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市场环境的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1 09:08:37

市场环境的特征

市场环境的特征篇(1)

一、寿险营销的外部环境

(一)基础环境

1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寿险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济繁荣时,社会对寿险商品的消费水平相对提高,寿险市场需求增长,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寿险企业经营规模就会扩大,经济效益就会提高。反之,情况则相反。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寿险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寿险企业在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时,应着重考察以下因素:a、社会购买力;b、消费者收入;c、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

(2)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宏观经济政策则体现着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它们必然影响和制约着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给寿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寿险企业也应当尽快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运作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社会政治环境

主要包括那些能够强制和影响社会上各种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政治体制、法律、政府机构、公众团体。寿险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微观主体,其营销活动必定要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体制。它制约和规范着各种组织的行为,不管是寿险业还是非寿险业。

(2)各种法令法规。尤其是《保险法》和相关经济法规,不仅规范寿险企业的行为,而且还将影响寿险企业内部险种结构的变化、新险种的开发以及发展速度等各方面。

(3)政府的政策。法令法规一般来说相对稳定,但政府的政策,特别是与寿险企业密切联系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是对许多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作出适时、适当的反映,因而对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更为频繁。

(4)主管政府机构。包括对寿险企业某些业务活动进行管理的政府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

(5)公众。这里不是指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指所有实际上或潜在地关注、影响着寿险企业达到其经营目标的能力的公众。主要包括:a、媒介公众,主要是报纸、杂志、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影响广泛的大众媒介。b、公众团体。在西方常被称为“压力集团”(presuregroup),指为维持某些部分的社会成员利益而组织起来的会对立法、政策和社会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社会团体。例如消费者协会。

3人口环境

由于寿险市场是由那些具购买欲望且有购买能力的人所构成的,因此,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教育程度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动向就构成了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人口环境。人口环境对市场需求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整体性的和长远性的,因而影响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机会的形成和目标市场的选择。

(1)人口总量。

(2)年龄结构。

(3)人口的地理分布。

(4)家庭规模、家庭类型及其变动、家庭职能的变化。

(5)人口环境的变化动向。包括:a、人口出生率的变动。b、人口的流动性,即人口的迁移活动。

4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形成,是一种重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文化,对于我国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外,我国以及国内各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对寿险营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高低与人们接受寿险产品的难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就文化教育的深度而言,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一般接受新事物较快,容易转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寿险意识较强,而对于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来说,则很难转变其观念。

寿险企业进行市场营销考虑文化环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并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

(1)民风习俗、礼仪交往的不同,影响着营销方式的选择;

(2)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风习俗、礼仪;

(3)的不同,会导致文化倾向、禁忌的不同;

(4)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阅历,在购买倾向上有不同的态度。

5科技环境

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科技进步给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巨大影响表现在:

(1)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人身损毁的伤害程度不断扩大。(2)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寿险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3)新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们的消费习惯、行为方式等发生变化,同时会带来新的交易方式、销售手段。

(二)相关环境

1消费者的风险和寿险意识

消费者包括已购买寿险商品的顾客(投保人)和尚未购买寿险商品的潜在的顾客。

如果寿险消费者具有明确而积极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仅可以为寿险经营提供良好的心理气氛,而且还可促进保户积极配合寿险企业的工作,提高寿险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消费者还可能根据自身风险特点和对寿险的需求,向寿险企业申请特殊种类寿险,或为寿险经营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推动寿险业的发展。此外,消费者若具有较强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还能够监督寿险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促使寿险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此,寿险经营者应因势利导,提高消费者认识、估价、处理风险和妥善利用寿险手段管理风险的能力,进而为寿险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

2竞争对手的状况

寿险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业竞争,即寿险企业之间在经营规模、险种、信息、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上展开的竞争;二是行业间的竞争,即寿险企业同其它行业相互渗透,乃至引起资金转移而产生的竞争。目前,我国寿险市场竞争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寿险企业中既有国有独资企业,又有股份制企业;既有中资企业,又有合资、外商独资寿险企业。寿险市场竞争状况日益激烈。这就要求寿险企业增强意识,敢于竞争,重视对寿险市场竞争状态的研究,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据此确定经营对策,充分发挥自己打击竞争优势,出奇制胜。

3寿险营销中间人

寿险营销中间人是指帮助寿险企业推销寿险商品给最终消费者以及其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具体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营销服务机构(如广告商、寿险咨询机构)及金融机构等。营销中间人为寿险企业推销产品,并提供咨询、广告等种种便利营销活动的服务。寿险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要综合考虑营销中间人的实力、服务及其它变化,并在营销环境分析时,深入考虑这些因素,与这些力量建立起密切有效的联系,提高营销活动的适应性。

二、寿险营销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实际上是寿险企业的内部与营销活动有关系的因素。换言之,市场营销是企业各个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内部实力的综合体现。寿险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各种管理层次之间的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是否协调、目标是否一致、是否团结合作等直接影响着公司整体的工作效率,影响着营销决策和营销方案的实施。

(一)寿险经营目标

寿险经营目标,是指寿险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经营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经营目的和标准。寿险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主体,其经营目标就是通过寿险服务,保障社会公众经济生活的安定,实现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上述目标是寿险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和行为标准,是寿险企业经营决策的前提和企业经营的指南。

(二)寿险经营策略

寿险经营的内外环境纷繁复杂,尤其是外部经营环境变化频繁且难以预测和控制,如经济周期、科技进步、消费习惯、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严重影响寿险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对此,寿险经营者应该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针对经营环境的每一重大变化,制定出一个或多个应变方案和对策,确保寿险经营的稳定性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随时修正和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寿险经营活动的需要。

寿险经营策略的主要内容有:

1市场开发策略;

2促销策略;

3盈利策略。

市场开发策略既包括原有市场的扩张,也包括新市场的开拓,具体来说有市场浸透策略、市场开拓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以及混合策略等内容。寿险企业在选择市场开发策略时,应根据具体的经营战略、经营市场及其他因素来决定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同时采用多种策略。

促销就是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寿险商品和服务以促进和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和消费方式。具体包括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宣传和公共关系引导等五种促销方式。每种促销方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寿险公司应将各种促销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促销策略,以更好地推进寿险商品的销售。

盈利策略是指为实现寿险经营的利润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主要包括低成本策略、高收入策略和多角化经营策略。寿险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降低业务费用、节约开支、开展新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或是多方位经营等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三)寿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市场环境的特征篇(2)

摘要:近年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塑造步行街的个性特色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影响商业步行街个性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其中根本因素是它所处环境场所各因素的物质特征,本文先分析环境场所的特异性,联系商业步行街的自身因素,并结合实例来探讨商业步行街的个性设计。

关键词:环境场所;特异性;个性;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45-03

商业步行街是现代城市商业活动发展下形成的特殊的街道形式。国外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与建造上历史悠久,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特色步行街。美国第五大道的现代与时尚,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浪漫情调与金碧辉煌(图1),日本东京都新宿大街的活力与繁华,奥地利维也纳克恩顿大街历史建筑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的特殊环境魅力,这些商业步行街不仅是城市的形象代表和名片,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特色对城市经济、环境与文化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业步行街也成为了各个城市设计与建造的热点。这其中虽然也不乏有特色突出的步行街出现,但是与国外相比,在步行街景观整体环境特色的塑造与个性的设计上还有一定差距,所以需要积极探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设计的方法。

1 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任何人为事物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场所中。这个环境场所由多种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具有各自的性质特征,特异性就是每个物质要素自身所独具的且相互间区别的本质特征。由于环境场所特异性的客观存在,人为事物的设计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其本质规律不会改变。研究环境场所的特异性就是通过分析设计物之所以形成变化的深层原因和条件来寻找本质规律,只有把握了本质规律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发展要求的人为事物。

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景观的内部因素,包括结构、材料、色彩、功能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景观的外部因素,即景观所处的环境场所中的人、时、地、事等关系因素。依据郝伯特・A・西蒙的理论,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就发生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中,设计活动是在两者之间寻找相互适应,“左右逢源”:了解外部需要与限定并组织内部结构,然后接受外部的评价、反馈、最后再修改,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达到人的意识与目的。所以步行街景观个性的设计应在明确外部各因素的特征与人们的需求后再对景观的内因进行个性化的组合与创造。这样才能使商业步行街景观发展更符合社会与人性化的要求。

2 商业步行街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2.1外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是城市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开放空间,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是商业步行街的主要外环境。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性质差异是影响它个性特征的外部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2.1.1自然条件

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其自然条件。城市面貌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特定地域的地理位置、天气气候、自然地貌、山石水土、植物种群等自然条件不仅影响城市的环境基调,还深深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心理的形成。

2.1.2历史文脉

历史记录城市发展的历程,刻画城市的形象,它展示着城市不同时期的面貌。从中可以总结出城市发展的规律,并且发现城市在某个特定时期中突出的形态特征。通过挖掘城市历史文脉中的历史性建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特色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主题个性形象。

2.1.3社会状况

城市的社会状况也是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状况主要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商业步行街可以反映城市的社会状况,而社会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步行街的规模和功能形式特点。

2.1.4文化传统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物质生产时间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的物质形式,城市文化共同基因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地改造、扩大、深化,从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框架”。挖掘与运用城市文化特色是成功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关键。

2.2内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内环境主要指与步行街自身相关的因素,内环境的特异性体现在因人们心理与行为要求的不同而形成的商业步行街内环境要素特征上。

2.2.1形成原因

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特殊街区形式。它的特殊性主要与其形成有很大关系。古代人因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相约交换各自生产的生活用品由此形成了“集市”。中国史书有所谓“日中为市”、“前朝后市”,即指集市交易的商业区;这是早期步行商业区的雏形。

现代商业步行街始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城市的发展造成车辆交通、环境与居民活动的矛盾设置了限制车辆通行商业活动集中的步行街区。

2.2.2功能形式

商业步行街与普通街区相比功能特征有其独特性,其最大的特征是多功能性。

①商业功能。商业步行街是以购物消费为主的环境场所。商业性是最基本的功能特征,主要是由人们的消费需求决定的。其他功能形式都是由这一特征衍生发展而来。

②休闲功能。为满足人们消费后休息放松的需要。步行街中一般都具备供人们休息观赏的设施及景观以及餐饮服务等功能场所。

③娱乐功能。由步行街本身的商业性和游人的需求决定,所以一般步行街内都会建立一些娱乐的功能设施,如小型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

④展示功能。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担当着体现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以展示出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风貌。

3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设计

3.1设计原则

所谓个性设计的关键就是抓住环境场所中最具特色的因素特征。通过合适的设计方法把这些特征强调突出表现即可达到个性设计的目的。因此,应先充分研究外环境特异性后,再进行个性设计,而不是对步行街内部相关因素的简单个性化处理。

3.2设计方法

商业步行街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材料、色彩与功能等方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可以根据内部要素中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的特色为主通过设计景观设施来具体表现。

3.2.1空间形式的个性化

商业步行街在空间形式上可以分为空中步行街、地下步行街、室内步行街等。对空间形式进行个性化处理时应考虑商业步行街所在城市的自然条件特征和社会状况,设计上可以充分强调这种特征,以达到个性化目的。如加拿大蒙特特利尔市,2月的时候气温会下降到-34℃,一年的积雪量多达2.5m。到七月气温升高到32℃,湿度100%,夏天天气非常闷热。这个长方形的,大约12km2的区域恰恰被卡在两个重要的地理景观中间。北面是皇家山(MONT-ROYAL),南面是圣劳伦斯河。为了避免上面的恶劣天气,每天有50万人从地下进入到相互连接的60座大厦中。因为这个城市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造就了以地下空间结构与交通系统为特色的蒙特利尔地下商业步行街(图2)。

3.2.2建筑风格的个性化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产生出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商业步行街景观构成因素中最能体现个性的是标志建筑。因此建筑风格的个性化是每条步行街都必须考虑的。在风格选择上也应遵循城市的历史文脉特征。从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或者设计――系列突出城市特色的景观小品作为步行街标志进行塑造。如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突出和保持了大量17和18世纪的历史原有建筑,如波旁宫、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凯旋门等。对于街道及沿街建筑立面的装饰、色调、高度等,基本保持了老城原有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欧洲传统的特色。国内的商业步行街大部分是传统的商业步行街改造而成。因此很多城市以代表性的传统建筑风格塑造步行街整体特色,如苏州玄妙观、上海豫园(图3)、南京夫子庙、无锡崇安寺、开封大相国寺的广场等。

3.2.3材料色彩的个性化

材料与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它们是最能直接表现商业步行街的视觉形象个性的要素,对体现步行街的个性有重要的影响。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因为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特殊的、并为本地居民所喜爱的色彩和材料。因此在色彩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城市中独有的材料和色彩来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个性。如北京红墙黄瓦的宫廷建筑色彩和青瓦灰墙的四合院民居色彩构成北京的城市特色;青岛红瓦屋顶、米黄色的墙面、碧海白浪等色彩构成了海滨城市特色。绍兴(图4)粉墙黛瓦、特色的石板材料和倒影灵动的水色组成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把这些城市的特彩和材料融入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不止突出了城市特色而且也达到了塑造步行街个性的目的。

3.2.4功能设施的个性化

市场环境的特征篇(3)

西方民营化理论大师萨瓦斯认为市场化就是民营化,即“更多地依靠民间机构,更少地依靠政府来满足公众需求。它是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财产的拥有方面减少政府的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的行动。”关于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内涵,有学者提出,环境保护市场化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引导企业进人环境保护市场,培育发展起一个健全的环境保护产品、技术和服务产业的体系,借助这个产业市场的力量来更有效地实现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P]。结合我国市场化改革目的与历程,本研究中认为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将由政府和公共部门提供的环境保护服务和产品部分或全部交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行政配置向市场调节的转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提高市场对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公平等,提高市场自身的规范化程度等。这样,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环境保护规划和各种法律、标准,扩大环境保护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规范环境保护市场,使企业愿意并且可能投人环境保护产业,扩大环保市场的有效供给,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共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2.推进经验与制约瓶颈分析

结合第四次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统计调査和环境统计年报数据(2011年)分析认为,2011年我国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率19.15%(按照环保设施第三方运营收人占该领域全部运行投人费用的比例计算),其中,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气处理设施运营市场化率分别为90.10%、11.31%、1.48%。除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工业废水处理和工业废气处理的市场化程度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充分借鉴国内外环保领域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当前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制约瓶颈,对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1环境保护市场化推进经验借鉴

英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推动水务行业市场化进程。198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新的《水法》,将现存的区域水务局经私有化改造改制成为供排水公司并任命这些公司为地区供排水业务的“承担者”,并通过让水务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来筹集资本。1991年又颁布了《水工业法》重新确定了供排水公司的权利和义务及水务服务总监的权力,《水资源法》明确了国家河流管理局的职能,《法定水公司法》专门适用于先前的法定水务公司,《土地排水法》将先前设定的地方当局内部排水权转移至国家河流管理局,后续的《竞争与服务(设施)法》、《环境法》、《竞争法》、《水工业法》(1999年修改)、《水法》(2003年修改)继续完善了英国水业的法律框架,包括有限竞争机制的引入,政府和公有制企业的权责划定,取水许可证制度的框架修补等。

为治理日益严重的伦敦城市水污染,70年代伦敦成立了泰晤士河管理局,它是一个自主权较大的水污染防治机构。为筹措水污染的治理资金,管理局实行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引人公共私营合作模式,发展沿河旅游业和娱乐产业,解决了政府投资不足的问题。1987~1988年度泰晤士河管理局的总收入达5.97亿英镑,市场化、产业化既解决了城市水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的难题,又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环境监测、河道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积极创新环境污染治理新模式新机制是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的重要途径。山东省采取环境质量“上收一级”管理,污染源“下放一级”管理,对全省17市144个空气站全部实行“转让-经营”(TO)模式,实行“监测设备有偿转让,专业队伍运营维护,专业机构移动比对,环保部门质控考核,政府购买合格数据”'宁波市开展基于效果付费的内河治理模式探索,按照“一次招标、三年维护,第三方监测”的方式,要求在3年的合同期内,河道的各项污染物指标考核基准值要求逐年至少消减15%,并在考核制度中,以月为单位对水质维护单位进行考核161。在工业园区、钢铁等行业以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进污染治理。河北沧州市肃宁县皮毛硝染园区采用ROT^式,根据排污企业污水排放量征收污水处理费,并委托专业的第三方环保服务公司提供从人园企理厂改造与运营服务全过程的污染防治服务。

2.2环境保护市场化推进制约瓶颈分析

2.2.1政策制度不完善政府采购环保服务范围不明晰,规章制度、管理与保障机制不健全。2003年实施的《政府采购法》,虽然范围涵盖了货物、工程和服务,但是在采购范围中,对于服务的理解仅限于政府自身运作的后勤服务,而范围更广泛、更重要的环保服务等尚未被列人采购范围,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以至于政府采购哪些类型的环保服务、采购范围以及采购数量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关于发展环保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13〕8号)虽把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基本原则之一,但对于政府采购中具体如何操作,尚未明确。

资金使用方式固化,环保服务采购模式受限。现行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制度对政府性引导资金投人环境保护市场存在不合理的限制。根据现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从其部门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或经批准使用的专项经费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未列人财政预算;尚未构建政府采购环保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政府在某些领域设立的专项资金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难以用于采购环境服务等方面的合理支出.

   2.2.2监管力度不够环境监管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未得到根本改观,环境保护市场化推进的外部压力不足地方政府环保监管能力还有待提高,个案执法力度虽大,但打击面不够广’部分违法企业仍存在烧幸心理’公平竞争环境尚未形成,企业污染治理的外部压力不够。随着新环保法生效实施,要做到“有法必依、雛必严、违法必究”,根本上扭转环境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的局面,充分释放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

2.2.3责任界定不清“谁排放,谁负责”的责任界定机制未能从法规制度上加以明确1'“谁污染,谁付费”的市场价值体系尚未建立,造成污染治理市场化动力不足。企业污染自治仍然是目前工业污染治理的主要方式,以往排污、治污二合一的经营方式下环保责任主体单一,责任易于界定;委托第三方治污产生了两个责任主体,出现问题须要排污企业和第三方企业共同承担,法律责任转移机制不明确,新环保法规定的法律和行政处罚的责任主体仍然是排污企业,严重影响了排污企业放开污染治理市场的积极性。

2.2.4缺乏稳定的盈利机制环境保护公益性较强,大部分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投资回报机制。当前污水处理收费规模不足以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部分地区尚未开征垃圾处理费,政府补贴有限,微利或无利运行影响社会资本进人的积极性。根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说明》,全国各省污水处理费平均值仅为0_91元/m3。根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成本测算结果,如果满足一级B排放标准的成本需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需增加到1.23元/t;如果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的成本需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需增加到1_35元/t。乡镇及农村排污费征收尚未展开,而且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源强小、分布广、不连片等特征,集中处理面临转运成本过高、收集效率低的问题,但小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利润低,影响了市场化进程。

3.重点领域与推进模式

3.1重点领域划分

“公共物品”理论中将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奥斯特罗姆提出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来供给,但是供给并等于不直接生产,生产可以交给私人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来完成[111。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特征,使环境保护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的特性。为了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市场化推进方式与措施,本文依据“公共物品理论”将环境保护产品/服务分为公共产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准公共物品特征的环境保护领域和私人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3类,结合不同领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产品/服务的显著特征是产品或服务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很难界定具体的受益人和受益程度,难以收取针对性的费用,这类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部门。这类环境保护产品/服务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的环境规划、标准制定、信息与宣传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区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环境保护、历史遗留问题、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咨询服务等。

准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产品/服务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可以较为清晰地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质量的差异,可以通过“谁污染谁付费”或者“谁受益谁交税”等方式确定消费者和消费量,从而以市场机制为主要配置方式提供服务,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为社会群众。这类环境保护产品/服务主要包括市政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垃圾)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行。

私人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产品/服务竞争性和排他性较为显著,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易于直接收取费用,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为污染企业。这类环境保护产品/服务主要包括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以及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等。

3.2不同领域推进模式与机制分析

3.2.1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政府职能社会化领域

在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一般缺乏付费机制,应着力构建政府采购服务机制,推进公益性领域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该领域主要采用政府采购环境服务、组合开发等方式推进市场化,建立政府付费机制或与收益项目捆绑开发机制,并以服务绩效作为或项目收益作为环境服务商获取利润的依据。同时,还要建立纠纷仲裁机制和第三方考核体系,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义务、责任要求。建立各方问责机制,保证绩效考核和各方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充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3.2.2准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在准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一般具备一定的收费基础,重点以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市场化改革。对于城镇污水、垃圾等环境公共事业领域,可通过特许经营制度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具体方式包括BOT、TOT、ROT等多种方式。对于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鼓励打破以项目为单位的分散运营模式,采取打捆方式引人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鼓励地方政府引入环境服务公司开展综合环境服务。

3.2.3私人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在私人特征显著的领域,要通过逐步推进第三方治理、重点领域开展行政代执行等方式,推进工业治污领域的市场化。该类环境保护服务市场化以鼓励引导、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及行政代执行等制度和措施予以推进。在电力、钢铁等行业和中小企业,鼓励推行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选择有条件地区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对因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或总量控制要求,被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且拒不自行治理污染的企业,列出企业清单向社会公布,探索开展以行政代执行方式将其治污设施交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

4.推进措施与建议

4.1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力度,创造市场需求

以环境保护重要规划、重点区域流域、饮用水源,农村面源和行业,重灯程、重点公胃以及各级、各类工业园区为核心,对环境保护相关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大力发展环境监理和环境监督执法,把环境保护设施的连续、稳定、有效、达标运行纳人环境监管范畴。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继续加强与公安部门在环境执法工作中的衔接配合,联合公安部督查和指导地方建立健全深人开展执法联动和协作,进一步形成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强劲合力持续加大监督检査力度,曝光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倒逼排污企业提高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水平,增强委托第三方的内生动力,培育有利于推行第三方治理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2建立政府采购环保服务清单,突破资金使用机制

明确政府购买环保服务主体,合理确定政府购买环保服务范围与内容,制定《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指导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突破政府采购环保服务的资金瓶颈,将政府购买环保服务所需资金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列人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试点采用环境保护相关专项资金、排污收费等资金用于采购环保服务。制定《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管理办法》、《环保服务技术规范》,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环保服务机制,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布购买的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建立健全项目申报、预算编报、组织采购、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的规范化流程,规范有序雜鑛购买膽服务。培育与扶持聰服务业发展,强采购麵艮务的保障机制。

4.3完善价格机制和补贴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完善环境公共服务定价机制,适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征收标准,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费政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流域污染状况予以调整,建立健全价格听证制度,为企业盈利提供资金来源保障。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增加企业盈利空间,即对政府提供环境服务的收入免除营业税,对为企业提供环境服务的收入所征收的营业税可抵消其购买环保服务的营业税。探索研究金融机构向环保企业和环保项目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措施,鼓励政府、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设立联合担保基金,对污染治理项目、环保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试点并推广排污权、收费权质押贷款,拓宽抵押、质押物范围等,“双向”解决企业贷款难题问题。

4.4加强环保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的特征篇(4)

摘要: 本文将商业模式热潮与新经济时代背景的复杂动态特征相联系,论证了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在复杂动态市场结构中的角色,明确了微观立场和中观立场相结合的整合研究立场以及基于社会网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商业模式的功能,并构建了基于社会网的商业模式结构模型。最后,基于社会网的商业模式模型,分析复杂动态环境下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并以小米公司为例,阐述了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研究表明,根据基于社会网的商业模式模型,掌握市场的运营规律,影响企业家的预见性,进而影响企业战略分析。

关键词 :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市场角色;社会网

1、问题的提出

商业模式是近几年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商业模式的本质定义、功能、结构是重要的研究主题。在商业模式的本质定义方面,有影响的学说主要有故事说、总体逻辑说、关系说、规则说。故事说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书写一个关于企业帮助客户创造价值的故事(Megreeta,2002)。逻辑说强调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总体逻辑(Charles Baden-Fuller & MaryS.Morgan,2010)。关系说侧重跨企业边界的交易结构(Amit & Zott,2010)。规则说将商业模式建构在企业的规则上(李东、王翔等,2010)。

转换机制说和情境说是两种主要的商业模式功能理论。转换机制说从技术创新与管理视角出发,将商业模式视为能够帮助企业释放并占有技术商业价值的转换机制(Chesbrough,2010)。组织情境理论将商业模式与战略联系在一起,认为商业模式比战略更抽象,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Teece,2010);商业模式的蓄利功能,提高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可预见性,成为影响企业战略的直接情境(李东、王翔等,2010)。

在结构方面,国际上认为商业模式由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以及关键流程构成的学说很有代表性(Morris,2005)。翁君奕提出商业模式由价值对象、价值内容、价值提交和价值回收活动构成,这一观点在学术界的影响较大(翁君奕,2003;2004)。魏炜等提出商业模式构成六要素,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该学说在业界影响较大(魏炜、朱武祥,2010)。

纵观国内外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商业模式本质定义、功能和结构研究具有下列特点:首先,商业模式功能研究的新经济时代的复杂和动态特征模糊。在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商业模式研究受到学界和业界重视,表明新经济赋予商业模式以独特的意义和功能,但在研究中往往脱离具体的新经济时代背景。学者们已经开始重视新经济的时代背景(王学东、董大海,2012;张敬伟、王迎军,2011;李东、王翔等,2010),但是复杂与动态特征没有进入到研究视野中。其次,站在企业视角重视企业活动的微观立场占据主流地位(程愚,2010),忽视了对商业模式跨越企业边界的产业特征的中观研究立场。第三,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问题尚未明确。由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层次不同、研究立场不同,导致不同研究框架下提出的商业模式概念的内涵差异往往很大(郭蕊、吴贵生,2014;张敬伟、王迎军,2011);二者的对比研究中往往将内涵差异很大的商业模式概念与战略概念作为比较对象,难以对二者作出严格并且有意义的区分。

在上述三个问题中,忽视新经济时代的复杂动态特征是关键。经典的结构-行为-绩效(SCP)框架表明环境赋予企业行为以意义,只有突出新经济时代的关键特征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才能更精确的把握商业模式的本质,明确商业模式的研究立场,进而明确商业模式的功能,建立商业模式的结构。已有针对新经济时代的不确定特征进行的商业模式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对不确定特征进行了简化;针对新经济特征的复杂动态特征进行的商业模式研究尚未检索到,这将是针对商业模式结构和功能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目前缺少针对复杂动态特征的商业模式研究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缺少处理复杂动态特征的工具;这也是面向复杂动态情境下商业模式研究的关键所在。

社会网理论是中层理论(middler angetheory),能够在宏观理论和微观因果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社会网认为经济行为是镶嵌在社会网之中的(Granovetter,1985),企业在社会网中的结构位置对网络成员的资源和权力取得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深深的影响着网络成员的行为(Burt,1992)。作为中层理论,研究企业在社会网中的位置、关系及其对行为的影响,是社会网理论与分析方法的长处所在。因此,有必要引入社会网理论,研究复杂动态市场的网络、节点、相互关系,构建基于社会网的商业模式模型。社会网是社会学与管理学研究领域处理复杂动态特征的重要工具,但是查阅商业模式研究文献,尚未发现采用社会网视角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建立微观立场和中观立场统一的研究框架是商业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将为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研究提供统一的研究框架,采用社会网视角非常有前景。

因此,针对商业模式研究的上述特点,本论文通过基于社会网视角的分析,提出关于商业模式本质定义,探讨了商业模式的研究立场、功能和结构的新理论,并澄清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问题。

2、新经济时代的复杂和动态特征

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层出不穷的不确定性。高速发展的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以及市场全球化,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运营环境,其中复杂性和动态性是企业运营环境的两个极为重要的特征。

在系统科学中,复杂(complex)是与“独立自主”相对的,用于突出系统各节点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得企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更为容易,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在消费者市场中,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建立“社区”,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联系,并形成“领导者”和“追随者”的互动关系,提高了消费者需求的演化速度。在供应商方面,互联网技术降低了公司与其合作伙伴的通讯成本,提高了沟通效率,因此公司能够尝试以不同的供应商网络形式创造价值。互联网也促进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消费者能够直接影响企业,企业也可以采取同样的直接联系方式来影响消费者。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既在不断地制造新市场和新机会,同时也在不断地破坏原有的秩序,形成“创造性破坏”。“复杂性”是企业运营环境的一个基本特征。

信息以及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强相互作用下,企业运营环境的动态特征更为明显。首先,消费者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市场的加速演化,需求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短。其次,企业和合作伙伴的强相互作用,导致技术的发展日趋快速,供应商网络的重构速度也在增强。第三,消费者和企业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促进了市场和供应商网络的演化和重构。从时间维度来考察,这些演化就构成企业运营环境的动态特征。

3、商业模式的本质、研究立场和功能

对于企业运营而言,复杂和动态特征既带来了挑战,企业的角色难以确定。同时也给予了机会。一方面,市场的复杂动态特征加大了企业对市场环境的预见性问题。尤其是风险投资偏好的新市场开发上,消费者需求和供应商网络的复杂动态规律更为令人捉摸不定。另一方面,复杂动态的市场也给企业运营提供了新的机会。无论是风险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需要提高对复杂动态市场环境的预见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模式才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在复杂动态市场结构中的角色,包括企业在市场结构中的地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价值活动预期系统。市场结构与企业角色之间的相互互动,是市场结构与企业角色复杂动态特征的来源之一。从中观立场出发,商业模式描述的由消费者、企业及其合作伙伴这些角色互动而构成的市场结构,强调市场结构受到角色之间复杂互动的作用的动态特征。站在微观立场,商业模式表征市场结构中企业的角色,强调角色的互动受到市场结构的制约。中观层面的市场结构与微观层面的企业角色之间的互动作用是商业模式复杂与动态特征的又一来源。

由于企业的角色是镶嵌在复杂动态的市场结构中,因此企业的商业模式既需要基于企业的微观研究立场,同时也不可忽视动态的市场结构的中观研究立场。商业模式跨越企业边界,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活动,这些思路之中已经包含了商业模式具有网络属性的特征,并强调企业能够控制或者改变该网络。但这些研究没能强调商业模式所具有的复杂和动态特征。为深刻表征商业模式的复杂动态特征,本文采取微观立场和中观立场统一的集成框架作为商业模式的研究立场。基于微观立场和中观立场统一的研究立场,商业模式的首要功能是:表征市场结构与企业角色的复杂与动态特征,帮助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领悟复杂动态市场结构中企业的角色,提高对企业经营的可预见性。

4、基于社会网的商业模式模型

市场环境的范围很大,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市场结构是由消费市场和产业市场构成。其中消费市场是由消费者构成的,产业市场是由企业及其供应商构成的。从市场环境的内部考察,导致市场环境呈现复杂与动态特征的内在原因,正是由于消费市场内部的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产业市场内部的企业及其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以及消费市场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外部的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等需要透过内因对市场起作用。这些内部互动一方面表现市场结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企业经营行为受到市场结构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行为将影响市场的结构。这意味着市场环境是在内部的交互作用下不断变化,从而呈现出复杂与动态的市场环境特征。

4.1 消费市场网络

在基于社会网的商业模式中,消费者网络角色重要。首先,消费者网络将决定消费市场的规模以及消费市场的稳定性。对于风险投资人而言,关心的蓄利的池子就是消费市场的规模。一些商务模式研究提出定位的观念以表达消费市场,并将定位视为商业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消费市场是产业市场的目标和归宿。

为了表征消费市场的复杂动态特征,本文参考社会学的扩散模型(Ryan&Gross,1930),将消费者网络的构成角色设定如下:创新采用者,早期使用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后知后觉者。其相互作用如下:具备冒险精神的“创新采用者”出于新奇的原因试用新产品,并且为能成为首先使用者而感到骄傲。随后他们影响“早期使用者”。作为社区领袖,“早期使用者”在观察与研究“创新采用者”的经历后大胆跟进。紧接着,“早期大多数”跟进,随后“晚期大多数”跟进,最后“后知后觉者”也跟进。但是随着加入者越来越多,使用该产品的冒险象征以及身份时尚象征的价值在衰减,创新采用者和早期使用者也在慢慢离场,市场在减小。“创新使用者”和“早期使用者”在期待新的产品或者新一代产品的出现,原有的市场在消亡,新的市场在萌生。

4.2 产业市场网络

从价值链角度出发,产业市场网络包括不同职能角色:各级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从结构洞理论角度出发,上述产业网络结构中可能存在一个跨越结构洞的“桥”的位置,使得处于“桥”点的企业角色具有丰富的信息与机会,并进而占据产业网络领导者的地位,而其它节点的合作伙伴居于网络追随者的地位。以波特的五力模型为例,其中的企业恰恰处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节点结构洞位置。产业社会网络领导者,控制信息、资金、产品的流动,决定利润的分配,在具有这些优势的同时,也具有网络缔造者的义务。

4.3 消费者市场网络与产业市场网络的关联

整个市场中最大的结构洞恰恰位于消费者市场网络和产业市场网络之间;因此产业市场网络的领导者角色往往占据该位置,在消费市场网络与产业市场网络的互动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从而成为市场的缔造者。该位置赋予领导企业能够敏锐地感知消费市场的趋势,把握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将消费需求传递给产业网络,组织产业网络运作提供消费市场需求的产品;将产品传递给消费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把控消费市场的需求演化。

4.4 基于社会网的商业模式模型分析

若消费者网络和产业市场网络已存在,即市场已建立的条件下,从治理层面讲,企业角色分为领导企业和追随企业。若市场不存在,也就是消费者网络或者产业市场网络有一个不存在的创业条件下,作为领导企业往往还要承担另外一个角色“市场社会网缔造者”,缔造消费者网络与产业市场网络。作为“缔造者”,既享有巨大的收益,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首先是战略上的风险:由于市场结构尚未形成,企业领导者的盈利模式往往尚未确定;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无法盈利。其次是实施上的风险:可能由于资源等条件限制,市场结构无法缔造成功。

5、复杂动态环境下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研究

波特认为战略即创造独特而有价值的定位,涉及一套不同的活动。也即战略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特而有价值的定位,以及创造该定位的一套与众不同的活动。首先,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定位是战略的基础。波特指出定位最主要的独立的来源是以产品种类为基础和以客户需求为基础。这两种定位基础实质上可以视作社会网结构上的节点:客户的产品需求网络中节点、客户产品需求网络。其次,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创造有价值的定位的方案,是一套独特的价值活动系统。战略必须考虑当前的市场情境与企业的当前状态,设计企业由当前状态向有价值的目标定位状态跃迁的方案,以及到达目标定位的巩固与防守方案。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是建立在稳定的市场结构的基础上。该理论假设,企业的行为不会撼动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在这样的产业结构背景下,战略的重点放在了实现方案之上,忽视了现代市场的复杂动态特征。下面分析复杂动态市场结构下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关系。

在复杂动态市场结构中,定位依然是战略的基础。但是市场结构的复杂动态特征给定位带来巨大的挑战,市场不再是稳定的。相反,因为市场与企业行为二者的互动,市场和企业都处于变化之中。掌握市场结构的生命周期以及各节点的基本运营规律,是战略制定的基本参考框架,如图1所示。

复杂动态市场中的定位需要集成商业模式的支持:确定市场主体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企业所处的节点的运营规律(节点企业的一套共同的活动)。简而言之,定位是确定企业在市场社会网结构中的角色及其活动模式。不仅有功能上的定位,还必须知晓治理上的角色:领导者,重要参与者与一般参与者。不仅要关注企业的角色,也必须关注市场的兴衰更替变化。

其次,战略的核心依然是企业创造有价值的定位的方案。这转化为动态社会网问题:市场结构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企业的市场定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作为市场的领导者,在市场萌芽期,其自身角色的实现是建立在创立市场的基础之上,因此其战略的核心是市场结构的创建问题。作为市场参与者,则是研判在市场结构的不同时期的定位创建与维护问题。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得出,商业模式是定位,是战略的基础;一旦确定了定位,战略就成为商业模式的实施工具。商业模式的归宿是确定企业的市场定位以及一般活动模式。在确定市场定位后,战略的核心是缔造企业的市场定位。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其角色往往比较明确,现有的战略研究适用。而市场领导者的战略重点在于缔造潜在的市场。

市场和企业定位越趋近成熟,企业的创造定位的活动越趋近于商业模式的运营规律。企业当前的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距离越远,企业战略的价值活动与商业模式的价值活动差异越大。

6、案例分析

本文应用基于社会网的商业模式模型以及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将小米公司作为分析样例。小米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自主研发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主要由前谷歌、微软、摩托、金山等知名公司的顶尖人才组建。小米手机、MIUI、米聊、小米网、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和小米路由器是小米公司旗下七大核心业务。“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理念。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的模式,将小米手机打造成全球首个互联网手机品牌。并通过互联网开发、营销和销售小米的产品。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复杂动态市场结构中的角色,小米手机的商业模式就是在包括消费者网络“米粉”和产业网络的市场结构中的领导者,如图2 所示。小米公司选择了“桥”点,既是米粉网络与小米手机产业网络的桥点,同时也是小米手机产业网络的桥点。作为该市场结构中的领导者,小米公司主抓“营销”与“设计”这两部分价值活动系统;其中营销,实质上表明小米公司是作为产业市场网络与消费者市场网络的桥点的职能,把控着“米粉”网络的演化与发展;“设计”,不仅是产业市场网络与消费者市场网络的关联职能,同时也领导着产业市场网络的发展。

在确定了小米公司的商业模式后,小米公司的战略就确定了,在创业初期,定位是“ 缔造者” , 实现路径是创建‘米粉’网络和小米手机产业网络,如图3所示。在创业完成后,其定位是“领导者”,在创建后的市场结构中维持其领导地位。从动态视角考察,小米公司作为市场缔造者,可谓任务艰巨:既要缔造“米粉网络”,又要缔造“产业网络”。在这里,前者是市场需求的创建,后者是产业解决方案的设计。为保持其价值活动“营销”职能的领导地位,采用了在小米的官网及社区论坛上,将“米粉”进行整合,交流小米手机的使用心得,各类小米手机的信息,举办各类活动;口碑营销、微博营销、事件营销等方式。为保持其价值活动“设计”职能的领导地位,塑造了核心的人力资源能力:小米优秀技术团队成员有原谷歌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林斌担任公司总裁,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原谷歌中国产品经理洪锋、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原摩托罗拉北京研究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担任副总裁。

7、结论

本文研究了复杂动态环境下商业模式的功能和结构,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在复杂动态市场结构中的角色,包括企业在市场结构中的地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价值活动预期系统;商业模式的首要功能是表征市场结构与企业角色的复杂与动态特征,帮助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领悟复杂动态市场结构中企业的角色,提高对企业经营的可预见性;建立了基于社会网的由消费者网络和产业网络构成的商业模式结构,表征复杂动态的市场结构。厘清了复杂动态环境下商业模式和战略二者关系:商业模式是定位,是战略的基础;一旦确定了定位,战略就成为商业模式的实施工具。商业模式的归宿是确定企业的市场定位以及一般活动模式。在确定市场定位后,作为市场网络领导者的战略核心是缔造市场结构,进而巩固领导者的市场地位。

参考文献

[1] 程愚. 商务模式原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第一版,北京:25-26.

[2] 郭蕊, 吴贵生. 商业模式理论辨析[J].技术经济, 2014,33(1):14-23.

[3] 王鑫鑫,王宗军.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31(12):33-38.

[4] 王雪东, 董大海. 商业模式的学科属性和定位问题探讨与未来研究展望.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34(3):2-9.

[5] 张敬伟, 王迎军. 基于价值三角形逻辑的商业模式概念模型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32(6): 1-8.

[6] Charles Baden-Fuller,Mary S.Morgan.Business models as models[J]. LongRange Planning,.2010,43(2-3):156-171

[7] Henry Chesbrough. Business model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43(2-3):354-363.

作者简介:

市场环境的特征篇(5)

一、空间品质特征

城市文化广场是由基面、边围、家具等物质要素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休闲、交往、娱乐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而且是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和风貌特色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①城市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②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形成广场“图形”;③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广场的宽和高有良好的比例。广场空间品质不仅要关注实体,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空间。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述。参照老子的辩证观,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作用正是建筑空间造型的本质所在。广场除实体围合的空间外,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成了广场空间品质的丰富内涵。我们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广场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从而形成广场良好意象。

二、城市文化广场的特点

1.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街道在形式上和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即边围。要结合文化广场主题性,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这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2.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共享空间的作用

城市文化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人们之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是因为广场具有交往功能,广场的形成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高峰时期,在这个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往,形成群体意识,克服自身的不足。

3.城市文化广场的标志意象

广场特色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环境中的体现。所谓广场特色,就是要表现其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文化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也能带来文化休闲气息,广场特色除了反映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还体现在当地人民的习俗和情趣之中。广场不仅要具有特色,它还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广场设计必须要有时代精神和风格,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广场的时代特征,就必须运用最新设计思想和理论,追求新的创意,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时代水平,使广场设计更具时代特征。家具是广场空间内相对活跃的因素,对广场空间来讲,家具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空间的方向性上,它可以是以树木、水体、休闲座椅、环境小品、设施等,以此来点缀广场、平衡视觉,营造适合多数人利用的交往空间,形成广场文化意象。

三、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尺度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和其文化特点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大小在1公顷左右,广场宽度介于边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

据研究认为,人眼以大约60度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一般来说,在大约100米处,远处的模糊人影就变成了具体的个人,这一范围,被称为社会性视觉领域;在70—100米的距离,人们则可以分辨出性别,根据姿态与服饰认出熟悉的人;在30米处的距离,则可以看清细节,可识别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当距离缩小到20—25米时,人们能识别对方的表情与心绪。这与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相吻合。

尺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广场的平面尺度和其界面的高度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最为根本的是应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依据。“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规划中,D/H =1,2,3,4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D/H>4时,相互间的影响已经很薄弱了。”芦原义信还提出:25米是外部空间亲切尺度的最大距离。从人的视觉能力来看,距离为20—25米时,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在这个距离上,见面才真正令人感兴趣,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观看他人活动的最大距离为70—100米。广场的形成与围合它的建筑物有直接关系,因而其尺度受到建筑物尺度的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应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文化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体现了广场的空间品质特征。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娱乐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空间和环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蔡永洁著.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唐奕.论文化广场设计[J].中外建筑.

市场环境的特征篇(6)

一、空间品质特征

城市文化广场是由基面、边围、家具等物质要素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休闲、交往、娱乐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而且是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和风貌特色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①城市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②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形成广场“图形”;③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广场的宽和高有良好的比例。广场空间品质不仅要关注实体,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空间。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述。参照老子的辩证观,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作用正是建筑空间造型的本质所在。广场除实体围合的空间外,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成了广场空间品质的丰富内涵。我们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广场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从而形成广场良好意象。wWW.133229.coM

二、城市文化广场的特点

1.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街道在形式上和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即边围。要结合文化广场主题性,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这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2.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共享空间的作用

城市文化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人们之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是因为广场具有交往功能,广场的形成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高峰时期,在这个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往,形成群体意识,克服自身的不足。

3.城市文化广场的标志意象

广场特色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环境中的体现。所谓广场特色,就是要表现其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文化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也能带来文化休闲气息,广场特色除了反映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还体现在当地人民的习俗和情趣之中。广场不仅要具有特色,它还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广场设计必须要有时代精神和风格,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广场的时代特征,就必须运用最新设计思想和理论,追求新的创意,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时代水平,使广场设计更具时代特征。家具是广场空间内相对活跃的因素,对广场空间来讲,家具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空间的方向性上,它可以是以树木、水体、休闲座椅、环境小品、设施等,以此来点缀广场、平衡视觉,营造适合多数人利用的交往空间,形成广场文化意象。

三、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尺度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和其文化特点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大小在1公顷左右,广场宽度介于边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

据研究认为,人眼以大约60度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一般来说,在大约100米处,远处的模糊人影就变成了具体的个人,这一范围,被称为社会性视觉领域;在70—100米的距离,人们则可以分辨出性别,根据姿态与服饰认出熟悉的人;在30米处的距离,则可以看清细节,可识别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当距离缩小到20—25米时,人们能识别对方的表情与心绪。这与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相吻合。

尺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广场的平面尺度和其界面的高度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最为根本的是应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依据。“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规划中,d/h =1,2,3,4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d/h>4时,相互间的影响已经很薄弱了。”芦原义信还提出:25米是外部空间亲切尺度的最大距离。从人的视觉能力来看,距离为20—25米时,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在这个距离上,见面才真正令人感兴趣,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观看他人活动的最大距离为70—100米。广场的形成与围合它的建筑物有直接关系,因而其尺度受到建筑物尺度的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应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文化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体现了广场的空间品质特征。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娱乐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空间和环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蔡永洁著.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唐奕.论文化广场设计[j].中外建筑.

市场环境的特征篇(7)

关键词:渠道构建;特征;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Z-3198(2009)24-0117-02

渠道是指产品(或服务)在从生产者向终端使用者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由各中间环节连接而成的路径。这些中间环节包括企业(生产者)自设的销售机构、批发商、零售商、商、中介机构等。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市场环境。一个完善的渠道体系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体系就可能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传统的渠道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过去,许多公司只用单一渠道进入市场。今天,随着顾客细分市场和可能产生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多渠道营销。通过增加更多的渠道,公司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的好处。首先是增加了市场覆盖面。公司不断增加渠道是为了获得顾客细分市场,而它当前的渠道是没有的。第二是降低渠道成本,公司可以增加能降低向现有顾客销售成本的新渠道(如电话销售而不是人员访问小客户)。第三是实行顾客定制化销售,公司可以增加其销售特征更适合顾客要求的渠道(如利用技术型销售员销售较复杂的设备)。

然而,获得新渠道需要代价。一般来说,引入新渠道会产生冲突和控制问题。当两个或更多的公司渠道为同一客户竞争时,冲突便发生了。控制问题则产生于新渠道成员更具独立性和合作越来越困难时。分销渠道有一个特点,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这是由于首先重构分销渠道需要大量的投资,其次由于社会和政策的原因,使分销渠道很难改变。因此,在制定渠道决策之前制定一个系统的评价程序至关重要。企业要进行渠道的设计,必须对渠道结构特征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Filipe Coelho提出渠道结构的三个特征:渠道数量,渠道整合,与顾客的接触。本文利用Filipe Coelho的模型,分析多渠道结构的特征,并分析影响渠道结构特征的因素,以便为多渠道环境下渠道的构建提供一个决策的依据。渠道结构牲影响如图1所示。

1 渠道结构的主要特征

1.1 渠道数量

渠道数量指某一市场的渠道多少。使用多渠道一方面可以提高销售量,加强市场渗透;另一方面,会增加渠道冲突,损害产品形象,造成消费者的混淆。

1.2 渠道整合

指渠道集成的程度。一些企业完全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而一些企业主要依靠第三方力量。渠道整合可看作企业自有销售渠道的程度。当企业完全拥有自己的渠道时,垂直整合达到最大水平。然而采用这种模式所占有的先期成本较高,需占用公司较多的资金,给公司经营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公司往往使用混合渠道,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及管理战略获得与渠道成员的信任、承诺、合作和协调。

1.3 与顾客的接触

与顾客的接触指与顾客相互作用的渠道类型。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多样性的呼声日渐增强,顾客更愿意选择电话、网络等新兴的渠道。新兴渠道带来了销售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变革,缩短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在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同时由于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低成本的渠道。多渠道结构的主要特征如图2所示。

2 多渠道构建的制约因素分析

我们将影响多渠道设计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1)交易成本因素;(2)市场因素;(3)战略因素。具体如表1所示:

3 三类因素对渠道特征的影响

3.1 对渠道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专用资产指特殊设备和某些特殊专业知识的投资。投资和操作成本要求使用较少的渠道数量。由于内部的不确定性应使用多渠道决策。考虑到外部不确定性,依外部环境而定。比如在多变的环境下,应使用多渠道降低风险。

从市场的角度分析,考虑到需要满足不同服务的终端用户细分市场及加强市场渗透,多渠道是一个自然的回应。当企业考虑到使用多渠道会导致渠道冲突时,会限制使用的渠道数量。

从战略角度,由于多渠道构建和管理复杂,往往被拥有很强的渠道控制能力和丰富资源的企业使用。

3.2 对渠道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渠道整合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已有很多,大部分是从交易成本角度及顾客购买决策重要性的角度分析的。

(1)首先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渠道整合指渠道集成的程度。集成度高的渠道对渠道控制度高;集成度低的渠道控制度低。影响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如图3所示。

首先从专用资产的角度分析。专用资产指为一个或少数几个用户的特殊需要所作的专门投资,包括特殊设备和某些特殊专业知识。这种资产用户面窄,有能力供货的单位极其有限,不存在现成的交易市场。经营专用资产有可能使“市场监督”失效。这是因为专用资产的销售要求销售人员具备很专的专业知识,生产企业往往要下力气培训中间商,而中间商经培训后发展起来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专用资产。利用这种资产及其积累的特定经验,中间商完全可能向生产企业讨价还价,抵制其合理要求,或者在为客户服务上偷功减料,最终使生产企业失去控制能力而又难于更换经销商。因此,当这种情况出现几率很大,且这种专用资产对营销成败又举足轻重时,企业选择高控制即统一管理分销组织的方案就比较有利。

其次,从外部不确定性的角度分析。外部不确定性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动荡变化和不可预见性。一般来说,外界环境动荡变化要求企业尽量避免高控制的分销方式。因为高控制要求高投入,例如,收购兼并中间商,建立一体化的渠道系统,一旦建立就难以改变,当环境剧变要求改变渠道方式时,企业就难有选择自由。因此,当环境变化难于把握时。企业最好还是通过与独立中间商合作,来分散或转移分险,保持企业自身的灵活性。

最后从内部不确定性的角度分析。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企业内部,包括实力、管理水平、市场经验等。许多分销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不确定性,很难事先预料。例如,产品在某市场销售不畅,是因为经销商不努力呢;还是企业产品本身存在问题;或企业经营方式有误,要认真分析。若问题出在经销商,企业就需要加强对经销商的控制来增强其努力程度。但是,加强控制的前提是企业能够对市场做出正确判断。企业的市场营销越丰富,管理水平越高,应变能力越强,选择高控制分销方式就越有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当专用资产和不确定性越高时,企业倾向于选择集成的分销渠道。

(2)从顾客购买决策重要性的角度来分析的。生产者设计渠道的第一步,是了解其目标市场中消费者购买什么、在什么地方购买、什么时候购买、为何购买以及如何购买问题,从而决定渠道选择的类型,具体参见表2。

市场环境的特征篇(8)

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下列几个条件:城市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形成广场“图形”;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广场的宽和高有良好的比例。广场空间品质不仅要关注实体,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空间。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述。参照老子的辩证观,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作用正是建筑空间造型的本质所在。广场除实体围合的空间外,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成了广场空间品质的丰富内涵。我们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广场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从而形成广场良好意象。

二、城市广场文化的特征

1.城市广场文化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街道在形式上和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广场文化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即边围。要结合文化广场主题性,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这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2.城市广场文化具有共享空间的作用

城市广场文化不仅是空间的载体,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人们之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是因为广场具有交往功能,广场的形成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高峰时期,在这个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往,形成群体意识,克服自身的不足。

3.城市广场文化的标志意象

广场特色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环境中的体现。所谓广场特色,就是要表现其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广场文化上的标志性建筑也能带来文化休闲气息,广场特色除了反映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还体现在当地人民的习俗和情趣之中。广场不仅要具有特色,它还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广场设计必须要有时代精神和风格,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广场的时代特征,就必须运用最新设计思想和理论,追求新的创意,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时代水平,使广场设计更具时代特征。家具是广场空间内相对活跃的因素,对广场空间来讲,家具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空间的方向性上,它可以是以树木、水体、休闲座椅、环境小品、设施等,以此来点缀广场、平衡视觉,营造适合多数人利用的交往空间,形成广场文化意象。

三、城市广场文化的空间及社会意义

一般广场文化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和其文化特点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大小在1公顷左右,广场宽度介于边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

据研究认为,人眼以大约60度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一般来说,在大约100米处,远处的模糊人影就变成了具体的个人,这一范围,被称为社会性视觉领域;在70~100米的距离,人们则可以分辨出性别,根据姿态与服饰认出熟悉的人;在30米处的距离,则可以看清细节,可识别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当距离缩小到20~25米时,人们能识别对方的表情与心绪。这与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相吻合。

市场环境的特征篇(9)

如果说,以美国泰勒制为代表的管理1.0,是以简单组织适应简单环境;以日本丰田制为代表的管理2.0,是以简单组织适应和驾驭复杂环境;以中国海尔经验为代表的管理3.0,就是以复杂组织适应和驾驭复杂环境。“人单合一双赢”是管理3.0的核心:人单合一体现了复杂性管理适应性的一面,意在实现价值;双赢体现了复杂性管理能动性的一面,意在创造价值。

面向复杂性管理,总结新的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管理变革,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当前现实意义在于搞活企业,通过总结提炼中国的管理理论,推动我国企业摆脱机械僵化状态,灵活响应快速多变的市场。历史意义在于从管理角度回答中国为什么成功,通过总结提炼管理的中国理论,为丰富21世纪的世界管理宝库做出中国贡献。

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管理变革的时代特征和方向

互联网时代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尽管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带来的诸多细节变化上,总结时代特征,但对管理变革来说,最主要的是把握“变革”这两个字的内涵特征,变革意味着范式的变化,而不光是细节的变化。将所有细节过滤掉,管理上根本的范式变化,是简单性范式变成了复杂性范式。

与一般口语意义上的简单、复杂不同。复杂性理论所说的简单,对应的是机械性;复杂对应的是生物性。因此,管理的复杂性范式。不在于管理工作复杂不复杂这种外在特征,而在于管理是否以做活(又称做优)为内涵。比如,自组织是复杂性范式的内在特征,是使组织机体灵活的内因;机械性的管理再复杂,由于不具有自组织特征,是不灵活的,因此不能称为复杂性管理,顶多可算作复杂的简单性管理。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自下而上形成秩序的复杂性管理长于应变,而自上而下形成秩序的简单性管理更适合环境稳定不变。

1、对管理变革的环境挑战的认识

环境变化是管理变化的动因。当前企业管理所面对的环境变化中,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标志呢?环境的复杂化,也就是简单性市场变为复杂性市场,可以作为根本的一条,其它时代特征都是派生的。以往总结管理经验,也常提到市场环境多变,环境的复杂化虽然也具有市场多变的特征,但复杂性市场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多变:市场呈现非线性的、混沌的变化,因需求个性化、多样化而带来的市场不确定和风险,由分布式网络带来的订单的离散化,由需求升级带来的体验化……。区别在于,这是一种与生产方式转变同步的市场性质的质变,以往的市场变化,万变不离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的总套路(如传统“中国制造”);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开始围绕小批量多品种而变。

当前提出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不是为变革而变革,而是因为环境发生了质变。以往的管理经验,更适用于适应简单性市场的变化,而不适于如今的复杂性市场的变化。管理变革针对的是新的挑战。

2、对管理变革的应战方式的认识

管理1.0和2.0,都是在传统机械观指导下,对市场挑战的管理反应。其中,管理1.0应战的对象是简单性市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降低管理复杂性,以简化、机械的管理,面对一成不变的市场。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科学管理,主要是这样的管理。它适合短缺经济时代大批量生产的市场条件。管理2.0应战的对象是复杂性市场的变化。我们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的丰田精益制造,就是这样的管理经验。响应的是需求多样化、差异化的挑战。丰田经验面对的已不再是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而是多样化、差异化的市场,但其指导思想,仍然是以简单对付复杂(而不同于复杂性管理的“以复杂对付复杂”)。带来的问题就是成本随复杂性提高而提高,无力从根本上解决低成本差异化问题。当市场复杂性达到互联网时代的质变点(从复杂的简单性市场,变为复杂性市场)时,丰田经验暴露出企业末梢对市场的反应迟钝,而这正是简单机械系统的顽症。

管理3.0是在组织有机论指导下,对复杂性市场挑战的管理反应。海尔改造三洋的成功管理实践已表明,应对复杂性市场,需要用复杂性管理,引进人人都是CEO的去中心多元化管理。管理3.0在实战中具有相对管理2.0的极大优势。人们很容易误会,以为分散权力,以复杂性对付复杂性,会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和控制力的下降。但这些在海尔的实践中都并没有出现。道理很简单,复杂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差异化管理,企业一旦像生物有机体那样对市场进行自动反应,就会进入无为而治的境界。无为而治应是更省力,更具效能,而不是相反。

复杂适应与创新是复杂性管理的主要内涵

复杂性管理包含适应与创新两个基本面,偏向一边就不全面。一般人论及复杂性管理,谈的大多只是前一个方面,即复杂适应性管理。强调企业如何无条件地适应市场。它的理论来源是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但实际上,复杂性管理还应有另一面,即复杂创造性管理。强调企业发挥对市场的能动作用,创造市场。它的理论来源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道理很简单。复杂性说的是有机生命体。生命体对环境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征服的一面。如果只是消极适应,那生物体就与石头没什么两样了。强调创新有现实意义。因为我国企业在从事传统中国制造的30年中,已形成了消极适应市场的惯性。消极适应的结果,是导向了低附加值的价格战。常言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管理不能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向高附加值的上游走,那么管理的复杂性,就体现不出人之为人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3.0是能本管理。

我们看到,“人单合一双赢”的海尔经验,恰好是二者的统一。人单合一,说的是复杂适应;双赢,说的是复杂创造。

市场环境的特征篇(10)

关键词:开放空间 场所 场所性

key words: Open space Place Place nature

作者简介:崔诚慧(1981~ )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助教,硕士。

一、 开放空间概念界定

“开放空间”一词一直没有公认的定义,国内外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曾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使其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它的涵义随着时代变迁、研究的角度不同而不断的发展变化。本文所研究的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经过专业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活动设施与景观艺术设计、供市民进行休憩娱乐及文化活动的城市中心区内的开放空间;即城区内的、人工的公共开放空间。

二、场所性的涵义

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空间形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拼图,其形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涵义。这些涵义丰富了城市的空间,使之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城市空间从它所处的历史事件、社会文化、人类活动等特定的条件中获得的文脉意义。场所处在一个较大的文脉之中,不能孤立的理解[1]。

三、场所性的特征

3.1 物理特征

场所一词首先意味着一定特征的有限物理环境,从这层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特定的有限空间,而且必须拥有相当丰富的可感知特征。空间的特色是由更为具体的物质成份及其状态所决定的,它具体描绘了构成空间的元素或成份,物体质地,光线色彩,形式等,形成地方特色的氛围。如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黑色的土地,墨绿色的森林,青灰色的块石路面,淙淙的白色山泉……。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场所的特色和氛围。

3.2 精神特征

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同特定的人工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特征和气氛,具体体现在场所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与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这便是场所性的精神特征。对于环境中的人来说,场所精神使其获得认同感与存在感,这种认同感与存在感是深深地根植于复杂而神秘的人性之中,因而场所精神直接与深层的人类心理结构、意识形态相关联。

四、场所性的本质

4.1场所中人的行为需求

开放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欣赏美景的机会,因此如何促进人们自发性的活动,如步行、休憩、观看以及一些简单的社会性活动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当户外环境质量好时,自发性活动的频率增加,与此同时,随着自发性活动水平的提高,社会性活动的频率也会稳定增长。由此可见高质量的开放空间可以诱发公共生活的频率。开放空间场所性最基本的就是要创造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功能,又有根据人们的行为特点和需求爱好分清主次,统筹安排。

4.2场所中人的精神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说[2](见图2),说明人们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是其他需求的基础,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以后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

人在开放空间中不仅要满足自己的自然本能,满足其行为的功能,人又有区别于动物的特质,他们渴望美和秩序,有着更高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一个好的开放空间的塑造不仅要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还应满足其精神方面的需求。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个整体中所蕴含的特征和气氛与人的需要是否相一致,这就是研究城市开放空间是否具有场所性的实质。

4.3 自然的场所

场所的自然性是指城市开放空间担负着协调人类和自然生态过程的作用,使人类的生活环境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持续发展。要想使开放空间成为真正人们生活的场所,就要充分的了解分析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状况,如场地中的地质、水文、坡度、植被情况。自然也为场所提供了阳光、水体、树木、鲜花和新鲜空气等从而使人们可以和大自然靠的更近。开放空间的场所性的营造要利用好自然环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要,特别是所在自然环境的地域特色和自然历史风貌

4.4 人――场所――自然的和谐

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状态不仅仅需要开放空间环境建设过硬,最重要的在于能够为广大市民营造适合健康、安心、舒适的场所环境。良好的空间设计把人工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功能与观赏、时尚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尽情享受阳光、空气、绿色、人、自然与建筑构成的和谐的开放空间环境。

五、 结语

一个场所、一个空间之所以有存在的意义,在于其服务于人们的活动、从属于人们的行为。通过对开放空间场所性本质的探析,场所性塑造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放空间是否具有清晰的实体形态。

(2)开放空间是否让人们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开放空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含义。

一个开放空间必须要具备这些最基本的要素,才能说它在场所性塑造方面是成功的。清晰的实体空间环境、在其中的人们的各种行为,从而产生的各种的心理感受,对开放空间产生向往,人们与实体空间环境的互动,使开放空间具有场所性,这样的开放空间才是充满活力的、存在的有意义的场所,才能让在此活动的人们充满归属感和愉悦感。

市场环境的特征篇(11)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日益成为城市(群)周边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客源市场。近年来,乡村旅游、近郊旅游和农家乐旅游市场十分火暴,市场发育也十分迅速,城市居民构成了这些市场的行为主体。通过对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特征的研究来把握客源市场规律,是城市(群)周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现实要求和潜在需要。国内外关于城市居民近郊旅游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农家乐产品的出现,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研究深度也不断增加。国外对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开始时间早,但主要表现为描述性质的。前苏联普列奥布拉斯(1982)的研究主要是对近郊旅游现象的定性描述和对成因的初步探讨。国内对近郊旅游的研究时间比国外要晚一些,并是伴随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入、农家乐旅游产品开发深度的增大,才较多地引起国内学者们的关注。陈传康(1996)是较早提出了城市周边旅游带的概念并做出有关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吴必虎(2001)提出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概念,对其形成机制、用地特征、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城市周边旅游带和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概念都是对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范围大小的界定和市场特征的衡量,都主要是针对旅游客源现实市场来开展研究的。旅游市场包括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我们通常也可以把旅游潜在市场称作旅游意向市场。对旅游意向市场的研究,国内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专门就城市居民的近郊休闲旅游意向进行研究的工作,许春晓(1997,2001)作了初步的尝试性研究,具体到研究城市居民近郊旅游消费意向这方面,目前还没见到相关报道。发展城市近郊旅游,对于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于揭示近郊旅游市场特征,认识近郊旅游潜在市场规律,指导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

1.研究方法

周洛景区位于长沙浏阳市社港镇,是一处集自然山水,珍稀动植物和原始次森林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山岳,距离长沙、株洲和湘潭均在100Km之内,属于典型的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国内城市周边游憩带的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周边的旅游开发对城市客源市场的依赖性明显,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带有稳定性,时间分布带有均衡性。这使得我们在实施抽样调查过程中,制定的样本时空分配方案合理、科学,更加贴近客观实际,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针对具体旅游目的地和特定旅游客源市场进行调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必须注意到抽查地点和抽查时段的代表性。近郊旅游市场现状抽样与调查,其目的首先是建立客观的客源市场信息库,把握客源市场的人口学特征和一般市场行为特征,进而为近郊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12月,我们采用区域控制、随机抽样的方法,总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其中长沙2000份,株洲、湘潭两地各1000份。回收3694份,回收率93.07%,其中有效问卷3253份,有效率达到87.3%,充分说明此次调查是成功的,科学的。

2.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样本性别构成男性比例大于女性比率,男性占到总人数的54.83%,女性占到45.17%。说明男性较女性更愿意接受户外调查。我们的样本调查主要是户外活动人群,故而样本反映的是户外人群的年龄结构。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所占比例不大,为2.2%。其中14岁~44岁的中青年年龄层次最大,占到样本的89.5%。14岁以下青少年所占比例不大,为0.5%。从居民的文化程度看,我们把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即初中及以下、中专及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数据显示,三个不同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分别为4.6%、35.6%、59.8%。从职业构成看,职业构成可分为:政府职员、企事业职员、商务人员、服务人员、学生、教师、工人、技术人员及其他。其中学生比重最大,占到23.1%。其次是政府职员和企事业职员,分别占到14.8 %和13.8 %。工人和技术人员也占有较大比重。从收入水平看,样本是以居民家庭月收入作为计量单位。1000元~2000元所占比例最大,为32.3%,其次,2000元~3000元的比例为22.7%,大于3000元的高收入阶层比例也较大,为12.9%。选择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大部分是学生,认为自己拥有独立能力,年龄也在18周岁以上,应该属于单身家庭类型,比例较大,为低收入家庭。

三、旅游市场现状特征

1.旅游休闲频度

旅游休闲频度即以年度为单位,旅游者每年外出旅游的次数。我们将休闲频度划分为五个层次,即1次、2次、3次、4次和5次以上。在接受抽样调查的居民中,2007年外出旅游休闲频度,绝大多数在3次以内。居民希望每年外出旅游频率选取1次~3次的比例最大,合计占到69.03%。其中选择2次者最多,占32%,选择4次者占8.83%。而选择5次以上者较选择4次者比例略大,占12.53%。说明城市居民已经具备充分的近郊出游条件,旅游休闲意识也不断提高。

2.旅游消费水平

在接受调查者对旅游消费水平的回顾性估计中,发现样本量的75.08%的居民选择消费支出在2000元以下。选择2000元~3000元占15.22%,3000元以上者比例不大,为9.69%。可见,旅游消费表现为经济型和大众消费,2000元左右的近郊旅游消费能为更多的城市居民所接受。选择花费在500元以下的占26.37%,也占到一定比例,这与样本选取的学生群体占到大部分有一定联系。

3.旅游环境偏好

旅游环境方面,城市居民偏向于自然、生态、环保、健康。调查结果表明:选择“清净和空气好”的近郊旅游环境占26.65%。选择“自然美景集中的旅游环境”占24.45%。以上均占到较大比例。而选择“人文景观集中”、“传统乡村风情浓郁”的比例分别为17.51%和16.61%。选择“热闹和现代风情浓郁”的旅游环境占15.11%。说明城市居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更加倾向于选择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气息浓郁;回归自然,释放压力,放飞心情的旅游目的地。

四、旅游市场意向特征

1.熟悉程度

浏阳周洛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空气质量,尤其是丰富的瀑布群落和亚洲唯一的原始野生桂花林拥有一定市场美誉度和影响力。但由于其开发历史的短暂,景区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景区软件、硬件环境的待改善,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熟悉”周洛景区的只占3.76%,“听说过”的占28.7%,而绝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了“不熟悉”和“没听说过”一项,占到62.08%。在所有被调查者中,选择“去过”周洛景区的仅占5.45%。说明了长株潭旅游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

2.旅游主题偏好

我们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瀑布、农村、负离子、爱情、生态和健康。城市居民对旅游主题的偏好,以生态为主题的选取比例最大,为29.99%。其次是以瀑布为主题的水环境占24.5%。以爱情为主题的人文环境和以健康为主题的休闲环境也深受居民的喜欢,选取比例分别占17.79%和16.24%。周洛是一个集生态、瀑布、负离子、爱情和健康等主题为一体的旅游区域,能较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主题需求。

3.旅游项目偏好

山水自然风光、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享受甜蜜的爱情、参加农家耕作和呼吸新鲜空气为这次调查列出的旅游项目。城市居民对山水风光这一项目的选择比例最大,占40.5%。其次是呼吸新鲜空气,占28.56%。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享受甜蜜的爱情选取比例较大,占22.36%。而对参加农家耕作的项目选择比率不大,仅为8.58%。在项目偏好上,周洛能较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要求。

4.出游方式和出游时间的选择

在出游方式上,城市居民以亲友结伴旅游为首选,居第一位,占到样本量的32%。单位组织居第二位,占24%。以家庭为单位出游占到20%。选择独个出游的比例很小,占13.4%。而愿意通过旅行社组织出游的比例最小,占9%,城市居民的出游方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

在出游时间选择上,表现出集中性特点。其一,节假日主要集中在双休日,比例为17.87%;选择“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出游的比率也较大分别占13.44%、12.72%;而选择春节出游的比例小,为6.58%。其二,季节分配上的集中性,表现在选择春季、夏季和秋季出游的比例比较大,合计占到43.27%,秋季出游的比例最大,占17.76%。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选择冬季出游的比例最小,为3.53%。

5.交通工具选择意向

城市居民在交通工具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和集中性特点。长途汽车和火车为居民出游的首选,分别占29.05%和21.78%。私家车、出租车和自行车的选取比例较大,分别占11.49%、10.96%和10.37%,基本反映了工薪阶层的旅游消费水平与交通工具选择的一致性,而选择单位车,通过单位组织出游的比例小。

6.景区氛围期望意向

对近郊旅游景区氛围的期望意向中,城市居民更多地选择安静的景区环境,占37.82%。其次,选择欢快和浪漫的景区氛围比例也较大,分别占28.75%和24.57%。对于刺激的景区氛围选取比例小,为12.6%。这与居民平时生活工作在城市,更能便捷选择和享受城市人文景点和主题公园产品有交密切的关系。

五、旅游消费意向特征

1.资金消费意向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资金消费意向,选择500元以上者占总样本量的7.26%, 小于200元的占12.2%,所占比例都较小。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300元~400元和200元~300元三档,比例分别是22.27%、30.54%和27.28%,这种旅游消费水平与短时、短距离旅游方式相联系,也与长株潭居民的基本收入水平相一致。

2.时间消费意向

城市居民在时间消费意向上,选择停留一天或两天的比例最大,分别占到31.54%和22.24%。一天半的占15.88%,而选择半天、三天或三天以上者比例不大,分别占6.04%、9.42%和7.22%,短距离旅游能符合居民的要求,国家节假日制度的调整更好地满足了居民旅游休闲生活的需要。

3.饮食、购物和住宿消费意向

调查数据显示:在饮食上,城市居民更注重口味与价格,分别占27.16%和26.26%,居第一位和第二位;对饮食环境和服务方面的要求也较大,分别占24.19%和22.4%。在购物需求上,大部分居民有购物习惯或视情况而定,二者比例合计86%,不愿意购物的比率小,仅占14%,因此,近郊旅游目的地可适当开发和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居民求异、求特、环保、生态的购物心理。在住宿意向和标准上,不愿意在周洛景区过夜的占39.26%,愿意过夜的占19.5%,选取视情况而定的比例最高,为41.24%。如果选择在周洛住宿,住宿标准更多的选择经济型的旅馆和招待所,占35.71%。选择宾馆的占29.27%。亲友家占22.11%,愿意住宿农家的占12.91%。这就要求景区提供有特色、卫生干净、经济的住宿产品,充分挖掘游客在景区的消费潜力。

六、结论

1.长株潭近郊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样本背景特征说明了长株潭潜在客源市场空间的巨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会扩大,这为近郊旅游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旅游出游母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也可看出,城市居民的旅游行为意向特征与周洛景区自然山水、环境清净、温馨静谧的风格表现出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目的地特征的一致性。城市居民的消费意向特征与周洛景区提供相应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一致性。因此,城市居民是近郊旅游潜在市场的开发重点和促销对象,值得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很好地关注。

2.长株潭近郊旅游市场发育水平较高

长株潭三市居民年出游次数更多地现在为3次以下,年旅游资金消费集中在200元~500元之间,旅游环境偏好集中在清净和空气好、自然美景集中方面,旅游项目偏好于山水风光。这说明了城市居民的近郊旅游发育水平较高。

3.长株潭近郊旅游市场对旅游生态的要求比较明显

长株潭三市居民大多数没有听说过周洛景区,说明了周洛景区开发历史较短,对外宣传力度较弱,但也表明居民对周洛景区的开发热情高,期望水平高。他们对旅游主题的选择上集中在生态环境,对以瀑布为主题的水环境,以爱情为主题的人文环境和以健康为主题的休闲环境抱有较高的心理期望。城市居民倾向的以亲友结伴、家庭出游的旅游方式,以火车和汽车为主,多种交通工具方式结合的出游工具选择促进了居民对旅游主题期望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