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5 17:03:06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篇(1)

1.家庭教学的方式不够科学

其实父母都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但是不同的家庭在生活经历、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各方面都有差异性,可见,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

其一,过于溺爱,这是从古至今也是最常见的方式。目前独生子女很多,对于孩子都是过分监护与关注,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就是典型的将孩子捧在手心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出发点很好,都希望孩子快快成长,希望孩子以后能干。因此,对于孩子在吃、穿、玩等方面的要求就会过于迁就,无条件地满足。但是家长在进行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娇生惯养”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后期伤害,会慢慢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心灵健康进行吞噬,逐渐将孩子变得过于自私、任性、脾气坏等等,特别造成孩子性格的脆弱,甚至在人格上越来越无能。过于依赖父母的性格,最后导致孩子在成人后完全丧失心理抵抗能力,受不起太大的挫折,更谈不上肩负社会责任。为此,整个成才路程子女和整个社会多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其二,专制型模式。专制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尊重、不理解孩子,主要方式就是强制性要求做什么,以冷酷为典型方式。这类家庭教育崇尚的是“孩子不打不成器”这类错误的理念,在家庭想通过监护权来构建对孩子的权威,其目的是让孩子不能有反对意见,不做就打就骂,严重的就会造成悲剧。从而造成孩子精神上与肉体上的痛苦,甚至严重侮辱了孩子的人格。逐渐造成孩子怨恨的性格,出现对他人施暴、离家出走、误入歧途等等现象。

其三,过于宽容。这类方式是对孩子过于放任,让其自由发挥,不干涉、不阻止,父母对于子女没有正确的要求和引导。这是典型的消极式家庭教育,这类父母坚持“人大自然通”的道理,进行放任管理,结果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更多问题。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篇(2)

    有些心理学家、教育家把家庭教育分为说服型、专制型、自流型、溺爱型、奢望型、矛盾型、惩罚型等类型。

    说服型:父母对孩子采取讲道理、正面教育、循循善诱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式,能较好地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孩子的个性和谐发展。

    专制型: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要孩子唯命是从,不许提出异议。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从而使孩子形成胆小、多虑、孤僻的性格。

    自流型:对孩子没有要求和约束,任孩子自行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散漫、任性的性格,孩子极易沾染上社会坏习。溺爱型:父母无原则地迁就和庇护孩子,过分地溺爱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自私任性、自控力差、逆反心理强,形成娇气、自傲的性格。奢

    望型: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从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并迫使他们去实现。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肩负着过重的精神负担,他们在生活中缺乏与年龄相符的乐趣,心理发展不和谐,极易产生胆怯、急躁、对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心的现象。

    矛盾型: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不同,或者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始终如一,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甚至截然不同。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心理紊乱,孩子容易形成多重性格。惩罚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施以责备、叱骂、体罚、威胁、冷待等手段。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孩子易形成急躁、偏激、固执、冷酷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

    任何一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后就会自然地显示一系列的特点。渗透性:家庭教育的方式体现在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长作风,以及家庭氛围上,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时刻都会影响、感染着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强化性:家庭教育的方式具有强烈的强化作用,即强制孩子按教育者或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人际态度、处事方法等去生活,稍有违反,孩子就可以从父母的表情和态度上得到反馈,便又立刻顺应父母的要求,时间久了,孩子就适应了这种被强化了的特定模式。超前性:不少父母在教育子女,都潜意识地按照未来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教育方式。明智的父母大都根据社会的发展教育子女的,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努力学习,或者掌握一技之长,或者学会经商、自食其力等。家庭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强化性、超前性等特点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可以抵御社会阴暗面对孩子的侵蚀与污染。

    (三)形成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

    1.历史条件的制约

    中国家庭教育受中国旧式封建思想的影响,父母的命令就是道德的准则、行为的规范。清末,在维新、改革思潮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这种封建式专制家庭教育也没有受到任何冲击。民国以后清王朝被推翻,民主宪政思想开始流行,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开始动摇。但是,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强烈冲击下,这种旧式家庭教育观念才从根本上开始崩溃,然而,还留有它深深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人际关系,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都变了,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式的封建式专制家庭教育已不复存在。

    2.父母的文化、理想、信念、性格的影响父母对子女都有期望,这种期望直接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理想、信念、性格等因素。父母是孩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向导。父母文化水准的高低标志着家庭的文化素质和

    文化程度,它是家庭教育这座精神大厦的一个框架,理想和信念是这座大厦的栋梁和支柱。在一个文明、和谐的家庭里,家庭教育方式一定是民主型、说服型的。

    3.不同类型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还取决于家庭类型。家庭类型取决于父母双方和睦与否、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是否发生异常事故等。父母不和,往往导致对子女教育的放任;父母如果忙于经商或只顾自己的工作,也往往会忽略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不稳定,收入时多时少,父母时而高兴时而失望,也会影响教育子女;某些发生了意外重大事故的家庭,会放弃或忽略对子女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是儿童的第一个心理“课堂”

    家庭教育是幼龄儿童第一个心理“课堂”,是人生各种心理因素萌发和初步定型的关键。这个萌发和定型的过程悄然来临,但又是相当迅猛的,因此,可操作性和可控性难度比较大。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我们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随着孩子的长大,要改正小时候养成的许多坏习惯,孩子越大,需要改正的毛病就越多,而且这时候的教育很难见效。这要归之于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没有注意保护孩子心理成长的自然生态系统,从而使许多孩子的成长步入心理误区。这种情况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尤为严重。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是孩子个性心理的形成时期,到7岁个性心理基本定型了。通过对许多孩子的跟踪调查表明,他(她)们心理品质(任性、懒散、富于攻击性、好胜、内向、外露、认真、细心、善思、文静、善良、自尊、伶俐或迟钝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其中最坏的是任性,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任性最初是怎样产生的,更不会预料到任性发展的严重后果,父母总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可以迁就,但是孩子有了任性之后的教育就会变得困难。孩子有任性不可怕,关键在于教育,而且越早改正越好。家庭是孩子的爱的熔炉,也是第一个心理熔炉。父母是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基人,也可能是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扼杀者。应注意到,大多数孩子是在溺爱中成长的,溺爱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而任性又阻碍了对孩子的教育。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疼爱与教育是不一致的,那么,疼爱就向溺爱转化,理智的父母应当引起注意。

    三、中国的家庭

    (一)家庭教育及其类型

    家庭教育受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的旧类型,如专制型、自流型、惩罚型、矛盾型等已经很少见了,这反映了随着中国社会巨大变化而引起的家庭文明水准的普遍提高。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说服型、溺爱型和奢望型等类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革新与进步,新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因此,又涌现出一些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其类型,例如:民主型:与前面说的说服型不同,在民主型家庭里,父母尊重孩子,在生活中孩子享有一定权利,有发言权、有提出自己要求的权利。这样会使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在生活中心情舒畅。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主、自立能力强,性格开朗,富有忧患意识。全方位型:父母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全面发展,品学兼优,性格开朗、活泼,有较高的智商。智力型:父母只注重发展孩子的智力,忽视了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平衡发展,模式单一。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全面发展,性格孤僻,思维单一,反应不敏捷,缺乏创造性,劳动观念差。道德型:父母过分强调孩子的品德教育,规范孩子的行为、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却忽略智、体、美、劳的发展。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安分守纪、忠诚老实,但是思想不活跃,胆小,没有开拓创新意识。经济型:父母让孩子过早地放弃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习经商、务工、务农等。这种方式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摧残,是一种没有教育的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者对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目的、方式和方法是由父母的思想、情操、性格与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家庭教育这些因素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的影响通过父母作用于孩子,父母好像一个具有特殊构造的“过滤器”,这个“过滤器”是有特殊功能的,具有强烈的选择性。通常人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家庭教育中也应包括父母的自我教育,因为:

    1.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是教育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许多家庭里,父母常常用自己的偏见去教育子女,甚至在习惯、生活方式、情态等方面,也要求子女同自己一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些东西,未必能适合今天的孩子。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篇(3)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关于自由教育的名言,几十年来,在这句话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自由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在自由式的教育中得到了成长。事实上,除了正规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之外,在幼儿教育领域,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也是非常受用的,幼儿保留着最多的童真,因此自由式教育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言的贯彻,影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陶行知名言在幼儿教育中的体现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在幼儿教育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主要有:

首先,根据幼儿的天性选择不同教育方式。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孩子性格安静,喜欢安安静静的教学方式,而有些孩子则好动,在运动中更能接受新鲜事物,而有些孩子总是有些奇怪的想法,在问答式的教育过程中更能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根据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等,主要的目的就是顺应孩子的思维,根据孩子的特点,在让孩子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根据幼儿的天性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陶行知先生的自由式教育名言在幼儿教学中的集中体现。

其次,幼儿教育中游戏式教育的应用。顾名思义,幼儿教育的受众是幼儿,大多是7周岁以下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贪玩,头脑中学习的概念还未完全确定,所以说,在这个阶段,孩子最喜欢的还是做游戏,选用游戏式的教育方式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今天的幼儿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游戏方式,较传统的唱歌、舞蹈相比,今天的游戏更生动,更有趣,也更吸引学生,幼儿教师就是运用这些游戏陪伴孩子,让孩子在游戏的欢乐中获得知识。根据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想要实现更好的教育目标,就要解放孩子的天性,而游戏是最容易打动孩子内心的方式,自然可以最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所以说,幼儿教育中游戏式教育方式的应用是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言在幼儿教学中的最好体现。

二、幼儿教育中对陶行知名言贯彻的不足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令人敬佩,而他的名言,更像是教育领域的警世钟,时刻激励着更多的教育人士为教育事业奋斗。虽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今天,在很多情况下,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的贯彻还是非常不到位的。幼儿教育中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的贯彻不足主要有:

第一,教师对于孩子的天性的了解不足。根据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育,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孩子顺着本性自由的成长,但是很明显,这样做的前提是对每个孩子的天性有成分的了解,不管是选择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还是在游戏过程中给孩子找到合适的定位,基础都是要了解孩子,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幼儿教师都只是一味的追求孩子的自由发展,却忽视了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想要更好的实现自由式教学,就要了解孩子的本性,这是对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言贯彻的不足之处。

第二,教育与游戏的关系不能很好的把握。上面提到,选择游戏式教学是当前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言的贯彻,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游戏式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教学,虽然幼儿教学与小学教学相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幼儿时期的孩子属于启蒙阶段,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和记忆能力都非常强,所以充分利用这个阶段进行教育,可以为孩子打下更好的学习基础,因此,幼儿教育也要重视教育的过程。在很多幼儿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都只是过多的重视了游戏,而忽视了教育,最终导致孩子们虽然获得了自由,有了快乐的成长环境,但是学业上却并没有什么进步,或者有些教师直接将游戏和教学对立开来,游戏的过程中只有游戏,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习,这样一来,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只顾得玩,学习的时候孩子们又觉得太过枯燥以至于完全没有兴趣。所以说,游戏式教学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平衡教育与游戏的关系,既保证游戏的乐趣,不减少孩子的游戏兴趣,又能把教学内容全部传授给孩子,这才是主要的。因此,当前幼儿教师对教育与游戏之间的关系的把握不足也是幼儿教育中对陶行知名言贯彻的不足的体现。

三、结合陶行知名言发展幼儿教育的策略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对陶行知名言贯彻的现状,笔者对如何结合陶行知名言发展教育提出以下几点策略:首先,幼儿教师应该做好与孩子家长的沟通工作,全面了解孩子,把握孩子性格中的特别之处,以更好的实现自由式教育;其次,选择最能实现教育目的的游戏,创新游戏方式,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当中,真正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再次,自由不代表绝对的没有约束,在给孩子足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成长的同时,也应该有适当的指引,保证孩子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最后,正确的认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不片面理解名言,保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在幼儿教育中的恰当应用。

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代伟人,它的名言是教育领域的指向标,在幼儿教育中贯彻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将会对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篇(4)

1.1 3种教育方式 儿童出生之后就生长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之中,成人的教育观点与教育水平,教育态度与方法,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家庭教育有以下3种重要方式:一是民主式的或宽容式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在加以保护的同时并给以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给予满足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限制或禁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二是权威的或武断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或斥责。更有甚者,相信惩罚的作用。如孩子做错事父母便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发脾气训斥打骂孩子,结果孩子受到惩罚后照样不知怎样避免错误的发生。甚至于为此产生叛逆心理。三是放纵的或溺爱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过于娇惯,对他们的一些过分要求也百依百顺。

1.2 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如上述第1种类型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大多会表现谦虚而有礼貌,待人亲切诚恳等;第2种类型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易使孩子形成社交恐惧。做事缺乏自信。说谎,待人不诚实甚至有恶意等特点:第3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往往使孩子形成好吃懒做,依赖性强,胆小自私。蛮横无理等特点。

2 父母行为的影响

儿童期经过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更可能以暴力行为对待家人。有人研究发现父母离异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最容易产生寂寞和自卑心理。父母行为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家庭内外具有打麻将,玩网络游戏,吸毒等不良行为的父母往往不关心孩子,缺乏责任感,而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也往往如此,他们在校内常常是“问题学生”。常会以的方式行事。第二,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对孩子造成严重后果。许又新曾对此归纳以下几点:(1)独立生活能力差。由于父母的包办代替。孩子没有时间和锻炼的机会。结果动作笨拙,行为幼稚,不会料理个人生活。(2)社会化不足,社会无能。与人交往的动机缺乏。过分害羞,社会适应困难。(3)性心理不成熟。对父母过分依赖。使感情完全固着在父母身上,除了父母以外对谁也爱不起来。(4)自我中心。孩子在家里一贯处于核心或第1的地位,并产生了牢固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模式。第三,父母的利他对孩子的社会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孩子能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学会对待他人的方式。许多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父母在孩子助人行为上的影响是其他人和社会机构无法比拟的。因此,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应从孩子及家庭教育抓起。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篇(5)

一、背景

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较快,美术教育生活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可以挖掘孩子的内心情感和感知能力。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可以为幼儿今后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础,可以提高幼儿对美术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幼儿美术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右脑发展,将美术教育寓于生活之中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更多新奇的事物和有趣的知识。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注重对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孩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可以让孩子从生活中感受美术、创造美术,进而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品格。

二、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育没有针对性,没有因材施教

美术教育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美术技能教育工作对幼儿美术教育工作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工作多样化,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教学形式也不拘一格,每种美术教育模式都有优势和不足。美术教育虽多样化,但是不代表美术教育可以随意化,也不代表美术教育应该标准化或者模式化。较多的美术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单调,一些美术教学方法偏离了教育基本要求;一些美术教育工作者没有认真观察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喜好,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没有因材施教,缺少针对性的指导教育,无法对幼儿美术感知和美术能力的提高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2.教育过程中充斥了过多的评价,美术标准要求明显

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应给予孩子更多的思考和辨析的机会,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发掘并感知生活中的美,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陪伴者,或者是一个朋友和引路人,而不应是一个独裁者。但就目前幼儿美术教育工作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定美术标准,并主观臆断地评价孩子的作品,往往从直观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的美术表现,没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理解力,仅仅将孩子的成果视作一份作业而不是作品,对待美术教育缺少一种神圣感。少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喜欢评价孩子的美术成果,或者定义孩子本身,对幼儿的心理和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也没有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部分教师还对美术设定了标准,并根据标准来规范孩子的创造力,阻碍了孩子美术思维的拓展和创新。

三、优化幼儿美术教育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1.从生活入手,将生活材料用于美术教育中

以生活的视角,优化幼儿美术教育工作。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美术教育材料。教师要积极从生活中发现美术,提高自己的美术创造能力,积极搜集生活材料,并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将生活材料用于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同时,要注重美术知识教育的简单化,幼儿教育不应该采用学术化的教学方式。还应该引导幼儿根据生活中的具体材料展开想象,可以用生活材料的颜色、形状和性质等因素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切忌美术教育的弄虚作假,提高美术教育工作的实用性。

2.美术教育要体现生活的美,体现美术的魅力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民间艺术形式众多。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值得传播和延续,都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美术魅力。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从而展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搜集相关的小故事,讲解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以便实现美术生活化的教育目的和效果。教师还应该在生活中融入美术因素,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寻自己感兴趣的美术元素,并激发幼儿的联想能力,从而达到自我创造的教学效果。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 突出问题 应对策略

现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促使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优秀的表现,能够成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表现,都牵动着父母关爱的眼神。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的教育方式却不得法,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家长们应该仔细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家庭教育不一致,父母互相抱怨,甚至长辈也进行干涉。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有的父母观点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导致双方互相抱怨。尤其在孩子出了问题时,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甚至于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进行干涉。教育的不一致,让孩子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教育效果当然就可想而知了。

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怎样教育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双方都应该进行仔细思索,交流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在孩子出了问题时,更要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出根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一味地抱怨,一味地互相指责,只能使问题越来越复杂,不但没有好的效果,反而会使教育的效果与教育的初衷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记得有人说,“问题留给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聪明的人找方法去解决”。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记住,沟通交流是桥梁,解决问题是根本。当教育方式观点相左时,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双方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争吵和抱怨。

二、在学习目标上单纯采取奖励的方式,使孩子形成“物质化心态”。

为了让孩子达到学习目标,尤其是为了考高分,取得好名次,家长采取了物质奖励的方式,承诺孩子某次考试考好了要给多少钱,或者是买什么玩具等等,刺激孩子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容易让孩子养成没有奖励就不认真学习的不良的“物质化心态”,而且容易使孩子沉迷于物质享受。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给孩子的奖励在家长眼里既是经济可以承受的,又是家长非常愿意的。但是,这种方式却养成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家长应该站在非物质的角度,给孩子讲清楚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将来自己成才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的基础,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这样才能让孩子净化思想,拥有认真学习的长久动力。

三、让孩子参加太多特长班,孩子失去了自己快乐的童年。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为了让孩子成为无所不通的“全能选手”,父母让孩子参加了太多的特长班。大多数孩子参加了周六周日的特长班,失去了休息日,更有甚者,有的孩子除了周六周日,还参加了周一至周五晚上的特长班!每天除了学校的作业外,还有特长班的作业。本来属于休息的时间,但孩子却奔波于各种特长班之间,课业负担太重,苦不堪言,失去了本来应该充满欢笑的欢乐童年。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轻松的,没有负担的,是欢乐的,充满阳光的。然而,参加太多的特长班,剥夺了孩子的这一切。让孩子掌握一两门特长,既让孩子有了业余爱好,又促进了孩子自身的素质潜能,这当然是好事。但想让孩子成为样样精通的“全能选手”,这种做法未免有些过激了。俗话说“样样通,样样松”,什么都想学好,其实什么也学不好。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个道理,让孩子掌握一门特长就足够了。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欢乐的童年。

四、对孩子限制太多,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束缚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有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家长对孩子用得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家长的这些用语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他们从自身的认知能力出发,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做法要求孩子怎样做,对孩子的限制保护太多,却忽视了孩子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养成了被动的听命而行的习惯,在遇到事情时不知道怎么办,甚至出现受到挫折就承受不了的现象。

家长对孩子因为关爱而事事都保护,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限制保护太多,就适得其反了。孩子因为生活经验有限,在做事情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是正常的。但因为怕孩子出现错误就限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不给孩子锻炼、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就会使孩子在做事情时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更容易出现错误,更容易遇到挫折。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应当放手让他们做事情,自己处理问题。可以有计划的设置困难让孩子经受一定的挫折,帮助孩子在失败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增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抗挫折的自信心。

五、注重考试分数,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当前很多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注重考试分数,却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家长们的眼睛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开发智力,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种文化补习班或特长班,却很少关心孩子的健康状况和行为规范,和老师交流时也只关心学习成绩,不问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表现,在教育孩子时出现了重知识轻品德的教育偏差。

在教育上,讲的是先做人后成材。孩子的成才是有条件的,德才兼备才是成功的。“德” 和“才”二者缺一不可,而“德”为先。如果只是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却很差,那是成不了大事业的,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不但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要注意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做到言传身教,让孩子不要只关注自我,还要关注他人,帮助他人。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篇(7)

二、家庭和幼儿园培育幼儿音乐能力的有效策略

由于家庭和幼儿园在培育幼儿音乐能力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我们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分析有效的处理措施:

(一)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在幼儿园中,他们所给予幼儿的音乐知识要与家庭中给予幼儿的音乐知识相符或者是相互补充;并且,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之间要做到良好的沟通,同时做到对孩子的情况进行的及时反馈,这样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可以用多种方法将家庭和幼儿园融入一体,并且开设各种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使其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参与到音乐方面的活动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孩子在学习音乐方面是很有天赋的,有时却因为家庭环境使他们在家很少展现音乐方面的能力,甚至连唱一首歌都会扭捏半天,这样就会使家长怀疑幼儿园教学的能力。相反,有些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以外的场所都表现的十分活跃,就是不愿意加入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这种情况让幼儿园老师特别为难,最终就会造成老师不关注孩子的状况,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因此,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进行共同的音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是各式各样。

(三)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定,例如,可以让家长观看一场幼儿的音乐会,使其根据孩子在音乐会上的表演来进一步的了解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家长也可以加入到亲子音乐活动中,并且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各项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还能够加深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对于幼儿园,可以采用将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节课录制下来刻成光盘然后让孩子带给家长观看的策略,这样可以让孩子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课堂情况,这样也有利于孩子家长在课后根据孩子的情况来报选辅导班,然后进行有效的培养。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培育孩子的整体音乐能力主要是为了激发孩子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不是进行音乐家式的培养,目标要明确,力度要适中,不可盲目培养。幼儿音乐能力主要是来源于幼儿园的培养,所以,在幼儿园教师的责任相当的重大,尤其是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合理对接过程中,教师则是家庭和幼儿园关键的连接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合理的调动好孩子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歌词时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孩子能够彻底的懂得课堂内容,情境再现法、幼儿模拟表演法等都是可以被运用的。这样不仅让孩子能够在玩的过程中记住歌词,而且还会觉得唱歌十分有趣,内容又和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将每一个方案灵活的运用起来,才能使其充分的发挥实际效用。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篇(8)

有些心理学家、教育家把家庭教育分为说服型、专制型、自流型、溺爱型、奢望型、矛盾型、惩罚型等类型。说服型:父母对孩子采取讲道理、正面教育、循循善诱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式,能较好地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孩子的个性和谐发展。专制型: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要孩子唯命是从,不许提出异议。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从而使孩子形成胆小、多虑、孤僻的性格。自流型:对孩子没有要求和约束,任孩子自行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散漫、任性的性格,孩子极易沾染上社会坏习。溺爱型:父母无原则地迁就和庇护孩子,过分地溺爱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自私任性、自控力差、逆反心理强,形成娇气、自傲的性格。奢望型: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从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并迫使他们去实现。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肩负着过重的精神负担,他们在生活中缺乏与年龄相符的乐趣,心理发展不和谐,极易产生胆怯、急躁、对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心的现象。矛盾型: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不同,或者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始终如一,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甚至截然不同。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心理紊乱,孩子容易形成多重性格。惩罚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施以责备、叱骂、体罚、威胁、冷待等手段。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孩子易形成急躁、偏激、固执、冷酷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

任何一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后就会自然地显示一系列的特点。渗透性:家庭教育的方式体现在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长作风,以及家庭氛围上,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时刻都会影响、感染着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强化性:家庭教育的方式具有强烈的强化作用,即强制孩子按教育者或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人际态度、处事方法等去生活,稍有违反,孩子就可以从父母的表情和态度上得到反馈,便又立刻顺应父母的要求,时间久了,孩子就适应了这种被强化了的特定模式。超前性:不少父母在教育子女,都潜意识地按照未来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教育方式。明智的父母大都根据社会的发展教育子女的,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努力学习,或者掌握一技之长,或者学会经商、自食其力等。家庭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强化性、超前性等特点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可以抵御社会阴暗面对孩子的侵蚀与污染。

(三)形成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

1.历史条件的制约

中国家庭教育受中国旧式封建思想的影响,父母的命令就是道德的准则、行为的规范。清末,在维新、改革思潮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这种封建式专制家庭教育也没有受到任何冲击。民国以后清王朝被,民主思想开始流行,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开始动摇。但是,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强烈冲击下,这种旧式家庭教育观念才从根本上开始崩溃,然而,还留有它深深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人际关系,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都变了,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式的封建式专制家庭教育已不复存在。

2.父母的文化、理想、信念、性格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都有期望,这种期望直接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理想、信念、性格等因素。父母是孩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向导。父母文化水准的高低标志着家庭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程度,它是家庭教育这座精神大厦的一个框架,理想和信念是这座大厦的栋梁和支柱。在一个文明、和谐的家庭里,家庭教育方式一定是民主型、说服型的。

3.不同类型家庭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还取决于家庭类型。家庭类型取决于父母双方和睦与否、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是否发生异常事故等。父母不和,往往导致对子女教育的放任;父母如果忙于经商或只顾自己的工作,也往往会忽略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不稳定,收入时多时少,父母时而高兴时而失望,也会影响教育子女;某些发生了意外重大事故的家庭,会放弃或忽略对子女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是儿童的第一个心理“课堂”

家庭教育是幼龄儿童第一个心理“课堂”,是人生各种心理因素萌发和初步定型的关键。这个萌发和定型的过程悄然来临,但又是相当迅猛的,因此,可操作性和可控性难度比较大。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我们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随着孩子的长大,要改正小时候养成的许多坏习惯,孩子越大,需要改正的毛病就越多,而且这时候的教育很难见效。这要归之于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没有注意保护孩子心理成长的自然生态系统,从而使许多孩子的成长步入心理误区。这种情况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尤为严重。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是孩子个性心理的形成时期,到7岁个性心理基本定型了。通过对许多孩子的跟踪调查表明,他(她)们心理品质(任性、懒散、富于攻击性、好胜、内向、外露、认真、细心、善思、文静、善良、自尊、伶俐或迟钝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其中最坏的是任性,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任性最初是怎样产生的,更不会预料到任性发展的严重后果,父母总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可以迁就,但是孩子有了任性之后的教育就会变得困难。孩子有任性不可怕,关键在于教育,而且越早改正越好。家庭是孩子的爱的熔炉,也是第一个心理熔炉。父母是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基人,也可能是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扼杀者。应注意到,大多数孩子是在溺爱中成长的,溺爱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而任性又阻碍了对孩子的教育。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疼爱与教育是不一致的,那么,疼爱就向溺爱转化,理智的父母应当引起注意。

三、中国的家庭

(一)家庭教育及其类型

家庭教育受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的旧类型,如专制型、自流型、惩罚型、矛盾型等已经很少见了,这反映了随着中国社会巨大变化而引起的家庭文明水准的普遍提高。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说服型、溺爱型和奢望型等类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革新与进步,新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因此,又涌现出一些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其类型,例如:民主型:与前面说的说服型不同,在民主型家庭里,父母尊重孩子,在生活中孩子享有一定权利,有发言权、有提出自己要求的权利。这样会使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在生活中心情舒畅。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主、自立能力强,性格开朗,富有忧患意识。全方位型:父母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全面发展,品学兼优,性格开朗、活泼,有较高的智商。智力型:父母只注重发展孩子的智力,忽视了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平衡发展,模式单一。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全面发展,性格孤僻,思维单一,反应不敏捷,缺乏创造性,劳动观念差。道德型:父母过分强调孩子的品德教育,规范孩子的行为、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却忽略智、体、美、劳的发展。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安分守纪、忠诚老实,但是思想不活跃,胆小,没有开拓创新意识。经济型:父母让孩子过早地放弃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习经商、务工、务农等。这种方式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摧残,是一种没有教育的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者对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目的、方式和方法是由父母的思想、情操、性格与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家庭教育这些因素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的影响通过父母作用于孩子,父母好像一个具有特殊构造的“过滤器”,这个“过滤器”是有特殊功能的,具有强烈的选择性。通常人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家庭教育中也应包括父母的自我教育,因为:

1.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是教育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许多家庭里,父母常常用自己的偏见去教育子女,甚至在习惯、生活方式、情态等方面,也要求子女同自己一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些东西,未必能适合今天的孩子。

2.父母也是人,而不是“神”,尽管他们年长,但在思想、知识等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和渐趋成熟,并非事事精通、样样知晓。

3.父母是家庭中的成员,家庭教育是在生活、情感、工作、学习、游戏、娱乐等方式中通过交流、相互影响进行的。父母与子女是家庭中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完整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教育与自我教育,忽视哪一方面的教育,都不能构成家庭教育。

实践证明,只有那些严于律己的父母才能履行自己家庭教育的职责。通常,有些人理解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占有、控制、训斥等权利,其实不然,家庭教育虽不像学校教育那样严密,但也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由于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渗透性、亲和性和超前性,如果目的、任务、要求不明确,就会降低它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对每一个人来说,家庭教育是最初的奠定性启蒙教育,是一项极为艰难的教育工程,它全面地影响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能力等方面。今天的中国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家庭教育有它特殊的职能、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在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有紧迫感和科学育儿的意识,对孩子教育切不可疏忽大意。因此,家庭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基础工程,它需要父母献出自己全部的爱心和智慧。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是一个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整体工程。我们必须审慎地、全方位地关注三方面的教育,使它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篇(9)

家庭教育既是家长的有意识行为,也是家长无意识的影响过程,在教育范围、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优势,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子女学习的榜样,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无形之中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心目中最亲近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家长本人的事业心和奋斗进取精神,可以对孩子的毅力、意志产生良好的影响;家长本人尊敬老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也有助于孩子的情感熏陶。因此,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促进孩子良好的人格品德、心理品质及性格的形成。

二、要注意家庭教育的方法,了解、尊重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只有全面了解孩子,才能找到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要了解孩子身心的规律,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特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使孩子全面地发展。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也是人,应该平等地对待,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都与孩子商量着来,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要尽可能支持、关心孩子,当他遇到挫折时应给以鼓励;成功了应立即给予表扬;错了应细语轻声地进行开导。做到以诚相待、以理服人,才能受到孩子的尊敬和信赖,孩子才能向你敞开心扉,你才能了解孩子,进而教育好孩子。

三、要相信孩子能独立处理某些事情,努力培养动手能力

能力不足的孩子,遇到困难无力应付,常常被挫折感压得垂头丧气,丧失信心;能力强的孩子则善于解决问题,即使受了挫折,也能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的许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注意在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既培养他自立的能力和精神,又增强他的自信心。在碰到困难时,也不以“决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应当做他的顾问,给他提建议,教他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鼓励他对自己行为负责。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性格以及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帮助孩子认识环境,了解社会,让孩子懂得做人做事都要向高目标看齐。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篇(10)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信息技术不仅给其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技术支撑,还在更大程度上拓宽了其教育所用的各项资源,从而使得幼儿教育的形象性、先进性、科学性与智能性等到了更为充足的保证。因此,为了使得我国幼儿教育能够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了使得我国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幼儿园的幼儿教育必须尽快与信息技术完成整合。

一、技术整合之与教学方案的整合

在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最为突出同时也是最为总要的整合内容之一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在我国传统幼儿教育中,老师为了在教育时更好的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会选择使用一些孩子较为喜欢的道具进行教学,或是在教学时融入一些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小故事以达到教学的目的。然而,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在信息化的时代,老师如果仅仅采用这种较为普通的方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大多无法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这一目的可以得到较好的实现。比如说,老师在教授《宝宝睡得香》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电子白板技术或是多媒体技术,通过动态演绎、动画嵌入以及声音模拟的形式来为孩子提供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模仿能力。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老师可以给孩子提供更为绚丽的展示舞台,在这舞台上,孩子可以自己对“睡的香”的理解进行展示,从而增强孩子的个人表达能力与想象能力[1]。

二、技术整合之与培养方式的整合

在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幼儿培养方式大多只与孩子和幼儿园有关,这样大大降低了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更是使得孩子在幼儿教育中的培养过程有所缺失,而这与我国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相悖的。因此,为了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为了使得家长、孩子与老师之间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为了使得幼儿教育的培养方式能够得到更好的完善,在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老师应该注重于信息技术与培养方式的整合,其中又以与家庭教育整合为主要整合内容[2]。当然,为了使得信息技术与培养方式的整合能够更好实现,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信息交流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等,通过在休闲时间向家长普及一些较为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或是与孩子交流的方法,来实现对孩子生活时间的教育以及对孩子生活习惯的“二次教育”。比如说,当老师在教孩子学会“饭前饭后要洗手”时,老师可以在晚饭前后时间在微信平台上对家长进行提醒,如“又到了吃饭时间,爱干净的宝宝和细菌说‘byebye’了吗?”等等,这种童趣化的语言不仅提醒了家长与孩子饭前饭后不洗手的弊端,更是让孩子养成争做“爱干净宝宝”的习惯,从而真正实现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生活习惯的目的[3]。

三、技术整合之幼儿管理的整合

在幼儿教育中,由于信息技术的整合,老师可以给孩子提供更为科学化、更为安全化的管理,从而让安全问题杜绝在摇篮之中。比如说,目前我国多数幼儿园中已经实现在视频监控及其与派出所的网络连接,这种网络连接不仅可以保证孩子在园时间内的基本安全,还可以让家长对幼儿园的管理更加放心。与此同时,在幼儿管理与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电子档案对孩子的成长有更为全面的了解[4]。当然,在孩子的电子档案中还应该对孩子的健康问题有较为详细的记录,这样不仅可以方便老师针对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对孩子教育方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隐形疾病进行预防与控制,从而使得孩子自身的健康的都更好的保障。而在幼儿教育的幼儿管理中,如果老师想要实现这种科学的管理的模式,就应该尽快促进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5]。

【结语】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孩子的安全、健康、习惯的养成、知识的吸收、兴趣的培养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否都是老师与家长关注的主要话题,因此,为了实现对这些话题的全方面关注,老师与家长应该共同携手,一起促进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从而给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使得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巧燕.关于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的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8)

【2】李玉桃.试论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J】.学周刊,2016(29)

【3】贺艳芳.刍议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6(29)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篇(11)

1.1 我国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呈下降方式

在竞争压力日趋激烈的社会,由于焦虑、不安、溺爱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有超过一半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合格,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溺爱是父母教育孩子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1.2 父亲与母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现阶段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在严格、期待、不安、溺爱上,父亲的教育方式优于母亲,而在矛盾型的教育方式上,母亲的教育方式优于父亲。父亲与母亲教育教育的差异性也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阻碍。

1.3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

在如今的校园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但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水平较差,大多出现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较女生而言,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

1.4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显著相关

父母的良好教育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可使青少年出现胆怯、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因此,在较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而在不良的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显著相关。

2.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加强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就针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进行分析与讨论。

2.1 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层面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父母的教育中,父母所呈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其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较为温和,心情保持愉悦以及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而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子女的自我同一危机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2 良好与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研究中发现,在教育中,若父母对于青少年持温暖、理解以及认同的态度,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和情绪稳定。相反,若在教育中父母对于青少年的态度为冷漠与忽视等态度,则青少年就会表现出自卑、退缩、胆怯、缺乏安全感等不良的心理。若父母对于孩子过度的溺爱以及体罚等都会造成青少年的过度自卑,阻碍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

2.3 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

父母对于高年级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父母对于低年学生的关注程度。而父亲与母亲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父亲的教育方式多以接纳为主,而母亲的教育方式则以中间型为主。对于青少年的性别差异,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存在不同,对于女孩,父亲的涉及程度较大,而对于男孩,母亲的教育涉及程度较大。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关系。

3.青少年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

在现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大体上看较为一般,只有较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优秀。现在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的为孤独倾向与恐怖倾向,而焦虑问题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女生的焦虑程度比例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焦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在焦虑与恐怖倾向上都高于男生。总得来说,女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比男生要多。究其原因在与,在青春期女孩的发育速度较快。由于身体的突增,性开始成熟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女孩对生理变化会比较害羞,以此,就给女孩带来了较多的成长困惑。在学业方面,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的智力迅猛发展,女孩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致使女孩在较为严重的落差面前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在社会问题方面,社会对于性别的特殊定位,也给女孩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致使女孩对许多事情容易在意以及态度较为敏感。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男孩与女孩存在的差异性,并因人而异,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4.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父母对于孩子的前途看待的越来越为重要。但对于如何正确的教育子女这一问题还存在着较多的误区。下面,就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趋势进行分析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