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采购审计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9 17:11:13

采购审计案例

采购审计案例篇(1)

自2004年塞班斯法案实施以来,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开始重新审视和改进自己的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近几年来,国内电信企业的采购集中化趋势愈加明显。以采购合同金额来看,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规模比例已大致接近90%:10%。因此,随着采购形式结构的转变,对原有采购管理流程提出了新的内控设计要求。与此同时,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的概念也出现在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视野中,本文以电信企业采购管理流程为例,分析业务流程再造下的内部控制设计。

一、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控设计思路

业务流程再造与内部控制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矛盾冲突又有一致相关,业务流程再造是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对现有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彻底性再设计。因此,业务流程再造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风险分布,从而使针对重大风险采取的内部控制活动也会发生重大改变。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的内控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六步法”:明确业务流程涉及的活动范围;确定该业务流程所要实现的内控目标;明确不能实现内控目标的风险;梳理原有业务流程,并发现不合理之处或风险点;提炼关键控制点;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控设计。

下面以电信企业采购管理流程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明确业务流程范围

本流程涉及的业务范围包括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其中,集中采购是指属于多个单位、一定时期范围共同需求的物资、工程、服务,由某一指定单位集中操作实施、集中管理的采购形式。分散采购是指针对零星需求而自行实施采购的采购形式。

(二)确定采购管理内控目标

(1)合理保证采购活动经过适当授权和审批;

(2)合理保证采购计划和方案的适当性,保证工程顺利开展;

(3)合理保证采购及项目招标行为规范,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及合同条款。

(三)明确采购管理的内控风险

(1)采购活动未经适当授权和审批;

(2)未恰当制定采购计划和方案,导致采购不及时进而影响工程进度;

(3)未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及合同条款,导致合同索赔、项目停滞或政府处罚等。

二、原采购管理流程梳理

(一)基于原有采购管理流程的内控设计如图1所示

(1)由需求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并提交给主管领导审批,审批后将结果传递给采购部门;

(2)采购部门了解采购内容后拟定采购方式,形成采购建议书,并提交给主管领导审批;

(3)审批通过返回采购部门,判断是否从现有供应商目录中选择,如可选,确定供应商,并制定详细采购方案,提交主管领导审批后,回转到采购部门实施采购;

(4)若判断不可选择现有供应商,则发起招标流程,确定中标单位后,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起草合同,提交给主管领导签字审批后,实施采购。

(二)原流程效果

不管是集中采购还是分散采购,均需要经过采购申请审批、采购方案审批、供应商审批和合同审批,因此即使不算招标时间在内,全过程最少需要16天,最长达到22天,响应时间过长,不能匹配生产需要。

(三)原流程问题

(1)审批节点较多,且流转过长。原流程共有四个审批节点,且通过纸质递送签字回转,如遇主管领导因事无法审批,导致流程无法进行下一环节时,严重影响采购效率。

(2)未适应采购形式的转变。采购集中化,就是为了简化采购工作量,提升采购管理工作效率,而原业务流程未考虑采购形式结构的转变,要求所有采购需求都必须经过四次审批,因此流程上存在不必要的环节或者没有针对采购形式设计内控流程。

(3)易发生未经授权审批的采购行为。原业务流程中审批节点受限于内控设置,且缺乏信息化授权支撑,因此为不影响进度,往往会出现未经授权审批即实施采购的行为。

三、关键控制点提炼

(一)定义“关键控制点”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关键控制点所对应的固有风险程度较高,且执行该控制点可以有效地降低所对应的风险。

(二)识别控制点

从原有流程中,找到所有与重要管理层认定和采购风险相关的控制点,以备进一步筛选。“六步法”第三步明确了采购管理流程中的内控风险(缺乏授权、进度延误、不合规),因此业务流程中与这些风险对应的控制点主要是:

(1)审批控制点(授权及批准):请购单审批、采购方案审批、供应商审批和合同审批;

(2)时效性控制点(时间):提出采购申请、编制采购方案、招投标、签订合同;

(3)合规性控制点(文件):招投标方案、采购合同。

(三)风险评估

主要是从各控制点的风险影响程度和对其实施管控的可行性这两个维度进行评价。控制点风险影响程度越高,且降低风险的可行性越高,则为关键控制点。如图2所示,“6-招投标方案”和“7-采购合同”,公司一般都有明确的规范,其对合规性风险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不是关键控制点;“4-招投标”虽然对采购时效性的风险影响程度很高,但由于招投标流程存在刚性特点,因此对其管控的可行性较低,也是一般控制点。

(四)提炼“关键控制点”

关键控制点是指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经过具体分析比较各内部控制活动实现其控制目标有效性的能力,而确定的内部控制活动。它们在内部控制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地位,能够更有效地确保内控目标的实现。

由于“1-四大审批节点”对授权审批的风险影响程度很大,且通过流程优化可以实现对风险点的归并和采购时效的提升,因此它们是关键控制点;另外,“2-提出采购申请”、“3-编制采购方案”和“5-签订合同”均与四大审批节点密切相关,因此也是关键控制点。

四、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内部控制设计

随着采购集中化趋势,原业务流程在内控设计上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应该适应采购形式的转变,针对大规模大批量的集采需求,尽量将采购部门职能前移,通过事先制定详细的采购方案,尽可能减少原业务流程中的审批环节。具体改造如下:

(1)首先区别集中和分散采购在业务流程上的差异。集中采购通常会与入围供应商签订年度框架协议,因此集采可以将采购申请、采购方式和供应商审批流程进行合并;

(2)简化原有流程审批环节。将采购部门职能向前伸展,参与采购需求的提出,事先拟定采购建议书,初步判定选择供应商范围,再向主管领导提出审批。在审批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流程中的采购申请、采购方案和供应商审批合并成一个关键控制点,审批次数由原来的4次降低到2次,大大减少公文流转环节。

(3)以信息化促效率。实现办公平台电子化采购审批,通过任务催办或短信提醒等方式,做到及时批复,不仅节省时间,同时保证流程执行连续不间断。

(4)灵活授权。通过制定符合内控要求的授权审批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审批效率,并通过在信息化系统中留存授权审批的文档以便对合规性进行复查。

流程再造后,基于流程设计的原有内控已不再适用,新的内控设计如图3所示:

流程再造后内控实施效果评价:

(5)成本效益分析:再造后业务流程,采购需求发起到实施采购,缩短到10天内完成,由于信息化支撑、灵活授权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控制成本。

(6)风险管理分析:再造后业务流程,审批节点和路径减少,降低了可能产生的差错,同时也改变了原流程的风险分布,找到最容易发生风险的节点成为关键。在本例中,对采购建议书和合同的审批成为关键控制点,虽然再造后减少了审批次数,减少了原有风险点,但同时由于审批内容和范围基本不变,可以保证风险的合理管控。

五、结束语

业务流程再造对企业的改造是全面、彻底的,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原有的控制环境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系统,实施新业务流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竞争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翟茜.《企业内部控制成本与收益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04

采购审计案例篇(2)

1 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信息化软件的运用开始普遍,但仍然存在许多企业未运用信息化,或者是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是否有系统化的软件进行跟踪管理是确保企业采购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首先,在信息的共享方面,据调研,目前很多企业未能实现信息的多方共享,同时,企业的内部相关组织机构也不能够共享企业的信息,这使得每完成一项工作,都存在重复劳动,浪费人力和财力。其次,企业在采购的过程中,没有系统的软件进行过程跟踪,采购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手工记录跟踪信息上。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员,由于采购事务涉及到很多环节,也不能及时了解到采购的具体推进情况,影响企业的整体资金运转。

综上所述,考虑到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作为一家煤炭生产型企业,针对该公司目前在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管理方面的现状,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方式来实现采购的自动寻源以及高效的供应商管理,开发出一套适合公司内部应用的采购信息化系统,实现神东煤炭公司的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2 需求分析

经过对神东集团公司物料采购部门的深入调研,其采购工作的实际流程可以描述为:首先,公司计划部门根据生产管理部门传递来的生产计划,结合当前库存情况,拟定采购计划,采购部门制定采购方案并上报给采购主管审批,在采购方案审批通过后,委托招标公司招标,根据中标结果创建合同,完成采购业务。

从以上流程可以看出如下问题,首先,尽管企业已有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但企业生产部门传递给采购部门的采购计划,都是通过纸质或电子报表的方式,这使得采购部门在制定采购方案时,需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其次,采购方案要经过采购主管审批才能生效,这个审批过程并没有实现信息化操作,导致效率低下。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设计和开发采购寻源及供应商管理系统时,首先要集成企业的ERP管理系统,从该系统中自动获取采购计划信息以作为制定采购方案的依据;其次,要实现采购方案制定和审批的信息化处理;再次,针对供应商选择的问题,要研究自动推荐供应商的功能应用,节省采购人员挑选供应商的时间;最后,改变合同拟定通过手工完成的方式,实现采购结果自动回传、合同自动生成,在线提交审批,从而提高合同管理效率。

结合以上分析,采购寻源及供应商管理系统要实现的业务模块需要包括采购方案管理、采购寻源、订单及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等。针对每个功能模块,可以进一步划分若干子业务,完整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1 采购方案管理业务

采购分包创建是基于ERP系统提供的采购计划信息自动生成一个采购分包初稿,当采购分包生成后,采购员可以对采购分包进行采购方案创建操作,然后提交给采购部门主管审批,因此,采购方案管理包括三个子模块,分别是采购分包创建、采购方案创建、采购方案审批。

2.2 采购寻源业务

采购寻源是指在采购工作中寻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采购需求,然后根据各个供应商的报价、产品情况,从中选择最为合适的供应商。

2.3 合同管理业务

订单及合同管理要实现合同生成和审批、采购订单下达等基本操作。

2.4 供应商管理业务

供应商是目标系统的参与用户,其基本信息是由供应商在目标系统注册时产生和阿里巴巴同步时获取。为了使供应商信息更加完整,允许采购员对供应商信息进行补充操作。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技术方案

目标系统在设计中采用的是三层架构模式,即在传统的二层基础上,独立出新的一层,即业务逻辑层,将整个应用划分成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具体的系统的技术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三层架构的应用,其优势在于实现了各业务的逻辑独立,就系统而言,能有效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就系统开发而言,易于大型软件开发项目的分工,提高开发效率。

采购寻源及供应商管理系统的开发技术采用当前流行的和技术,数据库平台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编程语言选择C#语言。

3.2 数据库的设计

在采购寻源及供应商管理系统中,涉及到的数据表主要有采购计划表、采购分包信息表、采购方案审批表、采购方案表、询价单信息表、合同信息表、合同样式表、合同样式定义表、合同审批信息表、采购订单表、物料信息表、供应商信息表。

在数据表设计阶段,要设计表的字段、字段类型和字段长度。受篇幅限制,只给出系统购方案信息表设计结果。如表1所示,该数据表用于存放采购分包基本信息,其中,采购分包编号为主键,对应采购计划为外键。

3.3 功能详细设计

3.3.1 采购方案管理

采购方案管理包含了采购分包创建、采购方案创建、采购方案审批、采购方案维护等子功能,其中,采购分包创建首先由系统根据采购计划,自动生成一个采购分包,然后由采购员对该分包进行完善,在确认创建后,再执行采购方案创建并提交审批操作。采购方案审批是由采购主管进行的,在审批时,需要给出具体的审批意见,“通过”或“不通过”,然后才能开展采购的后续流程。采购方案维护是指对采购方案进行修改、删除或查询操作。

采购分包创建数据是通过系统接口从企业现有的ERP系统中获得,存放在采购计划表。采购分包需要将相同性质的采购标的归为一类,其操作的数据对象是采购分包信息表。在执行采购分包创建时,从数据表提出数据进行运算,最终得出初步的采购分包,其流程如图3所示。

采购分包生成后,采购员可以内容进行修改,然后提交修改后的分包信息,这时表示层和业务逻辑层分别调用采购分包信息保存方法进行业务请求响应,最后,数据访问层完成分包信息插入操作,

并将操作结果返回至业务逻辑层,并进一步传给表示层,表示层根据操作结果值,分别向客户端用户提示相应信息。

当采购分包创建好后,紧接着即进入采购方案的创建和审批阶段,采购方案的审批工作通常是由采购主管来完成,采购主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给予审批。

3.3.2 采购寻源

通过采购寻源,可以从众多供应商中找到最合适的供应商。该模块包含四个子模块,分别是询价单、询价撤消、供应商报价、采购推荐。由于采购寻源主要是基于IBS平台进行,在目标系统中不是常用模块,在此不做重点讨论。

3.3.3 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生成、合同审批、合同维护等。本节将重点探讨合同生成、合同审批这两个子功能的详细设计。

(1)合同生成提交

合同生成提交指的是生成采购合同,并提交至对应的采购主管部门。采购合同生成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调用采购合同的模板,将合同模板展示在页面,即加载合同模块;其次,获取用户输入的合同信息,将这些信息插入到合同信息表中。合同模板加载执行的是数据读取操作,操作的数据对象是合同样式表和合同样式定义表。

(2)合同审批

合同审批针对的是企业的采购主管,当采购合同提交至采购主管后,采购主管登录系统即可查看到需要审批的采购合同。因此,合同审批在具体实现时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绑定未审批的合同信息,然后针对未审批合同执行审批操作。

合同审批操作的数据对象是合同审批信息表,执行的是数据插入操作,因此,合同审批功能流程可以描述为:采购主管选择待审批的合同记录,表示层获取选择的合同记录编号,然后调用业务逻辑层方法响应该请求,业务逻辑层根据合同编号调用数据访问层方法完成数据检索操作,并将数据绑定显示。在采购主管给出具体审批意见后,表示层便调用审批意见录入方法,完成向合同审批信息表的数据插入操作,最终将审批意见反馈给采购员。

3.3.4 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管理主要实现对供应商基本信息的维护,在采购寻源及供应商管理系统中,供应商信息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供应商直接注册而成;二是从1688平台同步供应商信息。

供应商注册业务的主体就是供应商自身,通过系统提供的注册页面完成基本信息注册操作,从程序实现角度看,供应商注册实质是向供应商信息表执行数据插入操作。

供应商在注册页面提交注册业务请求后,表示层便获取供应商注册信息,然后进行数据校验,在数据校验通过后,业务逻辑层调用数据层的供应商信息录入方法执行对供应商信息表的数据插入操作,最后,表示层通过数据操作返回值向供应商用户提示相应信息。

在目标系统中,供应商信息还可从1688平台通过同步而获取的,其实现原理是从1688平台的数据接口读取供应商信息,然后将其插入到本地数据库的供应商信息表中。

4 系统实现

4.1 采购方案管理

采购方案管理主要实现采购方案分包创建、采购方案创建和维护、审批等主要功能,采购方案创建的实现界面如图4所示。其中,采购方案编号为程序自动生成。整个采购方案包括采购方案基本信息、创建人信息、招标人信息三部分,在填写相关信息后,点击提交审批按钮,事件即可触发。

采购方案创建从应用程序实现的角度看,是向采购方案信息表执行数据插入操作。功能实现的表示层代码如下:

//响应业务请求事件

protected void CreatePurPlan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 …//获取页面输入值

Model.plan thisPlan=new plan();

thisPlan.name = TB_planName.Text.ToString();

BLL.planBLL uB=new planBLL();

//调用业务逻辑层方法

if (uB.addPlan(thisPlan))

{

//根据数据库返回值向客户端输出业务操作结果

Response.Write(“true”);

}

else

{

Response.Write(“false”);

}

}

采购方案在提交之后,方案创建人可以查看采购方案的审批情况,在审批通过之前,采购方案处于不可修改状态。功能实现的界面如图5所示。

采购方案审批查看的实现主要依赖采购方案信息表的状态字段,在采购方案创建时,该状态值默认写入0。当采购员查看采购方案审批情况时,程序会读取该值,如果为0,则向用户提示,并置方案内容为不可编辑状态。

当采购员提交采购方案之后,采购主管可以在管理后台查看待审批的采购方案,并执行审批操作。从程序实现角度看,采购方案审批是向采购方案审批表执行数据插入操作。插入数据主要包括采购方案编号、审批人、审批结果、审批结果说明、审批时间等。其中,采购方案编号是从页面Session中获取,这是因为用户首先要选择待审批的采购方案,然后页面要跳转到审批界面。

4.2 采购寻源

采购方案审批通过后,采购员要针对采购内容,向IBS平台询价信息,这个过程就是创建询价单、询价单。创建询价单实质是向询价单信息表执行数据插入操作,由于实现过程与采购方案创建类似,在此不做介绍。

4.3 合同及订单管理

IBS在将采购结果回传后,系统会根据模板自动生成采购合同,为了便于打印,合同可以以word形式输出,同时为了方便提交审批,也可以在客户端显示合同内容。如果用word输出这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程序对word文档的定义。实现的关键代码如下:

Word.InlineShape oShape;

object oClassType = “MSGraph.Chart.8”;

wrdRng = oDoc.Bookmarks.get_Item(ref oEndOfDoc).Range;

oShape = wrdRng.InlineShapes.AddOLEObject(ref oClassType, ref oMissing,

ref oMissing, ref oMissing, ref oMissing,

ref oMissing, ref oMissing, ref oMissing);

合同生成后,需要提交给采购主管审批,首先,合同信息显示在页面,同时,点击合同文本,可以下载之前自动生成的word文档。在合同信息确认后,点击提交审批,即可向采购主管提交合同信息,并等待审批结果。采购主管审批合同的实现界面如图6所示。当合同可以通过时,点击批准按钮,即可触发合同审批事件,完成合同审批操作。

4.4 供应商管理业务

在采购寻源及供应商管理系统中,供应商信息其中一个渠道是来源于1688平台,这些信息在注册时,存放在1688平台数据库,为了便于本系统进行管理,需要定期同步下载1688平台的供应商信息,为此,需要同步两个数据库的数据。实现的代码如下:

//创.建.链.接.服.务.器

exec sp_addlinkedserver ′ITSV′,′′,′SQLOLEDB′,′远程服务器名或ip地址′

exec sp_addlinkedsrvlogin ′ITSV′,′false′,null,′用户名′,′密码′

//查询

select*from openrowset(′SQLOLEDB′,′sql服务器名′;′用户名′;′密码′,数据库名.dbo.表名)

//生成本地表

select*into表from openrowset(′SQLOLEDB′,′sql服务器名′;′用户名′;′密码′,数据库名.dbo.表名)

//把本地表导入远程表

insert openrowset(′SQLOLEDB′,′sql服务器名′;′用户名′;′密码′,数据库名.dbo.表名)

select*from本地表

//更新本地表

updateb

set b列A=a列A

from openrowset(′SQLOLEDB′,′sql服务器名′;′用户名′;′密码′,数据库名.dbo.表名)as a inner join本地表 b

on acolumn1=bcolumn1

5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的目的是验证目标系统在功能以及性能方面是否正确,在目标系统测试工作中,主要采用了两种测试方法,即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

白盒测试:白盒测试的重点是验证系统的所有内部逻辑结构是否正确,由于一般的用户对于系统的内部逻辑结构不熟悉,因此白盒测试应该由软件开发人员来完成。

黑盒测试:黑盒测试的重点是验证功能的输入输出接口,对于黑盒测试而言,由于不涉及到具体的逻辑结构,因而可以由普通的用户来进行测试,根据设计好的测试用例以及测试数据进行测试即可。

目标系统功能测试主要是以白盒与黑盒相结合的测试方法进行的,性能测试需要借助于LoadRunner自动化测试工具。测试结果均通过测试。

参考文献

[1]郭修甫.煤炭企业物资采购与配送策略[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2013:189-192.

[2]申宝玉.浅谈煤炭物资供应企业的采购管理[N].西部时报,2014-10-21.

[3]诸克军.企业物资采购与配送政策[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78-80.

[4]王晓东.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09-111.

采购审计案例篇(3)

【关键词】电子采购 企业 B/S体系结构 设计与实现

1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运转方式和流通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采购模式也从传统的不透明模式逐渐向着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发展。就我国企业而言,电子商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运用,并且以其反应迅速、协同方便的特点也逐渐被企业所认可。下面我们尝试对电子采购系统的实现方法做以探讨和论述。

2 需求分析

通常,企业的采购管理流程都要经过供应商准入、采购实施、合同执行、合作评价等四个阶段,供应商准入阶段对供应商进行初始核查,确定潜在的合作对象,合同实施阶段汇总采购需求,并开展相关招标采购工作,确定最终合作厂家,合同执行阶段按合同条款及时发货验货,合作评价阶段对供应商合作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确定供应商等级,筛除不合格供应商。这四个阶段形成对供应商的闭环管理,每实施一次采购流程都会对供应商名录进行一次优化,使得采购工作质量呈现螺旋式上升,从而实现采购效益和效率的持续优化。

供应商准入阶段:分析潜在合作供应商,并对供应商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厂家实力,将合格供应商列入准入供应商名录。

采购实施阶段:包括采购申请、招投标、采购评审、合同审批等环节。其中采购申请环节由公司内各部门提交采购需求,通过审核的需求提交到采购实施部门,实施部门汇总需求,并根据情况确定采购方式,之后开展相关招投标工作,确定合作对象后,需要将相关评标结果总结上报。最后中标通知书,确定合同条款,开展各项签约工作。

合同执行阶段:供应商发货,公司收货人员收货,并对货物进行验收。

合作评价阶段:在合作过程中,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评估,既有合作过程中的实时客观评价,也有合作后的主观评价,从而得出供应商的准确评分,确定供应商的合作等级,便于以后采购工作的持续改进。

3 系统实现方案

基于以上需求分析,我们设计了一套电子采购系统,包括供应商门户系统和采购管理平台两个子系统,具体又可以划分为供应商管理、采购申请、电子招投标、采购评审、合同审批、合同履行监控、供应商评估等几个子模块。系统采取B/S架构,网络结构大致如图1所示。

其中供应商门户系统服务器提供供应商门户网站服务,是供应商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采购管理平台服务器提供企业内部的采购管理网站服务,是一个规范采购工作的强有力工具,各服务器可以进行横向扩展。

3.1 供应商管理

系统具备供应商管理功能。系统建立供应商档案库,在供应商门户网站提供调查问卷,搜集供应商企业信息、产品等信息,审核通过后进入供应商名录,这些信息也是供应商的身份信息,将贯穿与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

3.2 采购申请

系统具备采购申请功能。采购申请是采购实施工作的起始流程,从这里开始,将会为采购事务分配唯一的采购事务ID,其后紧跟的招投标、采购评审、合同审批、合同履行监控等流程,和采购申请一起通过采购事务ID关联为一个大的采购事务,通过该事务ID可以查询到整个采购事务的处理状况,例如处理到哪个阶段,进展如何。

系统提供采购方式确定功能。采购申请流程结束后会流转到采购部门确定采购方式,例如比选、招投标等采购方式,考虑到这些操作和采购申请流程的关系比较紧密,可与采购申请流程合并为一个流程执行。

系统从采购申请开始将涉及到大量的电子审批流程,为了提升审批流程的可维护性,审批模块可以应用工作流引擎。工作流引擎可提供流程逻辑的定义方法,以及根据流程逻辑来调度业务对象的功能。这能使我们避免在代码中硬编码,因为硬编码难于理解和复用,并且非常容易受到需求变化的影响,维护起来极其困难。

工作流引擎负责在各环节中传递流程信息,并在信息到达某个环节后,给相关责任人分配任务(比如“审批”任务)。工作流引擎的应用步骤:

3.2.1 定义流程

应用流程定义语言定义流程规则,得到流程定义(ProcessDefinition)文件(例如,把媒体审批流程定义出来)

3.2.2 部署流程

将流程定义文件部署到工作流引擎服务器中,引擎会分析定义文件并记录到数据库中。

3.2.3 执行流程

根据流程定义的规则,针对具体业务对象进行调度。例如:张三创建了一个媒体审批流程,现在就把这个审批单对象交给引擎来进行调度(在各审批人之间进行调度)。引擎将会启动一个流程实例(ProcessInstance)来调度每个具体的业务对象。

3.2.4 电子招投标

系统提供电子招投标功能。招标管理人员可以针对采购需求信息发起电子招投标流程,通过系统将招标文件发放到供应商门户系统中,供应商在线购买标书,编制好标书后在门户系统上传标书及报价,开标后,评标人员在系统中即可查看各家标书情况,方便开展各项评标工作。

3.2.5 采购评审

系统提供采购评审功能。系统提供采购评审电子流程,采购主管可以针对招标信息发起采购评审流程,填写评审单,提交评审总结资料,并按照指定流程提交到各位评审人员以及领导处进行审批,审批结束后可以开始合同审批流程。

3.2.6 合同审批

系统提供合同审批功能。系统提供合同审批电子流程,采购主管可以针对采购评审单发起采购评审流程,填写合同审批单,提交电子合同,并按照指定流程提交到各位评审人员以及领导处进行审批,审批结束后即会进入合同履行流程。

3.2.7 合同履行监控

系统提供合同履行监控功能。系统针对合同类型提供不同的合同监控流程,对货物到货情况、验货情况进行实时记录,例如实物类合同,将交由收货人填写到货时间、到货质量、货物包装情况,而对于服务类合同,则需要填写施工准备情况、施工现场情况、组织协调情况等等,为了方便评分统计,将这些信息组织成选择题方式,按比例分配分值。每当提交完成一份收货单或验收单,系统即会自动统计评分作为客观评分记录入供应商档案库中。

3.2.8 供应商评估

系统提供供应商评估功能。系统提供供应商360°评分功能,采购人员、财务人员、收验货人员、实施人员、使用维护人员等会对合作供应商进行评价,从而得出主观评价。汇总供应商的客观评分以及主观评分可以得出供应商的总评分,基于此对供应商进行评级,从而控制供应商的准入资格。

4 结束语

无论是在电子采购技术的成熟度上,还是在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改造方面,电子采购在企业中的应用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不仅仅完成采购行为,而且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采购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有效的整合企业资源,帮助供求双方降低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

采购审计案例篇(4)

中图分类号: F830.5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十二五”时期国家继续推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势必又一轮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各级政府建设资金缺口日益增加,特别是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后,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信贷控制进一步从紧,导致新增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困难加大。各级政府寻求利用民间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便成为解决以上矛盾的有效方法。因此,BT建设模式便成为了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取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政府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下,建设单位如何加强BT项目的投资控制和成本管理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课题。

回购款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回购款结算存在问题客观因素分析

合同各方对据实结算管理经验不足

三环路快速化工程是郑州市首次以BT模式投资建设的市政工程,据实结算模式也是第一次在郑州市市政工程中采用。面对新的BT模式下的据实结算方式,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委项目部、工程签证领导小组等对据实结算管理经验不足,各方对结算程序、资料要求、计量、组价标准等理解运用差别较大,思路统一过程较长。期间出现了因各方要求不同导致结算申报资料来回反复、多次修改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无所适从的现象,例如2012年3季度结算申报资料仅在报送工程签证领导小组时,前后就历经十余次。这导致合同各方结算磨合期长,效率降低,影响了结算资料的及时申报。

回购款结算环节多、审批层级多、审批难度大

BT合同约定,采用据实结算计价方式,施工同期完成的工程量计量需由甲、乙双方(建委和财政局)派驻现场人员签字确认。所涉及的设计变更、工程洽商记录、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现场签证、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由乙方认可。在办理竣工结算时,上述资料若没有乙方认可,则该部分工程量不予结算。回购款据实结算审批流程详见下图。

图2:回购款结算审批流程图

从该流程图可以看出:

2.1 回购款结算环节多

回购款结算分为专项施工方案审批、设计变更审批、工程签证审批、完工工程量认定、质检资料认定、结算组价认定、结算报告审计等多个环节。

2.2 回购款结算审批层级多

据不完全统计,从专项施工方案审批到结算报告递交审计机构,需经过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61个人员签字确认。例如仅工程签证资料从申报到审批一项就需经22个人员签字确认。

2.3 回购款结算审批难度大

结算过程中上步流程没有通过直接导致下步流程无法进行,管理体系中任何问题沟通不畅,都会影响结算工作正常进行。例如从专项施工方案审批开始,若方案未审批则其后的工程量认定就无法进行。

(二)回购款结算存在问题主观因素分析

工程处领导主观上不重视回购款结算工作

BT投资的本质是政府回购,没有回购就没有投资的意义和价值。回购款结算与内部月结算相比,资料标准要求严,认定程序复杂,花费精力大却见效慢。各工程处通过内部月结算得到70%比例工程款,基本满足了工程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导致工程处领导不重视回购款结算工作。

由于领导不够重视,工程处内部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扯皮,结算资料上报不及时、不齐全等现象,影响了申报审批进程。

结算业务水平不高影响结算成果

根据短板理论,业务短板决定整个结算业务水平。工程处是结算业务的基础,由于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领导重视不够,局部影响整体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结算审核意见不能及时达成一致,造成回购款结算认定有所滞后。例如桩基的方案、施工和结算存在相互脱节的短板,方案中描述物探采用洛阳铲每15cm钻取φ10cm物探孔,但施工与方案有较大差异,一是物探孔间隔大于15cm,实际探孔孔数与方案对比有差异,存在并非每个桩基都进行了物探的现象。二是部分工程处前期采用洛阳铲进行物探、后期采用物探仪器探孔或全部采用物探仪器进行探孔,当发生差异时,未能就施工方案的变更及时进行审批。三是未能提供每个桩基进行物探的影像资料。但各工程处均按照洛阳铲进行物探的方案进行组价,导致工程签证领导小组认为现场物探情况与施工方案有较大差异且依据资料不齐全,故不予计取;并要求以后若发生此类费用,须提供全过程影像资料,并办理现场签证手续。经多次谈判后物探费用作为争议问题提交审计机构审定。

总承包部结算组织水平欠缺影响结算效率

总承包部在对回购款结算工作的组织上,缺乏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等、靠、要”思想,面对回购款结算滞后的状况,没有针对工程处的薄弱管理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业务薄弱的工程处缺少问责和处罚,在沟通监理、建委项目部解决结算签认等问题上,不积极主动所以效果不佳,因此影响结算资料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算效率。

项目公司结算引导水平不够影响结算效果

项目公司作为BT合同的管理核心,对据实结算的审批层级多、资料要求严、签认程序复杂的特性认识不足,虽然推行了计量支付演练、据实结算培训、聘请造价咨询进行结算指导等措施,但效果不佳,只关注过程而轻视结果,没有抓出实效。对总承包部及各工程处的业务引导不到位。

为促进结算工作采取的措施及做法

划分结算审批对接层级

根据回购款结算环节多、审批层级多的特点,划分了结算审批对接层级。各工程处、项目部负责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结算审批工作;总承包部负责市建委项目部的结算审批工作;项目公司负责工程签证领导小组、审计机构的结算审批工作。

成立回购款结算工作督导组

一是建立回购款结算工作督导体系,成立了项目公司、总承包部、各项目部和工程处在内的三级机构结算工作督导组。二是明确督导组工作职责,对督导组成员进行责任包干,实施奖罚。督导组成员负责按结算审批对接层次,督促结算资料按时申报、按期解决资料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完成结算审批。三是及时召开督导组专题会议,对结算审核意见进行决策,对结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由督导组成员按责任分工进行督导解决,推进结算工作顺利进行。

与其他BT单位加强沟通

郑州市三环路快速化工程共有四家BT单位,目前只有我方申报了回购款结算报告。通过与其他BT单位沟通,他们对回购款结算的复杂程序抱有畏难情绪,对据实结算所能确认的造价水平心里没底,采取了观望态度。这提醒我们在回购款结算申报环节上,要做好充分的博弈准备。为争取投资收益的利益最大化,要在回购风险与结算认价之间取得平衡。

提请股东单位进行督促及给予业务支持

一是在周例会、月例会上对工程处领导不重视回购款结算工作的错误认识提出严厉批评,对结算督导工作不到位的工程处,向各股东单位致函通报,提请股东单位领导督促工程处高度重视回购款结算工作,及时给予总部业务支持,使结算业务水平满足BT项目管理要求。二是定期向股东单位通报回购款结算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促进股东总部给予关注和支持。

提升沟通交流平台,有效利用高端资源

由于政府部门职责定位不同,导致各部门对以BT模式投资建设市政工程的意义认识不尽相同。目前主要是财政局认为BT模式投资成本太高,在认量、审价过程中有一味压低造价的趋势。加之财政局作为政府财政管理部门的行政优势,对建委和其他参与部门形成较大的工作制约。这给BT合同的履约、尤其是回购款结算认定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风险,仅从具体业务层面沟通恐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一是持续关注由于我公司和政府部门对BT模式认识差异所带来的风险变化情况,提升沟通交流平台,有效利用高端资源,化解BT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促使回购款结算认定工作顺利实现。二是继续加强与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引导其对BT模式的认识与我公司保持一致,促进其相关管理部门对工程履约服务到位,强力推进工程结算工作。

对据实结算的认识

采购审计案例篇(5)

一、关于采购风险管理的理解

采购是指企业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其中,物资主要包括企业的原材料、商品、工程物资、固定资产等。在我国,采购业务流程的风险,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都是很重要的风险。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第7号中,对国内企业在采购业务管理领域普遍存在的风险总结如下:

(1)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可能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

(2)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

(3)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客观来讲,这些风险的确是多数企业在采购业务管理中面临的普遍性风险。其实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在采购管理中面临的风险远远不止上述这三个风险。在整个采购业务流程中,每个环节都面临各自的风险。一般企业的采购业务管理主要涉及编制采购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请购、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内部控制漏洞,都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某企业采购款支付案例

如前所述,企业在采购业务管理的每个节点都有相应的风险。一般企业都会非常重视,从采购申请到入账,整个流程的内部控制设计都十分完善。但有些企业常常会忽视一个很细小的环节,尤其是对于采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在采购业务会计处理这个环节,如果账务处理不规范,则容易导致采购资金支付风险。下面以某企业实际发生过的一个案例介绍如下:

该企业是一家能源行业的民营企业。采购款的支付一般需要相应部门提出申请,经部门负责人审批,财务部会计审核,财务总监批准后支付,如果金额较大,还需要经过总经理,甚至董事长的审批。今年,该企业办公室负责总部办公楼的装修。合同签订后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装修公司预付款。按照程序进行审批后,会计人员将这笔预付款记入了预付账款。之后,装修公司开来发票,原会计人员正好不在,另外一名会计人员对这笔发票进行了处理,记入应付账款,同时确认了一笔装修费用。在这之后,由于办公室的疏漏,或许是装修公司的故意行为,说首付款尚未收到,于是办公室依据发票金额重新申请了一次资金支付要求。当资金支付申请传递到财务部门时,财务部会计按照程序查询了该装修公司的应付账款余额,一查确实是所申请的金额,于是审批通过,款项打给了装修公司账户。

后来,审计人员在对公司年度供应商付款管理进行审计时,随机抽取到了这名供应商,通过查询这家装修公司的所有往来款项,发现其余额为红字,即从账面理解来看,公司已经打给装修公司款项,但装修公司尚未按照全部金额开具发票。审计人员之前已经了解到装修工程早已经结束,相关结算工作早已经结束。于是仔细一查,才发现公司多支付给了装修公司一笔预付款。

通过仔细查询原因,其实多支付款项的原因就在于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不规范导致。在进行实际业务的账务处理时,只是简单的按照教科书的规定,支付预付款时,通过“预付账款”科目核算。确认应付账款时,通过“应付账款”科目核算。在后续审核资金支付申请时,没有查询该供应商的所有往来科目,从而让资金的重复支付得以发生。

好在由于事情发现得不算晚,审计人员立即联系装修公司,装修公司不得已将多收到的款项打回给了该公司。当事会计人员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无独有偶,笔者在另外一家公司也碰到过类似案例。该公司采用的ERP系统进行财务和业务的处理。该公司会计人员在处理付款请求时,在系统中只采用关键字搜索供应商,结果没有搜索到,于是便认为系统中没有,直接在系统中新增加了一名供应商。而实际上该系统中已经建立了该供应商的档案。于是,同一供应商在系统中有两个档案,但会计人员没有注意到,从而按照新建的供应商进行资金支付的审批,也造成了资金的重复支付。直到过了几个月,另外一名会计因为业务需要查询该供应商的交易往来,才发现该供应商在系统中有两个档案,通过合并才知道了这笔错误的资金支付业务的发生。

三、案例分析

通过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工作中,某一个细小环节的处理不规范,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在本案例中,财务人员经验不足,会计主管对财务人员的账务处理未进行仔细复核,从而导致事情的发生。实际上,在很多公司,财务人员都被要求不要同时使用“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这两个科目,要么只使用“应付账款”科目,要么只使用“预付账款科目”,就是为了避免同一个供应商在两边同时挂账。如果因为业务需要同时使用,则要求每次查询账务余额时,必须查询该供应商在所有科目下的余额,否则就会容易出现本案例中的情况。

基于此,很多公司非常重视供应商管理工作。在此,我们列举一些公司的常用做法,供读者了解和参考。

(1)供应商信息的录入和复核。现在很少有企业采用手工记账。对于采用会计电算化进行账务处理的时候,都会遇到供应商的新增业务。在第一次与某供应商发生业务时,财务人员需要在财务系统中新增该供应商,将该供应商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名称、地址、联系人以及一些其他基本信息录入到财务系统中。在这个环节,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要确保供应商的唯一性,即确保之前确实是没有录入过,以避免同一供应商在系统中有两个主记录,这样必然会对后续的付款管理带来影响。第二是要确保供应商信息录入的准确性。一般建议在会计人员录入完成后,由独立于录入人员的其他人员对其录入的准确性进行复核,以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无误,并签字确认,留下复核痕迹。同时,录入所依据的最好是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等有关证件的复印件,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2)定期对供应商信息进行复核。由指定人员定期,如至少每年一次,对系统中的所有供应商信息进行复核,确保系统中供应商信息的准确性。如果系统中的供应商信息较多,可以考虑对该年度发生过交易的供应商进行复核,而非对系统汇总全部供应商的信息进行复核。对于某些特定行业,即使只复核发生过业务的供应商信息,可能工作量也很大,则考虑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主要供应商的信息进行复核,并签字确认。

(3)严格限制供应商信息修改权限。很多公司对于供应商信息的修改权限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所有财务人员都有权限查看、修改供应商基本信息。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内部控制漏洞。我们建议企业应该重视,仅有负责供应商信息录入的人员具有修改权限,其余所有人均不得拥有供应商基本信息的修改权限。尤其是对于某些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款项的支付是由系统自动根据供应商的基本信息中的银行账号等自动链接进行付款的情况下,供应商基本信息的维护权限就显得格外重要,否则极易发生资金支付风险。同时,为谨慎起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由独立人员定期查看供应商基本信息修改的系统操作日志,以了解是否有异常的修改操作发生,如在下班后修改等情况。

采购审计案例篇(6)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军事任职教育的不断推进,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协作培育人才早已成为共识。2003年以来,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大力开展装备采购教学协作,架起了院校与院校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合作的桥梁,对促进装备采购工作、装备采购学科专业建设以及院校培训工作,起到了“催化”和“助推”作用,同时也为军队任职培训模式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面对新的形势任务,要实现广泛、深入、持久的教学协作路径,需要科学把握装备采购干部培训的内在需求,探索创新装备采购教学协作的管理模式,不断健全完善院校联合育人的运行机制。 

一、内在需求与平台基础 

装备采购涉及军事、经济、管理、法律、工学等多个学科专业领域,工作范围覆盖全军,培训专业性强、教育内容范围广、学习掌握难度大。随着装备建设的飞速发展,装备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新装备不断投产,装备采购干部任职教育内容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要充分依托领导管理体系,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石,紧紧围绕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大力提高培训质量效益。 

(一)装备采购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升,对教学协作提出了更高远的新要求 

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明显加快,多型号、多批次、大批量的装备科研与生产交叉并行,进度要求急,经费保障与装备建设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调整和军民融合不断推进,大量民口企业、非公经济加入军工市场,装备承制单位日趋多元化。装备采购制度和军事代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调整了装备采购程序、方法和管理制度。新的形势引发了装备采购工作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进而对装备采购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培训协作力度,努力健全培训制度、完善培训体系、调整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益,尽快培训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装备采购干部。 

(二)装备采购干部培训的集中统一管理,为教学协作搭建了更宽阔的新平台 

在成立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组的基础上,2011年四总部提出要建立健全总部机关、各单位装备部门、军事代表机构三级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培训工作组织体系。总部主要负责装备采购管理和通用技术类培训;军兵种装备部门主要负责军兵种通用知识和技术类培训;军事代表机构主要负责新型号装备专项培训和新技术、新材料等培训;承训院校等单位在总部主管机关的集中领导和协作组的统一协调下,按照任务分工,分级分类组织开展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装备采购干部培训三级管理体系为装备采购教学协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求教学协作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和协调力度,更加注重协作的艺术性。 

(三)装备采购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互补,为教学协作奠定了更坚深的新基石 

多年以来,各院校在装备采购学科专业建设上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各自的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因此,通过各院校的大力配合,加强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促进军种间在装备采购领域内的交流,采取学术交流、跨专业培训、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建立起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多军种院校互动、多部门联合的新型任职培训协作路径,不断健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多学科支撑的装备采购学科专业体系,将有利于提高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的整体质量效益。 

二、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 

按照质量管理理念,创新构建装备采购教学协作管理模式,对培训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促进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循环”规程 

为促进教学协作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构建形成协作计划、协作实施、协作检查、协作总结“四循环”管理规程,保证协作工作有效开展。 

一是科学制定协作计划。以武器装备快速发展对装备采购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牵引,科学统筹、认真谋划,每年依据培训计划及时制定年度教学协作工作计划,指导教学协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认真组织协作实施。严格按照协作工作计划,严密组织开展各项教学协作活动,如组织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案例、课题等评审和教材试用,组织开展教学观摩、精品课程和精品班次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召开协作组专家组工作会议和年度工作会议等。 

三是严格规范协作检查。为有效控制协作工作计划的落实,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监控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坚持对新开班次进行评估审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授课教员、使用教材等,对教员授课质量进行测评,对办班质量和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定期评选精品课程和精品班次等。 

四是扎实开展协作总结。为确保协作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及时解决教学协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每次教学协作活动均有总结,如每年有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教学协作年度工作总结、五年工作总结、十年工作总结等。 

(二)“五统一”办学 

通过多年的教学协作工作,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实现了“五统一”办学,即培训计划、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采编和教学要求的统一管理。 

一是统一培训计划。按照总部机关的指示精神,紧贴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对人才的迫切要求,结合装备采购干部实际和各院校的承训能力,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上报总部机关,统一纳入全军干部调学计划。 

二是统一培养方案。按照总参军训部下发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统一规范,统一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邀请四总部、送训单位主管机关以及军事代表机构和院校的专家教授等共同评审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完善后,上报总部主管机关。 三是统一课程标准。各院校共同承担的同一类型的培训班,其中60%的培训课程,由协作组专家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决定,对重点课程名称和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其余40%的课程由各协作院校根据本军兵种特点自行设置。 

四是统一教材采编。装备采购干部通用教材由总部统一下达编写计划,协作组统一组织评审验收和试用,试用期满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正式印发使用。 

五是统一教学要求。根据装备采购干部的特点,通过师资培训班,组织各协作院校的一线教员,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统一思想,交流教学方法,统一教学要求,采取精讲和自学相结合、研讨和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现地教学相结合等方式,学习交流案例编写技巧,积极开展案例教学,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三)“六规范”制度 

针对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特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从调查研究、审查把关、观摩检查、总结报告、年度会议和专家咨询六个方面对教学协作工作进行规范,形成系统完备的教学协作管理制度。 

一是调查研究制度。根据工作需要,赴各协作院校、军事代表机构及部分承制单位和科研院所开展调研,就培训需求、送训能力、培训效果、联教联训等问题与有关单位深入研讨交流,认真分析总结,不断调整培训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工作制度。 

二是审查把关制度。建立教材(案例)编写和研究课题“初审、中审、验收”的三审制度、统一组织开展评审及验收工作,并依据上年的教材课题案例完成进度质量情况,调整下一年任务分配,进一步加强了教材、案例编写和课题研究质量;统筹规划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本着“先建设、后办班”的原则,加强对拟开办班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授课教员、使用教材等的评估检查,确保办班质量。 

三是观摩检查制度。积极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建立教学观摩制度,加大对新开班次和重点班次的检查指导,利用专家测评、学员满意度测评,评估办班效果和教员授课质量;与学员、教员座谈交流,了解培训需求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观摩、调研考察等活动,学习交流培训经验,了解各协作院校建设情况,促进院校间的经验交流和推广。 

四是总结报告制度。在高效完成各种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建立总结报告制度,及时向总部机关上报总结报告(抄送有关单位),汇报工作完成情况,为总部机关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做出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年度会议制度。建立年度会议制度,在各协作院校间轮流组织召开协作组年度工作会议和专家组年度工作会议,总结年度工作,部署下一年工作,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统一观念认识、相互交流沟通的效果。 

六是专家咨询制度。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协作组专家组、装备采购工作专家咨询组作用,为教材、案例、课题评审,以及教学效果检查评估和解决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三、运行机制的建立完善 

(一)教学协作的联系会商 

教学协作单位之间是平等协商的关系,核心任务是培训装备采购干部,并以任务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形成院校共育装备采购人才的良好局面。建立装备采购教学协作的联系会商机制,就是以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组为主导,在总部主管机关的领导和指导下,各军兵种主管机关协助指导,各军事代表机构和各协作院校按照不同培训内容和层次,具体组织开展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工作。通过到军事代表机构、承制单位参观见学,举办师资研讨班,到军事代表室现场办班,选派优秀的年轻教员代职锻炼,选派教员参加总部组织的装备采购质量检查、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等活动,增加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师资聘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军事代表系统专家、地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到协作院校授课、参与科学研究、编写教材、案例等,师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术交流、跨专业培训、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强院校与院校、院校与军事代表机构、院校与科研院所、院校与承制单位等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开展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和装备采购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装备采购教学协作联系会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确定联系会商的组织形式,使联系会商制度有规可循、形成常态。 

(二)教学协作的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对院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资源共享的需求越发强烈,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针对各协作院校面临的培训信息不对称、培训资源参差不齐、培训交流不畅等诸多现实问题,通过编印《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信息》,搭建“全军装备采购干部教育培训网”等,面向总部和军兵种业务机关、装备采购系统和各协作院校,及时刊发军委、总部关于装备采购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政策精神,装备采购领域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培训最新动态、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为装备采购干部和协作院校一线教员提供全军装备采购干部教育培训信息交互平台和资源载体。针对从事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的院校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教学水平不齐等制约院校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据装备采购人才任职资格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特色鲜明、共性内容与特色内容相融合的全军统一的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课程体系;依据“选用与编写相结合、统编与自编相结合、教材与讲义相结合、案例与想定作业相结合”及通用型、继承性、系列化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建立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教材体系。通过最大限度挖掘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协作的评价激励 

采购审计案例篇(7)

快速消费品含义就是指那些使用寿命不长,消费者消费较快的商品,其特点就是产品经过包装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来进行销售,更加关注其商品的质量、包装、品牌以及大众化对这个类别的影响。

一、快速消费品类企业需要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原因

根据我们对快速消费品及其特点了解和认识,快速消费品属于冲动型购买产品,即兴采购的情况占多数。是非必要购买商品,品牌的忠诚度不高,因此,快速消费品类应该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质量安全,所以快速消费品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采购环节的质量保障。以糖果公司为例,很多糖果企业都采用较为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对风险导向的关注极少,比起传统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是能够时刻保持合理的职业警觉,扩大审计视野,不只是依赖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评价,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审计工作,更需要采用风险导向审计对采购全流程实施风险监督与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采购招投标流程需要进行风险管理

在市场激烈的竞争机制下,为了避免采购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企业要对采购项目进行三分一统的方法进行管理,三分是指采购、价格、质量验收分开,一统是指合同签约、结算付款要统一,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经办人与采购商私下操作了。

(二)采购环节需要有效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作为内部审计的前提条件,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要利用科学的评估技术和专业的评估方法对企业内外部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内部控制分析法、调查分析法、事件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等。

(三)为采购流程设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年度计划

快消品企业应该以轮流原则编制企业的年度审计计划,即按照风险的大小决定审计的优先级,通过这种形式将审计和风险联系在一起。对存在较大风险的企业战略性计划、管理以及财务风险较大的事项实施及时的监管和审计。

(四)加强采购项目专业审计人才的培养

快速消费品类企业的发展较为迅速,其对应的审计人才缺口就越大。企业应当积极加强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领域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仅要通过培训提高其理论和技能水平,还要增强其对采购环节的信息分析能力、内部控制分析能力及相关经验,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能更好胜任采购项目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在采购项目中的应用

以C糖果公司为例,其主要生产产品有乳糖果,饮用水,碳酸糖果,果汁糖果,休闲食品等六大类产品。它拥有家子公司和多家下属工厂,公司力图通过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分销和销售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通过全过程监控全产业链,设定严格的测试标准来从而确保产品质量达标。

(一)采购项目计划阶段的应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在采购项目计划阶段的应用主要是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对快速消费品类的经营环境和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甄别出审计的重点,从而根据风险大小的顺序编制对应的审计方案。比如在计划阶段选择采购目标,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采购管理存在的风险和需要改善的地方,并对被审计单位的采购执行及设计问题进行审计,主要包括招标、合同、物资库存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查。在这当中首先采用审计抽样法,从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数量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量进行测试,以样本数量断定审计的总体特点,进而通过样本分析得出审计结论。其次,要仔细审查采购申请的计划书、招标书及招标结果等,通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严格监察被审计单位采购管理的合理合法性,确保采购项目选择目标阶段的质量安全性。最后,根据审计各个环节的结果来评估是否存在导致采购风险的因素,依据其影响因素及后果提出改善问题的建议。

(二)采购项目实施阶段的应用

在采购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导向审计应用过程中,根据先目标、后风险最后控制的基本流程对采购项目进行审计。在C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时,要制定科学严谨的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案。要依据轮流原则对风险的重点区域到非重点区域依次排列好,据此制定审计计划的先后顺序。在进行审计工作以后,对重点审计的风险问题详细的记录在审计工作报告中,让企业管理者能够根据审计报告关注并了解风险高的项目,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出对企业有利的战略措施,降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例如C公司糖果采购项目中,由于2016年某品牌糖果的“抗氧化剂”添加剂风波导致下架,C公司糖果类销售大幅下降,盈利照比往年也有所损失,为例避免进一步的销售损失,所以下架了某品牌糖果产品,C公司的竞争对手同样也所以受到了该事件的影响。究其原因,虽然有不可预知的外部因素,但是C公司的采购部门没能仔细分析核对该品牌产品标签中标注含有食品添加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正是由于消费者发现了这个问题才引发产品问题风波),以至于没有及时对该事件做出反应。C公司应吸取教训,应当对各糖果供应商的原材料供应商的风险重点在于企业的产品成分、现金流评价,仓储能力,供货能力、食品安全等指标事先进行分析评估,以分析各供应商的潜在风险。

(三)采购项目出具审计报告阶段的应用

快速消费品类企业的风险导向审计报告的制定阶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依据实际的审计结果和当下的法律法规为准则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C公司应当对糖果采购项目的审计成果写进相关的审计报告,应当包括糖果采购项目流程、内控是否合规、相关风险分析、采购项目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其中有无异常数据出现,审计报告中应当将风险分析作为披露重点。例如糖果下架事件中,C公司在采购环节就缺乏糖果产品成分审核,这说明产品检验环节的风险控制点缺失。在审计报告中应当对C公司采购环节是否贯彻执行产品审核分析流程,进行风险导向审计,并在审计报告中加以披露。

(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后续阶段的应用

所谓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后续阶段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定期对已经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后续追踪,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建议、改善问题的措施及遵从审计报告产生的实际效果。以C公司糖果釆购耗费审计为例,应追踪审计方式,对糖果采购业务中的采购量是否满足销售需要,采购效率情况、糖果商品销售情况、采购环节内部控制是否规范等进行跟踪审计。之后为了共同的问题和风险,应该根据公司的风险管理系统将存在的风险纳入风险库,后续阶段风险导向的重点关注的就是没能实现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公司治理所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对于其它风险也应当进行持续的监控,一旦发现风险因素发生变化,要让风险处于C公司风险容量之内,而C公司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越大,则后续审计的范围就越复杂,所以要加大后续审计的力度,有助于整改情况的监督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回馈,及时解决,从而帮助C公司加强管理控制水平。总之,目前快消品类企业采购环节普遍没有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然而传统审计方法侧重于财务数据审计,导致对于财务处理前发生的采购行为,其审计效果是大打折扣的。风险导向审计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本文以实际案例为分析对象,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应用要点,以期能够对推广风险导向审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肖振东.从审计工作报告看国家审计发展[J].审计研究,2013(05):17-22

[2]肖振东.略论审计工作报告的功能与特点[N].中国审计报,2014(05):1-2

采购审计案例篇(8)

【正文】

根据《南宁市审计局关于做好审计项目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南审发〔2020〕66号)要求,我局在本次审计中被发现3个问题,涉及预算支出不够均衡、未按规定在定点机构采购印刷服务、非税收入未及时上缴等。我局党组高度重视此次审计工作,并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了审计所发现问题,决定严格按照要求尽快整改有关情况。目前,我局已将审计整改问题清单中提及的问题整改完毕。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改情况

(一)非税收入未及时上缴。截至2020年4月8日,我局应缴未缴利息收入共25590.21元。经审计提出后,我局已将上述款项上缴财政。(详见附件)。

(二)预算支出不够均衡。我局2019年全年部门预算整体支出15266084.55元,其中2019年12月预算支出4723743.67元,占全年支出30.94%。经审计提出后,我局在10月26日办公例会上通报了此问题,督促各科室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强化用款计划管理,进一步增强预算执行的计划性和均衡性。(详见附件)。

(三)未按规定在定点机构采购印刷服务。截至2019年末,我局2019年1月至12月在非定点机构采购印刷服务,共计10609元。经审计提出后,我局在10月26日办公例会上通报了此问题,要求各科室严格遵守印刷服务定点采购相关规定,制定《南宁市投资促进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若干措施》,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保我局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印刷服务实行定点采购。(详见附件)。

二、下一步工作

(一)加强财务核算与管理

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认真学习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增强财务制度执行理念,提高财务制度执行力。建立科学的财务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检查。

(二)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严格落实预算执行评估、评价制度,跟踪了解各科室预算执行的进度和成效,加强预算收支执行的分析。对预算执行不力的科室,采取公开通报、与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挂钩等方式,督促及时整改。

(三)加强政府采购项目管理

采购审计案例篇(9)

摘要:本文就集中采购绩效评价现状开展分析,探讨建立集中采购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 :集中采购 绩效评价 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51-01

一、集中采购绩效评价现状

(一)注重合规性、忽视效益性。

(二)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

(三)定量评价指标单一。

二、集中采购绩效评价必要性

(一)是全面客观反映集中采购行为的需要。

(二)能够及时发现集中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三)有利于防腐倡廉、促进廉政建设。

三、集中采购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一)职能部门及岗位设置情况

(1)定性指标

1.集中采购岗位设置是否合理

2.集中采购岗位职责是否明确

3.是否设立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和委员会办公室

4.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职责是否明确

5.是否建立了“财权与事权分离、管理与操作职能分离”的内部控制机制

6.是否实行集中采购工作的岗位责任制

7.是否实现采购各环节的监督和制约

8.是否建立了评审人员库

9.评审人员是否具备评审资质

(2)定量指标

评审人员合格率=符合规定评审人员数/评审人员总数*100%

(二)制度执行与组织情况

(1)定性指标

1.采购计划是否经管委会审批

2.是否按照采购计划实施采购

3.重大采购项目采购方式、采购预算是否经管委会审批

4.按规定应纳入集中采购的项目(货物、工程、服务)是否都实行了集中采购

5.是否存在化整为零、规避集中采购的行为

6.采购方式的确定是否严格遵循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

7.采购活动是否遵循法定的采购程序

8.是否对本单位采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9.采购合同文本是否规范,签署前是否经过本单位法律事务部门审核,合同签订主体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10.是否存在超标准采购行为

11.采购的产品是否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是否在节能环保清单之内

12.对供应商的质疑是否及时处理,对供应商的投诉是否及时答复

(2)定量指标

1.集中采购计划编制及时率=按时编报集中采购计划次数/编制集中采购计划次数*100%

2.集中采购计划编制完整率=纳入年初采购计划的采购次数/全年采购次数*100%

3.集中采购计划审批率=复核审批流程的集中采购次数/全年采购次数*100%

4.评审人员合格率=符合规定的评审人员/评审入员总数*100%

5.专家抽取率=实际抽取专家评审项目次数/应抽取专家评审项目次数*100%

(三)效率、效益分析

(1)定性指标

1.集中采购各部门合作是否顺利

2.集中采购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2)定量指标

1.集中采购履行率=已履行的项目数/经批准的项目数*100%

2.集中采购规模效率=集中采购总额/集中采购次数*100%

3.人员效率=集中采购总额/采购人数*100%

4.集中采购资金节约率=(采购预算资金一实际采购资金)/采购预算资金*100%

5.集中采购资金节约额=采购预算资金一实际采购资金

6.实际采购价格低于采购预算的比例=实际采购价格低于采购预算的采购次数/采购次教* 100%

7.实际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同期平均价格的比例=实际采购价格低千市场同期平均价格的采购次数/采购次数* 100%

8.集中采购目标实现率=实现采购目标的采购金额/集中采购总额*100%

9.集中采购产品用户满意卒=用户满意产品/产品总数*100%

(四)公开性及透明性

(1)定性指标

1.采购组织实施过程是否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2.集中采购项目应公开事项是否进行公开

3.集中采购项目公开方式是否合理

(2)定量指标

1.公开招投标率=公开招投标金额/应公开招投标金额*100%

2.公开招投标信息率=公开招投标公告次数/应公开招投标公告的次数*100%

3.集中采购信息公开程度=已公开集中采购信息的次数/应公开集中采购信息的次数*100%

(五)档案管理情况

(1)定性指标

1.采购资料是否齐全

2.采购档案是否规范、完整

3.采购档案是否专柜保管,存放地点是否符合规定

4.采购档案是否由专人负责,采购档案移交是否办理移交手续

5.集中采购文件档案管理制度是否规范有序,归档资料是否齐全、及时

(2)定量指标

1.集中采购档案资料完整率=档案资料完整的采购次数/采购总次数*100%

2.集中采购文件合格率=合格文件数/全部集中采购文件*100%

(六)售后履约情况

(1)定性指标

1.当地是否有售后服务网点

2.售后服务是否及时

3.售后人员服务态度是否良好

(2)定量指标

1.集中采购产品返修率=产品修理数量/产品总数*100%

2.产品维修及时率=及时维修产品/应维修产品数*100%

四、集中采购绩效评价的组织落实

1.建立集中采购绩效评价办法及规程。

2.逐步建立电子化绩效评价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采购审计案例篇(10)

一、企业并购风险审计与会计师角色

风险基础审计作为现代审计方法,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方法本身也随之不断地完善。在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也提出了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的要求。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模型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控风险×检查风险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存在重大误报和财务报表表达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是指企业及各类经济业务、账户余额,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的情况下,发生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内控风险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已存在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测试但未能发现已存在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

风险基础审计体现的审计思路,是以审计风险为质量控制依据。首先研究理解企业经营及所从事经济活动、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其运行,然后,通过对有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检查,由概括到具体,由表及里地认识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关系,确定会计准则的遵循状况。审计全过程所收集到的证据、信息。构成审计意见的合理保证

企业并购审计是一个风险较高的审计领域,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在认真思索的问题。充分重视并积极介入并购企业的并购过程,则是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整个企业并购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扮演主要角色,但注册会计师所具有的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所能发挥的作用则是其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积极参与企业并购过程的设计,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领域

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协助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和评估并购风险,并且运用会计、审计、税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并购过程为审计人员带来哪些审计风险,以努力消除和化解这些风险,努力将并购的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领域包括以下方面:

(一)并购的环境

企业并购行为与国际、国内的经济宏观运行状态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经济发展周期、行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密不可分;从微观上去考察,企业的管理经验是否丰富、组织文化是否成熟、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也对企业并购战略的确定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而言,在经济处于上升期开展并购活动,并选择那些与本企业产品并联度高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可以减少并购风险。

(二)并购双方的优劣势分析

要确定合理的并购策略,主并企业必须首先正确衡量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全面分析目标企业的优势和不足,认真评价并购双方经济资源的互补性、关联性以及互补、关联的程度,并要研究主并企业的优势资源能否将目标企业具有盈利潜力的资源利用潜能充分发掘出来等。无论主并企业拥有多少优势资源,也无论目标企业具有多大的盈利潜力,如果并购双方的资源缺乏互补性、关联性,就不可能通过并购产生协同效应。

(三)并购的成本效益分析

并购过程必然带来相应的并购收益、并购成本,这是并购决策的最基本的财务依据。并购收益是对未来收益预测的贴现,贴现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并购之前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和风险水平,而且还要考虑并购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并购行为本身所引起的风险变化以及企业期望得到的风险回报等因素。并购价格是并购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涉及到如何对目标企业进行估价的问题。

(四)并购的换股比例确定

为了节省现金,很多企业采用换股方式进行合并。在企业采用换股合并的情况下,正确确定换股比例是决定企业合并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确定换股比例有多种方法:每股市价之比、每股收益之比、每股净资产之比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正确确定换股比例应合理选择目标企业,综合考虑合并双方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发展机会、未来成长性、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合并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双方企业的实际价值。

并购活动的成败越来越受到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根据最近安达信调查兼并收购活动中新风险的结果,当前的并购经常受到人员素质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制约,并购活动的动力引起参与的各方潜在的、额外的高风险,造成前所未有的对新方法和计划的需要。安达信负责欧洲、中东、印度和非洲技术、媒体和通讯业务的管理合伙人约翰说:“曾有一段时间,并购活动是完全由收入和利润增长来推动和衡量的,但现在是关于人、知识和技术。”

三、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

(一)宏观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

1.法律方面的风险:包括反垄断限制、证券监管限制以及签约不严密引起的诉讼风险等。

2.宏观经济形势方面的风险:包括经济周期、贸易限制、外汇管制、投资环境风险等。

3.政策方面风险: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

4.行业方面的风险:包括产品生命周期、行业成长性、行业竞争程度、行业的市场饱和程度、行业的技术先进水平、行业的进出壁垒等。

(二)微观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

1.固有风险:包括并购企业在同行业当中的获利能力、经营结果受经济因素影响的敏感度、现金流量充足性、以前审计中所发现的已知错报和可能发生的错报的性质、成因及其金额大小(有没有动机进行虚假的报表式合并)、管理当局的变动情况、声誉和会计技能、技术进步对公司经营和竞争能力的影响。

2.控制风险:包括管理当局的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对待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方法、为实现经营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是否很想夸大会计报表中的盈余)、董事会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授权和分配责任、对公司经营的控制能力、内部审计(企业内部自我独立评价,协助管理当局监管控制政策和程序)、外部管理机构、会计系统的完备性。

3.检查风险:审计人员从事并购审计的经验和职业判断是否充足,参与并购人员的知识、经验、工作责任心以及对风险预见和把握能力等。

四、与并购优劣势分析相关的审计风险

(一)企业自身风险:包括企业优势、企业劣势、企业生命周期、核心竞争力、融资能力、管理水平等。

(二)企业并购的联合风险:

1.资源互补性:资源互补程度越强,双方并购后的效益增长就越明显,在流动资金、固定资产、利润分配各方面都能够取长补短。资源互补性差的企业进行并购有较高的审计风险。

2.产品关联性:产品关联度高的企业,经营上的紧密程度较强,能够很快实现一体化。产品关联度低,则并购容易失败。

3.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到公司的高层对并购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

4.员工状况:员工的素质、结构直接影响并购后的成本与效益。

5.无形资产状况:无形资产的递延效应能够覆盖并购后的新企业。

6.未决诉讼:未决诉讼对并购是很大的威胁。

7.抵押担保:抵押担保常常形成潜在的或有负债或末决诉讼。

(三)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风险:包括管理整合、组织整合、人事整合、文化整合、财务整合等等,会导致并购最终的成败。

五、与并购成本收益分析相关的审计风险

(一)并购的收益

1.取得规模收益:企业通过并购在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大型设备实现专业化生产,增加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因此,对于各种成本费用的审计要与并购的过程相联系。

2.取得并购差价收益:企业并购的信息通常是明确的利好消息,一般会引起股价上升。如果企业希望在并购之后通过适当的整合,再将目标企业转手出售,那么可以通过股价的预期效应取得并购价差收益。有些企业由于管理较差、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市场对这些企业的价值低估,如果能够把这种市场价值低于资产的重置成本的企业作为并购的目标企业,然后对该企业进行重新整合,就可以获得比市场价格更大的企业及其资产。因此,在审计中必须辨别企业的并购动机,了解并购的短期与长期效益,

3.取得税收优惠:并购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税法中的税收递延条款合理避税,把目前亏损但有一定的盈利潜力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尤其是当并购方为高盈利企业时,能够充分发挥并购双方税收方面的互补优势。审计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当亏损企业被作为并购目标时,一定要考察目标企业是否具有长期盈利潜力,并购方能否将目标企业的盈利潜力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起来,而不能仅仅利用亏损企业避税方面的优势,忽视了并购以后的实质性经营。

4.取得上市资格:非上市公司通过并购上市公司,可以取得上市公司宝贵的“壳”资源。“借壳上市”不但可以迅速取得上市资格,提高企业知名度,而且通过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以获取配股以及发行新股的资格,较为便利地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并节约上市费用。审计人员应当注意审查上市公司是否借并购的机会上市,从而牺牲并购的效益来换取壳资源,或者希望上市后短期投机圈钱。

(二)并购成本

并购成本是指并购行为本身所发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具体包括:交易成本、整合成本、机会成本。

1.交易成本

第一是信息成本:并购方必须全面收集目标企业财务信息,主要有目标企业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产品结构、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成本结构、融资能力等,从而对目标企业作出一个基本、全面的财务评价,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确定并购价格。在有多家企业竞相并购同一企业的情况下,相互竞价必然加大并购成本,此时还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报价和竞争策略等因素。一般而言,收集的信息越是充分、详细,信息收集费用越高,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越小,并购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2.整合成本:指并购后为使被并购企业健康发展而需支付的长期运营成本。具体包括:整合改制成本、注入资金的成本。整合与营运成本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和难以预见性。

3.机会成本:并购过程需要耗费企业大量的资源,包括资金的输出、物资的调拨、人员的调配,一旦进入并购过程,就很难有充足的资源考虑进行其他项目,因此,并购行为丧失的其他项目机会和资金收益就构成了并购的机会成本。

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知识全面估价企业的并购成本,以及并购过程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六、与并购换股比例确定相关的审计风险

要合理确定换股比例,首先必须正确确定企业价值。企业价值有多种表现形式:账面价值、评估价值、市场价值、清算价值等。这些价值表现形式虽然从一个方面或另一方面反映了企业价值,但都不能代表企业的实际价值。审计人员首先应该以某一公允标准确定企业的实际价值,而市场价值则是在实际价值的基础上谈判的结果。确定了企业价值之后,就要选择不同方法确定换股比例,最后评估换股后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一)并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收益现值法、市盈率法、清算价格法、重置成本法。由于企业并购的并不是目标企业的现有资产价值,而是目标企业资产的使用价值以及所能带来的收益能力,也就是目标企业的未来价值。因此,并购方实际上是在选择与并购目标和动机相应的估价方法。当企业并购的目的是利用目标企业的资源进行长期经营,则适合使用收益现值法;当证券市场功能健全、上市公司的市价比较公允时,可以采用市盈率法;当企业并购的动机是为了将目标企业分拆出售,则适合使用清算价格法;如果企业作为单一资产的独立组合,则可以使用重置成本法。

审计人员在选择评估方法时,要注意区分不同方法的特征与适用性。一般而言,贴现价格法把企业未来收益或现金流量反映到当前的决策时点,能够反映目标企业现有的资源的未来盈利潜力,理论上的合理性易于为并购双方所接受,但是预测未来收益的主观性太强,有时难以保证公平。贴现价格法需要估计由并购引起的期望的增量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或资金成本),即企业进行新投资,市场所要求的最低的可接受的报酬率,程序包括预测自由现金流量、估计贴现率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及计算现金流量现值、估计购买价格,主观判断的因素很强。市盈率法操作简便,但需要以发达、成熟和有效的证券市场为前提,而且涉及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比如应用市盈率法对目标企业估值时,需要选择、计算目标企业估价收益指标,可采用的收益指标包括:目标企业最后一年的税后利润;目标企业最近三年税后利润的平均值;目标企业以并购企业同样的资本收益率计算的税后利润。在选择标准市盈率时,可以选择在并购时点目标企业的市盈率、与目标企业具有可比性的企业的市盈率、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市盈率。因此,当审计人员面临不同的方法选择时,应当考虑在风险和成长性上的综合性与可比性。重置成本法没有对企业进行全盘统一考虑,不适用于企业无形资产规模较大或品牌资源丰富的情况。

(二)确定换股比例方法的选择

在以往的案例中,清华同方吸收合并山东鲁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折股比例为1.8:1;华光陶瓷以1.29:1的比例吸收合并山东汇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虹饲料吸收合并湖南城陵矶,折股比例为3:1;浦东大众吸收合并无锡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折股比例为1.25:1.那么,折股比例的确定有什么样的方法呢?

1.换股比例等于每股市价之比

在成熟发达的股市,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及其变动基本上可以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及其变化。但证券市场并不全是充分有效的,每股市价不但要受当前企业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性的影响,也受投机因素和内幕信息的影响。在投机性较强、缺乏效率的股票市场,股票价格很难准确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实际价值,不适于采取每股市价之比确定换股比例。

2.换股比例等于每股收益之比

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优劣最终都将反映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上来,而每股收益则是国际通行的对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反应指标。这一方法的缺点是:没有剔除非正常收支对企业每股收益的影响程度,也没有考虑未来的收益和风险。如果提高这一方法的精确性,可以把预期盈利增长和风险因素考虑在内,计算预期每股收益,用企业预期每股收益之比来确定换股比例。

3.换股比例等于每股净资产之比

净资产是企业长期经营成果的账面价值,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尤其是经过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之后,更能增强这种价值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由于账面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受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而且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不能反映考虑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也不能反映账外无形资源对企业未来发展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只能适用于账面价值较为真实,且合并双方实力接近、发展状况类似的企业合并。

在我国已发生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例中基本上采取了对这一方法进行改进的结果,在账面价值的基础上,以收益现值法对参与合并的企业进行合理评估,以评估后的每股净资产确定换股比例,也就是以下的换股计算方式:

折股比例=(合并方每股净资产/被合并方每股净资产)x(1+加成系数)

即以账面价值原则为计算基础,企业内在价值中涉及复杂推算的部分及融资能力、商誉等方面则以一个加成系数来反映。加成系数的确定是否充分反映了两公司相比较的价值比例关系,是否充分反映了合并双方股东的利益,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存在探讨余地,审计人员在价值评估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都需提高

在清华同方合并山东鲁颖电子的典型案例中,就使用了这种改进后的净资产比例法来确定换股比例。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截至1998年6月30日,清华同方每股净资产为3.32元/股,山东鲁颖电子每股净资产为2.49元/股由于清华同方是上市公司,主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开发业务,发展较快,未来盈利空间较大。经过双方讨价还价,确定加成系数为35%。由此确定换股比例为1.8:1,即以每1.8股鲁颖电子股份换取清华同方普通股1股

(三)换股比例的确定对合并各方股东权益的影响

1.稀释股东的持股比例:换股合并方式无论采用增发股票还是新发股票的方式,必然改变合并双方股东的持股比例,有可能改变主要股东对合并公司的控制能力,大股东可能由绝对控股转为相对控股。

2.摊薄公司每股收益:如果目标公司盈利能力较差,合并后每股收益达不到按换股比例折算的主并公司每股盈利水平,那么,采取换股合并方式将摊薄主并公司的每股收益。

3.降低公司每股净资产:在目标公司一方实际每股净资产较低的情况下,如果确定的换股比例不合理,则有可能降低主并公司每股净资产。由于每股净资产反映了公司股东持有的每股股票的实际价值,减少每股净资产就是对主并公司股东权益的侵害。

4.造成公司股价波动。

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首先协助合并小组的人员正确选择目标公司。评估并购方案的可行性时,应将其对并购后存续企业每股收益的影响列入考虑范围,综合考虑目标公司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成长性、发展机会、合并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合并双方的资产,正确确定换股比例。

(四)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吸收合并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购买合并通常用购买法,换股合并通常采用权益联营法。采用权益联营法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被并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均按原账面价值入账,股东权益总额不变,被并公司本年度实现的利润全部并入主并公司当年的合并利润表,而不论换股合并在年初还是年末完成。与购买法相比,权益联营法容易导致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而有可能对公司的配股申请产生有利影响。另外,主并公司还可以将被并公司再度出售,只要售价高于账面价值,就可获得一笔可观的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益。而购买法由于主并公司要按照评估后的公允价值而非账面价值纪录被并公司的资产与负债,评估价值又通常因通货膨胀等因素而高于账面价值,因此,购买法将产生较低的净资产收益率并很难获得再出售收益因此,审计人员必须留心并购公司是否利用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利润操纵

采购审计案例篇(11)

一、企业并购风险审计与会计师角色

风险基础审计作为现代审计方法,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方法本身也随之不断地完善。在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也提出了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的要求。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模型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控风险×检查风险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存在重大误报和财务报表表达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是指企业及各类经济业务、账户余额,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的情况下,发生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内控风险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已存在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测试但未能发现已存在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

风险基础审计体现的审计思路,是以审计风险为质量控制依据。首先研究理解企业经营及所从事经济活动、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其运行,然后,通过对有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检查,由概括到具体,由表及里地认识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关系,确定会计准则的遵循状况。审计全过程所收集到的证据、信息。构成审计意见的合理保证

企业并购审计是一个风险较高的审计领域,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在认真思索的问题。充分重视并积极介入并购企业的并购过程,则是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整个企业并购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扮演主要角色,但注册会计师所具有的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所能发挥的作用则是其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积极参与企业并购过程的设计,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领域

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协助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和评估并购风险,并且运用会计、审计、税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并购过程为审计人员带来哪些审计风险,以努力消除和化解这些风险,努力将并购的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领域包括以下方面:

(一)并购的环境

企业并购行为与国际、国内的经济宏观运行状态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经济发展周期、行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密不可分;从微观上去考察,企业的管理经验是否丰富、组织文化是否成熟、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也对企业并购战略的确定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而言,在经济处于上升期开展并购活动,并选择那些与本企业产品并联度高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可以减少并购风险。

(二)并购双方的优劣势分析

要确定合理的并购策略,主并企业必须首先正确衡量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全面分析目标企业的优势和不足,认真评价并购双方经济资源的互补性、关联性以及互补、关联的程度,并要研究主并企业的优势资源能否将目标企业具有盈利潜力的资源利用潜能充分发掘出来等。无论主并企业拥有多少优势资源,也无论目标企业具有多大的盈利潜力,如果并购双方的资源缺乏互补性、关联性,就不可能通过并购产生协同效应。

(三)并购的成本效益分析

并购过程必然带来相应的并购收益、并购成本,这是并购决策的最基本的财务依据。并购收益是对未来收益预测的贴现,贴现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并购之前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和风险水平,而且还要考虑并购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并购行为本身所引起的风险变化以及企业期望得到的风险回报等因素。并购价格是并购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涉及到如何对目标企业进行估价的问题。

(四)并购的换股比例确定

为了节省现金,很多企业采用换股方式进行合并。在企业采用换股合并的情况下,正确确定换股比例是决定企业合并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确定换股比例有多种方法:每股市价之比、每股收益之比、每股净资产之比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正确确定换股比例应合理选择目标企业,综合考虑合并双方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发展机会、未来成长性、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合并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双方企业的实际价值。

并购活动的成败越来越受到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根据最近安达信调查兼并收购活动中新风险的结果,当前的并购经常受到人员素质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制约,并购活动的动力引起参与的各方潜在的、额外的高风险,造成前所未有的对新方法和计划的需要。安达信负责欧洲、中东、印度和非洲技术、媒体和通讯业务的管理合伙人约翰说:“曾有一段时间,并购活动是完全由收入和利润增长来推动和衡量的,但现在是关于人、知识和技术。”

三、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

(一)宏观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

1.法律方面的风险:包括反垄断限制、证券监管限制以及签约不严密引起的诉讼风险等。

2.宏观经济形势方面的风险:包括经济周期、贸易限制、外汇管制、投资环境风险等。

3.政策方面风险: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

4.行业方面的风险:包括产品生命周期、行业成长性、行业竞争程度、行业的市场饱和程度、行业的技术先进水平、行业的进出壁垒等。

(二)微观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

1.固有风险:包括并购企业在同行业当中的获利能力、经营结果受经济因素影响的敏感度、现金流量充足性、以前审计中所发现的已知错报和可能发生的错报的性质、成因及其金额大小(有没有动机进行虚假的报表式合并)、管理当局的变动情况、声誉和会计技能、技术进步对公司经营和竞争能力的影响。

2.控制风险:包括管理当局的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对待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方法、为实现经营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是否很想夸大会计报表中的盈余)、董事会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授权和分配责任、对公司经营的控制能力、内部审计(企业内部自我独立评价,协助管理当局监管控制政策和程序)、外部管理机构、会计系统的完备性。

3.检查风险:审计人员从事并购审计的经验和职业判断是否充足,参与并购人员的知识、经验、工作责任心以及对风险预见和把握能力等。

四、与并购优劣势分析相关的审计风险

(一)企业自身风险:包括企业优势、企业劣势、企业生命周期、核心竞争力、融资能力、管理水平等。

(二)企业并购的联合风险:

1.资源互补性:资源互补程度越强,双方并购后的效益增长就越明显,在流动资金、固定资产、利润分配各方面都能够取长补短。资源互补性差的企业进行并购有较高的审计风险。

2.产品关联性:产品关联度高的企业,经营上的紧密程度较强,能够很快实现一体化。产品关联度低,则并购容易失败。

3.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到公司的高层对并购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

4.员工状况:员工的素质、结构直接影响并购后的成本与效益。

5.无形资产状况:无形资产的递延效应能够覆盖并购后的新企业。

6.未决诉讼:未决诉讼对并购是很大的威胁。

7.抵押担保:抵押担保常常形成潜在的或有负债或末决诉讼。

(三)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风险:包括管理整合、组织整合、人事整合、文化整合、财务整合等等,会导致并购最终的成败。

五、与并购成本收益分析相关的审计风险

(一)并购的收益

1.取得规模收益:企业通过并购在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大型设备实现专业化生产,增加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因此,对于各种成本费用的审计要与并购的过程相联系。

2.取得并购差价收益:企业并购的信息通常是明确的利好消息,一般会引起股价上升。如果企业希望在并购之后通过适当的整合,再将目标企业转手出售,那么可以通过股价的预期效应取得并购价差收益。有些企业由于管理较差、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市场对这些企业的价值低估,如果能够把这种市场价值低于资产的重置成本的企业作为并购的目标企业,然后对该企业进行重新整合,就可以获得比市场价格更大的企业及其资产。因此,在审计中必须辨别企业的并购动机,了解并购的短期与长期效益,

3.取得税收优惠:并购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税法中的税收递延条款合理避税,把目前亏损但有一定的盈利潜力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尤其是当并购方为高盈利企业时,能够充分发挥并购双方税收方面的互补优势。审计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当亏损企业被作为并购目标时,一定要考察目标企业是否具有长期盈利潜力,并购方能否将目标企业的盈利潜力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起来,而不能仅仅利用亏损企业避税方面的优势,忽视了并购以后的实质性经营。

4.取得上市资格:非上市公司通过并购上市公司,可以取得上市公司宝贵的“壳”资源。“借壳上市”不但可以迅速取得上市资格,提高企业知名度,而且通过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以获取配股以及发行新股的资格,较为便利地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并节约上市费用。审计人员应当注意审查上市公司是否借并购的机会上市,从而牺牲并购的效益来换取壳资源,或者希望上市后短期投机圈钱。

(二)并购成本

并购成本是指并购行为本身所发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具体包括:交易成本、整合成本、机会成本。

1.交易成本

第一是信息成本:并购方必须全面收集目标企业财务信息,主要有目标企业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产品结构、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成本结构、融资能力等,从而对目标企业作出一个基本、全面的财务评价,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确定并购价格。在有多家企业竞相并购同一企业的情况下,相互竞价必然加大并购成本,此时还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报价和竞争策略等因素。一般而言,收集的信息越是充分、详细,信息收集费用越高,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越小,并购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2.整合成本:指并购后为使被并购企业健康发展而需支付的长期运营成本。具体包括:整合改制成本、注入资金的成本。整合与营运成本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和难以预见性。

3.机会成本:并购过程需要耗费企业大量的资源,包括资金的输出、物资的调拨、人员的调配,一旦进入并购过程,就很难有充足的资源考虑进行其他项目,因此,并购行为丧失的其他项目机会和资金收益就构成了并购的机会成本。

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知识全面估价企业的并购成本,以及并购过程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六、与并购换股比例确定相关的审计风险

要合理确定换股比例,首先必须正确确定企业价值。企业价值有多种表现形式:账面价值、评估价值、市场价值、清算价值等。这些价值表现形式虽然从一个方面或另一方面反映了企业价值,但都不能代表企业的实际价值。审计人员首先应该以某一公允标准确定企业的实际价值,而市场价值则是在实际价值的基础上谈判的结果。确定了企业价值之后,就要选择不同方法确定换股比例,最后评估换股后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一)并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收益现值法、市盈率法、清算价格法、重置成本法。由于企业并购的并不是目标企业的现有资产价值,而是目标企业资产的使用价值以及所能带来的收益能力,也就是目标企业的未来价值。因此,并购方实际上是在选择与并购目标和动机相应的估价方法。当企业并购的目的是利用目标企业的资源进行长期经营,则适合使用收益现值法;当证券市场功能健全、上市公司的市价比较公允时,可以采用市盈率法;当企业并购的动机是为了将目标企业分拆出售,则适合使用清算价格法;如果企业作为单一资产的独立组合,则可以使用重置成本法。

审计人员在选择评估方法时,要注意区分不同方法的特征与适用性。一般而言,贴现价格法把企业未来收益或现金流量反映到当前的决策时点,能够反映目标企业现有的资源的未来盈利潜力,理论上的合理性易于为并购双方所接受,但是预测未来收益的主观性太强,有时难以保证公平。贴现价格法需要估计由并购引起的期望的增量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或资金成本),即企业进行新投资,市场所要求的最低的可接受的报酬率,程序包括预测自由现金流量、估计贴现率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及计算现金流量现值、估计购买价格,主观判断的因素很强。市盈率法操作简便,但需要以发达、成熟和有效的证券市场为前提,而且涉及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比如应用市盈率法对目标企业估值时,需要选择、计算目标企业估价收益指标,可采用的收益指标包括:目标企业最后一年的税后利润;目标企业最近三年税后利润的平均值;目标企业以并购企业同样的资本收益率计算的税后利润。在选择标准市盈率时,可以选择在并购时点目标企业的市盈率、与目标企业具有可比性的企业的市盈率、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市盈率。因此,当审计人员面临不同的方法选择时,应当考虑在风险和成长性上的综合性与可比性。重置成本法没有对企业进行全盘统一考虑,不适用于企业无形资产规模较大或品牌资源丰富的情况。

(二)确定换股比例方法的选择

在以往的案例中,清华同方吸收合并山东鲁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折股比例为1.8:1;华光陶瓷以1.29:1的比例吸收合并山东汇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虹饲料吸收合并湖南城陵矶,折股比例为3:1;浦东大众吸收合并无锡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折股比例为1.25:1.那么,折股比例的确定有什么样的方法呢?

1.换股比例等于每股市价之比

在成熟发达的股市,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及其变动基本上可以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及其变化。但证券市场并不全是充分有效的,每股市价不但要受当前企业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性的影响,也受投机因素和内幕信息的影响。在投机性较强、缺乏效率的股票市场,股票价格很难准确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实际价值,不适于采取每股市价之比确定换股比例。

2.换股比例等于每股收益之比

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优劣最终都将反映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上来,而每股收益则是国际通行的对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反应指标。这一方法的缺点是:没有剔除非正常收支对企业每股收益的影响程度,也没有考虑未来的收益和风险。如果提高这一方法的精确性,可以把预期盈利增长和风险因素考虑在内,计算预期每股收益,用企业预期每股收益之比来确定换股比例。版权所有

3.换股比例等于每股净资产之比

净资产是企业长期经营成果的账面价值,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尤其是经过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之后,更能增强这种价值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由于账面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受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而且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不能反映考虑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也不能反映账外无形资源对企业未来发展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只能适用于账面价值较为真实,且合并双方实力接近、发展状况类似的企业合并。

在我国已发生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例中基本上采取了对这一方法进行改进的结果,在账面价值的基础上,以收益现值法对参与合并的企业进行合理评估,以评估后的每股净资产确定换股比例,也就是以下的换股计算方式:

折股比例=(合并方每股净资产/被合并方每股净资产)x(1+加成系数)

即以账面价值原则为计算基础,企业内在价值中涉及复杂推算的部分及融资能力、商誉等方面则以一个加成系数来反映。加成系数的确定是否充分反映了两公司相比较的价值比例关系,是否充分反映了合并双方股东的利益,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存在探讨余地,审计人员在价值评估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都需提高

在清华同方合并山东鲁颖电子的典型案例中,就使用了这种改进后的净资产比例法来确定换股比例。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截至1998年6月30日,清华同方每股净资产为3.32元/股,山东鲁颖电子每股净资产为2.49元/股由于清华同方是上市公司,主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开发业务,发展较快,未来盈利空间较大。经过双方讨价还价,确定加成系数为35%。由此确定换股比例为1.8:1,即以每1.8股鲁颖电子股份换取清华同方普通股1股

(三)换股比例的确定对合并各方股东权益的影响

1.稀释股东的持股比例:换股合并方式无论采用增发股票还是新发股票的方式,必然改变合并双方股东的持股比例,有可能改变主要股东对合并公司的控制能力,大股东可能由绝对控股转为相对控股。

2.摊薄公司每股收益:如果目标公司盈利能力较差,合并后每股收益达不到按换股比例折算的主并公司每股盈利水平,那么,采取换股合并方式将摊薄主并公司的每股收益。

3.降低公司每股净资产:在目标公司一方实际每股净资产较低的情况下,如果确定的换股比例不合理,则有可能降低主并公司每股净资产。由于每股净资产反映了公司股东持有的每股股票的实际价值,减少每股净资产就是对主并公司股东权益的侵害。

4.造成公司股价波动。

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首先协助合并小组的人员正确选择目标公司。评估并购方案的可行性时,应将其对并购后存续企业每股收益的影响列入考虑范围,综合考虑目标公司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成长性、发展机会、合并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合并双方的资产,正确确定换股比例。

(四)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吸收合并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购买合并通常用购买法,换股合并通常采用权益联营法。采用权益联营法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被并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均按原账面价值入账,股东权益总额不变,被并公司本年度实现的利润全部并入主并公司当年的合并利润表,而不论换股合并在年初还是年末完成。与购买法相比,权益联营法容易导致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而有可能对公司的配股申请产生有利影响。另外,主并公司还可以将被并公司再度出售,只要售价高于账面价值,就可获得一笔可观的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益。而购买法由于主并公司要按照评估后的公允价值而非账面价值纪录被并公司的资产与负债,评估价值又通常因通货膨胀等因素而高于账面价值,因此,购买法将产生较低的净资产收益率并很难获得再出售收益因此,审计人员必须留心并购公司是否利用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利润操纵