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德育的内涵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9 08:55:27

小学德育的内涵

小学德育的内涵篇(1)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119-03

[作者简介]张颖(1968―),女,河北秦皇岛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小学教师,中学一级。

“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将“涵养”提升到读书做学问的首要位置,可谓真知灼见。主席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教育以德育为先,而德育所关注的焦点就是人的素质涵养。综观现代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包括任性、骄横、浪费、不知进退……实际上都是缺乏涵养所致。有涵养的人,应该是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能包容的人。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涵养。那么,如何培养“有涵养的学生”呢?广州市滨江东路小学推行“珠水文化・涵养教育”的办学思想,以培养有涵养的学生为育人目标,这与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相得益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这一学校文化渗透到低年级的思品课堂教学中,从“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动态教育”三种路径力求在教学模式、教材运用、教学效果上都体现出“珠水文化”所蕴含的包容、灵动、平等、务实等特点,从而实现培育“有涵养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一、珠水文化涵养特色

珠江流域多种文化和平共处、相生相依、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多元交融的文化体系。在珠江滋养下茁壮成长的滨江东路小学,溯源珠江文化内涵中的包容、灵动等特性,融合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提炼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特色文化―― “珠水文化・涵养教育”。具体而言,就是以包容宽厚的情怀、润物无声的方式、追本溯源的思路、注重过程的评价,凝聚多重教育能量,培养有德行、有学识、有气度、有眼界的“有涵养的学生”。

思想品德课程便是培养有涵养的学生的主要阵地。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正是形成是非观念、明确人生基本准则的关键时期,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思品教学中将“珠水文化・涵养教育”渗透进来,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并在头脑中形成“涵养”的概念,让学生将涵养内化成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

二、涵养教育渗透思品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智力特点,我校发掘了将“珠水文化・涵养教育”渗透进低年级思品课的三大路径,即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追本溯源的道德教育、注重过程的动态教育,在思品课堂上通过这三大路径培养“有涵养的学生”。

(一)润物无声“培”情感

思品教学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用情感和爱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犹如珠水润物,于无声处见成效。笔者认为,激发学生产生良好情感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真情实感,从而自觉感悟涵养。因此,在低年级思品教学中,创设情境就尤为必要。

例如,在《新朋友新伙伴》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在课堂上准备了一盘清水,然后对学生说:“大家知道,现在班里的都是新同学,我们应该怎样和新朋友、新伙伴相处呢?这其实和跟老朋友相处是一样的。”笔者接着让学生上来看水里的倒影,有微笑,有惊讶……不同的表情在水中一一展现。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跟新朋友、新伙伴在一起,就和对待自己这位‘老朋友’一样,要和蔼、可亲、有礼貌,这样,他们才会像水中的倒影那样,反过来对你点头、对你笑。”

在该课的教学中,笔者一方面用水作为道具,这比镜子更加鲜活灵动、更具变化性,这正是珠水文化中灵动变通特性的体现;另一方面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于教学的关键环节中行不言之教,让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操作来体会真情实感,从而有所领悟――这既适应了低年级学生注重表象的思维特点,也体现了“珠水文化・涵养教育”中情感教育润物无声的深刻内涵。

又例如在《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蒙上双眼,扮演失明人士,让其在教室里走一段路,并在遇到危险的地方,让旁边的同学帮助他。最后,笔者请扮演失明人士的学生谈“黑暗路上”的感受。这场角色扮演的体验活动收效是多方面的:一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拥有一双明亮眼睛是多么重要、多么幸福;二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残障人士的不幸和痛苦;三是使学生感受到了在自己困难时别人的帮助是多么可贵。

该节课,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所得到的体会真实和有效,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产生责任感,体现了教学大纲所倡导的“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情感,从而使其领悟做人道理的教学手段,正是“珠水文化・涵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精髓所在。涵养教育于润物无声处渗透到思品课堂,让学生领悟到了与人为善的素质涵养,从而实现了培育“有涵养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二)追本溯源“养”习惯

思品教学要求从生活的源头培育学生的涵养。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涵养端正的品行和宽宏的气度,要从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仪入手。这要求思品课堂的内容尽可能地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并归于生活,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在《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笔者带领学生漫步珠江边,让他们领略珠江的壮阔美丽。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珠江两岸的景物,受到了审美熏陶,从而产生了爱护美好家园、珍惜珠江美好环境的思想感情。于是,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实际行动爱护珠江,学生踊跃发言,提出各种建议,譬如“不要往江里扔垃圾”“爱护两岸树木”“看到江边的垃圾要捡到垃圾箱里”等,虽然这些建议很稚嫩,但却出自学生的真心,难能可贵。

该课的教学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引领学生“欣赏珠江―赞美珠江―爱护珠江”,既直观展现了珠水文化中的唯美瑰丽和变通务实,又从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仪入手,培养了学生关爱自然、心存感恩的涵养。

又例如,在《我自己会整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讲台上布置了一个场景,准备一些生活和学习用品,横七竖八地摆放,让学生讨论这样好不好看,怎样才是好看和舒服的。然后,笔者分别让学生上来收拾整理物品。课后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下次上课时讨论最近在家里的生活心得,将自己的整洁、整理情况汇报交流;让家长将学生的卧床、书桌拍成照片,课上投影,让学生进行评比、议论。这种模拟生活、贴近生活的课堂,无疑是亲切和真实的,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优秀品格的铸造也最有效。

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培养“有涵养的学生”的育人目标,注重学生日常良好习惯的养成,再用良好的生活习惯去涵养学生的品德行为,这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根本性的作用。因此,“珠水文化・涵养教育”渗透下的思品教育,应该追本溯源,在生活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培养“有涵养的学生”的育人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注重过程“涵”宽厚

思品教学要求以涵养之心包容汇聚,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学生生命成长的能量,不以一时的表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正如珠江由涓涓细流到八门入海,学生的成长也是一滴水从源头到入海的过程,所以,涵养教育也是注重过程的“动态教育”。

例如,在《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老家的物产做小调查。在课堂上,笔者发现有学生没有完成。这时,笔者赞许地对全班学生说:“这节课的课前预家都做得很好,许多同学都完成了任务,有的同学可能是忘记带来了,老师相信你们明天一定能带来。”第二天,那几个学生就补交了课前作业。

许多时候,对学生多作鼓励,多提出美好的期望,会让他们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大步前进。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发展,以包容的爱心积极关注和鞭策他们。这也是“珠水文化・涵养教育”的内涵之一,教师有涵养,学生也会养成一种宽厚正面的心理品格。

又如在《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观察花圃里的小树苗,启发学生思考“小树苗为什么一天比一天长高”,然后让学生回课堂观看种子发芽的科教视频,对植物从一颗种子到参天大树有初步的了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成长既离不开阳光雨露、人们的辛勤劳作,也离不开它们本身就拥有的蓬勃生命力。接着,又引申到整个大自然,特别提到校园旁边的珠江,让学生观看关于珠江的科普视频,进一步了解:每天都经过的滚滚珠江,原来是从淙淙泉水汇聚发展而来的。最后引申到人类本身,教导学生看待自己、评价他人要像看待一棵植物、一条河流一样,不要只看一时的状态,要长时间地去观察和理解,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因为暂时落后而气馁,也不要因为一时进步而骄傲,只要努力,就会变得美好。这些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使低年级学生初步形成的是非观、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了解到了大自然的雄奇,又明白了事物发展进步的道理,由感性发展到理性领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再一次受到了“珠水文化・涵养教育”中“动态教育”的熏陶,从而做一个“有涵养的学生”。

滨江东路小学的“珠水文化・涵养教育”就像包容、灵动的珠江水,以其包容宽厚的情怀、潜移默化的方式,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学校的思品教育中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润物无声触动情感、追本溯源培养习惯、注重过程涵养品德,可谓讲策略、有方法、重实效,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校低年级思品教育将会引导更多的学生成为“有涵养的人”,实现涵养教育的育人目标。

小学德育的内涵篇(2)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习惯的养成教育,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自身的品质与思想情操。教师既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领路人。要成功地在语文学习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师就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知识,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一、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将传统节日的文化与小学生的德育进行对接,开发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并进行探究,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育体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传说,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整理,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是其他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然后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或是经典诗文朗诵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节日的气氛,增强情感体验。比如,以“清明节”为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清明节的由来以及相应的习俗,让学生学会感恩,缅怀故人,并懂得维护新生。清明节不仅仅是扫墓祭祖的节日,其节日活动还有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等等张扬生命力的活动,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受到德育。

二、加强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

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挖掘,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的教育。要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仅仅靠学生搜集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交流自己对节日的理解。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其具有普及性、甚至是全民性的特点,学生对春节的习俗也极其熟悉,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春节的习俗有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放爆竹、接财神等,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来让学生进行活动,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比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春联PK”,即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活动,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有关春节的对联,并将其进行整理,到规定的时间就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写的质量与数量来综合评定优秀小组。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美,从而能够自觉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修养。

三、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学习课程,更是一科育人指南。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结合传统节日的内涵,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会到传统节日的德育精神,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有关,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传说,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与孝女曹娥。学生在读过了这些故事后能够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深厚底蕴,并能够慢慢体会到廉洁自律、爱国、孝顺这些传统的道德。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挂荷包、悬艾叶、吃粽子等,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节日的气氛,可以组织学生玩游戏,虽然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赛龙舟,但是拔河比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让他们意识到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还能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在游戏中提升自身的品德。在我们班级组织的拔河比赛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高涨,他们也体会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体会到了人们对那些具有崇高品格的古人的敬仰与尊敬之情,并促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小学德育的内涵篇(3)

2015年8月,学校由原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合并,成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下辖六个校区和一个农村中心幼儿园。针对这种“一校多区、集体办学”的情况,学校确立了“统分管理、条块结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具有共性的工作统一管理,如规章制度、管理职责、教职工考核及评估办法、师生在校常规、安全制度等,都实行九年一贯的原则;针对中小学、幼儿园工作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分部管理,分别组织相对应的教学教研、教师工作量考核、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评价等。这样既尊重了各学段的个性发展,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使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有章可依,保障内涵发展。

二、优化教师结构,为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积淀者。学校以整合为契机,以师德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化发展为抓手,以骨干教师为引领,以校本研修为平台,以课程建设为途径,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激励机制为保障,树立教师的职业理想,分学段磨合培养教师实力梯队,激发教师的创造智慧,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现有甘肃省农村骨干教师7名,张掖市骨干教师11名。多名教师的课题成果、微课、优质课、科技创新等在省市竞赛中获奖。教师的整体发展为学校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德育网络,为内涵发展拓展有效途径

学校把立德树人、以德治校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团委会、大中小队委会、学生会等多项德育管理机构。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分类教育矫治,学校专门成立了“虚拟工读学校”,经常邀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到校开展讲座。完善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政教处(团队办)―班主任―任课教师、职工队伍―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立体交叉德育管理网络,并形成了学校、村社(社区)、家长“三结合”的整体德育网络。学校以团队为阵地,利用活动类课程时间及其它课余时间,持之以恒地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和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并于2016年荣获“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校”称号。

四、改革课堂教学,为内涵发展确立质量核心

质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为了将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学校成立了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在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进行了“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模式课改实验,将课堂分为课前自学、课堂互动、课后检测三个环节,以“教学内容问题化”为主线,以“开放和生成”为特征。通过学校领导、教研室、教研组长听课等方式,促进教师采用“三段式开放性”课堂教学,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想说、敢说、会说,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逐渐由原来被动地学习转变成在教师指导下提前预习,与同学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学习,学生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开始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促进特长培养,为内涵发展提升特色品位

特色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真正灵魂。为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坚持在“特色”上下功夫,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学校开展了“一班一特”活动,艺术特色以班级为单位,每班确定一个器乐和体育特色项目,学校三至九年级共17个教学班开设了竖笛、陶笛、葫芦丝、巴乌、口风琴、排箫、口琴等器乐演奏课程,现已达到“班班有乐器、人人会演奏”的效果。学校还开设了戏曲、彩绘、美术、剪纸、刺绣、书法、舞蹈等8种传承民族艺术的校本社团课程,组织开展了19个乡村少年宫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在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面向全体、人人参与,让社团成为促进学生百花齐放、个性成长的摇篮,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艺术理想,快乐地健康成长。2016年,学校获评“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校”,为内涵发展又添新动力。

六、加强文化建设,为内涵发展构建和谐环境

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底蕴和本质所在。学校坚持用先进文化覆盖整个校园:通过建设“墙壁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行为文化”“红色文化”“校本文化”等,让校园的名人雕塑、诗文图像、一草一木都能“说话”,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挖掘学校所在地高台县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了“西路军精神伴我成长”的红色校本课程,让t色的革命精神与红色的时代精神滋养学生成长;坚持每天组织学生进行晨诵、午读、暮省、练字活动,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小学德育的内涵篇(4)

[中图分类号] G911 [文献标识码] B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美英等发达国家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也是我国大学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经验的理性选择。高校德育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发展应该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内涵发展,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德育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内涵”从逻辑学的角度讲,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与外延是相对而言的。作为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高校德育工作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要素,是高校发展过程中最重要元素,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本质。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内涵式发展就是指以学生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德育”理念为统筹,以合理配置内部资源、科学整合内部要素为前进发展动力,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创造优秀育人环境的德育发展模式。

以人为本,是我党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提出的科学论断。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共同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科学理念,高校德育工作要站在高校整体发展的角度去谋划自身的发展,从而为人才培养更好的服务;“大德育”指的是高校德育工作要做到全员、全面、全方位,合理配置内部资源,科学整合内部要素,形成具有自身文化底蕴的德育发展模式。

二、高校德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教育体制变化对高校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一些高校扩招后生师比例过高,资源紧张,高校德育工作者超负荷运转,事务性工作多,理论研究少,简单粗放工作方法运用的多,内涵细致工作形式少,无暇顾及知识的储备与更新,势必影响德育工作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科学技术进步对高校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网络以及带来的一些“衍生品”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与时代同步,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的观念及工作方式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开展德育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在内容上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在工作形式及方法也要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与时代同步,与大学生的思想同步,才能更好的开展德育工作。

三人才需求高标准对高校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进而加快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已经拓展为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构成国际化和人才活动空间国际化,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创新型、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分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三、高校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的新举措

(一)内外兼修,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德育的主要践行力量,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高校德育内涵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具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的能力,做社会思想的引导者,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把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情操的熏陶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二是要有“全球化”理念和国际视野,自觉中开放意识,开放中汲取精华,掌握国际化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理念和意识三是要有打造教育品牌创新意识,特色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特色更是高校德育发展的关键,挖掘自身学校学生培养方面的特色,大力培养品牌毕业生,以期获得巨大的社会公众效应。四是要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思维,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思维,全面推进符合学生成长成才德育模式。

(二)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德育内容

十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德育内容。一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实现德育模式的转变。高校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特点,推进德育、教学、科研、实践的一体化建设,把一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推进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体化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着力实现德育发展模式的转变。协同创新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发挥高校独特优势,落实德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以资源整合推进德育模式创新,整合校内各类资源为德育服务,挖掘社会资源,加大与科研院所、企业、国际科研组织的协同力度,不断增加德育内容。三是以文化创新为引领,着力实现德育模式发展动力的转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等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以德修身,自觉做到理想远大,德才兼备,为引领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作出应有贡献。

(三)文化传承,形成自身特色德育人文环境

创新是不断发展的动力,传承是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源泉,高校德育应传承自身优良传统,形成特色的德育人文环境。一是依托于校史校情教育,让广大学生找到归属。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长;校区迁移,跨越发展;转型提升,实现“科大梦”。这种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精神应该让每一位科大学子感到骄傲和光荣,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身为科大人的荣耀,真正实现“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你为傲”。二是传承特色行为文化,形成品牌德育发展。高校要深度挖掘自身文化特色,特别是行为文化方面,应不断的创新延展,从而落实到德育实践和大学生行为上,并外延到学生进入社会的种种表现,打造“品牌”毕业生,树立高校德育发展的品牌。三是开展深层次内涵的文化活动,传递“正能量”。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生特点以及地域特点等方面深度挖掘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传递“正能量”,延展并传承,最终实现通过文化活动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科学发展,创新德育工作新途径

科学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德育要顺应时代特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拓宽工作新途径。一是以学生为本,创新两课教育模式。将课堂教学变为课堂与实践基地相结合模式,将单纯的课堂教师讲授变为学生教师互动方式,把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二是占领网络德育阵地,开拓德育新载体。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开展网络德育,拓展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渠道和空间,利用网络手段加强道德教育。三是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要建立德育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注意自身的德育培养,并通过接触社会,将社会中优秀的道德品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参 考 文 献]

小学德育的内涵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66-02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成为学校寻求突破“无人”的德育的新路径和新领域,因此,学校生命教育的开展与学校德育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有人质疑生命教育只是新时代德育的一种变式,是德育的另一种称谓,无非是新瓶装旧酒,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其实还是道德教育;也有人将生命教育囊括入德育的范围之中,造成了生命教育与德育边界之模糊与混淆。本文认为,生命教育在本质上讲是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也不能仅仅以谁包含谁的关系类型来给两者做出范围界定,更不能简单地在教育实践中将两者画等号。

一、学校德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

1.内涵之角度的比较。学术界对德育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界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定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鲁洁、王逢贤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个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1)如果简单来说,德育的内涵其实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目前在我国尚未成为一门正式学科,因此对生命教育内涵的阐述只有在学者专著及论文或者地区级的文件中得到讨论。从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或者说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2)若要比较学校德育与生命教育,说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界定它们各自的内涵。回到定义中来看,德育与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与品德、道德以及是非善恶判断的准则有关,后者与个体生命有关,从字面上讲,两者的着力点是不同的。生命教育有其自身的内涵与重心,始终围绕生命,首先要基于生命,要在生命中进行,并且是为了生命。

2.目的之角度的比较。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1)199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坚实的基础。”(2)郑崇珍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层级:最基础目标,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第二阶层目标,在增进学生发展生涯;最高目标在促进学生自我实现。(3)肖川认为“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构成了生命教育的目标。(4)虽然各位学者在表达方式上各异,但有一点就是要让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价值,这一点研究者们几乎达成共识。生命教育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和最高目的,生命教育不是一项教育内容,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应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而德育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达到一种自觉的道德境界,通过外化与内化,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角度去规定的。因此论及两者的目的时,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3.范畴或内容之角度的比较。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1)德育往往被认为有狭义的德育和广义的德育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包含的范围很广,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识到德育并不仅仅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也有些学者把生命教育、性教育、生活和职业指导教育一律作为德育的内容。尽管德育的涵盖面和外延在不断扩张,但是缺乏对道德外延和层次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的认识。纵观古今中外德育的任务、目标和具体内容,对其进行较高层次的概括和分类,可以看出在德育的外延范围内,大致可以划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几个组成部分。(2)胡厚福也认为,学校德育中那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德育内容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四个部分。(3)至于德育的范围到底应该扩展至哪里,是不是越广泛越好,本文认为并不是这样,因为无所不包的德育将无法与人对话,也不方便研究,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无限制地把任何一点点相关的内容都包含进来,实际上也就取消了德育这一概念本身,容易流于空泛,会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而忘却最根本的目标。生命教育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对生命教育内容的讨论可谓是百花齐放,但其核心大致类似。从生命与人、事、物的关系来讲,黄德祥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应包括人与自己的教育、人与他人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宇宙的教育。冯建军也做了三个方面的划分:一是生命与自我关系的教育,即“知己”,二是生命与他人、社会关系的教育,即“知人”,三是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即“知物”。(4)从生存与生命价值的角度来讲,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生命价值升华教育。(5)王学凤认为,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应包括生存教育、死亡教育、生命美育、人生观教育。(6)从生命教育涵盖的范围来看,生命教育不仅注重心理、精神方面的发展,也注重对学生生理方面的保健,不仅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也突出科学教育方面,不仅重视学生的认知方面,也重视学生的情感、能力方面的发展。

生命教育中包含有德育的要素,但属于德育范畴或德育内容范畴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德育并不解决生命哲学中的生死观的课题以及由此带出来的生命意义问题,两者有重叠也有差异。生命教育属于与“生命”相关的整个教育问题,而不只是德育问题,因此不能笼统地说生命教育是德育内容的一项,应当加以区分,否则就混淆了生命教育与德育的界限,模糊和淡化了德育的特征和职责。现有的学校德育课程并不能把生命教育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能力做完全的传授,因此生命教育不可被德育所取代。

二、生命教育与德育之联系

生命教育与德育有相通之处,正是因为两者都是“教育”这个大领域中的一环,它们的立论基础都在“教育”的范围内。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渗透性、互补性、交叉性,并不是完全的包含性。两者各有其特性与本质,但又有着密切联系,要发挥其互补功能,相互促进。

生命是道德教育的载体,学生鲜活的生命体是道德教育的中心点和统一点。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发挥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必不可少。同样地,作为德育的价值取向的生命关怀,也要求德育回到生命之中,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关注其生命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其生命的生成和完善。可以说,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德育的内在需求之间是相互契合的。生命教育的理念中包涵了对理想道德教育的追求与向往,虽然德育不能等同于生命教育,但德育却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形式。

针对传统德育忽视人的“生命”的倾向,研究者提出了融通学校德育与生命教育的生命道德教育,成为了两者的最有效结合点。刘慧认为,生命道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生命道德是用来调整人与生命关系的道德范畴,生命道德的提出旨在为了生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生命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关爱生命之关系,激活、唤醒个体生命的生命道德意识,培养、提升个体的生命道德能力,促进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有助于落实生命教育的旨趣,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学校德育的内容中可以渗透生命教育,德育的手段也可以作为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同时,生命教育理念可以丰富学校德育课程,帮助德育重新审视和改进其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使德育真正走进人的灵魂深处。因此,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内在联系,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又意味着两者的不可等同性,对两概念做出科学的厘定有助于分别完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7.

[3]金生鈜.生命教育:使教育成为善业[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4]郑崇珍.生命教育的目标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5]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J].人民教育,2007,(12).

[6]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6.

[7]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3.

[8]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18.

[9]冯建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北京教育,2007,(8).

[10]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小学德育的内涵篇(6)

1. 办学理念――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

学校凝聚力能否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是从校长到教职工的一个共同理念,即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师生共同提炼并形成“学生为本、实践为先、终身学习”的办学理念,发展成师生共同的愿景。以此来引导学校、教师、学生的良性发展。

2.教师成长――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核心竞争力。在“生本教育”的背景下,近几年来浙江省慈溪市新城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把目光瞄向“师本”,提出:“学生的发展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并赋予教师教育的新功能。”我校成立了以学校名师为成员的专业发展团队,采取提升教师专业的系列措施,以“名师引领,骨干带动青年教师”为策略,以“制度激励,同伴互助” 为抓手,为教师专业成长搭起宽阔的平台。这系列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邀请教研员和名师来校作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报告,组织教师赴各大名校考察学习,参加“聚焦课堂――教学文化研讨”活动。在不断的碰撞交流中,开阔眼界,引领反思,刷新思维。教师对专业成长、进修逐步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自觉。

举行实战演练减少教师疲惫,我校每年分层次进行教学观摩活动,“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大研讨,改善了教研氛围,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的发展是内涵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成了空中楼阁。学校应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抓全员培训,重骨干示范,促整体提高”,有效推动教师个性发展。

3.德育活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

活动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活动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农村特色的四化”管理模式。德育实施“课程化”、活动内容“主题化”、传统活动“系列化”、特色活动“品牌化”的“四化”德育模式,将德育工作重心下移,要求教师“从走近学生到走进学生”,通过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让学生陶冶性情,张扬个性。丰富的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彩过程。

为提升德育内涵,我校开设“九叶学社大讲堂”,特聘社会宣讲员开办多堂讲座,受到学生热捧。每年举行十佳学生评选、告别少年时代、业余党校、干部拓展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坚持信仰,勇于担当,历练人生。学校还成立业余党校新接班人培训,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农村,将学校德育向社会德育拓展,也将德育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丰富了德育生活,展示了学生自主成长的魅力,拓展了学生多元发展的空间。

根据农村孩子特点,我校成立心理教师为主的德育工作团队,编制校本教材,开展心理暗示励志教育,受到学生热捧。经过两年多的德育工作实践探索,教师都有了一个共同体会:“德育好比煮粥,用小火熬出来的更香、更有味。”德育工作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倾听竹子拔节的声音,静待花开。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培养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点。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班主任队伍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勤、细、实、严的管理作风。

4.教学工作――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

几年的实践证明,教学常规管理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一旦教与学的具体情况发生变化,常规的形式和内容也就必须随之变化,必须重新修订,推陈出新。常规的管理和执行也是因人而异,因情有别的。在教学“五认真”检查上,我们也采用分层次进行。

在信息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年代里,静下心来搞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校师生将齐心合力,为 “走农村初中的特色之路,圆内涵发展梦”而不断努力!

小学德育的内涵篇(7)

《荀子・荣辱》曰:“君子安雅”,并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可见博学多才、温文尔雅自古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最高赞赏,是育人的最高标准。

“儒”是指有儒心,即做有文化内涵,书卷气质之人。“雅”是指有雅行,即做言行举止优雅之人,具有高尚的素质修养。

“儒雅德育”立足于学校“儒雅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教育:以孔子八德、对联文化、武术文化等传统文化为教育的载体,“以儒导学”“以儒导思”,从而培养内儒外雅的现代儒雅新人。因此,儒雅德育的核心是使师生形成共同的儒雅价值追求。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具有外表优雅、内涵博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现代新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儒雅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

1.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及基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完善校本特色课程的需要。我校位于石镇莲塘村,这是武术大师黄啸侠的故乡;学校还毗邻孔子后裔居住地大龙村,一文一武为学校构筑自己的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此,学校以“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儒雅新人”为办学目标。为了培养儒雅新人,德育处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了《学对联、赏对联、写对联》、《中国少年强》、《我们爱武术》、《每日一诵》等校本教材,初步形成“对联文化“、”孔子文化“、”武术文化“三大特色课程,为学生积淀了浓厚的文化根基。

2.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及基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特点的需要。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开设美术类、舞蹈类、语言类、音乐类、体育等七大类活动,组建小联迷社团、华兰侨心民乐社团、华兰侨心武术社团、儒剑辩论社团等特色社团、兴趣小组共27个,其中“小联迷”、“辩论”、“武术”和“民乐”成为特色社团。全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个性,展示博艺之长。

3.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及基于对班级德育自主建构,提高主题班队课实效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提出了德育自主建构的模式,围绕着孔子文化思想,并结合年级的特点,形成班级文化特色。制定出每月的德育主题,在学生在广泛开礼仪、诚信、感恩、爱国等教育。同时,大力推行儒雅班级、儒雅学生,儒雅之星的评比机制,通过星级评比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三、强化功能,提升儒雅德育校本课程育人实效

1. 用好班会课主阵地

石镇中心小学以“崇文尚武 厚德博艺”为校训,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儒雅新人为使命,校训“崇文尚武 厚德博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有极高的契合度。学校围绕着提出的育人目标,坚守班会课这一德育的主阵地,统筹规划“我们爱儒雅”的主题班会课。在“规范和规则”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直的品格、高尚的思想和文雅的气质。

小学德育的内涵篇(8)

一是实施领导班子素质提高工程。按照“走出县门多学习,请进专家搞培训,结合自身定思路,统一思想促行动”的工作思路,我们利用暑期和双休日,先后组织中小学校长赴湖北襄阳、江苏昆山、安徽铜陵、河北承德、山东济南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并邀请专家来我县开展培训,使全县学校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优化了作风,实现了学校领导班子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是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对外出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校长、班主任、教师,报销一切培训费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聘请外地市知名的校长、班主任、教师来我县,对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培训。一系列培训提升了我县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梯级教师中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成立相应的工作室,积极开展教师结对帮扶带动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目前,我们已拥有部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81人、市级骨干教师292人、县级骨干教师896人,各级学科带头人219名。

三是实施城乡联动教研工程。坚持中小学联片教研活动,及时对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找对策、想办法、出主意、搞攻关,一个个小问题变成一个个小课题,一个个好点子变成一个个好办法,一个个单一的思考碰撞为多元的思路,重点解决了导学案的编写、小组有效合作等一系列问题。督导组对高效课堂、书香校园、艺术校园、道德校园的创建进行“望闻问切”,及时解决疑点、难点问题。

四是实施中小学德育创新工程。从师生的言行举止抓起,积极开展“日行一善、周明一礼、月养一习”道德长跑活动,突出学生“荣誉申报、全员参与、个个成才”,强化学生自主教育,促进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断创新德育载体,先后评出“最受欢迎的教师”43名,让他们到各乡镇学校进行师德巡回报告,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积极利用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师风、教风、学风。

小学德育的内涵篇(9)

   1、矢志不渝铸师魂。

   自任教以来 我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事求是,公正严明,在学生中威信很高。我坚持以德治教,以德育德。坚持从育人环境抓起,从学生行为规范抓起,从每一名学生抓起,给学生营造了和谐的环境,唤起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学会做人,努力成人,振作精神,奋发进取。

   2、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我们这的杜顺老师,他不幸患上了脊髓空洞症,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3、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教师魅力。

   首先,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业务素质的最直接因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其次,教师要增强理论深度,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将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规律与教育的艺术,提升人生品位。

   4、学会宽容,敬业爱生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力量源泉。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曹铁云等,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

   立德树人教育心得体会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中学习的榜样,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就十分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当然并不是单单的教会孩子背几首唐诗,读几首儿歌,认识几个汉字,而是教育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教会孩子生活的技能,使孩子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当然,对于只有两岁多的幼儿来说,空泛讲授深奥的道理并不能使他明白其中的含义,孩子自然就不会理解,所以具体的还是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一)首先是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的和睦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会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爱,爱别人和爱自我。如果缺少家庭的关爱,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看到过许多的案例,孩子的堕落,麻木等等问题,都是因为家庭缺少爱,试想一个孩子连自我的父母和家人都不爱,他还会去关心体贴陌生人吗?所以,必须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快乐无忧的生活。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巨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懂礼貌尊重他人的时候,能够想想自我是不是这样做到了呢?记得有一次,涵涵犯了错,我狠狠的训斥了他,还说了一些重话,说你再这样我就打你了。本来没觉出问题,但是之后他居然学会了这句话,动不动就说我打你。这让我很后悔,也很悲哀,后悔以前不该对孩子这样说话,悲哀的是孩子对妈妈说这样的话,所以趁孩子还能纠正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必须要谨言慎行,对自我的一举一动都要三思而行,不管你是在多么生气的状况下都要想到我这样做这样说会对我的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奖罚有度实事求是孩子发脾气冷处理

   孩子做对了,我们要用心的夸奖,孩子做错了,我们也要及时的纠正。奖励和惩罚都要有度,适可而止。虽然此刻教育专家都提倡多称赞孩子赞美孩子,但是我觉得这还要分什么事情,因为我这是有切身体会的。在涵涵还是一岁多小孩的时候,他玩积木,本来是搭错了,但是我想他第一次玩就给了他称赞鼓励,本想能促进他进步,结果却恰恰相反,反而使他每次搭都出错,而且变得还个性固执,我再怎样说他还是不听不理解,这就让我想到,如果在他第一次搭的时候,我就给他纠正,也许就不会出现此刻这种状况了。所以我坚持家长在称赞孩子方面还是要实事求是,不能一味的盲目的夸奖称赞。当然批评就更要有度,如果批评过度,甚至打孩子,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反叛,当孩子做错的时候还是坚持以道理说服,而且就事说事,不能翻旧账,最重要的是你说的话能让孩子听懂听进去。以前涵涵做错的时候我都会跟他说一大堆的道理,结果他还是我行我素,之后听了专家的推荐是让你说的话孩子更能理解,不要说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而且,在孩子任性发脾气的时候,你说任何道理他都不会听的,所以我的做法就是冷处理,让孩子自我去闹,家长能够做个冷眼旁观,等孩子觉得哭闹也没有意思,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在去跟他说道理,这样反而更能让他理解,如果在他发脾气的时候还去跟他说这说那,只会加重事态的发展。如果哭闹继续不止,那我们只能迅速把他抱离现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做也许效果会更好。

   (四)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首先父母就要先学会尊重孩子,这是我一贯的坚持。在涵涵还很小的时候,我就能蹲下来听他的意见。有人会说,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意见,其实不然,虽然孩子小,可还是一个个体的人,他也有思想,所以我们更要尊重他。例如,涵涵每次出门都会带玩具,刚开始孩子的爷爷总是阻止他带玩具,但是这样就会闹好久才能出门,虽然玩具是放下了,但是会哭好久,此刻想想,那时的哭也许就是对大人的不尊重而感到不满。之后,我就跟涵涵商量,刚开始的时候是跟他商量出门要带什么玩具,渐渐地就变成他主动跟我商量,而且变得更听话了。即使在外面,涵涵和小朋友相处的时候,我也会教他学会尊重他人,比如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自我想玩的时候,我就会教他你跟小朋友商量,“等你不玩的时候能够把玩具给我玩一会,好吗?”当别的小朋友想要他的玩具的时候,我就会教他:“把玩具给这个小朋友玩一会,好吗?”一切都是看孩子自我的意愿,不能强加大人的意愿。以前我就以前犯过这样的错误,和朋友的小孩一齐玩的时候,看到朋友的小孩哭闹着向涵涵要玩具的时候,我总是不假思索的把涵涵玩具抢过来给别的小孩,所以之后涵涵就养成了抱住玩具不撒手的习惯,即使睡觉的时候一拿下来就哭,我想就是那个时候我伤害了他的自尊,我对他的不尊重对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虽然此刻经过时光的冲淡,涵涵已经慢慢好了,但是对我的冲击还是挺大的,让我自省了很久。

   (五)及早让孩子学会自我的事情自我做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在涵涵刚会坐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他放在凳子上和家人一齐吃饭,虽然那个时候他还不能自我吃,但是我们坚持让他看我们大人是怎样用餐的,所以慢慢的涵涵自我就学会吃了,而且是很早就学会拿筷子吃饭,家里只要能让他做的事情,都是坚持让他自我做,比如扫地、洗菜、拿碗筷、搬凳子等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那么小能干什么呀,还不是越帮越忙,其实做不好是肯定的,但是只要他参与就好,如果你总是阻止他干活,他就会觉得妈妈不需要我,久而久之他就不再愿意干了。而且劳动习惯的培养会让他更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比如说自我玩的玩具不要乱放,垃圾不乱丢等等。

   (六)营造孩子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有一段时光家里人看电视看的多点,涵涵也跟着看电视看多了,之后觉得不能再这样,所以此刻家里人都学会看书,即使不看书也会看报纸,这样涵涵也跟着学会了阅读,虽然时光坚持不了多久,但是习惯是慢慢培养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就会好的。俗话说,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所以只要有时光还是会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更能让孩子理解。虽然教育专家都不推荐孩子那么小就学唐诗古词之类的,但是我觉得虽然孩子还不懂,但是多读点这类的诗词能培养孩子的美感和节奏感。至于儿歌音乐之类的,多读多听肯定是有好处的,关键是涵涵很喜欢这些,我觉得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

   (七)培养孩子的男子汉气概不溺爱孩子

   涵涵的爸爸经常在外地,涵涵一年也见不着几回爸爸,所以我这个做妈妈的既要做好妈妈的职责也要当好爸爸的主角。所以我总是有意无意的想培养涵涵的男子汉气概,但是分的宠他溺爱他。例如,当涵涵摔倒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扶他起来,总是鼓励他自我跌倒自我爬起来,然后拍干净身上的土。如果摔破了,即使心里心疼,也不会表现出来,只对他说没事。所以此刻涵涵摔倒了,只要不是很严重,基本上不哭,反而安慰我说:“妈妈,我没事!”虽然看似我冷血,但是我自我觉得我做的没错,尤其是对一个男孩子,必须要培养他坚强的性格,不能懦弱。

   以上就是我在家庭教育中的心得体会,还是那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我独特的人格,没有万能的教育,只能是每个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断的摸索实践,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人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是在不断成长的,就让我们和孩子一齐长大吧!

   立德树人教育心得体会3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矢志不渝铸师魂。

   自任教以来我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事求是,公正严明,在学生中威信很高。我坚持以德治教,以德育德。坚持从育人环境抓起,从学生行为规范抓起,从每一名学生抓起,给学生营造了和谐的环境,唤起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学会做人,努力成人,振作精神,奋发进取。

   2。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我们这的杜顺老师,他不幸患上了脊髓空洞症,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3。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教师魅力。

   首先,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业务素质的最直接因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小学德育的内涵篇(1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得以提升,竞争愈发激烈,中小学的教育显得至关重要。中小学生年纪较小,是养成性格和品德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此阶段对中小学进行合适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舞蹈教学不仅能够教会学生优美的动作,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由此可见舞蹈对于中小学德育渗透的重要价值。然而,纵然舞蹈教学有这些实用的价值,舞蹈教学在中小学中受到的重视程度却较为一般,这也是需要改善的。

二、中小学舞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一)中小学舞蹈教学中对德育渗透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一直是实行高考制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或者是学生家长,最为重视的就是学生的书面成绩,十二年寒窗苦读也更多的是为了考取一个理想的学校。重视书面成绩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弊端,过于重视书面成绩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德育教育更多的只是一种口号。分析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之中,中小学舞蹈教学经过研究表明对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意志和品格是有益的,然而,受到的重视程度却并不够,教师并未充分意识到舞蹈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只是单纯教授中小学生既定的舞蹈动作,让中小学生空有一身舞蹈技巧,却未能较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所在,由此而来的学习并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中小学舞蹈教学中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

舞蹈的类型多种多样,且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而来的。舞蹈的种类包括民族舞,有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实际上,舞蹈也是对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一种继承和传承,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使传统的民族精神与当今时代完美融合。然而,纵观当前现状,中小学舞蹈教学之中对于民族文化的渗透力度还明显不够,教师在教授舞蹈之前甚至很少会让学生去了解舞蹈的文化背景以及舞蹈表达的情感,这对于后期更好地学习舞蹈造成了不利影响。舞蹈在教学过程中变成了一板一眼的动作,动作即使标准,但也缺少了文化与内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评价学生舞蹈水平的标准也是着眼于学生的舞蹈技巧方面,对于学生在演绎舞蹈时表现出来的张力和内涵关注较少。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更为关注动作的技巧,而忽视了舞蹈所要传达的精神,由此而来的舞蹈空有外表之美而并无内涵。

三、中小学舞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改进方法

(一)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应该强化中小学生的坚韧品格

在中小学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舞蹈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意识到舞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优美的身形和气质,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坚韧的意志。尽管舞蹈是十分优美的,然而,对于舞蹈动作的练习还是较为艰苦的过程,能够克服学习舞蹈面临的重重困难坚持下来,再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耐力和良好的品格。学习舞蹈,不仅包括心理层面的困难,同时也包括身体层面的伤害,心理上需要有面对挑战困难的勇气,身体上因为练习舞蹈的过程中可能身体会受到伤害,肉体上会有真实的痛感,更有甚者会造成身体很大程度的伤害。在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而坚韧的意志力最好从小就开始培养,这将会成为伴随一生的财富。

(二)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应该强化中小学生的团队精神

舞蹈分为单人舞和集体舞,单人舞中舞者需要完成自己的动作,而在集体舞中,舞者不仅需要完成自己的动作,也要充分考虑并配合其他合作者的动作,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更为完美地完成优美的舞蹈作品。由此可见,舞蹈之中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也应该从中小学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团队与合作的重要意义。反之,如果没有集体观念,对于舞蹈是十分不利的,即使个人的动作再完美,如果没有其他成员的配合,大家不能齐心协力,那也无法完成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一方面要从理论上引导学生懂得集体和团队的重要内涵,另一方面可以从实践方面让学生身体力行,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学之中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并且以小组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成绩,由此一来,学生不仅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舞蹈技巧,同时也能够心系他人,为团队的荣誉贡献力量。

(三)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应该强化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

小学德育的内涵篇(11)

爱是教育之基 德是教育之本

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美的教育”。党的十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以德为核心开展的“美的教育”,才有内在发展的动力。

为此,学校寓爱于教,寓德于教,在教育实践中,将爱和德融入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坚持“见贤思齐,见智思学,见美思从,怀兰蕙之心,践虞舜之行”的尚美情怀,爱人以德,以爱立德,爱德尚美,培养师生的高尚的道德素养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追求美的世界。

追求美的教育 锻造美的人生

“美的教育”有“情”和“能”两个维度。“美的教育”是一种“情”的教育,内化于心的美是一种情感;“美的教育”是一种“能”的教育,外显于形的美是一种能力。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学校以“打造美的校园、培养美的教师、培育美的学生、影响美的家庭、创造美的世界”为追求,以“创设美的环境、研究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培养美的习惯、锻炼美的体魄”为途径,以爱和德丰富美的内涵,以智和慧创造美的境界,美的人生。

深挖美的内涵 营造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