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06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050-01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增强课堂互动,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中体现出一个人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认真倾听”这个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多渠道地培养和训练的。例如数学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学生们喜爱的卡通形象和童话故事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内容。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图片(孙悟空、哪吒……),水果(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有的说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有的说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等等。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这样就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了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互动起来,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体验了成功。自信心增强了,注意力集中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也培养了。

因此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做到多思、多讲、多说。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活而不乱,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注重引导发现,着力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要养成提问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其次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然后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于提问,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再则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并最终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

三、促进相互交流,着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合理分工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在教师指导下或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使他们都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合作,以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成效。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01

数学的学习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数学学习习惯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稳定的数学思维,对数学形成了不易改变的数学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完成数学任务,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数学学科的要求,也是学习各个学科的要求。二十一世纪,迫切需要人才,而人才的来源大部分来自学校的悉心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将来的工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可以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以及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习惯的作用,所以在平常学习生活中我就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严格要求他们,并得出了以下经验,在此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教师在课前会做准涔ぷ鳎学生在上课之前也应该把第二天教师要讲解的内容提前预习一下,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低年级的小学生学习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是很好,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并且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不能模棱两可,这样学生才能清楚明了的知道学生的意图,也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督促他们及时完成。另外,教师可以对低年级的学生采用奖惩制度,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表扬,用小红花或者小星星等来作为标记;同时也要惩罚表现不好的学生,当他们做错事的时候可以扣除他们的小红花或者小星星。明确的奖惩制度让学生对教师的要求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了一定规范准则,回家完成预习任务也就认真多了。

在上课之前,教师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会花比较长的时间来准备上课,所以如果不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就会浪费上课时间,因此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好教学用具,这样学生的速度就会被提起来了,比如在上课铃声结束之前摆好课本、练习本、笔以及其他必备的上课用具,还有教师可以快速地数三个数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坐好准备上课了,这样就可以节约一定的课前准备时间了。

二、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只有上课专心听讲了,学生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透彻,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听就是认真听教师所讲的内容,说就是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读就是朗读当天所讲的课文内容,写就是写出当天所讲内容的生字词语,还包括做笔记等需要在课文中勾画的。为了使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坐姿端正,不要开小差,上课期间不要乱动;其次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不要讲话,还要注意听他们有没有回答正确,自己的答案和其他同学相不相同;最后学生还要做好相应的笔记,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写的上面。学生的思想不容易开小差,在写字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在写的字身上的,所以不易分神,坚持的时间也是比较久的。

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理解题目是一大难点,一旦读懂题目意思,学生就很容易把问题解答出来。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特别是数学的应用题,在做习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仔细读题,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拿到题目就开始问别人,完全不思考,这样解题能力肯定是不会被提高的。在遇到一道自己不会的题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多读几遍题的习惯,有些时候多读几次就把题目理解了,不要养成懒得思考的习惯,总想着老师会讲,一遇到不会的题就空着,这是不行的。数学知识都是由浅到深的讲解,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应该由短到长,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才能让他们充满信心,最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有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会很快的得出答案,但这样的学生只占一小部分,教师应该照顾大部分学生,在大部分学生都完成时再拿时间讲解。提问的时候教师也要尽量照顾到全班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教师才可以了解到全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篇(3)

1.自选策略,张扬个性

自选策略,张扬个性要求彻底改变“教”和“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建构知识。例如教学经过时间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小星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起床,她睡了几小时?”教学时,首先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学生在探索时可以借助多种工具,用好书上的图片。在这样一种探索过程中,学生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尝试着运用各具个性特色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有的是看钟面数一数从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时针走了10个大格,所以小星睡了1 0小时;有的是画线段图,每过1小时画一段,从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共画了1 0段,所以小星睡了1 0小时;有的先算晚上8时到深夜1 2时经过了4小时,从深夜1 2时到第一天早上6时经过了6小时,合起来是1 0小时,所以小星睡了1 0小时;还有的假设小星从晚上8时睡到第二天上午8时,共睡了1 2小时,实际上她只睡到早上6时,比假设的时间少2小时,所以小星睡了10小时。这些算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甚至是一种创造,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2.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3.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

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方法;培养

学生必需要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这是目前教育的主体思想之一。尤其是在新课改之后,更倡导小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意识,不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以便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竞争。而且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自主学习意识强,学习方法恰当的学生,不仅在考试中成绩优秀,而且在学习以及考试中的心态非常健康,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方法对于学生至关重要,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以后的人生。

因此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学习方法的培养五种方式。

一、要巧妙导入,以引趣情

教育学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此,本人认为,新知识导入的主要目的在于设置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愿望的情景,以便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能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自行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从二维平面过渡到三维空间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为此,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那么六根同样长的小棒最多可以拼成几个正三角形呢(强调六根都用上)?这一问,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纷纷拿出小棒进行拼、摆、搭。结果有几个学生拼成了有四个正三角形的三棱体,此时学生兴趣倍增,从而顺利地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克服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过渡这个难点,突破了这个重点。这就使学生怀着充满情趣的心理,较容易地去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兴趣是一种潜在的强大的动力,巧妙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环节。

二、要巧妙设置疑问,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探疑才是教学的真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巧设悬念,以疑激趣。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r,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露出的三角形的一个角,去判断被遮掩的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设疑导入新课:“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就可以判断被遮掩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则无法判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两个充满悬念的问题,自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从而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疑”在引入中有动力作用,在转折处有启迪作用,在思维的转折点上有催人更上一层楼的作用。导入中设疑,教学中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思维活动高潮迭起。

三、要以奇激趣,在成功的体验中培养兴趣

小学生的智力孕育于好奇心之中,而兴趣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日常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生好奇的心理,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而激动的心情进行探究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好奇心的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树立自信心和激起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和“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采取让学生说出任何数。老师作出准确而快捷的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出规律后,又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编题对答等形式,使学生感到,我也能像老师那样答得又对又快,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对数学知识不懈追求的浓厚兴趣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四、要巧用学具,以动导趣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粘面撕叠证明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六个面都相等;通过搭拆框架证明长方体相对的梭的长度相等,并且有三组长度相等的棱,正方体的十二条棱都相等。通过“贴―撕―装―拆”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很自然地认识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且通过操作,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五、要巧用实例,以新诱趣

巧于运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与现象中挖掘和展示新的内容和形象,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种新奇的实例展示了学生熟知的形象和内容,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兴趣倍增。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时。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学号,通过游戏,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增添了情趣,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为学生已拥有的旧知识赋予了新的内容。又如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学生相当熟悉的用钻笔刀把铅笔头削成圆锥体的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圆锥体和圆柱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头脑中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这样学生就从旧知识中意外发现了新知识,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69-01

一个较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大体有四个阶段,分别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阶段、“选择内容、制订方案”阶段、“动手实践、开展活动”阶段、“合作交流、总结反思”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衔接,缺一不可。

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其不仅仅是掌握和熟悉概念、公式或者规则的过程,而应是充满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好奇和探究是大部分儿童本身就具有的重要能力,而创造更是孩子们的天性。

一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所谓“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是指将相关数学问题放入特定的情境(一般指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实践活动)中,并在这一特定情境下说明这些问题的缘由,最后对情境下的相关数学知识加以提炼、总结和有针对性的探究,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努力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性特点之间的矛盾。另外,要激发小学生自愿进行数学探究的渴望和需要,并让他们进一步明确探究的方向,这将利于探究活动的广泛开展。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实践中,出现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现象,导致情境中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缺乏活动的实效性和数学味。在探究学习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所探究的数学知识为主题,以数学问题为主线,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联系,在现代生活中找寻数学的信息,以此形成合理性的教学素材,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数学知识的问题背景下,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 选择内容,制订方案

数学中的符号和图形是人类长期形成的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主观联系。由此可得出结论数学的本质是人的主观构建。小学数学特有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适宜展开探究性学习。然而,现在很多小学数学课程仍实行单一的教学模式,还有的则片面强调探究性学习,时时处处地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会因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而不同,会因教材内容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要对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基本教学要素加以冷静和细致的分析,进而选择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内容来探究。如此的话,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要对教学内容加以巩固和深化,可以进行以下情境设计: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请思考一下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便于学生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实践,开展活动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方式都是通过精练文字、图形和表格等“书面材料”而得到的,并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这当然也就缺少了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探究性学习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操作和体会,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宗旨。这种探究性的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能力,智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各种活动,让活动尽量惠及每个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 合作交流,总结反思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篇(6)

1 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前,把课本中的关键知识点、产生的疑问和搞不懂的地方记在本上,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知识点要在教材中批、划、圈、点。这样做,有助于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听讲。课前让学生看一看书上的例子,不明白的要标明做好记号;预览后,试着带着问题去听课,把会做与不会做的做好标记,为以后的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采用以下方法: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做起,从一开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涓涓细流,汇成江河,通过不断的努力一定能成功。其次,教师应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训练和培训,如中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通过速算比赛来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老师讲课时,看谁集中,积极回答问题,表现好的及时表扬,鼓励。在选择“三好”学生,班干部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选择的首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按照学习习惯所需要做的来学习。对于正确的学习习惯,要及时鼓励,争取进一步提高;不好的学习习惯,不要讽刺,要耐心纠正,具体指导,期待进步。总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是重点教学的重中之重。

2 通常的数学学习

(1)课前认真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听老师的讲课,通过预习,对新课的掌握程度要达到80%。预习中不懂的地方要通过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来解决。预习也可以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具体预习的方法应该把书上的题目看完,找出知识点,时间控制在20 min以内。如果时间富余,也可以把教科书后边的练习册做完。(2)让数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有用的。当老师在黑板上演算时,自己同步在草稿纸上练习。当遇到的问题不理解时,必须问老师或同学,不能一知半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问题可能做不出。听课必须全神贯注,注意细节,否则就会“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以教材为主线,以练习册为辅助工具。阅读课本时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不会什么学习什么,每个章节都有对称的知识点,不会的知识点在听课时排除,不清楚的地方多看几次,形成整体知识网络。(3)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如果你想学好数学,尽量多做题是不可避免的,必须熟悉各种类型的解决方案。从教科书的基本问题开始,通过反复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后找一些课外练习,帮助发展思路,提高分析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容易错误的地方,记在错题集上,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以便及时修正。因此,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解决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3 课后复习

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课后复习不仅可以解决课堂上没有搞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和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下课后,必须先读课文,然后做作业;学习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教材,进行总结概括归类,查缺补漏。上课前,课后做练习,先复习课本知识,梳理知识点,做题就会得心应手。按时完成作业,然后用剩余的时间预习,复习。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自习课时间要安排合理。不能把完成作业当成自习课的唯一任务。在知识真正的理解的情况下在做家庭作业。(1)把重点知识进行整理。要把数学课当天教的内容整理归类,定义,定理,公式必须记住,一些学生认为数学推理更重要,没有把这些公式背熟,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所谓的死记硬背,指的是最基本的定义,定理,公式,这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不记得这些,就不能灵活的使用它们,试想医生如果不吧医学知识,用药知识都记住,如何在第一时间开出药方。许多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是因为没有把定义,定理,公式完全掌握。(2)适当进行课后练习。重点知识整理完后,要先回忆老师上课时讲解过的例题,然后做课本后的练习题,最后再做课外试题。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题时可以先放一放,待有了时间再慢慢攻克它,实在不能解决再向老师请教或者和同学讨论。(3)做练习题时一定要动手演算,好多同学考试时很简单的问题解到一半就不会解了原因就是忽略了关键步骤,所以平时练习时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夯实熟能生巧。

4 总结解题规律

数学问题的解决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决一个问题后,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则,在平常练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本课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2)本题用到了那些知识点和公式?(3)“你是怎么观察,联想,实现正确解题的?(4)用了那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本题?(5)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6)在你身边有没有做了类似的题?在方法和思路的相似性和差异是什么?(7)找到几个解决方法你能做什么?哪一种最好?你能总结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吗?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并逐渐提高,持之以恒,心理稳定和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并且锻炼和发展了思维能力。

5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团队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分类”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我让学生4人一组,每个人把自己的文具盒铅笔,放在一起,先分组观察,再讨论,最终将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几分钟后,我要求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报告:你们小组是如何划分的?基于什么标准?考虑到几点?经过讨论,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如:(1)铅笔的颜色;(2)根据铅笔的长度;铅笔有没有橡皮头;等等。分类方法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真的让我很好奇。这样的教学,学生之间起到互补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篇(7)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教师进行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抛开小学生心理特点来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只能是空谈。

一、巧妙的导入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

导入教学的必要性常常被小学数学老师所忽视。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因素在上课的前阶段往往会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个时候的激趣导入就能够起到很好地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的作用并且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精心设计导入语并用几分钟时间导入就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有了成功的一半。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不管怎样的导入教学都要注意导入与教学内容的相符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言如果能够适当设置悬念,在课堂教学临结束时再解开效果应该更好一些。在教学“时g=路程÷速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就用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来作为教学导入。关于跑得快的兔子为什么会比赛失败的悬念一直到课堂教学临近的时候才解开,到这时同学们也终于明白了决定比赛胜利(时间)的要素有两个的道理。在这堂课上,同学们至始至终都保持高度的兴趣,注意力特别集中,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有了保证。

二、多种方式的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求胜欲望是很强烈的。这一点可以为我们老师好好利用的。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能够巧用竞赛来调动学生不服输的劲头的话就可以做到活跃课堂气氛并最终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临近课堂教学结束前的十分钟左右,我通常会安排一个当堂训练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我会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几道题来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待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后,我会安排同桌同学间的互改并且打出分数,然后再来评比哪位同学答得又快又好。通过这样的竞赛,我发现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时候,我也会根据同学的学习水平的不同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竞赛结果对小组进行综合的评价排名,通过这样的小组综合评定,小组内的传帮带就被较好地组织起来了。

三、巧妙的创设情境有利于诱发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单纯的“为教而教”是很枯燥无味的。如果一味地强制灌输到头来只能是造成学生大面积的厌学,这样的话,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了。要达成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就要学会善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如果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转换成生动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这样的话,富有趣味问题情境就地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学“数的分成”的时候,我举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故事中宋国的那只猴子早上给四个桃子傍晚给三个桃子不高兴,反过来早上给三个桃子傍晚给四个桃子就高兴使原本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通过这个故事,小朋友们就在嘲笑猴子愚蠢的同时也牢牢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篇(8)

学习方法既指学习时应遵循的一些原则要求,又指学习时采取的手段、方式、途径。在学习中,根据学科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效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和发展其学习能力。”为此,我根据数学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数学实际,谈三点做法: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课前重视预习。先让学生预习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看看能否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可以尝试地做一做,看看存在哪些问题、困难……上课时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把学生预习时存在的问题收集起来教学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既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又提高了课堂效率。第二,课堂认真听讲。教学时学生仔细地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聚精会神地听教师的讲解、点拨、归纳和同学的发言;积极思考,有疑惑应发问,敢于质疑,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第三,课后复习整理。课后要让学生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新知,再完成作业,最后,把学习的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如教学完能被2、5整除的数这一内容后,有一位学生这样整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是0的数同时能被2和5整除。”这样,容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内化为他们的J知结构,达到牢牢掌握新知。

二、注重数学知识的运用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他们学好和运用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我是这样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时,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是本教学内容的知识目标,而“发展空间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是数学的技能目标,这个环节的学习不是让学生牢记分米和毫米,更不是让学生知道两者具体的大小关系,而是要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厘米作为“纽带”,亲自去感受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尝试着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从课题中所提出的“铅笔的长度”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比较生活中的牙刷的长度,筷子的长度,硬币的厚度等,创造多种教学情境和机会给他们去讨论、交流、探究……通过这些思考过程让学生达到会估、会量、会比、会画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达成。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尝试活动

在学生学习的认知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新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学习新知。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方法之后,可以让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以同化新知识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新知了。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习方法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掌握学习方法并不是目的,而是要善于灵活地运用学习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篇(9)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在现代社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中,既包括一般的学习方法,又包括学习数学的特殊方法。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自学的方法

1.课前预习

在中、高年级可以布置预习,要逐步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上课开始可以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内自学

例如,我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我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给他们规定的时间看完,然后再通过一些练习来检查他们的自学情况。

3.课后复习

课后要及时复习,先复习一下今天教的例题,然后才动笔做作业。一个单元学完后要进行系统复习,经常顺一顺、理一理,用起来就方便了。

二、独立思考的方法

数学思考方法在小学阶段一般有以下十种:

1.可逆性思想

这是逻辑思维中最根本的思想,是在数学上进行逆运算的一种思考方法。比如,教学除法时就可以和乘法联系起来,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量不变思想

例如,在应用题中的总量,不管如何分割,其整体是不变的。

3.整体与部分的思想

整体和部分思想最初步的理解,是将眼前的物体进行合并、分割为中心的。这是决定加减运算的基本方法。

4.转化的思想

例如,单位的转化,2千克可以转化成2000克。

5.对应的思想

在分析数量关系中一个数量对应着另一个数量,存在着对应关系,一般解答应用题都需要这种对应思想,从分析对应关系找到解题线索。

6.集合的思想

集合是现代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小学数学教材中已渗透集合的思想。

7.代入的思想

这是代数解法的重要思想。在解答整数、分数应用题时也经常会应用这种思想进行分析思考。例如:

“4千克桔子和3千克苹果总价8元6角,每千克桔子比苹果贵4角。桔子和苹果每千克各是多少元?”如果以1千克苹果加4角钱代作1千克桔子,用下式表示:

4千克桔子+3千克苹果=8元6角

4千克苹果+4角×4

用这种代入思想分析,就找到了解题的线索。

8.消去的思想

这是根据等式两边同时减去或加上相同的数,等式仍成立的道理来求未知量。解答有些应用题往往会用到消去思想。

9.扩缩的思想

扩缩思想是掌握内部结构的变化,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扩缩思想,特别是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要应用扩缩思想。

10.代数思想

运用字母或记号代替数字进行思考,称为代数思想。学生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都要用到这种思考方法。

三、质疑问难的方法

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让学生提问题,并可比赛看谁问题提得多,提得好。例如,老师在教“千克、克”的新课后可以启发学生提问,“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你还想知道什么呢?”这一下打开了闸门,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1公斤等于1000克是谁规定的?”

“1公斤为什么不等于100克?”

“为什么1公斤凑巧等于2斤?是不是通过谈判的?”

“1克重的东西太小了,为什么要用1克作单位?”

“我看中国的1斤等于10两蛮好,为什么偏要用千克呢?”

“如果要称火车、大轮船怎么办?用什么秤?”

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先议论一番。“想一想,应该怎样回答?”

四、动手操作的方法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性,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的最初阶段,都是借助于感知在儿童思维中形成的,要把感性认识转变成抽象的概括。因此,认数与计算、图形认识、解答应用题都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学习。

国外有一种模型教学法,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各种数学教具、用具、模型来学习数学。每个学生可以准备一个“小学数学学具盒”,里面有小棒、几何图形块、数学运算符号卡片等,便于小学生一边摆弄数学学具,一边学习数学,并从中掌握动手操作的方法。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篇(10)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思维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对小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难懂的,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依据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下列几种基本方法。

一、温故推新法

概念教学的学习应当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因此,在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适当作一些变化和延伸,引入新概念,就会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平行四边形”就是一个具有发展性、可描述的概念,在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呈现自制的长方形活动板,让学生回顾一下长方形的特征,然后给学生“变魔术”,抓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轻轻地移动,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与自己原有的长方形概念联系起来,加以概括比较,引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这样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整合,使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更深刻。

二、实践操作法

有些概念的学习不是一步到位的,其理解需要一定的过程。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进行画一画、量一量、摆一摆、分一分的尝试,从而获得真实的感性体验,为掌握概念打下良好基础。如认识图形概念时,让学生用直尺、量角器和圆规等作图工具画出图形,通过作图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真切的体验概念的形成。再如学生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时,往往不能准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特别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概念。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用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摆满某个长方形画片,接着连续摆100个就构成了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也可以用“平方分米”测量瓷砖的尺寸;用同样的方法推出1平方米,让学生用“平方米”量一量黑板面的大小。这样做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面积的单位,实现对数学概念的有效操作。

三、直观演示法

有一些数学概念,可以把它最根本的属性用恰当的图形表示出来,把数与形充分结合,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学习“倍”的概念时,这个概念是在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中出现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倍”。可先在黑板上贴出2朵黄色花,另起一行在下面相对的位置2朵2朵的贴上红色花,共贴了3个2朵花,同时引导学生回答“我是怎样贴的?贴了几次?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通过刚才的演示,同学们就不难回答出“老师是2朵、2朵的贴;贴了3次;黄花与红花相比较,黄花只有1个2朵,红花却有3个2朵;黄花有2朵,红花有6朵。”然后教师适时加以说明“我们如果把1个2朵看作一个整体,是1份,那黄花的朵数就相当于1份,红花就有3份。换句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把黄花当作1倍,红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3倍。”这样,从图形的演示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从“个数”到“份数”的转换,接着再引出“倍数”,就很快地涉及了“倍”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结合生活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材料联系起来,就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上课时展示收集的成果:毛衣商标上写着羊毛占85%,化纤占15%;青岛啤酒的商标上有“酒精度:≥3.1%VOL;文华制衣厂的产品合格率是98%;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20%;小麦的出粉率80% ……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百分数的雏形,同时这样的收集与展示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发展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设计习题法

有些定义性概念的本质特征必须通过下定义来揭示,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类概念的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多样化的练习题,通过多种形式来转换叙述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因数与倍数”这一章的概念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1.判断:①自然数根据约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和合数。( )

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2.填空:①20以内的数中不是偶数的合数有( ),不是奇数的质数有( )。

②最小的自然数是( )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篇(11)

2合理安排,让学生自己讲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因此,课堂上应改变学生习惯于“听”的被动地位,变被动为主动,以提高其学习能力。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先出示讨论题,再让学生各抒己见,各自讲出题目的解法。例如:教学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是20米的大圆,可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各自想办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想出了各种方法。有的说:用一根长20米的竹竿,在竹竿10米处钉一个长钉,竹竿两端分别系上装有石灰水的瓶,然后把竹竿旋转起来。教师提问:“应注意什么,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钉不能移位。我的根据是同一圆内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也有的说:我用一根长10米的绳,一端固定不动,一端系一只装有石灰水的瓶,然后旋转一周,这样就画成了一个直径是20米的网。教师问在画时应注意什么、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道,绳一定要拉紧,依据是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课堂上,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

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意见,学生会有一种愉悦感,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

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来帮助理解;数学应用题很多都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弄清解题思路;许多几何图形都可以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来帮助记忆。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剪、拼、讨论等教学手段进行学习。学生边操作边思维,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其思维能力。

4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