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乡村建设成效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55

乡村建设成效

乡村建设成效篇(1)

abstractthe 3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entral committee indicated that modern agrilculture development was the basic direction promoting country reformation and develompent,developing high-efficiency agrilculture w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new socialist contryside construction, which had enhancement in achiev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rural areas.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c about high-efficiency agrilcultural demonstration garden in shuangquan village of jiangcun township anyang city was coming into view gradually.

key wordshigh-efficiency demonstration garden; achievement;implication; anyang henan; shuangquan village

农业是安阳市的传统优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阳市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显著增加。但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低,区域性规模经营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低等问题日益显现,而且严重制约着安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8年安阳市蒋村乡双全村在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反复调查论证基础上,做出了招商引资,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的决策。经过2年的不懈努力,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1双全村基本社会和经济状况

双全村位于安阳市蒋村乡西北部,下辖5个村民小组。共有1 135户,户籍人口3 998人。耕地面积165 hm2,其中一类地面积逾133 hm2。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 800元。

双全村地处平原与丘陵接壤地带,自然条件优越。土质较好,村域内有一小型水库,地表水源比较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特别适合蔬菜种植。

近年来,村“两委”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双全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2008年利用招商引资引入了现代化公司在村里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500个,优质无公害农产品1 000 t,并且可以带动双全村30%的农户走上致富道路。该示范园区建造日光温室,其标准化设施使蔬菜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按照无公害技术规程操作,对保护土壤、大气及水源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该示范园区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优特品种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双全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基本情况

2.1园区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起点[1]

园区位于双全村东南方向,紧邻姬红线,交通便利。园区利用本地区位、交通优势,以建设、发展蔬菜产业为主,依托现代化的大公司,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建设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化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现代农业发展。园区计划3年时间建成,占地面积46.7 hm2,预计投资1.4亿元,计划带动周边建成温棚666.7 hm2左右。园区1期工程建设时间从2009年1月开始新建,到2009年10月结束,投资金额2 000万元;园区2期工程从2010年5月开始,计划到2010年11月完工,预计固定资产投资金额4 500万元。2009年流转了6.7 hm2土地,2010年计划再流转6.7 hm2。现已建成36个大棚,每个大棚占地面积为666.7 m2,每个大棚投资约为15万元。投资高标准,立足现代化。结构设计上北墙宽大,防寒效果好,能保证蔬菜安全过冬,框架所用钢材专门从青岛引进,达到目前安阳市最高标准,尤其是大棚覆盖采用的是自动卷帘机,操作方便。2009年12月已经开始育苗。

2.2园区发展目标符合现代农业总体要求

高效农业示范园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高效农业示范园既可以为市场提供优质优价廉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为大众提供返朴归真的农业生态旅游等,又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对促进安阳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园区管理运作模式先进

园区由北京一家投资公司出资建设,承担农业部立项的高效农业示范区项目,为农业部在全国设立的400个定点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以研发为主,实行“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该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农业部科研所科研基地。通过新品种培育和改良,最终目标是形成反季节蔬菜集散地批发市场,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业为一体,力争打造

园区基础设施由公司出资建设,包括暖棚、温棚和智能化联动大棚,全部是现代化的大棚。建好后再免费出租给农户,让农户按照公司的合同要求种植蔬菜,公司负责良种供给、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按照合同价格收购。公司在北京等大城市设立办事处,园区产品经大力推介和精心包装将主要销往首都北京及其他几个大城市的大型超市,让公司和农户达到双赢。这种运营模式比较先进和现代化,不同于有些地区,要么是农民集资共建园区,要么是农民自己出资建大棚,达不到规模经营,也分散不了经营风险。

2.4土地流转顺利,农民群众满意

双全村顺利流转了土地,还让农民群众获得了较高收益。双全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400 m2,如果以户为单位流转土地,将不能形成土地规模化。公司先选好拟建土地,农户谁先流转就先付给谁第一年的流转费。2008年流转费的标准是1.05万元/hm2,2009年的标准又上升到1.65万元/hm2,不低于种植农作物的净收入。为了确保农民利益,土地流转的方式采取村民的土地返租给村委会,村委会再转包给公司,土地流转费的发放是在村委会的监督下由公司发给村民,并提前在上一年的9月30日前预付给农户,这让农户吃了定心丸,从而顺利实现了首期6.7 hm2土地的流转。在调研中村民王柯伟告诉我们,他家0.13 hm2承包地已经全部流转给公司。他对于公司的土地租赁流转费标准和公司的经营模式非常满意。他认为土地补偿条件好,将来大棚建好了再免费出租给村民种植蔬菜,并包销产品,风险小,收入高,一举两得。公司承诺等园区建好后,优先租给流转户,这就相当于妥善解决了流转户的就业问题。

3主要成效

3.1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了经济效益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用现代农业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了经济效益。

3.2促进了农业由产品型向商品型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把种植、加工、销售诸环节联结起来,促进了贸工农一体化[2]。目前,已逐步形成市场牵动型、项目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3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3.3促进了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

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中,使人们认识到农业发展必须形成规模优势,有规模才能有效益,有规模才能形成产业化链条。联产承包之后,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带动安阳市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双泉村在园区建设中,始终坚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实行土地“三权”分离,使土地向规模化集中,盘活了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了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

3.4促进了思想观念转变,实现了农村工作方式、方法上的突破

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使人们看到农业并非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从事农业生产并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农业完全可以实现富裕和小康。同时,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建立,克服了过去单纯抓生产、催收催种和习惯于行政命令的做法,逐步走出了一条围绕市场需求,强化技术信息服务搞好农业生产的新路子。

4启示

4.1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是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关键措施,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3]。在这方面,双泉村两委做的比较好,乡、村2级干部团结一心,大胆引入现代化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顺利完成调整地块、统一规划工作,充分发挥了组织、引导、服务作用,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

4.2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加大全面扶持力度

发展高效农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比较大。要改进投入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在地方财政给予必要扶持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大农业招商力度,不断吸引发达地区的富余资本进军高效农业,支持高效农业建设。要通过内部加大扶持、外部吸引资本的方式,形成支持高效农业建设的强大力量。

4.3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致力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引导,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规模大、档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最大限度地延伸优势产业链,切实解决农产品加工、销售问题。发展高效农业,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4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决不能照抄照搬上级文件和外地经验模式,而应该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干出特色,积极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4]。双全村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特别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水土条件,引入现代化的公司投资建设反季节蔬菜研发和批发基地,大力实施安全农业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参考文献

[1] 刘照亭,张玉军,潘跃平,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设计理念、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以江苏省援建的“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09(5):331-333.

乡村建设成效篇(2)

一、基本情况

二、工作措施

(一)严格落实四清两改四严禁要求。根据镇工作部署和相关文件精神,村支两委召开会议,对创建宜居乡村工作作安排部署,实行包保网格责任制,将工作落实到人,确保每项工作落实到位,按时完成。

(二)开展创建宜居乡村工作。根据村民代表大会成立村民理事会和制定村规民约,并且开展乡村振兴文明示范户评选。各网格员入户走访加大宣传四清相关政策要求,发动广大村民群众自觉、主动实施,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沟塘、清理畜禽养殖粪便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室内屋外环境卫生。引导村民改变农村房屋装饰外貌,改变村民不良习惯。开展群众会议宣传严禁秸秆乱烧乱焚和严禁垃圾乱烧。排查私搭乱建和乱战耕地,建立台账,动态监测。

三、主要成效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村在乡村振兴、宜居乡村建设方面取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距市、县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环境卫生标准还不够高。根据当地民族习惯,环境卫生整治效果不明显。二是群众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通过加强宣传,大部分群众参与清洁乡村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有部分群众卫生意识还不够强。三是乡村建设规划水平有待提高。我村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民族文化特色不够突出。四是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健全。由于我村的项目资金很少,土地资源少,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建设资金不足。宜居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村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经济落后,现有资金较难满足宜居乡村建设需求。目前建设成效不明显,距离美丽宜居乡村的目标仍需进一步加强。

五、下步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根据政策文件,细化工作方案,压实每一项工作。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关注宜居乡村建设,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引导村民群众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主人翁”的作用。同时,认真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形成长效管护机制,让更多村民从中受益。

(三)是加大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宜居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发展。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目前申报150亩生姜种植,150亩辣椒种植,300-500亩蜂糖李种植。

(四)创新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继续完善领导干部包组包户,制订服务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驻村工作队激励办法和管理机制。三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继续完善保洁、监管等长效机制。四是继续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动员,充分释放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和创造力。五是大力组织资金保障,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资金筹备,有效发挥对口单位帮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活动中。

乡村建设成效篇(3)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2

近年来,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呈提升转型态势。2016年起,中央财政按照每村每年150万元,连续支持两年,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成6000个左右美丽乡村,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1南平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党的十以来,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南平市紧跟上级部署,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按照“彰显闽北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的思路,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11规划领军,美丽乡村与城镇化实现无缝衔接

建设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道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南平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坚持把中心村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承载点。“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闽北特色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统筹城乡一体”“科学规划建设”等仍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

2013年9月,南平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若干意见》。四年来,科学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为“就地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以延平区为例,2013年制定下发《延平区建设美丽乡村八年行动计划》,明确按“八个好”标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在因村制定规划方面,力争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如樟湖香山村、太平南溪村、夏道洋坑村等地,对房屋进行立面和平改坡改造,融入闽北传统建筑元素,形成良好的整体建筑风貌。在凸显村庄特色方面,强调“显山露水、透绿见景”,如西芹镇高坪村、浆甲村,以自然景观原貌为基础对村容村貌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村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不搞大拆大建方面,坚持将“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如茫荡镇宝珠村、王台镇溪后村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做到修旧如旧,充分展现当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12因地制宜,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模式

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还根据不同村庄具备的不同特点打造最合适的建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浓妆艳抹”“大拆大建”。

一是与造福工程相结合。延平区来舟镇游地村原来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行路难、就业难、读书难、就医难、交流难、娶妻难”和“山边民房溜方危险”的“六难一险”问题。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商议后,提出“借造福工程建新村,整村异地搬迁”的想法。经科学规划设计,建成集环保绿化于一体、总投资1600多万元、占地47亩、可融纳177户村民居住的造福工程。搬到新村后,村民就业有保障,小孩读书有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997元。二是与灾后重建相结合。2010年“6・18”特大洪灾过后,延平区确立了37个集中重建点,集中重建3448户。太平镇儒罗村作为灾后重建村之一,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新村,完成多项工程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4年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c卫生整治相结合。政和县松源村石圳自然村过去遍地垃圾,在松源村支委、妇代会主任袁云姬的带领下,成立了由十个妇女组成“石圳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学习借鉴村庄整治的先进经验做法后,短时间内清理了堆积30多年的垃圾山,修复古井4口、古水渠1400多米,新建石砌沟渠5000平方米,并逐步形成“妇女党员带头、建设理事会主导、村民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卫生整治模式。目前,石圳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乡村旅游业随着环境整治不断发展壮大。

13产业带动,打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造山清水秀、路洁房美的新农村,更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目前,发展特色产业与重点项目也已成为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重要途径之一。松溪县大力开展“七个一”工程,推进农村工作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祖墩乡刘源村充分利用生态茶园优势,坚持规划先行,在龙源茶庄科学布局建设了停车场、休闲娱乐体验馆、农产品展示中心、百竹园、果蔬农场等功能区;同时,使用防腐木建成了部分栈道、观景台、观景亭等设施,打造田园水岸景观;此外,还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注明百竹园中各类竹种在古诗词中的出处,提升文化品位。目前,刘源村已建成功能协调配套、要素完整、特色鲜明的生态茶旅线路,优美的田园风光让冰心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王炳根先生由衷地发出“松溪美乡村,中国瓦尔登”的赞美。

2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南平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要取得长足发展,还需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主力军。当前仍有一部分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必须一手包办,对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建设美丽家园的认识缺位,工作中“上面急、下面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将建设工作一揽子包到底,但全市共有1600多个行政村,若村民的主体作用不发挥、依赖思想不打破、等靠心态不消除,只靠政府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难以持续深入。

22乡村建设特色不足

目前一部分村庄的建设缺乏“特色之美”。在建筑风格方面,有的弃土随洋,只是简单地以城市小区为样板,将村庄建成小规模的“城市森林”,表面上看起来颇有成效,但展示不出闽北民居的特色、体现不了传统文化的特征,留不住美丽乡村的“乡愁”。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村庄经过改造提升后,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经济发展模式仍没有转变,后续发展比较困难。南平市农村土地、山林资源丰富,种养殖点多面广,但特色农业的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小,运作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没有主导产业,没有经济支撑,乡村宜居环境和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23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分建、七分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重建设,也要重管护;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但有的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还停留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阶段,满足于“新房盖好了、道路修好了、公园建好了”,在村容村貌的后续维护和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发展提高等方面,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定村规民约、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更是不足,村级组织尚未形成管理意识,村民尚未形成维护意识,“垃圾随意倒、杂物乱堆放、家禽遍地养”等“脏乱差”现象出现回潮,甚至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3“十三五”期g加快推进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南平市将实施乡村建设“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形成100个“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创造特色,创新发展。

31政府牵头,村民做主

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政府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是“服务员”而不是“包办人”的角色,要继续试行“以点带面”“以奖代补”等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牵头、专家参与、社会投入、村民做主的决策机制,从而真正让村民的思想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延平区西芹镇高坪村后坪自然村,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伊始,采取政府包揽的形式建设乡村,规划设计过于依赖专家意见,不注重村民的想法,导致工作推进难度大。2014年,通过认真总结、转变思路、移交决定权,鼓励村民参与前期规划设计,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起来,干部工作干劲足,群众参与热情高,建设工作持续推动,井然有序。2015年,高坪村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3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乡村建设成效篇(4)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1、缺乏组织保障和强有力的督导机构

绿色村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和统一的政策指导。在实施完成后,由于人为的干扰和蓄意破坏导致绿地逐步减少和消失。

2、资金投入少,政府和部门的重视度不够,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许多地方在进行绿色村庄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难以形成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很多的建设只是停留在完成指标任务,没能把村庄绿化当作造福绿化工程去建设实施。

3、群体认知度、广泛性有待提高

由于对绿色村庄建设认识不够,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职能部门在具体实施或参与建设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必然不同,难以形成建设合力,达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群众的绿化意识淡薄,对于绿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对于绿色村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搞搞清洁卫生,改善农村环境”的低层次认识上,更不能形成错误观念,认为它只是给农村“涂脂抹粉”、展示给外人看的。诚如所言,“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参与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指导。

5、政府唱独角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

许多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

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综合管护保障机制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乡村创建”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是建设“绿色村庄”的责任主体,各行政村是乡村绿化美化的实施主体。各市(区)要成立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办公室,也可以挂靠一个职能部门,配备得力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方案的制定、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各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负总责,要将这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严格考核奖惩,落实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2、多方筹措,加大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财政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加大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经费投入,市(区)要承担管护经费的大头,乡(镇)、村(居)也要相应承担配套经费。综合管护方案确定后,资金是保障,如何筹措资金是保证“四位一体”综合管护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综合管护办公室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作了全面汇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市镇村三级负担概念,即市承担全部费用的70%,镇村承担30%。要按照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计划,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经费、人员工资给予补助。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县乡财政补助等,筹措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资捐建的方式,支持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

3、深入宣传发动、提倡全民参与机制

广泛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宣传教育,强化环境卫生意识,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重要意义和党委、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良好氛围。

4、处理好牵头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越多部门参与对工作开展越有利,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为才有位。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时,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建设合力,把各种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的惠农资金统一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上,使之发挥最优效益。

5、建立健全队伍,强化成效管理机制

各乡(镇)、村(居)也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村(居)要明确一名副职村(居)干部担任管护队长,具体负责“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工作。长效管护人员的配备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根据村庄形态的不同,按照300-500人至少1名长效管护人员的标准配备人员。村委会要和管护人员签定管护合同,落实工作职责、工资报酬和奖惩措施。

6、严格督查考核,确保综合管护工作规范机制

把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列入市全面小康村建设“十百千” 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实事工程的重要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采取年初签订目标责任状、年底考核评价的办法,加强对各地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成效情况的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7、建立“科学选点、典型示范、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把“绿色村庄”绿化美化与目前各部门承担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家园清洁行动以及创建生态村、文明村、卫生村等专项工作结合起来,从中分级确定省、市、县三级示范村,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抓好一批“绿化示范村”,采用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绿化示范项目实行奖励。

8、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投入需求与可能的矛盾。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9、处理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建成美丽乡村。美丽乡村要建,更多村庄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也亟需改善。要结合农村建设的规律,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将增量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并行不悖。要以普惠保基本,以特惠保重点,妥善解决好重点投入与普遍受益、面子与里子、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给予的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也主要用于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制度创新的激励,而不是用于一般性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要运用好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

10、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的关系

我国地域广大,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差异,保持特色。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等应有一些一般性的统一要求,源头上规范,嵌入式管理,防止各行其是,五花八门。牢固树立规划先行、无规划不建设的理念,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标准体系,逐步将标准化工作嵌入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美丽乡村建设除了做好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性公共服务以外,还要在乡村特色上做文章,切实把一些具有特色的古村落保护好,把乡村非遗项目传承好,把优秀的乡村文化发扬广大,而不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

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近年来,部分省份均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自身感到幸福的家园。

参考文献

乡村建设成效篇(5)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动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知识群体将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因此,各地农村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不仅对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农村知识群体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有积极意义。

发挥知识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有利条件

本文中的“农村知识群体”主要是指已经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或来自农村,或长辈来自农村与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始终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各地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村知识群体的作用。

农村知识群体人数不断增多,是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日益重要的基本前提。近年来,特别是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在增加的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岗位对个人的知识、观念等要求不断提高,所以,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大部分人选择了再学习,通过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来接受高等教育,不断提高自己。在这个群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农村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构建了新农村建设潜在的庞大人才资源库。

“乡土情结”是农村知识群体服务家乡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农村知识群体的成员来自农村,他们虽然离开了农村到城里读书或工作,但对家乡有着强烈的眷恋,强烈盼望家乡能早日改变面貌。在他们心里,有着无法割舍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是他们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的内在驱动力。

农村知识群体在知识、技能与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是他们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根本保证。农村知识群体都受过文化、科技、法律、道德以及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他们中一部分人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因此说,他们在家乡建设中不仅有热情,而且有知识和实力,他们的这些优势如果能够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将会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操作成本低为发挥农村知识群体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提供了可能。我国广大农村资源不足、生产效率低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减低发展成本、提高发展效率是我国农村大发展的前提,对广大农村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农村知识群体中,有一部分是在离农村不远的县城工作,他们可以随时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另一部分在离农村较远的城市工作,虽不能随时投身家乡的建设中,但是现达的交通、通讯为他们参与家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便利。同时,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决定了他们把服务家乡建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在发挥农村知识群体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方面,操作成本很低,为他们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

农村知识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缓解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的问题。农村知识群体是家乡新农村建设的“智囊团”。他们受过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同时,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已工作多年,在某方面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联系。他们很多人在农村中很受人尊重,具有一定的威信。因此,不但可以发挥他们在村庄建设中规划、协调各种具体矛盾、监督建设工程等方面的作用,还可以发挥他们在家乡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成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智囊团”。

有利于在农村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氛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步骤和环节,而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农村中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农村知识群体中,绝大多数人都凭借着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考上大学,本身就对周围的乡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有着示范与激励作用。而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知识为家乡做实事,必定能够使这种激励与示范作用更为显著,让家乡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知识的作用和教育的力量,从而坚定广大农民群众重视子女教育的信心,这样就有利于在农村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氛围,从而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有利于建设文明的乡风。建设文明的乡风,首先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新知识能够在发展家乡文化事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家乡策划一系列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的品格,也能够感染广大乡民,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同时,他们的知识与素质也能够引导农民树立民主、法律、讲公德的现代文明道德意识。从而有效促进文明乡风的建设。

第四,发挥农村知识群体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服务农村的重要途径。由于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在工资、工作岗位保障和职业前景等方面存在较强的反差,并且城市便利的交通、发达的通讯、良好的医疗条件、优越的子女教育环境以及丰富的文化生活等与农村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客观条件使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量从农村流失,而社会人才又难以流入农村,从而导致农村人才匮乏。这种状况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我们在逐步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除了支持和鼓励农村知识群体到农村基层就业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服务农村。其中,支持和鼓励农村知识群体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是新知识群体服务农村的重要方式,也是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服务农村的重要途径。

农村知识群体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未充分发挥存在的原因

农村对发挥本村知识群体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农村往往对发挥本村新知识群体作用缺乏积极性和足够的重视,即使是一些认识到本村知识群体作用的农村,大部分也只是认为没有钱就不能办事,只希望本村知识群体在捐钱捐物方面发挥作用。在某些时候这种希望很强烈而会对本村知识群体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从而给双方造成不愉快,打击了本村知识群体服务家乡建设的热情。

农村知识群体自身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很多农村知识群体都有热情去为家乡建设做一些实事。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组织形式,使他们无法跟该群体的其他成员交流信息及寻求他们的帮助,从而使他们或者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打退堂鼓,或者力量单薄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农村知识群体的热情和行动得不到家乡群众的有效支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知识群体在群众中往往以精英姿态自居,对群众不屑一顾,并从心底里把自己与群众隔离开来,从而引起群众的反感。同时,也存在着农村知识群体在支持家乡建设过程中不善于处理与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关系。这些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热情和行动得不到家乡人民的有效支持。

充分发挥农村知识群体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建议

农村要对发挥本村知识群体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各地相关部门和农村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动员本村知识群体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保护他们的热情。要从长远出发,全面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的精神将在农村中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发挥他们在技术知识传播、组织策划文化体育活动及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等方面的作用。因此,除了发挥筹集资金作用外,农村要从长远出发,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保护他们的热情,充分创造相关的条件,全面发挥他们作为家乡新农村建设“智囊团”的作用。

农村知识群体要形成有效的组织形式。有效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利于成员之间了解信息,交流想法,共同策划相关支持家乡建设的活动,从而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形成有效组织形式对于充分发挥农村知识群体在家乡建设中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不同农村它们的知识群体组织形式可能不同。笔者认为,在一些地方农村大学生在自己家乡建立的大学生联谊会就是一个有效发挥他们作用的组织形式。还有,一个运行良好的组织往往有一个核心人物。这个核心人物是组织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所以说,在本村大学生中推选一个核心人物也是形成有效组织形式的关键。

乡村建设成效篇(6)

近几年,在我国支持农村建设相关政策的推动以及农村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改革的影响下,农村经济建设工作逐渐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整体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农村地区的精神生活需求逐渐凸显出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因此新时期十分有必要探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为农村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

1 乡镇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乡镇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联系农村基层群众。乡镇文化一般是乡镇特色文化,并且乡镇文化活动往往由乡镇文化站所组织的、能够与群众产生直接联系的文化工作,借助乡镇文化工作的开展,农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并且借助农民群众的实际参与,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有助于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1]。其次,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乡镇文化工作的开展能够借助文化活动的组织以及文化宣传教育等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在农村营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围,并且在开展乡镇文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能够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各项问题,对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最后,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建设方面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乡镇文化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并且在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农村地区整体文化水平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有助于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良性发展。总而言之,乡镇文化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应用乡镇文化,能够逐步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促使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获得良好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

2 新时期发挥乡镇文化作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乡镇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乡镇文化的重视,唯有借助乡镇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文体服务中心在建设农村文化的过程中就已经初步认识到了乡镇文化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中作出了一定的努力[2]。如梅州市政府提出了《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批准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3-2020年)的请示》,希望大埔县西河镇乡镇文化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出有力的支持。同时,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还积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乡镇文化活动,如在扫街灯日组织开展民俗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丰富村民的节日文化生活;在村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栽种千日红,吸引游客观赏,真正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营造田园景观文化环境。这样,在大埔县西河镇文体服务中心的带领下,该镇乡镇文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因此还需要大埔县西河镇文体服务中心在新时期做出更大的努力,以乡镇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2.1 多渠道引入资金,改善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口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是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开展乡镇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探索乡镇文化建设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进而借助乡镇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多渠道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借以改善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

2.2 文化主管部门加强支持,构建专业乡镇文化队伍

基于乡镇文化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产生的影响,新时期要想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在开展l镇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尽量争取获得主管部门的支持,进而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对乡镇文化站中现有工作人员实施再教育活动,促使工作人员的专业文化素养、业务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等得到有效强化,进而提升乡镇文化建设水平,以高质量的乡镇文化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支持,促使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获得良好的发展[3]。

2.3 加强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文化站文化宣传效果的基础,因此要想保证乡镇文化站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更为先进的文化活动设备,加强对文化活动场地建设的重视,切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

结语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要想改善本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就应该充分发挥出乡镇文化的重要作用,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促使农村文化建设在新时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敏.强化乡镇文化综合站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4):240.

乡村建设成效篇(7)

近年来,吉安县紧扣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省“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五美”建设目标,按照市“八不八多”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镇村联动、村落连片和整村推进为重点,以“三清六改四普及”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村落社区建设为落脚点,强化组织领导,科学进行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动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纵深推进,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4年,累计整合各类资金3.8亿元,重点建设了1068个美丽乡村建设点,涉及农户5.01万余户20余万人,村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居优美村”的目标,打造了一批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功能完善、乡风文明、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葡萄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先进县,连续九年被评为省、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到七个“坚持”: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彰显特色。2006年,县财政投入200多万元,对全县1402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由县建设局聘请省规划设计院专家,对村庄等进行了规划设计。2014年,县财政又投入500万元,选准大气、简洁、生动的庐陵风格,邀请上海同济大学以及省、市专家对全县重点示范镇、镇村联动点和主要通道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突出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彰显庐陵特色、提升建设品位。同时,编制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按照“一村一社区”的模式,稳步推进全县1068个新农村点社区建设工作。

二是坚持镇村联动,城乡统筹。按照“整洁有序、设施完善、民生配套、特色鲜明”的要求,重点打造了19个乡镇圩镇及镇村联动点,全县实现镇村联动建设全覆盖。县本级财政一次性给予每个乡镇奖补资金300万元,并优先安排30亩以上的新增建设用地,撬动每个镇村联动点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在1500万元以上。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先拆后建”的规定,坚决杜绝建新房不拆旧房,结合农村土地“增减挂”试点,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严禁滥占耕地建房等违规行为。仅2013年,全县共拆除空心村20万余平方米。

三是坚持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线,镇村联动必须与产业有机结合。吉安县坚持因地制宜、结合特色的原则,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注重集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为镇村联动注入活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吉安县积极探索推进产业“接二连三”的发展新路子,抓龙头、抓特色、抓规模,进一步巩固横江葡萄、肉鸡、肉牛、生猪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井冈蜜柚、绿色蔬菜、花卉苗木、高产油茶等新兴产业。县财政每年安排630余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余家,发展社员15000余户,实现产值达7个多亿。发展“一村一品”村631个,占新农村村点数98%以上,农民参与度达95%以上。

四是坚持带状推进,示范引领。为适应镇村联动建设新形势、新要求,吉安县将以往分散建点向带状推进转变,通过建设一条带,引领一整片,带动推进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2012年起,高标准打造了大广高速、105国道、敦永线主要通道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2013年,按照“灰裙白墙红屋顶,错落有致马头墙”的庐陵风格特色,重点打造敦永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百里示范带,2014年重点打造了吉新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百里示范带建设,2015年着重建设吉福公路和高塘物流园至凤凰高新区沿线美丽乡村提升工程,到2016年,全县主要通道沿线村庄全部能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

五是坚持制度创新,长效管理。健全和完善了村民理事会和项目管理机制。全县所有村点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并与村落社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选举威望高、影响大、责任心强、肯为群众办事的老党员、老村干、老教师达614人,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事会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村落社区机构,组建了“一组二队三会四室五中心”。同时,积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后续管理,确保每个村点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形成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长效机制。

六是坚持美化环境,巩固成果。2008年以来,按照“3+5”模式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全县建立垃圾分类屋215栋,建成垃圾处理中心1个、垃圾中转站4个、焚烧炉58个。县里每年落实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建立垃圾清扫、清运、回收制度和垃圾处理网络,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县19个乡镇均成立了城管中队和环卫所,聘请人员组建了专职管理和保洁队伍,对全县19个乡镇城管中队和环卫所的工作人员,定编不定人;对村庄保洁员,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安排低保待遇以保证保洁员的工资待遇,采取“县补一点,乡镇支持一点,村民集资一点”的方式,县财政奖补100元/人・月。同时,结合森林乡村创建活动,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点的绿化力度,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绿化格局。

七是坚持适度超前,稳步推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启动奖优罚劣机制,按年终考核成绩,对倒数第一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取消年度农业农村工作评先资格;坚持典型培育与面上工作、阶段成效与长远发展、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相结合,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办法,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合理确定考核分值,严格进行考核,每年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乡镇”、“十佳精品点”等评选活动,组织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学习观摩,树立典型,带动发展。2015年,全县19个乡镇可达到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工作要求;吉安县20户以上实施了规划的村1402个,至2014年底已完成美丽乡村建设997个,按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推进,到2015年,全县100%的乡镇和50%的村庄可以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到2020年,全县100%的村庄可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

二、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有待提高。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是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镇、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癣”回潮现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必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三是建设标准有待提高。较大部分的新农村建设点的建设工作主要还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三、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是强化村民自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村民能了解和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强化村民自治作用。

二是改进筹资方式,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每年财政预算专项安排美丽乡村建设管理资金。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管理,尽可能减少或者取消由乡镇按比例配套建设资金或向农民集资、摊派的做法。对一些社会效益较好、盈利能力较差的村级小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如村庄垃圾处理、农村机耕路、排灌渠道、农业特色基地、安全饮水工程、山塘小水库、旧村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工程建设和管理,以引导为主,在农民群众有较高积极性的基础上,由村两委会牵头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和管理,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或通过“以奖代补”等特定扶持政策给予支持。

乡村建设成效篇(8)

市属市管辖,地图面积1032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街镇224个行政村,52万人口。近年来,市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把创立百里生态文明走廊作为整市推进乡村洁净工程的切入点,集全市之力开展了一次大张旗鼓的集镇和乡村情况整治攻坚战,具体掀起一场乡村洁净卫生革命,大手笔打造文明生态新村。经由努力,全市乡村生态情况和人居情况发生宏大转变,农民群众精神相貌面目一新,乡村社会事业分明提高。

二、市乡村洁净工程的首要作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市把乡村洁净工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问题,明确做好定位,科学制订乡村洁净工程总体施行方案,确立了乡村洁净工程三步走的施行方案,从20xx年开端启动乡村洁净工程,提着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乡村13其中小集镇和224个行政村的情况整治工作目的。第一步:以嘴4其中心集镇,3个城乡结合部,316国道、302省道、县级干线公路179公里沿线乡村农户的情况整治为重点,一线穿珠,快速打破,用一年的时间完成。第二步:在稳固179公里干道沿线情况整治效果的基本上,再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一切县乡道路2条通村大循环道路沿线乡村及4其中心集镇、5个小集镇的情况整治工作,力争全市13其中小集镇及2/3的村完成情况整治任务。第三步:具体推进乡村洁净工程,对全市残剩1/3的村组进行具体整治,对曾经整治的13其中小集镇和2/3的村进行提档升级。市的首要作法是:

一是认真编制镇村规划,科学领导乡村情况整治。乡村规划是乡村整治工作的行为原则,市把集镇和乡村规划作为乡村情况整治的龙头工程,坚持“分步施行、重点打破”的准则,结合实践状况和各个集镇乡村的地舆特点、房屋近况等,编制完成了72个乡村、4个集镇情况整治和基本设备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对平面结构、房屋造型、道路、供排水、垃圾填埋点、绿化、电力、电讯、文明体育、卫生设备等进行科学安排,统一向农民免费供应22套环保节能新式民居设计方案,做到一个规划管总,一张蓝图绘究竟。防止了“乡村规划墙上挂挂、乡村规划不断转变、建房规划只是村组长一句话”的景象发生。

二是大力施行“五清”工程,彻底根治乡村脏乱差景象。针对乡村脏乱差景象,开展了以清垃圾杂物、清乱搭乱建、清乱堆乱放、清污水淤泥、清各类路障为首要内容的“五清”工程,然后完成了柴草归院、垃圾归点、禽畜归圈、污水归池,还履行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一年多来硬化场院5700多户,乡村植树4.5万余株,装置太阳能路灯250多盏,村容村貌面目一新。

三是增强乡村基本设备建设,为稳固乡村情况整治效果发明前提。该市以道路、排水、安全饮水三大工程建设为重点,抓住国家、省支持通村公路建设和安全饮水工程等政策时机,投入1.1亿元,建筑通村公路790公里,在全省领先完成了村村通;投入1300多万元,新建安全饮水工程3个,3万多农民用上安全水;投入500多万元,把城市自来水管网向城郊乡村延长,使城郊7个村1.5万农民用上城市自来水。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发起2700多户农民硬化了场院,建筑排水沟230公里。

四是大力施行“一建三改”,消除脏乱差的首要源头。他们把施行“一建三改”作为处理乡村脏乱差的治本办法,以“气化”带“净化”、促“硬化”、扩“绿化”。投资1000多万元,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做到“一建三改”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当前,全市已完成乡村户用沼气3910口,购置沼气服务车2台,组建沼气协作社2家。“一建三改”不只变废为宝,处理了乡村动力问题,加速了乡村洁净动力的发展,并且较好地处理了农户污染源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了乡村生态情况。

五是着力打造生态景象,促进乡村情况提档升级。依照生态顺应性、生活有序性、经济延长性和视觉结果性的基本要求,着力打造“一村一景”,把纯真的情况整治与乡村生态景象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精雕细镂,克勤克俭,突出特征,画蛇添足,对沿线乡村70%的残垣断壁进行整修正造,构成功能性景象墙,彰显了鄂西北民居的古朴风情。在农户房前屋后开发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圃周围装置颜色各别的木栅栏、篱笆笆,点缀美化农家天井。积极应用乡村现有的水塘、古井、树林、沟渠等资源,积极打造富有乡村地区特征的绿树成荫、小桥流水、荷塘月色的田园生态景象。

六是构建乡村洁净工程长效机制,避免乡村情况卫生反弹。为稳固百里生态走廊创立成效,积极探究坚持乡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首先,装备垃圾容器。为调查决农民垃圾无处倒的问题,李楼办事处在工作实践中探究创造了经济适用、美观不吝啬、巩固耐用、易于创新、表现生态环保理念的水泥预制垃圾容器,并在垃圾容器上制造“李楼是我家、洁净靠大家”等富有人文气味的宣传用语,在农民群众中到达润物无声的宣传结果,遭到农民的欢迎和赞许,很快在全市推行,构成了一道别样的景色线。其次,坚持乡村卫生保洁队伍。按每40—50户装备一名卫生保洁员的规范,装备了200多名农民卫生保洁员,专门负责垃圾搜集、清运、分类处置、集中填埋工作。其三,坚持乡村卫生审核奖惩准则。村组干部对卫生保洁状况一天一检查,一周一评选,乡镇办一月一审核,一月一兑现,该奖则奖、该罚则罚,保洁人员工资按每人每月150元规范由市财务统一担负,乡镇办担负每人每月50元的奖励工资

七是大力发展天井经济,拓展农民增收的新空间。经过乡村情况整治和“一建三改”,不只处理了脏乱差问题,并且在农民房前屋后腾出了很多闲置土地。对此,该市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领导农民开发应用闲置宅基地,发展小菜园、小果园等经济高效作物和养猪、养兔、养禽等养殖业,构成了猪沼菜、猪沼果等分歧特征的天井经济,百里生态文明走廊沿线共开发应用闲置土地2300亩,农民发展天井经济户平增收20xx多元。

八是大力推进集镇情况整治,发扬集镇示范带动效应。针对乡村村镇功能弱化的近况,把小城市的治理理念融入到乡村中心集镇整治中,用整治小城市的理念整治集镇,加大集镇基本设备投入力度,配套完善水、电、路、通信等各项基本设备建设,建设中心绿化场地及公共活动场合,提高集镇功能,打造宜人居、宜兴业、宜转移乡村充裕劳动力的现代化规范区域中心。

三、市推进乡村洁净工程的启迪

市乡村洁净工程的施行,不只使乡村生态情况和人居情况发生了宏大转变,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并且使农民群众精神相貌面目一新,促进了乡村社会事业的具体发展,亲密了党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络,进一步加强了乡村基层组织的战役力和凝集力。经过对市的学习调查,我们深受启示:

一是必需增强领导系统建设,充分发扬基层党组织的战役碉堡效果。市委、市县政府成立由书记、市长挂帅的乡村洁净工程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组织工作专班,由市文明办详细负责,坚持高密度的巡查领导、高质量的现场批示、高强度的检查督办、检查评选,分阶段层层推进。乡(镇、办)、村两级党组织也响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两级干部常常深化一线,面临面逐户做好农民工作,整治情况,美化家园。

二是必需增强督办检查,营建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坚持天天巡回检查乡村情况整治状况,在电视台、电台、县政府站天天宣传报道整治工作正反典型,每月对沿线各村组整治工作进行一次评选传递,每季度组织一次各乡镇党委书记互相观摩点评会,然后使各乡镇办各村组个个有压力,构成了你追我赶、明争暗赛、争创一流的工作气氛。

三是必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扬农民在乡村洁净工作中的主体效果。坚持以教育为主、以典型领导为主、以党员主干带动、以奖励资金鼓励为主的“四为主”准则,宣传、发起、领导、支持农民整治乡村情况,干部执行包保制,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激起了农民的参加热情,改动了农民的生活观念和卫生观念。

四是必需增强创新认识,充分尊敬基层干部群众的创始精神。各乡镇办在尊敬农民志愿、尊敬生活习气的基本上,立足实践,走出了一条花钱少、奏效快的成功路子。如水泥管式五颜六色垃圾容器、五颜六色木栅栏、景象墙等亮点都是该市李楼办事处党委书记汪艺琼在实践中发明出来。

五是必需增强资源整合,坚持以农民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乡村洁净工程虽说不是大拆大建,但也需求基本的资金保证。市坚持量入为出的准则,切实做到“四个不”:即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强迫敕令、不添加村组债权、不添加农民担负,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大力施行以城带乡、以工补农。采取向上争一点、财务奖一点、部分帮一点、乡镇办出一点、农民筹一点“五个一点”的方法,保证了资金的正常投入。

四、对我区推进乡村洁净工程的几点建议

基于市乡村洁净工程的成功作法,对改善我区乡村基本生产生活前提和人居情况,提高乡村文明水平,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领导性。依照全省“乡村洁净工程”施行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乡村家园建设行动方案”施行的实践,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施行“乡村洁净工程”的主要意义,增强组织领导。施行乡村洁净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是具体贯实科学发展观的详细表现,是处理民生问题、维护农民好处的主要载体。要围绕建设有地区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总体要求,以乡村“家园建设行动方案”为平台,充分发扬县政府主导和农民的主体效果,组织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切实处理乡村存在的“脏乱差”问题,改善乡村基本生产生活前提和人居情况,倡议科学文明的生活方法,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具体提高。要把施行乡村洁净工程作为当前我区“家园建设行动方案”的一项重点内容,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坚持专班,制订方案,落实经费,切实抓好组织施行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内容和要求。我区“乡村洁净工程”要突出“村容整洁”,着重在整治乡村情况、处理乡村情况“脏乱差”上下功夫,还增强乡村规划建设和基本设备建设,为具体建设革新农村打下基本。一是开展基本设备建设。凡已归入“家园建设行动方案”年度方案的村,要在村湾情况集中整治的基本上,开展“四通四改一化一室一场”基本设备建设。尚未列入“家园建设行动方案”的村,先集中整治情况,再在今后年度开展基本设备建设。二是抓好情况卫生管治。①肃清垃圾杂草。肃清村湾内道路沿线、公共活动场合和房前屋后的垃圾、杂草,村内设置联户垃圾池或装备垃圾桶,坚持“村搜集、乡转运、区处置”的垃圾处置系统。②搞好水情况综合整治。清算排水水渠和水池,有前提的村要对排水沟硬化,逐渐执行“雨污分流”。当家水池执行植被护坡,坚持简略污水处置设备。③肃清抛弃建筑。撤除占用公共道路、公共场合的乱搭乱建建筑和抛弃建筑,正在施行“家园建设行动方案”的村要撤除抛弃猪圈、牛栏、茅厕。④规范村湾堆放。清算农户房前屋后堆物,领导农民把耕具、柴草、杂物等有序堆放在房屋天井内或村里指定地址。三是抓好村湾规划建设。乡村洁净工程要在规划领导下进行。尚未施行“家园建设行动方案”的村,要抓紧制订村湾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绿化专项规划等三种村湾规划。

乡村建设成效篇(9)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新农村的建设从2005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到2012年十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说明新农村的建设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直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紧张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缓解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幸存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地深入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学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在乡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生态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的发展直接受益的是当地农民,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农民可以通过推销生态农产品,加盟生态旅游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乡村的生态旅游建设可以把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乡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民以土地为生的传统理念,促使农民产业的变革,增加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可以在农民中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3、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条件为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它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村的旅游资源将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也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效地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农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径和发展的契机。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分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基础的有力的支撑,农村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农村形成新的文明风尚。发展生态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而成为文明卫生的公民。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变。旅游对于环境卫生的要求有利于改变乡村的风貌,建设文明的新农村形象,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整个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发展乡村的生态旅游业、改变了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传统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系统的指导理论,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协调,注重两者之间的整体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把握两者而发展之间的切合点,强调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相互之间相互调节。第三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注意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

2、城乡一体化理论。

该理论要求从整体上看待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并从整体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总,逐渐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努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居住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推进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向城市一体化进程方面发展的进度,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3、乘数效应理论。

该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出现了乘数效应。乡村生态旅游的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化发展,并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增加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作用让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一)构建理念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理念。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发农村的生态资源的建设。开发生态的体验和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各种生态需求。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为新农村的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占到了一个有力的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

1、生态旅游建设要惠及所在社区的农民。

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惠及当地的农民,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使得农民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农民作为建设的主体,作为服务的主体以及开发的主体,最后发展为利益的主体,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兼顾农村的现实条件:农村的生产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多等方面的问题,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就业。要保证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报酬的保障,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充分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让农民可以利用生活资料来通过旅游经济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旅游业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农民的思想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利用本土的风俗文化为生态旅游和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观念和良好的风尚。

2、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突出地方的特色。

乡村的生态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审美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我国农村的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大,而且品种多样。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当突出乡村的自然风光的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从而满足旅客的审美需求。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的中心,结合乡村的生态旅游资源,达到两者之间的充分的整合,以旅游业的发展引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中环境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建设乡村的旅游品牌,发展品牌效应,从而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乡村的旅游资源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导致地区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的发展,让村民参与其中,建立起新农村建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融合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的市场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政府要协调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旅游业向精品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要保障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

(二)做好科学的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环境规律,在开发农民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规划和设,处理好两者发展之间的规划,同时也要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发挥当地的特色,推动农村的建设在合理化的轨道上向前迈进。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尊重地区的差异以及发展的规律,对产业进行民缺德定位,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同行,应当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乡村的生态旅游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乡村建设成效篇(10)

(一)天津市乡村公路地区发展不平衡

受到地理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天津市各区县乡村公路的发展水平不一致。靠近中心城区的近郊区发展相对较快建设标准、技术等级也较高路网也较完善而地区各区县相对发展较慢。同样各个区县内部各乡镇的公路发展水平也不相同。一般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大洼地、洪涝地、山区等不良地形的地区乡村公路相对稀少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

(二)天津市乡村公路的通达深度不够

作为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天津市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和全国兄弟省市相比相对较小。全市农村共有村落总数3900多个,其中有村委会建制的行政村3838个。另有规模相对较小、不设村委会并由邻近行政村管理的自然村67个。其中未通油路的自然村还有27个,这27个村集中分布在天津北部蓟县山区。当地经济欠发达,乡镇政府筹集资金比较困难,而且这些自然村的周边山势险峻逢路必开山选择便捷通达的村路线位相当困难,通达路线较长受益人口较少益群众筹集资金困难工程难度很大。由于没有油路、交通闭塞当地经济相对滞后。

(三)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技术水平不高

与干线公路相比乡村公路处于无专职养护机构、无固定养护人员、无稳定养护经费、无专业养护机械的“四无”状况大多数乡村公路属于非专业养护,由沿线村民群众兼职进行季节性养护或统一组织村民进行突击性养护。从事乡村养护的人员不固定对公路知识了解不多不懂技术规范和养护技术要求,养护工程技术力量薄弱加之缺乏养护机械,养护使用的多是简单的手工工具,造成乡村公路养护作业效率低、效果差、质量没有保证致使公路的服务能力下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管理观念薄弱

对于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重建设轻养护的观念严重导致乡村公路养护政策不完善、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失养现象很普遍~路政管理触及不到村道。因此,这类公路损坏严重~造成财力浪费。在乡村公路大规模建设后乡村公路的长效养护机制和路政管理急需建立和完善。

二、天津市乡村公路发展对策

(一)提高乡村公路建设水平

“十二五”期间天津乡村公路建设主要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围绕市域城镇、新农村布局规划对规划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的道路进行提级改造改善公路服务水平。加快乡村公路低标准桥梁改造和待修路段的大修改造解决“断头路”问题提高乡村公路通

(二)加强乡村公路发展规划研究

公路网规划是公路建设的重要依据科学制定乡村公路规划~加强乡村公路发展规划研究。能够保证乡村公路网的合理布局克服乡村公路建设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实现有计划、更协调的建设发展提高全市乡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效益。

(三)推进乡村公路建养管协调发展

以“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树立乡村公路“建设是基础、养护是根本、管理是保证”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明确和理顺“建、养、管”之间的关系着力把路政管理延伸覆盖到乡村公路~做到乡村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四)强化乡村公路发展考核

乡村建设成效篇(11)

(二)工作目标: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独具县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优秀乡村旅游示范点,全面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年实现“135”目标,即每个乡镇着力打造1个以上乡村旅游点,全县建成3条乡村旅游线,创建具有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点5个以上。到年,创建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全县形成一乡一主题,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加强引导,示范带动。积极融入省、市发展乡村旅游大局,以科学规划引领,以项目建设带动,以典型示范引导,以宣传促销造势,努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突出特色、狠抓重点、扶持典型、培育品牌,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

3、市场导向,注重效益。根据客源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建设吸引力和生命力强的乡村旅游精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以人为本,持续发展。拓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安全、周到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两区四线”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以旅游区、生态园景区建设为重点,尽快打造一批有亮点和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产品。全力推进沿国道、省道、和以设施栽培等高效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村体验旅游。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现有条件,按照“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活动”要求,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产品进行整合,科学设计乡村旅游线路,组织开展以赏花游、体验游、休闲游、文化游等为主题的乡村游活动。

(三)建立功能配套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食、宿、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治理村容村貌;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农家乐”饭店、农副产品销售点、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县城区重点加快旅游购物市场、餐饮和娱乐设施等建设。

三、实施步骤

(一)资源普查阶段

在县旅游部门具体指导下,各乡镇抓紧开展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摸底工作,重点对资源特色、民族风俗、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等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普查,并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初步发展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开发建设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二)规划编制阶段

由县旅游部门牵头,根据资源普查和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情况,组织并指导各乡镇抓紧开展旅游乡镇、旅游特色村的规划和项目开发建设方案编制及评审工作。

(三)开发建设阶段

按照“分期开发、分类指导、成熟优先、持续推进”的原则,在县旅游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各乡镇按照审定的规划方案,抓紧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力争在短期内打造一批有亮点和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产品。

(四)验收评比阶段

结合县综合目标考核,县旅游局牵头,分别对各乡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评比,对全县乡村旅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农村新兴产业,乡村旅游既有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农村服务业发展和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也有沟通城乡居民和谐交往、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富裕、文明、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功能。发展乡村旅游,意义十分重大。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县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

(二)加强协调配合,构建乡村旅游联动合作推进机制。县旅游局作为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谋划好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重点做好规划定位、资源整合、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产品包装、宣传推介、组织协调、考核评比等工作。各乡镇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主体,要统筹好本乡镇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抓好资源发掘、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基础建设、引资融资、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等工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重点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基础建设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要加强协调配合,用足用好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旅游政策扶持和发展专项资金;要将乡村旅游工作融入全县“三农”工作大局,整合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