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教学概论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4 16:33:48

大学教学概论

大学教学概论篇(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6-0115-02

【Abstract】Thispaperfirstintroduces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whichintendstorevealthatitisapowerfulcognitivetool.Then,theauthorlistssixcommonconceptualmetaphors,expectingtofacilitatebothEnglishlearningandteaching.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AbstractconceptionConcreterepresentation

一、引言

传统上,隐喻被看成是特殊的修辞格,只是文学家、修辞学家的事,然而认知语言学家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对Ungerer和Schmid而言,隐喻是从“始发模型”(sourcemodel)向“目的模型”(targetmodel)的映射。Lakoff和Johnson也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他们还认为,隐喻的核心特征是它不是个别语言表达及其含义的特征,而是整个概念域之间隐喻关系的映射。总之,认知语言学家把隐喻看成是对意义进行识解的结果,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

美国心理学教授DavidCarroll从非字面意义的理解对隐喻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隐喻主要是用来表达那些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概念隐喻理论主要来源于Reddy1979年发表的著名论文“TheConduitMetaphor”。对Reddy而言,隐喻在思维中,而不是在语言中。概念隐喻理论提出概念隐喻和隐喻语言是不同的,前者是原领域和目标域间的系统性映射(mapping),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体现。例如:

1.Yourargumentdoesn’thavemuchcontent.

2.Yourargumenthasholesinit.

3.I’mtiredofyouremptyargument.

4.Yourargumentwon’tholdwater.

5.Hisargumentwaswatertight.(无懈可击的)

上面每个句子都是隐喻句,但是所有句子都来源于一个概念隐喻:Anargumentisacontainer.(争论是容器),以上例句都是这个概念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

二、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经验是可以重构的,而概念隐喻往往是经验重构的手段。隐喻是指意义的转变,即一个词项的意义转变为另外的意义。而概念隐喻中意义的转变是指一种成分的意义转变成另一种成分的意义。如marrying(结婚)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品质married(已婚的)或物marriage(婚姻)。一般来说,通过概念隐喻进行意义的转变的部分原因在于能够拓宽意义空间。比如marrying这个过程意义可以转变为另一个过程意义,如,marryingtoforget(结婚为了忘记),或者把过程意义转变为品质意义,如,marryingwell(嫁得很好)。但是用marriage这个词却可以把过程或过程中的品质重构成物体,如,anextremelyshortmarriagetosomeoneelse(一段和另一个人的极其短暂的婚姻)。这样的话,概念隐喻的手段可以重构我们的包涵各种关系的现实经验,可以帮助作者概括社会历程、描写、分类及对它们作出评价从而对语言学习者有重要启示。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概念映射,它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其实质是概念性的(conceptual)、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Ungerer&Schmid,1996)。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人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而概念隐喻是通过语言隐喻体现出来的。在概念隐喻“Anargumentisacontainer.”中,争论并不是容器,但它通过隐喻被概念化成像容器一样的事物:可以完好无损,密封性好,也可以是有漏洞的,甚至可以是空的或充实的等等。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使用的六大基本英语概念隐喻

长期以来,人们在英语学习及教学中仅仅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忽视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概念系统。这一弊端就造成了英语学习者缺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这对英语学习者掌握地道英语造成了障碍。接下来将介绍几种基本英语概念隐喻,期待能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或教学有所启示。

1.Timeismoney(时间是金钱)

英语学习者的书面或口头表达中通常会用到结构“spendtime(in)doingsomething”,学生或教师对这个表达一般都不会意识到这个表达实际上是蕴涵在一个基本的概念隐喻TIMEISMONEY中的。由于受TIMEISMONEY概念隐喻的影响和制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用来表达钱方面的词,如:waste,give,spend,runoutof,worth,save,cost等都被广泛地运用于对time一词或有关词汇的描绘。知道了这个大的概念隐喻,我们对以下英语句子的理解就透彻多了。

(1)You’rewastingmy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

(2)Wearerunningoutoftime.(我们快没时间了。)

(3)I’veinvestedalotoftime.(我投入了很多时间。)

(4)Itcostmethreemonthstodothis.(做这事花了我三个月的时间。)

由此可见,英语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描述通过可感知的金钱具体化了。

2.Peopleareplants(人是植物)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5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句子“Aromancewasbudding.”(浪漫的爱情之花就要绽开。)在学习概念隐喻之前,我没有深层次地认识到这里出现了概念隐喻PEOPLEAREPLANTS。这个概念隐喻说明人像植物一样会经历生、老、病、死。如例句,Agewitheredher.(岁月让她出了老相),说明人会像植物一样枯萎老去。再如,Heisagreenhand.(他没有经验,是个新手。)这句话说明他在某方面还年轻,就像植物没长成熟一样。像这样把用于源域(plants)的词用到目的域(people)的英语表达有很多,以下将列举数例仅供大家更多地了解概念隐喻Peopleareplants。

(1)Foolsgrowwithoutwatering.(朽木不可雕。)

(2)AccordingtoJones,hisclassroomisfullofbuddinggeniuses.(据琼斯说,他班上全是小天才。)

(3)Ifyoudesirepeace,cultivatejustice.(如果想得到和平,就得匡扶正义。)

(4)AfterDonald’swifedied,hedecidedtopulluprootsandgotolivenearhisdaughterinScotland.(自从妻子死后,唐纳德决定离开原籍搬往苏格兰离他女儿近些的地方。)

3.Theoriesarebuildings(理论是建筑物)

我们知道,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见如下英语表达:

(1)Weneedtobuttressthetheorywithsolidargument.(我们要用有力的论据支持这个理论。)

(2)Thefoundationofthetheoryisshaky.(这个理论的基础动摇了。)

在上面的两个例句中,buttress(扶壁),solid(坚实的),foundation(地基),shaky(不稳固的)本来是用以描写“建筑物”的,但是却被用于描写“理论”。因此,这里就出现了概念隐喻Theoriesarebuildings。

建筑物自古以来主要供人们居住和工作所用,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所以人们自然地会把更多的事物的理解基于建筑物之上,比如,人们还会把争论、健康等通过建筑物来理解,如:

(1)Theargumentcollapsed.(论据“坍塌”了。)

(2)Ifyouworktoohard,yourhealthmaycollapse.(如果你工作太累的话,你可能病倒。)

4.Lifeisajourney(人生是旅行)

日常英语中通常有以下表达:

(1)Givethechildrenagoodstartinlife.(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

(2)Hercareerisatastandstill.(她的事业停滞不前了。)

(3)Areyouatthecrossroadsinyourlife?(你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吗?)

我们分析一下这些例句,就知道它们是概念隐喻LIFEISAJOURNEY的具体语言表现。在这个概念隐喻中,JOURNEY(旅行)这一形象具体的事物能帮助人们理解和体验LIFE(人生)这一抽象概念。我们可用以下图式简单分析:

源域目标域

旅程人生

旅行者人

起点出生

美景成功

困境失败

目的地死亡

由此可见,人们通常会用具体的旅行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人生从而形成人们常见的概念隐喻:Lifeisajourney.

5.Allthingsaremen(万物均可看作人)

英语表达“1980sawgreatchangesinGuangzhou.”(1980年广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属于隐喻表达法。此句用年份作为“感觉者”,赋予时间感官,这种表达有些“变异”的味道,但是当我们把它看作是概念隐喻ALLTHINGSAREMEN的具体语言表达时,我们就不会感到难以理解了。其实这个极具概括力的概念隐喻就相当于英汉语中的拟人(personification),这种隐喻手段往往将人的各种属性映射到事物上,使之人格化。以下将列举一些基于概念隐喻ALLTHINGSAREMEN的英语表达,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类隐喻。

(1)InOctoberlastyear,HongKongwasundertheattackofanimmensefinancialturmoil.(去年十月,香港受到特大的金融风暴冲击。)

(2)Aliegoeslalfwayaroundtheworldbeforetruthhastimetogetitstrouserson.(真相还来不及穿上裤子,谎言便已经走遍了大半世界。)

(3)Justasclothescanmaketheman,officebuildingsoftenspeakvolumesforacompany.(正如人靠衣装一样,办公大厦也往往能说明一家公司的个性。)

6.Ideasarefood(思想是食物)

食物是人们摄入体内用来维持生命的,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这样,我们常见到用食物的特征来描述思想就不奇怪了。欣赏以下列举的有关概念隐喻IDEASAREFOOD的英语表达。

(1)Wewishhewouldnottakeourtimeatmeetingstoofferhishalf-bakedideas.(我们但愿他不要在会上提出他那不成熟的意见,花费我们的时间。)

(2)Hedigestedeverythinginthebook.(他领会了书中的一切。)

(3)Youcan’tswallowtheideainthatbookovernight.(你不能一个晚上囫囵吞枣式地读完那本书。)

(4)Someteacherstendtospoon-feedtheirstudents.(有些教师往往填鸭式地教育他们的学生。)

由此可见,以上所有例子都是把有关FOOD概念域的知识或经验映射到概念域IDEA上的,这就说明学习概念隐喻表达可以熟悉两大概念域的相似性,可以加深对目标域的理解。

四、结语

Lakoff(1993)认为:概念隐喻是从日常表达式中归纳出来具有典型性的认知机制,可反映客观事物,尤其是反映一些抽象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数量相当大,致使人们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概念隐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有其独特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为了不造成英语学习者用汉语的概念结构思维,而是用英语的形式结构说话,本文因此特别强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介绍英语概念隐喻知识帮助英语学习者用英语思维方式去习得地道英语。

参考文献

1F.Ungererand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9

2GeoffreyRichardThompson.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7

3J.R.MARTINandDAVIDROSE.WorkingwithDiscourse[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DavidW.Carroll.Psychologyof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5游红玉.语法隐喻与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11~113

大学教学概论篇(2)

课程的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

列车空气动力学概论

【单击此处输入英文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20CL0212

考核方式

考查课

课程性质

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

车辆工程系

参考教材

理论

田红旗

.列车空气动力学.

中国铁道出版社,第一版,2007

实训

张英朝

.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2学时

理论学时

24学时

实训学时

8学时

上机学时

0学时

2学分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前导课程

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

车辆动力学软件原理及应用

2

课程说明

2.1

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列车空气动力学概论》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列车空气动力学分析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手段。课程任务要求具体如下:

1、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能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影响列车运行的空气动力学因素以及空气动力学基础知识;

2、掌握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手段,数值分析方法,了解列车空气动力学分析在高速列车外形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改进或开发新的列车外形的能力。

2.2

课程教学目标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车辆系统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解决车辆系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

2.3

学时分配

学时数要与下面内容中的学时分配数相一致。

学时分配表

理论学时

实训学时

任务一

绪论

2

任务二

流体静力学

4

任务三

流体动力学

4

任务四

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平面位流

4

任务五

粘性流体及边界层理论

4

6

任务六

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

2

2

任务七

专题讨论

2

总学时

24

8

2.4

课程的主要特点

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列车空气动力学分析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手段。

2.5

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在教学内容上,系统讲授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用于解决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的专业基础知识。

3.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

4.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软件,解决具体的列车流线型头型设计问题。

5.

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每周至少一次进行答疑。

3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任务一

绪论(2学时)

掌握程度采用了解、理解和运用,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能记住学习过的内容。

理解:能领会课程内容的含义,掌握知识的内涵。

掌握:能在新的具体情况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划分为核心、推荐、可选,具体含义如下:。

核心:该知识点是核心知识单元的一部分。

推荐:该知识点不是核心知识单元的一部分,但应包含在必修课程中。

可选:该知识点属于选修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以2学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编写。

教学内容1(2学时):

1.

物质形态(了解,可选)

2.

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与分类(理解,推荐)

3.

量纲与单位(理解,推荐)

重点:课程的研究对象。

难点:内容及学习目的。

讲授提示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作业:

1.

课后习题

任务二

流体静力学(4学时)

教学内容1(2学时):

1.

了解流体的各种属性,包括:易流性、压缩性、粘性等(理解,推荐)

2.

掌握流体静力平衡微分方程(掌握,核心)

教学内容2(2学时):

3.

流体静力平衡微分方程分析(掌握,核心)

4.

掌握标准大气的特征。(理解,推荐)

重点:流体的属性。

难点:流体静力平衡计算及分析。

讲授提示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作业:

1.

课后习题

任务三

流体动力学(4学时)

教学内容1(2学时):

1.

掌握流体运动的描述方法(理解,推荐)

2.

能分析流体微团的运动特征(理解,推荐)

教学内容2(2学时):

3.

掌握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组(掌握,核心)

4.

掌握流体运动的积分方程组(掌握,核心)

重点:流体的描叙以及流体的运动特征。

难点:流体运动的计算及分析。

讲授提示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作业:

1.

课后习题

任务四

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平面位流(4学时)

教学内容1(2学时):

1.

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平面位流的基本方程(掌握,核心)

教学内容2(2学时):

2.

掌握几种简单的二维位流基本方程(理解,推荐)

3.

了解一些简单的流体迭加(了解,可选)

重点: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平面位流的描述。

难点: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平面位流的计算。

讲授提示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作业:

1.

课后习题

任务五

粘性流体及边界层理论(4学时)

教学内容1(2学时):

1.

掌握流体的粘性及其对流动的影响(理解,推荐)

2.

掌握粘性流体运动方程(掌握,核心)

教学内容2(2学时):

3.

掌握边界层近似及其特征(理解,推荐)

4.

掌握平面不可压缩流体层流边界层方程(理解,推荐)

重点:流体粘性对流动的影响,粘性流体的运动形式,边界层概念。

难点:粘性流体运动方程的计算和解析。

讲授提示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作业:

1.

课后习题

任务六

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2学时)

教学内容1(2学时):

1.

掌握列车空气动力学影响因素(理解,推荐)

2.

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方法(理解,推荐)

3.

列车外形设计与空气动力学的关系(理解,推荐)

重点:列车空气动力学方法解析。

难点:列车外形设计。

讲授提示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作业:

1.

课后作业

任务七

专题讨论(2学时)

教学内容1(2学时):

1.

了解流体粘性特征(理解,推荐)

2.

在了解列车空气动力学特性及影响因素基础上,掌握高速列车中一般采用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具体应对空气动力学问题(了解,可选)

重点:流体粘性。

难点:列车空气动力学运用。

讲授提示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作业:

1.

课后习题

4

实训设计

4.1实训教学基本信息

实训学时

实训学时及项目分配

验证性

演示性

综合性

设计性

合 计

8

4

2

2

8

4.2实训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

自学某种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如fluent,ansys,starccm等;

2.

掌握和理解列车外流场分析的模型简化方法;

3.

分析影响外流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4、撰写研究报告。

4.3主要仪器设备

【单击此处输入正文】

4.4主要消耗材料

【单击此处输入正文】

4.5实训项目设置

序号

实训项目名称

实训目的及内容提要

学时数

实训类型

实训要求

每组人数

1

列车流场分析

掌握和理解列车外流场分析的模型简化方法

8

设计

必做

1

合计

8

5

考核与成绩记载

5.1

考核的方式及成绩的评定

1.平时考核(占总成绩50%):

30分出勤和纪律+5分听课笔记+5分测验及作业+5分期中考试+5分实训

2.期末考核(占总成绩50%):论文

大学教学概论篇(3)

一、兴趣引导法

鉴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大专学生的学习素质相对较弱,学习起来比较费劲,甚至有部分大专学生干脆选择放弃该门学科。为了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数学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大专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数学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而在初学阶段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入分赌本、摇骰子等问题或者三鹿奶粉事件、神舟飞船升空等社会时事热点,也可以将这部分数学知识在工农业、金融业以及航空航天业等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以点带面、由浅入深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要注重将其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进行结合,避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难度过大而萌生放弃的想法。在讲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数学教师通过对比当前社会和传统社会充分了解该知识的适用条件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比如,在讲解“事件相互独立性”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工作效率的具体社会工作实例展开论述;在讲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药效问题和预测问题等现实问题来论述;在讲解“古典型概率”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日、以及决策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在讲解“参数估计”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最优化问题和求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如此一来,通过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实例,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也有利于使学生意识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背景法

支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重要根基在于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的数学史,同时也是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的重要条件。此外,借助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该方面知识背后所隐含的科学精神以及作者经历的各种困难。但是由于课程教学的时间比较短,无法将教材中的各种理论知识全面灌输给学生,所以必须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概率统计方面的理论知识产生及发展情况。

例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法国著名数学家皮尔逊和其他几位学者共同统计了某地区男孩出生的实际概率,并求出其男孩出生的概率为22/43,男孩出生频率接近0.5;皮尔逊等学者对频率稳定性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进行了一些统计实验,如通过投掷多次硬币验证硬币的反面出现概率接近0.5。此外,为了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自行借助网络或者翻阅资料丰富教学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概率统计的实际发展历程,同时还可以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大学教学概论篇(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9-0270-02

作者简介:刘峰江(1974-),男,汉族,四川乐山人,法学硕士,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理学、民族法学、环境法学。

一、引言

近些年,法学专业学生越来越热衷司法考试,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法学职业精神的培养。各个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育虽己经取得了进步,然而大都把教育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教育,忽视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培养,这就使得法学毕业生整体的职业素养不够优秀。党中央国务院也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加强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本文希望通过对法学毕业生的调查,得到反结果,了解了法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情况,及法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更好的提高法学职业精神养成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供客观、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法学生职业精神研究现状

(一)思想政治素养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治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很多人明明懂法却犯法,追求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素养不高,只有具有了较高的思想政治职业素养,法律人员才能在社会工作中做到不被利益诱惑,从而确保法律政治的高度纯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重要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够在法律工作中取得更好的进步以及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职业道德高尚.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每位大学生在法学课程中必备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职业道德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人员,必须处理好法学课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如果在未来的工作中想要得到认可,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客观事实,公平办事,如果违背了这项原则,伤害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还有很多无辜的人。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人员,必须处理好法学课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如果在未来的工作中想要得到认可,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客观事实,公平办事。

(三)专业知识扎实

对于法律专业而言,法律工作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求具有专业扎实的素质和素养。最仅几年,在一些公务员和事业编考试中也出现一些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对其专业的一个重要检测之一。所以,现在社会越来越多部门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多,这也是检测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思想政治觉悟要高,而且专业知识也要过硬,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大学生能否胜任相关的法律工作。

(四)法律信仰高

罗伯特.N.威尔金的《法律职业的精神》中写到,“精神的东西会按精神的方式行进,而获得这一精神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崇尚它,只有崇尚才能根植于心,为灵魂所拥有。”法学生最需具有的职业精神便是对法律的信仰与崇尚。法学毕业生在本科受教育阶段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有两方面:包括基础层面上的素养,即法律思维的建立,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专业的法学知识体系,还有更高层面上的素养,即本身的德育水平,尊重事实,尊重法律,尊重社会。坚持诚信为人,坚持公平正义。

三、法学生职业精神养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律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但是我国法学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教育的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在法学课程设置中很多大学没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法律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都是不可或缺的。和一般的工作者不同,大学生如果从事法律工作,必须具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培养的能力。较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对于中国高校大学生法学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人才的一把利剑,也是重要途径。通过最近几年发现,很多高校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核心地位。

(二)学校落实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到位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人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国家要想培养高水平的法律从业人员,必须制定专业的发展目标。近年来,通过走访中国的大学发现,很多高校没有落实法学的专业培养目标。法考试通过率,却忽略了对法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培养。从而造成了培养目标偏向专业法律人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法律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法学生基本素质的好坏,必然会影响法律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法律人才这一目标,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多多给予法学生培养方面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三)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水平高低不一样

最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都在扩招教师,教师供不应求,所以在对教师质量选择方面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导致了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同样,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有的大学教师虽然学历很高,但是政治觉悟不高,职业道德精神不强,相反有的大学教师虽然思想政治觉悟很高,但是文凭只是研究生甚至是本科,这一就出现了短板的现象。(四)学生的主体性不强

在中国,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摧毁了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学分中学生为了学分和考试成绩而学习,却没主动去思考和实践,尤其是对法学生而言,更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生活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因此,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法学士职业精神养成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和一般的工作者不同,大学生如果从事法律工作,必须具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培养的能力。较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对于中国高校大学生法学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人才的一把利剑,也是重要途径。通过最近几年发现,很多高校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每位大学生在法学课程中必备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职业道德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人员,必须处理好法学课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如果在未来的工作中想要得到认可,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客观事实,公平办事,如果违背了这项原则,伤害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还有很多无辜的人。

(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推进,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和措施。通过调查发现,中国的很多高校都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在成为大学生的必须课程。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法律素养及增加其历史使命和责任感。通过改变法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首先,教学内容可以发生变化,大学教师可以根据法律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贯彻思想政治这一课程内容,而不是一味的关注大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法学课程的专业知识等;其次,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课程本身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枯燥性,所以可以从带动课堂积极性方面入手。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最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都在扩招教师,教师供不应求,所以在对教师质量选择方面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导致了教师队伍的教师至少要是博士生学历;其次,要限制大学教师的教学年限。同样,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有的大学教师虽然学历很高,但是政治觉悟不高,职业道德精神不强,相反有的大学教师虽然思想政治觉悟很高,但是文凭只是研究生甚至是本科,这一就出现了短板的现象。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教师的入学门槛。例如,要严格限制大学教师的学历,大学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学教师。

(四)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虽然法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进行素质提升,但是也离不开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给予适当的指导,法学生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进行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自我职业精神培养,把法学生职业精神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法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只有学校教师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对法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法学概论方面的课程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大学生在法学概论方面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的研究,认识了法学士在思想政治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更好的提高法学概论教学疑难案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通过调查表明,在开展法学课程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法律情操,才能更有利于法学课程的学习和发展。不断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公民价值意识,在大学生法律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JudithA.McMorrow美国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养成[J].法学家,2009(6):20-30.

[2]JudithA.McMorrow美国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养成[J].法学家,2009(6):20-30.

[3]杜志淳,丁笑梅.国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述评[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3):157-160.

大学教学概论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University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eaching Methods

ZHANG Lili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3)

Abstract Concentrating the society problems and the study of students, this work study the teaching from aspects of the interests, live, stimulation, study,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shift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and the classroom effect.

Key words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expectation; total probability theorem; normal distribution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进行分析和归纳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中的三大基础数学课之一。它不仅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其它数学专业课在学习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觉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枯燥乏味,内容少实例多使得学生无法调动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概率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①很多学生无法在实际问题和抽象理论之间准确地建立联系。最后,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中,物质利益不断膨胀,有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满足于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和题目,而不去主动思考问题。

大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以传授数学知识为基础,主要教导数学方法及思维方式,最终启发、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会和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发生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具有研究精神和创造性。②基于此目的,针对以上问题,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学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③在此我们有以下几点经验。

1 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趣味化,即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概率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表1 五名学生成绩的概率分布

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是学生感觉课堂乏味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给出数学期望的定义时,可以介绍学生的平均成绩问题:五名学生的成绩分别为85,80,90,85,90,求这五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五名学生成绩的概率分布如表1所示。

通过观察表1,学生很容易知道平均成绩为1/5# + 80 + 90 + 85 + 90)=805 + 855 + 905,这即是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形式。另外教师应精简例题的数量,利用有层次的例题展现知识点。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加法分布是概率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讲授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两种方法(定义法和卷积公式法)计算X+Y型函数的分布使学生感受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然后介绍2X+Y型分布,使学生了解卷积公式不是万能的。

2 教学的生活性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即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实例讨论概率的应用,建立形象问题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具体实际情况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成为现在学生面临的主要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析一些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怎样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分析问题“根据以往的临床记录,某种诊断癌症的试验具有如下的效果:若被诊断者患有癌症,则试验反应为阳性的试验反应为阳性的概率为0.95,若被诊断者没有患有癌症,则试验反应为阴性的概率为0.95,且被试验的人患有癌症的概率为0.005,问如果被试验者反应为阳性,他患有癌症的概率为多大?”这是一个题目很长的实际问题,学生一般无从下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题目中涉及几个条件和几个随机事件,只要准确描述随机事件就可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概率问题。实际问题的多次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的启发性

教学的启发性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具体来说就是老师对上课提出的问题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学生主动思考之后,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路。比如,讲授全概率公式之前引入实例:

有一批同一型号的产品,已知其中由一厂生产的占 30% ,二厂生产的占 50% ,三厂生产的占 20%,又知这三个厂的产品次品率分别为2%,1%,1%,问从这批产品中任取一件是次品的概率是多少?

撇开概率知识不谈,把这个问题纯粹看成一个数学问题,也可以用中学知识解决,给学生几分钟思考的时间并适当引导学生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讨论,我们把产品在三个工厂的生产及次品情况转化为产品分布图,如图1所示。

通过观察图1,学生就很容易地知道从这批产品中任取一件次品的概率就是黑色椭圆区域在整个矩形内所占的比例,经过分析就可以得到全概率公式。该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印象,还有助于学生对复杂全概率公式的理解。

4 教学的研究性

教学的研究性,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大学教育中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应该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解决未知问题的思维能力。④比如,在讲授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的图形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研究密度函数图形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根据高等数学的知识来研究函数图形的以下特性:(1)奇偶性(对称性);(2)单调性;(3)有界性;(4)凹凸性及拐点。接下来根据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具体形式分析密度函数图形的特性。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成功的数学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数学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的思维训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致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我们永恒的目标。

资助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A2014210104)

注释

① 维,惠淑荣,郑钰.高等学校概率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5.13(3):331-334.

大学教学概论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06-0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05”方案设置的四门必修课之一。我校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为2006级本科生开设此门课程。这几年来,我们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出发,特别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对“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中,注重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要求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现仅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程教学实践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对此课程高度重视,成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我们教研室在2009年秋季对2008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8道客观题和1道主观题,涉及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本次调查采取了随机的形式,共发放和回收了2800多份问卷,又从中随机抽取了1000份做样本,运用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我们将统计问卷整理分析后,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学内容。49%的同学表示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23%表示“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在教学过程中,70%的同学表示“老师讲得有意思时才听,没意思不听”,26%认为“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怎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把教材优势转为教学优势,这需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学生。这几年来,我们教研室坚持集体备课,2011年暑期成功举行了暑期备课会,吃透教材,掌握学生的动态。第二是教学方法的改进。44%的同学认为“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6%的同学认为应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91%的同学认为老师不定期使用时事报道、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通过调研,我们意识到从2008级开始,现在的大学生已是“90后”。“90后”大学生特指1990—1999年年底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因此要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新特点,尊重“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90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思想实际,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二、课程设计改革

为了把“概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1],我们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90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2010年春季学期进行试点,在各教学班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分组演讲比赛,分组以3~7人为宜,题目自拟,演讲内容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多媒体方式,时间为15分钟左右,学生代表依据演讲内容和效果综合打分,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在2010秋季学期先在各教学班选拔的基础上进行了学校层面的大奖赛。由于“概论”课教学的目的是学习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其理论和实践的精髓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因此我们把这个演讲赛定名为“求是”杯。到现在演讲赛已成功举行了五届。这一活动有三大特点:一是内容丰富,学生演讲的主题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二是参与学生人数多,选课的学生都得参与;三是反响强烈,在学生中已有良好的声誉。被学生誉为“西安理工大学史上最强的演讲赛”,演讲赛使《概论》课程变得更加有活力,增加了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关注《概论》课程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分组演讲,可以锻炼一个团队的能力。(2009级沈攀峰等语)这一活动也得到了相关媒体的关注,我校教学督导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此相适应,我们实行了“概论”课程教师值班制度,每学期初安排教师辅导,值班时间公布,辅导学生选题、安排演讲内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思考社会现实问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发表相关论文。

三、课程实践发展

在大家的努力下,《概论》课程2009年被评为校精品课程、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教学效果普遍良好,得到学生的认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我们教研室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做好如下工作。

1.坚持内涵式发展。大力提高教师的学术内涵和教学水平,积极引导教师提高学术内涵和教学水平,走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发展道路。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应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概论》课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学的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教育在创新,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要针对“90后”的新特点,加强自主性教学,在原有的“求是”杯演讲赛的平台上,还应探索其他方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我们下一步设想利用网络系统,搭建《概论》课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历届学生的演讲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都上传到校内教学网,搭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平台;改革考试形式,加大平时的考核内容,以多种形式考核,如读书笔记、影评、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

4.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开发、利用好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平台,与《概论》课程相结合,组织完善暑期社会实践体系,以制度化的形式开展、组织、检验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

5.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研室要坚持集体备课,探索教学方法,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探索教学的新方式。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应在教研室内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树立教书育人的典范,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风范。

参考文献:

大学教学概论篇(7)

自199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颁布以来,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既有指导理论上的贫困,又有学科专业化和社会职业专门化的冲击,还有缺乏一支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此外,对相关概念理解不清,也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有必要对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与课程群、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等一系列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课程群设计与建设,推进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一.“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

(一)“人文学科”

“人文”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较早出现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很显然,这里的“人文”是指人伦社会规律。“人文”与“化成天下”联用,凸显了“以文教化”之思想。我们今天之所以特别强调“人文”以及“人文文化”,主要是为了匡正科技文化之局限性而言的。

人文学科(美国叫人文科学)源出于拉丁文humanities,意即人性、教养,在欧洲15世纪就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其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人文学科是指对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的人文学科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学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文学科”的解释:是指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欧洲的人文学科是包含了一部分社会科学内容的(如法学、经济学),而美国的人文科学则主要是指文、史、哲、艺等学科,法学与经济学则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对于人文学科内容的界定,中国官方与民间学术界也有区别,中国官方习惯称“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很少称“人文学科”或“人文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附属于社会科学之中,这种学科分类法在学理上是有一定问题的。而在民间学术界则比较认同美国的学科分类法,把人类知识体系一分为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习惯称“人文学科”或“人文社会科学”。

(二)自然科学

它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其任务是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的实质,把握这些现象与过程的规律性,以便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近代以来,科学在给人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同步呈现。基于此,反思与规范科技发展,就成为当今一项世界性课题,为达目的,一度被冷落了的人文学科又被重新提出来,并成为了前沿问题。

(三)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比较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语言特征、论据来源和社会职能等五个方面。在研究对象上,人文学科是以人的生存和人与世界的感受价值关系为基本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是回答‘人应该怎样’的问题,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美化。它是一种评价性和体验性的学问”。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它主要关注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属性、状态及其运动规律,它是一种工具性的学问。在研究方法上,人文学科主要以想象、直觉、思辨、体验等个体性、独特性、创造性的感觉和表达为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受到人的主观情感和人生经验的影响,具有主观性。自然科学则以数学、实验、实证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尽量避免人的主观影响,具有客观性。在语言特征方面,人文学科偏重评价,自然科学偏重描述。在证据来源方面,人文学科主要关心经验中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蕴含“应该怎样去做”的意义;自然科学则主要关心因果关系,强调合理性的逻辑。在社会职能方面,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其主要功能在于发展人性、提升人格。自然科学则通过技术中介去实现效益,有强烈的功利性。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以全部人类文化知识为基础的教育,它包含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两个方面,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教育的一体两面关系。

(一)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史、哲、艺等)通过知识传授与环境熏陶的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更加强调“全面发展”、“通才教育”与“文雅教育”,是一种区别于专业教育的非专业、整体性优化教育,实质是人性的教育,主要途径是文学文化名著经典的研读,核心教育目标是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养成。

(二)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的目的重在培养人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任务在于揭示和把握自然界各种现象及其规律,为人们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开辟各种可能途径。科学教育的特征是“教学内容学科化”、 “教学方法心理化”、“教育制度职业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目的功利化与唯知识化”。

(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比较

在教学理想上:人文教育重人格塑造,培养完人;科学教育重培养科学家。在教育目标上:人文教育重发展素质,追求开发潜能、传递文化与增进和谐;科学教育重知识传授,追求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与养成科学品质。在教育内容上:人文教育内容人文学科化;科学教育内容自然科学化。在教育方法上:人文教育重名著研读、榜样激励、对话讨论与环境陶冶;科学教育重观察、实验与问题探究。在教育手段上,人文教育注重良好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的营造;科学教育注重物质条件的建设。在教育主体上,人文教育要求教师热情、感性、有主见;科学教育要求教师冷静、理性、保持中立。

三.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

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概念是同一层面、意义比较相近的一组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可分别对应于专业教育,并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完整的教育。

(一)“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叫“文雅教育”或“自由教育”,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把人分为自由人和奴隶两种,并认为自由人有责任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应该能够进行逻辑思考、理性阅读和生动演讲,否则,他就不可能是个自由人,如果一个奴隶能够具备自由人的品质,他就可以得到自由。亚里斯多德曾经把博雅教育看成是与职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观念,他认为博雅教育为自由而设立,不应当有适应性和职业性,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培养能够自由地对新的变化的境遇独立做出正确判断的人——绅士。

(二)“全人教育”与“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1.“全人教育”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依据柏拉图的“和谐就是善”和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于20世纪中期在日本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是指培养“完美和谐的人”的教育、“全人格”人的教育或“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全人教育思想由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六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学问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宗教求“圣”,身体求健,生活求富。这六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其途径就是实施上述六个方面的教育。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研究通识教育有重要意义。

2.“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依据马克思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于20世纪中期在前苏联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其途径就是要坚持德、智、体、美、劳等诸育的协调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把对学生进行“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由外部教育环境、校内教育结构、师生集体关系三个部分组成。学校、社会、自然、家庭构成外部教育环境,校内教育结构是“三维系统工程”的基础,德、智、体、美、劳等五育的科学实施,是校内教育结构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重视大自然的教育,要把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作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苏霍姆林斯基的关注环境、关注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注重人文知识对人成长的意义,对我们今天推行的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有重要意义,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对我国教育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

(三)“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由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发展而来,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本土化创新。它主要相对于专业知识教育(special education)而言,是高等教育中人人必须接受的非职业与非专业性的共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证学生拥有健全的知识结构而采取的措施,其观念是强调文理知识整合和智慧教育,其内容是一种广泛、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的教育,核心是文理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狭隘的学科中走出来,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广博而坚实的基础,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开设核心课程、以经典名著研读为中心、小班化教学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最普遍、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

大学通识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通识教育运动”。第一次通识教育运动以耶鲁大学的《1828年耶鲁报告》为标志。报告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有两个,那就是智力开发和知识传授,但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情趣爱好、判断力和想象力,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共同学科”的学习,对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必需的,职业科目不应该在大学存在;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重要手段;经典科目的学习,是奠定学生正确情趣的基础,也是从事各项职业的最好准备;博雅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并不完全对立,但教育必须以博雅教育为先导和基础,反对过早专业化;要求以经典和基础科目来训练学生心智,反对课程杂乱无章。第二次通识教育运动以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哈佛红皮书》)报告为标志,显示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成熟。红皮书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而有教养的人;这种人才应该具备“四种能力”,即有效的思考能力、清晰的沟通能力、恰当的判断能力、分辨价值的认知能力;“四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的全面知识。红皮书还认为,为了应对现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高度分化现象,以实现彼此沟通与达成社会共识,必须提供一种“共同教育”,这种教育的基础乃在于对西方文明传统和美国历史的共同体认,这种“共同教育”将使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涉足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都能够因为有“共同教育”背景而现实有效沟通。

(四)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展的以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针对中小学学生)、以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特征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回应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社会现实问题。素质教育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以升学考试为目的教育模式,重新调整教育思路,重新确立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教育的重点从以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它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教育改革运动。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注重为未来生活打好基础,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努力使学生掌握具有继续学习、继续生存、继续工作的本领。

2.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应于西方通识教育的概念,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和实际,并结合外国经验而进行的本土化创新。它主要发端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如果以官方文件为标志,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始于1998年,比素质教育要晚十多年时间。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涉及课堂教学与课程体系,还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张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加强对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

3.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比较

中国内地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美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实施的通识教育属于同一层面的概念,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其一,就产生的背景来讲,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主要是针对西方高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大学生知识结构越来越专门化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的;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针对高等教育专业化与职业化、大学生知识结构越来越窄、人文素养不高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的。其二,就发展历史来讲,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承接古希腊和欧洲的博雅教育传统而来,提出和实施已有了近100年的历史,有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完整成熟的课程体系;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践,至今不到20年历史,其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三,就概念内涵来看,通识教育比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要窄一些,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都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去实现,此外,文化素质教育还强调要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美国通识教育没有强调的。其四,就教育目标和实现途径来看,两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负责任的公民,但达成这一目标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与手段却不尽相同。

(五)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东西方的古代教育都不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与大机器生产的结果。我国的专业教育主要是学习西方教育的产物,尤其是上个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以后,我国的教育进一步专业化,为当时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但随着专业教育的发展,其弊端也不断表现出来。由于学科关系的断裂,造成了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健全,进而影响到人才的心理健康发展,其结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是有“才”无“人”的半成品,这极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教育加以匡正。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比较。关于两者的关系,《红皮书》做了这样的解释: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同为人的生活的两个方面,是平起平坐与平分秋色的关系,两者彼此关联,不可分离。通识教育意在培养视野宽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健全、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眼光的公民;专业教育则更主要是给人以“本领”,意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技能与能力。2.专业主义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离心力,更需要通识教育提供一种协调与平衡的力量。教育的作用应该在于提供广泛的批判意识,使学生成为既掌握某种特定的职业或技艺、同时又掌握作为自由人和公民的普遍技艺的专家。专业教育主要关注与操作活动有关的知识,其作用在于扩增新的知识领域并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六)“课程”与“课程群”、“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

1.课程与课程群

课程。现代学者认为,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现代课程类型有很多,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

课程群(简称课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与问题等方面有逻辑关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课程群组建有几个基本特性:在组建规模上,是若干门课程,一般不得少于3门、多于6门,少于3门,难以成群,多于6门,则系统过于庞大,协调性差,不利于统筹规划、设计与管理;在课程性质上,是从属于某个学科,也可以是跨学科,彼此具有关联、渗透或互补之关系;在建设目标上,是要优化教育资源,以获得整体教育效果;在建设方法上,要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规划、整体设计、创新构建新课程体系;在建设层次上,课程群是与课程(微观层面)和课程体系(宏观层面)相对应的处于中观层面的课程体系。

2.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

人文课程是指以发展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实现学生人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如文学、语言学、哲学、美学、艺术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其职能是精神引领、意义探寻和价值实现。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都是完整的和谐人教育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大学教学概论篇(8)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75―03

理论自觉自信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理论素养和理论品质,其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与当代大学生理论自觉自信有着内在的关联,“概论”课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自觉自信。研究“概论”课教学与当代大学生理论自觉自信之间的逻辑关联,对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自觉自信与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自觉自信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自觉”是相对“自发”而言的,它反映认识主体对活动对象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理论自觉自信”就是社会认识主体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正确把握,能够自觉认识到理论对于实践活动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理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消除理论失觉和理论矮化,它意味着“对必然性的自觉及对自发性的否定”。在当代中国,“理论自觉自信”集中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坚定信念;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及其理论创新意识的自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增强,从而在创造性地回答时代新课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高度的理论自觉自信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改革发展不断深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任务更加艰巨的新形势下,培养高度的理论自觉自信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原则。

二、“概论”课教学与当代大学生理论自觉自信的内在关系

“概论”课教学作为当代大学生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渠道,与当代大学生理论自觉自信的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学教学概论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97-02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煤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的基础课程。因此,《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好坏直接关系到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劣。地学是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具有时空广泛、地质作用异常复杂的特征,而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30多个学时的理论课程学习中,学生总反映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知识点多、难于理解和掌握。针对这种现象,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的最大刺激是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大学新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地学,爱上地质行业。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讲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热爱地学的情怀。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是一门课的总纲。绪论对提升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上好绪论课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讲授《地球科学概论》绪论时,首先告诉学生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他们应付考试,而是让他们学会欣赏美丽的地球以及地学研究的方法。绪论主要讲三个问题:(1)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地学的特点以及后续所学课程,使同学们了解大学期间主要的专业课,从而对地质工程专业有个概括的认知;了解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晓专业课的学习方法。(2)介绍学习地学的目的和意义。(3)介绍学习的方法。例如,在讲授地学的研究意义时,着重介绍地学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宇宙、生命的起源以及演化等悬而未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地学的发展,地学在寻找、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作为七大自然学科地学的重要性。关于如何学好的问题,着重强调地学的实践性,野外调查是研究地学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注重野外调查,学会运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

2.充分利用电子教学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教学课件可以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融为一体用于课堂教学。《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非常适合运用电子教学课件展示的课程,电子课件应减少文字叙述的内容,主要是标题、要点及重要内容的展示,讲课时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看,充分调动听觉和视觉功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化教学条件,讲到有关内容时,放映相关的动画、视频。例如,讲“构造运动”时让学生观看《造山运动》等视频;讲“地球动力系统”时放映《大陆漂移》、《板块运动》、《海底扩张》等动画视频。制作精良的电子课件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应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从而善于使用自己的思维器官。《地球科学概论》中的许多地质作用,可以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因此为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地学思维。例如在讲解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前,先以典型的风化地貌,如风蚀蘑菇、石林、雅丹地貌等图片提出问题,由此引出风化作用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这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他的地质作用,如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都可以应用这种启发式教学。

4.引入地学未解之谜激发学生探索地学奥秘的动力,提高学习热情。地学中有许多未解之谜,在授课中讲到相关章节时适当介绍,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地学的兴趣和热爱地学的情怀。如讲到地球起源时介绍宇宙起源之谜、生命起源之谜;讲到地质年代生物进化时引入恐龙灭绝之谜;讲到海底扩张学说时引入地磁倒转之谜;讲授地震作用时引入南北两极很少发生地震之谜;等等。

5.把人文精神融入地学教育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地学教育的任务在于育人,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本中的人文精神。如在学习地球动力系统时,把魏格纳的探索精神和他对地质学的伟大贡献贯穿在大陆漂移的讲解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又如在学习侵蚀作用曲流河的形成时,告诉学生每个人的人生就像弯曲的河流,曲折是常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气馁。

6.根据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地球科学概论》内容多、课时少,各章节之间逻辑关系较弱,授课方式必须根据内容进行调整,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如何记忆地质年代表时,把地质年代表用通俗联想的语言串起来,如寒冷的冬季(寒武纪)、冷的缩成圈(奥陶纪)、被志留(志留纪)人家就起、主人端出泥盆(泥盆纪)、加上石炭(石炭纪)、叠了一层(二叠纪)又叠一层(三叠纪)、烤了猪猡(侏罗纪)、又烤白面馒头(白垩纪)、吃饱喝足后如沐春风(第三纪)、重获新生(第四纪),这样的记忆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成。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地球科学概论》的实践环节包括两部分:一是室内实验课,二是野外教学实习。

1.上好室内实验课。结合《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授课环节,统筹安排室内实验课,实验课内容须与讲课内容相衔接、紧扣,这样安排可以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巩固。同时,可使学生学习不枯燥,如上“矿物”实验课是在上完地壳的物质组成课后马上进行矿物、岩石的标本观察、描述。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学院的地质标本陈列室,对于陈列室里上千种丰富多彩的矿物和岩石标本,重点介绍一些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标本,比如玛瑙、水晶等的成因和产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2.加强野外教学实习。《地球科学概论》有一周的野外认识实习,这次实习是学生接触的第一次地质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通过实地考察地质和地貌特点,使学生对地质作用的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基本特点及其一般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掌握地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引领学生入门地质学行业,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地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地质实习是非常艰苦的,如果学生在第一次实习中只有艰辛的体验,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生学地学的热情,因此实习地的选择非常重要,尽可能选择地质现象丰富的路线,还要考虑选择景色秀美的地方作为《地球科学概论》认识实习地点,让初次接触地学的大学新生学会用专业的眼光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冲淡实习的艰辛,提高实习的兴趣。我们一般把《地球科学概论》实习地点安排在包头市昆都仑水库,在具有丰富的地质现象的风景区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对实习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进行提前备课,把地质现象与人文、风俗、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介绍。这些都会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从而也增强其对地学的兴趣。

总之,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是一项艰巨而超前的任务,我们在培养地质人才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确引导刚刚入学的新生对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关系到培养人才的成败。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但是只有把个人的兴趣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主人翁意识,这样的兴趣才能持久,才有巨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辉,程莉,朱,赵捷,武羡慧.“地质学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5,(1):88-92.

[2]陈蓉,董敏,唐晓慧.《地球科学概论》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1,(5):106-108.

[3]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6,(1):132-135.

[4]许延浪,杨友运,袁炳强,张蓬勃.“地球科学概论”课教学规律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6,(4):98-101.

[5]王绍清,陈华奇.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能源地质学课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19):48-49.

[6]王殿华.把人文精神融入地学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03,(2):8-10.

From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the Earth Science" to Start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est in Geology

ZHAO Jun-mei,YAN Chun-jun

大学教学概论篇(1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业界提出了强调与企业战略决策相结合突出供应链整体效益的现代物流管理的观念,其发展历程顺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企业间更激烈的竞争,也突出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强调整体而非各部门利益的综合管理思潮。综合物流的观念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自己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同时,第三方物流概念的提出也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传统运输、仓储企业提出挑战,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满足客户需求成为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物流服务提供者成为摆在众人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广东是国际物流中心,聚集着全国众多知名的物流企业,特别是进入21世纪,珠江三角洲形成的国际供应链,引导我国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在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引领我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珠江三角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群,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基地和集散地,大量货物通过港澳完成进出口业务,进出口的物流运输基本上是以集装箱方式由陆路转海路完成,因此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成为众多企业的当务之急。

为适应珠江三角区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于2002年广州大学华软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将其作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以培养具有物流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报关及经营管理等各项专业技能的现代物流管理和操作人才为目标。为此,华软学院开设了《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这门课程,并将该课程作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前身――物流学(即logistics,有的学者倾向于译为后勤学),发展于20世纪中期的一门系统管理科学,发展至今经历了制成品实物分拨、原材料到制成品综合管理。

一、我院《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概况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六年来,一直在不断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教改过程中,对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现代物流管理概论》是物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全面介绍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满足客户需求出发,按照物流有效流动的全过程,通过对包装、运输等具体物流职能进行阐述,整合物流成本、物流质量、物流信息、供应量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来诠释一种现代的综合物流管理思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包括:通过具有原创性、本土化的课程内容的教学,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先进的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体系;突出现代物流管理涉及的基础理论,使其为物流管理的其他专业的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强化实践技能,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结合物流管理的案例,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我院《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运作现状

华软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专业技能扎实、动手能力强,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严格实施教学计划并对教学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在教学模式上,华软学院遵循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其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1.在教学方法上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是理论教学的基本形式,但是在教学别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互动教学;选用贴近、恰当的案例,开展案例教学;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开展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本着“校外―校内―校外”的设计思想,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参观―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时间和操作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为此,教学队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设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课堂案例教学。教师们结合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物流运作实例和课题经验讲解理论知识,并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用PPT形式进行陈述及对其他小组的陈述进行评价,以此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邀请来自企业的物流管理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如德邦公司董事长等,从而增强学生对目前物流业界运作的探讨,拓宽学生物流管理的知识领域。

(3)组织学生到德邦、宝供等企业、单位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现代物流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将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在考核内容上,对理论部分组织有关教师建设《现代物流管理概论》的试题库,用于学生的日常检测和期末考核,采用闭卷方式,课程组成员阅卷并进行试卷分析。对实训部分按照实训教材的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如由小组形式完成某个企业物流配送方案的设计等。

2.在教学手段上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课堂教授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的优势,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演示,既增强教学演示的效果,又改善教学环境。

在考核手段上也采取多种形式,既有传统的笔试,又有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考核。

3.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立必须的纸质资源、网络资源和师资资源相结合的资源体系,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案例库、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

4.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我院网络建设基础好,拥有的网络资源丰富。所有课程资料均放在学院的FTP上,学生可以实现实时下载学习及交流。学院有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并设有专门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房,长期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上网查询和学习;学院大部分教室都为多媒体教室,各系办公室均设有上网接口,可连接国际互联网,为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和网上教学提供了保证,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学院设有专职的校园网络维护人员,保证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良好进行。

5.双证制教学

物流专业学生要想从事物流、报关通关、报检工作,除了要获得毕业证书外,还需要获取物流师、报关证等资格证书。院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以及相关专业资格考试,为就业积累资本。《现代物流管理概论》是众多物流资格证书考试的必考科目,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应将教学与考证的内容进行适当结合。

本课程组依托珠江三角区域的巨大优势,目前已经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若干,并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教学、科研特色,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从2002年开设该课程至今全院共有2000多名学生修读过该课程,同时于2005年该课程开始成为DHL和德帮物流专向职业教育的必修课。

三、《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课程在教学中有待改进之处

虽然该课程的教学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国内是一个新兴专业,目前国内同类院校中尚无一个体系比较完整、特色比较鲜明的课程建设可以参照,所以我院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有待改进。

1.由于企业本身以及教学课时的限制,采用社会实践性教学,通过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调查与剖析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分模块进行专项指导,从某一技术课程对专业模块构建的支持的角度,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消化课程理论知识。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1)沙盘演习,主要通过分组进行沙盘演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2)由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参加全国物流大赛。

2.教材建设方面(包括实训教材)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为了保障学生的就业前景,我们的教学内容需要随着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以调整,以便教学内容与新的学科体系相一致。

3.加快对师资队伍中后备力量的培养,尤其需要进一步充实“双师型”教师力量。同时,物流行业发展日新月异,需要课程组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如经常参加物流协会或去物流企业进行短期学习等,以此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就业起到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4.现代物流管理课程网站尚没有开始建设,所有网络课程资料均放在学院的FTP上,因此下一步的目标是建立课程网站,并建立一个网络资源体系,实现学生学习资源的共享;课程网站建设准备利用我院选课制的优势,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网站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浏览及收集物流行业的最新信息,对学生将来的就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现代物流管理概论》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与当时的市场及形势的变化相结合,并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调整。惟有如此,《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才能对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帮助,也才能为学生开启光明的就业之门。

参考文献:

[1]傅文莉,叶军.《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高校教育研究,2008,(6):61-62.

[2]丛红奇,徐彦.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设想[J].辽宁高职学报,2007,(3):12.

大学教学概论篇(11)

为适应珠江三角区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于2002年广州大学华软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将其作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以培养具有物流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报关及经营管理等各项专业技能的现代物流管理和操作人才为目标。为此,华软学院开设了《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这门课程,并将该课程作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前身——物流学(即logistics,有的学者倾向于译为后勤学),发展于20世纪中期的一门系统管理科学,发展至今经历了制成品实物分拨、原材料到制成品综合管理。

一、我院《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概况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六年来,一直在不断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教改过程中,对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现代物流管理概论》是物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全面介绍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满足客户需求出发,按照物流有效流动的全过程,通过对包装、运输等具体物流职能进行阐述,整合物流成本、物流质量、物流信息、供应量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来诠释一种现代的综合物流管理思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包括:通过具有原创性、本土化的课程内容的教学,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先进的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体系;突出现代物流管理涉及的基础理论,使其为物流管理的其他专业的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强化实践技能,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结合物流管理的案例,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我院《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运作现状

华软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专业技能扎实、动手能力强,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严格实施教学计划并对教学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在教学模式上,华软学院遵循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其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1.在教学方法上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是理论教学的基本形式,但是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互动教学;选用贴近、恰当的案例,开展案例教学;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开展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本着“校外—校内—校外”的设计思想,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参观—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时间和操作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为此,教学队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设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课堂案例教学。教师们结合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物流运作实例和课题经验讲解理论知识,并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用PPT形式进行陈述及对其他小组的陈述进行评价,以此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邀请来自企业的物流管理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如德邦公司董事长等,从而增强学生对目前物流业界运作的探讨,拓宽学生物流管理的知识领域。

(3)组织学生到德邦、宝供等企业、单位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现代物流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将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在考核内容上,对理论部分组织有关教师建设《现代物流管理概论》的试题库,用于学生的日常检测和期末考核,采用闭卷方式,课程组成员阅卷并进行试卷分析。对实训部分按照实训教材的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如由小组形式完成某个企业物流配送方案的设计等。

2.在教学手段上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课堂教授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的优势,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演示,既增强教学演示的效果,又改善教学环境。

在考核手段上也采取多种形式,既有传统的笔试,又有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考核。

3.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立必须的纸质资源、网络资源和师资资源相结合的资源体系,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案例库、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

4.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我院网络建设基础好,拥有的网络资源丰富。所有课程资料均放在学院的FTP上,学生可以实现实时下载学习及交流。学院有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并设有专门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房,长期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上网查询和学习;学院大部分教室都为多媒体教室,各系办公室均设有上网接口,可连接国际互联网,为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和网上教学提供了保证,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学院设有专职的校园网络维护人员,保证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良好进行。

5.双证制教学

物流专业学生要想从事物流、报关通关、报检工作,除了要获得毕业证书外,还需要获取物流师、报关证等资格证书。院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以及相关专业资格考试,为就业积累资本。《现代物流管理概论》是众多物流资格证书考试的必考科目,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应将教学与考证的内容进行适当结合。

本课程组依托珠江三角区域的巨大优势,目前已经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若干,并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教学、科研特色,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从2002年开设该课程至今全院共有2000多名学生修读过该课程,同时于2005年该课程开始成为DHL和德帮物流专向职业教育的必修课。

三、《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课程在教学中有待改进之处

虽然该课程的教学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国内是一个新兴专业,目前国内同类院校中尚无一个体系比较完整、特色比较鲜明的课程建设可以参照,所以我院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有待改进。

1.由于企业本身以及教学课时的限制,采用社会实践性教学,通过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调查与剖析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分模块进行专项指导,从某一技术课程对专业模块构建的支持的角度,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消化课程理论知识。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1)沙盘演习,主要通过分组进行沙盘演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2)由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参加全国物流大赛。

2.教材建设方面(包括实训教材)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为了保障学生的就业前景,我们的教学内容需要随着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以调整,以便教学内容与新的学科体系相一致。

3.加快对师资队伍中后备力量的培养,尤其需要进一步充实“双师型”教师力量。同时,物流行业发展日新月异,需要课程组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如经常参加物流协会或去物流企业进行短期学习等,以此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就业起到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4.现代物流管理课程网站尚没有开始建设,所有网络课程资料均放在学院的FTP上,因此下一步的目标是建立课程网站,并建立一个网络资源体系,实现学生学习资源的共享;课程网站建设准备利用我院选课制的优势,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网站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浏览及收集物流行业的最新信息,对学生将来的就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现代物流管理概论》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与当时的市场及形势的变化相结合,并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调整。惟有如此,《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才能对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帮助,也才能为学生开启光明的就业之门。

参考文献:

[1]傅文莉,叶军.《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高校教育研究,2008,(6):61-62.

[2]丛红奇,徐彦.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设想[J].辽宁高职学报,2007,(3):12.

[3]王刚.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教学方法初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4):53.

[4]钮立新.谈高等职业教育物流人才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5,(3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