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女性语言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7 16:19:13

女性语言特点

女性语言特点篇(1)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24-03

一、引言

语言与性别的关系,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受到了关注,当时的研究仅处在零散的阶段。1922年,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on在他的著作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中阐述了女性语言的特点,成为最早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女性语言的人。60年代,欧美兴起了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波及到了语言学领域。Lakoff在她的论著Womens Place in Language中提出了女性语言的说法,并系统阐述了女性语言不同于男性的几个重要特点。Lakoff的研究奠定了女性语言研究的基础,之后的研究者们便顺着她的研究继续发展,围绕着探求和证实男性与女性语言上的差异展开,Coats、Kramerae和Trudgill都围绕着性别与语言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直到80年代,语言与性别引起了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的关注,性别语言研究达到空前的高潮。

在我国,一些学者如李经伟、肖建安、于国栋和吴亚欣等人,对国外语言性别研究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言语行为性别差异和影响因素。大部分的研究都限于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或不同性别在语言中的表现等等,详细的针对女性语言的方面,阐述女性语言特有的风格特点的研究尚不多见。

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有不同的社会生活。语言作为历史的产物,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别,因此,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拥有各自特殊的语言。撑起人类半边天的女性也拥有自己的语言。姚亚平先生曾在《论性差交际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文中指出:“女性的言语行为,就有感情浓厚、色彩含蓄、风格细腻、情调温和等独特的性别特色。”

多情是女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多数女性通过抒感来表达自己,而非强调对事理的阐述。另外,女性在情感方面比之男性较为细腻,易于表露情感。因此,在语言交际方面倾向于使用感彩浓重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女性语言特点

女性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词汇上

女性在描述一件事情或一个物体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使用很多形容词,并且加入很多夸张的表达方式。如可爱的、美丽的、超级无敌的、疯狂的等等。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会运用夸张的手法,如今晚的月亮真的是好圆好大好亮啊等等。很多词语也因为带有很强的感彩而成为女性的专用词语,如亲爱的、宝贝等。

另一方面,女性倾向于使用更为复杂的颜色词来精确地形容和描绘事物。女性对这个多彩的世界观察得细致人微,她们普遍地具有特殊的能力,比如知道哪种布料、什么颜色适合什么样的人。所以女性知道更多的不同布料的名称,而且她们所掌握的描写色彩的词汇要比男性多得多,像米色、天蓝色、淡紫色等一些精确、复杂的颜色词很少出现于男性的语言之中,女性常用这些颜色词来描绘自己喜欢的事物或风景,这也恰是女性心理细腻丰富的体现。

由于女性的社会心理的作用,大部分女性在表达上都会使用委婉的温柔的词语,以示文雅和含蓄。因此,女性很少像男性那样使用粗俗直白的禁忌语。在生活中,男性的粗俗话随处可见。而女性则恰恰相反,无论是表达快乐幸福的情绪,还是表达沮丧悲伤愤怒的情绪,女性都不会像男性一样直白粗俗地表达,她们通常会使用一些文雅的温柔的有时是可爱的词语来表示。如“这样的幸福我简直想不都敢想,我不是在做梦吧”等等。而当女性遇到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时,也不会像男性那样粗暴地表达,可能会说“这件事简直就要把我气死了”等。

在对人或者事物的称谓上,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词缀、儿化和重叠形式。如小丫头、小鬼、调皮鬼、小狗狗等。在称呼别人的时候,女性会比男性使用更多更丰富多彩的昵称,如亲爱的、哥哥等。有关调查显示,女性使用昵称的频率远远高于男性。

(二)句式上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使用一种试探性的方式。因此,在女性语言的表达中,更多的是使用委婉、征询或疑问的方式。如女性在说话时,很少武断地打断对方的谈话,通常情况下是会倾听完之后,使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想等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看法。同时,在女性语言中,疑问句的使用也大大超过了命令句。即使是在用陈述句表达一种看法时,女性通常也会在句尾加上是吧、对不对、是这样的吧等辅助语,以获得对方更多的支持。

另外,女性在表达时,也会使用大量的夸张的表达方式,夸张地表现自己的各种情绪。例如,女性经常会使用太棒了、我太喜欢了、你实在是太好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夸张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试图用样的情绪来感染对方,营造一种更积极互动的对话氛围。而在表达否定的或相反的情绪时,女性更倾向于使用语气较弱的句式,如“这样不是很好”、“还可以”、“还行”等。

(三)会话方式和内容上

在两际中,由于性别的差异,即使是表达相同的意图,女性也会采取一种与男性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由于男性总是倾向于表现自己的知识、能力或者是社会地位,因此,男性在交流过程中会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提出建议为主。与之相反,女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深化彼此的人际关系,因此同样是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女性在交流过程中会经常采用委婉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说话者的立场,并试图去理解对方的感受,给对方以安慰。而男性通常情况下都会采取比较直接的建议方式,以达到影响和说服对方的目的,显示自己在交流中的控制和自主地位。具体表现为,女性在会话过程中经常会采用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会比较注意对方的反应,很少打断对方的谈话,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女性通常也会不时询问对方的意见,或者停顿下来,给对方发言的机会。相反,男性通常在交际过程中会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少会询问对方的意见或想法,表现了很强的主导性。

美国著名女作家DeborahTannen认为,交流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交流,还有一类是感情交流。信息交流的目的就是交流信息,有很强的针对性,目标明确;而感情交流则主要通过交谈加深感情,拉近距离。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中的定位不同,导致了男女性在会话的内容上有很大不同。女性的交流主要在感情交流上,目的是通过交谈而加深感情,深化人际关系,因此,女流时话题通常都是琐碎的日常小事,内心感觉;而男性谈论的话题常以客观的信息为主,信息量大,话题涉及的范围也比女性的话题广。

三、女性语言特点产生的原因

语言不仅反映文化,更反映男女两性的文化情感、理性思辩。女性在使用语言时会不自觉地考虑到社会已经赋予她们的身份、地位、模式,从而形成某种言语风格。语言的性别差异是历史的产物,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发展到现在的状况,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在心理机制上,女性的成长环境使其情感体验较男性深刻、细致。男女早期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各自的感受自然不同。男女两性各自不同的经历和情感道路受社会和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制约,两性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和需要是不一样的。女性性别认同的实现侧重于注意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也就是说,男女两性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性别认同是不一样的,女性得到的是更多的情感启示而不断向更具女性特色的角色发展。多情、温柔、柔弱等具有传统意义的色彩便与女性结下终生之缘。这种色彩在作为人的社会化表现形式的语言中,即体现为丰富的情感因素。

因此,中国女性的谈论话题多为生活、情感类的话题,这与她们的生理、心理以及女性特有的性格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一些永久性的话题如着装、爱情、家庭、生活琐事,某事的经历、感想、感悟,抱怨、发牢骚,对某些事物的幻想等,这些和女性天生细腻的情感和思维是分不开的。

2.从社会意义上看,封建传统文化形成的强大社会氛围,给女性语言以深刻的影响和渗透。社会按不同性别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逐渐接受社会和群体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期待,并将性别规范自觉内化到社会期待模式中。在中国古代,世界由男人来掌握,女性是无权的,中国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从《易经》“男刚女柔”的性别分类就开始了。随着男权社会的强化,《易经》不断被历代儒学赋以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成为男尊女卑的补充说明。而当这种思想逐渐潜移默化到社会文化中时,柔顺成为女性角色的合理模式了;温柔的性格、温雅的举止、温和的语言自然成为女的规范。于是,女性只好更注重语言的情感性,注意语气的柔和、语调的和缓、表达的委婉等。因为只有这样,才具有人们认可的女人味,才更像社会期望的女性形象。

3.从家庭意义上看,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女性对家庭的感情也使其语言更具人情味和亲切感。封建家庭中的女性作为妻子其地位是低下的,但作为母亲,在一直重视母教的中国传统中是受尊敬的,两种角色合成的家庭妇女往往更注重对家庭的情感管理。因此,她们特别注意家庭人际关系,极小心地处理复杂的家庭事务,维系着大家庭的各种关系,由此也养成其善于观察、慎于言辞的能力。她们不能在社会工作中得到荣誉和地位,而只有正确的语言和优雅的举止才能使她们获得较高的声誉。

因而她们对能反映人们地位和身份的语言形式更加敏感。为了不因触犯别人而受到歧视,女性特别注意语言形式,尽量使用正确而温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她们交谈的目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性别歧视养成了女性较强的言语防范意识。受压迫的地位压抑了女性人格的健全发展,却从反面提高了女性对语言的观察力、感悟力。

四、小结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在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下,中国女性的思维、思想也在不断改变,现代女性的“个性”被提上了一个新的议程,因此,女性言语风格将会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女性的自我中心意识加强,重视个性的自由发展。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的变异同样具有社会性,女性语言变体只是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语言及其变化的社会特征性。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女性用语的构造特点及其演变的方式、规律还会有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这也将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又一新课题。

参考文献:

〔1〕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赵容晖.语言与性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玲玲.浅论女性语言的风格特点[J].焦作大学学报,2010(3).

女性语言特点篇(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传播思想的媒介。因而语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如常见的地域差异、性别差异等。不同的语言特点体现了说话人的态度、观点、身份。随着20世纪初女权运动在欧洲广泛展开,人们对女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女性的言语特点在语言的性别分析研究中不容小视。本文主要从话题选择、词汇选择、句式语法的运用、语音语调和谈话风格等方面对英语中女性言语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历史、社会、心理和教育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一、英语中女性言语特点

1.话题选择的特点

会话首先要选择谈话的题材,话题的选择往往体现了谈话人的兴趣及性格倾向。许多研究调查表明,不论是在说英语的国家,还是在中国,女性和男性在聊天谈话时选择的话题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女性由于其性格特点,往往偏向于感性,而男性天生偏向于理性。所以女性之间的谈话常常涉及情感、家庭、孩子、服饰等,而男性之间的对话多关于他们共同的活动爱好,如体育、政治、经济、工作等。男女之间话题选择的顺序可从下表中体现:

A――政治 军事 性 金钱 体育 科技 自然 健康

人生 人际 儿童 家庭 家务 感情 时尚――B

男性话题组选择几率从高到低:AB

女性话题组选择几率从高到低:BA

2.措词的特点

措词体现了一个人说话的风格倾向和特点。众所周知,口头禅就是一个人习惯性措词的结果。女性在选择用词方面比男性更加谨慎小心,且用词更富于情感。在英语中,有些词条属于女性专用,因而男性碰到这些词不敢,不应该也不愿意去使用。

①关于颜色:女性天生心思细腻,对于颜色更加敏感,她们能很快掌握大量精确描写颜色的词语,如:emerald(祖母绿),sapphire(宝石蓝),beige(米色)等。如果一对夫妇一同去商场挑衣服,遇到一件淡紫色的衣服,丈夫很可能说:“How about that light purple one?”而妻子却会说:“Wow,how beautiful that mauve dress is!”正是由于女性天生爱美,关注事物的艳丽颜色,所以她们更倾向于选择精确的颜色词汇描述,而男性通常不会使用这些词汇,只是粗略地将颜色归类。

②强调和夸张:女性感性且喜欢把情感外露,因此她们常常选用一些含有夸张成分的形容词和副词来修饰话语以达到感情的充分表达。例如形容词有:adorable,wonderful,cute,charming,divine,gorgeous,sweet,lovely等。当女性面对诱人可口的美食,不免惊叹一声“How divine!”;当女性遇到邻家可爱的小宝宝时,会夸赞“What a cute baby!”;当女性看到华丽的服饰时,又不禁会用到lovely或adorable。大家可能都会说“Your plan is wonderful.”。但是“Harry,you are a wonderful friend for me.”则一般是出自女性之口。除了以上的夸张意味的形容词,女性还喜欢用表强调和夸张的副词,例如:pretty,quite,so等。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Jespersen)在1922年就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so来加强语气。同样地,另外两位语言学家Lakoff和Tarone在几十年后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③惊叹词和诅咒词:女性从小就被教育得更加礼貌温和,因而当女性表达惊叹和强烈情绪时,倾向于选择相对婉转的词汇。女性一般会避免使用shit,fuck,damn,hell等一些辱骂性攻击性很强的词语。女性通常表达惊讶时,会用“Oh,dear!”、“My godness!”、“Dear me!”、“My Heavens!”等。当她们表达愤怒时也会将shit转换成shoot以减缓语气。

④爱称和加词缀:女性为了表达自己的喜爱亲切等情感,通常会给一些事物起爱称,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在一些词的后面加后缀“y”或“ie”表“小”或“亲昵”之意。例如:birdie,ducky,bookie,sweetie,Jackie等。男性则断然不会这样称呼事物。

3.会话中句式语法的运用特点

英语中虽然没有规定成文的女性专用语法,但是语言学家们经过分析整理发现女性习惯性使用以下几种语法结构。

①附加疑问句(tag question):附加疑问句也叫做反义疑问句,是指放在陈述句末尾的简略疑问套句。女性倾向于用这种方式对话而替代直接用肯定的陈述语句是因为前者有较强的征询意味。“It is beautiful,isn’t it?”加上附加疑问句,很明显就带有想要征得对方同意的意思。又如,女性通常说“He can’t do that,can he?”而不是直接说“He can’t do that!”。

②更换主语:女性在会话中,倾向于把主语“you”换成主语“we”,以增强亲切性和对话双方的融入感。例如,“Maybe we could fix it.”或“Maybe we could improve it later.”。

③礼貌用语和委婉语:女性较男性而言,更多地、更频繁地使用“Thank you.”,“It’s so nice of you.”,“Could you please...”等礼貌用语。此外,女性还特别青睐于使用委婉语,她们通常不会正面直接地表达反对意见。例如:A:Look at my new dress,is it lovely?B:Um...I like its color.(此话表示其实不认为衣服好看,所以只提了颜色)。

4.会话中语音语调的特点

研究表明,女性发音在很大的程度上较男性而言更加标准。例如,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发出元音后的/r/,如tar,女/ta:r/;男/ta:/。女性由于其性格心理特点,在发音的时候更加注意,小心谨慎,所以发音更清晰。而男性发音时随意、模糊,进而有肯可能较粗糙。如-ing发音,女性发出标准的/-iη/的频率远高于男性,而男性常常会发成带前鼻音的/-in/。关于此发音,Shuy等人曾做过调查,结果发现男性中只有37.8%的人把/-iη/发准确,而女性中发出标准音的人数则高达71.1%。另外,女性在谈话中倾向于升调而很少使用显得语气生硬的降调。

5.谈话风格的特点

女性在会话中,有其独特的风格,主要有:①女性有好问问题的倾向,在谈话中,她们总是积极充当提问者,她们把提问当作是一种保持谈话的方式之一。美国语言学家Fishman研究发现,男女在对话时,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说一些话使谈话保持发展下去,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积极效应”,包括去除紧张进而生成亲密氛围等。②当女性回答问题时则尽量会使用大量的形容词描述内心感受,有描述更多细节的倾向。当女性话语被打断时,通常不会像男性那样主动抢回话语权,女性更多会选择“沉默抗议”的策略。

二、女性言语特点的成因分析

语言是人类历史与文明的产物。社会是具有复杂性的因而语言具有多样性。造成女性言语特点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历史原因

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的语言中,人类(humanbeing)、人(human)、历史(history)等词语都不包括女人,她们在人和历史的范畴中是不在场的缺席者。除却短暂的母系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千年来,女性的地位一直没有真正的达到和男性平起平坐。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只是男权宣言,发现了这一点的阿伦普・德・朱戈在法国大革命两年后的1791年发表了《女性与女性市民的人权宣言》,她后来因此而被送上了断头台。拿破仑法典则明文规定:“未成年者、已婚妇女、犯人及精神病患者没有行使法律的权利。”美国妇女在解放黑奴的运动中才意识到自己和黑人一样处于无权地位。这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证明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女性力量的软弱。因而女性的言语从古至今都带有不够自信的特点。尽管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个世纪,但不免有遗留下来的习惯,使得女性谈话时容易附和,从属于他人。

2.社会角色和分工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男女的社会分工惯性定位为“男主外,女主内”。这就使得外面的世界基本变为男人的世界,男性的活动范围远远大于女性,他们承担着社会的主要责任,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然而女性一般只能局限于家庭,社交活动范围相对缩小很多。这使得男性在大众普遍意识里代表着权力、地位、支配等,女性则只能占在从属地位。这种状况迫使她们用其他方法来得到重视,争取地位,这就是使用象征身份的标准得体的英语。此外,女性在家庭当中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因此她们更加小心谨慎地选择自己的说话方式,以试图给予后代积极的影响。

3.生理和心理因素

女性的生理特点首先就决定了女性说话时语音语调偏高,因为女性的声带天生比男性的窄而薄,说话时的振动频率高,音调也就高了。而女性大脑结构的特点,又使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更快地掌握正确发音和语法的使用。女性在心理上较男性而言,胆小、谨慎且容易依赖他人,因此,女性在说话时也会体现这些特点。例如女性总是倾向于询问他人意见,附和他人的观点和使用反问句。

4.教育因素

多数家庭从小就教育女性要温文尔雅,言语行为必须表现礼貌得体。所以女性从小就会给自己设一个角色限定,自我要求和反省能力很强。到了学校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后,又由于大多数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都是女性,她们的言语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的女性学生们。女学生会有意无意地以老师为榜样,继承女性这种得体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社会现状的反射镜,它能及时反映当下社会热点,具有时代的代表意义。伴随着上世纪中叶的女性解放运动,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社会价值和社会认知得到高度认可。这使得女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社交活动中。社会工作和社交活动使得女性在交谈时不再像原先那么缺乏自信,她们仍然会使用礼貌温和得体的语言,但同时大大增加了言语的力度和弹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言的性别差异正逐步减小。学习研究英语中女性的言语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这种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

参考文献:

[1]张爱玲.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1).

[2]Trudgill,P.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New Edition)[M].The Penguin Group,1995.

[3]Poynton,Cate.Language and Gender:Making the Differ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女性语言特点篇(3)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20-03

历史和文化比肩而行,相互滋B,相辅相成。文化和语言同步演进,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促进、推动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又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演变。不同民族的语言或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语言差异,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差异。在1937年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军人还是百姓,全部集合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万众一心与友邦一道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不可避免。

《金陵十三钗》中最具个性的三位女性――玉墨、书娟、豆蔻,不同的是她们的年纪、出身、地位,相同的是她们美丽、聪明、善良、爱憎分明的心灵。尤其是影片中用以表现玉墨、书娟和豆蔻自身特点的语言,深含一种对文化特征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是对人性与灵魂的拷问。

一、时代感――从民族抗战的历史语境看男、女语言特点的差别

古往今来,东西方社会都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人们视男性为社会和家庭的主导者,视女性为男性的附属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更是如此。因此,女性说话多不如男子那样理直气壮,她们的语言大多缺乏自信、优柔寡断,行事处处谨小慎微。以影片中豆蔻与浦生的对白为例:

豆蔻:你叫浦生,浦口生的?我家也是浦口的,等你好了,我带你去最大的舞厅,看最漂亮的女人。

浦生:谢谢。

豆蔻:①小老乡,不要谢我,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田。

浦生:我家没的田。

豆蔻:那你家有什么?

浦生:我家什么都没有。

豆蔻:②那我就天天弹琵琶给你听……

豆蔻的话简单、质朴,虽然从事娼妓业,每天与许多男人周旋,可面对意中人却依然怀有恋爱中的“小女人”情怀,而14岁的浦生,重伤卧床又情事懵懂。即便如此,从豆蔻的语言中依然可看出女性自卑、小心谨言的心态。①、②句从语法上看是陈述句,但语调上扬,语势缓慢,包含疑问语气,特别是②中“那我/就天天弹琵琶给你听”中间的停顿,就有怯生生地与浦生询问、商量的含义。

反观影片中的男性语言。在日军占领南京城,进行野蛮屠杀时,教导总队的李教官带领十余名弟兄,即将突围出城,却突然发现一群女学生被日军追赶。

李教官:“许大鹏,你带几个人去侧翼,准备打。”

(许大鹏表情犹豫)

李教官:“妈的,你耳朵聋啦!”

许大鹏:“③李教官,教导队就剩下十几号弟兄了,再一步就出城。”

李教官:“④打。”

许大鹏:“⑤是。”

军人也是人,在生命受到威胁时,第一本能都是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即将成功的时刻。因此,③中用“就剩”来体现许大鹏的不甘心。同样是陈述句,与①相比则简明扼要、直奔主题。“十几号”、“再一步”显示突围的不易,也体现了当时情况的艰辛,并迫使李教官不得不顾忌利害关系。但前文中提到,女性在本片具有特殊的含义,特别是女学生,她们是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化身。因此,李教官思索片刻只说了一个字:“打。”许大鹏立即服从也说了一个字:“是。”简单的两个字,体现了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特性,也体现了男人的性格――危急关头,干净利落。

这段对话反映出两层含义:一是以李教官为代表的中国军人与日军决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二是李教官作为一名男性,承担着与女性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和领导责任,其社会主导地位不可撼动。

二、职业性――与学生泾渭分明

自古以来,靠出卖色相和肉体为生,被蔑称为“下贱的女人”、“没有灵魂的女人”,是“妖孽”、“祸水”的化身,群体处在社会边缘的弱势地位,往往被定性为堕落、肮脏的代名词而被人们普遍认同。在影片前半部分,尚未警醒的这群“秦淮河”,即使面临国难当头的处境,依然是毫无顾忌、任性而为地喝酒、打牌、唱曲、调情。正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比如:

小蚊子:“洋人留胡子,随便脱裤子。”

再如:

红菱:“到底是秦淮河的头牌,玉墨啊,用劲笑,让大鼻子上火。”

“随便脱裤子”和“让大鼻子上火”,这种或直接或隐喻的色情俗语,在中国传统女性观念中是难以启齿的,她们的语言直接暴露了她们所从事的职业。

正是从这群“秦淮河”的言谈之中,与她们同处教堂的女学生判明了她们的职业身份。在深受西方基督教文明侵染的这群女学生心中,她们的身份和言行,更加亵渎了圣洁的神祗。“年轻纯净、不谙世故”的女学生,理所当然地拥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同是女性的不同阶层,两者之间泾渭分明。从而,造成了“秦淮河”与女学生这两个群体的直接冲突。

比如:

女性语言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80-01

性别差异不仅指的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和自然上的区别,而且还包含了两性在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差异。在许多课题研究领域,性别差异研究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活动,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大多具有主动,性格外放等特点;而女性则表现出被动和内向等特点。

一、言语交际中不同身份的性别差异

(一)身为说话者的性别差异

1.语音语调。两性由于先天原因,在发音器官上的天然差别致使他们在语音语调方面的一系列差异。一般而言男性音域较宽,音高较低,语速较慢;而女性音高较高,语速较快,言语中的停顿次数也少于男性。就发音方式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标准权威的发音方式。通俗来讲,女性说话声情并茂,男性则平稳陈述。

2.词汇。作为言语交际中的说话者,女性会使用模糊词和委婉语来进行对话,体现文雅和含蓄,避免粗鲁和不敬,在选择词汇上注重情感和规范性。而男性在选择词汇方面偏理性,常常使用逻辑性强和简短的词汇,在交谈中夹带粗鲁词。女性善于使用大量词汇,懂得如何将词汇拼接讲述,而男性则词汇贫乏精简。

3.句式。据语言学家的调查统计,男女两性在语言表达上,男性趋向于一种直率果断的表达方式,而女性则趋向于用委婉、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男性常用祈使句陈述事实,而女性常用疑问句寻求确认。男性使用语句简短,所表达的意义就在语句表面,而大部分女性则喜欢用一语双关表达深层含义。总的来说,男性善于概括,而女性精于扩充。

(二)身为听话者的性别差异

1.参与互动。在言语交际中,女性作为听话者更注重于配合,而男性多表现掌控。说话者在讲述谈论主题时,女性更为主动地尊重对方,配合维持交际的顺利完成,不会进行插话,明确主客体。男性大多数则不会具有客体意识,他们会将自己放在主体上表述自己观点。在两性言语交际中,女性通常是很好的倾听者,很少插话,而男性通常是很好的互动者,因为男性会善于主动的表达自己观点。

2.信息获取。在说话者讲述话语时,女性更注重主观情感方面的信息收集,男性则注重客观事实。女性在听说话者讲述时会着重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男性在身为听话者时会对说话者的语言再次进行逻辑组合,找出对方的言语的重点。

3.反馈。当话语者提出话语后,女性会表示感同身受和同情,而男性则会提出解决办法。如一位女士向她的一位女性朋友讲述烦恼时,她的朋友很有可能会这样说:“ Yes.I had one just like that last week.I felt aw ful ,but there was nothing I could do. ”(上个星期我也有同样的遭遇,我觉得糟糕透了,但是我也没有办法。)但是倘若她跟一位男性朋友讲述同一件事情,她很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答复:Well ,of course ,what you should have done is First ,Second,Third...(首先,你应该所什么,其次,然后……)。女性显示出依附性,男性显示出独立性。

二、性别差异形成因素

1.社会文化差异。社会中两性扮演的角色不同,类似于“男主外,女主内”的言语代表了社会认识。其次社会地位不同,在男性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女性沦为附属品。社会文化中女性在社会中承担的必须是“贤妻良母”,而男性则要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女性的发言权少,导致其乐于当听话者;男性的多,造就其争当话语者。

2.心理影响。在言语交际上的一些差异,两性在心理上已经默认。在大众的观念里,女性作为说话者就应该具有文雅含蓄的特点。即使一个女性很优秀,在事业上很成功,在心理上还是将男性置于首位。在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不如男性牢固,因此女性在心理上更具有地位意识,她们会刻意修饰自己的语言去保障她们的社会地位。

3.性别歧视。整个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由来已久,女性在这个两性的社会只站住了一脚,却没有露出头。西方《圣经》中写到,上帝在创造第一个男人亚当后,取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造就第一个女人夏娃。然而,现实生活中全世界的新生儿都是从女人身上取出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伦理道德观,深深的禁锢着女性。

本文从性别差异角度,具体分析两性在担任言语交际的说话者和听话者双重身份时各自的特点,进而讨论其形成因素。通过了解女性和男性言语交际特点的差异,从而希望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史红梅.语言的性别差异与女性言语交际[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04).

[2]Destefano J.Women's Language[J].Views on language,1975(04).

女性语言特点篇(5)

女性时尚杂志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商品,是以女性读者为主要对象、以女性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期刊。它们大多以时装、化妆、美容、旅游、生活、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通常以图文(插图,流行短文、杂文,包括艺人趣事、商品广告等)作为主要表达方式,鼓励消费、注重享受,关爱女性日常生活和情感等。当今学科呈现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仅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国内时尚杂志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少,更多的是新闻学占主流,大都关注杂志作为一种媒介的作用而非语言本身。《新女报》,西部周报第一品牌和中国女性报媒第一品牌,本论文研究《新女报》的语言风格特点及语言风格特点的成因,对其进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与深度挖掘。

1、《新女报》的语言风格特点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新女报》所使用的语言有其独特之处。在语言风格上,它具备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1.1“麻辣”语言的创新性。作为重庆的本土杂志,《新女报》充分体现了山城女性的直爽与泼辣的性格特点。不少语言颇具“麻辣”风格,文笔犀利,用词大胆新颖。这是《新女报》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强烈的创新意识,表现在对传统格式的反叛和颠覆,打破常规,制造酣畅淋漓的阅读。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新女报》的文章常常使用谐音、重叠、词类活用等修辞手法,在文章的标题中表现尤为突出。

例1:国庆长假?找个时间“悦读”一下(2012年第440期)这个标题运用了“阅读”与“悦读”的谐音。

例2:让“鸭梨”不再山大(2012年第460期)这是一个介绍化解压力的专题。文章标题利用“压力“的谐音“鸭梨”,轻松而又幽默,读来让人会心一笑。

例3:我的婆婆很琼瑶(2012年第461期)近年来很流行“很+名词”的说法,例如很淑女,很中国等。“很X”一类结构槽所接纳名词是要能够从气质、作风、样式、气味、势态等方面,反映出说话人的某种特异感受。

1.2煽情性和浪漫性。《新女报》的读者以女性群体为主,因此它的语言风格更侧重于追求感性体验。刊登于《新女报》的文章往往不做深入思考和探讨,避免冷静客观的评论,更倾向于烘托气氛,营造意境。或我行我素,或温柔贴心,杂志在此处扮演了一个“泛他人化”的角色。往往运用诗化的语言,将富有象征性的意象堆砌到一起,营造出浪漫的氛围,目的是让读者暂时脱离日常生活的轨迹,将情绪完全沉浸在由文字编织的审美空间里:

例1:“阳光灿烂并不叫春天,春天,是你用童心、用大自然的情怀温软自己。”(2012年2月21日)

例2:“质朴的棉线织毯纹理自然清晰,映衬着vintage画框中的怀古图案,仿佛清晨初露曙色的树林,让你在家中找到一处回归自然的温暖。”(2012年12月15日)

例3:“细腻的粉色勾勒出浪漫情怀,白色绒毛多增一分慵懒与随意。”(2012年12月15日)

1.3口语化和生动性。作为一本时尚生活杂志,《新女报》的行文带有很强的口语化特征。它追求轻松自由的表达方式,避免沉静和呆板的文风,不讲究语法和词汇的工整严谨.而以活泼亲切、富有时代气息为主要特色,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试图制造一种零距离接触的阅读体验。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会心一笑。

例1:“难缠的姻亲, 最让人闹心”。(2012年第466期)

例2:“秀女时代,男人成炮灰”。(2012年第465期)

例3:“我被闺蜜挖了墙脚”。(2012年第465期)

文中大量使用口语,包括“闹心”“炮灰”“挖墙脚”等俗语和方言,读起来生动活泼有趣。

1.4女性化和人性化。由于发行对象是青年女性,作者也大部分是女性。为了适应读者的这种性别特色,这类杂志的语言风格的女性化便成为编辑部刻意打造的一种特色。从分析研究看,上文提到的煽情性与浪漫性便与此有关。另外,作品中有谈不完的的女性话题,发明、创造并使用了许许多多女性专用词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例如“蜜糖美女、熟女、宅女、干物女、壁花公主、闺蜜、辣妈、剩女”等等。

例1:辣妈圈和宝宝一起乐翻天(2012年第429期)

例2:青春“捕郎女”不敌欧巴桑妈妈?(2012年第434期)

例3:剩女当后妈?幸福会不会来敲门?(2012年第463期)

2、《新女报》语言风格特点的成因

一种语言现象的背后往往蕴涵着更深厚的社会因素和人的心理需求。如果把青春时尚类杂志的语言视为一种社会方言的话,我们就可以从它所面向的女性的读者群的特点,去分析此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2.1女性对时尚的崇尚和对品牌的追逐。在对时尚的追逐中,女性占据了特别重要的位置,也因而成了时尚杂志的主流读者。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关于时尚的纯社会动机有两个:同化和分化。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女性时尚杂志往往成为女性们在情感、娱乐和生活方面的教材。她们通过消费杂志提供的时尚资讯和一个个“看起来很美”的偶像们,寻找着对自我的定义和想象。

2.2重庆本土的文化影响。《新女报》是西部周报第一品牌和中国女性报媒第一品牌,重庆本土的文化当然也潜移默化的被植入到文章的语言风格中。无论西方亦是东方,语言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与碰撞,擦出绚烂火花”。这在在《新女报》的语言风格中表现出来的就是麻辣与前卫。同时,文化火锅将复古、现代、后现代等元素融为一体。

2.3全球化影响下的言语“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愈加频繁。人们的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活跃,资讯更丰富,生活也更加自由。高新技术的普及带来信息的共时性,将世界变得扁平。这一代人既处于全球竞争的压力下,也处于各种异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的语境下。年轻人对网络和英语的钟情与熟练运用,使之更加挥洒自如。站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十字路口的新生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无疑成了未来的趋势,语言何其不是这样呢?

3、结语

综上所述,掌握时尚创造者和受众之间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是解读女性时尚杂志语言现象的一把金钥匙。年轻人充满激情和叛逆精神的共性,总是令异彩纷呈的时尚舞台成为一座制造美丽的“梦工厂”。对前卫个性的追求又激发了时尚语言的不断创新,全球化的浪潮则让外来词作为“异国情调”的象征而备受追棒。因此,形成《新女报》等一类时尚杂志的有特点的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刑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刑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刑福义.语言学概论[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姚喜双,郭龙生.媒体语言大家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余香顺.传媒语言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7]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女性语言特点篇(6)

女性语是指女性惯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与男性使用的语言相对应的概念。女性语的存在是日语的显著特点之一,它反映出日本女性独特的语言表现心理和思维方式,也是日本社会的一个缩影。

一、日语女性语的特点

一般认为,日本女性语所具有的特点是委婉、含蓄、柔和、富有情感色彩、追求优雅美,总体表现是“女人味”十足。下面从语音语调、用词、句子形态和敬语使用四个方面来探讨日语女性语的特点。

1.语音语调方面

日语中的女性语在语音上追求优雅、规范。例如男性在非正式场合常把“うるさい”说成“うるせい”,把“すごい”说成“すげえ”,但女性却不使用这样不规范的语音;在语调上,女性喜欢用升调,语调比男性更抑扬顿挫、更富于感情,女性还喜欢使用夸张的表达方式,使日语的“女性用语的语调具有浓厚的情感性,这已成为女性语言的一大优势”。

2.用词方面

首先,日本女性一般较少使用汉语词汇,因为汉语词汇比较生涩、难懂、缺乏感彩,是男性化的词汇,不宜表现女性特点。其次,女性用语与男性用语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第一人称代词,女性使用“あたし、あたくし”,而男性则使用“おれ、ぼく”。第二人称代词,女性使用“あんた”,男性则使用“きみ、おまえ、てまえ”。再次,女性频繁使用终助词、感叹词和感情形容词。女性专用的终助词有“わ、わね、の、のよ、のね、かしら、こと”等。女性还热衷于使用“あら、まあ、ちょいと”等语感柔和的感叹词,而男性则用“ほう、おい、なあ、くそ”等语气强烈的感叹词。此外,女性还较多地使用“きれい、すてき、すばらしい”等情感性形容词。

3.句子形态方面

首先,女性语较多地使用体言、连体形等不结句的形式结束句子。例如“今は秋……”“とてもよいお子さんで……”等,以这种留有余韵的结句形式很具有女性的特点。其次,句子的末尾,女性喜欢用上“わ、わね、わよ、こと、ことよ、の、のよ、かしら”等终助词,这些词具有弱化强调和增加断定语气的作用。

4.敬语使用方面

日语女性语的“女らしさ”特点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敬语表现出来的。在日语敬语当中,女性尤其偏爱美化语。在很多词的前面都贯以接头词“お”,例如“お花、お食事”等。

另外,女性偏重于使用敬语形式的“です、ます”体,而在一般情况下不用或不单独使用简体形式的“だ”体。

二、日语女性语的产生发展

早在平安时代,日本出现了一些与言灵思想相关的词语,即“斋宫祭词”。“斋宫祭词”是由当时在伊势皇大神宫从事神事的皇族出身的妇女们创造出来的。她们认为直接说出宫内物品会玷污神灵而招致灾祸;但使用男性用语,又会显得粗鲁、不洁净,也会亵渎神灵。因此,她们便在祭祀活动中创造了一种近似“隐语”的代用词语,这就是“斋宫忌词”。“斋宫祭词”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女性语。虽然它的适用范围极其狭窄,但是它产生的意义却十分深远,对后来的日语女性语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到了室町时代,日本的女性创造出了“女房词”,这是也一种近乎“隐语”的特殊词汇。在宫中服仕的宫女或待女们――即“女房”们为了在“贵人”面前尽可能避免直说出与食物有关的或带有令人不快、不洁净感觉的事物的名称,便使用一些隐讳的说法取而代之。因为“女房词”中有很多词带有“もの”、“もじ”的接尾词,所以“女房词”也称之为“もの言”或“もじ言”。由于“女房词”委婉的说法,表现了女性的文雅和女性“女性らしさ”的韵味。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房词”不仅在数量上增加了,而且还走出了宫廷,在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将军府和各地诸侯的府上流行开来,并进而在一般市民百姓中逐渐普及。

进入江户时代,日本社会等级分化更加严重,日本女性的言行受到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在此期间,在女性集中的行业,又出现了众多只有女性才讲的言辞。比如,女佣人之间使用的“女中语”,花街柳巷中艺妓使用的“游里语”。在“游里语”的影响下,还产生了“~てよ”、“~だわ”、“~のよ”等表达形式,这也奠定了现代女性用语的基础。

综上所述,日本女性语不仅产生于禁忌心理,还产生于各种不同行业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形成是与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的。在历史上,日本妇女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居于受支配的从属地位,而且受到男尊女卑意识的严重束缚。所以为了适合社会,也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女性在语言使用上不能跨越“雷池”而使用不恭的禁语,她们创造了具有委婉、恭谦等“女人味”十足的女性语,这更加符合各个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加快了女性语的普及、发展的进程。

三、日语女性语的新趋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日本民主化和西方文明的影响下,日本进入了相对民主的时期,女性与男性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距大大缩小。在这种背景下,日语中的女性语的发展也出现了新趋势,主要表现为:其一,女性越来越多地使用“汉语”词汇;其二,女性的敬语使用量相对减少。其三,男女通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逐渐增多。这三种趋势表明,日语性别差在缩小,女性语出现了中性化的趋势。

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认为:“女性使用男性用语,男性使用女性用语的‘相互融合’今后会继续推广开来。”远藤织枝也认为,“日语以战败为转折点,将在2O世纪末的现在回归古代的无性化”。以上两位著名的日本语言学家都认为日语语言的性别差异会缩小,即他们都肯定了女性语的中性化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女性语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与日本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和历史背景紧密相连。日语女性语经过历史的锤炼,已经成为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个特色,向外界展示着日语女性语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ことばの性差さらに小さく[N].新,1997.

[2]远藤织枝.女の言の文化史[M].学房,1997.

[3]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陈玉泉.日语中女性语的历史成因及其特点[J].福州大学学报,2004.

女性语言特点篇(7)

1.性别语言的差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有效的语言沟通和交流。然而,男女两性之间由于其生理特点、心理因素、社会文化环境等的不同,他们的语言也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我们叫作性别语言的差异。

所谓性别语言,是指在语言中由于性别差异而造成的同标准系统相对的语言变体。男女性别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词汇运用上的差异

1)对礼貌语使用上的差异

通常,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经常用礼貌语,女性语言中的礼貌成分和恭维话比男性更多,他们更重视交际伙伴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而男性则喜欢直来直去的表达思想和意见,更多的用命令和吩咐的口气。例如:

在教室里,同样是请人把教室的灯打开。女同学一般会说:“同学,请你把灯打开,好吗?”当别人把灯打开之后,女同学一般还会礼貌性的说一声:“谢谢!”话语间带着礼貌和女性的细腻。而男同学一般会直接说:“同学,把灯打开!”语气里带有吩咐的味道,留露出男性豪放的一面。

2)对颜色词使用上的差异

在对颜色词的使用上,男女两性也存在着差异。女性对颜色词的习得和掌握能力上明显强于男性。女性更善于区分不用的颜色。例如:

女性会把红色区分为很多种类:粉红色、紫红色、洋红色、浅红色、淡红色、嫩红色、暗红色、玫红色、西瓜红、芙蓉红、杜鹃红等等。而男性则很少这样细分。

3)对模糊语使用上的差异

模糊语言就是利用委婉的语气,“故意”使语言表达变得模糊,要求听话人透过字面的模糊性和语境去把握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在交际中起到合适,得体地运用语言的效果。[1]女性在言语交际中,往往借助于模糊语言来实现交际的和谐,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具有较强的实际运用价值。例如:

“有点,据我所知,基本上,可能,也许,应该是”等等,这些词显得话语更趋严谨,同时避免说话武断,使说话人趋于缓和,更为听话者所接受。由于这些模糊性的语言出现在女性言语中的频率远远高于出现在男性言语中的频率,因此女性给人更有礼貌,更周全,甚至缺少权威的感觉。

4)对情感词使用上的差异

男女语言使用的不同,还体现在对情感词的使用上。语言学届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女性较男性更喜欢使用情感词。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女性情感较男性丰富。多愁善感,情感外现一向是用来描述女性的。而男性被社会和文化赋予的刚强促使他们谨慎言行,不轻易流露内心情感体验。所以,在言语交际时,女性较男性更多的使用情感词。包括语气词、感叹词等。[2]例如:

a)“天哪,准备的太隆重的!“

b)“咦?这是怎么了?”

c)“艾月来了。进门就仔细打量了李开玲一番,赞叹说:‘哇,好古典的小姐!’“(池莉《小姐你早》)

例子中的“天哪,咦,哇”这些词显现出了女性细腻的感情和娇柔的性格特征。

1.2句式选择上的差异

1)对反义疑问句使用上的差异

据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比男性更多的使用反义疑问句。例如:

“她很好,不是吗?”其实在说这句话之前,女性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已经认为“她很好”,但是要用试探性的语气去征得听话人的认同。这样的句式表现出女性委婉、柔和、甚至软弱、顺从的女性语言特征。

2)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不肯定句型

女性由于自身特有的性别特征,在交际中不善于掌控交际局面,不善于做出果断的决定和判断,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不肯定句型。[3]例如:

“我猜是这样的吧……”、“好像有点……”等等。

2.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分析男女性别语言差异的成因

2.1社会文化因素

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男女自身身体素质上的差异,男性更有精力和体力。所以从早先的狩猎到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养殖业,男性更多的是在外劳动,而女性主要是在家照顾孩子和做家务,这样的早期原始分工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传统,男性外出工作,大到统治国家,小到养家糊口。而女性的活动范围一般局限于家庭。久而久之,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就高于男性,取得了支配权。即使是到了思想解放,人类高度文明的今天,女性走出家庭在社会上承担起一定的工作职位,男女在社会上的分工还不是完全平等,特别是某些职业,还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性别歧视。由于男性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表现在言语风格上,男性通常更有权威和自信,女性通常更有耐心,有礼貌。

2.2性别文化因素

男女语言的差异,表现出了性别文化的差异。由于性别文化的影响,人们总是把正面意义的形象跟男性相联系,而把反面意义的形象和女性相联系;男性总是与重要的食物相联系,而女性则与不重要的事情相联系;男性往往与强势形象相联系,而女性则与弱势形象相联系。[4]这样的性别文化造成了男女性别语言的差异。

2.3认知方式因素

男女性别语言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受认知方式差异的影响。心理学家哈曼・威特金和他的同事曾通过系列试验得出这样的结果:认为女性的认知活动是依赖型的,而男性则是独立型的。依赖者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上有较大依赖倾性,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所以女性在言语风格上更善解人意,更礼貌,更擅长使用模糊语。

3.结语

性别语言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由于不同的文化观和社会价值观,男女两性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男女性别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差异,跨性别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男女两性都有各自的交流规则,因为会用各自的规则去理解对方的话语,这些规则的不同就会产生谈话的不同步和跨性别交际的失误。要想更好的更全面的去理解性别语言差异,就必须把这些差异放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从中找出这些差异的根源以缩小并消除差异。[5]因此为了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我们应该注意培养性别文化差异意识并尊重和理解对方的交际规律。(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女性语言特点篇(8)

 

1.引言

性别语言业已成为语言研究领域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变量。性别语言即为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具有性别特征的语言,以及某一语言中用来区别男性和女性的语一言现象,它与具体的语境密切相关。(马晓骏,2007)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颠覆了传统观念,突出了女性话语权。节目中的大胆言论和热点话题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的性别语言很值得研究。

本文将性别语言放到婚恋交友电视节目语境中,通过搜集节目影象资料和文字样稿,以查阅理论文献为理论基点,多层面分析《非诚勿扰》中的性别语言现象,以期来弥补以往关于性别差异研究缺乏具体语境研究的缺憾,尤其是在婚恋交友电视节目中的新发现,为性别研究注入新活力。

2.婚恋交友节目中的性别语言

2.1语音层面

音质上,由于发音器官不同,男女音质存在很大差异;它带有深刻的社会标记,体现着新的社会时代特征。《非诚勿扰》的女嘉宾谢佳音质比较接近男性,展示着独特的“中性美”《非诚勿扰》,这与她追求一定的社会角色认同、心理因素和个人成长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发音上,女性更敏感,更趋于使用标准更高、因而也较有社会声望度的语音变体形式。(杨永林,2004:136)《非诚勿扰》女嘉宾许秀琴来自广东,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带有浓郁的粤语腔,会为自己语言的不标准而羞愧,向声望度更高的语言形式靠拢的意识也更浓烈。

音调变化上,女子多起伏多变,情绪易外露,男性则较单一。但性别差异的普遍现象并不否认个性差异,男嘉宾主持乐嘉语调就起伏多变,表现力丰富;而女嘉宾主持黄菡则端庄稳重、娓娓道来。这与两人的性格、社会身份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2.2词汇层面

女性使用助动词的频率次数高于男性,常见语气助词有啊、哇、呀、呢、吧等。笔者分析了网上关于许秀琴的一段视频剪辑,发现语气词使用多达22次,其中“啊”7次;“吧”5次,“呀”4次;“嘛” 3次;“呢”、“啦”“耶”各1次。许为幼儿园钢琴教师,会话对象可能导致了她语气助词使用的频繁性。语气助词具有语用缓和的功能,使话语不显得那么直接和冲突。如在问男嘉宾有没有洁癖时,她加入了语气助词:“那你是不是有洁癖啊?”,这比直接问“你是不是有洁癖?”要缓和、礼貌得多。同时女性在谈话中比男性更经常使用委婉修饰语和话语语气词,如 “uhm”、“额”、“那个”“然后”等。

女性对新词接受性和包容性比男性要高,也更倾向于使用和创造新的语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网络词汇和时代新词汇成为女嘉宾语言的一大亮点,如“富二代”、“三好女生”、“四有男生”等词汇的频繁出现彰显着时代气息。

2.3句法层面

性别、认知模式及语言表达形式间存在某种联系,句式选择上,女性多使用感叹句和疑问句,而男性多使用祈使句或省略句。

还是以许秀琴的那段视频剪辑为例,在4分钟内共有15个问句,其中一般疑问句10个,特殊疑问句3个,反义疑问句2个。问句语气比直陈式弱,较为委婉,符合女性语言心理特征。弹、但节目中也不乏女嘉宾直率的陈述句式表达,比如谢佳在评论某“富二代”摆阔时,就直截了当地说:“我不喜欢你。”

而男性多使用省略句,问什么答什么《非诚勿扰》,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显得直接、干脆,如《非诚勿扰》中男嘉宾王超:

A女嘉宾:那你未来五年心思全扑在工作上,那你什么时候陪你女朋友呢?”

王超:“晚上。”

B女嘉宾:“。。。。。。我意思是说,你每天有多长时间来想她呢?给她发多少条短信?给她挂电话吗?挂多长时间电话呢?”

王超:“随便!”

C女嘉宾:“那我现在在上海工作,你会为了我去上海吗?”

王超:“不会。”

最后孟非总结说:“我就喜欢这么直率的人!”

2.4 会话模式层面

会话风格上,女性话语普遍委婉、礼貌,合作性强;而男性语言较为直接、幽默。莫尔兹等人(1982)研究男女交际模式,发现女性通常追溯前面所说内容,在此基础上开展新的话题,试图同目前话语内容建立一种关联;男性则没有这种联系,忽略追溯式评论内容。女性试图追求话语的平稳过渡,但有时过多的回指不免会使女性语言显得冗长累赘,如:

女嘉宾:“男嘉宾,您好!我觉得您是做煤炭生意的嘛。应该接触层面、接触的朋友圈子也蛮好的,所以未来发展还是,现在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吧,应该是比较有前景的。但是,你都这么好,是吧,那你还有什么不好的呢?”

主持人:你是说什么不好?哪方面的?性格?

女嘉宾:对,性格啊什么什么的。因为你展示给我们的,其实至少展示给我的,你是一个比较阳光的男孩子。

主持人:好,她的意思。。。

女嘉宾:我蛮喜欢的,那你有什么不好呢?

主持人:22号女嘉宾的特点是问题特别特别特别特别长,她的问题。。。

男嘉宾:缺点,是吗?

主持人:恩。性格当中有什么缺点?

男嘉宾:我小心眼。

节目采取一男对多女的形式,有的女性话语也较犀利、直接。可见男女语言风格会受到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交际心理、情感等众多因素影响,发生逆转现象。

会话打断上,男子在会话中往往否认合作伙伴具有获得话轮、展开话题的平等权利,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排他的倾向性,有时会导致出现为争夺话轮而频繁出现话语冲突的局面;而女性话语中时常会出现迟疑不决等特征《非诚勿扰》,不太倾向打断会话对象的语言。(杨永林,2004:172)

节目男女嘉宾主持的话语打断行为大不相同。面对女嘉宾许秀琴的话语,男嘉宾主持会毫不犹豫地实施打断行为,语言也很直接:“我实在受不了了,我必须要打断你。”相反女嘉宾主持则显得低调和克制,发言屈指可数,更谈不上更多的打断行为。

但节目中女嘉宾打断男嘉宾次数比被男嘉宾打断次数要多,这与特殊语境有关。节目采用一男对多女的形式,这一特殊语境使男嘉宾必须表现得彬彬有礼,不能轻易打断女嘉宾的讲话。而女嘉宾却会果断打断对方话语,大胆表达新时代女性的意愿。

然而纵观整个节目,女嘉宾的打断行为也不多,因为婚恋交友节目中都希望营造知性、善良的传统女性形象和和谐的交友氛围。。

2.5副语言层面

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言语行为本身上,还表现在手势、身势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女性运用副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比男性强,形式也较丰富。符合语境的副语言对交际起到一定得积极作用,相反则会影响和干扰交际的正常进行。如:有期节目中看到新上来的一位男嘉宾,女嘉宾余楠就马上提问:“男嘉宾,你是牙疼吗?为什么你的表情……?你身体晃什么呀?”

副语言有助于了解个人话语风格、性格等因素,间接反映社会变化、价值观念等。如乐嘉和孟非的光头造型,女嘉宾谢佳的中性美等都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时代转变。

3.婚恋交友节目中性别语言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新趋势

任何形式语言的应用和研究,都离不开对于语言环境的依赖。 婚恋交友节目中的性别语言现象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观念、心理因素、社会角色等密不可分,性别语言差异的新现象与其所处的特殊语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3.1时代社会背景

21世纪宣扬男女平等,女性思维更为开放,《非诚勿扰》重新构建了女性的身份,女嘉宾大多是各行业的精英,言辞犀利,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凸显了新时代女性的话语权;同时受现代的择偶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男女双方对诸如房子、车子、财产、相貌等话题直言不讳,女性可以毫无避讳表达自己对物质的追求,节目中还一度出现过关于“富二代”、“拜金女”、“女追男”、“姐弟恋”等社会现象的热议。另外,《非诚勿扰》把网络语言融入节目中,体现了时代性,也似乎更适合80后、90后的文化状况。

3.2《非诚勿扰》节目设置和节目性质

《非诚勿扰》将男性放在了“被审视“的角度《非诚勿扰》,女嘉宾通过灭灯或着亮灯的方式来决定男嘉宾的去留,每位男嘉宾在节目三个环节中都要受到女嘉宾狂轰乱炸式的点评。节目的设置显然将决策权交给了女嘉宾,凸显了新时代女性话语权。(汪伶俐,2010)

节目的看点似乎并不在谁与谁“速配”成功的结果上,而在整个“审视对方”的“对话”过程中。不少观众质疑:有些女嘉宾的话语存在一定的“作秀“成分,语言的刻薄、直率为的只是吸引眼球,提高节目收视率,如:“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等。

3.3 个体特殊性

性别语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又体现着个体特殊性。语言的运用虽受使用者性别的影响,但也受个体认知模式、心理情感、性格的影响,因此不能否认“林黛玉”式的男性言语行为和“张飞”式的女性言语行为的存在。

作为商业宣传和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婚恋交友电视节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婚恋交友电视节目应重视女性的形象的价值导向作用及社会效应,重新建构女性社会身份,塑造全新的女性形象,建立女性话语体系、构建双性和谐共处的社会。同时避免女性歧视和男性歧视的言语行为。

4. 结语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性别差异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婚恋交友节目中的性别语言既有一般语言性别的共性,又有在这一具体的语境中的个性,为性别语言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还有可改进之处,男性歧视和女性歧视的言语行为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ltz, Daniel et al. Languageand Social Identity[M]. London: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2

[2]马晓骏.广告中性别语言的批判性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7.

[3]汪伶俐.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形象构建[J].新闻世界,2010.8

女性语言特点篇(9)

性别语言差异指“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具有性别特征的语言以及某一语言中用来区别男性与女性的语言现象。”男女两性间普遍存在着由于生理及在社会原因产生的对语言的使用不同现象,不同性别间的交往常常也体现出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作为最能体现跨性别交际中两性特点的差异之一,本文将在以往的研究的基础上对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加以探讨。

一、两性语言形式差异在交际中的体现

(一)语音方面

较之男性,女性说话时,音高普遍更高,音质偏细,音强更弱,主要体现出娇柔的特点。例如“女国音”,可以说就是其中较极端的例子。“女国音”简单来说是指女性在说话时常把j、q、x发成z、c、s的特殊语音现象,一般出现在北京地区的青年女性之中,随着年龄增长现象逐渐减弱至消失。实际上,这种发音方式并不符合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但长期以来,“女国音”都被认为是“更有女性气质”的柔美的发音方式,因此,在今天的北京,“女国音”仍在年轻女子中广泛流行。

而男性在语音方面则体现出了音高更低,发音时音强更强,音质较浑厚的特点,有时还存在吞音现象,更多地展现出所谓 “阳刚气质”。比如,与“女国音”相对,在北京男性青年中广泛存在把舌辅音发成卷舌元音的现象,比如把“玩意”发成“玩儿”,把“保证”发成“保儿”;或直接将两字词语或短语中一字的声母或韵母不发音,如“干嘛”发成“g嘛”,“别闹”发成“别ao”等。尤其在非正式场合,这种现象体现的尤为明显,给人以更加直率硬朗的感觉。

(二)词汇方面

女性在词汇使用上往往更注重委婉含蓄。如在表示惊叹时,女性更多选用轻度较轻的弱感叹词。此外,模糊语在女性语言中也有更高的出现频率。如在表达观点时,女性通常加上“大概”、“基本上”等;在叙述或描述时,则通常会加上“听说”、“据说”等表示消息来源的,或“几乎、“有些”等表示程度的模糊语。模糊语可以使女性的表达更显严谨客观,语气和缓。同时,委婉语在女性中也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如提出要求时,女性言语中“请”,“能否”等词出现的频次远高于男性,使女性容易给人以礼貌周全,但更缺少权威的感觉。

而男性在用词上常常更直接,对语言礼貌和严谨性的注重也稍逊于女性。表达较强烈的感受时,男性更多使用强感叹词甚至诅咒语;而在描述事件或事物时,男性更多选择“绝对”、“肯定”等表示确定性的词,以及“很”、“特别”等表示程度高的词,且男性更多地直接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开头,而非像女性一样指出消息来源。在提出要求时,男性更少使用委婉语和礼貌用语,他们更倾向于直接说出目标。此外,相比于女性,男性对俚语有着更高的使用频次。总的来说,男性言语更多地给人以直截了当,简洁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权威性,但有时也难免显得粗鲁或不严谨。

(三)句法方面

句法结构上,女性较多运用情态结构减少生硬感,尤其是在英语中,女性常使用情态动词的过去形式组成情态结构。如:“I couldn’t say it’s a good idea.”或“I think this might be true.”在汉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你可以换个方法试试”。这类句子多以试探性的语气表达看法或要求,显得更加客气。同时,女性也更多使用疑问句显示委婉,体现在英语中,则尤以反义疑问句的使用较为典型,调查显示,女性英语使用者使用反义疑问句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对以上这些结构的使用,显示出女性说话者考虑到其主张需要听话者加以确认,以避免语气过于直接。

男性则倾向于选择更直接的句式,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如在表达看法时,他们多使用陈述句,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显得自信和可靠;而在表示要求时,男性则更多地使用祈使句,如“拿杯水来。”或“把门关上。”等。一般说来,男性大多采用简单、直接的命令形式提出请求,而女性则更喜欢使用迂回的结构来避免显得生硬无礼。

二、两性言语交际风格差异在交际中的体现

(一)交际中的竞争与合作

男性通常在谈话中常表现出乐于竞争,喜欢占有支配权的特征;相反,女性在交际中则更多倾向于建立平等的对话模式,乐于维系和谐的关系。可以说,在多数情况下,男性的交际风格为竞争型,女性则通常是合作型。

一些学者的调查表明,在同性别交际中,话语的重叠与打断几乎是平均分配,对话中每方出现这种情况的次数也基本一致。但是在跨性别交际中,大部分重叠和打断都是男性作出的。男性对于话题有更强的控制欲,他们希望领导谈话的走向,在被打断时,男性也表现出更多不满,并试图重新左右话题。与之相反,女性打断对话的情况在交际中很少发生,她们更多表现出加强对话各方联系的倾向,对于说话者更多地表示支持和理解,以期与他人加强或维系联系,最终达成一致。直接表现在语言上,女性在交谈中更多地使用“我们”、“咱们”等代词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在倾听中使用“然后呢?”等引导性语言使对话得以继续,乐于对说话者给予积极的反馈。

(二)表达的礼貌与婉转

女性通常会通过使用礼貌用语等使自己的语气更加委婉。在提出要求或表达意见的时候,女性多先抑降自己,然后用疑问句显示商量的语气表现尊重,减少不礼貌。在日语、韩语等存在敬语的语言中,同样的语境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敬语。男性更强调对话的目的性,他们将交谈当作一种手段, 因此多言语直接,目的明确,较少顾及言语的委婉或礼貌。男性较之女性极少使用情态动词等,即使有所使用,也多为:“shall”、”must”等表示命令语气的词,在句式选择上,他们也多使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要求,而非委婉地提出。

女性在谈话过程中大多尽量由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语言运用上也多注意礼貌与委婉,以表示尊重;男性在这方面则多从自身出发,注意显示权威性,对礼貌更少顾忌,言语难免稍显生硬,因此,男性在交际中有时更易出现矛盾甚至交际失败。

(三)赞美与恭维

在交际中,女性更倾向于拉近距离,实现一致性,通过合作达到目的,因此对恭维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男性。恭维语是一种用来加强恭维者和被恭维者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通过使用恭维语,女性得以更轻易地得到对方认可,达成与对方的合作。提出恭维时,女性多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开头或第二人称代词“你”开头,如“你今天看起来很漂亮。”、“我喜欢你这种做法。”等,明确表明自己的赞赏态度,使恭维语的使用更直接,从而达到拉近关系,维系感情的目的。在接受恭维方面,女性也更多地表现出了欢迎、感谢的态度。

男性相对更喜欢用言语表明自己的权威,属于成就型,较之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对话中他们更喜欢占有支配权。这直接导致在相同语境下,男性更少使用恭维语,尤其是对于同性的恭维频率更低。即使使用恭维语,男性也多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倾向于客观地就赞赏的对象发表意见,如“这辆车看起来不错”,“这是个好办法。” ,更少从主观上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对对方的认可。在对恭维的接受上,男性也是更愿意接受对自己财富、能力等的赞许,对外貌和穿着的赞许有时反而会被认为是对他们其他能力的贬低。

三、当代交际中性别语言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性别平等思想日渐深入人心,社会对女性温柔具有依附性的特质和男性阳刚独立的要求也有一定程度减弱,男性和女性都在交际中受到的限制更小。因此,在当代交际中,性别语言也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女性进入职场,在交际中,她们除了要表现出合作外,有时也需要竞争性的风格,女性也会更多运用陈述句等表现自信或突出优势。尤其是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需要更多展现自己的权威性,有时她们甚至会有意识地降低说话的音高,以显得更加稳重。随着女性地位提高,她们对祈使句等较为强硬的表达的使用频率也随之提高,对恭维语的使用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一些情况下,在需要做出决策时,女性不再只考虑意见的一致性,她们也会使用独立性的交际语言控制对话走向,以达到目的。此外,由于社会束缚的减少,在非正式场合中,俚语也不再是男性专属,女性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诅咒语等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点在青年女性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对于男性,女性语言运用的优点也逐渐为他们所接受和借鉴。传统文化往往要求男性具有个人英雄气质,在现代社会,随着这种束缚的减弱,男性对拉近距离,维系关系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在交际中,他们也会使用疑问句等表示商量的语气,甚至会根据情况降低自己对控制对话主导权的需求,以寻求一致性,通过平等的讨论达到交际各方都满意的结果。男性他们不再一味强调自己的地位,对交际各方的合作也越发重视,他们会相应地减少对生硬的命令性语句的使用,通过使用礼貌用语和恭维语等,让自己意见更能为对方所接受,对模糊语的使用频率也有所增加,以规避过于武断的表达。

性别语言差异是不同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的反映,要更好地理解性别语言差异, 就必须把这些差异放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长期来看,由于历史积累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传统不会立即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性别差异在当今仍然适用。同时,在性别平等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需求,正确认识性别语言差异的根源,减少两性在语言上存在的不合理特点,使两性最终达到语言上的和谐平等。

参考文献:

[1]史耕山,张尚莲.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06,03:24-27.

[2]乔春华.性别语言差异与跨性别交际[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09-111.

[3]严丹.英汉性别语言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

[4]兰玉.论语言性别差异与社会文化的互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18-123.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10-17+80.

女性语言特点篇(10)

语言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变异。从性别角度来看,有性别语言:从广义来说是指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具有性别特征的语言和某一语言中用来区别男性与女性的语言现象。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时究竟各自具有哪些特征呢?能否利用这些特征来进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呢?以下,笔者将从性别差异体现较为明显的两个角度入手进行简要分析。

一般来说,男孩比较喜欢参与冒险、体力性的活动游戏,女孩喜欢参与文静、较手工性的活动游戏。比如说,男孩喜欢打球、玩“警察抓小偷”,而女孩更倾向于玩布娃娃,办家家酒。这种兴趣差异也影响到其长大的兴趣爱好取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身边的朋友谈论话题的差异。一般来说,男性更喜欢谈论各种体育活动,发生的国家大事,各自的工作情况,并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女性更喜欢谈论自己经历过的一些家庭工作琐事,或是身边朋友的琐事,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阳刚之气”形容男性,用“婉约若水”形容女性的原因之一。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绝不是说男性只谈论政治、军事、性、金钱、体育等,女性只谈论儿童、家庭、家务、情感、时尚等。以往的社会中,女性总是深锁闺房中,因而能接触到的也就仅仅是家庭、家务等琐事,男性主外,接触的也常常是政治、军事等。但是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与社会接触的多样化,女性参与到了职业群体中,各行各业都有女性的影子。女性谈论话题也会涉及国家大事,男性谈论话题也会涉及家庭教育。不同性别的人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只能说是一般特点,但并不是绝对的。

男性和女性在交谈的话题选择上存在差异性,那么如何利用此特点组织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呢?根据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目标的四大特点:“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我们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讲求按照不同的年龄、不同目的的学习者的需求来编写教材;编排也要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要讲求语言的交际性原则,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材内容和形式要生动形象。以中高级教材编写为例。倘若现编写“女性教材”,即可以采用以话题为纲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方式,然后寻求在话题中体现功能和结构,从女性常接触到的场景来提取话题点,如:家庭生活、商场购物等。相应的,课文所要展现的语言项目也就有所不同了。从词汇上来看,重点词汇将是聚焦于“生活”等,而表达技能训练也将聚焦于“如何讨价还价”,等等。同样的,倘若编写“男性教材”,即可以从男性常接触到的场景来提取话题点,如:工作单位等。重点词汇主要是关于“公司、薪金、职位”等专业词汇,从表达技能上来看,男性教材主要训练学习者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议论功能要多于抒情功能。所编写的教材还可以配套相应的视频短片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巩固学习者所学知识点。例如,学习“美容化妆”话题课时,可以配套介绍各种流行化妆品或是化妆方法。一方面课文本身就是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另一方面加之以生动形象的视频教学,就可以把教材的趣味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从表面上看,谈到词语的使用都离不开其依托的话题。正是因为男女在谈论的话题上的差异,造成了各自使用词语的差异。女性使用到“家庭生活、商场购物、孩子教育、感情问题、美容化妆、瘦身减肥”等方面的词语要高于男性,男性使用“工作单位、政治军事、体育竞技、科技自然”等方面的词语要高于女性。其次,究其深层原因,从心理差异上来看。有人研究得知:女性在视觉反应上(包括分辨颜色和表情变化)要强于男性,因此,女性使用颜色词要比男性更为精准和多样化。比如说,形容同一种颜色,男性使用的词语可能只是“蓝色”,而女性使用的词语能够精确到“天蓝色”。可见,女性对颜色词语的要求量要大于男性。

从词类上看,正是因为女性更加注重于感情的表达,所以女性对感叹词、语气词的使用频率要高于男性。女性在表达惊讶时,常常使用“呀!”“哎呀!”“妈啊!”“天啊!”等。但是男性一般对惊讶都是“不露声色”,这样才能体现出男性沉稳的特点。在表达不满的情绪时,女性可能使用“真是的”、“太过分了”等语句,但是男性可能倾向于使用“哼!”“呸!”等词,甚至使用一些脏词脏话。另外,从语气词上看,有人研究得知在疑问句中,“吗、嘛、啦、呢、吧、啊”等语气词在女性言语中的出现频率大大高于男性。(曹志斌1987)而语气词用来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都是后附和轻声的。说话轻而柔即是女性说话的一大特点。男性说话重而刚,如果使用过多的语气词,容易给人一种“没有男子气概”的感觉。与话题选择相似的情况是,词语的选择也没有定式,并没有规定女性只能选择使用哪些词语,男性只能选择使用另外哪些词语。它们中间并没有明显的过渡带。

既然男性和女性在词语的使用上存在差异,那么又如何将这一特点编排入对外汉语教材中呢?同样,根据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目标的四大特点,要按照学生的需要来编排教材。例如,女性对颜色词的精确度比男性要高,那么在女性教材中,就要把生词表中的颜色词编排得比男性教材生词表中的颜色词丰富。同样的,因为女性使用语气词、感叹词的频率要比男性高,那么在课后的习题中,女性教材就要适当地提高对这两种词类的操练度。从此教材存在的问题上来看,这样的性别教材不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现行的课堂基本上都是由男女生混合而组成的,但是性别教材的投入使用就需要一个实验组进行教学。所以笔者认为此类教材更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同时,从教学对象来看,此类教材只适用于有一定的汉语基础的学习者使用。

总之,利用语言的性别差异来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有着常规教材所没有的优点,但是如果想要投入真正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则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女性语言特点篇(11)

摘 要:社会性作为语言的本质特性之一,具有影响甚至决定特定语言生成、发展和消亡的作用。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组成,男女两性在使用语言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出语言的性别差异特征,也指涉了语言的社会性会受性别差异的影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造成男女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语言的性别差异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文化层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言的性别差异,而语言的性别差异也构成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 :语言;性别差异;社会性;社会建构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2-0152-04

收稿日期:2014-12-15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DUT13RW412及全国高校教学科研项目立项资助,立项文号:辽-0012-A

作者简介:胡文华(1977-),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博士生,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杜凤刚(1957-),辽宁大连人,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博士生导师。

一、语言的社会性及社会建构

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特性之一,同时语言又具有各种变异,其中性别差异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将两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瞥见负责的语言的一角。

语言具有建构社会现实的作用,这种观念的提出主要是受西方哲学关于“语言的转向”的相关理论。其中,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动”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理论等是西方“语言的转向”最不能忽视的。

通常人们认为,现代“语言的转向”等理论始于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1]它促使哲学家关注语言的社会性质,重新思考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界的思辨方向。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面镜子。它的意义存在于其对事物、行为,以及外部世界的特征所进行的客观准确的描述与再现。维特根斯坦对此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语言的使用是人们对现实进行构建的一种行为方式。它如何被使用是决定其含义的重要所在。也就是说,语言的含义并非是反映事物本质,而是在社会沟通中体现出来的。只有在社会中使用的语言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语言。

不同的语言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如在英语中,blueboy(蓝色的男子),指经过变性手术,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的人;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还有些词语则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在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出,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建构的关系。正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语言才得以产生,并且具有跟别的语言不一样的特征。相应地,语言对社会文化也起着一定的建构作用。受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的启发和影响,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奥纳福首次提出建构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社会和语言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构成的。[2]由于语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物连续性之间的矛盾,通常人们无法精确地标志客观事物。如,“江”、“河”、“川”的界限其实很难区分开来。在英语中,“mypicture”可以指我本人的照片,即照片上的人是我,也可指照片属于我。还有一些泛指和特指也是模糊不定的。如“neighbor”一词既可以指家庭住址紧挨着的,也泛指任何人。

语言的这种并非一对一的特性决定了说话者和听众具有阐释语言的功能。也就是说,语言必须在具体的使用中,在社会语境中也有意义。说话者和听众具有建构这种社会关系的能力。

二、语言的性别差异及其社会影响因素

在社会交际中,由于语言使用者的诸多差异和复杂性,语言也变得看似变化莫测。虽然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是在一个社会中,所有成员均使用相同的语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对一个词语的使用,不同的人因对这个词有不同的理解而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在具体的表达中,因个体所掌握的,或者习惯使用的语法结构不同,语言使用者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此外,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进行的,而交际语境的不同也在规约着语言的使用不可能套用完全一致的模式。地域之间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各个地方方言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表达,不同地方的人在表达同一或相似思想时倾向于使用与自己方言相接近的方式。民族和种族的影响也是语言社会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方面。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在形成一个政治社会之前,基本都有自己的语言,甚至在形成一个政治社会之后也依然保留自身的语言。然而不论是保留使用自身民族或种族的语言,抑或是逐渐学习使用他人的语言,人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原先语言的影响。如,美国黑人的英语表达具有明显的特征,与欧洲白人所使用的语言不同。不仅是这些方面,阶级、阶层之间的差异,年龄的差异,职业的差异,以及性别不同都会对语言的使用,也即语言的社会性产生影响。

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语言这个观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引起了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交际研究者的注意。[4](Mary Crawford, 1995:22)在这种研究新语境下,学界出现了所谓的“女性语言”(women’s language, Lakoff 1973)、“女性语域”(the female register, Crosby & Nyquist 1977)、“性别语言”(Kramer,1974)和“与性别相关的语言”(gender-related language, Mulacet al. 1986)等专门指称这种语言现象的术语。有些研究把女性语言看作是偏离男性语言的变异,还有些学者把女性语言看作是一种有别于男性语言的语言变体,这些研究从不同层面上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语言性别差异进行探讨,客观上推动了人们对语言性别差异的认知。

男女在使用语言上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语音、词法、词汇及语法等各个层面上”[3]。在这些方面,男女之间使用语言的差异在各种语言中都可以找到例子。如在西伯利亚的楚克奇语中,男人常常将元音之间的/n/和/t/去掉。在语法方面,说英语的女性倾向于在陈述句中使用反意疑问句,如You rung me last night,didn’t you? 在词汇方面,女性的词汇相对于男性来说更加具体和丰富。如在文学作品中,女性作家所采用的词汇与男性作家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在现代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更加明显。

相比较而言,早期的语言与性别研究多局限于这些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微观语言现象的研究。之后,一些语言学家将研究对象扩大到会话和连续的语篇。此时,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对会话规律进行研究来揭示社会活动的构成。重视日常生活会话的顺序性是这一研究方法的一个重大亮点。在开展会话、交换语轮、传承话题、修补错误和结束会话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一套分析概念和工具是这一研究方法的重大贡献。这些研究已经注意在社会文化的层面进行研究,并且形成一定的研究机制和规范,是对语言性别差异和社会文化的互构研究的重要贡献。

正是在这样的研究方法的推动下,语言学家逐渐通过实例分析发现,影响语言性别差异的社会因素。比如在会话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男性在会话中的主导地位以及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影响了男女语言的使用。在会话分析方法的指导下,语言和性别研究者对打断、模糊语、话题组织及分配、谈话时间、最少回应等会话活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发现,会话特征与说话者的性别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方面,次摩尔曼和韦斯特的研究、非斯曼1980年和1983年的研究以及侯尔摩丝1984年的研究是其中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次摩尔曼和韦斯特在1983年的发表的对陌生男女会话的研究中显示,会话中的打断现象往往出现在与异性的谈话中,而且往往是男性打断女性。她们认为,“打断破坏了语轮的对称性,同时也破坏了话语权利的平等性”[5]。非斯曼通过分析三对年轻夫妻的谈话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you know和疑问句式(一般疑问句和附加疑问句)。分析显示,女性使用这些语言特征是为了推动会话进行下去。非斯曼认为,男性和女性在交谈中的分工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是宏观的社会秩序在日常交往中的反映[6]。

以上这些研究都针对语言的性别差异进行探讨,在揭示这种语言现象的同时,也指出了影响语言性别差异的社会因素。女性和女性之间的语言差异是社会不平等的宏观社会秩序在日常会话中的反映。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决定了女性语言的特征。

三、语言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之间的互构关系

语言具有社会性,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形成的。由于社会中男女性别使用方式的不同,语言又具有性别差异性。然而两者之间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关系紧密,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互构关系。

其中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语言学界对女性语言的固化研究加深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从而使得女性在语言的牢笼中更加无法逃脱。这肇始于1973年RobinLakoff提出的“女性语言”以及其在1975年出版的《语言与女性的位置》。该书强烈地激发了语言学家们对女性与语言研究课题的兴趣。以至于几乎所有的有关语言和性别的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和/或评论到她的观点。Lakoff在《语言与女性的位置》中提出了女性语言的几种特征。

第一,女性倾向于使用具体化的词汇(specialized vocabulary)。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多关注细节,也更多使用具体的,如颜色、质地等词汇。

第二,女性更多使用弱化的咒骂语言(milder expletives)。如在英语中,女性在咒骂时使用的同类词语要比男性弱很多。女性可能会使用“Darn!”,而男性则可能会使用“Dameit!”或“Shit”。在汉语中也存在这样的普遍现象。女性的咒骂语相对男性而言和缓了许多。这多是受着社会的规约。

第三,女性作为更加情感化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情感化的词汇,而这些词汇往往并没有含有很多信息,只是用来表达情感而已。Lakoff称之为空洞的形容词(emptyad jectives)。这个空洞本身体现出了强烈的偏见,也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这样一些表达情感的词汇虽然信息量较少,但并非是空洞无用的。

第四,女性在表达观点时也倾向于使用反义疑问句(tagquestions)。在Lakoff看来,男性和女性在交际中都会使用反义疑问句,但是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使用反义疑问句的频率更高,也更不在意场合。甚至在男性看来不能使用反义疑问句的场合,如在表达观点时,女性也会使用。

第五,女性在陈述句时倾向于使用升调,这在男性看来使得女性的表达充满了优柔寡断和不确定。事实上,在陈述句中不使用升调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的规约,代表的更多是父权社会的观点。与之不同的,便都是错误的,是应该剔除的。这其实从最根本上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正是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指导下,女性语言的其他几个特征,如使用过度礼貌的形式(superpolite forms)、过分正确的语法(hyper correct grammar)等与男性有所不同的地方都被看成了错误的,不符合规定的,是被男性社会看低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此项研究认为女性语言没有幽默感(joke-telling and humor)。这也是对女性语言的一种误读。首先我们应该确定的是什么是幽默。幽默从广义上是指使人发笑的语言。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男人所谓的幽默事实上并不能使作为社会组成重要部分的女性发笑,只是自己男性团体认可而已。男人在要求女人认可自己幽默的同时却不肯认可女性的幽默方式,并将一切男人不能发笑的幽默都认为是非幽默。这其实很可笑的,显示的只能是男人的狭隘和无知。而男人却拿着自己的无知到处炫耀,并以此来指责女人。

Lakoff的这个研究充满了对女性的偏见,以及对女性语言的无知。但是由于研究极为符合男权社会对女性语言的狭隘认知而广泛地深入人心。Lakoff认为女性语言是顺从的、消极的、不确定的,而这种观念根植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认知。也即是说,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根深蒂固于语言的社会性上的。女性在社会上的从属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女性语言的顺从和消极。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错误认知也是导致女性语言一再被误读的一个原因。这其中都包含着深层的社会机理。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语言的性别差异影响着语言的社会性,而语言的社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规约了男女两性语言的表达和使用。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抛开语言的性别差异去谈语言的社会性是不全面的,而抛开语言的社会性去谈语言的性别差异是片面的。作为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摒弃偏见,从语言性别差异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正确地看待语言本身。

参考文献

[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0.264.

[2]NICHOLAS ONUF.The Co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994,(I) .94.

[3]CRAWFORD,M.Talking Difference: On Gender and Language [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5.22.

[4]王洪月.影响语言性别差异的因素[J].菏泽师专学报,2003,(1):9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