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在的外贸形势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30:16

现在的外贸形势

现在的外贸形势篇(1)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理论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量迅速扩大,入世以后,我国经济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因此,要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完全了解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理论以及国际对外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传统理论展望

1.传统优势理论回顾

(1)绝对优势理论

法国一位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以及市场利益驱动下,社会一切经济主体需要按照自己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利用市场完成交易,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优化。一旦交易活动超出本国范围之内,就出现了国际分工或者国际贸易。这一古典经济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2)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一位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两个生产力水平不平衡的国家,如果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时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只要这两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有所差别,那么各国所生产的相对优势产品也能从国际分工或者国际贸易中取得收益,国际总体福利水平也能够得到提升。

2.对外贸易方式回顾

最原始的对外贸易方式是用货换货,目前国际市场上存在的所有经济贸易方式,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在国际贸易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外贸易方式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政治和经济需求而逐渐形成的。伴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日益突出以及国际贸易的逐渐开拓,国际货物买卖状况和营销手段、销售过程也在迅速变化和进步,国际贸易方式也逐渐多样化,由传统的贸易方式发展到广泛的现代贸易方式。传统的贸易方式主要由单纯的单边商品完成进口和出口关系,现代贸易方式是指主要实行广泛的技术、劳务和资本等合作的贸易方式,这种贸易方式的转变,使国际贸易实践过程中的商货交易、合作经营、合资企业、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技术转让和国际租赁等新型国际贸易方式成为可能,旨在实现国际贸易中的一切利益需求。

二、新形势下国际对外贸易理论

1.国际对外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970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垄断竞争以及产业内贸易等新现象。对于这类现象,法国贸易理论学家曾经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在现代贸易中,大多数国家相互进口、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种类相同但是品牌相异。在此类贸易交易中,产品的差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垄断竞争的过程中,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相似性使其互相代替的可能性逐渐扩大,最终导致竞争的产生;而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将会导致一定范围内的垄断竞争。提高产品的差异性,那么产品的可替代性就会变小,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也就逐渐变低,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生产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产品的价格变化。对于这种变化,传统贸易理论是解释不了的。

2.国际对外新贸易理论的缺点

当今社会的主流贸易理论就是新贸易理论,但是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并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形式。这是国际新贸易理论的唯一缺点。比如说,如果新贸易理论假设全国市场机制基本趋于完善,对正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这些新贸易理论机制缺乏目的性和实用性。

三、优势理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

1.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成本的提高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依据传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进行的生产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是拥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近代中国如果努力发展资本技术以及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的进口和出口关系,将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人才和技术要素的投入控制。而对于那些继续坚持传统的以要素察赋和以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可以为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金和技术,最终为技术创新、生产要素突破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2.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

就我国经济来说,所谓的广义比较优势是指后起者优势,它是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起者优势是指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其所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汲取正反两个方面的有效经验,再联合本国的具体形势,做出明智的发展策略思想,加快缩短本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因此,我们必须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成功经验,努力联合自己的基本情形,利用后起者优势充分发挥我国原有比较优势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国际对外贸易理论逐步走向成熟,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也变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水平,努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成本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现在的外贸形势篇(2)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型方向,然而自全球经济变缓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2010 年第四季度,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收入急转直下,仅301 亿元,不足全年贸易收入的 10%,同比下降约60% 。可以说,短期看全球经济形势不利于银行保险利益的增长,然而不可否认,全球经济形势对于规范该行业并推进其顺利运转,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有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型方向,然而自全球经济变缓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以全球经济新形势为切入,审视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问题,即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考察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标尺与衡量,即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在此背景下探索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出路与选择,提出合作模式的战略化、贸易中介的专业化、监督体系的全面化等出路。

一、全球经济形势下审视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困境与问题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21世纪初呈蓬勃发展之势,然而在发展中不难看出,存在重规模轻效率、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发展倾向。基于全球经济形势,提出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1.合作模式的短视化

审视当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模式处于非常初级的层次,即海外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点、客户信息、客户级别、客户信誉等,中小企业则在驻外点与客户办理业务,中小企业再向驻外点支付相应的手续费,两者的合作模式只有利益为目的,合作模式松散、简单,缺乏相应的规范制度,可以说合作模式的短视化。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中还存在可以与多家公司合作的的情况,至此中小企业处于劣势,中小企业只能通过一定的佣金来获得竞争与资源,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合作模式在缺乏规范的制度下未能妥善处理相应的客户服务与长期合作,使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2.销售过程的失常化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中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对其产品对其宣传,常常是处于隐瞒自我身份与产品性质的状态,使客户在接触公司产品时多半误以为购买的产品为本地产品,且具有本土性质,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与失实性。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也导致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产品是顾客投诉最多的一项,或因其未提前说明,或因其销售的误导等,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也即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持续发展造成负面效应。

3.产品结构的单一化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产品目前处于单一化的阶段,即对外贸易的产品主要是简易低端险,即以分红、加工等为主,然而以分红、加工等为主的贸易产品本身存在几大弊端,如一是产品不能满意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能针对不同的顾客提供不能的产品选择;二是产品的优势不明显,产品的分红与利息并不比本地销售高出多少,甚至有些还比本地销售的获得更少,在两相对比之下,其竞争力则受到了质疑;三是对外贸易的资金运转方式不利于公司的资金的灵活运转,给公司的运作也带来压力,因此可以说,产品结构单一化也是当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弊病。

4.监督体系的缺失化

监督体系缺失化即当前监督体系不能有效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运转提供有效与完善的监督。目前从事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部门主要有监督局与监事会。监督局与监事会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且当监督局与监事会出现摩擦与歧义时,通常监督局会处于优势地位,而监事会的约束力与申辩力则受损,此类不对等的监督系统也即对监督本身提出挑战。简言之,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结构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二、全球经济形势下考察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标尺与衡量

全球经济形势下考察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其主要意义在于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标尺与衡量,基于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结构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全球经济形势的审视下,得出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是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与发展标尺与衡量。

1.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

针对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的问题,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要求中小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效应对对外贸易的形势,工作人员在处理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应对贸易产品向客户理清楚,避免销售的误导现象出现。本地开发则侧重做好产品的开发、产品的跟踪与后续服务、工作人员内部的培训等。在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基础上推进中小企业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以“一对三”的规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两败俱伤,主要在于明确工作人员的佣金分配,以免使工作人员窜入海外销售其产品,或是有关工作人员对推销的产品积极性不高。由于工作人员本身业务较忙,常常忽略推销相关的产品,或选择简单方便的产品,由此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仍处于较低级的阶段。

3.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

全球经济形势针对产品结构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问题,提出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针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区域划分与专门销售,既有利于产品各类的多样化,也有利于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推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深度发展。简言之,全球经济形势下考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主要意义在于为中小企业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标尺与衡量,基于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以全球经济形势为切入,得出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是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与发展标尺与衡量。

三、全球经济形势下探索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出路与选择

以全球经济新形势为切入,审视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问题,即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考察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标尺与衡量,即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在此背景下探索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出路与选择,提出合作模式的战略化、贸易中介的专业化、监督体系的全面化等出路。

1.合作模式的战略化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大致分为四种: 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新设以及金融集团。目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合作模式还处于分销协议的初级阶段,在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中,双方仍然相互独立,但合作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双方共享资源与市场,共担风险,组织结构松散但合作关系并不松散。中小企业不仅承担销售角色,而且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利用对客户资源信息分析以及市场反馈来设计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在我国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环境下,战略联盟有利于凝聚双方力量,避免因为各自利益所趋而带来的诸多弊端。诚然,随着合作的更为深入,合资新设以及金融集团的趋势也可尝试与探索。

2.贸易中介的专业化

针对当前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结构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提出由贸易方面设立专业中介机构或与现有中介机构联合从事销售。贸易中介的专业化对于中小企业的意义在于,通过专业化中介的设立,可以使贸易能成为规模化的重要来源,扩大其来源收入,而非目前的以收取手续费为来源的方式,此种方式也不利于提高贸易从事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具体运作中,可以相互谈判,建立深度的合作方式。专业化中介则在销售人员的素质考核、销售人员的服务质量、销售人员的产品通晓等方式进行监督与考察,确保相应的服务与质量。对于对外贸易的意义主要在于贸易中介的专业化可以减少销售质量担忧的风险,责任纠纷上也会减少,公司的声誉也由此可以得到维护。贸易中介的专业化对于双方的意义还在于管理成本的降低、人员成本的降低,是互利双赢的发展路径。

3.监督体系的全面化

随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监督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可以说,可以规范的监督,任何一个产业也可能崩塌。监督体系的全面化要求监管机构加强协调,联合制定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权责,防止监管力量被削弱。同时监管层应该对不同的合作模式分类监管,例如对于采取股份合作模式的主体加强准入监管,对于依靠签订协议方式合作的分销模式及战略联盟模式则要注重市场行为监管。简言之,以全球经济新形势为切入,审视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问题,即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考察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标尺与衡量,即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在此背景下探索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出路与选择,提出合作模式的战略化、贸易中介的专业化、监督体系的全面化等出路。

参考文献:

[1]舒新国.银行保险直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张青枝.银行保险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调查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3]张广华,童芳芳.银行保险制度研究及路径选择[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现在的外贸形势篇(3)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外贸易起到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推动一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循环,拉动本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在如何开展对外贸易上,发展中国家大都是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上的优势,推行比较优势战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尽管发展中国家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并未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的局面,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阶。比较优势陷阶的出现使发展中国家必须反思自己的贸易战略,正确认识和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并确立新的贸易战略。

一、比较优势陷阱的形成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存在和贸易利益的主导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再到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一)关于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提高效率,有分工必须有交换,国际分工使国际交换成为必需。而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的依据是各国在产品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李嘉图继承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的命题,同时提出了比较成本才是国际分工的依据。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者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获得利益。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不同,而且各国的要素使用比例也不同,所以各国的商品价格不同,由此国际贸易产生。各国应分工生产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各国能获得最大福利。也就是说资本丰富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较为有利。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各国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结构:即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这样各国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从而提高国家福利。从理论的逻辑推理上讲,比较优势理论是比较完美的。但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却出现了所谓“里昂惕夫”之迷此类的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更严重的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出现了比较利益陷阱。

(二)比较优势陷阱的形成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比较优势陷阱之所以形成,首先是因为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优势产品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而在一国国内具有优势的产品并不一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才是产品通过市场检验的资格。所谓竞争优势是指在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商品或劳务时所创造的独特的并持久的属性,这种属性可能来自于产品或劳务的本身固有的属性或产地,也可能来自于生产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应是具有垄断性的产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间流动,再加上技术的进步和对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推动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新材料对资源的替代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数量不足的弥补,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再具有垄断优势,所以根据本国拥有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但却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其次是由于不同的要素会带来不同的利益。各国的经验表明,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利益,而制成品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一般要比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刘易斯所说的:“如果增长的引擎是较发达的国家的产品和欠发达的国家的初级产品的出口,那么较发达国家的引擎就比欠发达国家的引擎转动的略微快一些。”第三,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使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出现。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国际贸易发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商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并成为引发对外贸易的经济变量。而在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引起贸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成为引发国际贸易的新经济变量,这使得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开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比较优势的陷阱。

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由于侧重于发挥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还会引起对与强化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关系不大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劳动替代技术或资源替代技术的不重视甚至是排斥,这会使发展中国家享受不到高新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长期执行比较优势战略还会使国内的要素所有者收入发生分化,产生出一批既得利益者。在现有贸易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会采用各种方法阻止对制度的创新,而另外的人又因为经济和的力低,无力改变现有制度,使发展中国家无法突破贫困制度陷阱。所以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注重产业内部的交换关系和产业的生产率以及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能适应当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不断上升的趋势,它所关心的是如何将一国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的比较优势战略

中国作为中的大国,在开展对外贸易中也主要采取比较优势的贸易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

(一)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摆脱了低收入国家常有的特征,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导产品的出口商品结构完成了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从1985年开始,初级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并且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已经取代了纺织品成为出口的主要产品(见表1)。

尽管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得到了改善,但是作为中国比较优势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速度和效益都在下降,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根据巴拉萨(Balassa)显性比较指数(RCA)可以看出: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下降,而机电产品特别是高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上升(见表2)。

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为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国内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工资增长较快致使单位产品工资成本上升;亚洲危机后,东南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人民币汇率保持尖挺,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优势消失;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呈现下滑趋势,再加上这类产品的价格弹性比较低,发展中国家多采用降低价格来扩大销售更加大了价格下滑幅度。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这将使低劳动成本依赖型的产业发展受阻。尽管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较大空间发展,但是如继续依赖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来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势必会滑入比较优势陷阱。

(二)大国经济效应限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中国的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到2000年进出口总额已达4 723亿美元,其中出口2 492亿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69%和67%,脐身世界贸易大国的第9位。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大国规模以后,出口扩张难度增加。由于对外贸易基数很大,如果保持现有速度将意味着每年新增一个中等贸易国的贸易额,显然这是不易达到的。贸易规模的扩大,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出现。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调查就是典型事例。另外中国进口能力也迅速扩大,由于进口量庞大,经常引起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扬,使得我国进口价格上涨。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使得我国贸易条件恶化(见表3)。

(三)引进外资的方向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有偏差

由于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各地都比较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表现在利用外资方面就是大量的外资投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用我国配额,压缩了国内企业的出口。另外,外资企业还与我国国内企业争夺国内市场。这与我国想利用外资提升产业结构的本意有偏差。

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引进的外资多集中在第二产业,比例已近60%,而在我国发展相对落后的农业和采掘业等第一产业比例却非常低,只1.76%。这与我国第一产业利润率较低、投资回收期长相联系的。我国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有35%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亟待发展,而外资进入的比例却不高。进入第二产业的外资也多是投入了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从外资企业出口的大宗商品排序表中可看出,外资企业的主要出口商品种类与我国的大宗出口商品种类相吻合,并没有体现出技术和资本上的优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采用比较优势战略,强调利用劳动力优势,这使得引资过程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将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大上,忽视了外资企业在技术和资本上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这样,虽然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地位在不断提高,可实际上只是将原先由国内企业完成的事情,现在由外资企业去做了,出口商品结构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见表5)。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要进行调整,比较优势战略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应将比较优势战略转向竞争优势战略。

三、我国竞争优势战略的实行

如今国际贸易的目的已不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而在于占领市场,分享国际间有限的、分配极不均匀的技术、人力资源从事技术创新的成果。要想获得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就必须要将本国的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更多地强调各国优势的潜在可能性,而竞争优势则更多地强调各国优势的现实态势。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按比较优势所确定的贸易形式也并不一定会转变成现实的贸易形式,只有在比较优势产品转化成竞争优势产品之后,这种转变才能完成。

(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

实行竞争优势战略,不能全面地否定比较优势的发挥。相反,实行竞争优势战略特别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实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一定具有比较优势,良好的要素禀赋条件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我国的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要继续扩大这类产业规模,势必造成出口的“贫困化增长”。所以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于新型化、多层次化、精细化产品开发,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技术层次,使出口商品从初加工到精加工转变,提高其附加值。我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并不一定意味着要使用大量劳动力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技术的进步,利用劳动力的优势也可以生产资本密集型甚至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关键在于产品中的技术含量。目前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来实现劳动力价格优势与外来资本、技术结合是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加工贸易不仅可以实现静态的比较利益,而且还可实现动态比较利益。科技的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兴起,使加工贸易出现了跨越式发展。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战略,需要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寻找低生产成本的区位,这为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后发优势”,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中争得一席之地提供了机遇。通过加工贸易与跨国公司合作,成为其生产链中的一环。这样既能发挥垂直分工中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又得到水平分工中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管理经验等好处,尽量减少的成本,提高学习效率,为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升级积累必要的人力和技术,同时又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出口,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二)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

能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并保持住,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饼的原因,要么是因为忽略了技术变量,要么是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不当。目前,中国的初级制成品出口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品科技含量低,完全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而我国的工业制成品,虽然出口增速较快,但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而且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多是引进或模仿得来,自主创新较少,造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这是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的障碍。所以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应充分发挥供求、价格、竞争机制的动力作用,同时国家应重视对技术创新的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我国当前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本的现状还不能支撑我国的后发优势的发挥,所以进一步地增加技术创新投入,落实科技兴贸战略,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强化本国技术创新动力,将是形成我国产品竞争优势的当务之急。

(三)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新的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是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我国的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产业结构滞后,升级速度缓慢。我国的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竞争力。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部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依然没有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总体格局,表现在对外出口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例很低。要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新的主导产业。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国的竞争焦点逐渐转向了高的竞争,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高技术具有在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内部使用范围广、渗透性强的特点。高技术不仅能靠自身市场开发的能力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而且能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高技术产业,加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为此,要将高技术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技术产业群,培养一批高技术出口重点,通过培育资本市场以及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重视政府在形成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政府在推行竞争优势战略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的作用表现在:首先是推进体制创新。我们应尽快建立起市场化、化的外经贸管理体制,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效益的原则不断改进进出口管理体制,实现企业外经贸自营进出口权依法登记制;建立公平规范、统一合理的进口税收体制,依靠动态关税调节进口数量和结构。其次是引导作用。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产业结构调整都涉及到了引进国外先进产业和先进技术的。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制定一定的产业进入范围和技术门槛,引导外来资金、技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再次就是扶持和保护作用。根据国外的经验,在形成竞争优势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扶持和保护是必要的。即对一些关键性的高技术产业和幼稚产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投入等方面,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护国内市场。但这种扶持和保护不同于一般的进口替代政策,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表1 出口商品构成表

1981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出口总额(亿美元)

181.19 273.50 620.91 1487.80 1510.48 1827.92 1838.09 1949.31 2492.00

初级产品比重(%)

50.30  50.05  25.60

14.40

14.50

13.11

11.20

10.22

10.21

制成品比重(%)

49.70  49.95  74.50

85.60

85.50

86.89

88.80

89.78

89.79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历年出口商品类别统计而来。

表2

中国大宗出口商品RCA指数

1980 1985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原材料

1.19 1.80 1.17 0.95 1.28 1.20 0.88 0.86 0.84 0.90

纺织品

5.10 5.57 3.24 3.10 2.47 2.24 1.96 1.90 1.62 1.57

机电产品

0.18 0.27 0.27 0.53 0.65 0.69 0.71 0.68 0.72 0.78

高科技产品

-

-

-

-

-

0.31 0.46 0.56 0.68 0.69

表3  中国贸易条件指数变化情况

1985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出口价格指数 185.35  130.4  129.7 100.00  89.12  99.57  93.95  75.21  87.86

进口价格指数 77.59  87.93  95.93 100.00 103.75 106.50 108.50 110.25 111.80

贸易条件

238.90 148.30 135.20 100.00  85.90  93.70  86.20  68.20  78.60

资料来源:转引自张碧琼:《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263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表4 截至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项目数(个) 比重(%) 合同外资(亿美元)  比重(%)

总计

341538

100.00

6137.17

100.00

第一产业

9534

2.79

108.26

1.76

第二产业

249352

73.01

3655.47

59.56

第三产业

82562

24.20

2373.44

38.68

资料来源:外经贸部外资统计(2000)。

表5

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大宗出口商品排序表

商品名称

出口金额(亿美元)

1

服装及衣着附件

103.37

2

鞋类

50.16

3

纺织纱线织物

43.39

4

玩具

22.69

5

塑料制品

19.74

6

现在的外贸形势篇(4)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164-02

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特点

过去一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经受了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为应对这场危机而采取的重大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发挥了明显作用。体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信心得到提升,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功能开始恢复,工业生产出现积极迹象;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回升,内需继续扩张,工业生产加速增长,国际资本出现回流;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开始活跃。但是,在看到这些积极变化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外部形势依然极其复杂。

1.世界经济复苏存在变数。当下,多数国家经济出现回升是强力政策刺激的结果,而居民消费意愿依然疲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产能利用率仍处低位,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增长不足的矛盾,加上高失业率影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复苏动力尚未全面形成。因此,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加大了全球需求市场复苏的难度。

2.金融危机阴影仍未完全消除。这场危机造成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过程远未结束。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一些国家出现债务危机,不排除再度冲击实体经济的可能,也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动荡的可能。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经济指标走势出现分化,各国政府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方式和节奏方面发生分歧,协调难度上升,这可能导致主要货币利率走势分化、汇率大幅波动,加大我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

3.全球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贸易下降12%,全面恢复绝非易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各国都把扩大出口作为摆脱危机的出路之一,但事实上,受经济增长乏力的制约,全球消费市场增长严重滞后。在需求严重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上升。这将使我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中低端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挑战。因此,外贸出口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对外贸易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巨大优势,同时面临的调整转型压力也日益突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大的调整与变革将不可避免。因此,我国外贸既面临全球产业重新分化组合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外部市场竞争、内部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挑战。

1.外需不足,出口增速不稳。当前,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同时,其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如全球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各国高额赤字和债务危机、新的经济泡沫风险、全球通胀预期上升以及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等,这些都将导致外需回复进程存在很大变数,维持出口高增长的持续性无法确定。有专家预测,世界经济可能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全球供需结构深刻变化,外需不足,从而造成我产品出口面临更大困难。

2.出口成本上升,价格优势减弱。从总体趋势看,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将成为必然,这将对出口企业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同时,我国劳动力价格上升也是客观和必然的。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即显示用工的结构性矛盾和成本压力。与此同时,土地紧缺、地价上升、环境治理投入增加等,这一切都预示着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的负担将日益加重。

3.汇率调整面临巨大外部压力。今年以来,受美国打压产生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影响到企业的心理预期,企业不敢接大单、长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急于摆脱国内危机的经济需求和对我进行战略打压的政治图谋,从大环境上给我国及外贸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

4.出口结构调整滞后,短期难以改变。出口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剩,出口比例过高,结构不合理。涉及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高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发展滞后。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外资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出口为主,国有企业以部分高端制造业和大型机电产品出口为主,民营企业则多数以轻纺和日用品出口为主。虽出口规模庞大,但出口质量和效益一直是困扰外贸企业的主要矛盾。

5.外贸发展政策、理论和认识有待提升。一是从政策层面讲,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划与扶持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不协调、不统一,导致出口结构偏离产业结构的发展,即出口产品结构不能完全反映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现状;二是外贸理论指导的缺失造成同业竞争问题突出,形成严重的低价竞销,损失了出口效益;三是对我国外贸的后续发展定位的模糊认识。这主要源于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过高、顺差过大带来对外贸易摩擦增多,同时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因此应适当限制出口。这种观点将严重影响外贸政策的制定等一系列问题,将严重制约我们解决当前外贸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也与世界其他国家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相左。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我们在对形势和世界经济贸易格局进行分析、思考和争辩的同时,必须下决心抢抓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发挥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作用,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这既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推动外贸科学、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是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历史经验表明,外贸发展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一环,必须明确把促进出口的发展提升到战略地位的高度。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出口多了,而是如何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借鉴国际上最新的贸易理论,明确我国新形势下外贸发展思路和主导思想,指导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二是要从政策层面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政策是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要实现加快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目标,就要调整外贸的支持政策。首先是要保持当前外贸出口金融税收政策不变,保持贸易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企业对政策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其次是要注意贸易政策同产业发展政策相协调,在实施产业振兴规划和开展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与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统筹考虑,形成产业政策同贸易政策的有效衔接,以推动战略性产业和相关产品出口,提升我国在部分领域的竞争力,推动产品出口结构升级。

三是要从操作层面研究落实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2009年,我国出口居世界第一,进口居世界第二,已是贸易大国,但大而不强。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是我国外贸当前形势下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问题。回顾、总结以往三十多年我国外贸发展历程和经验,结合目前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变化趋势,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因此,实现我国贸易强国的目标需要努力做到“四个转变”:一是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二是注重从数量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三是注重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四是注重从接受既定规则向主动参与国际规则转变。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正处在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外贸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难以为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从劳动密集的制造环节,向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向上游是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主要开展研发活动和核心零部件生产;向下游是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主要开展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型服务活动,包括创立国际品牌。

2.培养跨国企业促进转变。要想提升对全球资源和经济的控制力,必须靠跨国公司去实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只有拥有一批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一个国家才能拥有对全球资源配置的较大主导权,才能拥有大国地位。正因缺乏这样一批公司,才使中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言权有限,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区别之一,培育一批跨国公司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3.调整外贸进出口结构。包括优化主体结构,即做强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优化商品结构,即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贸易的同时,大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的贸易;优化市场结构,即要巩固传统市场,又要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做好培育周边市场;优化贸易结构,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

4.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已经从商品贸易转向服务贸易,而我国货物贸易强、服务贸易弱的格局已经严重制约对外贸易持续有效地发展。对此,政府决策层已形成共识,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尽快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持保护;二要完善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三要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吸引外商投资;四要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加快培养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5.健全外贸工作创新机制。工作机制是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构建有利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机制:一是工作服务机制,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执行的协调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二是贸易促进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贸易促进体系;三是贸易摩擦应对协调机制,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

总之,要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需要加大研究形成政策支撑和体制机制保障两方面的发展优势,实现外贸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外贸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四大措施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经济周刊,2006,(8).

现在的外贸形势篇(5)

在巴格瓦蒂看来,由于技术进步或要素积累增加所导致的实际产出的增加有可能使价格贸易条件不利于正在增长的国家,而且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所造成的损失会超过产出增加所带来的收益,最终使该国的境况不如从前,即出现贫困化增长。一般来说,贫困化增长满足下列条件:(1)国家贸易的增长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增加该国出口品的供给(增加其贸易意愿的程度),而且出口品供给的增加必须足够大,以至能对国际价格发生影响;(2)国外需求对于本国出口品的价格必须是缺乏弹性的,以至于国家出口品供给的扩大会导致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3)该国必须是一贸易大国,因为只有贸易大国的进出口数量的变化才会影响其价格贸易条件;(4)该国的国民经济对本国产品出口存在高度依赖。由于上述因素的作用,一国实现经济增长后,尽管出口数量有所增加,但其价格贸易条件以更大的幅度下降,这同时又导致了收入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且,要素贸易条件也将以同样的原因而趋于恶化。这样,巴格瓦蒂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情况下的贫困化增长就出现了。

随着巴格瓦蒂贫困化增长概念的提出,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又有一些经济学家研究了贫困化增长的各种可能性,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约翰逊。约翰逊提出了贫困化增长的另一种情形,即价格贸易条件不变情况下贫困化增长的小国情形。他指出,即使对于那些面临不变价格贸易条件的贸易小国来说,扭曲的关税同样会使经济增长带来负的福利效果,也就是说,贫困化增长完全可能在价格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由于巴格瓦蒂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情况下贫困化增长的大国情形可能更适合于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因此,对于约翰逊情形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由于切身感受到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我国学者对贫困化增长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廖发达认为,衡量一国外贸是否为贫困化增长,一是应从贸易、经济相互作用的相对长期的动态历史过程考察;二是要以产业、经济国际竞争力为标准。由此,他对贫困化增长的涵义进行了深化:在贸易———经济———贸易的动态过程中,若贸易带动经济的机制不健全、动态效益微弱,产业、经济国际竞争力长期得不到实质性、根本性提高,不仅贸易长期快速增长难以为继,而且贸易条件将进一步恶化,贸易、经济将陷入恶性循环的增长(廖发达,1967)。这样的增长则为贫困化增长。应该说,对贫困化增长涵义的这一深化和扩展,对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在下面的论述中体现这一思想。

二、中国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实证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初步实现了从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轨,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中崛起的贸易大国。尽管要想用短小的篇幅系统地阐述中国对外贸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鉴于实证分析的需要,仍有必要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反映了1980———1999年中国进出口增长速度、外贸依存度以及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和位次。从表中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高速增长,平均高达13·78%;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13%上升到1999年的33%,这说明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与此同时,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0·9%上升到1999年的3·6%,位次由26上升到9。中国的一些出口产品,如纺织、服装等,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反映了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具有世界价格影响力。另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摆脱了低收入国家常有的特征,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完成了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见)。

但是,问题在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贸易利益是否越来越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呢?或者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呢?对此,我们将从贸易条件的角度和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

(一)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角度的审视

贸易条件反映了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后经济福利的变化。如前文所述,它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贫困化增长的实质即在于三种贸易条件的全面恶化。因此,深入分析贸易条件的变化,即可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经济福利变化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980—1990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并无明显的恶化趋势,而1991—1996年则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趋势。但我们并不能据此就下结论,中国从对外贸易中所获取的经济福利是趋于恶化的,因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在两个时期均呈强劲的增长态势。原因在于中国出口贸易量的迅速扩张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损失。再看一下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和要素生产率的相对差距。但是,由于要素生产率的具体指数难于获得,在此我们用劳动生产率予以近似的替代比较①。是中美日三国部分制造业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数据。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所选用的行业基本是中国的主要出口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和日本相差悬殊,如纺织部门分别只有美国的2·47%和日本的2·31%,而且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到1990年以来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要素贸易条件实际上是趋于恶化的,至少没有明显改善。

由此可见,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状况不容乐观,而收入贸易条件则出现明显的改善。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国贸易条件的这种变动趋势是在以下情况下发生的:(1)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但由于按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制成品部门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见),尤其是纺织、服装。这说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仍然很高,而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必然进一步强化这种结构,使得这些产品产出的增加必须依赖于更大的出口比率,从而使经济增长出现于偏向出口的局面。(2)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主导地位,而这些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小,中国又是一个贸易大国,外贸依存度长期保持在30%左右的高度,中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的扩张必将导致出口价格的下降,从而导致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且,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也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世界市场的容量有限,中国的这种出口结构势必面临来自这些国家的激烈竞争。换句话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数量扩张对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作用会越来越小。由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符合巴格瓦蒂贫困化增长情形的四个条件,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则中国有可能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危险。

(二)贫困化增长:国际竞争力角度的审视

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此,我们选用产业贸易竞争指数一国某产业的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衡量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状况。如果我们用X表示某产业的出口总额,M表示该产业的进口总额,则产业贸易竞争指数(TC)为:TC=(X-M)/(X+M)如果TC<0,表明该产业竞争力较弱;TC=0,表明该产业虽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不是太强;TC>0,则表明该产业竞争力较强。总之,TC越小,竞争力越弱;TC越大,竞争力越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特定产业外贸竞争力的强弱。是1981———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情况。从表中给出的数据,我们观察到,中国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制成品则有所改善,但出现波动。这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转变的趋势相符。在工业制成品当中,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主要是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TC2),而最能体现一国竞争力水平的机械及运输设备(TC3),虽然其竞争力有所上升,但仍呈现出较弱的竞争力。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但外贸产业竞争力并未得到根本上和实质性的改变。如果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衡量,则可以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基本是属于贫困化增长,或者说面临贫困化增长的危险。

(三)中国对外贸易存在贫困化增长危险的原因分析

早期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疲软;(2)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而根本原因则是因为经济中存在扭曲。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践,既要看到中国对外贸易存在贫困化增长危险的一般原因,更应看到转型期所面临的特殊原因。

1、外贸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政策引致型的扭曲,这是中国对外贸易存在贫困化增长危险的根本原因。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外贸体制改革是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制度保障,但改革的不彻底性却形成了中国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的一个特殊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体制所造成的市场主体虚拟地位,企业缺乏讲求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意识,缺乏提高要素生产率和管理水平的足够的内部动力,而且,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容忍外贸企业低效率增长(张碧琼,1999)。与此同时,改革也产生了大量的拥有进出口自主经营权的外贸企业,从而使外贸企业过度分散,集中度低,难于形成规模经济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由于创汇能力成为衡量外贸企业绩效的主要指标,更造成外贸企业之间相互压价,过度竞争,从而致使价格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出口损失增加。这种状况最终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面临产出扩张与效率低下的困境。②

2、改革主要遵循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关注的是如何充分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以促进出口。这种理论导向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国内的生产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偏离(尹翔硕,1998);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掉入比较利益的陷阱(洪银兴,1997)。因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出口的要求必然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增加(见);但产业升级的要求却使国内生产趋向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样出口商品结构和国内生产结构的偏离,既有可能强化现存的产业结构,从而延缓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这实际上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的问题),使比较优势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没有明显提高;同时,也使出口得不到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出口增长的持续性得不到保证。中国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恰好能说明这一点。据统计,2002年中国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为55.3%,仍占主导地位。但加工贸易对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因而在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级化方面作用不大;而且,加工贸易附加值低,数量的扩张对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从而弥补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损失作用也非常有限。

3、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必然受到国际环境的约束。贸易大国的定义即在于它能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其出口扩张本身可能带来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且,在垄断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中国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其比较优势也很容易被一些因素所削弱,如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跨国公司的内部转移定价以及以环境技术壁垒和反倾销为特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等等。这是中国对外贸易存在贫困化增长危险的外部原因。

三、中国对外贸易规避贫困化增长的现实选择:竞争优势导向的发展战略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将能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一味囿于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掉入比较利益的陷阱。比较优势可能使发展中国家获得暂时的贸易利益,但却无力改变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以避免贫困化增长。新贸易理论发现,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可能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而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都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这无疑为发展中国家从事对外贸易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实际上,新贸易理论家们所言及的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即是竞争优势的反映。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以及技术优势的综合状态。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竞争优势表现为比较优势;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则表现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也表明,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可能从一开始就与比较优势脱节而以非价格竞争优势的形式出现,从而使实际贸易模式完全建立在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上。

所谓竞争优势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就是将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本国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等途径实现一个国家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或者说,是一种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张碧琼,1999)。

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贫困化增长的危险。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必须摆脱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束缚,从竞争力的角度涵养竞争优势;同时实现出口结构与国内生产结构的协调发展,走出贫困化增长的困境。因此,实施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规避贫困化增长的现实选择。

(一)贸易结构调整中的技术依赖型经济目标

所谓技术依赖型经济是指新要素比例模型(先进国家出口较高技术水平的产品,进口较低技术水平的产品;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则与此相反)出现以后,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模仿不断发动技术创新的发达国家、并严重依赖发达国家新技术进口的现象。从技术扩散链条所处的环节来看,中国的贸易模式正在由典型的H—O模型向技术依赖型经济转换。应该说,这种转换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因为技术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无法提高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技术依赖型经济的形成,一方面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加快出口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从而实现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使国内产业为出口增长提供强力支撑;另一方面,国内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吸收贸易带来的先进技术,通过“干中学”逐步形成竞争优势。当然,技术创新的路径有多种,既可以通过贸易引进、消化和吸收,更要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

(二)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外贸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其目标应该是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首先,深化企业制度改革,改进、改善外贸系统自身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构造以股份制为主体的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使企业能够按利润最大化原则从事生产经营和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从而改变传统体制下外贸企业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和效益的状况,实现外贸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其次,促进外贸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获取规模经济效应。传统体制下,外贸企业分散经营,过度竞争,严重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从提高外贸企业经营效益的角度上来讲,组建大型外贸企业集团,适当提高行业集中度可能是一种现实选择。

(三)积极参与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为更多地分享贸易利益提供制度保障

现在的外贸形势篇(6)

    一、外贸结构的非均衡常态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各产业部门在总产值和总资源中所占的比重历来都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在变动速度和幅度上存在差异。特别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经济结构呈现出非均衡的普遍常态:从技术变动的角度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非均衡循环的永恒持续。从市场的供求角度来看,供给和需求能力的变动都是非均衡的,从而产业结构也是非均衡的。从要素禀赋的角度看,资源的相对稀缺差异导致不同部门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存在差异。各微观市场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非均衡状态将通过市场传导机制形成多市场的非均衡结构。

    一国或地区的外贸结构反映了该国或地区在世界分工体系中所拥有的比较优势、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在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充分、外生条件不统一等一系列现实因素的约束下,一国总是根据一定的分工原则参与到国际分工和贸易过程中去,形成了一种低于均衡世界里帕累托最优效率的“次优”配置效率。不同的国家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天然地形成了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非均衡外贸结构,并通过进出口的商品结构、地域结构、贸易方式、贸易主体等表现出来。

    当然,由于经济条件不是固定的,一国外贸结构的非均衡状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在受到一定外在冲击或内生演进的情况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重构和外贸结构非均衡的演变。以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为背景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外贸结构一般性的动态非均衡演进特征。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各国都处在农业社会和生产力比较落后的阶段,主要出口国家的外贸结构也以奴隶主、封建主或其他上层阶级所需求的奢侈品以及部分农产品和食品为主。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英、法等欧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开始迈踏上工业化进程,循着“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产业”的路径趋向高级化;人类消费的变化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表现为对“轻工业品——重工业品——高科技品”的层次性递进消费。当这些工业化“领先国”的国内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相应产品的出口也就趋于上升并形成外贸结构的高级化趋势,即外贸结构基本上呈现出“轻工业品出口为主——重工业品出口为主——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出口为主”的循序高级化趋势。

现在的外贸形势篇(7)

在经济全球化整体格局下,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核心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的谈判以及贸易争端的解决上都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环境比较恶劣,各国经济表现相对疲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和多种类的问题,多边贸易谈判越发困难,原定部分自由贸易区域的计划落实不理想,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框架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发达成员国通过自身优势和对贸易规则的利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用不同手段逃避既定义务,保护本国利益,这严重破坏了WTO的精神和原则,导致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整体框架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各国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比以前更加复杂,不同国家和经济体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贸易挑战。与此同时,新技术、新局势、新需求等都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推动了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出现,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我国的外贸水平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趋势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精细化分工的结果,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交换的过程。由于各国的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货币制度、物流技术、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际贸易非常复杂。但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具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开拓国际市场的意愿非常强。国际贸易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通过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的角斗,形成新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跨国企业占据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国际贸易交易集中度呈现上升态势,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跨国企业生产投资持续扩大,盈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体量上都在快速增长,这也使得全球生产、投资和商品的大流通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跨国公司在参与全球精细化分工中,在寻找新的定位,并在这个过程形成新的战略同盟,国际交易市场统一性增强,助推了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和贸易自由化。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创新技术和贸易技术的绝大部分比例,这也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由于信息互联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跨国企业的经营更为便利和高效,跨国企业现阶段都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面对国际市场,尽力提高市场份额;对于内部管理,则利用新技术大幅提升运营能力。未来一段时间,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会更加凸显,话语权将会更加强大。现阶段,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力量,在贸易交易市场的占比不断稳步提高,交易活动也更加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会对国际贸易的结构形成以及贸易集中区域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跨国企业的全球性投资加大会是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

第二,经济体之间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各经济体间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自由化面临诸多挑战。虽然世界各国经济比较低迷,但是全球国际贸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见表1)。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际贸易增长率为2.8%。2015年,全球经济依旧脆弱,国际贸易环境还是不够景气,但是,经济体间的贸易活动仍然频繁。自由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不可阻挡的趋势。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分工形式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和分工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模式和交易方式也发生转变,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表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外贸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趋势,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世界各国、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各经济体和贸易集团间的壁垒在增多,各国对贸易利益的争夺非常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长期通过各种不公平的手段来加速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同时利用先发优势在WTO框架下制造贸易壁垒,人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和冲突。贸易与劳动标准、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汇率等问题都已列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对于国际贸易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明显。根据WTO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G20集团推出的贸易限制措施,有80%左右仍然在实施,对全世界约4%的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形成影响。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根据商务部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贸易利益的分配争夺正在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对于贸易市场的竞争也显得非常激烈,各种经济体间的贸易利益之争相当残酷。各国贸易保护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多边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多边贸易机制表现更加灵活多样,为各国贸易构建了基本架构。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基本都不违反多边贸易的约定,反而表现出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支持。这些主要体现在:各国都是在利用多边贸易机制的游戏规则来实施贸易保护;通过多边贸易协定来保护成员国的利益,排斥非成员国。多边贸易协议是各成员国所协商签订的多边贸易规则,所以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力比较局限,更多是依靠成员国间的信用来维持正常运作。世界经济处在稳定增长时期,各成员国都能通过贸易自由化来实现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所以积极维护多边贸易协议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当全球经济发展处在低迷时期,各成员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贸易保护必然会抬头,从而形成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挑战和冲击。现阶段,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仍然存在不确定,但是各国贸易措施还不会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毁灭性冲击,另外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将会长期挑战多边贸易体制,从而影响到国际整体贸易体系。各国、各经济体对于贸易市场的争夺已经非常白热化,而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第三,绿色贸易异军突起,国际贸易被赋予绿色概念,绿色贸易潮流势不可逆。伴随环境日益的恶化,全世界对于保护环境的共识愈加认同,“绿色”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各国对于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而各国消费者对于保护环境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绿色消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消费趋势,绿色贸易则由此产生。经过近年的发展,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环保的理念认识更加深入,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更加愿意选择资源绿色的产品,绿色消费成为绿色贸易的基础。绿色生产、绿色市场的兴起,优化了国际贸易的交易结构。从联合国数据显示,绿色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资源消耗严重的商品贸易则出现了下降趋势,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为环保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有利保障。环保产品由于其性能和技术,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为主,而绿色商品的国际贸易日趋成为重要内容。

第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日趋多元化,网络贸易发展迅猛,国际贸易效益显著提高。伴随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逐步多元化,依靠网络完成的贸易正在高速崛起。网络贸易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不同地区和经济体所进行的贸易和商务活动。国际贸易所需要的所有环节,包括交易的前期沟通、合同签订、商品或者资金的交割、物流环节以及售后服务等都依靠网络平台来完成。而目前网络贸易商品还主要集中在无形产品,比如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实物贸易则主要是前期沟通咨询、合同签订以及资金的流通等环节在互联网上完成,实际的货物物流等还是需要传统渠道。网络贸易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各经济体的重视,都出台了或多或少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网络贸易的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网络贸易发展的增长比率非常快速,网络贸易能够有效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益。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比如交易成本较低,摆脱了时间、空间的约束,网络贸易的应用普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场革命,对于贸易方式的转变具有深远影响。在国际贸易总体保持低速增长的背景下,网络贸易却强势增长。传统贸易交易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电子商务为方式的网络贸易能否成为争夺贸易市场的利器,受到了各国和各经济体的高度重视。由于网络贸易的高效性,网络贸易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趋势,成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交易方式之一。第五,国际贸易尚未从危机中恢复,对个别贸易大国的依赖性加强,西方发达国家整体贸易相对低迷。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造成重创,国际贸易量急速萎缩。经过各国一系列的稳定政策,全球主要几个国家经济得到了稳定复苏,全球贸易得到恢复。《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贸易保持低速增长,然而受到欧洲经济低迷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会受到较大拖累。世界贸易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世界资源的配置机制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015年,美国经济恢复比较明显,失业金申领数量创下近年来的低位。而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增长都较为稳定,这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际贸易将会持续向好发展,尤其是主要几个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加明显。由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国际贸易将会持续恢复。其中,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推动全球贸易迈向全新的增长时期。第六,国际贸易整体结构优化,贸易向高端化发展。国际贸易并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此次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欧洲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则仍然保持较强的活力和较为稳定的发展。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恢复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贸易市场快速壮大的新力量,世界贸易格局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国际贸易参与者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第三产业全球化,而第三产业全球化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模式,并在影响各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地位。第三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蓬勃时期,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保持较高速度的上升趋势。在第三产业贸易中,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商品和服务日益受到全球贸易的关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端化调整。

二、我国应对国际贸易趋势的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段波动期,近年来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但是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我国经济结构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原料在国外,而且市场也在国外,我国是典型的贸易大国,所以我国面对国际贸易新趋势,同样也将遇到国际贸易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近年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和全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对于我国而言,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外贸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制定我国外贸战略,把握国际贸易的机遇,主动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一步提高我国外贸水平和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抓住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有利环境,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会随着某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的意志而停滞不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这个大环境、大形势和大格局,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要求,为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得先导优势。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我国外贸水平的提高必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国更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水平,准确判断现阶段国际经济的发展走势,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以更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国际贸易的竞争和合作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应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进行国内资源的整合,以形成更强大的国家实力。同时,我国应该加速推动外贸机制的改革,积极按照WTO原则和规定进行落实,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此外,我国还要注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更深层次地推动区域贸易的发展,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二)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我国经常遭遇贸易摩擦是由于自身和外部双重因素的作用所导致。自身因素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低端,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价格优势为主,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另外,我国出口贸易的比例非常高,对于贸易伙伴国市场的冲击和影响非常明显。在外部因素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是时下各国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柱,各国都会想尽办法为贸易保驾护航。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有着巨大的危害,部分别有目的的国家通过建立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贸易作为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我国应该健全反贸易保护的协调体系,提升贸易摩擦的应对水平,通过多种手段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应该全面剖析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制,熟练掌握贸易救济措施,尽力减少贸易摩擦给我国外贸造成的损失,提高我国贸易水平,保持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面对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衍生的效应,所以针对贸易摩擦,一方面需要积极抵制和打击,而另一方面需要实质性地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只有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认可之后,我们所面对的贸易摩擦才会进入新的平衡阶段。换而言之,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将会是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新常态。

(三)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商品质量

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和产业升级阶段,这也是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机遇,我国目前以“进口原材料,初加工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这是相对低端的国际贸易交易,我国需要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我国外贸应该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向知识、技术和服务密集型商品转变。同时,进口方面,我国应该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技术。我国外贸结构调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整体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只有将贸易结构进行逐步优化,我国贸易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加强产品竞争力,形成强大的贸易风险抵抗力,确实推进外贸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推动网络贸易发展并加速电子商务普及

根据国际贸易对网络的需要,电子商务作为网络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需要加速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对消费品行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国家应该扶持其他行业的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发展,拓宽企业的推广渠道。另外,我国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推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我国网络贸易技术的前沿性和可靠性。由于网络贸易是国际贸易的新趋势,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贸易法律法规,以维持我国网络贸易的合法运作。

(五)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并实现跨国经营

国际贸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跨国公司作为载体来完成,因此跨国公司的经营发展对我国外贸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已经有部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与国外企业竞争,然而我国跨国企业整体不论是体量或者竞争力都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需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丰厚的利润,企业的跨国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贸易质量意义非同。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贸易有效地承载了各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对我国而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国经济实质上作为一个挑战者,正在挑战全球原有的经济利益体系,所以这个过程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阻挠和问题。伴随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明确性加剧,我国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间的贸易矛盾会更加突出。我国清晰明确的贸易战略关乎自身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也会影响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在贸易全球化调整中的利益分配,同时会关系到国际贸易体制的调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化的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握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制定国际贸易战略,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才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黄日星,张涛.国际贸易绿色发展新趋势[J].中国商界,2010(2)

2.林玉洁.论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

3.巩胜利.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新趋向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2013(11)

4.买梦阳.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现在的外贸形势篇(8)

一、外贸流通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外贸流通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许多生产型企业也开始从事外贸流通业务,所以对于外贸流通企业来说,如何稳定产销关系和海外销售渠道成为当前最紧迫的课题。目前,我国外贸流通企业发展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竞争压力大

近年来,国家调整了外贸政策,逐步放开了外贸经营权,很多生产企业取得了出口自,不仅自营出口,而且开始从事出口业务,这使得外贸流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二)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

执行力低下。很多外贸流通企业管理规范不到位,同时缺乏有效的辅助管理工具,企业执行力不够,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过程管理和控制不够。现代外贸流通企业按照导向型不同可分为规模导向型和利润导向型,不论哪种类型的企业,在追求利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业务活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其结果是风险越来越大;时间效率和工作链效率有待提高。对于国际贸易来说,时间效率和工作链效率尤为重要,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时效意味着国际贸易机会、管理水平和对经营风险的控制,最终直接体现在创汇和创利上;工作链效率意味着如何通过多种渠道将国外客户和国内供应商连接起来,实现内外部任务接口最高效运作。

(三)专业优势强,发展潜力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外贸流通企业相较于生产企业直接进行业务具有明显优势。外贸流通企业对国际市场熟悉程度更高,且通过多年的经验和人脉积累,具有广泛的外贸客户网络,这使得外贸流通企业自身及帮助国内生产型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成本相对较低,专业优势较强。据统计,目前全球贸易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业务由外贸公司承担,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外贸公司进行商品流通非常普遍,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外贸流通企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外贸流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笔者认为外贸企业的竞争力核心主要在于人才资源、营销网络以及商业信誉三方面。

(一)人才资源方面

外贸流通企业有着很大的人才流动性,人才资源问题是外贸企业的最大共性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树立人才战略观念,同时,把机制、待遇、企业文化等落到实处,给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构建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性。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信任感和荣誉感,在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同时,逐渐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做好充足准备。

(二)营销网络方面

根据外贸流通行业特点,外贸企业之间应搭建动态战略联盟,即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突破企业间有形界限,结合不同企业技术优势,组成一个有限的、超越空间约束的互惠互利、协同作战的联合组织。如此,可获得以下优势:第一,快速反映市场变化、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来开发新技术产品;第二,能够有效的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第三,增强企业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第四,获取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绝对的竞争优势。

(三)商业信誉方面

相对于生产型的外贸企业而言,外贸流通企业的商业诚信显得更为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企业的信誉,消费者的认同感等,对外贸流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外贸流通企业必须积极努力维护自己的信誉,否则,就会面临着市场经济下的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提高外贸流通企业竞争力的思路

针对目前我国外贸流通企业发展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尊重商务知识产权,尊重创造性劳动价值

流通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具备良好执行能力的一线工作人员。因此培养高素质、有创造力、有热情的员工,同时构建IT支持系统,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积极推进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不断创新,是外贸流通企业维护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二)改善经营区域分散、经营方式陈旧的现状

加强对市场主营商品的培养力度,逐渐是市场经济中形成市场优势。一方面,企业的产品经营应该逐渐转向项目经营,逐渐渗入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全过程,引导市场消费。另一方面,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多层次、多角度化经营,不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改组、联合并逐步形成可与国际外贸流通企业相抗衡的规模型企业

一方面,积极兼并或收购相应企业或资源,同时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扩大企业发展渠道和资源,避免流通企业营销机构等环节所造成的财力和精力分散,实现外贸流通企业软、硬实力兼备,实行跨国经营,进而达到管理有序、大而不散,活而不乱。

(四)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构建企业形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品牌建设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品牌战略已成为众多知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构建企业品牌,就要求企业不断丰富产品的包容性,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外贸流通企业需要经历从无名到具备基本市场知名度的知觉占有率阶段,从市场初步了解到获得最终认可的认知占有率阶段,从首次购买到重复购买的市场占有率阶段。外贸流通企业要实现这三阶段任务,需要依赖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传播和投入。

(五)利用外汇期货产品进行套期保值,规避汇率变动风险

近年来中美、中欧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中长期看人民币仍有进一步升值趋势。在此背景下,外贸企业利用外汇期货套期保值可以规避金融风险,实现稳定赢利。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贸流通企业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大,但同时也伴随着无限的市场机遇。因此,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扩大企业规模,加强品牌建设,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国外贸流通企业定会有新的突破,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沛,孙兰玉.天津外贸流通业的振兴与发展[J].天津经济,2006

[2]黄静哲.主动承接外包、打造专业外贸服务平台――流通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国际市场,2012

现在的外贸形势篇(9)

本刊记者5月初从海关总署广东分署获悉,2009年1至4月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62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1.7‰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7.1%,所占比重较1至3月扩大了0.2个百分点。实现外贸顺差344.8亿美元。其中,出口985.3亿美元,下降17.8%;进口640.5亿美元,下降27.2%。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降幅分别比全国降幅小2.6个、2.7个和1.5个百分点。

4月份广东省进出口总值为471.4亿美元,同比下降18.1%,降幅基本与3月份持平,环比(与2009年3月比较,下同)增长5.3‰已基本恢复至以往年份同期的环比水平。4月份广东省出口276.9亿美元,下降16.1%,降幅较3月扩大1.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6%;进口194.5亿美元,下降20.9‰降幅较3月收窄2.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0.9%。4月份,广东省出口、进口和进出口的降幅均小于全国降幅,其中出口、进口降幅分别比全国降幅小6.5个和2.1个百分点。

据海关统计,今年1至4月,广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935.3亿美元,下降26.6%:一般贸易进出口536.7亿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308亿美元,下降8%,进口228.7亿美元,下降14.9%。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出口降幅虽仍呈两位数,但一般贸易降幅已明显小于加工贸易。

1至4月,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002.6亿美元,下降24.6‰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61.7%;国有企业进出口250.8亿美元,下降30.6%;私营企业进出口301.8亿美元,下降2.5%。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进、出口降幅均高于广东省整体降幅。私营企业表现优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3、4月连续两个月出口保持增长。

1至4月,广东省对前三大出口市场香港、美国和欧盟的出口持续下降,降幅分别为23.4%、14.6%和21.9%,而对东盟出口降幅保持在个位数,下降4.5%。对中东、非洲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出口额保持增长,增幅分别为10.8%,1.4%和5.4%。进口方面,东盟、日本和台湾则是广东前三大进口贸易伙伴,1至4月,自其进口分别下降20.3%、30.4%和32‰数据显示,广东对东盟、日本、韩国和台湾四个市场呈贸易逆差,对其扩大出口仍有较大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年初总理访欧信心之旅签订进口大单的落实,单4月广东省自欧盟进口18亿美元,同比降幅收窄至4.7‰环比大幅增长33.4‰此外,广东对中东出口表现突出,4月大幅增长25.6%;对东盟和印度出口也分别增长2.7%和8.6%;对非洲出口下降2.1%。

出口商品方面,1至4月,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680.3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出口降幅大于整体降幅,占出口总额的69‰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相对缓和,部分商品出口增长,如鞋类出口微增0.5%;箱包及类似容器出口增长10.5%。

据海关分析,从4月份数据看,广东外贸进出口下降势头已趋于平稳,进出口降幅均小于全国,也小于江苏、北京和上海,进、出口规模均比上月有所增加。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仍未见底,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全球经济仍将低迷的形势下,广东外贸企业惟有积极灵活应对,充分运用好国家为“保增长”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才能使广东外贸早现曙光。

梁耀文:下半年有可能企稳回升

5月18日,4月份全省进出口形势分析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外经贸厅对全省135家重点联系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企业在手订单未根本回升,并且企业订单以三个月以内的短期订单、小额订单和急单为主,而且出口产品的价格普遍下调,使进出口量价减少趋势仍在继续。此外,部分国家地区货币贬值也直接导致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会上,在列举了大量数据后,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用“进出口跌幅收窄,部分指标趋稳,但形势依然严峻”来形容当前的外经贸形势。梁耀文列了五个“未明显改变”:一是占全省三分之二左右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大幅下降趋势未明显改变;二是对占全省50%以上的香港、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进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未明显改变;三是占全省70%左右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未明显改变;四是占全省60%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大幅下降趋势未明显改变;五是占全省90%以上的珠三角地区出口大幅下降趋势未明显改变。

“从不利因素看,目前外部需求依然疲软,特别是发达国家进口大幅减少,发展中国家汇率剧烈动荡,直接导致订单减少、价格降低、贸易风险加大。”梁耀文同时指出,“今年2月以来,我省进出口形势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3、4月份局部平稳,增强了我省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信心和决心。但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是否见底还未明朗,世界经济仍呈下行趋势,国际需求依然疲软,‘甲流’蔓延,国际贸易与信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梁耀文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上半年我省进出口继续下降,但降幅将进一步收窄,第三、四季度有可能企稳回升。”

据本刊记者了解,商务部有关人士也对广东以及中国外贸的外贸形势做了分析和预测。“去年11月到今年2月这段时间是外贸企业最困难的时候,那些熬过来的企业现在气喘得会比较平缓了。”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文仲亮预测,第四季度中国外贸会真正回暖,实现正增长。5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谈到4月中国外贸出现的积极变化时,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广东的出口降幅收窄。

万庆良:在五个方面下“苦功夫”

现在的外贸形势篇(10)

众所周知,各国需求偏好、规模收益、商品与要素市场等与福利和贸易相关方面历来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而国际贸易市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却未得到关注。例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均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向前发展,但二者仍未关注贸易过程中涉及的环境要素。既往贸易实践证明,任何一国的贸易活动均受到各类因素影响而无法独立完成,在国际贸易中任何一国的单方贸易行为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别国贸易环境。而就现阶段国际贸易形势而言,我国能够在更广的领域、更高层次以及更大范围参与国际贸易,深入经济技术合作以及竞争,而国际分工深化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多机遇,但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非关税贸易壁垒越来越多,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严峻考验。

1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在近几年来以一个极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国际分工也有了进一步深化。首先是国际分段式生产成为主流,据麻省理工学院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年销售额≥10亿美元的300家公司中,其零部件制造的51%、总装的47%、仓储的46%、客户服务的43%以及产品开发的39%均在国外完成。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增速与传统货物贸易增长速度相比毫不逊色,因此也成为后者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全球价值链构成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发达国家在当前依然是国际间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主体,但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并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同时其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大,进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对于国际贸易市场商品结构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增强,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一部分最为活跃的力量,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贸易组织固有协调管理机制也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助力,贸易摩擦较以往有所减少,就此点来看,国际贸易秩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依然面临严峻的对外贸易考验。

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进口贸易作用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综合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存在一定问题。历年来外国外贸出口额大致保持持续上涨的态势,但始终无法达到进出口平衡,因此一直存在贸易顺差问题。这说明我国出口贸易依然依赖于原材料、资源和技术等,对于国外优势资源尚无法予以合理的、充分的利用,难以增加出口竞争优势。以2014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将去年同期不可比因素剔除后,其7、8、9月份出口平均增速超过了10%,明显高于2013年全年平均水平。而进口贸易数据则相对低迷,2014年月平均进口水平不足1700亿美元。

2.2 出口贸易结构有一定变化,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我国出口贸易形式主要为加工贸易,显而易见,加工贸易方式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使用廉价资源以及劳动力来换取,甚至以牺牲环境这一恶性后果为代价。同时,加工贸易方式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均为定牌生产以及贴牌生产,严重缺乏自主品牌。因此此种出口方式仅仅能够赚取加工费用,而品牌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则为他国所攫取。分析国内外贸企业性质不难发现,其主要均为外资企业出口,由此说明我国依然缺乏真正具备自主品牌以及先进技术的出口企业,仍需要借助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导致外贸出口存在一定被动性,同时也不利于本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3 对外贸易存在较高的依存度,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表现出恶化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始终被称为“三驾马车”之一,在GDP中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充分证明了外贸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就国际贸易发展角度分析而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也可见一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出口比重大幅提升,1995年仅为19.4%,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跃至45%,同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表现出高度依赖性。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欧美市场份额所占比重接近40%,这一数据充分证实我国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国内市场发展依然落后,而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外市场波动始终对我国贸易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就贸易条件指数(TOT)分析来看,我国虽然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造成中长期贸易条件困境,贸易条件指数也表现出恶化趋势。

3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策略

3.1 紧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出口产品附加值

随着全球产业机构以及资源配置格局的新一轮调整,政府与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形势走向变化予以充分关注,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外贸发展观念,深入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以科学的外贸发展观为引导,对优质进口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推动外贸出口的发展;充分考虑进出口均衡发展,合理控制贸易逆顺差,实现最优化配置国际资源,最终形成“双赢”的科学贸易发展观。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帮助其培养出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商品,形成自主品牌,通过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可给予相应补贴来提高出口退税率,推动加工贸易升级或者转型,并延伸至上下游产业,以便于在国际分工中增加我国对外贸易的价值。

3.2 政府与企业应积极进取,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就政府角度分析而言,有关部门应对当前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予以不断完善,在以国内进出口企业为管理对象的同时还应纳入在华的外国跨国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针对其贸易行为制定富有针对性的进出口法规,主要包括进出口额的参照标准以及统计口径等等,以此来对我国对外贸易差额予以评估和衡量,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率。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相关预警机制、专门机构以及专业贸易人才,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搜集相关资料,并对国内进出口企业受此发展的影响做出及时评估和反馈,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帮助其做好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

3.3 应不断扩大内需,并对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

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国际资本新一轮布局随之加速,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受到影响;而“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中国外贸竞争优势转换为青黄不接;贸易摩擦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挑战的突出体现。对此,政府应通过新一轮调控,努力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确保对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帮助企业妥善利用国际以及国内资源与市场,通过政策扶植等方法来应对企业融资困难以及流动性不足的难题。而出口企业也应对自身发展战略予以适时调整,积极进取,果断出击,争取利益最大化。

4 结语

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来看,传统依赖于发展加工贸易以及吸收外资的模式已逐步有所转变。一部分国内企业开始在全球价值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电商平台以及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我国将会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跨国公司,自行打造全球价值链条,实现国际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元.中国国际贸易应从科技兴贸战略向创新强贸战略转变――谈国际贸易知识化趋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9):8-12.

[2]顾国达,郭爱美.国际贸易对我国区际经济效率的作用差异分析――基于技术溢出与技术收敛“双效应”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0):81-87.

[3]魏纪林,刘国龙.碳关税本质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3(12):67-71.

[4]郭小影.浅论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应采取的措施[J].中国经贸,2013(20):5-5.

现在的外贸形势篇(11)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呈现出低迷状态。各国出台了相关政策以确保经济复苏,但由于就业、劳动力和成本等压力造成经济复苏速度缓慢。基于此,我国主要贸易国加紧了贸易保护,导致我国产品出口量减少,很多外贸公司面临倒闭。有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外贸政策。

一、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1.世界整体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状态,部分国家经济出现下滑

2008年,全球经济呈现下滑趋势。欧美国家和日本作为我国主要的贸易对象,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出现严重的经济下滑和产出过剩现象。目前,各国经济处于复苏状态,但复苏缓慢。以日本为例,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时期经济常年处于低迷状态。严重的债务负担使得贸易国内出现大量的劳动力缺失、产品过剩现象。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日本国内经济近期复苏无望。而美国的季度GDP年率初值自2011年来始终呈现起伏不定的形式,增长速度较之前明显下降。2012年1月~4月,美国IMS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4.1、52.4、53.4、54.8,而整个七月份则持续在50左右,说明了其经济形势出现复苏现象。但长期的失业率问题严重影响美国的经济复苏。OECD组织报告显示,以欧洲为首的我国主要贸易国经济情况呈现出好转趋势,并且短时间内将维持乐观状态。但整体上,各国经济在缓慢增长的同时还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如长期的经济低迷造成的工作恐慌,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民众的购买能力并未真正的提高,且存在惧怕和保守心理,因此实际消费额较以往偏低。在欧债危机影响下印度、巴西等在内的经济处于下滑或者缓慢增长状态。

2.欧债危机依然对各个国家的经济造成影响

为解决欧债危机,各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自2013年起,各个国家逐渐拜托了欧债危机。爱尔兰首先脱离了欧债危机的困扰。希腊政府偿还了其欧元债务,并解决了由欧债危机带来的各种金融压力,对其外国国家的商务融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欧债危机的波及面逐渐减小。为防止信用紧缩,欧洲央行为欧洲经济市场投入了大量的低廉的经济资金,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对于深陷欧债危机的各国来说,及时的经济改革措施是关键。就目前看,针对经济危机的经济改革措施并不完善,银行业在本次危机中受到重创,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债务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依然在于大量的产品滞销国内,供求关系失衡。

3.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各国之间的经济博弈

贸易保护政策是经济低迷时期国家采取的保护本国经济的措施。该措施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贸易保护促进了本国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在国内形成稳定的贸易链条。但同时,贸易保护激发了产品创新与经济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国内政治因素进一步缩小了各国之间贸易来往的可能性。作为贸易进出口大国,中国在此次危机中成为贸易保护对象针对的主要国家。一些国家提出了针对中国产品的在反补贴政策,导致我国产品出口困难。各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明显,印度曾针对我国进口的电力设备征收19%的进口税。总之,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外贸造成巨大的冲击,虽然目前呈现出好转态势,但经济的低迷使各个国家的经济博弈明显。

4.供求矛盾影响物价走势

目前,经济市场的供需矛盾尚未完全解决,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无法解决就业问题,通货膨胀随之而来。战争以及相关制裁政策导致物品价格快速上涨,如欧美对伊朗的制裁政策导致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另外,非洲、西亚等不发达国家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联合国关于2014年12分的经济预测显示,全球经济缓慢增长了2.6%,物价市场的不平衡造成经济运行分化严重。整个14年,发达国家CPI上涨1.7%,发展中国家上涨7.4%,整体上呈现出膨胀冲高回落状态。总之,供求矛盾对于物价造成影响,使物价尚不稳定,影响了消费能力的提高,造成贸易保护严重,使经济依然处于恶性循环中。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外贸政策分析

1.增加产品的国内输出

目前,国际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贸易保护等政策造成我国的产品出口相对较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应适当调整外贸政策,放弃部分贸易合作伙伴,而将精力转向国内市场。我国人口众多,具有广阔的市场,因此,满足客户需求就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政府应以此为基础监督各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经济形势低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但与此同时,要拒绝严重的贸易保护。另外,了解供求关系是解决经济低迷的关键,基于此,应将精力转移到非洲国家或者亚洲不发达国家,减少贸易出口量,但同时增加了利润,并获得了广阔的增值空间,从而降低欧美主要贸易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践证明,拉动内需可以很好的解决国内市场低迷现状。只有稳定国内市场,才能进一步向国际市场扩张,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解决国内供求关系矛盾。

2.积极应对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

欧美等国家的贸易保护影响了我国的产品输出,中小企业利润降低甚至倒闭,企业裁员造成大量人员失业,我国作为贸易出口大国,成为多个国家的贸易保护对象。要使我国经济健康声场,采取有效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关键。进入世贸组织是为了拓展我国的市场,提高我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但政府还要明确了解市场需求,减少贸易出口,建立完善的国内经济管理机制,将重点放在产品质量提高,树立企业的产品意识健全的管理机制,促进国内市场的稳定,减少企业成本,促进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3.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问题

融资难是企业运行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利润低下,致使企业无法获得信任使其融资雪上加霜。因此,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针对外贸企业的运行机制,强化其出口信贷机制。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制度,降低人民币升值和贸易国家本币贬值对中国企业造成的影响。另外,作为外贸出口企业,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润,或者是进行贸易保护,而是要随时了解市场经济变化情况,对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分析,从而采取相对应的政策,减少企业资金压力,促进其稳步发展。

4.积极推进外贸结构调整

成本压力是我国企业运营中面临的最大压力,而要降低运营成本,主要策略在于企业的结构调整。我国企业在长期的经济市场影响下,存在劳动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且对产品原料的廉价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性能调整,降低对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过分依赖。其中,最根本措施在于降低企业对产品出口的依赖性,要随时调整企业的运行策略。通过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解决国内劳动力过剩问题,同时促进企业发展。新时期,正确定义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劳动力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策略是促进我国国力增强的政策。

三、总结

经济形势变化对外贸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国际低迷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主要在于影响外贸出口政策和出口质量。为此,国家应适时调整外贸策略。当然,从我国目前产品出口现状出发,提高产品质量,与欧美国家进行谈判,使其降低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管制是促进外贸出口的关键策略。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未来五年中国外贸的着力点[J].中国流通经济,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