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沟通的含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5 17:03:06

网络沟通的含义

网络沟通的含义篇(1)

    沟通的英文为communication,意思是共同的(common),也就是藉着分享信息、理念或态度,与人建立共识(commonness)。据不完全统计,沟通的含义多达100多种。目前,诸多学科领域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给“沟通”确立了各自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为“使两方能通达”,《牛津大辞典》把沟通解释为“借着语言、文学形象来传达或交换观点和知识”;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沟通的定义,有“符号说”、“共享说”、“交流说”、“影响说”等。可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内部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他形式,互通信息、意见和情感并寻求理解的过程。

    二、网络沟通法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网络沟通法的必要性

    网络沟通是一个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沟通媒介,人与人之间传递、交换或分享各种信息的过程,而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因而,高度重视网络沟通的作用,充分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扩展其工作局面,增强其工作的影响度;也有利于教育者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传递新的政治理论知识、观点和信息;更有利于大学生提出问题、发泄情绪、寻求帮助、了解、接受、内化甚至质疑;还有利于促进沟通双方融合思想政治观念,保持行为上的一致,实现和谐发展、共同促进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沟通法的特征

    第一,快捷及时。思想政治的有些信息内容(例如各种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等)需要快速准确的传递给大学生,传统的传递方式或多或少会在传递过程中被削弱或变相,而网络沟通可以克服这一问题,它能在第一时间把各项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大学生,供他们学习。

    第二,丰富多彩的沟通形式。网络沟通的形式丰富多样,它借助各种不同的软件能实现图文并茂地表达信息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使用较多的一些聊天工具如BBS、飞信、博客、QQ等,教育者如果能熟练使用这些工具,就能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及时有效的与大学生进行沟通。

    第三,虚拟和现实的交互性。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师生在网络沟通中彼此不相认识,交谈中不会有什么顾忌,能畅所欲言,避免了传统沟通模式的尴尬,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但沟通双方交流的内容又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有些甚至是特意设计的,网络的虚拟性和内容的现实性交融在一起,更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沟通法的方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需要根据当前网络时代的特点,努力打造立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平台,真正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沟通体系。校内沟通网络平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搭建。

    第一,通过学校门户网站、主题网站与学生沟通。学校的门户网站在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是学校沟通师生的桥梁,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平台。在门户网站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专栏,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传播国内外重大的形势和事件,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和社会,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BBS、博客等网络平台。这些能够将交流沟通的信息内容转化为文字、图片、声音或影像等形式进行传递,具有自由、平等、原创等特点,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能张扬大学生的个性,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大学生普遍喜欢运用这些平台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育者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关爱他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沟通的实效性。

    第三,依托网络聊天工具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网络聊天工具很多,大学生喜欢用经常用的主要有QQ、飞信、POP等即时聊天工具。利用即时聊天工具学生进行沟通,能拓展师生沟通的时间与空间,拉近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和信息拥有的对称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不断深入,增强沟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及信誉度。以QQ为代表的即时聊天工具,既方便大学生与外界进行文字交流,也可进行语言通话、文件传输、网络资源共享,收发邮件等,安全快捷地传送信息,实现沟通的有效进行。

网络沟通的含义篇(2)

网络语言的兴起,有利于人们信息传输更为方便快捷。由于简化了语言符号,对于那些打字生疏的人,真是受益非浅。

网络沟通的含义篇(3)

一、当代网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利性

1.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社会道德与价值的共识,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精神因素。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更需要努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换为全民自觉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长期地过程,这期间并不是一帆风顺、一成不变的。

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网路传播交叉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显著提高思想教育效果,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平台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当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建立必要的网络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传播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让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助于吸引公众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日渐看重科学技术的力量,“技术主义”日益盛行。许多人随之将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置于做人的首要因素,并将此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对立。从宏观角度讲,教育即使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人发展的需求,一个人之所以要通过接受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不否认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身的进步,满足了自身的发展。这表明,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理应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必须重视在人才成长中的基本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责任之一恰恰就在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网络传播是任命更加重视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价值问题,可以使科学人才更深刻地感悟到思想道德素质的意义。当代网络社会的发展,已经在社会形成了一种影响社会和人们思想的网络文化。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认识、情感、思想和心理。因此,一定的网络文化总是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并同通过一定的熏陶使人们在精神、心灵、人格等方面产生认同和塑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强化其对网络文虎的影响和引导,能将社会对个体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要求逐步灌输于熏陶中之中,内化于心,外观于行,使个体感受到网络文化背后的思想内涵、道德追求和审美倾向,影响个体追求科学和高尚的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

3.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沟通。沟通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地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沟通,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行为都是沟通行为,所有的动态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都是沟通现象。这表明,无论是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和符号的运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信息转换是教育者相互之间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运用各种沟通形势交流的复杂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是始于沟通、运行于沟通过程、止于沟通过程的结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沟通。

网络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等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沟通方式,正在许多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说是受此信息传播新技术影响最大、最直接、最深刻的领域之一。网络传播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网络传播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它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播和更新速度快、跨越国界、检索方便、易复制、多媒体、超文本、交互性强等优越性。它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船传播结构,提高了传播的交互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现代沟通方式的强势和优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旦研究和利用网络传播,借助网络传播的平台,就能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强沟通的有效性,不仅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能能够适应形势,更重要的是在网络沟通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信息化时代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而互联网正是这一时代人们用来更加充分的认识世界,更加广泛地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这种新工具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面对这些挑战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环境多样性和交互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网络文化环境多样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性的挑战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坚持以正面导向和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一般在课堂上很少引述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也只是找寻一些与马克思理论有联系的点进行讲授。但在网络条件下,人们可以独立接触到形形的不同于课堂上讲授的理论和社会思潮,其中的理念和文化对于一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为成熟的人而言,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冲击和混乱。因此,网络给我们提出了任何对待和黑醋栗网上非马克思理论和西方社会思潮多样性的问题。

2.网络沟通交互性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向性的挑战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课堂讲授为主,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模式。这种模式一般缺乏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和自由发挥空间,也很难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并且容易缺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信息反馈慢。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在大学校园经常受到学生冷落的原因之一。

(二)网络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包括含静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又包含动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静态模式是指一个静止着的

模式,或者说是演变(下转第12页)(上接第10页)中某一个时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它的组成要素是教育客体(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结构、教育载体。所谓的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是运动着的模式或者可以说模式的运动。它包括:运行机制的速度、节奏、干扰因素和差异问题。

网络和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冲击是一个综合性覆盖性的。网络特有发的信息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选择性,使思想信息表达更直接、自由;思想信息的和搜集更客观、方便;思想信息的交流更民主、平等;教育过程得到延伸,教育主体间的思想在相互影响中完成;教育目标在资源和引导为主的基础之上实现。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单一想多样、由单向向双向、由封闭向开放、由简单传授向民主交流转变,从而冲击和重新确定新的教育模式。

(三)网络文化环境的丰富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网络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网络文化的发展使人们从传统途径接受的知识大为减少,网络提供了一个极为宽松的文化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对信息源

的监控以及对信息的过滤变得困难,各种各样具有自由度的信息,以十分低廉的成本实现并及时传播。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信息质量无法保证。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个体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了。另一方面,西方强势文化也乘机在冲击着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对我们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这很容易造成人的价值观念的迷失,导致理想的动摇和信念的滑坡,扭曲和侵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如何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提高教育者的网络教育能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未来更好的来完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高校辅导员就必须利用各种资源来提升自己在网络宣传及信息获取等方面的能力,配和学校等部门的宣传计划,完善自身的宣传手段,来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

2.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

网络沟通的含义篇(4)

1.培训机构的含义及现状

培训机构的含义

培训机构是指以学历教育或成人继续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机构需要有场地的要求及师资的要求,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给于认证并且取得社会力量办学资格方可营业,其培训课程价格需要核算并报教育部门批准,增加课程或改变收费需要向教育部门申请并获得批准后才可改变。

培训机构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培训机构大多处于稳步快速上升发展阶段,各地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发展可谓是良莠不齐。但也不乏相当优秀的教育培训机构,他们办学时间长,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有着各自独特的教育理念及办学方法,成为了我国培训教育界的领头人。

2.网络教育的含义及其优劣势

2.1网络教育的含义

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过程,传递各种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2.2网络教育的优势

资源充分利用

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最原始的书本,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可以走出教室向更广泛的地区发散的开放式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全国各地。

学习自主化

网络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

教学管理方便快捷

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被应用于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远程学生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的方式完成。

2.3网络教育的劣势

有学者认为,当前的网络教育尚未体现现代教育理论的精髓,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网络教育并不能体现许多与现代教学技术相适应的教学思想, 如:强调教材的基本性与结构性、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等;并且这些教学思想体现了深层次的现代教育理论, 如: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元认知理论以及行为主义理论等等。

网络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它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它也不能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进步, 更不能使学生获得情感方面的进步。

网络教育交互性不强,由于老师与学生不是面对面沟通,学生的问题老师很难及时发现,通常出现老师强调很多遍的东西是学生已经懂了的,而老师未能及时强调的恰恰是学生一知半解的东西。

3.网络教育在培训机构的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北京启航培训学校为例)

3.1培训机构对官方网站的应用

官方网站的含义

“官方网站”一词是网络上对主办者所持有网站约定俗成的一种称谓,它表示该网站专属主办者意志的体现,带有专用的权威的意思。

培训机构对官方网站的应用现状

打开北京启航的官方网页后,想要的到的信息一览无余,咨询电话、学校介绍、名师介绍、最新咨询、所涉及图书介绍、网校视频试看、资料下载应有尽有,还有24小时专职人员随时在网上等候学员的咨询,及时的各种教育信息,例如刚刚结束了2014年的考研,网站上就出现了“2014复试辅导班”。此外,网页中还有该校的招商加盟介绍,可谓应有尽有,细致入微。

3.2培训机构对搜索引擎的应用

3.2.1搜索引擎的含义

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3.2.2培训机构对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现状

打开“百度”、“有道”、“谷歌”、“必应”、“360”多款搜索引擎,在搜索栏中输入“启航”二字,得到的搜索结果是:启航官方网站分别列在搜索页的第一页的第1、第6、第1、第4、第3条搜索结果里面(此结果是笔者即时搜索时的结果,可能时时会有变动,仅作参考)。并且在备选搜索项中,全部都是与启航有关的最新时事信息。可见,启航已覆盖了各大主要的搜索引擎,并在首页中加入了足够的信息量及关键字。

3.3培训机构对网络社区的应用

3.3.1网络社区的含义

网络社区是指包括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网络社区就是社区网络化、信息化,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以成熟社区为内容的大型规模性局域网,涉及到金融经贸、大型会展、高档办公、企业管理、文体娱乐等综合信息服务功能需求,同时与所在地的信息平台在电子商务领域进行全面合作。“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的技术手段。

3.3.2培训机构对网络社区的应用现状

从最开始的BBS论坛,到后面的腾讯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再到最后的微信朋友圈,都能轻易搜索到启航认证的网络社区。除此之外,在启航上过课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每位任课老师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空间或博客,以供同学私下与老师交流,咨询课上未能及时听懂的内容。此外,老师们还经常整理一些资料放在微博上供同学下载,这样就解决了网络教育交互性不强的的缺陷,老师学生互相沟通。可见,

培训机构已经较好的一样了网络社区这一资源。

3.4.培训机构对“手机媒体”的应用

3.4.1手机媒体的含义

如今,手机几乎已经成为人手必备的家用电器,也成为当今学生沟通外界的必需品。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最大的优势是携带和使用方便。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网络媒体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特性。手机媒体还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受众资源极其丰富,多媒体传播,私密性、整合性、同步和异步传播有机统一,传播者和受众高度融合等优势。在从无线短信服务到彩信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前进和突破,以及无线网络的平台支持,让手机真正具备了媒体的特征。

3.4.2培训学校对“手机媒体”的应用现状

在学员确认报名启航学校进行培训的时候,学员们需要在报名登记表上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此后,学校通过手机短信、飞信等平台向学员发送上课时间、地点、任课老师等通知,让学员在第一时间就能准确的接收到上课信息,除此之外,各种资料的领取也在手机中有了准确的信息,电子版的各种资料在手机上能随时查看,方便快捷,且有助于学生对各个时间的充分利用。可见,启航在对手机媒体的应用上也下足了功夫。这样一来,学员的信息成为了学校的资源,学校的资源又满足了学员,形成了一种双赢的模式。

4.培训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教育应用的不足

4.1没有优先发展意识。

很多培训学校只会应用现有的或已成熟的网络资源,对于发展不成熟或未涉及过的领域不敢率先尝试。现在的培训学校大有见风使舵之势,只有少之又少的学校敢于优先尝试一些新的网络教育资源,待成功之后,其他同行便跟风而来,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4.2对于即时网络教育媒体应用甚少。

学员很难真的一睹老师真面,只能在已经录好的视频中看到老师,虽然课后能够得到交流,但毕竟不是那么即时。

5.总结:本文通过对北京启航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对网络教育这一资源渠道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该校在教学及教育过程中,对各种网络资源进行了集中整合、合理利用。由于网络教育的应用,使得该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学生沟通良好,课上课后知识领悟得当,学校也一度赢得很多学员的青睐,成为很多学生校外补习的不二选择。相比之下,在正规学校中,我们接受到的往往是最传统的教育方法,普通高校以及中小学很难将现代网络更多的应用到教育当中,这是当前这些学校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明彪.培训机构现状与发展策略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陈大可.网络媒体在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营销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3]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4]俞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劣势分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24-3

[5]程远志.学习理论在网络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科教文汇.2007.7

网络沟通的含义篇(5)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5-0109-06

企业社会资本是指蕴含在企业拥有的社会网络中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对于企业创业、融资和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间通过微博、博客和微信等在线媒介构建连带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得企业社会资本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真实社会关系,而同时包括基于社会化媒介形成的虚拟连带。相较于真实社会网络,基于虚拟连带的在线社交网络突破了私人社交和地理接近的限制,改变了企业间传统的交互与协同模式,从而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围绕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展开了大量探讨,但对社会资本的形成仍关注较少。特别是对于在线社交网络在企业构建社会资本过程中的角色并未给予重视。鉴于此,本文将从梳理企业积累社会资本的前因及其影响机制人手,提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机制的整合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虚拟连带的社会化网络对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其中,以资源观和能力观较有代表性。持有资源观的学者将企业社会资本看做是一种资源,Nahapiet和Ghoshal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指源于企业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且有助于企业达成其目标的实际和潜在的资源。不同于资源观,能力观认为社会资本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边燕杰和丘海雄指出,企业的社会资本实质上是企业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而张方华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指是企业建立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范围与质量,以及在此基础上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然而,尽管现有研究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但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资本与关系网络、社会连带、信任等社会结构特征紧密相关,并且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多数研究证实,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第一,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外部资源与支持。Uzzi指出,社会资本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融资;而李京提出,企业社会资本能够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和人才等一系列支持,从而有助于企业经营和成长。第二,企业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和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企业参与技术交流的强度与企业社会资本直接相关,进而影响企业创新水平。蒋天颖等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发现,在企业社会资本有益于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创造,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三,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加强信任,抑制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隋敏和王竹泉指出,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外部信息和资源、防范机会主义和节约交易成本:Kumar等的研究发现,制造商与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社会资本对制造商的绩效具有显著正效应。

对于企业而言,获得和累积社会资本是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有文献从企业社会资本的来源和获取角度考察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关于社会资本的来源,王晓文等通过对新创企业的分析,指出创业者社会资本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最初来源;徐军辉提出,民营企业的社会资本包括源于其经营者血缘、地缘社会关系的原生陛社会资本,企业家社交网络拓展带来的社会资本以及与经销商、供应商合作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资本的获取,盛意指出,企业所嵌入的社会网络特征影响社会资本的获得。同时,部分学者探讨了网络连带和网络位置的形成,Ahuja等研究发现,在企业网络中,企业间连带的形成与企业资源特征有关:Zaheer和Soda指出,已占据网络中心位置的组织更容易在后续网络的扩张中获得优势位置。

尽管现有研究围绕企业社会资本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相关研究多侧重于社会资本的结果而很少涉及社会资本的形成。隋敏指出,现有研究成果并未全面揭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以及内在机理,同时,相关研究往往仅涉及社会资本的单一维度。Nahapiet和Ghoshal指出,社会资本包含结构、关系以及认知维度,其形成需要不同维度的综合演进,探究单个维度社会资本的形成固然有利于揭示社会资本形成的基A,但仍不足以勾勒出社会资本构建与累积的整体过程和机制。此外,目前相关研究均以现实环境为背景,而随着Web2.0技术和社会网络软件的广泛应用,企业间连带和网络的建立突破了现实的时空局限,企业如何在虚拟环境下拓展网络和获取社会资本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二、企业结构社会资本的形成

企业结构社会资本是指企业之间的连接模式,包括网络联系、网络结构形式和可使用的组织等。因此,现有研究中往往将企业间连带或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作为度量企业社会资本的指标,例如企业间联盟关系与合作关系的数量、企业间联盟或合作关系的形成概率以及企业在网络中的中心度和结构洞位置等。企业结构社会资本的形成受到社会网络特征、资源依赖和制度环境塑造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制约了企业拓展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的机会、动机和资源,从而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

1.既有网络特征的影响

社会网络的演化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因而未来的网络结构会受到已有的网络结构的影响。上述影响通过社会网络的信息传导和信号释放两方面机制实现:一方面,已有的网络限制了网络成员对于新信息的获取,从而使其拓展网络的方向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已有的网络能够帮助网络成员鉴别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使网络成员在后续构建合作或联盟关系时免遭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因而企业倾向于和原有的伙伴建立其他层面的关系或借助于原有合作伙伴扩展网络。

在企业结构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中,企业现有网络的结构和网络地位是主要影响因素。Zaheer和Soda以及Rosenkopf和Padula等学者认为,现有网络结构对企业结构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企业间或企业成员间现存连带(Pre-Existing Ties)的影响,以及网络位置(Position)的影响。在企业间连带方面,现存连带增加了企业了解网络中其他成员的机会,从而有助于后续连带的形成,而企业成员间已有的私人社交关系有助于培养信任,从而导致个人所在企业间连带的形成。同时,占据某些网络位置的企业更容易与其他企业构建连带从而累积社会资本,例如地理位置的相邻是企业问连带建立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Ahuja等发现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在信息获取和传播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吸引网络中其他企业与之建立合作或联盟,而边缘位置的企业在吸引合作伙伴方面则具有天然的劣势。此外,企业在原有网络中的地位与企业间联系的建立有关。网络地位体现为企业的市场主导性和绩效表现。在企业网络中,绩效较优的企业在选择与其他网络成员建立连带时拥有更大的主动权,也更容易在新的网络中占据较为中心的位置。

2.企业资源禀赋的影响

组织间的资源依赖是建立组织间网络并形成结构社会资本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建立和改变网络结构特征,组织能够通过网络中的其他成员获得资金、技术、知识诀窍和市场等资源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基于以上观点,一些学者从资源依赖的角度探讨了企业间连带形成过程中,资源禀赋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选择联盟伙伴和合作对象。研究发现,企业的伙伴选择存在两类策略:第一,与和自身禀赋相似的企业建立连带。Rosenkopf和Padula指出。企业间相似的资源禀赋为双方获取和利用彼此的资源提供了便利,因而企业往往更容易与和自身资源禀赋相似的企业建立联盟。Madhavan等发现,企业间采用技术的相似性和人力资本的相似性均正向影响企业间连带的形成。第二,与和自身禀赋互补的企业建立连带。Mitsuhashi和Greve提出,市场的互补性正向影响企业间联盟的形成。Baum等则指出,企业知识的互补性有助于企业间创新协作网络的形成。

3.制度和环境的影响

除去原有企业社会网络的惯性和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环境与社会制度因素在企业结构社会资本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bers认为,蕴含在环境中的制度、规范以及文化是网络发展的内在惯性,而法律制度和产业特征是影响企业间网络形成的重要原因。环境特征影响企业网络扩张行为所需的资源并决定了企业的战略选择,进而影响企业间网络形成的可能性和网络演进的模式。部分研究发现行业环境影响企业间网络形成,肖东平和顾新指出,在技术密集、产品更新频繁或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行业中,企业更加需要缄默知识、技能诀窍等无形资源的频繁交换,由于企业间网络具有突出的信息传播能力,在上述行业中的企业间更容易形成网络。同时,制度因素对于企业间网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在制度的推动下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系并加入网络能够免于被孤立、获得更多合法性资源。而李国武则提出,法律制度是组织间网络形成的基础,平等宽松的反托拉斯法律体系、促进研究和开放的政策法规以及激励高等教育与产业合作的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了企业间研发联盟的建立,进而有助于企业间网络的形成。

三、企业关系社会资本的形成

企业关系社会资本是指通过创造关系和利用关系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和互惠规范等维度。在企业间关系中,关系社会资本能使企业减弱对交易或合作伙伴的怀疑,降低对交易或合作伙伴违约的预期,并强化未来再次交易或合作的意愿。Elfenbein和Zenger认为,企业间沟通的便利性、地理接近性和企业面临技术环境的动荡性会影响企业间合作与交互行为,从而影响关系社会资本的形成。其中,沟通的便利性。例如共同的语言和沟通技术的使用能够促进企业间的交流,有助于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地理接近提高了企业间发生交互的可能性,促进关系社会资本的形成:交易环境的动荡影响交易双方调整对交易关系持续时间的预期,可能导致一方提前退出合作,从而减少关系社会资本。由于信任和互惠是P系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将分别围绕企业间信任和互惠规范的形成展开分析。

1.企业间信任的形成

作为商业关系的基础,信任是企业关系社会资本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故在相关研究中,信任往往被用来表征关系社会资本。企业间信任的形成受到被信任者的特征、双方关系特征、双方的沟通和制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在被信任者特征方面,Fulmer和Geffand认为。被信任者完成任务的质量和能力、组织规模与声誉以及企业道德等有助于向合作伙伴展示自身的优势,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从而消除合作中的不确定性,促使信任形成;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似特征,例如高管对于企业经营的共同的理解和看法有助于培养企业间的信任。第二,双方关系的特征,包括过去的合作经历以及在过去合作中的相互依赖程度等。例如企业间曾经的合作经历能够增进双方的了解,强化合作双方对未来继续合作的期望,从而有助于培养信任,因而企业在正式合作前往往通过参与实验性合作消除彼此的不信任感,而当企业在合作中相互依赖程度较高时,对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预期较低,从而提升对合作对象的信任感。第三,在沟通方面,较为频繁的沟通有助于消除合作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培养信任;而在沟通时表现出的诚实和礼节也对信任的形成有正向影响。第四,在制度因素方面,Bachmann和Inkpen认为,制度可通过法律条款、企业声誉、资格认证以及规范等机制为信任的形成奠定基础。而在虚拟交易背景下,交易制度的规范性同样影响企业间信任的形成。

2.企业间互惠规范的形成

互惠是企业合作的基础,企业在网络中能够获得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一方面,源于信任;另一方面,则与网络中的互惠规范有关。网络中的互惠规范包含了获得和给予两方面,即每一个网络成员在借助其他成员获益的同时也为其他成员的利益而付出。网络成员之间的互惠常与自身利益相冲突而仅仅有利于网络的整体发展,互惠规范的存在能够增强成员之间协作的可能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Cropanzano和Mitchell指出,网络中的互惠规范的建立以网络成员之间的社会交换行为为基础,需要网络成员投入时间和努力,一方面,通过网络成员之间的社会交换,例如信息交流或社会支持,成员对他人的帮助和付出得到了回报,从而强化了成员助人的意愿:另一方面,网络成员对互惠规范的违反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抵制和制裁,从而遏制了搭便车的冲动。

四、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在线社交网络因素的影响

1.企业社会资本形成:一个整合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资本的累积是包含多个层面和环节的复杂过程,涉及企业间连带的形成、企业网络结构特征的演进以及企业间信任的建立等问题,其影响因素包含企业自身、企业间以及宏观环境三个层次,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在积累社会资本的机会、动机和条件上产生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根据对上述因素的综合,笔者得到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

(1)企业自身特征。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企业自身特征包括企业既有的社会网络特征,例如网络中的位置和占有的社交连带,以及企业的声誉和绩效特征。社网络特征决定了企业获得信息知识和了解其他企业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企业间社会连带的形成。在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或拥有更多连带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信息,在网络扩张方面有更大的主动权,从而增加累积社会资本的机会。企业的声誉和绩效特征则有助于向潜在的合作伙伴展示优势,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并且消除交易和合作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强化企业间建立连带、构建社会资本的动机。

(2)企业间特征。企业间资源禀赋的异同是导致企业间连带和网络形成的动因之一,企业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企业选择联盟伙伴、扩张网络和积累社会资本的动机,从而影响企业间连带的构建。占据互补性资源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动机建立合作与联盟,而地理位置、技术和市场地位相似的企业则由于更容易相互了解而形成联盟。同时,企业间合作关系的特征对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有重要影响,例如曾经的合作经历有助于强化双方对继续合作的期望和信任的培养。相互依赖程度较高的合作关系能够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预期,提升双方的信任。此外,企业问沟通的频次、工具和便利性也是交易与合作中积累关系社会资本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3)宏观环境特征。企业所面临的制度、市场环境以及文化特征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市场环境与文化特征影响企业对于建立企业间关系网络的决策以及企业塑造和管理自身关系网络的策略,限制了企业网络扩张行为所能动用的资源,同时,制度的存在通过法律条款、资格认证以及社区行为规范等形式影响企业对于交易与合作关系的预期,从而影响与其他企业建立关系的动机。

2.社会化网络因素对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

在现实环境中,企业社会资本的构建受到地理接近性与私人社交的约束,伴随着真实互动过程的逐渐发展演化。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社会资本的建立已不仅仅依赖于现实社会网络嵌入中的强连带,同样可能建立在虚拟嵌入中的弱连带的基础之上。上述变化引起了企业自身、企业间以及宏观环境特征的改变,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

首先,社会化网络的出现强化了企业行动在社会资本的获取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特征,例如企业原有社会连带数量和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企业获得信息的机会,从而限制了企业构建社会连带和拓展社会网络的行动。而在在线社会网络的背景下,企业能够脱离现实网络的限制,更加主动地获得其他企业的信息,从而在企业间连带关联对象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大的自。通过选择合作伙伴并借助在线社交工具维护与伙伴的关系,企业得以建立企业间虚拟连带与社交网络,占据较为有利的网络位置,从而获取和积累结构社会资本。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再被动受限于既有社会网络的特征,而是更为主动地构建网络和塑造网络特征。在虚拟社会网络中,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同样呈现出网络化和虚拟化的趋势,例如借助蕴含在社会媒体和网民中的知识,企业能够为其研发设计提供支持。

其次,在线社交网络背景下企业间关系特征与交互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由于传统社会网络中维系连带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更倾向于与同一个伙伴建构多重连带或重复连带,而在虚拟社会网络中,虚拟连带的维持成本较低,故企业基于不同目的构建较多数量的连带是可能的;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社会网络,虚拟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的沟通手段大大丰富,并且基于互联网的频繁互动业已成为新一代电子商务的最重要特征。博客、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以及用户创造内容的广泛出现,使得企业在沟通的时机、内容以及沟通互动的模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和主动性。企业间关系特征和沟通方式的改变会如何影响企业间连带、信任以及社会资本的形成,上述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最后,在线社会化网络丰富了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在传统社会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更多地来自于行业规范和法律制度,而对于虚拟社会网络而言,媒介和网民正在成为企业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了系统内规范与文化的构建和形成。在传统社会环境下,规范和制度有助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那么,在虚拟社会网络中,媒体、网民以及企业间的协同演化如何塑造网络生态系统的规范和文化,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上述问题仍需要深入探索。

网络沟通的含义篇(6)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它脱胎于现代汉语,又有与其不同的特点;既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又给它带来挑战。网络语言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并针对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形成特定的含义。创造出了传统口语和书面语中所没有的表达方式和修辞形式,构成了时下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方式。这种语言方式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许多特点。

1.简约性。网络语言将信息交流看做是主要交际内容,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减少对话的延迟、脱节,许多网民便使用简化的网络语言,这些就体现在数字谐音、缩略语、字母的使用等方面。如使用英文、英文的简写、英文的汉译谐音(GF――女朋友,源于英文Girl Friend,BF――男朋友,源于英文Boy Friend);又如使用拼音及拼音的简写(TNND――他奶奶的,PPMM――婆婆妈妈,罗罗嗦嗦)。

2.随意性。人们使用网络交际语言时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宽容度,对于某些日常交际中不常用的说法给予较大的宽容,而不被视为不礼貌用语。如“你真没良心啊!”这类亲昵的表达;又如经常用一些错字、别字,“斑竹”、“版猪”、“班主”等不同的称呼均指“版主”;再如新鲜搞笑的话语,“如子曰:‘吾尝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上BBS也。’”

3.创新性。根据语言发展的理论,青少年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喜欢通过创作节律、谐音、笑话、双关等“玩弄语言”来促进语言意识的发展。为了突显自我个性,增加记忆点,出现了千奇百怪的网名,如 “深色幻想”、“西米果”、“胭脂泪”、“妖妖”、“月亮上的狼”、“一心为你”、“ 莪髟sㄋ莪想”等等,所列举的网名中,或者是一个鲜明的形象,或者是一个意象,或者是一种声音,或者是英文,又或者是“火星文”,总之,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强调意义和价值的姓名,网名更多呈现了词语组合的偶然性。再比如网络论坛里,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又有自己的叫法,如把“朋友们一起聚会吃饭玩玩”叫“腐败”(FB),把“只看别人说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叫“潜水”等等。还比如使用数字(7456――气死我了,520――我爱你)。甚至使用符号化(“:-(”表示无可奈何的苦恼;“^-^”表示眯着眼睛笑)以及大量的同音异义字――网络通假字(如酱紫――这样子、共眠――共勉、幽香――邮箱)和古汉语中的生僻字,如(古同“梅”,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古同“住,原指光明。在网络文化中,它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

4.粗俗性。有人曾通过雅虎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有1359个,而被鲁迅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的“他妈的”则高达3305个之多。这是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所具体表现出的特点。其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造新词,如SB(傻逼)、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等随处可见;二是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而居于一隅的粗话、脏话登堂入网,一些攻击性话语的尖锐刻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如今,网络语言的粗俗化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开始向传统媒体渗透,甚至有些粗话已登堂入室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新宠。

二、网络语言造成的德育沟通障碍

网络语言的上述这些特点使得教育者如不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就难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对教育对象的主导作用就随之大为减弱。网络语言造成的德育沟通障碍集中体现在主观沟通障碍和客观沟通障碍两个主要方面:

1.客观沟通障碍。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掌握的网络语言信息的不对等而产生的信息沟,是客观沟通障碍。根据美国学者丹斯的人际沟通障碍理论,沟通障碍和“信息沟”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对于沟通的任何一方而言,了解的对方信息越多,“信息沟”就会越小,沟通就容易进行;反之,如果了解多方信息过少,则“信息沟”就越大,信息沟通双方就不容易进行,从而形成较大的沟通障碍。①德育教育工作者本身受教育的背景是传统话语方式,因而对大学生中正在流行的网络语言知之甚少,这直接导致他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使用的是传统话语方式。传统的话语方式相对网络语言显得规范、繁琐,网络语言则尽其可能的简约、新奇。因此,当教育者一直试图用传统话语方式接近学生的思想深处时,大学生却表现出对传统话语方式的不屑一顾。由于彼此话语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信息沟”的必然存在,“信息沟”越大,则双方沟通障碍就会越大。而一旦双方使用相同的话语方式,则“信息沟”就会缩小,“信息沟”越小,则双方的沟通障碍也就越小。

2.主观沟通障碍。由于教育者对网络语言文化所折射的心态的不重视而导致的沟通障碍,我们称之为主观沟通障碍。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曾说过:“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②青年学生在追捧网络语言时,其实也暴露出当下青年的一些心理问题和文化倾向。

①后现代主义倾向

据权威机构调查,大学生是网络中的主体,年青,有活力和激情,热衷于追逐时尚。他们对现实生活除了要求拥有最起码的生存需要之外,在精神上还要求新鲜的、时尚的、多变的,与传统相异的养分与刺激,而这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质不谋而合。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姆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距离消失。③后现代主义更重视的是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为青年学子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他们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在网上都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他们不断地推崇自我、追求个性,不断地花样翻新、追求另类,于是异彩纷呈的网络语言便在网民的交往中应运而生,而其中也引申出了当代青年不同于传统的鲜明个性。正如拉康所说:“词语并不是简单地表明它的涵义,而是引出语言链条上其他的词,正如一个意义本身会引出其他意义一样。”他们将大量的、随意的、无厘头的语言融于网络语言,以此来挥洒有个性的青春,来表明对理性主义的疏离,对平面化、边缘性、碎片化的后现代主义的认同。

②信仰的迷失

在网络语言中他们不讳言对现实的极度失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他们不追求崇高和伟大,只在乎现时的满足。他们心中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的教育者眼中的道德规范、纲常伦理,在他们看来都显得那么的荒谬和愚昧。正是在家庭、学校、主流意识形态等传统权威出现危机的情势下,伴随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降涌现出“问题青年”、“摇滚青年”、“痞子青年”,以及包括以网络语言现象为表征的种种青年亚文化。④他们在网上如此写道: “我们相逢在网络,相逢在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相逢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我们没魂没魄,我们在网络里乱撞撒野,抒发着小资的心情。我们大部分都有着沉重的惰性,我们满足现状,进行着所谓的爱情,寻觅所谓的幸福。在版里,我看到一个清醒的自己,感觉到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版里的帖子是这个时代里大学生的心理的缩影,是这个时代信仰缺失的见证。”

③实用主义蔓延

网络语言所独具的方便、快捷、好用、形象、即时性强等外在特点,其实从文化心态上分析就是大学生实用主义哲学的外化。实用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看待事物的标准在于对人是否有价值,即在于此物能否满足人的欲望和要求。对于一个观念,詹姆士就曾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它是真的,是因为它是有用的”。实用主义这种一度被国人鄙视的哲学如今成为诸多当代大学生的新宠。它能更快捷地满足人在青年时期的“成才、成家、立业”的人生目标。实用主义告诉他们在竞争激烈抑或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怎样才能生存和发展,告诉他们什么是“有用”的,因此,他们在网络上也使用了他们认为最经济快捷的表达方式。他们追求用最少的字表达最清楚的概念,用最形象的符号传达自己的心情,这些语言的经济原则都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映射。

教育工作者往往在意的是学生沉迷网络的这一现实,在学生推崇备至的网络语言背后又暗藏着怎么样的文化和心态的变迁却极少关注。教育工作者将学生中流行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看成是单纯地贪玩或玩世不恭,因此对这种现象往往抱有一种“不值得重视”的态度,也就是说,从内心对于这样的现象是排斥的,从没有把这样的现象当成是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一种必要途径,没有意识到在网络语言盛行的背后,学生的价值观的迷茫、信仰的缺失、世界观的淡漠和人生观的消极,因此,在主观上就难以达成与学生的沟通,沟通障碍由此产生。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构建德育话语体系

1.掌握网络语言,有效传递德育信息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现象说明了大学德育环境的重构和教育文化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德育工作者如果不学习和掌握网络语言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固于使用传统的话语方式与大学生开展沟通交流,势必无法有效达到教育效果,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从而失去掌控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因此,德育工作者只有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建构新的德育话语体系,才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只有很好地掌握网络话语这一新的沟通媒介,才能够真正与大学生展开思想交流和对话沟通,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及时有效地传递教育内容,取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2.接纳网络文化,消解德育沟通障碍

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地达成消解沟通障碍的目标,就必须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分析、掌握、了解学生在网络语言中流露出的思想倾向。一方面,教育者要走进学生的网络世界,包容并接纳学生的网络文化,透过网络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博客、BBS、电子邮件、QQ等网络交流方式和学生建立起平等沟通的桥梁,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让学生畅所欲言。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在网络中表露出的负面情绪进行积极的、正面的疏导。通过网络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说出很多平时面对面不好说、不愿说、来不及说的话,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积极地面对人生、应对挫折、笑对未来。针对学生表现出的对后现代主义的盲从,可以通过剖析后现代的各种消极观点,在网上“引经据典”地加以批判;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信仰的迷失,可以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帮助其建立起崇高信仰;对学生对网络实用性的顶礼膜拜,可以发挥其主动性,比如可以在校报上开辟一个网络论坛的版面,请学生定期收集各类网络语言和网络事件,并对此展开讨论,由老师加以引导。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会因自己的参与而意识到哪些网络语言是健康的,哪些是糟粕。老师的引导则会指导他们如何去鉴别时尚事物。

在这样一个网络风行的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者要想真正地消解与大学生的沟通障碍,仅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使用和驾驭网络,使网络成为宣传、交流、教育、沟通的工具,用网络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网络这把双刃剑,一度引导学生走向迷茫,教育工作者就要重新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走向成熟。

注释

①(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7

②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99]:13

网络沟通的含义篇(7)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尤其是在通讯交流与沟通方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仅仅通过书信,电话等工具来交流,更多的是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来进行沟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软件以及在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网络语言。在这个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的时代,尤其是以我们高中生等青少年为代表的新一代网民,我们给网络社会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这个社会现实。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其来源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自行创造的词组或短语,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并延伸至现实生活,表达特定的生活价值取向或社会价值取向,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短暂流行性等特征的一种语言。

(二)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来源

网络流行语归根结底是来自于社会,它可以使社会现实的一种写照也可以是人们对社会现实事件的一种看法与观点。诸如“富二代”、“我爸是李刚”“我妈喊我回家偷菜”等网络流行语都是网民大众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及社会现象的看法与反应。一些网络流行语代表的是网民们对这些社会事件或赞扬,或调侃,或嘲讽,或愤慨的看法与心态,它们引起了社会现实的共鸣,从而其在社会上迅速流行起来。

从语言特点上来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极具特色性,它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从数字到谐音词汇再到英文缩写,它的表发形式更多的是趋于简介明了,时效有趣的方向发展。例如,我们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或用到“886”、“V587”、“GG”、“米兔”、“3Q”等等网络语言。这些词汇都是来自语言,它们通过简短的词语、字符与音节表达了丰富的含义,这种形式也是网民大众们喜闻乐见的。所以,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也与语言特点相关联。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备受网民们青睐,一种形式多样的新兴语言,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征与特点。

(一)形式简洁,使用方便

现代网络交流沟通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快捷方便,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青睐简易快速的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中有大量采用数字、字母、缩写以及谐音的方式将复杂的汉字输入转换成快捷的数字、字母及其组合,这样的形式起来更加方面,同时又显得时尚简洁。例如,“V587”表示“威武霸气”,“666”表示“非常厉害”,“RT”表示“如题”等等。这样的表达方式在网上沟通交流时缩短了人们打字时间,同时形式简洁新颖。

(二)非独立存在

大多网络流行语都是非独立存在的,换言之,它不是大众平时所用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系统,它只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其自身不具备独立性,它没有一种语言应该包含的完整语言系统、基本词汇以及语法。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基于传统语言之上运用多种方法创造出的幽默诙谐、方便快捷、形式多样的语言形式与风格。例如,“猪脚”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表达的是猪四肢的一部分,而在网络流行语中它表示的则是电视剧或电影乃至某个时间中的主人公。除此之外,“打酱油”、“俯卧撑”等都是如此。

(三)想象奇特,富含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做是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我们可以将其与成语或歇后语做类比。成语及歇后语是通过四个字或一句话来表现一类事物或一种寓意,网络流行语可以同样看待。一句简单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丰富的含义,这便是网络流行语创新性的特点。我们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天才”、“偶像”等词R,在这里它们表达的不是原有的意义,前者应理解为“天生的蠢材”,后者理解为“呕吐的对象”。这些网络流行语看似普通,实则蕴含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又譬如,“you can you up”表达的是“你有能力你就上”;“你这么腻害,你家长造吗”表达的是“你这么厉害,你的家长知道吗”;在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在赛后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洪荒之力”俨然已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语言极具创新性,想象奇特。

(四)时效性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快,淡化消失的也快,它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之中,时效性是其一大特点。由于网络流行语都是伴随着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的,在某一时间段内某一条网络流行语变得时髦,流行起来,但当与之相关的事件被人们渐渐淡忘的时候,该条网络流行语也可能逐渐被人们所淡化。例如,在2008年年末,网络游戏“偷菜”逐渐流行起来,一时间“我妈喊我回家偷菜了”、“我们偷的不是菜,是人生”等网络流行语在大众之间流行起来,但到现在,当“偷菜”游戏不再火热时,这些网络流行语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三、网络流行语传播特性

(一)传播范围广,群体基数大

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网络环境之下,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一旦将其在网络之上便会在短时间内传播开来,在全球范围内我们都能获知该事件,网络流行语亦是如此。在信息网络这个大时代背景之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它不受时间、空间及地域的限制,受传播人群的年龄、职业、学历等因素的影响极小,如此一来,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群体基数也是非常之大。

(二)传播方式渠道多样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与渠道变得多样化,正是因为这一传播特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才会非常之快,影响力非常之大。现代化的社交媒体软件,如微信、微博、QQ、贴吧、论坛及Twitter等大众所喜爱的社交软件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平台。网络流行语始于网络,通过众多的传播方式,其中一些网络流行语会从“网上”到“网下”,走向大众,走向人们的生活之中。

(三)传播目的多元化

W络流行语的传播目的是多元化的,网络流行语一部分是在社交媒体软件上交流聊天时所需要的,一部分是人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的看法,还有一部分则是娱乐消遣之时传播开来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环境之下,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目的也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四、网络流行语带来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从产生到被人们广泛引用都有其意义,它在各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包含积极影响同时包含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流行语新奇、简洁、独特等特点使得其在交流、娱乐、广告乃至语言教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语言形式变得多样化,更加幽默风趣,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通过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交流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此外,网络流行语同样是人们表达内心想法,或用以发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是网络流行语给我们生活工作与学习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没有特定的规则与规定,它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在一定程度上会违背语言的规则,存在不规范之处。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是非常随意的,这会使得人们在使用它时产生一种惯性,可能会不顾场合随意使用网络流行语,不知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流行语。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对我们青少年而言,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对我们学习母语时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结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语言形式丰富了我们的词汇,发展了我们的语言,它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弄清它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来源、自身特点以及传播特点的基础之上,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尤其是对我们青少年而言,要全面确切的认识他,要以正确的方式去使用,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它。懂得珍惜和利用网络流行语的有利的影响,铸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网络沟通的含义篇(8)

2 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技术是一个新时代的产品,学生喜欢接受,但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和便利海量信息等优势,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空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得到增强。利用QQ聊天和其他通信工具,可以开展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培训和教育,因材施教。

3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

原因

3.1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沟通主体的网络素养差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靠新媒体的沟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应归因于新媒体沟通主体的网络素养差,从而影响新媒体的沟通。新的媒介素养主要表现在新媒体应用的通信能力和质量。通信能力和质量在这里主要表现为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的灵活性和发挥新媒体沟通能力的水平。显然,如果新媒体的用户素养差,肯定会影响沟通的有效性,造成沟通障碍。此外,一些新媒体的沟通及主要的思想训练方式欠缺。在新媒体环境中,一些教师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注重实际和国情,不能掌握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一些教师不能识别有用信息,如复杂的新媒体信息,不能找到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3.2 部分学生对新媒体沟通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欠缺

目前,利用新媒体沟通,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特别高,教师可以不自觉地在通信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是不是愿意参加或参与也没有得到他们真正的想法,这是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学生的参与能力欠缺,主要是指没有掌握新媒体的核心价值。

3.3 新媒体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

在现实中,往往让新媒体传播的主体、对象和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旧的内容的传播观念落后,针对性不强。这主要是指通信的内容,在社会发展的现实中不能与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求同步。

4 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4.1 构筑网站,完善设施

网站用以加强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指导,是一个典型的校园红色网站。学校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软件建设,一直通过网站为学生提供支持,特别是主题网站。为补充校园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所面对的广大的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提供心理辅导,扶贫助学,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2 充分发挥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的功能

实时网络工具,如QQ,具有快速、强大的互动功能,可以开展教育指导工作,构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络即时工具的这些特点,可以缩短教育工作和对象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隔阂,并能有效地解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对一”的弊端,实现“一到多”,并可以实现远程教育和沟通,以便更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信息,并提供便利条件,从而覆盖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到达的地区。使用网络,建立网上学生组织,如网络团支部,创建一个类QQ群,很多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络家园”,这些“网络家园”帮助学生找到一种归属感。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常使用这些网络家园开展活动,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开一个网络空间。同时,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博客,作为一种网络平台,包含书面工作、娱乐,吸引每一位网友的参与。特别是许多学生网民也建立有自己的网络博客,成为与外部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平台。许多学生在博客上针对他们的成长记录发表意见,博客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成长“记录器”。

4.3 围绕新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网络沟通的含义篇(9)

 

一、引言

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人们通过网络这样的沟通方式已经越来越常见。无论在工作领域、学习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网络的快速、便捷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除了用最便捷的方式——移动电话来进行日常聊天之外,网络聊天便是首选。因此,网络聊天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这种新产生的网络聊天用语有其独特的地方,特别是网络新兴词汇的大量产生,可窥探出英汉语言未来发展的趋势。由此,可以促进语言学研究方向的发展。

二、英汉网络聊天语中新兴词汇构成之共同特点

通常在网络聊天用语中有词和句来表示。一个意思的表达可体现在一个或几个词上,当然,通常体现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上。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作为聊天用语都具有时代特征,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且流行开来的。在英汉常用的聊天用语中,他们的构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新兴词汇的构成有着共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构词方式上,是在传统意义上的构词方式基础上衍生出的具体时代特征的新词汇。

(一)网络新兴词汇的复合构成方式

从词汇学中的构词方式来说,复合式的构词是英汉词汇中最常见,且构词单词数量最多的方法。在网络聊天用语的词汇中信息传播,新兴词汇的产生有大部分是依照这样的方式构词的。复合词顾名思义是由一些词汇复合形成的,确切地说,汉语词汇一般是将两个或以上的词语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或两个汉字相组合,从而形成具有新词义的词语;而英语词汇多是将两个或多个单词中的一个或多个字母相组合,而形成具有新含义的英语单词。这样的复合词可以避免创造出全新单词的困难,且这样创造出来的单词容易被接受,也易被推广。比如说,英语网络新词中具有影响力的一词——Chimerica,其中文意思是“中美国”。该词从构词形式上一眼便能够看出是将大家熟知的单词“China(中国)”中的前三个字母“Chi”与“America(美国)”中的后六个字母“merica”相组合,形成了“Chimerica”这个具有新含义的词语,同时,该词的基本含义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Chimerica”一词是2007年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家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学石里克教授共同创造的,描述的是中国加美国这样的一种中美关系,这种关系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其内涵非常丰富。该词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本身的含义上,都很容易猜读和理解论文格式。因此,当这个新词一出现,很快就具有了普遍性。再如汉语中的流行词——卡奴、房奴、车奴,熟女、剩女等,这类词语的构成特点都有一个固定的词语模。单独看其中的一个汉字,如卡,车,房或者熟和剩,只有其基本含义,但是一旦加上了一个词模就可以形成一个新词,而这个新词是根据时代特有的某些元素为背景而产生的。在例词中,“奴”是指奴隶,基本含义指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或不能自主的人。现代社会中当然已经没有奴隶主或者地主,但是人们就用着奴隶的意思,根据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而出现了很多反映社会现象的新词。卡奴即指一个人使用大量的现金卡、信用卡,但负担不出缴款金额或是以卡养卡、以债养帐等方式,一直还利息钱的人。同样推理,车奴、房奴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这些词也只有在当今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

(二)网络新兴词汇的谐音构成方式

英汉网络新兴词汇中,利用谐音来造词也是新兴词汇产生的一种重要方式。谐音的利用有两种形式。第一,借用原有的同音但不同的字来组成新词,这个同音不同字的新词有着新的含义。这种谐音新词出现在汉语新词汇中较多。如近几年来,随着物价的猛涨,在商品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新词,这些词是人们为了表达心中的不满和戏谑而创造出来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和“苹什么”等是最流行不过的词语信息传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借用传统词中的“逗你玩”、“算你狠”、“将你军”和“凭什么”的基本含义,然后将所要表达的新事物的主体来套用传统意思,就出现了能反映时代某一现象的新词。这个新的主体事物的发音与传统表达的字词发音相同或相似,却有了新的意思。第二种谐音构词是利用英语和汉语两者的发音,找出与其对应的相同或相似的谐音,谐翻译出来的新词,如下面的这个单词。2010年中国最流行的词——给力,该词也是流行的网络词汇,它是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一般也可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可以使用这个词。它在英语词汇中难以找到一个与其对应的意思,因此,有外国网友就直接将“给力”这个词音译过去,生造出“gelivable”这个单词来,该单词虽然没有被收录到英语词典中,但是当它一出现,便在网络语中流传开来,外国人也更愿意用“gelivable”这个单词来表达中国的“给力”含义。反之,从英语单词的发音中音译生造的汉语词也有相当数量。如近几年来网络上特别流行的“博客”,就是从“blog”这个单词音译过来。blog本身的含义是网络日志,在字典里没有“博客”之说,但blog的流行让网友通过该词的谐音,创造出“博客”这样的具有专属性的名词,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因此,英汉新兴词汇的构词中,谐音构词也是一种共同采用的方法。

(三)网络新兴词汇的语码代替方式

语码是用一种或多种形式来表示新词意义的方法。英汉网络聊天新兴词汇中有很多就是这种形式。它们用简单的字母或者汉字、符号、数字等来表示传统意义上的词,但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英语中,人们用一个或多个字母或大写字母来代表流行语意。这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默认的缩写形式。如,BF代表boyfriend(男朋友),GF代表girl friend(女朋友)等。在汉语的聊天使用中也常见,如GG代表哥哥,JJ代表姐姐,DD代表弟弟,MM代表妹妹等等。此外,用数字表示意思的也越来越多,常见的3Q表示thank you,94表示“就是”,4表示“for”等。有些就更加简单了,用一个数字符号就可以表示一个意思信息传播,如“=”表示“等一下”,这种方式既简单省时,又易懂。这种用语码来代替传统意义的不同字母和符号,在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个新词汇产生的手段,英汉网络聊天新兴词汇中都常见。

(四)网络新兴词汇的旧词新义方式

从传统的词汇构词法中解读,一词多义是普遍现象。在英汉网络新兴词汇中,因时代特征的需要,某些具有基本意义的词便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产生了新的意思。旧词新义一般有三种形成方式,即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词义的升格和降格以及词义转移。汉语词汇中“山寨”一词是近几年流行火爆的词语,原含义是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有着不被官方察觉或者不愿管辖的意味。而现在更多有着新的时代现象特性,“山寨”作为产品的代名词而被社会认可和炒作,并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意思用来指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发展壮大的反主流的文化现象。这种意思是随着当今社会盗版事物的猖獗而产生的论文格式。又如英语中的hacker一词,原意为“乱砍者”,现引申为“黑客”。该意是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产生而新生的意思,进而还用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来借指代一些人或物。旧词新义不但反映了人们习惯于接受熟悉的稳定的英汉词汇,而且揭示了人们趋向在旧有基础上的求新求变求异。

三、英汉语言未来发展趋势

从英汉网络新兴词汇的构成形式上可以看出新词汇比原来的单词简单易认。从语义来看,生动贴切,简练明确。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单位之一,是细胞,是元素,因此,词汇的特点能够看到语言的特点。由此可见,英汉语言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向着简约、生动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共同原因——时代背景和语言本身的词汇构成特点。

(1)英汉语言未来求简趋势的共同背景

从以上的英汉网络新兴词汇中所知,所有的新兴词汇都带有时代的元素。他们有的包含着时代的流行元素,有些包含着时代中某一特殊现象,或代表某一特别事件等。新兴词汇都是对这些时代元素、现象等的高度概括和提炼。21世纪的今天,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在这样的共同背景下,利用网络沟通的人们便会从中寻求一种轻松自如的方式来调节压力,便于沟通。单词的简约化为网民提升了语言使用的速度,各种各样的形式为他们的理解提供了便利,而高度凝结的语义为他们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心情环境。因此,英汉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在具有时代特征下的简约化发展。

(2)以英汉网络新兴词汇构成的共同特点为基础的英汉语言未来求简趋势

英汉网络新兴词汇的几个共同构词方式表明,复合式是将多个单词复合成一个新意义的词,如汉语中的“卡奴、房奴和车奴”等,英语中的“Chimerica(中美国)”等;谐音式是将原有的词套用成新意义的单词,如汉语中的“豆你玩、蒜你狠”系列信息传播,英语中的“gelivable”等;而用简单的符号、字母、汉字或者数字作为语码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词就更加简单形象,如汉语称呼系列中的“GG、JJ、DD和MM”等,英语中的“3Q”等;即使是旧词引申新义也是在不增加任何汉字或单词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新意义的词,如汉语中的“山寨”,英语中的“hacker”等。从网络新兴词汇的长度上看,非常直观地表明新单词比原有单词更加简短,如汉语中的“型男、熟女”就是“有型的”加“男人”的复合以及“成熟的”加“女人”的复合;而从语义上看,新单词是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概括,就如“熟女”而言,其实所指不仅仅是“成熟的女人”,而是特指那些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内涵,气质优雅,自爱自信,懂得体贴和关怀的女人。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基本构架对整体的结构有着重大的影响,从以上的新兴词汇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英汉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求简化。

四、结语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的不断向前发展加速了人们生活的节奏。英汉网络新兴词汇的产生会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和发展变化,同样,英汉语言的发展也会随着时代的要求和传统意义上的构词特点而变得更加简约。

参考文献:

[1]Paolillo,J.Languagevariation on internet relay room: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J].Journal ofSociolinguistics,2001,5(2):180-213.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网络沟通的含义篇(10)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061-02

何谓政府形象,学界对此尚未有准确一致的定义。概括而言,政府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客观实在的认知和评价。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指政府本身的执政水平、整体素质、行政效率等等,另一方面还包括社会公众对政府执政的理念、方针,以及公共政策等行政行为形成的认知与评价,具有广泛性的主观判断。所以,政府形象不仅仅是政府本身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公众对于政府所做的感到满意。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互联网蓬勃发展,政府原先的统治、管制职能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政府的角色定位应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基于此,政府的形象也应从原来的强势、管制、威严,向民主、阳光、透明政府转变。

一、网络舆论危机的含义

首先说网络舆论,概括来说,网络舆论就是指网民对最近发生的公共事务或政府行为,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带有一定的时效性和随意性。所谓危机,由两种含义,一指“危”,即危险;二指“机”,即机遇。故危机所代表的是一个质变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预示着两种可能,一种是情况从此好转,还有一种则是彻底恶化。而网络舆论危机正是由网络舆论发生质变而引发的,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叛逆性或者说是不利的负面舆论占据了舆论阵地的主导地位,给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带来十分严重恶劣的影响。故暂可将网络舆论危机定义为:网民对发生的突发事件(以社会、政治性事件为主)借以互联网这一平台发表评论,当负面评论成为舆论主导的时候,对个人和社会乃至国家带来严重后果的一种危机形态。

二、网络舆论危机下政府形象塑造的困境

(一)政府与网民之间信息沟通缺乏,政府对网络舆论认识不足

沟通指为了设定的目标,凭借一定的符号载体,在个人与群体间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与互通信息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应对危机的过程就是政府维护、巩固或重新塑造自身公众形象的过程,反之,获得了良好形象的政府又能够强化自身的舆论危机管理能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公共舆论危机出现前,许多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必须靠沟通与协调来解决,与网民第一时间的沟通几乎决定了之后整个网络舆论的走向。但是,在公共危机情境之下,往往有些地方政府由于存在传统统治思维习惯,轻视网络舆论力量,认为网络舆论只是“刁民瞎起哄”不加理睬,等到最后网络舆论积压形成巨大压力的时候,才迫于舆论草草回复,却失去了应有的公信力。有些地方政府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作用、效果、影响力尚缺乏客观的认识,加之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根深蒂固,就不难理解2007年发生的陕西“华南虎照片”事件了。

(二)网络舆论的任意性和复杂性使政府处在两难的境地

许多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是历史民主的进步,有的甚至把网络舆论等于民意。但是笔者并不完全认同。当然,勿庸置疑,网络舆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强大的影响力和推动民主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即负面作用。其一,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网民无须为自己的言论造成的后果买单。这就造成网上舆论缺乏理性,有时甚至是某种情绪的渲泄。这种舆论任意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公民享受到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并以此监督政府。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滋生非理性言论的温床。由于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个突发事件引发的讨论使得每个网络参与者都可以自由地参与事件讨论,但在同时,网民却不自觉地屏蔽了与之相关的理性。极端意见与网民的情绪化言论一旦汇合,便形成燎原之势,席卷整个互联网,而理性讨论则被淹没在无数的口水中。其二,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与自发性使得互联网充斥着海量的言论与信息。因为网络舆论一般是自发性的,绝大部分是通过QQ、BBs等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群体的传播而扩散开来的。而且网络舆论不象传统媒体那样有明确的舆论导向,大多是由你一言、我一语的贴子所组成,是无数个网民观点的汇集,正因为如此,大家不是看到一种经过理性思考的观点,而是“观点的市场”。这就使网络舆论变得愈加复杂,这种网络舆论多元化并不见得利大于弊。在笔者看来,正是这种复杂化带来的负面作用使得网络舆论难以控制管理。网络舆论的太规模泛滥最终形成舆论的混乱无序,并导致自觉舆论的丧失。所以,在对网络舆论的管理中,政府要拿捏好“松”与“紧”的分寸,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三)网络舆论的戏谑式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对政府正面形象的消解

网络舆论来源于民间,自然带有浓重的草根色彩。网络上盛行的草根文化的最主要特征便是“去中心化”,即解构权威,流行恶搞,反精英化。众所周知,互联网上充斥着无数的搞笑段子,这种搞笑等同于一种恶作剧。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公众的负面不满情绪在得不到合理渠道宣泄的时候,网络便成为了一个最合适的场所。官方舆论愈是严肃威严,网络舆论就愈是滑稽、无厘头。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空间,网民为了博得眼球,还造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词语和段子和官方唱对台戏。诸如“河蟹”、“欺实马”、“鸡的屁”之类,无一不是对政府官方舆论的嘲弄和讥讽。网络舆论的戏谑性表达一方面来自于网民自身恶意炒作,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网民对官方舆论的不满。政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二元化矛盾。造成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两者截然相反的表达方式。真实生活中,官方舆论把持着话语权,政府以传统媒体作为媒介,进行单一的政治说教和灌输。而在网络空间里,网民们不受此约束,不需要一味的接受官方传播,等级制度所赋予的政府话语权被网络无情的解构,并颠覆了意识形态灌输的基础。

三、网络舆论危机下政府形象塑造的策略

政府形象传播环境的改变要求政府必须从新媒体传播特点与当代中国政治现实出发,通过逐步公开政府信息、加强与新媒体的沟通、落实危机后续处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律制度建设等途径,以便及时消除网络舆论危机的负面影响,塑造一个全新的阳光、亲民、服务、法治的政府形象。

(一)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化。实行电子政务

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信息透明度不高,公民的知情权难以保障,多元利益诉求通道需要理通。旧有的政府主导型的精

英为主体的公共政策制订机制,已不再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的要求。而新媒体的诞生和网络社区的发展,恰好促成了政府向阳光、透明的执政方向转轨这一契机,同时使政府不可能在单方面垄断、闭塞信息。只有政府放弃信息垄断权,公民的知情权才得以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和网上公共舆论才会更理性、更科学。这里的信息并不仅仅指公共危机方面的信息,政府内部的政府信息也应适当公开。公开应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寻求突破,信息公开的形式可以是政府主动公开,也可以是公民申请公开,公开形式可以是政府公报,也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和其他形式。就受众群体而言,电子政务的对象是最广泛的,也是最方便的。例如,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站还可以设立网络舆论发言人,就公众对某些行政文件和行为的意见、建议做出回复。这样政府不仅可以把握网络舆论的动向,还能迅速对网络舆论反映出的民情民意进行细致分析,总结自身行政不足之处,提高行政水平。

(二)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打造具有责任感的新媒体

网络沟通的含义篇(11)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听、说、读、写等技能样样要求掌握。“说”往往要求在公共场合进行,如教室。即席用母语当众演讲都会让大多数人觉得紧张,用外语说无疑会更加紧张了。另外,对网络英语学习来说,英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

焦虑是变态情绪之一,又称心理异常,一般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地威胁,使其自尊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Oxford认为语言焦虑是学生因为要运用目的语而产生的害怕心理,是影响语言学习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1986年,Horwitz等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一个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在这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著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结(1991:25)。MacIntyre & Gardner(1994:284)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与外语语境(包括听、说和学习)有着特殊关系的紧张和畏惧感觉。

管理资源是一个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管理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保证。经常出现因管理思路的变化而导致重大的变革。比方说,在我国的电视大学教育中,有效管理的实施和到位问题经常得到特别的关注,也经常因此诱发一些教学变革;正在试验中的注册视听生的变革等等,几乎每一次变革都与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相关联。管理活动的实施由学校的专职管理人员和兼任管理职责的教师来完成。比方说,校长同时是教师,一般学科教师也可能兼任班主任等管理职责。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又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着不尽相同的情绪表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英语学习焦虑。通过观察、访谈等手段,笔者了解到了一些典型患英语焦虑症的学生的情形,并尝试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以下是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归纳出的初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焦虑的原因及教师实施的应对策略。

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活动中同样包含管理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教学信息资源等地支持因素在内,对于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来说,其中任何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条件的不同,这些支持因素的运转方式也不相同。在图2这样一个网络远程教学系统中,管理活动通常借助两个通道对学生发生作用:其一是通过网络通道,将管理信息发送给学生,也通过网络道来接受学生对管理信息的反馈;其二是管理中心通过遥控一个远在学生端的管理包来实施对学生的面对面的管理,这个管理包有进是借助一些派出或者在当地聘用的管理人员来实现,有时是借助其它方式传递煌管理文件下实现。而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多是借助网络来实现,包括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即通过网络递送教学信息收集反馈信息等。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寻找学习信息,这些寻找活动也能得到教师的一些指导。

网络教学发展的最终制约瓶颈是教师的注意力资源。当前,一个不负责任的流行观念就是简单地将渠道的丰富与沟通的增进对等起来,甚至混淆为一个概念。产生的观点就是网络媒体可以几乎是无限制地扩大招生人数,提高教学效率。估我国,教育事业的相对落后使得我们急于寻找效率更高,受益面更大的教学模式。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指望借助某种先进媒体的作用使教育的质量和数量在一夜之间“赶超英美”是不现实的,无疑是式的天真幻想。决定教学规模及教育水平的最终制约瓶颈是教师的注意力资源,是教师的质量与数量,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的教育投入。

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特别是英语上的学困生,他们的英语学习状况多数在小学时已经有点问题,进入中学或大学后,发现自己越学越吃力,成绩越来越差,担心自己再也学不好英语了,对英语惧怕,课上表现害怕、紧张,从不主动发言,焦虑心理非常严重。

有些学生看上去也很努力,学习成绩也不算差,但由于中考的压力,理想中的高级学校要求的考分比自己的目前成绩要高得多,他们总想短期内达到理想成绩,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很多,连下课也手捧英语书,端坐于课桌,好像是“争分夺秒”,可是效果却不明显,考试成绩总是不够理想,情绪上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

在说的方面,学生普遍感觉压力最大,焦虑感最强。有些学生英语课上不敢开口说英语,他们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害怕当着全班同学出错、丢脸、害怕教师、同学对自己作出负面评价。

在新的媒体群落条件下,教师除借助传统媒体向学生递送知识信息外,还增加了借助网络媒体与学生进一步沟通的机会。理论上,这些沟通作为通常面对面沟通的补充,也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意义,比方说,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也可以进一步沟通感情,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使教师对学生产生更多人格等方面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夫子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即有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的双重含义。在此作一个小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可以认为在三个层面上实现意义:其一,情感沟通;其二、管理沟通;其三、知识导航与传授沟通。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仔细分析其原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焦虑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