏力较差。

二、提高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力的意义分析

第一,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精神世界。不同时期的外国文学作品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及现象,大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比如通过对马克.吐温《百万英镑》的阅读之后,学生能对20世纪初的英语社会进行了解,感知到拜金主义现象存在的危害,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及引导。相信通过这样感悟性的阅读之后,学生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会越来越高涨。第二,提供情感体验机会,丰富情感世界。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相同的,都是优秀作家对各种人物、事件等的描述,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之后,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就不会在仅停留在单一的字词句表面鉴赏中,而是会感知到作品中各具风格的人物形象魅力,并与作家、作品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相信此种鉴赏背景下,必能够不断的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机会,达成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目的,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及发展的作用都不可忽视。第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能促使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比如通过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阅读之后,能深受主人公不畏困难的精神所感染,这是大学生需要学习的榜样。此类的外国文学作品是非常多的,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能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后续的扬帆远航奠基。

三、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力的途径分析

(一)激发学生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想要顺利达成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力的教育目的,第一点就需要老师有效激发其鉴赏的兴趣。具体而言,老师需要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心理进行了解,基于他们的实情去教学与引导,相信会更好的增强其学习兴趣,乐于主动参与到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之中。比如在鉴赏莫泊桑《项链》之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方面着手,让学生围绕各人物对话内容进行了解、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学生既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及人文内涵进行了解,又能够充分的理解作品的情节,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引导之后,学生会逐渐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兴趣。另外,在引导学生鉴赏完此文学作品的学习之后,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网络中搜集作者莫泊桑的其他文学作品,将之与“项链”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对此作者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性的了解,强化学生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兴趣。相信在此种鉴赏背景下,学生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力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

(二)掌握鉴赏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种事情的特点,要与别的事情对比才能够显现出来”。为此,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力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够让学生进行无目的、无技巧的鉴赏,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对比鉴赏的技巧,并形成对比鉴赏的习惯,为自身鉴赏力的不断提升奠基。比如在鉴赏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诗歌之时,根据其爱情诗歌特点,可以推荐学生将之与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爱情名篇进行对比鉴赏,通过有效的鉴赏之后,学生能够感知到这两篇爱情名作中,虽同为爱情名篇,但表达的爱情观却是不同的,前者的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是为爱人甘愿奉献一切的爱情观,后者的中国文学作品表达的则是追求平等爱情、同担风雨的爱情观。通过这样对比性的鉴赏之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内涵理解的会更加的透彻,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力。

(三)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