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互联网金融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9 16:13:37

互联网金融特征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信息流量的极具增加,互联网金融支付手段在近年发展迅速,对传统金融是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它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支付手段。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传统金融业态。金融支付手段的创新和迅速普及,给人们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风险也在加大,个人以及支付机构企业需要在操作上以及管理制定上把防范风险摆在第一位上,征信分析要做到深化普及。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网银、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是目前互联网支付的主要形式。

互联网金融支付与传统金融支付的区别还体现在,互联网支付手段中的支付宝、微信钱包、京东白条等的根基是商业信用,传统金融的根基是银行信用。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互联网金融支付基于商业信用,而银联和传统金融基于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能够创造货币和存款,而商业信用办不到。 相比基于银行信用的产品,基于商业信用的产品风险更高。商业信用项下的资金,最终都会回流到银行体系之内。当然传统金融受到了更大的挑战,确实有部分蛋糕被新兴的多种互联网支付产品分走了。电商们争取线上圈钱,成本很低,随之而来的风险更大。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支付的流程是支付方使用拥有支付手段功能的媒介(即货币),直接付款给收款方,或通过第三方间接付款给收款方。客户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发起的支付业务,包括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三种业务类型。

互联网金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用户便捷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于五大方面: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信息泄露风险以及技术安全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的征信分析

我国现有的征信系统并不完整,个人以及中小企业从传统的征信机构获取足够信息比较困难,所有征信系统的尽快完善非常必要。目前国内征信系统进展;

(一)个人信用基础薄弱,个人信用情况在传统银行借贷还款会有记录,但是,和其他的工商部门缺乏信息共享,对个人税收经营行为的信用情况,还需要额外取证,所以整个社会对个人信用没有作为制度来衡量和执行。绝大多数个人和企业无法获得信用数据。

(二)征信体系不完整,目前个人信息主要来源于央行的征信中心,个人还贷,企业贷款经营,个人信用卡还款记录等,都来源于此。国家在深圳上海北京,都成立的征信公司,深圳鹏员、上海资信,北京安融惠众。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各自为政的效果不是很好。征信的基础是数据,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交易,数据共享平台对信息的保密制度和程度划分,都仍然是各个公司争议所在。

(三)征信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征信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用性,取得牌照的征信公司不能完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2012年12月20日开始实施,央行出台的《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牌照申请的同时,尽管也将切入。

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发展初期,建立成熟完善的监管体系仍需较长时间。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企业主动出击,一方面企业内部要不断增强风险控制,另一方面需要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机构部门共同推动市场标准与监管体系的建立,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翼支付之所以能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又一生力军,与其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及企业责任意识是分不开的。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国家战略成果,已日益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2)

互联网金融,又称网络金融,是指金融服务提供商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金融信息中介等金融服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伴随近年来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激增、移动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商业性应用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呈现出参与主体日益广泛、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等特点。根据金融服务提供商的不同,可以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网上银行等平台提供的金融服务;另一类是由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等新兴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网络借贷、支付结算服务等。

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有三方面的核心特征。一是在支付方式方面,以互联网移动支付为基础。二是在信息处理方面,以云计算为保障,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递,被搜索引擎收集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金融市场信息序列。三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并匹配,供需双方可以不经过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实现直接联系和交易,信息透明,定价完全竞争,因此效率很高。

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的挑战

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相比,这些新型网络金融服务具有支付快捷、资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不仅针对支付、贷款等核心业务领域,而且还覆盖从产品设计、产品定价、市场营销到风险控制等各个业务环节,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都将带来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挑战商业银行传统金融的中介地位。第一是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运行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联系和沟通,交易双方的信息收集成本、借贷双方信用等级评价成本、双边签约成本以及贷后风险管理成本等都很小。第二是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第三是加速了金融脱媒。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壮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已不满足于只做银行的网关支付平台即银行网络系统和互联网网络之间的接口,而是借助其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逐渐直接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等领域扩张,这将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2)改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商业银行的传统客户主要为对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以及高端零售客户,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是客户的基本要求,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传统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基于密集知识和复杂技术的金融产品的优势将会被大大地削弱。

(3)银行支付中介功能受到冲击。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技术来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并使其中间业务受到替代。迄今为止,央行已为20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了支付业务许可证,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产品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转账汇款、机票与火车票代购、酒店预订、煤气、水电费与保险代缴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2012年“双十一”当天,所有平台通过支付宝达成的交易额超200亿元,天猫及淘宝的“双十一”宣称交易额为191亿元,同比增260%,支付宝交易笔数超1亿笔,最高峰时处理交易数达20.5万笔/分钟。根据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截止至2013年6月底,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网民规模达数量到2.44亿,较2012年年底增长了10.8%,使用率提升到41.4%。其中,手机在线支付规模达到7911万,较2012年增长了43%,国内互联网支付行业正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也开始逐渐由线上向线下发展,这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业务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3)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借助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金融业务电子化、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和以阿里金融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大数据金融模式等成为其突出的代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呈现出金融服务趋向长尾化,金融服务高效、便捷,金融服务低成本化,多维风险特征等特点。随着使用互联网金融的用户规模快速扩大,相关企业如何留住用户,提高用户忠诚度是其在开拓并持续保有互联网金融消费市场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相关文献回顾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是近期快速兴起的一个领域,而在国外其发展则早于我国较长时间,研究成果也较丰富。在如何保持网上银行客户忠诚度的研究中,有学者考虑了信任、网站质量、服务质量、满意度等因素构建的分析框架。另有学者则基于信任和满意度建立了电子商务客户忠诚度模型。

国内学者借鉴国外模型进行了改进,乔均等(2007)在研究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忠诚度时构建了满意度、关系信任、转换成本与客户忠诚度的关系模型。邓朝华等(2010)在对移动即时通讯服务的研究基础上则构建了满意度、信任和转移成本与用户忠诚度的关联模型。

本文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把忠诚度模型应用到互联网金融消费领域,研究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忠诚度,并对影响忠诚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消费群体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采用网上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后,可采用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检验数据可靠性,进而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拟对潜在内生变量忠诚度、满意度、信任和潜在外生变量感知有用性和服务质量等进行路径分析,探讨其相互作用关系。

二、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相关理论概述

1、消费者忠诚度的相关理论

早期对于顾客忠诚度的理解主要是对产品或服务的重复购买。20世纪90年代初,态度忠诚理论被提出。该理论认为忠诚的消费者不仅长期接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同时有向他人推荐该产品或服务的强烈意愿。之后,有较多的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忠诚度的研究主要涉及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行为忠诚表现为顾客的重复购买行为,态度忠诚来源于顾客对产品的喜爱和依赖,表现于口碑宣传、推荐意向和未来持续购买意向。本文中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行为忠诚是指用户的重复使用行为和优先选择,态度忠诚指用户的未来持续使用意愿、口碑宣传和向他人推荐的意向。

用户忠诚度的驱动模型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顾客满意驱动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此类模型有ACSI模型、McDougall模型等;价值―满意双因素驱动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Ryan模型;多因素驱动复杂模型,适用于不同行业的忠诚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解释。

结合对互联网金融消费相关领域(如电子商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忠诚度的研究,本文所构建的忠诚度模型是基于满意和信任两个维度,认为满意度和信任对忠诚度有直接的影响,而感知有用性、网络服务质量通过对满意度和信任的影响来间接影响忠诚度。

2、互联网金融消费用户忠诚度的决定因素分析

(1)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指顾客在使用某种产品或享受某种服务后,形成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态度,态度的形成通常取决于顾客在某一消费过程中的实际经历是否与期望相符。如果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其产品和服务让人满意,并且顾客铭记了积极的消费体验,顾客就会满意。本文基于上述意义上使用满意度。

(2)信任。研究表明,缺乏信任是客户不在网上购买物品的主要原因。不同学者对于信任有不同的定义。本文将信任定义为用户对互联网金融可靠性的信心,包括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可靠性、诚实、企业能力以及对网络与软件技术安全性的信任。

(3)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是技术接受模型(TAM)中的一个变量。本文中互联网金融消费感知有用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消费能够提升用户交易效率的程度,如节省时间、适时完成交易等。

(4)服务质量。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质量主要体现在网站质量及其响应性上。网站质量(或网站设计)是衡量网络服务质量的一个维度,涵盖网站的美观和内容清晰度。网站质量实际上是一种技术因素,包括系统、硬件和软件的特点和能力。本文用网页界面是否清晰美观,功能是否容易找到,操作是否简便,运行是否稳定等来衡量网站质量的好坏。

服务质量评价还包括网络技术与专门软件的响应性,体现了企业旨在帮助顾客快速实现目标,进而迅速提升其服务水平的意愿。由于互联网金融消费的间接性和自,本文中的响应性更强调了解用户需求,并及时解答用户的问题。

三、研究设计、分析模型及假设

1、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构建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分析模型,探索影响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的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与忠诚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提升消费者忠诚度提供建议。

在大量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满意度、信任、感知有用性、服务质量四维分析框架的忠诚度模型。问卷内容包括了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互联网金融消费情况和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量表。其中,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量表采用5分李克特量表。

考虑到调研经费的限制和调查的便利性,本次调研选择的抽样方案为非随机抽样法,抽样方法为滚雪球抽样和网上调查相结合。本次调查对象为具有金融产品消费能力的中国公民。通过回收调查问卷采集相关数据。在问卷设计、修改、发放和回收的各环节都做好控制数据质量的工作。

2、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模型选择――SEM

忠诚度模型常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构建的潜变量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其中,感知有用性(ξ1)和服务质量(ξ2)是外生潜变量,即在模型中,它们只起解释作用。满意度(η1)、信任(η2)和忠诚度(η3)是内生潜变量,即在模型中,它们会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图中单向直线箭头表示假定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箭头由原因变量指向结果变量,双向弧形箭头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有相关关系。

结构方程模型包括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两部分,用方程表示:

结构模型:?浊=B?浊+?祝?孜+?灼

测量模型:X=?撰x?孜+?着 Y=?撰y?浊+?着

其中,?浊是指满意度、信任和忠诚度三个内生潜变量, ?浊=?浊1?浊2?浊3;?孜是感知有用性和服务质量两个外生潜变量,?孜=?孜1?孜2。

B是内生潜变量系数阵,描述内生潜变量?浊间的相互影响。

B=0 ?茁12 00 0 0?茁31 ?茁32 0

?茁ij表示?浊j到?浊i的路径系数,两个下标中的第一个下标表示所指向的结果变量,第二个下标表示原因变量。

?祝是外生潜变量系数阵,描述外生潜变量?孜对内生潜变量?浊的影响。

?祝=?酌11 ?酌12?酌21 ?酌22 0 0

?酌ij表示由?孜j到?浊i的路径系数,?浊i是结果变量,?孜j是原因变量。

?灼是随机干扰项,反映了结构模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X是?孜的观测指标,?撰x是X在?孜上的因子载荷矩阵, ?啄是X的测量误差。Y是?浊的观测指标,?撰y是Y在?浊上的因子载荷矩阵,?着是Y的测量误差。X和Y是显变量,?孜和?浊是潜变量。

X=x1x2…x9,?撰x=?姿1 0?姿2 0?姿3 0?姿4 00 ?姿50 ?姿60 ?姿70 ?姿80 ?姿9 ;Y=y1y2…y12,?撰y=?姿10 0 0?姿11 0 0?姿12 0 00 ?姿13 00 ?姿14 00 ?姿15 00 ?姿16 00 ?姿17 00 0 ?姿180 0 ?姿190 0 ?姿200 0 ?姿21

3、研究假设

根据理论分析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关系,信任与忠诚度、满意度的关系,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信任的关系,服务质量与满意度和信任的关系,得到以下需要检验的7个假设。

H1:互联网金融消费满意度对忠诚度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

H2: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信任对忠诚度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H3: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信任对满意度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

H4:互联网金融消费用户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

H5:互联网金融消费用户感知有用性对信任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

H6:互联网金融消费服务质量对满意度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

H7:互联网金融消费服务质量对信任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

四、基于调查数据的互联网金融消费特征分析

1、数据信度与可靠性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了4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88份。通过直接问卷调查得到的调查数据能否说明调查的结论,则需要对数据的可信程度、有效程度进行分析。

(1)信度检验。本文采用Cronbach’s ?琢系数来测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正式调查问卷中的量表共包括21个题项,Cronbach's ?琢值为0.928,表明量表整体信度好。各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琢值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各个分量表信度都较好。

(2)效度检验。本文首先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评估,在参阅多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出问卷,然后请擅长问卷调查的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评估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估结构效度,并运用SPSS19.0得到各个潜变量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由表2可以看出,各潜变量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都在0.6以上,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表3给出了各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都在0.5以上,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

综上所述,本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收敛效度都较好,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2、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特征分析

(1)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分布情况见表4。受访者男性占51.8%。受访者平均年龄为31.8岁,主要分布在19~30岁之间,占比达到58.0%。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以本科为主,占比为51.8%。受访者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占比达到74%。受访者职业分布中,学生占比最大,达到45.4%。熟悉金融专业知识的受访者占比不到15%。

(2)互联网金融消费使用情况分析。互联网金融消费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使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和通过互联网交易的资金比例两个方面。表5表明受访者主要参与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为金融业务电子化和第三方支付,比重高达80%以上,其次为大数据金融,新兴的P2P信贷和众筹模式也有一定的参与比例。受访者通过互联网交易的资金比例达到50%以上的不到10%,但是参与过互联网交易的受访者达到90%以上。

五、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影响因素分析

1、模型拟合

本文使用Amos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参数。经过初次估计和模型修正,得到结果见图2和表6。

修正后的模型,路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从表6可以看到,各项拟合指数基本达到了拟合标准,表明模型修正后拟合效果较好。

2、模型结果解释

综上分析,在最终得到的模型中删掉了“感知有用性信任”和“服务质量满意度”两条路径,即假设5、假设6在本调查群体中不成立,其他5条假设都成立。表明对于互联网业务而言,有用的感知并不需要信任通道,而服务质量必须建立在信任通道上才会形成满意。

图2给出了修正后结构方程的标准路径系数,由这些路径系数可以得到各个影响因素对忠诚度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见表7)。

表7表明,“满意度”对忠诚度的影响最大,总效应为0.788;其次是“感知有用性”和“信任”,总效应分别为0.474和0.438,其中“信任”对忠诚度的直接效应为0.142,间接效应为0.296,“感知有用性”对忠诚度只有间接效应;“服务质量”对忠诚度也只有间接效应,为0.206。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根据调查数据,检验了影响互联网金融消费用户忠诚度的四维因素分析框架。得到的结论:一是四个因素对忠诚度的影响大小有别。满意度对忠诚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感知有用性、信任,最后是服务质量。二是四个因素间的作用关系不同。满意度直接作用于忠诚度;信任通过直接作用和通过满意度的间接作用从两条路径影响忠诚度,且间接影响程度高于直接影响程度;感知有用性通过提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服务质量通过信任通道间接影响忠诚度。

2、建议

本文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根据忠诚度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调整工作重心。在资源配置、业务流程再造等环节依次考虑提升满意度、改善感知有用性、增进信任和提高服务质量。其次,注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增进企业核心利益。只有客户对企业忠诚,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核心利益。这需要同时从满意度、信任、感知有用性和服务质量四个维度改进业务环节,并依据其作用关系和路径打造核心利益链条。再次,开发具有扩展潜能的因素,培育持续的竞争优势。四维解释框架中,只有满意度因素的影响超过0.5,其他因素的影响都不足0.5,表明其还有较大的扩展潜力,互联网金融企业还须不断提升信任、感知有用性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所依托的管理与技术能力。

(注:本文是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点立项项目《互联网金融中的消费者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410520015)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指导老师:李志生、陶雄华。)

【参考文献】

[1] Arne Floh,Horst Treibl

maier.What keeps the e-

banking customer loyal?A multi-group analysis of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on e-loyalty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6,7(2).

[2] Safa N.S.,?Ismail M.A.,A?customer?loyalty?formation?model?in?electronic?commerce[J].Economic Modeling,2013(35).

[3] Riadh Ladhari,André Leclerc.Building loyalty with online financial services customers:Is there a gender difference?[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13(20).

[4] 乔均、蒋昀洁: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忠诚度评价及实证研究――以商业银行江苏分行为例[J].管理世界,2007(7).

[5] 邓朝华、张金隆、鲁耀斌:移动服务满意度与忠诚度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2).

[6] Grabner-Kraeuter,S. The role of consumers’ trust in online-shopping[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2(39).

[7] Morgan R.M.,Hunt S.D.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J].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

[8] Gefen,D.,E-commerce:the role of familiarity and trus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0,28(6).

[9] Davis,F.D. Perceived ru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4)

随着百度、腾讯、阿里三大集团强势介入我国的传统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正逐渐改变着大众的传统思维,各种金融机构纷纷选择将互联网思维与金融行业进行充分结合,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代替传统的金融模式。同时,互联网具有低成本性、开放性和草根性等独特优势,符合普惠金融的理念,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以提高普惠金融的发展效率。

一、互联网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有助于普惠金融的普及

互联网的开放性有助于普惠金融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而不受居民身份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既体现了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也是普惠金融的服务宗旨。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和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将广大社会成员作为服务对象,有效解决了传统金融的差异化服务问题。互联网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其开放属性满足广大居民的利益诉求,这与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因此,互联网有助于普惠金融的普及,互联网视阈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将更具开放性。

(二)有助于普惠金融拓展有效客户

其次,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使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也使普惠金融的服务更加便利。相较于传统金融服务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批过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能有效平衡金融供给。例如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的接入端口,这也使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得到了普及,互联网金融的覆盖范围在传统金融物理网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实现了拓展有效客户群体的目的。

(三)有助于普惠金融实现共享性

互联网的低成本性和草根性提高了互联网金融共享服务的可行性,这与普惠金融的共享性理念达成共识,普惠金融可以借助互联网推进和达成共享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金融交易的成本逐渐减小,而金融服务的范围则逐渐扩大。互联网以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为依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金融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普惠金融通过运用互联网及其大数据,有效控制了交易成本,为更多的客户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同时,这种技术也降低了客户的准入门槛,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草根性。例如余额宝的推出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具有草根性,100元也可以享受理财服务。由此可见,以互联网的草根性和低成本性为依托,为所有群体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在互联网金融形态下的重要服务模式。

二、“互联网+”视阈下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路径

现如今,国家正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服务主体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拓展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逐渐成为金融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府不断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并制定了相对完善的从业规范和行业准入制度,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在互联网金融的视角下,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路径主要概括为政府的扶持、互联网产业的投入以及征信体系的建设三个方面。

(一)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应根据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促进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普惠金融实现其价值理念和目标,就目前来说,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都分别受到政府的支持和肯定,但还没有针对二者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也推动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将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同时进行金融领域的深化,有助于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增加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除了相关政策的扶持,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还需要增加在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并对互联网产品进行不断创新。互联网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功能可以有效激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潜力,云计算能够为互联网金融提供技术支持,而大数据则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大量客户信息,对数据中的隐藏价值进行挖掘,有助于提高互联网金融控制风险的能力和金融产品的营销精确度。增加互联网产业的投入,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得到强大的技术支持,不仅有助于互联网金融持久的技术保障生命力,还能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基础设施亟待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的物理支撑条件无法满足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导致普惠金融在互联网金融上的优势难以体现。

(三)加强征信体系的建设

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普惠金融的有效发展。普惠金融旨在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由于受众群体广泛,因此,更加重视对客户的信用审核。但目前我国还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征信体系,而现行的征信体系对客户的信用状况了解不足,无法为普惠金融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客户的信用状况对于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具有Q定性作用,因此,加强征信体系的建设是促进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此,国家应提高对建设征信体系的重视程度,将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向普惠金融机构进行合理开放,同时,借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大数据功能,深入挖掘客户的潜在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评定,以确认客户的具体信用情况,补充征信体系中的漏洞,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征信审核系统才能促进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和核心价值是一项长期工程,若要在政策规划和价值理念等方面真正贯彻落实普惠万民的方针,除了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还应具备全面的、综合性的构造体系。对于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来说,互联网技术只是其发展进程中的路径之一,普惠金融仍然需要以传统金融为依托,只有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充分融合各种优势,才能进一步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5)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人员集聚水平较低,加上农村地区人口收入水平较低,无固定性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也比较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覆盖相对匮乏,农民获取相应金融服务的机会比较少,产生了金融服务配置的严重失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农村地区被抑制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供给缓解。互联网金融的低门槛和高效率将传统的金融服务根植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缓解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有效需求,以移动支付和线上支付为代表的全新支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对于传统金融的依赖程度,基于此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1、农村经济对于互联网金融有着强劲的内在需求

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下,农村业已成为电子商务较为广阔的市场,电子商务也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最具有潜力的交易模式,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农村网民数量增加迅猛,电子商务在农村潜在市场需求比较大,故而农村电子商务将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和新经济的强大引擎,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

2、互联网技术支撑日臻成熟

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电脑、移动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技术的完善使得网民在网络技术的催生下日渐庞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民数量为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1%。正是互联网普的迅速普及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在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基础条件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更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三、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缺失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监管措施尚未出台。虽然我国已将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交由证监会和银监会进行,但是具体监管细则未出台,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监管内容、监管形式、对应措施、权责问题等都没有确定。

(二)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

农村地区的人口集中都我比较低,消费水平比较落后且互联网消费的观念尚未普及、互联网消费的习惯尚未养成。而互联联网金融获取用户的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就是其平时的消费记录、浏览记录和信用情况。在农村地区,由于物流、网络、习惯等的影响,大家通常采用现金交易,即使有剩余的资产也会选择存于银行机构。

四、关于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6)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因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因素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满足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无论是在产品、服务还是管理制度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近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居民的存款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人们对于金融管理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但是好的理财方式以及投资渠道相对匮乏,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同时拓展金融行业的获利空间,互联网金融主动进行技术改革,无论是互联网支付、大数据金融,还是众筹融资,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外在因素

首先,互联网金融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关键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虚拟经济,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加速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还形成了网络化的信息处理方式,有效突破了金融交易的时空限制。这让资金调配更加方便,成本也有所降低,有利于提高客户的服务体验。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规避金融监管的作用。金融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过分竞争扩大了盈利的机会,形成了市场利率大于名义利率的局面,所以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支持规避管制。

三、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手段单一

首先,互联网金融具有融合、创新、开放、连接等特性,打破了原有的监管体系,现有的监管制度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求,提高了监管难度。其次,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存在弱化法律和经济手段,过度强化行政手段的现象。目前,在监管互联网金融企业方面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监管范围不能涵盖互联网企业的所有活动,经济手段也因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不断变化而很少使用。

(二)行业自律机制有待加强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家有目共睹,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运行风险以及消费者权益得不到重视等问题给互联网金融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行业纪律急需整顿,建立标准的服务体系离不开高度的行业自律。

(三)大数据征信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征信系统

虽然基于大数据分析行为,互联网金融征信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贷款的违约率也有所降低,具备成本优势,但是基于大数据分析行为的征信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大数据征信成功案例只是基于电商平台的贷款,其他的金融模式还没有比较成功的案例。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

第一,完善互联网金融外部监管体系建设,丰富外部监管方式。在完善互联网金融外部?O管体系之前一定要明确各个部门的监管责任,由主管部门带领,其他部门协助,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努力制定可行的方案。

第二,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为了让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加强行业自律。首先,要不断完善行业标准。移动支付行业,如网络贷款、众筹等的相关监管标准也要尽快确立,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监督。其次,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然后,要进一步增强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避免出现欺瞒、敲诈消费者的情况。最后,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一旦出现违规行为一定要进行公示,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加快传统征信体系和大数据征信的融合步伐。大数据征信虽然成本低、信息全面,但是信息共享存在缺陷,难以保障个人隐私。而且大数据征信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征信系统,应该将传统征信系统与大数据征信相互融合,努力实现优势互补。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7)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样一个聚会。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互联网金融模式风险和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混业模式及特征

互联网金融的混业模式及特征,主要表现这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具有交叉性金融产品的作用。交叉性主要是把很多的东西都融合到一起,互联网金融具备混业经营模式,产品涉及到第三方支付、货币基金、信托、保险等多项金融业务,金融业务监管内容覆盖了一行三会,覆盖典型的交叉性金融产品的特征。

第二个特征,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平台,作为一个平台,任何交易最后都是归结为支付,支付连接了很多的客户,连接了前后台的场景。所以,以支付为起点,衍生出很多交易、服务的诉求,而这种价值链的使业务流程更加复杂化,对监管也提出了挑战。

第三个特征,更多表现为金融控股集团或者是准金融控股集团。这个金融控股集团的特征例如阿里金融,涵盖的业务有支付宝、阿里小贷、保险、基金,还有互联网银行,这些实质上虽然没有这个牌照,做的就是金融控股公司的一个业务,但这个业务对监管存在着一个挑战。

因为以上这些特征,所以要再分析互联网金融在整个混业模式下的风险特征。第一个表现的就是法律风险,容易触及法律的红线,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这两个特征。

第二,易发生侵害交易主体的权益事件,因为更加直接,更加简单可以让客户亲身体验。因为很多的规则现在不太明确,所以交易主体遭遇维权的事件也是很多。P2P跑路的很多,有两三百家了,第三方支付也是出现了一个问题,第三方支付牌照暂缓发放。

第三,监管的理念不明确,以及容易误读产生违规的风险。以前讲对传统金融是按照正面清单做哪些事儿,而对于互联网一般要求负面清单,别做坏事就行了。这样,两个理念也发生冲突,对于客户来说,不同的结构来说可能也产生一些违规的内部风险。

看看监管的套利风险。第一,导致产品的功能的跨界;第二,从监管规定中进行套利,万亿存款必须缴纳存款准备金,这样一个规律来说可以进行相关的监管套利;第三,技术风险、行业技术标准,包括一行三会,有些统计的指标、统计的口径不是绝对的一致。互联网的发展,这个概念提出的很早,可能有十几年了,但是真正的互联网发展也才三年的时间,很多数据还是不够成熟,讲的也不够多,期限也不够长。所以,这种情况根据大数据分析出来的一些特征可能也有一些瑕疵。

第四,跨市场的传染风险。一方面是便捷、低成本、高效、门槛比较低,但是一旦有风险也很容易相互传染。另一方面,表现的强化资金短缺的机制功能,余额宝在发展初期,一年不到,基金规模超过了57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七大的基金,发展速度非常了不得的。

第五,长尾效应风险。体现的特点为门槛低,以前买基金需要5万、10万元起步,现在1万元就可以进来。长尾的特征因为门槛低,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它也有负面的作用,一旦出现了风险,容易引起不稳定事件,这一块既有积极性也有负面作用。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看一下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国际的一些经验,互联网金融一般纳入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主要强调的是金融,从国际经验的一些做法,像美国、法国,这些国家都是纳入到现有的监管框架进行监管。

第二,注重行为及功能监管。做的什么事儿,行为到底是做什么的,是什么功能?这跟机构不一样。从这方面来看,国际上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规定,美国、意大利、西班牙,互联网分为股权、借贷两种模式,我们讲的P2P就是借贷,债券、众筹这些都是可以的,法国的一些例子大家可以看一看。

第三,强调监管的一致性和公平性。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统一的监管规则,这里面像日本、英国都是这么做的。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的持牌金融机构,无论是线路上还是线下,只要从事金融业务就受到同样的监管,这个在德国和法国做得非常好。

第四,注重行业经验自律的作用,互联网协会、P2P协会,尤其地方的协会都纷纷在成立。

第五,监管手段强化注册登记和信息披露为主,保护投资者。首先要注册登记,其次就是信息要充分披露,透明、公开。

第六,要强调的注重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这个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外加强了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说,本次金融危机,他觉得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这个保护的层面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消费者了解的信息可能不是公开的,不是透明的,不是全部的。消费者不认识、不了解这些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因为不了解,听到一些机构在说这个产品好,所以他购买了这个产品,导致了这些产品重大亏损。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

第七,强调宏观审慎的监管。宏观审慎主要强调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不是某一个产品,某一个机构出现了风险,更多的从宏观层面,这个系统的风险不要出现,宏观审慎。

最后根据刚才的这些模式、特征及国际经验讲几点建议。

第一,建议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尤其一行三会的协调。

第二,对客户的规模,庞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纳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像蚂蚁金融这样的重要金融机构纳入到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三,打造央行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探索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8)

对《指导意见》的解读

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联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时至今日,《指导意见》已了5个月,已经没有那么高的热度了。但实际上,我们更应看到的是,从《指导意见》出台的时机、贯穿全文的先进理念上,将会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全文5500多字中,有20条规定,“发展”用了19次,“创新”用了19次,“鼓励”用了17次,“支持”用了16次,同时还提出要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指导意见》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先进的。首先,它认可了互联网金融的功能与作用,肯定了互联网金融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所发挥的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其次,明确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和监管的基调,实际上就是要在金融的创新和金融的监管上找到平衡,而且给了互联网金融发展2~3年的观察期。

经过反复、慎重的研讨才出台的《指导意见》,包含着国家的深谋远虑:既要着眼未来,也要当前防范风险,同时还谋划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路径,对金融业务规则、基本的市场秩序和基础设施、统计都做了谋划。同时,《指导意见》也提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3条底线,也是需要反复强调的3条底线――不搞资金池、不能做担保、不搞非法集资。只要守住了底线,在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今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十三五”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大趋势

央行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的对“十三五”期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十个趋势进行了总结。

趋势一,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初步建立

以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指导意见》为标志,互联网金融步入规范发展阶段。《指导意见》出台后,有的具体实施办法已经出台;未出台的,一行三会也正在密集起草、征求意见。“十三五”期间,在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下,随着现行法律法规的动态调整,一系列互联网金融各业态监管细则将陆续出台,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将初步建立。

趋势二,国家支付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我国支付法规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支付服务主体不断丰富,银行卡、移动支付等支付工具进一步发展,支付体系业务处理规模持续扩大,运营官僚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支付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助于互联网金融稳健高效运行。

趋势三,互联网金融综合经营趋势更加明显

互联网金融已经呈现一定的综合经营特征。比如说跨行业投资日益增多,部分金融机构依托资金和客户优势开展多元化互联网金融业务,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从开始实行“子公司分业、集团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模式,众多互联网金融的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营,互联网金融交叉性产品不断涌现。“十三五”期间,随着金融业进一步的对内对外开放,互联网金融综合经营趋势将更加明显。

趋势四,互联网金融风险特征依然显著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属于金融,没有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一些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为实现平台规模经济效应,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因此出现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的效应,品牌建立过程中会采取诸如免费服务、赔本赚吆喝的恶性竞争,潜在风险很大。

趋势五,互联网金融使金融普惠、共享程度提高

今天,中国具有理财需求的人群有3亿~4亿人,而为这些人提供服务的理财师还远远不够。这个需求的缺口靠什么弥补?靠互联网理财。互联网金融的无间断服务,无时空限制,低成本,使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可得感增加,不再局限于高端人群,普通人群也可以享受。

趋势六,互联网征信应用更加广泛

完善的征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互联网征信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安全为手段,依托交易化数据分析潜在借款人信用情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十三五”期间互联网征信更广泛用于P2P网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消费等各种业态。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已经在开发P2P对接系统。数据对接后,平台数据透明,征信体系将逐步建立,这会扫清以前传统金融机构不容易触及的很多角落,使诚信环境大大改善,这是可以期待的。

趋势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一步融合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并非颠覆与被颠覆的关系,在风险防范和大数据方面运用各有各的优势,两者的合作空间是巨大的。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要充分融合、相互互补,共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反复呼吁的一点。希望传统金融机构抓紧布局互联网,因为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也是大数据、互联网的密集使用方,未来,在互联网浪潮之中,应该与互联网金融有更多的融合。反过来,银行有天然的大数据,它们过去在这方面的应用也做得非常好,因此,互联网金融也应与银行有更多互动。

趋势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作用进一步强化

大数据、云计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而区块链的研究在国内尚未形成热潮。P2P、众筹,包括互联网财富管理,都是共享金融的一种商业模式。在共享金融下,互联网会被物联网取代,互联网TCP协议会被区块链协议取代,但共享金融本质不会变。区块链产生后,是有中心的。互联网金融的去中介化是对的,但去中介不是去中心。所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很好,在世界也是一流的,但不要到最后生于互联网,死于区块链。

趋势九,互联网金融地理空间重新积聚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9)

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情势、特征及来源

(1)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情势

互联网金融风险既拥有与传统金融相同的共性风险,如信誉风险、操风格险等,又拥有互联网金融特性抉择的特有风险,如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等。从概念上理解,互联网金融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在经营发展进程中,因为环境因素、轨制因素和其他因素致使的资金、财产、信用遭遇损失的可能性。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情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五]一.运营风险互联网金融的运营风险主要包含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运营进程中发生的信誉风险、管理风险和操风格险。信誉风险主要是网络交易主体因为还款能力以及还款意愿呈现问题未按请求履约而构成的履约风险。管理风险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运营管理、流程管理方面存在缺点以及失误致使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操风格险以及市场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不良而引起的经营风险。操风格险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存在管理漏洞、轨制缺点或者人员素质不高,致使的因为互联网企业的员工操作或者是消费者失误而引起的风险,比较常见的是由对于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不熟练或者背反内节制度操作而致使的金融损失。市场风险则主要来源于信息不对于称而引起的因为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给互联网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二.技术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生以及发展起来的,而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某些缺点不可防止地会给互联网金融带来系统性的安全风险。如网络的安全隐患、身份认证局限、交易信息泄漏、程序设计漏洞,和软件设计缺点、黑客侵入、计算机病毒分散等均可能致使互联网金融虚拟交易中信息丢失,从而给交易主体带来风险。三.法律以及监管风险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业态,目前尚未有明确的金融立法以及监管条例,也没有统1的行业自律组织制订相应的行业标准。互联网金融行业交易主体以及交易行动呈现问题时,没法可依、无据可循,这致使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无序发展状况。目前,除了了第3方支付平台以外,其他互联网金融领域准入门坎较低,大量的互联网企业介入到金融领域中来,机构数量大幅增添,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巨大风险。以P二P网络借贷平台为例,依据网贷之家的讲演显示:二0一五年上半年新增添的问题平台到达四一九家,是二0一四年同期的七.五倍。

(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拥有强传染性、虚拟性、时效性以及繁杂性。[六]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以开放的互联网作为运营平台,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与信誉网络联动,1旦某个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网络节点产生风险都会传染到整个互联网金融系统。这类传染性因为互联网金融的特性,能够突破业态的限制、突破时空的界线,可能带来极大的损失,乃至致使金融危机的产生。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特征抉择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产生以及分散也是在网长进行的,拥有虚拟以及隐秘性,增添了防范以及治理的难题。同时,虚拟化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交易对于象、交易进程隐约,增添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于称。互联网金融业务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请求高,系统的任何漏洞、安全隐患以及人为的操作不当均可能带来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因素一般为不容易觉察的,拥有超繁杂性的特征。

(3)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来源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几近渗入到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介入的消费者范围也迅速膨胀。1旦互联网金融的某个领域呈现问题,就可能致使整个经济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因而,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来源进行深刻探究,有益于咱们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治理对于策。第1,互联网金融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瓶颈,滋长了互联网金融风险发生的环境。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工作在我国还处于早期阶段,已经有的办法、文件只是局限于激励或者扶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明确、具体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尚未树立。比如,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

来规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准入以及退出机制,致使互联网金融企业进入门坎低,企业鱼龙混杂,行业无序发展,对于于破产或者跑路的企业也没有适合的市场退出机制,影响了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乱健康发展;因为没有树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表露轨制及相干法规,导致互联网金融主体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于称,致使了互联网金融领域信誉风险时有产生,大大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第2,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及监管法规的缺失诱发了金融风险的发生。我国目前存在的金融分业监管的情势不合用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提供的1站式服务方式,因此,除了了第3方支付企业由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经营牌照外,其他的互联网金融机构1直处于监管空白的状况,没有外部束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风险以及收益的选择方面,更重视收益,而忽视风险,表现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忽视风险内控体系的建设,将经营的重点集中在拓展市场份额、增添企业盈利方面,从而诱发了金融风险。第3,互联网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症结在于其对于于大数据的信息处理以及利用能力,而在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展开业务的同时,也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包含信息安全风险、操风格险等在内的安全隐患。另外,跟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剧烈,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资本实力、技术实力、人员素质、经营战略以及管理能力都将影响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以及驾驭风险的能力。第4,我国的信誉体系不健全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发生的缘由之1。传统金融机构节制信誉风险主要依赖的是典质、质押以及保证等担保措施,而互联网金融企业良多融资行动是树立在小额、信誉、扩散基础上的,在我国信誉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没法准确地了解融资者的信誉情况,从而终究致使金融风险的发生。 3、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治理对于策

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使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应针对于上述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情势、特色以及来源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采用下列的治理对于策:[七]

(1)完美法律法规,构建行业监管体系

首先,要制订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干的法律法规,包含明确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交易主体行动的立法、互联网金融安全性方面的立法、网络交易标准以及规则的立法、制约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表露的立法。同时,要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机构,树立起行业自律组织,树立起监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互相配合的监管体系。监管机构要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管理,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准入门坎,同时行业自律组织要制订统1的行业自律准则,增强行业的自律意识,使行业自律的内部束缚与监管的外部束缚相互配合,到达防范以及治理风险的目的。二0一五年七月一八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10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增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互联网监管的5大原则,即“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立异监管”,同时明确了监管主体,即人民银行监管互联网支付结算业务;证监会监管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业务;银监会监管网络借贷、互联网信托以及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保监会监管互联网保险业务。但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体系相干法律法规的制订,和互联网金融行业终究实现规范发展仍是1个长时间的进程。此外,值患上注意的是,《发展意见》中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监管采取的依然是分业监管的方式,而互联网金融自身拥有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分业监管是不是能够有效地对于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还拥有必定的不肯定性。

(2)加强互联网金融安全部系建设

互联网金融安全部系的建设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条件以及基础。首先,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亟须改善,要加大对于硬件的建设以及保护、对于安全设施的投入,强化对于信息系统的维护,也包含提高软件的设计能力,如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的安全走访、身份认证和分级授权登陆等技术,要通过完美密钥管理来防范信息技术系统。第2,我国要努力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以防范因为技术引进带来的阴碍国家金融安全的风险。第3,在宏观层面上要树立起立异的金融安全评估机制,制订高规格的信息安全标准。

(3)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督管理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10)

二、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加速了金融脱媒,弱化了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互联网金融完全依靠自动化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在网上完成所有金融交易,减少人工干预,节省了营业网点的铺设费用和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操作流程标准化,把碎片化金融需求批量整合,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了边际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客户只需要登录电脑、手机等终端工具就可以寻找自己需要的金融服务,完成移动支付、转账、投资、融资等非现金交易,使偏远地区可以很容易地得到金融服务,扩大了金融覆盖区域。此外,互联网金融进入门槛低,关注个性化需求,注重用户体验,能让小微企业和低收入者等受到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享受到自己需要的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创新征信模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实现普惠金融首先要建立普惠信用。小微企业、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缺少信用记录,又不能提供有效的信贷抵押,因此常被银行拒之门外,且传统的信贷模式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在信贷审核上,不仅浪费资金,而且效率低。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种新的征信模式,创新了信贷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记录了我们的社交、消费、支付等日常生活和消费情况,利用大数据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一方面可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以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历史轨迹,分析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互联网金融丰富了金融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金融本身就灵活多变,可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更具成本效益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寻找买者共同点,将市场和客户细分,以客户群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针对性,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五)互联网金融带来了“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是指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大型商业银行一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优越地位难以撼动,但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好比“鲶鱼”,成为金融界的“搅局者”,其不断渗透传统金融业务,剥夺传统金融利润,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加剧了金融行业的竞争态势。传统金融机构从自身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进行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创新,推动了传统金融机构向普惠金融方向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是市场的选择,也是我国金融改革方向之一,它代表着公平,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发展普惠金融应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为了促使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在2015年1月银监会进行了机构调整,专门设立了普惠金融部。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边界,使互联网金融行业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关部门接下来应该进一步攻坚克难,对互联网金融经营范围、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向制定出详细的操作细则。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最有效渠道,同时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因此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健康长远发展,一是要加强和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控,形成以行政监管为主、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为辅的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率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要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安全,应增强系统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重要信息备份,做好客户信息保密工作,防止客户信息泄露。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体系。个人征信是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基础,利用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互联网金融才能降低成本,实现盈利。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一是健全央行的征信系统。央行征信系统应该扩大个人信息覆盖面,不限于收集个人的银行信贷信息,还可以把个人的社交、性格、爱好等信息搜集其中,以全方位综合评价个人信用。二是应扩大私营信用体系建设,允许第三方征信机构通过自身构建的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搜集客户信息开展市场经营,以弥补央行征信系统的不足。三是央行可以尝试与第三方征信机构合作,把第三方的征信数据纳入到自身的征信系统中,建立全国可以查寻的全面统一的征信体系。

(四)整合规范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主要有六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这六种模式在我国发展比较混乱,各模式之间存在着交叉和冲突。为了制止互联网金融的这种混乱和野蛮生长,需要整合和规范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比如,对商业银行涉足电子商务平台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可以适当限制它的发展,或者引导其与相关电子商务公司合作。针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对传统金融机构存款和理财等业务形成冲击问题,我国可适度放宽利率和风险管制,提高传统金融机构的效率。

(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而且中国金融消费者普遍欠缺金融理财知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往往会受到侵犯,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并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够健康长足发展,需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一是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有关互联网金融知识和安全的宣传教育,在使消费者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知识和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消费者辨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线上互联网金融纠纷处理机制。三是以法律形式明确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加大对触犯消费者利益的机构的惩罚力度。四是建立政府主导的互联网金融咨询机构,由其以低成本甚至免费的形式向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

作者:张洵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1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需求契合性

1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金融模式的不断融合,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出现,例如支付终端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已成为智能手机用户的重要支付手段,传播速度十分迅速的网络证券已占据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中很高的市场份额,电子商务中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在传统金融基础上衍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金融需求。从金融需求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契合性上看,互联网金融产品较传统金融更符合普惠性的大众需求特征,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进入门槛和产品用户参与要求更低,更加体现出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精神,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亲民”感。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上不断创新出现的支付手段、众筹、P2P理财等创新极大的降低了金融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必将创造出新的社会需求,从而改善社会大众的金融习惯。

2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快捷便利和创新产品对传统金融产品的覆盖和补偿促进了更多的人选择互联网金融来满足金融需求,反过来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也为传统的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金融互联网化已经成为金融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1众筹融资

以期权、股权和实物作为投资者投资回报并在互联网上进行融资项目的股权或类股权融资方式称为众筹。美国的Kickstarter和我国的天使汇是众筹融资的典型代表,众筹融资在互联网平台上具有融资项目多样化、融资门槛低和项目创意性等特征,一般融资流程首先在互联网平台进行融资需求审核、宣传和,投资者根据融资者的项目门槛、创意等进行选择性投资,资金的投资方式可以直接投资或进行第三方金融机构的监管投资,融资者的项目成功后向投资者进行股权、红利和现金实物的回报。从众筹的特征来看,融资发起人的门槛很低,具有草根性,而投资者的门槛也较低,因此项目具有很强的落地能力。另外,众筹中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强的创意性,其覆盖面也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影视、音乐、科技、游戏及设计等,在众筹融资过程中融投双方的信息共享程度较高,投资的效率和成功率较高。

2.2P2P网络借贷平台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中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常见的是P2P网络借贷平台。基于互联网信息共享基础上的新借贷方式,P2P网络借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个人与个人借贷发展成为P2B、P2C等多种模式,因此P2P网络借贷从模式创新上看属于“伙伴对伙伴”的网络借贷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具备相同偿债能力的伙伴间的借贷方式。P2P网络借贷平台极大的解决了个人金融借贷快捷性需求,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沟通性,更直接的实现了信息共享,消除了传统金融中介的存在,为借贷双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金融机构互联网

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的产品和业务延伸发展也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已经成为社会熟悉的金融模式。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融合解决了金融供需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搜集处理成本,降低了机构的运营成本。金融机构互联网目前分为保险互联网、证券互联网和银行互联网,其中银行互联网是覆盖面最广泛的金融机构互联网,随着手机职能终端在支付上的创新,手机银行互联网已经可以实现账户转账、查询、贷款和理财购买等多种金融需求,具有很强的便利性。

2.4互联网金融门户

随着资本市场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互联网金融门户发展也日益成熟。互联网门户网站利用信息平台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汇集客户信息与资源等多项金融功能,为平台参与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门户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例如陆金所、融360等多元化发展的互联网金融门户已经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金融资本交易数量也十分巨大。互联网金融门户满足用户贷款、理财等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便利的金融产品、服务的“搜索+比价”,促进用户更好的对金融产品进行了解,提高了社会对金融投资的参与度,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2.5移动支付及第三方支付

移动支付最大的特点是支付终端的移动性,即在移动通信设备的基础上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货币价值支付或债权清偿方式的支付转移。第三方支付则是客户的资金结算、货币支付等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客户、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资金关联关系,提高客户资金支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我国近年来的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发展十分迅速,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交易额已经达到了79924.7亿元,近五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0%。

2.6大数据金融

建立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基础上的大数据金融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在数据分析手段实施上的一种创新。大数据金融可以有效的对贷款中的风险进行数据分析,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目前大数据金融的发展和应用主要体现在征信系统和网络贷款方面,其中征信系统是指通过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来实现对贷款的征信管理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中心和阿里金融的征信系统,网络贷款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借贷资金的供需平衡,使网络贷款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需求。

3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需求契合分析

3.1基础性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财富不断增加,金融产品已经成为社会每个个体的必需品。由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逐渐被更多的投资者所接受。资金的供需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直接进行交易,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较之传统的金融具备了更高的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效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改变了用户的金融需求模式,用户金融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金融需求日益广泛化。用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随着财富的积累不断呈现出广泛化特点。一方面,社会对投资理财和保险的偏好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社会大众的金融消费随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扩大也更加广泛。其次,金融需求向个性化趋势发展。

随着年轻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金融需求也在不断向个性化趋势方向发展。用户在物质化不断满足的基础上对需求属性的权重要求更细致,金融需求的分散程度更好,另外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生活情境下的金融需求也会发生个体化差异。再次,社会更加关注金融服务的安全性,金融需求日趋理性。随着社会大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用户在金融产品消费和需求方面日趋理性,更加关注金融服务的安全性,更加倾向于获得同等收益的同时保证了自身财产的安全。最后,金融需求日趋关联化。金融需求从社会行为上分析是金融功能性和人社会性的复合性需求,随着社会分工的明晰化和社会机构的复杂化,用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对不同金融需求呈现出关联化特征,例如用户理财方式不断关联化,股票、期货、理财产品和储蓄等都可以满足其金融需求。

3.2可用性分析

从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和交易所等中介和市场发展而来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满足了用户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上均得到了一定体现,因此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对用户的金融需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可以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首先,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实现了金融服务全覆盖的低成本性。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不断完善金融生态,不断拓宽辐射边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辐射能力更强。在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的金融普惠建设中,金融机构有效的降低了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金融实体网点的运营和维护费用大大降低,第三方支付和网上银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网络商业模式和电子商务不断与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融合与丰富。

其次,互联网金融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方式改善了金融行业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领域的数据处理方式融合促进了动、高速、网络化的运算步入金融领域,缓解了传统金融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资源如资金供求的期限和数量不再依存于传统的金融中介和市场,金融资源将以最优的方式配置给需求者。

再次,金融安全随着日益完善的风险分散和风险控制方法不断得到更高层次的安全保障。风险管理能力始终是金融行业的发展关键,也是影响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搜集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不断完善着风险分散和风险控制能力,同时不断对金融供需双方的主体进行信息管理和分析,保障了金融安全。

最后,用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上得到了满足。互联网金融通过信息处理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了多种途径的收集、分类和整理,针对性的向用户推荐个性化服务,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数据挖掘基础上的云计算分析技术不断开拓用户个性化需求特征,根据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金融服务并推送金融产品信息,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被动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了配置金融资源,主动开展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金融服务。

4结语

本文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众筹融资、P2P网络借贷平台、金融机构互联网、互联网金融门户、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与用户金融需求之间的契合性,认为用户对互联网金融需求存在变化趋势,同时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改变了用户的金融需求,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与用户金融需求具有契合性,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能够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金融需求。

参考文献

[1]闵庆飞,刘振华.移动商务典型应用及个人用户的采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邓新明.中国情景下消费者的伦理购买意向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5(3).

[3]黎志成,刘枚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