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7 16:19:13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篇(1)

阅读作为一种技能,有它的科学性,属于认知、行为的领域;作为一种文化,又有它的人文性,属于价值、情感领域。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精神生活的需要――求知、练能、开智、立德、审美、健身,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阅读又是人为的,它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追求真、善、美的发展水平。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使阅读主体(学生)和阅读对象(文章)完美的结合,要做好这桥梁的作用,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不仅是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的方法,还要让学生领会作者的价值取向、时空情绪、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绪,更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理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觉。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来限制学生多样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学生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进而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

阅读是写作的逆向运转。如果与写作是“察物―创意―缀文”的过程,那么,阅读就是“披文―得意―及物”,把作者物化的书面言语化为读者的具体化、文意的简约化、文意的系统化;然后要求“运思及物”,把读者的内部言语外化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即把阅读所得的精神营养释放出来,化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量,这就是阅读的“物化”过程,包括心得的言语化、心得的灵活化、心得的实践化。这就是阅读的“意化”和“物化”双重转化原理。

根据阅读过程的基本规律,“披文得意”只是阅读的前半路程,“运思及物”才是阅读的更加艰难的后半路程。检查我们的阅读教学,绝大多数仅仅把“阅读”理解为“披文得意”的“意化”过程,因而只在“感言辩体、人情得意”上下功夫,而对“运思及物”的“物化”过程相当忽视或轻视,表现在只重阅读“吸收”,不重阅读“表达”,只管阅读“认知”,不管阅读“应用”。这就是阅读效率不高的主要“病根”。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具有阅读的科学意识。

有一位专家将众多的阅读方法浓缩为“三大读法”:1、精读法,包括朗读涵泳法、疑问思辨法、比较阅读法、表达阅读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率在90%以上;2、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50―5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快读法,包括无声读法、一目十行法、循章归旨法、意会神摄法等,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50%。这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法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一位现代阅读能手(语文老师)必须具有的综合技巧。当今的阅读教学,80―90%搞的是精读训练 ,多数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单纯精读的影响很深,而对“一视就理解、一视就记忆”的快读训练接受很慢。根本原因是读法观念阵旧,不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面对每学年文质优美、内容丰富的数百名篇的《初中语文实验课本》。如果再不把“快读训练”提到阅读教学计划中来,那就太滞后了。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要重视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使学生先学会“吟涌涵泳、文道兼收”的精读,再学会“观其大意、提纲挈领”的略读,后学会“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快读,综合应用,使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这样才算是全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所以重视阅读的“三大”技法,是强化阅读的科学性的重要方法。

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使阅读主体(学生)和阅读对象(文章)完美的结合,要做好这桥梁的作用,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不仅是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的方法,还要让学生领会作者的价值取向、时空情绪、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绪,更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理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觉。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来限制学生多样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学生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进而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所以必须注重它的科学性。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篇(2)

(一)教授外国人汉语需要专业人才,湖南大学国际交流提供实践平台

外国学生特别是成年学生想学习汉语,但又不能像小孩子学习母语那样学习汉语,所以他们需要深知汉语语法规律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专业人士教学,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这门语言。这无疑只有中文系才能胜任。但做国际外教更需要专业人才。

目前和我校合作成立孔子学院的国外学校只有韩国湖南大学一所。但在国家孔子学院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大势所趋下,本校接下来还会陆陆续续成立加拿大、埃及孔子学院,都需要更多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

只有我们提供给外方的人才更专业化,我校的国际交流项目才会发展更加顺利,只有我们更专业化,才能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出国教学、交流的机会。这其实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对我们中文系学生的发展和对整个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如火如荼,我院对外汉语教师人才紧缺

目前国内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30多所,1996年在校就读的外国学生达37000多人,专职教师在2000人以上。此项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内外学汉语、使用汉语的人数也在激增。我们湖南大学作为一个拥有千年文脉传承的学校,理应跻身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对外汉语学科尚未成熟的时候抓住机遇,发展这门学科。

但是与之不对应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才的紧缺。因为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体系尚未成熟,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在湖南大学文学院更是如此,无论在学科理论研究和高层次学科人才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院努力扩从师资力量,丰富老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初步形成了对外汉语学科的框架,但学科理论、人才、教学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三)国际交流能促进比较语言学发展,但我系留学生群体较为单一

本专业还可以逐步招收更多国家的学生,这不仅可以带来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本系学生带来了专业提升的机遇。从汉语的角度反思外语,从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师生们在教学相长中,对外语的理解逐步加深了。借助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无疑可使外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我系的留学生仅仅停留在越南留学生上,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倾斜以及越南汉语翻译教学人才需求量很大。在本院学生与越南留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更为学生提供了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可能性。如果本系发展对外汉语专业,接受各国留学生,不仅可以促使本系学生和留学生结成“语伴”,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有助于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而且,他们的到来,为大家开拓了小语种学习的奇妙天地。

(四)跨文化交际,帮助留学生,活跃了校园氛围

现在我校留学生接受为期一年的语言学习后,主要进入计算机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很多留学生反应在语言学习班里接触不到中国学生。如果发展对外汉语专业,本专业学生就会主动接近留学生群体,不仅可以为汉语语言学习班留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机会,更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在湖南大学的留学生活。本系师生更能就此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的乐趣。来源多元化的留学生们,就是本民族绚烂文化的代言人,在跨文化交际的沟通和碰撞中,师生们的眼界得以开阔,素养得以提高校园多元化氛围得以提升。而且,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生,都发觉自己由此变得更加外向、包容和乐观。

(五)对外汉语学科为我院学生就业增添道路

对外汉语学科的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目前我院语言学科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有一部分进入了高校、汉语培训机构或者国外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有的则间接提高了外语能力,为求职道路增加了砝码。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院的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更加专业化,学校领导给于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的话,定能为我院语言学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和就业出路,也能为我校留学生汉语教育提供后备力量和教学良好氛围。

为此,根据我院具体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二、建议

学校及本学院应密切关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最新动态和政策,让文学院参与其中,配合其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国家志愿者老师选拔培训”等,努力为国家汉办输送更多专业化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以及国际交流管理人才。

学校应协助加强本院与湖南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联系,努力做好孔子学院志愿者老师的选派工作。

学校应协助加强本院与湖南大学留学生服务中心及留学生汉语教学处的合作,利用留学生资源,为本院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多组织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渠道。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篇(3)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规范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可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加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此,在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已成为时代和全社会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商品交换、信息流通的范围、规模和频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候,现代化工业、交通业、农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以及国防事业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推广普及普通话和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网络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意义越来越突出。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直接影响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效率。在计算机大踏步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掌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规范字形的重要性。汉字在数量、字形、字音、笔画、笔顺等方面的标准化以及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逐步普及,保证和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又强烈地要求在全社会加快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步伐,要求更大范围的人群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和规范汉字。

再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交往不断扩大。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是外国人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的必要工具,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和影响越来越大。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将在世界的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语言文字规范化教学十分重要,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通话发音不标准,乱用词语,逻辑混乱,滥用网络语言等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的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学生忽视母语的学习,社会用字比较混乱,教师自身汉语水平有待加强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思想上重视

虽然当前教育机制一时间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相关法规,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使教师意识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并把思想化为行动,认真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

(2)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语言文字规范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教育部、国家语委2002年3月颁发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同时还应有计划地进行普通话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使用汉语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每年都应组织教师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比赛,督促教师写好汉字。

(3)增强师生规范意识

曾经听过这样一则传闻,说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每说错一个字就要扣一百块钱。当时听了觉得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规定没有人性,主持人也是人,是人就会说错,凭什么罚钱?现在细思,却觉得这样的规定也有它的道理。没错,主持人是人,但他们的工作是主持,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他们肩负着传播文化,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的使命,必须做好表率作用。我想老师也是一样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想搞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教师必须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表率带头作用。同时还应在校园内大力开展普通话宣传活动,在校园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并杜绝盗版教材,注重校园用字规范,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

(4)重视学生语言文字教学

在学生中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文字教学,特别是汉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甚至美观。

(5)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形形的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我们应对它作全面审视、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网络语言”可以说是 “另类思维”之下衍生的一种“另类语言”,符合年轻人求异求新的心理,是多元多彩社会现实的折射。所以对于青少年热衷于创造和模仿网络用语,我们不需要搞一刀切,全盘否定,这样只会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但是我们也不可以任其发展,任其泛滥,因为一些粗俗、暴力的网络用语会给青少年带来恶劣的影响。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不能进行简单的否定和禁止,而是应该加以积极必要的控制和引导,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要分清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要适合具体的语境,而不应随意滥用。

总之,语言文字规范工作问题较多,成因复杂,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篇(4)

信息时代,语文在社会、经济、科技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直接与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接轨。“大学语文应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累积式理论揭示:获得新的技能要以另一些技能为基础,并以已获得的技能正迁移的影响,只有获得较简单的从属技能,才能学习和掌握高一级的技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种阶梯式教育模式早已被人们接受,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教学在整个阶梯式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开设的延伸课程,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预科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在学生原有汉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补”、“预”结合,集中力量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其养成自学和自觉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为本科阶段各种专业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为少数民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衔接教学在其间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做好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衔接,对语文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当前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由高中转入预科后,明显显示出语文知识及学习方法的不足。因此要使学生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顺利掌握新的高一级的技能,教师必须重视衔接教学,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1 明确预科和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区别

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是一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人文性要求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东南大学王步高等教授表示中小学语文课与大学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有重合,但两者定位是有区别的。与中学语文相比,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更是定位为“以预为主,以补为辅,补预结合”。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对人文性有着更高一层的体现与要求。当前现实是,中学语文课相对偏重工具性,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人文性只是兼顾,很少能够引导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阅读文学作品。而预科大学语文课重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

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学语文的目的,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两者的学习目的和目标不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然明确规定了学习语文的目的,但实际大多数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好的高考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而预科学生已经完成了高考,又还没有确定专业,因此学习目的不明确,一些学生的目标只是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及格,因而学习不认真,作业应付了事,甚至有个别学生随意旷课。

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手段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古今中外经典文选是中学语文主要内容,但多有删节,内容相对较短浅,理论性、应用性不强,教学进程相对较慢,教师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强调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工具性的掌握能力,语文课的人文性上处于启蒙教育。而大学语文则相反,多用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两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中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不强,对教师依赖性较强,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很少自主学习,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一般很少拓展阅读。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应强调的是对文体的感染力、审美能力及语言交往能力,强调广阔的视野。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精神成人。预科学生必须学会自学,做到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听课,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篇(5)

学科性质是指一所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只有理性科学地知行小语学科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准确提出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新课改成果。

一、对小语学科性质认识的演进进程

1956年的小语大纲,第一次涉及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1963年的大纲突出了小语学科的工具性质;1978年的大纲点明了思想形式与文学可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1986年的大纲对小语学科性质的人士开始整合,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学科性质的三个方面:基础性、工具性和思想性;1992年的大纲基本承袭了前程。

2000年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的两个性质。继而具体阐述:“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既补述了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又连用三个“对于”强调了小学语文对提高民族素质的作用。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将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概括为: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

小学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第一,是小学生进行思维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二,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三,是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工具;第四,是将来从事工作的工具。总之,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小学生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与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超时空的交际工具。由此《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基于对此本质属性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学的教育,亦即母语教育。指导小学生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多读多背、多学多写和多思,做到每个小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小学语文的文化性内容表现:第一,是广义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指文化的“硬件”和“软件”,即《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说的“人类文化”、“人类进步文化”、“人类优秀文化”,指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等。第二,是狭义,仅含精神财富,即指“软件”。第三,是泛义中的具体内容,即《语文教学大纲》提及的“科学文化素质”或称之为“知识性”、“技能性”。显而易见,小学语文的“文化性”显然是指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蕴含着表现了我们的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文化性的精髓。

小学语文的基础性表现为:从小学语文课程对学习者起的作用和影响来看,其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小学语文是学习者学习各科知识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数学家苏步青十分强调语文的基础作用,他认为,语文和数学都是基础,但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是最基层的基础。第二,小学语文为学习者服务社会、学会做人打下了基础。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乃至自身发展,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语文的文化学习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品德、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为学会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的知行尝试

工具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语文的本色,它侧重于形式技能(交际功能)。文化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它侧重于内容(教育功能),语文的文化性集中体现为人文性。因此,小学语文课教学应把语言文字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基础性侧重于发展的功能,着眼于小学语文学科在基础教学和终身教育学习中的特殊意义和地位。我们既要从局部,又要从全局的角度认识小学语文学科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性质。这对于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都是非常有益的。

对汉语特点的把握,人文内涵的影响,言语实践的加强,等等,知行要深入浅出,教与学要同步统一,将小学课程的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学科属性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换言之,诚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要关注以下七项要素: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认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结语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言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和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其一,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员提高;其二,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提高;其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过程。不言而喻,语文素养高低、好坏的量化与性定的标准,无一不用语文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学科属性来考量吸纳、迁移、物化等的快慢、优劣。而又必须全员、全面、全过程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不仅对小语课程的学科属性有所知,而且践行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受益于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篇(6)

如今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何谓“大语文”观,就是“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叶圣陶),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大语文观的提出是有其科学依据的,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语文学科的边缘性。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边缘性”,“边缘性”指的是是指两者之间的交差点,语文的边缘性即指语文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

其实,我们只要对课改以后的各类中等学校语文课本所选的教材稍作分析,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宇宙,小至细胞;远至史前,遥至未来;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从世纪前直到人类出现;从开天辟地、茹毛饮血的上古年代直至展示激光、机器人、洲际导弹等高超科技成就的现代社会,还有令人神往而我们正为之努力奋斗的人类美好的未来。语文对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虽称不上包罗万象,但完全称得上是广泛涉及,这一切说明,语文既是各学科的汇集点,又介于种种学科的相交处,从这个意义上看,语文是一门名符其实的边缘学科,我们应该也必须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和评价语文学科,并从这个认识出发,去调整、安排和设计语文教学的总体设想和具体计划。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与其他学科问的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才能明确语文在现代教学中应占有的重要位置,从宏观上对语文教学改革作出相应的反应,提出设想并积极付诸实践。具体地说,语文教学要有新的突破,就必须从单纯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八字宪法”中跳出来,彻底转变语文教学的重点只是语言、文字,至多注意“文道结合”的传统观念。在研究语文学科内部组成及学习方法的同时,充分加强对语文与其它学科外部问有机联系的认识。所以,加强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横向联系也就势在必行了。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边缘性。语文在普通教学中是当之无愧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因为任何学科的传授于学习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信息载体作媒介。这一事实本身就告诉我们语文学科的边缘性是客观存在的。重视语文学科边缘性这一特点,可以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本又是广大中学生认识大千世界,了解古今中外的万宝全书,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其他各门基础学科所难以体现的。从这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最鲜明的“个性”就在于它的边缘性。

语文教学的现状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边缘性。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寻求语文教学的新途,“大语文”观点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式、广视角、开放型的方式,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不断在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如设计蒲松龄的《狼》这一课时,在导课这个环节,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了解狼。在活动与探究这一部分,设置“收集有关狼的资料,多角度认识狼,并以‘狼’为话题”的交流活动,从语文课里走出来,走向自然,去关心那些濒危的野生动物,树立环保意识,懂得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历年来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习惯于偏重语文学科内在的读与写、知识与能力等联系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对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研究上。然而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学习热情低,学习效果差。这也许同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对语文学科的边缘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笔者认为,若能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也许正是我们搞好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和加强语文学科的边缘性呢?

首先,我们认为现行的教材应加以改革,并不断进行更新。初中语文新课改后的教材,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曙光。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手优美作文;会写一手漂亮的好字;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成为一名“杂家”,努力学习,具备广博的知识;成为教学研究者,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第三,在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重点,考虑教学方法时应充分注意到语文学科边缘性这一特点,在备课、授课、开展教学研究等教学活动中不要任意的排斥种种非语言文字的因素,并明白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当然这里也要避免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想象发生。如何在一堂语文课上,既不失它内在本质的特点,又能充分表现出语文课与其它各科的知识联系,与生活的联系,把语文课上的既脚踏实地又鲜活动人,这是考验我们语文教师智慧和能力的时候。

总之,树立大语文就是要大力加强对语文学科的边缘性和交叉性问题的研究,这是课改的迫切需要,也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可等闲视之。树立大语文观,并付诸教学实践,将会对整个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将在校所学的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为将来走上社会大舞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祖国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篇(7)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首要环节,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一环和关键。办好学前教育、发展幼教事业,关系着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宏伟目标。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提出:“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目前,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存在着课程规划不理想、各门语文科目之间缺乏相互照应与整合、轻视幼儿文学、教师口语、语言教育学的教学,轻视语文素养的培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对五年制幼师的语文学科进行重新定位,围绕五年制幼师专业和幼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去审视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笔者认为,幼师五年制语文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性原则,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说话能力、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幼儿教师不同于初中、高中的教师,他们接触的幼儿不需要太深的知识,但要求具有较广的知识面,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

二、专业性原则

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内容与其他专业的语文课有所不同,五年制幼师的语文学科不仅是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还要培养幼儿教师口语,幼儿文学鉴赏和改编、创作,汉字的书写、幼儿语言教育以及幼儿文学作品的朗读、讲述、表演等职业能力。这是由幼师专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五年制幼师的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它培养的教师不是专业的语文教师,但在幼儿园又不得不教语言。因此语文学科作为幼师培养文化课的主干课目,必须吸收借鉴一部分专业技能训练的方法去教语文学科。同时,在幼儿语言教育学、儿童文学教学与口语教学中更要突出专业的性质,紧密结合幼教专业进行强化训练。

三、整合性原则

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开设的科目虽然都是分设,各有各的学习体系,但在课程体系建设观念上必须要有整体意识和整合意识,这是保证幼师语文课程内容之间协调性不会被破坏而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重要保障。比如,语言教育中的听说读写虽然有各自独立的类型和体系,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整合,使一次语言教育活动既有听的内容,也有说的内容;既有故事的内容,也有诗歌的内容。因此幼儿文学和教师口语,幼儿语言教育学与其他学科都可以进行整合。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中,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个教育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利用一个语言教育内容,既能引导幼儿学习口头语言,也能引导幼儿学习书面语言;既能引导幼儿理解和运用日常交往语言,也能引导幼儿学习文学语言。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语言学习的这一特点更能说明语文学科要突出整合性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五年制幼师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教”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联系又能自成体系,因此通过语文学科的课程教育,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与专业相适应的相关语言知识和技能,并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和自我教育产生重要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达到的。学前专业类知识固然对学生从事幼教事业具有较大的意义,但有时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只有在语文学科系统性加强的情况下,其他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才会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五、 渐进性原则

由于五年制幼师学制长,学生年龄跨度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论的把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合理科学地区分各年段语文学科课程设置层次。促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学生为之五年的学习,是一个渐进性和长效应的过程,我们应该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前有的基础上推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湖南师范大学程达教授曾从语文终身教育的观念出发提出各学段语文学习的侧重点,“学前侧重汉语言语,小学侧重汉语文字,中学侧重汉语文章,大学侧重汉语文学,大学后(或研究院)侧重汉语文化的学段划分原则,富有极强的创新色彩和实用价值”,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也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充分体现学段特色的原则,同时兼顾学段间的渗透与过渡。这样就可以环环相扣,渐入佳境。

六、实践性原则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篇(8)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全面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育,对于语文学科性质始终存在着许多讨论,现在比较趋同的看法是认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又肩负着记载、传播、学习文化的使命。当今语文教育改革对文化性的强调正体现出语文教育的文化本质,并且是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系统性、理论性都极为突出,而它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语文学科的性质较其他学科复杂很多。要弄清语文学科的性质,我们首先要了解“语文”这一名称的来历与含义。

1.1“语文”名称的确定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实行分科教学,1903年清政府颁布可《奏定学堂章程》,在规定的必须课中有中国文学、读经讲经两门与语文教育相关的课程,至此。语文才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化出来,单独设科。至1904-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读经讲经、国文、国语等,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

“语文”这一术语是在“国语”和“国文”并存时期(1920-1948)由朱自清、叶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的文章中开始使用的。一开始使用就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解和用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1)国语和国文的合称(2)语言、文字(3)语言、文化(4)语言、文学(5)口头语和书面语(6)现代语、文言文(7)语言和文章。这些说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语文”的含义,自有道理。归纳以上的看法语文的含义应是:语言、文字、文学。

1.2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较其他学科复杂很多,争论也最多。早在1934年叶老就指出:“国文这一科,比较动物、植物、物理、化学那些科目,性质含混很多。有些人以为国文这一科并没有什么内容,只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已。但是有些人却以为国文科简直无所不包,大至养成民族精神,小至写一个借东西的便条,都是由国文科负责。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种种的看法,各不相同的认识。如果一百位国文教师聚在一起,请他们各就自己的见解谈国文科究竟是什么性质,纵使不至于有一百个说法,五十种不同的见解大概是有的。”从这段话中我们能看出要对语文学科定性是非常难的。历史上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观点众说纷纭,但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949年以来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是工具性,二是工具性和思想性(或文道统一),三是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四是人文性,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的,不可能是凝固封闭的,更不是一层不变的。这就象远古时代的甲骨文,在当时它只是用于占卜的工具,无所谓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文字的演变,它的价值才越来越突现出来,成为人们了解远古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活化石。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提出也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关照人自身的人本思想的体现。

2.语文学科性质的文化性

依据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语文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我们就要问文化性是不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呢?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而文化性处处渗透在这两个基本属性中,因此,文化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2.1文化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从工具性的角度我们来看语文学科的文化性,语文是记载、传承、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

而任何学科都不具有这一特点。从人文性的角度我们来看语文学科的文化性,人文性本身就是人性和文化性的合称。人性,就是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正常情感和理性。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爱社会,关心人类命运,体现人文关怀。“文化”这个词,对文化做一个具体的明确的解释确实太难了,历史上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角度都不同,但他们大多共同揭示了文化的特有内涵。英国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的总体”;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我们可以参照这些观点对文化大致下一个定义: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形态、行为方法、思维特征、情感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一切有价值的精神的、物质的民族积淀。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语文教育,功能就在于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培养人生能力,在于促进生命个体的整体生成,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建构完整的人。语文教育也就要使学生能够吸取文化的营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人生境界作用是巨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文化性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篇(9)

进人21世纪,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该说,这是多年来语文教育界不断探讨、实践的一个宝贵成果,对今后一段时间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表达到底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作用是否各占一半平分秋色呢?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语文教学就还会在“工具论”与“人文论”中两边摇摆,语文教师还是不知从何着手,重心何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解决这个根本特性问题。依笔者所见,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应该是人文教育性—以往习用的“人文性”只是语文的内容特点,用来指称语文学科的特性并不准确。

这一命题实际包含两个子命题: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特性不是工具性;二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前一个命题正是多年来语文教学争论的一个结论,其基本理由是:工具性只是语文在社会运用上的属性,并不是语文发生论上的属性。在工具论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变成了一种遵循逻辑思维法则的理科教育程式,它把语文分解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些抽象的东西,结果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这一点笔者木用赘述。第二个命题正是本文所要着重展开阐述的观点。为求从根本上加以论证,笔者以主体性教育这一教育思想为逻辑起点来进行分析、讨论。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语文承担人文教育的理论前提

要弄清楚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主体、主体性。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主体性就是主体的特性,即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的特性。主体性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自觉性,指人不同于动物的意识特性,即人把他同自己的关系、同他人的关系、同自然的关系变成主客体关系。二是自主性或能动性,它是人的活动特性,是指主体具有不依赖于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因而可以说,主体性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特性。

主体性从内容上又可分为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的能力”,“主体人格”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等的因素。主体能力与主体人格是主体性的现实表现。实际上,具不具备主体意识也是主体人格的一个方面,因而本文为论述需要将前述“主体意识”、“主体人格”统称为“主体人格”,以指称主体的精神情感状态。

前面我们谈到人的本质特征即人的主体性,而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育学即人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教育理论家提出了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教育应以“培育人的主体性为最高任务”,也就是要培养人的主体人格、主体能力。这便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

主体性教育思想与我国历来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理论是一致的。教育理论家王策三曾这样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发展人的主体性。主体性,这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它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身、心或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综合表现。”

“主体性强的人,就是在客体面前拥有主动权和思想的人。”既如此,主体性教育思想可以被看作教育活动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依此推导,主体性教育思想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性质也应该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根本出发点,并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功能分工来加以确定。

二、语文承担人文教育的现实要求—社会历史发展需要进行人文教育

(一)社会进步需要唤醒、培养人的主体精神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日益广泛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使人类社会一下子从工具时代跃进到信息时代。科技作为最富有革命性的生产力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了日益众多的方便和享受。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祸患。如原子能可以用于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地杀伤人类以致毁灭人类;克隆技术可以在医学和生物遗传工程

上产生重大作用,但若用于复制人类,则将是人类的灾难;计算机有利于贮存、搜集、传播信息,也可以被用来不良信息,或利用计算机犯罪。同时,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固然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也产生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气候环境的急剧恶化、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物种消失、人口膨胀、贫富差距拉大、战争频仍。这些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和不安。

同样,经济发展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市场经济遵循利益原则,当这种利益原则无限制地渗透到人类的意义世界时,就会造成道德失范,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就是典型表现。这一点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法制不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尚未建立,表现得更加突出,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贩毒贩黄、贪污贿赂屡禁不止,偷盗、抢劫、诈骗、走私等犯罪活动甚嚣尘上,一些犯罪分子十分猖狂,他们为着能有钱,过上享乐生活,而疯狂劫掠国家和他人财产,甚至视人命如草芥,滥施暴力,滥杀无辜,耳目所及不乏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良知泯灭、人性丧失的事实,少数人对生命的践踏和漠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以上事实表明,科技的进步在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下,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甚至会走向人类的对立面,从而导致人在自然、社会和人自身面前的主体地位的危机,主体精神的沦丧;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道德观念的混乱,美好

人性、人格受损,人在物质欲望面前,无法从容应对,把持自己,同样会丧失人的主体性。因此,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唤醒和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主体人格,使人成为人。

(二)培养主体人格必须依靠人文教育

首先应弄清楚主体人格、主体精神属于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甚至是核心要素,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有必要弄清楚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发展脉络。在西方,人文精神是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也十分丰富,儒家、道家或强调道德体验与践行,或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放,其影响也十分深远。有学者根据中西人文精神传统,把人文精神的内涵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人对万事万物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第二,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第三,当代人文精神重视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由此可见,人的主体精神可以看作人文精神的核心成分。

而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或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甚至落脚点,因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然可以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主体人格。

同时也应看到,主体精神、主体人格的培养也只有或主要依靠人文教育。因为进行人文教育所依据的人文学科与回答“是什么”的客观陈述(科学)不同,它是回答“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引导,“人文学科总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典范。人文学科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人文学科所依据的理念不是工具理性,而是价值理性。”相反科学技术可以提供强大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情感寄托、伦理要求和终极关怀等的需求,即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总之,人文学科、人文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体系,引导人类社会走向和谐,人类个体趋向完善。而自然科学却做不到。

因此我们说,主体精神、主体人格的培养主要依靠人文教育。在各阶段教育中应当加强人文教育,应当有学科承担人文教育重任。

三、语文承担人文教育的学科内容依据和学科分工依据

(一)语文、语言的本质是人文

各学科中语文在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语文的内容—语言、言语本质就是人文。对此,西方语言学家都有过深刻的分析。他们认为语言在本质上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而是人与存在相属的领域,因而具有真正主体性的意义,即“只有语言才能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灵。”语言的作用是普遍的,它包容一切,人类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世界对人而言是一个语言的世界。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无法言说的。语言的界限也就是理解力的界限,语言作用的这种普遍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具有无限的内容。如果说语言是一种“工具”,那么没有一种工具如此包容一切,甚至会把人的全部理性也包容其中。

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人。早在1993年,特级教师韩军就说:“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不仅仅是‘器’、‘用’,还是‘道’、‘体’,它满足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因而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

(二)语文在学科布局中的功能定位

从前述我们对语文教育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应当而且可以进行人文教育。但并不能完全由此推导出语文的学科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如果对学科布局特别是语文在学科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还是认识不到甚或否认这一点的。所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还有必要考察语文在学科结构中

的地位和作用。

应当说学科性质是人们依据学科内容、学科目的而对学科功能的界定。语文课的内容即语言、言语具有人文性,顺理成章它具有人文教育功能。目前所要厘定的是人文教育是否应成为语文的主要功能,或者说在目前各学科中人文教育是否主要由语文来承担,从而使人文教育成为语文的主要功能。这必须从语文与相关学科(即同样具有人文教育性的政治、历史)的比较中作出回答。第一,政治学科主要承担的不是人文教育功能。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学科的大致分类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学科领域,与自然科学一样是回答“是什么”的客观陈述;人文学科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伦理、神学等领域,它是回答“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引导。从目前所开设的政治学科的内容来看,有哲学、政治、法律等基本知识,可见其中主要是社会科学内容,作为人文学科的内容只有哲学常识一项。因而,可以说政治学科主要承担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和规律的功能,而不是人文教育功能。

第二,语文和历史承担着人文教育的不同侧面。虽然文史在内容上相融相通,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所起作用之间,语文承担着核心的方面,起更主要的作用。就人文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人文知识、人文情感、人文态度、人文价值取向。故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情感体验、人文态度辨析、人文价值取舍。历史重在历史事实的陈述、历史演进的逻辑梳理、历史规律的概括、总结,即重在事,即使涉及人,也只是评述人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地位和影响,故历史重在人文知识教育。而语文重在人,重在面对某种具体的社会和历史情境下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舍。历史所传授的人文知识对人文精神的形成可以起铺垫作用,而语文教育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质就是人文精神。当然历史也有态度和价值观培养问题,但它范围狭窄得多,它偏重社会历史态度和社会历史价值观,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唯物史观、科学世界观以及民主、法治价值观等等。另一方面,语文和历史所采用的表述方式的不同使它们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有不同。历史多运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以理性的语言来表述社会历史价值观,而语文运用的却是情感性语言,形象思维的语言,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性化的语言,而非大众习用的“公共话语”或学术语言,它对学生特别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情感异常活跃的学生来说,其影响比其他学科要更加强烈、深刻和持久,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成长。所以,在各阶段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任务主要应由语文来承担。

当然,我们说人文教育任务主要由语文承担,不能因此否定历史也主要承担人文教育任务。所以也有必要以相应的概念来区分历史和语文进行人文教育的侧面和重心的不同,而这不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故不引申。

四、结论:语文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

综合以上分析,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的主体人格方面来看,应加强人文教育;而从语文的学科内容和学科功能分工来看,语文应主要承担人文教育重任。因而,我们说语文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工具性是语文的基础属性。语文的人文教育性旨在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从而培养人的价值理性,工具性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回应前面我们谈到的主体性教育问题,我们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主体性,大学教育也不例外,也应该有完整的主体性教育构成。可以说,语文的工具性与数理化等学科,用以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而语文的人文教育性与政、史的一部分一起用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两者结合培养学生完整的主体性。前者旨在培养人的工具理性,后者旨在培养人的价值理性,从而把学生塑造成完整、健全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人的教育,才算完成了主体性教育的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说,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道俊,郭文安. 试论教育的主体性.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3.王策三.主体性教育哲学争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9)

4.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篇(10)

一、问题提出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知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四大方面。本文通过对宜春市部分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初中语文教师。分别在宜春市的宜丰、上高、高安三县选取多所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共发放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共100份,占回收问卷的95.3%。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自编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请调查对象对特定专业知识对教学发展的有用性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从“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共5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研究中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研究比较少。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高校的全日制培养、入职后的课余学习和教育培训。因此,逐渐形成了职前教育—上岗培养—实践锻炼—职后培训的教师专业知识培养模式。当前随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从学科内容知识向学科理论和教师实践转化,极大拓宽了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来源的渠道。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情况的调查

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城市中学的教学资源相比存在很大的缺陷,如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设施和资源比较缺乏等问题,这严重影响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素养的培养,降低了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满足满足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诉求是影响教师教学的关键问题。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几个方面。[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来源主要有阅读专业书刊、同事间的日常交流、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在职培训、教学观摩活动。结果显示:教师获取的专业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主次不分、知识不系统,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知识来源对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教师的学科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语文学科知识的发展仍以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业余学习为主要形式。本文认为获取语文学科知识的来源主要有语文专业课、语文教法课、各种专业书刊。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1%的教师认为各种专业书刊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有27%的教师认为语文专业课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有11%的教师认为语文教法课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结果表明知识来源对语文学科重要的排序为:各种专业书刊、语文专业课、语文教法课。

(三)知识来源对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获取教育理论知识的来源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自学专业书刊、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几个方面。[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4%的教师认为自学专业书刊、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25%的教师认为和同事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11%的教师认为教育见习和实习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结果表明教师知识来源对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的排序为:自学专业书刊、自身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教育见习和实习。

(四)不同来源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教学法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几个方面。[4]语文学科知识是指基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知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语文课程知识原本是学科知识转化而来的适合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教的具体知识,

主要表现为语文素养目标知识。语文教学法知识是具有语文学科教学特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知识。[3]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45%的教师认为学科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25%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23%的教师认为学科教学法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17%的教师认为课程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结果表明:中学语文教师认为不同来源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

四、建议

(一)加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应在教师教育和培训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在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过程中主要工作应该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知识量的积累。同时在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中要突出不同学段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积累经验,勤于反思,加强同事交流,同时注重阅读专业书刊,通过以上途径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同时建议学校的管理者采取措施为这些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二)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课程中专业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和中国语文教育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存在重要问题,集中表现为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的建构比较困难而导致到目前为止语文教育领域没有统一的课程知识。由于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的本体性知识建构存在问题,而导致其他相关条件性知识的建构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以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为核心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当务之急,对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入职及在职评价的重要内容。由于现阶段没有建构起科学完善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所以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为完善语文教师专业教育体系,应该尽快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36.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篇(11)

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套用普通高中教科书模式,不能满足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实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流弊甚多。本文以2006年苏大版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对课文的选择谈谈自己的看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①可见课文在教科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课文不是学习目的,只是一种凭借,一种工具,语文能力的形成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分析出当前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的课文系统存在的不足,简要归结为时代性不强、外国文学作品入选不理想、缺乏趣味性、没有与专业相近的选文、单元组织方式有待改进、没有专门编写课外读本和参考提纲等六个方面,为课文入选的标准提供了参考前提。

一、工具性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工具性有过多次的重要论述, 1980年他强调:“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 ②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课文的选择要体现语文作为基础工具的特质。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这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教育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育,因此语文学科必然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听说读写各个领域里的训练课文都必须典范、晓畅,除了经典例文外,其他入选的课文的语言要具有时代气息,课文内容要与时俱进。五年制高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低,课文的选择尤其要注重基础性,不宜太难。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课文的选择上要体现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特质。选文作为交际工具的特质应体现在是否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四个基本能力方面。听、说、读、写这四项语文能力的训练,构成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同时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最根本、最具体的体现。因此,选择典范课文编撰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特别不能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最为基本的属性。

二、人文性

于漪在90年代中后期撰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观点。“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而且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符号因意义而存在,离开意义,符号便不成为符号,因此语言不但具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具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③

关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首先要弄清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的内涵相当丰富,不仅指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制度,也应该指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仅指对人类智能、情感、审美世界的开发,还应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的努力。

关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课文的选择上要挖掘人文精神的源泉。华夏大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仁爱之道,有“礼为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在今天,这些古老的人文精神又注入了新时代新鲜的血液,有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有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有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刻的人文关怀,这些,使古老的人文精神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语文课程正是植根于这一片沃土。我们的课程理念应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的沃土上,才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的“丰富”之所在。

关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课文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课文选择要为五年制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要能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要符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中,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到大量的经典课文,直面古代、近现代先哲和伟人的思想结晶,用他们善感的心灵去体会我们伟大民族的光荣与耻辱,接受文化熏陶。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理应成为学生灵魂提升和解放的重要媒介。

要强调语文教科书中选文的文学性,文学作品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部分。强调文学性,并不是要把语文课本变成文学知识课本或文学评论课本,而是要求选入的文学作品具有美的情感,只有渗透了人文精神的选文,才能把语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开放性

课文选择的开放性是相对课文的选编范围局限、题材狭窄、表达方式单调、知识陈旧等而言的。五年制高职学生比起同龄学生思想更活跃、课外精力更旺盛、实际的求知欲更强,我们目前的语文教科书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2006年苏大版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中课文的选编,在2000年、2002年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两次修改,但中国文化方面考虑得多,世界文化、人类文化方面考虑得少,缺乏广泛的视角和广泛的人文性。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文化的交融化等都要求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不能只囿于我们文化的狭窄视野。

关于外国文学作品。世界文学卷轶浩繁,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把不同时期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引进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一方面改变了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给教科书注入了新的血液,开阔了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有机会积淀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成长也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综观三套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外国文学作品的入选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当代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课文选入上应适当增加比例,突破当前国别、风格、题材、体裁上编选的不足,广泛选取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甚至可以择取一些西方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言论以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的深度。

关于题材。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国别、作品的时代上,作品的题材也应体现出开放性。“通过课文来进行思想教育,其内涵也远比以往丰富得多,广泛得多,它除了政治思想教育以外,还应当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人生哲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审美情感教育、治学精神教育等等”④。因此,就课文的思想内容而言,取材标准不应该单一,要体现出多样性。我们可喜的发现,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在入选课文的作品题材上从狭隘的阶级教育逐渐走向了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教育、职业教育、人与自然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自我教育。课文的题材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至世界文化教育、道德伦理教育、艺术教育、宗教教育等等。

四、实用性

五年制高职教育体系下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因此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在课文的选择上要充分重视实用性。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课文的选择上,不要忽视五年制高职语文学科的实用性特质。

重视课文的实用性,重要的是突出课文应对生活、服务现实的功能。在课文的选择上,无论是何种体裁,选入教科书作何种用途,都应注意到要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能够提高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

重视课文的实用性,在引入应用文体时要丰富。在原有的总结、计划、通知、启事、报告、请假条等应用文文体的基础上,要加上广告、合同、产品报告、鉴定书、投诉信等应用样式。另外,象倡议书、采访记、演讲稿、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也应以不同的形式入选课文。应用文体的选择要从社会交际属性和日常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2007年3月,在对已经就业的8名同学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有7名同学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完全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学生们讲他们在语文课本上从未见过像鉴定报告、产品分析报告这样的文体。可见,教科书的编撰者在应用文体的选择上仍然不够丰富。

重视课文的实用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教科书的‘可接受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材要考虑特定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深浅适度;二是选材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⑤课文的选择关键在于其可读性程度、学生的可接受水平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科书编辑者不能一厢情愿。

五、时代性

鲜明的时代性应该是五年制高职语文课本的特征之一。从内容上说,要求教材更多地把眼光朝向当前,让教材更鲜明地跳动现代生活的脉搏,使学生感受到时代精神的新鲜气息。例如,生存与发展,民主与法制、科学与文化、竞争与合作等。从形式上说,则应力求采纳一些对学生产生实际影响的文学样式,诸如科幻作品、推理小说、武侠小说和纪实文学等。只有内容上全方位与现代生活贴近,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全方位吸引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也才能更切实有效。如果说典范性是语文教材生命所在,那么时代性问题也具有同样重要性。

随着中国“入世”,各项政治经济改革朝着纵深发展,文化、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新月异,但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未能及时吸收哲学、教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领域里的新成果,滞后于时代风云,这种现状对于流淌着创新血液的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提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的时代性会给教科书的编写者制造很大的麻烦。一般的教科书都是五年更改一个版本,显然不能满足信息社会中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需求。我们提出教科书的时代性,要求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三年就必须换版本。

注释:

①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42页。

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49页,第4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